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外溢及其效应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6 14:50:49

点击下载

作者:吴金鹏,栗金强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人民币外溢及其效应研究

人民币外溢及其效应研究试读:

前言

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金融开放的核心利益所在。2008 年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进一步暴露了国际货币体系缺乏必要的协调机制以及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美元的发行缺乏约束等缺陷。G20 框架下也把改革国际货币体系作为治理全球失衡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发展中、转轨以及大国经济特征,随着参与经济金融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过度依赖主要储备货币国家的金融、货币以及网络服务,将给本国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符合我国经济发展、金融开放的根本利益。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意义在于战略布局,在于追求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地位的长期过程中,推动国内各项制度改革和金融市场开放、改善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并推动创造稳定的国际货币环境。

汇率制度改革影响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克鲁格曼结合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实证结果,提出了“不可能三角”。即一个国家要实现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必须在保持汇率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之间作出取舍。随后,弗兰科尔提出了“两极论”,认为大多数国家的汇率制度安排实际上处于“中间地带”,即保持汇率有限浮动和资本适度管制。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是人民币汇率已实现浮动但没有完全浮动,同时部分资本管制仍然存在。毋庸置疑,未来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方向,将融入到当今国际主导的浮动汇率体系。但在未来10 年到15 年,很可能还将继续“选择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而不是完全浮动汇率制度。当然,货币篮子中的权重分配将会有所调整,浮动区间、浮动频率更会趋于市场化。这更符合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特征。事实上,汇率制度调整具有较大的风险,这主要受制于国际货币体系中主要储备货币的影响。当然,目前我国稳妥推进汇率政策改革的基础已经存在,这一基础就是我国相对于世界经济的高速增长。对于汇率制度调整问题,主要取决于决策层的智力与勇气。

加强资本有效管理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内在要求。在国内经济改革、汇率制度改革尚未到位的情况下,完全开放资本账户会带来灾难性风

险。资本市场是资本账户开放的“前沿阵地”。过去几十年,我国资本市场走出了一条以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为主的渐进性的开放路子。这一路径坚持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加工贸易和“绿地投资”,有效抵制了境外金融风险向境内的传递。但同时也造成了资本和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灰色经济和地下经济持续增长,降低了市场运行效率。目前,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已经很高。尽管我国具备了健康的财政状况、安全的银行体系、充足的外汇储备、稳定的宏观经济等资本项目全面开放的前提,但对所谓“完全自由可兑换”还应审慎对待、权衡利弊,还要在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监管创新方面作出努力。强化资本管理,还要用好外汇储备,增加黄金、大宗商品以及有利于我国经济崛起的各类资源的储备。处理好外汇储备投资问题,关键在于认识,认识到位了,有助于提高操作的能力和效率;关键在于谁来用,谁来用都不影响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平衡,但至少不能都由央行来用。

加快推进人民币成为区域货币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条件。人民币区域化在制度设计上要注重三点:一是让人民币先走出去;二是让人民币在境外“转”起来;三是让境外机构和自然人扩大人民币持有或交易规模,并通过我国政府的可兑换“通道”,实现较高的回报,以增强持有人民币的积极性。关于“通道”,目前已经打开,我国已在香港发行主权与准主权债券,境外三类金融机构所持人民币可以进入我国的货币市场,以后就是要在拓展“通道”上下功夫。2012年6月1日,我国上海和日本东京两地外汇市场同时启动人民币对日元的直接交易。日元成为在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挂牌交易的9种外国货币当中,除美元、吉林特、卢布外与人民币直接交易的货币。人民币对日元直接交易,在推进人民币区域化方面意义重大。这有利于扩大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规模和范围,可对欧元、英镑起到示范效应,进而增强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力,促进人民币跨境贸易和跨境投资结算的发展,推动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壮大,最终促进包括人民币债券在内的人民币资产的海外发行。

人民币国际化的逻辑起点是人民币外溢。从人民币外溢到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是一个在国际范围内的从“商品具体”到“一般等价物”的演进过程。现阶段如何正确把握人民币外溢现象,并对其相关效应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有助于货币当局实施趋利避害的政策措施,更好地促进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本书共分五章,第一章,货币外溢及其相关理论;第二章,人民币外溢的内涵、机理及规模测度;第三章,人民币外溢的经济效应;

第四章,人民币外溢的货币竞争效应;第五章,人民币外溢的主要影响及对策性建议。通篇以人民币外溢为主线,从研究货币外溢下的微观货币需求机理和货币替代规律入手,结合我国转轨经济特征,以及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流通使用的基本事实,构架了一般性分析框架,对人民币外溢的内涵、机理以及其经济效应和货币竞争效应展开研究。

感谢南京大学商学院裴平教授和张涤新教授对本书研究的指导教诲。感谢石油工业出版社章卫兵主任以及马海峰、邵冰华、张贺编辑的大力支持。由于研究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偏颇之处,请各位方家惠示指正。

作者

2013年4月

概述

一、研究主题与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货币一体化趋势逐步得到认同。部分学者提出了国家层面上的金融区域化概念,建议某一区域内的有关国家和地区可以在货币金融领域,以经济货币联盟的形式开展更高层次的协调与合作,为实现货币的统一创造条件(李扬、黄金老,1999)。按此概念,金融区域化的最高程度是统一的货币体系,金融区域化的发展和区域间的融合,必然推动全球金融一体化和货币一体化的形成。

从本质上讲,金融区域化趋势的加深往往伴随着区域内不同货币之间的竞争性替代。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作为世界本位货币的美元对人民币的替代逐步增强,曾一度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90 年代中后期,这一现象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尤其是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和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❶中国内地的本位货币——人民币,作为非国际货币,尽管尚未实现❷❸完全可兑换,却已进入许多周边国家和地区并开始发挥作用。

由于人民币对周边货币的替代范围不断扩大,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随之加深,人民币作为非自由兑换货币溢出境外并在境外流通和使用的外溢现象及其产生的效应,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实务部门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委托各大区行对人民币外溢情况进行调研;部分学者开始分析人民币外溢的成因,并测算外溢规模及可能产生的影响;同时,探讨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

