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的世界史.上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1 02:02:27

点击下载

作者:郭方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看得见的世界史.上卷

看得见的世界史.上卷试读:

前言

看见世界史,看懂世界史

世界历史经历了艰辛而又漫长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上古、中世纪、近代、现代、当代五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中,都留下了人类坚实的步伐。

几百万年前,人类完成了由猿到人的进化。而这一进程中,人类创造了最初的文明——从粗糙的石器,到精美的铜器,再到华美的壁画等,为后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财富。

伴随着文字的发明、国家的诞生,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掀起了文明古国的“百家争鸣”——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及中国等,在世界历史长河中,为人类留下了太多辉煌灿烂的文化和文明。

中世纪,封建社会替代了奴隶社会,但也为人类带来了些许“黑暗”——这个时期的世界,与宗教密不可分,即使激烈的社会变革也是在宗教的名义下进行。从政治变革到文学艺术,无不沾染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始。随后的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日本明治维新、俄国农奴制改革等资产阶级革命,让资本主义制度先后在欧、美、亚等州确立起来,逐渐发展成为世界体系。

进入20世纪,世界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欧美列强的疯狂扩张,让世界纳入了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体系中,使人类进入了全新的一体化时代。但两次世界大战的降临,又让人类遭受了空前的劫难。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进入了新格局,走向了多极化、多元化的时代。而今天,一个和平与发展、对话与合作的当代世界正在高速发展中……这就是世界历史走过的艰难、曲折、漫长而耐人寻味的过程。

历史,从来就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而我们之所以再次梳理世界史,便是想对多变的世界做一个全新的阐述和解读——用严谨的文字重新记录这段历史,用精美的图片全面展示这段历程。就像《全球通史》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说:“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编写得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在今天这个世界上,传统的西方导向的历史观是落后于时代潮流并有误导性的。为了理解变化了的情况,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全球视角。还是那就话:新世界需要新史学。”《看得见的世界史》,用一样的世界,演绎出不一样的历史。独断独行、言语犀利,气质独特、聪明伶俐;看似没有忧虑,却在身体里藏着一柄利器;终身未嫁,却要为完美耗尽毕生精力。她注定走向辉煌,注定成为时代的“女皇”。他就是英国“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一个年轻无畏的将军,统率大军,转战多年,直抵世界尽头;一个20岁荣登王位的男人,梦想只有一个——人类大一统;冷酷无情又慷慨宽宏,九死一生却荣耀无限;无愧于王冕,帝王的不二人选。他就是“不败神话”亚历山大。4岁登基王位,治国70余载,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法兰西走上时代的巅峰;专制的典范,勤政的楷模,浪漫、迷人的气息,让自己成为时代的奇迹;太阳神的化身、法兰西的“乾隆大帝”。他就是“太阳王”路易十四。仪表非凡、高大魁梧、精力充沛、潇洒威武。厉行改革,除旧布新,将一个落后、破败的国家带向了富强。堪比中国的“康熙大帝”,他就是俄罗斯的“传奇帝王”彼得一世。优秀的诗人气质,优雅的绅士风度,诚实正直、坚强勇敢,谦逊宽容、乐于奉献……所有溢美之词不足穷尽其美。不想做国王,不想当独裁,为了国家和民族付出毕生之力,深受国民世代推崇和爱戴。他就是“美国国父”华盛顿。27岁担当统帅,30岁任第一执政,35岁加冕帝国皇帝,叱咤风云20年,整个欧洲都为之颤抖;绝对的“军事巨人”,卓越的“政治天才”,一系列战争奇迹在他身上反复上演;一个时代的印记,一个不朽的传奇。他就是“欧洲之王”拿破仑。神人同形,神人同性;神有人的七情六欲,神也有人的喜怒哀乐。这就是优美、动人的古希腊神话。蔚蓝的爱琴海上,风神将她送到岸边,春神为她披上锦衣,在爱与美的包容下,她破壳而生。她就是女神维纳斯。这就是《维纳斯的诞生》。子弹在浓烟里穿梭,刺刀在胸膛前打磨,纵横交错,血流成河;战车淹没在炮灰之下,士兵在战火中无用地挣扎,狼烟四起,号啕震天。无边的征战,痛苦不堪;无限的祝愿,只能在祈祷中实现。伤痛,还是伤痛;灾难,注定是灾难。这就是“人类浩劫”第一次世界大战。空战、海战、陆战,多种作战;毒气、刺刀、炸弹,惨烈厮杀;战火纷飞、浓烟弥漫,时空纵横、气势磅礴;士兵面对废墟,没有眼泪,没有骄傲,只有痛苦和哀思;时光荏苒,硝烟已逝,难以抹去的却是无法愈合的伤痛记忆。这就是“人类灾难”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一章 古代文明

地球——这颗蔚蓝色的星球,在无垠的宇宙中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它孕育了人类、孕育了文明。早期人类在狩猎、耕种的同时,学会了取火、制衣……但人类在广袤的自然中,栉风沐雨,筚路蓝缕,向文明迈进。尼罗河畔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帝王谷……用千年的神秘和壮美,见证了远古的文明曙光。苏美尔城邦文明、爱琴海文明、迈锡尼文明、克里特文明及印度文明……都让文明成了人类永恒的记忆。

约7000年前

人物:恩格斯 关键词:社会大分工 奴隶制 国家 文字

人类文明的初曦

人类在原始社会的漫漫长路上跋涉了许久,从渔猎采集到定居农牧,从粗糙石器到金石并用,从乱婚群婚到一夫一妻……文明宛如晨曦渐渐普照大地。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进行、私有观念的产生、文字的出现以及随后国家的诞生都标志着一个崭新的文明社会降临了。社会大分工

在人类历史上,石器作为生产工具的使用年代最为长久。新石器时代末期金属器的出现使人类步入金石并用的时代,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大为提高。在适合农业种植的地区,耕地面积日益扩大,耕作技术的改进使农作物产量成倍增长;而在水草丰美的地方,畜牧业发展蒸蒸日上,成为当地人的生计。这样,富有地域特色的畜牧业与农业日渐分离,被称为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分工之后的两大产业迅速发展,社会积累随之增加,人们的生活需要也丰富起来,这些为一部分人专门从事手工业铺平了道路。金属制造、制陶、纺织、酿酒等手工业部门蓬勃兴起,交换开始频繁发生,不仅商品生产扩大,交换范围也在氏族内部的氏族成员之间逐步发展起来。这便是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奴隶和奴隶制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巨大进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此时的产步,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产物。此为古希腊幼小的奴隶为女主人系鞋带的场景。品交换已是先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经常性活动,最初的物物交换也逐渐改由通过中介物来进行。当氏族首领代表氏族对外进行交换时,他们往往借助职权首先将集体财产据为己有。接着,普通的氏族成员也随着交换的频繁而出现了日益激烈的贫富分化。

后来发生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人阶层诞生,与商业密不可分的货币出现,除了牲畜、贝壳等之外,金属货币问世。商业自然与物产的拥有直接相关,它推动了产品的私有化及私有制的发展,而且商业完全形成之时,正是原始公社解体之日、文明社会来临之日。进步的奴隶制

恩格斯曾明确地指出:“私有财产在历史上的出现,绝不是掠夺和暴力的结果。”私有制的发生并不是因为原始社会末期的氏族首领产生了私心杂念,奴隶制的发生也不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对战俘施用暴力的结果,而只是在剩余产品出现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发生。

不过,这时的奴隶制还很原始,具有鲜明的家内奴隶制(或家长奴隶制)的特色:奴隶主尚未完全脱离劳动;奴隶还被视为家庭成员之一;奴隶生产的目的还只是为了供给奴隶主日常生活的消费,而不是为了生产出卖的商品。比如希腊《荷马史诗》里的主要人物奥德修斯虽贵为伊大卡岛的国王,但他还经常直接参加生产劳动,他的妻子帕涅洛皮也是每天从事妇女生产活动——织布。从《荷马史诗》里可以看到,在奥德修斯家里的奴隶也主要是家内奴隶。古罗马奴隶原始社会中,奴隶市场异常繁荣。大量的奴隶在市场中被交易和买卖。此为奴隶市场中,挂着号牌、等待主人购买的奴隶。

提到奴隶制,我们都会义愤填膺,痛斥它的惨无人道,对奴隶深表同情。但在那个时代,“如果我们对这些问题深入地研究一下,那我们就一定会说——尽管听起来是多么矛盾和离奇——在当时的条件下,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也就是说,在当时的特定环境下,奴隶制度代替了原始公社制度,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一个巨大进步。当人的劳动生产率十分低下,除了维持生命之外,剩余的产品还极端微小的时候,生产力的发展,只有通过更大的分工才有可能。这种分工的基础是从事单纯体力劳动的群众同管理劳动、经营商业和掌管国事以及后来从事艺术和科学的少数特权分子之间的大分工。这种分工的最简单的完全自发的形式,正是奴隶制。诚如恩格斯所言,这时生产力的提高与社会的发展只有通过奴隶制这种大分工的形式才有可能实现。

众所周知,在原始社会里,大批的战争俘虏都被杀死,甚至直到今天,生活于大洋洲某些地区的石器时代的遗民还保留着“猎取人头和宰食战败者尸体的原始习俗”。然而,自从私有制与奴隶制产生之后,战俘不再被杀害,而是被用作奴隶,用他们去从事生产劳动,这当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猎物的奴隶(理查德·安斯德尔,英国)被购买的奴隶要承担繁重的劳作,要为主人尽心尽力工作,否则会受到严重的惩罚。此为奴隶猎杀动物的场景。

正如恩格斯所说:“对奴隶来说,这也是一种进步,因为成为奴隶来源的战俘以前都被杀掉,而在更早的时候甚至被吃掉,现在至少能保全生命了。”战俘的存留可以说替社会保留了大批精壮的劳动力或生产力。

奴隶主把大批奴隶集中在自己的庄园或作坊中劳动,不仅能做更细的劳动分工以促进生产,而且可以组织规模更大的生产协作去完成更大的生产任务。比如,在古希腊和罗马的矿山中,在古埃及的水利工程——法雍水库的修建中,使用奴隶的数目竟多达数万人。他们所完成的巨大工程,是氏族成员无论如何也无法完成的。

同时,奴隶在生产中分工协作,每人只从事一种专门的技艺,生产效率自然就会大大提高,而在氏族公社制度下,这样的分工是不可能的。“只有奴隶制才使农业和工业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古代文化的繁荣创造条件。没有奴隶制,就没有希腊国家,就没有希腊的艺术和科学;没有奴隶制,就没有罗马帝国。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化的欧洲。”国家的产生

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剥削和压迫也相伴产生——奴隶与奴隶主的阶级利益是根本对立的。奴隶主阶级的残酷压榨,必然激起奴隶的强烈反抗;而广大平民也经常起来反对奴隶主贵族的剥削和压迫,阶级斗争愈演愈烈。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就逐步改变氏族机构的性质,建立了军队、法庭和监狱等暴力机关,作为镇压奴隶与平民反抗的工具。这样看来,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和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人类历史上出现最早的国家是奴隶制国家,它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国家总是在那些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时候和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产生国家的地区是“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如果再加上以古代克里特半岛为中心的克里特文明、印第安文明,就是学者们所说的“六大文明区”。这些地区最古老国家的形成,标志着人类历史告别了漫长的原始共产社会,跨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奴隶制社会;标志着原始公有制社会的结束与私有制社会的开端;标志着人类历史告别了野蛮落后、粗野无文的原始时代,步入文明社会的门槛;标志着文明社会的到来。

延伸阅读奥基布娃情书据说,一个名叫奥基布娃的印第安人女子,曾用赤杨树皮写过一封特殊的“情书”。之所以特殊,是因为这封情书全篇没有一个文字,全由图画组成。在情书的左上角画着一只奥基布娃的图腾——熊,左下角是她所爱人的图腾——泥鳅,道路用曲线表示,聚会的地方画了一个有人的帐篷,表示她在那里等候,帐篷旁边有三个“十”字,表示天主教徒居住在附近,后面有三个湖沼。当她所爱的人收到这封“情书”后,便可以根据信中所指示的路线,顺利地找到自己的情人。

各地历史条件的不同使国家形成的途径多种多样。恩格斯在《起源》一书中曾谈到国家形成的三种模式:在氏族内部发展起来的阶级斗争中产生的雅典国家,没有外力干扰;在原有的氏族成员(罗马人——贵族)和外来平民的斗争中产生的罗马国家;通过征服而产生的日耳曼人的国家。看来,只有雅典国家形成的途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字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和生活发展的必然产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此为刻有楔形文字的石碑铭文。该铭文记述了波斯王国薛西斯的相关言论。文字的出现

随着原始社会生产的发达和交往范围的扩大,人们迫切需要一种除了语言之外更为实用的交际手段,文字就逐渐产生了。文字的产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劳动者世世代代在社会生产和实践中的共同创造。它经历了实物文字、图画文字和象形文字三个历史阶段。中国古代史上的结绳记事就属于第一个阶段——实物文字的范畴;而图画文字阶段最著名的事例就是印第安人的“奥基布娃情书”,它用简单的图画表达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意思;象形文字的出现显示了人类思维的进步,是抽取事物的最重要的成分,它用最为简单明了的方式来表达较为复杂的思想观念。其实,从文字发展史来看,只有到了象形文字阶段,才进入了真正的文字阶段,前两个阶段只是向真正文字的一种过渡。

全世界早期人类发明的象形文字有三大系统:埃及的象形文字系统、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系统和中国的方块字系统。但在长时间的发展进程中,前两种象形文字系统在公元前都已经转化为字母文字,只有中国的文字现在仍然保留着象形的特点,完整地保存了中国悠久而漫长的文化传统。

文字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和生活发展的要求,它的发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人类由野蛮时代过渡到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推动了此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进一步发展,更促进了后世的科学文化与社会发展。

约5000年前

人物:让·弗郎索瓦·商博良 地点:古埃及 关键词:象形文字

文字带来的荣光

一说到“埃及”,我们就会震慑于金字塔的高大威严,惊叹于木乃伊的千年不衰,敬畏于法老的神秘咒语,继而随着18世纪象形文字的出土,我们也更加痴迷于对它的译读。那谜一样的文字引起了众多学者的热情,人们渴望将这一层面纱揭去,展现出其深层的魅力。撩起神奇的面纱

古埃及堪称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首,在这片炙热的土地上,辛勤劳作的埃及人民繁衍不息。他们饱经战乱之苦,却坚韧顽强地默默忍受着,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着璀璨的古埃及文明。

埃及人独特的艺术品位表现在他们丰富多样的艺术和巨大的建筑物上——巍峨的金字塔、神秘的陵墓、多彩的壁画、千年不腐的木乃伊、令人生畏的法老咒语等,这些都为古埃及笼罩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惊讶震撼之余,众多学者为之魂牵梦萦,但在研究道路上却举步维艰。终于,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古文明在沉睡了数千年后,被一次意外的发现唤醒。让-弗郎索瓦·商博良画像法国著名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埃及学家。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识破古埃及象形文字结构、破译罗塞塔石碑的学者,被称为现代埃及学的创始人。罗塞达石碑公元前196年玄武岩刻制,高1.14米,宽0.73米,上刻有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祭司颁发的敕令。由于石碑上用希腊文字、古埃及圣书体文字和世俗体文字刻了同样的内容,使得近代的考古学家得以有机会对照各语言版本,解读出已经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的意义与结构。它是今日人们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重要里程碑。

时间要追溯至1798年,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大军入侵埃及。虽然这场战争以法国人的丢盔弃甲而告终,却使得在时间长河中湮没已久的“珍宝”得以重见天日。然而这一切还要感谢那位法国军官,是他发现了埃及罗塞达地区附近的公元前196年由托勒密王朝所刻制的黑色玄武岩的石碑。嗅觉敏锐的军官还发现石碑上分别刻着古埃及的圣书体文字、世俗体文字以及希腊文字。

由此,当时就有学者假设:这三种文字所描述的是同一文献。由于希腊文为人们所认识,所以只要在正确译出那段希腊文以后,再设法找到希腊文字和那些象形文字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无障碍地解读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之谜了。只是世人又苦等了24年,象形文字才得以破译。

1822年,后来被喻为“现代埃及学之父”的让-弗郎索瓦·商博良向“法国碑文纯文学学院”提交了研究论文,找到了探访神秘象形文字世界的钥匙。从此,现代埃及学应运而生。

商博良虽42岁便英年早逝,但是他有着数部非常重要的奠基之作,如《埃及语词典》《象形文字入门》《象形文字语音初阶》《古埃及俗体文字论》《埃及语语法》(未完成),等等。至此,古埃及谜一样的象形文字及其所承载的璀璨古文明才被徐徐撩开笼罩了数千年的神秘面纱,向人们露出了神秘千年的微笑。象形文字的发展

当历史的车轮碾过时间的隧道,古人的丰功伟绩却被遗忘在历史的天空中,而唯有承载古代文明的文字被保留沉淀下来,闪烁着迷人的光芒。正是因为有了文字,人类的知识才能被记录下来,才能在空间和时间上广为流传。

埃及象形文字就是这样,它的演变是由繁到简,由难到易的历史进程,它就像一部人类字体的总发展史,它的转动也引领着时代的脉搏,为人们展示着古文明的灿烂与辉煌。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出现于5000多年前,早期只是为了记事的需要,借以简单的笔画描绘的图形和符号,至公元前3100年左右,终于发展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象形文字。由于希腊人第一次看到象形文字时,它们是被刻在神庙的墙壁上,便以为这是专门用于寺庙中的文字,因此在伽德纳的《埃及语语法》一书中认为象形文字的名称来源于古埃及,是由“神圣”和“雕刻”组成,意为“神圣的雕刻”。

埃及的象形文字最初是为歌颂法老和天神而设,用于记载历史、宗教仪式、诗歌、法典、祈祷文等,多刻于神庙的墙上和宗教纪念物上,古希腊人称之为“圣书体”。多年以来,埃及象形文字的最早文献一直被认为是1890年发现的纳尔迈调色板,年代约为公元前3000年。然后,1987年在阿比多斯却让人找到了更早的象形文字。一队德国考古人员,复原了其前王朝一个统治者坟茔中的几百块骨片,竟然从中找到了规模齐整的埃及象形文字。据考证,这一坟茔的年代更为久远,约为公元前3150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埃及历史上的第五王朝(约前2498—前2345)的时候,从象形文字中演变出一种简化的速写草体字——“祭司体文字”,顾名思义,这种文字仅限于祭司使用。至公元前700年前后,一种更为简化的草体从祭司体文字中演变而出,由于此种文字字体比较简单,符号易于连写,主要用于平时的记录、写信和账目之类的世俗事务,故被称为“世俗体文字”。这两种字体一般用芦苇笔蘸墨水写在纸草上。纸草是埃及沼泽地区的一种高秆的形似芦苇的水生植物。古埃及人经过加工,将其茎秆晒干压平后制成轻便的纸草纸,作为当时相当好用的书写材料,其后迅速流行于古代地中海东部地区。

另外,埃及象形文字从出现到发展,最有趣的莫过于象形文字的书写方式。它的行文比较自由,可以从上向下,或从右到左,或反过来。由于埃及人的艺术与其信仰密不可分,所以他们的文字中总透露着自由、严谨、大气却不失细腻的美态。象形文字释读古埃及象形文字最初是为歌颂法老和天神而设,大多刻在神庙的墙上或宗教纪念物上。此为绘有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壁画,大致呈现的是早期家养动物的场景。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随着古代埃及人皈依基督教,在1世纪后的时间里,埃及的象形文字就被废弃不用了。当埃及本土古老宗教的最后一批抄录员辞世,象形文字的写读技法也逐渐被人们遗忘殆尽。《埃及语语法》内页图

商博良通过对罗塞达石碑的潜心研究,成功地译解出了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结构。他在做过深入的实地考察后,自信地说道:“顺着尼罗河,从河口走到第二瀑布之后,我可以说我那封关于象形文字字母的信不必做任何修改。我们的字母是正确的:这字母表可用来释读罗马人时代和托勒密时代的埃及文物,更可用在法老时代的神庙、宫殿和陵墓里的碑文上。这可真令人兴奋!”

