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轶闻录系列-名胜游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8 05:43:36

点击下载

作者:周简段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神州轶闻录系列-名胜游记

神州轶闻录系列-名胜游记试读:

总序一

让我为《神州轶闻录》这部很有分量的丛书作序,使我惶恐!虽然在我九十年的岁月中,七十年是住在北京的:我住过“天棚鱼缸石榴树”的四合院,从西直门骑驴到过卧佛寺,吃过赛梨的萝卜和糖葫芦……但是看起《神州轶闻录》,那几卷里的掌故、风土、艺文、名胜、人情等,大都是我所不知道的。首次到北京的外国朋友和国外华侨,往往问我:“你是老北京,请你告诉我逛北京要如何逛法?”我居然大言不惭地说:“你首先要去的是天坛公园,那座祈年殿,是我觉得在欧、美、亚、非的任何建筑,都不能与她相比的;再就是去登上景山之巅,俯看北京城全景,故宫的设计也全看到了。此外去吃顿全聚德的烤鸭、东来顺的涮羊肉。其他就是我认为可去可不去的地方,你再听听别人的意见吧。”

我自1980年伤腿之后,不良于行,新北京的建筑,我都没有看见过,但这不是古迹,也不在我们谈话之列了。

我所能写的,就是这些。冰心1991年2月26日

总序二

我顶怵写序,怕没话找活,空空洞洞,所以我轻易不答应给人写序。唯独对周简段先生(我没见过这位,所以不便加个“老”字儿)的《神州轶闻录》,我不能推辞。一则是我翻阅了曾在香港出的五辑选本,简直叫人拿起来放不下,实在有看头儿,二则一沾北京的边儿,我就不好意思溜掉。在下到底是在这儿土生土长的呀。

我出生在东直门羊倌胡同,中小学都是在安定门大三条上的。最后,又在海淀戴了下学士帽儿——就是那种挂着穗子的黑绸方帽。刨去跟学校春游到过一趟南口,十八岁前我就没出过城圈儿。可后来当上了记者,就跑起江湖来啦。不但国内,连大半个地球都跑遍了。可是不论漂到哪儿,我怎么也忘不了我的老北京。

这着实是块宝地。不但历史悠久,掌故丰富,城里城外满是名胜古迹,而且叫人怀念的,是在这里活动过的非凡人物。北京城要是座五光十色的舞台,那么更叫座的当然是在这里驰骋过的显赫角色。那真是三教九流,行行出状元。这里有纵横捭阖的政客,也有学贯中西的学者,有书画名家,也有名噪一时的曲艺泰斗,以至身怀绝技的武术大师。《名人辞典》只能告诉你这些人物的官职履历,这本《神州轶闻录》却能通过遗闻轶事,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他们的精神面貌。

不论是对像我这样怀念老北京,一心希望重温一下故都旧梦的老年人,还是对那些急于了解昨天的青年人来说,这都是一套可心的书,可以放在枕边或揣在旅行包里随身携带的好书。篇幅都不长,既能解闷儿又长知识,必然会越看越有滋味儿。萧乾1990年7月10日

总序三

“文化”是一个很大的词儿,而本书中所选的文章却是短而又短,几乎都是身边琐事,细碎平淡,小到不能再小了。这与“文化”不是有很大的矛盾吗?

我认为,关键在于如何看待文化。

我们语言中有许多最常见的词儿,一看便明白,一问便糊涂。“文化”就属于这一类。一提到“文化”,谁不明白呢?然而,为什么据说世界各国学者对“文化”下的定义竟有五六百种之多,而且谁也说服不了谁呢?个中消息,耐人寻味。这就充分说明,“文化”是根本没有法子下定义的。

然而,我们用不着为此伤心失望。我们生活,我们读书,绝不是遵守某一个定义的。尽管学者用心良苦,下定义煞费精神,我们可以置之不理而心安理得地按照自己的常识去理解文化。

如果你同意我这个看法的话,那么你就会在本书所有的文章中发现文化。本书共分五个部分,哪一部分里没有文化呢?各文中所讲的故事,都看似烦琐细碎,平淡无奇;如果你愿意当作“闲书”来看,仅供茶余酒后消遣之用,从中寻求那么一点点儿小小的乐趣,你有这个权利,我也表示赞同。因为,不管这点乐趣多么渺小,它也能让你去除精神和体力的疲惫,重新抖擞精神,投入人生的或大或小的事业的搏斗中去。贤于博弈多矣。

然而,哲学家们常说:于一滴水中见大海,于一粒沙中见宇宙。难道在我们这些小的文章中不能见到大的文化吗?所有这一些戏曲、文玩、学府逸事等,又哪一个与文化无关呢?只不过在这里谈文化,不是峨冠博带,威仪俨然,不是高头讲章,而是涉笔成趣,理路天成,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微末处见全面,让你读了以后,如食橄榄,回味无穷,陶冶性灵,增长见识。这种精神的享受,是别的文章无法代替的。难道不是这样子吗?

我就是本着这一点小小的想法,写了这一篇小序。季羡林1991年6月23日序

在山河壮丽的祖国大地上,人类的创造有如奇葩异卉到处开放,构成了最珍贵的历史文化景观。大者如巍峨的城阙,小者如园林胜迹。悠游其间,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情思和遐想。这本《名胜游记》或许正可以有助于人们回顾过去,领会现在,以至展望未来。我这样想,乃是出于个人的一点感受。

整整六十年前,作为一个青年学生,初次来到现在北京大学校园中心那脍炙人口的未名湖畔时,妩媚多姿的湖光塔影,确实令人心旷神怡。只是住下来之后,我才逐渐了解到,这未名湖周围一带,原是清朝乾隆时期权相和珅的淑春园的故址,而相与毗连的,还有一处晚明的园林胜迹,即当时闻名京华的勺园。这勺园原是万历年间颇有盛誉的书法家米万钟所亲自设计的。他自称是仅仅导引“海淀一勺”之水,辟治了这座名园,故称“勺园”。时人孙承泽的《春明梦余录》有记载说:“海淀米太仆园,园仅百亩,一望尽水,长塔大桥,幽亭曲榭。路穷则舟,舟穷则廊。高柳掩之,一望弥际。”与米万钟素有交往的诗人袁中道,在《七夕集勺园》一诗中也曾写道:“闻说园林胜,虽忙也爱游;到门唯见水,入室尽疑舟。”而米万钟自己也有《海淀勺园》一诗,更是描写说“绕堤尽是苍烟护,傍舍都将碧水涵”。这都说明引水虽然有限,而创造的意境却是无穷的,足见当时勺园设计手法的高明。实际上米万钟不仅长于园林设计,而且还是一位写实的画家,手绘有《勺园修禊图》长卷,至今珍藏在北大图书馆,堪称“校宝”。

现在北大新辟专供宾客汽车出入的西门,入门之后,一线大道穿越一带碧波荡漾的荷塘,转而南下,右侧一组新起的楼群,是改革开放以来,迎接国际学者和留学生的居住中心。这里因为原是明代勺园的旧址,因此仍沿用了“勺园”这名称。从勺园楼群到未名湖畔,一水相连,近在咫尺。把历史上一带名园废墟规划建设、更新改造为跻身于世界著名学府之林的大学校园,这似乎还是别无先例的。因略述其原委,权当本书的小序,或许是小题大做了,尚希读者谅之。侯仁之1991年7月7日于北大燕南园

皇宫城阙

太和殿的故事

到古都北京旅游的人,几乎都要到明清两代的故宫一游,而故宫中最具有吸引力的莫过于太和殿了。

太和殿不愧为世界建筑史上光芒四射的杰作,它金碧辉煌,殿宇庄严,也的确担当得起人们对它的景仰与向往。那恢宏的气势与精妙的建筑结构,显示了帝王的尊严与建造者的聪明才智。

太和殿也称为金銮殿,是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建造的皇宫中的主体建筑。太和殿原名奉天殿,后改名皇极殿,到清代顺治年间,才改称太和殿。它曾多次遭到火灾,又多次修缮,现在人们游览时见到的太和殿是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建造的,也有近三百年的历史了。

太和殿庄严巍峨,仅殿基高度就有六七米,周围是三重汉白玉雕栏。太和殿高三十多米,殿宇开阔高大,共有七十二根巨柱。殿中有金漆雕龙宝座,皇帝登基之时,就坐在那个座位上。历史上多少人为了登上宝座,或驰骋疆场,杀人盈野;或钩心斗角,用尽机巧权术。可是,到头来,“多少前朝兴废事,尽付与渔樵闲话”!

