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经济年鉴(2015)(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6 18:48:44

点击下载

作者:四川经济年鉴编写组

出版社:西南财大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四川经济年鉴(2015)

四川经济年鉴(2015)试读:

第一篇 综述

2014年四川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四川省统计局

2014年,在国内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新常态”的宏观环境下,四川全省上下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认真落实中央各项部署,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主动作为,积极采取一系列“稳增长、促发展”政策措施,全省经济运行与全国大势保持基本一致,呈现出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一、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2014年,四川经济运行呈现出“平稳增长、减速换挡、追赶发展、结构调整、民生改善、区域协调”六个显著特点。

一是经济运行总体平稳。2014年,受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需求不足等多因素的影响,全省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一季度经济增速从2013年的10%回落至8.1%后,经积极组织实施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措施,上半年和前三季度经济平稳回升到8.5%的较快增速,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8 53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这在四川经济的长期结构性矛盾与当前特殊性困难交织的情况下,实属来之不易。

二是经济增长在合理区间。全省经济经过自2002年以来连续12年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以后,近三年放缓趋势明显,表现出新常态下减速换挡的显著特征。从主要经济指标看,GDP增速比2013年回落1.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分别比上年回落1.5、4.7和1.6个百分点。但就业和物价形势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96.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15%,CPI上涨1.6%,经济运行仍在合理区间。

三是追赶发展势头较好。新常态下四川“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的基本省情仍未根本改变,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艰巨繁重,发展仍是四川的第一要务。2014年,四川经济增长继续保持高于全国的追赶发展势头,GDP增速比全国高1.2个百分点,在前八位经济大省中排位靠前。其中,第二产业增速比全国高1.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速比全国高1.6个百分点。

四是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从产业结构看,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由上年的12.8∶51.0∶36.2调整为12.4∶48.9∶38.7,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城镇化率46.3%,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从工业行业结构看,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两大优势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13.6%,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占全省工业比重从上年的13.0%提高到13.8%;石油加工、化学原料、黑色金属冶炼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比从上年的25.3%降至25.1%;传统资源开采类行业占比从14.5%降低至13.9%。从投资结构看,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56%,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投资增长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从城镇化进程看,城镇化率从上年的44.9%提高到46.3%,提升了1.4个百分点,提升幅度列全国第3位。

五是民生改善稳步推进。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乡就业人员4 83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5.7万人,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从上年的40.6∶26.0∶33.4优化调整为39.5∶26.4∶34.1。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稳定,失业人员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情况进展较好。在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稳步提高等推动下,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 234元,增长9.0%;农民人均纯收入8 803元,增长11.5%。

六是区域经济竞相发展。2014年,在“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引导下,全省区域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五大经济区各具特色,区域经济形成新格局。其中,成都经济区在计算机通信、汽车制造业、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带动下,经济总量稳居区域首位,全年实现经济总量为17 772.2亿元,增长9.0%;川南经济区白酒行业转型发展效果显现,实现经济总量4 933.7亿元,增长8.9%;攀西经济区受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影响增速有所放缓,经济总量为2 185.2亿元,增长8.8%;川东北经济区经济总量为4 722.3亿元,增长8.6%;川西北经济区经济总量为454.6亿元,增长4.9%。县域经济底部基础进一步夯实,经济活力进一步释放,183个县(市区)中有经济总量过百亿的县达到105个,比上年增加9个;100万以上的人口大县22个,比上年增加1个。

二、主要经济指标运行情况

2014年,全省工业、农业生产平稳发展,投资、消费需求稳步扩大,财政、金融运行平稳,城乡居民增收,物价总体稳定。(一)产业发展平稳

农业方面:粮食稳产,全年粮食总产量3 374.9万吨,基本保持上年水平;油料作物增产,全年油料作物产量300.8万吨,比上年增产3.6%;畜牧业生产稳定,全年生猪出栏7 445.0万头,比上年增长1.8%;全年肉类总产量714.7万吨,增长3.5%。第一产业增加值3 531.1亿元,比上年增长3.8%。

工业方面:受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影响,全省工业增长减速换挡,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6%,增速比全国高1.3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长9.2%,上半年增长9.6%,前三季度增长9.8%,缓中趋稳的势头较好。

从主要行业情况,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37个行业增长,增加值总量前10位的行业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59.2%,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拉动全省工业增长6.2个百分点。其中计算机通信、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汽车制造业分别增长12.8%、10.7%、12.7%,合计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9个百分点。占比最大的酒饮料精制茶制造业转型调整仍在持续,增加值同比增长7.7%,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9个百分点;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恢复调整进程稳步推进,增加值从上年的下降转为全年增长10.4%。

从主要产品产量看,重点监测的117种工业产品产量有81种增长,增长面为69%。其中,铁矿石原矿量增长11.1%、化学农药增长16.2%、汽车增长19.1%、电子计算机增长22.9%、白酒增长5.6%、水泥增长4.9%。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3 181.4亿元,增长18.2%。