象形文字大致是由表意符号、表音符号和限定符号三部分构成。

表意符号,是指用图形来表示所画之物或与此物联系紧密的一些意义。比如说“★”能够表示“星”的概念;画几条波形线“”,就能够代表“水”。后来,表意符号还能够表示动作的含义。如果想表达“走”的意思,就画一前一后迈步走的双腿;想表达“吃”的意思,就画一个人把手放在嘴里。除了表示动作,表意符号还能表示图形的引申义。比如,“吃”不仅能表达“吃饭”的动作,还有“想”“说话”“饥饿”“热爱”的意思。因此,对于一些抽象概念,难以用图形表达时,富于智慧的古埃及人就用表意和引申相结合的办法来表示。比如,用棕榈树的树枝表示“年”,这是因为古埃及人观察到棕榈树一年只长出12根树枝。而“真理”则用一根鸵鸟的羽毛来表示,这是由于鸵鸟两翼的羽毛是等长的缘故。

表音符号,就是在表意符号的基础上进而能把词语的发音表示出来的文字。由于表音符号是由表意符号发展演变而来,原本表意的意义不复存在了,逐渐失去了原来图形的含义,慢慢转化成为纯粹的发音符号。表音符号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24个单辅音,若干个双辅音及三辅音符号。古埃及人所创造出的24个单辅音符号,是有史可考以来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单辅音符号。因此有专家认为,这一时期埃及象形文字的单辅音符号实际上已经是字母产生的萌芽了。若干年后的腓尼基人以埃及人所创造的24个单辅音符号为基础,才创造出世界上最早的字母文字。

后来,古希腊人又以腓尼基人的22个字母为基础,增加了元音字母,最终形成了希腊的字母文字。而现在欧洲各国的字母文字又是在希腊字母文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由此,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在世界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限定符号,部分被置于词尾的表意符号,就成了限定符号。限定符号具备限定某个词是属于哪个事物范畴内的作用,有助于准确说明文字的意思。此外,限定符号还能够引导读者把握文字的正确含义。比如,“犁杖”和“朱鹭”两词表音符号在象形文字中是相同的,因此,分别在这两个词后加上一个能够表示“犁杖”和“朱鹭”意思的限定符号加以区分。同表音符号相同,限定符号也是由表意符号转化而来。虽然古埃及象形文字整句中既无标点亦无间隔,但只要掌握限定符号固定位于词尾这一规律,就可以弄清楚每个象形文字的含义了。表意符号、表音符号和限定符号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分别表明了词的含义、发音及所属范畴,也说明象形文字已经成为“音”“形”“义”俱全的完整文字体系。

文字是文明的灵魂,随着对古埃及象形文字的进一步发现、破译,其文字底下蕴藏的埃及文明也得到了更好的阐释。当然,也亟待需要更多的人投身于对它的挖掘和探究之中。古埃及象形文字由表意、表音和限定三种符号构成,是人类文明浓缩的精华。此为绘有象形文字和长笛舞者的古埃及壁画。

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1000年

人物:希罗多德 地点:古埃及 关键词:尼罗河

古埃及的摇篮

《尼罗河颂》曾说:“光荣啊,起源于大地的尼罗河!你川流不息,为的是使埃及苏生……你灌溉田地,使一切生物欣欣向荣。你生出大麦和小麦,好让神庙里欢度节日。要是你水流迟缓,植物就会停止生长,全国人民都会陷于贫困。当你河水上涨的时候,大地眉飞色舞,一切生物都欢腾,大家开口笑呵呵。”生命之河

河流是古代文明的摇篮,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都产生于大河之畔。埃及地处非洲东北部,由南向北、川流不息的尼罗河纵贯全境,成为埃及的母亲河。埃及人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为尼罗河所支配——国内降雨量极少,尼罗河是他们唯一稳定的新鲜水源。尼罗河灌溉了两岸的大片土地,而且堆积了大片厚厚的黑油油的冲积土,形成了非洲最肥沃的土壤。在肥沃的土壤上,尼罗河的晨光埃及人一年可以收获几茬庄稼。尼罗河晨曦初露,伟大的尼罗河也似乎的定期泛滥,供给了埃及充足的水源用刚从沉睡中苏醒。古埃及人认为法老死后,灵魂每天清晨会坐上于饮用和灌溉农田。尼罗河上游流经热太阳船从尼罗河东岸升起,到神带草原,当河水泛滥时,洪水携带大量庙接受祭拜,晚上则返回西岸陵墓休息,周而复始。的矿物质和腐烂植物顺流而下。这些矿物质和腐烂植物在河水流经埃及境内时,逐渐沉淀下来,成为植物生长的天然肥料。埃及人的历书中所记载的最重要的事件,就是每年夏季因埃塞俄比亚高山积雪融化所引起的洪水泛滥。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事实确实如此,埃及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尼罗河的赠礼。尼罗河不仅提供了人们生活所需的河水,而且在尼罗河两岸和三角洲上覆盖上了一层肥沃的冲积土。尼罗河孕育了埃及,为埃及送去了无尽的财富。而尼罗河畔肥沃的土壤更是让埃及人民享受了“上帝的馈赠”。此为尼罗河畔贸易往来的场景。

人类对水有着特殊的感情——水给人以生命,水灌溉了土地并使其肥沃,水能够使万物生长。在埃及的每一寸土地中,都蕴含着水的恩泽、人的精髓、神的智慧。这就是古埃及人的神秘宇宙观,它拨开了古埃及文明的曙光。

水就是尼罗河,火便是太阳,埃及人的生命和智慧都离不开尼罗河和太阳。他们坚信尼罗河东岸是太阳初升的地方,是活人的国度,而尼罗河西岸是太阳落山之处,是死者的世界。因此,埃及人生活在尼罗河的东岸,而将金字塔建造在河的西岸,尼罗河成为生与死的界限。灌溉之源

埃及有一句谚语:“只要喝过尼罗河水的人,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心一定会留在埃及。”埃及人崇拜尼罗河,认为尼罗河不仅给他们提供了生活资源,而且还是神的化身。

尼罗河流域的居民早在公元前4000年就开始利用尼罗河水位变化的规律,来发展洪水漫灌。人们知道充分利用泛滥带来的好处,于是土地被分成一块一块的,灌溉水渠纵横其中。公元前2300年前后,埃及人在法尤姆盆地建造了莫伊利斯水库,通过优素福水渠引来了尼罗河洪水,经调蓄后用于灌溉。这种灌溉方式持续了数千年。

由于河水为患,人们必须在河床两边建筑高大的河堤来控制洪水,临近的村庄也必须合作起来,才能修建大堤和在汛期进行护堤工作。古埃及国家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统一修建主堤坝、蓄水池和运河等大型工程。百姓们参与挖河修渠,引水灌田,把排除水患视作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种国家与百姓自觉的角色认同,意味着彼此合作的开端,也意味着组织工作、管理制度和地方政府的起源。这样,地区性的统一和地方政府的最初阶段,在其他地区出现国家组织之前就在尼罗河两岸出现了。

由于尼罗河的恩赐和对尼罗河水利工程的要求,埃及首先摆脱了人类野蛮时代的羁绊,形成了国家组织,并有效地发挥管理和协调职能,在尼罗河三角洲上修建了纵横交错的河渠网络,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播种与收获之地

尼罗河每年的泛滥很有规律,时间是每年的7月19日。这一天,太阳、天狼星在东方地平线上升起,尼罗河亦开始泛滥,河水水量大、流速急。泛滥的水溢过河岸,淹没了农田。两岸大量的泥沙和有机物顺流而下进入平原地区,沉积在两岸的低地,形成了自开罗以下面积为2.4万平方千米的尼罗河三角洲。泛滥为期4个月,到了10月末,河水逐渐退去,田里便留下了一层厚厚的肥沃的土壤,将田界也掩盖住了。于是人们在河水退下去后,要重新丈量划定田界,然后再耕耘播种。

埃及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小麦和大麦,这些也是面包和啤酒的原料。据说播种之后,埃及人将猪羊赶进田里——在来回奔跑的过程中,让它们将种子踏进土壤中。经过3到6个月的生长后,人们将会看到滚滚的麦浪。于是大家带着欢快的心情在麦田里收割希望——有时候军队也会参加到火热的收割队伍中。有着丰富的农作经验的埃及人,非常清楚在炎热的夏天来临之前,必须完成麦子的收割。只有这样,才能在下次洪水到来之前完成沟渠的修葺。

驴子驮着收割的麦子来到打麦场,人们将它们平整地铺起来,赶着驴子和牛来践踏,以使麦粒与壳分离。农民将收割物的1/10交给国王,然后全家人聚集在一块品味丰收,分享喜悦。

被誉为“历史之父”的希罗多德到达埃及后惊讶地发现,这里的居民比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都易于取得大地的果实——农民们等到尼罗河水自行泛滥后,将种子抛撒在田里,然后叫猪去踏这些种子,此后便是等待收获。这样的说法未必完全属实,但也确实反映了尼罗河给埃及人民的农业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恩惠。科学与艺术之源

尼罗河承载着古埃及文明史,没有尼罗河,埃及将会是一片沙漠。尼罗河不仅是埃及的生命之河,更是古埃及文明的摇篮。在古埃及人看来,尼罗河与太阳交融在一起,创造了囊括阴阳两界的整个宇宙。

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古埃及人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太阳历。太阳历用于计算尼罗河的涨落期,根据尼罗河水的涨落规律,将一年划分成12个月,一共365天。这种纪年非常精确,所测算的1年只比现行的历法少了1/4天。在划定年的同时,埃及人还根据农作物生产和尼罗河水量情况,将一年分成泛滥、播种、收获三个季节。第一年6月到9月是河水上涨的泛滥季;10月到第二年1月是播种季——河水退回到原来的河床,在河谷平原留下大量的沉积物,农民在肥沃的土地上耕种;第二年2月到5月是收获季——这时气候干旱,河水降到最低点,作物在此季节收获。

由于每年的实际耕作周期短,所以埃及人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去从事宗教、宫廷重大建筑和其他艺术活动,可以思索周围的自然现象,感受和赞美尼罗河的浩浩荡荡、奔腾不息。人们把尼罗河看作荒漠中的甘泉和艺术的摇篮,而所有这些都根植于尼罗河三角洲。古埃及人改造自然、发展生产的社会实践,给埃及人的艺术创作带来了极大的灵感,构成了古埃及文化的主体,对埃及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激励和推动作用。

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000年

人物:奥西里斯 希罗多德 地点:古埃及 关键词:木乃伊

木乃伊归来

人死了以后,真的有灵魂继续存在吗?这个问题实在太深奥。朴素的古埃及人用木乃伊给出了答案,他们相信人的生命不会终结,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在世界许多地方均发现过木乃伊,但是在埃及发现的木乃伊数量最多,时间最早,技术也最复杂。这是因为埃及人将木乃伊的制作当成了一种风俗。生死循环

关于最早的木乃伊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埃及法老奥西里斯由于亲兄弟塞特的嫉妒而屡次被害,他忠贞的妻子伊西丝没有放弃,最终使他得以复活。他的遗腹子荷鲁斯长大后打败了塞特,替父亲报了仇,并继承了人间的王位。冥界与亡者之神阿努比斯就将奥西里斯制成了第一具木乃伊,并在人们的拥护下执掌了冥界,成了死者审判者和冥府之王,并保护人间的法老。这个神话故事在古埃及流传很广,以至于深入人心。每一个法老死后,他们都要把奥西里斯的神话经历表演一番,以便获得重生。其实,古埃及人不光法老要做成木乃伊,其他许多人无论身份地位如何也都希望自己被做拉美西斯二世的木乃伊成木乃伊,认为只要为其举行一拉美西斯二世微闭双目,脸庞平静安详,双系列名目繁多的复杂仪式,他的手交叉放在胸前,身着洁白的长袍,安静地各个器官就能重新发挥作用,木躺在棺木里。乃伊就能够复活,继续在来世生活。

因此,在古埃及的宗教理念中,身体和灵魂是各不相同的。而灵魂也分为两种,一种叫“巴”,另—种叫“卡”。古埃及人认为“巴”有着鸟一样的形状,不过脑袋却是人的脑袋,其长相和本人是一模一样的。在人活着的时候,“巴”依附在肉体上,在肉体死后它会展翅飞离。如果一个人的尸体保存得很好,当他复活的时候“巴”能再次依附到他的肉体之中。在一个人下葬以后,“巴”会时不时地飞到墓穴上查看尸体的保存程度。“卡”也是人的一种灵魂,也是依附于肉体之上的,是人生下来就具有的护身魂。其面貌和本人完全相同,它陪伴一个人走完一生的道路,但在一个人临死之前它会率先脱离肉体来到冥府,以保证死者能在阴间也有足够旺盛的精力。“卡”会在坟墓中继续生活,所以古埃及人在其坟墓中会放入大量的衣食等日常用品。因为“巴”和“卡”都要依附在尸体上,所以古埃及人就会竭尽全力,想方设法地保存好尸体。关于木乃伊的传说有太多太多——埃及、中国、约旦、意大利、智利等,都有着丰富的木乃伊传说。而根据传说改编的艺术形式也多种多样。此为1932年环球影片公司拍摄的经典恐怖电影《木乃伊》的宣传海报。

那么,古埃及人为什么会具有这种死人复活和永生的概念呢?首先,古埃及人认为太阳神是最高的神。太阳的东升西落就是太阳神经历的一轮生死循环。其次,尼罗河定期泛滥的规律像“生死”循环。尼罗河在上游气候的作用下于每年的7月定期泛滥,河水会冲破河堤,淹没两岸干旱的土地,夹杂着大量矿物质和动植物腐败物的泥沙便沉积了下来,形成极其肥沃的黑色土壤,使上面的庄稼可以一年三熟。古埃及文明就是尼罗河的赠礼。尼罗河定期泛滥的规律也像是一轮生死循环。因此古埃及人认为人也像太阳和尼罗河一样,生生死死循环往复,死亡只是另一次旅程的开始。此外,古埃及独特的自然环境也助长了古埃及人对来世的希望。腐烂主要是由细菌引起的,埃及炎热的沙漠地带能使尸体迅速脱水,令细菌无法存活,尸体也就保存了下来。后来有些沙子就会被吹走,某些脱水的干尸就会在数十年后又重见天日。埃及人看着他们栩栩如生的面容,觉得他们终有一天会复生。于是,他们开始仔细研究起了尸体防腐技术,许多木乃伊就这样被大量保存了下来,成为人们追求永生的见证。制作工艺

古代埃及并没有留下关于制作木乃伊方法的记载,古希腊伟大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他的不朽著作《历史》中,记载了他游历埃及时听说的木乃伊制作工艺。然而古埃及人却将木乃伊的制作发展成为一门产业,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阿努比斯神正在制作木乃伊的壁画阿努比斯神以豺狼为形象——豺狼是善于将没有妥善埋葬的尸首掏空的动物。人死后最重要的内脏是心脏,死者的思想和回忆都藏在心脏内;怀有咒语的甲虫可以保护心脏,让它在接受阿努比斯神审问时,保持缄默,避免招认生前的罪状。

现以面向王室和贵族的高档木乃伊为例。一位训练有素的木乃伊制作师必须仔细、谨慎,以便尸体不会腐烂。在制作木乃伊时,需先将尸体埋入泡碱里使之脱水,然后完成香料的填充。现代科技认为泡碱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钠、碳酸氢钠、盐和硫化钠的混合物,既可以防腐也可以杀菌。尸体泡好后便用铁钩从鼻腔掏出脑浆,用倒刺的钩子既可以破坏大脑的组织又不会使头骨破裂。经过搅拌以后,脑浆就会从鼻孔里流出来。

处理完颅腔后就可以处理内脏了。具体的做法是从身体左侧把腹腔切开,然后把脏器取出来放在不同的罐子里——这些罐子制作都非常精致。把胃、肠、肝等脱水防腐后放进去,再盖上盖子。心和肾是要留在躯体中的。躯体用椰子酒和捣碎的香料冲洗干净,体腔内塞入树脂、亚麻布或者锯末等临时性物品以使失去内脏的身体恢复到原先的状态。然后再把尸体在泡碱里泡70天左右。70天过后,把尸体取出进行再次清洗并涂上油膏、香料及树脂,同时以亚麻布包裹严密——到了新王国时期除了内脏之外,贵族们对眼睛的处理也受到了格外的重视。他们会把眼珠抠出来,装上宝石做成的眼珠。

对木乃伊的包裹是一个琐碎而繁杂的过程,它有着极其严格的程序。包裹从手指和脚趾开始,这个过程需要非常小心和仔细才能做好,因为经过70天的浸泡指甲非常容易脱落。包裹木乃伊所需的亚麻布一般都很长,有的甚至长达数百米。有些重要人物如法老的木乃伊还要在头上戴上黄金面具,再雕上死者生前的面容,不过现在认为这张面孔是会进行美化处理的。另外在包裹尸体前,还要放一些护身符之类的东西来保护心脏。最为常见的就是胸前的圣甲虫了。圣甲虫的名字虽然听起来挺震撼,其实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屎壳郎。为什么古埃及人会崇拜屎壳郎呢?因为屎壳郎会滚粪球,而古埃及人认为早晨初升的太阳就像是一个滚动着的粪球,所以屎壳郎就成为圣甲虫了。尸体处理好以后被装入棺椁中——有些棺椁是大理石甚至黄金做成的。至此,家属就可以把尸体带回去下葬了。

长达70余天的制作过程,使高档木乃伊只有王公贵族才能负担得起。中低档的木乃伊还是受到大部分人的喜爱。有一种花费较小的方法是把油脂注入尸体,再将尸体在泡碱中浸泡些时日,尸体取出后抽出肌肉,只留下皮与骨。更便宜的木乃伊制作方法就是把尸体用泡碱浸洗一下,根本不会对尸体做出任何处理,只需一两天就能完成。制作木乃伊实际上就是对尸体进行解剖——古埃及的医生很早就了解到人体内部的构造,熟悉了人体器官的形状和位置,了解了很多解剖学方面的知识,以致使古埃及的医学技术在当时的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古埃及妇人玛齐之棺棺木用白色尸衣包裹,并用写有象形文字的黄色小布条固定,各固定带之间绘有丧葬场景。

延伸阅读猫神崇拜埃及人认为动物也是有感情的,是众神赐给人类的。猫神(贝斯特神)崇拜的中心在尼罗河三角洲,在这一地带,贝斯特变成一些家中很重要的神像及图像。可是一猫成神,万猫遭殃,成为供奉对象并未给普通的猫带来什么实惠。埃及人敬仰猫神,所以饲养大批的猫来满足需求,而这些可怜的猫还未等到自然死亡,就被人勒死制成木乃伊,出售给那些对猫神“虔诚”的信徒们。公元前4世纪以后,由于流行崇拜贝斯特神,猫变成了“抢手货”。为了赶制木乃伊,许多“神圣的猫”活不到2岁就被扭断脖子或被人毒死,用石膏将头部定型,将前腿折叠于胸前,后腿折叠于腹部,再饰以五颜六色的彩绘,然后下葬了。

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000年

人物:阿蒙神 地点:古埃及 关键词:神庙 方尖碑

耀眼古今的神殿

吉萨的狮身人面像举世闻名,然而狮身羊面像就鲜为人知了。为何凶猛的狮子身上放置着温驯的羊头呢?原来,新王国时期,阿蒙神受到人们的广泛信奉,而公羊接受阿蒙神之神力,威力无比,因此狮身依然象征威严、力量和王权,而羊头则代表阿蒙神。狮身羊面像最集中的地方,当然要数古埃及人为祭拜阿蒙神修建的两座神庙——卡尔纳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卡尔纳克神庙里的壁画