康熙时正是清代的全盛时期,所以曾两次重修太和殿。当时主持此项巨大工程的是顺天府的一位木匠,名叫梁九。他从明末到清初,一直在紫禁城里任工匠。在没有现代设计工具的条件下,全部太和殿的外形设计、内部结构、梁枋椽柱、斗拱飞檐,全凭梁九悉心筹划。他最常用的办法是制造模型小样,即先用木条制出小型木殿。据王士桢《居易录》记载:以寸准尺,以尺准丈,不逾数尺许,而四阿重室,规模悉具。”这种绝技,在当时是罕见的。

梁九这种技艺,是学自著名工匠冯巧。冯巧也是长期主持宫廷建筑的修缮工作,具有丰富的经验。但是,他却不肯把技艺传人。尽管梁九在其门下做学徒,而且虚心好学,但是,多少年来仍未得窥门径,不得其传。但梁九并无怨言,而且工作更加勤谨,学艺更加恭顺用心,终于感动了冯巧。《居易录》载:“一日,梁九独侍,冯巧顾曰:子可教矣!于是,尽传其奥。巧死,九遂隶籍冬宫,代执营造之事。一技之必有师承,不妄授受如此。”

太和殿是明清两代举行大典的场所。至于大典的盛况,只有在《垂帘听政》这样的影片中去开开眼界了。

清帝的“洞房”

幼年时就听父辈讲过清朝皇帝大婚时,如何隆重、如何热闹等,因此我同好友们去逛故宫时,对清帝的洞房也特别留意。那时主要还是出于好奇,但却不知不觉地留下了较深印象。

进入北京故宫神武门(北门),穿过御花园往南,第一层宫殿就是坤宁宫,宫殿里的东间是清帝的“洞房”。从东侧穿行,还可看到“洞房”东门上面的金边双钩大红喜字,隔着玻璃窗可以看见屋里的龙床、大红缎绣花帐子以及陈设的家具。

清朝皇帝是怎样结婚的呢?

清帝在选定皇后之后,为了迎亲时体面,就派人先到皇后娘家建筑宏丽的府门。迎亲之日,皇帝的老丈人要跪在府门当中恭接圣谕、凤辇。皇后登上凤辇,在銮驾前导下,朝正阳门前进。按照规定,皇后娘家无论住在什么地方,凤辇都必须进正阳门;宣统的国丈住在北城,凤辇仍须绕行南城正阳门。凤辇进了正阳门直往北行,经天安门、端门,直达午门。

提到午门,人们就不禁想起“推出午门斩首”这句传说里的话,似乎午门是个不祥之地,实则不然。凤辇行至午门停住,这时,午门城墙上正中有一只人工砌成的金色凤凰,利用安装的小滑车,从金凤凰嘴里吐出一条长长的红绫,直垂到凤辇前面。红绫下端束有大红色诏书,这就是皇帝给皇后的入宫凭证,叫作“金凤丹诏”,每个娘娘都凭此进入宫门。所以,午门并不是不祥之地,而是“金凤丹诏”下降的吉祥之地。

凤辇进了午门,经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到了坤宁宫,这就是皇后安身之地,然后在东间举行皇帝的婚礼。

行礼时,皇帝皇后并肩盘膝坐在屋里北面龙床上,西南角供着一个高约一尺多的身穿彩衣的木偶像“瓦利妈妈”。“瓦利”按照满文是“降福”的意思,“瓦利妈妈”就是“降福娘娘”。这时,屋里南面有一大铁锅煮着肉;帝、后吃一碗肉,由“神婆”在帝、后前面跳舞。“神婆”意为“瓦利妈妈”的化身,她用舞蹈给帝、后祝福。跳完舞,吃完肉,婚礼即告完成。

现在写来简单,其实那套繁文缛节真是数不胜数。尽管大婚仪式隆重,程序繁多,其目的不外乎炫耀豪华,故示威仪,乞求吉祥,愚弄臣民,甚至弄得民穷财空他们也在所不惜,因而没有必要去为此再浪费笔墨了。

乾隆花园在故宫

乾隆花园的结构应该说是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古华轩。取这个名字的原因是这里有一棵古树——楸树。这树已是第四代树了,老树枯死而复生,绵亘了四代。为了欣赏这棵树,乾隆皇帝在树的前面盖了个古华轩,还自题了楹联:明月清风无处藏,长楸古柏是佳朋。

乾隆皇帝喜欢题诗,走到哪里,兴致所至,随手留下不少“御诗”“御题”,并且还专有几个为他提刀刻字的人。古华轩左边是禊赏亭,亭里就是有名的流杯渠——传说北京只有四处流杯渠,这里是其中之一——“茂林修禊”,所以禊赏亭四周栏杆上画的都是秀竹。亭子的旁边有小井,太监从井里用辘辘打上水来,倒在两只大缸里,缸里的水通过管子流到亭内水渠里,象征着“曲水流觞”。古华轩右边是露台,台不高,但通过崎岖的山道盘旋而上,所以显得有些险峻。台上只有三四平方米面积,配上很矮的栏杆,看起来似乎就开阔了,从这里可见园林专家的一番苦心。

穿过古华轩,进入乾隆花园的第二部分。这是个三合院,正厅叫“遂初堂”。这个院子似乎没有什么特色,倒是院中那只用碧玉雕琢的盆景引人入胜——三只小羊低着头在山道上走着,显然也是取“三羊开泰”的意思。从前富贵人家爱用这样的题材,图个吉利。

从三合院退出来,打开旁门,走完一条狭长的甬道,就进入乾隆花园的第三部分。这里有耸秀亭、延趣楼、翠赏楼、符望阁等古老的建筑。我们当时感兴趣的是假山顶上那座小亭子,亭子的五根柱子呈梅花形,亭顶用绛紫、孔雀蓝两色琉璃瓦筑成,亭顶上还有个石绿色的宝顶,上面画的还是梅花。走完假山上弯曲的石阶来到亭前,上面有乾隆御笔亲题的匾额:“碧螺”。

乾隆花园假山重叠,玲珑剔透,曲径通幽,生气盎然,不落俗套,完全是值得一看的。谁要是到北京去,我建议他到乾隆花园一游。

御花园中石子画

故宫御花园里的花石子路又称石子画,它们是由五色匀称的石子缀成的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其中有花卉、人物、博古、建筑、飞禽走兽及吉祥图案等七百多幅,色彩斑斓,丰富多彩。

