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长寿要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0 03:08:47

点击下载

作者:韩其邦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健康长寿要旨

健康长寿要旨试读:

前言

当今世界已进入科学、文化高速发展的时期,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等老年病日趋增加,给人类的健康长寿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故而普及保健知识、提高防病抗病能力、延缓衰老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任务。

健康长寿是人类的共同愿望,为对人类延缓衰老、健康长寿做出贡献,宏扬祖国养生之道,对祖国养生术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整理和发掘,酌商撰成《健康长寿要旨》一书。全书共分长寿奥秘、摄生方术、老年常见病防治、延缓衰老方药、营养与食疗五卷。长寿奥秘,重在研究人体生理活动与探索延年益寿之途径,内括祖国医学之养生学及道、儒、释等诸家的养生要略;摄生方术,则在介绍日常生活起居的养生事宜及古今常用的健身方法;老年常见病防治重点论述危及中老年人生命和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并举出治则方药及预防方法;延缓衰老方药,筛选一批古今行之有效,取材方便,能强壮体质、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方剂与药物;营养与食疗,除对中老年人常见病提出合适的饮食疗法外,旨在将当今营养学知识广布于众,以唤醒人们对日常生活的注重。五卷一百七十篇凡五十余万言,可谓融理论与实践,医疗与保健,生理活动与心理调养,人体动静与生活规律为一体,集古今饮食、起居、营养、气功、导引、房事、医疗、保健之大成的养生专著,可望为国家和民族的康复与兴旺,微尽绵薄。

在编写过程中,广泛参阅古今有关养生著作及杂志计百余种,力从广阔角度,渊深层度研究探索祖国医学养生之道的浩翰、博大、精深的理论,又以广为普及的实践作依据,并佐以临床、方药知识,内涵极为丰富。文章深入浅出,力求加强其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和可读性,使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中老年人均能看懂就范,又可为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医务人员及医疗卫生保健人员提供参考资料。凡书数易其稿,但限于水平,错漏在所难免。仅以此籍敬献于世,愿天下人藉此共勉同登寿域,则实为幸甚!编者一九九三年四月卷一长寿奥妙人类寿命

寿命,一般是指生物的生命活动存在于自然界全过程的时间。自然寿命则是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相当稳定的平均寿命的最高尺度,亦是在理想状况下,生物所能达到的最高寿限。至于人类的自然寿命,通常是根据生物学的普遍规律及动物实验的结果加以推测出来的。我国古代科学通过大量的观察,提出“天年”、“寿”之概念。现存较早的一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云:“……尽其天年,度百岁而去”。即指出人类的自然寿命极限是100岁。《尚书》且说:“一曰寿,百二十岁也”。意为活足120岁才能称之为“寿”,否则即为“夭”——短命了。汉·王充亦曰:“强弱夭寿,以百为度,不至百者,气自不足也……”。由此可见,古人认为人类的寿命应是100~120岁。这与现代科学家的推测认定大致相同。现代科学家通过对人类自然寿命进行的长期探索与研究,对人类自然寿命极限,大致有以下几种推测结论。(1)根据生长期推算,哺乳动物的自然寿命,相当于长期的5~7倍。人的生长期大约在20~25岁之间,据此推测人类的自然寿命,至少应当是100岁,最多可达175岁。(2)根据性成熟期推算,哺乳期动物的最高寿命相当于性成熟期的8~10倍。人的性成熟期约为13~15岁,据此推测,人类的自然寿命应当是104~150岁。(3)根据细胞分裂代数推算,动物的自然寿命相当于细胞分裂的极限代数乘以分裂周期。人类细胞分裂代数为50次,平均每次分裂周期为2.4年,据此推测人类的自然寿命应当是120岁左右.(4)根据变异系数推算,自然界在发展过程中,其结构或组织进行一次变异所经历的时间间隔规律约以15.15的系数递增。人类的自然寿命相当于人类怀孕期266天乘以15. 15约为11年,再乘以15.15,大约等于167年,据此得出人类最高寿命应为167岁。

此外尚有国内外学者做过一些考证,大都提出人类的最高寿限大致在100~120岁之间。

既然古今中外科学家一致认为人类的寿命高限在100岁以上,然而目前世界上人类的绝大多数远未达到预期的极限寿命,尤其是有着长寿记载的上古时期,人类平均寿命更是低的可叹。现将通过一定统计方法计算出的预测寿命值所编制历代人类平均寿命摘录如下:石器时期:19岁;青铜器时期:21.5岁;16世纪:27.5岁;18世纪:28.5岁;1801 ~1880年:35.6岁;1901~1910年:44.8岁;1924~1926年:56岁;1970~1980年:77.3岁。我国历代人均寿命:夏、商不超过18岁,周、秦、西汉为20岁,东汉为22岁,唐为27岁,宋为30岁,清为33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为35岁,建国后1957年为57岁,1981年为68岁,1985年为68. 97岁,1990年70岁人类寿命的长短取决于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两大方面,各种外因(包括社会因素、生物因素及非生物因素)及内因(主要是遗传)共同作用于人的每个个体,从而决定人类每个个体寿命,所以在每个社会发展时期虽然平均寿命不高,但不乏一些长寿老人,有的竟超出古今科学推测的预期寿命,甚至最高寿命达到289岁左右。(附:1982年第4期《科学大观园》载中外寿星一览表于后)。

生、长、壮、老、已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亦是不可避免的生物学过程,因此人类的自然寿命是有一定限度的。严酷的社会现实已告诉我们,绝大多数人达不到自然寿命。但是人类毕竟是地球上生物之主宰,处于对“生”的渴望,从古人到今人莫不在追索着“长生不老”之梦幻。从后羿之妻嫦娥偷吃“长生不老药”,飞升月宫,到秦始皇派徐福到东海外去求仙药,及后来养生家之炼丹术的兴起,固然其中或不乏神话传说,即使是炼丹术士,亦未见多长寿者,但可以想像得出人之寿命是怎样在痛苦地追求着。由于战乱、饥荒和一些传染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导致人类的寿命平均值低下,直到十九世纪,人类寿命尚平均停滞在30岁以上,一直没有突破40岁大关。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人类寿命亦在不断增长。进入二十世纪后,长寿的人数则明显增加。显微镜的发明,为人类认识病菌提供了方便,从而发现了以前所不了解的传染病病因。抗生素的问世,使人们获得消灭细菌的武器,不少致病病菌也有了克星。至二十世纪中叶,人寿平均寿命已超过50岁。之后,人类寿命的水准直线上升,其原因是人们认识到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是生理活动与精神心理活动、生理活动与社会之间关系遭到破坏的结果,而不止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从而更进一步认识到人类健康长寿之概念,就是要在精神上、身体上和社会交往上保持健全状态,以达到健且寿之目的。宋·苏轼曾有诗曰:“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人类的寿命正在延长,一个高龄化的社会即将来临。未来的2000年,我国也将进入“老年型”的国家行列。附:中外寿星一览表(陈燃华)古今摄生要略

