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争史第4卷:民国至新中国初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6 03:03:59

点击下载

作者:田昭林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战争史第4卷:民国至新中国初期

中国战争史第4卷:民国至新中国初期试读:

版权信息

书名:中国战争史:全4卷

作者:田昭林

出版社:江苏

出版时间:2019年5月

ISBN:9787214224132版权所有·侵权必究第十七章 民国时期(一) 混战与割据中华民国是从清朝灭亡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历史时期,简称民国。这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转变的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阶段。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反清起义,并迅速得到各省革命党人响应,史称“辛亥革命”。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布中华民国成立。此后政权时有更迭。从大的方面说,民国又可划分为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年)、国民政府时期(1928-1949年)。在北洋政府时期,国内同时存在着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割据政权;在国民政府时期,国内同时存在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割据政权;在不同的时期和阶段,国内又存在着地方军阀的割据和半割据势力,以及外敌入侵建立的伪政权。因此,民国时期的战争密度和规模都是空前的。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爆发之前的战争主要有:讨袁战争和护法战争,北洋军阀混战,北伐战争,国民党军混战,土地革命战争(第一次国共内战)等。第一节 从讨袁战争到护法战争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并一度建立了以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下,也因为革命党本身的软弱和涣散,仅三个月就把政权交给了袁世凯。由于革命未能彻底,导致以后长达16年之久的军阀专制统治。在此期间,战争连年不断,人民苦难重重。一、讨袁战争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2月15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3月8日,又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内阁制,以削弱袁世凯的权力。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公布实施后,南京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解散,权力由袁世凯为首的北京临时政府继承。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职。

孙中山等革命派人士天真地认为,既已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即可束缚住袁世凯以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因而许多主要领导人,或离开政治致力于实业建设,或投身议会从事宪政活动。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后,亲自担任全国铁路督办,提出在十年内修筑10万公里铁路及南、中、北三大铁路干线的宏大计划。黄兴出任南京临时政府留守,手中仍掌握着20余万武装部队,但他在三个月内匆忙裁撤了10余万人,并辞去南京留守的职务,使革命派由此失去了可与袁世凯抗争的军事手段。

袁世凯出任临时大总统后,开始实行其个人专制统治。他公然违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迫使内阁总理唐绍仪出走天津,形成内阁无人负责局面;又导致司法总长王宠惠、教育总长蔡元培、农林总长宋教仁、署理工商总长王正廷等同盟会阁员集体退出内阁。

宋教仁为了议会斗争的需要,于1912年8月间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等四个小党,组建为国民党,推举孙中山为理事长。国民党遂成为参议院中第一大党。

袁世凯见国民党在议会中势力强大,派专人至上海请孙中山、黄兴来北京进行“调停”。8、9月间,两人先后到达北京,多次与袁世凯会晤,袁世凯故示“谦恭”,称孙中山为“革命元勋”,并称俟国会选出正式总统后他亦将退为国民,与孙、黄共谋社会事业。孙、黄对他完全解除了戒心。

1913年2月,孙中山去日本考察铁路状况,而袁世凯向革命党进击的准备也已就绪。由于国民党在参、众两院选举中获得的席位领先于其他各党,袁世凯感到威胁,遂布置国务总理赵秉钧设法刺杀宋教仁。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被害,23日刺杀嫌疑犯应桂馨被捕,查抄出多种证据,证明主谋系袁世凯。孙中山等人终于看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

2月26日,袁世凯控制的北京政府不经国会通过,即与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订立了借款2500万英镑的《善后借款合同》,使中国之盐税控制于列强之手,严重有损国家主权,并有被袁世凯用作消灭国民党之军费的可能。因而促使国民党转而准备以武力对抗袁世凯。孙中山力主武力讨袁,但不少国民党人贪恋官禄,不愿重上战场。而袁世凯早有消灭国民党的企图及准备,借款告成之后,认为有列强支持,态度强硬。

1913年4月,袁世凯得知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在上海商议武力讨袁的情报后,从4月30日至5月3日连续召集段祺瑞、冯国璋等亲信及各省主要领导人开会,策划对付南方革命党人的办法。5月3日颁布了针对革命党人的三道命令。黎元洪此时已完全倒向袁世凯,接电后立即致电袁世凯:“元洪惟知服从中央”。并表示欢迎北洋军进驻湖北。

5月6日,袁世凯再次召开主要将领及幕僚参加的秘密会议,初步拟定了对南方革命军队的作战方针:用兵重点为赣、苏两省,以武汉及徐州为进攻出发地,以京汉路和津浦路为交通运输及进军路线,以南昌、南京为当前的主要进攻目标。同时开始调集兵力作进攻部署。5月7日,袁世凯命驻信阳的豫南总司令兼第6师师长李纯率所部先行进驻湖北,协助黎元洪防止国民党人起事。

5月15日,袁世凯下令撤销黄兴的陆军上将军衔。6月间,又以反对善后借款、不服从中央等罪名,免去李烈钧、胡汉民及安徽都督柏文蔚之都督职务。由于国民党领导人意见不一,特别是掌握军队实力的将领多意志消沉,所以袁的免职命令下达后,李、胡、柏三人均表示遵令解职,革命派掌握的其他各省亦在观望之中。

7月2日,已为袁世凯收买的九江要塞司令陈廷训,向黎元洪密告革命党人正准备在九江起事,请求派兵震慑。袁世凯即命第6师先行进驻九江。李纯率所部于6日开始渡江南下,至11日前已进驻沙河镇、莲花洞、金鸡坡炮台等城外各要点,并有2个营驻九江城内西部,与驻东部的赣军4个营对峙。

李烈钧被免职后,袁世凯任命黎元洪兼署领江西都督,黎又命江西护军使欧阳武代理。欧阳武虽系李烈钧之第1师师长,但在李烈钧遵命解职去沪的情况下,他亦不愿阻止北洋军入赣,所以李纯师轻易地进入赣北九江地区。

国民党人认识到与袁世凯的武力对决已无可避免,黄兴亦转而同意孙中山之意见,决心武力讨袁。(一)江西讨袁之战

在上海的李烈钧得知袁军李纯师向江西进军后,于7月8日秘密返回江西湖口,组织讨袁军。

当时原属李烈钧的赣军共有第1、第2师和1个混成旅,共10个团,总兵力2万余人。第1师师长欧阳武率第2、第3旅旅部及2个团、1个营驻南昌,其第1旅旅长林虎率2个团、1个营驻德安、瑞昌;第2师师长刘世钧率4个营驻九江,其第4旅旅长蔡森率2个团驻赣州;混成旅旅长方声涛率1个团、1个营驻姑塘,其第10团团长李明扬率所部及1个营驻湖口。李列钧将驻赣北的部队编组为讨袁军,分为左右两翼:以林虎为左翼司令,由瑞昌进攻沙河镇,得手后与九江城内刘世钧部里应外合共同歼灭占据城西部的2个营袁军;方声涛为右翼司令,由姑塘进攻九江城东之要塞炮台;李明扬部防守湖口;同时派人命欧阳武与广东都督陈炯明、湖南都督谭延闿联系,请两省派军援赣。

7月12日拂晓,讨袁军左翼军林虎旅首先向沙河镇袁军发起进攻,打响了讨袁战争的第一枪。当日,李烈钧在湖口宣布江西独立,并发布讨袁檄文。13日江西省议会推举李烈钧为江西讨袁军总司令、欧阳武为江西都督,同时发出讨袁通电。以“湖口举义”为标志,二次革命讨袁战争正式开始。