服务业方面:金融、交通运输、旅游等服务业相关行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服务业发展稳步回升,全年服务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1 043.2亿元,比上年增长9.4%。其中,金融业增加值1 828.1亿元,增长3.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 068.0亿元,增长18.5%。(二)需求稳步扩大

投资方面: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 577.2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2 662.1亿元,增长14.7%。新开工项目情况较好,新开工项目20 459个,比上年增加1 097个;计划总投资18 247.1亿元,增长12.4%;平均投资规模8 919万元,比上年增加364万元。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4 380.1亿元,增长13.7%;商品房新开工面积11 328万平方米,增长11.5%;商品房竣工面积5334.5万平方米,增长4.4%;商品房销售面积7 142.4万平方米,下降2.3%。

消费方面: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 393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分城乡看,城镇市场零售额9 985.3亿元,增长12.4%;乡村零售额2 407.7亿元,增长13.6%。分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额10 650.4亿元,增长13.2%;餐饮收入零售额1 742.6亿元,增长9.6%。从主要商品销售看,限额以上16大类商品零售额全面增长,其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增长17%,汽车类增长16.1%,石油及制品类增长5.8%。

外贸方面: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70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8%,其中出口额448.5亿美元,增长6.9%;进口额254.0亿美元,增长12.3%。(三)民生持续改善

就业方面: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年末城乡就业总量为4 83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5.7万人,其中城镇新增就业96.2万人,比上年增加2.75万人。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从上年的40.6∶26.0∶33.4调整为39.5∶26.4∶34.1,非农产业就业比重提升1.1个百分点,就业结构进一步改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稳定,就业率86.35%,失业人员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情况进展较好。

居民收入:在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稳步提高等推动下,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 234元,比上年增长9.0%,农民人均纯收入8 803元,增长11.5%。

同时,节能降耗形势较好,全年单位GDP能耗下降4.64%,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8.03%,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四)运行环境稳定

物价方面:受食品价格涨幅回落、新涨价因素有所减弱等影响,全年物价水平低位运行,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1.6%。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七涨一跌”,其中衣着类继续领涨,比上年上涨2.5%;食品类上涨2.1%,涨幅比上年回落2.7个百分点,拉动全省CPI上涨0.9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比上年下降1.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IPI)比上年下降1.3%,降幅比2013年扩大0.5个百分点。

财政方面:全年实现地方公共财政收入3 061.1亿元,比上年增长9.8%,其中税收收入2 312.5亿元,增长9.9%;地方公共财政支出6 796.6亿元,增长9.1%。

金融方面:12月末,全社会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3 282.0亿元,增长11.8%,其中个人储蓄存款余款25 312.5亿元,增长12.0%;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3 884.1亿元,增长14.7%。

三、2015年四川经济平稳中减缓趋势明显

2015年,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影响四川经济发展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全省经济既要面临新常态下增速放缓的客观现实,同时在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等有力措施推动下,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的趋势依然较强,但受市场需求不足态势短期难以改变、新增重点产能减弱等因素影响,全年经济增长率将有所降低。

一是新常态下四川经济发展长期趋势性向好和短期特殊性矛盾交织。

一方面,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仍然较强。国家“一路一带”发展战略从布局到稳步实施,将为四川打造新增长极提供重要机遇,形成长期驱动力。国家区域发展政策重点支持跨区域、次区域发展,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更多地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将有助于扶持四川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基于加快构建完整的铁路、公路骨架网络的目标,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更多地向西部倾斜,四川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有巨大开发空间。四川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的发展阶段,尤其是城镇化水平与全国相差8个多百分点,与东部发达地区相差20个百分点左右,城镇化提升空间广阔,将是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另一方面,新常态下四川经济与全国一样总体进入速度换挡期,经济发展的短期特殊性矛盾仍然突出,市场需求明显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严峻现状短期难有明显改观,三大需求、发展动力、要素环境都难以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增速短期惯性回落的势头已经形成,近期难有大幅回升,经济增长减缓趋势明显。同时,结构调整的阵痛仍将持续,新旧增长点交替阶段“青黄不接”的矛盾凸显。各项改革效果显现需要时间,完成提质增效的任务仍然艰巨。

二是产业发展稳中趋缓。只要不遭受大的自然灾害,农业生产有望保持平稳发展。加快战略资源利用转化优势,继续打造新兴增长极,发展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成长型产业将为工业稳定增长提供支撑。汽车和电子行业对全省工业增长拉动力2015年将进一步减弱,钢铁、建材、有色、化工等重化工业仍将持续低位运行,白酒行业将继续呈现挤压式发展格局,尚难以走出困难期。近几年工业投资持续放缓,工业新增产能进一步减弱。工业作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动力,预计2015年将呈稳中缓降的发展趋势。继续深化服务业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服务业重点领域发展,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等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机遇较好,第三产业有望保持平稳增长。

