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太平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7 07:07:26

点击下载

作者:徐焰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铁血太平洋

铁血太平洋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铁血太平洋作者:徐焰排版:KingStar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1-01ISBN:9787205085032本书由辽宁无限穿越新媒体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幕“香蕉帝国主义”对决“金元帝国主义”

二次大战前的中国人曾分别称美国、日本为“香蕉帝国主义”、“金元帝国主义”。前者在世界上财大气粗主要靠控制国际经贸赚钱,后者崛起不久主要靠武力掠夺。新兴的日本强盗入侵劫掠了周边的韩国、中国,又要夺取美国、英国控制的南洋,这就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以美、日为主角的太平洋战争。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站在反法西斯阵营之中,因而它进行的对日作战还是有良知的人们始终应该肯定的正义战争。太平洋战争末期的一个典型画面──机身上绘着讽刺日本人挨炸弹的美军轰炸机向东洋列岛上投弹。

中国人称日本为“香蕉帝国主义”,不仅是痛恨它欺中国和亚洲其他各国太甚,又在于它口喊“同文同种”、“大东亚共存共荣”,心里却以高于亚洲人之上的西方白种人自居,只是那张黄皮肤无法改变,如同黄皮白心的“香蕉”。不过,日本的侵略扩张方向不仅指向大陆,也指向西太平洋,这也决定了日美矛盾无法调和,最后要在太平洋战争中一决雌雄。太平洋战争形势图。中美英三国结成反对日本侵略联盟的宣传画。美国刺激并帮助日本崛起,却养虎遗患

日本走向近代化的师傅,追溯起来还是美国。1853年7月,刚刚跻身于强国之列的美国派出东印度舰队司令佩理率领四艘全副武装的黑色军舰闯入了日本横须贺港,这就是日人史书上所说的“黑船事件”。此时日本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看到抵抗必败,便于1854年同美国签订了《神奈川条约》。接着,俄国、英国也接踵而来,日本又相继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丧失了关税自主权,在横滨等港口让西方开租界(“居留地”)并给予领事裁判权。直至日本进行甲午战争及随后打赢日俄战争后,才以国威军威为后盾废除或修改了不平等条约。

面对西方入侵,日本采取了与中国完全不同的办法,那便是挤进西方的行列,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所走的正是这样一条道路。如今还印在1万日元钞票上的人头像,便是被称“近代东洋启蒙之父”的福泽谕吉。明治维新之前此人便访问了美国,回国后大力宣传“脱亚入欧”,主张吸收西洋文明优胜劣汰的思想,加入西方行列而与东亚邻国绝交。这位日本近代思想的引领者,从西方并未学到人道主义等文明成果,引进的是弱肉强食的殖民观念。这种舶来品再同传统的野蛮武士道精神结合,又被改造成为一种狂热邪教式的侵略观念,而且福泽谕吉的理念从明治时代一直影响到今天。

引领明治维新并组织侵华、对俄战争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也是由“尊王”排外变为崇西欺东的典型。1863年他偷渡英国去留学前,曾参加火烧驻日英使馆,出国后很快转变了观念,认定要学习西方并加入其中,同时又要征服东邻。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同近代中国有着不同命运,除了领导者观念有重大差异,还在于英美实行“扶日压华”。中国洋务运动受到西方挤压,日本的维新变法却受到美国、英国以及德国的支持,有着国际战略格局上的重要原因:一是当年西方列强盯住中国土地广阔资源想大力掠夺,而认为日本地少民刁没多少油水。二是英国、美国看到日本兴起能抗衡俄国,多年间采取扶植政策。德国为了将俄国的力量牵制到东方,也积极帮助日本建立新式陆军。

1874年日本首次对海外用兵入侵台湾时,美国就提供了轮船。1894年甲午战争开始前夕,英国废除对日不平等条约,战时又一再袒护日本。1902年,英国又同日本缔结了旨在对抗俄国的同盟条约,两年后日本发动对俄战争一半的战费又由英美以借款方式提供。1853年美国佩里准将率舰队到达日本,以武力威胁打开日本的国门。

日本从其地理位置出发,对外扩张是以所谓“大陆政策”和“南进”并重。根据福泽谕吉“脱亚入欧”的理念,日本维新变法后便提出以“征韩”、“征清”,同时明治天皇的诏书又提出“开拓万里波涛”,“南下”政策的首要目标又是夺取中国的台湾作为跳板。1895年日本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以半年的激战侵占了台湾,眼睛又盯上南面。1898年美国发动对西班牙的战争夺取了菲律宾时,日本也派军舰到达那里,只是因羽翼未丰未敢采取行动。