林虎旅经过一昼夜的战斗,攻占了沙河镇,袁军吴鸿昌团被歼300余人,退守赛湖。李纯急电袁世凯请援。沙河战斗开始后,驻于九江城内东部赣军第3团团长伍毓瑞与刘世钧及其第6团团长李定魁联系,约定13日晨集中兵力击歼驻于城内西部袁军的2个营,尔后南下进攻莲花洞一带之敌,以配合林旅作战。孰料刘世钧已准备投向袁军,故按兵不动。伍毓瑞弃军逃往湖口,所部1个营亦转移至湖口,1个营投附于刘世钧,九江城遂为袁军控制。7月15日,黎元洪命驻于孝感的袁军第2师速赴九江,增援第6师,并准备进攻湖口。16日袁世凯任命段芝贵为陆军第1军军长兼江西宣抚使,李纯为第1军左司令,第2师师长王占元为右司令,以统一江西作战之指挥。

林虎旅攻占沙河镇后,欧阳武命第2旅旅长余维谦、第3旅旅长赵复祥分率所属第4、第5团增援林虎旅,会合后北进至赛湖时,与南下之袁军遭遇,虽经力战将其击退,但因兵单势孤未敢追击。17日,在袁军反击下,被迫退守蓝桥。22日,袁军王占元第2师主力到达九江,24日进攻湖口,在海军支援下于25日攻占湖口,李烈钧率部退守吴城。26日,姑塘亦为袁军攻占,方声涛亦率余部退至吴城。李烈钧面对优势敌军及部属不断临阵投敌的不利形势,只得以机动防御迟滞袁军的进攻。瑞昌、南康、德安相继失守,8月8日袁军攻占吴城,李烈钧率部向南昌撤退。9日,欧阳武闻吴城失守,弃职至吉安为僧。11日李烈钧退入南昌,整顿余部,以4个营的兵力,在乐化、樵舍一线组织防御。但在袁军猛攻下,防线被突破。

8月18日下午6时,袁军攻入南昌城,李烈均、林虎撤往长沙。于9月解散余部,经上海转赴日本。驻赣州的第4旅旅长蔡森率所部降于李纯。至此,首先发难讨袁的江西作战,历时月余终于失败。(二)江苏讨袁之战

江苏是讨袁战争东西两个主战场之一,战前驻军共有5个师、4个旅。章梓第1师及陈之骥第8师驻南京,章驾时第2师驻苏州,冷遹第3师驻徐州,徐宝珍第4师驻扬州,4个独立旅分驻镇江及清江。1913年7月10日,黄兴派何成浚、赵正平先期赴宁,约集第1、第8师主要将领、第3师师长及原安徽都督柏文蔚开会,商议组织讨袁事宜。13日黄兴抵宁,14日率众将领在都督府开会,江苏都督程德全应众将之请,被迫宣布江苏独立,并推举黄兴为江苏讨袁军总司令。南京要塞司令吴绍琳反对独立,被章梓派兵击杀,以洪承点接任。当日,黄兴即组成总司令部,同时命冷遹率其第3师乘驻山东边镇韩庄之一部袁军无备之际,对其发起进攻;命第8师以骑兵、步兵各1个团为骨干,配属炮兵、工兵各1个营,组成混成支队,由骑兵团长刘建藩率领,星夜驰赴徐州增援;命第1师之第1旅在混成支队后跟进。

7月16日,程德全以旧病复发为借口离职去沪,驻苏州的章驾时亦离职去沪。而驻扬州的徐宝珍早已被袁世凯收买,第8师师长陈之骥对讨袁亦怀有二心。

此次讨袁战争,为了在政治上与袁世凯抗衡,未推举公认的领袖孙中山或黄兴,而是通过在上海的各省议会联合会推出前旧官僚岑春煊为讨袁军大元帅,但岑春煊“迭次坚辞”,始终不去南京就职。这不仅造成政治上的被动,也说明革命派对此次讨袁战争缺乏自信。

1.徐州之战

南京会议之后,冷遹返回徐州,于7月15日晚仓促率所部北上,于16日晨对韩庄袁军第5师方玉普旅发动进攻。激战至17日晨,张勋定武军4个营及田中玉部巡防营由山东赶至韩庄,与方玉普旅分两翼向冷师反击,冷师失利,于18日退守柳泉。19日拂晓,混成支队到达柳泉,战斗至20日凌晨,讨袁军第1旅亦到达柳泉,集中全力发起反攻,将袁军击退至利国驿一线。黄兴于当日得到扬州徐宝珍师已经倒戈,即将从六合进攻南京的情报,急令混成支队回防六合,前线兵力有所减弱。

张勋军于当日由台儿庄迂回至冷师右侧,与正面袁军实施夹击。冷师腹背受敌,被迫退回徐州。而该师骑兵团长张宗昌又乘势倒戈,致使军心动摇。冷遹于22日夜放弃徐州,退至蚌埠。第1旅返回南京,冷遹出走,第3师由旅长伍崇仁率领转移至凤阳。

袁世凯于7月21日正式下令以武力消灭反袁诸军。22日又下令撤销黄兴、陈其美、柏文蔚的军职,并悬赏缉捕三人。23日再下令撤销孙中山筹办全国铁路全权。同日任命冯国璋为第2军军长兼江淮宣抚使,统一指挥江苏方向的作战。

2.南京之战

徐州及湖口的作战失利,严重影响了讨袁军的稳定,并导致江苏讨袁军领导人的分化。7月25日,在上海的程德全公开通电,声称江苏的独立是黄兴冒用其名义所为,同时在苏州成立行署,号召南京军队取消独立,捉拿黄兴。袁世凯命交通部电令沪宁铁路停止通车,使南京陷于孤立,饷弹两绝。而湖南、浙江及海军明示中立而暗中附袁。黄兴自认已无力挽回危局,于7月28日晚乘轮船离南京去日本。接着,代理江苏都督章梓、第1师师长洪承点亦相继离开南京。代理江苏民政长察寅、第8师师长陈之骥和代理第1师师长周应时于29日宣布取消独立,转移至凤阳的第3师亦宣布取消独立。接着驻苏州的第2师、驻镇江的2个独立旅均宣布取消独立。8月2日,在上海的孙中山与胡汉民亦去日本。特别严重的是:在北京的国民党竟然于8月3日将李烈钧、黄兴、柏文蔚、陈炯明、陈其美五人开除国民党党籍。讨袁阵营濒于瓦解。

南京宣布取消独立后,革命派激进分子何海鸣、韩恢、詹大悲、戴季陶等不甘就此罢手,由镇江赶至南京,于8月8日率第1师百余士兵占据了都督府,第二次宣布独立,并推第8师师长陈之骥为江苏都督,何则自任讨袁军总司令。陈之骥早已决心附袁,于当晚派该师第30团包围都督府,拘禁了何海鸣,再次宣布取消独立,并于9日亲至江北袁军驻地,向其岳父冯国璋提出献城方案。陈的行为引起下级官兵的不满。10日晚,第29团及第1师部分官兵联合起来,击散第30团,放出何海鸣,仍举其为讨袁军总司令,于11日第三次宣布独立。陈之骥见已无法控制局势,当即离宁去沪。何海鸣推举张尧卿(前都督府顾问)为江苏都督,命第10团团长徐涛为第1师师长,自兼第8师师长。同时招募城内及郊县退伍官兵组成第3军,以韩恢为讨袁军副总司令兼第3军军长,决心固守南京城。