国际货币是指某种货币作为国际公认的一般等价物,在国际上可自由兑换,并可用于进行国际结算和支付

乃至交易的货币;非国际货币在国际上不能自由兑换,也不能在国际结算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用于进行国际结算和支付,但也许可以进行货币交易。

广义地说,货币可兑换性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1)居民与非居民之间交易的对外可兑换(包括经常项目

和资本项目的可兑换);(2)居民与居民之间交易的内部可兑换(即国内可兑换,是指一国居民在同一税收和补贴条件下可以获得、交易并保留以外汇标价的国内资产);(3)非居民与非居民之间交易的自由兑换(即外部可兑换,是指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在世界范围内自由兑换、交易、流通,并充当国际支付或转移的手段)。货币可兑换性的这三个层次是递进关系,体现一国货币国际化的程度。目前,人民币就其可兑换性而言,还没有达到第一层次的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对外可兑换性。

目前,人民币在越南、泰国、缅甸、朝鲜、蒙古、俄罗斯、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家被作为支付货币和结算货币

被普遍接受,孟加拉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已经接受人民币存款和办理人民币其他业务。在一些发达国家,人民币也成为当地的可自由兑换货币,逐日公布与当地货币的比价。

文献也开始涌现。赵海宽(2002)认为人民币已有能力问鼎世界货币;凌星光(2002)则从购买力平价支撑的人民币升值压力断定人民币已经成为亚洲强势货币甚至准国际储备货币;钟伟(2002)从技术操作层面对人民币国际化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

事实上,人民币外溢和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不同阶段,人民币外溢规模和数量的扩大并不意味着人民币已经具备成为国际货币的条件。从货币的产生及演变来看,作为旨在降低交易费用的一个内生变量,货币的产生是商品交换发展和扩大的必然产物,是一个“商品具体”到“一般等价物”的自然演进过程。初期阶段的货币流通不具有强制性质,它更多地依赖于货币本身的价值,它属于“自由货币”。随着国家经济、贸易的发展和政府对经济干预力度的加强,货币就越来越依赖于政府信用和政治权利的支撑。这样,“自由货币”就过渡到“国家货币”。同样,在一个经济区域内,随着各个主权国家之间合作和依赖程度的加强,将使某种货币(或产生一种新货币)突破一国国界而成为流通范围更广的“国际货币”,国际货币(或共同货币)也因此产生(李华民,2003)。

从“自由货币”到“国家货币”,再到“国际货币”的演变过程是政府信用对货币职能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得到强化的结果,这种作用取决于一国经济实力及相关制度安排。目前,人民币仅仅是溢出国境,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发挥民间货币的职能,远谈不上世界范围的“一般等价物”。因而,推动人民币在扩大外溢的基础上,顺利实现国际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货币发行国家经济贸易保持持续发展且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是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最基本条件。过去的数年中,中国经济贸易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受到经济政治体制深层次原因及经济增长的投资推动型特征的制约,增长的基础较为薄弱,同时典型的二元转轨经济特征与经济实力标准还有较大差距。

第二,货币币值稳定是国际化货币的基本特征。一国货币币值波幅较大可能直接导致其名义汇率较大的变动,并给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削弱了其作为国际价值尺度和记账单位的作用。较高的国内通货膨胀率,会增加非居民持有该种货币的风险,致使该货币的持有愿望下降。相对而言,人民币的稳定过分依赖于政府的责任,这种依赖使市场对人民币的预期转为对政府稳定政策的预期。然而,市场的主观信心或预期具有双向强化作用,可能会放大货币币值波动的幅度。一旦持有者的预期发生逆转,就有可能加剧货币贬值,进而引发货币危机。

第三,一国货币胜任国际货币,要求该货币发行国必须有一个完善的金融体系。遗憾的是,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银行系统当前还存在不少问题,远不能适应这一要求。从中央银行来说,其主要问题表现为对金融监管、国际·2·

经济及国际金融的研究能力还不够强,监管水平较低;对国际经济及金融的变化还不能准确地掌握。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来说,其不足表现为管理水平和业务水平尚待提高;资产质量差,不良资产占比高;激励机制不完善,业务创新能力不强;国有商业银行的政企尚未完全分开,还需要更深入的体制改革;银行业的跨国经营水平也较低,不能提供国际化货币流通所需要的物理载体;金融全球一体化进程和离岸金融市场建设等也有待加快等。

第四,实现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可自由兑换是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必要条件。我国人民币虽于1996年12月实现经常项目下可兑换,但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还没有明确的时间安排,这也是影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当然,货币国际化不仅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而且还要求货币发❶行国家付出相应的政策成本。人民币跨越国境流通并逐步提高国际化程度,会弱化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或者说,不可避免地出现“货币政策暴露”。从紧的货币政策有可能因趋利的货币资本回流而被部分“稀释”,宽松的货币政策也会因利差驱使导致货币资本流出而达不到充分激活本身经济的目的;而且国际外汇市场上对人民币的投机会加剧金融市场波动,直接影响中国宏观经济金融秩序的稳定。

总体而言,人民币外溢的实践与其成为国际货币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自发和初始形态——人民币外溢,直接反映了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和经济地位的提高乃至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其关系到我国政府铸币税收入、财富水平及总需求的变化,对我国贸易增长、资本流动和金融安全等涉外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直接影响到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及汇率政策的实施效果,并将通过国际间的货币竞争推动国际货币格局的变化。然而,人民币外溢对宏观经济和区域内货币竞争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因此,现阶段如何正确认识人民币外溢的内涵及形成机理,并对其相关效应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有助于货币当局实施趋利避害的政策措施,理应成为学界和货币当局重点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现状

近年来,人民币外溢问题已引起学术界和实物部门的广泛关注,现有国内文献已涉及人民币境外流通的规模测定、溢出及回流渠道,以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和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等,这些文献为本书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❶这里的政策成本一般包括:首先,要解决国际货币运行中出现的“特里芬困境”。其次,根据克鲁格曼“三元悖论”,一国金融制度选择了汇率的稳定性和资本在国际间的自由流动,就必须放弃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1.人民币外溢的数量估计