日本准备对俄国作战时,还利用美俄矛盾争取到美国援助,不过胃口深感饥饿的新强盗遇到一个大腹便便的老富翁又会眼红,如果条件具备就必然会拔刀相向展开一场恶斗。如今1万日元票面上的头像是福泽谕吉,是日本明治维新后“脱亚入欧论”倡导者,他被称为“日本近代化之父”,也是发动甲午战争入侵中国的积极鼓吹者。日本人所绘美国佩里舰队登陆的情景,对这一外来入侵为“开国”。姑息抑制不了扩张野心,绥靖政策自食恶果日本海军官兵出征前到靖国神社前参拜的照片,显示出其“南下”决心。日俄战争后日本已无北面威胁,发展海军明显是要夺取太平洋上的利益,不可避免地要以美英为敌。

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依靠美国财政支持打赢战争的日本却没有对美开放它刚控制的朝鲜和满洲市场,两年后即1907年又把美国舰队确定为主要假设敌。不过白宫的几届主人都不大相信资源贫乏的东洋三岛敢向自己挑战,认为完全可以用经济手段驾驭日本这条恶狼,甚至可以让它为我所用,没想到最后竟咬了自己的手。日俄战争时的俄国漫画,便描绘了日本瞄准了美国的钱袋,也预示着随后也会以武力来抢夺。

日本国土的面积只及美国的二十几分之一,缺乏各种战略资源,工业化起步又要晚得多,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工业产值超过日本20倍以上。在华尔街巨头们看来,他们能够控制住日本的三个命门──工业机械、机动车、石油。对日本的军事力量,一向相信武器至上的美国军界长期不大看得起。至于“武士道”的疯狂,美国人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才领教到。

20世纪20年代初,世界先进国家的军队进入了机械化战争阶段,日本却还没有建立本国的汽车工业,汽车主要从美国进口。日本又几乎没有石油资源,长期向美国购买油料。30年代前期日本才基本建成了重工业系统,工作母机还要从美国进口。

1921年末至1922年初,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上便依仗绝对优势的经济实力,迫使日本吐出了1914年占领的青岛和胶济路,并且承认各国在华“利益均沾”而不能单独占领一片领土。1931年日本冲破“华盛顿体制”的限制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美国却没有对日本采取任何经济制裁,英国和其他列强也同样如此。其主要原因是前两年美国和西欧都出现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各国感到自顾不暇。另外日本打出了“反苏反共”的旗号,标榜占领满洲是为了对付美国视为头号意识形态的敌人苏联,在政治理念上也得到容忍。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表明它的主要战略目标不是北上攻苏而是“南下”,这明显引起美英的不满。此时美国在国际关系上“重欧轻亚”,重点防范纳粹德国,为此想稳住日本。在1941年以前,美国还对日本提供了炼钢需要的废钢铁和所需四分之三的石油,结果这个狡猾的东洋对手以“多买少用”方式积存起发动太平洋战争初期所用的燃料油。

美国号称“金元帝国主义”,往往用商业利益眼光看待国际矛盾,注重眼前之利而忽视长远危机。日本作为一个后起的经济实力弱的“领土扩张型”帝国主义,处理国际主义的思路抓住机会就抢夺,且带有赌徒风格。对待这样一个带有极大冒险性并在日俄战争中有过“赌国运”成功国家,美国一厢情愿地采取安抚和绥靖姑息,只能助长其野心膨胀。

出于无法抑制的扩张欲,日本滋长起“不见棺材不落泪”的固执和疯狂,一旦在1941年8月遇到美国的石油禁运,马上便用武力猛扑过来。美国在珍珠港事件后半年间一败再败,原因正于战前战略估计的严重差误,并由此导致战备非常不足。军力要靠经济力支撑,穷兵黩武的日本最终必败在20世纪的美国,可口可乐已成为饮料文化的象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兵走到哪里,可口可乐和口香糖也带到哪里,据统计出征海外的美国军人便消费了10亿瓶可乐。太平洋战争爆发大半年后,即从1942年夏秋起,美国便依靠工业技术优势掌握了战场的空中优势。

近现代战争虽然是军力的较量,更重要的还是经济力和科技水平的较量,这是历史验证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日本军国主义崛起自然也是以明治时代确定的“富国强兵”为基础,却经常遇到野心太大和经济实力不足的缺口,天皇制下的军阀们便想以“大和魂”来弥补,这恰恰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的唯意志论。

在战争史上,交战的军队从装备而论以劣胜优的例子并不少见,却多见于陆战。百年来的战史证明,技术上有先进和落后之差的陆军可以对等作战,有技术“代差”的舰艇、航空兵却难交锋。陆战中装备有技术差的军队尚可相搏,是因为弱势一方利用复杂地形地物可迟滞困扰对手,民众参战和支前也能发挥重大作用,步兵以顽强精神实施近战肉搏还能部分抵消技术优势。海战、空战中的技术差却对落后一方具有致命性,因为一望无际的海面和天际没有铁丝网、堑壕和重峦叠嶂可阻碍敌人,海上和空中也几乎没有“群众”,技术落后一方很难以其他方式弥补不足。在现代海战中,居高临下的飞机对水面舰艇乃至潜艇具有绝对优势,制空权等于制海权,太平洋战争中日本多数战舰是被占绝对优势的美军航空兵所摧毁。太平洋战争证明,制空权即是制海权。美军在1942年秋季后能转入反攻,节节推进直捣日本本土,就是由于在飞机数量、质量和飞行员的技能方面都压倒了日军。

