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物理学续篇(世界经典青少年科普读物,全世界销量超过2000万册,人大附中等名校教师推荐必读课外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7 00:44:21

点击下载

作者:雅科夫·伊西达洛维奇·别莱利曼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趣味物理学续篇(世界经典青少年科普读物,全世界销量超过2000万册,人大附中等名校教师推荐必读课外书)

趣味物理学续篇(世界经典青少年科普读物,全世界销量超过2000万册,人大附中等名校教师推荐必读课外书)试读:

编者的话

“全世界孩子最喜欢的大师趣味科学”丛书是一套适合青少年科学学习的优秀读物。丛书包括科普大师别莱利曼的6部经典作品,分别是:《趣味物理学》《趣味物理学(续篇)》《趣味力学》《趣味几何学》《趣味代数学》《趣味天文学》。别莱利曼通过巧妙的分析,将高深的科学原理变得简单易懂,让艰涩的科学习题变得妙趣横生,让牛顿、伽利略等科学巨匠不再遥不可及。另外,本丛书对于经典科幻小说的趣味分析,相信一定会让小读者们大吃一惊!

由于写作年代的限制,本丛书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作者写作此书时,科学研究远没有现在严谨,书中存在质量、重量、重力混用的现象;有些地方使用了旧制单位;有些地方用质量单位表示力的大小,等等。而且,随着科学的发展,书中的很多数据,比如,某些最大功率、速度等已有很大的改变。编辑本丛书时,我们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进行了必要的处理。此外,我们还增加了一些人文、历史知识,希望小读者们在阅读时有更大的收获。

在编写的过程中,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但难免有疏漏,还请读者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帮助我们完善和改进。—— Chapter1 ——力学的基本规律绝妙的旅行

17世纪(确切地说是1652年),法国有一个叫西拉诺·德·贝尔热拉克的作家,在他写的小说《月球上的国家史》中,讲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在一次做实验的时候,不知怎么搞的,主人公突然升到了空中,还有一些玻璃瓶子也顺带升了上去。在天上飘了几个钟头后,他终于落了下来。令他惊奇的是,他并没有落回到法国,甚至不是在欧洲,而是到了美洲的加拿大。也就是说,在这几个小时里,他跨越了整个大西洋。想了一会儿后,主人公似乎想明白了其中的缘由:当他离开地球来到空中的时候,地球不是静止的,而是在自西向东自转。所以,当他从空中落下来的时候,地球已经转了一定的角度,他脚下的地方变成了美洲大陆,而不是法国或者欧洲其他地方了。

这件事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而且不失为一个非常经济的旅行方式——不需要花什么钱,而且非常简便易行。只要在空中停留那么一会儿,哪怕只有几秒钟的时间,就可以来到另一个地方。有了这个方法,我们根本不用穿越海洋或者整个大陆,更不会感觉到劳累,只要升到地球上面,等着地球转动,到了目的地后落下来就可以了(图1)。

这种经济的旅行方式只不过是幻想罢了。一方面,即便能够升到空中,我们也还是没离开地球,而是仍然处于随地球自转的大气层之中。我们知道,地球外面包裹着大气层,在地球自转的时候,这层空气会跟着地球一起转动,包括空气中的云、飞机,还有鸟、昆虫等。反过来说,如果大气层没有跟地球一起转动,我们恐怕就要整天生活在极强的大风之中了。这种大风可比最猛烈的飓风厉害多了。其实,我们站在地上让风吹过身体,和我们跟着空气一起运动,本质上是一样的。在没有风的时候,如果一个人骑着摩托车以100千米/小时的速度前进,一样会感觉到对面吹来的大风。图1 我们能不能从高空中看到地球的转动?(此图并非按比例画的。)

另一方面,假设我们可以升得很高,到了大气层的最高端,或者假设地球上空不存在空气,我们也不可能像小说中说的那样旅行。在我们离开地面的时候,由于惯性作用,我们仍然会跟着地球前进,因此在落下来的时候,我们也还是会落到原来的地方。打个比方,这就像在火车上跳起来一样,落下来的时候,我们还是会落到起跳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当我们跳起来的时候,惯性会让我们沿着地球的切线运动,而不是绕着地球进行弧线运动,但是由于时间很短,这段距离可以忽略不计,并不会改变问题的实质。“地球,我命令你停下来”

威尔斯在一篇幻想小说中,描述了一个年轻人的特异功能。这个年轻人并不聪明,但是他拥有一种天生的本领,只要他许一个愿望,就会立刻实现。不幸的是,他的这一特异功能给自己和其他人都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故事的结局让我们很受启发。