徐州之战结束时,调至江苏的袁军已有3个旅、1个团及张勋的定武军、王廷祯的禁卫军,总兵力约2.5万人。7月27日,袁世凯命张勋率部由运河水路南下扬州,会合徐宝珍第4师进攻镇江;冯国璋率主力由津浦路南下,速取临淮关,再趋浦口,与张勋部联系,会攻南京。8月7日,张勋军到达扬州与徐宝珍师会合,8日渡江进攻镇江,由于驻守镇江的2个旅的旅长弃军逃走,张徐军未受有力抵抗即占领了镇江。13日进至高资、龙潭一带,14日派出一个旅经孝陵卫进攻钟山。防守钟山第8师之一部奋力抗击,张军在付出惨重代价后占领了钟山主峰。经整顿后,于17日转攻天保城。天保城位于钟山主峰西南端第三峰上,是屏蔽南京城的主要外围据点,由第8师工程营防守。在张军猛攻之下,工程营不支退走,天保城被张军占领。19日,第8师第29团发动反击,又夺回了天保城。张勋军增兵再攻,双方进行了反复激烈的争夺战,天保城三次易手,终因众寡悬殊于21日为张军占领,在天保城战斗的同时,张勋于19日指挥主力进攻太平门。守军伪降诱敌,俟其一部进入城内时,闭门切断退路,城上城下发动突袭,全歼入城之敌,并击退城外之敌。张勋又转攻朝阳门(今中山门侧),亦被守军击退。

冯国璋军因修复铁路,行动迟缓,8月12日先头部队方进至浦口。14日夜偷渡长江受阻,遂改变部署:以第4师及第3师一部防守浦口,并派出一部兵力在老江口渡江。16日晚,渡江部队登上南岸后,迅速南下,连占老虎山、北固山、大红山各要点,于23日进攻太平门,在守军顽强抗击下,进攻受挫,退至天堡山西麓岗子脚。安徽讨袁军总司令柏文蔚在临淮一带作战失利后,率亲卫人员退回南京,何海鸣等推举其为江苏都督兼第8师师长。21日,柏文蔚组织部队反攻天保城,被袁军击退,柏对讨袁前景感到悲观,于25日离宁赴沪,后又转赴日本。何海鸣遂接任都督兼第8师师长。

袁世凯对南京作战进展缓慢颇感不满,命冯国璋从速进军,并命海军总长刘冠雄派舰护渡,协同陆军进攻南京,同时增调雷震春之第7师从上海援宁,参加攻城作战。25日,“海琛”号等舰艇驶至南京江面,掩护浦口袁军主力全部渡江。第7师到达后,冯国璋集中全力于27日夜对南京城发起总攻,经数日血战,张勋等军终于在9月1日由太平门方向攻入城中。城内各要点的大部守军仍然坚持战斗,又进行了一昼夜的艰苦巷战,袁军于9月2日完全控制了南京城。(三)南方各省讨袁之战

在江西、江苏发动讨袁战争之后,上海、广东、湖南、安徽、四川等省相继宣布独立。福建都督孙道仁虽在辛亥革命时加入同盟会,但仅是随大流。李烈钧湖口举义后,孙道仁在第14师师长许崇智等人压力下,于7月20日宣布与北京政府断绝关系,既敷衍了革命派,又避免宣布独立,以留有后路。宣布独立的各省也未形成全国讨袁一盘棋的局面,而且内部矛盾重重,所以先后均告失败。

1.上海之战

1913年7月16日,上海吴淞炮台的官兵首先响应武力讨袁。18日,原沪军都督陈其美宣布上海独立,并任上海讨袁军总司令。上海是革命派活动的根据地,但在裁军之后,属于革命派掌握的军队并不多。除上海驻军2个团和举义后由钮永建从松江来归的5个营外,仅有从南京调来的刘福彪之福字营,总兵力7000多人。袁世凯控制的军队兵力更少,仅有郑汝成部的第3营海军警卫队和驻守上海制造总局的1个水师营,但据守着当时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军工厂——江南制造总局,而且有海军的支援。23日,讨袁军进攻制造局。袁军此时既有坚固的防御工事,又有充足的枪炮弹药,所以钮永建等虽日夜猛攻,终不能克。当月月末,海军总长刘冠雄亲率舰队将袁军第4师2个团护送至上海,浙江都督朱瑞亦派出援军至沪。讨袁军于30日退出战场。钮永建及刘福彪部则退至吴淞炮台及宝山坚持战斗。后发觉刘福彪阴谋投敌,虽将其缴械,但实力更为削弱。至8月13日,钮永建等放弃炮台,率余部退往嘉定。上海讨袁之战以失败告终。

2.安徽之战

7月17日安徽宣布独立,省议会推举柏文蔚为安徽讨袁军总司令。袁世凯闻讯后,命倪嗣冲率所部及河南都督张镇芳驻郑州之一部护军进攻安徽。7月底,倪嗣冲部开始进攻凤台,经数日激战,皖军不支南退。8月5日倪军占寿县,6日豫军占正阳关。7日,胡万泰在安庆倒戈降袁,宣布取消独立,并派兵围攻都督府。柏文蔚率200余人之卫队营撤至芜湖。数日后,柏见安徽形势恶化,将指挥权交与驻芜湖的第2旅旅长龚振鹏,自率少数亲卫人员乘鱼雷艇去南京,29日芜湖在袁军进攻下失守。安徽讨袁之战亦告失败。

3.广东之战

7月18日,广东都督陈炯明宣布独立,通电讨袁,自任讨袁军总司令,当时广东共有2个师1个旅,其中1个旅已往援江西。陈炯明将其余各部编为3个支队,准备应李烈钧之请增援江西。但其部将大多不愿参加讨袁作战。陈炯明强行规定8月1日出发,各部仍然迟迟不行。7月26日,袁世凯任命龙济光为广东镇守使,令其进攻广州。龙济光率所部及陆荣廷军一部共约5个团的兵力,从梧州向广州进军。广州门户肇庆守军李耀汉投降,陈炯明急令心腹将领叶举去三水一带布防。8月4日,驻燕塘的炮兵团及辎重营叛变,炮击都督府。陈炯明匆匆弃职逃往香港。师长苏慎初、旅长张我权先后被广东各界推为都督,同时宣布取消独立。但袁世凯早有借此机会全面控制广东之企图,不接受广东各界之推举,改任忠实于他的龙济光为广东都督。龙济光于11日进至广州,广东讨袁之战失败,袁世凯控制了广东。

4.湖南之战

江西、江苏发起讨袁之战后,湖南都督谭延闿迫于形势宣布独立,并应李烈钧之请,派兵1个团往援江西。由于当日湖口已被袁军占领,江西形势不利,援赣之团拖延不进,谭延闿见邻近各省讨袁战争先后失败,遂宣布取消独立,福建都督孙道仁亦于当日宣布取消脱离北京政府之声明。湖南、福建两省讨袁之战不战即告失败。

5.四川之战

在讨袁战争陷于颓势之际,川军第5师师长熊克武于8月4日在重庆宣布独立,决心以主力防御四川都督胡景伊军的进攻,并将所部编为4个支队:第一支队经永川、荣昌进取泸州;第二支队扼守合川,防御北路;第三支队扼守鱼洞;第四支队驻守重庆。8月8日,胡景伊派川东宣抚使王陵基率所部进攻讨袁军,并派出4个师围攻重庆,袁世凯为支援胡景伊,于8月12日令鄂、陕、滇、黔四省都督派军会合兜剿。熊克武军在资中、内江等一带战斗月余,终因寡不敌众失利。9月10日,合川又被攻占,此时各地讨袁军均已失败,熊克武见大局已不可为,9月11日离重庆,12日援川黔军进占重庆。讨袁战争的最后一战以重庆失守而告终。二、护国战争