摄生,是古代对“养生”的称谓。养生健康长寿之道,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财富。千百年来,人民迫切盼望自己身心健康,并得以长寿,倡导、发展了包括情志、饮食、起居调养、气功、导引按摩、针灸在内的多种养生方法,所有这些方法从古至今为我国人民的健康长寿事业作出过重要贡献。一、理论思想

古今医家和养生家均强调“精”、“气”、“神”在人体的重要性,并誉其为人体的“内三宝”。保养精、气、神是古今养生家最着重注意之根本。古人认为“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亦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庄子》把万物(包括人)均看做是气的汇聚,气聚则生,气散则死。《孟子》把气理解为充养机体的物质。祖国医学则认为,元气是禀受于先天而赖后天营养滋生,能推动五脏六腑等一切器官组织活动的基本物质,是生化动力的源泉。因此,人体元气充沛即能健康长寿;元气虚损则使人多病早衰。祖国医学尚把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称为“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水谷之精)。精是生命的基础,精足则生命力强,能适应自然界环境变化而不易患病;精虚则生命力减弱,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均告减退。在精和气的基础上产生的知觉、运动等生命活动现象之主宰,称为“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神气充旺则人体机能旺盛而协调;神气涣散则一切机能的正常活动均被破坏。于是,精、气、神被喻为人体“三宝”,益气、保精、养神被认为是摄生大法。金·李东垣《脾胃论》云:“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大矣哉!积气以成精,积精以全神。”《摄生四要》则强调:“少思以养神,少欲以养精,少言以养气。”唐·王冰注《内经》时亦曰:“爱精保神,如持盈满之器,不慎而动,则倾竭天真。”

协调阴阳,保持人体阴阳平衡是又一重要的养生原则。《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祖国医学认为,阴阳分别代表人体内相对的双方,如生理方面的脏腑、气血、经络,病理方面的寒热、虚实、表里等。在生理状态下,阴阳保持相对平衡;如果一方偏盛,或一方偏衰,则会使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乱,而出现病理状态。故而《内经》曰:“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平阳泌,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所以,无论起居、饮食、精神等的调摄,还是自我锻炼或药物的使用,均不应离开协调阴阳这个宗旨。

祖国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人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则是相互影响的。人体与自然界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从而维持机体本身的正常生命活动。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必须作好内部机体的统一协调外,还要与大自然界相适应,这就是祖国医学的“天人相应”之道理。故《内经》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论衡》亦云:“天气交于上,人物应于下。”《内经》还说:“从真气则和,违其气则病。”由此可见人的生命现象和疾病现象是与整个自然界联成一体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以至于人生天地之间,处自然之中,大至宇宙运动,小至气候季节的改易、温湿度的变化,均会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适应四时,顺乎自然,以保存精气,乃为养生又一原则。是故《内经》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避邪不至,长生久视。”顺四时、适寒暑、和喜怒、安居处是养生的几种具体措施与方法。即在于调节阴阳平衡,避免邪气侵袭,以求达健康长寿之目的。其中尤为强调适应自然的重要性,并提倡遵守起居规律,节制情志过盛之主张。祖国医学把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发生不正常变化称为“六淫”。对这些自然界的致病因素须注意提防。《脾胃论》曾指出:“遇天气变更,风寒阴晦,宜予避之。大抵宜温暖,避风寒,省语,少劳役为上。”人只有具备适应环境并改造环境的能力,才能取得生存和发展。古人为之而创导引、按摩、五禽戏、养生十六宜等自我锻炼方法,即是为求得顺应自然并改造自然,从而获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这些宝贵经验均为养生之妙术。《内经》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可见古人即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祖国医学认为疾病和早衰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体自身,指出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和根据,外邪侵入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外邪须通过内因方能起发病作用。人体正气旺盛,卫外固密,病邪难以侵入,疾病无从发生。正气虚弱,卫外不固,邪气则能乘虚而入,使人体阴阳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从而发生疾病。也就是说人体正气旺盛,而又避免邪气的侵袭,即会健康长寿,反之则发病早衰。一切有利于维护正气,抗御邪气的措施均能预防疾病;一切损害正气,助长邪气的因素均能引起疾病,从而导致早衰。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腠,其气必虚。”亦即古人强调保元气,养精神,以固本体;顺四时,适寒暑,和喜怒,安居处,以防外邪而的养生要则。

当然,从广义讲,所有养生学说均是以预防疾病,进而保健益寿为其目的。正气的强弱是决定疾病发生的根据,而正气的强弱又由体质所决定。一般说体质壮实者,正气充盛;体质虚弱者,正气不足。因此,增强体质,是扶助正气抵抗邪气的关键。增强体质要注意调摄精神、锻炼身体、饮食起居、劳逸适度和适当的药物预防等方面,所有这些均是养生的具体措施和方法。二、养生方法

早在《内经》中即对饮食、起居、劳作、房室、呼吸、导引、按摩、情志调摄等自我锻炼及药物、针灸养生保健等方面有所论述,经后世医家和养生家的继承和发展,逐渐形成系统的各种各样的养生理论和方法。虽然养生方法多种多样,通常说不外乎自身调节、顺应自然、借物刺激三个方面。自身调节包括精神情志、气功保健、导引按摩等;顺应自然包括饮食调理,起居调摄,服装衣着等;借物刺激包括针灸养生、药物补益等。

1、精神情志 祖国医学认为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关系。《内经》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是说思想上安定清静,不贪欲忘想,使正气和顺,精神内敛,病从何而来?《管子》“忧郁生疾,疾困乃死。”《庄子》“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衰。”《吕氏春秋》“病之留,恶之生也,精气郁也。”均认识到精神因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影响。喜、怒、思、忧、悲、恐、惊被称为“七情”,是致病的重要原因。因此,养生家把精神的保养列为养生的重要内容。养神的具体方法中,首要的是保持心情的宁静、愉快和排除杂念。只有保持心情的宁静,专心致志,方能排除烦恼、贪欲等杂念,才可集中精力,乐于事业,心情愉快。调摄情志也是精神保养的重要一面。《内经》曰:“暴怒伤阴,暴喜伤阳。”《脾胃论》亦说:“凡怒忿悲思恐惧,皆损元气。”明末医家汪绮石《理虚元鉴》提出调摄情志“六节”:其在荡而不收者,宜节嗜欲以养精;在滞而不化者,宜节烦恼以养神;在激而不平者,宜节忿怒以养肝;在躁而不静者,宜节辛勤以养力;在琐屑而不坦夷者,宜节思虑以养心;在慈悲而不解脱者,宜节悲哀以养肺。”可谓调摄情志妙道。