由于人民币外溢方式的多样性和途径的隐蔽性,对人民币外溢规模的统计与测算十分困难,现在还没有权威的统计与测算方法,更无法得到普遍认可的统计与测算数据。不过,现有文献关于人民币外溢规模的估计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1)总量估计。姜波克(1994)对1993—2003年10年间的人民币流出规模进行了预测,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到2003年人民币累计❶流出总额将达到2000亿元。2002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高层公布的信息表明,目前人民币在国外的年流通量可能超过230亿元。李婧、管涛、何帆(2004)依据环亚经济数据库公司(CEIC)2003年的数据估计,2002 年因边境贸易和跨境旅游导致的人民币外部流通规模达到1200亿元,考虑到地下经济、边境贸易互市及统计误差,2002年实际的人民币跨境流通规模可能会更大一些,估计在1200亿~1400亿元。至于海外人民币的存量,他们的测算结果为50亿元人民币左右,加上地下渠道的人民币交易,估计海外人民币的存量介于50亿❷~120亿元之间。裴平、张谊浩(2005)对人民币外溢进行了研究认为,即使是最保守的估计,近年来的人民币外溢规模每年平均都在200亿元人民币以上,而且在1998—2003年,每年的人民币外溢规模❸增长率都超过中央银行货币供应量增长率。(2)大陆流向香港的人民币规模估计。李华民(2002)根据香港旅游发展局所公布的每年约380万内地游客访港的数据估计,人民币现钞每年在港流通为400亿~600亿元,其中沉淀量每年达到40亿❹元。巴曙松(2002)估计,如果平均每位内地游客在港消费6000元❺人民币,则2005年香港市场上的人民币将达到3130亿元的规模。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的易宪荣估计,目前积存在香港的人民币在500亿~700亿元之间。而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李扬则认为,在香港人民币的一年流量在700亿元,但存量不会超过20亿元;瑞银华宝的一项报告显示,目前香港的人民币存量大约在500亿~700亿元,流量为500亿元左右。(3)广西、云南流向周边国家的人民币规模估计。根据外汇管理局的统计数据分析,对广西和云南两省的边境贸易、人员往来和人民币跨境流通的调研,1999年两省与越南、老挝、缅甸三国的边境贸易、边境旅游、边民往来及地下经济有关的人民币流量约为112亿元,人民币对上述三国的现钞净流出估计为30 亿人民币;2001年云南省在对周边国家正常贸易中流动的人民币接近70亿元,估计有30

❶❷❸❹❺

姜波克,《人民币自由兑换》,立信会计出版社,1994年。

李婧、管涛、何帆,《人民币跨境流通的现状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载于《管理世界》2004年第9期。裴平、张谊浩,《人民币外溢及其经济效应》,载于《国际金融研究》2005年第9期。

李华民,《铸币税区域扩展与人民币国际化》,载于《南方金融》2002年第8期。巴曙松,《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载于《改革与理论》2002年第7期。

亿元沉淀在与云南接壤的周边国家。而根据广西和云南人民银行的调查估计,截至2003年末,在上述三国沉淀的人民币总量保守估计在50亿~200 亿元。根据广西、海南人民银行综合调研的结果,由于越南外汇匮乏,中越边境贸易结算的90%都以人民币进行,2000年广西对越南边境贸易流动的人民币现金为50亿元,2001年的流动规模达到70多亿元,约有23亿元沉淀在越南;广西、海南因对越贸易❶和其他支付流向越南的人民币现金共约25亿元。❷(4)流向新疆接壤国家的人民币规模估计。根据人民银行乌鲁木齐中心支行调统处1999年对与新疆8个地、州接壤的蒙古、俄罗斯、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印度、乌孜别克斯坦等9 国的边境贸易和人民币流通的估算,2001年人民币在哈萨克斯坦的跨境流通量约4097万元,净流入哈国约165万元;1999—2001 年人民币在吉尔吉斯斯坦的跨境流通量分别约为470万元、460万元和400 万元,净流入吉国分别约230 万元、240 万元和200 万元;人民币在巴基斯坦的跨境流通量分别约为580 万元、590 万元和490 万元,净流入巴国分别约220 万元、230 万元和190 万元。而人民币在蒙古的流通广泛,占其全国流通货币的60%以上,特别是在与新疆贸易往来的蒙古国西北五省人民币的占有率达90%以上。2000 年我国与蒙古边境贸易逆差13.5 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使用人民币现钞结算,至少有近100亿元人民币流入蒙古。人民币在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印度和乌孜别克斯坦等国的流通量不多。中俄边境贸易中的民间贸易多以人民币结算,而且边境旅游也是人民币流入俄罗斯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2.人民币外溢及其回流渠道❸

首先是人民币外溢的渠道。根据刘宗华、魏海港、徐芳(2003)的研究成果得知,人民币外溢的主要渠道包括:(1)边境贸易,主要是通过边境小额贸易和边民互市贸易流出;(2)出境旅游支付人民币,其中数量较大的有旅行社以人民币支付境外团费;(3)通过劳务输出、境内居民因私出境、境外投资等渠道流出;(4)非正常渠道流出也是人民币流向境外的重要渠道,主要包括走私、毒品交易、❹地摊银行等。而李婧、管涛、何帆(2004)对人民币外溢渠道的研究认为,人民币外溢是由实质经济交易和其他经济交易共同推动的。由实质经济交易推动的人民币流出主要包括边境贸易进口支付、境内居民出境旅游和探亲消费、以政府项目为基础

❸❹

唐东宁,《对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流通的建议》,载于《中国外汇管理》2002年第3期;李永和、朱建伟,《对云南省边贸地区人民币流出流入情况的调查》,载于《四川金融》1999年第7期。

人民银行乌鲁木齐中心支行调统处,《对新疆边境贸易及人民币境外流通情况的调查》,载于《新疆金融》

2002年第3期。

刘宗华、魏海港、徐芳,《人民币境外流通问题研究》,载于《河南金融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李婧、管涛、何帆,《人民币跨境流通的现状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载于《管理世界》2004年第9期。