有一次,年轻人参加了一场晚宴。晚宴一直到很晚才结束,他怕回家的时候太晚了,就想把黑夜延长,但是没有想到合适的办法,因为要想延长黑夜,别的天体也要停止转动才行,他可没有把握自己有这个能力。这时,他的朋友提了个建议,让他把月亮停下来。但是,年轻人仍然觉得不可行,因为月亮离他还是太远了。他的朋友又建议道:“试一试不就知道了?如果不能让月亮停下来,也可以让地球停下来啊!希望这么做不会产生其他的影响!”“好吧,我试试。”这个年轻人说。

接着,年轻人大声说:“地球,我命令你停下来!”话音刚落,他和朋友瞬间就飞到了空中,速度快得吓人。

年轻人一边飞行,一边想:“这是怎么回事?不行,我得活着回到家里。”正在他又要许愿的时候,噩运再次降临了。

也就是几秒钟的工夫,年轻人和朋友落到了一个地方,那里好像刚刚爆炸过一样,周围全是石头和倒塌的建筑,旁边不时有盘子之类的物品飞过。幸运的是,他没有被这些物品砸到。接着,一头牛又飞过去了,在前面不远的地方摔得粉碎。强烈的大风呼啸着,使他看不清周围的一切。

年轻人大声吼叫着:“这是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风?难道是因为我许的愿吗?”

在猛烈的大风中,年轻人抬起头,看了看周围,然后说道:“咦,天上没有什么变化啊?月亮还在。但是地上这是怎么了?城市去哪儿了?房子去哪儿了?大风是从哪里吹过来的?我没有下这样的命令啊!”

年轻人试图站直身子,可努力了几次之后,他还是放弃了。因为他根本就站不起来。他趴在石头和土堆里,使劲往前爬着。他的周围除了废墟,什么也没有。

年轻人想,宇宙中肯定有什么东西损毁了,但他不知道到底是什么。

是的,所有的一切都损毁了。房子、树木……都看不见了,更不用说生物了。剩下的只有废墟和散落一地的碎片。在狂风大作的空中,什么也看不清。

其实,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道理很简单,年轻人在命令地球停止转动的时候,没有考虑惯性的问题。由于惯性,地球在突然停止转动的时候,会把表面上的所有东西都甩出去。包括房子、树木等所有没有和地球牢固地固定在一起的东西,都会沿着地球切线的方向飞出去。当它们再回到地球上的时候,由于速度极快,都会被摔成碎片。

年轻人虽然没有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但是他知道,自己期待的奇迹并没有发生。他陷入了深深的愧疚之中,并下定决心,以后再也不许愿了。而当前最迫切的事情,就是把毁掉的一切恢复原状。但是,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太恐怖了,肆虐的狂风夹杂着尘土,把月亮都遮住了。不远处,甚至传来了洪水暴发的声音。在闪电的照射下,年轻人看到一堵水墙正在以令人恐怖的速度向他冲过来,他不得不对着水墙大喊一声:“停下来,我命令你停下来!”

接着,年轻人又命令雷电和狂风停下来。然后,他便陷入了思考之中。“可千万不要再出这种乱子了!”他自言自语地说道,“如果我说的话还能应验,那就把我的神奇能力收走吧!我要做一个平凡的人,不要特异功能!这种能力太可怕了!在这之前,还是让所有的一切都恢复原貌吧!让城市、房屋、树木,还有其他的一切,都回到原来的样子吧!”从飞机上投递

假设你正坐在一架飞行着的飞机上向窗外望去,突然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地方——你朋友的房子,你突然冒出了一个念头:如果我写个便条,将它跟一个重物拴在一起,从飞机上扔出去,是不是能落到朋友家的院子里?

你可能会认为,如果正好在飞机飞到朋友家房子上方的时候,把拴着重物的便条扔出去,一定可以落到朋友家。但是,即便朋友家的房子恰好在飞机的正下方,重物也不会落到他家的院子里。

如果在扔出重物的时候,可以观察重物的运动轨迹,你会发现:重物在下落的时候,仍然处于飞机的下方,会跟着飞机一起往前飞行,就好像它跟飞机之间有一条绳子拴着一样。当重物落到地面的时候,它跟你的朋友家已经相距十万八千里了。

由于惯性的作用,重物在飞机上的时候,是跟飞机一起飞行的。当重物被扔到飞机外面的时候,它还是会以原来的速度继续前行。所以,重物在下落的过程中,会进行两种运动:一种是由重力引起的自由落体运动,一种是以原来的速度向前飞行的运动。前者的方向是垂直的,后者的方向是水平的。这两种运动同时作用,使这个重物沿着一条曲线斜向下运动。事实上,这就好像水平抛出的物体所进行的运动一样,都沿着一条曲线运动,并最后落到地面上。水平射出去的子弹进行的也是这种运动。