到了新王国时期,太阳神庙代替陵墓成为法老崇拜的纪念性建筑物,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当时社会盛行侍奉阿蒙神,法老们把自己的一切胜利都归功于阿蒙,并将自己称为阿蒙的儿子,开始在底比斯为阿蒙神大兴土木。祭司是最富有、最有实力的奴隶主贵族,因为法老把大量的财富和奴隶都送给了神庙。神庙分布很广泛,而尼罗河东岸的卡尔纳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则是神庙中的精品。它们是新王国时期智慧的古埃及人民为世界留下的又一笔文化财富,凝聚着埃及建筑艺术的精华。正如中国人常说“没到过长城,就等于没到过中国”一样,古埃及人常说:“没有去过卢克索就等于没有到过埃及。”这表明了其在埃及文明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卡尔纳克神庙

卡尔纳克神庙位于“百门之都”卢克索以北5千米处,是古埃及帝国遗留的最壮观的神庙。神庙共有三部分:供奉底比斯主神太阳神阿蒙的阿蒙神庙,供奉阿蒙妻子战争女神穆特的神庙以及孟修神庙。阿蒙神庙占地24.28公顷,总长336米,宽110米。它最早建于中王国时期,新王国第十八王朝时进行扩建,后又有所修葺。新王朝的法老为了显示对神灵的虔诚,都会为卡尔纳克神庙添砖加瓦。因此,到新王国末期时,卡尔纳克神庙已拥有10座门楼了,这是一般庙宇远不能及的,一般庙宇只有1座门楼而已。

鸟瞰全庙,大致呈梯形,6座层楼先后重叠。庙中最主要的建筑就是大柱厅,最大的大柱厅有134根圆形巨柱,由第十九王朝的拉美西斯一世、塞提一世和拉美西斯二世三代法老共同打造,每一根柱子都象征着法老的威严。柱顶呈纸草花状,“盛开”的纸草花大圆柱顶可以站立100余人。这种大圆柱和轴线式设计影响了希腊建筑和世界建筑。庙内的柱壁和墙垣的浮雕和壁画记载着古埃及的神话传说和人们的日常生活。

殿内石柱如林,站在大厅中央,四面森林一般的巨大石柱遮挡着人们的视线,给人造成一种神秘而又幽深的感觉。这种感觉正好迎合了法老们“王权神化”的需要,精神在物质的重量下感到压抑,而这些压抑之感正是崇拜的起始点,这也就是卡尔纳克阿蒙神庙艺术构思的基点。在门楼和柱厅圆柱上有丰富的浮雕和彩画,有战争的惨烈,有田园生活的幸福,有神灵与法老的亲密……

公元前1567年左右,新王国的法老和臣民每天早晨都要到卡尔纳克神庙前迎接太阳的升起,感受太阳神的恩泽,祈祷生活富足、国家富强。清晨,阿蒙的光芒爬过高大的塔门,染红大柱厅“盛开”的纸草花大圆柱,投射到拉美西斯二世的神殿上,将神权授予法老,仿佛传达着“他就是我的化身,请臣服于他的统治”之意。卡尔纳克神庙巨柱

稍后,阳光洒向卡尔纳克神庙大门前整齐排列着狮身羊面像,这一尊尊阿蒙神的化身也接受着神的庇佑。在每年一次的奥皮特节上,祭司们手捧祭品穿过夹杂着金箔或银箔石板的公羊甬道,迈向卢克索神庙。卢克索神庙

卢克索神庙距卡尔纳克神庙不到3千米,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法老阿蒙诺菲斯三世为祭奉太阳神阿蒙、他的妻子穆特及儿子苏特而修建的。卢克索神庙的大部分工程都是由阿蒙诺菲斯三世完成,后经拉美西斯二世扩建,并在塔门两侧放置了6尊自己的巨石雕像。其中靠塔门两侧的两尊高达14米,但是可惜的是现在只剩下两尊雕像了。卢克索神庙的柱廊庙卢克索神庙坐落在尼罗河东岸,长262米,宽56米,由塔门、庭院、柱厅、方尖碑和诸神殿构成。

神庙长262米,宽56米,占地31公顷,主要建筑包括塔门、柱厅、庭院、神殿以及方尖碑。塔门是神庙的入口,塔门上刻着阿蒙诺菲斯三世法老和拉美西斯二世国王的名字,同时还描绘了一些作战胜利场景和节日盛况。通过塔门就进入了阿蒙诺菲斯三世的柱廊,透过残存的遗迹,人们可以看到阿蒙诺菲斯三世法老由神引导步入神殿的情景。向东行走,可以看到一个小型的礼拜堂,墙壁上的浮雕展现了阿蒙太阳神和穆特女王象征性结婚的画面。

古代人类无法解释一些自然现象,都认为这是神的力量,将其供奉在神庙里加以膜拜。古埃及人将太阳的东升西落看成人由生到死的轨迹,因此以尼罗河为界,分为东西两岸,东岸为世俗社会,西岸则是亡灵的安息地。然而,古埃及人认为神是保佑人们的现实生活的,因为他们将法老的陵墓放置在尼罗河西岸,却把神庙和世俗社会联系起来,构建在尼罗河东岸。在每年的奥佩特节上,阿蒙神一家在法老和祭司的陪同下,从卡尔纳克神庙出发分乘4条船,与妻子、儿子相会,神船护送队则沿着公羊甬道浩浩荡荡地向卢克索神庙进发。“圣船”一到卢克索神庙,便开始烹牛宰羊,为神的一家团聚而热情欢呼。在节日结束时,这些场景都被雕刻在卢克索神庙的墙壁上,永恒地留在人间。方尖碑

与卡尔纳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融为一体,祭拜太阳神的就是古埃及的另一件杰作——方尖碑。起先,伫立在神庙面前的是石柱,后来发展为方尖碑。方尖碑顾名思义,由下而上逐渐缩小,顶端成方尖状。古埃及人为了显示方尖碑的神圣,在碑体外层包裹一层金铜或金银合金,使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象征太阳的光芒。矗立方尖碑主要是为了显示古埃及帝国强有力的权威,在大赦之年或战争胜利之时,法老们为了炫耀都会在神庙和王宫大门两侧竖立方尖碑。

卢克索神庙原有两座巨大的方尖碑,其中一座被穆罕默德·阿里送给了法国,现位于巴黎协和广场。方尖碑基座四周绘有方尖碑制造、搬运的过程。开凿和竖立方尖碑是一项艰巨工程,它由埃及阿斯旺地区的花岗岩雕成,一碑一石,从阿斯旺运到底比斯,费时7个月。卢克索现存的方尖碑高25米,与两株笔直的棕榈树一起直挺而上,更具历史气息。

卡尔纳克神庙前后共有两座方尖碑,都是古埃及女法老哈特谢普苏特女王在位时期所立。一座方尖碑已经因为风沙的侵蚀而断裂倒塌,而现在依然矗立的方尖碑是现在埃及境内最高的一座,高29米。哈特谢普苏特建立方尖碑主要是为了显示自己继承王位是合法的。哈特谢普苏特废黜图特摩斯三世,自己当政——当时古埃及人还是认为女子不能当法老。迫于世俗压力,为了名正言顺,她将自己称为阿蒙神的儿女,并从阿斯旺运来石料制成当时埃及最大、最高的两座方尖碑,还在表面镀上了全世界最好的金子,以显示阿蒙的光辉。然而,图特摩斯三世也是一代明君,22年后依赖神庙祭司集团的势力,发动政变重新夺回了王位。而哈特谢普苏特从此不知去向,绝大多数有关她的记录都在当时被刻意销毁了。

为何这座方尖碑不仅没被销毁,而且在历经3000多年后,依旧没有被风化、被破坏,几乎完好无损呢?历史发展总是充满着戏剧性,原来是因为图特摩斯三世的做法适得其反,他以为用高墙将碑底挡住,只露出上面歌颂阿蒙神的文字就可以让人们遗忘这一段错综复杂的宫廷斗争史。卡尔纳克神庙全貌宁静的水面倒映着久经沧桑的神庙的倩影。让人无法想象的是,这座神庙已经伫立了几千年。而神庙前面的方尖碑,清晰可见,依然伫立。

金字塔里的传说

⊙胡夫金字塔 ⊙狮身人面像 ⊙木乃伊波光粼粼的尼罗河穿过浩瀚的沙漠,静静地流淌着。一座座金字塔耸立在荒原上,仿佛遗忘了时间的流逝。昔日不可一世的法老,如今只剩下干瘪的木乃伊和来世复活的美梦。然而他依然在不断向今人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和荣耀。金字塔的前世今生

古代埃及的国王被称为法老。古埃及人对神的虔诚信仰,使其很早就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来世观念”。他们认为“人间不过是一个短暂的居留,而死后才是永久的享受”。因而,埃及人把冥世看作尘世生活的延续。古埃及人在活着的时候,就诚心备至地为来世做准备。每一个有钱的埃及人都忙着为自己准备坟墓,并用各种物品去装饰,以求获得死后的永生,法老和贵族更是如此。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建造坟墓,命令工匠绘制壁画和制作冥器,来描绘在冥世的活动,比如驾船、狩猎、宴会,以及仆人们的服侍等,使死后的生活如同生前一样舒适如意。胡夫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右)、卡夫拉金字塔与孟卡拉金字塔一字形地排在吉萨高原的沙漠上,是埃及不可多得的亮丽风景之一,每位前去埃及的游客都会在它们面前驻足瞻仰。

古埃及第三王朝之前,埃及人的墓葬形式是一种长方形的坟墓,用泥砖建造而成,人们称之为“马斯塔巴”。传说有一位名叫伊姆霍特普的工匠,一改过去的建筑模式,用山中开采来的巨石块,搭建了梯形的建筑。由此,金字塔才日渐成形。通过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考古学家也证明了早期的金字塔的确是梯形分层的,到了后期才渐渐变成了角锥体。因为其外形与汉字“金”字相似,所以被称为“金字塔”。

传说毕竟是传说,通过对古埃及宗教的研究,人类学家发现:在古埃及第二至第三王朝时期,古埃及人产生了一种观念——国王死后会成为神,灵魂可以升天。在后来发现的《金字塔铭文》中写道:“为法老建起通天的梯子,以便灵魂自由上天……天空把光芒之手伸向你,拥抱你飞向远方……犹如太阳神的眼睛一般……”金字塔就是这样一种沟通人间与天上的媒介。

同时,金字塔也表达了古埃及人对太阳神的崇拜之情。因为古埃及太阳神“拉”的象形符号就是发散的太阳光芒,而金字塔象征的就是发散状的太阳光芒。如果你站在金字塔附近,沿金字塔棱线的角度向西方遥望,就可以看到金字塔如同洒向人间的光芒。

第四王朝时期,是金字塔的黄金时代。世界上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就是在这一时期修建而成的。第四王朝以后,其他法老虽然继续建造金字塔,但规模和质量都不能和以前的金字塔同日而语。

第六王朝以后,随着古王国的分裂和法老权力的下降以及埃及人民的反抗,法老们就不再建造金字塔——在亲眼看见了以前的法老的“木乃伊”被人从金字塔里拖出来肆意凌辱后,法老们便开始在深山里开凿秘密的陵墓。被人们称为“马斯塔巴”、用泥砖建造而成的埃及人早期的坟墓。金字塔从何而来

左塞王时期之后,古埃及就掀起了建造金字塔的热潮。由于金字塔起源于埃及古王国时期,所以古王国时期又被称为金字塔时代。可是如此宏伟的建筑是如何建造而成的呢?人们常常为这个问题所困惑。

希罗多德曾经记载过金字塔的建造过程。他这样写道:“石头是从‘阿拉伯山’开凿而来的,法老强迫所有的埃及人为他做工,他们被分成10万人的大群,每群人要劳动3个月。这些劳动者中有奴隶,也有许多普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古埃及奴隶们是借助畜力和滚木,把巨石运到建筑地点。他们又将场地四周的天然沙土堆成斜面,把巨石沿着斜面拉上金字塔。就这样,堆一层坡,砌一层石,逐渐加高金字塔。据说,建造胡夫金字塔整整花费了20年的时间。”

对于希罗多德的说法,后人提出了许多质疑,其中当时的古埃及人是否已经具有这种科技水平成为最大的焦点。因为在1889年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建成之前,大金字塔一直是地球上最高的建筑物。西方人无法相信,4500年前的古埃及人在没有现代机械化工具的帮助下,能够独立完成如此艰巨的工程。更为神奇的是,金字塔的石块砌合十分紧密,连剃须刀的刀片都难以插入,以至于有人提出了金字塔是外星人建造的结论。前不久,美国科学家根据系统科学原理、力学、工程学和考古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通过计算机还原了古代埃及人建造金字塔的场面。

采石场一般在建筑地点附近的山里,它需要大量的采石工人。由于铜是古埃及人当时掌握的最硬的金属,因此每名采石匠都配有数把铜制的凿刀。他们用铜凿刀将巨石凿一个小孔,打入木楔,并在上面浇水,利用木楔浸水后的膨胀力,使石块胀裂。利用几把铜凿刀同时工作,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每天所需的开采量。

每块开采下来的石头,重量往往超过一吨,有的甚至重达两吨,那么如何运输便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以吉萨金字塔为例,吉萨当地的土质结构为黏土,在黏土铺就的路面上洒水,沉重的石块就可以在上面滑行,但水量的控制很重要,如果水量过多会使巨石下陷,水量不足则使运输变得异常费力。在石质或较硬路面上,工匠们就在路面上铺圆木,利用滚动摩擦力较小的原理让巨石滚动前进。狮身人面像狮身人面像位于卡夫金字塔旁,是用一块建造完陵墓后剩下的巨石雕刻而成,高20米,长57米,脸长5米,头戴皇冠,两耳侧有扇状的“奈姆斯”头巾,额上刻着圣蛇浮雕,下颌有帝王的标志——下垂的长须。

当巨石运输到施工现场后,由专门的石匠负责切割加工,并根据每块石头上标注的记号嵌入应该放置的地方。他们利用简单的三角板和铅锤,把每块石头打磨得光滑平整,使得石块之间衔接紧密,如同用水泥黏合的一般。

为了向高处运送石料,还需要建造长长的坡道。劳工们利用天然的沙土,用碎石和灰泥混合加水,堆成斜面,将巨石拉上金字塔。考古学家估计,斜坡的长高比例大约为10:1,这是保证运输和最少建坡材料的最佳比例。但当金字塔的高度逐渐增加后,长长的斜坡就不再合适了。因为通过计算,通往塔顶的斜坡长度将达1463米,所需的建筑土方也将是金字塔的3倍之多。因此在最后的加高工程中,建筑师们会选择较省材料的螺旋形坡道。

随着金字塔不断增高,建筑师必须考虑金字塔内部的墓室结构,并预留出通往墓室的走廊。金字塔的墓室往往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在修建地基时就开始动工,深度往往达到地下61米。第二部分建在金字塔内部高约31米的地方,也就是所谓的“王后墓室”。第三部分是最高、最重要的地方,是法老最后的安息之所。通向墓室的走廊曲折悠长,内壁用磨光的石灰岩板紧密契合。最后还要粉刷涂料,绘制上精美的壁画。壁画的内容往往是反映法老生前的奢华生活,以及死后冥界的场景。被视为人间与天上沟通媒介的金字塔“世界奇迹”之首

在公元前3世纪,腓尼基旅行家昂蒂帕克记下了他眼中的“奇迹”,其中吉萨的金字塔名列首位。

埃及吉萨共有10座金字塔,它们耸立在尼罗河西岸的沙漠中,离古埃及的首都孟菲斯不远。3座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金字塔是由第三王朝时期的3位法老胡夫、卡夫拉和孟卡拉建造的,大致的建造时间在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2500年。其中胡夫金字塔高146.6米,底边长230.35米;卡夫拉金字塔高143.5米,底边长215.25米;孟卡拉金字塔高66.4米,底边长108.04米。建造金字塔的巨石,重达数吨或数十吨,石块间没有任何黏合物,但却契合得十分严密。

三座金字塔是按照猎户星座排列的,以尼罗河作为银河。猎户座对埃及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他们相信神是住在猎户座的,那里就是神话中的天堂。金字塔都是正方位分布,正北、正南、正东、正西,误差小于1度,因此金字塔的排列给人以错落有致的感觉。

在3座金字塔中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它是一座几乎实心的巨石体,用200多万块巨石砌成。但是最初铺盖金字塔外层的灰白色石灰石已经全部脱落,如今只能见到内层黄色的石块。金字塔中心有墓室,可以从甬道进去,墓室顶上分层架着几块几十吨重的巨石。金字塔的旁边还有一些法老和贵族的小金字塔以及长方形台式陵墓。

在卡夫拉金字塔的旁边,便是著名的狮身人面像——高约20米,长约57米,其栩栩如生的外形如同西方神话中的斯芬克斯,为金字塔增添了无穷的魅力。1789年拿破仑入侵埃及时,就对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惊叹不已,甚至在战争期间专门找来学者问询。据说,埃及学的产生便与此有关。木乃伊归来

在美国好莱坞电影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主角对金字塔里的木乃伊念动咒语,千年的木乃伊便突然复活。当然在现实中,这是不可能存在的。然而导演精彩的剧情设计也非空穴来风,因为古埃及人制作木乃伊的目的的确是让死者复活,但不是在人间,而是在冥世。

此外,古埃及的法老害怕死后受到盗墓人的侵扰,都要在金字塔入口处留下诅咒。然而这看似可怕的诅咒,并不能阻止盗墓人对金银珠宝的欲望。大多数的金字塔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盗掘,甚至很多法老的木乃伊都已经尸骨无存。所幸有一部分逃过一劫,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第十八王朝法老图坦卡蒙便是其中之一。这位在古埃及历史上默默无闻的法老,却在今天留下了最为著名的咒语和异常精美的木乃伊。

自1922年图坦卡蒙的墓穴被打开到今天,据说已经至少有40名与此相关的考古学家死于非命,而且这种奇怪的“诅咒”似乎一直在延续。1964年5月,访问埃及的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就接到过克格勃的通知,让他绝对不要进入金字塔。

今天,很多科学家对“诅咒”背后的本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至今尚无结论。生物学家认为,金字塔考古学家的非正常死亡,可能与致命的细菌有关。在许多研究古埃及文书的专家身上,曾经发现过一种叫作“古埃及疹”的奇怪病症。患者往往呼吸困难,皮肤上出现红点。生物学家很快顺藤摸瓜,在古埃及莎草纸上提取了这种细菌。根据这一状况,专家断定金字塔中可能存在大量目前尚不可知的古代细菌和病毒。由于金字塔良好的密封性和埃及的干燥气候,使病原体得以保存。一旦有人进入,病原体首先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人体,导致病人迅速发病。化学家的解释似乎也很有道理,因为他们通过对金字塔放射性元素的测定,发现金字塔中的铀和氡严重超标。长期在金字塔内部工作,必然受到辐射的危害,从而导致患病和死亡。神奇的能量

20世纪30年代,一个叫作鲍维斯的法国人去胡夫大金字塔参观游览时,无意中发现在塔高三分之一处的“王室”厅堂内,有一个普通的垃圾桶。当时埃及正处于盛夏时节,厅堂内的温度相当高,但堆放在桶内的有机物质和小动物的尸体,竟然没有变质和腐烂,反而脱水变干。鲍维斯觉得整件事情十分蹊跷,却不能给出合理的解释,最终带着遗憾离开了埃及。

回到法国后,他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用沙石做了一个按比例缩小的金字塔模型,把一只死猫放在它三分之一高处的平台上,结果死猫同样没有腐烂,而是木乃伊化了。用其他有机物质做同样实验,仍然得到同样的结果。这一消息不胫而走,人们在惊奇之余对这一现象开始了系统的研究。虽然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还没有弄清楚金字塔的作用机理,但是大多数科学家认为,金字塔内部的空间结构直接影响着空间内所进行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和生物进程。如果我们使用某种几何图形作外形,那么这种外形就会加速或延缓它内部空间里的自然进程。由此可见,古埃及人的智慧是十分的伟大。空中鸟瞰埃及金字塔群从上空看去,大小不一、错落有致的埃及金字塔,显得格外简朴、亲切。但当你走到它的身旁时,它的雄伟壮观、巧夺天工,让你惊讶无比、赞叹不已。

