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的春天(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6 21:57:04

点击下载

作者:(美)蕾切尔·卡森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寂静的春天

寂静的春天试读:

出版说明

阅读不仅关乎个人的素养和语文教育的水平,也关乎整个社会的风尚和文明的品质。因此,国家统编语文教科书加强了阅读设计,提倡将阅读往课外延拓,倡导1+X的群文阅读模式,增加了课外阅读的比重。语文学习要建立在广泛的课外阅读的基础上,这既是教材编写的重要理念,也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

浙江文艺出版社以文学立社,出名著,出精品,几十年来在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儿童文学等领域积累了大量的资源和优秀的版本。早在2003年起就陆续推出“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为中小学生的经典名著阅读助力,深受欢迎。随着国家统编语文教科书的使用,2017年开始,浙文社面向师生做了大量的教材使用调研。在深刻了解阅读教育的实际情况后,秉承国家统编语文教科书的编写精神和教学需求,我们多次邀请并集聚读书界、语文教育界、文学界、出版界等领域的专家把脉会诊,群策群力,为中小学生和老师们精心策划、精心编辑,推出了这套“名著阅读力养成丛书”。

这是一套充分领会国家统编语文教科书的编写精神,围绕阅读,紧扣教材,涵盖小学、初中、高中的名著阅读力养成丛书;不仅强调要读什么,更强调应该怎么读。该丛书由曹文轩先生担纲主编,延请一线教学名师,对入选的每一部作品编写阅读指导方案,阶段不同,阅读指导方案也略有差异,如“专题探究”板块,通过有针对性的阅读方法训练,把教学的目标要求融入到“专题探究”的设置中,熔铸着一线精英名师的教学思想精髓和对阅读的不懈探索。这样,通过阅读力养成训练,可以有方法有步骤地引领学生完成整本书阅读,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不同文体的特征,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同时也给老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一种参照与借鉴。

该丛书紧扣教材要求阅读的书目,收录两类书:一类属于核心书目,如初中语文教材中“名著导读”里的书目、小学语文教材中“快乐读书吧”中的指定书目等;另一类属于拓展书目,指课文后要求阅读的作家作品,这些作品的阅读或帮助学生拓展对所选作家创作的了解,或增加对相应文体的认识和理解,起到拓展视野的作用。

该丛书在版本选用上精益求精。对于名家名著,精挑细选经典权威版本;对于名家选本,追求代表性,或由该领域权威研究者编选,或由作家自己编选;对于外国文学名著,囊括一批资深翻译家的经典译本,如傅雷译《名人传》《欧也妮·葛朗台》、力冈译《猎人笔记》等。由于“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发轫与推进,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在语体上有着鲜明的用语特色,我们在编校中参阅相关文献对少量字词和标点做了适当的修改,尽可能地保留作品的原貌。

该丛书在设计上充分考虑阅读的舒适感和青少年的用眼卫生,尽可能地采用大号字体、米黄纸张,做到版面疏密有致、图书轻重得宜等。所有这些,旨在推出一套真正面向学生、服务学生的青少年版丛书。

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经典名著的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一本好书能够让一个人终身受益。让我们种下阅读的种子,学会阅读,爱上阅读,在阅读中唤起灵性和兴味;让我们在多姿多彩的阅读的花园里,去领略丰美而自由的天地!浙江文艺出版社

总序

“新课标”以及根据“新课标”编定的国家统一中小学语文教材,有一个重要的理念:语文学习必须建立在广泛的课外阅读基础之上。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重要区别是:其他一些学科的学习有可能在课堂上就得以完成,而对于语文学科来说,课堂学习只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甚至不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语文学习的完成须有广泛而有深度的课外阅读做保证——如果没有这一保证,语文学习就不可能实现既定目标。我在有关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学的各种场合,曾不止一次地说过:课堂并非是语文教学的唯一所在,语文课堂的空间并非只是教室;语文课本是一座山头,若要攻克这座山头,就必须调集其他山头的力量。而这里所说的其他山头,就是指广泛的课外阅读。一本一本书就是一座一座山头,这些山头屯兵百万,只有调集这些力量,语文课本这座山头才可被攻克。一旦涉及语文,语文老师眼前的情景永远应当是:一本语文课本,是由若干其他书重重包围着的。一个语文老师倘若只是看到一本语文教材,以为这本语文教材就是语文教学的全部,那么,要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学好语文,几乎是没有希望的。有些很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往往采取一种看似有点极端的做法,用很短的时间一气完成一本语文教材的教学,而将其余时间交给学生,全部用于课外阅读,大概也就是基于这一理念。

关于这一点,经过这些年的教学实践,加之深入的理性论证,语文界已经基本形成共识。现在的问题是:这所谓的课外阅读,究竟阅读什么样的书?又怎样进行阅读?在形成“语文学习必须建立在广泛的课外阅读基础之上”这一共识之后,摆在语文教育专家、语文教师和学生面前的却是这样一个让人感到十分困惑的问题。

有关部门,只能确定基本的阅读方向,大致划定一个阅读框架,对阅读何种作品给出一个关于品质的界定,却是无法细化,开出一份地道的足可以供一个学生大量阅读的大书单来的。若要拿出这样一份大书单,使学生有足够的选择空间,既可以让他们阅读到最值得阅读的作品,又可避免因阅读的高度雷同化而导致知识和思维高度雷同化现象的发生,则需要动用读书界、语文教育界、文学界、出版界等领域和行业的联合力量。一向有着清晰领先的思维、宏大而又科学的出版理念,并有强大行动力的浙江文艺出版社,成功地组织了各领域的力量,在一份本就经过时间考验的书单基础上,邀请一流的专家学者、作家、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语文老师、阅读推广人,根据“新课标”所确定的阅读任务、阅读方向和阅读梯度,给出了一份高水准的阅读书单,并已开始按照这一书单有步骤地出版。

这些年,我们国家上上下下沉思阅读与国家民族强盛之关系,国家将阅读的意义上升到从未有过的高度,无数具有高度责任感的阅读推广人四处奔走游说,并引领人们如何阅读,有关阅读的重大意义已日益深入人心。事实上,广大中小学的课外阅读已经形成气候,并开始常态化,所谓“书香校园”已比比皆是。现在的问题是:阅读虽然蔚然成风,但阅读生态却并不理想,甚至很不理想。这个被商业化浪潮反复冲击的世界,阅读自然也难以幸免。那些纯粹出于商业目的的写作、阅读推广以及和各种利益直接挂钩的某些机构的阅读书目推荐,造成了阅读的极大混乱。许多中小学生手头上阅读的图书质量低下,阅读精力的投放与阅读收益严重不成比例。更严重的情况是,一些学生因为阅读了这些质量低下的图书,导致了天然语感被破坏,语文能力非但没有得到提高,还不断下降。如果这种情况大面积发生,我们还在毫无反思、毫无警觉地泛泛谈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之意义,就可能事与愿违了。现实迫切需要有一份质量上乘、定位精准、真正能够匹配语文教材的阅读书目以及这些图书的高质量出版。

