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地方老字号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6 20:54:43

点击下载

作者:宋瑛,黄玲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重庆地方老字号研究

重庆地方老字号研究试读:

前言

老字号是在商业和手工业的激烈竞争中尚留存于世的精品,既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商贸景观,也是一种历史文化的沉淀,还是一种与时俱进而又弥足珍贵的城市名片,具有不可估量的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老字号作为商贸活动中的商业品牌,历经百年而不倒,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满足顾客需求,改进并创新产品、服务和管理等,成为中国商贸活动中名副其实的特色品牌。每个老字号品牌因其特色,曾经家喻户晓,甚至是几代人心目中的珍贵记忆,老字号见证着中国近现代商业活动的发展变迁,并在当代市场竞争中展现出不同的生命状态。

这是一个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商业环境的改变,消费者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产品和服务更新换代,老字号曾经引以为傲的高品质的手工作坊式个性化定制产品或者服务、传统的特色制作工艺流程、仅满足少数顾客群体的小批量产品生产、“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营销模式、家族式的管理机制和技艺传承在现代商贸活动中既是特色,同时又不可避免地阻碍着老字号的发展。老字号的经营存活受到社会发展的巨大冲击。有的老字号凭借品牌和文化厚度,锐意改革,表现出巨大的生命活力;有的老字号改革效果欠佳,未能扬长避短,导致在市场竞争中举步维艰;有的老字号故步自封、观念守旧、盲目乐观,被市场淘汰出局。老字号通过不同的策略,经受着市场的考验。遗憾的是,当前我国老字号急剧减少,急需引起高度重视。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对重庆老字号进行专门研究的著作,包括两大部分。第一大部分是重庆老字号品牌发展总报告,由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宋瑛副教授和黄玲讲师撰写,介绍了老字号的概念和特点,梳理了老字号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总结分析了老字号的调研过程和结果,借鉴国内其他城市推动老字号发展的经验,提出重庆老字号发展的建议。第二大部分是调研篇,选取了重庆19个地方老字号作为调研对象。本书立足重庆开展调研活动,具有区域性、实践性、知识性、故事性、趣味性等特点,可以管中窥豹,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了解重庆老字号和重庆商贸发展的规律,同时可以成为读者认知老字号产品与服务的一本好书。

本书是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开展的重庆市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特色学科、特色学校”项目建设计划(简称“三特行动计划”)经济学特色学科专业群和贸易经济特色专业建设活动的成果之一。贸易经济专业是重庆市级特色专业,开展本项活动旨在通过学生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参加专业社会实践调研,提升学生对专业领域的社会认知水平和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促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调研选择了重庆老字号作为调研对象,158位学生对重庆39个老字号进行了长达4个月的实地调研,对消费者开展问卷调查,与经营者及主管部门进行多次座谈,了解重庆老字号的发展及品牌建设情况,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对重庆老字号发扬光大提出建议。本次活动由宋瑛副教授负责总体框架和问卷设计,宋瑛与黄玲共同负责组织学生开展调研活动和具体指导、修改调研报告。

本书的写作囿于时间、精力和能力的局限,还存在疏漏,恳请读者和专家不吝赐教。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宋瑛 黄玲2016年12月28日上篇重庆老字号品牌发展总报告重庆老字号品牌发展研究一、老字号的内涵及在我国的发展(一)老字号的概念界定

对于“老字号”这一概念,所谓“老”,意指时间悠久;“字号”在北宋时期就被用来称呼商号,北宋魏泰的《东轩笔录》记载:“京师置杂物务,买内所须之物。而内东门复有字号,径下诸行市物,以供禁中。”因此,顾名思义,老字号即历史悠久的商品品牌或商店招牌。老字号发展到今天,一般喻指有产品和服务支撑的有形的企业以及企业背后无形的品牌蕴含的文化内涵。无疑,老字号包括有形和无形的两个方面。因此,要对老字号进行深入的、结合时代发展的研究,还必须对它的内涵和特征进行详细的描述。在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中,对老字号有三种不同的称呼,分别为老字号、中国老字号、中华老字号。

老字号和中国老字号常见于理论研究和媒体报道中。例如,孔令仁、李德征主编的《中国老字号》一书收录了1949年以前创办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字号企业1633家,包括工业、商业、饮食服务业、医药业、文化业、金融业和交通运输业等行业,涉及全国大多数地级以上城市及一些县级以下城镇,这里的中国老字号概念泛指1949年以前创办的中国民族资本企业。

张金城在此基础上对老字号的特征、定义和分类进行了归纳。他指出,老字号应具备历史性、优质性、信誉性、民族性与文化性五个特征。他根据这五个特征,将老字号界定为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形成的且在消费者更新换代过程中长盛不衰的老牌子,主要包括历史名店、传统名优特产品牌和特殊的老招牌三种类型。

何芬兰则提出了更为详细的定义。她认为,老字号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是中国商业特有的一种称谓,通常是指有多年成功的经营经历;在一定区域内有良好声誉的商号,并且此商号有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产品和服务是自己开发的、专属的、消费者认可的,有自己的原创产品和服务,一般多数是手工制品或以手工制品为主,过去多为自产自销,甚至前店后厂的优秀民族企业。

2008年3月31日,商务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知识产权局、旅游局、银监会、证监会、文物局十四个部门下发了《关于保护和促进老字号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文件指出,老字号是指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

虽然目前老字号没有一个统一、严格和规范的定义,但综合国内专家学者的研究,老字号应具有以下四个特征:第一,老字号具有历史性。所谓“老”,即突出其年代久远,多则数百年,少则数十年。第二,老字号具有优质性。其产品质量优良,突出一个“优”字。第三,老字号具有较强的信誉性。其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在社会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突出一个“名”字。第四,老字号具有民族性和文化性。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无形资产,植根于几千年中华民族的文化沃土,蕴涵着中国人的价值观,突出一个“华”字。根据上述四个特征,我们对老字号的含义做如下界定:老字号是指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形成的长盛不衰的、具有中华民族文化底蕴和特色的、取得社会广泛认同的知名商品品牌或者商店招牌。