三是需求增势稳定。稳投资仍是四川经济稳增长的重要支撑。2014年结转投资规模突破2.25万亿元,进出川铁路、城际快线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将继续加快,全省在建高速公路、铁路投资位居全国前列。民间投资占比进一步提升,已成为四川投资的主导力量。2015年将继续支持全省500个重点项目和50个省重点推进项目,抓好56个重点产业项目,全省新开工项目投资规模有望达到2.45万亿元。预计全年全省投资有望保持稳定增长。消费方面,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继续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程将加快,收入增长预期较好;商品性消费热点升级换挡,网上消费等新型消费方式方兴未艾,保障房建设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日益完善,电子商务、养老健康服务业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加快推进,消费需求进一步推动,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四川人口多、市场容量大等优势进一步发挥,消费市场平稳增长的动力仍然较强。

基于以上因素分析,在平稳增长的大趋势中,四川在新常态下传统经济发展动力逐步减弱,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2015年经济增长速度将有所降低。

2014年四川省节能减排工作情况报告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4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全省上下坚持将节能减排作为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抓手,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创新思路、强化措施,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指标完成情况

提前一年实现“十二五”节能目标。2014年全省单位GDP能耗下降4.64%,超年度目标2.64个百分点。“十二五”前四年,全省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9.4%,完成国家下达我省“十二五”节能目标任务的123.7%。

污染减排目标任务圆满完成。2014年,全省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为121.63、13.48、79.64和58.54万吨,分别同比下降1.27%、1.66%、2.49%和6.23%,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污染减排年度目标任务。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1. 加强节能减排综合部署。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王东明书记召开省委常委会听取省政府汇报,省政府领导多次就节能减排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实施办法(修订案)》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于2014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出台了《2014—2015年四川省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实行能耗强度和增量双控机制,成立了省大气污染防治领导小组,印发了《四川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2015年度实施计划》等文件,将节能减排目标及时分解下达,纳入各市(州)和省级相关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和绩效管理的重要内容。

2.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和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2014年高新技术产业增长19%,传统资源型产业和六大高耗能产业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增长8.8%,比去年提高0.5个百分点。严格执行《关于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淘汰落后钢铁产能290万吨、水泥438万吨、平板玻璃242万重量箱,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任务。依法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全年未核准、备案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有效遏制了产能过剩和行业盲目扩张。2014年,三次产业结构从去年的12.8∶51.3∶35.9调整为12.4∶50.9∶36.7。

3. 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按照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工作方案要求,建立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落实机制。研究推进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落实煤炭消费减量替代,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大力实施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继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有序发展水电、天然气、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提高非石化能源消费比重。2014年全省新增装机容量1 051万千瓦,新增发电全部是清洁能源。初步测算,2014年全省非石化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6%,比2013年增加1个百分点。

4. 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经积极争取,德阳市列入国家第三批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三年将获得不低于12亿元的资金支持。组织实施小平故里景区、省委办公厅等重点节能改造示范工程,做好高效节能产品推广工作。全省已累计建成并投入运行县级以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182座,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612万吨/日,设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6.2%。累计完成21台机组旁路物理切断、总装机容量936万千瓦,23台机组脱硝设施建设、总装机容量947万千瓦,95条水泥生产线脱硝设施建设、规模日产熟料30.47万吨。2014年,省级财政用于环境污染治理和环保能力建设的资金比去年增长21%,对全省减排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5. 加强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工业领域,对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耗能行业开展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专项检查,实施能耗对标达标。2014年,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8.03%,累计完成“十二五”工业节能目标任务的136.6%。建筑领域,制定发布《四川省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全省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96%以上。分解下达“十二五”期末各市(州)新建绿色建筑目标任务共3 200万平方米,累计完成居住建筑节能改造173万平方米。交通领域,深入开展“车、船、路、港”千家企业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加快建设成都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城市。严格控制新车及外地车转入,在机动车新增量保持约20%的增速情况下,减少约2 000吨氮氧化物新增排放量。顺利完成17.6万辆黄标车及老旧车淘汰任务,全面供应国四标准的车用汽油,实现氮氧化物新增削减量3.7万吨。公共机构领域,发布国内首个公共机构节能管理的地方标准,西华大学等28家单位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完成公共机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104万平方米。

6. 积极运用价格手段促进节能减排。研究推行以能耗为标准的生产领域阶梯电价政策。严格落实国家环保电价政策,对已建成脱硫设施的四川电网统调燃煤机组执行每千瓦时0.015元脱硫加价,对已建成脱硝设施的燃煤机组执行每千瓦时0.01元脱硝加价,对烟尘排放浓度符合国家要求的燃煤机组执行每千瓦时0.002元除尘加价。对14家电厂31台机组进行了2013年度享受脱硫电价政策情况专项核查,对排放不达标的燃煤机组共扣减脱硫电价款466万元。及时公布燃煤电厂脱硫脱硝效率。