的境外投资和私营企业境外直接投资带动的人民币资本流动。由其他经济交易引起的人民币外溢渠道包括香港开展人民币业务所带动的大量内地居民在港的消费,如找换店、“地摊银行”、地下汇兑、境内居民境外赌博、走私、购买毒品支付等。

其次是人民币外溢的回流途径。一般认为,由于人民币在境外无生息来源和投资用途,流到境外的人民币除极少部分作为周转头寸外,绝大部分将回流境内。回流的主要途径包括非居民携带人民币入境旅游、探亲消费支出,用人民币支付边境贸易及相关手续费用、中国边境贸易顺差带动的人民币支付,非居民用人民币到境内购买资产、直接投资、劳务支出。同时,也有部分人民币通过银行体系回流境内,主要有两种渠道:❶(1)境外居民直接在中国口岸金融机构存入人民币;(2)外方银行将吸收的人民币存款转存至中国境内银行。

3.人民币外溢的影响

人民币外溢属于一种货币跨境溢出现象,在高度货币化的当代社会,这将导致各种要素和资源的跨境配置,进而对国民经济、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不同学者对人民币外溢影响的研究视角不同。

李婧、管涛、何帆(2004)主要从人民币外溢性质的角度分析了人民币外溢的影响。他们认为,与实体经济有关的人民币外溢大都与物流和人流并行发生,在港澳地区也有部分人民币用于两地旅游消费。这种性质的跨境流动,对中国经济的正面影响主要包括:促进内地和双边的经贸发展;货币当局获得货币发行收益;对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贸、金融合作,构架一个以人民币为主导货币之一的东亚经济圈的战略设想形成直接促进作用;人民币跨境流通是人民币逐步国际化的早期试验。其负面影响主要有:境外流通的人民币突然回流,可能会对边境省份经济金融稳定构成冲击;人民币用于支付从中国的进口,会减少国家出口创汇;人民币可以在境外实现购买力,会增加对境外商品的需求,对扩大内需不利。与实体经济无关的人民币跨境流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是人民币在港澳地区的流通。这种性质的人民币跨境流动,对内地相对封闭的金融体系会形成较大冲击。刘宗华、魏海港和徐芳(2003)研究认为,人民币外溢产生于边境贸易,边境贸易的扩大使人民币外溢的规模增加,反过来,人民币境外流通增加会更进一步加快边境贸易的发展,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同时,人民币外溢也对货币政策和资本管制产生影响。裴平、张谊浩(2005)主要从经济金融的层面研究了人民币外

❶如内蒙古、云南等边境地区的银行可凭对方国家的边民证办理人民币,余额甚至占到当地储蓄余额的1/3以上。❶

溢的经济效应。主要包括货币发行收入效应、货币政策效应❷❸、国际金融效应和国际贸易效应等。

4.人民币外溢与人民币国际化

近年来,国内探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文献也不断增加,这些文献结合人民币外溢的现状,对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可行性、人民币国际化的经济效应以及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路径和制度安排等进行了研究,为本书的探讨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总体而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方面。

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和可能性的研究。尽管有关学者的研究视角不同,但提出的观点和结论较为一致。如孙兆康(1998)以货币职能为出发点、吴念鲁(2000)从货币自由兑换的角度、姜凌(1999)以货币国际化衡量标准为切入点,提出了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必须具备的主要条件,如人民币实现可自由兑换的程度、宏观经济的相对稳定性、经济发展规模和开放程度、充足的国际清偿手段、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合理的汇率和汇率体制等。他们并根据这些条件考察了我国的实际情况,认为我国已经基本具备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能力(吴念鲁,2000;巴曙松,2000;凌星光,2003;周肇光,2003;赵海宽,2003)。

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利弊分析。一种观点认为人民币国际化不仅可以提高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而且还有利于减少外汇支出,降低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同时还可以使相关企业减少汇率风险等(唐东宁、孙翌,2003;李裕,2003)。另一种观点认为人民币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必然遭受现存国际货币的排挤,这决定了其处于国际货币竞争格局的劣势地位,可能存在很大的逆转风险。另外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货币当局能否承受人民币持有信心的“升值成本”和维持该信心的“承诺成本”,以及能否应付国际经济中不稳定因素造成的影响和危害,都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孙修修,2002)。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人民币在境外流通的规模不断扩大,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其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如银行结算渠道不畅,现行核销制度阻碍出口,以及金融监管不力等(陈星等,2003)。其中大多数学者认为以人民币结算的进出口业务

货币发行收入,即广义铸币税,是指发行者所发行的货币票面价值超过其发行成本的差额。狭义铸币税,

即实际货币发行收入,是指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的货币发行收入与成本之差。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广义铸币税(名义货币发行收入)=狭义铸币税(实际货币发行收入)+通货膨胀税。因此,对于货币发行者来说,获得货币发行利益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取得货币发行利润,一种是获得货币发行税。其中货币发行利润,即狭义铸币税;货币发行税,即通货膨胀税。

裴平、张谊浩(2005)认为,人民币外溢的货币政策效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增加货币政策制定和实

施的难度;二是强化货币政策的反制力。

尽管人民币外溢的范围和规模尚不足以将境内外金融市场有机衔接起来,但人民币外溢的国际金融效应

却不容忽视。我国是处于转轨时期的发展中国家,人民币外溢最典型的国际金融效应是其对金融防火墙的瓦解作用,突出表现为货币竞争效应、外来冲击效应和货币防伪效应。

应当实现核销(唐东宁、孙翌,2003;李伦等,2003),并建议提高人民币出境限额,鼓励各商业银行跨境设点,经营人民币存贷业务(单建生等,2003)。也有的学者认为应该建立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人民币自由汇兑圈,这将有利于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高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地位,为人民币走向世界奠定基础(陶士贵,❶2002)。