2.气功保健 《神仙传》载有彭祖“爱养精神,服气炼形”的延年益寿之道。《庄子》也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内经》则曰:“呼吸精气,独立守神。”均属调气养性之健身术。后经历代医家、养生家、气功家发展出现儒、释、道、医、武术等门类繁多,派别广泛的博大学科。而祖国医学则将气功作为防病治病的主要方法,从而达到健康长寿。气功的理论和功法尽管丰富多彩,变化多端,但总不出宁神入静,调息运气之范畴。其目的不外保精、炼气、养神,长护人身之“三宝”,其要领必须掌握调心、调息、调姿三个方面。姿势要正确,调息是关键,调心则思想集中,意守丹田,排除杂念,从而进入“入静”状态。方法人人可行,随处可做,既是科学的休息方式,又能祛病延年,是气功保健能久盛不衰的主要原因。

3、导引按摩 导引按摩,以及各种体育活动,均属自我锻炼的保健运动。导引是我国古代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强身延年的方法。其主要作用是“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可使精气充盈,血脉流通。这种锻炼方法,有以调息引气为主,有以运动肢体为主和以按摩皮肤为主等。其中以调息引气为主已纳入气功范畴,特点是以意领气,按照人体一定的路线运行,如意气功等。以运动肢体为主的导引术种类繁多,如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亦为气功中之动功。保健按摩具体可分头面按摩,全身按摩、穴位按摩等多种方法,主要作用是疏通经脉,调和气血,加强脏腑功能,祛除各种病邪。

4、起居调摄 调摄起居是人体顺应自然而作出的相应反映。《管子》曰:“起居时,饮食节,则身利而寿命益”。起居,泛指居处、劳作、休息、以及衣着等一切日常活动。养成合理的生活规律,建立适宜的生活环境,并注意日常生活宜忌等。人类生活细节要遵循自然界的规律和人体本身的节奏,才能达到养生效用。养成合理的生活规律,要顺应四季气候,昼夜寒暑变化,还要根据年龄、体质、地区、工作条件、习惯等不同情况而因人制宜。建立适宜的生活环境,主要是适应环境并改造环境,调节温湿度,及时增减衣服,种花植草,以有个空气新鲜,安宁静谧的环境,促进人体健康。房事、劳作、睡眠等一般起居均有所宜忌,劳逸应适度,房事应节制。

5、服装衣着 服装衣着是人类顺应四季气候,昼夜寒暑变化而作出的一种适应性措施。另外尚应注意衣服的宽窄短长。《寿亲养老新书》指出老人“其衣服制度,不须宽长,长则多有蹴绊,宽则衣服不著身,缘老人骨肉疏冷,风寒易中。若窄衣贴身,暖气著体,自然气血流利,四肢和畅。虽遇盛夏,亦不可袒露。”

6、饮食调理 饮食调理可作为借助物质刺激范畴,亦可作为人体为顺应自然而做出五味调和、寒热相宜的范畴。饮食是人体营养的主要来源,亦是保健和长寿的关键之一。饮食调理包括食物的选择,食物的制作,进食的方法,饮食的时间,食后的休整,以及食疗等方面。食物的选择主要是全面配合和因人制宜。饮食中的各种营养素均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为使人体获得所需全部营养,应根据人的年龄、体质、生活条件等不同情况,经常调整食物的比例,采取合理的混合式饮食。除营养成份搭配外,五味调和,寒热相宜也是食物选择的一个内容,根据“五味入五脏”,寒则热之,热则寒之”的原则,并加之食素为主,四季调食等主张,使饮食调理占据养生学的一席地位。当然,制作食物应当注意保护营养成份,防止其被过分地破坏。饮食应定时,安静愉快,不可分神,细嚼慢咽,以防暴饮暴食,过饮过食,食后宜缓行数百步或轻柔按摩腹部,以资消化,不可过劳,硬卧。饮食调理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食疗、食补。俗言“药补不如食补“,选择一些健脾益气,滋肝补肾,润肺养心的食物,如玉米、莲米、大枣、山药、芡实、扁豆、荠菜、百合等入粥内,常为人们所接受。并可根据病人病情作出安排,进行食疗,常可获意想不到之效果。宋·《太平圣惠方》云:“若能食用平疴,适情遣病者,可谓上工矣”。另外,尚应注意一般的饮食宜忌,中老年人及患病体弱之人,须戒烟,忌生冷,节饮酒,忌食不易消化食物,如肥腻、粘滑、腥臊、鱼干、腊肉等,尤其是变质变味发霉的食物,绝对不能吃,谨防食物中毒。

7、针灸养生 《内经》曰:“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补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可以看出古人已提倡用针灸来预防疾病。后继医家和养生家盛行针刺或温灸人体的部分强壮要穴,如足三里、涌泉、关元、气海、中脘等穴以施养生保建之法。近代又发展有耳针、头针、手针、足针、以及三里磁疗等养生保健之法,可为盛况空前。

8、药物补益 《内经》曰:“有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说明祖国医学在很早即开始并重视药物预防工作。苍术、雄黄烟薰消毒防病,贯众、板蓝根预防流感,茵陈、栀子预防肝炎等近年来已广泛运用于预防疾病;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以及发展至今的儿童计划免疫均获得良好效果。药物补益的重要作用在于借助药物来调节滋补人体的脏腑组织功能,以扶助正气,抗御邪气,增强体质,进而达健康长寿之目的。祖国医学认为,病有虚实寒热,药有四气五味,根据人体体质与健康状态等不同情况,选择相应的药物调理,能维持阴阳平衡,加强脏腑气血功能。尤其是年老体弱,神气精血渐衰,药物补益更显得具有积极意义。常用抗衰益寿药物主要有强心安神类(药物有人参、麦冬、柏子仁、茯神、枣仁等;方剂有生脉散、柏子养心丸、麦冬煎、天王补心丹等),益肝养血类(药物有山茱萸、当归、白芍、地黄、桑椹、羊肝、阿胶,艾叶等;方剂有逍遥散、补肝煎、四物汤、八珍汤等),大补元气类(药物有人参、黄芪、胎盘等;方剂有人参汤、十全大补汤、紫河车再造丸等),健脾和胃类(药物有玉米、扁豆、山药、白术、黄精、玉竹、龙眼肉等;方剂有补中益气丸、黄精方、四君子汤、人参健脾丸、归脾丸、小建中汤等)补肾益精类(药物有何首乌、枸杞、鹿茸、芡实、五加皮、巴戟天、胡桃、肉苁蓉等;方剂有金锁固精丸、何首乌丸、枸杞膏、七宝美髯丹、金匮肾气丸、各种地黄丸、左归丸、右归丸、还少丹、斑龙丸、全鹿丸等),乌发驻颜类(药物有女贞子、旱莲草、何首乌、桑叶、侧柏叶、桃花、括蒌等;方剂有旱莲散、二至丸、七宝美髯丹、桃花散等),其他类(药物如麦饭石等)。另外尚有各类药膳、药酒、药茶、以及近年风行的中药离子透入等等,均可作养生益寿之膳物刺激,真是浩翰如海,多不胜数。