需要指出的是,在刚才的分析中,我们并没有考虑空气阻力的影响。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前面的分析是正确的。但是,空气阻力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存在会影响到重物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运动,所以重物在从飞机里被扔出去之后,会慢慢落到飞机的后面。当然了,这里我们假设飞机的飞行速度保持不变。图2 从飞行中的飞机上落下的石头,它的运动轨迹不是竖直的,而是一条曲线。

如果飞机的高度很高,飞行速度很快,重物偏离垂直落点的程度就会非常明显。如 图2 所示,在没有风的时候,假设飞机的高度是1000米,飞行速度是100千米/小时,那么重物从飞机上掉落之后,会落到垂直落点前面,距离垂直落点的距离大概是400米。

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的影响,根据匀加速运动的公式,我们可以很容易计算得到:

也就是说,重物从1000米的高空落下的时间是秒。重物在这段时间内的运动速度是100千米/小时,那么它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就是100000/3600×14≈390米。影响飞行员投弹的几种情况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空军飞行员要想把炮弹投到指定的地方,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他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既要考虑飞机的飞行速度,又要考虑空气阻力的影响,还要考虑风力是否会改变炮弹的飞行轨迹。如图3所示,这是飞机在不同条件下投出的炮弹的飞行轨迹。在没有风的时候,炮弹的飞行轨迹是曲线AF;如果正好是顺风,炮弹就会沿着曲线AG飞行;如果是逆风,而且风力不大,炮弹就会沿着曲线AD飞行;如果一开始是逆风,下落到一定高度之后又变成顺风,它的飞行轨迹就是曲线AE。图3 不同情况下,从飞机上投下的炸弹的飞行轨迹。无须停车的火车站

在静止的站台旁边,有一列火车快速开过,如果你想上车,就只能跳上去。这件事情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并不容易。但是,如果站台也是运动的,跟火车行进的方向一样,速度也一样,那么要想跳上这列行进的火车,就是很容易的事情了。

这时,虽然火车依然在行进,但是当你走进火车的时候,就像走进一列静止的火车一样。如果你和火车是以相同的速度同向行驶,那么对你来说,火车就是静止的。刚才已经说过,火车其实一直在行进,并没有停下来。这时候,我们会感觉火车的轮子就好像在原地转动一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有看似静止不动的物体都和我们一样,一直在绕着地轴和太阳进行着运动,只不过这些运动对我们的生活不会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忽略了它们。

事实上,这种站台并不难制造出来。在展览会上,我们经常能见到类似的装置,就是为了让参观的人快速浏览展台上的展品,而不用自己走来走去。在这样的展厅里,所有的展台就好像被一条铁道连在了一起一样,参观者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上下“运动着的火车”。图4 两站(A、B)之间不需要停车的铁路构造示意图。

图4 所画的就是一个类似的装置。图中的A和B分别表示展厅两边的车站。在每个车站的中央,都有一个圆形的平台,它是静止不动的,乘客就是从这里上下火车的。平台的外面有一个大转盘,在转盘外面有一圈锁链,锁链上挂着车厢。当大转盘转动的时候,外面的车厢就会随着转盘转动,乘客就可以很容易地从转盘进到车厢里,或者从车厢回到转盘上。乘客从车厢里出来,就可以来到转盘中间那块不动的平台上(见图5)。由于平台的半径很小,在转盘转动时,内缘上的点比转盘的外缘走过的距离要少得多,转盘靠近平台的地方圆周速度也会很慢。因此,乘客要想到达平台,并不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到了平台之后,乘客可以从桥上出站,非常方便。图5 不需要停车的火车站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火车不用停靠站台,不仅节约时间,而且也节约了能源。我们经常可以见到,城市中的电车由于需要不停地停靠站台,将大量的时间和能源(大约有)都耗费在了加速和减速上。其实,完全可以通过改进装置的方法,降低能源消耗。

回到前面的问题,如果想在火车全速前进时上下火车,我们也可以这么做。当火车快速通过一个站台的时候,让乘客提前坐到另一列火车上,并沿着前面火车前进的方向发动这列火车,使这列火车的速度慢慢跟上前面的火车,当两列火车的速度达到一致、并排前进的时候,这两列火车就是相对静止的了。这时,只要在两列火车之间架一座桥梁,把两列火车的车厢连起来,乘客就可以沿着桥梁,很容易地从一列火车进入另一列火车。这时候,站台就显得毫无用处了。活动式人行道

下面,我们来学习另一种装置,它也是利用相对运动的原理制造的。我们把它称为“活动式人行道”。1893年,在美国芝加哥的一次展会中,有人展出了这一装置。后来,1 9 0 0 年,在巴黎召开的世界博览会上,有人也展出过类似的装置。如图6所示是该装置的结构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它是由5条环形人行道组成,而且一圈套着一圈。在不同的机械力的作用下,分别以不同的速度运动着。图6 活动式人行道。

