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成材和奥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8 03:09:21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人大成材和奥秘

人大成材和奥秘试读:

第一部分 人大学子自述成功之道

发奋和方法

如车之轮

说实话,从上学的第一天起,母亲就给予我最大限度的自由,几乎从不过问我的学习,只要我能在学期末交上一份对得起自己的成绩单就行了——也许这就是妈妈从小教会我的第一点,要对自己负责!原则上,高三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首次抉择;储备战资;冬练三九;疲劳四月;模考五月;走进六月;考场上见!

发奋和方法

如车之轮

陈兰/人民大学法学院

作者简介

陈兰,女,人大法学院2000级本科生。毕业于江苏省泰兴中学。2000年高考西藏自治区文科状元。

引子:

我并不是想标榜自己的状元身份,只是,我曾经和许多比我更优秀的状元们探讨过,只希望一点有限的想法能够对大家有所裨益!

我并不是想强调自己的与众不同,只是,多了几分坎坷,总会多几分味道,有限的经历也许会让大家明白我也能行!

世界就这样公平

它属于

敢于为梦想创造条件的人

高考菜单:夏练三伏,冬练三九

说话间,我们已经到了高三!高二的那个暑假我一直很惶惑,因为暑假里我遇到了大我一级的师哥。炽热的阳光下,他一脸的灿烂,我知道:他如愿以偿进了从大;而我呢?我没有他满腹的自信,也没有他骄人的成绩——我又能怎么样呢?在那一刹那,我有了危机感!在暑假剩下的日子里,我整日惶恐着,怎样也无法平静思绪去做一些真正有益的事情——诸如学习之类,就这样,我进了高三。略去不谈高三的具体生活,通过与朋友的交流以及自己的体会,我具体地分析一下高三!

原则上,高三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首次抉择;储备战资;冬练三九;疲劳四月;模考五月;走进六月;考场上见!

首次抉择指的就是文理分科。文理分科的时间因地区而异。我是在一进入高二就进行了文理分科,原因想必大家已经知道了,我不喜欢物理!事实上,很多同学选择文理的原因不是特别复杂。和我有点类似,要么是不喜欢某一门功课,要么是某一门成绩不好,还有就是根据家长老师的意见!文理分科,家长老师的经验不可不听,他们是过来人,或多或少积累了相当的社会经验;但同时我们也要在一定程度上遵从自己的意愿,没有必要简单的服从家长的命令——诸如“理科将来最吃香”之类。最关键的一步是我们要发现自己所擅长的内容,这就需要坚定以下两个步骤的原则:

一,照镜子。意即要对自己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估。不但要照上半身,全身都要照到;不仅要照自己的优美之处,更要将身上的暗疮、暗斑全都发现。不能仅仅简单地看主要科目的成绩与名次排列,重要的是要对这些数据所反映的真正实力有清醒的认识,尤其不能太过乐观!

二,挑婆家。照完镜子后,知道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我们对自身的客观情况可以作出一个清醒的评估。有人认为理科在大学毕业时就业面广,就匆匆选择了理科,结果反而给自己安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甚至连大学的门也进不了。综合我们的社会发展状况,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将来的就业更多的是依靠个人的综合能力,综合素质(比如所杂货能够我的外语水平,运用计算机的能力,独立学习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等),而不是简单的数理化水平就能达到的。因此,单就几年后的发展前途就来定终身是靠不住的。像我那样轻率地选择文科也是不正确的,比如将就选择了文科,但又得过且过,不好好改进文科基础,只想在貌似平和的文科班里混日子,结果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如果由于自己不努力,错过了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的机会,而落入二三流的大学,当初还不如选择理科更实际些。同时。文科的综合性与人文性,决定了它的学府必须具备相当了高的学科研究水平和学术声望。这是两种比较极端的情况,望能够以此为鉴,在选择文理科时冷静地想一想,更要讲目光放的长远一点。

最终的选择定下后,就想象自己是一只孵蛋的母鸡了!因为母鸡必须时刻守在自己的蛋宝宝身边,时刻给予它们温暖,一旦母鸡有了疏忽与懈怠,鸡蛋便会破裂或者冷却,再也无法长成健康的小鸡了。惟有最辛劳最坚忍的母鸡,才能在最后鸡蛋壳破裂时拥有最多最健康的孩子。迎接高考便也是一个如此漫长却充满希望的过程。

储备战资基本上属于高三上学期这一阶段,顾名思义,它是一个充分储备的过程。高三第一学期的复习主要是重温以前的知识,尤其是要把握最基础的内容,这和“四轮复习”的第一轮复习差不多。而且我个人认为尤其要重视数学与英语的复习。这两科的高分对最后的胜局往往有一锤定音的效力,而二科都要求深厚的积累和反复的练习。对此二科寄希望于下半学期是极其不明智的:政治与历史的飞跃期已然来临,任务骤增,而在此前它们不过是简单的记忆而已;重压之下天然的急功近利心理与数学和英语所偏爱的耐心细致的大量投入将使人不免觉得黑云压城。寒假之前扪心自问,所有公式与基本解题法、所有单词与语法大纲,是否已经熟记于心?给出真实的答案,因为这几乎已是最后的机会!

最冷的时节是在寒假,所谓“冬练三九”也就意味着寒假的辛苦了!短短十几天的时间,我们不能完全放松,还是需要做题,只是换了个环境而已。题目可以分成几类:一类是简单题目,即平时不大容易出错的题目;另一类是较难的题目,即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才能解决的灵活性题目;第三类是综合性题目。我的重点是放在二三类题目上,做难题的感觉可以在这段时间培养出来,这样以后遇到难题时不至于太费力,也不至于考试时会惊慌失措!当然,我们也要利用寒假好好修养生息,为来年做准备!我的身体一向不是很好,所以寒假的时候就加强了身体机能的锻炼。虽然仅仅是简单的跑步等等,但很有效果的!

经过了寒假,经过了二三月的刻苦奋战,不由自主地,“疲劳四月”来临了。其实,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疲劳期,它的到来是必然性的,我们不必为此紧张。但不可避免地,到了这时候我们会觉得上帝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火红的7月,黑色的高考,只剩下一百天了!这时候普遍大家的心理素质不是很好,我在这一时期就总是患得患失的!所以在这一时期,学习是重要的,但同时我们要注重心理的调整。我们可以抓紧一切零碎的时间来放松自己。舒伯特的《鳟鱼》你听说过吗?聆听这段乐曲,就仿佛来到山清水秀旁,与渔夫一起进行与鳟鱼的智力对决;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曲调平稳,节奏舒缓,犹如罗丹的思想者一般静谧而凝重,不光是身心舒缓,精神也能边的高尚起来!明白了吗?“模考五月”降临了,实际上每个学校所进行的模拟考试不会特别多,最多也就三四次了。在这一段时期,考试会占用了我们相当一部分时间。我们所要重视的是抓效率而不是简单地抓时间。模拟考试在一定程度上是高考的参照物,不能轻视,它是演练解题思路的机会,饿日能够不断地发觉新视角,我们不能轻易放弃;但我们也不必整日为模考而耿耿于怀;我们可以相对把它看得轻松一点,它毕竟不是最后的高考与高考还是有一段距离的。参照模考,我们要做一些往年的高考试卷,并做出分析,这也是在寻找一智能感感觉,让我们提前适应高考另外,我们要总结各科的解题思路,以此来节约解题时的思考时间。

六月,基本上是背水一战的最后一刻了。我觉得要同时做好三件事情:

首先要调整生物钟,制订合理的计划;我们不能再盲目天天打疲劳战了,要注意保养自己的身体,尤其是身体不好的同学绝对不能放弃锻炼!

其次,要进行全面且最有效的快速复习。到了这阶段,弦们已经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进行细琐的复习了,我们只能根据大纲,根据老师所讲要点,进行重点扫荡,要争取把所有的内容要点系统过一遍,在高考之前要达到心中有数!

最后,我们还要把以前的模考试卷以及错误题集整理一遍,要保证以前做过的能够心里有数,以前错过的不能再错,尽量做好善后工作!

最紧张的莫过于七八九三天了,是考场上见真刀的时候了!只时再多的复习已没有太大的效果,反而会带来心理上的压迫感,所以我们要放松,可以在傍晚十分多出去散散步,可以看一会娱乐节目,等等。有家长喜欢在高考的三天里买大量的好吃好喝的,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在此,我特别摘录了几位高考状元在高考三天的饮食表:

7月7日:早餐:肉棕+鸡蛋羹

午餐:米饭+红烧土豆+宫爆鸡丁+西红柿鸡蛋汤

晚餐:米饭+青椒炒肉片+白菜豆腐汤

7月8日:早餐:烧麦

午餐:米饭+鸽子炖汤+青椒炒豆腐丝

晚餐:米饭+红烧鸡翅+菠菜粉丝汤

7月9日:早餐:大米粥+肉松

午餐:米饭+鲫鱼汤+醋溜土豆丝

晚餐:米饭+扣肉+盐水鸡爪+爆鱼片+肉片炒豆芽+冬瓜汤

由此可见,其实只要饮食搭配的合理就够了,即使是在考试前夕,也可以如此。注意,千万不要吃坏肚子啊。

高三时期的阶段划分,我们已经清晰明了;在文章的前一部分,我已经零零碎碎地谈过一些学科的学习小技巧,下面,我想针对高三的具体复习情况进行各个学科的学习方法归类。

语文:不在技巧在复习

我个人觉得语文这一科技巧性不是很强。从拼音,标点,字,词到句子、文章,无一不是多年来积累的结果,如果想考前突击,效果不会太理想。但是语文也决不是没有什么可复习的。我个人以为应该制订出周密的语文复习计划,详细到每天学什么,学多少,定时定量,把基础知识按板块从头到尾复习一遍,记住的再巩固,不懂的弄懂弄透,查缺补漏。至于偏重于理解的现代文、文言文阅读,在这里向大家推荐几本比较好的练习用书。一本是《聊斋志异》(人民文学出版社),一天一个故事,很快就觉得古文不仅不难,而且好玩,况且它的故事很美,文字也很纯正,对于初学者来说确实是很不错的入门读物。读完《聊斋》就接着读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另外,《古文观止》也是必不可缺的读物。阅读量到了一定的程度,水平自然能够提高。更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如果可能,请同学们仔细研究历年来高考的现代文阅读题目,虽然考过的文章不会再考,但细心揣摩出题人的意图,摸清出题脉络,你会大有收获。还有一点想说明,我觉得学好语文是要有“语感”的,这与英语上的“语感”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语感”的形成是要靠大量阅读才能得来,高三时间不管多紧张,也不能放弃阅读,尽量每天都抽出一定时间来翻看一些高质量的文摘杂志。譬如《读者》、《青年文摘》之类,它不会占用你很多时间,但如果正确的“语感”形成了,做起阅读题,你便会得心应手。

关于作文,不要一听到“作文”两个字就头疼;其实,作文很简单,师兄传给我了一道秘籍,是他称之为“面对白纸多年在经常无从下笔之后终于悟出的对付任何体裁作文任何阅卷老师一击必杀的三大绝招”。

第一招,愈平实愈美丽。《神雕侠侣》里杨过曾找到独孤求败当年用过的一柄玄铁重剑,边上写着八个字“重剑无锋,大巧不工”。意思是,最大的技巧就是没有技巧,浑然天成。就像郭靖、石破天那种笨得要死的人,实际上倒是最聪明的。写文章也一样,技巧并不重要,语句通顺没有错字就足够了,惟有真情实感才能感动考官得到高分。批阅试卷的是我们的老师,他们编故事的本领理应比我们高明,所以我们再要编故事很可能就会穿帮,吃力不讨好。好像2000年高考作为出现的情况:全国居然有那么多考生“父母双亡,坚持高考”,结果是第一个满分,第二个一般,第三个不及格。倒不如干脆自己想说什么就写什么来得简单。没有修饰的文字才“生活”。

越是平淡的文字越有味道,不用华丽的辞藻堆砌,不喊空洞的口号。阅卷老师看了太多这样的文章,就像吃东西腻了,看了荤腥就想呕吐。如果自己的文章像一碗白粥、一杯清茶,必然让人爱不释手,不得高分才怪!

第二招,打开心灵看世界。

作文言之有物建立在生活基础之上。高中的生活,两点一线,再平淡再相似也不至于相同,决不会没得可写,否则只说明自己没有用心观察生活!真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每天上学的路上碰到的决不会是相同的人,我们每天吃的菜决不会是相同的,就算是相同的,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变化,总有盐多盐少的变化!所谓生活不过如此,这就是生活中的细节。

用心去看、去感受,生活会变得迷人的!

第三招,化繁复为简单。

不要小看这句话,这可是武学最高境界。《大话西游》里啰嗦的唐僧不但逼得孙悟空杀师傅,连观音姐姐都受不了,忍不住要掐他的脖子。可见,废话连篇不可爱,尤其是写作文。

平时练笔要大刀阔斧地删,不要因为八百个字凑出来不容易就舍不得,要知道,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的。“你我他”、“这个”、“那个”这样的代词,“因为所以”、“但是然而”这样的连词,凡是不影响意思的统统不要。对于和文章中心主题联系不紧密的句子、段落是要像秋风扫落叶那样毫不留情。

考场里,写作文是没有时间说故事的。在文章里举例子,议论文不过三五句,记叙文也就七八句足矣。要选最精彩最重要,自己觉得不说出来憋得慌的话,一吐为快。比如说,现在我要证明的论点是“大家只有团结起来互相帮助才能取得成功”。我还选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例子。首先说“唐僧是有道高僧,而他土地孙悟空法力高强”。接下来,“多亏了孙悟空一路降妖服魔,唐僧才取得真经;一路上,唐僧也终于感化了劣徒,使齐天大圣终于成了正果”。最后“若是师徒不齐心,唐僧固然被妖怪吃了一百多回,而孙悟空也终究不过是个占山为王的猴子”。好了,就这么多,不超过五句事情就说清楚了。

以上三招是入门口诀,需要勤加练习方能受用!

不过写好作文的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平常要有丰富的积累。也就是说,你一定要花时间去读大部头的名著。读名著就像徒弟偷艺一样,只要肯用功,是能学到好功夫的。所以我建议大家有时间一定要多读书。什么什么?没兴趣?如果不想读那些名著的话,我倒是有两个绝招教给大家:一招“金庸”,一招“古龙”。金庸善于大场面的描述,读懂了金庸的小说有助于大家对文章结构的把握,而且金庸的文字是古典而优美的,如果能学会金庸的语言风格,就一定能写出流畅优美的文字。而古龙擅长人物心理的刻画,我觉得这是学生写作最薄弱的一环。并且古龙笔下的人物性格十分复杂,又十分真实,能让我们了解人性的真善美、假恶丑。中学生了,总不能再写“送老奶奶过马路”了吧?

不过这两招最好在假期练习,千万别入迷以至于耽误学习啊!

还有:千万不要去打架!呵呵!

数学:技巧先行

有句俗话我认为讲得颇有道理:“文科考的是数学外语,理科考的是语文外语”。话虽然有些极端,但说出来外语和数学在文科高考成绩高下分层上所占地位、所起作用的至关重要性。语文、历史和政治大家都擅长,都在拼命背,就很难拉开档次,而且这些科目的考试偶发性因素强,复习的时候一个小疏忽就可能导致考试时丢分。而数学一道大题就十几分,数学好的学生在一次考试中超过数学能力不高的学生五六十分是常有的事。因而能否学好数学无疑是文史类考生高考成败的关键。

我认为学好数学方法重于能力,总将自己数学成绩欠佳归结于缺乏“数学头脑”是徒劳无益,甚至是自欺欺人的。我们承认有“有无数学天赋”之分,但这并不是缺陷,我认为下面即将陈述的学习方法是很有效的:

勤总结。这是指在每学习完一章内容后,将其中的概念、公理、定理、公式等进行系统总结,列出知识体系表或者做成便携的小卡片;更是指将所做的所有相关练习题按题型、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进行归纳总结,找出规律性的东西。理科试卷规律性比文科强,可把握度高。如果你仰视理科试卷,那你只能看到局部,如井底之蛙;但是如果你能做到俯视整套试卷,掌握了出题规律,把握试卷全局,理科考试便不在话下。

做题贵精不贵多。每学完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找一两个有典型性的较有难度和综合性的习题(也可找老师推荐)来做,尽量找到多种解题方法并选择出最严谨又最简便的。这样做一道题的收获比不分青红皂白做十道题还要大。我在这里推荐一本《高中数学精编》,这本书内容很完善,所有的知识要点以及附加题型都一目了然;可以这么说,如果能将上面的题目完全弄透,高考数学130以上是绝对没有问题了。不过,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建立系统纠错机制,做到“考后一百分”。做一个错题记录本,将每次考试卷里所犯的错误记录在案并更正。纠错过程本身就是不断弥补知识疏漏、完善充实提高水平的过程。特别注意一道错题背后隐含影射的某种思维方式、某些知识点理解上的谬误,一一反省并总结出,作为考前复习的重点针对对象。错题记录本也有它的格式问题,如何记录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我的记录本是这样的格式:首先把错误的题目抄下来再对称地分别写下错误与正确的解法,通过对错误揭发的总结用红笔写一个小小的“警告”——我通常会犯的习惯性错误。如果一题有多解,不要怕麻烦,把所有解法写下来,即使已经会了,但也要列个提纲出来。当然,我们还要学会在合适的时间利用错题本。我向来是舍不得花大量整块的时间来“复习”错题本的,通常我会在背历史政治感到枯燥的时候,翻出错题本看上几眼,就会觉得很新鲜;每次也不贪多,就看一两道题目,这样便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再去看历史又会有新的劲头了。这不是一举两得吗?其实,在别的科目上如何利用时间,大致与此异曲同工。好好珍惜时间吧!