7. 加强节能减排预警预测和监督检查。按季度发布节能形势晴雨表,加强对各市(州)节能减排工作的督促指导和目标考核。2014年,绝大部分市(州)均较好地完成了节能目标任务,实现了既定的节能年度目标。深入开展“环保执法检查年”活动,对进展滞后的重点减排项目进行现场督查。省政府对进展严重滞后的项目实行周调度,责成有关部门进行半月督查。全省共进行现场检查157 613人次,检查企业33 181家次,查处环境违法案件822起,责令50家企业停产停业,对754起案件处以罚款,罚款金额1 984余万元;对3起涉嫌环境犯罪的案件予以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8. 加强节能减排能力建设。组织全省989家重点用能单位参加国家“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超额完成节能目标进度。节能监察机构能力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市级节能监察机构全部设立,县级节能监察机构覆盖了能耗较高的县(区),节能监察队伍执法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全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体系考核结果为84.6分,综合评价为良,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有效传输率、自行监测结果公布率和监督性监测结果公布率全部达到国家考核要求。截至2014年年底,全省共有116个环境监测站完成达标任务,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2014年四川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概述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4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全省工业战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省委十届三次、四次、五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工作总基调,始终保持专注发展定力,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增后劲”,发展壮大七大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培育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主动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经济运行综合调节和要素保障,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调结构转方式取得积极成效,发展质量稳步提升。2014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11 852亿元,增长9.4%,占GDP比重为4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6%,在全国列第15位,在八个经济大省中列第3位。

一、强化政策调控,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坚持底线思维,加强经济形势研判和运行分析,打好政策、工作“组合拳”,综合施策,多管齐下稳增长。针对年初工业增速过快回落的不利局面,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周密部署,创造性地落实中央各项稳增长政策,牵头制定并报省政府出台“开门红”八条措施;二季度,牵头制定并报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经济稳增长的十六条措施;三季度,围绕中小企业面临的突出困难牵头提出支持中小微实体经济企业加快发展的二十二条政策措施。同时,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生产要素刺激作用,推进直购电试点,实施富余电量消纳和留存电量政策,强化天然气和资金等要素协调,有效支持省内一批重点优势企业降本增效。组织三次全省性工作大调研和一系列专题调研活动,按月通报各地工业增长和工业投资和用电情况,加强对市(州)工业发展指导和督促检查,促进工业回升发展(一季度9.2%,上半年9.6%,三季度9.8%,全年9.6%)。

二、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牢固树立转型才能更好发展的理念,坚持调优存量与做大增量相结合,规划培育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发展壮大七大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全省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推进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发展和56个重点项目建设

王东明书记、魏宏省长高度重视、亲自推动,筛选确定页岩气、节能环保装备、信息安全、航空制造与燃机、新能源汽车等若干高端成长型产业,建立省领导联系工作机制和推进机制,制订出台实施方案,编制产业发展规划,确立重点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时间表,抢占产业制高点、推动产业高端发展。狠抓新增长点培育,集中要素资源和政策手段,推进中电集团8.5代液晶板生产线项目、中航成飞公司大飞机研制生产条件建设项目等56个技术水平高、投资量大、带动性强的重点产业项目,由省级四大班子领导分别联系,推动项目加快建设,全年完成投资196亿元,实现年度计划102.9%。(二)培育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发展指导目录,制定13个新兴产业发展路线图和时间表,重点推进燃气轮机叶片空气冷却等关键技术研发和民用北斗/GPS射频基带一体化芯片等重点产品产业化,在燃气轮机、增材制造、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领域培育一批技术先进、创新能力强的重点企业,开展近两年新兴产业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建设情况督查,强化项目后期进度管理,新组建燃气轮机、商用无人机等6个产业联盟,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6 207.4亿元,同比增长12.1%,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15.9%,比上年度提高0.8个百分点。(三)发展壮大七大优势产业

统筹推进七大优势产业培育工作,制定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及集成电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白酒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实施意见,着力抓优势产业链的构建完善和整合延伸,以优质增量投入带动存量调整。全力保持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产业领涨势头,全年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13.6%,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对传统困难行业因业施策、调整改造,推动白酒业“调高就低、以量换价”,全省白酒产量稳步回升;对煤炭行业“关小减负,保‘市’保量保安全”,对全省工业影响明显降低;支持攀钢、达钢等钢铁企业延伸产品链,帮助川威、川化等困难企业制定实施帮扶措施,促进企业复产。(四)大力实施化解过剩产能和工业节能减排

制定并上报省政府印发《关于化解过剩产能矛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深入推进稀土整治、水泥淘汰、煤矿关闭、玻璃升级、白酒转型、鞋业转移,全面清理过剩产能行业违规在建和建成项目,对78户限制类和75户淘汰类企业实施差别电价政策,规划组建四川省钢铁集团等4大钢铁集团,坚决淘汰505户企业的落后产能(全年淘汰落后的炼钢产能173.1万吨、水泥产能438万吨、平板玻璃产能242万重量箱,分别占全国淘汰落后产能量的6.2%、6.4%、6.4%,大致测算减少工业增加值约120亿元,影响规模以上工业增速1.1个百分点)。扎实推进工业节能减排,严格行业准入管理,开展“千户企业节能行动”“十大重点工业节能工程”,在工业节能、清洁生产、工业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实施了一批重大支撑和示范项目,节能减排效果明显。传统资源型产业和六大高耗能产业比重调整为38.5%、下降0.6个百分点,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降低8.1%,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五)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制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实施意见》,举办“天府·宝岛工业设计大赛”和“创新作品展示交易会”,实施工业领域电子商务“双推工程”,积极培育融资租赁服务业、节能环保服务业等新兴领域,推动制造企业走总集成路子,拓展设计、售后、配套等环节市场空间,培育生产性服务业功能示范区8个、示范企业(机构)38户;推动成都、川南、川东北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建设,全省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水平不断提升。

