统计理论与实务(第二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6 16:01:46

点击下载

作者:李国莉 主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统计理论与实务(第二版)

统计理论与实务(第二版)试读:

前言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推动着统计技术和方法的不断更新、丰富和改进。本书参阅大量文献,融入编者多年教学科研积淀和一线顶岗体验,汲取统计的前沿研究成果,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更新、完善了统计方法和实务。

本书内容包括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和常用的统计软件。统计调查和整理主要包括搜集、整理数据信息的理论与方法,如统计调查和整理方案制定、调查问卷设计、常用的调查方法,以及统计分组、次数分配、统计图表设计等。统计分析主要包括综合指标、抽样推断、因素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等各种分析方法的原理、特点和应用,以及统计预测与决策的定性、定量预测决策方法。常用的统计分析软件是应大数据要求新增内容,主要包括利用SPSS软件和R软件进行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如利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回归分析、编制指数等。

与第一版相比,本书融入了大数据对统计技术的新要求,力求结构合理、内容新颖,强化实操,以技能为本。从统计工作实际需要,以统计基本理论为主线、围绕统计技能训练和统计能力培养构建知识体系。选取典型案例和最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等相关资料,丰富实训素材,并结合常用统计软件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各章设计有学习目标、本章小结、思考与练习、综合实训等内容,方便教与学。

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经贸专业、金融专业、财会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统计工作人员的参考读物。

本书的内容已制作成用于多媒体教学的PPT课件,并将免费提供给采用本书作为教材的院校使用。如有需要,请发电子邮件至cipedu@163.com获取,或登录www.cipedu.com.cn免费下载。

本书由李国莉主编,负责全书的框架设计和大纲编写,以及统纂定稿。各章分工如下:李国莉编写第二、三、八、九章;方贤军编写第四、五章;张俐编写第一、六、七章;杨卫涛编写第十章。

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多的、有益的帮助,但由于水平有限,难免有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指正。编者2019年1月第一章 统计概述

学习目标

统计是从数量方面了解和认识事物的工具,具有反馈信息、提供咨询、实施监督等重要职能,统计工作成为科学管理与决策的基础性工作。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统计的涵义、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逐步培养运用统计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第一节 统计的对象和性质一、统计的涵义“统计”最早是指中世纪拉丁语status一词,意思是指各种现象的状态或状况。后来,由拉丁语的这一词根又出现了意大利语的stato一词,用以表示国家的概念、结构和国情等方面的知识。作为学名使用“统计”一词,最早是由18世纪德国哥丁根大学阿亨华尔(Gottfried Achenwall,1719~1772)教授提出的,他把国家定名为Statistika,即现在的统计学,认为它是关于国家应注意事项的学问。到18世纪末,统计一词才从德国传入英国,译为Statistics,并给“统计”赋予了新的内容,明确它是运用数字来表述事实的学问。从此以后,各国相继沿用。在我国古代,早已有原始形态的统计工作的许多记载,但就现代涵义的统计来说,大约在20世纪初才从日本传到中国。统计一词的涵义几经变化,至今人们对什么是统计仍有不同理解,主要包括三种含义,即统计学、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

统计学是阐述统计理论和方法的科学,从统计工作实践中总结提炼而来。从事统计理论研究的人们往往把统计理解为统计学。

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的过程,是运用科学的统计理论方法从事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的全过程。从事统计业务实践的人们常常把统计理解为统计工作。

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取得的反映客观事物实际情况和变化过程的数据资料,包括表现统计数据的统计图表和统计报告等。运用统计成果研究社会经济问题的人们认为统计即是统计资料。

可见,统计的三种含义从不同角度描述了统计,它们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统计学、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是理论、实践与成果的关系。统计学来源于统计实践,又用于指导统计实践,使统计工作开展得更科学,得到的统计资料更全面、及时、准确。二、统计的研究对象

统计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现象的数量特征与规律。随着统计理论和方法的不断完善,其研究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涉及社会、经济、自然、科技等众多领域。通过对现象数量特征的研究,认识事物的发展趋势和规律,以便更好地进行预测和决策。本书在运用统计理论和方法时,较多的采用了社会经济领域里的实例。

统计的研究对象具有以下特点。(一)数量性

客观现象有质的特征和量的特征,要全面、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不仅需要研究事物的质的特征,而且需要研究其量的特征。统计学侧重研究客观现象的数量特征,即现象的规模、水平、数量关系和数量界限等。但是,客观现象的数量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其质的规定性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缺少对事物质的规定性的把握,就无法研究它的数量表现。例如,要研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规模、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如果不知道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就不可能统计出它的数量。只有了解了国内生产总值的本质属性,才能确定它的计算口径、计算范围和计算方法(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因此,在研究客观现象的数量特征时,必须在质与量的辩证统一中研究,即遵循“定性→定量→定性”的科学认识规律,这是统计研究的一个突出特征。(二)总体性

总体性即统计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认识由众多个体构成的总体的数量特征和规律。这种规律性通常是在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其中有些是主要因素,起着决定的、普遍的作用,有些是次要因素,起着不确定的、局部的作用。次要因素的影响使个体单位的数量表现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主要因素的影响使总体的数量特征具有相对稳定的规律性。例如,在研究居民的消费水平时,每个居民的消费水平可能千差万别,但所有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却有规律。由此可见,统计研究尽管是从调查个体开始,可得到个体生动的、丰富的数量表现,但目的并不在于研究个体的具体情况,而是要对所有个体的资料加以汇总分析,排除偶然的、次要因素影响,揭示主要的、决定因素作用下的规律性。所以,统计是认识客观现象规律性的重要手段。(三)具体性