英语:积累和方法同样重要

从经济效益最大实用度“的角度来看,学英语,学好英语不仅仅只是为了高考。所以我们应当把英语还原成一门语言,甚至应该把它当成一门艺术,而不是高考中的某一门科目!学英语的动机不同,自然学习的方向也会不同。严格说来,语言的学习并不是一种学习上的要求,而是一种生活上的享受。想一想,当你悠悠哉哉地享受英语杂志报刊时,当你津津有味地观看英语原声大片时,那是怎样的一种幸福的感觉!因为这是一门语言,而不是死的课本、习题、考试,必须用一种对待技艺的心态去对待。明确了这一点,我想许多东西就豁然开朗了!”

我学习英语有两大特点;

一是喜欢利用假期搞突破。因为假期时间多连贯性强,如果能够好好利用的话,对于英语的学习提高犹为有效。开学后有各种各样的压力,花在英语上的时间便少得可怜,想要有突飞猛进的发展,比在寒暑假狠下一番苦功要难得多。而且你会发现,即使你在开学后有时间投入到英语的自学中,但接连的英语考试和老师的进程很容易打乱你的计划与安排,所以我选择好好地利用假期去自学英语——去学我自己喜欢的教材,读自己喜欢的报刊杂志!

二是我喜欢配合录音磁带来学习。我相信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必须通过“说”才能体现其语言功能。因此,我每学习英语时,都尽量配合磁带来阅读。一边放着磁带,一边自己出声朗读,尽量与录音保持相同的语速,尽量模仿录音的音调和发音。久而久之,便能练成一口纯正的发音。其实,多听磁带多朗读有几个好处。首先,它有利于增强你的记忆,刺激和调整你的兴奋点,使你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的状态;其次,它有利于纠正你的发音和语调,培养你的语感;最后,它能使你的阅读不再干巴到枯燥和乏味,相反,你会被自己不知不觉中的可喜进步所鼓励,从而更加努力。

总之,英语磁带成了我不可缺少的伙伴,享受语言阅读的美感,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它会激发你对这门语言的兴趣而越发喜欢它。在闲暇时候,听听《疯狂英语》这类有声杂志,看一些周末的英文电影,何尝不是一种学习呢?何必将英语的学习只定位在枯燥的课本和重复的习题上呢?

有了自学这块良好的基石,便能打下良好的英语基础,然后,扩大了词汇量和阅读面,对英语知识也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这也便是学习英语能够真正轻松的原因。当然,这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应付考试,还必须做一些例行的事情。

譬如说对课文的熟练程度,平时的测验往往与课本有紧密的联系,因此也不能只顾自学而将课本置之度外。其实,如果你有较好的功底,搞熟搞透课本也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一本好的参考书,搞透课文中的语言点;两盘教材磁带,搞熟课文的短语句子。这两样工作并不会花费你很多时间,但却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准备高考,首先必须了解高考题型。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你必须先了解你将面临的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去复习和解决它。研究一下高考题,模拟实战几份往届的真题,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弱项,有的放矢地去攻破它。其实如果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较大的词汇量和广泛的阅读面的话,那么你需要做的就是理顺一些细节的问题和总结一下做题的技巧,当然就不必整天抱着大堆习题来啃了!

话又说回来,所有一切都建立在一开始的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上。我认为英语的学习应培养广泛的兴趣和尽量超前自学,通过扩大词汇量,拓宽阅读面,扩展多方面的英语学习途径,处处留心,多运用多思考多模仿,你就会发现语学习的乐趣无穷。千万不要死盯着习题,以为通过做题就可以提高自己的因故水平,那就大错特错了。英语习题只是用来检测你掌握知识的尺度,但决不是全部,也决不会是最终提高英语考试分数的捷径。英语考试正朝着水平测试、能力考核的方向改革,它考察的将是你语言的整体掌握能力。

其实语言的学习真可谓“学无止境”,因为每一天都有新的变化,它是极具有生命力的。由于我们没有良好的语言环境,因此要真正学好它,确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如果可能的话,最好在班上组织一个英语日,这天全用英语交流,很有效果。

历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学好历史,首先要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如果只是因为高考要考历史才去学历史,那十有八九是学不好的。要学好历史,首先要培养起对历史的兴趣。17世纪英国的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在我看来,历史能告诉人们种种可能,诱发人们去干一些能推动人类自身进步的事情,人类历史的每一次前进,几乎都是在吸收前人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发生的。因此,对于个人来说,学好历史,有助于使年轻人从理论上把握人类命运的脉搏,有助于使我们在参加实践活动时做到有理有据。这些,对于有志干一番事业的青年人来说,犹为重要。如果将历史的学习看作使自己“明智”,使自己的素质能得以提高的方法,那么学习历史的动力便大了许多。当你跳入历史知识的海洋中,你便会惊奇地发现,历史竟如此趣味盎然!

历史的学习可以分阶段掌握,也可以按线索掌握。例如,中国古代史可以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这六个阶段。在各个阶段中,又可按政治(包括政权变革、各种政治制度如选官制度、兵制、政权机构制度等)、经济(包括手工业、农业、商业和对外贸易以及各种经济制度如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五个领域来掌握,或者按上述五条线索来归纳。如谈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色——中央集权制,你便可将商鞅变法、秦始皇称帝建制、汉武帝改革固权、隋文帝变革官制、唐太宗完善集权、宋太祖削藩改革、元朝设置行省、明太祖强化皇权、清朝屡兴文字狱、设军机处等关于中央集权制如何形成、发展、衰落的一系列内容联系起来,形成一条主线。

当然,学好历史并不等于在高考中取得历史学科的高分。要想学好历史,还需要掌握一些解题思路、解题技巧等,在学好历史的基础上做到了这些,历史考试就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了。

对于历史选择题,我经常把自己置身于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借助于知识点而形成的历史感觉去设身处地为前人思考,而不是以一个高考学生的眼光去看待过去,即不能想当然。例如下题:“一战”后民族工商业能出现“短暂的春天”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辛亥革命的推动

B.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暂时放松

C.广大群众的反帝爱国运动

D.民族资产阶级的爱国热情

分析这道题,你应该把自己想象成当时的一个民族资本家,联系当时的现实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我的企业为什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发展得这么快,而过去步履维艰,历尽心酸呢?噢,过去发展慢,官府的欺压固然是一个原因,但最主要的是洋人的企业厉害,把我们排挤得没有活路。那时的我就是有再大的报国热忱,也力不从心哪!现在好了,洋人的货越来越少了,而且还向我们买东西,这不是正是我们企业能迅速腾飞的关键吗?OK,做了以上这番分析,答案便明确了,就是B。

设身处地地体谅前人的苦衷,分享他们的喜悦,你的答案也便会与历史事实相符。否则,就此题而言,如果你用内外因的辨证关系去生搬硬套,那便会选A或C 了。

再看一下材料解析题,材料解析往往令很多同学感到苦恼,原因何在?在我看来,住要是做材料解析题时没有步骤化、程序化。做材料解析题有四个必须的步骤:a.粗读材料;b.看题;c.返回材料,提取信息;d.答题。一般说来,如果你对基本知识已经相当熟悉了,再结合上述步骤结合具体题目的特点。解析题就能够迎刃而解了!

最后一类题目是问答题。回答问答题当然也需要对基本知识的熟悉,当然它也有以下几个注意点;a.精括要点,不长篇大论;b.答题分段,不一段贯穿始末;c.题目要求的都答,不可漏题。

以上介绍的是历史的答题方法,另外还有一点学习历史的经验之谈:

首先,你是否已经将历史课本反复地读了至少五遍?有些同学会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只要记下老师划书的内容,和一些重点事情就行了。历史是一幕幕连续剧,而不是被任意剪接的镜头。对于具体史实的把握,应建立在对课本的熟悉程度上。如果你仅仅在老师所划的范围内,断章取义地死记硬背史实的片段,那么,将来在考场上,你很可能因为紧张而遗忘掉许多细节,甚至因为记忆的不连贯而产生记忆空白。对于细节的稳固会议,往往需要长时间地、反复地对记忆的巩固。最有效的方法便是认真阅读课本。第一遍可以像读小说一样看过来,以有一个全貌的连贯认识。第二遍要出声地读出重要的年代、人物、史实细节以及一些简练的史实分析,自己可以动脑筋想一想:为什么他那么做?那个时候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还可以使用否定的逆向思维来加深对史实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如果不这样,历史会呈现何种面貌?这样一问,等于自己总结出了史实的历史影响力,还可以从书中初步认识到必然性与偶然性对于历史发展的作用。第三遍、第四遍就应该做精读,最好边看边做笔记,最好能自己概括出一些名词解释、年代先后顺序、事件背景。第五遍时,应再连贯地仔细看一遍,尤其要注意插图和地图内容,甚至要求做到可以不看注解,就能大致说出插图所描绘的内容;对于地理的记忆,要求做到能填写一些最关键的国家名称、军事集团和地理名词。

其次,你是否拥有了以下学习历史的工具: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世界政区图和世界地形图?这些地图对于学习历史十分重要。假如你只能流利地背诵事件的发生过程,却不知道它是在平原、还是在平地或荒漠上发生的,就好比是一个失去味觉的厨师,一个失明的画家一样。在复习史实时,你可以用手指,在地图上圈一圈史实发生的大致范围,或者是行军的路线,想象自己也跟着心目中的统帅长途跋涉去征战。有时,这种方法能够帮助你在考场上回忆起许多细节。地图是学习历史必不可少的工具,如同指挥家手中的指挥棒,没有它,你脑中的历史不过是由文字和符号拼凑的记忆残片,有了地图,你就会觉得,自己与那些遥远的过去一下子靠得很近!

OK,历史就到此为止!

政治:确保基本分

从学政治的第一天起,就仿佛注定了它是我的弱项。可能一般人都觉得政治很头疼吧。所以我在这里先谈谈如何确保基本分。

高中政治一般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政治学基本原理。对待这些理论关键是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概念和原理,分清它们的内涵和外延。但是,学习政治理论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它们分析一些现实中的问题,政治科目主要也是考察理解和运用的。因此,对待每个原理都要认真分析一下针对这个原理教材所举的例子,辨明原理适用的范围。因为政治试题往往会举出一些实例让你运用一定的原理去分析,而课本中的例子是最好的样板。吃透这些例子便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同时,我们还可以从生活中自己找一些时事去分析。我们没有固定的时间去看新闻联播,那就多搜集一些报纸。诸如《人民日报》此类的报纸信息比较齐全,社论的分析很有说服力。正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得多了,看得多了,简析、辨析也就能够信手拈来了,至少能够看见题目不会没有话说。当然,这也需要良好的基础——对课本的内容要烂熟于心。”

在阅读报纸时,我们不仅仅只注意上面的评论,可以根据所学的政治原理进行总结分析,也可以与报纸上的内容进行比较。一段时间下来,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必然会有很大的提高。一般说来,辨析、简答、论述都有固定的模式。辨析是先进行判断,说明观点立场,再运用原理进行分析,最后综合阐述。另外两种也大致与此相同。

切记,在分析时我们不能盲目,不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那样会多出很多废话;应该在初见题目时就进行思考,从哪几个方面论述、有什么要点值得注意、可以与哪些知识点相结合,等等。如果时间充裕。我们最好能够在稿纸上列个提纲,在进行回答,毕竟,有条理的回答会令判卷老师的好印象增加几分!

好了,进行一下实验,就从今年最热的“9.11事件”开始吧!

关于参考书,我推荐《天骄之路》系列。因为经典的政治参考书最有用,到最后,可以只做选择题,而大题目背答案就行了。好处有二:一是会用精练的话表述答案,二是理清给分思路。背到最后时,就会发现书上值得背的就几条原理而已。但要学会直接照搬书上原话,因为很多答案的表述与书上的表述一字不差。当然,我们不能把背答案当做应付考试的“捷径”。

地理:理科的精确文科的思想

地理是一门偏理的文科课,要求有理科的精确性文科的思想性。

单就地理一门课程来说,想要学好学精,基本分还是来自背书。我背书的方法是平时闲来无事或是兴之所致,随手翻开一页,仔细阅读每一个字,并在背诵的同时给自己出题,保证这一段内容中不管出什么题都不会错。举个简单的例子:书上有句话是“由冰川侵蚀作用可以形成角峰和U形谷”,我在背这句话时,不是一个字不差地背一遍,因为考试不会考你默写的,所以我只挑几个字进行记忆:“冰川”、“侵蚀作用”、“角峰”和“U形谷”,并把所有想到的关于这句话都过一遍脑子。

什么的侵蚀作用可形成角峰和U形谷?

冰川的什么作用可形成角峰和U形谷?

冰川的侵蚀作用可形成什么和什么?

这样无论什么从什么角度考这一句话,都没有问题了。其实这种方法说着麻烦,但脑子里闪现的速度是很快的,如果每一页都这样想一遍,那一本书也就自然给读薄了。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属于反复型理解记忆,要是还有三天就考试了,那我建议还是别那么麻烦了!

这里我要强调的是,背书决不能每次都从头背起,因为如果每次都从同一个地方开始,那么也就基本上会在同一个地方开始懈怠或是犯困。长此以往,每次都只能是头重脚轻,后面的知识掌握不好。所以我采取的方法是在通读一两遍的基础上——毕竟还是要理清整本书的思路和逻辑关系——接着就随机打开某一页开始往下读,这样每次都会有新鲜感,常读常新。背书只能解决简单的基础题,赚那些丢了实在可惜的分,而真正拉开档次的,却还是那种将自然地理和人文知识相结合的题,有时在综合考试里还会融合了历史政治内容。这时的应对方法就是培养自己人文科学的广博精神和自然科学的缜密思维。

广博精神是指必须把眼界放开,不能总是抱住书本不放,其实社会上很多知识都有助于考试时的灵机一动。记得过去我做过这样一道题,芝加哥是不是临海型的工业布局。我一时拿不准,可忽然想起NBA联赛时解说员介绍过的背景材料,似乎曾说过芝加哥挨着五大湖,并以此作为运输通道之一。于是我就大胆断定它不是临海的。类似这样的例子很多,本来不太会的题都是依仗我平时对社会知识的了解来解答的。或许这个过程就叫锻炼能力吧!

关于自然地理的图形题,我会经常出错。于是我就想出一和办法,把所有做过的关于自然地理的图形题都看一遍。在背的过程中,由于在同一时间看到这么多类似的题,我忽然发现其实图形就那么十几种,一比较记忆,一切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

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是学好人文地理的关键,我将两幅地图挂在书桌前的墙上,凡是听新闻或是别的人讲到某的地方,我就会不经意地往上面扫一眼,找一下它的大概位置。这样长此以往,也对我的考试有所帮助。

总之,地理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尤其当它与历史、政治联合起来后,就更为里十时毫政治题目的解答提供一种背景知识。比如,分析武昌起义为什么在武昌爆发,其中有一条答案就是武昌的地理位置;再如分析西部大开发战略,也可以从西部的自然环境、地理优势等切入点作为突破口,这样答案才会全面。

地理其实很好学,因为它的基础分数全在书上可以找到答案;地理其实很难学,因为它是一个无限积累的过程,需要时刻对社会给予关注!

文科综合:三部曲同台演出

2000年7月3日,文科综合的改革方案已在第一批实验点落下帷幕了,铺天盖地的文章已经把这套改革方案的方方面面挖掘得几乎找不出一点新鲜的东西了。但是曾经经历过的人,时时有种冲动,想把自己的那点经历那点思想拼凑出来,给即将披挂上阵的学弟学妹们享用。

要驯服文科小综合,首先要摸清它的“脾气”,知道它有哪些不同凡响之处,而后才有可能从容应付,不乱阵脚。那么,文科小综合到底是一种什么情况呢?