在这些人行道中,最外边的一圈速度最慢,大概是5千米/小时,这跟一个人步行的速度差不多。所以,人们可以很容易地走到这条人行道上。紧挨着这一圈人行道的第二圈,速度是10千米/小时,如果是从静止的状态走到这条人行道上,是非常危险的,但是如果从第一圈走到这上面,就容易多了,因为第一圈和第二圈的相对速度只有5千米/小时。也就是说,从第一圈到第二圈,就相当于从静止的地面到第一圈,速度是一样的。第三圈人行道的速度是15千米/小时,根据前面的分析,从第二圈到第三圈也很容易。同样的道理,从第三圈到速度为20千米/小时的第四圈也不是难事。最后,通过第五圈的人行道,可以把人们运到想去的地方。反过来也一样,乘客可以很容易地从速度最快的第五圈人行道回到静止的地面上。一条费解的定律

在牛顿提出的力学三大定律中,最让人难以理解的可能就是“牛顿第三定律”了,也就是力的作用与反作用。我们都听说过这条定律,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用到,但很少有人能深入理解。也许你从接触开始就理解了,但我却是在知道这条定律的10年之后,才真正理解的。

在和很多人谈论这条定律时,我经常认为,他们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对这条定律表示认同。对于相对静止的物体来说,力的作用与反作用很容易理解,但对于运动的物体来说,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定律上说“作用等于反作用”。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例子:马拉车,马走的时候,马向前拉车的力等于车向后拉马的力。这样的话,马车应该不动才对呀,但为什么马车还是向前运动了呢?两个相反方向的力相互作用,不是应该相互抵消吗?

对这条定律,大家经常会产生这种误解。那是不是说这条定律本身就是错误的呢?当然不是,这条定律本身并没有错,只是大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而已。两个力的方向虽然是相反的,但并不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所以不能相互抵消(一个力作用在车上,一个力作用在马上)。这两个力的大小是一样的,但并不是说,同样大小的两个力会产生同样的效果。比如,同样大的两个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产生的加速度一定相同吗?力对物体的作用和物体本身之间的反作用有没有关系?

明白了这些,就能很容易地理解马车的工作原理了。即便马车也用同样大小的力向后拉马,马仍然能拉着车向前走。虽然作用在车上的力等于作用在马上的力,但车是靠车轮的位移向前移动的。马是蹬在地面上的,所以车很自然地就向着马拉的方向前进了。还可以这么理解:如果马拉车的时候,车对马没有形成反作用力,那么就根本不需要马拉了,只要对车施加一个很小的力,车就能向前走。车要靠马来拉,才能克服作用在车上的反作用力。

在理解牛顿第三定律时,我们可以将“作用等于反作用”改成“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这样就很容易让人理解,也不会产生前面的错误认识了。人们通常认为,“力的作用”就是物体的位置移动。要是这么理解的话,当两个相等的力作用到不同的物体上时,产生的作用很可能是不同的。

有这样一个例子:

一艘船困在了北极。冰雪紧紧裹住船身,船舷被浮冰紧紧挤压,船舷也以同样大小的力作用在浮冰上。冰块可以很容易地经受得住船舷的压力,但是即便船身是用钢材铸造的,由于不是实心的,也根本无法承受冰块对船身的压力。所以它会被冰块挤破,酿成惨剧。

在落体运动中,这一定律同样适用。正是由于有地球的引力,苹果才会落到地面上。但同时,苹果对地球也有同样大小的引力。苹果和地球,作为两个物体来说,都可以理解为落体,但下落的速度不同。苹果和地球之间的引力是相等的,苹果得到的加速度是10米/秒2,由于地球的质量要大得多,得到的加速度就会小得多。相对于地球来说,苹果的质量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地球向苹果移动的距离也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我们说“苹果落到了地上”,而不说“苹果和地球相向落下”,或者“地球落到了苹果上”。大力士斯维雅托哥尔的死亡之谜

在一首民间歌谣中,大力士斯维雅托哥尔梦想有一天能把地球举起来。在这里,我们先不去考证是不是真的有这首民歌。其实,阿基米德也曾经说过同样的话。他说,如果给他一个支点,他可以利用杠杆撬动地球。不同的是,大力士没有杠杆,只有力气。所以,在大力士看来,只要有一个东西可以让他抓住,能够使得上劲儿,就可以了。他说:“只要能找到一个地方,可以让我发力,我就可以把地球举起来。”巧合的是,还真的让他找到了这个地方,那是一条牢固的“小褡裢”。“它真的很牢固,一点儿也不松动,更不会被拔出来。”

于是,大力士从马上跳下来,抓住了这条褡裢,把它提到了膝盖的位置。不过他的脚也跟着深陷进了泥土里。他的脸色变得苍白,脸上没有眼泪,只有鲜血。他就那样陷在土里,再也没有起来。大力士就这样去世了。