本文琐谈,旨在提纲挈领简述古今摄生之要略,有关各种具体养生方法,将在本书其他卷节中有详论,请广大读者参考,选择一二经常持之,必可获祛病延年,健康长寿之效,愿共勉之。(陈燃华 韩其邦 李富生)人类延年益寿的基本要素

人类在数百年前就指出:“生命在我,不在于天,昧用者矢,善用者延。”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人类与疾病、衰老的斗争从未停止,留下了浩如翰海的历史遗卷,使人类生命延续和进程不断向前发展,出现过许多高人、仙翁,为后世提供了明鉴。道家的养生,儒家的养性,释家的养心;孙思邈、陶弘景、高濂、石天基、高桐轩等一批养生家的养生理论;当今的“老年学”、“老年医学”、“老年生物学”的累累硕果,为人类增进健康、推迟衰老提供了可贵资料,使人类延年益寿的可行性变得现实起来。

千百年来,流传的民间的养生之道和养生之术更是无法统计,寿致九十、百岁老人难以计数。我国有首“三叟长寿辞”云:“昔有引路人,陌上见三叟。年各百余岁,相与锄禾莠。往拜问三叟,何以得长寿?上叟前致词,室内姬粗丑;二叟前致词,量腹接所受;下叟前致词,暮卧不覆首。要哉三叟言!所以寿长久。”又有“十叟长寿歌”曰:“昔有引路人,海滨逢十叟,年皆百余岁,精神加倍有,诚心前拜求,何以得高寿?一叟拈须曰:我弗嗜烟酒;二叟笑莞尔,淡泊甘蔬糗;三叟整衣袖,服劳自动手;四叟拄木杖,安步当车久;五叟摩巨鼻,清气通窗牖;六叟抚赤颊,沐日令颜黝;七叟稳回旋,太极朝朝步;八叟理短鬓,早起亦早休;九叟颔首频,未作私利求;十叟轩双眉,坦坦无忧愁。善哉十叟辞,妙诀一一剖,若能遵以行,定卜登上寿。”“三叟长寿辞”、“十叟长寿歌”,都是我国古代人民长期探索、总结出养生学方面的至理名言。一九八零年日车札幌市有位年逾百岁,鹤发童颜的老婆婆,公开了一张珍藏几代的养生秘方《养生十六宜》,震惊全球医学界,为人类的健康、益寿又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具有很大的可行性,不失为健身延年的良方。

总结前人的养生经验,影响人类延年益寿的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是先天性因素,即生物学因素,主要是遗传因素和先天禀赋等,大抵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多代连续长寿家族有遗传优势,是指一个家庭的直系长辈家族中,连续数代高寿,则其后代长寿的比例显著增多;②母性遗传优势,是指凡“母、祖母、外祖母、曾祖母”长寿者,较“父、祖父、外祖父、曾祖父”长寿者对后代寿命的影响显著;③长寿家族对后代寿命影响的第一、二胎倾向性,是指长寿家族的后代中,出生顺位排行一、二位的,长寿的机会多。第二类是后天性因素。由于先天性因素带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可改变性,所以现着重谈一下后天性因素。

1、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健康的源泉”,这些格言都说明了运动与健康的关系。运动不仅可以有效地防止骨骼的老化,对循环、呼吸、消化及神经等系统都有一定的好处。古代医学家认为运动可以促进气血的流通,使全身筋脉得以濡养。关于运动健身,延年益寿,我国古代总结了许多好的方法,导引术、五禽戏、八段锦、坐功、保健按摩、易筋经、太极拳、气功、武术等,日常生活中的散步、跑步、体育活动和一些体力劳动对健身都有一定的影响。

2、营养  “民以食为天”,人类的营养来自食物,没有食物也没有营养,有了食物还要注意食物的合理营养。老年人更要注意合理营养,既不可营养不足,也不能营养过盛,二者都是健康的大敌。老年人营养的原则,低热量、低脂肪、低糖类、充足的蛋白质和维生素,适量的无机盐和水份。总之做到量少质高,少吃多餐,荤素搭配,合理营养的平衡膳食,同时注意老年人的生理特点,食物要热、碎、烂,易消化,进食要定时定量,切忌暴饮暴食,时饱时饥。

3、精神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说明了精神卫生与衰老的关系。《内经》认为人类的精神方面应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俱,”“乐其俗,高下不相慕”,“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这里精神卫生,包括心理因素,性格因素、道德品质以及生活习俗因素等。日本学者认为,精神健康包括:①有自信心,自尊心;②有进取心,不断要求进步和发展;③有弹性,即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④有独立性、自觉性;⑤正确认识现实;⑥有支配环境的能力,能适应环境变化,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精神卫生上如能做到以上几个方面,肯定对健康长寿大有裨益。我们日常所谓“知足者常乐,乐观者长寿”就是这个道理。

4、环境 我国古代很早就注意环境与养生的关系。《内经》:“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此外,“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同时,还注意养生与地域的关系。环境与养生确有很大的关系,世界上公认的三大长寿地区,南美的厄瓜多尔的比尔卡班巴,巴基斯坦的半扎和苏联的高加索,均系农村山区环境,以及我国长寿区广西巴马县,都是环境优美,空气新鲜,草木峥嵘的山区。这充分证明了环境对于健康的影响。

5、预防老年病 “生、老、病、死”已是人类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而人类衰老有生理性衰老和病理性衰老两种类型。生理性衰老的过程是人类不可避免的过程,而病理性衰老则是由于疾病引起的衰老。病理性衰老要比生理性衷老早得多,临床表现也较突出,因此防治老年病,防止病理性衰老的发生,对延长寿命具有重要意义。众所周知,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意外、恶性肿瘤、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等,是引起老人衰老死亡的一些重要疾病,也是影响老年人寿命的大敌。故而预防老年常见病、多发病,保持全身状况良好,是健康长寿的基本保证。