我们必须回到“经典”这个概念上来。

我们可能首先要回答“经典”这个词从何而来。

人们发现,这个世界上的书越来越多了,特别是到了今天,图书出版的门槛大大降低,加之出版在技术上的高度现代化,一本书的出版与竹简时代、活字印刷时代的所谓出版相比,其容易程度简直无法形容。书的汪洋大海正席卷这个星球。然而,人们很清楚地看到一个根本无法回避的事实,那就是:每一个人的生命长度都是有限的,我们根本不可能去阅读所有的图书。于是一个问题很久之前就被提出来了:怎么样才能在有限的生命过程中读到最值得读的书?人们聪明地想到了一个办法:将一些人——一些读书种子——养起来,让他们专门读书,让读书成为他们的事业和职业,然后由“苦读”的他们转身告诉普通的阅读大众,何为值得将宝贵的生命投入于此的上等图书,何为不值得将生命浪费于此的末流图书或是品质恶劣的图书。通过一代一代人漫长而辛劳的摸索,我们终于把握了那些优秀文字的基本品质。这些被认定的图书又经过时间之流的反复洗涤,穿越岁月的风尘,非但没有留下被岁月腐蚀的痕迹,反而越发光彩、青春焕发。于是,我们称它们为“经典”。

阅读经典是人类找到的一种科学的阅读途径。阅读经典免去了我们生命的虚耗和损伤。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图书的阅读,让我们的生命得以充实和扩张。我们在这些文字中逐渐确立了正当的道义观,潜移默化之中培养了高雅的审美情趣,字里行间悲悯情怀的熏陶,使我们不断走向文明,我们的创造力因知识的积累而获得了足够的动力,并因为这些知识正确性,从而保证了创造力都用在人类的福祉上。阅读这些经典所获得的好处,根本无法说尽。而对于广大的中小学生来说,阅读经典无疑也是提高他们语文能力的明智选择。

这套书,也许不是所有篇章都堪称经典,但它们至少称得上名著,都具有经典性。2018年7月15日于北京大学

点击名著

关于作者

蕾切尔·卡森(1907—1964),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被誉为“环保运动之母”,是第一位获得“奥杜邦奖章”(以美国著名鸟类学家约翰·詹姆斯·奥杜邦的名字命名的奖章)的美国女性。她一生著有《海风的下面》《我们周围的海洋》《海的边缘》等多部关注生态环境主题的作品,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寂静的春天》。她挑战了人类社会传统的“征服自然”的理念,启蒙了现代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关于内容《寂静的春天》全书共十七章。它先向读者预言了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寂静的春天”。然后以大量事实告诉读者:预言并非危言耸听,曾经祛病除害、带来丰收的DDT等有毒农药,一经滥用就会以不可控的趋势破坏生态平衡,从浮游生物、鱼类、鸟类到人类,所有生物都会受到伤害,最终将让人类付出惨重的代价。但这并不是一本宣扬悲观论调的著作,在全书的最后,作者介绍了替代化学药剂来控制虫害的可行性方案,即发展生物防治学。关于特色

同《昆虫记》类似,《寂静的春天》也兼有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与敬畏自然的人文关怀,是一本文质兼美的科普著作。作者用散文的笔调串联起通俗浅显的术语,并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引用,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此外,作为世界环境保护运动的奠基之作,作者的许多预言与呼吁都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揭示了人类未来的命运,对今天的我们依旧有强烈的警示作用。时间规划

作为“自主阅读推荐”的科普作品,本书中有部分章节含有大量化学与环境学专业内容,可简单浏览或跳过不做深究。剩余部分建议大致在两周时间内完成阅读。在阅读中,你可以参考下面的阅读时间有计划地安排,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属于自己的阅读计划。【略读规划任务单】【精读规划任务单】

专题探究

围绕感兴趣的阅读任务,自主设计实践活动方式,并分小组进行探究,最终形成研究成果。专题一:DDT与环境污染

蕾切尔·卡森的预言围绕着“人类滥用DDT”这一事实展开。DDT到底是什么,它的危害又有哪些?请你运用快速阅读方法,完成“略读规划任务单”,以你或你的小组喜欢的形式,介绍农药DDT。必要时可以查阅其他学科的课外资料。可以采取绘制表格、图画、思维导图、宣传海报等多种形式来介绍。

指导:

◆小组成员依据“略读规划任务单”快速阅读部分篇目;

◆摘录并归纳DDT的基本信息与它所导致的环境问题;

◆选取合适的方式分工完成展示作品。

示例:DDT(有机氯类杀虫剂)的危害——关于《寂静的春天》的拓展介绍

一、认识DDT

DDT是由欧特马·勤德勒于1874年首次合成,但是这种化合物具有杀虫剂效果的特性却是1939年才被瑞士化学家保罗·穆勒发掘出来的。该产品几乎对所有的昆虫都非常有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DDT的使用范围迅速得到了扩大,而且在疟疾、痢疾等疾病的治疗方面大显身手,救治了很多生命,而且还带来了农作物的增产。但在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发现DDT在环境中非常难降解,并可在动物脂肪内蓄积。1962年,美国科学家蕾切尔·卡森在其著作《寂静的春天》中怀疑,DDT进入食物链,是导致一些食肉和食鱼的鸟接近灭绝的主要原因。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DDT逐渐被世界各国明令禁止生产和使用。

二、DDT与自然

野生动物受DDT的危害例子很多。1976年,美国洛杉矶动物园的小河马突然全部死亡,就是饮用了附近农药厂排放的DDT废液所致。1988年,美国佛罗里达州的阿波普卡湖区的鸟类,因DDT的残留物影响,使蛋的孵化率从通常的70%下降到20%。虽然许多国家已在20世纪70年代停止使用DDT,我国也在1983年停止使用DDT,但DDT的影响远未终结。DDT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喷洒之后会长期滞留在环境中,并且不断地在环境中循环,甚至连南极的企鹅体内也发现了DDT的残留物。

三、DDT与人类

医学家发现,现代人的血液、大脑、肝脏和脂肪里都有DDT的残留物。不少人因DDT而慢性中毒,甚至加深了致癌风险。

总的来说,DDT危害人类健康的证据虽然还存在很多争议,但是由于DDT具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四个属性(持久性、生物富集性、跳跃性和毒性),而且历史用量多达二百万吨以上,虽然禁用已四十多年,但仍然在地球上无处不在,目前仍然可以通过食物链在人体中富集。因此,DDT对人类的健康具有不容忽视的潜在威胁。(作者:公益中学祝浩淳)专题二:比较阅读《昆虫记》与《寂静的春天》

请你精读蕾切尔·卡森观察和描述昆虫生存状态的文字,并对比阅读《昆虫记》中法布尔对昆虫生活状态的描写,你发现他们在写作侧重点和语言风格上有何异同?请做好摘录和个性化批注,与你的组员分享。

指导:

◆小组成员依据“精读规划任务单”选读部分篇目并完成任务单的部分任务;

◆在精读过程中请你仔细思考,两本书的写作目的是否相同?两位作者对科学知识的认识程度是否一致?