首先,文科综合是政治历史和地理三科的综合,这三科知识在结构上和实际应用上,存在着千丝万屡、盘根错节的联系,要学好政治,就要了解甚至精通历史,因为许多政治理论往往能找到历史上活生生的例子做支撑。了解这些例子,对于加深这些政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是不无裨益的。

譬如说,判断一个政党的性质,主要看它为哪个阶级、阶层或集团服务,看它实行什么样的政策。比如你可以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现在所实行的政策、所进行的斗争中看出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而学好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又离不开地理,历史与地理可互相对照,相得益彰。古人不是有一手拿史、一手执图之说吗?再比如,地理课上提出了一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这个发展模式是在总结人类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那么,你不妨将中外历史上关于经济发展的内容梳理一下,自己从中总结一带内经济发展的轨迹的特点,验证一下可持续发展是不是一条真正的适合人类发展的大计。

其次,文科小综合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是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的内部综合,第二是这三科之间的综合。

所谓三科内部综合,就是这三科内部各个知识点之间、各块知识之间的综合。它要求你善于对一个问题从一科内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结实、评价乃至解决。比如,对于美国与中国关系的演变问题,便要求你会从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历史中提取出有用信息来,从中得出中美关系发展的规律,进而努力去预测一下中美关系的前景。总之,三科内部的综合便是要考察你对各科内部的知识十分把握到位,能否构建清晰的知识轮廓、三科内部的综合是文科综合的重头戏。

而三科之间的综合便是以一个问题为纽带,让三科知识互相“联络感情”,让它们能从不同知识背景出发,来参与同一问题的解决。譬如,对于西部大开发问题,要求你分析它的经济、政治原由以及它会给中国经济和着呢固执带来的影响,也要求你接见中国历史上开发西部地区的经验和教训以及外国开发落后地区的经验教训,从而指导西部地区的现实开发;还要求你从西部的自然地理条件、人文地理情况出发,提出开发大西北、大西南的有效方案来。三科综合最能体现我们对知识的驾驭能力。

就我自己而言,我的文科小综合的方法可称之为“综合三步曲”。

第一部,把各门学科的内部知识一点一滴都烂熟于心,然后高屋建瓴,构建知识体系。我的八字真言便是:宏观调控,微观搞活。

微观搞活是宏观调控的基础,没有一点一滴的知识,想要构建知识体系是不可能的。因此这两者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而要做到微观搞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熟悉知识点并不以为着去死记硬背书上的东西,而是要明确重要的观点、概念和立场,而后,自己对其作出结实并熟练应用。

2.要反复进行记忆和回忆,力求使这些知识点在头脑中停留的时间更长,这样,你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也会更加牢固和深刻。经常性记忆可以联系实际去进行,学会用自己掌握的知识点去思考实际问题。例如,当你看到朝韩高层会晤的新闻时,你便可以将朝鲜半岛的历史发展状况回顾一下。也就是说,平时要关注一些时政热点问题,把自己所学的都融入其中,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来真正达到“将知识学活”的境界。

3.要把握好三科内部知识点的关系,从宏观上去构建知识体系。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内部的知识点其实都有着藕断丝连的联系,从一个知识点出发,有时可“株连”其他许多知识点甚至是一个专题,这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二部曲,便是将各门学科内部的知识进行综合,让它们各自内部先打成一片,形成一个整体。

第三部曲,把三科之间的知识综合,让它们经常“交流感情,互相联络”。文科知识的综合并不是简单的相加减,是属于有机的联系,所以我觉得大量的课外阅读是很必要的。我身边就有一个很好例子,有一个现在在南开上大学的同学,他平时很喜欢读许多课外的书,而且几乎是“来者不拒”,经常我们跟他谈论什么事情都是他唱主角虽然他别的成绩很一般,但是综合部分的成绩很好,便得归功于他的整日“不务正业”。

我觉得,第一部曲最困难也最为重要,它是第二、第三部曲能够弹得好、弹得动听的关键。只要将第一部曲弹得和谐了,再开动脑筋探究一下,第二、第三部曲是不会弹不好的。所以说,不要怕综合,不要把综合想象得神秘莫测,只要自己知识点到位,工夫到家了便一定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好了,说到这里我也是黔驴技穷了。世界就这样公平,正如《国际歌》里说的好: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要想考上大学,还要靠我们自己!

在人大等你。加油啊!闯过独木桥

对自己狠一些,见英文就背,我敢保证,不出一年,你的英文成绩肯定突飞猛进。《不过如此》里,有一段害怕数学的文字,我感同身受,将小崔视为知己。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高三时不要揪住难题不放。其实考试中只有百分之二十的题目是难题,百分之八十都是基础题和中档题,抓住了这百分之八十就能考到120分了。

闯过独木桥

季明/人民大学商学院

作者简介:

季明,女,1980年5月5日生。1992年入北京古城中学,1995年入北京十一学校。1998年考入人民大学商学院,2001年10月被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传播系免试录取,从2002年起开始攻读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引子:

昨天,我收到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传播系免试录取研究生的通知了。没有预想中的狂喜,我从人大31楼出发,骑着我那辆快散架了的破车,出小南门,进清华园,找人文学院,取通知书;再从人文学院出发,骑着我那辆快散架了的破车,出清华园,进小南门,回人大31楼,看通知书……这一路走下来花了我大约45分钟,但是我知道,我是花了足足12年的时间走进人大大,16年的时间走进清华的。这一路上,有清华大路通天般主干道的平坦,也有人大柳暗花明般小路的崎岖。这一路的景致早已深刻地烙印于我的心底。

英语:100分与86分给我的启示

初中时,我在英语特长班,就应该有长于他班的特色。我们的特色就是有一个十分严厉的女英语老师,英语老师叫田玉莲,这是一个让我们在初中时心惊胆战,上高中时千恩万谢,上大学时无比怀念,今后一生都不可能忘记的名字。田老师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她的教学方式。她从不留笔头作业,她的作业多是这样布置的,第几题到第几题全部背诵。以田老师的理论,笔头作业有抄袭的嫌疑,而背下来的东西就绝对是自己的了。于是我们检查作业的方式就大多是背诵,翻译、造句、填空皆然。作业都要背诵,课文、对话就更不用说了。比如说,田老师星期一要求背诵第二课全文,星期四的课上就要检查。检查的方式是one by one(一个接一个)。就是说,我们被她随机one by one地叫起,她随机抽出课文中的句子,然后你就接着往下背,直到她喊停。我开始的时候不用功,课文背得嗑嗑巴巴,只要有田老师的课就惶惶不可终日。于是第一次期中考试英语就考了全班倒数第二名,好像是86分。(其实也不低了,可当大家都考100分时,86分就是倒数第二了。)妈妈在我的考卷上平静地签了字,可我却如何也平静不下来,倒数第二对我来说无疑是奇耻大辱,于是我开始发疯似地背课文、对话、作业,对田老师言听计从。于是,我在期末考试的时候,考了100分。从倒数第二到第一,从86分到100分,我也渐渐摸出了英语学习的门道。对于一门语言的初学者来说,背诵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古人说,读书要不求甚解,其实,学英文又何尝不是呢?我囫囵吞枣地背了三年英语,什么语法、句型、时态、语态,我从来就不去考虑他们;做家教时,总会被学生问得哑口无言,我就是弄不懂语法却做得对题目。这实际就是一种语感的培养,背得多了,记得多了,感觉就到位了。所以,苦恼于英语学习的学生们,不妨像田老师对我们一样,对自己狠一些,见英文就背,我敢保证,不出一年,你的英文成绩肯定突飞猛进。田老师的眼光不仅局限在书里,她还给我们买来各种英语学习的教材,比如说,经典的听力教材Step By Step,那里面有大量生活情景对话,田老师让我们有机会接触活生生的语言。田老师还喜欢在课上做一种recite(复述)的练习,她随意找一篇英文短文朗读,然后叫同学recite,可以复述原句也可以自己表达。那时候,我和班里的几个同学英语成绩都很好,每次recite时都争先恐后,要是谁得到了excellent(很棒)的评语,其余的人会不服气好几天。这种练习极大地促进了我们的学习,使我们在听力、语法、表达、记忆上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从原来的羞于启齿到后来的脱口而出,不能不说是田老师的功劳。后来区里的英语竞赛,我和班里的许多同学都获奖了,还参加了市里的比赛;再后来的中考,我们班的英语成绩是区里的第一名。我从来没见过田老师那样和蔼温柔的笑容,领通知书的那一天,终于见着了。现在初中同学聚会,聊得最多的还是田老师。我的同学们,上了高中以后都成了班里英语成绩的佼佼者。最恨的老师变成了最爱的老师。

上了十一学校的高中,没有人再逼着我背英文了,但是我自己已经尝到了这种学习方法的甜头,每学一篇课文总是反复阅读,重要的段落了然于胸。那时十一学校实行的是英语分层教学,我上的是A班,教学进度上要比B、C班快,程度也深。我比较喜欢提前学习,在上课之前按照教学提纲把重点的词汇、句型搞懂。我喜欢查字典,在笔记本上列出每个单词的意义和用法。渐渐地,我发现我的准备大大超出了课本和老师的要求。这对我拓宽视野和语言积累是极其重要的。到了高三,教我的是冯皋老师,有60岁了吧,早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他年年教毕业班,经验极其丰富。冯老师有些秃顶,说话有海派风格,人极其和蔼。刚上高三还没有开始全面复习的时候,我英文就能考个120—130分。冯老师对我宠爱有佳,他虽很少当众表扬我,却私下特许我在他的课上干自己需要做的事情。于是我就肆无忌惮地在英语课上做数学题,他从不干涉。偶尔觉得有些问题自己不清楚,就停下来仔细听讲,觉得收益颇多。或是课余与冯老师交流,他也热情回答。想想看,一个班里40多号学生,各有千秋,老师不能拿着同样的尺子,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衡量办法。冯老师对学习差一点的学生也从不吹胡子瞪眼睛的,他也给与他们某种特权,比如课下的小灶之类的。当然,冯老师也有厉害的时候,有一次我的成绩没上110分,冯老师就在课上毫不留情地批评我,结果我恶补了一个星期的英语,成绩回升以后,在课上做数学题时冯老师就又不管我了。高考其实是一个全面的综合性考察,即使你有优势科目,也不能长久地扔在一边,否则就生疏了。冯老师让我很快认识到了这一点,这对现在准备高考的同学们也应该有一些启示意义吧!

英语学习中我也有遗憾,高中我们每周都有外教的口语课,其实这是很好的练习口语的机会。第一个外教是个西班牙大胡子,第二个是个美国留学生,我不喜欢他们的风格,一个死板得要命,一个活泼得要命,所以课也不好好上,随便应付几句了事。现在想起来追悔莫及,实在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流畅的交流和无障碍的表达,所以口语课是最最重要的。希望现在正在学英语的初高中朋友们能够吸取我的教训。

语文:从奴隶到将军的方法

从初中到高中,我的英语学习几乎是一路绿灯,可我的语文却遭遇了小小的麻烦。高中第一次语文摸底考试,我破天荒地考了个不及格!当时的班主任郭萍老师找我谈话,列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提醒我切不可崇洋忘本(那次英语摸底我考了第二名),我郑重点头,说老师您放心吧,我以后肯定能及格。心里却很悲哀,我可是一个语文一向考九十多分的孩子啊!光发誓还不行,要有实际行动。我主动找到姜绍林老师,她帮我仔细分析了试卷中的问题,指出初中和高中语文学习中的种种不同,并且在此后的学习中极其照顾我。课上总是提问我,督促我勤于思考,课下对我的问题一丝不苟,认真讲解。她还鼓励我多阅读,用自己的借书证给我借了老舍的《四世同堂》,还督促我写了一篇读后感,看完后又写了很多评语。我实在是感激,姜老师身体一直不好,家里有一个年幼的女儿,因为工作的关系夫妻两地分居了多年……这些都是我零零星星地知道的,但姜老师从没把生活中的不如意带给我们,她的勤奋和对学生的爱一直都在我心中挥之不去。

渐渐地,我也摸索出了学习语文的“三多法”,即多阅读,多观察,多积累。十一学校的图书馆是一个极有特色的八角小楼,校歌里唱得不假:“八角楼亭,知识的海洋”。我有时中午吃过饭就喜欢在这海洋里遨游一番,就像我小时候在少儿图书馆里一样,那是一种沉浸在书香里的甜甜的享受。如今,当我读着人大三角地新华书店门口“书能香我不需花,文亦醉人何必酒”的对联时,我还觉得我的嘴角里正噙着来自八角楼的书香呢!我还喜欢阅读简报。妈妈在机关工作,阅读完的报刊弃之可惜,她就帮我剪下有用的文章,按文体收集粘贴好。散文、论文、科普等等一应俱全。废报纸,作用大,不花钱,长知识。收集和阅读简报的习惯我一直保持到现在。阅读给我的课余生活带来了许多乐趣,不知不觉中我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也加强了。“二多”即是多观察,艺术家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说,生活中不是缺少作文素材,而是缺少发现它们的眼睛。我喜欢把日常生活中有意思的事情记下来,加入自己的一些感受和评论。这些小小的花絮半成品,今后稍经加工就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这其实也是一种积累。我还认真积累语文的基础知识,比如说,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一词多意的现象很多。每学一课古文,我就整理出特殊的实词虚词的用法,三年下来积累了厚厚的两本。高三总复习时很多同学拿去复印,我从不吝惜,可心里却替他们惋惜。学习重要的是积累的过程,比如说,某个虚词,我要整理它的用法,就要把课文上所有出现它的句子弄懂,然后查阅古汉语辞典以确定它们的意思,对于超出课本要求的意思也要仔细斟酌一番。我从这个复杂的过程里获得的知识,岂是copy(复印)得了的?

上了高三,我遇到了我高中时代最为崇敬和喜爱的肖霭玲老师。她是我的班主任,我亲切地叫她肖妈妈,因为她像妈妈一样亲切、和蔼、无微不至。我的记忆里,始终有一幅肖妈妈讲课的图画:她讲课从不看讲义,一副金丝边儿的老花眼镜儿在手里不住地掂量着,口若悬河,滔滔不绝。遇到恼人的语文试题时,她爱说,看看某某册某某课某某页书下某某行的第某某个小注。我们就按图索骥,屡试不爽。哇赛!奇怪的是,不着边际的语文试题,经过肖妈妈的分析,总让人能够找到知识点的影子。于是我就越发相信高考“形在书外,神在书内”,潜心研究了一年语文书,高考考了120多分。

实话实说,我对语言文字有极大的喜好和感悟力,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可我对数字的感觉近乎白痴。从小我就害怕数学,我永远搞不懂鸡兔同笼、相向运动、水池蓄水之类的问题。崔永元的《不过如此》里,有一段害怕数学的文字,我感同身受,将小崔视为知己。大一考过了高等数学,我曾狂欢了一天,原因就是我这辈子也不用学数学了。可因为高考,我别无选择。我必须学,而且要学好。因为我深知“短板效应”(木桶的最大乘水量是由最短的木板决定的)的危害,深知高考最忌讳有弱势科目。

数学:在兴趣中进步

我刚上十一学校时,教我数学的是王燕老师,海淀数学奥赛的领头人。王燕老师慈眉善目,长得像含笑的弥勒,观之可亲。他上课要求我们三五成群地把课桌并到一起,做小组讨论状。40分钟的课,他一般只讲30分钟,其余10分钟多是一些谈笑,或是一些有关于数学的趣闻,或是他讲的一些笑话。比如说,王老师十分钟爱班里的一个数学尖子,他就说,某某某的大脑里肯定全是皱纹;谁要是回答错了问题,王老师肯定就说,脑门上扎个眼儿傻气就前后左右地冒……大家受了批评也笑得前仰后合。剩下的30分钟,王老师进入正题,一般把两节课的内容压缩在一节课里,听的大家瞠目结舌。下课之前他肯定会留下一道奥赛级别的数学题,然后甩下一句“谁做不出来就是傻子”,便拂袖而去了。剩下一群“傻子”对着黑板上的数学题发呆。上了半个学期,我吃不消了,赶上数学教学分层,就溜到B班了。王老师的课堂还是笑声不断,令我羡慕不已,可发出笑声的全是大脑里满是皱纹的奥赛级弟子,自己没那个金刚钻儿,还是别揽那磁器活儿了吧。

上了B班,感觉好多了,老师讲课一板一眼,程度也适中,可我的成绩还是上不去。我请教了几个王老师的得意弟子,他们都说数学的诀窍在于多做题,做多了就熟悉了,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就有了。我将这个经验奉为圭臬,开始了题海战术。开始的时候比较艰难,因为基础不好,十道题会做两三道就不错了。我就找数学“大牛”,好朋友荣蓉给我讲解。一次两次还行,久而久之,荣蓉一见我手捧练习册,眉头紧锁,就骇而疾走。我无奈,抛出了糖衣炮弹,主动给她讲解英语,两个小伙伴优势互补,共同进步。后来我上了文科班,她留在理科班,我们两个人还经常在一起交流。我高考数学考得不错,荣蓉的英文也大有长进,最后上了北京邮电大学。同学之间的交相问难、取长补短有时胜过老师的作用,聪明的同学们千万记住这一点。做了大概半年的题,几本练习册都做烂了,我的数学成绩终于突飞猛进。到高二的时候,小测验几乎都是八九十分,期末还考过满分。

上了高三,教我数学的是赵舜和老师。这是让我又敬又怕又爱的老师。赵老师担任年级主任,被大家私下叫做“赵头儿”。赵头儿的特点就是“三严”:严谨、严厉和严格。她的板书,绝对是一件优美的艺术品。字工工整整,图干干净净。她画图从不用尺子和圆规,大笔一挥而就,绝对标准。她要求我们做数学题时,逻辑一定要严谨,表达一定要清楚。我高考数学问答题几乎满分,多和赵老师严谨的训练有关。赵老师的严厉更是出了名的。文科班的数学基础较差,犯的错误经常让赵老师哭笑不得,她让我们记住教训防止再犯的方式就是严厉的批评,班里好几位女生都曾被批得“梨花带雨”。这种方式的效果在高考中终于显露了它的神功妙用,被批的同学们看着成绩单上的数学成绩,没有不感激“赵头儿”的。还有严格,赵老师每堂课都有小测验,五道题,十五分钟完成。课间休息的时候,小测验就被批改完了。全对则矣,有错题者中午到办公室改错。我每周都要光临几次“赵头儿”的办公室,看着她疲惫地批改作业,给同学讲题,心里总想着下回一定不出错,少给老师添麻烦,可是第二天准又被叫去改错题了。“赵头儿”的计时小测验法不失为一种备考方式,数学考试时间紧迫,几乎没有太多思考的时间,所以,一定要在日常培养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高三时不要揪住难题不放。其实考试中只有百分之二十的题目是难题,百分之八十都是基础题和中档题,抓住了这百分之八十就能考到120分了。我高考前太注重难题,结果考试时在小题上栽了跟头,前车之鉴啊!