针对人民币在香港大量流通现象,香港金融机构开始着手规划具体的人民币金融业务。2002年7月中央政府和香港共同签订的《经贸关系协定》(CEPA)进一步表示,如果条件具备将优先考虑在香港开放人民币离岸金融业务(曹海丽,2003)。对此,国内许多学者也具有相同的看法,他们认为这是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与国际化的必然选择(巴曙松、黄少明,2003)。

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模式,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多种发展思路。总体而言,对于分层次、分阶段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基本上不存在分歧。沈国兵、王元颖(2003)结合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港澳台与大陆日益融为一个共同大市场的客观现实,根据“一个市场、一种货币”的理论范式,认为建立一国两制下“中元”共同货币区应成为中国货币制度的未来选择。徐滇庆(2002)、李捷(2003)的人民币由“中元”向“亚元”的过渡模式也支持上述观点。郑海青(2003)则提出了现阶段建立亚洲货币基金,中期目标是建立“华元圈”或“人民币——日元圈”,长期目标是实现以人民币或日元为核心的单一货币方案。而程恩富、周肇光(2003)认为若能在与日本平等的基础上建立亚洲货币基金,或者在不排斥人民币存在的前提下实现“亚元”设想,才会有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还有学者提出我国应该主动利用区域货币合作的环境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积极参与和推动亚洲货币金融合作,其近期目标可以协调推出“中华货币圈”,以使人民币可以与日元及欧元相抗衡;长期目标则是在亚洲区域以人民币为支点货币区的建立,使人民币成为亚太地区的主导性货币(姜波克,2000;丁一兵、马剑凤,2003)。

三、主要内容与结构

现有文献为本书的分析提供了借鉴。但是,这些文献尚未对人民币外溢的本质做出深刻的分析,也没有对其性质做出准确的判断,即仍未涉及到人民币外溢的深层次问题。同时,有关学者虽然对人民币外溢问题提供了较深层次的分析,但由于考察因素过于单一,其预测结果过于绝对化;或者由于以国家信用拔高了人民币信用,对人民币外溢与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之间所存在的差距缺乏深入分析;或者因为基于全商品比较的购买力平价本身存在着“平价”扭曲,使其结论的

❶陶士贵,《人民币区域化的初步构想》,载于《管理现代化》2002年第5期。

准确性大打折扣。

因而,本文试图在借鉴和吸收有关文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人民币外溢的有关问题作出较为深入和系统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货币外溢的内涵及相关理论

货币外溢是一国法定货币在非自由兑换的前提下向境外溢出现象,是货币国际化的自发的、初始的阶段,这一阶段伴随着货币职能由国内向国际范围的延伸。一国货币外溢到对象国家,在履行货币职❶能的同时,必然对对象国的货币形成部分的替代。事实上,货币替代产生于货币竞争,世界货币体系的相对稳定建立在竞争与合作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货币外溢的一般性分析框架,把货币需求理论、货币替代理论引入到货币外溢的分析当中,为下面全面研究人民币外溢的内涵、形成机理及其产生的效应奠定了理论基础。

2.人民币外溢的内涵、机理及规模测度

人民币外溢的内涵及形成机理是本文研究的基础。本书首先对人民币外溢的概念及特征进行深刻的分析,并指出其与资本外逃、境外流通、货币替代等概念的联系与区别,进而从内在动机和外部条件两方面对人民币外溢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1994—2004年间我国人民币外溢的规模进行较为科学的测算,并依此建立预测模型,对人民币外溢的未来发展趋势分别进行定量和定性预测分析,为本书对人民币外溢的经济效应和货币竞争效应的研究提供依据。

3.人民币外溢的效应分析

本书将人民币外溢的效应概括为经济效应和货币竞争效应。人民币外溢的经济效应包括其对我国财富水平和总需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及国际收支的影响;人民币外溢的货币竞争效应主要表现为其对东亚经济区域内货币竞争的影响。人民币外溢的经济效应和货币竞争效应是本书从不同侧面对人民币外溢效应的概括,这两方面相辅相成,构成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1)经济效应。人民币外溢的经济效应包括四个部分的内容,即人民币外溢对我国财富水平和总需求的影响;人民币外溢对政府铸币税收入、财政支出乘数、财政政策乘数以及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影响;人民币外溢对货币数量衡量、货币政策独立性、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以及货币政策传导过程的影响;人民币外溢对国际收支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货币冲击效应的影响。(2)货币竞争效应。人民币外溢的货币竞争效应主要表现在人民币跨境溢出过程中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国家货币和东亚区域内的主要货币所形成的货币竞

❶有关文献对货币替代的界定因研究的侧重点不一而存在差别,本书将在第一章进行综述,并提出本书的见解。

争影响。事实上,人民币与周边国家和地区非国际货币之间的竞争是显然的,可用分散交易下的一般货币竞争模型来进行分析,人民币与周边国家货币之间的竞争结果表现为周边国家和地区居民对人民币需求的不断强化。而人民币与东亚经济区域内主要货币之间的竞争取决于不同货币之间的购买力比较,或者是货币所代表对商品和劳务的实际需求,因而本文对东亚经济区域内主要货币之间的竞争基础进行了分析。在此部分的分析中,本书还建立了一个区域内货币合作博弈模型,为本书分析区域内货币合作的理性选择和我国参与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必要性提供理论支持。

4.结论及对策

本书的主要结论是:(1)人民币外溢作为特定背景下的货币外溢现象,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自发、初始形态,人民币外溢并不意味着人民币已具备了成为国际货币的条件,但只要支撑人民币外溢的经济因素、制度因素和市场因素等持续存在且不发生逆转,则人民币外溢的规模必将扩大,最终推动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2)人民币外溢的经济效应和货币竞争效应具有两面性,其正面效应体现在对增加并向境外转移了政府铸币税收入、提高总需求水平、扩大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强化和推进货币合作等方面具有积极影响;其负面效应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境外人民币的回流加大了货币冲击效应以及人民币外溢引起的货币竞争可能会导致周边国家或地区的不满。(3)我国正处于转轨经济时期,完善、推进和规范人民币外溢这一货币现象需要政府从制度安排上提供趋利避害的制度供给。基于此结论,本文最后从发挥人民币外溢的正面影响、降低人民币外溢的负面影响和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等方面提出对策性建议。