三、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企业技术进步成效明显

(一)大规模开展企业技术改造

深入实施《关于加强企业技术改造的实施意见》,开展“工业强基”工程,组织实施50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出台重点投资领域导向目录,支持产业链关键领域技术突破,提升企业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竞争力,全省新型干法水泥占比达到95%以上、玻璃深加工率达到50%以上,高端建筑和生产用型材占比达到50%以上。建立工业发展资金项目申报平台,资金项目申报流程进一步规范。全省56个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2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18%;列入2014年省政府计划的182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6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15%。全年完成工业投资7 166亿元,同比增长1.6%;完成技改投资5 037亿元,同比增长9.3%。(二)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

突出企业主体地位着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个、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个,累计达58个、1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84个,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突破1 000家。强化产业技术研究与重大技术成果产业化,组织创新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成果对接活动,推介最新科技成果811项。全天候单色光谱成像仪产业化等347个重点项目预计新增销售收入340亿元,产生专利(专有技术)1 860项,享受技术开发费税前扣除政策的技术创新项目1 370个。分别创建国家级和省级工业设计中心3个、24个,培育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65户。

四、推进“两化”互动发展,产业园区建设稳步推进

(一)探索“两化”互动机制

制订重点区域产业发展工作方案,指导推进四大城市群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大力推进产城一体建设。推动县域工业发展,参与筹备省委县域经济工作会,起草《大力推进工业强县富县建设夯实底部基础的实施意见》报省政府,启动第一批工业强县示范县建设。开展“两化”互动机制研究,编写“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干部培训教材,总结推广“两化”典型,建设“两化”互动产城一体示范区,开展“两化”互动专题培训。(二)推进产业园区提质发展

推进实施“51025”重点产业园区发展计划,启动编制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和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专项改革方案,优化产业园区发展布局,促进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开放发展。发挥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作用,支持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建立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国家、省、市三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梯次发展格局,分别建成国家级、省级示范基地12个、35个,省级重点培育基地9个,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园区9个。推进园区集约节约发展,支持产业园区建设多层标准厂房,产业园区投资强度提高到160万元/亩(1亩约等于666.6平方米,后同)以上。

五、加强企业帮扶和市场开拓,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

(一)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

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倍增计划,开展“直通车”服务,组织开展企业家座谈会,帮助协调剑南春股改等大企业大集团的突出困难。起草四川省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实施意见并报省政府印发,动态调整100强企业重点培育名单,加大兼并重组、竞争力提升等方面支持,举办核心人才培训活动。2014年入围的100强大企业大集团营业收入总规模超过2万亿元,最低入选门槛达到40亿元,其中培育百亿企业51户、千亿企业3户。(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深入落实国家、省关于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开展“扶助小微企业专项行动”,分片开展政策大宣讲和技术服务大对接,扎实推进小微企业创业和升规培育。出台《关于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施意见》,763户企业纳入首批培育名单。制订实施《关于进一步推进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培育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22个,服务中小微企业4万余户;培育省级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70个,3 100余户小微企业入驻。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工程”,覆盖企业4500余户。(三)强化产销衔接和市场开拓

组织行业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开展衔接协作,召开钢铁、重装、汽车、电子信息、锂电、化工新材料等行业龙头企业产品对接会,扩大本省销售份额。编印《四川名优产品推荐目录》,推动就近采购和应用“川造”产品。引导企业抢占下游高端市场,全省铝型材产量超过电解铝产量,高端铝型材占比40%。开展工业质量品牌创新专项行动,新认定“四川省著名商标”工业品161件,新制(修)订工业地方标准10项。牵头、主办、协办各类展览展销活动31场(次),成交46.7亿元。(四)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实施涉企收费目录清单管理制度,联合印发《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由去年的101项减至85项(其中国家设立的84项,省级仅1项)。联合推动降低部分产品检验检测、计量器具检定检测、涉煤中介服务及培训收费等涉企收费标准,全面暂停征收煤炭价格调节基金;停止白酒生产许可证年审收费项目。

六、加强内联外引,工业开放合作取得新进展

围绕7大优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布《2014四川省工业投资合作项目册》,狠抓重大工业项目引进洽谈和投资促进,协调推进的恒天集团10万台SUV生产基地、东风神龙汽车成都雪铁龙轿车项目开工建设;绵阳华晨宝马N20发动机技改等项目竣工投产。组织参加西博会、“9+2”泛珠大会等重大活动,其中泛珠大会签约工业类项目50个、总投资480.4亿元。组织参加“四川名优产品广东行”、香港国际美酒展等活动,拓展国际国内市场。开展川韩、川德、川俄产业合作研究,推进中德中小企业产业园等合作园区建设,深化川台、川渝等区域合作。组织承接产业转移工业项目产业政策符合性认定试点,强化产业承接引导。