◆做个性化批注时,你也可以补充除“写作侧重点和语言风格”外的其他异同点,这有助于你学习不同风格的科普作品。专题三:探究更为自然的除害方法

蕾切尔·卡森在书中也提出了一些非传统的方法控制病虫害,并给出了相关的科学原理进行印证。请你精读这一部分的文字,关注她印证新设想时严谨的科学精神。请你选择其中一种方法,查找有关资料,谈谈你对这种方法的认识。(如:这种方法的原理是什么?是否有效?你认为这种方法相对于传统的化学方法好在哪里?现在人们是否还在用这种方法?等等。)

指导:

◆小组成员依据“精读规划任务单”选读部分篇目并完成任务单的部分任务;

◆感受作者的科学精神,你可以写下你的心得体会,也可以对某一个问题做一定的研究;

◆自主查阅材料,在组内或班级里讨论分享。专题四:练习做批注

选择你喜欢的段落或者对“精读规划任务单”中的参考选段进行批注。在批注时请注意以下问题:

◆批注的内容要体现你关注的焦点;

◆批注过程不仅要关注作者严谨的论证方式,也要有你对文章内容阅读的心得体会,特别关注自己身边是否也有类似的事件在上演,试着对这些生活现实提出一些批判性的观点。

◆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本文适合理性冷静地阅读,请规划好你的阅读时间。谨以此书献给阿尔伯特·施韦泽

他曾说:“人类已然失去了预见和预防的能力。他们会因毁灭地球而灭亡。”

湖上的芦苇已经枯萎,

也没有鸟儿唱歌。——济慈

我为人类感到悲哀,因为他们对自身的利益太过精明。我们对待自然的方法是迫使其屈服。如果我们不那么多疑、专横,而是学习如何与地球和谐相处并对它心怀感激的话,我们将有更好的存活机会。——E.B.怀特

致谢

1958年1月,我收到了一封来自奥尔加·欧文斯·哈金斯女士的信,信中说她经历了生活被弄得毫无生机的痛苦过程,这使我的思绪被猛地拽回到那个我多年来一直关注的问题。因而,我觉得有必要写这本书。

从那时起,我得到了很多人的鼓励和帮助,在这里我没办法一一列举。这些人无私地与我分享他们多年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其中有供职于美国和其他国家政府部门的人,有任职于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人,还有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士。在此,我对这些慷慨付出时间并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的人表示诚挚的感谢。

除此之外,我还要向那些花费时间阅读本书书稿并以他们的专业知识提出意见和批评的人表示感谢。虽然我对这本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承担最终的责任,但是假如没有以下专家的鼎力相助,我是没有办法完成本书的。

这些专家是:梅奥医院的医学博士L.G.巴塞勒缪,得克萨斯大学的约翰·J.比塞尔,西安大略大学的A.W.布朗,康涅狄格州韦斯特波特市的莫顿·S.比斯金德,荷兰植物保护局的C.J.布雷约,罗布与贝西·维尔德野生动物基金会的克莱伦斯·科塔姆,克利夫兰医院的医学博士小乔治·克莱尔,康涅狄格州诺福克市的弗兰克·艾格勒,梅约医院的医学博士马尔科姆·哈格雷夫斯,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医学博士W.C.休伯,加拿大渔业研究委员会的C.J.克斯维尔,自然保护协会的奥洛斯·穆里,加拿大农业部的A.D.皮科特,伊利诺伊州自然历史考察委员会的托马斯·G.司各特,塔福特公共卫生工程中心的克莱伦斯·塔泽维尔,密歇根州立大学的乔治·J.华莱士。

任何一本涉及大量事实的著作都离不开图书管理员娴熟的技巧和热心的帮助。在此我由衷感谢给我提供过帮助的所有图书管理员,特别是内政部图书馆的艾达·K.约翰斯顿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图书馆的西尔玛·罗宾逊。

本书的编辑保罗·布鲁克斯,多年来一直坚定不移地鼓励、支持我,为了配合我,还多次推迟出版计划。对于他所做的一切以及他出色的编辑工作,我将永远心怀感激。

在庞大、繁杂的资料搜集过程中,多萝西·艾格尔、杰尼·戴维斯和贝蒂·达夫都竭尽全力地为我提供高效的支持。在写作的过程中,若不是我的管家艾达·斯波对我的尽心照料,我也无法完成这项工作。

最后,我还必须要感谢那些与我素不相识的人,因为正是他们赋予了本书意义。面对那些轻率、不负责任地毒害人类和各种生物的行为,他们勇敢地站出来与之斗争。如今,他们还在战斗着。我坚信,他们的斗争最终会取得胜利,并能将理智与常识带给人类,使人类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蕾切尔·卡森一明天的寓言

曾经有一个位于美国中部的小城镇,那里所生长的一切生物都和周围的环境和谐共生。环绕着这个小城镇的是星罗棋布、生机盎然的农场,那里满是庄稼繁茂的田地,小山坡上遍布果园。春天的时候,仿若朵朵白云的繁花散落在绿野之上。秋日到来的时候,橡树、枫树以及白桦树穿过由松树围成的屏风,摇曳着身姿,闪烁着如火焰般的光彩。在山丘之上,有狐狸在其间叫着。小鹿静悄悄地从原野上掠过,身影在秋日晨间的雾气中隐现。

在小路边生长着月桂树、荚蒾、桤木,以及巨型蕨类和野花,它们在一年中的多数时间里给人以心旷神怡的悦目之感。即便是在冬日,小路两旁的景色也是无比美丽的。不可胜数的鸟儿赶到这里来,前来啄食浆果和探出雪层的干草穗头。实际上,这片郊野正是因为数量繁多、种类丰富的鸟儿而声名在外。每年的春天和秋天到来之时,迁徙的候鸟便蜂拥而至,此时,人们会历经长途跋涉,赶着去观赏鸟儿。清凉澄澈的小溪自山间流泻而出,汇聚成了有绿树掩映、鳟鱼四处游动的池塘,人们可以在这里垂钓。因而许多年前,有了第一批居民前来此处定居,他们在这里建筑房屋、挖掘水井、修筑粮仓。

突然之间,这个地区被一个怪异的阴影所笼罩,这里的一切都在悄然改变。不祥的魔咒降临到这一地区:鸡群被神秘的疾病所席卷,牛群和羊群成批成批地倒下、病死。死亡的阴影无处不在。农人们倾诉着家里人所患的疾病,城里的医生也对患者身上出现的新的疾病困惑不解。人们会毫无征兆、莫名其妙地死亡。不单单是成年人,孩子们也会在玩耍的时候猛然倒下,突然发病,继而在几个小时之内死去。美国园艺家威廉·巴特拉姆(1739—1823)笔下的美东红雀。