我当年由神武门进入御花园时,每每为回环园内的石子甬路所吸引而流连忘返。

石子画是用砖雕成花纹,或以瓦条组成花纹,然后中间填镶石子,铺缀各种图案,如七巧图、什样锦、博古等。七巧图是用长方形、正方形、菱形、梯形、矩形等为轮廓,中间镶以花鸟植物图案,有荷花鸳鸯、双凤花卉、鹭鸶莲花、三松友鹤、鸣凤在竹等,千姿百态,错杂其中。什样锦以石榴、苹果、佛手、瓜、蝙蝠、古磬等为轮廓,画面有二老观棋、五子夺莲、渔樵耕读、犀牛望月、红日出海、狮子滚绣球、渔家乐等,人物形象生动,极富情趣。博古是在多种形式的多宝格里,铺缀上花瓶、缶尊、盆景、花觚、卷书、山子等古玩陈设,造型古朴,雕琢精细。

使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宫廷深处竟有着一些反映民间生活的故事画,画虽俚俗但极诙谐幽默。其中一幅《怕媳妇图》,画面上表现了几对夫妻,有的是男的跪在一条木凳上,头顶油灯,妻子骑在他的身上;有的是男子跪在搓衣板上,头顶一条板凳,妻子在一旁举棍痛责。种种情状,惟妙惟肖。过去笔者曾见一般男士至此均不欲多看,而太太们则细加欣赏。可谓大长女士们志气,大灭男子汉威风了。

还有一幅《十八学士登瀛州图》,描述唐太宗开文馆招揽天下名士的情景。画面上一位学士揽辔而行,悠然自得,小童挑着担子,一前一后,不紧不慢地缓缓行走。人物不足半尺,而神态各异,举止如生。

当年的能工巧匠构思十分神巧,如以正在啼鸣的公鸡和牡丹表现“功名富贵”,以荔枝、桂圆、核桃寓意“连中三元”,以一个裂开的石榴表示“多子多孙”,以五只蝙蝠环绕一个“寿”字组成团花图案象征着“五福临门”等。

御花园里的石子路纵横花园南北,五颜六色,光润华丽,结构精巧,优美别致。在电影《火烧圆明园》里曾给了它一个特写镜头,虽只短暂的一瞥,却引起笔者美好的回忆。读者如至御花园观光,可千万注意脚下,不要错过欣赏石子画的机会。

囚禁光绪的瀛台

曾经有一位名叫德龄的满族女士,在20世纪30年代写过一本《瀛台泣血记》,比较详尽地记述了清朝光绪皇帝一生悲剧性的遭遇。书中所记事实,虽然有一些失真之处,对光绪的评价也未尽妥善,但还是有助于人们对这位推行变法、力图振兴的皇帝有一个全面认识。他在瀛台被囚十年之久,实为一高级囚徒。

人们或许要问:瀛台何在?何以竟能成为堂堂皇帝的囚笼?

瀛台在北京城中,在中南海的南海里。它四面环水,实为一小岛。北部有一木桥与陆地相连,中心建筑为涵元殿,并有许多亭台楼阁和奇石古木。它初建于明代,命名为南台。清顺治年间修葺扩建后,改名为瀛台。当年,康熙和乾隆曾多次在此听政、赐宴。

戊戌政变以后,慈禧太后盛怒之下把光绪囚禁于涵元殿。涵元殿为瀛台正殿,坐北面南。北有涵元门与翔鸾阁相对,南有香扆殿与迎熏亭相望,隔海便为新华门。瀛台建筑规模虽不如紫禁城,却也富丽堂皇。但是,自从光绪被囚于涵元殿,此地便被凄凉、惨淡气氛所笼罩。光绪除每天清晨被拉去陪慈禧上早朝外,其余时间便被囚禁在此,严禁外出。侍奉光绪的太监,均经慈禧的心腹李莲英亲自挑选,对光绪名为服侍实为监视。据说某年的冬季,南海水面已经结冰,一天,光绪微服出行,孰知刚走不远,便被守门人发现,即被“跪阻”返回。事后,慈禧太后居然命人把水面的冰凿开,以防光绪逃走。

光绪被囚瀛台期间,身心备受折磨。据说涵元殿那纸糊的窗户破了之后,竟没人给补一补,这在北国严寒的冬天,确实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光绪在凛冽的朔风中竟冻得浑身发抖,手足麻木。光绪登基以后,未能励精图治,复兴祖业,自身也落到“欲飞无羽翼,欲渡无舟楫”的地步,难怪他要不时慨叹:“我不如汉献帝!”尤其令光绪难堪的是,慈禧为了从精神上折磨光绪,竟把光绪唯一宠爱的珍妃打入冷宫,并永远不准光绪与她相见。

光绪皇帝在瀛台的囚禁生活中,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岁月。直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一日先于慈禧太后一天死于涵元殿东室,结束了他的一生。由于他的死与慈禧太后仅相差一天,有人便怀疑是慈禧把他害死的,也有人说是袁世凯用毒药把他毒死的。这都只能是历史疑案了。

角楼的传说

故宫是古代皇帝居住的地方,它的外围有宽阔的护城河,高大的城墙,城墙的四角还各有一个雄伟的角楼。

角楼可高瞻远瞩,所以遇有敌人侵犯,角楼就有了示警的作用。但是,故宫的这四座似楼非楼,似阁非阁的建筑,以其美的艺术,将其功能部分地掩盖了。民间传说它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从外观看,它们轮廓清晰,有凸有凹,四个金檐歇山顶的山花外露。顶上的十字交叉放置一铜镀金宝鼎,在阳光照射下,金光灿灿,更显示出其玲珑典雅与辉煌。

谈起角楼,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明朝的燕王朱棣在南京做了皇帝后,总想迁都到他做王爷的老地方北京。一天在梦中勾出了一幅美丽的城郭,城的四角各建有一座像广寒宫一样美的角楼。醒来后,他便让画工按梦景画出了一幅巍峨的皇宫图。

于是工部大臣接了谕旨,调集全国最好的工匠,经过十年的努力总算快完工了,唯独那四座角楼,按照图样,在施工中梁脊怎么也安装不上去。眼看日期一天天逼近,工部大臣说:“还有一百天时间,再建不起来,皇帝发怒要砍我的头,可是在砍我的头之前,我先要把你们的头砍下来。”

转眼间,离最后工期只有三天了,许多工匠失去了信心,只好坐以待毙。当时正是三伏天,天气炎热,突然街市上传来叫卖蝈蝈的声音。有一工匠便走过去,见卖者是一位鹤发童颜的长者,他正用秫秸编蝈蝈的笼子。咦?这蝈蝈的笼子不正和皇宫画出的角楼一样吗?他便想买下,然而长者却说:“只让你看,你给多少钱我也不卖!”工匠没办法,只好将卖蝈蝈的长者请到工地,招呼大家来看蝈蝈笼,顿时有人发现了个中的秘密:原来是用了九根梁、十八根柱和七十二条脊。

以后工匠师傅们就根据长者编的蝈蝈笼子的样子,立即投入施工。很快这四座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角楼便建起来了,它像仙山琼阁一样屹立在故宫的四角。后来人们都说:卖蝈蝈编笼子的就是鲁班,鲁班爷看到人间有难,才下凡来救众生的。

1974年湖北收集了一部稀世文物——《鲁班经》,书中有“建工架式”“曲尺用度”“先师源流”,并配有木刻插图一百零四幅。此外,《鲁班经》对起造房屋日期的择定、曲尺的仗用尺寸,包括上山伐木的时日都有专门的说明。