讨袁战争失败后,袁世凯即开始为废弃共和、个人称帝作准备:1913年10月6日胁迫国会议员选举其为正式总统,11月4日解散国民党。1914年1月取消国会,5月再取消对总统行动有束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了求得日本对其称帝的支持,不惜在中日“二十一条”的交涉中一再妥协让步。1915年5月签订了“二十一条”,获得了日本的口头支持后,袁世凯自认为复辟帝制的时机已经成熟,当即组织自己的亲信制造舆论及声势,8月23日在北京成立了鼓吹及策划称帝的“筹安会”。至12月11日,在袁世凯操纵的国民代表在参政院举行的决定国体的投票中,1993名代表全票“恭戴今大总统袁世凯为中华帝国皇帝”。次日,袁世凯接受帝位,并于19日下令正式成立大典筹备处,筹备皇帝登基大典,31日下令定新朝年号为“洪宪”,自1916年1月1日起,改民国纪年为洪宪元年。

二次革命失败后,多数革命党领导人及中坚分子流亡日本。由于政治上的分歧,国民党分裂为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革命党和以黄兴为首的欧事研究会。孙中山主张武力革命,继续组织暴动;黄兴则主张从整理党的队伍入手,团结各方面力量,徐图发展。两派尽管有分歧,但是在反对袁世凯统治的大方向上,并无差别。中华革命党人在孙中山的部署下,在各地继续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和暗杀,虽然均被袁军镇压,但对全国反袁斗争起到了激励和鼓舞作用。

这时,在对袁态度上发生大转变的,是以梁启超为首的进步党。民国成立后,梁启超一直是袁世凯的支持者,曾经称袁废弃共和的行为是“开明专制”。到袁世凯筹谋称帝时,梁启超和进步党中多数人才幡然醒悟。从此,进步党与中华革命党一样,不仅在言论上坚决反对袁世凯,并开始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发动武力讨袁。

梁启超的学生蔡锷,是辛亥革命时云南反清起义的领导者,被推为云南都督。袁世凯当政后,蔡锷一直支持袁世凯,二次革命时曾通电责难革命党人。但袁世凯对蔡锷仍不放心,于1913年10月调他进京,任参政、全国经界局督办等闲职。袁世凯与日本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及恢复帝制活动,使蔡锷极为气愤,逐渐看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他多次暗赴天津,与梁启超共商反袁大计,最后决定:梁启超发表文章夺取舆论先声,蔡锷伺机离京回滇,策动云南起义,武力讨袁。(一)战前双方的作战准备

云南将军唐继尧虽曾一度拥袁,但与袁世凯关系不深,而且参加过同盟会,又是蔡锷一手提拔起来的部属,与蔡关系较深。李烈钧曾在云南讲武堂任教,在云南军界有着广泛的关系。云南发动起义之前,他亲至昆明,协助蔡锷发动讨袁战争。蔡锷未至云南之前,云南即已开始了讨袁的舆论准备。袁世凯称帝的图谋一公开,《觉报》等云南媒介即首先发出反袁之声。至1915年12月中旬,各方讨袁志士云集昆明。欧事研究会的主要人员除李烈钧、方声涛等外,熊克武亦已到达。14日,云南巡按使任可澄致电袁世凯,请其“立下取消帝制之命”,袁世凯不予理会。

1915年10月间,袁世凯闻蔡锷与云南反帝制势力有联系,即密令军警于14日晚搜查了蔡锷的住宅。蔡锷当即与梁启超密谋,决定尽快潜回云南,发动讨袁战争。11月间,蔡锷以喉病请假休息,寻机秘密离京,前往天津,于19日乘日轮山东丸取道日本经越南由海防登陆,由滇越铁路入云南。在唐继尧派军护送下,于12月19日到达昆明。他与唐继尧等立即进行起义的部署,着手集结兵力,并派出步兵第1团及第7团向滇川边境开进,以配合后续部队夺取四川。21日,蔡、唐与李烈钧、方声涛等及省内军政领导开会,议定由唐继尧、任可澄联名再次致电袁世凯,请其取消帝制,并限令于25日上午10时前答复,否则即以武力求最后之解决。同时决定恢复都督府,将讨袁军定名为“护国军”,推举唐继尧为都督。

紧急扩军极为顺利,极短时间内即在原有2个师、1个旅的基础上,扩编为36个团共约22000人的讨袁护国军。蔡锷、李烈钧分任第1、第2军总司令,唐继尧兼第3军总司令。每个军下辖不等的若干梯团(相当于旅),每个梯团下辖2个支队(相当于团),先行进至滇川边境的第1、第7团,编为第1军第1梯团之第1、第2支队。作战规划,预定第1军攻四川;第2军出广西分军进广东、湖南;第3军留守云南,相机经贵州入湖南。尔后各军在武汉会师,再图北伐。另由都督府左参赞戴戡率一部兵力入黔,策动贵州独立。1915年12月25日,袁世凯未按限期答复,唐继尧、蔡锷、任可澄、戴戡等联名发出通电,宣告云南独立,正式打出了讨袁护国的旗帜。

云南独立后,袁世凯急令北洋军及川、湘、粤等省军队共约8万人,从四川、湖南、广西三路进攻云南,企图一举歼灭云南护国军。其作战计划为:由第一路军司令马继增率北洋陆军第6、第3、第20师各一部及部分混成旅,从湘西经贵、川由东面进攻云南;第二路军司令张敬尧率北洋陆军第7师和第3、第6、第8师各一部,与驻川北洋军和川军会合后,从北面进攻云南;第三路由广东陆军第1师师长、新任云南查办使龙觐光率所部出广东,攻击护国军的后方。(二)四川之战

四川是护国战争的主战场,为双方必争之地。1915年2月,袁世凯派其亲信、陆军参谋次长陈宧(yí仪)督理四川军务,并调中央直属第4、第13、第16混成旅随陈入川,连同川军2个师、2个混成旅及各地警备部队共约4万人。川军周骏第1师驻重庆、泸州,刘存厚第2师驻永宁、成都,黄鹄举第1混成旅驻江津,钟体道第2混成旅驻顺庆(今南充),北洋军伍祥祯第4混成旅驻叙州(今宜宾),李炳之第13混成旅驻綦江,冯玉祥第16混成旅驻内江。

进攻四川的护国军第1军是护国军之主力,共有6000余人,战斗力较强。蔡锷的作战部署是:自率赵又新、顾品珍第2、第3梯团为中路,出永宁,取泸州,尔后进攻重庆;由第1梯团长刘云峰率邓泰中、杨蓁2个支队为左翼,出昭通,攻叙州;预定戴戡回黔策动贵州独立后,率滇、黔军约4个团为右翼,出松坎,攻綦江。