这个地区被一种奇异的寂静所笼罩。鸟儿都去了哪里?大家议论纷纷,迷惑不解。经常有鸟儿前来觅食的后园已然变得冷寂起来。在少数几个地方,仅仅能看到几只气息奄奄的鸟儿,它们不住地颤抖,已经没有办法再飞起来。这是一个生气全无的春天。往昔这里的清晨,曾有知更鸟、猫鹊、鸽子、松鸦、鹪鹩的合唱,还有许多其他鸟类的和声,现今却没有一点点的声响。田野的四周、树林和沼泽都淹没在一片死寂之中。

母鸡在农场里孵蛋,但是小鸡崽却没有破壳而出。农人们都在抱怨着没有办法养猪了——新出生的小猪崽个头儿太小,而且也活不了太久。苹果树上的苹果花开了,但是却没有蜜蜂在花丛中穿梭。苹果花没有办法授粉,因而也不会结出果实。小路两旁的美景曾经是多么引人注目啊,但是现今那里只有仿佛被大火洗礼过的焦黄蔫巴的植物。这个地区毫无生机,死气沉沉。连小溪也难逃魔爪。垂钓之人再也不到这里来了,因为鱼儿都已绝迹。

屋檐之下的管道里,屋顶的瓦片之间,还稍许能看到一层白色的粉粒。几周之前,这种白粉粒如雪花一般,飘落在房顶、草地、田野和小溪里。给这个世界造成累累伤害的不是什么魔法,也不是什么所谓的天敌,而是人类本身。

上述的小城镇是作者虚设的,但是在美国和世界其他地方,可以轻易寻找到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城镇。我明白,并没有哪个地方遭受了我所描述的全部的灾祸。但是在某些地方,上述的灾难事实上已然出现了,的确有很多地方被大量的不幸之灾所笼罩。人们还未意识到,一个面目可憎的幽灵已向我们悄悄袭来。我们应当知晓,这个我想象出的悲剧很有可能会变成残酷的、活生生的现实。

那么,是什么使得美国的无数个城镇中春日的声音沉寂下来的呢?本书将尝试着做出回答。二忍耐的义务

在地球上,生命体的进化过程是生物和其所处的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地球上动植物的自然形态和生活习性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环境所塑造的。就地球所存在的整个时间来说,生命对于环境的改造所产生的反作用通常是比较微小的。一直到一个新的物种——人类的出现,尤其是到了20世纪,生命获得了巨大的改造自然的力量。

在过去四分之一的世纪里,这种力量不只是增长到了让人担忧的程度,而且还发生了质的变化。在人类对于环境的侵扰之中,让人最为惊讶的是空气、土地、河流和海洋所遭受的严重甚至是致命的污染。这种污染在很大程度上是很难复原的。由它而引起的连锁负面效应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不可逆的。它不仅出现在生命所生存的外部环境中,还侵入了生物的内部组织之中。说到影响环境的普遍污染源,其中化学药品产生的危害最大,其危害甚至不低于辐射危害,我们对此却知之甚少。锶90会在核爆炸中被释放,它会伴随着雨水或是附着在飞尘之上降落于地表。进而渗入土壤,接着被杂草、玉米和小麦吸收,直到最后,会侵入人类的骨骼,停留在那里,直到生命衰亡。喷洒在农田、森林和花园里的农药,同样也会长期停留在土壤里,之后侵入生物体内,导致动植物中毒、死亡,并在食物链中不断迁移;或者在地下水中潜藏转移,它们会通过空气和阳光的作用再次现身,结合成新的化合物。这种新生成的物质导致植被被破坏,动物患病,而且对于那些曾经长期饮用井水的人来说,它会在不知不觉之中给这些人带来伤害。就如阿尔伯特·施韦泽所说的那样:“人们甚至认不出他们自己所创造出来的魔鬼。”

历经了亿万年的时间,存在于地球上的物种才得以进化和演变。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它们不断地发展演化,逐步适应周围的环境,达到了和谐共处的状态。自然环境中能够极大地影响生物形态的种种有利与不利的因素,对生物进化的方向进行指引。有一些岩石会释放出具有危害的辐射;甚至为生命提供能量的阳光中,也存在着能够对生命造成伤害的短波辐射。生物的进化若是想要达到与自然的平衡状态,所耗费的时间不是一年两年,而是上千年。因而最基本的要素是时间。然而现今的世界已经无法寻得充裕的时间。

世界迅速变化的脚步使得大自然无法从容地做出调整。辐射的存在早于地球上生命的出现,它的身影遍布于岩石的隐秘射线、宇宙射线爆炸和太阳紫外线之中。人工干预的原子试验是现今辐射作用的产生原因。在生命本身所做出的调整过程中,其所遭遇的化学物质也不再是那些从岩石之中被冲刷出来的或是经由河流带入海中的钙、硅、铜以及其他的无机物,而是在人类实验室中所制造出来的人工合成物,这些合成物本身无法在自然界中存在。

就自然发展的历史维度来看,自然对于这些化合物适应的时间是漫长的,它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代人的时间,而是好几代人的时间。即使奇迹出现,这种适应变成可能,它所带来的结果也是徒劳无功的,新的化学物质源源不断地从人类的实验室里倾泻而出。仅仅说到美国,每一年大概就有五百种新化学物质进入应用领域。这些巨大的数字让人惊骇,可是其所带来的危害却不是那么清晰可测——每一年,人类和动物都要用身体去适应这新出现的五百种化学物质,而这些化学物质是生物体远不能承受的。

在人类对大自然的征战中,这些化学物质被大量施用。自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来,二百多种基本化学药品被人类创造出来,这些药品被用作毒杀昆虫、野草、啮齿动物和其他在现代的大白话中被称为“害虫”的生物。这些化学药品被贴上数千种的商标在出售。

在各个农场、森林、果园和家庭中,这些喷剂、粉剂和气雾剂被普遍地施用。这些化学制剂拥有能够毒杀“好昆虫”和“坏昆虫”的巨大威力。由于它们的存在,使得鸟儿不再歌唱,河中的鱼儿踪迹全无,叶片覆盖上了一层具有致命危害的薄膜,它们还会长期滞留在土壤中——原本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对付几种杂草和昆虫。谁会相信这种投放于地球上的化学烟幕弹,不会给所有的生物带来伤害呢?比起“杀虫剂”这个名称,它们更应该被称作是“杀生剂”。我们使用杀虫剂,本意是杀除害虫,帮助农业生产,但事实上,杀虫剂还杀死了众多无辜的生命。作者称之为“杀生剂”毫不过分,同时又带着一丝讽刺。