如果大力士知道力的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他也许就不会做这样的傻事了。因为他的力气会全部反过来作用到自己的身上。这个反作用力肯定要把他拉到泥土里去的。

从刚才的故事中,我们知道,在牛顿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以前,人们早就已经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到力的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了。没有支撑,真的能运动吗

人类在走路时,需要用双脚蹬着地面或者屋子的地板。当地面或者地板特别光滑的时候,比如,在冰面上,因为脚蹬不住,人们就没办法走路了。火车在开动的时候,就是依靠它的主动轮推着铁轨前进的。假如在铁轨上抹上油,让它变得十分光滑,主动轮就没法推动铁轨,火车也就没法前进了。当然,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会在铁轨上抹那么多油,但是如果天气特别冷,铁轨结冰了,也会非常滑。这时,为了保证火车能够正常行进,就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在铁轨上撒上沙子,让主动轮前进时有所附着。人类在发明铁路之初,认为车轮必须推动铁轨才能行进,所以当时的车轮和铁轨上都有凹凸不平的齿状设计。同样的,轮船是依靠螺旋桨的推进作用,把水推开,从而向前开动的。而飞机飞行是依靠螺旋桨来推开空气实现的。由此可知,物体无论在什么介质中运动,都需要依靠这种介质。如果没有了介质的支撑,物体能否运动呢?

没有外在介质的支撑,却想运动起来,就好像抓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提起来一样。《吹牛大王历险记》的主人公闵希豪生男爵曾经尝试过这种方式,但是没有成功。不过我们可能没有注意,这样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其实经常发生。一个物体确实不可能完全依靠内部的力量动起来,但它们却可以让自己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向一个方向运动,另一部分向另一个方向运动。比如,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火箭飞行。很多人可能都惊叹过火箭的神奇,却没有想过:“火箭为什么能飞行?”下面就以火箭为例,来说明一下上面提到的这种运动。火箭的飞行原理

很多研究物理的人,可能也不能正确地解释火箭的飞行原理。他们一般会认为:火箭之所以能高速飞行,是因为燃料燃烧产生了大量气体,推开了旁边的空气。人们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发明了火箭。当时,人们基本也是这样认为的。但这种解释正确吗?不妨假设一下,把火箭放到一个真空的环境里,没有了空气的阻力,火箭能够飞得更快!那上面对火箭飞行原因的解释就站不住脚了,这说明火箭能够飞行另有原因。

曾在1881年参与刺杀亚历山大二世的一名刺客,在笔记里记录过这样一个实验:

做一个一端封闭一端开放的圆筒,用强效的火药将开口的一端塞紧。圆管的中间是空的,像一个中空的管道。当点燃火药时,火药从内表面开始燃烧,经过一段时间,燃烧扩散到外表面。随着气体的燃烧,产生了不同方向的压力。气体向两侧的压力可以相互抵制平衡。因为圆筒一端开放一端封闭,这个方向的压力自然无法平衡。于是,朝向封闭方向的压力实现了圆筒的飞行。

发射炮弹时也是同样的情形:炮弹向前飞,炮身却是向后坐的。手枪等武器在发射时,也会产生后坐力。假如大炮悬在空中没有任何支撑,那么炮身在发射炮弹之后,肯定是向后运动的,而炮身向后运行的速度与炮弹的前行速度之比,等于炮弹和炮身的重量之比。凡尔纳创作的科幻小说《北冰洋的幻想》中的主人公就曾幻想利用大炮超级强大的后坐力把地轴扶正。

火箭就像一枚大炮,只是它射出的不是炮弹,而是火药气体。中国有一种焰火就是根据这个物理原理制作的。在焰火中的轮子上面装上一根火药管,点燃火药,气体就会从一个方向冲出来,火药管就会带着轮子向着气体相反的方向冲出去。有一种叫西格纳尔轮的物理仪器,和焰火的运作原理是一样的。

人类在发明蒸汽机以前,曾经利用这一原理设计过一种机械船。在机械船的船尾装有一个强力压水泵,通过把船里的水压出去,从而将船推动起来。在一些中学物理实验课上,也进行过类似的实验,只不过将机械船换成了一个铁罐之类的东西。人类虽然有过这种机械船的设计,但并没有真正制造出这样的船。尽管如此,它仍然给 富尔顿提供了灵感,让富尔顿从中得到启发,最终促成了轮船的发明。图7 希罗的蒸汽机(涡轮机)工作示意图。

公元前2世纪,希罗也是利用这个原理,制造了最早的蒸汽机。如 图7 :把球安装在一个水平轴上。蒸汽通过管道abc从汽锅D进入这个球体。随后,蒸汽从球体上的两个管子中冲出,推动管子向两个相反的方向运动,从而带动球体转动。