6、抗衰老药剂应用 抗衰老药物的研究,古今一直引人注目,世界各地已经进行和正在进行着大量工作,相信这些药物研制必将大大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当前抗衰老药物有希望的,有以下几类:①抗氧化剂:一般认为人类衰老与体内产生的自由基清除障碍有关,抗氧化剂则可清除体内的游离基,防止其对机体的损害,达到抗老延寿的目的。②免疫调节剂:现代医学认为免疫功能下降与衰老有一定关系。免疫调节剂旨在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保持健康的躯体,以致长寿。③溶酶体膜稳定剂: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类,当溶酶体膜破裂时,可释放出多种水解酶类,引起细胞的崩溃和死亡,从而导致衰老。溶酶体膜稳定剂具有稳定膜的作用,因此具有一定的抗老作用。④核酸制剂:不少研究指出,核酸制剂可以提高损伤细胞的修复能力,从而达到抗老延年的功效。⑤其他制剂:对衰老动物的中枢神经介质研究证明,神经介质多巴胺和乙酰胆碱等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从而导致机体衰老。目前,防止大脑衰老的具有一定作用的制剂有左旋多巴、胆碱和卵磷脂等。祖国医学中抗衰老药物和方剂更是内容丰富,诸如养心安神类、健脾和胃类、强肾固精类、滋补肝肾类等等。(李玉华  朱培元)有关几项衰老指标

生命发展过程的后期,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发生衰退,对内环境稳定的调节能力逐渐降低,这种状态即为衰老。根据生物界的自然法则,一切生物都要经过生长、发育、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全过程。人也毫无例外。衰老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懂得并真正接受这一点,是很有用处的。这样,就不会因为某些衰老现象的出现而恐惧不安,而是采取积极、合理的措施去延缓老化的发展,保持老年期的愉快和健康。

老化是一种渐进的过程。按组织形态及生理功能的变化,人的一生可分为发育期(0—20岁)、成熟期(20—40岁)、渐衰期(40—60岁)、衰老期(60岁以上)这样四个阶段。衰老是人体的所有组织、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发生衰退,各脏器储备力减少,适应能力降低,抵抗能力减退,并丧失了生育能力。这些变化一般在度过成熟期之后即逐渐开始,65岁以后的变化更加显著。还要说明的是,衰老出现的个体差异很大,进展也各不相同。每个人体的不同组织、器官发生老化的开始时间及速度亦不竟同步,而彼此参差不齐。人的“自然年龄”(年代年龄,即按人的生日计算的岁数)和“生理年龄”(指一个人的生理状态所相当的年岁)可能并不一致。例如,有的人年纪并不大,却“未老年衰”,有的人年龄虽已很高,还“老有壮容”。同样是70岁的人,有的精神焕发,反应快,思维能力好,动作敏捷准确,走路稳健有力;有的则耳聋眼花,步履蹒跚,老态龙种。因此,下面所描述的衰老指标,指的是在一般情况下的大致情况,既不是指那些特别不显老的人,也不是指那些过早衰老的人,而是大多数人衰老征象的综合。衰老的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十项:

1、体表外形的变化 包括头发变白或稀疏脱落,眉须变白。颜面及全身皮肤松驰,缺乏弹性,发生皱折。颜面及手背等暴露在外面的皮肤出现色素沉着的“老年斑”、“老年痣”、老年瘊”。皮肤表面干燥,表皮脱落多,在冬春季节尤其明显。牙龈萎缩,牙松脱落,上下颌骨、面部肌肉和舌肌、喉肌均有萎缩,面型改变,讲话缓慢口齿不清。肌肉萎缩,关节韧带松驰,双手握力、拉力及扭转力均减弱,步履缓慢。椎间盘萎缩,脊柱后凸(驼背),下肢弯曲,身高减低。一部分老年人由于细胞内液减少而体重相应减轻,但也有很多老年人由于代谢功能减退,脂肪沉着增加而身体发胖。

2、器官萎缩  衰老变化的基础是细胞及细胞间质的老化。老年人各器官的实质细胞数减少,细胞内水分减少,结缔组织中的纤维成分增多,结果组织器官萎缩,功能减退。其中以骨骼肌、肝、脾等的萎缩程度最为明显。据估计,70岁老人的脑、肾、肺、肌肉的细胞数相当于青年时的60%左右,脾脏和淋巴的重量只及中年人的一半。

3、骨骼脆、肌肉弱、关节僵硬  人至老年会出现骨质疏松,骨皮质变薄,钙质自骨中逸出,骨纹理减少,骨骼的弹性和韧性都降低,骨质变脆,容易发生骨折的现象。老年人肌肉萎缩,肌力减弱,肌肉容易疲劳。关节软骨萎缩,肌腱附着部位出现骨化,影响关节活动,关节发僵,尤以支撑体重或活动多的关节变化最显著,常出现腰腿酸痛等关节病的症状。另据统计,40岁以上的人,大约有半数长有骨刺;到60岁以上,几乎所有的人或多或少地长有骨刺。但大多数人骨刺没有明显的症状,大约只有20%的人出现疼痛或活动受限等症状。

4、血管硬化 血管系统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硬化,尤其是动脉硬化,对人体影响比较大的是心脏的冠状血管、脑血管和肾血管。由于动脉硬化,血管弹性降低,再加上心脏的收缩力减弱,血液搏出量减少,致使各器官组织的血液供应减少,氧气供应受到影响,特别是冠状动脉硬化,使心肌供血不足,可出现心绞痛、心律不齐等。由于脑血管硬化,老年人容易出现脑血管疾病,如脑血栓形式、脑溢血等。由于肾血管的硬化,一般老年人的肾血流量只有年轻时的60——70%,肾储备力只有年轻时的一半。另外,由于血管硬化,血流阻力增大,可导致老人高血压。

5、呼吸功能减退  人的肺活量一般从35岁就开始下降,到80岁时约下降25%,而肺的残气量却增加一倍,这将影响新鲜空气的摄入,导致动脉中的血氧含量减低。老年人肺泡壁变薄,肺泡变大,肺及气管组织弹性减弱,肺气肿比较常见。人到老年胸廓变形(呈桶状或其它畸形),胸壁变硬,再加上老年人胸部肌肉及骨骼韧带的变化,胸廓经常处于吸气状态,这些均可加重呼吸功能的减退。此外,老年人气管和支气管内纤毛数减少,对呼吸道的清洁和保护功能降低,容易引起呼吸道感染。