化学药品的使用过程就如一个无穷无尽的螺旋上升的气团。自DDT被允许民用以来,更多的有毒物质随之出现,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被开启了。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的理论被昆虫证实了,它们开始进化,并通过进化产生了抗药性。因为这种抗药性,人们会去发明一种具有更强药性的药品,之后昆虫会对这种药品再次产生适应性,接着人们会再发明一种毒性更强的药品。这背后的原因在下文中会做出解释。药物被喷洒之后,害虫通常会再次袭来,浴火重生,其数量甚至多于之前。这场化学战争没有取得胜利的可能,而所有的生命体都在这种猛烈异常的炮火之下遭受伤害。巨大的讽刺,我们的“小把戏”在自然规律的平衡面前最终导致了更为可怕的恶性循环,而所有的恶果都将由我们来承担。

除了人类有可能被核战争所毁灭之外,目前还存在着一个核心的问题,即对于整体环境的污染,某些物质具有极强破坏力,这种力量让人难以置信——这些物质可以在动植物的组织里累积,甚至会渗入到生殖细胞中,破坏或改写能够决定未来形态的遗传物质。这样的问题不仅仅只影响当代人,它甚至会影响人类的未来。其危害程度,可想而知。

有些自诩为人类未来的工程师的人,总是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改变、设计我们的遗传细胞。然而由于现今我们的疏忽大意,今日的我们就能很容易达到这一点。与辐射相同,现今很多化学药品能够很轻易地使得基因突变。例如,选择某种杀虫剂这样不值一提的小事可能会决定着人类未来的走向,这样想来,难免会感到一种反讽的味道。面对这样的从未预想到的“灾厄”,我们是否也该反思,我们的见识短浅,只顾眼前利益,最终会导致我们自食其果?

到底是为了什么,要冒如此大的风险?未来的历史学家或许会为我们在面对利弊的时候所具有的如此低下的判断力而感到震惊。高智能的人类为什么宁愿去污染整个环境,给自己带来疾病和死亡威胁,只为了能够控制某几种他们“不想要”的生物?但是,这就是我们的所为!有些时候,在没有对问题有清晰认识之前,人类就已经开始了行动。据说,杀虫剂的普遍使用是为了维持农场生产所必需的,但是问题的所在不正是“生产过剩”吗?即使减少了农作物的耕种面积,为了不让农夫耕作而付钱给他们,但是我们的农场还是生产出令人惊骇的过剩的粮食。单是在1962年,纳税人就在存储粮食方面付出了超过十亿美元的税!在农业部其中一个部门试图减少粮食生产的同时,另外一个部门却反其道而行之,如同其在1958年所宣称的那样:“通常来说,农业银行规定,减少耕地面积,这样一来,为了在现有的土地上获得最大的产量,会刺激人们施用更多的化学农药。”这样一来,问题还能得到解决吗?反复不断地追问,是一个科学研究者必要的精神和职业操守。作者不断地追问滥用DDT背后的原因,抽丝剥茧,让读者看到了环境污染背后真实的现状。

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害虫不是问题或者不需要控制害虫。我的意思是,要进行控制工作一定要立足于实际,不能只是建立在主观臆想之上,而且不能用那种会将我们和害虫一道毁灭的方式。严谨的表述,温和的观点,也能让自己对环境保护的理解更容易被他人接受。

在对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伴随着一连串的灾祸,这也是我们现代生活的衍生物。昆虫早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居住在这个地球之上了,昆虫种类多样,适应能力极强。而当人类出现之后,种类有五十多万种的昆虫中的一小部分,主要是以两种方式与人类的利益产生冲突的:第一种方式是和人类争夺食物,第二种方式是成为人类疾病的传播者。能够传播疾病的昆虫在人口密集的地方会显示出威力。诸如在自然灾害发生期间、战争爆发或是处于极端贫困之中,糟糕的卫生条件之下,针对昆虫的控制行为就极有必要了。我们当下要有清醒的认识,大量使用化学药物所取得的成功只是有限的,我们最初的目的是用其来改善状况,但是所产生的结果反而更加糟糕。

昆虫在原始农业的条件之下,不是个问题。问题的出现是伴随着农业的发展而产生的——大面积播种同种作物。这种种植方式促成了某种昆虫数量的爆发。这样的耕种模式只是存在于工程师头脑中的所谓的农业,跟自然规律并不合拍。在自然条件下,土地具有多样性,而人类却热衷于将之简化。如此一来,人类亲自破坏了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制约和平衡机制,在这种机制下,自然界中的生物数量都维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对于每一种生物所适宜的栖身之所,自然都进行了某种限定。显而易见,一种主要以小麦为食的昆虫在麦田上的繁殖速度远比在套种其他作物的农田上的繁殖速度要快得多,因为这种昆虫对其他作物不太适应。德国博物学家、画家玛丽亚·西比拉·梅里安(1647—1717)绘制的风景画,画中包括昆虫、植物与贝壳。

同类的事情也发生在其他的情况之中,远在上一代人或更久之前,美国大城镇的街道两旁满是榆树。可看看现在,这被寄予着希望而生的美景正承受着被彻底毁灭的威胁,因为某种源自甲虫的疾病袭击了所有的榆树。要是混种了其他植物的话,那么这种甲虫就不可能席卷一切了。

现代昆虫问题的另一层面要置于地质学和人类历史的背景中去审视:成千上万不同种类的生物从自己的原生领地向新的区域蔓延、入侵。英国生态学家查尔斯·埃尔顿在其最新著作《入侵生态学》中,对世界性的大迁徙进行了研究和生动的描述。在亿万年前的白垩纪,泛滥肆虐的海水切断了很多大陆桥,各种生物被困在埃尔顿所称的“巨大的、隔离的自然保护区”内。因为和同类的隔绝,它们渐渐进化出许许多多新的物种。大约在一千五百万年以前,某些大陆被重新连通,这些物种开始迁移到新的地区——这样的运动仍旧在进行中,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人类的大力帮助。

当今物种传播的主要原因是植物的进口,因为动物总是跟随着植物进行迁徙。虽然检疫手段不断在更新,但是这些手段不能完全奏效。单是美国植物引进署就从世界各地引进了大约二十万种植物。在大约一百八十种植物害虫中,一半是从国外被意外带进来的,其中大多数是跟植物一起来的。

因为它们在新的区域没有了天敌的威胁,这种入侵的物种的数量会脱离控制,大量泛滥。我们要面对的最棘手的问题是外来昆虫的引入,这不是偶然的。这些物种入侵,不论是自然发生的,还是由人类主导的,都很有可能会无休无止地进行下去。检疫手段和化学之战只是耗费金钱来赢得时间的方式。埃尔顿博士所说的正是我们现今要面对的情形。“最为要紧的问题不是去寻找到抑制某种动植物的新的技术方法”,而是需要去明白掌握物种与环境的关系,以此来促成一种平衡的状态,控制昆虫的泛滥,而且要防止物种入侵。

我们对很多必要的知识视而不见。我们在大学里培养生态学家,甚至在政府部门里雇用他们,但是却很少听取他们的意见。我们放任具有致命危害的化学药剂如雨水一样被肆意喷洒,似乎对此别无他法。然而,实际上只要有机会,依靠我们的智慧,可以找到很多别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我们是否失去了判断好和坏的意愿和能力,像迷失了心智一般,不得不去接受那些低劣的、极有危害的事物?正如生态学家保罗·舍帕德所说:“脑袋刚刚露出水面就感到身心满足,却不知道环境的崩溃迫在眉睫……为什么我们能够容忍带着毒性的食物,在四周的孤寂中静默?为什么我们要放任他人与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敌人作战,还要忍受着轰鸣的机器噪声?又有谁愿意生活在这样一个只能说是不那么悲惨的世界上?”