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1000年

人物:霍华德·卡特 图坦卡蒙 地点:古埃及 关键词:法老的诅咒

永久的图坦卡蒙之谜

他本是位湮没于历史尘埃中的法老,既没有突出的政绩,也没有辉煌的战功,默默无闻。然而发现于3000多年后的陵墓却改变了他的命运:保存完好的墓室,令人目眩的珍宝,布有伤痕的木乃伊,恐怖的“诅咒”……这一切都使这位法老扬名于世,跻身于最著名的埃及法老之列。惊世的发现

1923年对于很多人来说,也许是平淡无奇的一年,但是对于霍华德·卡特来说,这一年却是他人生中的辉煌之年。小时候的卡特对古埃及的历史很感兴趣,从很多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中得知,埃及法老图坦卡蒙的陵墓中埋藏着很多宝藏,但是这位法老的陵墓却十分隐蔽,与盗墓者玩着捉迷藏的游戏。于是,找到这一神秘陵墓便成了卡特心中的一个梦想。从1903年开始,已经成为考古学家的他便带领一支考古队来到埃及——他们经过19年漫长的艰苦探寻之后,终于在1922年发现了图坦卡蒙的陵墓。1923年2月18日,随着第三道墓门被打开,卡特的梦想也绽放出了绚丽的光彩——保存完好的墓室中不仅有镶满珠宝的黄金御座,还有大量的黄金珍宝和一个石棺,石棺内嵌套着3个黄金棺材。考古队员们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打开层层金棺,终于,消失了3000多年的图坦卡蒙绘有图坦卡蒙和他妻子的黄金座椅重新回到了这个世界。棺内的图坦卡蒙黄金座椅,本身就璀璨夺目;加戴着一副金面具,随他一同陪葬的还有上靠背上的图坦卡蒙和他妻子的图画,更让它夺目不已。项圈、护身符等物。

就这样,这个3000多年来唯一保存完好的法老陵墓终于重现于世,它的发现不仅在埃及考古史乃至在世界考古史上都具有重大的意义。顷刻之间,这位法老的名字就随着他身上的谜团一起传到了世界各处。英年早逝的法老

图坦卡蒙是埃及第十八王朝的法老,他的出身和他的死亡一样扑朔迷离。据说其父是在埃及进行宗教改革的埃赫那吞,其母是一位远嫁而来的外国公主。前任法老死后,年仅9岁的图坦卡蒙登上了王位。即位后不久,图坦卡蒙就和11岁的安克珊娜门结婚了。如同大多数幼年帝王的遭遇一样,图坦卡蒙的权力也被朝中的两位大臣——阿伊和赫伦西布夺走。在他们的干预之下,埃赫那吞的宗教改革被废止了,埃及的制度又恢复到改革以前,全国上下都恢复了对阿蒙神的信仰,帝国首都又迁回了底比斯。

图坦卡蒙在位约10年,作为平庸,对外也只发动了几场对叙利亚和努比亚的零星战争。如无意外,也许他会在平淡中度过一生,然而这位法老却在19岁那年猝然离世。难解的谜团

自从图坦卡蒙的陵墓重见天日以来,考古学界围绕这位法老身上的谜团而展开的讨论,经久不息。其实,当时考古人员在整理图坦卡蒙的木乃伊时,一个细小的发现就曾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位年轻法老的面上有一处伤痕。但是由于当时墓中的宝藏所具有的吸引力更大一些,所以这一小问题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然而,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人们才惊讶地发现,原来随着图坦卡蒙一起埋葬的,不仅有他的木乃伊和珍宝,更有许多让人困惑不解的谜团。现在,就让我们拂去掩盖在这些谜团之上的层层浮尘,看看这位神秘法老悄然保守的秘密。图坦卡蒙的墓室

谜团之一:为什么一位盛世法老的安葬这样草率?

众所周知,埃及第十八王朝是其历史上最兴盛的王朝,按照常理,作为这一王朝法老的图坦卡蒙应该得到很高规格的安葬,他的陵墓也应该是个巨大的宝库,无奇不有,无所不包。然而发掘出的图坦卡蒙陵墓还是颇让人失望的。陵墓中不仅没有宽大的墓室、精美的壁画,就连本应丰富的陪葬品都只是一些法老生前所使用过的物品,与他尊贵的身份颇为不衬。这些反常的发现自然引起了人们的猜测:也许这位年轻法老是被匆匆下葬的,所以他未修葺的墓室才又窄又小,墙上的壁画才如此粗糙简陋。谜团之二:为什么图坦卡蒙的木乃伊竟有腐烂的迹象?

埃及人闻名于世的,不仅有他们辉煌壮观的金字塔,还有他们制作精良的木乃伊。埃及人是非常重视死后世界的,他们修建金字塔,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让故去的法老们顺利进入另一个世界。而他们制作木乃伊,也是为了保存死者的尸身,好让回归的魂灵有所依附。

埃及人制作木乃伊的程序是非常复杂并且考究的,而且死者的等级不同,制作木乃伊的精细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异。图坦卡蒙作为法老,自然能够而且应该享受到最高的待遇,使他的尸身能够尽可能久地保存下去。然而考古学家却发现,图坦卡蒙的木乃伊没有像一般程序那样经过防腐香料的浸泡,而是将成桶的防腐香料草草地倒于其上,敷衍了事。粗糙的制作程序,使这位法老的木乃伊出现了腐烂的迹象。到底是什么图坦卡蒙金棺原因使得这位法老的木乃伊遭受到如此藏于开罗博物馆,全长约183厘米。法老右手执君主的节杖,左不堪的待遇呢?有的专家猜测,可能图手握奥西里斯的神鞭,两手交叉坦卡蒙死得非常突然,使他们来不及对在胸前,前额所镶的宝石徽章是一条蛇和一只鹰的形象。整个棺他的尸体进行精细的处理就草草下葬;身用赤金镶裹表面,配嵌以琉璃质石块和贵重的蓝宝石。也有专家解释说,可能在图坦卡蒙的木乃伊制作之前,他的尸身就已腐烂。然而,纷纭的猜测并不能给这一疑问找到一个确切的解答。反之,众多的说法却使这一谜团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谜团之三:图坦卡蒙是被谋杀而惨死的?

专家们在对图坦卡蒙木乃伊进行X射线透视时,意外地发现了他脑中的血块和被重新对接的颈骨。这一震惊世界的发现使人们对这位法老的死因产生了众多的猜测。有人认为图坦卡蒙是在打猎时不慎坠地,后脑着地而死的;也有不少人认为图坦卡蒙是被人用短棒猛击头部而死的。如果图坦卡蒙真的死于谋杀,那么谁才是下此毒手的凶手呢?下面就让我们当一回福尔摩斯吧!

嫌疑犯一:司库马亚。

马亚是当时埃及王朝的财政大臣,有很多机会可以与图坦卡蒙接触。所以马亚是具备作案时间的。然而据记载,马亚与图坦卡蒙感情不错,基本上没有作案的动机。因此,司库马亚可以暂时排除出局。

嫌疑犯二:王后安克珊娜门。

虽然王后是图坦卡蒙的枕边人,但鉴于谋杀亲夫的案例并不在少数,所以安克珊娜门也被列入了嫌疑犯的行列。按理来说,如果安克珊娜门要谋杀图坦卡蒙,她的目的不外是篡位或扶植继承人。但是安克珊娜门与图坦卡蒙并没有儿子,再加上墓葬中的某些发现证明了她与图坦卡蒙的感情非常深厚,所以这位王后也基本上可以洗清自己的嫌疑了。

嫌疑犯三:图坦卡蒙的外祖父、王朝宰相阿伊。

虽然阿伊是图坦卡蒙的外祖父,但是亲情有时并不能作为挡箭牌,宰相阿伊还是难逃被列入嫌疑犯的命运。而且在图坦卡蒙死后,阿伊确实成了下一任法老。这样看来,似乎阿伊最可能是谋杀法老的凶手。但是谋杀了外孙之后直接登上王位,这样做不是太明显了吗?处事老练的阿伊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吗?看来嫌犯也许并不是这个看上去很有嫌疑的人。

嫌疑犯四:军队统帅赫伦西布。

其实,赫伦西布才是嫌疑最大的人。首先,作为军队统帅,他有足够多的机会和图坦卡蒙“亲密接触”;其次,研究者发现的一封埃及与赫梯之间的书信也加重了他的嫌疑;再者,阿伊虽然在图坦卡蒙之后继位,但是短短3年之后,阿伊就去世了,随后登上王位的正是这位赫伦西布。

但是,分析归分析,毕竟事情已经过去了3000多年,留给世人的证据非常有限,所以到底谁才是这一谋杀案的凶手,恐怕是个石沉大海、难以大白于世的疑问了。继续蔓延的迷雾

关于图坦卡蒙的谜团还远不止于此:使一个个参加发掘图坦卡蒙陵墓人离奇死亡的“法老的诅咒”就曾经让人们惊恐不已;另外,最近发现的图坦卡蒙木乃伊腿上的骨折痕迹使人们对图坦卡蒙的死亡原因又多了一种猜测。总之,要想解开前文所述的这些难解之谜,无疑是个艰巨的任务,但是相信在学者们不懈的努力之下,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就能将笼罩在图坦卡蒙身上的层层迷雾驱散,最终让全世界清晰地看到这位法老真实的面容。耀眼的图坦卡蒙金棺

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00年

人物:霍华德·卡特 地点:古埃及 关键词:帝王谷

法老安享的“帝王谷”

在埃及的尼罗河西岸,有这样一个活人止步的“死亡之城”。这里一片荒芜,寸草不生。谁也没有想到,就在这些碎石、沙土之下,沉睡着许多昔日至尊的法老。他们为避过盗墓者的耳目,心甘情愿地躲藏在这个不起眼的山谷之中几千年,安享着他们死后的平静岁月。走进帝王谷

如果要去埃及旅游,除了要看看壮观的金字塔外,帝王谷也是道不能错过的风景。古埃及人认为,太阳初升的地方象征着生命,而太阳落下的地方则象征着死亡。所以,尼罗河西岸就成了众多灵魂的安息之所。而帝王谷作为埃及法老的安享之地也不例外。法老塞提一世墓中的壁画塞提一世,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一世的儿子,拉美西斯二世的父亲。1817年,塞提一世墓被意大利考古爱好者吉维尼贝索尼发现于帝王谷中。

帝王谷位于古埃及的心脏地带,与当时埃及黄金时期的首都和皇宫所在地——底比斯,隔河相望。在埃及的新王国之前,法老们的陵墓就是金字塔。虽然金字塔看上去壮观辉煌,是埃及法老权力的最佳象征,但与此同时,它也清晰明了地告诉了所有人:这里有巨大的宝藏。盗墓者们便循着金字塔而来。对宝藏的渴望使他们抛下了恐惧,毅然挥起了手中的工具。新王国的诸位法老可能吸取了前王陵墓被盗的教训,于是决定选择一处隐蔽的地方来为自己修建陵墓。经过法老们和建筑师们的精心选择,帝王谷终于承担起了这一光荣任务。

从图特摩斯一世开始,帝王谷作为皇室陵墓有500多年之久。这个雄伟的墓葬群里埋葬着60多位法老,其中不仅有著名的塞提一世、图坦卡蒙,也有著名的征服者图特摩斯三世和拉美西斯二世。在目前已发掘的法老陵墓中,塞提一世陵墓的墓室是最大的,从入口到最后的墓室,它的水平距离有210米,垂直距离有45米,这个巨大的岩石洞俨然一座地下宫殿,岩洞四壁和天花板上都绘着精美的壁画。很难想象,这样华丽的装饰竟出现在这么荒凉的山谷中。陵墓里看究竟

塞提一世的墓穴为直线型墓穴,这样既能节省空间,也能避免在挖掘过程中不慎碰到早期法老的墓穴。塞提一世的墓穴挖掘工程是很成功的,它由四个部分组成,即深入岩层的走廊、提供保护的深坑、储存皇室珍宝的贮藏室和法老的墓室。

墓室挖好之后,接下来就要在四壁和天花板上绘制壁画了。这是墓室修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步骤,因为壁画中的文字和图画相当于一个个帮助死去的国王往来世的咒语,所以绘制工作丝毫马虎不得,一旦出错,可怜的法老就不知道会被带到什么地方去了。绘制壁画时,画工们先画出草图,确定象形文字和图画的具体位置,然后由其上司对照设计图,对所绘草图进行仔细检查,如有错漏,就用黑色墨水进行修正。确认无误后,画工们便正式开始绘画。画好的壁画精细完美,色彩艳丽,画中的人物和各种神灵栩栩如生。

壁画完成后,墓穴中还需要最后一样最重要的东西,即法老的石棺。石棺是法老最后的安息之处,一般由坚硬的花岗岩和石灰岩雕成,外面会镶嵌黄金作为装饰。安置好石棺之后,整个墓穴就算修造完成了。此时的岩洞俨然成了接引死者前往来生的转运工具。图坦卡蒙陵墓入口在被认为是已经被掘遍的帝王谷里面,第十八王朝法老图坦卡蒙的墓室是一个幸运儿。它是迄今发现的唯一未被洗劫一空的古埃及王陵。这个墓之所以能保存得这么完好,完全得益于其上的拉美西斯六世墓吸引了绝大多数盗墓者的视线。注定的厄运

虽然法老们为躲避盗墓贼而选择了这个荒谷,但是他们修造豪华的墓室和其中价值连城的陪葬品还是让他们的陵墓难逃厄运。法老们当初之所以选择这个山谷修建陵墓,不仅因为这里荒凉颓落,也因为这个山谷的有利地形。这里四周都是悬崖峭壁,只要在高处安排警卫驻守,就能俯瞰整个山谷,将谷中发生的一切收入眼中。于是,法老们在帝王谷墓穴上方的山丘上,驻扎了一支“陵墓精英警卫队”,他们一刻不停地监视着帝王谷中的风吹草动。但是即使是这样严密的防范措施,也挡不住盗墓者们的脚步。拉美西斯四世陵墓拉美西斯四世,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第二十王朝的第三任法老,拉美西斯三世的第五个儿子。他去世死后,他的尸体被安葬在帝王谷中。

法老陵墓中埋藏的宝藏仿佛能透过层层沙土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一般,吸引着盗墓者们悄然而至。在帝王谷中,为了便于集中看守,法老们的墓穴位置都是彼此靠近的,不想这一防范措施竟为盗墓者们提供了方便。他们小心地躲过谷中安置的警力,将所有在陵墓中能够找到的珍宝洗劫一空。由于镶嵌在石棺外面的黄金很难被取下,他们竟然放火焚烧墓室,等到黄金熔化之后再进行搜刮。这种疯狂的做法不仅毁坏了墓穴中的工艺品,有时就连法老的尸身也不能幸免。

虽然时间渐渐遗忘了这个埋藏着法老们神圣躯体的山谷,但是盗墓者们却没有遗忘。他们带着对财富的渴望和贪婪的欲念,一次又一次地踏足这座山谷,企图将谷中所有能寻找到的宝物换成金钱,装点他们那颗贪婪的心。可怜的法老们只能和谷中不时掠过的鹰隼以及栖身于洞内的沙狐一起静静地注视着他们,发出一声声无奈的叹息。

可以说,在500多年的时间里,帝王谷中的每一座墓穴都逃脱不了被盗的厄运。后来,无奈的祭司们只能将他们所能找到的法老转移到一个山谷外的小洞穴中。难为这些法老煞费苦心地为自己寻找安息之地,岂料最终这只是个美好的愿望,沉睡的法老们一次又一次被不速之客打扰,最后也只能彼此挤在一间房中,哀叹自己不幸的命运。

除了盗墓者以外,游客们的到来也给墓穴造成了损害。随着埃及帝国的衰落,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和阿拉伯人先后对埃及进行了统治,在这些外国人中,有很多慕帝王谷之名前来参观的游客。他们在参观完墓穴之后,纷纷在墙壁上留下自己观看后的感想。各种不同的语言就这样永远地留在了美丽的壁画上,由此所造成的损害可想而知。

但是,这些古代观光客对墓穴造成的损坏远比不上自然力量对陵墓造成的破坏。暴雨时常冲下大量的泥沙,不仅损害墓穴,有时还会涌进墓室,冲走雕刻品和工艺品,损毁墓穴中的壁画。所以在接下来的3000多年里,一个接一个的墓穴就这样被沙石掩埋了。瞩目的新发现

虽然帝王谷早已失去了昔日的光辉,但是自19世纪以来,这里还是出现了一些举世瞩目的新发现。

时光倒回到19世纪初,意大利人吉维尼贝索尼来到埃及帝王谷中探险。起初他并没有什么发现,直到1817年,这位意大利探险家才终于有了惊人的发现——塞提一世墓。虽然墓中的陪葬珍宝已全部被盗走,但是它巨大的墓室、精美的壁画还是给了全世界一个惊喜。自此以后,帝王谷掀起了一阵“淘金热”,世界各国的探险家和考古学家纷纷慕名而至。时隔不久的1822年,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在谷中发现了后来闻名于世的图坦卡蒙陵墓。但在此之后的数年中,帝王谷中再也没有什么重大发现。就在人们以为帝王谷的秘密已被“榨干”的时候,1995年,埃及考古学家肯特威克重新发现了编号为KV5的墓穴中隐藏的秘密。多年以来,人们一直以为这个小陵墓中只有6个墓室,但是随着一道密封门被打开,人们惊讶地发现,这道门后居然藏着100多个墓室,后面还有一个走廊通向其他法老的墓穴。这一新发现使KV5成为帝王谷中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最大陵墓,它所隐藏的秘密还有待人们继续探索。帝王谷全貌帝王谷是埋葬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第十八到第二十王朝的法老和贵族的一个山谷,坐落在尼罗河西岸的金字塔形山峰库尔恩之巅。分为东谷和西谷,有60多个陵墓,大多数重要的陵墓位于东谷。西谷只有一座陵墓向公众开放:伊特努特·阿伊(图坦卡蒙的继任者)的陵墓。

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1000年

人物:乌鲁卡基那 地点:两河流域 关键词:城邦文明

追忆苏美尔城邦文明

在肥沃的新月地带,朝气蓬勃的小男孩——苏美尔城邦,洋溢着青春的活力,漫步走在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留下了一个个小小的脚印,为近东文明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初兴的城邦文明乌尔徽牌立面乌尔徽牌可以说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最为重要、最为著名的一件工艺品。整个徽牌以贝壳、天青石和红色石灰石镶嵌而成,描绘的是战争结束以后庆祝胜利的宴会场面。

苏美尔人是最早建立城市的民族,早在公元前5000年,就诞生了世界历史上第一座城市——埃利都。根据考古学上的乌鲁克文化期,约公元前3500年,位于幼发拉底河岸边的乌鲁克城市中已出现了大规模的神庙、宫殿建筑,神庙中分有神殿、仓库、生活区等,多级寺塔是整个城市的制高点。出土的泥版中有人类最早的文字记录,这些象形符号多是用来记录物品的名称和数量,可以推测,那一时期的商业贸易活动应该很频繁。到公元前3100年,神庙里出现了专门的祭司阶级,这表明此时国家已经形成,国家的职能已有了较详细分工,苏美尔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城邦文明。

在两河流域南部,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出现了十几个城邦,它们组成一个城邦群——著名的有埃利都、乌尔、乌鲁克、拉伽什、温玛、基什等,这些小国基本上是以一个城市为中心,联合周围村镇而形成的奴隶制国家,我们称之为城邦。苏美尔人千里迢迢来到南平原后,逐步摆脱了原有的氏族部落格局,以地域为原则的城市国家取而代之——初期城邦规模不大,人口也不多,但各城邦都有王、祭司、军队指挥官、法官等,城邦文明由此可见一斑。