基于以上内容,本书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对人民币外溢的相关理论、内涵、形成机理及经济效应和货币竞争效应所作的较为系统而且深刻的研究,为学界和货币当局全面认识非自由兑换下的人民币外溢现象,准确分析当前形势下人民币存在的升值压力,完善、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外汇管理体制提供理论上的借鉴;二是由于人民币外溢的性质和特征决定了人民币外溢这种货币现象的相关效应体现为两面性,如果措施不当,可能造成货币当局铸币税收入减少,国内总需求和就业水平下降,财政货币政策效果弱化,直接影响到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利益分割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人民币作为我国本位货币参与国际货币合作的进程。因此,本书对如何发挥人民币外溢的正面影响和降低其负面影响提出了科学而又客观的对策,为决策层制定政策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证支持。

本书的结构安排是紧紧围绕人民币外溢这个中心,以人民币外溢的理论基础——内涵机理——规模测度——效应分析——结论对策为主线进行研究,其逻·10·

概述

货币外溢的

内涵及其相关理论

人民币外溢的

内涵、机理及规模测度

人民币外溢的

经济效应

人民币外溢的货币竞争效应

结论及对策

图1 本书研究的逻辑框架图

辑关系见图1。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本书以货币外溢这种一般现象作为逻辑分析的起点,把货币需求理论、货币替代理论引入到货币外溢及其相关理论的分析框架中,通过对货币外溢内涵及其相关理论的分析,为进一步研究人民币外溢的形成机理和人民币外溢的经济效应和货币竞争效应奠定理论基础。人民币外溢的形成机理是人民币外溢效应研究的实践基础,这里将人民币外溢的效应概括为经济效应和货币竞争效

应,对人民币外溢效应的研究是重点。这为全面深刻地认识人民币作为非自由兑换货币的外溢现象,具体分析这一现象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提供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在此基础上,从加强对发挥人民币外溢的正面影响、降低人民币外溢的负面影响、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等三个层面上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在研究方法上,试图从两个层次上综合运用经济学和金融学研究方法,以便尽可能接近乃至达到所要研究的目标。在第一个层次上,注重“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相结合,在求证人民币外溢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时,采用“从现象到本质”、“从理论到实证”的研究思路,综合运用回归分析和因子分析等计量经济学知识,以期获得一个具有说服力和有价值的研究结论;在研究人民币外溢对政府铸币税收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时,重点采用宏观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分析方法;在分析区域内货币竞争效应时,构建一个分散交易下的货币竞争模型和货币竞争参与各方的博弈模型,并在分析理论模型经济含义的基础上,重点采用数据、图表说明的实证方法对区域内主要货币的竞争力优势进行分析。当然,本研究立足于我国转轨经济时期的现实基础,无论研究方法还是模型构建,都充分尊重这一转轨经济特征。同时,由于本书要提出规范、引导人民币外溢的政策性建议,因此书中对相关国家进行比较制度分析,这又恰恰为解决规范和引导问题提供了政策依据,从而为在对策上的规范分析奠定了基础。在第二层次上,遵从“可检验性与可积累性”原则,力争运用可检验的数学模型和公开的数据资料来进行研究。同时,在使用“数学”时,并没有去刻意追求数学公式的精巧和复杂,而只是将其看成是一种内在经济思想的外在符号表述,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论证和说明本研究所要表达的观点。

五、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本研究试图以货币需求理论和货币替代理论对货币外溢的解释为基础,从我

国转轨时期的实践出发,分析人民币外溢这一货币现象的形成机理,并对人民币外溢的相关效应进行理论上和实证上的分析,主要包括人民币外溢对财富水平和总需求的影响、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对国际收支变化和国际资本流动产生的货币冲击的影响及由人民币外溢推动的人民币与区域内主要货币之间在货币竞争层面上的影响等,进而提出结论和对策性建议。可能的创新如下。(1)从边境进口贸易和出境旅游消费中人民币的跨境溢出及以人民币形式的资本外逃等三个方面,对1994—2004年间人民币外溢的规模进行测定,在此基础上,对人民币外溢规模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定量和定性预测分析。(2)系统研究了人民币外溢的经济效应和货币竞争效应,提出并分析了人民币外溢引起的货币冲击效应;人民币外溢对财政政策乘数、财政支出乘数及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影响;验证了人民币外溢条件下区域内货币竞争均衡的存在。(3)对人民币外溢的正面和负面影响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和分析,据此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主要有:鉴于人民币外溢的影响非常复杂,由于本人研究能力所限,文中仅对人民币外溢的经济效应和货币竞争效应进行了研究,而人民币外溢的效应绝不限于上述两种,这将是本人进一步研究的内容之一;由于统计数据的匮乏,这里主要从理论上证明了人民币外溢效应的存在性,相关的实证分析不够全面,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第一章 货币外溢及其相关理论

尽管货币发行和流通的国家主权特征使得经济体在选择别国货币时遇到一定的障碍,但当一国货币能够比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其他货币更稳定地体现商品价值时,这种货币就可能通过各种渠道跨越国境成为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活动中商品交换的媒介,这时,便出现了货币外溢现象。目前,国内外对货币外溢现象进行系统且深入研究的文献,尚不多见。为对人民币外溢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这里构建一个货币外溢及其相关理论的分析框架,包括货币外溢的概念和从不同角度对货币外溢内涵的解析及货币外溢下的微观需求机理和货币替代规律,以期为下面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第一节 货币外溢的内涵及解析

货币外溢的内涵较为丰富,就其概念而言,强调了货币非自由兑换条件及货币外溢与货币国际化的联系和区别,下面将从货币职能、货币需求和货币替代角度对货币外溢的内涵进行深刻的解析。