太平洋战争开始时,在野蛮的“武士道”训练中成长的日本军界头目和少壮军官看来,过惯了喝可口可乐、嚼口香糖的美国人不能打仗,只要以一个奇袭粉碎其舰队,就可迫使白宫妥协讲和。他们没有想到,受到不宣而战的偷袭而举国愤怒的美国人也能全民动员,这个擅长组织工业生产的国家又善于组织机械化战争。

日军在其自恃有精神优势的陆战中,同样也一再失败,全机械化后的美军最后压倒了多为骡马化和徒步的日本军人。近现代陆战中以劣胜优的事例,在太平洋战争中并没有出现,重要原因在于日军作为野蛮的侵略者被战区人民所痛恨。日本官兵在穷途末路之际,曾一再实施过自杀式的“万岁冲锋”,面对美军的弹雨只能像大刀割草一般被扫倒。太平洋战争末期的“神风”特攻机,虽然增加美国水兵的紧张感,实际上并没有取得太多战果。

物质毕竟是第一性的,物质力量所决定的补给能力对海洋岛屿争夺战具有决定意义。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中生产了5600万吨轮船和1000多万吨军舰,日本却只生产397万吨轮船和不足150万吨军舰,同时美军舰船还有性能优势。这样的力量对比在战场上立竿见影,那就是美国兵喝掉数以亿瓶计的可口可乐,吃着营养丰富的野战口粮,在射击时有着不受限制的弹药。相比之下,日军在多数岛屿交战中很快弹尽粮绝,部队内还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太平洋战场上美军共死亡12万人,澳大利亚军死亡1.5万人,日军死亡却高达123万人(这些不包括马来亚、缅甸战场的双方死亡数)。如分类计算,日军饿死、伤病死者远大于阵亡者,这恰恰说明其主要败于后勤,后勤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又是日本国家经济力处于弱势并最终走向崩溃。太平洋战争中美国属正义一方,对此应始终肯定美国二战时的宣传画《电波──聆听他人的声音》,反映出当时的战争中获取信息的极端重要性,当年这些经验对今后信息化战争也会有重要参考价值。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同中国结成盟国的宣传画。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又挑起了太平洋战争,最后其本土遭受到美国猛烈轰炸,包括受到人类仅有核攻击灾难。战后日本对战争性质发出了一些怪论,或认为自己与美国都是在争夺太平洋而彼此彼此,或说袭击珍珠港与轰炸广岛、长崎相互抵消,无所谓正义与非正义之分。美国为巩固美日军事同盟作为亚洲战略的基石,也不深入追究日本侵华和侵略亚太其他国家的罪行。

对太平洋战争的性质采取是非不分、黑白不明的态度,自然鼓励了日本右翼在战后几十年间总是否认侵略罪行,他们只记住本国遭受轰炸的平民和死在他国的“出征军人”,结果以“受害者”形象掩盖了“加害者”的实质,并影响了日本中青年人的历史观。

作为日本对外侵略最大的受害者中国,一直强调正视历史就必须明辨是非善恶。日本侵华战争的罪恶,国人都世代铭记,日本一些有良知的上层人物如前首相村山富市、鸠山由纪夫也承认本国的侵略事实。对日美两国为主角的太平洋战争,有良知的人虽然承认此前美国有过扩张和争霸,遭遇日本偷袭后毕竟参加了国际反法西斯阵营。美军打击日军的作战,是世界人民同最邪恶、最野蛮、最黑暗的法西斯轴心作战的一部分,对此自然要肯定。

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打击日本,对中国人民艰苦的抗日战争也是一个重要支援,中国的持久抗战同样也帮助了美军对日作战。值得提到的是,美国罗斯福总统从联合抗日力量共同作战的目的出发,始终反对蒋介石在抗战期间进行反共内战,这是他进步一面的体现。当年中国人同美国结成反法西斯联盟,这说明有良知的人类在反对最疯狂的侵略势力时也能达成共识,这一经验也值得今天争取世界多元化且争取合作共存的人们所借鉴。

物换星移几十年,太平洋战争的硝烟早已逝去,如今的世界与那个列强争霸、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受尽欺压的时代已完全不同,信息化社会出现的作战样式也成为人类军事斗争的新方式。不过,太平洋战争作为世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海战、最大的航母交战和样式最多的登陆战,又值得一代代军人回顾和研究。虽然未来军事斗争会有全新的形式,借鉴以往的历史和战争经验,还能起到启迪思维、丰富智慧的作用。第一章日本扩张引发太平洋矛盾日本自明治维新起,就按明治天皇诏旨立足于『开拓万里波涛』。这一『开拓』有陆、海两个方向──其『大陆政策』便是入侵韩国、中国并且要打败俄国;向海洋扩展便是控制西太平洋,这自然要冲击美英势力范围。日本打败中、俄后对美矛盾激化