只可惜,希罗的蒸汽机只是被作为玩具看待,没有被很好地开发利用。因为希罗是一个奴隶。(在当时,奴隶的劳动是不会被人重视的,人们瞧不上希罗的发明,就更不可能将它用在机器上。但制作原理是正确的。我们现在制造的反动式涡轮机,就是以希罗的蒸汽机为原型。)

作用与反作用定律是由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提出的。如图8所示,牛顿根据这个原理,设计了人类最早的一辆蒸汽汽车。在蒸汽汽车的车轮上装有一个汽锅,蒸汽从汽锅中向一个方向喷出,带动着车轮向着相反的方向运动,车子就开起来了。图8 牛顿发明的蒸汽汽车。

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按照图9的方法做一艘蒸汽小船。这艘船和牛顿的蒸汽汽车的制作原理是相同的。这艘蒸汽小船是这样制作的:用空蛋壳当汽锅。在汽锅下面放一个顶针,在顶针里放一块蘸满酒精的棉花,点燃棉花,汽锅里就会产生蒸汽。蒸汽向同一个方向冲出,小船就有了“后坐力”,从而向相反的方向前进。这个小玩具可以做得很精致,相信心灵手巧的你一定可以完成。图9 用纸片和蛋壳做成的蒸汽小船。乌贼的神奇运动方式“抓住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提起来”其实是自然界很多动物的运动方式。你是不是觉得很惊讶?但这是事实,比如,乌贼就可以这样做。

乌贼的身体侧面有很多孔,前面还有一个形状奇特的漏斗。乌贼通过身体侧面的孔和前面的漏斗把水吸进腮腔内,然后又通过漏斗把水排出体外。这样,它的身体就得到了从后面推动的力量,从而快速向前移动。如图10所示,乌贼还有个能耐,就是在排水时可以将漏斗指向不同的方向,以此得到不同方向的反作用力。于是,它就可以向任意一个方向运动了。图10 游水的乌贼。

不只是乌贼,大多数足类软体动物都是采用这样的方式在水里运动的,比如,水母。水母通过收缩身体的肌肉,把水从自己的身体下面排出来。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定律,得到一个反向的推力,从而向前游动。同样,蜻蜓的幼虫和其他生活在水中的动物,都是采用类似的方法运动的。—— Chapter2 ——力、功与摩擦关于寓言故事《天鹅、梭子鱼和虾》的思考题

很多人都读过《天鹅、梭子鱼和虾》这则寓言。在故事里,天鹅向天上拉车,龙虾后退着拉车,梭子鱼向水里拉车。它们的力如图11所示:第一个力是天鹅向上的拉力(OA);第二个力来自梭子鱼向旁边的拉力(OB);而第三个力是龙虾向后的拉力(OC)。寓言中说:“三种动物一起拉货车的时候,货车还是停在原处。”换成物理学来解释这则寓关于寓言故事言故事,就是:这几种动物作用在货车上的合力为零。如果我们从力学的角度看三种动物的拉车问题,可能就会与寓言作者克雷洛夫的结论完全不同。实际上作者忽略了一个力,那就是货物本身的重量,这是第四个力。图11 根据力学原理,解决寓言故事《天鹅、梭子鱼和虾》中的力学问题。

结果真的会像寓言里说的那样,货物不会被拉动吗?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竖直往天上飞的天鹅,力量是向上的,它实际上帮助了龙虾和梭子鱼。因为天鹅的拉力跟货物的重力方向是相反的,这样就减小了车轮与地面、车轴间的摩擦力。对龙虾和梭子鱼来说,天鹅的拉力可以让货车的重量减少,甚至可能完全抵消货车的重量。因为在寓言里已经说到,对几种动物来说,货车并不是很重。

为了方便读者理解,我们假设货车的重量被天鹅的拉力完全抵消,这样就只剩下龙虾和梭子鱼的两个拉力了。而这两个力的方向一个是“龙虾往后退”,一个是“梭子鱼向水里拉”。用常识来判断,这几种拉车的动物肯定不希望最后把货车拉到水里去。如图11所示,水在货车的侧面,而龙虾和梭子鱼两个力之间肯定是互相成角度的。如果这两个力之间所成的角不是180°,那么它们的合力就不会完全抵消为零。

根据力学原理,以OB和OC为边,画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OD就代表了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很明显,这个合力是可以拉动货车的,而且还有天鹅的帮助,货车的部分重量甚至全部重量都消失了,所以货车更容易被拉动。那么,还可以追问一句:货车往哪个方向移动了呢?是向前、向后,还是向旁边?这就要由几个力之间所成的角度和相互关系来决定了。

