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突发事件党政干部读本(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8 00:07:07

点击下载

作者:本书编写组

出版社:红旗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应对突发事件党政干部读本

应对突发事件党政干部读本试读:

简介

本书从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迫切需要出发,详细介绍了突发事件的特征、类型、级别与周期;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原则、一般程序、保障体系;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体制、机制和法制;突发事件的预防;应对突发事件中的决策、沟通与心理干预;全面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等方面基本知识和能力要求。此外,每章除正文外,都设有“资料链接”、 “案例点评”等,文中穿插了大量图片、资料、统计图、流程图等,大大增强了可读性。 本书文字通俗,阐述深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读性和实用性,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必备教材。引言当我们遇到“黑天鹅”

据说,1世纪第一只黑天鹅在澳大利亚被发现以前,人们认为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黑天鹅”曾经是人们言谈与写作中的惯用语,用来指不可能存在的事物,但这个不可动摇的信念随着第一只黑天鹅的出现而崩溃。此后,就有人用“黑天鹅事件”来代指不可预测的重大突发事件。它很少发生,在意料之外,一旦出现,就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几乎改变一切。但人们又往往对它视而不见,并习惯于以自己有限的生活经验和不堪一击的理念来应对这些意料之外的重大冲击。

2008年以来,“黑天鹅”频频光顾。

12月,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建国以来罕见的低温、雨雪和冰冻天气,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3月1日,一群不法分子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区的主要路段实施打砸抢烧,焚烧过往车辆,追打过路群众,冲击商场、电信营业网点和政府机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使当地的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的破坏。

3月,由肠道病毒EV71发的手足口病从安徽省阜阳市蔓延至中国大部分省区,其中6个省份出现死亡病例。截至5月9日,全国感染手足口病的病例近2.5万例,34名患儿死亡。

4月28日,山东胶济铁路周村至王村段发生特大交通事故:北京—青岛T15次列车第9至1号车厢突然脱轨,侵入并行的另一条铁轨,与对开的烟台—徐州5034次列车相撞,造成72人死亡,41人受伤。

5月1日1点28分,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特大地震,震级达里氏8级,最大烈度达1度,余震3万多次,涉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1个省区市41个县(市、区)、4667个乡(镇)、4881个村庄。灾区总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受灾群众4625万多人,其中极重灾区、重灾区面积1万平方公里,造成69227名同胞遇难、1923名同胞失踪,需要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1万人,房屋大量倒塌损坏,基础设施大面积损毁,工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直接经济损失8451多元,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举世罕见。

6月28日,贵州省黔北小县瓮安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闹事群众火烧瓮安县委、县政府、县公安局。

7月1日,云南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造成社会公众2人死亡、1人受伤及公安民警41受伤。

8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生系列袭警案。

9月8日,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乡新塔矿业公司尾矿库发生溃坝事故,造成276人死亡,受灾147人;民宅、办公楼及其他设施冲毁326间,计6520平方米,损失3519万元;损坏车辆90辆,损失450万元。

9月1日,卫生部经调查,高度怀疑三鹿集团旗下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同日,三鹿集团承认奶粉受污染,并要求全部召回8月6日以前的产品。三鹿奶粉事件影响全国婴幼儿患者近30万名。

1月下旬,广元橘子事件发生。一条广为流传的手机短信使许多地方丰收在望的果农一年的辛勤汗水付诸东流,触动着中国“三农”问题的神经。

1月3日,重庆城区8000辆出租车司机集体停驶,并引起了全国多个城市出租车行业的连锁反应。

1月1日,杭州地铁萧山湘湖站施工现场发生路面塌陷事故, 1辆正在行驶的汽车落入深坑,21不幸遇难身亡。

1月2日,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堆子梁镇中学发生特大煤气中毒事件,造成小学生1人死亡,1重伤。

1月24日,河北省唐山遵化市港陆钢铁有限公司发生煤气泄漏事故,共造成1人死亡,27人受伤。

这些令人触目惊心的重大突发事件表明:对于中国来说,2008年是一个多事之秋。国外的情况也不容乐观。2008年5月,“五百年一遇”的强热带风暴“纳尔吉斯”突袭缅甸,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007年夏天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经过一年多的震荡起伏,终于燃尽了引信,在2008年9月1目点燃了华尔街风暴: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最大保险集团美国国际集团(AIG)陷入财政危机,这仅仅是黑色的开始……华尔街持续不断倾泻的股指迅速感染全球:欧洲、亚洲、南美股市随即持续下降——冰岛宣布放弃货币克朗的固定汇率,巴基斯坦卢比贬值21,通货膨胀达到25%……

华尔街风暴,“黑天鹅”撼动全球!