日本自明治维新起,就按明治天皇诏旨立足于“开拓万里波涛”。这一“开拓”有陆、海两个方向──其“大陆政策”便是入侵韩国、中国并且要打败俄国;向海洋扩展便是控制西太平洋,这自然要冲击美英势力范围。当日本利用美英同情和支持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中取胜后,从1907年起便确立以美国为主要假设敌,这就种下了34年后袭击珍珠港并发动太平洋战争的种子。明治天皇一家的画像。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从京都迁往江户(东京),下诏实行维新变法,同时也确定了“开拓万里波涛”的扩张政策。利用英美惧俄心理,入侵中国捞到“第一桶金”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自感资源缺乏和市场狭小,首先将仅有一条海峡之隔的朝鲜、中国台湾当成扩张目标,这必然将中国当成主要敌人。1891年俄国开始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日本朝野又叫嚷难免对俄一战,在海参崴主持铁路开工仪式的俄皇太子路过日本游玩时还被负责保卫的警察砍了一刀。接着,日本顶住俄方开战威胁,对凶犯不判死刑而只判无期徒刑。这些举动恰恰迎合了英国、美国遏制俄国东进的需要,由此得到或明或暗的鼓励。

从19世纪中叶起,英国和美国的重要战略目标是遏制俄国扩张。英法对俄的克里米亚战争在1856年以沙俄失败告终,俄国向土耳其方向南进受阻,便向远东扩张。此时英国、美国感到应该扶植一个力量加以抗衡,从地理位置考虑选择了日本。德国在1871年打败法国后,最担心俄国援法,希望日本能在远东牵制俄国。日本陆军就此得到德国教官训练,全面学习了德式战术和编制。

1894年7月16日,即日本发起甲午战争前十几天,英国虽对中日剑拔弩张的状态表示愿意“中立调停”,却宣布废除同日本的不平等条约而订立平等新约,明显是偏袒日本。此时日本陆海军战术和装备已全面西化,将仍然保留着封建旧军制的清朝军队打得一败涂地。据日本靖国神社的灵牌统计,此战日本共有13619人死亡,不过按记载是85%系病死而非战亡。1895年4月,清王朝完全接受了苛刻的勒索,签订了《马关条约》,日本的大陆政策就此实现了第一步。日本浮世绘表现的威海北洋舰队于刘公岛投降。

甲午战争开始时,日本的最大弱项是经济实力不强,政府年财政收入不过7000多万日元(相当5000万两白银),还低于清王朝的年财政收入8000万两白银。日本通过动用财政积蓄、民间捐献和发公债筹到2.3亿日元,进行了八个月战争经济便感困窘。若中国利用国大、人多的优势持久抗战还可能扭转形势,清王朝却害怕日军进攻北京,更不敢发动民众,面对讹诈只是彻底屈服。

日本打败清朝这个庞然大物,在世界上奠定了军事强国的地位,经济也获得了起飞的资金。《马关条约》规定,中国要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随后“还辽”又索要了3000万两赎金。不过日方在条约中规定拖延要付利息,此时清王朝财政入不敷出只好向英俄法德借款,三年后才交付完赔款,本利相加共支付2.6亿两。此外,日本在战时还缴获和掠走大批中国军械和民用物资,估算价值为6000万两,这样总计在甲午战争中从中国掠夺了3.2亿两白银。

日本政府宣布“日清战争”花费了2.3亿日元(折合白银1.5亿两),其实这包括发展军工产业的投入,作战费只是1.3亿日元(折合9000万两白银)。同掠夺和勒索的赔款相比,日本净赚了2.3亿两白银,相当于战前政府四年财政收入。战后首相伊藤博文便向明治天皇上奏:“官民上下都感到无比的富裕。”东京-横滨铁路于1872年通车的照片宣传画,日本首都通铁路比中国首都早25年,不过其市场狭小,朝野充满了扩张意识。

日本崛起的“第一桶金”,正是通过甲午战争掠夺而来。日本用这笔钱兴办教育发展产业,并从英国采购世界上吨位最大的铁甲舰“三笠”号(排水量1.5万吨)等新型舰只,用于下一次战争。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去台湾这个中国富饶的宝岛,还迫使清朝开放长江流域供其轻纺织业商品倾销,这又大大便利了发展经济。这次以小搏大获胜,又滋长起日本冒险主义的军事理论,把战争掠夺当成扩展国家实力的主要选择,这也决定了其随后袭击俄国、中国东北并走全面侵华战争,为夺取南洋资源还敢于偷袭珍珠港对美开战。靠借贷打败沙俄,日本挤进世界列强行列《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国不能容忍满洲被他人染指,便拉着德国、法国“干涉还辽”,这使日本人对“日清战争”的结局感到留下屈辱。“卧薪尝胆”一时成了东洋三岛上的口号,举国都在筹划下一场战争。1905年旅顺俄军投降后,双方将领在水师营会面并合影。日方对俄方军官显示宽厚,主要是投降时达成的条件是俄军交出武器弹药不得破坏,日方则保证俄国军官可带走全部私人财产,士兵却要作为俘虏受役使。另外此时日本因财力不济急于讲和,也故意想通过释放俄军将领以传达和解之意。