一、货币外溢的内涵

货币外溢是指一国法定货币,在非自由兑换的前提下,通过正式渠道或非正式渠道,甚至非法渠道流入境外国家或地区充当民间货币职能的货币现象。一国货币溢出到境外国家或地区,其履行货币职能在空间上由一国国内向境外国家或地区发生了延伸,是该货币国际化自发的、初始的阶段。从货币需求的角度讲,货币外溢产生于一国居民和非居民基于交易动机、支付便利动机和其他动机所推动的非国际货币向境外国家或地区的溢出;从货币替代的角度讲,货币外溢必然伴随着非自由兑换货币对境外国家或地区法定货币的部分替代,甚至对区域内国际经济交往中经常使用的国际货币进行部分替代。从货币竞争的角度讲,货币外溢必然产生货币竞争;战后美元国际货币地位的确立及日元的崛起,都是在其本币自发外溢的基础上由履行部分国际货币职能发展起来的。

对货币外溢内涵的理解,首先需要强调货币的非自由兑换条件。货币可否自由兑换的含义随着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而有所不同。(1)在国际金本位制下,货币可自由兑换是指一国货币发行机构对其所发行的代替金属货币在市场上流通的纸币,保证持有者能够随时按照固定的价格自由兑换成金币。这种货币自由兑换的承诺是由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自行做出的,它侧重于国内货币的自由兑换,并延伸到国际间的货币自由兑换。当货币发行机构违背其自由兑换的承诺,或者通过法律免于自由兑换时,该国货币都变为不可兑换货币。(2)在实行国际金汇兑本位制时期,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下,货币自由兑换是相对于外汇管制而言的一个概念,实行货币自由兑换的国家,一般都放宽和取消了外汇管制,保证该国货币自由地、无限制地兑换成其他国家的货币,这时货币相对于黄金的可兑换性,则仅仅局限于各国官方持有美元向美国政府兑换黄金。(3)在完全不兑现的国际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可自由兑换的含义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转变为居民和非居民用本币兑换外币,并在实际交易和金融交易中使用外币的能力。这意味着不对国际交易的支付及为此目的用本币兑换外币实施限制。然而,由于各国政府对货币实施限制的程度不同,货币可自由兑换的概念可以分为完全可自由兑换和不完全可自由兑换。

中外学者对货币自由兑换的理解并无实质性差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学家乔舒亚·E ·格林和彼得·伊萨得(2001)将货币完全自由兑换定义为“当任何一个货币持有者可以按照市场汇率,无论固定汇率还是浮动汇率,自由地把货币兑换成一种主要国际储备货币,他所持有的这种货币就被认为是完全自由兑换的”。在我国,一些学者(王晓春,2000;郭可达,2001)认为,如果一国货币不仅能在国内,而且在国外和国际外汇市场上也能够自由地转换成为其他货币,同时不论持有者是否是来自于国内,不论经常项目或资本项目都可以进行兑换,就是完全自由兑换货币。

就其上述对货币自由兑换的理解而言,货币外溢的非自由兑换条件是指货币的不完全自由兑换,即一国货币无论在对内可自由兑换或❶对外可自由兑换、经常

❶货币对内可自由兑换是指只有国内居民能够在本国内不受限制地用本国货币从金融机构购买外汇,即“居民可以在国内自由持有外币资产(如银行存款),并可自由地在国内把本国货币兑换成外币资产”。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在国内持有和兑换外汇的自由,并不等于居民可以自由地对外支付和自由地将所持有的外币资产存放于国外,同时,也不一定就意味着允许居民可以持有除外汇以外的任何非居民债权的金融资产。货币的对外可自由兑换,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由于对外经济活动尤其是经常性国际交易的支付和转移所引起的货币兑换不实行限制;二是对其他国家由于国际交往活动而持有的本国货币,本国对其实行自由兑换。❶

项目可兑换或资本项目可兑换中任何的一项受到了限制,就称之为非完全自由兑换条件。需要指出的是,也正是货币的非完全自由兑换条件,赋予了货币外溢这种货币现象更丰富的内涵。在非自由兑换的条件下,一国货币在境外国家或地区全面发挥货币职能受到限制,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很难将该货币作为官方储备、干预货币或国际交易货币,溢出到境外的货币只能作为民间货币履行职能;而一国居民持有并使用非自由兑换的外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工具及部分的价值贮藏手段,应该说,这种外币能够更为稳定的体现商品价值,因而货币外溢的形成具有特定的内在动机和外部条件。这里把货币外溢界定为非自由兑换货币的境外溢出现象,排除了自由兑换货币的境外流通现象,增强了本研究的针对性,为研究人民币外溢问题提供了理论上的铺垫。

其次,对货币外溢内涵的把握,还应分析货币外溢和货币国际化的联系和区别。根据货币国际化的历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在❷1946年作过解释,认为货币国际化是指某国货币越过该国国界,在世界范围内自由兑换、交易和流通,最终成为国际货币的过程。该货币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发挥类似金属货币所具备的一般国际价值尺度职能,具有国际清算货币的作用,可为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所持有,作为外汇平准基金干预外汇市场。如果说非国际货币和国际货币是一国货币国际化进程的两个阶段形态,那么货币外溢阶段是处于非国际货币和国际货币之间的一种形态,是货币国际化进程的起始阶段。从经济活动的实践看,一些货币虽然不是国际货币,但却可以在境外一定范围内流通和使用,甚至作为储备货币。基于不同货币境外流通的范围、规模及作为储备货币的比重差异,少数非国际货币确实部分地履行了国际货币的职能,即步入国际化进程。货币外溢下的境外货币仅仅履行了民间货币职能,但已经在境外国家或地区发挥了国际货币的部分职能,应该视为其国际化的初始阶段。分析货币外溢和货币国际化的联系,对于参照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标准提出货币外溢阶段的对策性建议提供了逻辑思路。