6、消化吸收能力差  人对食物的消化过程包括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两个方面。机械消化主要是指牙齿的咀嚼和胃肠蠕动等对食物进行机械性加工;化学消化主要是由唾液腺、胰腺及胃肠粘膜的腺体所分泌的消化酶,以及胃粘膜分泌的胃酸等,对食物进行化学分解,使人体易于吸收。老年人由于牙齿脱落、胃肠运动功能减弱、消化道粘膜萎缩,各种消化酶及胃酸分泌减少等原因,导致消化吸收功能明显减弱,容易出现消化不良、便秘等病症。

7、脑细胞减缩 根据测定,人到二、三十岁以后,脑细胞每天要死去十万个。老年人的大脑重量比20岁时下降6—11%,大脑皮层的表面积比年轻时减少10%。脑细胞的内部结构也随着年龄的增高而有明显的变化,特别明显的是脑细胞内的一种代谢过程产生的废物—褐色素(又称“脂褐素”)日益堆积增多。初生婴儿的脑细胞内几乎没有褐色素,到了60岁以后,褐色素的含量可占到细胞内一半的空间,因而大大影响脑细胞的正常功能。老年人记忆力减退,特别是对近期事情的记忆力更差,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缓,动作协调性差,生理睡眠时间缩短,容易出现疲劳。

8、感觉机能减退 老年人视力减退、老花眼、老年性白内障、散光等可致看东西模糊,重影或虚影。另外,老年人往往还出现眼皮肿、泪溢、角膜老年环等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听觉器官也必然发生变化,一般健康的成年人从50岁左右开始,听力就会有所下降,先是对高音调尖声听不清,耳鸣,严重的可逐渐发展到耳聋。此外,老年人的痛觉、嗅觉、味觉、冷热觉、关节位置觉、震动觉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

9、内分泌和代谢功能下降,老年人的内分泌系统,普遍出现衰老性变化,尤其以性腺为突出。女性在45—50岁左右,卵巢萎缩,停止排卵,失去生育能力,月经闭止,性机能下降。卵巢的重量随着人的老化而减轻,成熟期的平均重量为9—10克,到61—70岁时,只剩下4克左右。男性在40岁以后,睾丸的机能就逐渐减低,55—60岁以后,睾丸逐淅萎缩,生精能力降低,性机能下降,并可出现前列腺肥大。另外,老年人的甲状腺、肾上腺、胰岛、脑垂体等的功能都有所下降,从而导致老年人新陈代谢变慢,怕冷,抵抗力差,对外伤、感染、手术等刺激的反应能力下降,并易患糖尿病、痛风、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疾病。

10、免疫功能减弱  人体的免疫系统是防卫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胸腺和淋巴细胞很有关系。老年人胸腺严重萎缩,退化,淋巴细胞繁殖缓慢,数量减少,活性下降,这就导致老年人免疫功能减弱。同时,老年人的免疫系统容易出现一种毛病,就是淋巴细胞似乎有些失掉了辨别“敌我”的能力,认不清哪些是入侵的细胞,哪些是自身的细胞,以致把属于自身的细胞也加以破坏,发生“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等疾病)。另外,老年人免疫系统的监视机构对抗原性弱的癌瘤细胞的识别能力差,这就导致老年人癌瘤的发病率高于中青年人。

总之,衰老是人体内部各种结构和功能衰退的综合表现,要根据年龄、外貌的变化和自己的主观感觉以及各器官功能减退的情况进行综合性判断。目前科学家普遍承认两个重要事实。第一,衰老并不是人过中年后突然发生的现象,而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表现出来的,疾病能够加快这一过程。也就是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和系统自绐至终不断发生不可逆变化的结果,而达到一定年龄后,变化的总和使人感觉衰老。第二,衰老本身是正常的生理变化,并不一定伴随疾病。一个正常的老人,可以保持身体健康继续地生活下去。老人的许多疾病并非直接由衰老所引起。当然,随着医学生物学及其它有关学科的进展,将来也许会有一些测定衰老的客观指标。届时,人们便可以定量地来诊断“衰老”。(李玉华 王广军)长寿关

在生命的旅途中,人们常把35~55岁这段时间称为人寿关口,也就是说能顺利通过这一“关口”的人可望获得高寿。这段时间是人生青年期的延缓,又是老年的预备期。从人体生理进化和发展的特点来看,这段时间正是机体生理功能从鼎盛向衰老迈进的转折时期。俗言云:“人过三十一半老,人到四十往下衰。”此段时期,大脑、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的生理功能正在不知不觉中减退,细胞的免疫力、再生能力和机体的内分泌功能正在下降。一些老年性疾病诸如高血压、心律失常、溃疡病、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已开始向机体袭来。尤其是癌症、心血管病和意外事故发生已构成当代中年人死亡的三大主要原因。从另一角度讲,人到中年,阅历、知识和经验已日趋丰富,是工作、学习的黄金时期,这与日趋衰老的体质不相协调。因此,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一些中年人,平时自我感觉良好,看起来无病无灾,可突然一旦发病,则已届晚期,不得不在人寿关口上英年早逝。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邓稼先、蒋筑英、罗健夫均在方展年华之际过早地离开人世,不能不说是国家与科技事业的一大损失。

明代医家张景岳说: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则再振根基,尚余强半。”此乃有名的“中兴论”,其实也就是人处于中年之后,要对自己的生活节奏作以调整,以适应日渐衰老的体质,进行平稳地过渡。

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保养保健。细心体察自己平时身体各方面的变化,经常到医院进行体格检查,一旦发现疾病,立即采取措施,以防病情恶化。

其次,必须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注意生活节奏,工作时身体出现疲劳感,可在室内或室外稍事活动,以调节大脑神经细胞的兴奋和抑制过程。

再其次,要掌握好科学用脑时间,以免虽瞑思苦想却毫无收获,徒耗精神。应按照人体生物钟的规律科学用脑。上午8点大脑开始进入严谨、周密思维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应安排一些逻辑性较强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学习。下午1时大脑生理机能进入低潮,需要稍事休息。下午2点以后大脑功能逐渐活跃起来,宜分类整理已收集到大脑中的各类信息。晚上8、9点则是记忆的最佳时间,应以记忆思维为主。

又有,要学会科学地睡眠和休息。睡眠的时间、姿势、深度,均直接影响睡眠的质量和效果,在人进入中年之后显得特别明显,常有“前三十年睡不醒,后三十年睡不着”的民语。晚上9点到凌晨2点是深睡眠效果最为理想的时间,仰卧或侧卧的姿势均可选择,以达较好睡境。