城邦的经济说到底是奴隶制的国家所有制,土地一分为二,其中一部分是神庙土地,另一部分是地域公社的土地。当时各邦的神庙经济很强大,它从公社中独立出来以后,雇用许多自由民和奴隶耕种土地,神庙则付给他们一些实物供应或小块口粮田。依附者们平时为神庙劳动,战时还需要服兵役。国家规定,爆发战争时,神庙要向国王提供一支由依附人员组成的军队。久而久之,神庙势力越发膨胀,还垄断了国家的商业和青铜制造等重要的手工业部门,成为全国经济活动中心。这样,不可避免地产生以国王为首的王室经济与神庙经济的分庭抗礼,但是国王利用他作为城邦主神代理人的身份,逐步取得对神庙经济的管理大权,最终击败神庙祭司,将神庙经济全部纳入王室经济中。至于公社的土地,很早就划归几个大家族所有,世代沿袭。后来土地买卖现象频繁发生,城邦失地严重,公民的境遇每况愈下。最早的民主城邦

一提到城邦,我们就会想到民主、自治。的确,早期苏美尔城邦的国家权力主要掌握在恩西、公民大会和长老会议3个机构手中。恩西是城邦的国王,或称卢伽尔(霸主的称号),是神的人间代理,负责代神理财、保护本国公民的福利。他主持城邦会议,统率军队,负责修建水利设施、城墙宫室,还握有司法行政大权,统治者一般均为终身制和世袭制。乌尔塔庙遗址乌尔塔庙是现存最早,也是保存最完好的塔庙遗址。

公民大会和长老会议在初期对国王的权力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在《吉尔伽美什史诗》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基什王阿伽派遣使者来到乌鲁克,向国王吉尔伽美什提出“挖井”的要求,即让乌鲁克人承认基什的霸主地位,并愿意为它效劳。吉尔伽美什立即主持召开了长老会议和公民大会,商讨降战的问题。国王发表了自己决心作战的言辞后,长老们纷纷加以反对,主张向基什投降。而民众回答说:“我们不要向基什家族投降,我们要用武器打它。”吉尔伽美什根据公民大会的决定准备作战,后来两个城邦以议和结束战事。以此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乌鲁克城邦的三个管理机构——国王、长老会和公民大会,国王个人没有决定战与降的最高权力,而人民的意志有较高的威信。乌尔塔庙遗址这是一幅乌尔王朝时期的军旗上的画面,描绘的是战争后的场面。

但在不断争霸过程中,王权日益强大,而以神庙祭司为代表的贵族势力却日渐衰退,尤其是当神庙经济变成王室经济后,祭司贵族遭到沉重的打击,君主政体逐渐形成。奴隶制城邦的典型

20世纪之后,伴随着重大的考古发现,苏美尔城邦文明再次震惊了世界。轰动一时的乌尔王陵重现了4000多年前的乌尔城邦。

从1922年开始,英国考古学家查尔斯·莱昂纳德·伍利在两河南部的乌尔展开了长达13年的考古发掘,最后共发掘出1800多座墓穴。其中有17座陪葬丰富的大型王陵,与简陋狭小、陪葬品少而粗糙的平民坟墓形成天壤之别。王陵中出土了许多贵重物品,有黄金头盔、黄金短剑、大马车和马具,还有七弦琴、船形竖琴等乐器。在王后墓中也有许多黄金饰品,还有天青石、玛瑙项链等艺术珍品。可见当时的乌尔手工业相当发达,特别是冶金业,苏美尔人精湛的技艺令人惊羡。

同时,这也反映出商业贸易的繁荣,因为乌尔的金属、木材、石料都很匮乏,需要从其他地区“进口”。墓葬中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大批人殉的发现,在著名的苏巴特王后墓中,有59名殉葬者,包括戴头盔的战士、乐师、舞女等。这与中国的早期墓葬习俗相同,都认为死后的世界仍与生前一样,国王、王后自然需要仆从、近臣的伺候,殉葬也就是理所当然的。这充分暴露出乌尔城邦早期奴隶制的残暴性、野蛮性,到公元前30世纪后期,人殉制才逐渐被废除。最早的社会改革家

拉伽什是另一个闻名于世的苏美尔城邦,在这个城市国家中有一位目前所知的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改革家——乌鲁卡基那。拉伽什曾称霸苏美尔南部200多年,它从建立政权以来,多次与邻邦温玛发生战争,在基什王的调解下,双方言归于好,并立碑为界。后来温玛王越界占领了拉伽什的土地。卢伽尔安达做王之后,夺回了被侵占的土地,向南北远征,成为苏美尔的一大霸主。

连绵不断的战争给国内人民带来很大的负担,苛捐杂税繁重不堪,百姓衣食难保。走投无路的人民发动起义,推翻了国王的统治。约公元前2378年,拥立反对暴政、以恢复城邦旧制为旗号进行改革的乌鲁卡基那为王。

乌鲁卡基那上台后,为巩固自己的政权,颁布了一系列保护平民利益的改革诏令。他废除了过去的各种弊政,禁止各级官吏豪强以强凌弱,欺压百姓;改善平民的处境,提高他们的地位,扩大公民权等政策,使公民人数增加了10倍。

乌鲁卡基那的改革引起邻邦温玛贵族的恐慌,他们又重新挑起战争,并联合乌鲁克进犯拉伽什。公元前2371年拉伽什被洗劫殆尽,城败民亡。正当温玛与拉伽什苦战之时,北方的基什王萨尔贡一世乘机崛起,逐步统一南北各邦,击败温玛,在苏美尔北部兴建阿卡德城作为首都。萨尔贡一世的统一结束了苏美尔的城邦文明时代,开启了西亚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时期。

著名的美国亚述学者克拉默曾谈到,为西方文明所垄断的民主政治在公元前2800年的近东地区已经出现,第一个类似两院制的“国会”已隆重开幕。

苏美尔城邦文明不仅是美索不达米亚早期文明的辉煌篇章,也是东方大地上永远闪耀的文明之光。乌尔王陵中出土的各种文物

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000年

人物:汉谟拉比 地点:古巴比伦 关键词: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的荣耀

汉谟拉比,值得称赞的人君,诸神的虔诚者,你当使正义传播四方,你当铲除邪恶、抑强扶弱……你当教化万民、增进福祉……你满足了百姓的需要;你保全了巴比伦的生命财产,你的确是我们的忠心奴仆。你的所作所为,使我们深感高兴。——《汉谟拉比法典》序言韬光养晦,六年磨一剑

公元前2006年,乌尔第三王朝灭亡,两河流域分裂为伊新、埃什努那等6个国家,各国为争夺土地、水源,割据称霸,征战不休。作为一个弹丸小国,巴比伦不得不时而依附这一邻国,时而投靠另一城邦,为图生存,可谓朝秦暮楚。

公元前1792年,汉谟拉比接过老国王手中的权杖,登上了巴比伦的国王宝座,两河流域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满腹韬略的汉谟拉比不甘寄人篱下,让巴比伦做他国的附庸。但苦于势单力薄,不宜轻言战事。审时度势之后,汉谟拉比忍辱向北方的强国亚述称臣纳贡,承认自己附属于亚述国王。有了亚述做靠山,巴比伦就无外患之忧,汉谟拉比开始大刀阔斧地整治王国。

汉谟拉比深知,要使巴比伦居于群雄之上,应当确立法制和发展经济。他将即位的第五年命为制定国法之年,通过制定法律,各种纷争迎刃而解,国内的秩序变得井井有条。汉谟拉比法典上的碑文《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第一部保存下来的成文法典。

巴比伦位于幼发拉底河上游,扼守西亚贸易要冲,南来北往的商贾汇聚于此。借助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巴比伦得以经营中转贸易,牟取暴利。同时,汉谟拉比鼓励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各行业在他的治理下欣欣向荣,国家日渐富强。

为建设一支常胜之师,汉谟拉比给予士兵份地,士兵平时务农,战时出征,亦兵亦农。为使战士忠心为国,汉谟拉比规定军官霸占士兵土地将处以极刑,士兵土地不得买卖。如此,士兵的生活就有了保障,军队战斗力也大大提高,兵源变得充足。

经过6年的养精蓄锐,巴比伦的国力已经今非昔比,不仅兵强马壮,国库也堆满金银,有强盛的国力做后盾,汉谟拉比终于可以一展他的雄才伟略。戎马半生,一统两河流域

在统一两河流域的过程中,汉谟拉比展现出灵活多变的外交策略——远交近攻、先弱后强、各个击破。他先同南方的拉尔萨结盟,使江河日下的伊新和乌鲁克遭受南北夹击、自顾不暇,然后挥师南下一举征服这两个国家。初战告捷,汉谟拉比踌躇满志。

时值亚述老国王去世,汉谟拉比当机立断,出兵玛里,推翻了亚述王子在玛里的统治。玛里国王吉木里林对汉谟拉比感恩戴德,两人在信件里称兄道弟,两国也成为唇齿相依的盟国。此后汉谟拉比每次征战,玛里都要出兵相助。

不久,拉尔萨君主黎姆新与汉谟拉比反目成仇,形势一时剑拔弩张。汉谟拉比并不急于征讨,而是征集人力使河水改道。处于河流下游的拉尔萨得不到水源,耕地无法灌溉,粮食连年歉收,国力渐衰。

公元前1762年,看到时机成熟,汉谟拉比调兵遣将,沿幼发拉底河顺流而下,猛攻拉尔萨。拉尔萨国王不得不逃往东方的埃兰。汉谟拉比还于公元前1764年夺去了东北方向的埃什努那。

看到汉谟拉比南征北战、节节胜利,玛里担心巴比伦最终会把矛头转向自己,反戈一击,因为他在巴比伦攻打拉尔萨时没有派兵增援。

不出玛里所料,公元前拉尔萨时期的文物1759年,汉谟拉比率军北伐玛里。玛里地狭民寡,自然难敌巴比伦的常胜之师。一年后,玛里沦为巴比伦的属国。随后,汉谟拉比不费吹灰之力便荡平了底格里斯河一带的国家。

汉谟拉比用了35年的时间基本上统一了两河流域,结束了两河流域长达两个半世纪兵连祸结、分裂割据的局面。统一的两河流域迈步走向了辉煌的古巴比伦时代。励精图治,建设富强的巴比伦

汉谟拉比不仅善于运筹帷幄打天下,而且还有治国安邦定江山的韬略。两河流域的统一,拆除了阻碍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的藩篱,为古巴比伦的繁荣打下良好的根基。作为古巴比伦的君主,汉谟拉比踌躇满志,称要把古巴比伦建设成为“其根基与天地共始终”的“万王之最强大者”“四方的庇护者”。汉谟拉比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在位第一王朝拉尔萨祈祷铜像的第八、第九、第二十四、第三十三年这一祈祷青铜像据考证是根据汉谟拉比的形象塑造的,是献给其的年名都是灌溉水利之年。巴比伦境内王室守护神阿姆鲁的一件礼品。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他多次下令开凿整个塑像以青铜、黄金、白银制成,底座前方的容器是用来放置河渠,引水灌溉农田。其中最大的一条祭品的。运河名为“汉谟拉比——万民之福”,可以浇灌万顷土地。而汉谟拉比在铭文中也讲过,这是为了“变运河两岸为沃土”“聚粮成堆”。发达的灌溉农业使巴比伦粮食连年丰收,小民衣食无忧,国家也了积累大量财富。

汉谟拉比一改前朝土地集中管理的模式,将耕地划为每块不超过8.5公顷的小片土地,分给各个阶层的人耕种。国家明确保护私有土地,抑制兼并,官吏掠夺土地会受到重罚。这样全国出现了大量的中小土地所有者,他们安居乐业,拥护汉谟拉比的统治,使王国的根基得到进一步巩固。

私人作坊也已颇具规模,法典中记载雇用匠人的作坊有冶金、织布、造船等十余种。青铜器已被广泛使用,医生开始使用青铜刀具给病人做手术;工匠把播种机附加在经改良过的耕犁上,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刺激了商业的繁荣,古巴比伦借助便利的水运,同埃及、里海、小亚细亚等地贸易。大量的谷物、石油、椰子、皮革输出国外,换来古巴比伦稀缺的金、银、木料还有奴隶。

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大量白银作为交换手段。虽然大宗贸易由国家垄断,但城市里私人经营的店铺、货摊也不少,农村也出现了定期的集市。私人经商必须遵纪守法,不许私抬物价,如发现有卖酒妇擅自抬高酒价,要被投水淹死。汉谟拉比塑像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任国王,统一了两河流域,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建立了上古西亚地区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此为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中心的汉谟拉比雕像。

繁荣的经济推动着租赁、借贷、赔偿和雇佣等关系的发展。汉谟拉比深知假如任其发展,将会助长两极分化,王国的根基也必将腐蚀。必须设法把剥削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如他规定佃租为收成的1/3到1/2,以达到抑制土地集中的目的。

经过汉谟拉比的整顿,古巴比伦日益繁荣,人民各享其乐,国库也变得充盈起来。汉谟拉比在位的40余年,也是古巴比伦王国发展的极盛时期。奴隶制经济得到实质性进展,巴比伦由一个弱小城邦发展成为两河流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一部法典耀千古

汉谟拉比在他执政的第三十年时,将王国法典刻在一根2米高的黑色玄武岩石碑上,昭告天下。他将石碑竖立在马都克神庙即最高法庭所在地,以示法典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神圣不可侵犯。

在石碑的上半部,是一幅精致的浮雕,太阳神沙马什端坐在宝座上,将象征帝王权力的标志——权标授予毕恭毕敬站在他面前的汉谟拉比。石碑的下半截,则使用楔形文字刻着法典全文。

法典由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序言主要宣扬君权神授,颂扬汉谟拉比的历史功绩。结语则是警告巴比伦子民要世世代代遵守法典,否则就会遭到天谴。正文多达282条细则,包括租佃关系、盗窃处理、债务奴隶、婚姻家庭、诉讼审判等方面的详细规定。

其中颇具争议的便是同态复仇:挖出打伤他人眼睛者的眼睛,打死他人子女者杀其子女等,虽然是以暴制暴,但也做到有法可依,达到了维护巴比伦稳定的目的。法典还规定债务奴隶为主人劳作3年就能恢复人身自由,现在看起来也是很人道的。

汉谟拉比宣称法典是“为使强不凌弱,使孤寡各得其所……为使国中法庭便于审讯,为使国中审讯便于决定,为使受害之人得申正义”。他还要求有法律纠纷的自由民,“务必诵读”石碑上的法典,以使案件得到公正的审判。这就保护了下层人民的利益,地主、贵族也不能像往常那样随意曲解法律。

这部法典洋溢着法治精神,这在3700年前的奴隶社会是难能可贵的,“使国家得享太平,人民栖息之所有所庇护,而无惊恐之虞”。两河流域坦荡如砥,易攻难守,分化瓦解的力量总是大于凝聚的力量,汉谟拉比建立的王国能够得到近200年的高寿,《汉谟拉比法典》功不可没。

汉谟拉比用他智慧的光芒照耀着古汉谟拉比法典石碑巴比伦王国,40余年的励精图治使国家秩序井然,盛极一时。后来,古巴比伦被等同于两河流域南部,其文明也称为“古巴比伦文明”。

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1000年

人物:杜木兹伊南娜 地点:两河流域 关键词:生活宗教

古代两河流域的多彩生活

两河流域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文化发展最早的地区,古代人在这里创造了许多神奇而辉煌的文明。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家庭婚姻,他们的宗教活动都成了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衣食与住行

两河流域的农业和畜牧业都很发达:谷物、蔬菜、牛羊肉、皮革、羊毛、亚麻以及角制品等,应有尽有。

在饮食方面,面包是苏美尔人奉献给人类的美食,也是他们的主食。而丰富的椰枣也是两河流域人民的美味,因为南部炎热的气候和充足的灌溉非常适合椰枣树生长。考古学家曾在古巴比伦的三块泥版文献中发现了伟大的立法者汉谟拉比统治时期的菜谱,工艺非常精湛——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烹饪手册。菜谱上竟然还提到了用大蒜、洋葱、酸奶一起煨熟的小山羊肉、炖萝卜乌尔王朝时的银制竖琴等菜肴。乌尔王朝时期的一把银制竖琴,前面镶嵌有银制的公牛头。制作

此外,酒是两河流域人最喜欢的饮工艺精良,装饰华美,充分反映了当时音乐在人民生活中的地料,当时酒最主要的种类是啤酒,其次位。是海枣酒、葡萄酒、烈酒等。苏美尔人大约要把每年收成的40%用于啤酒制作。在大量的石刻和壁画中,人们都可以看到饮酒的场面。

在穿着方面,两河流域当时的衣着材料主要是毛织品和亚麻纺织品。苏美尔时期男人通常上身裸露,下身穿裙子,而女人则穿披肩长衫。随着时间的推进,人们的服装款式也越来越多种多样。男士服装常见的有腰布形式的服装,里面穿直筒紧身长衫,单独穿时系腰带。女式服装一般多绣花饰,布料主要是亚麻布。女士们的各种饰物也更加多样化,其中包括各种耳环和首饰,项链是女人喜欢的首饰。在古巴比伦,男人涂脂抹粉、穿红戴绿、佩戴首饰也是常见的事情。谷物账目泥版一块刻满楔形文字的泥雕,后被证明是苏美尔人用来记录谷物账目的。

在居住方面,当时平民的房屋一般都是木梁草顶,用泥砖砌成的墙壁。除了王室和神庙的建筑比较坚固之外,一般的房子都不太坚固。古巴比伦的居民是按照职业居住的,每一个居住区都自成一个单独的社区,是一个独立的小天地——街道都有自己的名称,社区有自己的自治机构等。

在交通方面,人们运输物品主要是走水路,两河之间有多种方式连接各个城市,总体上水路运输超过了以骆驼和驴车为主的陆路运输。婚姻与家庭

两河流域的婚姻多数是一夫一妻制。但没有儿子的情况下,丈夫是可以娶第二个妻子的,可是第一个妻子地位最高。不能生育或没有儿子的妻子可以为丈夫挑选一个女奴,或者将另一女子过继给自己的姐妹,然后让她与丈夫结合。妻子有病不能履行婚姻职责的,丈夫也可以娶第二个妻子,但丈夫有义务抚养原配,而后者如果愿意,也可以离开丈夫的家。

在家庭中,父亲对妻子、儿女有绝对的权威。《汉谟拉比法典》中规定如果儿子打他的父亲,应砍掉他的手。而且法典里没有关于成年年龄的规定,因此父亲只要活着,他的家长权威就存在。在家庭债务方面,父亲无力偿还债务时,不仅可以把自己的奴隶,甚至自己的家庭成员送给债主抵债,而且父亲有权利但没有义务去赎回这些家人。在苏美尔时期,长子有权继承所有家产,但也有责任抚养所有的兄弟姐妹。在此后的历史时期,则是兄弟平分家产,而长子得两份。多数地区女子没有继承权,除非家里没有儿子。

两河流域的女子可以拥有自己名下的财产,其财产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没有兄弟的继承的家产,二是结婚时从娘家得到的嫁妆、从丈夫家得到的聘礼。丈夫可以使用和管理她的财产,但离婚时必须将妻子的全部嫁妆退还给她,除非她行为不端。如果丈夫去世,嫁妆归妻子支配。她要离开丈夫家或再婚时,可以从家庭财产中将嫁妆取回。通常那些出身显贵的女祭司都有丰厚的嫁妆,包括房屋、土地、家奴等。如果妻子去世,嫁妆由她的子女继承,儿子、女儿都可以,但丈夫与其他女子生育的后代无权继承。如果没有子女,则由她的兄弟继承。

汉谟拉比统治时期,离婚是法律允许的,但通常由丈夫首先提出,且丈夫可以任意选择离婚。但如果妻子没有品行不端,离婚时丈夫必须退还妻子所有的财产,有时还要付一些额外的罚金。妻子提出离婚的情况很少,要求离婚的女子要受到严格的盘查,看她是否出于不体面的原因而做此决定,即使最终获准,也很难保住自己的嫁妆。宗教与节日