七、推进“两化”融合发展,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

(一)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组织实施《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实施意见》,推进三网融合、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领域发展,促进信息消费。编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方案,推动工业领域信息化集成应用。推进园区信息化建设,探索建设数字化产业园区(基地)取得积极进展。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健康有序发展指导意见》,编制《四川省物联网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和工作方案。深入实施智慧政务、智慧民生等四大工程,“智慧城市”“智慧小区”和“宽带信息百镇千村”加快建设。国防科技动员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二)推进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发展

加快“中国软件名城”建设,开展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能力成熟度评价体系试点,落实软件产业惠企政策,积极打造工业软件产品,九洲电子、川通服等进入“中国软件百强”行列。制定云计算产业发展路线图,成立云计算产业联盟,认证软件企业1 463家、系统集成资质企业261家,软件产品登记6 785个。全年软件业务收入1 893.7亿元,增长18.3%。(三)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

制定实施《四川省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意见》,加强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推进大数据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加大对“西部云计算基地项目”等数据中心建设跟踪及政策扶持,推进中电科国家示范网络安全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四)推进无线电台站管理和监测工作

科学配置频率资源,保障成绵乐铁路客运专线等重大项目、重点区域的用频需求。开展非法设台专项治理行动,加强业余无线电台站管理。进一步规范无线电审批流程,无线电管理水平有效提升。抓好各类考试和航空、军队等的无线电安全,完成重要时期、重点时段、重点区域的无线电保障任务。

八、强化要素保障协调,经济运行综合调节能力显著提升

加强电力保障协调,制定出台直购电试点、留存电量、丰水期富余电量消纳等支持工业用电的组合政策,其中实施直购电量92亿千瓦时,降低企业成本约5.2亿元;留存电量80亿千瓦时,降低企业成本约14亿元;享受富余电量消纳政策工业企业209户,拉动新增用电13.3亿千瓦时,帮助企业节约电费1.64亿元,以上三项政策,降低企业成本约21亿元。加强成品油、天然气保障协调,天然气供应好于往年。组织综合运输协调,切实保障了重点物资、大件运输和“春运”安全有序进行。积极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以制造业、电力、矿业等为主的工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7.2%。

但受宏观形势、产业基础和市场预期等影响,一年来我省工业经济发展也面临落地建设的大项目不多,工业投入增长乏力,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较为突出,经济效益增速回落,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突出。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解决。勇于担当 主动作为努力开创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发展新局面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4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面对经济下行的严峻形势,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勇挑重担、奋发有为,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动了我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的科学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新贡献。一、新型城镇化有力推进

充分发挥牵头部门和主力军作用,扎实推进重点工作,统筹推动相关改革,全省城镇化质量和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预计2014年全省城镇化率提高1.4个百分点,达到46.3%。

落实科学规划理念,引领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把统一思想、树立科学规划理念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加强对地方党政领导、规划主管部门和规划设计单位负责人的专题培训。深刻反思城市发展存在的脱离实际盲目拉大城市框架、“摊大饼”式的发展、城市功能雷同、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等问题,加深了对科学规划理念的理解和把握,并努力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重新审视和完善了50余个城市和县城总体规划,使其更加符合科学规划理念的要求。制定出台了《四川省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导则》,严格按照新的要求审查审批新编规划。选择中江、南江两县开展了“多规合一”规划编制试点。完成了《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编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四大城市群规划编制工作顺利推进。

发挥主力军作用,推进重点工作落实。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 250亿元、新增建成区面积143平方公里。天府新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新区”。实施“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完成投资1 211亿元,建设城乡住房104万套(户),基本建成81万套(户),定向供应农民工公共租赁住房1.7万套。实施“百镇建设行动”,加快200个小城镇建设,就近就地转移农业人口33.6万人。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建筑业就业人数达540余万。绿色建筑行动稳步推进,绵阳等6个市的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成功创建5个国家园林城市(镇)和5个省级园林城市及7个省级园林村庄。

认真履职尽责,抓好牵头协调工作。制订了《2014年四川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重点工作实施方案》及考核办法,加强对重点工作的督导和考核,有力推动了各项任务落实。深入各地调研,掌握情况,建立了新型城镇化工作信息报送、统计分析制度,针对问题及时通报,并提出建议供省委省政府领导决策。统筹协调省级有关部门按《实施方案》细化措施,加大落实力度,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投融资体制机制、社会保障和社区管理等改革取得新进展。泸州、阆中成功申报全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二、建筑业不断发展壮大