中华老字号是指中国老字号,多应用于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的相关文件之中。早在1990年,原国家贸易部就组织了首次中华老字号的评定工作,制定了中华老字号的评定标准,约有1600余家老牌企业被授牌。15年之后,2005年6月,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老字号工作委员会成立,制定了新的《中华老字号认定规范》,把中华老字号定义为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其具体的评定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拥有商标所有权或使用权。第二,品牌创立于1956年(含)以前。第三,传承独特的产品、技艺或服务。第四,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企业文化。第五,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第六,具有良好信誉,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和赞誉。第七,国内资本(含港、澳、台地区资本)相对控股,经营状况良好,并且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当前我国老字号的认定存在国家和地区两个层面,国家层面认可的老字号称为中华老字号,各地区又根据当地具体情况综合评定区域性的老字号品牌。(二)老字号在我国的发展

我国在近代饱受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凌辱,帝国主义把中国变成了其原料供应地和商品大市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但是对我国资源的掠夺和民族工业的压制严重阻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中华民族还是产生了一些享誉海内外的老字号企业及其名牌产品,并且很早就产生了连锁经营的经营模式。我国老字号企业及品牌的产生与发展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封建社会时期以明清两代为主的阶段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占据主要地位。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各阶层人们需求的变化,到明清两代,由于长期经济积累的结果,社会经济较之以往有了很大发展,商品不断丰富起来,为便于消费者对各种商品进行选择,同时也便于与他人的产品相区别,于是商品生产者在自己生产的产品上赋予特定的记号,这就形成了最初的品牌。而这些品牌中的一些佼佼者一直流传至今,成为知名品牌,如“同仁堂”“六必居”“茅台”“张小泉”等。

2.近代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阶段

近代帝国主义入侵,我国封建社会迅速解体,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却受到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的双重阻碍。

在此情况下,不少有志之士抱着振兴民族工业、抵御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志向,积极创办了一批民族企业,树立了民族品牌。由著名工商业人士宋棐卿创办的东亚毛纺厂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东亚毛纺厂创立于日本侵略者占领中国东北的第一年,当时洋货充斥中国市场,民族工业受到严重冲击,毕业于美国商学院的宋棐卿抱着实业救国的志向,创办了东亚毛纺厂,并为产品设计了“抵羊”商标,取其谐音,表明“抵制洋货”的宗旨。东亚毛纺厂一开始就注重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员工素质的培养,在“抵羊”精神的鼓舞下,上下一心,取得了辉煌的业绩,打破了洋货在我国一统天下的局面,也成功树立了自己的品牌。

总体来说,近代中国民族工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成熟,国人创立的名牌企业或者产品不多,具有代表性的品牌有“张裕葡萄酒”“抵羊牌毛线”“红三角烧碱”等。1915年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中国展品获得74个奖品,收获金牌、银牌和铜牌等奖牌共1200多枚。当时的很多西方人几乎是第一次看到中国的酒、茶叶、丝绸等土特产,当时的中国品牌,或许还有现在能忆及的老字号,第一次让世界认识了中国品牌。

3.新中国成立后的计划经济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也出现了一些卓有信誉的名牌产品,如“永久牌”自行车、“蝴蝶牌”缝纫机、“上海牌”手表等。20世纪50年代的公私合营,使老字号企业都改制成了国营企业。我国的老字号企业大部分是私人资本企业或家族式企业,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一致的。公私合营后,一定程度上存在政企不分和产权归属不明晰等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经营机制和管理方式束缚了老字号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管理模式落后、经营观念陈旧、生产工艺和设备老化、员工素质低下、企业负担沉重等因素严重制约了老字号企业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老字号的特色受到较大限制,原料不能精选,无法做到自行订制选货,连锁链条被切断,规模优势退化成单独的店铺。特殊时期更使一个个百年老店被迫摘掉传世久远的牌匾。

4.1978年改革开放新阶段

这一阶段老字号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征:(1)改革开放初期老字号受到市场经济巨大冲击。改革开放后,国家逐渐放开私营经济发展,20世纪90年代正式实行市场经济,随后开始进行国企改革,改革的内容主要是企业与政府职责分开、权力下放,让企业自负盈亏。私有经济成分再次出现在老字号企业中,但是由于老字号在所有制变迁的历史过程中产权关系复杂,因此尽管保留或恢复了老字号的名称,但是彼此之间已经割断了资产纽带和业务关系,以致除上海冠生园之外,中国又出现了很多家“冠生园”的现象,这为老字号在市场经济下的生存和发展埋下了制度危机。

传统老字号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师父带徒弟”传授独特技术。由于老字号改制后的国有企业缺乏激励机制,许多掌握“绝活”的老师傅被私人企业高薪挖走,而企业又无力聘请到拥有高技术的人才,致使许多老字号失去了自己的独特技术和特色产品,发展举步维艰。(2)政府加大老字号的品牌建设。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品牌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人们的品牌意识增强,企业和政府对老字号品牌建设力度加大,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促进各地区老字号的发展。2006年4月10日,商务部发出《商务部关于实施“振兴老字号工程”的通知》《“振兴老字号工程”工作方案》《“中华老字号”认定规范(试行)》,并决定从2006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振兴老字号工程”,通过重新认定、政策引导、文化宣传等多种手段,指导老字号企业继承和发展传统技艺和文化,创新经营方式,利用品牌优势实现新的发展。2007年4月13日,商务部印发了《“中华老字号”标识使用规定》。2008年,商务部等十四部委联合制发《关于保护和促进老字号发展的若干意见》。(3)20世纪80年代旧城改造改变了老字号的生态环境。老字号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对地理位置有很强的依赖性,像食品、医药、服务业等行业,其产业特征决定了企业规模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优越的地理位置。但许多城市在旧城区的改造中没有考虑到老字号企业的发展问题,许多老字号搬离了原来赖以经营的“黄金商道”经营网点,被迫隐退到缺少商业氛围的偏僻地段,有的甚至“拆”而不“迁”,经营网点严重流失,尽管牌匾依旧,但由于失去了地理优势,也失去了消费者,使老字号元气大伤。例如,在北京,以往著名的商业街也是老字号云集的地方,仅西单商业街就有“曲园”“鸿宾楼”“淮阳春”等多家老字号,而经过改造后,老字号不得不远离这里。位于东直门、西直门等地的5个稻香村的直营店也因为拆迁而不复存在,拆迁使这些老字号企业离开其经营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老店铺,也远离了原有的商业圈和消费者。(4)中华老字号在市场竞争中硕果仅存。新中国成立前后有1.6万多家老字号企业,但到改革开放初期,大部分老字号企业经营困难,只有10%左右的老字号企业“蓬勃发展”。原贸易部于1991年进行了老牌企业全行业认定,认定了1600余家老牌企业,此后15年认定工作暂停。“优胜劣汰”的规律使得1600余家老牌企业中许多曾经辉煌的企业也已不复存在。2003年年初,始创于1651年至今已经有360多年历史的“王麻子剪刀厂”宣布破产,生意兴隆和品质上佳象征的老字号金字招牌缘何在屹立了百年之后,却在繁荣的市场经济中悄然隐去,这引起人们对于老字号企业何去何从的思考。(三)中华老字号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进入21世纪,老字号的发展面临更为复杂的环境。除了自身独特的历史原因导致老字号退出历史舞台之外,企业经营管理情况、发展理念和外部的市场竞争等各种因素都导致部分老字号消失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然而也有为数不多的老字号却能够开拓创新,适应社会发展,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表现出强劲的生命活力。