紫禁城的工程师——样式雷

在一出京剧中,明朝的风流天子正德皇帝逛梅龙镇,回答卖酒女李凤姐的问话时说:在一个大圈圈里有一个小圈圈,小圈圈里面有一个黄圈圈,他的家就住在这黄圈圈里面。他在这说的黄圈圈指的就是紫禁城。

紫禁城是明清两代宫廷所在之地。从明朝永乐五年(1407)开始修建,永乐十八年(1420)建成,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

在这个黄圈圈里,重重殿宇,处处楼阁,金碧辉煌,气象万千。据史料记载,紫禁城共有房屋九千多间、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是现存最完整、最具规模的古代宫廷建筑。想当年,动工兴建这样雄伟壮丽的宫殿固属不易,就是五百多年来的维护保修工程,也不知耗费了多少名师巧匠的心血劳力!而在修建紫禁城工程中,最有名的一位建筑工程设计家,就是木匠出身的雷发达。

雷发达是江西南康人,其家世业木匠。幼年时,随父从江西去南京,所见宫殿、庙宇、城楼等,或精巧、或雄伟,均细心观察、仔细研究。稍长,一面从事木匠工作,一面学绘图样,不久,他就成为南京著名的木工能手,时年不过三十岁。

十年后,清廷大修宫殿,其中太和、中和、保和三殿工程最大,且最艰巨。雷发达以著名工匠之才,被宣召入京,担当三大殿设计修建之责。迄今,清宫仍保持经他修建后的风貌。

从那以后,雷发达高超的技艺受到清廷赏识,他遂一直在北京供职,负责皇宫的修缮设计工作。康熙三十二年(1693)病逝北京,享年七十三岁。

雷发达在世时,一面口传身教,一面见之于笔墨,把他的技艺知识传授于后人。所以,他死后,他儿子雷金玉继承了他的职务,直传到他的后人雷廷昌,其时已是光绪末年。他们一家祖孙,先后参与设计过的工程,除皇宫外,还有圆明园、颐和园、静宜园、静明园和三山(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海(北海、中海、南海),以及东陵(在河北省遵化县境)、西陵(在河北省易县境)等。这些工程都是当时最艰巨的工程,而其图样又出于雷家,他家遂成为这方面的权威,被人称为“样式雷”,或称“样子雷”“样房雷”。

一个从未受过工程设计专门训练的木匠,却能绘出如此繁复工程的设计图纸,说他是“匠心独运”当是再恰当不过了。

煤山无煤话景山

景山过去也叫煤山,位于故宫北面,和故宫后门相对。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明思宗(崇祯)在李自成率农民军攻进北京城时,仓皇从后门逃到煤山,因大势已去,江山无望,在山之东侧一棵槐树上自缢而死。其殉社稷之处,至今还写有一块牌子说明,但树已枯死。

景山在很长时间被称为煤山,是因为当初在修建紫禁城和皇城时,曾经在此堆过煤。至于相传“其下皆聚石炭(煤),以备闭城之用”的说法,其实是明代“也先南犯,于谦守城”时,为安顿民心军心的一种策略。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法国军队驻在景山,听说山下有煤,即欲挖取之,但开垦纵横两井,都没有找到煤。

其实,景山不仅无煤,最早也无山,此山完全是人工堆起来的。先是金世宗在修建北海(当时称西华潭)时,将挖出来的土堆在此处。到元代时,又在上面栽种花草树木,同时也修建了一些房屋,逐渐形成了一处专供皇帝和后妃们游玩的“后苑”。但真正较大规模地进行建设还是在明朝。永乐十九年(1421),明成祖正式迁都北京,此处即成为其皇宫整体规模的一个组成部分。按“风水”学说,故宫北面是“宣武皇宿”之位,必须有山才行,于是又把开挖紫禁城周围筒子河的泥土压在原有的土堆上面,筑成了一座土山,名曰“万岁山”,其峰顶是当时北京城内之最高点。山之四周遍植松柏和果树,还饲养了许多鹤、鹿一类的动物,真是遍山青翠,百果飘香,鹤鹿齐鸣。登上山顶俯瞰皇宫和北京城,可谓心旷神怡,美不胜收。

清朝初年,景山更为苍翠清幽,为皇家“禁苑”,顺治皇帝下谕将“万岁山”更名为“景山”,寓“高大”和“永思”之意。到乾隆年间,又几次对景山进行修建,使其基本形成了现有的规模。在山的北面,建成寿皇殿一座,专门供奉皇帝祖先之影像。其正殿为九间,左右山殿各三间,坐北朝南,富丽堂皇,每月初一和四时节令,皇宫子孙都要前来祭祀。寿皇殿东面建有永思门,门内有永思殿,是专为帝、后停灵的地方,光绪死后的棺椁即在此停放过。再往东为亲德殿和忠义庙,它们之间相互配合,形成了一组典型的清代建筑群。

景山最高的建筑物是乾隆十六年(1751)在山峰上建的五个亭子。处于中心位置的是万春亭,建在景山之巅,高十七米四,三重檐,二十二根柱子,黄琉璃瓦顶,绿剪边,雄伟壮丽,气势磅礴。其东西两侧,顺势向下又各建两亭,先是周赏亭和富览亭,再下是观妙亭和辑芳亭。五亭依山势而建,相互辉映,对称协调,绘成了一幅异常美丽和谐的景观,堪称中国园林建筑之佳品。据说五亭内原来还各有铜佛一尊,称“五方佛”。但八国联军入侵时,均被劫走或砸碎,现仅在万春亭内竖有须弥佛座一个,高约一米,四周饰有雕刻花纹。

皇城史话

北京现在还有两条街名:“东皇城根”“西皇城根”。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因为历史上有过“皇城”的关系。后来皇城虽然拆除了,但老地方却保留了下来。

明永乐帝营建北京城时,城墙就修了三层,最内紫禁城,其次是皇城,外面是北京城,后又修了个外城。这样就是外城、内城、皇城、紫禁城,一层一层的城,再加众多的门,这就是“千门万户彤彤日”的帝都了。皇城并不像紫禁城、内城那样方方正正,如鸟瞰它的形状,大体如一“甲”字形,后面方形是城,中间一竖乃千步廊。

皇城共有六门:正门在千步廊端曰大明门,在承天门(后称天安门)前左右两面为长安左门、长安右门,皇城东面为东安门,西为西安门,北面为地安门,俗称后门。皇城城墙不是很高的灰砖城墙,而是红墙黄瓦的宫墙。现在中山公园正门两边的黄瓦红墙,就是昔时皇城墙的样子。

明清两代天安门前是不准百姓经过的,一座皇城挡在中间,所以东西城来往很不便。行人车马要顺着东西长安街走,到了长安左、右门前,不能再往前走,要折向南,顺着红墙,一直绕到大明门前的棋盘街,才能各奔东西。

明代皇城内没有什么居民,大都是供奉内庭的机构,如西安门内西什库、惜薪司,地安门内帘子库、腊库,北海东的大石作、小石作等。到了清代,这些场所都变为民居了。

明末崇祯时,李自成打破北京,由阜成门冲进来,直奔皇城西安门(俗称外西华门),远远射了一箭,射在西安门门洞中匾旁木柱上,记得其印记几十年前还在,常有人经过时特意寻找观看。

清代大官进宫上朝,一般先进皇城东安门,再进紫禁城的东华门。如1838年林则徐放钦差前,到京引见,十一月初十日记云:“拟于明早递折,是晚到东华门外烧酒胡同关帝庙住宿。”1912年1月张光培等同盟会会员扔炸弹刺杀袁世凯,就是在东安门外大街上三义茶馆和祥宜坊酒店发难的,但未炸死袁,只把袁的侍卫管带袁金标等人炸死了。