具体性即统计所研究的总体的数量是现象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数量,而不是抽象的量,这是统计和数学的重要区别。数学研究抽象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几何形式,而统计虽然需要数学运算,但所研究的量是具有具体内容的量,总是和现象的质的规定性紧密结合在一起。例如,2011年我国现价GDP总量为458217.58亿元,同比增长15.1%;可比价GDP总量为154573.70亿元,同比增长9.5%;2011年9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比去年同月上涨6.1%,其中城市的物价上涨5.9%,农村上涨6.6%,食品价格上涨13.4%。可见,这些统计数据反映了我国2011年GDP的规模和增速,以及2011年9月物价的涨幅。如果只保留数据而抽掉具体内容,就不能说明任何问题,也就不是统计数据了。三、统计学的性质

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探索事物内在的数量规律性,并以此做出科学推断的方法论科学。

统计学是为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统计工作提供工作方法的方法论科学。统计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现象的数量特征,但学科的任务并不在于具体探讨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数量表现和数量对比关系,而在于研究怎样才能获得这些数量的理论、原则和方法。例如,统计工作需要向客体搜集第一手的数据资料,统计学为其提供了统计报表、普查、抽样调查等多种搜集资料的工作方法和组织方法;统计工作需要把调查得到的零星的、不规律的数据资料过渡到能反映总体特征的资料上来,统计学为其提供了统计分组、汇总、编制次数分配等整理资料的方法。统计方法和研究对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从现象的各种数量关系中总结出来的。脱离了统计对象,统计方法便无从产生,其正确性和有效性也无法加以验证。根据不同领域所反映的数量关系性质不同,可采用不同的统计研究方法,而这些方法是在统计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本专业的特点逐步形成的。

统计学是为认识客观现象的规律提供认识方法的方法论科学。统计研究认识事物的规律,不同于各领域的实质性科学,如经济学、生物学、天文学属于实质性科学,这些科学直接揭示和阐明现象的实质规律,经济学在于阐明经济发展和经济生活的规律,生物学在于直接揭示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规律,天文学在于阐述天体的构造、性质和运行规律等。而统计学如经济统计学、生物统计学、天文统计学等,不直接阐明现象的实质规律,而是为研究其实质规律提供认识方法,这种认识方法来自于质与量的辩证关系,一定的性质规定着一定的量,一定的量也能反映一定的质,统计学通过自己的方法对现象的大量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得到反映事物规律性的数据,通过数量最终达到对事物规律的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者把方法论和认识看作是一致的,本质性认识就是认识事物的规律性。因此,认识方法和客观规律也是密切联系的。只有方法对才能情况明,才能提高认识规律的能力。而正确的方法也是客观规律的反映,所谓按客观规律办事,即是说认识了客观规律,又能形成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

现代统计学是一门融数学、概率论、信息科学、计算科学为一体的方法论科学,其显著特征就是它与整个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的相互作用。在传统统计方法的基础上越来越多地吸收了数理统计方法,为研究随机现象的数量特征奠定了基础,使统计方法日趋完善。四、统计学的分支

统计学为一级学科,下设二级和三级学科,分为理论统计学、应用统计学、统计史、其他统计学等。(一)理论统计学

理论统计学为应用统计学提供最一般的理论和方法,包括统计基本理论和数理统计理论。理论统计学按其研究内容的则重点不同、研究方法的独特性以及学科发展现状等具体因素,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统计调查、统计分组、统计整理、综合指标、抽样推断、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统计指数、相关与回归分析、时间数列分析、多元分析、贝叶斯分析、预测决策分析等。(二)应用统计学

应用统计学作为理论统计学在具体领域内的应用,有不断扩大的趋势。目前比较成熟的分支有政府统计、企业统计、经济计量学、金融统计、保险精算、人口统计、社会统计、科学技术统计、地质统计、生态与环境统计、气象统计、天文统计、生物统计、医学与卫生统计、教育统计与心理计量学、统计质量控制、可靠性分析、生存分析,统计应用软件等。无论什么领域的专业统计,都要以理论统计学为指导,结合本专业特点建立符合本专业要求的统计指标体系和方法,通过对本领域的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研究,探寻事物的规律性。(三)统计史

统计史包括统计活动史、统计思想史、统计文化史、统计人物史等。(四)其他统计学

统计学其他学科主要包括统计活动组织与管理、统计法、比较统计研究、统计教育与培训等内容。第二节 统计方法和职能一、统计工作过程

一个完整的统计工作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统计设计即统计工作计划,是对统计工作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所做的全面考虑和安排,主要包括制定调查方案、整理方案,以及确定分析内容、设计统计表等,这些内容可以穿插在后三个阶段进行论述。统计分析是对已加工整理的统计资料运用各种统计方法进行分析,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工作阶段,其主要内容为多种分析方法的介绍和运用。鉴于以上考虑,本书的知识体系采用以下安排: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安排专章论述,统计分析重点介绍各种分析方法,统计设计的主要内容分散在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相应章节中。二、统计研究的方法

统计学作为一门方法论科学,为统计工作的各阶段提供了一系列方法,概括归纳如下。(一)大量观察法

大量观察法是统计调查阶段使用的基本方法,是对所研究事物的全部或足够数量的个体进行调查研究,占有实践资料的一种方法。通过对大量个体的数据资料的登记和计算,得出反映事物特征的数据资料,从而表明现象总体的性质或规律。

任何客观事物都可能受到各种社会因素或自然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现象总体中,各个单位往往在偶然因素的影响下显示其个体的特殊性,观察其结果不足以代表总体的一般特征,只有观察全部或足够多的个体并加以综合,影响个体单位的偶然因素才会相互抵消,现象的一般特征才能显示出来。大量观察法的意义在于使个体与个体之间数量上的偏误相互抵消。