商务部于2005年6月制定了新的《中华老字号认定规范》,并于2006年11月7日发文认定“第一批中华老字号名录”,公示了首批涵盖北京、天津、河北等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430家中华老字号名单。其中,北京以67家高居榜首,上海和浙江分别以51家和38家居于第二位和第三位。

2011年1月26日,商务部发文认定“第二批中华老字号名录”,名单新增加699家中华老字号品牌,地域新增加海南、青海和新疆3个地方共5家老字号品牌,老字号品牌涵盖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华老字号合计达到1129家。

商务部的两次老字号认定都非常严格,按照《“中华老字号”认定规范(试行)》有关要求,经各地商务主管部门组织申报,有关机构和专家认真审核,并经社会公示,有9个企业(品牌)因社会公示结果被取消中华老字号,仅西藏、香港、澳门、台湾尚未有认定的中华老字号。

截至2015年年底,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企业依然为1129家,其中上海以180家名列第一,北京、江苏和浙江分别以117家、96家和91家紧随其后。从所属行业分类看,中华老字号主要分布在餐饮、零售、食品、医药、服务等行业。食品加工是老字号企业主要从事的行业,在1129家中华老字号企业中,有651家从事食品加工,占比57.66%,包括“王老吉”“郫县豆瓣”“大白兔”“五芳斋”等知名品牌。除此之外,医药、零售、工艺美术和加工制造也是老字号所在较多的行业。

现阶段,老字号的文化内涵主要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加以肯定。据不完全统计,在老字号中,超过1/3的是经营饮食业的。饮食业老字号经营时间最长,分布较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列入了少数酿酒、酿醋、制茶的技艺和凉茶,饮食文化“申遗”的大门打开。第二批申报时更是势如潮涌,约30项得以入选,涉及地区更广。除了酿酒、制茶相关项目外,还包括一大批闻名遐迩的传统饮食制作技艺,如王致和腐乳、六必居酱菜、涪陵榨菜、山西面食、广式月饼、金华火腿、全聚德烤鸭、羊肉泡馍、东来顺涮羊肉等。

老字号在发展中,因为其独特的品牌内涵,逐渐受到政府、社会、企业和民众的多方关注。老字号基于其先天优势,加之政府推动,同时积极主动加强联系交流,输出文化,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在“互联网+”时代提高老字号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融合线上宣传与线下销售,在品牌、网络、管理、创新和服务等方面取长补短,更快发展。当前,一些老字号发展很好,谋求上市,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二、重庆老字号的发展历程回顾(一)重庆老字号的形成时期

重庆,古称巴州、渝州,宋徽宗因为“渝”有“变”之义,因此改“渝州”为“恭州”。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而得名。

巴渝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开展工商业的基础资源,从夏商时期开始,三峡地区是中国主要岩盐产区。重庆也是巴蜀文化的集中发源地之一,受此文化以及当地资源的影响,丝绸业、盐业、茶业、药业、食品业较为发达,餐饮业则因其著名的“四川菜系”而闻名中外。

唐宋以后,中国经济重心逐渐由黄河流域移向长江流域,重庆也开始了由区域军事政治中心向区域经济中心转变的过程。重庆的商业文化从宋代开始萌芽,经过9个世纪的漫长孕育,到清中叶发展达到较为完善的程度。到近代则发展为长江上游最集中的商品集散中心,商业繁盛,企业众多。1876年9月13日,英国以“滇案”为借口,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规定英国可向重庆派驻领事。1890年,中英《烟台条约续增专条》将重庆作为通商口岸。1891年3月,重庆海关的正式成立则标志着正式开埠,重庆成为区域经济中心的条件进一步成熟。西方各国商人纷纷在重庆中心地带开设洋行和公司。此时,商家字号林立,茶楼酒店遍布大街小巷,洋货大量涌进,农副土特产品被源源不断地输出。20世纪初,留真、陶乐春、适中楼、留春幌、世盛斋、万县阅江楼、小洞天等店号在重庆本地已颇具影响力。(二)重庆老字号的鼎盛发展时期(抗战期间)

重庆商贸业的真正鼎盛发展是在抗战爆发后。彼时重庆成为国民政府的“陪都”,外埠工厂商号大量内迁,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重庆人口就由战前的33万人剧增至100万人以上,各行业巨贾富豪蜂拥而入,重庆成为全国的金融中心和商业中心,重庆商贸业处于空前繁荣阶段。1939—1943年,重庆共有大小公司、商店27481家,商业同业公会123个,银行、钱庄162个。重庆百货业有庆汇纱号、恒义升、华华绸缎公司、中国棉业公司、重庆中国百货公司、宝元通等大型百货专业公司;纺织业有九龙、大美、上海公司、华新、新昌、云华祥、大昌祥、伟康等企业和商号;文具用品行业有四宝斋、邹文光阁、华成、中国文具社、振华、大明、钢笔大王、王音斋、宝音斋等名店;书籍商家有商务、中华、世界、开明、广益、生活、新生活、陪都等;餐饮业有小洞天、留春幌、陶乐春、适中楼、醉东风、暇娱楼、九华园、白玫瑰、凯歌归等著名餐馆;照相业有雪怀、留真、光华、皇宫等著名照相馆;理发业有老巴黎、一乐也、新时代、大光明、南京等理发馆。