皇城在30年代初叶,袁良做市长时,大部都已拆除,这已是近五十年前的旧事,但“东、西皇城根”的地方名,却仍保留到现在。至于何以没有“南皇城根”?因为它就是长安街的一部分。也没有“北皇城根”,而在地安门以东有一段也叫东皇城根,以西大部都叫西皇城根。

皇帝的家庙——太庙

所谓“太庙”,就是封建帝王的家庙,就是旧时习惯上所说的“宗庙”。在清代,这种前殿供的就是八旗皇室的始祖,清代被尊为太祖的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这座太庙并不是清代的建筑,而是明代永乐营建的,清代用的是前明旧物。

太庙在建筑典制上同宫内相仿,共三层大殿,前殿十一楹、中殿九楹、后殿九楹,都是有“阶”、有“陛”。前殿阶三成,陛五出,可拟宫内“保和”等殿规模。前殿前有左右庑各十五楹,东面配飨诸王,西面配飨功臣。辛亥革命后,按照“南北军代表”所订“清皇室优待条件”规定,宣统本应迁居颐和园,城内宫殿坛庙等应归国家来管。但是宣统和逊清等王公并未执行这一规定,一直拖延到1914年。几经交涉,先将清宫三大殿以南部分划归当时北洋政府所管,包括太庙和社稷坛。社稷坛不久即开辟营建为中山公园,而太庙当时因宣统每年还要祭祀,所以仍就封禁着。过去进太庙也是由天安门里面往东进去,南面与天安门平行线上,只是一带红色宫墙,并没有门。中山公园开辟南门时,为了建筑上对称,也在天安门东,太庙南墙上开一“起脊拱门”,就是现在“劳动人民文化宫”的那座正门。而当时虽然开了门,却并未开放。直到1924年鹿钟麟进宫赶走了末代皇帝溥仪,才彻底打开了太庙的大门。此后太庙开辟为“和平公园”,不久又改为“故宫博物院分院”,按照公园办法,卖门票任人游览。不过在旧时代太庙的游客很少,园中古柏参天,寂无人声。在盛夏时,里面老柏林浓荫蔽空,暑意全消。而在严冬三九,大雪之后,银白世界,既少脚印,更无人语,可说是旧时北京“心脏地带”的奇景,没有亲身感受的人有时是很难想象的。

太庙旧时还有一样奇物,就是“灰鹤”。这是一种在参天柏林上营巢的候鸟,春来秋去,浅灰色,比丹鹤小,北京只在太庙中有。太庙进门后东南一大片柏林,旧时四周有栏杆,人不能进去。小立栏杆边,静静地望着林中灰鹤来去,上下飞翔,是充满了寂静的生趣的。

名标青史钟鼓楼

北京中轴线的北端,巍然屹立着两座雄伟而壮丽的古代建筑——鼓楼与钟楼。它们饱经沧桑,历遭劫难,是北京历史演变的见证。

鼓楼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明永乐十八年(1420)在旧址偏东处重修,清嘉庆五年(1800)又重修。元时名为齐政楼,是元代首都大都的中心。

鼓楼建筑形式及高度近似前门等各内城之门楼,红墙绿瓦,七楹重檐,“螭吻”蹲于屋脊,神情雄劲,似有降妖伏魔、攘除水火灾星之无穷威力。楼上设置用以定时的“铜漏壶”和向全城报时的“更鼓”。更鼓横卧于架上,直径七尺,声如雷动,可传方圆数十里。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中日本兵用刺刀将鼓的一面划破,裂痕长二尺。六百多年古物旦夕间毁于外敌之手,焉不令人悲怆!清末民初,一度更名曰“明耻楼”。民国十年(1921)前后,于楼上展览图片与模型,用来昭示八国联军烧杀抢劫奸淫之罪行。

沿鼓楼四面回廊而远眺,南望景山古木参天、亭影如画;西北而望,燕山逶迤、满眼黛绿;鸟瞰西南,三海(前海、后海、西海,统称什刹海)渺渺,烟景醉人;极目东方,古道尽头之雍和宫,则尽收眼底,入定澄神,似觉钟磬在耳。

鼓楼以北百米处,即钟楼也。此地于元代时,系万宁寺之中心阁,明永乐十八年(1420)改建为钟楼,不久却遭火焚。清乾隆十二年(1748)重建,改为砖石结构,精致坚固,其高九丈九尺,与鼓楼相等。

楼中所悬巨钟,初为明代铁钟,高丈余,钟外口径约四尺五寸,上顶直径约三尺,钟钮高约三尺,钟壁厚约七八寸,重两万余斤。钟正面铸阳文“大明永乐年……造”等字样,乌黑光亮,笔画清晰,足见当年冶炼铸造技术之高超。清初重建此楼后,另铸铜钟取代铁钟,其尺寸和规格与原来大同小异,而工艺更臻精美,声音越发洪亮。

老北京人一提铜钟,必然说起“金炉娘娘”这段神话故事。钟楼西北角,乃明清两朝铸钟之基地,名曰“铸钟厂”。乾隆敕命铸造铜钟,而浇铸屡屡失败,监造官令工头克日完成,否则杀无赦。工头猜度死罪难免,遂回家与其独生女诀别。父女抱头痛哭,肝肠欲断。女儿固请父亲带其去炉前观看最后一炉铜水,其父应允,如期同行。至其工地,但见炉火熊熊、铜水翻腾,女儿看罢,忽跪地向其父叩头决别,纵身跳进熔炉,化作碧血以明丹心,而铜钟旋即浇铸成功矣。众工匠感其孤忠,遂在铸钟厂修建“金炉娘娘庙”,长年香花供养。

撞钟所用之“杵”,乃一尺见方之柏木桩,质地坚硬,历久不朽。乾隆以前,钟楼昼夜报时,昼则正午鸣钟,夜则每更各报一次。乾隆以后,改为仅在夜间报更两次——即“定更”(晚7时)和“子正”(夜12时)。其声清扬而远闻,居四十里外大兴、通县者亦可聆及也。

古观象台

古观象台在建国门南侧的堞堵上。记得从前去建国门,距离数百步外,那浑天仪的圆顶便已粲然在目。此后数十年,记忆犹新,还会偶然想起那座蓝天夕照下光辉四射的古观象台。

观象台初名司天台,它位于元代司天台遗址上。据记载,元朝至元间初建司天台时,曾在台中盖有一座金碧辉煌的重檐大殿,巨扁御书“紫微”二字,高悬檐下。台上的浑天仪、简仪、铜毯、量天尺等诸般天文仪器,皆由擅长仪器制造学的元代科学家郭守敬主持造成。之后数百年,原来的建筑虽渐次塌毁,但这些仪器却留在台上完整无缺。等到清朝定鼎北京,从康熙十三年(1674)开始,陆续添造了天体仪、地平纬仪、地平仪、赤道仪、黄道仪和纪限仪置于台上。康熙五十四年(1715),造地平经纬仪。乾隆九年(1744),又造几衡抚辰仪。至此,新仪全部制造完毕,而将旧仪移到台下收藏。每逢玉兔东升,或繁星满天,台上各种天文仪器,便一齐对准浩瀚的星空,观察宇宙深处的天体变化。这种观测手段,曾为当时世界上的许多国家望尘莫及。