当我们遇到“黑天鹅”,应该怎么办?每一个人都在思考。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尤其值得重视。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并把这项任务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

本书从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迫切需要出发,详细介绍了突发事件的特征、类型、级别与周期;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原则、一般程序、保障体系;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体制、机制和法制;突发事件的预防;应对突发事件中的决策、沟通与心理干预;全面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积极应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要求。

本书有以下四个突出特点:一是紧扣机关工作,围绕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的能力展开论述,力求体现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最新研究成果;二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从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的现实状况出发,力求解决我国突发事件应对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三是深入浅出,简明通俗,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四是文中穿插图片资料,语言生动、说理透彻,可读性强。

相信读了本书,当我们再遇到“黑天鹅”时,就能够较好地应对。第一章突发事件的特征、类型、级别与周期章简介一、突发事件的特征二、突发事件的类型三、突发事件的级别四、突发事件的周期案例点评:SARS危机及其应对章简介

突发事件的“突发”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事件发生、发展的速度很快,出乎意料;第二层含义是事件难以应对,必须采取非常规方法来处理。总起来讲,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需要立即处理的紧急事件。一、突发事件的特征

现实生活中,突发事件形态各异,变化诡谲,但综观各种突发事件,大都具有爆发突然、起因复杂、蔓延迅速、危害严重、影响广泛的特点,而且相互交织,处置不好会产生连锁反应。具体来讲突发事件有以下几个共同特征:

一是突发性。突发事件的突发性是指对于突发事件是否发生,于什么时间、地点、以什么样的方式爆发,以及爆发的程度等情况,人们都始料未及,难以准确地把握。

二是公共性。首先,突发事件的公共性体现在突发事件涉及公共利益,即对公共财产或福利、公共安全、公共秩序产生影响(通常是消极的、负面的影响)上。其次,突发事件的公共性还体现在处置突发事件往往需调动和整合全社会的人力、物力、信息等公共资源和力量上,这不仅意味着行政系统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同时意味着政府与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的合作与沟通,在高度信息化、复杂的现代社会里尤其如此。最后,突发事件的公共性还体现在公共权力介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上。

三是事件的多样性,也称事件的独特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具有不同的情景,在表现形式上各有特色,事件的独特性导致难以照章办事。突发事件的分类有近百种之多,而且同样的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及变化的趋势又各不相同和千变万化。

四是危害的严重性。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有直接损害和间接损害。这种损害性不仅体现在人员的伤亡、组织的瘫痪、财产的损失和环境的破坏上,而且还体现在突发事件对社会心理和个人心理所造成的破坏性冲击,进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上。突发事件越严重,其危害范围和破坏力就越大,造成的损失也就越惨重。

资料链接

挥之不去的核辐射作为世界和平利用核能史上的最惨重灾难,186年4月26日凌晨123分发生在切尔诺贝利的核泄漏事故留在了世界各国许多人的记忆中。今天,20多年过去了,人们仍然不能驱散心头这一久久挥之不去的阴霾。

186年4月26日凌晨123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8吨多强辐射物质混合着炙热的石墨残片和核燃料碎片喷涌而出。据估算,核泄漏事故后产生的放射污染相当于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产生的放射污染的10倍。核泄漏过程持续了1天,核反应堆泄漏出的大量锶、铯、钚等放射性物质散到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以及其他欧洲国家。

自1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后,离核电站30公里以内的地区被辟为隔离区,很多人称这一区域为“死亡区”。切尔诺贝利最后一个反应堆已于2000年1月1日正式关闭。据专家估计,完全消除这场浩劫的影响最少需要800年!