但是,这就是向我们逼近的世界。想要打造一个无菌无害的世界的想法燃起了许多专家和大部分所谓的行政管理机构的极大热情。不论如何,那些积极参与农药推广的人,都或多或少在过分使用权力。对此,康涅狄格州的昆虫学家尼利·蒂默说道:“负责监管工作的昆虫学家集起诉人、法官、陪审员、估税员、税务员和司法长官等多种角色于一身,从而去实施自己所发布的命令。”

我的意见并不是完全弃用化学杀虫剂。我想说的是,我们居然任意把具有极强毒性和强大生物影响力的化学药剂交给这样一群人,他们对此了解甚少,甚至是一无所知。我们没有得到别人的许可,也没有将危险告知他们,就让这些人与毒药接触。在《权利法案》中没有这样的规定,指明公民有权免受来自个人或是政府官员的所散播的致命毒药的威胁。没有这样的规定是因为,即使我们的先辈们智力超群,颇具远见,也没办法事先料想到这样的问题。

在这之外,我还要强调的是,在调查清楚化学药物对土壤、水、野生动物以及人类自身的影响之前,我们就许可它的使用。对于养育万物的整个自然世界,我们没有投入足够的关照,这是缘于我们谨慎精神的缺失。未来,我们的子孙对于我们的行为可能不会予以谅解。

人们对于潜在的威胁的认知还十分有限。在当今这样一个专家的时代,人人都只能看到自身的问题,却没有将其放在更为宏观的层面上去认知。这同样是一个工业为主导的时代,这个时代崇尚的信条是为了获取金钱不惜付出一切代价。当人们掌握着确凿的关于杀虫剂会造成伤害的证据而群起抗议的时候,人们就会被喂下半真半假的镇定药剂。当务之急就是要迅速结束这种虚假的慰藉,不要再给丑恶的事实裹上糖衣。大众要承担消灭昆虫的人员所带来的危害。对于是否要沿着这条道路继续走下去这一问题,只有当人们对事实真相了解之后,才能对此做出决定。诚如吉恩·罗斯坦德所说:“正因为承担了忍耐的义务,所以我们有了解事实真相的权利。”三死神的灵药

如今,每个人自出生直至死亡,每日都不得不与危险的化学药品进行接触,这样的情形在世界历史上还是头一次出现。杀虫剂投入使用不到二十年时间,却早已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大多数主要的水系甚至那些我们看不到的地下水里,都检测到了药物残留。十来年前所使用的化学药物依旧会在土壤中残留,它们已然侵入了鱼类、鸟类、爬行动物,家畜和野生动物的身体之内。科学家的动物实验表明,没有动物不受其影响。在偏僻荒凉的山溪、湖水中的鱼儿的身体里,在蠕动于土壤之中的蚯蚓的身体里,在鸟蛋里,甚至在人身体之内都存有这样的化学药物成分。现今,这些化学药物残存在人体之内,不论男女老少。母亲的奶水里也有它们的踪迹,而且可能会侵入胎儿的机体组织里。

这种情况的产生,源于具有杀虫特性的人造或合成化学品工业的突然崛起和迅猛扩张。这一工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产物。在化学武器的研制开发中,人们发现有一些实验室中的化学药物能够杀死昆虫。这样的发现不是偶然产生的,因为昆虫一度被当作试验品在实验室里广泛应用,做了人类的替罪羊。这一结果使得人类不断地生产合成杀虫剂。作为一种人工合成的化学品,在其制造的过程之中,科学家精巧地操控分子,替换掉原子,改变它们的序列。这些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那些简单的杀虫剂完全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化学品的原料——砷、铜、锰、锌以及其他的化合物,都来自纯天然的矿物植物,例如用干燥的菊花所做的驱虫粉剂,烟草之中的尼古丁硫酸盐,东印度群岛豆科植物中的鱼藤酮。

新型合成杀虫剂的与众不同之处是其对生物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它们不仅仅具有极强的毒性,还会破坏人体最为关键的生理过程,使其产生病变,且经常会导致死亡的发生。正如我们所见,它们将保护人类免受伤害的酶摧毁了,阻碍了人类得以获取能量的氧化过程,各个器官本身的功能也被它们破坏了,还很有可能在细胞内引发慢性而不可逆的变化,最终会诱发恶性肿瘤。但是每一年还是会有新研制的、具有更强致命性的化学药物出现,也被赋予新的用途,因而全世界都在和这些药物进行亲密接触。美国合成杀虫剂的产量在1947年是1.24259亿磅,而这一数字在1960年,激增至6.37666亿磅,是之前的五倍多。这些产品批发总价超过2.5亿美元。但是从化学工业的计划和其远景来看,这仅仅是个开端而已。

正因为这样,我们应当对杀虫剂加深了解。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我们的饮用水到食物,甚至是骨髓之中都有它们的痕迹。因此,我们最好还是对它们的药效和药力进行了解。

尽管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标志,杀虫剂开始从无机化合物转向奇妙的碳分子世界,有少数几种原料物质还在使用。这些物质中最主要的就是砷,它仍是除草剂和杀虫剂的基本成分。它有很强的毒性,广泛分布于各种金属矿石中,在火山、海洋和温泉中有少量分布。它与人类的关系千丝万缕,颇有渊源。由于许多砷的化合物是无味的,因而自博尔吉亚家族以来,人们就选择用它来杀人。早在大约两个世纪之前,一位英国医师就发现,烟囱中的煤烟含有的砷与一些芳香烃一样,是致癌物。长久以来,由于砷引发的慢性中毒是有案可查的。马、牛、羊、猪、鹿、鱼、蜜蜂等动物也会因为日常生活环境中的砷中毒而导致患病或死亡。尽管这样,含有砷的雾剂和药粉依旧在被普遍使用。在美国南部地区,那些使用砷粉剂的产棉区,蜜蜂养殖几近绝迹。因为长期使用砷粉剂,农民患上了慢性砷中毒,因为含砷的喷剂和除草剂,牲畜也会因此而中毒。那些喷洒在蓝莓地里的砷药粉,飘落在附近的农田里,导致溪流的污染,使得蜜蜂和奶牛中毒,并导致人类患病。“近年来,我国对于砷污染的放任态度,简直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美国环境致癌权威机构——国家癌症研究院的W.C.休伯说,“凡是看到过工人使用喷粉机和喷雾器的工作状态的人,一定会被他们对这些有毒物质的随意处理态度震惊。”