大量观察法的数学依据是大数定律,即随机现象出现的基本规律。也就是说同质的大量现象是具有规律的,尽管个别现象受偶然因素的影响出现误差,但观察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就呈现出规律来。

运用大量观察法应注意和典型调查结合起来。大量观察是对客观现象大量的、普遍存在的事实进行调查,以便从总体上考察事物变化的规模和趋势。但对于正处萌芽状态的个别新生事物或处于突出位置的极端事物就只能用典型调查方法去了解。在大量观察的基础上再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作深入调查,做到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可以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二)分组法

分组法是进行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前提,贯穿于统计工作的全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根据统计目的和事物特点,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事物划分为不同性质类型的组的方法。由于客观现象内部构成往往是十分复杂的,现象之间的联系多种多样,为深入研究现象内部的差异或构成状况,探寻事物之间的联系或数量关系,可以选择个体事物的性质或数量方面的特征,将它们区分为不同性质的部分。例如,要研究我国工业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因工业不同部门间的发展存在较大的差距,就需要先把全部工业区分为冶金、电力、煤炭、石油、化工、机械、建材等若干部门,才能分别调查和分析各部门的具体情况,正确评价工业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作用。(三)综合分析法

综合分析法是运用各种综合指标对客观现象的数量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统计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事物的量,而是综合的量。综合分析法就是在大量观察的基础上,对调查资料经过分组汇总,计算出说明现象总体各方面特征的数据;然后按分析要求计算出各种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等;再运用统计特有的动态分析、因素分析、相关分析、综合平衡分析、预测与决策等方法,对现象的数量进行分析,以反映和预测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

运用综合分析法时,应注意把综合指标分析和具体情况分析结合起来。因为综合指标的特点在于把具体事实抽象化,抛弃现象变化的生动情况,只是提供总体的一般的认识。因此,在综合指标的数量分析基础上,针对具体事物进行深入分析,了解过程,摸清情况,研究事物变化的原因,总结工作经验,对事物的分析做到有数字,有情况,有结果,有原因,这样可以使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四)归纳推断法

通过统计调查,观察总体中各单位的特征,由此得出关于总体的某种信息,这在逻辑上属于归纳方法。所谓归纳是指由个别到一般,由事实到概括的推理方法。例如综合指标概括反映总体一般的数量特征,它不同于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但又必须从各单位的标志值中归纳而来。归纳法可以使我们从具体的事实中得出一般的知识,扩大知识领域,增长新的知识,所以是统计研究的常用方法。但是常常存在这种情况,我们所观察的只是部分或有限的单位,而所需要判断的总体对象范围却是大量的,甚至是无限的。这样就产生根据局部的样本资料对全部总体数量特征做出判断的置信度问题。例如,根据城市100家居民的生活支出数据来判断该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根据若干次的种子催芽试验来判断该批种子的发芽率等。所作的结论都存在着有多大程度可以置信的问题。以一定的置信标准,根据样本数据来判断总体数量特征的归纳推理方法称为统计推断法。统计推断法可以用于总体数量特征的估计,也可以用于对总体某些假设的检验。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所观察的资料都是一种部分资料,因而统计推断方法也就广泛地应用于统计研究的许多领域。例如建立经济模型存在模型的参数估计和检验问题,根据时间数列进行预测也存在数列的估计和检验问题。可以说统计推断是现代统计学基本的方法。

应该指出,认识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运用统计研究方法时还要注意多种方法的结合,以便达到更有效地认识事物的目的。三、统计的职能

统计是人类认识社会和自然的重要工具。它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客观现象进行大量观察,通过对观察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反映事物特征的各项资料,以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性。《统计法》规定,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一)反馈信息

信息是一种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科技等领域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价值。统计资料是社会经济信息或其他领域信息的主体。通过统计工作得到的各项统计资料,反映着各行各业的现状及发展情况,反馈者方方面面的信息。(二)提供咨询

统计部门利用已占有的统计信息资源,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先进的计算技术,深入开展综合分析和专题研究,为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可供选择的咨询建议与对策方案。(三)实施监督

运用统计手段对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运行状况进行监测,及时发出预警。对政策、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揭露违纪现象,反映实施效果,为国民经济的宏观控制和微观管理服务。

统计的三种职能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反馈信息是统计工作最基本的职能,它是使统计咨询和监督有效的前提;咨询和监督是信息职能的延续和深化。只有把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统计的服务和监督作用。第三节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一、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一)统计总体

统计总体可简称总体,是统计研究认识的对象。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构成的集合体。例如,在全国人口普查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公民是统计总体;研究某市工业生产情况,则该市全部工业企业也构成一个总体。(二)总体单位

总体单位是构成总体的每一个别事物。上例中的每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每一个工业企业就是总体单位。总体单位可以是人、物,可以是企业、机构、地域,也可以是行为、状况等。许多总体单位是以自然单位来计量,如人、台、件等,也可以用度量衡单位来计量,如时间用小时、长度用米、面积用平方米、容积用升等。

在统计研究中,确定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十分重要,它决定着统计研究目的和认识对象的性质。总体和总体单位不会一成不变,固定下来,随着研究目的和认识对象的变化,总体和总体单位可以转化,它们具有一定的相对性。(三)统计总体的性质

联系总体单位和后面的标志、变异等概念,可以将总体的基本性质概括为三点,即大量性、同质性、变异性。

大量性是指总体由足够多个总体单位所构成,仅仅有个别或少量单位不能形成总体。这是因为统计研究的目的是要揭示总体的规律,这种规律只有在大量单位的普遍联系中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同质性是指一个统计总体的所有单位必须具有一个不变标志,使各个总体单位在性质相同的基础上结合在一起构成总体。否则,对总体各个单位的标志表现进行综合就失去了意义。