历史和政治:痛定思痛话经验

我把历史和政治放在最后,实在是因为惭愧,最后的高考,我历史政治刚刚及格,都是九十多分。部分原因是当年的题偏难,发挥欠佳;部分的原因就是我确实存在知识上的漏洞。成也罢,败也罢,写出来都是经验,愿对后来者能有一些帮助。我是在高三进入文科班之后才好好学习历史和政治的,这可能是我高考成绩不佳的隐患:基础不牢,史政的思维方式没有建立起来。所以有志学文科的同学要早下手。历史和政治比较重要的阶段就是记忆,这是一个极其痛苦的阶段。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固然是对的,可很多历史时间、地点、人物是无法理解、不需要理解、也不能理解的。硬着头皮记吧!那时我的同桌叫石一枫,后来和我一起考入人大,上了文科试验班。此人记忆力极好,经常问我们一些奇怪无聊的问题,比如:历史书上陈天华的衣服上有几个扣子,谭嗣同遇害时是左脚在前还是右脚在前等等。虽然无聊,但是在极度压抑的复习气氛中不失为一种乐趣。石一枫经常和我比赛背书,他有一次夸下海口,说他一晚上能背下十页历史书,包括插图和书下小注,大家笑他胡言乱语,就不去理会。第二天他红着眼睛杀入教室,叫大家检查他的成果,结果是犄角旮旯的东西他都记的有鼻子有眼儿的,吓得我再不和他比赛。石一枫对史实的了解和对历史线索的把握让我自叹弗如,他后来的论述题也总是答得很好。所以,学历史不下功夫记忆史实是不行的,“史论结合”,没有史实基础的论述,无疑是空中楼阁。再有就是多阅读、多做题。那时张英老师给我们每人订阅了陕西师大的《高中历史》(好像是这个名字,记不太清了)。该杂志里不仅有一些比较上档次的习题,而且还有一些颇具真知灼见的学术文章。不过我当时并没有仔细的阅读过,后来觉得格外可惜。上大学后我才了解到,很多大学教师都参与了高考的出题工作,也把他们的一些学术观点和创见不自觉地渗入了试题中。许多判卷的大学老师是希望中学生能够说出超越课本的观点的。这种超越,不是局限于课本的学习就能达到的,非得有大量的课外学习不可。正在准备高考的同学们,千万要把自己的眼光放得高远一些。

政治的学习我没有太多的方法,基本上就是记忆和做题。有一段时间我比较惧怕不定项选择题,不是多选就是少选。后来自己反复推敲了一下多选题的构造,弄清楚了题干和题枝的关系,再做题就有很大进步。学政治还不能犯懒,我也曾懒的要命,不愿意动笔,觉得问答题有个思路就行了。结果一到考试,就回答不全面,丢三落四的。问答题千万不能想一想就算了,要经常完整地按照高考要求写一写。实在没有时间,也要列一下提纲。另外,政治学习要紧跟时事,从时事里挖掘相关的知识点和高考要考察的内容。杜志华老师当时给我们订阅了政治时事报,要求我们仔细阅读。她还经常在课上帮我们分析一些热点问题,帮助我们建立了一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框架。我那时为了方便阅读,还自己制作了一个时事报的简单目录,我把每期重点内容的标题摘录下来,以备今后查阅方便。

张老师和杜老师在一个办公室,两位老师总有一些可爱的小零食。我们经常借问问题之名行吃零食之实。有一次张老师一家人的晚饭主食就被我和另外一个女生吃了个精光。可老师们还是欢迎我们多多光顾。其实,和老师们的交流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点,课堂时间的局限,使老师们不可能面面俱到,私下里的交谈对课堂的听讲是极好的补充。

同学之间的交流也是十分重要的,前面说的荣蓉,就是我学习中的好伙伴。十一学校提倡“捆绑式”学习,几个同学绑在一起,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我到了文科班以后就和周围的几个同学自觉捆绑在一起了:我擅长英语,石一枫历史、语文学得春风得意,张清宇政治方面小有天分,卢娟是个数学天才,许诺五门成绩都不差……我们在一起讨论问题,交换学习经验。结果我和石一枫上了人大,张清宇和卢娟上了复旦,许诺去了南京大学。不光我们几个,班里还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在最最黑暗的复习期间,大家只要相互扶持、共同跋涉,就不会觉得孤单,不会觉得劳累。还要学着和他人资源共享,那时候,石一枫经常在课间突然跳出来给大家推荐一两本不错的参考书,我的笔记和整理的知识点也被许多同学拿去复印。大家在这种开放透明的环境里学习,竞争的意识反而很淡漠,团结协作的精神到是随处可见。

铁棒磨成针,功到自然成

上面都是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对于考试,我真的不想说太多。因为我觉得“要想考试不紧张,平时功夫下到家”。我考试的时候多是带着一颗平常心,该复习的都复习了,没必要紧张。老舍先生曾有一篇《考而不死是为神》的文章,大意是说谁要是考了许多次数还活着,谁就是男童转世。看完了我就笑,觉得那我肯定是文曲星下凡了。只要平时努力,多下功夫,谁都是文曲星下凡。

心态致胜:大家都牛我就作蜗牛

这就是我的人大之路。至于上清华,确实比高考容易许多。在人大,排名表就像是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我蜗牛似地默默爬着,做着我喜欢的和我认为正确的事情。大三开始,我喜欢上了新闻传播,于是就阅读了一些新闻传播理论和业务的书籍。这些积累,使我在人大传播系的保研考试中脱颖而出。这个蜗牛终于又可以在人大里爬来爬去了。这就是我的人大之路。

我花了足足12年的时间走进人大,16年的时间走进人大。这一路上,有人大大路通天般主干道的平坦,也有人大柳暗花明般小路的崎岖。相信我,只要肯努力,有决心,讲方法,这一路的景致,你也一定看得到。

话说各科类学习

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强调语感,因此,学英语要注重建立语感,一切能增强语感的方法就是行之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提高听力,首先练的不是耳朵,而是嘴巴;后来练耳朵的时候,还是通过练嘴巴。唯有胸中有成竹,才能下笔如有神。要想考场上作文行云流水,必须肚子里装上几十篇优秀范文。学英语是学个入门,能写会说就足够了,学语文、考语文则是从语言文学的层次深度着眼,建立语感就更是不可或缺的。数学的“难”想必早已打击迫害了众多少男少女的信心,其实数学没那么可怕,咱们用数学的方法算算账,就明白了数学试卷真是纸老虎。

话说各科类学习

姜峰/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简介:

姜峰,男,21岁,安徽人,1997年考入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现在攻读硕士研究生。

引子:

学习方法不是万能的,没有学习方法则是万万不能的。一种学习方法对我是有效的,但对你未必同样有效。然而,我的以下学习体会相信不会让你失望,它绝不与市面的众多学习方法雷同。它不仅仅是方法,更不是技巧,在方法的背后贯穿着针对不同科目的学习理念,在方法面前等待你的依然是艰辛的劳动。正如地图指导行路一样,方法首先解决的是怎样走才对的问题,而不是怎样走才近的问题。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从来也没有什么捷径好走。抄近道走得快了,知识积累必然会不实在,必然要下二遍功,吃二遍苦。夹生饭想再做成熟米饭可就难了。

愿我的一点拙见,能给你的智慧略添光辉,能为你的勤奋稍助声威。

英语:增强语感,跟着感觉走

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强调语感,因此,学英语要注重建立语感,一切能增强语感的方法就是行之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语感强大了,让直觉来表达、来做题、来应试,甚至可以跳开语法的羁绊,绕开逻辑的推理,准确率更高,对于一些语法很难说清的语言现象,更是行之有效。

语言最基本的功能其实是就是听说,建立语感的方法也就是多读多听。这里的“读”一定是放声朗读,让声波刺激大脑,强化语感。一旦有了语感,你就会觉得英语是一门学起来有趣、用起来实惠的科目。学习外语,你不仅掌握了一门语言,随之也接触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受益不浅。学习外语跟煲汤一样,是个细活慢工,一定要耐心和细心。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多做一些阅读题,高考英语试题中的重头戏是阅读,与阅读直接有关的完形填空和阅读共计占80分之多,一定要认真对待。做阅读既可以熟悉单词的用法,又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培养语感。在这里,“语感”被反复强调,能培养语感的英语学习方法才是真正的学习方法,否则大都是投机取巧,中看不中用。

单词:细流成江海

英语学习首当其冲是单词量问题。正所谓“无细流不成江海,无土石不成泰山”,没有一定数量的单词作基础去学习英语,就像没有溪流的江海、没有土石的泰山一样不可想象。如今街头巷面上有关单词记忆技巧的书很多,各个方法的确有独到之处,但技巧终归是技巧,丝毫不能节省你对一个单词应有的付出。技巧以其新鲜感造成开始记单词很有效的错觉,然而,技巧不是耐用品,一个技巧可以对十个几十个单词有效,久而久之,很难对成百上千个单词有成效。因为,掌握这种技巧,你需要搭载额外的“技巧”来掌握“技巧”。为了记住“技巧”下的单词,你不得不记住“技巧”的技巧。千万记住,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所以,我认为记单词是拼功夫,决不是用技巧。

功夫花在那儿?第一,查字典。使用英英字典明确单词的确切意思。诚然,这种方法对初中学生来说,似乎有些起点太高,难度太大,但对高中生则并不为过。一个新单词在课本或单词本上,大都是整齐划一的中文解释,多为押韵的两字、四字词。这些解释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英文意思,而是经过了“洋为中用”的处理,是有“中国特色”的解释,“不利于”甚至“不能”令考生掌握词义。比如cap和hat中文意思都是“帽子”,这两顶“帽子”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都可以戴的吗?当然不是。实际情况是:cap,soft head-covering with out a brim but often with a peak,worn by men and boys.Cap原来是有边、高顶、给男性戴的帽子;hat,covering made to fit the head,usually with a brim,worn out of the doors.Hat原来是有边、外出才戴的帽子。如果不是借助英文解释,你怎么会知道个中差别?退一步讲,即使不比较差别,相信有这么形象地描述,你看一遍两遍注释就能记住该单词。

选择一本难以适度的英英字典往往令人感到既有收获,又增信心。挑选字典的原则是:第一,外国出版社,如:oxford university press,以保证解释的原汁原味;第二,大致翻翻字典,自己需要掌握的词汇的英文释义基本看得懂,或生词很少。我推荐的字典:《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当然,最好还是自己量体裁衣。第三,最好能有图解,《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就有一定数量必要的图解。看着图示,甚至不去看繁琐的文字,也能记准单词的意思。

在看过英文释义后,最好回过头来再对照对照中文释义,揣摩一下其中的差别。开始这样做时,你也许会感到两个困难:首先,在注释中,你会遇到新的生词。比如:hat,covering made to fit the head,usually with a brim,worn out of the doors.“brim”对你来说很陌生,你不得不再耐着性子再查brim,倘若又遇到拦路虎,你也许要摔笔扔书、以头跄地了。其次,即使一个注释中没有生词,你读懂并记住第一遍注释时会比较慢,但是当第二遍、第三遍时,你的感觉会出奇地好,不光单词意思清晰地记住了,而且非常锻炼英文表达能力。这是因为,在英文中解释某一单词时,经常会有一些固定的表达方式,如:of or relating to,instance of,action or process of,having or showing the feeling of等等。除了形式上的表达方式外,在内容上,一个词条的解释所用的限制词往往是有很严密的逻辑。这逻辑的最大特点就是,与汉语表达逻辑恰恰相反,先给出中心词,再给出由主到次的限制语。经常接触这种逻辑也就等于经常用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想问题和表达问题,对建立语感是再好不过了。

学会英文逻辑下的表达方式,你也能用英文地道地解释事物。不管你遇到了哪一种困难,千万不要畏难,更不要放弃。关键是走进第一个单词的第一遍,只要你坚持,你就会发现与同学相比,你没有花费任何多余的时间,却既背会了单词,又锻炼了语感。

还需要强调的是,记忆单词的同时,千万不要忽视小词组。比如:get on,carry out,put up等等。因为,在西方口语中更多地用小词组表达意思,很少用很正式的词汇。当然,词组的释意记忆起来相当困难。一个词组意思往往较多,一般都有两三个意思,而get、take、put等与介词组成的词组意思甚至多达五六个之多。并且词组间意思有交叉,有重复,容易混淆,比单词更加难以记忆。但是,用上述与背单词同样的方法,下加倍的功夫,就一定能记住、记准小词组。

千万记住马克思爷爷的话:只有劳动,创造价值。

听力:嘴巴会说,耳朵会听

提高听力,首先练的不是耳朵,而是嘴巴;后来练耳朵的时候,还是通过练嘴巴。什么意思呢?开始的时候,即使是你是传说中的顺风耳,恐怕对英语听力也几乎为零,所以你不太会听,但是你肯定会朗读。请先放声朗读,留心各种特殊的语言发音。听力的提高必须建立在单词正确的发音基础上。你必须掌握单词的正确发音,要有很好的语音知识,要能正确区分单词的重读、弱读、爆破及失去爆破,学会辨别句子的连读、节奏以及语调的变化。比如:连读:as it is[a si tiz],sell her books[se lar buks],把听力磁带先当口语磁带练习,然后再进入听力练习。仔细听出连读、失音、吞音现象,把面目全非的发音辨析出来。

然后开始练嘴巴又练耳朵。比如可以大声朗读课文或其他阅读材料;可以边听磁带边朗读;可以做些听写单词、句子和短文填空之类的练习;可以互相之间练习对话,等等。听与说都是对大脑感官的刺激,是相辅相成的。

即使你听力练得炉如火纯青,语篇较长的听力还是要令人头疼。在听较长的语篇时要注意整体的掌握。注意的焦点应当是整个语篇的大意,而不是在个别词语上。考试中,本来就紧张不堪的你常常因为某个单词没有听出来,就焦急不安,一直在想那个单词的意思,结果是下面连着几个句子就无法听清。失去了找正确答案的机会。出现这种情形时,一定沉住气,继续往下听,可能下面的句子会给你一些启示,你也可以利用中间的停顿时间把试题再看看,结合试题去联想。

高考英语听力测试的对话都反映了某种交际功能和交际场合,而且这些功能与场合几乎都在课本上出现过。因此,你在复习阶段必须要认真复习教材每一单元的对话部分;熟悉在特定情景中的语言交际功能;可以按类别对语言特定的功能进行梳理,比如:购物,道歉,问路,等等。因此,精听之外,还要进行大量的泛听,熟悉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使得自己在考试时,能迅速建立情景。

总之,听力能力的培养必须持之以恒。每天要有一定时间量的练习。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我可是坚持听了近一年的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才略有小成。

语法:以毒攻毒,学会应试

中国的英语语法教育是应试教育,因此学语法也要应试的学习。检测你的应试学习是否成功的办法是看你能不能教一个人也去应试。这个被教的人最好就是你自己,你能自己给自己头头是道地讲题。这种方法用于平时复习试卷分析与总结是再好不过了。要达到这个效果,总体分两步。第一,给自己的记忆系统建立一个语法体系。方法是找一本全面、系统、权威的语法书,背下目录。编顺口溜是个好办法:比如,考试中有很多对词性考察的地方,那么你就要建立词性的记忆系统,名冠形动介副连(应特别注意的是,动词是考查的重点,所占比例相当高)。这样的系统一旦与老师的讲解和练习题结合起来,将会使你建立对题目考查意图的敏感,就是所谓的“题感”吧。考试中,你能很快给出题者的意图定位,甚至你也可以出题。当然,这种能力的取得要大量结合语法练习题训练。第二,在掌握这种系统后,要做到能给自己或同学象老师上课一样讲解习题。因为,讲解是一个变被动为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疏理思路的好办法。能够讲得有条有理,表明你站在了更高的高度上对待题目,多讲几遍,你会发现每讲一遍都不一样,每一遍你都会有新体会新收获。所以,单独学习时,最好能给自己讲题,给自己讲这道题考查了什么问题?是考察了单词、词性还是时态、语态?然后,具体到各个语法细节,是考察单词拼写还是单词语音,是考察动词还是名词,是考察现在时态还是将来时态,是考察主动语态还是被动语态,照此类推,直到语法体系的最末稍,如:冠词、名词、代词、形容词、副词、连词、动词时态和语态、非谓语动词、词语辨析和短语辨析、从句(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强调句、倒装句、反意疑问句。

顺便说一句,现在有的同学认为学英语就是钻研语法,像做数学习题一样抱着语法习题不放,把主要时间都花在做语法选择题和死抠语法的细枝末节上了,这是误入了歧途。语法知识可以学一些,但没必要弄得太深,主要的功夫还是应该花在听说读写也就是使用英语上。因为150分的高考试卷上语法题仅占15分,而且我认为,语法对语感没什么贡献。语法更像是“事后诸葛亮”,仅能对语感的判断结果作一些解释,难以从正面加强。有时候的解释甚至很牵强。英语能力的提高主要靠使用。有一点必须明确。高考考的主要是使用英语的能力,如读和写,语法知识点肯定要涉及,但都是基础知识,尤其是近几年,高考命题发生明显的变化,以往的考试忽略语言的交际功能,孤立单纯地考查语法知识,现在则突出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要求考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选择最佳答案。