从社会规律看,一个新上道的强盗首次抢劫得手,肯定会刺激他干更大一票,甲午战争获胜后的日本便是如此,下一个进攻目标指向了俄国。

日俄从相遇起便成世仇,其领土和势力范围争夺的矛盾持续了几代。俄国远征队自17世纪中期到达太平洋沿岸后,向黑龙江流域扩展被清军打退,进入18世纪后把扩展目标指向库页岛和千岛群岛。当时库页岛在法理上属中国领土,当地部落向清朝称臣纳贡,昏聩的清廷却未派遣驻军和官吏,结果俄、日两国分别占据了岛的南北两端,接着又在千岛群岛(包括日本所说的北方四岛)相互派人上岛,摩擦不断。此时双方给养都困难,上岛人员时进时撤,出现交替控制,结果日俄两国讲起这些岛屿的归属时都能举出自己曾占据过的史证,一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日俄战争时日本陆军的军装和武器配备。

真正使日本感到恐惧的威胁,是1891年俄国开工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此前俄国在远东驻扎的几万哥萨克军队及随军居民,靠马车根本无法万里运粮,当地的屯垦因气候太冷收获不多,需要从中日两国进口粮食,这样俄军很难打大仗。如果西伯利亚铁路修通,马上便可保障几十万军队调动和供应。

1894年中日开战后,曾在日本遇刺负伤的俄国皇太子刚好继位。这个头上留着刀疤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想乘机打垮他时时咒骂的“野蛮的日本弥猴”,起初却坐山观虎斗。俄国的如意算盘是待中日两败俱伤,再以援华之名出兵,达到既控制满洲、朝鲜又消灭日本军事力量的“一箭双雕”目标。

出乎尼古拉二世预料的是,开战后清朝很快惨败,还签约割让辽东半岛。沙俄对此不能容忍,下令驻烟台、长崎的舰队揭下炮衣并升火,准备攻击日本舰队和港口,并拉上法国、德国要求日本向中国归还辽东。法、德正想趁火打劫从中国掠取利益,也参加联合干预。此时日军久战八个月军需品消耗大半,认为同俄国一国开战都不能胜,对三国联合干涉的要求只好让步。

日本吐出的旅顺、大连,俄国在两年却将其强行“租借”,作为在东方扩张的基地。英国为遏制俄国,于1902年同日本签订了同盟条约。当时日本还不能自产铁甲舰,主力舰只由英国提供贷款和中国支付的赔款采购。

进入20世纪时,日本国家财政收入只及俄国的七分之一,常备军数量只相当其十分之一,工业水平相差也很远。虽说远东是俄国用兵的一个“瓶颈”,日本向其挑战仍相当“以狼搏熊”的冒险,政客们也称这是“赌国运”。1904年2月,日本舰队在宣战前便袭击旅顺港,当时世界上多数国家都估计日本必败。如同法国的漫画上所描绘,日本向俄国挑战是巨人与矮子的“不平等竞赛”。

日本当局自知不能支持长久战争,立足于速战速决,各个击破,获胜后尽快媾和。日本海军首先突袭打败并围困俄国太平洋舰队,其陆军再攻克旅顺歼灭当地俄国陆海军,接着又在奉天(沈阳)会战中击败俄国援军。随后,日本海军又以以逸待劳的方式,在对马海峡消灭了万里来援的俄国波罗的海舰队。

日本对俄战争进行了一年半,已暴露出经济实力难以再支撑的弱点。战争期间日本动员了120万军人,死亡8.84万人,负伤15万人,患病归国超过10万人,虽然国力人力还充裕,财力却近乎枯竭。战前日本政府年财政收入不过2亿日元,加上国内发公债、募捐也只筹到8.8亿日元,对俄战争花费却达17亿日元,8亿日元的战费缺口都靠英美贷款。

看到俄国已败北,美国不愿让日本势力过于壮大,便以停止再借款达到调停日俄停战,此举又让日本朝野对自己的债主美国怀恨在心。俄国战争潜力虽远大于日本,国内却爆发了革命,急于停止对外战争。在美国总统调解下,日俄在1905年9月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两个强盗重新瓜分了从中国掠夺来的赃物,日本租借了旅顺并控制南满铁路,俄国退而控制北满铁路。在1905年5月的对马海战中,俄国波罗的海舰队覆没,此役使俄国失去胜利希望而同意讲和。

新兴的日本竟能打败号称世界第二号陆军强国、第四号海军强国俄国,一举挤进列强之一。战争获胜后,日本把下一个目标确定为控制南洋。于是,日俄战争刚结束,卸任首相又去担任朝鲜总监的伊藤博文便对新任首相桂太郎说:“下一个敌人就是英美了”。