变异性是指一个统计总体的各个单位必须具有至少一个可变标志,才有统计研究的必要。正是因为总体各个单位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才需要进一步研究。所以,统计总体必须同时具备大量性、同质性和变异性,缺一不可。二、标志和指标(一)标志

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按性质不同标志可分为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数量标志表明总体单位数量方面的特征,可用数值表示,如公民的年龄、身高、收入等。品质标志表明总体单位属性方面的特征,只能用文字说明而不能用数值表示,如公民的姓名、性别、籍贯等。

标志表现是标志在各个总体单位的具体表现。例如,“性别”的标志表现为男、女;“年龄”的标志表现为18岁、19岁、20岁等。数量标志的具体表现由于体现为一个个数值,又称为标志值。(二)指标

指标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和数值。它是对总体单位的标志值进行登记、核算、汇总的结果。例如,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财政收入达到83080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2847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8.7%等都是统计指标。

指标是数量化的概念,具有可量性和综合性两个特点。可量性即统计指标反映的必须是能用数字表现的、可以实际进行测量或者计数的现象。综合性即统计指标反映的对象是总体,而不是个体。它是通过对许多个体单位数量汇总或者差异抽象,来体现总体的综合数量特征。例如,一个人的年龄、工资不是指标,而许多人的平均年龄、平均工资或者工资总额才是指标。

统计指标按其反映总体的数量特点不同,可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数量指标也称总量指标,反映现象的总规模、总水平或者工作总量,如人口总数、工资总额、粮食总产量等。质量指标包括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反映现象总体内部的数量关系、相对水平或者工作质量,如人口密度、出生率、合格率、平均工资等。数量指标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指标,质量指标是数量指标的派生指标,通过数量指标的对比、平均而来。(三)指标与标志的关系

指标与标志存在明显的区别。首先,它们说明的对象不同,指标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而标志则说明总体单位的特征。其次,它们的表示方式不同,指标都具有可量性,而标志有能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也有不能用数值表示的品质标志。一般指标都具有综合性,而标志不一定具有综合性。

同时,指标与标志也存在着密切联系。许多统计指标的数值是由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直接汇总而来,品质标志通过对总体单位的计数形成指标。例如,研究某单位职工的工资总额及性别特征。工资水平是数量标志,将每一位职工工资收入的标志值汇总即得到工资总额,而性别作为品质标志,不能将标志表现“男”“女”汇总,只有男职工人数、女职工人数或所占比重才是指标。指标和标志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研究对象不同而变换。例如,某校所有教学班是总体,则每班学生人数是数量标志;若某个教学班学生是总体,则该班级学生人数就成了指标。(四)指标体系

一个统计指标只能反映总体某一侧面的一个特征,而总体现象往往存在许多相互联系的数量特征,需要多个指标共同来描述。指标体系是若干个相互联系的指标构成的整体,用来说明所研究现象的各方面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社会经济领域里根据所研究问题范围的大小,可建立宏观指标体系,也可建立微观指标体系;可建立综合性指标体系,也可建立专题性指标体系。如下面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为宏观、综合性指标体系,由国土资源安全、水资源安全、大气资源安全、生物物种安全、其他安全五个方面的50个指标构成。【案例1】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国土资源安全指标:包括耕地总面积(万公顷)、人均耕地(公顷)、耕地质量指数(%)、农田旱涝保收率(%)、森林覆盖率(%)、森林覆盖率减少百分比(%)、生态林面积比率(%)、平原林网覆盖率(%)、土地污染率(%)、单位面积国土工业三废负荷(吨/平方公里)、单位面积耕地化肥农药农膜负荷(吨/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百分比、人口承载率(%)、土地后备资源(%)、土壤潜育率(%)、土壤贫瘠化率(%)、水土协调度(%)、城市每万人拥有绿地(平方公里)。

水资源安全指标:包括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立方米)、人均淡水资源(立方米)、工业废水排放量(亿吨)、单位水资源工业废水负荷(吨/立方米)、地面水质指数(%)、城市获得安全饮用水比重(%)、农村获得安全饮用水比重(%)、年度淡水抽取占水资源总量(%)、水浇地占农田的比重(%)。

大气资源安全指标包括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吨)、工业废气排放量(万吨)、空气质量指数(%)、电力生产来自矿物燃料的比重(%)。

生物物种安全指标:包括哺乳类濒危物种的比重(%)、鸟类濒危物种的比重(%)、高等植物濒危物种的比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

其他安全指标:包括人均GDP(元)、人口增长率(%)、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人均电力消费(千瓦时)、每千克能源使用产生的GDP(元)、工业“三废”综合处理率(%)、就业率(%)、城镇化水平(%)、国内投资增长率(%)、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环保投入占GDP的比例(%)、生态建设投入强度、污染治理投入强度、生态预警机制完善度(%)。三、变异和变量(一)变异

标志的具体表现或指标的具体数值经常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变异。

按照是否发生变异,标志可分为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当一个标志在总体各个单位的具体表现都相同时,称为不变标志,表现有可能不同时,称为可变标志。例如,全体职工是总体,每个职工的年龄、性别都是可变标志。如果全体40岁的男性职工是总体,则每个职工的年龄、性别都成了不变标志。同理,指标也可作类似划分。(二)变量

变量是指可变的数量标志和指标。变量的具体表现称为变量值。

变量按其值是否连续分为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连续变量的数值连续不断,不能一一列举;离散变量的数值是间断的,为整数,可以一一列举。例如,职工的身高、月工资额是连续变量;而职工人数、产品品种数是离散变量。

与变量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常量,常量是指不变的数量标志和指标。在全体40岁的男性职工这一总体中,年龄即为常量。本章小结

本章介绍了统计的对象和性质、统计的方法和职能,以及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使读者对统计有了初步认识,为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统计方法奠定了基础。

统计包括统计学、统计工作、统计资料三层涵义,统计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现象的数量特征与规律;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所提供的研究方法有大量观察法、分组法、综合分析法及归纳推断法;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统计总体、总体单位、标志、指标、指标体系、变异和变量等;统计发挥着反馈信息、提供咨询、实施监督的作用。思考与练习

1.如何理解统计的涵义?