乌克兰共有250万人因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而身患各种疾病,迄今已在核泄漏事故的善后事务上花费了10亿美元,预计到201年,还将耗资100亿美元。核事故所泄漏的放射性粉尘有70%飘落在白俄罗斯境内,200万白俄罗斯人不得不生活在核污染区,直接经济损失在2350亿美元以上。苏联政府用于清理核污染等方面的预算开支高达230亿卢布,至今,超过10万俄罗斯人还住在受污染的土地上,其中有人还在吃受放射性污染的食物。

据不完全统计,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受害者总计达900万人。消除切尔诺贝利后患成了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政府的巨大财政负担。

五是变化发展的不确定性。突发事件发生后,事态的变化、发展趋势以及事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不能事先描述和确定,是难以预测的,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世界里,这种连锁反应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突发事件复杂化,已经超出纯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范畴,变成一种含有多项内容的综合性社会危机。

六是信息的有限性和传播的多渠道性。由于突发事件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很多信息是随着事态的发展而演变的,而时间的紧迫性,使得决策者掌握的信息有可能不全面,得到的信息不及时,并且在信息的反馈和处理过程中,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也难以保证,导致信息失真,这是对决策者最严峻的考验。突发事件传播渠道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其一,大众传播渠道,包括报纸、电视、广播等;其二,人际传播渠道,如面对面交流,电话、手机短信等;其三,网络渠道,如BBS,在线聊天等;其四,组织渠道,即单位正式开会传达等。现代社会,人们获取信息渠道不仅仅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还可以通过电话、网络、手机短信等各种信息渠道获得关心的信息。由于突发事件关系每个个体的切身利益,公众急需了解事件的情况,相互之间相关信息的传播频率、传播速度、数量等就会急剧攀升,会利用各种传播工具,想方设法通过更多的渠道获得更多的信息。

七是处置的紧迫性。紧迫性是指突发事件所反映的问题极端重要,关系到社会、组织或个人的安危,需紧急采取特别措施及时有效地处理。随着突发事件的发展、演变,它所造成的损失可能会越来越大。因此,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越快,反应决策越准确,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失就会越小。

八是广泛的影响性。突发事件发生后,人们除了关注伤亡人数外,还密切关注事故发生原因、时间、地点等情况,从中得到的启示、总结出的经验教训等,从而使社会避免重蹈覆辙、重演悲剧。

九是机遇性。突发事件存在机遇或机会,但不会凭空掉下来,需要付出代价。机遇的出现有客观原因,偶然性之后有必然性和规律性。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人自身的努力或变革,才能捕捉住机遇。但突发事件毕竟是人们不愿看到的,不应过分强调其机遇性。是机遇,也需要有忧患意识。二、突发事件的类型

突发事件的种类纷繁复杂,一般来讲,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对其进行划分:从成因上分,可以分为自然性事件和社会性事件;从是否可预测来分,可分为可预测事件和不可预测事件;从是否可防可控来分,可分为可防可控事件和不可防可控事件;从影响范围看,可分为地方性、区域性或国家性、国际性或世界性的事件;从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主要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此外,也有按照突发事件发生领域的分类方法。

从成因上来看,因大自然剧烈变动,不可抗拒的自然原因或者由于人为的破坏形成的生态环境失衡而引起的突变事件,一般通称为自然性的突发事件。自然性的突发事件可分为三大类:(1大气—水圈灾害,包括暴雨、洪涝、干旱、台风、飓风、海啸、冰雹、暴风雪、森林火灾、低温、冻害等,是危害最大的一类。(2)地震—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沙漠化、水土流失等。(3)生物灾害,包括病、虫、鼠害、赤潮等。值得一提的是,以人为因素为主的自然灾害,也可看作社会性突发事件。社会性突发事件主要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社会性突发事件首先表现为严重的政治或军事事件。包括(1社会政治生活方面的突发事件,如暴力恐怖事件,民族分裂主义组织的破坏活动,反政府、反社会的政治骚乱或暴乱等。(2)国际交往领域的突发事件。(3)一般性外交纠纷和争端,如人员外逃、难民非法进入、人质劫持等。(4)严重性外交事件,如199年的美机轰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193年的银河号事件等。(5)国际经济交流中的事件,如倾销反倾销斗争、销毁货物、逃避债务、边贸纠纷等。这些突发事件的原因很复杂,往往是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激化的结果,是两类或多类不同性质矛盾交织而成的。