这真是个讽刺,美国喂养的狼一旦强壮起来,便想要反咬一口。尚未实现工业化便穷兵黩武建成世界第三位海军

随着战争胜利而野心膨胀的日本,对俄战争结束后没有遵守向美国开放满洲和朝鲜市场的承诺。1906年,担心日本向太平洋再扩张的美国制定了限制日本移民的政策,日本在1907年则把美国定为头号假设敌,并制定了海军在小笠原群岛附近的对美决战计划。

看到自己扶植起一个新对手,美国决定以炫耀武力的方式来震慑,于1907年派出16艘万吨级战舰环球航行并路过日本。由于这些军舰出航前全部漆成白色,于是当时称其为“大白舰队”。

1907年12月16日,“大白舰队”起航,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亲率政府要员送行。据报道,舰队抵达日本港口横滨时,在场的几乎所有的日本人都惊愕不已。据报道,美军官兵“不仅受到天皇和他的工作人员,而且受到整个国家最友好的欢迎”。日本政府谦卑地表示尊重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西奥多·罗斯福就此得意地宣称:这次环球航行作为外交上的“大棒政策”,是他“对和平事业的重大贡献”。1907年美国所谓“大白舰队”远航日本,有此称号是因军舰出航前全部漆成白色。

此时日本的产业以农业和轻纺业为主,工业产值与美国相差达30倍。1905年以后,英美德开始建造“无畏舰”即现代战列舰,1909年俄国海军也开建4艘“甘古特”级战列舰,还不能生产铁甲舰的日本马上又有落伍之虑。

1907年,日本海军曾制定了建造战列舰计划,却因本国缺乏建造大舰的能力搁置。1912年,日方以帮助英国抗击德国在远东的力量为条件,再将《英日同盟条约》延长10年,同年便从英国购买一艘2.6万吨“狮”级战列巡洋舰命名为“金刚”号。附带这艘战列舰,日本又引进制造技术和相关设备在本国造船厂再制造同级舰3艘。这4艘“金刚”级战列舰至1915年全部完工,除“金刚”号其他舰分别命名为“比睿”号、“榛名”号和“雾岛”号(30年代改造后此级舰吨位增至3.2万吨)。1912年日本从英国购买一艘2.6万吨“狮”级战列巡洋舰命名为“金刚”号,又引进制造技术在本国造船厂再制造同级舰3艘,这“四大金刚”在太平洋战争中成为第一线出场率最高的打手。这是“金刚”级战列巡洋舰的侧视图。

日本建造“四大金刚”的同时,1912年又在本国造舰厂借鉴英国技术自建“扶桑”级战列舰,至1917年制成2艘,分别命名为“扶桑”号、“山城”号。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站在英国一边,同年秋天动用一个师团攻下了德国在中国的殖民地青岛并据为己有,其海军也乘机占领了德国在太平洋上的殖民地密支罗西亚群岛。作为参战国,日本并没有打像样的仗,却收到大量军品民品订单,五年间工业产值增长了一倍,终于挤进世界工业国之列。

日本此时的野心与其实力仍极不相称,居然同美国展开了造舰竞赛。1915年,日本开始建造“伊势级”战列舰,至1919年建造成2艘,分别命名为“伊势”号、“日向”号。1917年开工建造的当时吨位最大、标准排水量达3.9万吨的“长门”级战列舰至1920年又建成,翌年又完工其姊妹舰“陆奥”号。

通过几年狂热的战列舰建造,1921年日本拥有了10艘战列舰,此时美国也不过拥有17艘战列舰。一次大战后的美国正值裁军时期,便要求日本和其他各国停止造大舰,并威胁说如不停止,“日本造一艘,美国便造四艘”。

这时美国年产钢达4200万吨,日本只产钢81万吨,进行建造钢铁大舰的竞赛日方自然无法承受。日本为维持已有的海军力量对比,在1922年结束的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了限制吨位的条约,规定美、英、日三国海军的吨位和大舰比例为5∶5∶3。与此同时,日本被迫同意放弃对华“二十一条”中的部分要求,从青岛和胶济线撤军,还从北满铁路和俄国远东撤军。美国“亚利桑那”号战列舰在1918年服役的场面,该舰后来被击沉于珍珠港。

华盛顿条约签订后,各海上大国进入了长达15年的“海军造舰休假期”,都不再增添战列舰。20年代和30年代,美国、英国海军总吨位都保持在170万吨左右,日本保持在100万吨。维持这样一支海军,对财大气粗的美国是轻松之举,对财政收入只及其十几分之一的日本却是沉重负担。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飞机的应用和发展使战争由平面走向立体。1909年意大利建立了第一个航空队,1911年美国在改装巡洋舰上完成了飞机起降。日本不甘落后,于1912年成立了“海军航空技术研究委员会”,并购买法国、美国的飞机进行试验。却因本国工业落后迟迟不能仿造和生产,在此领域远远落后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建立了强大空军的英美法等国。