2.统计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具有哪些特点?

3.如何理解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

4.统计工作包括几个阶段?

5.统计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6.何为大量观察法?为什么统计研究要使用该方法?

7.举例说明统计的职能作用。

8.举例说明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如何理解二者的关系?

9.怎样理解统计总体的性质?

10.在一个例子中说明标志、数量标志、品质标志、标志表现、指标。

11.举例说明标志与指标的转化关系,为什么二者可以转化?

12.如何理解变异?按变异情况标志如何分类?

13.举例说明什么是变量、常量?变量如何分类?第二章 统计调查

学习目标

统计调查是统计工作的基础阶段,肩负着搜集数据信息的重任,决定着统计资料的真实性、科学性和统计工作的质量。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统计调查的意义、种类、要求,掌握如何设计统计调查方案、调查问卷,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开展统计调研活动。第一节 统计调查的意义及种类一、统计调查的意义和要求(一)统计调查的意义

客观现象错综复杂,要认识其本质的规律性,首先要搜集资料,即进行统计调查。从统计工作的全过程来看,统计调查是搜集资料获得感性认识的阶段,它既是对现象总体认识的开始,也是进行资料整理和分析的基础环节。

统计调查是按照预定的统计任务,运用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客观实际搜集资料的过程。统计调查的基本任务是按照所确定的指标体系,通过具体的调查,获得反映现象总体全部或部分单位以数据为主体的信息。这些数据信息有的是关于总体各单位相关标志的标志表现,是尚待整理、进行系统化的原始资料,有的是经过初步整理,需要进一步进行系统化的历史资料。(二)统计调查的要求

统计调查必须达到准确性和及时性两个基本要求。准确性是指调查所取得的资料必须符合《统计法》和国家规定,实事求是、不掺水分、杜绝瞒报和虚报现象,能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及时性是指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规定的时间完成各项资料的调查和上报任务,从时间上满足各部门对统计资料的要求。统计调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是衡量统计调查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

统计工作的各个环节是紧密衔接、相互依存的。统计调查为统计工作的基础环节,在调查过程中所得到的原始资料的质量直接影响最终成果的质量。如果搜集到的数据不准确或残缺不全,必定会影响整理、分析结论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统计调查资料的准确性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是涉及坚持统计制度和纪律、如实反映情况的原则问题。在我国,统计立法的核心就是保障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客观性和科学性。各部门、各单位都要依照《统计法》和国家规定提供统计资料,不允许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允许伪造、篡改。

统计资料的及时性是一个全局性问题。一项统计工作任务的完成,都是由许多单位共同努力的结果,任何一个调查单位不按规定的时间提供资料,都会影响全面的综合工作,贻误整个统计工作的开展。也就是说,提高统计调查的及时性不是个别单位所能奏效的,必须是各个调查单位共同增强全局观念,采取有效措施,遵守统计制度和纪律,才能做好这项工作。

统计调查中的准确和及时是相互结合在一起的。及时离不开准确,而准确又是达到及时的重要途径。要把准确和及时结合起来,做到准为求快,快为求准,这样才能达到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二、统计调查的种类

按照不同标志,统计调查可以进行不同分类。(一)按组织形式划分,统计调查分为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统计报表是国家统计系统和各业务部门为了定期取得系统、全面的基本统计资料而采用的一种搜集资料的方式,目的在于掌握经常变动的、对社会经济有重大意义的指标的统计资料。统计报表在我国统计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专门调查是指为了了解和研究某种情况或问题而专门组织的统计调查,包括抽样调查、普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等几种调查方法。(二)按调查范围划分,统计调查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全面调查是指被研究总体的所有单位都要调查。例如,为掌握我国人口总量、结构等而开展的人口普查;为掌握工业生产经营状况,要求所有工业企业按时上报的统计报表。

非全面调查是对总体的一部分单位进行的调查。例如,为了研究职工的生活水平,仅仅对其中一定数量的职工而进行的调查;为了掌握产品的质量,抽取一部分产品进行的检验。非全面调查主要包括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等几种调查方法。(三)按调查登记时间是否连续划分,统计调查分为连续调查和不连续调查

连续调查是随着被研究现象的变化而连续不断地进行观察登记,记录下来现象的所有变化。例如,产品的生产、原材料的消耗、工人的出勤、人口的出生和死亡等,必须在观察期内连续登记。可见,连续调查的资料说明了现象的发展过程,体现了现象在一段时期的总量。

不连续调查是间隔相当长的时间所进行的登记。如人口数、固定资产原值、生产设备拥有量等现象,短期内几乎不发生变化,不必连续不断登记,只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登记其某时刻或某一天的数量即可。(四)按资料来源划分,统计调查分为直接调查、凭证调查和询问调查

直接调查是调查人员对调查单位进行察看、测量和计量。例如,在对农作物收获量进行调查时,调查人员到调查地块参加收割和计量;在研究工人劳动消耗量时,由调查者来测量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等。