刘云峰部于1915年12月27日先行出发,1916年1月进至新场,17日向伍祥祯旅发动进攻,一举攻占燕子坡、黄坡耳、捧印村等地。19日刘云峰以第1支队由正面实施佯攻,第2支队利用夜色迂回至安边侧后,突然发起进攻,安边守军不支,向叙州溃逃。护国军乘胜追击,伍祥祯弃城逃走,21日护国军不战而占领叙州。袁世凯撤去伍祥祯的川南镇守使职务,命陈宧调整部署,组织四路部队反攻叙州。26日至30日,邓泰中支队击溃伍祥祯旅;31日至2月2日,冯玉祥旅与杨蓁支队激战三日,冯部战死数百人,被俘百余人,冯率残部退至100公里外之隆昌县。2月7日,倪聘卿所率陈宧之警卫团被护国军击败。北、东、西三路袁军均被击败,南路朱登五所率巡防军10余个营不战退走。其后,蔡锷为加强泸州、纳溪一线的攻势,从叙州先后调走4个营的兵力。陈宧乘机命冯玉祥率所部剩下的5000人与伍祥祯部再次反攻,此时叙州城中仅有1个营二三百人,顽强抵抗,死伤过半,于3月2日撤离阵地,退往安边。3日,冯玉祥部占领叙州。

1916年1月24日,戴戡率一部滇军到达贵阳,27日贵州护军使刘显世宣布独立,将黔军第5、第6团与戴部滇军2个支队合编为护国军右翼,归蔡锷指挥,向川东进攻。2月13日进抵川黔边境松坎一带,14日分三路向綦江以南之九盘子清羊寺和东溪进攻,与川军第1师激战一昼夜,15日连克上述各地,继续北进。进至距綦江仅10余公里处时,袁军第3、第8师等部来援,经多日战斗,戴部因寡不敌众,被迫于3月中旬退守松坎一带。

1916年1月26日,蔡锷中路军赵又新梯团之董鸿勋支队进抵贵州毕节时,驻永宁刘存厚派人联络,决定响应反袁,并相约共同袭占泸州后再宣布独立。但因事泄泸州加强了戒备,刘存厚遂于2月2日在纳溪提前宣布独立,并通电讨袁。董鸿勋部于2月4日到达南溪,与刘师会合后,于5日以分进合击攻占了泸州以南的蓝田坝和月亮岩。7日,留刘师陈礼门团镇守两地,董率所部及刘师一部由泰安场渡江攻占了大龙山、罗汉场。守泸州袁军熊祥生旅于9日偷袭蓝田坝及月亮岩,陈礼门猝不及防,退至纳溪竹林自杀。刘存厚退往江安,董鸿勋亦被迫于11日夜退守纳溪。

2月14日,袁军增援而来的第3师之吴佩孚旅和张敬尧之第7师,分两翼进攻纳溪,双方以棉花坡(纳溪东)为中心展开激烈的拉锯战。17日,朱德第6支队增援到达,参加战斗。18日,第1军参谋长罗佩金亦至纳溪前线指挥战斗。激战至22日,袁军伤亡1000余人,护国军亦伤亡数百人。23日,蔡锷赶至纳溪,调整部署,从叙州方面第1梯团抽调4个营的兵力来援,遂由守势转为攻势。28日开始,在左起长江、右至双河场绵亘十余里的战场上,连续向袁军阵地发起猛攻。多次短兵相接、白刃肉搏,血战至3月初,始终未能突破袁军的阵地。蔡锷不得已于3月6日下令分路撤至叙蓬溪、白节滩、大洲驿一带。

袁军方面,因护国军右翼戴戡部进攻綦江,急调李炳之混成第13旅回援,纳溪兵力有所减少,更重要的是后勤供应发生困难。3月17日,蔡锷指挥各部对袁军阵地发起总攻,战斗至22日,已占领了袁军的第一线阵地,推进至江安、纳溪一线。由于发现袁军新援之第8师1个旅已至合江,有抄袭护国军侧后之势,蔡锷遂下令停止进攻,退守茶塘子、红花地一线。袁军在进至双河场至纳溪城东一线后亦改取守势。3月22日,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陈宧亦派人至大洲驿护国军第1军司令部要求停战议和,护国战争四川之战至此结束。(三)湘西之战

1916年1月27日,刘显世宣布贵州独立后,将黔军改编为护国军右翼军,除以第5、第6两个团与戴戡军合并,划归蔡锷第1军指挥进攻川东外,以第1、第2、第3团编为右翼东路军,王文华任司令。当即分三路由镇远、铜仁、黎坪出发,向湘西进攻。王文华率第1团为中路,于2月2日(农历除夕)秘密进抵晃州郊外,乘湘军过年不备,于当夜以突袭占领了晃州,守军退至城东之蜈蚣岭。次日拂晓,第1团猛攻蜈蚣岭,战斗至4日下午,击败防守的湘军及北洋军混成第5旅2个营后,占领了蜈蚣岭。右路吴传声第3团2月3日由瓮洞进入湖南,势如破竹,连占漠滨、坨口,于5日攻占黔阳(今洪江),6日攻占洪江镇(今洪江管理区),尔后转军北上。2月13日,王文华指挥第1、第3两个团进攻沅州(今芷江),攻占该城,吴传声团长在战斗中阵亡。左路卢焘第2团由铜仁出发,连克来沙、小坡,逼近麻阳,但连攻数日不下,后乘麻阳袁军分兵援救沅州之机,在王文华所派第1团第2营援助下,于16日攻占麻阳。与此同时,护国军游击队司令王华裔联络原湘西守备司令周则范起义讨袁,于21日攻占靖县,并乘胜进据通道、绥宁等县,迫使湘军退守武冈。

湘西连失数县,袁世凯电催第一路军司令马继增督率所部兼程赴援,马继增在入湘西途中暴卒。袁世凯命第6师第11旅旅长周文炳代理师长及第一路军司令,继续进军湘西。3月中旬,进入湘西。第一路军共有第6师及第2、第3、第5混成旅,总兵力3万余人,分四路于3月31日开始向护国军右翼东路军进攻。在占绝对优势兵力的进攻下,沅州、麻阳等城相继失守。4月7日,王文华奉蔡锷电令,与当面之敌停火休战,由于护国军湘西招抚使程潜的策动,湘西20余县相继宣布独立讨袁,3月中旬即宣布独立讨袁的广西军,其攻湘南之20余营亦已抵湘南之龙虎关、黄沙河一带。进入湘西的袁军第一路军已经孤立,不敢继续深入。湘西之战亦告结束。(四)滇桂边之战

广西将军陆荣廷原为袁世凯的支持者,后因袁世凯对陆的猜忌日益加深,陆逐渐趋于反袁。当袁世凯准备经广西攻云南时,陆荣廷以损害商业为借口,亦拒绝北洋军借道。1916年1月中旬,龙觐光率粤军第1师奉命经广西进攻云南,进至南宁,劝陆效力袁世凯,陆佯为应允。2月上旬,龙觐光率军抵达滇桂边境后,以李文富为第一路司令,率部由百色进攻云南剥隘;黄恩赐为第二路司令,率部经西林绕攻广南;朱朝瑛、张跃山等各率一部兵力,分别在百色、西隆(今隆林)等地阻击由黔入桂之护国军。另由龙体乾潜回云南蒙自老家,组织武装暴动,以策应龙军的正面作战。

李烈钧率护国军第2军于2月20日由昆明向广西开进,途中得知龙军进抵滇桂边境,并占领部分据点的情报,一面命张开儒、方声涛两个梯团,迅速在富州(今富宁)、广南地区组织防御,阻击龙军;同时根据湘西战事发展顺利的情况,将准备援湘并已进至贵州境内的第3军赵钟奇梯团和黄毓成挺进军折入广西,从外线形成对龙军的包围态势。从3月2日开始,护国军第2军与袁军龙觐光军在广南、富州地区展开激战。双方均无大的进展,形成相持局面。