这期间,重庆成了全国各地商业文化荟萃的大舞台。由于国民政府的搬迁,大批达官贵人潮水般涌入重庆,上流社会商业消费所不可缺少的知名商业店号也随之而来。例如,广东的冠生园、苏州的陆稿荐、湖北的四象村、北京的丘二馆等一大批国内知名店号纷纷随着权贵豪门落户山城,各地商人将资金和技术带了过来,为上流社会提供服务。以餐饮业来讲,1943年,在重庆中西餐食业公会260个会员中,川菜馆有110户、江浙菜馆有45户、北方菜馆有27户、粤菜馆有15户、鄂菜馆有15户、鲁菜馆有5户、徽菜馆有3户、西餐馆及咖啡馆约有30户。当时,重庆名特风味可谓南北荟萃,异彩纷呈。(三)重庆老字号的衰退时期(抗战胜利后到重庆解放前)

随着抗战的胜利,国民政府还都南京,众多官僚资本及民族资本东调离开重庆,重庆原有的经济地位被严重削弱,外来人口急剧减少,市场需求萎靡,通货膨胀严重,加上美货倾销,整个经济处于停滞状态。据统计,1946—1947年,重庆的工厂和商店倒闭和歇业的达7000多家,占总数的80%。物资集散吞吐量、经销生产资料及生活资料的网点大幅减少,一些名赫一时的商号、老店淡出市场。(四)重庆老字号的转型时期(重庆解放后)

重庆解放后,由于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及消费水平的变化,一些老店开始停止经营。餐饮业中的小洞天、醉东风、国民酒家、大春楼、老宝和、汉宫、五芳斋、正味轩、正和园等名店相继歇业。同时,人民政府大力恢复和发展经济,没收官僚资本,组建国营化专业公司。这时也出现了一批在百姓中口碑不错的商家字号,如重庆饭店、解放碑餐厅、吴抄手、味苑、小滨楼、上清寺餐厅等为数不多的餐饮服务业名店。然而,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大批老字号企业转为国营,个体私营企业逐渐减少,原来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商业发生了重大变化。

1966—1976年,个体私营经济被排斥,商品流通渠道不畅,经营环节增多,企业管理混乱,服务质量下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降低。老字号在这一时期,遭到了很大破坏,老字号招牌成了“封资修”的代名词,店名被强令更改,“人道美”被改成“东方红”, “群林市场”被改成“工农兵市场”,“冠生园”被改成“东风糖果店”, “陆稿荐”被改成“勤俭”, “九园”被改成“红星”, “上清寺餐厅”被改成“向阳餐厅”,老字号招牌已几乎难觅踪影。(五)重庆老字号的新兴时期(改革开放以后)

1.改革开放初期老字号名店得以恢复

改革开放以后,重庆同全国一样开始对商业体制进行改革,由“统购、派购”改为“订购”;取消统购包销,实行自销;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允许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和发展,逐步建立与发展多渠道的商品流通体系。同时,重庆同全国一样开始恢复传统老字号,“小洞天”“群林市场”“冠生园”“陆稿荐”“九园”等一大批重庆老字号名店得以恢复。

包括老字号在内的企业也在发展中不断摸索经验,其中包括重庆于1991年率先在流通领域推行的“四放开”改革。在面临市场疲软、国合商业(国有商业和供销合作社的简称)出现萎缩的形势下,重庆在全国率先推出以放开国合商业企业的经营、价格、分配、用工为内容的“四放开”改革。这项改革在重庆由11个试点企业迅速推广到90%的商业企业及其他一些行业,在全国商业改革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带动作用,后来正式被国家体委和商业部推向全国,拉开了我国第二次流通体制改革的序幕。

在这期间,重庆的老字号,如“小洞天”“人道美”等企业利用老字号招牌这种无形资产,不断壮大企业规模,把企业引入集团化经营的道路。但从总体上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实行市场经济和进行国企改革,一方面扩大了企业自主权,有利于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但另一方面,市场是残酷的,改革后企业要自负盈亏,必然有些企业要被市场淘汰。而老字号企业在经过几次大的改制——改制成国有企业、市场经济、国企改革,大多发展举步维艰,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寥寥无几,能实现规模化经营的也仅仅集中在食品、医药等传统优势产业中。

2.重庆老字号的三次认定

重庆在2015年前进行了两次老字号品牌认定,两批经认定的重庆老字号品牌有88家,加上中华老字号19家,共有107家,主要集中在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餐饮、食品加工、工艺品等领域。107家老字号品牌中,食品加工业51家,餐饮业22家,饮料制造业12家,食品加工业、餐饮业和饮料制造业合计占比达79%,工艺品、医药等其他行业占比仅21%。

2015年8月,重庆进行了第三次老字号品牌认定,新增加了25家老字号,重庆老字号增加到113家,加上中华老字号19家,截至2015年年底,重庆合计共有老字号品牌132家。新增老字号品牌依然以“吃”的老字号居多,增加了21家,此时,关于“吃”的老字号品牌占比达到80%。

从重庆老字号品牌的认定可以看出,老字号品牌行业占比主要集中在餐饮相关行业,其他行业占比较少。

3.重庆老字号的新兴发展阶段

近年来,重庆老字号发展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政府主管部门的引导下,重庆老字号协会通过搭建线上线下平台,引导老字号企业在地区范围内和国内相互交流,并走出去参加国际或国内的各种展销会,在老字号个体宣传的同时,整合老字号品牌,合力打造重庆老字号的形象和品牌。

重庆老字号的发展在国际化和互联网+时代,面临着外资企业、新兴企业和网络的各种挑战,老字号企业需要在竞争中打开思维,推动老字号品牌发展。当前不少老字号企业也开始放眼世界,创新产品、服务及营销和经营模式,引进人才,改革制度,积极面对,努力适应着社会的发展。三、重庆老字号品牌发展现状(一)重庆老字号发展概况