全省建筑业稳中求进,不断做大做强。全省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 067亿元(省外1 760亿元、海外70亿美元),同比增长11.9%,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 225亿元,现价同比增长9.2%。成建制输出建筑劳务11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80亿元。建筑业在稳增长、调结构、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吸纳农村转移人口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制定政策,强化建筑业支柱地位。报请省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意见》,召开了近十年来首次全省建筑业发展推进工作会,魏宏省长到会作主题报告,建筑业的支柱地位更加突出,全社会对建筑业重要性的认识和推进力度空前提高,为建筑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开启了四川建筑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征程。

改进服务,支持建筑企业加快发展。加快建筑业企业增量提质,全省新增建筑施工总承包一级企业113家、勘察设计甲级企业24家;民营建筑施工企业实现了特级总承包资质、水利水电总承包一级资质“零”的突破。加大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的制订,初步建立起全省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完成2015年《四川省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定额》编制。建设人才队伍力量进一步增强,新增注册建造师2.75万人、注册建筑师和勘察设计类注册工程师718人;新增建筑工程专业初、中、高级职称13 000余人;培训各类人员55万人,培训农民工15万人。

加强监管,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推动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和诚信体系建设。严格规范建筑市场各方责任主体行为,核查建筑施工、勘察设计企业和施工图审查机构1 237家,对157家建筑业企业进行了不良行为扣分、降级、撤销资质等处理。实施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全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质量稳定可控,无重大质量事故发生,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3项工程获得鲁班奖,7项工程获国家优质工程奖,创建天府杯107个,293个项目获省勘察设计“四优”奖,4个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奖。在全国第一个建成“省级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体系一体化工作平台”,并首家通过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下简称“住建部”)验收。三、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

坚持把改善城乡居民住房条件作为惠民生和稳增长的一项重大工程来抓,攻坚破难,多措并举,成效显著。

2014年,实施“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改造城镇危旧房棚户区和建设保障性住房51.86万套,是2013年的2.4倍,基本建成29万套;探索形成“群众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四川棚改”经验,得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结合藏区新居、彝家新寨、巴山新居、灾后重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统筹实施农房建设52.1万户,其中农村危房改造开工建设23.9万户。

创新机制破解棚改融资难题。牵头建立并实施省级统贷融资模式,全年共争取780亿元国家开发银行棚户区改造专项贷款,缓解了棚改资金压力。这一“四川模式”,得到中央领导的批示肯定。

完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报请省政府出台《健全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专项改革方案》,实施公租房和廉租房制度并轨,在成都等5个城市实施共有产权住房和公租房“租改售”试点,进一步完善了城镇住房保障制度,提高了保障性住房资源配置效率。开展利用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成都等四个试点城市共发放项目贷款43.71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324万平方米,项目贷款到期回收率100%,37个项目已完工并交付使用。

房地产市场保持平稳运行。按照“保成交、调供应、稳价格、抓保障”的总体思路,加强房地产交易秩序监管,清理取消不合理的行政干预手段,加快推进住房信息系统建设,集中开展公积金“控高提低”专项治理,总体上保持了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攀枝花、绵阳、广元、眉山等10个城市出台了“微刺激”措施,提高了房地产市场交易活跃度,稳定了住房消费。房地产投资额、税收、建设规模等主要指标保持增长态势、优于全国平均水平,房地产业在稳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明显。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4 380亿元,同比增长13.7%;预计全省房地产税收收入770亿元,同比增长10%,占地税总收入的36%。四、“百镇建设行动”深入推进

围绕四大城市群发展,加快“百镇建设行动”实施,组织完成200个镇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优先实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房建设项目,示范带动了全省小城镇建设。制定了《四川省重点镇建设考核评价办法》,将“百镇建设行动”纳入新型城镇化工作目标考核,推进重点镇建设各项工作落实。集中省级专项资金支持重点镇建设,拉动全省200个镇完成投资158亿元,建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23个。277个镇被列入全国重点镇,数量居全国第一。五、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报请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城镇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意见》,在全国率先完成省、市、县三级城市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并通过住建部审查。按照“先地下、后地上”和“绿色生态”的原则,加快推进城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全省新增城市道路1 442公里,新建和改造市政地下管网4 860公里,新增园林绿化8 000多万平方米、公园绿地2 500多万平方米。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试点推进6个设区城市和14个县(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成都、广汉的经验在全国作了交流。六、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不断深化

以大气污染防治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统筹实施“五大行动计划”,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全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城镇品质有效提升,圆满完成建设“美丽乡村”示范村庄1 000个的民生工程目标任务。新增环卫设施设备,生活垃圾机械化清扫率提高了1个百分点。在全国率先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建有生活垃圾收集点的行政村比例居全国首位,工作经验得到住建部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数字化监管平台基本建成,16个设区城市、22个县(市、区)完成了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省委省政府命名了10个“环境优美示范县城”、100个“环境优美示范乡(镇)”、1 000个“环境优美示范村庄”。有22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有7个古镇被评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有8个镇(村)被评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七、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加快推进