宗教是两河流域社会生活的中心内容之一,神在两河流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各种大型公共设施的兴建,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无一不打上了宗教的烙印。上至国王,下至奴隶,人人都受到神的意志的支配。它就像一根强有力的链条,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把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连接起来。人们的一切活动都以服从于宗教为目的。当时的建筑、绘画、雕刻艺术是被宗教热情所激发的,文学和历史都描写神的活动,科学也渗透了宗教思想,司法以及伦理道德也与宗教密不可分。

神庙是神在人间的驻地,建造神庙是为了能够时刻保佑人类。因此人们必须保证神有优越的生活条件,按时地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侍奉他们。在每个神庙的中心位置都摆放着相关神的雕像,放置雕像的房间比较隐蔽和黑暗,因为神像不能让普通人看见。塔庙也是为神而建的,一般由3层至7层逐级变小的建筑体构成,每层之间通过台阶相连,高度大约为30米。巴比伦时期的迈步的狮子浮雕当时出土的狮子浮雕有一对,此外还有公牛和龙的浮雕,这些作品都是马杜克神庙外墙的装饰品。狮子浮雕一件藏于柏林,这件现藏于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

国家祭祀仪式由祭司主持,主要是在重大节日中献祭。献祭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日常进行,另一类则是每月或每年进行。在前一种情况下,国王以人民的名义向神进贡,但国王个人的贡品也要加上。在后一种情况下,主要是举行节日庆祝活动,也包括在特殊的重要场合为国家的幸福和繁荣举行献祭。诸神得到的贡物主要是食物、饮料、牲畜以及油等。在盛大的节日中,向神庙进贡的牲畜的数量更是惊人。在发现的一份贡品名单上,光献祭的牲畜就有3569头之多。

宗教活动常常和节日相连,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古代两河流域的宗教节日按照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与神的生活以及诸神之间的来往密切相关,另一种是神与人之间的关系。两河流域各地方都规定了举行宗教祭祀活动的节日和年历。一般的宗教节日都是农业生产的周期性节日,如庆祝拴上犁头的仪式、收获仪式等。春天的一系列祭祀实质上是祈求丰收的仪式,收获节日则是具有感恩性质的仪式。宗教节日一般为11天,有时15天。很多节日看起来与发生在神界的事情相关,实际上它们与人的生活以及人所处的社会息息相关。

苏美尔时期最有名的是庆祝杜木兹和伊南娜两个神的婚礼节日。杜木兹是牧人的保护神,伊南娜是主司爱情的女神。据说新婚不久的杜木兹被困在阴间,一年只能和伊南娜短暂会面一次。两个神的信徒们因杜木兹的悲惨遭遇而哭泣,为他们重逢举行了庆祝活动。杜木兹下地狱的时间恰逢干旱季节,而他与伊南娜相会的日子正值雨季来临之际。在这个预示雨季并且关系农业丰收的节日里,由国王扮演杜木兹,再由一位高级女祭司扮演爱神伊南娜,去重演传说中的婚礼。巴比伦的宗教仪式在马尔杜克神庙举行,当时最重要的节日是新年节,时间持续11天,举行各种宗教仪式,为纪念马尔杜克被困在阴间的苦难。祭司祈祷,歌队高唱赞美诗,吟诵创世史诗。亚述时一种独特的宗教仪式是“替罪王”仪式——如果国王犯了某种错误,就让某位高级大臣来代替国王接受神的处罚。当惩罚结束后,“代王”就被废除。

两河流域葬礼是非常重要的宗教仪式。国王葬礼非常隆重和盛大,死后有3天的吊唁期,棺材是用贵重石料或者石灰石制成的石棺,并有大量的随葬品,陵墓入口有封闭的青铜门。而劳动人民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很少有人顾及礼俗,因此冻死路边的现象也很常见。普通人的埋葬只是在简单的石墓表面开一个小口,尸体由此塞入后封上口。母狮袭击男孩大约制作于萨尔贡二世时代的一件象牙雕像。

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1000年

人物:施里曼 伊文思 地点:古希腊 关键词:传说 王宫 文明

爱琴海上的旷世文明

美丽斑斓的爱琴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那动人的传说令人魂牵梦绕。人们坚持不懈的探索与发掘最终使当年的雄浑气魄重见天日,使沉睡千年的文明重焕光彩。更难得的是,它将希腊文明向历史深处延伸了一千余年。爱琴海的美丽传说

根据希腊传说,米诺斯是天王宙斯与腓尼基公主欧罗巴之子。他长大成人后,做了克里特岛的王,常以神明自居,刚愎自用、残暴不已。宙斯为了惩罚他,把他的妻子变成色情狂,与公牛结合,生下了牛首人身的米诺牛。对此米诺斯深感耻辱,他请来著名的艺术家戴达罗斯,建造了一座设计巧妙的迷宫,将米诺牛囚禁于此。米诺牛食量惊人,并且专吃活人活畜,每天要消耗大量的食物。在一次战争中,米诺斯战胜了雅典,雅典被迫答应每九年进贡童男、童女各7名,供米诺牛食用。

第三次进贡的时间到了,雅典人民号啕痛哭。这时的国王名叫爱琴,王子忒修斯。为了拯救人民,王子毅然决定亲赴克里特,杀死米诺牛。国王依依不舍地送别儿子,叮嘱他如果能够取胜就把船上的黑帆换成白帆,这样人们就能早早地知道了。

忒修斯带上随从出发了。他是个身材魁梧、容貌俊美的英雄。到达岛上后,克里特公主对他一见钟情。她把一个线团交给忒修斯,并将找到米诺牛的方法告诉了他。忒修斯闯进迷宫,把线头拴在入口处,边走边展开线团。走到迷宫深处时,米诺牛向他猛扑过来,忒修斯手持公主赠的利剑,奋力搏击。经忒修斯杀死米诺牛的壁画过惨烈的战斗,米诺牛被杀死。

忒修斯等人经过几天的航行,远远地看见祖国,欢呼雀跃,却忘记了把黑帆换成白帆。翘首企盼的国王以为儿子战死,悲痛欲绝,投海自尽。忒修斯回到雅典后,痛苦不已,为国王举行了盛大的葬礼,之后登上了王位,统一了全国。从此,人们便把那片海叫作爱琴海。

爱琴海地区以爱琴海为中心,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中的众多岛屿、小亚细亚西部滨海地区,主体部分是希腊半岛。这里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既不像欧洲大陆那样严寒,也不像非洲那样炎热。爱琴海是航海业发展的天然摇篮,也是锻炼希腊勇士的基地。由于希腊处于亚非欧三大洲的交汇处,地理位置极佳,向东可达两河流域,向南可到埃及,便于吸收各地先进文化,这为后来爱琴文明的崛起提供了条件。爱情文明时期建筑遗址爱琴海还在,克里特岛还在,只是这里曾经辉煌一时的古希腊文明已容颜不在。只有这些兀立的石柱和残存的墙垣在无言地述说着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

爱琴文明指克里特-迈锡尼的青铜文明。但关于爱琴文明的记载只在《荷马史诗》等神话中有零星反映。到了19世纪,这段历史因两位伟大学者而改变,他们就是考古奇才施里曼和伊文思。由于他们的超人智慧与执着信念,才揭开了爱琴文明的神秘面纱。一个孩子的执着梦想

爱琴文明的发现最初源于一个孩子对希腊神话故事终生不渝的信念。施里曼出生在德国,父亲是位酷爱历史的贫穷牧师,经常给儿子讲《荷马史诗》的故事。小施里曼听得如痴如醉、心驰神往——阿喀琉斯、阿伽门农等英雄的形象萦绕在他的脑海中,久久不能挥去。

7岁时,父亲送他一本叶勒尔的《世界史图解》,其中特洛伊城被毁的故事令施里曼他兴奋不已。他问爸爸:“特洛伊在什么德国传奇考古学家,发现了特洛伊国王普里阿姆的宝藏、迈锡尼地方?它和这幅画上画的一样的吗?”父古墓的宝藏等,证实了《荷马史亲漫不经心地回答:“只有上帝才晓诗》中所说的特洛伊和迈锡尼古国的真实存在,在考古界有着举得。”小施里曼不依不饶:“叶勒尔一定足轻重的地位。见过特洛伊城,要不他怎么能把它画出来呢?”父亲笑笑:“它早就被烧毁了,那不过是想象的而已。”小施里曼不相信爸爸的话,不相信那座美丽无比的城市是虚幻的,倔强地说:“它不可能一点儿也没留下来,等我长大了就去把它从地下挖出来。”

后来由于家境贫寒,从12岁开始施里曼就挣钱糊口。他先后当过售货员、水手,后来在阿姆斯特丹一家商业事务所谋得一份差事。他边工作,边废寝忘食地自学,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掌握了十几种语言,并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最终成了腰缠万贯的商界富翁。但他依然没有忘记小时候追寻的特洛伊城的梦想。

1871年10月,施里曼不顾众人的嘲笑和蔑视,赶着装有物资的7匹骆驼,带着荷马的《伊利亚特》,到达土耳其,正式开始了发掘工作。经过3年的艰苦发掘,施里曼竟在墙体的底层发掘出了一批宝藏,其中有美丽的金银制品和琥珀制品。这一发现使他一夜成名,但他又开始寻找新的目标——迈锡尼城堡成了他的首选。

1876年夏天,烈日当空。施里曼苦战4个月后,获得了重大发现,再一次震动了整个欧洲。他挖掘出5座坟墓、15具骨架,其中既有男性,又有女性,还有小孩。陪葬品更是数不胜数,许多人脸上都戴着金面具,死者的周围还有许多黄金饰品,如胸甲、护腿、腰带等。最令施里曼震惊的是,他在一副金面具下竟然发现了一张清晰可见的脸,但由于接触到空气,它瞬间就消散了。就在施里曼痛心不已时,他又发现了一具脸、头、双眼等部位保存完好的尸体,于是马上让药剂师进行了防腐处理。旷世的爱琴文明,令世人魂牵梦绕。美丽的爱琴海,让我们陶醉迷离。沉睡千年的文明,现在重焕光彩,大步向我们走来。此为爱琴诸岛中小有名气的圣托里尼岛的风景。

此次发现使施里曼惊喜异常,他甚至把其中一具尸体当作阿伽门农,并宣称“我凝视着阿伽门农的面庞”。实际上,施里曼发现的古墓是更早的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500年迈锡尼王室的成员。他因此被称为“希腊史前考古学的缔造者”“考古学上的哥伦布”。文明之光的再次开启

米诺斯王宫的发现当首推考古巨擘伊文思,他洋洋洒洒几千万言的《米诺斯文明》与米诺斯王宫一起熠熠生辉。伊文思出生于英国,曾祖父与父亲是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优越的家庭条件使他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868年,他进入牛津大学攻读历史,1875年前往格丁根大学学习。他喜爱冒险及周游各地,在对克里特发掘之前,已掌握博物馆工作、人种志研究和考古工作的丰富学识。1883年,他与妻子到希腊拜会施里曼,立志继续施里曼的事业。1899年,伊文思终于拿到发掘许可证,精心建立了由专业精英组成的顾问团,其中包括苏格兰著名考古学家马肯齐,瑞士画家吉利尔尤父子。

1900年3月,伊文思的发掘工作正式开始,地点在克法拉山山顶。与施里曼寻宝式的发掘不同,伊文思进行的是专业性的考古工作。既要详细记录,又要进行拍摄,工作极其细致周到。4月5日早上,工人们惊奇地发现了彩画,伊文思闻讯快步跑来,只见两块迈锡尼壁画色彩鲜艳,慢慢显露。激动不已的伊文思接过工具,亲自动手,小心翼翼地发掘起来。而人们也屏住呼吸,仔细地观赏这旷世珍宝。

经过两个小时的鏖战,两幅精美的壁画呈现在世人眼前。考古现场欢呼一片,伊文思的兴奋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他在当天的日记中记下了这一重大发现:“一块上面看得清是头和额,另一块画中有妇女的腰身和裙子局部。他们的脸部显得很高贵,厚厚的嘴唇,下唇有稍微弯曲的特征。两眼深黑,微呈杏仁形状。迈锡尼时代最引人注目的人物形象今天破土而出了。”

后来伦敦《泰晤士报》评论道:“伊文思的发掘,在重要性上,如果不能说超过施里曼的发现,至少也不逊于他。”

此后,伊文思大受鼓舞,将工人总数增加到100多名。随着他顶着炎炎烈日,在发掘现场来回奔波,一批批重要文物相继被挖出——储藏室、议政厅、浮雕、壁画等,重见天日。此外,伊文思还找到了梦寐以求的泥版文字。

之后的5年中,他风餐露宿,无丝毫懈怠,最终将王宫的主体基本发掘完毕,而这一发掘工作断断续续地持续了30多年。

为了修复王宫中的阶梯和楼房,伊文思还动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建筑材料:加固的混凝土及钢丝绳。正是由于他的精心保护,后人才能亲身领略到神秘的王宫遗址,鲜活的克里特文明才能最终完整展现。不过令人惋惜的是,多数的文物已经毁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无情炮火下,不可谓不是人类的重大损失。米诺斯王宫遗址现在的米诺斯王宫遗址虽然残缺不全,但我们仍然能想见它昔日的恢宏气势。

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1000年

人物:修昔底德 伊文思 地点:古希腊 关键词:传说 王宫 绘画 文明

海岛孕育克里特文明

美丽的克里特岛宛若一艘巨轮,游弋在蔚蓝的爱琴海上。而这座爱琴海世界的天然海港也诞生了西方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在近代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下,克里特文明终于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其建筑、绘画、艺术、宗教等鲜为人知的盛况,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令人赞叹不已。海岛建立的奇妙传说

克里特岛的悠久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这里是爱琴文明的发祥地,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克里特岛是爱琴海300余座岛中最大的一个,与古老的埃及隔海相望。荷马在《奥德赛》中这样描述道:“有一处国土克里特,在酒色的大海中央,美丽而肥沃,波浪环抱,居民众多,多得难以胜计,共有城市九十座。”

克里特岛呈狭长的带状,东西长250千米左右,南北宽12千米至60千米,这里海陆相连、交通便利、地理位置重要,是爱琴海地区对外贸易的门户和重要通道,是欧洲文明的中心之一。关于克里特岛的建立,有段美丽的传说。传说中腓尼基国王有个天生丽质、貌若天仙的女儿,名叫欧罗巴。风流成性的天王宙斯也被她的美貌迷得神魂颠倒,寝食难安。有一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欧罗巴与伙伴们一路嬉笑,来到草地上玩耍。宙斯老谋深算,古希腊红雕瓶绘,描绘的是古希悄悄地变成一头满身金毛的牛,混在牛腊神话传说:雅典英雄忒修斯杀死居住在克里特岛迷宫里的牛头群当中。待时机成熟后,他轻轻地走到人身怪物。欧罗巴身边,依偎在她身旁。贪玩的欧罗巴轻轻地抚摸着它,和他一起玩,不一会儿就不假思索地爬上了牛背。宙斯一见阴谋得逞,便一路狂奔,径直冲向爱琴海,将欧罗巴带到了克里特岛。欧罗巴到了克里特岛、知道真相以后,整天哭哭啼啼,不思茶饭,但始终无法逃脱,最后在宙斯的威逼利诱之下,只好嫁给了他,并为其生下了米诺斯。米诺斯英勇无比,经过数年的东征西讨,终于在克里特岛建立了一个空前强大的帝国——著名的米诺斯王宫就是他的府邸。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曾写道:“根据传说,米诺斯是第一个组织海军的人。他控制了现在希腊海的大部分,他统治着希克拉底斯群岛。在这些大部分的岛屿上,他建立了最早的殖民地。”精妙绝伦的王宫文化

米诺斯王宫是米诺斯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克里特文明在建筑方面的杰出代表,凝聚了克里特人智慧的结晶,展现了当时兴盛的宫廷生活。它始建立于公元前1800年至公元前1700年,后经过多次扩建,保存了珍贵的王室办公档案材料、税收机关及库房设施等原始面貌。目前人们所知有关克里特文明的考古资料,有一半以上都来自这座王宫。最后建成的王宫是座面积达2.2万平方米,至少包含1500间房屋的庞大而复杂的建筑群,周围环以小型宫殿、商馆、剧场和集市等。米诺斯王宫的断壁残垣

整个王宫依山而建,呈长方形,以中央庭院为中心,内部楼层密接,走廊迂回曲折,建筑错落有致,呈不对称之势,初入其中的人极易迷失方向,因此被称为“迷宫”。登高远眺,门窗参差罗列,蔚为壮观。西边楼房、神龛、神坛整齐排列,主要用于国王办公、祭祀以及贮藏财物;东边楼房是生活区,以天井取光,包括寝宫、学堂、作坊等。王后寝宫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寝宫的壁画精美绝伦,有的展现了海豚戏水的优美姿态,有的反映了宫廷的豪华生活。

为解决水源的供给问题,克里特人把距王宫10里外山上的清泉水引入陶瓷管道,还专门在管道结合处装上稍细的抛物线形饮水沟槽来排水给水。考古学家伊文思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说:“这种设计令人佩服,它使水流得以飞速运动,阻止了沉淀物的聚集。”宫内卫生设备很先进,洗澡所用的浴盆与现代浴盆十分相似,浴室中冷热水管俱全,厕所还有专门的冲水设备。为了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克里特人还在王宫里设置了透光天井,发明了折叠门扇——冬天关门保暖,夏季将其折入门内,以便凉风通过。别具一格的绘画艺术约公元前1500年米诺斯人的远航图。希腊桑托林岛(锡拉岛)锡拉宫西厅壁画。整幅画以锡拉的宫殿为背景,近处是整装待发的船队。

绘画是克里特人值得称赞的艺术。在石柱、石碑等大型建筑物上,以及金杯、银杯、匕首等小件物品上,都保留着他们精心雕刻的一幅幅图画。米诺斯王宫的壁画是克里特艺术最突出的成就,是绘画艺术中的精品。这些壁画内容丰富——有些反映了公共仪式、祭祀和娱乐的场面,有些描绘了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表现自然美的事物。其中尤以《斗牛图》最为著名,它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水准。画中,一头暴牛双角抵向一个女驯手,青筋迸裂,女驯手临危不惧,欲借势跃上牛背;一个男驯手站在牛背上,表演惊险刺激的翻跟头,后面一个女驯手随时准备接住他。整个画面极具动感、栩栩如生,再现了当时举行大型娱乐节目时,惊险刺激的场面,是古代壁画的佳品。另外,《观礼图》《持杯者》等壁画也是不可多得的极品。自然主义风格的作品则有《海豚戏水图》《猫捉雉鸡图》等,在水中嬉戏跳跃的海豚、狡黠贪玩的猫咪、因惊恐而乱飞的小鸡,都被刻画得惟妙惟肖,甚是可爱。从壁画和工艺品还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可以制造较大的远航帆船和战舰,海外贸易取得进步,已与埃及建立了密切联系。米诺斯王宫壁画中的《斗牛图》灰飞烟灭的历史命运

克里特文明的毁灭之谜困扰了一批批学者,他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长期不懈的研究,但由于线形文字A无法破译,又缺乏相关史料支撑,各派至今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异族入侵导致了克里特文明的灭亡,有人认为当时发生了大规模的社会动荡,城市毁于内战,伊文思则提出“地震破坏说”。不过,多数学者赞同“异族入侵说”,他们认为阿卡亚人是侵略军的主力,正是在他们连续且大规模的入侵下,克里特文明最终消亡。

阿卡亚人本是欧洲大陆较为落后的民族,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迫于其他民族南下的压力,沿多瑙河步步向南迁徙。经过几个世纪血与火的杀戮、迁徙,公元前1600年征服伯罗奔尼撒半岛。

他们并没有强大的统一国家,其中迈锡尼是最强大的城邦。迈锡尼人属于印欧语系的希腊人,与克里特人并非同一民族。当时的克里特文明正处于鼎盛时期,影响遍及整个爱琴海地区,迈锡尼人在与克里特人交往的过程中,如饥似渴地吸收先进文明,同时又对其财富垂涎三尺。迈锡尼经过竖井墓王朝和圆顶墓王朝的发展,逐渐发展壮大,组成规模庞大的联军,多次率军渡海,逐渐控制爱琴海诸岛。克里特人势单力薄,在阿卡亚人的穷追猛打下,终于力不能支。