1.重庆老字号发展的意义

老字号企业是一个城市特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重要的城市特色,是商贸经济发展中不可多得的无形资产。重庆老字号商业企业的演变,是半个世纪甚至百年来重庆民族产业发展的缩影,一家老字号便是一部传统文化历史的真实写照。重庆众多的老字号企业产生于抗战时期,是抗战文化的一部分,是全国各地传统商业文化精粹与巴渝地方特色的结合,因此重庆老字号影响深远。老字号企业不但能突出城市文化特色,提升城市档次和知名度,活跃地方经济,带动旅游业、商业、服务业发展,而且对于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增进市民荣誉感和凝聚力,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首先,历史上的老字号促进了重庆民族产业的兴起和发展。老字号企业主要是由民族工商业者,尤其是由一大批中小民族资本家组建,它们在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的双重压力的夹缝中艰难生存。这些企业大多受到帝国主义国家洋货的冲击,一些企业经不住通货膨胀、经济萧条的影响而歇业或倒闭。在今天,老字号企业仍面临着外资企业的冲击,保护和发展民族产业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其次,老字号企业的发展是国有商业企业的重要探索。目前,重庆相当多数老字号均隶属于“国字号”企业。国有商业企业如何运用老字号的商标、品牌、产品、配方等宝贵资源,变资源为市场,使国有商业企业焕发生机,这是必须认真思考与积极探索的重要问题。

再次,老字号企业对于丰富城市居民生活、凝聚市民情感作用不容小视。过去的老字号大多是生产和经营与人民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消费品,或提供相关的服务,如丝绸、百货、食品、照相、理发、餐饮等。这些老字号由于技艺高超、商品及服务质量过硬,有较高的信誉度,在此购买商品、接受服务的人们比较放心,市民们与老字号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老字号对于众多“老重庆”热爱山城、情系山城,起到了巨大的凝聚作用。

最后,老字号对于突出城市地方特色、发展地方文化、促进本地旅游业发展均起到较大作用。历史上,重庆一直是巴蜀文化的集中发源地之一,众多老字号企业成为发扬巴蜀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重庆也是外地各类文化的汇聚地,江浙、上海、广东、湖北等地的老字号也都扎根重庆。老字号成了彰显地方特色、吸引旅游人士的一项重要因素。很多外地旅游者来到重庆,都要慕名前往“老四川”“颐之时”等老字号名特餐馆品尝地方风味。

2.重庆的中华老字号发展概述

重庆于1986年12月8日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与数百年商业和手工业竞争中留存的老字号商家。但是,重庆目前仅有19个“中华老字号”,涉及18家企业、19件商标,集中在食品加工业、餐饮业、商业和医药业4个行业,其中食品加工业12个,餐饮业4个,商业2个,医药业1个。重庆市老字号分行业占比结构如图1所示。图1 重庆市老字号分行业占比结构数据来源:实地调研数据整理所得

重庆的“中华老字号”数量只占全国的1.68%,列全国第22位,在直辖市中占比4.97%,远不及上海、北京、天津。实际上,重庆百货、中药、餐饮、服装、调味品、酒、茶叶、烘焙食品、肉制品、民间工艺品和其他商业、服务等众多行业中潜藏着很多可以挖掘和发展的老字号品牌,需要时间对其进行调查。重庆“中华老字号”一览表如表1所示。表1 重庆“中华老字号”一览表资料来源:实地调研数据整理所得

从区域分布看,“中华老字号”企业总部在重庆市各区县分布不均,渝中区最多,有6个,其次是江津区(3个)和九龙坡区(2个),南岸区、永川区、涪陵区、忠县、云阳县、纂江县、梁平县各有1个。然而,江北区、沙坪坝区、大渡口区、北碚区、巴南区、渝北区、万州区、黔江区、纂江区、南川区、合川区、长寿区、武隆县、巫溪县、巫山县、潼南县、铜梁县、荣昌县、开县、奉节县、丰都县、垫江县、大足县、城口县、璧山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目前均无“中华老字号”。

3.重庆地域性老字号品牌发展概况

老字号企业虽经历了无数次磨难和冲击,其仍以顽强的生命力生存了下来。重庆在2015年前,经认定的重庆老字号品牌有88家,重庆地方性的食品、餐饮和饮料制造老字号合计占比达78%,工艺品、医药等其他行业老字号占比为22%。

2015年8月27日,重庆市商业委员会按照《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保护和促进老字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在区县商贸流通主管部门积极配合下,开展了第三批重庆老字号认定工作,向“九园”“正东担担面”“一四一”“高豆花”“苏大姐”“白乐天”“五斗米”“朝天门”等第三批25个老字号品牌授牌,加上前两批认定的88个重庆老字号品牌,获得“重庆老字号”称号的品牌增加至113个,其中与餐饮相关的老字号增加了21家,餐饮相关老字号品牌占比达到79.6%。

4.重庆老字号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重庆老字号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恢复和发展,一些老字号招牌重新竖起,一些身怀手艺或绝技的老字号传人又被请回店内。政府有关部门也十分注重对传统技艺的保护,多次举办竞技比赛活动,为优胜者颁奖,让老字号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重庆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重庆众多的老字号企业受到冲击和影响。它们或者自身的经营机制不能适应市场变化,或者受到竞争对手的猛烈冲击,很多的老字号生意难以为继,经营惨淡。

首先,老字号发展中,有关政府部门缺乏应有的重视,相关政府部门过于看重眼前短期利益,对于体现城市文化底蕴的传统老字号视而不见,在城市及其商贸发展总体规划中对于老字号的恢复和保护未予通盘考虑,在网点规划与建设、网点扩张上不能有意识地扶持一批有发展潜力的老字号名牌企业。

其次,城市拆迁严重影响了老字号企业的生存。重庆城区大规模的拆迁改造,冲击着身居闹市区的老字号企业,致使很多企业拆迁后“无家可归”,或者被安置在冷僻背街、地下或高楼处,使得企业丧失原有的经营条件,难以为继。例如,重庆名特小吃公司下属的老字号“名小吃店”原来有30多家,目前则仅存不足10家。闻名山城的“陆稿荐”“丘二馆”“沙利文”“心心西”“川北凉粉”等老字号餐馆已销声匿迹。重庆解放碑百货公司下属的7家老字号商店中,仅有3家正常营业,“大昌祥”“国利小百货”“化纤商店”3家重庆知名的老字号由于城市拆迁被迫关门多年。张小泉剪刀店被迫搬回公司顶楼,只做批发业务而放弃了零售业务。另外,“老四川”“重庆金店”“留真像馆”等一大批老字号都面临着店面拆迁而导致的生存问题。