英语句子不是数学公式,不同的情况用法就不同,不必一定要问为什么。与其钻研语法的细枝末节,不如多读几篇文章。

阅读:单词关是第一关

单词量很大是不是阅读就小case了?非也。在拥有一定单词量之后,就要在实际中训练所背诵的单词。你往往会有这种感觉,就是课后的单词表中的单词基本能记住意思,甚至它的前一词、后一词都记得很清楚。然而,一到实际考试阅读中,不是想不起来单词的意思,就是要想好半天,大大影响了阅读的速度。主要问题就出在单词表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使你的记忆养成了“承上启下”的定势。而阅读的练习能使你摆脱这个定势。从初中转入高中的学习,英语阅读往往像一座搬不走的山,大量的生词像一块块可恶的绊脚石,一篇文章有那么几十上百个生词,那叫正常。开始的不利是必然的,也是很有好处的。说明你在不断地吸收你曾背过的单词。

走过单词关,就要从整体上把握阅读了。阅读文章除了对话,大部分是几段文字(passage),围绕一个中心。而且,最为有规律的是,英文文章每一段的第一句话(除了一般的记叙)都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是要精读、慢读的部分。后面的部分多是同意或反对这的一句话,因此每读一段都要从总体上把握作者本人、而不是妄加你自己的态度,是否定还是肯定?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阅读时要“速度”和“效率”结合。一定整体地看意思甚至一句话,不要一个词一个词地崩。按照一个一个的意思单元读,形成阅读的节奏。如果说英语学习强调语感,那么阅读就强调节奏。口上不出声,心里最好也能踩着单词的重音走。比如:I'looked a'way from the g'roup,too em'barrassed to'say hel'lo.这样的重音划分并不是固定的,由个人习惯随时定制,目的就是为了使阅读有节奏感。这样做会使你的高速度有保障。效率在于阅读时你要不停地回想中心句的关键词,据此不断拾取你认为有益的信息,做到“有的放矢”。

现在的高考试题,处处显示着对阅读能力的重视。不但是阅读理解题,就是完形填空、短文改错、单项填空也都是在读准的基础上才能做题。可以说,阅读不行就什么也不行。而阅读能力是靠自己练出来的,不是哪一个人能给你讲会的。因此,要每天坚持读3~4篇短文,有的文章要仔细看,一词一句都不漏过,有的则可泛泛一读,以便加快速度,提高阅读量。

作文:胸有成竹,下笔如神

唯有胸中有成竹,才能下笔如有神。要想考场上作文行云流水,必须肚子里装上几十篇优秀范文。范文的来源很多,最基本的正是课本中要求背诵的部分,其次是历年满分高考英语作文。然后再找一些比较合适的范文参考书。不必担心这是剽窃,因为任何一篇作文,除非同名,都不会恰巧用到你的一整篇,而是从若干篇中选取熟练的好的句型。再次强调范文要背,要大声朗读。也就是说名篇佳句不是靠墨记或摘抄记住,一定是靠嘴巴记住的,要信“口”拈来,而不是信“手”拈来。

至于文章的结构布局、谋篇设计,任何一家书店的参考资料都汗牛充栋,不再赘述。你只需记住一定要记范文,这是作文之本。

语文:建立语感不可忽视

语文也是一门语言的学科,培养语感还是首要的。学英语是学个入门,能写会说就足够了,学语文、考语文则是从语言文学的层次深度着眼,建立语感就更是不可或缺的。现今的高考命题更是反映对语感的要求。比如:200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第三题、第六题: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这位发言人指出,美方对这次撞机事件必须承担全部责任,向中国人民作出交代,并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②尽管这只是一次,但民警与保安的迅速出击,表明本市第一个进入校园的电子保安报警系统已经成功地开通了。

③用歪曲事实的历史教科书作为学校的教材,必然日本年轻一代对本国历史的认识偏离事实。

A.庄重演练引导B.郑重演示引导

C.庄重演示导致D.郑重演练导致

6.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1)每逢深秋时节,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2)远眺群山环抱,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葱绿,松竹并茂。

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③白云缭绕,层林叠翠;

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④层林叠翠,白云缭绕;

可以说语文课上、语文书上没有哪里有现成的规则能清楚地说明这两道题该选什么,也没有什么逻辑推理能证明该选什么,在考场上也没有时间让你细想。没有语感,解题简直不可想象。

怎么培养语感呢?答曰:背古诗古文,诵名篇佳句。我至今深深感谢我的初中语文老师,正是她那时的一项简单的要求,使我在语文上受益至今。詹老师要求学生每周背诵一篇名家古诗并要求所有课本上的古文都要会背诵。当我做到这些,并坚持到高中毕业之后,发现从没有刻意学过语文,甚至不曾为它话课外时间复习,但我的语文成绩一直不错。古汉语之所以比现代汉语更培养语感,是因为古汉语多用语气虚词之、乎、者、也、亦、焉、哉等,行文成诗多讲求韵律排比,诵读古文,是一种乐感的享受,能有效刺激听觉和神经,能强烈培养语感。我向大家推荐的书是:《中国古代名句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古代诗歌精粹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

当然,这只是自己的基础性的工作,只是培养一种语感,真正的语法修辞知识、鉴赏行文功夫还要在课堂上跟老师学。语感与课堂学习结合起来,你的语文成绩肯定如虎添翼!

数学: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数学试卷是纸老虎

数学的“难”想必早已打击迫害了众多少男少女的信心,其实数学没那么可怕,咱们用数学的方法算算账,就明白了数学试卷真是纸老虎。数学的特点是抽象,课本抽象,考题抽象,连难度都抽象起来了。要难难得你两眼乌黑,比如97年;要容易容易的你直冒鼻涕泡,比如98年。但是,高考是选拔考试,要照顾区分度,即不难不易。太难了,成绩好的同学被拉下了马;太容易了,成绩差的同学被拉上了马,都不利于选拔。因此,高考题的科学之处在于它150分里至少有120分是等着考场的各位轻松取走的。在命题人看来,只留下30分左右区分足够了。这里可以帮助中等程度的学生算算账,60分选择题,一般只有一个难题,5分,其他的凭基本知识和基本训练完全解得出。16分填空题,一般没有难题,姑且算他有一题,4分。解答题部分铁定了是立体几何一题、复数一题、解析几何一题、证明题一题、应用题一题,再加上所谓的压轴题,总有一题和另一题的某一问是命题人不想让你做出来的,姑且算20分,其他的都是你份内该做出来的。合计起来,还不是留着120分回扣给你?你看还有什么好怕的?振作起来,你能行!

考场战略——“将欲取之,必先舍之”

打赢一场战争,战略很重要。高考是狭路中与命运的一次挑战,战略同样重要。课外做过往年高考真题的学生一定有同感:“高考数学不难啊!”。高考数学确实有相当分量的基本题。但是,包括优等生在内,考场上能把基本题拿满分的不多。而如果在考场外,相信即使是中等生也答对十之八九。什么原因?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效果也不同。纸老虎总是在7、8、9三天在考场上吃人,其他时候还是很乖的。所以,奉劝大多数中等程度的学生,放弃一道大题,把这道难题的时间留给基本题,以保证基本题的准确率。一定要舍得割这个爱。如果你做的顺利,自然会有时间接难题,如果时间不够了,那么那20分本来就不属于你的。假如你不这么做,你肯定要匆匆忙忙,也许还做不完,做所有的题。不该错的题你也会出错,那将是真正的失败。正所谓“将欲取之,必先舍之”。

你失去的只是一道大题,而你获得的将是整个考试。

高考经验浅谈

有许多人认为语文的复习无从下手,似乎范围过广,没有确定的复习内容。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语文的题型分成几块,应区别对待。要注意的是解题技巧,一般第一遍通读了解大意,第二遍细读并敲定答案,不一定全部做完,一些不很肯定的可先留着,也许下文会有提示,最后再通读一遍,最终选定答案并加以检查。

浅谈高考经验

刘贞/人民大学法学院

作者简介:

刘贞,女,18岁,湖南人,2000年考入人民大学法学院,现为二年级本科生。曾获英语大赛全国特等奖。

引子:

不知不觉,走过高考竟然已有一年多。回忆起以前的学习生活,还是觉得有不少收获。

总说复习与考试

高考考的是整个高中的知识,但高三这年最重要。这已年时间上也是一个连续的奋斗过程,因此非常需要全盘规划。一进入高三,周围便骤然有一种异常紧张的气氛,这时候最重要的是给自己定好位,冷静地分析一下自己的现状,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定下合适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而详尽的计划。这一步非常重要。如果不这样做,在以后的学习中便可能无所适从,看别人做什么自己也做什么,或者翻翻这个又动动那个,结果是什么也没学到。制定计划的时候,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贪多,关键是一天有一天的收获,这样一天天坚持下来,就肯定能完成全部任务。我还要强调的一点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独立地制定计划,不跟在别人后面走。计划定得过粗便无法产生本该有的作用,过细则会对许多临时情况茫然不知所措。因此,应有一年、一月、一周和一天的计划,其详细程度依次递增。每天什么时段做什么事应该有大致的框架,但不能定得太死,同时还应留下些机动时间用来协调当天的任务。要根据老师的复习进程来安排自己的复习,两处一起使力才会有最好的效果。不要跟老师走相反的路(尤其在高三阶段),那样只会使自己吃亏。

整个高三一般应有三轮复习。第一轮是细细地缕,细读、精读课本,必要时要抠准每一个字,认真咀嚼其含义,加以深刻的理解。仔细钻研课本之后应做些练习,数量以彻底理解了该知识点为标准。适当的练习是很有必要的。大家也许都曾有“看书都会,做题便错”的感觉,这实际上是只理解了还不会运用,练习便是将知识从理解层次上升到运用层次的不可缺少的手段。而且,做练习还是一种引导思维方式的重要方法。这时做的练习应该说是有些断续性的,前后知识的贯通不是很明显,所以有时会有一种复习过的又忘了的感觉。这其实关系不大,只要你确实理解了该知识点,以后再做题时,一些重要的思路仍然会跳出来。这一轮复习最重要的是精,不放过一点有疑问的东西。配套的练习应该既有小单元练习,又有知识点覆盖一章或几章的一些略带综合性的练习。经过这种训练以后,你便既掌握了该章的内容,又有了一定的综合做题的能力。

第二轮复习主要是做模拟练习。通过这种方式,一可以熟悉题型,培养一种做题习惯和一些巧妙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到了考场便不会觉得陌生,按自己习惯的方式做题便可;二可以将各章内容融会贯通,提高综合能力,这有助于更深地、更宏观地把握知识;三还可以查漏补缺,如果只看书,那么查漏补缺的效果也许不会很明显,因为高考最终是通过做题的形式来检测的,对一个知识点的熟悉并不意味着理解的透彻,也不一定会运用到题中,只有通过练习才能发现自己知识的盲点,不仅是记忆上的,还包括理解上的。

在第一、二轮复习中,做练习时应对习题做适当标记。大致分为三类:做对了而且自己也十分明确为什么对了的,不做标记;做对了但也许是凭运气也许是靠感觉的,用一个特殊的符号加以标记;做错了的,用红笔更正并将正确的理解记在旁边。

第三轮复习则主要看第一、二轮复习中那些做了标记和用红笔记录的内容。这些正是自己易错的地方,需特别小心,反复看,考场上要极力避免同样的错误。对语文作文、政治、历史这些需要一些临时发挥和独到看法的,可以抽空看一些评论等,丰富自己的见解,避免流于平庸。

三轮复习中都应该有一定的辅助资料,不求多,只求精。任何一本资料都应有答案和详尽的讲解,否则便无法对自己的提高起到帮助作用。第一轮复习的资料还应该对知识点有十分详尽的梳理,便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第二、三轮的复习资料则应是一些总结性的、概括性的讲解,不求详尽,但要能使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上升层次。

下面具体谈谈各科的复习方法。

语文:学会分块学习

有许多人认为语文的复习无从下手,似乎范围过广,没有确定的复习内容。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语文的题型分成几块,应区别对待。一块是基础知识,如错别字、成语、文学常识等,这块是需要记忆和积累的,可以每天安排一个固定时间进行背诵,不断反复,直至滚瓜烂熟。一块是需要语感或者一种人文底蕴的,包括语法和文学鉴赏。这块主要要靠平时的培养,最重要的是对文字的敏感和自己的深入理解。可以在高三上学期的寒假集中看些有讲解或赏析的、能促进自己的理解的书,只要入门便不难了。如果已经是高三第二学期,则可以每天安排10—15分钟阅读一首诗词及其鉴赏。这是一个逐渐培养的过程,不能太急,效果往往不很明显,但是一定会在潜意识里发生作用。另一块是阅读,分为科技文和现代文。科技文都是客观题,对付这类题一是培养理解能力,精确地理解文意;另一方面要弄清文章的层次,对语法知识要深入理解,这样便能加深对文意的领悟。掌握一些做题技巧,比如排除、与原文对照、四个选项互相比较、通过一题的选项肢确定另一题的答案等,也是很有必要的。对现代文,关键是要找准原文中与问题相对应的文字,不但要找对还要找全,做到这一点之后,便或者将这些文字照抄,或者压缩,或者概括,便是问题的答案了。注意一定要说到点上,不是越多越好。最后一块便是作文。现在的高考作文限制比较少,这应该说是一个大展身手的好机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熟悉的领域,谈自己熟悉的肯定能得心应手,当然一定要注意观点的深刻性,这是最重要的,是文章的中心。所以平时一定要多思考,深入挖掘一些东西,不要流于表面,人云亦云。

英语:要的是技巧

我觉得也应该在建立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分块来抓。一是语法和词汇,一是阅读,一是写作。在英语的学习中最应该强调的便是多阅读,因为阅读对这三大块的提高都很有帮助。在阅读中可以熟悉一些语法现象,比如定语从句、独立主格结构、强调句型等,提高理解长句的能力。英文与中文的表达方式不同,有些语法现象会觉得很不习惯,难以理解,但只要看得多了,熟悉了,便不难理解了。我觉得英语里有许多东西都是套公式性质的,句型和短语的存在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只要按其结构一套便行。通过阅读来扩大词汇量也很容易理解,这也就是一个见得多了便自然记住的问题。同时,多读自然能加快阅读速度,更重要的是在更快的阅读速度中更快更好地理解文意,这一点只有通过多读才能做到。这对解阅读理解题是极为有帮助的。阅读中遇到的一些丰富的表达方法、准确而多样的用词也会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到写作,使你的写作不那么生硬和干巴巴。当然,对语法来说,关键还是要有一条贯穿的思路,有一种习惯的思维。我觉得有必要读一本不过于琐碎但框架结构明显、能启发思路的语法书,理清线索,这一点最重要。在读语法书时不要试图什么都记住,最重要的是理解,结合例句和练习的理解。做一定的练习来巩固和加深印象,同时也积累一定的做题经验。关于词汇,课本中要求掌握的一定要记住并且熟知其用法,课外的基本上知道意义即可,语法不一定要掌握。还要说的一个是完形填空,其实只要语法词汇阅读搞好了,这关也就不难。要注意的是解题技巧,一般第一遍通读了解大意,第二遍细读并敲定答案,不一定全部做完,一些不很肯定的可先留着,也许下文会有提示,最后再通读一遍,最终选定答案并加以检查。

政治和历史:理解很重要

政治和历史的复习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的是答主观题时都要有一定的发挥,与该题牵涉的相关内容最好也能说上一两点。不同的是政治侧重概念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现实的分析,历史则要求先对基本史实有很准确的记忆,在此基础上展开深入的分析与纵横交错的思考。因此,政治复习时一定要抓紧“理解”二字,将概念、原理往深处理解,然后自觉地将其用来分析生活中的现象,最好能将一些热点联系起来。具体做题上,客观题一定要严密,抠准内涵和适用范围,符合的就选,不符合的不选,不能凭感觉。主观题一是原理要找准,二是思路要打开,不局限于该题所牵涉到的范围,尽量联系与之相关的内容特别是当前的时事,因为政治强调的是指导现实(当然也不要牵强附会)。另外,时事之间也应该有所联系。历史则首先是记,记得滚瓜烂熟、倒背如流。当然不能是死记,记也要有一定的方法,这将在下面略谈。记熟了之后先是对记的内容要能跨章节地、按不同的线索加以疏通,在心中形成网络,达到对试题中纯粹记忆的部分任其怎样考都游刃有余的程度。然后对史实进行深层的理解,弄清“为什么”和“还有什么(即影响)”,这个过程中要将不同章节的内容融会于心,许多主观题往往就是对不同章节相关内容的概括及理论层面的上升。历史虽然以记为基础,但一些小概念也还是应该加以仔细的区分,如“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在历史上的分界线及标志等,这样有助于避免做题时出一些理解性的错误。客观题中这类题还是比较多的。对主观题,我在做题时是这样的,先看清题意,搞清其主题,然后按题目要求的范围将书在脑中翻一遍,与之相关的都答上,这样便能使答案尽量地全,不至于到处丢分。这里再说一下记忆的问题。我只提三点,一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记忆前先将其来龙去脉搞清楚,这样一来许多东西不刻意去记便留在了脑中;另外,对相似的东西也要通过这种方式加以区分,不致混作一团。二是记忆时要前后贯通,该区分的用各种手段加以区分,该联系的联系。三是不断重复,加深印象,最终烂熟于心,达到提一点想起一大串的程度。