从是否可预测来看,所谓可预测的突发事件是指事前就可以预料到有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因为这类事件一般在发生之前都有一些隐患或征兆存在。政治、法律因素所带来的突发事件一般是可以预测的。政治、法律的变化不是突发的,会有一些前期先兆。只要密切关注有关政治、法律的信息,一般都可以事先感觉到政治、法律的变化。不可预测的突发事件是指如泥石流、山体滑坡、山洪暴发、火山爆发等灾害性事件以及恐怖袭击事件等事前根本不可能预料会发生的突发事件。当然,所谓可预测和不可预测只是相对的,还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从是否可防可控来看,由人为因素引起的突发事件相对于由非人为因素引起的突发事件而言,具有可预测性。既然是人为因素引起的,又具有可预测性,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它们也是可预防的、可控制的。不可防、不可控的突发事件主要是由自然力量造成的一些突发事件,如泥石流、山体滑坡、火山爆发等。这类突发事件在事发之前,几乎没有什么征兆;即使有,也很隐蔽或很微小,人们一时难以发现;一旦发生,爆发地相当突然;有的持续时间非常短。所以,对于这类突发事件,人们几乎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去预测和控制它们。

从影响范围看,地方性突发事件在有限范围发生,影响范围小,一般只需地方政府应急处理机构应对,无需外来协助,但地方政府有责任义务及时向上级报告,以备扩大延伸和恶化时提供援助。区域性或国家性突发事件,如SARS、挑战者号、切尔诺贝利核泄漏、库尔斯克海难、哥伦比亚解体等事件,需中央政府出面调度资源救援处理,也需各省或地方政府积极协调配合,民间资源援助亦必不可少。国际性或世界性的突发事件影响的范围涉及到世界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如SARS事件、七七事变、珍珠港事件、“9·1”事件等。

从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来看,突发事件主要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自然灾害的本质特征是由自然因素直接所致,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事故灾难的本质特征是由人们无视规则的行为所致,主要包括安全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两个分类。安全事故包括生产、交通运输等行业企事业单位发生严重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事故;电力、通信、信息网络、金融支付和清算系统、特种设备事故,大中城市供水、燃气供应中断;坠机、撞机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包括严重水污染,因资源开发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危险化学品严重泄漏,核设施发生严重放射性污染等。当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特大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时,称为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

公共卫生事件的本质特征是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所致,主要包括重特大传染病疫情、重特大动植物疫情、食品安全与职业危害事件3个分类。重大传染病疫情包括肺鼠疫、肺炭疽或非典、人禽流感。特大传染病疫情是指影响大,波及范围广,出现大量病人或多例死亡病例等。重大动植物疫情包括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及植物疫情。特大动植物疫情是指发生一类动植物疫情,或者可能造成人间传播的动植物疫情。食品安全与职业危害事件包括发生百人以上食物中毒;50人以上急性职业病,或者重大人员伤亡事件等。

社会安全事件的本质特征是由一定的社会问题诱发,主要包括重大群体性事件、重大刑事案件、涉外突发事件3个分类。重大群体性事件包括金融挤兑;党政机关和要害部门遭冲击、围攻;交通要道或枢纽遭阻断;非法集会游行示威、聚众闹事、群体性械斗、冲突事件及暴狱;高校发生人数较多、影响较大的聚集,或可能走出校门,造成重大社会影响;涉及境外宗教组织背景的大型非法宗教活动,或者严重影响民族团结的群体性事件;因土地、矿产、水资源、森林、草原、水域、海域等权属争议和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引发群体性事件造成严重后果;因市场商品短缺及物价大幅波动造成的抢购和市场混乱等。重大刑事案件包括杀人、爆炸、绑架、抢劫、投毒和邮寄危险物品;走私、金融诈骗;劫持民用航空器、客轮和货轮;危害性大的放射性材料或数量较大的炸药或雷管被盗、丢失;非法捕杀、砍伐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和破坏物种资源致使物种或种群造成灭绝危险;重大制贩毒品案件;盗窃、出卖、泄露及丢失国家秘密资料;攻击和破坏计算机网络、卫星通信、广播电视传输系统;在我国境内发生的涉外、涉港澳台重大刑事案件等。涉外突发事件包括外国驻华使领馆或机构遭冲闯;我驻外使领馆或机构及人员遭受重大伤亡和财产损失;其他可能严重损害我对外关系的突发事件。