现今的杀虫剂具有更为致命的特性。大多数药剂可以被划分为两个门类:一类是以DDT为代表的“氯化烃”;另一类是由各种有机磷杀虫剂构成的,以较为常见的马拉硫磷和对硫磷为代表。如前文所说,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点,都是以碳原子为基础,碳原子是构成生物的必要的基本成分,因而被称为“有机物”。只有明白了它们是什么以及它们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它们。虽然它们和构成生物的化学物质有着相似性,但是它们还是能被改造成具有致命性的药剂。

碳原子是这样一种原子:它能任意以链、环或其他结构组合在一起,也可以和其他物质中的原子相结合。的确如此,小到细菌,大至蓝鲸,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生物的多样性正是基于碳本身的这种特性。诸如脂肪、碳水化合物、酶、维生素等分子一样,复杂的蛋白质分子的基本组成也是碳原子。除此之外,因为碳并不一定是生命的象征,所以很多无机物也是由碳原子构成的。某些化合物只是碳和氢的简单的组合,甲烷就是这其中最简单的一种,甲烷又称沼气,它是自然界中水下有机物经细菌分解产生的。甲烷若是以一定的比例与空气混合,就会变成煤矿中可怕的“瓦斯”。甲烷的分子结构非常简单,它是由一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构成的:

化学家们发现,可以用其他原子替换掉一个或者全部的氢原子。比如用一个氯原子代替一个氢原子,那么可以制成氯化甲烷:

若是用三个氯原子替换三个氢原子,便可以得到麻醉氯仿:

去掉所有的氢原子,替换成氯原子,那么就会得到四氯化碳,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清洁剂:

简而言之,围绕甲烷分子的基本变化说明了氯化烃的构成。但是,这种说明远远不能说明烃的真正复杂性,或者有机化学家创造各种材料的丰富手段。科学家们能够改变许多碳原子组成的碳水化合物分子,而不仅仅是单一碳原子的甲烷。这些碳原子呈环状或链状,还有侧链和分支。连接它们的化学键不仅仅是氢原子和氯原子,还有各种化学群。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变化却可能完全使物质的特性被改变。例如,不仅什么元素附着在碳原子上面很重要,就连其附着的位置也相当重要。如此精巧的操控促成了一系列极具杀伤力的毒药的产生。保罗·穆勒肖像

1874年,DDT(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首次由一位德国化学家合成,但是直至1939年,它具有的杀虫特性才被人发现。随后,它就被盛赞为害虫的终结者,能够帮助农民一夜之间将害虫铲除,帮农民打赢“战争”。因为发现了DDT的杀虫功效,瑞士人保罗·穆勒获得了诺贝尔奖。

DDT如今被广泛使用。在大多数人看来,DDT是一种常见的没有什么危害的产品。这样的印象可能源于战争时期,DDT在战时被用在成千上万的士兵、难民和囚犯身上,用来对付虱子。如此多的人都与DDT进行了亲密接触,但是没有因此产生什么直接危害。因此,人们普遍相信DDT一定是无毒的。对DDT有这样的误解是基于这样的事实,它与其他氯化物不同,粉状的DDT不易通过皮肤被吸收,但是它若溶在油中的话,那么就一定是有毒的。如果吞食了DDT,那么它会通过食道被慢慢吸收,还可能通过肺被吸收。它一旦侵入人体,就会在富含脂肪的器官(因为DDT本身溶于油脂)中存留,如肾上腺、睾丸、甲状腺,还有很大一部分会在肝、肾以及包裹着肠膜的脂肪中存留。

可以想见,DDT在体内的存量是从最小的摄入量(残留于大多数食物之中),一直达到很高的水平。脂肪如仓库一般,起到了生物放大器的作用,以至于食物中千万分之一的微小摄入量,也会在体内积存到百万分之十到百万分之十五,也就是激增了一百多倍。在化学家或者药物学家看来,这些数字是相当平常的,但是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却对此知之甚少。百万分之一,听起来是很小的数字,这个数字的确也相当微小,但是,这些化学药物所产生的效用却是如此之大,极小的量就能够引发巨大的变化。据动物实验发现,百万分之三的剂量就足以抑制心肌中一种重要酶的作用;百万分之五的剂量就会导致肝细胞坏死或衰变,而剂量为百万分之二点五的狄氏剂和氯丹,所产生的效果也是同样的。

这些并不让人感到惊诧,在正常人体中化学物质的细微差别就能导致结果的巨大差异。例如,万分之二克的碘,就足以决定人是健康还是生病。由于少量的杀虫剂是一点点被累积起来的,而将其排泄出去的过程却很缓慢,所以肝脏以及其他器官的慢性中毒和退化病变是确实存在的。

科学界对于人体内会存留多少DDT这一问题还未达到统一认识。食品与药物管理局主任药物学家阿诺德·莱曼博士说,因为DDT的吸收没有所谓的上限和下限,所以不管DDT的剂量是多少,都会被人体吸收。而另一方面,在美国公共卫生署的维兰德·海耶斯看来,每一个人的身体内都会有一个平衡点,若是超过了这个限度,多余的DDT就会被排泄出来。实际上,孰是孰非并不重要,我们已经对DDT在人体内的残留做了充分的调查,并且了解到普通人体内的药物残留具有潜在危害性。各项研究表明,那些已知没有接触的人(除了不可避免的饮食之外)平均药物残留量为百万分之五点三到百万分之七点四;而那些从事农业劳动的人为百万分之十七点一;在杀虫剂工厂工作的人体内的数值竟然高达百万分之六百四十八!由此可见,DDT的残留数值范围是很广的,更重要的是,即使最小的数值也已经超过了肝脏、其他器官和组织所能承受的量了。

DDT以及同类化学药品的最具危害性的特征是,它们可以通过食物链从一个有机体内转移到另一个有机体内。例如,将DDT喷洒在苜蓿地,之后将喷过药的苜蓿喂给母鸡,那么母鸡所产的鸡蛋里也会含有DDT。又或者以干草为例,将含有百万分之七到百万分之八的DDT的干草喂给奶牛,那么奶牛所产的牛奶中就会含有大约百万分之三的DDT;由此制成的黄油,其所含的DDT浓度会飙升至百万分之六十五。在这样的传导过程中,原本剂量很小的DDT,最终会达到很高的浓度。虽然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明令禁止州际贸易中的牛奶含有农药残留,但是农民们现今已经很难寻得未受污染的饲料来喂养奶牛了。