陆荣廷在龙军离南宁西进时,派陈祖虞、唐绍慧去上海迎接梁启超入桂。3月4日,梁启超等7人开始辗转赴桂。14日梁启超等到达南宁,即以陆荣廷、梁启超等人的名义,于15日在柳州、南宁同时通电全国,宣布广西独立和讨袁。推陆为广西都督、广西护国军总司令,梁启超为总参谋。广西的独立讨袁,使李烈钧的第2军士气大振。16日方声涛军向黄恩赐部发起进攻,已进抵西隆的赵钟奇梯团,此时亦由北向南进逼黄部。黄军腹背受敌,被歼一部后,余部溃散。与此同时,经潞城向百色机动的黄毓成挺进军击溃朱朝瑛部后,直趋百色,协同陆裕光的第5营桂军包围了龙觐光的指挥部,迫使龙军缴械投降。蒙自、临安(今云南建水)一带的龙体乾等武装,遭第3军刘祖武等部痛击后,部分被歼,余部逃离滇境。

广西大捷后,陆荣廷向龙觐光发出最后通牒,迫其自动宣布广东独立。至27日,陆荣廷任命朱超群为司令,率部进攻广东,迫使钦州、廉州于28日宣布独立。30日,汕头警卫军继26日驻潮州粤军团长莫擎宇在陈炯明、林虎、何海鸣等策动下宣布独立后,也起而响应,并推举莫擎宇为广东潮汕护国军总司令,率军进攻惠州。4月4日,停泊在省河的北洋海军“宝壁”、“江大”、“江固”等军舰宣布响应讨袁。5日,进步党人徐勤以护国军正司令的名义,任魏邦平为攻城司令,并统舰队进入珠江,计划于7日水陆协同总攻广州。陈炯明、朱执信亦潜入城中。龙觐光走投无路,于4月6日宣布独立。

广西宣布独立,冯国璋联络江西将军李纯、长江巡阅使张勋、山东将军靳云鹏、浙江将军朱瑞,于3月19日联名发出“五将军密电”,要求袁世凯取消帝制。袁世凯在内外交迫的情况下,于3月22日下令撤销帝制。因而在四川、湘西战场上先后停战。但蔡锷等护国军领导人对袁世凯任大总统坚决不同意。4月2日致电北京政府,坚决要求袁世凯“速行宣布退位”。为了彻底推翻袁世凯的专制独裁统治,5月8日,已宣布独立的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等省在广东肇庆成立了对抗北京政府的军务院,由唐继尧任抚军长,岑春煊任抚军副长,梁启超任政务委员长,作为南方独立各省统一的军政领导机构。不久,陕西、四川、湖南相继宣布独立,袁世凯陷于穷途末路的窘境,于6月6日患尿毒症而死。护国战争亦随之结束。三、护法战争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于7日接任总统,并于6月29日申令撤销袁世凯于1914年5月1日公布的扩大总统权力的《中华民国约法》和参政会,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决定于8月1日召开旧国会会议。南方地区,在梁启超、蔡锷等坚持下,军务院抚军长唐继尧和各委员及独立各省的都督,于7月14日联名发布公告,撤销军务院,各省亦发表取消独立、听命于中央政府的宣言。中国南北复归统一。但实际上,社会矛盾不仅并未缓和,反而更为尖锐复杂。北方地区,北洋军阀分裂为三大派系: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和张作霖为首的奉系。此外还有占据地区不大的较小军阀,如山西的阎锡山、徐州的张勋等。

1917年,总统黎元洪与国务总理段祺瑞在是否参加世界大战、对德宣战问题上产生严重分歧。段祺瑞力主参战,并召集“督军团”成员到京开会,拟定对德“宣战案”,逼黎元洪和国会批准参战。当提案遭国会抵制后,段即指使“督军团”要求黎元洪解散国会。黎于5月23日下令免去段的国务总理职务,段愤然离京去天津。24日,以“督军团”领袖自居的张勋致电黎元洪,指责他免段职为非法,暗地挑唆北洋控制的各省“自由行动”。28日,安徽省长倪嗣冲首先发难,宣布安徽独立,并任命其侄倪毓芬为“北伐总司令”,运兵北上。于是河南、浙江、奉天、陕西、山东、直隶、黑龙江各省的督军、省长亦先后宣布独立,并在天津设立“各省军务总参谋处”。黎元洪面对北洋军的武力威胁束手无策,只得请张勋进京调停。6月6日,孙中山及西南各省反对调停,主张兴师讨逆。6月7日,张勋带领定武军(辫子兵)步、马、炮共10营总兵力约4300人,乘火车进京,一面派定武军直开北京,分驻天坛、先农坛,一面自留天津与段祺瑞联系,同时向黎元洪提出调停条件:解散国会、改定宪法、实行责任内阁等。黎元洪在张勋胁迫下,于12日下令解散了国会。张勋于14日到达北京。19日,旅沪国会议员通电声明解散国会令无效,同时北京议员多离京去沪。孙中山则在加紧进行护法讨逆的活动,派胡汉民去广州与桂系广东督军陈炳焜商谈有关事宜。20日,两广宣布“两广地方军民政务,暂由两省自主”,并开始进行讨逆作战的准备。

7月1日,张勋率康有为、江朝宗等50余人进入清宫,将12岁的已废皇帝溥仪重新拥上宝座,宣布清帝复辟,同时派王士珍等去总统府逼黎元洪在“奉还大政”的“奏折”上签名盖章,黎元洪严词拒绝并致电冯国璋,以自己“不能执行政权”,请冯依照约法,以副总统代行大总统职。同时免去李经羲国务总理职,重任段祺瑞为国务总理,责成段举兵讨逆。当日下午,张勋通知黎元洪,限于24小时内迁出总统府,并派兵更换了总统府卫队。黎元洪在陆军次长蒋作宾帮助下避入东交民巷。

复辟消息一经传开,全国民情莫不反对。段祺瑞于7月3日在天津马厂誓师,以讨逆军总司令的名义布告讨伐张勋。4日,段祺瑞、冯国璋又联名通电,宣布率军讨逆。5日,段祺瑞率讨逆军出发,12日拂晓,讨逆军18个旅约5万余人分三路对北京发起总攻。张军主力屯聚天坛,企图顽抗。凌晨4时,冯玉祥、吴佩孚等率军包围了天坛,激战两小时,守军投降,张勋逃入荷兰使馆,其余各处张军亦相继投降。张勋复辟的闹剧,仅12天就告结束。

复辟闹剧结束后,黎元洪下台,冯国璋代理大总统,段祺瑞重任国务总理。段祺瑞上台后,不提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国会,仍坚持其专制统治。为了寻求日本的支持,他向日本首相寺内正毅表示,“中日两国如欲加紧协作,确保亚洲的和平和安宁,舍此当无更好的时机”。7月20日,日本内阁通过决议,决定以更多的借款和武器支持段祺瑞政府。有皖系北洋军的强大军事实力为后盾,又有日本的支持,段祺瑞对南方革命力量采取强硬的态度。

段祺瑞的这些举措,进一步坚定了孙中山等革命派的护法决心。8月19日,孙中山召集已先后到粤的国会议员100余人开谈话会,决议用“国会非常会议”名称,通电各省定于8月25日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25日,在广州议会举行开幕式,到会议员130余人。27日至31日,通过了《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13条,选举孙中山为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陆荣廷、唐继尧为元帅。陆荣廷、唐继尧等参加护法活动,是想借孙中山的威望,与段祺瑞对抗,并乘机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实力,但又不想完全与北洋政府搞僵。所以提出只反非法内阁,不反大总统。9月4日,陆荣廷及广西督军谭浩明致电国会非常会议,反对成立军政府和选举大元帅。11日,云南督军唐继尧亦致电孙中山,辞元帅职。即使如此,孙中山亦未后退,10日就任大元帅,随即下令讨伐段祺瑞等民国叛逆。29日,冯国璋下令缉捕军政府成员;10月1日,段祺瑞宣布出师剿灭南方军队,护法战争由此爆发。(一)湖南之战