凭证调查是以各种原始和核算凭证为调查资料的来源,向有关单位提供资料的方法。我国现行的统计报表就属于这种调查方法。

询问调查就是资料来自被询问者的回答,人口普查、各种社会调查、民意测验可采用这种方法。询问调查进行的方式有口头询问和被调查者自填。前者是选派人员对被调查者逐一采访,提出所要了解的问题,借以搜集资料。这种方式由于双方能直接接触,逐项询问研究,因而搜集的资料比较深入和准确。后者是调查人员把调查表交给被调查者,说明填表要求,由被调查者按实际情况一一填写,填好寄回调查机关或统计机关。这种调查就是问卷调查,比口头询问节省人力和时间,但被调查者必须具有相当的文化程度,乐于合作支持,才能保证资料的正确性。被调查者自填的方式,由于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分离,往往收不回或不能及时收回调查表,不适宜于全面调查。第二节 统计调查方案及调查问卷一、统计调查方案设计

统计调查是一项繁重复杂、高度统一、严格科学的工作。为了在调查过程中统一认识、统一内容、统一方法、统一步骤,确保调查质量,在调查前需要制定一个周密的调查方案,其内容如下。(一)确定调查目的

调查目的就是进行统计调查所要解决的问题。目的不同,调查内容和范围就不同。只有目的明确,才能进一步确定向谁调查,调查什么,以及用什么方法调查等。如果目的不明确,必然会出现调查得到的资料可能不需要,而需要了解的情况又没有调查到的现象,以致影响对事物的认识。调查目的和任务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调查对象本身特点来确定。

2010年我国开展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明确指出此次调查的目的: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我国的人口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组织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将查清十年来我国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二)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调查对象是需要调查的那些单位构成的整体(统计总体),调查单位是调查对象所包含的具体单位(总体单位),是调查项目的承担者。确定了调查对象就界定了调查的范围,而调查单位的确定回答了向谁调查的问题。无论是调查对象还是调查单位都应根据调查目的来确定。例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对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居住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调查单位是每一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居住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

需要指出,不能把填报单位与调查单位混为一谈。调查单位是调查项目的承担者,而填报单位是负责上报调查资料的单位。填报单位与调查单位有时是一致的,如工业普查,每一个工业企业既是调查单位,又是填报单位。有时又不一致,如人口普查的调查单位是每一个人,而填报单位则是家庭户或集体户。明确填报单位,可以将调查工作落实到具体单位,从而使调查资料有了保证。(三)确定调查项目,设计调查表

调查项目就是所要调查的内容,即调查单位的特征,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标志。调查单位有许多特征,要调查哪些项目应根据调查的目的和调查单位的特点而定,同时考虑将要汇总的统计指标的需要。

确定调查项目的原则是:

第一,把需要和可能结合起来。要充分论证每个项目设置的必要性,项目过多会增加调查的难度和调查成本。还要考虑所需的资料是否能够调查到,能否保证资料的真实性与时效性。

第二,对调查项目的表述应明确、统一、易懂,不能模棱两可,避免因误解而造成登记的差错。

第三,调查项目之间要尽可能彼此联系和衔接,以便于资料本身进行逻辑检查、核对。

第四,同类调查项目尽可能保持前后一致,以方便进行动态分析。

例如,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调查项目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

调查表是把所有调查项目按一定顺序排列成的表格,是搜集资料的重要工具。利用调查表不仅能够条理清晰地填写需要搜集的资料,还便于调查后对资料的整理汇总。调查表一般包括表头、表体和表脚。表头由调查表的名称、填报单位的名称及性质、隶属关系等内容构成。表体由调查项目的名称、栏号、计量单位等构成。表脚由填报单位和填报人签名、调查日期等构成。

调查表分为单一表和一览表。单一表是每张调查表上只登记一个调查单位的资料,它适宜在调查项目较多时使用,便于进行分类整理,如个人履历表。一览表是在一张调查表上登记若干个调查单位的资料,它适宜调查项目不多时使用,便于比较各单位的资料,便于合计和核对差错,如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使用的普查表和某校对学生身体发育状况进行调查所使用的调查表,分别见表2.1和表2.2。表2.1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表表2.2 在校学生身体发育状况调查表

调查表适用于统计调查阶段,借以登记标志表现,便于反映未加工综合的原始资料。它与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阶段所用的整理表、分析表在形式上相似,而内容上却不同。(四)确定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

调查时间是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如果所调查的现象是时期现象,调查时间就是资料的起止日期;若所调查的现象是时点现象,调查时间就是规定的标准时点。调查期限是调查工作进行的时间,包括搜集资料和报送资料的整个工作所需要的时间。例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规定2008年12月31日为普查的标准时点,调查年度为2008年,要求2009年1~5月为普查登记时间,2009年6月为事后数据质量抽查时间,2009年3~7月为普查数据审核、处理上报时间。在以上时间中,时期资料所属的时间——2008年一年和时点资料所属的时间——2008年12月31日为调查时间;登记时间、数据质量抽查时间、数据审核、处理上报时间总共7个月为调查期限。任何调查都应尽可能地缩短调查期限,以保证调查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五)调查的组织工作

调查的组织工作包括调查机构的建立;调查人员的配备和培训;调查方式方法的确定;调查前的宣传;调查经费筹措;调查资料报送办法;提供调查成果的时间等。例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原则是“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国务院成立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负责人口普查的组织和实施;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统计局,具体负责人口普查的日常组织和协调;要通过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做好人口普查的宣传报道工作,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为普查工作顺利实施创造良好舆论环境;普查所需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并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到位;各地抽调专业人员,进行培训,确保普查人员正确开展调查,等等。二、调查问卷设计(一)调查问卷的概念