再次,老字号企业自身存在“硬伤”,不能适应新的市场经济,几乎已成了陈旧、过时以及落后的代名词。在硬件上,由于老字号企业历史包袱重、离退休职工多、经营成本过高、企业缺乏资金投入、无法扩大规模,经营始终是“小打小闹”,众多企业的工艺及设备陈旧、老化,如不少餐饮老字号的产品生产仍靠手工操作,厨房设备竟然仍是几十年前的老装备。在经营管理体制上,许多老字号虽然在机制上进行了改革,但仍然没有摆脱原来国营企业那种管理粗放、吃大锅饭的老毛病,离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相去甚远。结果致老字号企业普遍人才流失、技艺失传。而许多老字号企业缺乏改革和创新,产品不能及时随消费者的需求变化而变化。

最后,外资商业企业对老字号企业冲击猛烈。20世纪90年代,大型外国商业跨国集团,尤其是一些国外及我国港澳台地区实力雄厚的企业,如连锁商业的家乐福、太平洋百货、屈臣氏,餐饮业的肯德基、德克士、加州牛肉面等企业先后挺进重庆中心地带,直接在一些老字号门边摆起战场,凭其标准化的产品、规范化的服务、强烈的宣传攻势,在竞争中不断胜出。“颐之时”“冠生园”“皇后餐厅”“华华”“留真相馆”等传统老字号让位于外国名牌商品专卖店、外国快餐店、外资婚纱摄影馆,企业营运能力受到巨大冲击。(二)重庆老字号品牌营运现状

计划经济时期,老字号企业共同创造并见证了重庆商业的繁华,在保障供应、传承工艺、继承文化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中市场经济的转变和深入,老字号企业对品牌的管理处于探索阶段。

1.老字号品牌营运中的成绩

第一,政府重视老字号品牌运营管理,加强认定工作和创新培训与研修。例如,政府建立老字号网站,成立老字号管理部门和老字号协会,开展老字号企业培训工作,从领导力、品牌运作、公司治理、投融资等方面对会员老字号企业传承人进行轮训,强化老字号负责人传承优秀文化、独特技艺、优质产品的意识,培养老字号负责人与国际接轨的战略思考能力,培养老字号负责人良好的领导素养和卓越的管理能力,增强老字号负责人的创新思维能力,提升老字号负责人的意志品质、心理素养和人格特质。

第二,加强交流与合作,结成联盟共同成长。部分老字号企业注重品牌维护和宣传,并且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参加各种国际国内的展览会,加强与老字号企业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形成品牌合力。

第三,加强内功,提升竞争能力。在市场经济的冲击和竞争中,不少老字号与时俱进,着重加强内部建设,改革创新,留住人才,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2.老字号品牌营运中的不足(1)品牌维护缺乏力度。一些不法分子造假猖獗,利用老字号的金字招牌,仿造产品牟取暴利,大量假货充斥市场,假冒伪劣使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降低,致使老字号品牌形象严重受损,逼迫老字号在品牌维护环节投入力量。(2)品牌意识和宣传投入不足。老字号企业秉承“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理念,忽略品牌宣传和持续传播,忽略信息爆炸时代商品的丰富多样化以及信息媒介的过度传播提升了消费者的“品味”,无法维持消费者对该品牌的情感,导致顾客群体转移或者消失。(3)品牌价值的提升不足。老字号本身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发展,靠着几代人的口口相传,本身具有很大品牌价值。但是,在新的市场环境中,竞争对手不断涌现,老字号不能在品牌的内涵和外延建设方面下功夫,无法吸引更多的年轻消费者。(4)产品质量滑坡。老字号独特的质量体系在扩张过程中,通过联营等方式更换新的经营者,或者自身不珍惜自己的声誉而砸自家的招牌,破坏了原来的质量体系,致使自毁出路。(5)品牌老化严重、产品创新不足。老字号企业鲜明的产品特色可以赢得顾客的良好口碑,然而一些老字号企业固步自封,忽视社会发展带来的市场环境的变化,缺乏产品创新,不能满足当代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6)品牌扩张不当和盲目的品牌延伸。一些老字号一味寻求多元化发展,在行业延伸中反而丧失了老字号独有的竞争优势。(三)重庆老字号品牌发展的典型案例

1.“吴抄手”老字号品牌案例(1)“吴抄手”的故事。“吴抄手”创建于1952年,是重庆著名餐饮企业,其经销的“金钩抄手”“鸡汁锅贴”“怪味鸡”等是重庆及周边地区传承已久的特色风味饮食品。1952年,李文森、程尚志、马远碧等五人合资在重庆中华路54号开了一家名叫“吴抄手”的面食店,请小吃名师张玉山主理厨政。门店取名“吴抄手”,是因为民国初年成都青石桥有一家名扬遐迩的抄手店叫“吴抄手”, “五”与“吴”谐音。李、程等人为了招徕食客,借“吴抄手”之名,卖“五人抄手”之实。

张玉山是四川广汉人,早年在“明胜园”拜“抄手大王”冯玉山为师,因头脑灵活、尊师敬友,深得冯玉山喜爱。张玉山在师傅的精心教授下技术全面提高,精于风味小吃烹制。张玉山曾在旧时四川督军熊克武家和四川财政厅厅长刘航琛家当家厨,其制作的“金钩抄手”成为熊、刘家宴客的压轴小吃,受到张澜、刘湘、刘文辉等名流赞赏。后来张玉山来到重庆,先后在西大公司、美味食店等餐饮名店事厨,新公私合营后,张玉山曾担任“吴抄手”组长(店经理)。

张玉山入主“吴抄手”后,以货真价实为宗旨,制作的“金钩抄手”形似菱角,微黄透红,皮薄馅大,心馅选用猪背柳肉加金钩、荸荠、鸡汤等多种辅料精工细作,心馅细嫩滋润,汤汁鲜美。他制作的牛肉臊子抄手,吃法别致,以牛肉为馅,抄手煮熟装碗后,加入红烧牛肉作臊子,该品颜色红亮、麻辣回甜、臊子耙糯、心馅鲜嫩,受到广大食客的喜爱,后来人们把这两种抄手统称为“吴抄手”。“吴抄手”在经营中坚持“五十年不变的口味”(五十年不变,意思是指永远不变,不是具体的时间概念)的理念,以货真价实、诚信经商为宗旨。产品以口味新奇、制作精妙而闻名遐迩。“吴抄手”后来的几代厨师,如赖庆康、徐小近、明善禄等,继承了张玉山的抄手制作技艺和经营理念。