司天台的“浮漏堂”,曾放铜壶五件。首曰日天壶、次曰夜天壶、三曰平水壶、四曰万水壶、五曰分水壶。万水壶旁立一铜人,南向抱箭。从箭上临近水面的刻度,就可以读出具体的时间变化,无论雨雪阴晴,均可照测无误。白天测时,比用日晷可靠得多,夜间测时,又比常用滴漏准确得多。

庚子之役,观象台仪器一度为西人劫去,后又归还。仍被置放在观象台上,民国二十年(1931),包括浑天仪在内的七件仪器运去南京,现存紫金山天文台。

离开京华很久了,最近,从题为“建国门新貌”的一组摄影作品上重又看到了观象台的容颜。只见天色湛蓝,白云如絮,在一树桃花掩映之下,观象台仍闪耀着昔日的风采。

天坛内有“小皇宫”

到北京去旅游的朋友,都要去长城、故宫一游,也有不少人去天坛、十三陵瞻仰一下往日皇室的威仪。可是在天坛里,有一处“小皇宫”却往往被人忽略。这座“小皇宫”就是位于天坛西侧的“斋宫”。

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的地方。每年的冬至,皇帝要到天坛祭天,祈祷五谷丰登。按古礼,皇帝须在祭天的前三天,到斋宫进行斋戒。这三天里,不吃荤、不饮酒、不近女色、不听音乐、不理刑事等。对于一向锦衣玉食、纵情声色的皇帝来说,这当然无异于囚禁。于是,在雍正以后,又在紫禁城内另建一所斋宫。每逢祭天,皇帝先在宫中“致内斋”,到举行祭礼的前两三个时辰,才到天坛的斋宫“致外斋”。由此看来,天坛的斋宫成了皇帝祭天前的休息之地。

天坛的斋宫在祈年殿西南,圜丘西北,三处成鼎足之势。紫禁城有两道城墙——皇城墙与紫禁城墙。天坛的斋宫也有两道城墙——外有砖城,内有禁墙。环绕紫禁城的外有护城河,内有筒子河;环绕天坛斋宫的,在砖城与禁墙外也各有一条护城河。横架在两条河上各有三座汉白玉桥。而且在砖城四角,各有驻军的房屋五间,也与紫禁城四座角楼相似,足见其建制同于紫禁城,只是规模小得多。

走进天坛斋宫两道宫门后,坐西朝东有五间大殿,绿琉璃瓦,重檐斗拱,雕梁画栋,整个建筑庄严华丽,这是斋宫的正殿。殿前左边石亭中,供有铜人一个,据说是唐太宗的宰相魏征像。他手捧写有“斋戒”二字的牌子,提醒皇帝勿忘斋戒。右边的石亭中放着时辰牌子,告诫皇帝按时辰斋戒、祭天,切莫错过时间。

按明清两代的制度,皇帝所居一律坐北朝南,且全部宫殿门廊都用黄琉璃瓦,何以天坛的斋宫却坐西朝东?原来这些皇帝自命为奉天承运的“天子”,既然是“天”之“子”到天坛来祭天,不啻是儿子来祭父亲,当然不能妄自尊大,所以斋宫只能坐西朝东,而且要用绿琉璃瓦了。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城,联军的总司令曾经一度住进天坛的斋宫里。签订了《辛丑条约》以后,联军撤离了北京城,可是斋宫里的陈设古物也被囊卷而去。劫后的斋宫几经修缮,目前,游人至此大概又可领略古典建筑那流光溢彩的风姿了。

北京城门胜景多

老北京人都知道,北京的城门有“里九外七皇城四”之说。里九即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安定门、德胜门、崇文门、宣武门和前门,外七即东便门、西便门、广渠门、广安门、左安门、右安门和永定门,皇城四即天安门、地安门、西安门、东华门。但说起它们的胜景来,则知者不多了。

民国以后,皇城一下子失去了昔日的威严,布衣出身者不仅可以徜徉于紫禁城周围幽雅恬静的古道,而且可以信步登上危楼百尺的天安门,凭眺天坛祈年殿及其左右拏云的苍松翠柏,彼时的感觉是碧空如洗,空气清新。而俯视横贯于城门前的“外金水河”,更是清莹如镜,映着云霞中雁阵的倒影儿,历历可数。

内城东侧是“朝阳谷穗”和“东直铁塔”。朝阳门旧时是进粮之门,因而得“朝阳谷穗”四字。此四字原刻在城门洞左侧的墙上,1900年被人毁坏。东直铁塔是在东直门外下关道南,现东直门外小街塔园附近,因有塔故名。所供之神像,据传是明代惠帝朱允炆。

北面是“安定真武”“德胜石碣”。在原安定门瓮城内有庙祀真武,这与其他各门所祀关帝不同。德胜石碣,也因在瓮城内西面有一黄色琉璃瓦亭,内有乾隆皇帝所写御碑文而得名。

城西侧是“西直折柳”“阜成梅花”。那是描写西直门外长河沿岸垂柳成行,山清水秀相携至五塔寺、万寿寺游玩的盛况。阜成梅花讲的是在阜成门门洞城墙上曾刻有梅花,北京所用之煤取自西山,又多从这里进城,煤、梅同音可谓用心独具。

城南有“宣武水平”“正阳石马”和“崇文铁龟”。宣武水平所说的是在宣武门瓮城内有砖砌五火神台。此地低洼,雨季时城内之水多从此经过,流出城外。日久看城门的士兵即以此砖台为记,适时开门宣泄城中雨水,果然奏效,美称宣武水平。正阳石马所记的是正阳门箭楼与五牌楼之间路西的西河沿后身的河道中有一石马,长约二米,高约一米,横于河中,北京城的子午线之中的“午”说的就是它。午,是十二属相中属马得名。铁龟在崇文门外东北面,龟的直径有一米多,造型古朴独特。据传护城河桥下有一海眼,此龟用意即在镇保平安。

九门依次是:南正中为正阳门,左称崇文门,右称宣武门,东有朝阳门、东直门,西有阜成门、西直门,北有德胜门、安定门。一座座巍峨的城楼点缀于古朴而雄劲的城墙之间,绵延不绝,无论在熹微的晨光中还是在朦胧的月色下,都有动人心魄的神奇色彩,并显示出睥睨八宇的大国气派。

选择风和日丽的时候沿着马道登上城楼,城内的万千景象尽收眼底——纵横交错的胡同、鳞次栉比的四合院、起飞或降落于屋顶的鸽群、枝杈虬蟠的古树、飘荡的酒幌子、袅袅腾腾的炊烟、鱼贯而行的市民、毂击肩摩的小贩……交织成一幅立体的鲜活画面。个中的情味儿,或酸,或辣,或苦,或甜,或咸,触景生情,禁不住遐想联翩,乃至对红尘之人事沧桑,感喟不已。

外城有“彰仪金人”“西便群羊”“右安花畦”“永定石幢”“左安架松”“东便游船”“沙窝黄木”。彰仪门即今广安门,“彰仪金人”是因城楼上有一石雕,呈三人背面形状,相传为金代遗物。“西便群羊”也是北京小八景之一,早年在西便门外护城河旁有数十块白石,远远望去如羊群吃草故名。“右安花畦”赞美的是右安门外花乡,春秋之季百花盛开,一片繁茂景色。这里尤以春天的芍药,秋天的菊花最为驰名。“永定石幢”指的是“燕墩”,又称“烟墩”,在永定门外路西,刻有清代乾隆皇帝御制碑,是北京著名石刻文物。幢上镌满汉合文的《御制皇都篇》和《御制帝都篇》。清代所设的五方五镇实物之一的南方之镇就是烟墩,因在“五行”中南方属火,所以用它镇之。“左安架松”在左安门外东南方架松村。这里是肃武亲王墓,原有建筑物很多,在碑楼与东西朝房之间有六棵古松,想见当时是非常壮观的。夏日炎热之时可以在此休息,令人神怡。“东便游船”,记载的是东便门外二闸处,人们乘篷船消夏在通惠河上的生动概括,尤以端阳节前后更为热闹。“沙窝黄木”,沙窝是沙窝门的简称,即现在的广渠门,黄木指的是广渠门外的皇木厂。这里是明代永乐年间建造北京城时的贮存木料之所,因而驰名。