1927年,日本制定了飞机研发计划,开始请外国工程师帮助设计,于1928年仿英国Gloster战斗机制成中岛“三式”舰上战斗机,成为第一种实用舰载战斗机。同年日本陆军又开始生产法国人罗宾设计的中岛“九一式”战斗机,成为陆航的最早定型的作战机种。这种奋力追赶,随后便形成了后来居上之势。

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成为世界最富有的国家,工业产值达到全球的40%,生产了世界70%以上的汽车,一半以上的石油和半数的钢铁。美国民众和平主义思潮盛行,普遍追求享乐不愿当兵,这也制约了政府对外干涉的力度。

这一时代的日本,只能用穷兵黩武来形容,国家财力主要投入供养军队和发展与军工有关的产业,普通人民生活远不如西方。看过80年代日本拍摄的史诗式电视剧《阿信》的观众,可看到战前出身农村的女工阿信家平时要吃“萝卜饭”,吃纯白米饭就算改善生活,许多穷人还把女儿卖到妓院或做童工。直至30年代前期,日本普通工人月平均工资为40日元,按汇率折合12美元,这虽相当上海工人工资的一倍,同美国工人120美元的月均工资相比却相差10倍。

现在许多人难以想象,抗战前不少日本贫民跑到中国讨生活变成“浪人”,还有妇女来华卖淫。日本当局利用向满洲“开拓”吸引日本的贫民,让他们抢夺中国人的土地,把国内矛盾转嫁到国外。日本侵华政策在国内还有相当大的民意基础,很大程度也是这种“肚子决定脑子”的规律所决定。日本的“伊势”号战列舰于1915年开建,1917年服役。面对华盛顿条约限制,昭和军阀走向法西斯道路

1912年大正天皇继位,此后十几年间西方议会政党政治在日本有所发展。从明治维新以来当政的标榜“脱亚入欧”的重臣元老派,此时主张对美英实行“协调主义”路线。他们在中国等亚洲同种人面前如虎如狼,却畏惧欧美,因而被新兴的法西斯主义者和少壮军人所怨恨。

1921年皇太子裕仁访欧归来后,鉴于大正天皇患脑血栓担任了“摄政”,他马上网罗了一批少壮军官为党羽,其中包括冈村宁次、永田铁山、东条英机、梅津英治郎、板垣征四郎、土肥原贤二、山下奉文等。这批少佐、中佐级军官在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初几乎都升为大将,成为天皇信任的对外战争的主要指挥官。他们的理论是“大亚洲主义”,排除英美“领导亚洲”,这成为日后“共荣圈”口号的先声。

1922年达成的华盛顿条约,是列强在远东重新规划秩序的产物,也是美国以超强经济实力对日本所做的一种限制。列强确定在中国“门户开放”、“利益均沾”,对拥有最强工商实力的美国最为有利。日本作为商品竞争能力较弱的国家,总想直接占领中国土地。1928年6月,日本关东军秘密埋炸药暗杀了中国东北军阀头子张作霖,同时想出动部队一举占领满洲。不过因美国、英国表示反对并支持蒋介石统一中国,天皇裕仁才没有敢下发出动军队的“敕令”。1926年裕仁继位为天皇,他重用的法西斯军人逐步掌握大权,使日本走向全面战争的道路。1921年日本皇太子裕仁访问欧洲,受到英国盛情款待并参观飞机表演。此时日本的军事科技远落后于刚经过一次大战的西欧,表现出非凡的观摩热情。

1926年裕仁继位为天皇,开始了日本历史上的昭和时代(直至1989年他病故),宫廷党羽集团在荫庇下更为猖獗。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欧美陷入混乱,日本经济急剧下滑,少壮军人发出“夺取满蒙”的叫嚣得到宫廷和一些大财团的赏识。接着,昭和军阀集团便开始掌握高层权力,挥动军刀对内暗杀和对外侵略同时并举。1921年11月召开的华盛顿会议,经几个月争吵,美英日等国达成了海军舰只吨位的比例规定,同时要求在中国“门户开放”。

30年代后的日本,人称简直成了一个“暗杀时代”,元老重臣们与少壮军人意见不合便往往引来杀身之祸,狂徒们流行的一个口号便是“下克上”。如1930年11月,滨口幸雄首相因反对增加军事预算,被一名职业暴徒枪杀。凶手虽被判死刑,临刑前天皇却念其动机“爱国至诚”予以特赦。1932年5月,首相犬养毅因感国力有限主张侵华要“稳健”,结果又被几名青年军官闯进门按倒,用手枪抵住脑袋开了火,凶手投案后不久又获释。1936年2月26日,1400名官兵竟在东京发动血腥政变,要求“昭和维新”并追杀元老重臣。天皇裕仁对“二二六事件”的过火行动感到不能容忍,镇压了带头的尉级军官,不过日本政党政治在这种暴力恐怖环境中也基本结束,上层中都无人敢违抗军部的意志,这种法西斯式统治方式使整个国家走向了不可遏制的对外侵略道路。

在20年代,日本的军事工业水平只有舰艇制造业紧追西方,其他装备都落后很多,尤其缺少西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推出的坦克、战斗机、轰炸机等一系列机械化装备。1921年裕仁作为皇太子访问英国,重要目的便是利用日英同盟还存在的关系引进一批新装备及其技术。