重庆城中心的中华路中段,过去是抄手店比较集中的一条街。20世纪40~50年代就有“龙抄手”“抄手大王”“蓉味抄手”“李芳阳抄手”等五六家抄手店,现在这些曾经风光的抄手店早已成为过眼云烟,唯有“吴抄手”至今屹立,成为重庆餐饮老字号中的佼佼者,让世人瞩目。(2)“吴抄手”获得的荣誉。“金钩抄手”于1958年、1964年、1980年、1984年四次被评为重庆“特色风味”“名小吃”“名特小吃”。“牛肉臊子抄手”于1980年被评为重庆市“名小吃”。“鸡汁锅贴”“素椒杂酱面”“怪味鸡”“白崭鸡”“麻辣鸡”“花仁兔丁”多次被评为“重庆名小吃”“重庆风味小吃”。1999年,“金钩抄手”获重庆“名特小吃”证书。2000年,“鸡汁锅贴”被评为“中华名小吃”。2001年,“吴抄手”店被中国商业联合会、重庆市政府命名为“餐饮名店”。2011年,“吴抄手”传统技艺被重庆市政府纳入“重庆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为落实重庆市政府“打造美食之都”的部署,重庆渝中商业发展有限公司把恢复和发展老字号作为工作重点,把打造“吴抄手”等老字号品牌作为突破口,加强了对“吴抄手”制作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吴抄手”的品牌经营。

第一,注重品牌维护和宣传。“吴抄手”对旗下产品都申请了专利保护,品牌产品多次获得“名特小吃”称号。“吴抄手”传统技艺被重庆市政府纳入《重庆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各分店实行统一装修、统一管理、统一标准。“吴抄手”通过赢商网、《重庆晨报》、大渝网等多家媒体的采访宣传提高了知名度。

第二,注重产品品种多样化,适应消费者多重需求。“吴抄手”的抄手分为鸡汤、清汤、红油和麻辣四种口味;有酸萝卜鸭子米线、牛肉面、砂锅粥、锅贴、汤包、蒸饺等特色小吃;有特色凉菜陈皮兔、糖醋排骨;等等。

第三,注重质量把关。“吴抄手”对产品质量有严格的要求,通过专业化生产,分店部分半成品材料由总店集中配送,对产品质量严格把关,保质保量。产品的各项指标都必须达到味道正、分量足、干净卫生、原材料新鲜安全,并且公司定期有专员进行检查,不合格的分店则限期整改。

第四,价格上走低价路线,物美价廉。“吴抄手”的定价策略以中低价位为主,食品价格比较便宜,真正做到物美价廉,易被大多数消费者接受;各分店实行统一定价,分店不得擅自改变食品价格。

第五,连锁经营,加强管理。公司负责分店的开设及管理,总店指导,以直营为主,开设了6~7家加盟店。“吴抄手”在江北区、沙坪坝区和南岸区等都开有分店及加盟店,除加盟店的管理模式稍有不同之外,其余的门店都要求保持统一的店面形象,管理方式大致相同。目前为止,“吴抄手”还没有网络销售渠道。

总体来说,“吴抄手”老字号品牌好,物美价廉,注重食物原料和味道,较少在价格和促销上面下功夫,在未来发展中,可以更多加强创新和品牌宣传。

2.重庆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品牌案例(1)重庆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的历史。重庆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是1950年5月1日在宝元通百货公司旧址基础上成立的重庆市第一家国营百货商店——西南区百货公司门市部,也是历经60余载岁月洗礼的一家蓬勃发展的百货零售企业,现已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商业零售企业,被誉为“西部第一店”。1955年,西南区百货公司接收中国百货公司民权路52号门市(现“重百大楼”位置),修建新楼,并将民族路和邹容路的门市搬迁至此,形成统一经营体。1958年,全国大办工业,全店“女子化”, “重庆三八百货商店”成立,形成了大商店雏形。1960年,国务院财经委员会将该商店列为联络点之一。1974年,该商店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大型百货商店参加了全国十大百货商店松散联合体。1975年,该商店新建,更名为“重庆百货商店”,成为一家新型综合性大型零售商场。1978年,经重庆市委批准,商店升格为县级单位。1984年,商店更名为“重庆百货大楼”,1985年,重庆百货大楼改扩建,成为重庆市最大的集经营和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零售兼批发的大型商贸企业。1992年,重庆百货大楼进行股份制改造,成立重庆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重百)。1994年,重百开始对外扩张,在北碚开办第一家连锁商场。1996年,“重庆百货”上市,成为重庆市唯一的商业上市公司。2006年,重百完成股权分置改革。2010年,重百完成资产重组,企业规模实力迅速增强。(2)重庆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品牌发展之路。1993年3月18日,重庆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标志着重百开始了全新的征程。重百制定了“改革与管理同步、发展与效益并重”的发展原则,积极深化内部改革,增强竞争能力,相继开展了以“垂直领导、层层负责”和“调整整合”为核心的管理制度改革,以全员合同制为核心的用工制度改革,以职工岗位技能工资制和经营管理者年薪制为核心的分配制度改革,以品牌经营、连锁经营、专业经营为核心的经营机制改革,以顾客为中心加强质量工作,不断增强重百综合实力。

1994年,重百开始实施“壮大主业、推进两翼、多种模式、连锁发展”的发展战略,积极拓展市场,形成了重庆市主城区为第一商圈、中心城市为第二商圈、其余城镇为第三商圈的逐级发展思路。

2004年,重百制定了按百货、超市、电器三种业态分业态发展的思路,当年完成了三种业态的剥离与整合,开始了多元连锁发展,积极、稳步拓展市场,现已在渝中、江北、沙坪坝、南岸、九龙坡、大渡口、渝北、北碚、涪陵、万州、长寿、永川、合川、江津、璧山、铜梁、垫江、黔江、云阳、荣昌、忠县、丰都等区(县)商业中心区开办综合百货商场20多家。