北京的外城共七座城门:正南为永定门,该门之东边为左安门,西边为右安门,正东为广渠门,正西为广安门,东北角向北有东便门,西北角向北有西便门。

登上外城的门楼,弥望的是一派野趣——汩汩的护城河、拂地的垂柳、摇曳的荻花,疾窜的野兔、翱翔的鹰隼,以及棋布的田畴、汲水的辘辘、耕地的黄牛……所见之每一景致,无不令人心旷神怡。

每座内城门和外城门,皆受过战斗的洗礼,皆浸染着爱国将士的鲜血,皆记录着侵略与反侵略的历史。令人遗憾的是,这些作为中华民族历史见证的城门和城墙,四百余年来不曾被战火摧毁,却在和平时期被视为阻碍历史前进、妨碍城市建设的障碍而被荡除殆尽!

然而尚能得以慰藉的是,在摩天大楼如雨后春笋盘亘京城的时代潮流中,还有几只飘荡的小船——德胜门箭楼、正阳门城楼及箭楼、东便门角楼安在。不知城楼能否旷世永存,让世世代代的子孙们评说先人的是非功过。

正阳门话旧

正阳门俗称前门,提到它,那熟悉的楼影立时映上脑际。犹记得当年晨曦初露,戎装的巡警们便在那里绕城跑操。日照渐高,城楼霞染,路上行人如流,时闻蹄声齋齋,鞭声响亮,马车快跑而过,在车后扬起一长串烟尘。

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诏旨修建北京城垣。七年(1409),部分城楼建成,正阳门即其中之一。初名丽正门,正统初年始改今称。清朝顺治、康熙年间,为显示立国威严,曾对正阳门进行了两次大的修缮。竣工之后,气势愈雄,风雨沧桑数百年,屹立至今。

旧时正阳门城禁极严,为安全计,非遇天子出祭巡狩,正门终岁不启,车马行人皆从侧门出入。而左右二门,“向夕即闭”。长夜漫漫,更鼓声声,逻卒不断。至五鼓,左右门暂启一次,以便官员入城上朝。这时,因事而赶早进城的外城市民亦随之而入,叫作“赶夜城”,或“倒赶城”。庚子之后,外国人以使馆迫近城门,出入不便,要求弛禁。后来行了个变通的办法,即在入夜后闭门不锁,城门虚掩,遇有急事,随时可通。宣统时,更进而实行上半夜启左门,下半夜启右门。

明末松山之役,洪承畴被清军生俘,崇祯帝错认其殉国,乃于左门内建祠祀之。后知洪已降,遂撤其牌位,改奉观音大士。右门内有关帝庙,神像如生而身躯矮小。相传其初塑像两尊,一祀大内,一供此间。明末,大内关帝像为火烧毁,而置于城洞者安然无恙。

正阳门轶事颇多。譬如,京师危急,则在城楼北侧悬灯示警:白灯一盏,表示敌军围城,形势危险;两盏表示短兵相接,战争十分激烈;三盏,则表示敌众我寡,京城危在旦夕。明末李自成兵临城下时,据说就是因为正阳门上悬起了三盏白灯,才促使崇祯帝及早下了逃离皇宫的决心。

又如,户部尚书翁同龢酷嗜养鹤。某次有鹤丢失,翁乃大书“访鹤”二字,张贴正阳门城洞中。翌日,布告竟不翼而飞;再贴,依然;如是者三,皆被人暗中揭去。原来翁善书法,有人求而不能得,遂乘机将“访鹤”二字作墨宝揭去。以是鹤未寻成,此事却在北京城传扬开来,成为一段佳话。

听说在1976年地震中,正阳门城楼曾被损一角。但时过不久,不仅破损修复,而且整个城楼修葺一新,以崭新的面貌,重新呈现在人们面前。

大栅栏沧桑

北京的地名中,有写出来完全一样,而读音却不相同者。比如,前门外大栅栏是极著名的闹市,俗称“大什栏儿”,栅字音读“什”,发音极轻,在舌头上打个滚就过去了。而在西长安街,双塔寺东的一条胡同亦名大栅栏,读音则为“大栅(读乍)栏”,当年也是一条重要的胡同。一样的字,读法两样,是如何形成的,细说起来,很有趣。这很像旧时上海话中,大马路(南京路)读作“杜马路”,大世界则仍读“大世界”一样,不知是谁规定的。

北京前门外的大栅栏,作为北京最热闹的市场之一,康熙时柴桑《燕京杂记》记云:

京师市店,素讲局面,雕红刻翠,锦窗绣户,招牌至有高三丈者。夜则点灯数十,纱笼角灯,照耀如同白昼,其在东西四牌楼及正阳门大栅栏者,尤为卓越。

这是文献的记载,如果再从著名老店六必居(虽不在大栅栏,但离大栅栏极近)、乐家同仁堂等店铺的年代推算,一家是严嵩写匾的明代老店,一家是二三百年的老铺,都可以推算出大栅栏作为闹市之久远年份了。

不但大栅栏本身热闹,和大栅栏连着的一些街道,如前门大街、珠宝市、粮食店、观音寺,也都是热闹的去处。《道光都门纪略》云:

京师最尚繁华,市廛铺户,装饰富甲天下。如大栅栏、珠宝市、西河沿、琉璃厂之银楼缎号,以及茶叶铺、靴铺,皆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令人目迷五色。

大栅栏这种特有风貌,可惜在以前受到了一次严重的破坏。

庚子前,大栅栏路北有一家卖西药的老德记药房, 1900年义和团进入北京后,于旧历五月二十日放火给烧了。可能是因为药房中存有酒精等易燃物品吧,火势极为猛烈,烈焰飞腾,无法控制,四处蔓延,足足烧了一日一夜。不但大栅栏路北一带烧光,而且一直延烧过去,齐家胡同、观音寺、杨梅竹斜街、煤市街、煤市桥,直到廊房头、二三条,珠宝市、粮食店、前门大街、前门桥头、前门箭楼、东西荷色巷。火焰又越过城墙,一直烧到东交民巷口上,一共烧了铺户一千八百余家,房屋七千余间。所谓京师之精华,尽在于此,热闹繁华,亦莫过于此。可这大火一场,即毁于一旦。

现在的大栅栏,那是庚子后新建的,不过恢复得较快。仲芳氏《庚子记事》中,1901年5月15日记云:近来后门大街、西单牌楼、前门大街、大栅栏被烧、被抢各铺户,均按原貌修复,比以前犹觉华丽。金碧辉煌,人腾马嘶,依然兴隆世界。作者字里行间,对一些商店重建比较迅速,新盖起来的房屋更加漂亮等,多有记述,给我们留下了真实的记录。“比以前更觉华丽”的话应该不假,试看路北瑞蚨祥、东鸿记、西鸿记几家字号的铺房,修得多么堂皇。门前有绿油漆的铁栅栏,门内有高大的铁罩棚,阔买主的自用马车、包车可以停在这里。然后才是磨砖刻花,装着大玻璃门的楼房。楼上楼下的前檐上,都挂了许多块金字大匾,字号名称营业范围都写在上面;二楼前檐还有装饰性的匾额“云蒸霞蔚”“绮绣锦章”等。这些金字匾,都是十足纯金叶子飞粘,所以永远是光辉灿烂的。在大栅栏各种字号中,门面之华丽,除绸缎庄外,就数茶叶铺,所谓“高梦巨桶……绚云映日,绚是伟观”。东西鸿记、张一元等茶庄,都是极为壮观的铺面。大栅栏的大字号除绸缎在瑞蚨祥东号、西号,茶叶铺东、西鸿记,张一元而外,名店还有药铺乐家老店、同仁堂,香粉铺花汉冲,烟铺豫丰号。现在没人知道后两家古老的字号了,但它们在当年却是出过大风头的。花汉冲的冰片鹅胰子、桃儿粉、棉花胭脂,豫丰号的京杂拌、兰花籽(都是烟草名),是全国闻名的啊!