或兑常可易国可领际制直换兑货国兑)际域,而的接不换币❶❷际换货内不支I经投进性基交)币的M需,付常F资行方金易基自并得,和项折任面组支金由“确到转E目旧何所织付组化保c基移o可等限承成和织,n对金从o进自m特制担员转所资组而行i由c殊。的国移指本织有任D兑交资义所的的转e的利何v换易本务承限经移e批于限l,o项作担除制常的p是准加制e目了的外可项任d一。强。”可规一。以目何,种货该这J兑定种因是可限o有币种些u换,义此多兑制r限n一实货规a并务,种换不l度般现除币定非。形o会是的f来了了的的基国式E限指可说资那国基c金际的o制不自,本些n际本组成货o。对对由m项特货目织员币资i经“c兑目定币的经协国基本T常换的情地在h常定符金项e交,可况位o于这性的合组目r易y自之。取,是规第织国可2的由外0消国定八协际自0支兑,0对际,条定基交由(付但换1经货规的金易兑)一,或常:定第就组币”换1些不(国后八意织基,-即与适则3际,条味成金4所经该当是.交款着员组有常国地指第该可易织项货的拖对二种以支对目币经延由、货对付其密即三常清资币资和成切实、项偿本四在本转员相现目债账节国的移国关了交资户对际流的提,经易交金如基投入限出常和易的贷金资和制的项一引转款成和流(要目些起经分移员国出求可资的。常期国际进,兑本货对项是偿货金行换还币经目交币融国限。

二、基于不同角度对货币外溢的解析

为准确把握货币外溢的内涵,可从货币职能、货币需求和货币替代角度对货币外溢的内涵进行深入的解析。

1.从货币职能角度的分析

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是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所发挥的作用和功能。各种货币理论对于货币职能的认识是相对统一的。早在古希腊时代,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就已把货币的职能概❶括为三项,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货币职能的认识也基本相同。马歇尔在《货币、信用与商业》中认为“货币的主要职能应分为两类,货币首先是市场买卖的交换媒介;其次是充当价值标准或延期支付标准,也就是用来表明一般购买❷力的数量”。金德尔伯格认为货币具有支付手段、记账单位、交换❸❹❺媒介和价值贮存等四种职能。米什金、乔治·考夫曼及斯蒂格利茨❻也都认为货币具有交易媒介、计算单位和价值贮藏等三种职能。

在马克思的货币理论中,对货币的职能也做了详尽的论述。货币是能够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具有五大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❼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国际货币,其中国际货币的职能可以看作是前四大职能在范围上的延伸。当一国货币在一定范围内行使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时,它只能称为国家货币或者区域货币,而当一国货币在全球范围内行使货币职能的时候,它就成为了国际货币。在金、银本位制的时代,由于金银本身是商品,具有一定的价值,能够在全球进行流通和自由兑换,并且具有自发调节流通中货币量的功能,因此在金本位制和银本位制的时代,金和银就是国际货币。当金本位制崩溃、黄金非货币化后,人类进入了信用货币时代。在信用纸币充当人们交易媒介的时候,国际货币的内涵又发生了许多变化。从货币理论的角度来看,国家货币要成为国际货

❶❷❸❹❺❻❼

曾康霖,《货币银行学》,中国金融出版社,1986年。

马歇尔,《货币、信用与商业》(中文版),商务印书馆,1986年。

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中文版),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中文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乔治·考夫曼,《现代金融体系》(中文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卷》(中文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需要指出的是,“国际货币”不能作为与价值尺度等职能并列的一项职能。其一,划分根据不同。根据货币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我们可以把货币的职能划分为价值尺度、交换媒介、清偿工具、贮藏手段、转移手段、记账单位等职能;根据货币的适用范围我们可以把货币划分为“地区货币”、“国别货币”和“世界货币”。因而“世界货币”与价值尺度等职能的划分根据是不同的,把它并列起来就是在同一次划分中使用了两个不同的标准。其二,内容相容。因为在世界范围内,货币执行的职能仍然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并没有增添什么新的职能。当然,与在世界范围发挥作用相比较,货币在世界范围执行职能是有特殊性的,例如,“世界货币”要以金银的自然形态出现,可以有双重的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是其主要的职能等。

币,其货币职能必须国际化,作为流通手段,它能够被微观经济主体用于对外贸易和国际资本交易,或者被官方机构用于干预外汇市场或为国际收支逆差融资;作为支付手段及其派生出的记账单位,它可以直接用于国际间债务清偿、商品贸易报价及金融工具标价;作为贮藏手段,它可以作为企业或居民保存财富的手段,或者作为官方的储备资产。

货币外溢没有改变货币的本质,但使货币的职能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货币职能在空间上由作为本国国内的“一般等价物”向境外国家或地区发生了延伸。分析货币外溢的内涵有必要从货币基本功能的角度进一步分析。

首先是价值尺度职能在空间上的延伸。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必须代表一定的价值量,这在金币中其价值为内在的含金量,而信用货币本身没有价值,其价值主要反映为货币的购买力,发挥价值尺度职能的实质不过是把商品的价值转化为价格,货币在其中发挥了媒介作用,即价值——商品——价格。这里作为非自由兑换货币一旦在境外国家或地区发挥价值尺度的职能,意味着货币的职能范围已发生了延伸,不再局限于法定的范围(如本国国境)之内。当然,货币币值稳定是非自由兑换货币在境外流通和使用的必要条件之一。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不同的信用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时候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否则就会引起汇率的波动,增加境外居民持有该种货币的风险,抑制货币外溢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其次是流通手段在空间上的延伸。按照马克思的货币理论,货币的流通职能就是实现商品的价格,把观念上的货币转化为现实的货币,借此实现商品的流通和交易的顺畅进行。在现实生活中,货币要发挥流通职能的首要条件是应具有与一切商品直接交换的能力。在信用货币制度下,一国法定货币在本国的流通是在国家的法令下强制进行的,而该国货币在非自由兑换的前提下溢出到境外其他国家和地区就要求其具有较强的购买力,在中断流通或者退出流通领域,处于闲置状态时,能成为保值的储备货币。当然,非自由兑换货币在境外充当流通手段,其实现商品交易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在把观念上的货币转化为现实货币的同时,实现了国际间商品交换和交易的顺利进行。

第三是支付手段在空间上的延伸。马克思的货币理论认为,货币发挥支付手段的职能是利用货币来偿付债务;而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货币发挥支付手段的职能包括一切延期的支付。事实上,货币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