这种毒素可能还会经由母亲传递给子女。食品与药物管理局的科学家们已经在人奶的样本中检测出了农药成分。这也就意味着,在用母乳喂养婴儿的时候,婴儿也在不断吸收、积蓄有毒的化学毒素。无论如何,这都不会是婴儿第一次与有毒化学品进行接触,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其还处于胚胎时期的时候就开始吸收毒素了。据动物实验表明,氯化氢农药能够轻易穿过胎盘壁垒,而胎盘正是胚胎与母体之间阻挡有害物质的保护层。虽然通过这种方式,婴儿所吸收的有毒物质较少,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相比成人,孩子更容易中毒。这就意味着,每个人一出生就开始吸收有毒物质,在日后的生命中,累积的毒素还会与日俱增。

所有这些事实:即便人体内积存的毒素很少,但是加上日后的累积,正常饮食的药物残留也会对肝脏造成各种损伤,促使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早在1950年就宣布,“极有可能,DDT潜在的危害被低估了”。类似的情况在医学史上没有先例,没人知道最终的后果会如何。

另一种氯化烃——氯丹,除了具有DDT所有令人生厌的性质之外,还有某些独有的性质。它的残留物会长期滞留在土壤、食物或施用过氯丹的物体表面。它无孔不入,能够被皮肤吸收,还能以喷雾或粉末的形式被吸入。若是吞食了其残留物的话,那么理所当然也会被消化道所吸收。氯丹与其他氯化烃一样,能在体内慢慢累积。据动物实验表明,若是单次进食含量为百万分之二点五的氯丹,那么最终在动物脂肪中的氯丹的含量会增加到百万分之七十五。

像莱曼博士这样经验丰富的药物学家曾在1950年称,“氯丹是毒性最强的杀虫剂之一,任何与之接触的人都会中毒”。这一警告并未被留意,郊区的居民依然我行我素,随意使用氯丹配制杀虫剂,并将其肆无忌惮地喷洒在自家的草坪上。他们当时没有立即发病这一点意义不大,因为毒素可以在他们体内长期潜伏,直到几个月或几年后才会突然发病。但那时,已经不大可能查清患病的原因了。但是在某些时候,死神可能突然降临。一位受害者不慎将一种浓度为百分之二十五的工业溶液洒到皮肤上,四十分钟内就出现了中毒迹象,还没来得及抢救就一命归西了。想要指望通过提前警告使中毒事件得到及时处理是靠不住的。

氯丹的成分之一——七氯,在市场上作为一种单独的制剂出售。它极易被脂肪吸收贮存。若是在饮食中含有百万分之一的七氯,那么人体内就会累积起大量毒素。除此之外,它还可以神奇地转化为另一种不同性质的物质——环氧七氯。在土壤中及动植物组织中都会发生这种转化。据鸟类药物实验表明,通过此种转化所产生的环氧化物要比原先的七氯更具毒性,而七氯的毒性已经是氯丹的四倍了。

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人们便发现了一类特殊的烃类——氯化萘。那些在工作中直接接触到它的人会患上肝炎,这也是一种罕见的、几乎无法治愈的致命疾病。它还会导致在电气工业工作的工人患病,甚至死亡。最近,它又被认为是导致农户的牛群患上致命怪病的罪魁祸首。鉴于这些先例,我们不难理解,所有杀虫剂中最具毒性的就是与这类烃相关的狄氏剂、艾氏剂和安德萘。

狄氏剂是因一位德国化学家狄尔斯而得名的。若是将其吞食的话,它的毒性是DDT的五倍,但是当狄氏剂溶液被皮肤吸收之后,那么其毒性就相当于DDT的四十倍。狄氏剂臭名昭著,因为它能使人快速发病,并对中毒者的神经系统造成严重影响,使患者出现抽搐等症状。中毒者恢复起来相当缓慢,这足以证明它的长期危害性。像其他氯化烃一样,这些损害也包括对肝脏的严重损伤。尽管使用狄氏剂会给野生动物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但是由于它药效持久、杀虫功效显著,因此目前它还是应用最广的杀虫剂之一。鹌鹑和野鸡实验证明,狄氏剂的毒性大约是DDT的四十到五十倍。

至于狄氏剂在体内是如何贮存、分布和排泄的,我们不甚了解。因为化学家们创造杀虫剂的才能远在我们对这些化学药品如何影响生物体的认识之上。然而,种种迹象表明,药物残留会长期存留于人体,就如同一座休眠的火山,当面对生理压力,脂肪被大量消耗的时候,它们就会骤然喷发。我们知道的大部分消息来自世界卫生组织所进行的艰苦的抗疟运动。在疟疾防治中,自从用狄氏剂取代DDT之后(因为疟蚊已经对DDT产生了抗药性),中毒症状就出现在喷药人员之中。病症发作起来很是剧烈,一半甚至全部的中毒者(病症因工作情况的不同表现得也不一样)发生了抽搐现象,有些人死了,还有些人在接触药物四个月之后才出现抽搐现象。

艾氏剂是一种略带神秘的物质。因为它虽然作为独立的个体而存在,但是又因为自身的变化而与狄氏剂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将萝卜从使用过艾氏剂的萝卜地中拔出,会发现其中有狄氏剂的残留。这种变化能在机体组织里发生,也能在土壤里发生。这种神奇的变化已经导致了很多错误的报告。因为对于一位已知艾氏剂被使用过的化学家,在对艾氏剂进行检测的时候,他会以为残留已经消失了。但是实际上,残留物已经变成了狄氏剂,因此需要其他的检测方法。

跟狄氏剂一样,艾氏剂也有剧毒,它能造成肾脏和肝脏的退化病变。一片阿司匹林大小的剂量,就能将四百多只鹌鹑毒死。人类中毒的很多案例已经出现了,其中大多数与工业接触有关。

与很多同类杀虫剂一样,艾氏剂给未来投下了一层可怕的阴影——不孕症。野鸡在吃下很小剂量的艾氏剂后,不会死亡,但是其产蛋量却大大减少,而且孵出的小鸡很快也会死去。这种影响不局限于禽类。母鼠接触过艾氏剂,怀孕次数也会减少,而且幼鼠容易患病且短命。当母狗受到艾氏剂影响后,生下来的小狗三天就死了。这些动物的后代都会因父母体内的毒素而受害。没人知道,同样的悲剧是否会发生在人类身上。但是,这种化学药物已经通过飞机洒向了郊区和农田。

安德萘是所有氯化烃中毒性最强的。虽然化学性质与狄氏剂密切关联,但其分子结构的细微变化使它的毒性是狄氏剂的五倍。此类杀虫剂的始祖——DDT的毒性与安德萘相比,几乎能算是无害了。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