调查问卷属于调查表中的单一表,是专门为从被调查者那里获得有关某个主题的信息而设计的一组或一系列问题。在资料搜集过程中,许多信息是由被调查者自愿回答问题而获得的。所以,应事先准备好调查提纲和要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应符合调查目的要求,并为调查分析提供有用的信息。问题的提法和措辞必须精心设计,问题的排列必须符合逻辑,使被调查者容易理解并能给出确切的回答。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既要考虑项目涉及的行业背景和专业知识,又要考虑被访对象的理解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还要考虑数据处理的要求,是多种科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调查问卷是一种标准化和统一化的信息收集程序,它使问题的用语和提问的程序标准化。每一个访问人员都按照同一程序进行相同的询问,每一个被访者都看到和听到相同的文字和问题。利用问卷调查,可以使被调查者和访问人员之间具有友好的界面,有利于收集到正确的信息。问卷的格式和其他调查形式相比更有利于数据录入和编码。并可以减少数据收集和处理的费用和时间。问卷在收集资料的全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直接影响着信息的质量和统计调查机构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二)调查问卷设计的程序

调查问卷设计主要包括向数据资料用户和对象进行咨询、草拟问题、审议和修改问卷、问卷定稿等步骤。

1.开展咨询

在问卷设计前应先向数据用户进行咨询与商议,清楚了解数据的用途,以便设计出符合使用者要求的问卷。如有可能,还应向被调查者咨询他们所能提供的信息及其相关专业水平,以便对问卷内容、问题措辞、回答选项进行设置。

2.草拟问题

在草拟问题时应首先考虑到数据的收集方法,并以此确定问题形式和问卷的长短。例如,电话访问的问题应比较简短;自填式问题应该含义单一,无需解释;面访式问题的措辞应该让被调查者和访问人员听起来都比较自然。其次,在设计问题时应该考虑被调查者的特点。如果是用于普通公众的调查,问题要很容易让所有的被调查者理解;如果是用于专业人员的调查,则可以使用他们所熟悉的技术或专业语言。为减轻被调查者在回答问卷时所需的时间和精力,问题的数量应限制在最少的必要程度。此外,在设计问题时还应该考虑到搜集数据的可靠性及调查结果与其他调查结果的可比性。在询问有关敏感话题时,有必要运用一些技巧措辞以提高被调查者回答这类问题的可能性。

3.审议和修改问卷

在草拟问题的基础上,应邀请调查主题设计专家、问卷专家、访问人员、被调查总体中的代表等有关人员对问卷进行讨论。这些人通常能为问题修改和回答选项的设置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4.问卷定稿

问卷设计是一个反复的逐渐完善的过程。实际上一项完整的设计还应包括对目标和要求的信息进行陈述、评估和确定,向数据用户和被调查者进行咨询讨论,对提议的问题进行草拟、测试、审议和修改,直至开发出最终的问卷。(三)问题的类型

通常问卷中使用的问题有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类。

开放式问题是不向被调查者提供回答选项的问题。它的优点是被调查者有机会使用自己的语言或提供精确的数字来回答问题,这在审查较难理解或范围较广泛的问题时尤为重要。这种形式经常用在问题或问卷的结尾部分,以确保被调查者有机会将他们认为与问卷中所列问题有关的每件事物都包括在内,或提供一些补充信息来澄清对某个问题的答案。其缺点是对被调查者来说开放式问题的要求更高,必须在没有选项帮助的情况下确定问题的意图,故较费时费精力。对调查者来讲,记录回答的过程(即数据录入)更为困难,还要进行数字编码,并将相似的答案归并在一起使分析更为方便。而这会对最终结果产生编码误差,导致费用更高、更费时、更容易产生误差。

封闭式问题是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列出若干可能的答案供被调查者选择。每种答案称为一个选项,要求被调查者在这些选项中选出一个(或几个)作为回答。它的优点是被调查者只需简单地选择合适的选项,不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来陈述答案,较为省时、省力。因为答案比较规范,使收集到的资料容易分组,分析更为容易。其缺点是在设计问题选项时,因为它们应该是互斥的、又必须穷尽所有,就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如果选项阐述得不清楚,被调查者遇到的困难可能比开放式更多。另外,对于被调查者来说,不管他们是否对需要回答的问题持有自己的观点或相应的知识,都必须从列出的选项中选择答案,这样有时会导致逆反心理或不认真态度而使资料产生误差。(四)问题的措辞

在决定问题的形式后,对问题用词的设计更为重要。如果被调查者容易理解用词的含义和所问的内容,他们将更乐意提供正确的信息。问题的措辞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1)问题的措辞要简单。要尽量使用简单的日常用语,以确保所使用的术语适合于被调查的总体。(2)问题的措辞要具体。要清楚地说明问题适用于哪些人、哪一段时间、哪个范围、哪种计量单位。如问“您的收入是多少”就不够具体,让人无法回答。若改为“您本月的工资是多少元”就很容易回答准确。(3)避免引导性问题。如果问题的措辞具有一定暗示或影响,会使被调查者的回答出现偏差甚至逆反。如问“大家都喜欢这本书,你喜欢吗”这就有引导性,可改为“你喜欢这本书吗?”。(4)减少敏感问题或隐私问题的影响。被调查者对这类问题回答倾向于选择更有益于他们的自尊或与社会理想准则更加一致的答案,而不愿意把真实情况暴露出来。若采用匿名回答、或用“有些人”术语、或“为回答辩护”技巧则可有效降低敏感性。对于询问“人的收入、年龄或有关不良行为频率”等敏感问题,可采用设立档次的方法。如问“您的年龄”,可设选项为:20~30岁,30~40岁。让被调查者选择一个档次而不是确切数字,可能更容易让人愿意回答。(五)问题的顺序

问卷不能随意编排,要充分考虑问题顺序的逻辑性和自然性。这种顺序应能鼓励被调查者完成问卷,并维持他们对问卷的兴趣。尽量使问题自然地从一个转到另一个,并将同一相关的问题组织在一起,以利于突出调查主题。