积极推行“五总”重建新机制落实,在全国率先把农房建设纳入规范管理,全面落实抗震设防要求,促进了灾区城乡住房和城镇体系重建的有力实施。到2014年年底,除按城镇住房标准重建和举家外出暂缓重建的2 041户外,“4·20”芦山地震灾区农房恢复重建全面完成,质量安全可控,抗震设防措施得到落实,兑现了省委省政府向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城镇重建住房完成1.18万套,占重建计划的33.8%。83个市政公用设施重建项目全面开工。康定“11·22”地震后,紧急驰援灾区实施安全性应急评估,组织学校板房搭建,保障了群众过渡安置和学生复课。八、自身建设取得实效

党风廉政建设明显加强。按照省委“两个意见”要求,强化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坚持“一岗双责”,把党风廉政建设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狠抓重点工作的督查督办,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范制度,进一步强化了行政审批、招投标、政府项目代建等重点领域的监管。扎实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和“庸懒散浮拖”等5项专项治理,严肃查纠整改突出问题,全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新成效。

依法行政水平明显提升。认真学习贯彻省委《四川省依法治省纲要》,在全系统组织开展依法行政巡回宣讲,培训各级领导和骨干近1 000人。立法步伐加快,《四川省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和补偿条例》已出台;《四川省城镇住房保障条例》《关于坚决制止和查处违法建设的决定》已进入省人大常委会三审。坚持问题导向,对依法行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专题整改。进一步清理优化行政审批事项,共下放、调整和取消各类行政权力事项30项,506项行政权力事项已在网上公开运行。城乡规划专项督察及片区巡查力度得到加大,集中开展了侵占公共绿地、生态空间等突出违规建设的专项督察,督导查处了3起典型案件。全省实施建设行政处罚近1.2万件,纠正违法违规行为近23万件。

政风行风建设明显好转。将全系统的政风行风建设纳入全年重点工作,专题部署、传递压力、强化督导,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上添措施、动真格、求实效,上下联动,立整立改,各级主管部门领导班子和机关作风进一步转变,关注民生排忧解难更加主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更加紧密,政风行风建设取得明显进步。

学习型机关建设成效突出。大力开展学习型机关创建活动,营造了崇尚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全系统干部职工立足本职岗位,自觉加强学习和实践锻炼,形成了一批具有前瞻性、指导性的理论成果,干部队伍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2014年,全省住房城乡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充分检验和体现了全省住建系统强大的战斗力、执行力和凝聚力。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问题和差距:一是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还有待提高。一些地方城市规模盲目求大、追求功能大而全、小而全,忽视基本农田、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保护,以及城市形态“摊大饼”、城市建筑媚洋求怪等问题尚未得到完全解决;城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滞后,老旧设施改造不力,“重地上、轻地下”,部分建成的污水处理厂管网不配套,无法正常运行。二是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还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三是政风行风建设还存在短板和死角。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加大工作力度,认真加以解决。深化改革创新 强化法治建设努力推动新常态下交通运输持续健康发展四川省交通运输厅

2014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交通运输系统紧紧围绕构建畅通安全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总体目标,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深化改革创新,系统推进、重点突破,奋力实现交通运输发展新跨越,取得了“五个全国第一、六个重大突破”。

五个全国第一:一是全省公路水路交通建设完成投资1 303亿元,连续四年稳居全国第一。二是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31万公里,居全国第一。三是全年新改建农村公路2.2万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29万公里,均居全国第一。四是公路安保工程完成1.4万公里,居全国第一。五是争取落实交通运输部补助资金200亿元,居全国第一。

六个重大突破:一是雅康、汶马两个藏区高速公路项目开工建设,实现了全省所有市州高速公路全覆盖的历史性突破。二是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 510公里,位居全国前五、西部第一,全省高速公路骨架路网基本形成。三是全省规划的6个重点港口已建成5个,港口集装箱年吞吐能力突破200万标箱,实际运量达到44万标箱,同比增长69%。四是高速公路因货车超限造成的较大以上行车事故“零发生”,水上交通安全实现“零事故、零死亡”,创造历史最好纪录。五是完成国家公路网四川境线位规划和全省高速公路、省道网布局规划,实现了国省道对全省所有县级政府所在地的全覆盖。六是全省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开通运行,提升交通运输管理服务和智慧交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一、2014年四川交通运输工作新进展(一)强化规划引领,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体系不断完善

一是省政府审定《国家公路网(四川境)线位规划研究》《四川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14—2030年)》《四川省普通省道网布局规划(2014—2030年)》,建立起我省新的骨干路网规划体系。二是编制完成《四川长江经济带立体综合交通走廊规划》《天府新区综合交通规划》《成都新机场场外综合交通规划》《达州交通三年攻坚方案》等一批重大专项规划和方案。三是开展“八大专项工程”中期评估调整,编制完成农村公路三年改善提升、普通国道提档升级、安保工程全覆盖等新专项工程实施方案。四是完成农村公路项目库调整暨基础数据库补充调查,为争取国家支持奠定了基础。五是完成“十三五”交通运输发展重大问题、普通国省道建设规划、农村公路布局规划等研究,启动了“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二)服务全省战略,交通建设继续保持强劲势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