段祺瑞复出后,决定先取湖南,以进取川、粤。1917年8月6日,北京政府下令免去谭延闿的湖南省长兼督军之职务,任命前陆军次长、皖系要员傅良佐为湖南督军,并调北洋军第8师及第20师随之入湘。西南各省的护法集团虽然在政治问题上看法不一,但在保持湖南独立、不为北军控制方面仍有一定程度的共识。陆荣廷视湘督易人为北洋军进攻西南的信号,于8月16日致电西南各省,号召共同对付北洋军。在此前后,唐继尧曾三次分别致电贵州刘显世及谭浩明、陈炳焜、陆荣廷等,提议一致行动,起兵援湘。广西谭浩明最早应谭延闿之请,出兵援湘,桂军第1师师长陆裕光率所部10个营于8月底、9月初陆续到达湘桂边境。谭延闿离职前,有意任命原同盟会员刘建藩代理零陵镇守使,调湘军第1师第2旅旅长林修梅率该部移驻衡山,以便接应桂军入湘。9月9日,傅良佐到任,立即下令免除刘建藩、林修梅二人职务。刘、林二人遂于18日通电,宣布湘南自主,声明湘南与段政府脱离关系。傅良佐因北洋军两师主力尚未入湘,仅第8师先头两营抵达湘阴,遂于19日令湘军第1师代师长李佑文率该师第1旅开赴衡山,相机剿办。次日李佑文自长沙率部南下,22日在衡山县七里滩与林修梅所部交战受挫。28日李军第1团第1营在衡山石湾起义,加入刘、林护法军,第1、第2团大部官兵亦响应投入护法军,李佑文只身逃回长沙。

9月末,湘军第1师师长赵恒惕、湖南革命党人程潜先后回到衡阳。刘建藩及援湘桂军陆裕光部先头部队亦皆到达衡阳。10月初,湖南守备第2区司令周伟、守备第1区司令吴剑学及铁道守备司令李仲麟等相继宣告自主,表示与西南各省及衡阳义军一致行动。湖南各起义将领共推程潜为湘南护法军总司令。与此同时,陆荣廷于10月3日在南宁召开两广援湘军事会议,陈炳焜、程璧光、谭浩明等参加,议定桂粤共出援军80营,组成5个军,推谭浩明为两广护国联军司令,陆裕光、林俊廷、韦荣昌、马济、林虎分任第1至第5军司令。同时,陆荣廷还同意将20营警卫军交陈炯明接管,归程璧光统辖。20日,谭浩明通电就任两广护国联军总司令。次日,程潜、刘建藩、林修梅等湖南护法军将领通电西南各省,拥谭为粤、桂、湘护国联军总司令。

当两广护国联军准备援湘期间,傅良佐亦在积极作进攻湘南之准备。9月28日,以第8师师长王汝贤为湘南各军总司令,第20师师长范国璋为副司令,统一指挥湘南作战。预令第8师第15旅旅长王汝勤及第20师第39旅旅长张纪两旅从正面进攻衡山,以湘军第2师朱泽黄旅及即将抵湘的第20师之张建功旅进驻永丰(今双峰)。10月初,北军之王汝勤旅及张纪旅相继开抵长沙,倪嗣冲之安武军20营、晋军商震混成旅以及第3师之阎相文旅亦即将入湘。10月6日,王汝勤不待张纪旅到达,向衡山外围进攻。11日,护法军不支,退守贺家山一带。14日,张纪旅到达衡山。15日,王、张两旅联合向贺家山发起进攻,程潜等集中火力封锁山下开阔地带,北军死伤甚众,多次攻击受挫,与护法军形成对峙。

程潜等见北军云集于贺家山、衡山地区,反击困难,而宝庆(今邵阳)又已为北军占领,遂决定由赵恒惕率2个团及桂军一部在贺家山实行坚守防御,主力向西转移,以出其不意攻取宝庆、永丰,再由侧背威胁北军,夺取长沙。从10月31日至11月11日,护法联军经激烈战斗,相继攻占宝庆、永丰。但与此同时,北军安武军亦于11月10日攻占攸县,进至护法联军之侧背。具有直系背景的王汝贤、范国璋,既不满傅良佐督湘,更不愿继续为皖系火中取栗,于14日发出通电,主张南北军立即停战议和,并自行停战,从衡山后撤。傅良佐在失去军队依持的情况下,于当日夜即与代理省长周肇祥乘军舰匆匆逃离长沙。段祺瑞为此于16日辞职。18日冯国璋下令撤傅良佐、周肇祥职务,任王汝贤以总司令代行湘督职权。但当日安武军与第8师发生内讧,在长沙城内四处放火,秩序大乱,而护法军并未停止战斗,乘势继续进攻,此时已攻占了醴陵及湘潭。王汝贤及范国璋无力控制局势,连夜出逃,于次日退抵岳阳。20日赵恒惕进占长沙。21日程潜至长沙,湖南各界代表公举陆荣廷为湘、粤、桂巡阅使,谭浩明为湖南督军,程潜为湖南省长。程潜本计划乘北军溃败进取岳阳,但谭浩明不满程潜为省长,又刚受到直、鄂、苏、赣四督军呼吁停战议和的电报,在衡阳迁延不进。12月8日,程潜自动解除省长兼职,谭浩明方于17日进至长沙。应各方要求,将粤、桂、湘护国联军改称为护法联军。18日,谭浩明宣布由他兼管湖南军政事宜,并在陆荣廷授意下擅自发出停战通电。

12月1日,鄂军第1师师长石星川在荆州宣布自主,声称与西南各省一致行动,恢复约法。同日,前鄂军第3师师长王安澜率旧部在鄂豫边境宣布自主,与西南各省一致行动。16日,襄阳镇守使黎天才在襄阳宣告自主,决心与石星川誓同生死。当日,湖北护法将领公推黎天才为湖北靖国联军总司令兼第1军总司令,石星川为第2军总司令,王安澜为第3军总司令。并声称联军将向南阳、宜昌进攻。1918年1月10日,北京政府下达了“武力戡定襄令”,命“第一路总司令曹锟、湖北督军王占元各派得力队伍,克日分路会剿”,“河南督军赵倜派兵相机协剿”。吴佩孚的第3师从广水、南阳镇守使吴庆桐之军从南阳、长江上游总司令吴光新军从长阳向荆州及襄阳进攻。由于湖北靖国联军内部并不团结,在北洋军的进攻下,根本未进行有力的抵抗,就自行土崩瓦解。石星川部于1月22日弃荆州,黎天才部于1月27日弃襄阳,湖北复为北洋军控制。

冯国璋于1917年12月15日任命曹锟及张怀芝为第一、第二路总司令,准备全面攻湘。1918年1月,孙中山先发制人,决定在北军主力攻湘之前夺取岳阳。于是留一部兵力镇守长沙和防守浏阳、醴陵等地,主力分三路于1月18日向岳阳进军。23日进抵岳阳附近。当时防守岳阳的北洋军不愿与南方军作战,稍作抵抗,即于26日退去。由于陆荣廷等与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恢复约法的作战目的不同,以保持既得利益为主,因而在占领岳阳的当天,谭浩明即下令严禁各军进入湖北,并擅自致电北洋军主和的江苏督军李纯,企图通过北洋军中主和派的斡旋,达到南北停战、维持现状的目的。(二)第二次湖南之战