在整个复习过程中一定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首先要对自己有信心,其实高不过如此,说到底只是一场考试,只是去做些题,而这些题的形式和思维方法你又熟悉得不能再熟悉,所以归根结底实在是没什么可怕的。其次也不能掉以轻心,而应该在复习过程中踏踏实实、按质按量地完成每天的复习任务,一定要稳,不能热一阵冷一阵,任它怎样都要坚持有效的复习。再就是心始终要保持平静,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曾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要有坦然面对一切的勇气,要冷静、清醒地分析自己的得失,而不是在情绪上反应激烈。对自己的优势、弱势要有清楚的认识,知道自己的努力方向,弄清自己该在哪块多下工夫,并坚决地实行。

不要受太多的外界环境的影响。要知道这是一件最终由你自己完成的事情,如何完成,结果如何最终都要自己承担,当然要接受别人的建议,但是主心骨是自己,该怎样做要自己决定,因为自己对自己最了解。

高考复习:学海无涯乐作舟,劳逸结合

高三的复习可以说是苦的,但要学会以苦为乐,找到学习的乐趣。拼搏本身就是一种乐趣,结果是重要的,但过程也是美丽的,尤其是奋斗的过程。高三过来的人都有一种感觉,也就是虽然苦,但是充实,学到了不少东西,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拼搏的精神和坚韧的毅力。

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勇士,碰到任何困难的时候都对自己说“我不怕”,坚持到最后,你一定会是赢家。

另外还有一些琐碎的问题。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合理的适合自己的睡眠时间,复习时(包括上课)则要全神贯注、注意力高度集中。注意不同学科交替复习,间接地达到休息的效果,实在累了就听听音乐,放松放松神经。要会利用琐碎的时间,将时间分成大块和小块,大块的用来复习那些成系统的、需要深入理解的内容,小块的则用来复习那些零碎的、系统性不很强的内容,如个别单词的记忆、错别字的记忆等。考试时也应注意一些问题。考试的前天晚上应该适当地看一些相关的比较简单的题,以唤起对知识的记忆,考前可再看四五道,不仅能唤起记忆,还能起到镇静的作用。如果实在太紧张,还可以带一本杂志翻翻,转移注意力,消除紧张情绪。做一做深呼吸也是很有帮助的。做题时先做会的,有些卡壳的也不要急,到后来思路一打开就迎刃而解了。一定要仔细看题,不粗心,看清题意和限制条件,找出隐含的意思。

最后引用达因公司总经理陈云的一句话“做好每件小事,你便赢了”,许多人往往就是在小事上不注意而造成失败,一件看起来十分不显眼的事也许就毁了你的前程,这一点,是一定要注意的。

其他的就不多说了,衷心祝愿所有的考生正常发挥,考出好成绩。

讲究方法,不可掉以轻心

我学语文一向很轻松,可能就是由于我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是乖乖女,学习用功,基础知识一点一滴地积累。“题海战术”就好比你是一只虫子,在树上跳来跳去,只盯到眼前的一片叶子,每次只有一片而已,奔忙一整天也不想想自己都见过一些什么样的叶子,更不知道整棵树长什么样子,结果力气费了,却迷失在茫茫的“叶子海”中,毫无效率可言。

讲究方法,不可掉以轻心

王萍/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作者简介:

王萍,女,汉族,1981年出生。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学生。

引子:

跨进人大,对我来说曾经就像一个梦。我来自湖南的一个小镇,初中时由于在学校总是第一,所以开始梦想有一天能考进清华或者人大。但我们初中学校质量很差,学生整体水平不高,即便是年年考第一的我到了县城的重点高中后也连全校前十名都难以进入。而在高考竞争异常激烈的湖南,我们那种县城的重点高中每一届充其量也就两三个能进清华、人大,于是我在高一和高二两年中从未想过考人大,也没敢想。还好,到了高三,我选择进了文科班,从此我一直是文科班的第一,那片湖光塔影再次成为我心中的梦想,整整一年,我背负着第一名的沉重压力一步一步艰难地跋涉,朝着那个还是很遥远的目标。要知道,当时我们学校已经连续几年没有文科生考上人大了,我对自己也多少有点信心不足,我在自信与自卑之间极度摇摆不定,但却依然不顾一切的前行,就这样,经过一轮轮的复习,经过一次次的模考,经过黑色而恐怖的三天,我战战兢兢地在志愿书上写下了“人民大学”,又经过一段忐忑不安的等待,我终于走进了这片梦中的圣地……

我还从没有认真总结过什么学习经验,我也从未想过当初我是怎么学习的,那时在老师的指导下,方法很自然地就融合在日常学习当中,并未被明显意识到。在这里,我就回顾一下我具体是怎么学习的,从我学得最好的语数外说起吧。

语文:题海战术害人不浅

语文,在所有的考试科目中最具有特殊性。相对于数理化,甚至英语,突击性复习、短期的题海战术对提高语文成绩的作用可能是最小的。通常说来,一个人的语文成绩不会突然出现大幅度的提升或者下降,突飞猛进这个词对语文这一学科来讲是极不现实的。语文是最讲求功底的。虽然各种媒体都在批评高考语文考得刁钻古怪,但是相信大家可以看出这样的考试虽然奇怪了一点,但是的确是很能考查学生的母语功底的。尤其是近几年来传闻语文考试出题样式灵活,可以看出语文是最难突击与取巧的一门功课,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更加能体现一个同学平时积累的素养与水平。按照对症下药的原则,要想学好语言,再高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就要再平时多接触祖国语言文字,在日常生活中多琢磨母语的用法,尽量提升语感,这不是一日之功。平时做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做完后能够多思考总结,在不知不觉间提高母语的水平,看来是最重要也是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了。

我不喜欢背诗词、课文什么的,但我却极爱好朗诵,我喜欢读书,朗读,即read aloud。这可能对于培养我的语感很有好处。语文考试中的阅读题,还有一些客观选择题,其实和英语一样需要语感的,做题有时是可以靠感觉的,不一定要非常清楚地想出理由。这就是所谓的直觉吧,但它绝不像你以为的那样玄而又玄,它也是日积月累培养出来的。

更具体的,我对付考试有自己的一套。我上语文课从来不上甲课干乙事,虽然我课后有点懒,但课上还是很认真的。我觉得中学老师上课挺针对考试的,听课对提高成绩绝对是极其有效的。尤其是试卷讲评课,一定要专心。特别是高考前几个月,模拟考试很多,我当时就很重视每一次的试卷讲评,不让任何一套试卷蒙混过关、不了了之,而且这时绝对不能想当然或对任何一道题不求甚解。对于新颖的题型和自己容易出错的题,最好一一记录下来,集成册,制成错题集,考试前反复看,对新题型要学会举一反三,把握实质;经常错的,干脆记忆下来。

而且我承认,为应付考试,也需要临时抱佛脚。我在这方面做得不是很好,所以我的语文成绩很难特别拔尖,达到优异,只是稳定在优秀的层次而已。有些知识性的东西还是需要临阵磨枪的,譬如课本上注释中的重点及难点字词,尤其是文言文;还有一些经典的句、段、篇等。其实要想真正学好语文而不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这些东西最好平时就经常看一看、读一读、背一背,才能真正用到自己的言语中。

这种积累只要充分利用早自习就可以做得很好。从初中开始我们的早自习就被英语和语文两科瓜分,但似乎有很多同学语文早自习都不知道干什么好,经常是东一下西一下就荒废掉了。一般来说,初一、初二、高一、高二时学生往往可根据教师上课进度在早读时间对课文进行预、复习式的朗读、背诵,内容较明确。但到了初三和高三复习阶段,早读怎么读就成了许多学生甚至教师的困惑,造成许多学生翻到什么读什么,缺乏计划,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根据早读的目的、毕业阶段的特点及自身经验,笔者认为,中考、高考复习阶段早读应按目的分块进行。第一块是朗读文章。目的在于培养语感。按早读40分钟计算,此块内容不应少于10分钟。文章主要源于一至六册课本,也可以来自课外,如报纸、杂志、作文选等。可以是现代文,那些富有文采的游记、散文和犀利的杂文、演说词尤其要重点朗读;也可以是文言文,教材里选自《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等的史传文,以及一些文质兼美的短文如《阿房宫赋》《六国论》《过秦论》等要重点朗读。第二块是记诵死知识。目的在于备考及增加语文积累,时间在20分钟以上,包括文言实词义项、虚词用法、文学文化常识、词语(成语)意义、作文素材(名言警句)等等。在内容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复习进度进行阶段性安排。应该说,这样操作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变早读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同时也能兼顾备考实际,从而大大提高毕业班学生的早读的效率。

说到语文考试就要说到阅读,阅读题的得分自己通常都难以把握,也不知从何着手提高。我始终认为,语文考试中的阅读题与平常阅读一些文学作品之类的完全是两码事。要阅读题得高分,就得多做题,掌握做题技巧和规律,这种题做多了是有套路可循得,而且你可以从中总结出常考的知识点和出题角度,以及相对应的答题模式。我说的这些应该是很不科学的,但确实是应考秘诀。

作文,说起来可是我心头最大的“痛”。我的文笔不太好,说得好听叫“朴实”,说得不好听就叫“平淡”。要写好作文,需要多看、多练。我看的书并不少,从小学开始就经常阅读一些杂志、作文书,作文能保证切题、保持在中等水平。现在回头看看,也许以前还是应该多看一些经典名著、看一些水平更高的作品,直接品味原汁原味,从中学习写作,这样自己以后写的东西即使赶不上经典,也会比现在好。另外,大家必须从我身上吸取一个教训,就是不能懒于动笔。除了课堂上、试卷上不得不写的作文,我几乎从不动笔写文章,也没有写日记的习惯,这样当然是不可能有好文笔的。记得我有一些同学写文章写得特棒的,他们几乎都有天天写日记的习惯,而且阅读面很广,文学修养很好。

自己有好的学习方法固然重要,但从某种程度上说,老师的教学方法也很关键,往往会影响你的学习兴趣,也引导学生们的学习方法。也许有人会说,老师的好坏是客观的,我们又没的选择。但我觉得,教与学是相通的,我们完全可以尽可能地吸取老师教学中适用于自己的方法,用于自己课堂上和课外的学习中。有时也要根据老师的教学方法适当变通一下学习方法。

我初中有过两位风格迥异的语文老师。初一时教我语文的是一位男老师,50多岁,对我们要求非常宽松,也不很注意我们上课的纪律,因此那时上课不专心,老爱东张西望;而且老师总把字词注释、课文段落划分及大意等全写到黑板上,很少叫同学回答问题,所以那时也不动脑筋,就只会抄抄笔记。我初一学语文的方法有点象是在背一本语文教参,不会理解,不会思考,方法不当。说到这里,我顺便给大家提个忠告:一般不要去用那种针对教材编写的语文教学参考书。由于那里面有课文分析,你忍不住就经常会在自己思考之前就去看那个,从而产生一种依赖心理,不利于养成独立思考、动脑分析的习惯,这对学语文是毫无裨益的。幸好初一还不是很注重理解,所以我语文成绩还没有惨不忍睹。现在想想,遇到这样的老师,就必须课前先预习,有些问题课前独立思考一下,课上就听听老师的思路。课后如果实在没时间,不复习也罢。

而我初二、初三的语文老师是个中年女老师,对我们要求几近苛刻,上课不准我们开小差,不许左顾右盼,搞得我们上课神经高度紧张,连大气都不敢出;而且她经常叫我们回答问题,而我成绩不错,老师对我比较“看好”,上课动不动就叫我回答问题,有时大家都回答不上的问题也又扔给我了。(说句老实话,那时还真受不了这种宠幸方式。)为了不让老师失望,也为了不让自己丢面子,我语文课上不得不非常认真地听课,非常积极地思考,同时被逼无奈也学会了非常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老师还“强制”我们背下了好多基础知识,当时很烦的,事隔多年,才发现自己确实受益匪浅。

虽然我自己不是一个很会学语文的人,而且从没有认真预习课文的习惯(预先朗读一下还有兴趣,但从不自己预先分析课文、看思考题),甚至初一遇到那样一位语文老师也不会变通一下学习方法,但我是幸运的,碰到一位适合自己的老师,阅读理解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基础知识也牢固了不少。但坐等好老师的出现是很消极的做法,学习最主要的还是靠自己,内因才是最重要的。遇到不适合自己的老师,如果你是一个比较倚赖老师的人,你就要配合老师的教学改变一下学习方法。我应该算这一类,初一时我应该改变学习方法,多预习,这也算是我的一个教训吧。如果你对老师的倚赖不强,我有些同学就是,学语文几乎都是靠自己,语文课从来就是用来做数理化习题,偶尔听一听,像这样的话,老师好不好已没什么关系,大不了临考前自己多花点时间。

高中三年一直是同一位语文老师教我,他不太注重基础知识,但很重视课文讲解和作文讲评,并且确实讲得很精彩。所以我一般自己整理词汇等基础知识,用自习时间记忆;课上就认真听课,领会老师的思路,注意老师是怎么分析课文,这对于我考试时做好阅读题倒是大有好处。作文讲评课我非常喜欢,他讲得很好,而且恰好要一下子提高作文水平很难,甚至不太可能,但应试作文则不同,只要方法得当是可以短期内得到提高的,而我的方法可以概括为“套用模式”。作文讲评课,老师经常挑选一些我们自己的作文来分析优劣之处,或者拿一篇好的一篇差的进行比较分析,认真听这种课,我就非常明确自己的作文应该怎么写、不能怎样写,同时也能记住人家好的作文大概是什么样的结构层次,然后考试时如果自己实在没有什么很好的结构构思,就套用人家的模式,这样不仅节省时间而且写出的文章起码可以保证中等水平。到高三复习阶段,不妨加强作文应试训练,每周写篇六七百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选好题后从构思到完稿不超过一小时。像我由于懒于动笔,就只构思出框架、写出提纲,这样效果也不错,坚持不懈的话,可提高快速审题、快速构思、快速成文能力,对高考有极大的帮助。

数学:不可掉以轻心

我是一个喜欢什么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人,容不得半点含糊。我讨厌事物发展超出我的控制而使自己变得晕头转向、不知所从。学习中也是如此,我追求条理清晰,头脑中总要构建一个知识体系。虽然我很提倡搞点“题海战术”,但决不是就题做题的盲目“海战”。每一道我做过的题,我会总结所用的知识点,然后看看属于整个体系树中哪一枝哪一干,是哪一片叶子。一眼看上去肯定会做而且很熟的题,我就不太会浪费时间做上一遍,而只是定一下位,然后复习一下那个知识点,记忆一下公式什么的;那种似懂非懂的题则一定要亲自动手试试,而事实也往往证明做这种题时最容易自以为是地错用知识点,所以这样的题每一类要多做几个,直到会举一反三为止,以后就能准确知道用什么知识解答了;至于那种纯粹的难题,从未见识过、一点也不会做的,就要问,或者看看参考答案,弄清楚解题思路以及用什么知识解答,而后自己再独立完整地做一遍,详细地写出解答过程,如果可能的话,最好试试还有没有其他途径可以解答。

就题做题的“题海战术”就好比你是一只虫子,在树上跳来跳去,只盯到眼前的一片叶子,每次只有一片而已,奔忙一整天也不想想自己都见过一些什么样的叶子,更不知道整棵树长什么样子,结果力气费了,却迷失在茫茫的“叶子海”中,毫无效率可言。

要会投入海中畅游,也要懂得如何从“叶子海”中跳出,这才是我所提倡的“题海战术”。也就是,每看完一片叶子或者一批叶子后,不要急于跳到更多的叶子上,而应该站到树下去或者飞到树顶看看整体架构,找找已看过的枝叶都在哪里,长得什么样子,还有哪些斑点、疾病要消除,这批叶子就算pass了,以后偶尔瞅瞅就行,不用再对其做过剩的无用功了。所以切记一句话:磨刀不误砍柴功!