当年北京还没有百货公司,瑞蚨祥虽然是绸缎店,但也兼营一些衣着百货,如皮筒子、绒线衫、围巾等。

北京南城最早的电影园子是大栅栏的大观楼,北京当年最高级的戏园子是大栅栏的庆乐和三庆。清末程长庚领梨园行,曾矢言不许梆子戏进入大栅栏。若干年后,梆子名伶刘喜奎、鲜灵芝等红极一时,却都先后到大栅栏演出,似乎替梆子戏争了一口气。大栅栏的买卖,在四十多年前,从来不做广告,一位老掌柜说:“咱们宁可少做些买卖,不能给大栅栏失身份。”这就是当年大栅栏的“谱儿”!

德胜门历史五百载

北京城墙大多已拆掉,唯保留了三座门楼:正阳门、东便门和德胜门。

北京有句老话:先有德胜门,后有北京城。此话道出了德胜门的来龙去脉。元朝末年,大将军徐达率领军队攻破了元朝的大都城(北京),元顺帝急忙从大都城的北门健德门逃走了,元朝从此灭亡。徐达便把健德门改成德胜门,也叫得胜门,可能是纪念明军取得胜利之意。这是洪武元年(1368)的事。到了永乐十八年(1420)修北京城时,就把大都城的城墙南移两公里,另外修了城门和瓮城,还叫德胜门。由此看,德胜门的命名早于北京城五十二年。

北京城建成了,只有九个城门,各有各的用途。在封建王朝时代,皇帝专门喝玉泉山的泉水,给皇帝运水的水车,从西直门出入。给宫廷运煤的煤车出入于阜成门。正阳门出入皇帝祭祀天地的车辇。朝阳门走粮车,东直门通柴车,崇文门进酒车,宣武门出刑车,安定门出战车。出兵打仗,得胜还朝,要进德胜门。据说,清朝士兵们进德胜门时还要高唱“得胜歌”。听“老北京”说,这得胜歌就是八角鼓(单弦)的前身。

史载,明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瓦剌军进攻北京,兵部尚书于谦率领大军出安定门迎敌,一举击毙了号称“铁颈元帅”的也先的弟弟索卯那孩,把瓦剌军打得丢盔弃甲。于谦得胜,凯旋而归。这是于谦保卫北京的一次大胜仗,在历史上很有名。以后,到了崇祯十七年(1644),皇帝朱由检派吏部右侍郎李建泰带兵出安定门,开赴山西去打李自成的起义军。军队刚走到涿州,迎头碰上闯王的部队。兵士不战自溃,闻风丧胆而逃。李自成的大军乘胜追击,打下了北京城。朱由检见大势已去,只好在煤山上了吊。可见名曰德胜门,实际上胜败都有。

北京内城有九门,这九门都有城楼和箭楼。可是德胜门的箭楼却有点与众不同。拿正阳门来说,箭楼下有门洞和城门,而德胜门的箭楼却没有门洞和城门,也是北京独一无二的没有门洞和城门的箭楼。

清朝时,德胜门有重兵把守,派章京二员,骁骑校尉四员,马军二百名,由正黄旗管辖。

德胜门已经有五百年的历史了。在明朝嘉靖年间和清朝康熙年间都曾经重修过,民国初年也修缮过,因为财力不足,只修了半个城台就停工了。民国十三年(1924),北洋政府索性将城楼拆掉,卖了木料,用这笔钱给政府官员发了薪金。

漫话九龙壁

龙壁乃中国特有之建筑,由须弥座、壁身和庑殿顶三部分组成。有一龙壁、三龙壁、五龙壁、七龙壁、九龙壁诸形式,而以九龙壁最为珍贵。龙壁通常建于帝、后、王公居住的宫殿、王府等建筑的正门对面,有砖雕、泥塑、彩绘、琉璃等多种,而以琉璃烧制者色彩最艳丽,且颇具艺术价值。

九龙壁在北京有两处:一处在北海公园五龙亭以北,另一处在故宫皇极门前。若就造作精工而论,则推北海公园之壁为最。

北海九龙壁坐落在北海公园北岸,面向太液池,遥望琼华岛,翠柏掩映,石径相通,优雅的环境与独特的建筑艺术,珠联壁合,使北海九龙壁久负盛名。其高一丈五尺,厚三尺六寸,长八丈一尺有余,金碧辉煌,建造极为壮观。壁上九龙,辗转腾挪,各尽其妙。据记载,此壁始建于辽,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重建。重建后的九龙壁,较前壁更加雄浑壮观,虽历二百年风雨剥蚀,颜色不变,诚为最有价值的古文物之一。

九龙壁用色分黄、紫、白、蓝、红、绿、青。南北两壁,每壁用长方琉璃砖二百块拼组而成,每层四十块,计五层。若就龙的姿态而言,可以把它们分为两类,跃身上腾者为升龙,俯身探海者为降龙。朝南向阳的一壁,绿海晴空,波涌浪卷。中央一条升龙,昂首冲霄,势崩雷电。此龙两侧,各有降龙一条,色蓝,屈身蜿蜒,鳞光耀日。降龙之外复有升龙,色紫。最外面为两条升龙,色黄。天海之间,悬有巨珠六枚,光芒四射,群龙戏珠,摇首摆尾,活灵活现。

故宫九龙壁,在故宫皇极门前,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皇极殿为乾隆退位后颐养天年之所。传说,乾隆十分喜爱北海的九龙壁,故于此仿造。这座九龙壁长八丈八尺,高丈余,与北海的相比,增加了长度,减低了高度,其旨在于显示皇极殿之宏伟气势。

九龙壁下有座,上有檐,皆系琉璃制成。檐顶兽头亦为九龙,盘龙一条居中,冲震怒睛。每侧四龙,皆依次曲伏成朝拱之状,映日生辉,粲然夺目。檐下托以琉璃平拱四十只,庄重、厚朴、大方,充分显示出中国古建筑的传统特色。

九龙壁是清乾隆时著名匠师“样式雷”构思设计的。据说,当雷氏把烫样呈给乾隆审阅时,这位老师傅曾巧妙地解释九龙壁的意义道:“数至九九,壁长为暗九,乃应中华国祚万年。”乾隆大喜,厚赏“样式雷”,即降旨命工部依样建造。

除北京的两座九龙壁之外,听说山西大同尚有一座更大的九龙壁,被誉为中国“九龙壁之首”。

大同九龙壁为明朝代简王府门前的照壁,比北海九龙壁长一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