岳阳自1913年讨袁战争失败以来,一直被控制在北洋军手中,南方军占领岳阳,使北洋军中的主和派大为失势,主战派的声音成为主导。1月30日,原来主和的大总统冯国璋下达了讨伐令,任命曹锟为两湖宣抚使,张敬尧为援岳前敌总司令。2月中旬,北军分两路向湘鄂、湘赣边界开进。曹锟之第一路军又分为两部:吴佩孚之第3师至蒲圻(今赤壁)集中,尔后沿粤汉路由正面进攻岳阳;张敬尧之第7师至通城集中,尔后进攻平江。张怀芝之第二路军亦分为两部:施从滨之鲁军暂1师及张宗昌之苏军第6混成旅至铜鼓集中,尔后进攻浏阳;张之杰之赣军第23旅及李传业之安武军20营至萍乡集中,尔后进攻醴陵。

南方粤、桂、湘护法联军方面部署情况为:湘军赵恒惕军守岳阳,刘建藩军守平江,桂粤系的陆裕光、韦荣昌、马济等军在后方为总预备队。此时陆荣廷见北洋军以主力部队分两路进军,岳阳、长沙腹背受敌,决定保存实力,不战而退,将湖南留予湘军防守。3月上旬,吴佩孚军在海军炮舰支援下,开始进攻岳阳。程潜及赵恒惕虽然在岳阳以北组建了三道防线,但各部队基本上未作有力的抵抗,即主动撤退。北洋军于3月10日占羊楼司(今临湘东北),15日占云溪,17日未遇任何抵抗即占领了岳阳。平江方面,刘建藩部亦于17日主动撤出。张敬尧师进军途中大肆屠杀平民,18日进入平江后,官兵烧杀淫掠无所不为。北军占领了岳阳及平江后,粤、桂、湘护法联军总司令谭浩明于25日率桂军退出长沙,26日吴佩孚进占长沙。27日,张敬尧被任命为湖南督军兼署省长。

在以曹锟为首的15个省和3个特区的北洋军阀联名电请段祺瑞再组内阁的情况下,冯国璋被迫于3月23日任命段为国务总理。段祺瑞第三次出任国务总理后,更加坚持“武力统一”政策。在攻下长沙后,立即决定继续南进。4月中旬,令第一路吴佩孚部出长沙经湘潭向衡山、衡阳进攻;张敬尧部经湘乡、永丰进攻宝丰;第二路施从滨部经醴陵进攻攸县、茶陵。计划旬日内占领全湘,再趋广东。4月24日,吴佩孚不战而占衡阳,施从滨部亦不战而占茶陵。由平江撤退的湘军刘建藩部,26日在湘粤边界地区被施从滨部追及,刘建藩指挥所部3000人,对敌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已经退入粤境的桂粤军马济部为阻止北洋军进入广东,迅速回军与湘军协同作战。刘、马两部兵力不足万人,而施部兵力2万以上,但战斗开始不久,北洋军即战败北退。战斗结束后,马济军立即退回广东,刘建藩兵力太少,无力独撑战局,亦只得随之南退,湘南大部为北洋军占领。

就在湖南北洋军顺利南进之际,北洋军阀内部矛盾再度激化,直系的曹锟、吴佩孚认为自己在此次湖南之战中贡献最大,而段祺瑞却将湘督职位给予皖系的张敬尧,于是不愿再继续南进。4月24日,段祺瑞亲至汉口,召集曹锟等7省督军代表开会,督促继续南进,曹锟以养病为由,率其司令部人员离开汉口回天津。与此同时,5月25日直系军与湘军代表在湘南耒阳县公平墟王壮武寺举行秘密会谈,6月15日正式签订了停战协定。湖南之战结束。

在此之前,5月4日广州国会非常会议在陆荣廷、唐继尧操纵之下,通过了《修正军政府组织法案》,将大元帅制改为总裁合议制。孙中山于当日提出辞职。20日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唐绍仪、伍廷芳、唐继尧、陆荣廷、岑春煊等7人为总裁,而选岑春煊为主席总裁,将孙中山排挤出军政府决策之外。(三)四川、粤闽之战

1917年7月张勋复辟时,委任川军第2师师长刘存厚为四川巡抚。唐继尧当即以护法讨逆名义,将滇军改称为靖国军,自任总司令,令罗佩金指挥驻川滇军进攻成都。8月初,北京政府派吴光新为长江上游总司令兼四川查办使,率2个旅入川支援刘存厚,不久又令陕南镇守使管金聚率1个混成旅入川支援刘存厚,企图将滇军逐出四川。11月上旬,依附北洋军的川军第2师及第1、第31师各一部,向川南靖国滇军发动全面进攻,于下旬攻占泸州、叙州(今宜宾)等要地。唐继尧派第4军李友勋旅、第1军何海清旅,分出合江、永川,进入江津,协同在綦江地区的黔军和四川靖国军进攻重庆。11月30日,黔、川军由重庆东南,滇军从西南合击重庆,战斗至12月3日,攻占铜罐驿和白市驿要点,进迫浮图关(今重庆九龙坡区内),吴光新弃城逃回湖南,靖国联军于4日占领重庆。嗣后,联军分三路向成都进军,协同川南滇军主力进攻成都及泸州。战至1918年1月底,联军攻占纳溪、泸州、永川、荣昌、遂宁等地。川军主力大部倒戈。2月20日联军进占成都,四川靖国护法之战结束。

广东方面,潮梅镇守使莫擎宇于1917年10月23日宣布脱离广东省政府,并派军进攻惠州。军政府当即派军进攻莫擎宇部,12月攻克汕头、五华等地,莫擎宇率部退往闽境。福建督军李厚基派汀漳镇守使臧志平率部支援莫擎宇。军政府令闽粤军总司令陈炯明率20营粤军入闽作战,1918年2月中旬抵潮汕地区后,忙于招兵索饷,扩充兵力,并不积极攻闽。经孙中山数次催促,方于5月上旬向闽军进攻。战斗至8月底,攻占武平、上杭、漳州等20余县,闽军战败,李厚基逃回福州。护法战争爆发后,北京政府任命龙济光为两广巡阅使,命其率军攻粤。1917年12月,龙率2万余人在阳江等地登陆后,即向广州方向推进,并连占数县。广东督军莫荣新即命钦廉镇守使沈洪英、高雷镇守使林虎分任讨龙第1、第2军司令,各率所部在化州、恩平等地阻击龙军。嗣后又编组第3、第4两个军和讨龙靖国军,连同第1、第2军,总兵力约2万余人。与龙军在阳江及其西南地区战斗两个月,形成拉锯战。1918年3月7日,护法军政府参谋长李烈钧出任讨龙总指挥,集中主要兵力于开平、阳春之线,围歼龙军李嘉品部主力,攻克阳江后,再进击廉江、化州之敌。3月16日,在四平待机的第3军首先向龙军发起反击,一举攻占恩平。李烈钧遂令第3军从正面牵制敌人,以讨龙靖国军李根源部从侧翼攻击龙军。第2、第4军亦迅速向阳江逼近,协同李根源部围歼阳江地区之敌。李嘉品见被包围,25日放弃阳江,退守电白。讨龙军乘胜追击,4月12日占领电白。李烈钧即以一部兵力协同第1军向廉江、化州发起进攻,另以一部兵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