还有,要善于克服自己的情感变化。偏激和消极的情感发泄,对健康十分不利,步入中年后,要采取宽容和理解的态度,放并情怀,克服情感变化。

尚有,要注意平日的起居、饮食、劳逸、做到有常、有节、有度。加强体育锻炼并持之以恒。

最后,要有针对地进行滋补身体。常言道:“药补不如食补。”如能在饮食营养滋补上下点功夫,亦可增强体质,延缓衰老。

愿普天下的中年人顺利度过“非常时期”,进入相对“平稳时期”,奔向“花甲”、“古稀”、“耆耄”,直至“期颐”,以安享天年。(陈燃华 董绍应)女人何以多长寿

根据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口统计,女性一般寿命比男性长5—10年。有趣的是动物也是雌性比雄性的寿命长;植物也是雄花比雌花凋谢得早。这种现象的奥秘在哪里呢?人们从下列几方面进行分析:

1、与性杂色体的关系  男性23对染色体中,性染色体是由一条X染色体和一条较小的Y染色体组成。女性是由两条大小相同的X染色体组成。如果一条X染色体上有一个致病的遗传基因,另一条X染色体就会提供一个改正这种状况的基因,把致病的基因压住,从而保护了女性的健康。而男性的Y染色体就没有女性另一条X染色体的功能,这是男性的致命缺陷。此外,若干免疫调节基因也存在于X染色体上。那么女性就具备双倍这类基因,一套受到损伤后,另一套可以补偿。因而,女人免疫系统衰退较迟,死于癌症及传染病的较男人少。据日本统计,女子患癌症的比男子低1.33倍。因此,女人的平均寿命比男人长。

2、与基础代谢的关系 :女性的基础代谢率低于男性。根据生理实验,测出女子每分钟消耗的热量比男子低,耗氧量也较男子少。由于女人代谢水平低,生命消耗慢,所以寿命较男人长。女人对应激耐力优于男人,同在高温下作业,男人赤身袒臂,仍汗流浃背;而女人衣着罩身,也没有男人出那么多汗。同在寒风中久立,往往男人比女人先发抖战栗。有科学家用老鼠进行饥饿实验发现,雄鼠消耗的能量有33%来自组织的蛋白质,67%来自脂肪;而雌鼠消耗组织的蛋白质仅占8%,92%动用自身的脂肪。蛋白质是构成身体的主要原料,消耗过量,就会对肌体产生不良影响,以致削减寿命。男人的弱点就是为了应付身体能量的危机,而大量的动用蛋白质,以致寿命短于女人。

3、与女性体内雌激素的关系  雌激素具有保护血管壁的作用,防止其变硬、变脆。所以女性在更年期以前很少患心血管疾病。而男性分泌的睾丸酮可能是导致心血管病的隐患。另外,女性的白血球比男性多,脑垂体,甲状腺,副肾上腺等器官的发育也优于男人。有资料表明,一组90岁以上老妇尸检,发现每人平均有6种病,而同年龄男子,每人有8—9种病。

4、与女人生理状态的关系  女性分娩和月经定期失血可作为一种生理刺激,使女子造血机能比男子旺盛,而且保持时间相当长。

5、与生活方式的关系  男性中有吸烟、饮酒、熬夜、暴食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比女性多。加上男人所从事的工作危险性高,危害性大。如高空、高温作业,及冶金、电力等工种,工伤及意外事故较女性多。如遇战争,军人死亡的也大量是男性,这就导致男人的平均寿命较女性短。此外,女性控制情绪和处理不良刺激的方式较男性为优。例如,女人在悲伤时可以放声痛苦,借助于辛酸的泪水,将体内因情绪变化而产生的有害化学物质排泄出去,而这恰恰是有益于健康的。

由上可见,女人寿命高于男人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此外,还有种种说法和分析,从各个方面说明寿命长短男女有别的原因,但都有待于科学证明。相信随着医学科学和其它自然科学的发展,女性寿命高于男性,乃至雌性动物和植物的生命长于雄性的奥秘,将会进一步被揭示出来。(李玉华 王广军)肾为人的生命之根

祖国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其生理功能主藏精、生殖、生长,发育和水液代谢,并主骨生髓。《内经》云:“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即说明肾中精气充盛,则身强力壮,智慧聪敏,精功多能。

人体生理性衰老的主要原因,中医学则归咎于肾气虚衰。《内经》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经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七七经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五八肾气衰,发堕齿稿……;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此段经文明确地指出了人体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规律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由此可见肾气在人体生长、发育、衰老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所谓肾气,指肾脏的机能活动,如生长,发育及性机能活动等。“人始生,先成精”即“先天之精”;当人体出生后,依赖脾胃生化的水谷之精,充养全身,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即“后天之精”。肾气又以肾阴肾阳两种作用在人体中产生不同的生理功能,维持着人体的生命过程。所以说肾气乃为“阴阳之根蒂,生命之门户,造化之枢纽。

传统的观点认为,肾气的盛衰决定着人体的强弱寿夭,肾气的本质是什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肾气与机体遗传,免疫和内分泌有密切的关系,现分述于下:

1、肾气——遗传对人体寿命的影响  明·张景岳说:“夫禀受者,先天肾也。……先天责在父母。”“故以人之禀赋言,则先天强厚者多寿……;”王充还说:“强寿弱夭,谓禀气渥薄也。……”“夫禀气渥则其体强,体强则寿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命短,命短则多病寿短。”“先天禀赋强者多寿,弱者多夭”。这就是说人的寿命长短与先天遗传有关。清·徐灵胎更明确指出这种遗传是有“定分”的,这种“定分”在受生之时已有,即禀受父母遗传。徐氏曰:“当受生之时,已有定分焉。所谓定分者,亢气也,视而不见,求之不得,附于气血之内,宰乎气血之先。其形成之时,已有定数。譬如置薪于火,始燃尚微,渐久则烈,薪力既尽,而火熄矣。其有久暂之殊者,则薪之坚脆异质也。”这种与遗传有关的“定分”既为元气,元气又根于肾,故遗传与肾气关系密切,从而决定着人体的自然寿命。

现代遗传学则认为寿命与遗传基因有关。所以长寿之人,其家族多有长寿人;亦有短命家族。所谓遗传基因,即类同于徐氏所述之“定分”。现代遗传生物钟学说还认为寿命的长短,由预先的时刻表所规定。如现代学者根据生长期,性成熟期,细胞分裂代数,变异系数等推算出人类自然寿命极限,这就是给人类预先规定的生存死亡时刻表。而此时刻表,即是徐氏所说的“定数”。其实这个时刻表早在二千多年前《内经》就规定出来了:“人生十岁,五脏始定……,二十岁,血气始盛……,三十岁,五脏大定……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五十岁,肝气始衰……,六十岁,心气始衰……,七十岁,脾气虚……,八十岁,肺气衰……,九十岁,肾气焦……,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至于每个人寿命之长短不一,不能度此百岁,则如徐氏所述是因为先天“坚脆异质”和后天不善摄生养慎之故。