问卷首先要设计引言,为整个问卷定下基调。引言要表明调查的名称或主题,明确是谁组织的调查,调查目的及提供信息的价值,请求被调查者给予配合。问卷的第一个问题应与调查目的直接相关并容易回答,要适用于所有被调查者。否则会令被调查者误认为调查与自己无关,或感觉费时费力而失去兴趣。对于敏感问题不易引入太早,太早可能会引起尴尬,太迟会因被调查者疲劳影响回答质量,最好是在被调查者感到轻松或与其他问题的联系最有意义的地方引入。另外,开放式问题一般放在问卷的最后较为适宜。

在问卷初稿设计出来后最好能够进行小范围的试调查,以确定所有的问题是否必要,问卷是否太长,每一个问题用语是否准确,问卷的编码和跳答逻辑关系是否清楚等。在问卷正式确定之前应得到各方面的认同。【案例1】某市会计人才需求调查问卷的设计关于“某市会计人才需求调查”的说明

为了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拓宽社会服务领域,更好地把握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需求及产学研合作意向。经市财政局、劳动局、统计局批准,学校将组织学生于×年×月×日~×年×月×日对本市100家企业进行会计人才需求调查,以便及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调整有关服务内容及服务方式,更好地为企业培养合格的会计人才。为此,请贵单位给予协助,我们将对您的大力支持深表谢意!会计人才需求调查表

1.企业概况(1)企业名称      行业      地址      (2)企业经济性质

①国有

②集体

③私营

④联营

⑤股份

⑥合营

⑦合作

⑧独资(3)企业年营业额/万元

①200以下

②200~500

③500~1000

④1000以上(4)企业会计数据处理方式

①手工

②电脑

③两者并用

2.企业需求的会计人员任职条件(1)学历

①高中  人

②大专  人

③本科  人

④研究生  人(2)职称

①会计员  人

②初级  人

③中级  人

④高级  人(3)性别要求

①男性  人

②女性  人(4)户口要求

①本市

②外地

③无限制(5)需求渠道

①招聘

②子弟

③介绍

④其他(6)专业能力要求

①经济业务的日常会计处理

②财务管理、筹资、投资

③成本核算与分析

④会计软件开发与应用

⑤会计制度设计能力

⑥企业内控制度设计、运用、考核

⑦国际金融、贸易、结算等知识

⑧税务处理与税务筹划

⑨《公司法》、《证券法》等经济法律法规,能进行公司上市的策划与操作(7)相关能力要求

①法律常识

②经济写作能力

③外语会话能力

④公关能力

⑤业务谈判能力

⑥预测与决策能力

⑦市场调查与分析能力

3.校企产学研合作意向(1)学校愿为企业提供的服务

①建账

②疑难业务分析

③合同谈判

④内部审计

⑤纳税申报指导

⑥生产经营策划

⑦产品宣传

⑧市场调查

⑨法律咨询

⑩会计人员培训(2)企业愿为学校提供的服务

①专业建设指导

②举办业务讲座

③接受学生见习

④接受学生毕业实习

⑤其他(3)企业对学校专业建设的意见和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

                                  

被采访者姓名      职务      联系电话      

调查员姓名       班级      调查时间      第三节 统计调查方法与调查误差一、统计调查方法

统计调查方法有统计报表、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其中统计报表、抽样调查和普查是我国目前基本统计调查方法。(一)统计报表

1.统计报表的概念和特点

统计报表是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指标内容,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送时间,以原始记录为基础由填报单位自下而上地逐级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统计调查方法。

统计报表是我国统计调查中取得统计资料的一种重要调查方式。与其他统计调查相比较具有如下特点。(1)统一性。由于统计报表的指标内容、口径范围、计算方法和表格形式以及报送时间都是由国家主管部门统一规定的,这就保证了所搜集资料的统一性和时效性。(2)全面性。在报表的实施范围内所有单位都必须贯彻执行。从基层单位的填报,经过部门、地区及全国汇总,便得到国民经济的综合统计资料。(3)可靠性。基层填报单位必须依法根据报表的要求建立和健全各种原始记录,从而保证了资料来源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4)经常性。统计报表主要用来搜集变动较大的时期现象的数量。为了完整地积累资料,系统分析研究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就要求统计报表具有定期的、经常性调查的特点。

2.统计报表的种类

我国现行的统计报表种类繁多,按照不同的标志可作不同分类。

按实施范围划分,统计报表可分为国家、部门和地方报表。国家统计报表是根据有关的国家统计调查项目和统计调查计划制定的统计报表,也称国民经济基本统计报表,用来搜集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基本建设、商业、劳动、物资、财政、文教卫生、科学研究等方面最基本的统计资料,为各级党政领导部门制定政策和编制计划提供数字依据。部门统计报表是根据有关的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和统计调查计划制定的统计报表,实施范围限于各业务主管部门系统内,一般用来搜集各级主管部门所需的专门统计资料。地方统计报表是根据有关地方统计调查项目和统计调查计划相应制定的统计报表,其实施范围是各省、市、自治区,主要用来满足地方专门需要。

按报送周期划分,统计报表可分为定期报表和年报。日报、旬报、月报、季报、半年报均属于定期报表。报送的周期越短,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就越多,因此,指标项目可以少一些,粗一些;报送周期长的,指标项目可以多一些,细一些。年报的周期最长,它的内容比较详尽;日报、旬报周期最短,其内容只限于填报少量最主要的指标。在报表中原则上凡一年半年报告一次能够满足需要的,就不用季报、月报;月报能够满足要求的,就不要用日报、旬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