公元前1450年左右,米诺斯王宫陷落,财宝被抢夺一空,米诺斯文明进入低潮,之后王宫燃起了熊熊大火。

之后源自希腊本土的迈锡尼文明代之而起,爱琴文明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而克里特文明从此成为历史陈迹,被埋进了历史的废墟,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直到19世纪才重见天日。

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000年

人物:韦斯 特里斯 地点:古希腊 关键词:建筑 艺术 文明

“奇葩”的迈锡尼文明

迈锡尼文明接过克里特文明的香火,将辉煌的古代文明承传了下去,最终在爱琴海世界异军突起、熠熠生辉。它在各个方面成就斐然,在世界文化丛林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迹,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壮丽雄浑的恢宏建筑

迈锡尼文明因迈锡尼城而得名,其建筑成就卓著。公元前1600年左右,迈锡尼出现了竖井墓穴。这些墓穴的建造方法很特别,在地下数米深的地方,用石板砖砌成方形,顶上覆以圆木或石板,地面上建起土堆,然后再竖起刻着各种图案的墓碑,施里曼就曾惊奇地发现过墓穴中的金印章、金角杯及青铜剑等陪葬品。大约从公元前1500年开始,迈锡尼出现了圆顶墓——它是在地面凿岩,用砌石筑成,墓前有走廊通向圆形墓室,室内形如蜂巢,所以又称为蜂巢墓。圆顶墓的建造十分宏伟,其规模远远超过克里特国王的陵墓。现存最大的一座圆顶墓的墓门高10米,门内过道以一块重达120吨的巨石为盖,可见其工程之浩大。

除陵墓外,一些大型的建筑也极为宏伟壮观,无言地展现着那个时代的辉煌与繁荣。迈锡尼城墙周长900米,总面积达3万平方米,城墙厚5米,高8米。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城墙由巨石依次叠加,石头间的缝隙用泥古希腊金牌上的雕像土或小石块填塞。相传迈锡尼城3位迈锡尼妇女将手中的鲜花送到祭坛上,墙绝非人力所能及,是独眼巨人庆祝春天的到来。在人间所建。整座建筑壮丽雄浑,城门包括两扇门框、一个门槛、一个顶拱,仅顶拱上的巨石就重达20吨。门楣由四大块巨石组成,上面立有三角形的石刻,两个威武雄壮的狮子隐隐可见,它们的两爪牢牢地踏在柱基上守卫城门,因此被称为“狮子门”。狮子门高大宽阔,骑兵与战车可在下面任意穿梭,具有震慑敌人的强大功效,象征着迈锡尼国王不可一世的巨大威力。此外,迈锡尼还有个不显眼的侧门,与狮子门的构造相似,离侧门不远的地方还有一个鬼斧神工的暗门,直通城堡的秘密水源处。迈锡尼城的最东部还修造了两条狭小通道,用来在危急情况中退守和突围。

王宫内自然是富丽堂皇,墙壁、地板上精心地涂上彩色颜料。王宫内房屋鳞次栉比,令人眼花缭乱,而且极讲究对称。许多房屋的墙壁上绘有精彩绝伦的壁画,多数是激烈的战争场面,表现了迈锡尼人英勇善战的特点。王宫内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寝室、浴室、排污设备等设计得精巧实用。站在山顶俯视整座王宫,立刻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而且还使人产生一种霸气十足的豪情壮志。城堡之下便是熙熙攘攘的市区以及富商大贾和市民们的居所。迈锡尼城堡显示了迈锡尼人的高度智慧,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不朽丰碑。狮子门(局部)狮子门由独石建成门柱,门宽3.5米,可供骑兵和战车通过。是迈锡尼卫城的主要入口。这对位于门过梁上方的石狮,虽然头已经遗失,但仍不失其威严。神秘莫测的古老密码

迈锡尼文明的一大特点是其神秘的文字,它与华贵的宫殿、恢宏的陵墓、巧妙的金银器及精美的浮雕壁画一样,是爱琴文明的珍品。从另一层面上说,它更有史料价值,是开启迈锡尼文明的一把钥匙。迈锡尼人本来没有文字,但他们虚心好学,在借鉴线形文字A的基础上,天才般地创造出了线形文字B。考古学家韦斯教授在迈锡尼一幢宽大的房舍中,发现了由橄榄油浸过的陶瓷坛子。且就是在这所房子里,竟还藏着许多块文字泥版与印章,印章的背面刻着纤细灵巧的文字,这令人兴奋不已。为了进一步了解迈锡尼文明,破译工作成为当务之急,许多学者为此耗费了毕生精力。终于在1952年,语言天才文特里斯与他人合作,成功地解决了困扰世人的难题,这在当时轰动了整个学术界。现在人们已经知道,迈锡尼时代的线形文字B是希腊语最早的一支,它有59个常用字符,比线形文字A要少。虽然泥版文书记录的多是王室财物清单,还没有发现关于迈锡尼政治与历史的记载,但大量文书的出现铁定地证明了当时的文字书写已不仅仅局限于王公贵族这一阶层,而是深入到民众之中,这是文明昌盛的一个有力表现。同时,泥版文书也反映了当时的土地占有情况——国王、贵族占有大量土地,自由民只有少量土地。泥版文书还揭示了当时森严的社会等级——迈锡尼社会已经处于奴隶社会时期,广大劳动者受到统治者的残酷剥削,过着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正如荷马所说的那样,当时存在大量奴隶,已经有“打谷女”“羊毛女工”“女裁缝”等职业的分工。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

克里特王国灭亡后,许多工匠不远千里、跋山涉水来到大陆,将制造工艺一并带到了迈锡尼。在吸收克里特工艺的基础上,迈锡尼人创造了许多美轮美奂的艺术品。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陪葬品,如金面具、金耳环、金拨浪鼓等。其中金面具造型各异,活灵活现,完全按照死者生前的容貌来制造,鲜活地体现了人物的面貌特征。有的浓眉大眼,有的淡眉小眼,有的面部严肃,有的喜笑颜开。

青铜文明是迈锡尼文明的又一特色。出土的青铜匕首生动地刻画了狩猎的场面:其中一面刻画的是5名猎人手执大刀与长矛,正奋力捕杀一头雄狮,雄狮龇牙咧嘴、怒目以对,做出进攻的姿势;另一面描绘的是一只雄狮正追赶一群羚羊,羚羊在惊慌之中四处逃窜,但还是有一只不幸落入狮子利爪之下。刀面虽然尺寸见方,但刻画上了惊心动魄的场面,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

值得注意的还有一个鸭形水阿伽门农的黄金面具钵,它是用透明水晶制造的调味阿伽门农的黄金面具收藏在雅典的国立考古博物馆,被认为是欧洲最早的肖像工艺品,瓶,直径15厘米,造型异常优虽然最终鉴定是由迈锡尼王室家族成员制作美。鸭子回头凝视远方,形成一的,但面具的名称还是被保留了下来。个水钵体相连的优美把手,鸭子的尾部成了钵的边沿,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另外还有一个精美的鸽子杯,两边有长长的手柄,底部有很高的脚,两个提耳上分别刻有黄金鸽子。它们密切地注视着杯内,仿佛是在贪恋那杯中的美酒一样。鸽子杯的出土还验证了《荷马史诗》并非空穴来风。这是个有趣的现象,因为荷马曾在《伊利亚特》中写道:“旁边放着一个酒杯,是老人从家乡带来的,它镶嵌着金钉,每个提耳上面站着一只黄金鸽子,好像正在啄引,提耳下面有两条长柄支持。”此外,牛头形和狮头形的大银杯也堪称精品。所有这些工艺品都是世界艺术史上不可多得的珍宝。文明之星的悄然陨落

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在吸取了其他民族先进文明的基础上,于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前13世纪时,迈锡尼文明达到了鼎盛时期。他们的足迹遍及埃及、叙利亚、腓尼基、塞浦路斯等地,与这些地区建立了密切的经贸联系。迈锡尼古城遗址据说考古学家曾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的墓地和石头城堡,还有阿伽门农的黄金面具。这也揭开了迈锡尼文明的神秘面纱。而此地据传就是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的宫殿遗址。已出土的迈锡尼时期的文物

但极盛而衰是历史发展的不二法则,迈锡尼文明亦是如此。经过盛世辉煌之后,到公元前13世纪中叶,迈锡尼文明已是江河日下,像风烛残年的老人一样走向了生命的最后归宿。当时群雄逐鹿,称霸地中海的霸主像走马灯似的频繁交替。赫梯、埃及等老牌强国已经度过繁荣的壮年期,走向衰落,火山喷发似的人民起义使其统治岌岌可危。更可怕的是,海上民族开始大规模的入侵。结果,赫梯王国走向毁灭,埃及虽经浴血奋战抵抗住了侵略,但已是强弩之末。

在这种险恶的局势下,迈锡尼等希腊国家亦不能独善其身。传统的对外贸易逐渐萧条,人民流离失所,一片哀鸿遍野。迈锡尼文明后期,残酷的王位之争愈演愈烈,城邦间更是战争不断。为转移国内矛盾、掠夺财富,迈锡尼国王振臂一呼,其他城邦群起响应,发动了对小亚细亚的特洛伊战争。

根据《荷马史诗》的记载,希腊人血战十余年,仍无法迫使其缴械投降。最后,“智多星”奥德修斯献出著名的木马计,特洛伊最终城毁人亡。这是希腊人为挽救城邦危机而进行的垂死挣扎,并未掠取到多少财富,反而使自身力量受到严重损耗。

迈锡尼文明从此一蹶不振,气息奄奄。硕果累累的迈锡尼文明最终走到了尽头,爱琴文明从公元前2000年克里特最早的奴隶制国家产生,到公元前1200年迈锡尼的灭亡,颤颤巍巍地走过了800年的历程。

俗语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80年后,虎视眈眈的多利亚人乘虚而入,最终征服了迈锡尼等国,希腊历史展开了新的一页。后来经历了荷马时代的曲折过程,希腊人才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光彩夺目的爱琴文明渐成历史陈迹。

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1000年

人物:湿婆神 地点:古印度 关键词:印度河 恒河 文明

圣河哺育下的印度文明

希罗多德曾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那印度就是“印度河和恒河的赠礼”。丰沛的印度河和恒河孕育了古老神秘的印度文明,它们是印度人的生命之源,也是他们永恒的精神家园。印度文明的摇篮

印度的地形呈不规则的倒三角形,因此有的学者把印度形象地比喻成一个硕大无比的牛的乳房。如果说印度是牛的乳房的话,那印度河和恒河就是流淌着的牛乳,哺育了广大的印度人。

如果恒河是印度人的“母亲”,那印度河则是他们的“祖母”。在古代印度最早的经典文献《梨俱吠陀》中,最早提及的是印度河。印度河的名字来源于梵文Sindhu,是“河流”之意。它的拉丁语拼法Indus,也是印度国名的来源。

印度河发源于中国境内的冈底斯山,流入印度后经克什米尔地区,向南穿越巴基斯坦境内,最后注入阿拉伯海,全长3180千米,流域面积96万平方乞食的恒河人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之一。

印度河文明产生于公元前3300年左右,包括哈拉帕和摩亨约-达罗两个大城市以及100多个较小的城镇和村庄,南自印度河三角洲,北沿印度河直到旁遮普,向东到哈里亚纳,东南可达卡提阿瓦半岛。这一文明虽晚于古代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但范围远远超过了他们。印度河文明以农业文明为基础,高度发达的城市文明是它的特点。恒河被视为“圣河”,被看作女神的化身,人们虔诚地敬仰恒河。在印度,大多数印度教信徒终生怀有四大乐趣:敬仰湿婆神,到恒河洗圣水澡并饮用恒河圣水,结交圣人朋友和居住在瓦拉纳西圣城。

延伸阅读印度婆罗门教印度古代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3000—公元前1500年的印度河流域,约形成于公元前7世纪。它等级森严,将人分为4种姓氏:婆罗门(教士和学者),刹帝利(贵族和战士),吠舍(农夫和客商),首陀罗(农奴和奴隶)。后来佛教和耆那教的兴起和发展,使它开始衰弱。8世纪左右,婆罗门教结合印度民间信仰,加之佛教与耆那教的某些教义,最终发展成为印度教。

公元前3000年左右,城市已经出现并发展繁荣起来。城市里出现了宽阔、干净、整洁的街道,浴室、城堡、下水道等地下设施齐全。城市文明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推动着人类文化的不断向前发展。例如,文字在这一时期出现,影响后世的宗教信仰也已萌芽,二进制和十进制的运算也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应用等。但遗憾的是,从公元前2000年起到其后的二三百年,印度文明就突然消失了,原因已不可考,但学者认为,印度文明的消失与外族入侵和自然灾害是分不开的。印度人的灵魂家园

印度人民称恒河为“圣河”“印度的母亲”。占印度人口80%以上的印度教徒亲切地称它为“恒妈”。据说恒河是从牛嘴里淌出来的,所以神圣无比。印度教徒坚信只要在恒河里沐浴,心中的邪恶和晦气都将被洗刷干净。要是能在圣河的岸边寿终正寝,来世必将享福无穷。因此,印度教徒一生中最大的夙愿就是到圣河边的圣地朝圣,喝到无比洁净的圣水,并沐浴洗刷自己的灵魂。

关于恒河的诞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创世之初,恒河曾是条流经天空的巨大河川。有一年大地干旱成灾,民众苦不堪言。当时的印度王不忍看到生灵涂炭的场面,于是请求天上的女神降雨,以普度众生。但国王的恳求井未得到答应。后来精疲力竭的国王患了麻风病,天神才恩准女神给他们下雨。但是,女神之水来势汹汹,大地也难以承受,于是湿婆大神就站在喜马拉雅山附近的恒河上游,让水从他头发上缓缓流下,从而减弱了水势。这样既洗刷了国王祖先的罪孽,又造福了人类。女神之水在他那修长的头发间流转了1000年之久,经喜马拉雅山中的7个泉眼,降落于大地之上。

印度教又赋予了它神秘的宗教来历,说恒河是从毗湿奴的脚下流出来的,而毗湿奴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他们把这一传说还雕刻在摩河巴力普罗的断崖上,从而奠定了恒河千古不变的神圣权威。圣河哺育的文明

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冈戈里冰川,向东流经印度斯坦平原,最后注入孟加拉湾。全长2700千米,流域面积106万平方千米。肥沃的恒河三角洲平原孕育了灿烂的恒河文明,恒河文明的盛期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800年。

这一文明的创造者是达罗毗荼人,他们在雅利安人入侵之前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农业文明,但雅利安人的入侵打断了他们的文明创建。进入恒河流域的雅利安人将政治重心也移到了这里,开创了后期的吠陀文明。这一时期,印度奴隶制国家出现,农业生产大大提高,社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加之婆罗门教的兴起,奠定了印度主流文化的基调。夜晚下的恒河,静谧而安详。伴着河畔的灯火辉煌,河面波光闪亮。这就是印度人民的“圣河”,印度人的灵魂家园。

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相

⊙老神 ⊙新神 ⊙神与人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像希腊人那样对神和神话如此陶醉其中。也没有几个民族会产生出如此多绚丽多彩、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希腊人对于神的崇拜与敬仰也是其他民族所难以理解的。从天空到大地,从山川到河流,世间的一切都被他们化做了战神、爱神、酒神、命运之神、复仇之神,还有智慧之神和文艺之神等。这些神灵无处不在,支配着每个希腊人的生活。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奥林匹斯山众神在古希腊神话中,那些主宰人类、统治世界的诸神就住在奥林匹斯山上。天神们平时居住在各自的领地内,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当听到“众神之王”宙斯召唤时,他们就会从四面八方纷纷赶来,齐聚宙斯的神殿。

希腊是人神“共存”的国度,在古希腊人的眼中,神与他们同在,就住在希腊半岛北部的奥林匹斯山上。神与人同形同性,有男有女,有人的体态,也有人的七情六欲。他们会嫉妒,会恋爱,会结婚,也会产生婚外情。神喜欢干涉凡人的活动,神和神之间存在争斗,他们也有“宫廷政变”。神与人唯一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永生不死,青春常葆;后者生命有限,有生老病死。

古希腊的神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想象中的天神,他们是世间万物的主宰者,控制着一切自然的力量和人类无法主宰的机缘,人们对他们充满了敬畏;另一种是传说中的英雄,他们原本是早期的部落首领或乱世英雄,只是人们为他们的力量、勇气、智慧和品格所倾倒,在世代流传的故事中渐渐赋予了他们更强大的能力、更动人的容貌和更炽烈的情感。

其实,希腊人自己也经常被如此浩繁的神系搞得晕头转向。公元前8世纪左右,在伟大诗人荷马和赫西俄德的帮助下,他们才把诸神的世系弄清楚。即便如此,由于希腊邦国众多,他们往往各执一词,说法各异。虽然有许多的矛盾和出入,但各邦却没有因为信仰问题大动干戈,不像后来的中世纪那样,动不动就搞异端审判。

希腊的神具有自然神的属性。希腊人意识到神秘的大自然养育了世间万物,于是产生出强烈的崇拜心理。他们把自己的这些感觉化为了神明,而这种感觉是连绵不绝的,所以希腊的神明也是无处不在的。在希腊人眼中,每样东西都具有神的意味,都会向他们表达其存在的意义。不过严格地说,希腊的神是具有地方性的,一个神代表一个城邦,神与他的城邦是一体的。希腊人喜欢敬神灵——敬重神明的宗教活动是希腊各城邦公民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宗教在希腊人那里不是空洞的说教和抽象的教义,而是全面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宙斯和忒提斯宙斯与女神忒提斯曾热恋,但后来宙斯却下令将忒提斯下嫁给凡间一男子为妻。画面上端坐在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对忒提斯女神的苦苦哀求毫不动心,仍保持威严、庄重的神态。这是法国画家安格尔(1780—1867)根据希腊神话故事所绘的一幅油画作品。创世神话和新老神之争

相传,在世界产生之前,宇宙中一片虚无,没有光和影,也没有天和地,一切都处于混沌当中。大地之母盖亚生了天神乌拉诺斯,乌拉诺斯后来成为世界的主宰。盖亚与乌拉诺斯结合生出了6男6女共12位强大的泰坦巨神,分别掌管天、地、日、月、星辰、海洋等,此外还生了3个独眼巨人和3个百手巨人。维纳斯的诞生(桑德罗·波提切利,意大利)《维纳斯的诞生》取材于希腊神话,讲述了女神维纳斯诞生的故事。传说一个名叫库娄诺斯的人,杀死父亲后,长期漂流在海上,结果变成一个雪白的水泡。等水泡打开,他竟变成了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之后,少女被风神送到了米诺斯岛,由季节女神为她披上锦衣,让她也变成了女神。现藏于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

乌拉诺斯惧怕他的权力被儿女夺去,于是把他们全部囚禁在暗无天日的地底,这激怒了疼爱孩子的盖亚。在她的帮助下,最小的儿子克洛诺斯将他的兄姐们解救出来,并联合他们杀死了父亲,推翻了他的统治。克洛诺斯取而代之,成为第二代主神。而这两代神便是希腊神话中的“老神”。

克洛诺斯成为众神的领袖后,和姐姐瑞亚结合,生下了3男3女。克洛诺斯亲手推翻了父亲的统治,因此内心十分惶恐他的孩子也会反对自己。为了防患于未然,瑞亚每生下一个孩子,他都要把孩子吞到肚子里去。瑞亚生了5个孩子,他就连续吞了5个。瑞亚在生第六个孩子(宙斯)时,她不忍这个孩子再被丈夫吞食,于是用布裹住一块石头冒充是婴儿让克洛诺斯吞下。克洛诺斯被瞒过了,于是宙斯幸存了下来。