我的这种学习方法在我的英语、历史等科目学习中也有用到,但英语由于体系过于庞杂(除语法),要构建一个知识体系并不容易,更多地还是日积月累、熟能生巧;而历史呢,“题海战术”不是很适用,尽管脉络清楚很重要。所以还是最适合数学。例如,在高考复习阶段,数学的备考重点在于巩固基础和掌握解题技巧。因此复习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逐个知识点复习,巩固基础阶段;二是精选习题,提高解题技能阶段。在逐个知识点复习过程中,要紧抓课本,深刻理解和掌握各种数学概念、定理、性质、公式、法则以及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并进行归纳、类比,达到沟通、串联,形成合理的认识结构及知识网络。复习题选择要紧扣大纲,要具有典型性、综合性。要有利于双基化的掌握和巩固,也要利于能力的提高。同时,探索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及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数学似乎是对记忆要求最少的一门功课,但是灵活运用实在不容易。岳飞的兵法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如果能够再心中把这内容看来挺多的学科整个串联起来,那就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除了极少数特别聪颖的人,要学好这门功课总要做相当数量的习题,这样就有了怎样处理学习钻研书本知识并将其串联起来与做习题二者之间关系的问题。就我个人的经验,无论如何,对于基本的知识及知识间的关联,必须加以足够的重视,而且必须学会再做习题的时候有意识地复习学过的知识,巩固并且找出知识间的联系,特别重要。如果能够形成清晰的概念,辅以一定量习题的训练,就能够达到相当的水平。反之,如果闷头做题,不懂得总结归纳,做题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

进入中学后,数学从具体发展到抽象,从文字发展到符号,由静态发展到动态……学生认知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加之一部分学生还未脱离教师的“哺乳”时期,没有自觉摄取的能力,致使有些学生因不会学习或学不得法而成绩逐渐下降,久而久之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开始陷入厌学的困境。这也往往是初二阶段学生明显出现“两极分化”的原因。从初中进入高中,同从小学进入中学时一样,都有一个飞跃,过渡期间特别需要调整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我自己就曾有过亲身体验,我其实蛮笨的,每一次过渡都要经过“阵痛”,老是要很久才能真正适应。我初一、初二,还有高一、高二的数学成绩都不是很理想,直到初三、高三临近毕业,由于升学压力,再加上新老师让我对数学有了兴趣,数学成绩才提升了不少。初高中的前两年我似乎都不知道怎么学数学,开头提到的方法都是到了毕业总复习时才知道怎么用。

不过在此我还是奉劝各位从初一开始重视对数学的学习方法,争取尽快适应中学阶段的数学学习。这里仅从自身经验出发谈几点拙见。

预习

初一时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预习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我就从来不预习数学,其实非常影响听课的效率,一般数学学得很好的同学大都进行积极有效的预习: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渐培养自学能力。我进入总复习阶段数学学得更好一些,可能就是因为有预习,那些知识前两年都学过,差不多相当于针对第三年的预习了。

要会用“拿来”主义

在听课方面要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在听的过程中要注意:(1)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2)听知识引入及知识形成过程;(3)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4)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5)听好课后小结。“思”是指思维。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我们作为学生的主体作用。听课时要充分激活自己的思维:(1)多思、勤思,随听随思;(2)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3)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4)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可以说听是思的基础和关键,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会思维才会学习。“记”是指做课堂笔记。中学学数学特别要懂得怎样合理记笔记,一点都不记还是不行,但也不要老师黑板上写什么就抄什么,这往往用“记”代替了“听”和“思”。有的同学的数学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收效甚微。可见:(1)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2)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3)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掌握好这三者的关系,就能使课堂这一数学学习主要环节达到较完美的境界。

课堂学习是最重要的。同时不同的学习内容课堂学法还是有所区别的,例如,学立体几何时除了基础的公式,辅助线的设置显得非常关键,所以课堂上就要特别注意老师讲例题时辅助线是怎么设计出来的,有时不妨动笔把一些构思很巧妙的例题及解答过程记下来;学三角函数时,公式极其变形是最重要的,要熟悉这个解题才能熟练,所以课上要充分运用记忆力,记下基本的公式和老师解题时用到的变化形式,这样自己解起题来方能达到一定速度。

课后复习巩固及完成作业

刚进初中我们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其实最好每天先阅读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背诵并理解概念,概念是学习数学的基础中的基础,对概念切勿忽视,这好比建筑楼房,没有把地基打好,即使上面盖的是万丈高楼也将摇摇欲坠,顷刻之间化为乌有!学过的概念定理一定要学会其证明方法,而不能光死记。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三角形三个内角和为180度,为什么是180度,这是怎么证明出来的等等,有些证明方法我们可以模仿,例如,为什么五边形五角之和为540度,这就可以运用前面的方法,从而得以证明。

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过一遍刚学过的知识——做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后按这个程序走一遍非常有效,我实践过,但很难坚持下来,一旦课业负担重了,就只能跳过第一步,而通过做题温习新学的基础知识,效果也不错。

数学特别需要定期总结,每学过一单元就应该整体地过一遍,做一些综合题有利于把零碎的知识串起来。进入总复习阶段,最好能每天睡觉前把这一天做题或者看书涉及到的内容在头脑里像放电影一样过一遍,以清楚自己每天都学了些什么,做到心里有底,“知己”。最后,我想谈一下我学数学两点比较深的感受:第一,做数学题一定要有勇气,这非常重要。我在高二学三角函数那阵算是特别有感触。我刚学三角函数时特别没感觉,其实说起来也就是那几个公式嘛,可我就是每道题做到一半就觉得没戏了,肯定做不出来了,于是就放弃掉,结果一看答案,原来思路是对的,再坚持一下就做出来了。虽然明白这一点,做的时候还是没有勇气,那年期中考试都是,才得了70多分。到了高三复习,这一块内容成了攻坚对象,我做了很多练习题,每一道我都硬着头皮坚持做到最后,不管是对是错,错了又再重做。那段时间很痛苦,不过此后三角函数的题对我就是a piece of cake啦,做起来都很顺。所以,记住,学数学需要胆量哦!

第二,在平常的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写法”,要养成书写格式规范、条理清楚的习惯。这不仅有利于自己在做题时保持清晰的思路,而且考试时清楚的卷面也投了阅卷老师所好。由于我是女生,一般这一点还做得比较好,但刚学做证明题的时候就有点不注意,做着做着,卷面乱了之后,我自己思路也断了,而且接都接不上,自己也不知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后来特别用心才改过来的。

说来说去,学数学最管用的一句话就是:熟能生巧!

英语:兴趣和热情是成功的沃土

英语也是一门语言,但是由于并不是母语,周围也缺少适宜的环境,所以学习的方略自当与语文有所不同。英语不仅仅是一门用来应付高考的功课,它的效用将伴随人的一生。所以打好基础尤为重要,进入大学以后便没有机会再系统地接受语法等方面全面系统的教育。而语音、语感的养成几乎是在中学便已经定型。高中阶段(包括初中)的词汇量是很少的,相应的阅读范围就相当有限了,应该说,这样的一个小范围内比较容易形成比较固定的学习与答题的套路。虽然总体来说英语学习不应该采取题海战役的办法,但是应付考试不失为一种较为有实效的办法。重要的地方在于同一考查点的问题不应该多次做错,当然能够举一反三才是最好的。当然只掌握那些已经为大家十分熟悉的套路问题应付现在的考试已经不够了,似乎现在倾向于考更加灵活、更加考虑语境的题型,这对语感的培养提升要求就更高了。应该说对于语言的细微巧妙处的把握,显得更加重要。这就不是题海能够做到的了。

英语是我中学时最感兴趣的一门课程。我是初一才开始学英语的,但从第一堂课开始我就被那长得完全不同于方方正正的汉字的英文字母所吸引。初一一年我都极其热衷于读英语、背单词。记得每天放学回家,我便会开始自教自学:我不是坐在书桌前,而是站在自己房间里的那块小黑板前,俨然当起小老师,自教自学(由于并没有其他学生,有时真的有点缺乏成就感,于是就硬把刚上小学的弟弟拉来听课,搞得贪玩的他极为恼火)。我会把每天老师曾讲过的单词、句子以及课本上新出现的单词和例句全部写到黑板上,朗读、朗读、再朗读,然后再默写,再背诵……这样一来,我每天都趁热打铁,及时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多亏了那一年,为我以后的英语学习奠定了最牢固的基础。说实话,那时并没有清楚意识到是在复习、巩固,而完全是兴趣所驱使,只是幼稚地认为站在黑板前说一种很多人都听不懂的语言很是神气。

初二、初三就多是学习语法了。我也不再兴致盎然的实施什么自教自学法了。但学英语的热情还是蛮高的,我开始热衷于造句、拆句。我们那会儿,英语老师教学主要采用的还是翻译——造句法,每学习生词和新的语法规则,老师就让我们用英文翻译他所说的中文句子,也就相当于用新词、新语法造句。这种方法我很容易接受,也有兴趣。于是课上我总是主动起来翻译、造句,这样用过的词和语法往往更容易被记住。你说一遍,老师替你指出一些发音和语法上的错误,你又再讲一遍正确的,课堂上你用很短的时间就可以吸收到你在课后花上十倍的时间也未必能吸收到的知识,不失为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当然,不可能每句话都由我来翻译,所以当老师叫其他同学造句时,我也会暂且不听别人的回答,而自己独立地思考,迅速在心中或笔记本上做出自己的答案,然后再根据老师所给出的正确句子改正自己所犯的错误。我一直相信,专心听讲,课堂上保持最亢奋的状态是一种最高效的学习方法。

而我最喜欢的拆句倒不限于课堂。我平时看书、做题碰到的一些长句我都喜欢挑出来分析一下句子成分。我也记不确切是什么时候了,英语老师教我们分析句子结构,划分主谓宾定状补等成分。好像很多同学挺讨厌学这个,老师也没有专门讲,只是穿插于课文的学习当中。而我却对此特别感兴趣,每看到一个复杂的长句我就有一种冲动要去把它肢解开来看个究竟,否则即使我看明白了它说什么内容,也老觉得还有一块阴影留在那里似的。一部分、一部分地拆卸下来,如果我都能明白,心头则往往有豁然开朗之快感;如果拆得不顺利,我就去问同学、问老师,直至搞清楚为止,这过程中我常常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发觉自己过去自以为是的某点知识竟然是错的、找到语法盲点或者是发现一个漂亮的句型或词组等。造句只是一种模仿,运用和感受别人发现和总结出来的东西;而拆句则不同,我觉得更有创造性,像是自己从沙土中淘出金子,那时的感觉真的很棒!

初中时我的阅读量还很小,虽然除了课本、试卷以外,我也订阅了一些学习报和杂志什么的,但由于尚未养成勤于查字典的习惯,我并不太阅读上面的一些小文章,所以初中三年阅读水平始终平平,没有太大发展。至于写作,几乎没有过,中考时是否有作文我都不太记得了。

到了高中,我的英语学习大致可以分成两个大的阶段:高一、高二应该是英语水平得到较大提高的时期;高三算停滞阶段。

高一时我开始隔几天写一篇英语日记。写英语日记时尽量多用用新学的知识,有意识地复习一下。而且写英语日记可以逼我们自己多查字典,想用某一个英文单词而对其意义又不太确切时,我不得不去查英汉词典;想表达某个意思却又不知道对应的英文单词时,我还是得去查汉英词典……坚持一段日子后,我见识的单词明显就增多了,写日记用过的单词虽然我肯定不能完全记住,但很多用了几次还是能认识了,有些用得多的就渐渐能自己独立灵活运用了。而且很明显的,写了几篇之后,那种难以下手的生涩感逐渐减弱并消失了,尽管写的句子还说不上优美,但的确越来越流畅了。

如果说初中时是兴趣促使我学好了英语、取得了好的英语成绩,那么,高中时更多的可能是优异的英语成绩让我保持着学英语的热情。进高中的第一次英语期中考试我就位居全年级第一,从此,老师对我要求严格,我自己也丝毫不敢松懈。每学完一课,老师都要作个小结,这时他偶尔会让我用英语复述所学课文,最初我真的是硬着头皮上,说得吞吞吐吐。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我就平时多熟悉一下课文,多读读,有些句子我觉得不错的甚至还背下来,小结课前自己还事先试着复述。到了高二,已经可以说得比较流利了,英语语感也因此增强了许多。

为了使语法得到精进,我开始做练习题,每天坚持做一定量的。我自己买了一本辅导书,就专心做好那一本。一般每天首攻与刚学的知识有关的语法题,再做一定地阅读理解,提高阅读能力;而后再开始稍微做一点其他的,防止忘记以前学过的。做题的好处就是能把握重难点,拓宽见识,可以对基本学完的语法查漏补缺,更可以提高应试能力。做题更离不开一个“问”字,虽然英语题很多是靠语感的,成绩好的同学,甚至老师有些都未必能清楚说出理由,但即便如此,多问问、大家在一起切磋讨论还是可以学到许多东西的,而且某些你自己单凭感觉做出来的题也许你可以发现别人确实有着很清楚的理由,如此一点一滴地积累你就慢慢进步了。

但到了高三,我发现我的英语水平徘徊不前,每次考试都在120、130左右(150分总分),真的是说好不好说坏不坏。我当时非常着急,却毫无办法,我只是盲目地一套一套做着模拟题,有没有作用我也不知道,现在想来,最多也就起到了稳定既有成绩地作用吧。我这样学了六年英语,高考得了138分,所以这套方法对于应付高考还是蛮管用的,而且除了听、说,我的英语功底也还很扎实。但是从我这六年英语学习经历中大家很容易看到一些不足之处,譬如,我花了太多的时间在语法上;我阅读量太少,中学几乎没看过什么英文报纸或原著;几乎从未练过听力;高三一心为了“应付高考”,没再自己试着复述课文,想说句英文都很困难……这一切我不知道是自己造成的,还是应试教育的结果。我希望大家从中学开始就切实着手提高英文水平,不只是为了考试。还好,现在的英语考试也越来越要求学好英语听、读、写各个方面了。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和汉语一样,学习它需要大量地阅读、大量地写作、大量地听,将自己置身于一个英语环境中,提高自己的听、写、读能力。培养好的语感,这是学好英语的关键。英语复习最基本的可以分为语音、词汇、语法三大块,他们互相联系、交织在一起。语音主要通过结合词汇来复习,牢记一些读者的普遍规律,平时练习中注意随时记下那些特殊的不规则的发音,对基本词汇能正确拼写出国际音标,在考前复习阶段点到为止,毋须投入过多精力。

词汇,对于高考来说是关键的一环,又恰恰是大多数学生的弱点,最后阶段的词汇复习和再积累,重点是课本词汇,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扩展。看记一个单词,可想想这个单词的其他各种形式,也可把发音规则相同或读音有某种联系的一组单词联起来记忆。对单词,尤其是动词的掌握,应放在句子中、课文中,以词组或句子为单位来记。尤其当你的英语水平进入停滞阶段后,唯有扩展词汇量才能让你的英语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语法复习结合大量阅读来进行,尤其要熟读课文和各种句型的例句,并尽可能地多背课文和例句,这样在高考中就能触类旁通,许多似曾相识的题都能迎刃而解。同时大量阅读又能扩充词汇量,训练阅读速度,适应高考需要。

最后,我想对你们说的是,当你状态不佳,学习效率比较低下时,不妨抄一抄英语课文或者一些课外英语阅读文章,不用特别用心搞得自己太累,很放松的那样就行。你的心情可能能很快调整过来,而且在无形中对你学英语还有一定助益哦!不妨试试这个小秘方。

历史、政治:教训和经验的差别

高考历史政治加起来才199分,我自己都觉得无颜面谈论什么历史政治学习经验;但毕竟是一个人大的文科生,还是应该跟大家说说有关历史政治两科的学习,就算汲取一下我的教训也可以吧。

以前学历史政治都是靠记忆,会背就行了。而且高一和高二两年呆在重点班,成天跟数理化打交道,历史政治平时看都不看的,临考再狂背一阵了事。高三进了文科班才发现文科生学历史政治光靠背是不行的,高考的历史政治注重的是你的分析理解能力。在这里,我就主要讲讲我自己高三复习阶段是怎样学历史政治的吧。

历史属于偏重记忆的科目,但记忆也是有方法的,特别到了高三总复习时,所有以前学过的都汇集到了一块,如果不注意方法,可能会越背越乱。在记忆时,我们要时刻不忘知识系统化和概括化,掌握线索、提纲挈领。知识的融汇贯通,对这门科目极为重要,要人为地把它们组织成一个有机体,这样不致于知识点太多、太散,不利于记忆。寻找贯穿知识的主线,像串糖葫芦一样,把零乱的知识点串在一起,井然有序,既便于复习,又便于掌握。

我那会儿也曾经脑袋里特别乱,后来我就干脆停下来,暂时不再盲目加强记忆,花一段时间把世界史和中国史分块整理清楚,反复看课本的目录,甚至抄下来,同时结合相应的具体内容看一看,巩固一下记忆过的内容并且把它粘附到那条线索上去(课本遵循的线索一般是横向的)。我第一轮复习时侧重理清横向线索,即一个时期一个时期看下来,把握同一时期不同国家、不同组织和政党等的动向及重大事件;第二轮就抓好纵向线索,如专题复习、国别复习,搞清某一个小范围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到第三轮就要纵横结合,做到能由某一点非常熟练的往前后左右延伸。这样一来,不仅记忆非常有序、有效了,而且对做好论述题大有裨益。

线索有了,内容也要详细牢记,死记硬背课本都无妨,但千万不可点到即止、模糊记忆,对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意义等不可以有“好像是……”的想法,一定要清楚到能明明白白写出几行字来。我当时历史考得不好就是因为史实记忆得不详细、不牢固,论述题能写出回答提纲,具体答起来却写不出几行字来。

另外,由于史实都涉及地点,所以记忆时要熟悉历史地图。要紧跟教材,熟悉教材上每一张图,仔细揣摩,对于较为简单的图,提倡自己手绘,这样可以增强记忆。有时可以对着地图在心里默记在某地何时发生过何重大事件,效果很好。