如果对力的合成和分解有一定的了解,读者就会发现:即使天鹅的拉力和货车的重量不能完全抵消,货车也不会停留在原地。因为只有当车轮、地面和车轴之间的摩擦力比几个动物的合力都大的时候,货车才不会被拉动。但因为寓言里已经交代了“对它们来说,货车是很轻的”,所以货车静止不动是不可能的。因此,无论怎样,作者克雷洛夫都不应当断言“货车一点儿都没有动”或“货车还停留在原地”。克雷洛夫的寓言又错了

克雷洛夫本想通过这则寓言表达一个道理:“伙伴们之间的意见如果不能达成一致,他们将会一事无成。”他的想法虽然很好,但从物理学上来看确实存在疏漏:几个力或许不是朝着同一个方向,但还是会产生一定的效果。

克雷洛夫还曾经把蚂蚁写成“模范工作者”。但你知道勤劳的蚂蚁是怎样工作的吗?它们就是按照这位寓言作家讽刺的方式进行协同工作的,而且它们的工作还总能顺利完成,这就是力的合成规律。

如果你仔细观察正在工作的蚂蚁,就会发现:实际上,蚂蚁之间并没有什么合作,它们都是自顾自地在埋头苦干。有位动物学家对蚂蚁的工作方式进行了详细描述。图12 蚂蚁是这样拉毛毛虫的。图13 蚂蚁是这样拉猎物的。

如果一群蚂蚁在一条没有阻碍的路上一起拉一个物品,这些蚂蚁都在向同一个方向用力,看起来就好像是在齐心协力地做事。但当它们在路上遇到了草根、石子这样的障碍物,需要拉着物品绕弯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其实,每只蚂蚁都是自顾自地做事的,前后左右向哪儿拉的都有,并没有齐心协力地一起拉着物品通过障碍物(图12和图13)。它们倒是不停地变换着所拉物品的位置,但每只蚂蚁都自己决定是推还是拉,方向更是东南西北都有,毫无规律。有时,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4只蚂蚁推着物品向东走,6只蚂蚁却向西拉,由于4只蚂蚁终究抵不过6只蚂蚁的力量,所以这个物品就朝着6只蚂蚁的方向移动了。

我们还可以找到另外一个例子来说明蚂蚁之间其实没什么合作。如 图14 ,25只蚂蚁正拉着一块正方形的干奶酪,奶酪逐渐沿着箭头A的方向移动。按照我们对蚂蚁是“齐心协力”工作典型的理解,会认为:前面一排的蚂蚁是在拉奶酪,而后面一排是在推,两边的蚂蚁也是在帮助前后奋力工作的蚂蚁。实际并非如此,如果我们用小刀把后面那排蚂蚁给隔开,你会发现奶酪会移动得更快,因为后面的蚂蚁根本不是在向前推,而是在帮倒忙,往后拉,所以后排的蚂蚁反而阻碍了前排的蚂蚁,抵消了它们的力量。要想搬走这块奶酪,其实只要4只蚂蚁就够了,就是因为它们各顾各的,没有齐心合力,以至于动用了25只蚂蚁的“庞大军团”才把奶酪搬走。

马克·吐温在很早的时候就注意到了蚂蚁的工作特征。他曾经讲过一个关于两只蚂蚁的故事:

有两只蚂蚁运气很好,找到了一条蚱蜢腿。两只蚂蚁各自咬住蚱蜢腿的一端,都用尽全力地拉着。它们似乎也觉察到了有哪里不对。原本两只蚂蚁是应该一起拉蚱蜢腿的,结果却变成了相互争夺,最终它们争吵并打起架来。……过了一会儿,它们终于明白了过来,和解了。于是,它们重新开始一起去拉蚱蜢腿。但这时候因为打架,有一只蚂蚁受伤了,它成了一个累赘。但它可不愿意放弃这道“美味”,它就吊在蚱蜢腿上。这下可好了,那只健壮的蚂蚁不得不花费更大的力气才把食物拉回洞穴。图14 一群蚂蚁是这样搬运一块干奶酪的。蛋壳是自然界中的“坚固盔甲”

在 果戈里的小说《死魂灵》中,有一个人叫基法·莫基耶维奇,他总是不停地思考各种哲学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这样的:“哼……如果大象也是用蛋孵出来的话,那它的蛋壳得多厚啊,估计得厚到连炮弹都打不碎吧!嗯……看来是时候发明一种更先进的武器了。”

如果小说中的这位哲学家知道即使是普通的蛋壳,虽然看起来很脆弱,但实际上远比我们想象的结实,一定会很惊讶。如 图15 所示,如果你用两只手把鸡蛋握住,并用掌心用力挤压鸡蛋的两端,你会发现原来想把鸡蛋压碎并不是那么容易,需要很大的力气。图15 采用这种方式很难压破鸡蛋。