宙斯长大后具有了强大的神力,悄悄把毒药放进克洛诺斯的酒杯里,使他剧烈咳嗽,吐出了被他吞下的儿女。于是宙斯领导他的兄姐们重演了曾经的“宫廷政变”,将父亲从高高在上的神座上推了下去,成为新的神王。他与妻子赫拉(他的姐姐)摇身一变,成了奥林匹斯山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伴随着改朝换代,新一代的神也产生了,即“新神”,又称“奥林匹斯众神”。显赫的众神系谱

在奥林匹斯山众多神灵中,有12位最为重要,他们分别掌管世间万物,被尊称为“十二主神”。他们分别是众神之王宙斯、天后赫拉、太阳神阿波罗、月亮神阿尔忒弥斯、智慧神雅典娜、爱神阿佛洛狄忒、战神阿瑞斯、神使赫耳墨斯、农神得墨忒尔、火神赫淮斯托斯、海神波塞冬和冥神哈得斯。

宙斯是传说中的众神之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决定人间的秩序和法律,主宰人间的祸福兴衰,判定战争和竞技的成败输赢,监督风俗习惯和宗教仪式的正常运转。他的武器是霹雳闪电,这使他的威力在天地间无法被阻挡。但是他的威严和威力并不成比例,关于他的风流故事在古希腊传说中多如牛毛。不论是天上的女神还是人间的公主,只要是美丽的女子他都有兴趣。因此他也就有了许许多多的子女,而他的子女们也分别具有不同的神力和曲折的际遇。欧罗巴和公牛宙斯为了得到欧罗巴,将自己变成了一头公牛,以此来靠近她。欧罗巴上了宙斯的当,最后成了他的情人。阿波罗和两个缪斯阿波罗是十二主神之一,掌管着光明、青春、文艺等。他是所有男神中最英俊、潇洒的一位,九头身的完美身材、超高的音乐才华,受到了众女神的欢迎。当然,他也掌管着缪斯众女神。

科林斯国王西西弗斯对宙斯的行径十分不满,结果被宙斯关入地狱,接受惩罚。他必须每天把一块巨大的圆石头推向山顶,但是快到山顶时石头又会滚下来。就这样,西西弗斯要一直不停地进行这种重复而枯燥的劳动,永无休止。

由于有了宙斯这样不能让人安心的丈夫,赫拉成了嫉妒心极重的女神。这位天后原本是宙斯的姐姐,但是原始社会近亲结婚的习俗在传说里为她安排了婚姻,成了宙斯的正妻。她和宙斯一样拥有风雨雷电的威力,除此之外她还是婚姻的保护神,尤其是保护那些已婚的妇女。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她连自己的婚姻都不能保护——在古希腊的传说中,她似乎总在不停地忙着收拾宙斯的那些情人和子女,嫉妒和仇恨让她在报复她们时显得格外冷酷无情。

在希腊神话里,还有一些就是上百名的其他神、非人生物和半神人。例如,其他神中的命运女神,掌管着大地上所有人的命运,共有3位——克罗托纺织生命之线,拉刻西斯决定生命之线的长度,阿特洛波斯切断生命之线。还有艺术女神,也被称为缪斯女神,共有9人,分别掌管着雄辩与叙事诗、历史、天文、悲剧、喜剧、舞蹈、爱情诗、颂歌和抒情诗。非人生物中的厄喀德那,是半人半蛇的怪物,生了许多著名的妖怪,如勒耳那水蛇、涅墨亚狮子、咯迈拉及斯芬克斯等。半神人中著名的潘多拉,是赫淮斯托斯用泥土造的女人。还有特洛伊战争中希腊最伟大的英雄阿喀琉斯以及少女欧罗巴——她是一位美丽的人间女子,为宙斯所引诱,是宙斯最著名的情人之一,欧洲的全称欧罗巴洲便来源于此。

这些神灵可以说是来源广泛,人数众多,关系复杂。神人不分离

希腊神话中许多是在讲英雄的故事。英雄是神人结合的产物,甚至比神更加的勇敢和无畏,更加重视朋友和友谊,更加的忠心于国家,更加的令人敬佩。由此便能看出希腊神话的两个基本特点:神人同形和同性。

神不是比人在道德上更加崇高,也不是比人在智力上更加聪明,只是有着更完美的肉体罢了。他们也会犯错误,他们也会耍小脾气,他们一样有着七情和六欲,一样有着悲欢与别离。他们有男有女,一样要结婚生子,繁衍后代。宙斯甚至半公开地和其他神灵或者凡间女子偷情。他们一样钩心斗角,谈论邻居家里的丑事,有着和人间一样的社会组织。

这些神明是如此的可爱和如此的亲切,对于他们的感觉不是更多的威严和神秘,而是更多的情趣与热情。当失去爱情的时候,他们一样会感觉很委屈,当失去朋友的时候,他们一样会伤心、痛苦。神与人最重要的区别仅仅在于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神是不朽的。

总之人性至上、以人为本是希腊神话最突出、最与众不同的特点。这和其他神话宗教里那些神秘莫测、高不可攀的神灵明显不一样。以人为神的形象,以人的精神为神的意志,是古希腊有别于其他民族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特点。

在古典作家的笔下,这样富于人性的宗教与艺术、诗歌、音乐、竞技和道德,实在是万幸之事。没有异端审判,没有宗教迫害,没有信仰纷争。不能否认,绚丽多彩的神话与富于人性的宗教是造就希腊文明非凡魅力的重要因素。宙斯神庙位于奥林匹亚村的宙斯神庙,是古希腊最大的神庙之一,为祭祀宙斯而建。神庙共有一百多根石柱,用一万多吨大理石建设而成。但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的破坏。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面貌,只是多年后的断壁残垣,已无法看出宙斯神庙的原始形态。

第二章 帝国厮杀

刀光剑影、鼓角争鸣、烽火边城,这便是帝国厮杀的“倩影”。波斯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横跨亚、欧、非的世界性帝国;阿育王依照释迦牟尼的教义,缔造了繁盛一时的孔雀帝国;不败神话亚历山大的大帝国,让世界为之震惊;雄心壮志的罗马人,在地中海也登上了霸主宝座——恺撒、安东尼、屋大维……血雨腥风、厮杀纷争,都成了帝国厮杀留给我们的记忆。

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500年

人物:摩西 耶和华 地点:耶路撒冷 关键词:十诫书 犹太教

上帝的选民犹太人

曾有人说,犹太人是世界上最聪明、最善于理财的民族。这话不假——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是犹太人,杰出的思想家马克思也有着犹太人的血统,当今美国的很多商业巨子都是犹太人,他们对美国乃至世界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然而,在古代历史中,犹太人却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摩西塑像战士、诗人、政治家、希伯来人的立法者,犹太人的民族领袖,先知中最伟大的一个。他受上帝之命,带领被奴役的希伯来人逃离了古埃及。与上帝立约

一般认为犹太人的故乡在阿拉伯沙漠中,但他们最早出现的地方却是在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约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800年之间,犹太人在先知,也是他们的首领,亚伯拉罕的带领下跨河来到了迦南,即巴勒斯坦地区。因此,当地的迦南人称这批不速之客为“希伯来人”,意为“从河那边来的人”。后来迦南地区连年大旱,寸草难生,这对靠牛羊生存的牧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于是他们又在当时的首领亚伯拉罕的孙子雅各的带领下,迁居埃及。犹太人在埃及生活了约400年,在那里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干最卑贱且最劳累的活,但总归是“外乡人”,还是受人白眼,总比埃及当地人低一头。

在埃及的400多年里,犹太人饱受了埃及法老及其政府的盘剥奴役之苦。约公元前13世纪,他们实在无法忍受这种奴隶般的悲惨生活,在首领摩西的带领下逃离了埃及。

据《圣经·旧约》记载,埃及新任法老上台后,看到犹太人人丁兴旺,人数很快就会超过埃及人,便下令:接生婆在为犹太人接生时,若发现男婴便丢于河中,只存留女婴。而摩西在这个时候诞生了,母亲为了保全他的生命,万般无奈之下将他装在一只木箱中,放在尼罗河上,让其沿河而下。摩西的姐姐跟随着箱子,看其下落。恰巧法老的女儿来河边洗澡,捡起了箱中的摩西,在埃及的王宫中将其抚养成人。

摩西知道自己的身世后,毅然放弃了王子的奢华生活,向埃及法老请求带走自己的同胞。法老大为不悦,百般阻挠。后来,摩西在上帝耶和华的启示和帮助下,与法老进行了一系列的斗法。最终,法老迫于无奈让摩西带走了他的子民。逃离埃及后,犹太人来到了西奈山区。摩西只身登上西奈山顶去朝见耶和华,耶和华与他立了约,即《摩西十诫》。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便是只可信仰耶和华一人,由此,也确定了犹太人的一神信仰。求先知立王

犹太人在摩西的带领下逃离埃及后,又回到了巴勒斯坦。但后来“海上民族”席卷而来,其中的一支——腓力斯丁人不断地进犯迦南地区。犹太人这时还没有形成国家,仍处于宗教领袖治理下的氏族部落状态——北方是以色列人诸部落,南方是犹太人诸部落。面对强敌腓力斯丁人的咄咄逼人,以色列犹太人请求当时的先知撒母耳为他们立一个王。起初撒母耳不愿意,担心犹太人会再次遭受奴役,对犹太人说:“管辖你们的王必这样行:他必派你们的儿子为他赶车、跟马,奔走在车前;又派他们做千夫长、五十夫长,为他耕种田地,收割庄稼,打造军器和车上的器械;必取你们的女儿为他制造香膏,做饭烤饼;也必取你们最好的田地、葡萄园,赐给他的臣仆……”尽管如此,犹太人还是央求先知给他们立一个王,撒母耳遵循耶和华的旨意,便应允了。摩西与《十诫书》传说上帝在西奈山授给摩西《十诫书》,于是摩西带领犹太人逃出埃及,开始了他们寻找理想国度的艰难旅程。

撒母耳选中了北方以色列人部落中的扫罗,这样犹太人便进入了王国时代。扫罗得到了大多数以色列犹太人的认可,组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与腓力斯丁人进行了顽强的抗战,并取得了一系列胜利。然而,还有很多南方的犹太人不肯臣服扫罗,他们仍紧紧围绕在自己的首领大卫的周围。因此,大卫和扫罗之间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各自带领自己的子民与腓力斯丁人展开斗争。大卫年轻英勇,不断地取得胜利;而扫罗运气似乎不好,在一次败北后自杀身亡。

此后,大卫当上了以色列犹太人的国王,建立了南北统一的以色列——犹太王国,定都耶路撒冷。大卫死后,其子所罗门继承王位,主动修好同周边的关系,积极发展海外贸易;但同时大兴土木,大肆建造宫殿楼阁,横征暴敛,激起民愤一片。第一圣殿便是在这一时期修建的。

公元前935年所罗门死后,以色列犹太王国又分为南北两部分。北方10个部落合称以色列王国,南方两个部落合为犹太王国,但两个王国苟延残喘了200多年后,又开始了苦难的被奴役历程。示巴女王见所罗门所罗门统治时期,是犹太王国最繁荣的时期,民富国强。因他有大智慧,示巴女王就带了许多香料、宝石和黄金去觐见,用难题考验他。但最终所罗门王将她所问的都答了上来,表现了作为国王的智慧。辛酸血与泪

所罗门死后,以色列、犹太王国又走向了分裂,而且南北之间经常相互争战,同室操戈,大大削弱了彼此的实力,为接下来的一系列的外族奴役埋下了伏笔。公元前721年,亚述灭了以色列王国,犹太王国以大量金钱买得附属国的地位。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陷耶路撒冷,将城中居民集体迁往巴比伦,犹太亡国,史称“巴比伦之囚”。公元前539年,波斯灭新巴比伦后,将巴比伦城中的犹太人放回耶路撒冷,允许他们重建家园,重修圣殿,由此进入犹太教历史上的“第二圣殿时期”。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消灭波斯后,犹太人又沦入埃及托勒密王朝统治下。公元前63年,罗马攻陷耶路撒冷,在城中大肆掳掠,烧杀抢夺无恶不作,屠杀了大批的犹太人。此后,犹太人便陷入了罗马人的残酷统治之下,虽也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但换来的却是愈加沉重的统治枷锁。大批犹太人不堪忍受罗马的暴虐统治,远走他乡,开始了犹太人的大流散时期。此后,犹太人便分居在世界各地,以信仰犹太教和行割礼,作为民族认同的标志。摩西授“十诫”(费迪南德·波尔,荷兰)传说《十诫书》是上帝在西奈山上授给摩西的。上帝将“十诫”之言刻在石碑上,送给摩西,想以此来告诫以色列人。但看到族人根本不按戒条执行,摩西一怒之下便把石碑毁了。不过上帝又让他做了新的石碑,存放在约柜中。但经过战争的“洗礼”,石碑最终消失不见了。此为摩西接过石碑,展示于众的场景。此画现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上帝赐予的“十诫”,成了多国教堂里的准则。此为伦敦教堂里祭坛前的《十诫书》。虔诚的信仰

在犹太教形成之前,犹太人信仰的是各个部落的守护神,耶和华便是其中的一个。逃出埃及期间,摩西在西奈山上代表众犹太人与耶和华立约,是为《摩西十诫》,主要规定:(1)只可尊耶和华一神,(2)不能有偶像崇拜,(3)不可妄称耶和华之名,(4)当守安息日,(5)当孝敬父母,(6)不可杀人,(7)不可奸淫,(8)不可偷盗,(9)不可作假证陷害人,(10)不可贪恋别人的妻子、财产等。“十诫”的颁布,使犹太人有了具体的教义。“巴比伦之囚”时期,犹太人的宗教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被囚巴比伦期间,寄人篱下的生活使犹太人祈祷能有一位“救世主”出现,帮助他们脱离苦海。这时,被囚的犹太人中有一位名叫以西结的先知预言:犹太王国将会在耶和华的神权之下复兴。这一预言在犹太人中间不胫而走,使大家倍感兴奋。后来,波斯灭了新巴比伦之后,将犹太人遣回耶路撒冷,允许他们重建家园。犹太人认为这是耶和华的庇护与保佑,因此将耶和华奉为至高无上、独一无二的真神,犹太教由此产生。

犹太教的基本信仰归结起来主要有四点:(1)绝对的一神教信仰。只崇拜上帝耶和华为至高无上、独一无二的真神,认为他全知全能,是宇宙万物的造物主,是全世界的主宰。(2)坚信以色列人是与神立约的选民。认为耶和华从万民之中拣选出以色列人作为自己的“选民”,因而,以色列人优于其他任何民族。(3)认为神的旨意体现在他所启示的律法书中,遵行神的旨意就是要遵行犹太教的法律“摩西十诫”。(4)救世主的信仰。犹太人相信救世主会拯救犹太民族,乃至全人类。

犹太教的经典是《塔木德》,最初名为“塔纳赫”,编订于公元前2世纪左右,约公元500年时,犹太教将《塔纳赫》至当时的700多年间的文献,加以汇集整理,形成《塔木德》。《塔木德》中不仅包括民法、刑法、教法、规章条例、传统风俗、宗教礼仪,还囊括了社会道德等各方面的问题。

公元前550年—公元前330年

人物:居鲁士二世 地点:波斯 关键词:波斯军 帝国

波斯帝国的沉浮

西亚和北非拥有世界古代史上最悠久的文明,而灿烂的波斯文明犹如一朵奇葩,在这条文明长河里风姿卓绝。在这样多姿多彩的文明里,孕育的这个骁勇善战的民族,他们曾一度建立了横跨欧、亚、非的帝国,也曾建立了盛极一时的萨珊王朝。在这个强手如林的世界历史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演绎着历史。小荷才露尖尖角

安静的村落里,他们过着平这幅袖珍画描绘了古波斯人庆祝传说中的英雄鲁斯特姆战胜敌人的情景。静而安逸的生活,身强力壮的男子都出去狩猎、捕捞。村落外面是他们饲养的牛羊,在离村落不远的地方是郁郁葱葱的庄稼,调皮的孩童们在嬉笑打闹,人们的生活其乐融融。然而,他们的宁静生活随着一群群游牧民族的到来戛然而止,他们是从雅利安人种族中分化出来的一支族群。他们带着希望和憧憬来到了这片土地,并在这里住了下来。由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向西到地中海,形成了狭长的弧形地带,宛如一轮新月,因此,这片土地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新月地带”。

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后半期,伊朗高原西部逐渐形成了米底人的奴隶制国家。这时的波斯人部落正处在米底人的统治之下。公元前558年,居鲁士二世成为波斯人的国王。

长期以来遭受米底人压迫的波斯人,终于盼到了他们的救星。这位雄才大略的国王对内励精图治,修建神庙和王宫,加强波斯人的凝聚力;对外目光远大,开疆拓土,扬国威于四方。这时腐朽不堪的米底国成了波斯小试牛刀的对象。居鲁士二世之死公元前530年,居鲁士出兵征讨里海东岸广阔草原上的马萨格泰人。马萨格泰人在女王托米丽司的率领下与波斯军队展开了一场激战。最后,波斯军队几乎全军覆没,居鲁士阵亡。马萨格泰女王割下居鲁士的头颅,放进盛满血的革囊。她以此实践了自己的誓言,让居鲁士“饱饮鲜血”。

波斯的军队由步兵和骑兵共同组成,其中以骑兵为主体力量,强大的战斗力为他在那个时代取得了骄人的战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面对新兴的波斯,米底军队一败涂地,全军覆没。从此,波斯人在这轮新月上以主人翁的姿态开始了新的耕耘。所向披靡的铁蹄

在征服了米底之后,波斯军队所向披靡,一发不可阻挡。公元前547年至公元前546年,波斯与小亚细亚强国吕底亚发生战争冲突。寒冷的天气让交战双方都异常艰难,但是波斯严阵以待,胜券在握,全身心投入到备战之中。

仅用了两周的时间,吕底亚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西亚大国便灭亡了,国王克列伊索斯也成了阶下囚。居鲁士欣喜地看着这些胜利果实,但并没有停止征服的步伐。时隔不久,小亚细亚海岸各古希腊城邦也被囊括到了波斯的领土之中。在居鲁士不幸战死沙场的时候,他的儿子冈比西斯又继承了他的征服大业,继续南下,吞并了埃及。但是公元前492年希波战争爆发,波斯战败。这一重创,使这个强大的帝国一步步走向了灭亡的深渊。

公元前334年,随着亚历山大大帝的一把火,波斯宫殿随即化为乌有,盛极一时的波斯帝国宣告灭亡,沦为了亚历山大帝国的附属地。此时,完美的新月在诸国的兵戈铁马的践踏中沉沦,而残缺的新月又在亚历山大帝国的统治下慢慢“升起”。繁花消逝

在亚历山大大帝铁蹄所到之处,各地闻而却步。亚历山大大帝运用他的智慧和才能掌控了这片新月之地,用了各种办法推动了他的希腊化,一批又一批的希腊商人,纷纷涌入波斯,然而结果却出乎他的意料——这样的统治并没有持续很长的时间。

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庞大的帝国随即一分为三,波斯本土处于塞琉古王国的统治之下。居鲁士的后裔们无法长期忍受这样的耻辱,终于在公元前247年揭竿而起,建立了帕提亚王朝。但正如流星般转瞬即逝,这个短命王朝也在公元1世纪后逐渐衰落。

曾一度辉煌的文明曙光似乎越来越微弱,他们的朝代如走马灯似的更换,每一次都犹如昙花一现,而且光芒越来越暗淡。直到萨珊王朝的兴起才一改往日的低迷状态。

后来子孙们一度完成了父辈的愿望,统一了波斯,他们也继承了先辈王朝的风范,不断地征战,不断地扩张。到了沙普尔一世执政时期,萨珊王朝已经成为西亚地区又一个新的霸主。

但如此极盛的萨珊王朝也无法摆脱衰落的厄运,在四面楚歌的境地下,萨珊王朝的命运进入到了历史的谷底,之后波斯的历史也步入了纷繁的中世纪。居鲁士二世之墓居鲁士二世,古代波斯帝国的缔造者,也称“居鲁士大帝”,被伊朗人尊称为“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