2005年,重百走出重庆,在遵义开办了第一个市外商场。

2010年,为了应对国际国内的市场竞争,重百制定了“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了坚持走“内涵强壮、外延扩张”的质量效益型连锁发展道路,按照“根植重庆、延伸西部、强化主业、多种模式、连锁发展”的发展思路和“短期创重庆第一,中长期创西部一流的商业连锁企业”的战略目标,一方面,抓连锁体制模式的建立完善,实施百货、超市、电器三业态资源的调整整合,初步实现分业态的专业化、标准化和连锁化经营管理;调整健全公司组织架构,强化总部建设;通过实施“ISO 9001:2000”质量管理认证,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制度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抓网络建设和市场扩张,坚持以重庆为核心,以长江和高速公路为主轴,向重庆市“一圈两翼”地区延伸和辐射,通过多渠道、多业态加密渗透重庆第一商圈和第二商圈,快速拓展重庆第三商圈,并在重庆市市外布局上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重百在重庆市35个区(县)和贵州、四川、湖北等地开设各类商场、门店294家,营业面积177.5万平方米,从业人员9万余人。

2014年,重百实现营业收入301.4亿元,完成利润5.9亿元,总资产达117.28亿元,雄踞西部零售百货市场首位,荣列中国财富500强第180位。重百曾跻身“全国零售100强”“中国连锁30强”前列,并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005年度全国用户满意服务”先进单位、“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店”先进单位、重庆市文明单位、2008年国企贡献奖、2009年全国商业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2009年重庆市为国建功立业功勋企业等殊荣。(3)重庆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品牌发展面临的挑战。因实体零售经济增速放缓,电子商务、购物中心等新兴业态的冲击以及人工、租金等成本的上涨,近年来,重百把握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深化结构调整,布局电子商务、金融中心、购物中心等新的业务形态。在电商对传统百货业冲击的大环境下,重百主动探索,积极进行零售商业模式创新,电商被视为重百转型的重要路径。2014年年初,重百致力打造“世纪购”网上商城和“世纪SHOU”保税港名品体验店,实行线下体验和线上消费的O2O经营模式。

重百于201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25.97亿元,同比增长9.24%,但净利润为3.84亿元,同比下降20.92%,并且净利润率和毛利润率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5%左右。重百2014年、201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01.4亿元、313.75亿元,净利润分别为4.92亿元、8.18亿元。重百经营模式处于转型期,而其投资的电子商务、跨境电商等也处于初级阶段。

重百做电商的想法不错,但过程则任重而道远。虽然重百具有品牌认知度高、消费者信任、区域内有一批忠实客户等优势,但是重百此前没做过电商,不一定具备电商思维,面临很大挑战。

3.重庆桐君阁股份有限公司品牌案例(1)“桐君阁”老字号品牌概述。重庆“桐君阁”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00余年来,“桐君阁”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悠久的历史渊源,赋予了“桐君阁”深邃的文化内涵,也赢得了社会“老牌桐君阁,精致中成药”“要买放心药,请到桐君阁”“北有同仁堂,南有桐君阁”的美誉。截至2014年年底,“桐君阁”旗下经营的桐君阁大药房加盟店有7000多家,门店总数为8306家。“桐君阁”经营范围为中成药制造、中药饮片加工,销售中成药、中药材、抗生素、中药饮片、生化药品、化学药制剂、生物制品、诊断药品、中药配方相关产品(按许可证核定期限从事经营)、健身器材、日化用品以及汽车货物运输、物业管理(按资质证书核定基础上承接业务)。“桐君阁”自产产品有“一清颗粒”“四君子合剂”“保和丸”以及特色鹿茸等。“桐君阁”大药房秉承发展中药特色经营、弘扬国粹的理念不断创新,率先在“桐君阁”大药房中医馆开展名医诊治用药咨询、四季养生、代客熬药等服务;率先在全国探索村级药品专柜之路;率先在重庆市引进社区自动售药机。“桐君阁”大药房先后获得了“中华老字号”“中国商业名牌企业”“重庆市放心药房”“山城百店无假货示范店”“百姓最满意的五星级药房”等荣誉称号。(2)“桐君阁”老字号品牌发展历程。

1908年11月12日,“桐君阁熟药房”正式开门营业。

1954年12月,桐君阁熟药房与光华药房等四家药房合并,成立了桐君阁药厂。

1958年11月与桐君阁药厂地方国营企业庆余堂合并,成立国营桐君阁药厂。

1987年1月,由桐君阁药厂、重庆中药材站等14家中药企业联合组建成为全国第一家中药股份制企业——重庆中药股份有限公司。

1996年2月8日,“重庆中药”在深交所上市,成为西部地区唯一的医药商业上市公司。

1998年,重庆中药股份有限公司与太极集团资产重组,同年更名为重庆桐君阁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太极集团商业战略平台上的重要一环,百年老字号自此扬帆启航,开始了崭新的征程。

2000年5月,桐君阁股份有限公司零售、批发双双通过国家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认证。

2003—2007年,桐君阁股份有限公司销售额连续五年位列中国医药商业前十强,旗下的桐君阁大药房分店数量连续五年位居全国第一。

2008年,因生产工艺独特,“桐君阁”被重庆市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肯定了“桐君阁”在中国医药行业中的地位。

2008年至今,“桐君阁”逐渐建立并完善了网络营销平台,形成了完整的生产、批发、零售为一体的经济运行体系,“桐君阁”的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3)“桐君阁”老字号品牌经营现状。

第一,注重文化理念。“桐君阁”把开发人的素质作为企业文化的根本。在人的素质开发方面,“桐君阁”着力于人的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德”是人的精神素质,是人的素质的灵魂;“智”是人的智力素质,使人的素质的内涵;“体”是人的体力素质,是人的素质的依托;“美”是人的外在素质,使人的素质更加完美化;“劳”是人的劳动素质,是人的素质之基础。“桐君阁”把企业文化视为一种管理思想,作为增强企业凝聚力、战斗力的主要工具,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加以建设、提炼和构架。

第二,注重品牌保护。2002年8月,太极集团桐君阁药厂和“桐君阁”创始人第三代传人为“桐君阁”商标开打口水仗。许家第三代传人许文鼎、许庭华、许红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申请注册第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