蛋壳之所以这么坚固,就是因为它特殊的形状—凸出的。我们常见的各种穹窿和拱门同样非常坚固,也是基于同样的道理建造的。图16 石拱门坚固的原理。

图16 画的是一个放置在窗顶上的石拱门。重物S(窗顶上墙的重量)有一个向下的压力,这个压力用箭头A表示,作用在拱门中心,也就是石头M上。由于石头M是楔形的,卡在旁边的两块石头中间,所以它不会掉下来。根据平行四边形规则,力A可以分解成图中的B和C两个力。这两个力又被来自相邻的两块石头的阻力给抵消了。在这种情况下,因为石头M的形状虽然能够阻止它自身往下掉,但并不能妨碍它往上升。所以,如果从外向内去压迫拱门,这个力是不会把拱门压坏的。但是,如果从内往外施加压力,拱门就无法支撑了,会很容易被破坏。

一个完整的蛋壳也是类似于这样的拱门,只不过是一个整块的拱门,所以看起来很脆弱,但即使受到压力也不会如想象中那么易碎。你可以找一张比较沉的桌子,然后把桌子的4条腿放在4个生鸡蛋上,你会发现蛋壳不会破。(当然,在光溜溜的鸡蛋上可不好放桌子,你可以将桌子粘在蛋壳上。这样可以加宽鸡蛋两端的受压面积,让鸡蛋容易立住。)

现在大家就知道了,为什么母鸡在孵小鸡时不担心自己的重量会把鸡蛋压破,而弱小的鸡雏却只需在蛋壳里面啄几下,就可以把蛋壳弄破,挣脱这个坚固的“牢笼”。

用一把勺子敲击鸡蛋,很容易就可以把它敲碎了。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天然的条件下,蛋壳可以承受的压力有多大。为了保护发育中的小生命,大自然为它们制造了多么坚固的“盔甲”呀!

同样的道理,电灯泡虽然看起来非常的单薄、脆弱,但是实际上也很坚固。而且,因为灯泡几乎是中空的,没有物质来抵抗来自外面空气的压力,所以会更加牢固。要知道,灯泡受到的来自空气的压力可不小:一个直径为10厘米的灯泡,它两面所受的压力差不多在75千克以上,相当于一个成年男性的重量。有实验证明,如果是真空灯泡的话,它能承受的压力更大,可以达到这个压力的2.5倍。“逆风行船”

有丰富驾船经验的水手说:完全正面迎着风驾船几乎是不可能的,很难想象帆船逆风而行。只有与风形成一定角度的时候,帆船才能前进。而且,这个角度不能太小,不能小于直角的,也就是22°左右,这时,帆船的行进情况和逆风行驶的时候是差不多的。对水手来说,无论是迎着风的轨道行驶还是在小于22°夹角的轨道行驶,都是同样难以实现的。

但这两种情况也并非完全相同。我们来解释一下当帆船和风有一定角度时,帆船是如何前进的。首先,我们来看看风是如何推动船帆前进的。很多人也许都会认为:风往哪里吹,船就往哪里前进。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无论风朝哪里吹,它总会产生一个力始终垂直于帆面。这个力推动着帆船前进。以 图17 为例,箭头代表风向,AB代表船帆。因为整个船帆上的风力都是平均的,我们用一个箭头R来表示风对船帆的压力,压力R作用于船帆的中心。根据平行四边形原理,我们可以将压力R分解为两个力:一个是跟帆面垂直的力Q,另一个是与帆面平行的力P(图17右图),因为风与帆面之间的摩擦力很小,所以力P并不会推动船帆。那么就只剩下力Q了。力Q会顺着帆面垂直的方向,推动船帆前进。图17 帆船总是顺着风垂直于帆面的方向前进。图18 逆风行驶的帆船的受力分析图示。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知道为什么和风向成一个锐角的情况下,还能够逆风而行了。假设 图18 中的KK代表帆船的龙骨线,风吹向船帆,箭头所指的方向代表风向,它与帆船的龙骨KK成锐角。AB表示帆面,我们将AB的位置设定为恰好平分龙骨和风向之间的夹角。通过分解图18中的力可得:风对船帆的压力Q垂直于帆面。可以将力Q分解为两个力:力R垂直于龙骨线KK,力S则作用在 龙骨线的方向上。由于帆船的龙骨没在水里很深的地方,所以帆船在朝B方向前进的时候,来自水的阻力会很大,水的阻力会抵消力R。于是,就只剩下了力S,由它推动着帆船向前行进。(之所以将AB设定为平分龙骨与风向之间的夹角,是因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力S最大。)由此可见,帆船跟风向之间是存在一个角度的,就好像在逆风行驶。通常情况下,帆船的运动路线是“之”字形的,如 图19 所示。而且水手们把帆船的这种行驶方式称为“抢风行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