由于日本缺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本国机械工业水平又比较低,陆军作战思想还长期停留在日俄战争时期。西方国家经过一次大战,已确认远程火器是未来陆战的主角,步兵武器要注重轻便和自动化,为此研制冲锋枪并普遍缩短步枪的长度。日本陆军却仍然强调步枪和刺刀决定论,1905年之后推出的“明治三十八年式步枪”(因其有防尘盖被中国人称为“三八大盖”),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步枪,便于远程射击和拼刺刀。这种做法固然是因日军机械化水平落后于欧美,同时也反映了战术思想的保守落后。

1922年华盛顿条约签订后,日本因着重发展和维持国际上号称“贵族军种”的海军花费了多数军费,被迫压缩陆军开支。其海军保持吨位100万吨、兵员10万余人,陆军则长期保持17个师团(平时缩编)、20余万人。

日本虽实行了“大正裁军”,却采取普遍兵役制,适龄青年按规定要入伍一年再复员转入预备役,此后每年集中训练一个月,这样能达到“平时少养兵,战时多出兵”。日军各师团又有三套班子(分现役、留守、预备役)和大量“在乡军人”即预备役官兵,并储备了武器,一旦需要便可三倍动员。如日本在发动“九一八”事变时在南满只有一个缩编师团和部分守备队不足2万人,临时动员在满洲就业的“在乡军人”后兵力马上达到4万人。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30年代初,西方法西斯思潮日益滋长,希特勒的纳粹党的力量日益壮大并积极准备夺权。日本昭和天皇支持下的法西斯军人集团也取消了“大正民主”,积极准备发动战争。美国陷入经济危机后采取“孤立主义”,这使德日法西斯势力愈发猖狂,太平洋上也越来越不太平。1905年设计定型的“明治三十八式步枪”,此后装备日军长达40年。这种“三八式”长度达1.28米,在一次大战后各国纷纷缩短步枪长度的情况下成为世界最长的步枪。第二章中日战争泥潭1931年9月,日本当局以『满洲事变』之名实际开始了侵占中国的战争,先从东北再逐步向关内进攻,至1937年夏终于发动了全面侵华大战。中国停止内战后团结抗战,拖住了日本陆军的主力,美国认为这符合其自身利益而给予了少量帮助。日本侵华深陷泥潭并激化对美矛盾

1931年9月,日本当局以“满洲事变”之名实际开始了侵占中国的战争,先从东北再逐步向关内进攻,至1937年夏终于发动了全面侵华大战。美国对日本突破“华盛顿条约”体系而想独占中国表示反对,不过长时间内又不愿出力干预而采取了绥靖政策。中国停止内战后团结抗战,拖住了日本陆军的主力,美国认为这符合其自身利益而给予了少量帮助。日美矛盾不可避免地日益尖锐,双方都进行了太平洋战争的准备,日方出于疯狂的扩张性而备战更为积极。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参拜靖国神社后走上战场,标志着日本从此要一步步扩大战争。对二战何时开始虽有争论,日本侵华扩大却使世界走向战争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却种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种子。西方的德国企图复仇,英法主要靠“凡尔赛和约”体系来束缚。东方的日本想继续扩张,英美又靠“华盛顿条约”体系加以控制。1931年日本首先突破华盛顿体系侵占中国一部分,1933年德国纳粹党上台后也突破凡尔赛体系,就此形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两个策源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何时开始?对这个历史问题几十年来世界众多国家有不同说法。争议的原因既出于史学界分歧,也出于各国政治宣传的需要。

早在二次大战结束翌年,中国便有人提出战争起点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后来有的国人认为,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应算二次大战的开端。不过当年中国在国际上声微言轻,体现“西方中心论”的时间表成了主流舆论。欧洲国家普遍认为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因为英、法、德等重要国家从此进入战争状态。美国史学界的部分观点,是认为本国参战的1941年12月才算二次大战的开端。

日本政界和史学界的主流观念,是将1941年12月算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按日本官方口径,1931年的“满洲事变”和1937年的“支那事变”只是对中国人“反日”做法的一种“膺惩”而非战争。查日本侵华史,仅在1894年对清政府宣过战,以后都是不宣而战。采取这种做法,一是避免他国对日禁运,二是不遵守国际战争法规任意残害对方军民,三是利于对华诱降和扶植傀儡。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说法虽有不同,人们不可否认的事实是,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有的中国人认为应称“九一八战争”),是打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并走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

日本敢于出兵独占中国东北,除了利用国民党新军阀内战不息,也是抓住了西方经济危机这一时机。1929年10月,由美国股票交易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出现,美国工业生产在两年内下降了55.6%,严重依赖外贸的日本受这一经济危机冲击,两年间出口下降76%,近一半工人失业。当时军部少壮军官叫嚷要“武力解决满蒙问题”,为“过剩人口寻找出路”,这还得到不少人响应。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