据有关统计资料证明:长寿者往往有一个长寿谱系。日本有位叫万部的农民,在1796年已194岁,妻子175岁,儿子153岁,孙子105岁。在我国广西巴马县的51名长寿老人中,有31人的亲属都是长寿者。亦有家族仅二、三十岁就结束了生命。但长寿家族中的人并非都一定长寿,不是长寿家族的人亦有长寿之人。长寿家族只有长寿的一个先天有利条件,影响长寿的因素尚有很多,只要注意养生之道和杜绝近亲结婚,同样可以改善遗传性寿命短家族的短命状况。

既然“肾”与遗传有关,调补肾气可改变遗传因素,使人健康而延长寿命,所以,祖国医学从肾论治先天性遗传疾病常有较好的疗效。

2、肾气——免疫对人体寿命的影响  肾气的功能是推动人体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肾气充沛,各脏腑、经络等器官活力旺盛,人体就健康少病而长寿。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调,或久病耗损,以致肾气生成不足或耗损太过,则会形成肾气虚衰而体弱多病,甚至夭亡。

现代医学认为免疫的概念有防御、自稳、监视三大功能,主要靠人体内T、B两类小细胞行使职能。免疫功能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体液免疫是人体内B淋巴细胞对不同抗原刺激形成抗体的应答反应。细胞免疫是指T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分泌、增生、转化为致敏淋巴细胞所表现的特性。T淋巴细胞杀癌灭菌力强,能分辨出自己组织或是自身内部变异及外来邪气,并对内异外邪予以杀灭和驱除。T淋巴细胞还能抑制和调节B淋巴细胞(分泌抗体的细胞)所产生的抗体,这种抗体有时会杀伤自体细胞。这两类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在人体性成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而人体自身免疫现象却大大增加,表现在年老人中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从而引起机体的衰老。如心血官疾病,呼吸道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及神经痛、关节炎等。危害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疾病多是由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引起的,被认为是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的结果。要想使免疫系统识别、排斥“异己”,以及防御感染、清除自身内部变异,监视正常细胞恶变等功能作用力强而持久,以延缓人体的衰老,就必须保持T淋巴细胞在人体中的比值水平正常。监床检查证明肾虚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有资料反应采用培补肾元的方法治疗肾虚型慢性支气管炎,随着患者肾虚证候的改善,T淋巴细胞比值水平大多恢复正常。因此肾气充,元气旺,正气就强,机体免疫功能便正常,人体则健康长寿。相反,肾气衰,元气弱,正气就虚,机体免疫功能便减退,人体则衰老多病而短寿。所有这些说明现代寿医学的免疫功能与祖国医学的“正气”意义相同,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肾气还与免疫系统的中枢组织——胸腺有关。由于T淋巴细胞是由胸腺素决定的,T淋巴细胞必须在胸腺素训教下才具备上述本领,增加胸腺素即可使T淋巴细胞数量增加,活力增强。然而祖国医学用补肾气之法亦可使低下的免疫功能提高,增强T淋巴细胞的作用,两者均能使T淋巴细胞功能增强,可见肾气与胸腺有着一定联系。另外,胸腺的发育、衰退、萎缩同肾气的盛衰都与年龄、衰老进程呈平行关系,而且其进程几乎一致。两相对照:七八岁肾气充盛,胸腺增大;二十四岁左右肾气平均,胸腺发育亦减慢,趋于稳定;四十岁肾气始衰,胸腺也开始衰退;八九十岁肾气焦(衰竭),胸腺就完全萎缩。由此可知肾气与主宰细胞免疫的胸腺确存在着有机的联系。

现代医学还认为:胸腺与衰老有着密切关系。胸腺开始退化,衰老便来临;胸腺萎缩,人便老态龙钟。所以,国外有人主张移植胸腺,或注入胸腺素,或提取T淋巴细胞还原,或利用普鲁卡因、维生素E来稳定细胞功能以抗衰延年,但均非易事。而我国从古人即开始以调补肾气之方法减慢胸腺萎缩速度,用人参、何首乌、黄精、仙灵脾、刺五加等中药提高人体免疫力简而易行,且已收到抗衰老延年益寿的可喜成果。

3、肾气——内分泌对人体寿命的影响 《内经》曰:“肾主身之骨髓”、“肾生骨髓”,“其充在骨”、“脑为髓之海”。髓有骨髓、脊髓和脑髓之分,三者均为肾中精气所化生。因此,肾中精气的盛衰,不仅影响骨骼的生长和发育,而且也影响脊髓和脑髓的充盈和发育。临床上对大脑发育不全的患儿,采用补肾法促进大脑的发育常取得较好的疗效。从实践证明脑与肾之关系。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人体内分泌系统精确而巧妙地管理着人体的生命化学体系,和神经系统一起肩负着保卫生命的重任,并查明内分泌机能紊乱和衰退与衰老进程密切相关,从而认定衰老的改变在某方面是受机体内分泌系统控制的,而脑则是内分泌引起衰老的中枢。既然肾主骨生髓通脑,当然可由肾通过内分泌系统而控制衰老。

上海第一医学院学者曾发现并论证了祖国医学的肾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相关。临床检查及实验发现老年人的肾上腺对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反应性降低,肾上腺重量减小,尿中17酮皮质类固醇排泄量比青壮年低,说明衰老与内分泌关系密切,与祖国医学中的肾有关。《内经》云:“肾藏精”。并说“人始生,先成精。”此述之“精”与前述之“天癸”均是指具有生殖作用的物质,诸如性腺,睾丸、卵巢等,故有现代学者提出祖国医学的肾与“下丘脑——垂体——性腺系统”相关。亦有人认为性腺分泌的减少与衰老有相应关系。动物实验证明,切除性腺,促进早衰发生,摘除睾丸,促使动物早期老化。

肾气充,元气旺,正气强,内分泌功能正常,即可延缓衰老,健康长寿。相反,肾气衰、元气弱,正气虚,内分泌功能相应低下,则多病,衰老增快而寿短。据此临床上应用调补肾中精气(肾阴、肾阳)的方法保持肾气充沛、延缓肾气的自然衰退时限,以调整内分泌功能失调,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抗御衰老、促进健康,延年益寿之目的。

4、藏精保肾气是中国传统养生之道  衰老是人体生命过程中的必然规律,要阻止衰老是不可能的,而延缓衰老增加其寿限则是可行且能实现的。祖国医学通过几千年来的实践,总结出比较系统的理论学说。在诸多的理论体系中尤其注重对肾气的研究,认为在人体衰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