除了系统的记忆,还需紧扣教材,扩大练习量。熟能生巧是一个永远正确的真理,只有熟练,才能谈得上技巧。熟练的着眼点首先要放在教材上,紧紧扣住教材内容,认真整理体会教师上课时传授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大量的针对性训练,可有专项训练,也可有综合训练,对每一个知识点,要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只有这样,综合能力才能逐步提高,才能得心应手地应付变化多端的考题,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政治与历史的学习有着很大的相似性,都比较偏重记忆。政治的记忆相对来说还要容易一些,它的条理相对清楚一些,很多东西在上课的时候完全就可以跟着老师的步伐记住。这还是比较零散的知识点,课后需要再花点时间复习,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归类排队,逐个整理这些知识的基本内容和要点,达到既能准确地把握概念又能简明扼要地表述。然后进一步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纵横关系,要突破重点抓住难点,不要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在难点上多花点时间,在重点上要深入全面地理解与掌握,面向社会重视时事。

平时政治学习要特别注意抠细节,无论看书还是听课都是如此,这是做好选择题必不可少的条件。一些常考的细节问题、容易被疏忽的细节最好都记下来,复习到相关内容时就拿出来结合着看看。

在政治学科中常见的一种重要题型,是要求考生应用一些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与解释一些社会政治现象,因此要努力掌握观察、分析政治现象的科学方法。要支持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周围的事物。运用全面的、发展的和实事求是观点去认识和对待现实政治生活中的问题,运用阶级观点去对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作阶级分析。实事求是的观点是对一切科学知识的基本要求,而坚持全面的和发展的观点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阶级观点是运用全面的、发展的和实事求是的观点,研究阶级社会的历史,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的体现。要理论联系实际来理解与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要重视平时的时事政治学习,关心国外大事。

结语

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摸索,就这样,我走进了人大。我回忆总结了我个人中学学习的经验和方法,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会有所帮助。但也仅供参考,你们不要照搬,适合自己的可以借鉴一下。我始终认为每个人有适合自己的一套独特的学习方法,要不断在学习中去摸索才能获得。成绩不好的人只是不愿意去学、去摸索,或者是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罢了。

祝大家成功!学习经验总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我想他学习的劲头一定会很大,而且学习的效率也会有很大的提高。我以我的实际经历向大家说明在一定时期“挺住”是多么重要。学好语文关键是要下苦工夫,舍得花时间。

学习经验总结

唐明/人民大学商学院

作者简介:

我现在就读于人民大学商学院,是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1997年北京市文科状元。在近20年的求学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1991年获得全国“华罗庚金杯赛”的二等奖,并因此被保送到北京市郊区的最好的重点中学——牛栏山一中;1992年,我获得了北京市“迎春杯”数学竞赛的一等奖;1994年,我获得了北京市化学竞赛的三等奖,同年以优异的中考成绩考入牛栏山一中的高中部。从此,我一直在我们年级的各种考试中名列第一名(当然,我高二转入文科班以后,就只是和文科的同学比较)。我最辉煌的成绩当属1997年的高考中,我以604分一举取得了北京市文科的总分第一名。这是1990年以后,北京市郊区出现的第一个高考状元。我因此考入了梦寐以求的人大,来到了我魂牵梦萦的燕园求学。在大学的学习工作中,我更加努力,取得了更加优异的成绩:我连续三年被评为“人大三好学生”,连续四年获得有同大学状元奖学金,并于2000年被学校派往美国访问学习半年。同时,我由于大学学习成绩名列班上第一名,所以被保送到北京大学读研究生。

引子:

考进人大,离不开学校和老师的培养和辛勤教诲,离不开家人的关心和支持,离不开同学的帮助。离不开方法的帮助。

学习方法对一个人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在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和全球一体化的今天,现实要求人们不断学习新出现的知识。只有这样,人们才能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才能够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生存和发展。具体到一名中学生,学习方法的总结和有效运用就更加重要,因为为了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入场券”,每个人都必须经历中考和高考两道关卡。虽然由于近两年来高校扩招使“千军万马闯独木桥”的状况有所改观,但是,由于高等教育的普及,也使大学学历贬值,一个人要是获得一个较好的背景,必须获得更高学历或者从人大、北大、清华等名校毕业。所以现实使每个学生必须努力学习别人的先进学习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好的学习方法将使一个人一生受益,它是一把帮你开启新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

在这篇总结里,我将把我这些年来总结出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介绍给各位中学生朋友。我的总结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从总体上总结我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把适合于各科学习的方法先进行总括的论述;在第二部分我将就文科的各个具体学科,谈谈一些适合于不同科目的特定的学习方法。希望我的经验和方法能够对现在正在“寒窗苦读”的中学生朋友有一些启迪,帮助他们更快地实现考入大学的理想。

学习方法总论

在这一个部分,我就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即如何有效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介绍一些总体上适合的方法。这些方法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寓学于乐

我觉得要把功课学好,首先必须解决学习目的的问题,也就是同学们经常问的为什么要学习的问题。我觉得现在很多同学在认识这个问题的时候存在一些误区。由于现在高考的升学压力仍然很大,家庭、学校、社会对于学生施加的压力比较大,所以学生们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而厌学是学习的最大障碍。

我想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培养对于学习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我想他学习的劲头一定会很大,而且学习的效率也会有很大的提高。怎样培养起对于学习的兴趣呢?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给学生以启蒙和引导,这就是老师和家长的责任了。老师和家长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孩子和学生有哪方面的爱好和天赋,并进行合理的引导。要知道,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夸奖,对于一个学生的进步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记得我小的时候很喜欢历史故事,于是我的爸爸就给我买了中国通史、世界通史等启蒙书籍,并经常在外人面前夸奖我喜欢读书,知道很多的历史典故。这样就给了我一个正的反馈,并且激励我读更多的书,知道更多的故事,从此,我最擅长的一门课就是历史,我在进行高考复习的时候,觉得最轻松、最有意思的就是历史这一门了。我从来没有觉得学习历史是一件枯燥的事,也不象其他同学那样死记硬背,我看历史书,就象在读一本侦探小说,时刻关注着为什么一个特定的历史时间会发生、它的后果是怎样的、它有什么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历史上借鉴什么。这样,在作每一份历史试卷时,我都能够提出很多自己的见解,这些见解不是书本上的原话,但是都可以言之成理,因而总是能够得到题目的“附加分”,我也时常得到老师的夸奖。最后在高考中,我的历史单科成绩获得了我们区第一名。

所以,作为一个中学生,首先要培养对于各门学问的兴趣,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为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学而优则仕”,时代的发展使这句话在今天依然正确,目不识丁的暴发户在中国必将越来越少。随着你知识的增多,学习也会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因而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会学还得会思《论语》中有一句话精辟地论述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那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谓“学而不思则罔”,说的是如果只闷头学习而不思考,那么就会经常迷失了前进的方向,不明白为什么要学,要学习写什么,变成一个“书呆子”,这样的人在当今社会是很难生存的。所谓“思而不学则殆”指的是,如果不学习先人的知识,而只是自己思索,那就只能陷入空想而一事无成,这样的人把宝贵的时间都花在了想象中的世界,反而连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都不能学会。在中学生中,上述两种同学都大有人在。

其实,上述两种同学,各有自己的优点和劣势。“只学不想”的同学比较塌实肯干,能够平心静气地坐在书桌前,集中精力于学习,这在当今充满浮躁的社会中是很难得的;“只想不学”的同学具有批判精神,他们对于现有的知识、现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满意,喜欢自己思索问题,但是由于不具有最基本的知识准备,这些同学大部分会既不能学好书本知识,又不能作出创新性的工作。

因此,同学们在学习中一定要处理好这对关系。我个人认为,中学生应该首先努力学习好书本上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技能,如计算的能力、阅读文献的能力、写作的能力等。在学习这些内容的时候,应该“只学不思”。但是,“尽信书不如无书”,同学们要敢于挑战书中的一些过时观点和错误,这时大家要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当然,进行批判性思考的前提是掌握了大量的背景知识。例如,以前的历史课本,对于国民党1927年至1936年的统治,往往给予负评价,例如在叙述“法币改革”的时候,没有论述统一货币对于经济增长的好处;另外对于这十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没有提及。我由于看了一些有关这段历史的其他书籍,觉得书上的观点不够客观,就向老师提出了这个问题,得到了老师的肯定。而且现在最新版的历史教材中,已经重新对这段历史进行了叙述,增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史实。

上面只是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勤学和思考在学习中重要性和相辅相成的关系,其实思考在其他方面也很重要,例如解一道数学题,我们不应该只局限于会书上列举的例题的解法,我们应该综合自己所学的知识,看是否还有更简单、更快的解法。在学习英语写作时,可以思考从中文写作中吸取适用的写作手法。

总之,在学习过程中,勤学和思考是同样重要的,同学们不可以忽略任何一个。

学问不分家“学问学问”,就是既要自己学习,有要向其他人请教。我个人认为学习过程中与他人的交流是十分重要的。我们既应该在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找老师帮忙,又应该与自己周围的同学进行讨论。我们既应该向比我们学习好的同学请教,又应该向学习不如我们的同学学习。这就是所谓的“不耻下问”。

为什么说学习中与他人的交流是重要的呢?因为一个人的思维容易陷入习惯定式,这很容易使人“钻牛角尖”。而与他人交流、讨论、辩论,可以互相启迪心智,从多角度分析处理一个问题,这样对于培养严格人的思维能力是十分有好处的。试想,你是否遇到过如下的情景:碰到一道数学难题,不同的同学的解题思路是多么的不同,即使你用自己的常规方法能够把题目作出来,但也许这种方法是最烦琐的,其他同学可能会发现更简便的做法。再比如,对于同一个作文题目,不同的同学会有不同的谋篇策略、不同的论点、不同的论据、不同的写作方式,如果大家能够坐下来共同讨论,那么每个人的写作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在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善于向老师请教。我想任何一个老师都是很敬业的,起码我遇到的牛山一中的老师都是如此,他们以校为家,每位老师每周都会有两个晚上坐在办公室里等待学生去答疑。我们不要怕自己问的问题很肤浅、很愚蠢,或者怕老师怪罪我们没有听懂老师课堂上所讲的内容。老师们最怕的不是学生学得慢,而是怕学生把不懂的问题积压,直到不可弥补。当然,老师们工作很繁忙,也有很多自己的事务需要处理,所以我们在问老师问题的时候,最好能够和老师事先约好时间,这样做比较礼貌。老师在单独辅导学生的时候,一般会讲解得很细致,而且气氛比较融洽、轻松,同学们更容易理解所学的内容。

除了与老师交流以外,我觉得与同学进行讨论也是提高自己学习水平的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是,据我的经验,有一些学习好的同学不愿意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他们认为一旦把自己会的东西教会他人,自己就不能在考试中超过别人。这样他们十分吝于回答同学的问题,甚至假装不会。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因为从功利的角度考虑,你的同学不会成为你的竞争对手,你真正的竞争对手是除了你同学以外的本省的其他同学。这是因为,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一般来说,同一所学校的同学很少填报一个大学、一个专业,而将来你在做事业的时候,往往是你现在的同学是你最大的帮手。所以,我们不应该对自己的同学有所保留,而应该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实际上,只有把一个知识清楚地给别人讲明白时,你才算真正地掌握了这个知识。所以,学习好的同学不应该对自己的同学有所保留,实际上,一个班上的同学都进步了,班上才有一种向上进去的气氛,这对于每个同学的发展都是有好处的。

学习与毅力

学习是一件苦差事,作为现在的中学生,学习的负担很重,每天要上4至6小时的课,每门课程还要留大量的作业,还有作不完的练习册和参考书,这样一天的学习时间估计会在10小时以上。像我的母校牛栏山一中,由于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学生每天的学习时间达12个小时。繁重的课业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但是,为了在激烈的高考中闯过“独木桥”,无论是老师、家长还是学生都希望延长学习时间。因为,一般说来,学习时间越长,学习效果越好。这就是对于假期补课屡禁不止的原因。

作为一个学生,面对这样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巨大的升学压力,必须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吃苦的精神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认为,如果说应试教育对于学生成长有好处的话,那么培养学生的塌实做事的毅力就是最大的好处。学习的毅力表现在遇到挫折不服输,遇到困难不低头,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自己学习的薄弱环节,简单来说,就是能够挺过最困难的时期。

我以我的实际经历向大家说明在一定时期“挺住”是多么重要。我的空间想象能力很差,所以从初中开始,几何就一直学得不好,中考就是因为一道几何题没有考满分。到了高中学习立体几何,我简直就不知道老师在课堂上讲些什么,因为我连最简单的三维图形都不会画。所以,整个高一一年我都仿佛生活在噩梦之中。我曾经对自己自暴自弃,在上几何课的时候做代数的习题。后来,我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找老师寻求帮助,老师鼓励了我,他说立体几何对于一个人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很高,并不是人天生就能学好这门课。要学好就必须下苦工夫,只要挺过了开始这段最难的时间,就可以掌握立体几何的知识了。他要求我抄书上的定义、定理,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果不会画图,就描书上的图;对于书上的例题,也要在笔记本上抄几遍。

我真的照老师的要求做了,结果发现在抄书的过程中,我对基本概念、基本定理的理解加深了,发现它们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概念可以引出另一个;这个定理是以那一个为基础的。我虽然不能把立体图形画得很美观、很合比例,但是,已经能够看出线、面之间的关系。这样,我挺过了最艰难的时期,立体几何的其他内容,例如各种多面体、圆柱、圆锥、球体,就不对我构成任何障碍。最后期末考试我立体几何考了满分。

我觉得学习中培养起的毅力,不但在整个学习阶段让人受益匪浅,而且,对于一个人将来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好处。所以,我希望中学生朋友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培养起塌实的学风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以上我介绍了自己在将近20年学习过程中所体会出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广大的中学生朋友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把学习过程当作一种追求真理、寻求快乐、陶冶情操的过程。这样,你就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了。

下面,我将向大家介绍我比较熟识的中学文科各科的学习方法。我在中学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无论文科和理科的科目,我都学得不错,我在高中的9门会考,全部得了优秀。但是,由于从高二开始,我就选择了学习文科,所以对于这些科目我更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因而我主要介绍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和历史这五门课的特点和学习策略。

语文:欲速则不达

我们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习语文,到了大学还要学习大学语文,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语文的重要性。可以说,语文的学习是其他知识学习的基础,因为语文所培养的学生读、写、说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各门知识所必备的。所以,无论高考怎么改革,语文总是必考科目。但是,学了这么多年的语文,有谁能说真正把语文学好了呢?

在中学生中,普遍有两种对待语文的态度:一种认为语文太难了,无论怎么学习,高考也只能靠100分左右(150分制);另外一部分人则认为语文很容易,不复习,考试时也能考个八、九十分。这两种看法各有其道理,第一种看法是从学习知识和能力的角度考虑的,语文确实很难,要真正掌握过硬的文学的知识和阅读写作的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从应试的角度考虑,语文有不难,不用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就可以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因此,在进行高考复习时,由于时间的紧迫性,同学们应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可以大幅度提高成绩的科目上,对于语文只需要复习一下必须掌握的文学知识就可以了。

下面我就介绍我自己学习语文的方法,我假设大家有足够的时间,而不是已经进入高考复习,不可能花时间对语文进行系统学习。

首先,学习语文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不能急于求成。语文要学的东西太多了,把语文的知识称之为一个“浩瀚的海洋”是很合适的,从最简单的字词到较为复杂的句子段落,从我们日常随便的口语到比较规范的书面语,从古代脍炙人口的诗词到现在晦涩难懂的学术论文,无一处不是学问,无一处不需要我们平心静气地耐心去学。正因为语文知识太零散,突击学习的方法效果就不好,因此在平时一定要时时学处处学,并要有坚持到底的信念,千万不能急于求成,学了一段时间效果不明显而放弃。大家要把语文的学习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例如,在学习历史时,争取找来古代的文献,提高自己的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在答政治论述题的时候,自觉地把议论文写作的方法运用其中等等。

第二,好好利用课堂45分钟。有些同学认为语文课很无聊,没有什么可听的,没有什么可学的。现行的语文课本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如课文的选择脱离时代,很多文章现在读起来已经没有什么借鉴意义。但是,我觉得语文书中所选择的文言文,还是十分经典、十分好看的,而且,这些文言文基本包括了古汉语中常用的实词和虚词,掌握了这些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对于将来参加任何考试和阅读一定的古文献来说,就不会有什么难度。所以,同学们应该注意听老师上课的讲解,往往课堂上一分钟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课下需要十分钟才能从字典上查到。另外,老师对于文章篇章结构的分析,也有助于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所以希望同学们不要浪费了课堂的宝贵时间。

第三,多读课外书。我觉得语文的学习关键在于课下的积累,读的东西多了,自然能够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因为读书时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作者优美的词句、精辟的言论和谋篇布局的方法会自然而然的影响读者。有些同学感到写作文时无话可说,要么就是空话连篇,没有实质内容,这都是因为平时积累的不够。无论是高考和中考的阅卷人都是以文章有没有实质内容来评判作文的优劣的,所以同学们平时一定注意多读一些书,积累知识。我觉得大家在选择课外读物时,要注意选择的广泛性。既要读文学名著,又要读科普文学读物;既要看国外的小说,又要看国内的名家作品;既要看古典名著,又要关注现代文坛的新人;可以看一些伟大人物的传记,又应该读以下领袖人物的政论文集;甚至大家读一些武侠、言情小说都有好处。当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