需要指出的是,这四类突发事件往往是相互交叉和关联的,某类突发事件可能与其他类别的事件同时发生,或者引发次生、衍生事件,应当具体分析、统筹应对。

在美国,对突发事件的分类认识不尽相同。有的学者将突发事件分为两大类:一是一般紧急事件,包括火灾、车祸、骚乱等;二是特殊紧急事件,包括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飓风、洪水、龙卷风、森林大火等)、人为灾害(如危险品运输、空难、建筑事故、公共卫生事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恐怖活动)。而有的美国学者认为,突发事件具有无规则、突发性、大规模、后果巨大的特点,大致可分为四类:(1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飓风、龙卷风、超高温或者超低温;(2)技术发展型灾害,如大面积火灾、化学毒物泄漏、恶性传染性疾病、爆炸、对信息网络的攻击;(3)社会秩序型灾害,如战争、投毒、恐怖活动、社会动荡、大型集会骚乱;(4)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如生化武器、细菌武器、核武器。

英国国内民防法将突发事件分为三类:一是人民福利类突发事件,包括人类疾病,对财产造成损害,对食物、水源、能源、燃料的供应造成损害,对通讯系统、交通设施或者卫生设施造成破坏等方面的事件或者情况;二是环境类突发事件,包括对土壤、水源或空气造成污染,洪水,对动植物生命造成破坏或毁灭等方面的事件或者情况;三是安全类突发事件,包括战争、武装冲突以及恐怖事件等。

加拿大紧急状态法将突发事件分为四类:一是公共福利类突发事件,主要是由已经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的火灾、洪水、干旱、风暴、地震及其他自然因素,人类和动植物疾病、事故或者污染等所引起的事件;二是公共秩序类突发事件,是指严重威胁社会安全和利益的事件;三是国际突发事件,是指由恐吓、威胁行为或者重大武力、暴力的使用或即将使用而引起的,涉及加拿大和一个以上其他国家的事件;四是战争类突发事件,是指由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的战争或武装冲突所引起的,涉及加拿大或其任何盟国的事件。

法国紧急状态法将突发事件分为公共秩序类突发事件和社会灾难类突发事件。

俄罗斯联邦紧急状态法将突发事件分为两类:一是暴乱类突发事件,包括武装暴动、大规模骚乱、恐怖行动等;二是自然原因或技术原因造成的突发事件,包括人畜流行病、灾难、自然灾害及其他灾害引起的事件。三、突发事件的级别

根据突发事件的紧急程度、危害大小、涉及范围、人员及财产损失情况,由低到高划分为一般(Ⅳ)、较大(Ⅲ)、重大(Ⅱ)和特别重大(Ⅰ)四级预警,分别用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蓝色等级(Ⅳ级):预计将要发生一般(Ⅳ级)以上突发事件,事件即将临近,事态可能会扩大。一般突发事件指突然发生,事态比较简单,仅对较小范围内的公共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严重危害或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只需要调度个别部门的力量和资源能够处置的事件。

黄色等级(Ⅲ级):预计将要发生较大(Ⅲ级)以上突发事件,事件已经临近,事态有扩大的趋势。较大突发事件指突然发生,事态较为复杂,对一定区域内的公共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一定危害或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较大人员伤亡、较大财产损失或生态环境破坏,需要调度一些部门力量和资源进行处置的事件。

橙色等级(Ⅱ级):预计将要发生重大(Ⅱ级)以上突发事件,事件即将发生,事态正在逐步扩大。重大突发事件指突然发生,事态复杂,对一定区域内的公共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严重危害或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或严重生态环境破坏,需要调度多个部门或相关单位力量和资源进行联合处置的紧急事件。

红色等级(Ⅰ级):预计将要发生特别重大(Ⅰ级)以上突发事件,事件会随时发生,事态正在不断蔓延。特别重大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事态非常复杂,对公共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经济秩序带来严重危害或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特别重大人员伤亡、特别重大财产损失或重大生态环境破坏,需要统一组织协调,调度各方面资源和力量进行应急处置的紧急事件。

我国现行的行政法规将突发事件分为四级(尽管名称不一)。比如,《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根据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大小,将地质灾害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四个级别;《森林防火条例》将森林大火分为森林火警、一般森林火灾、重大森林火灾、特大森林火灾四级;《地震灾情上报暂行规定》将地震灾情分为一般破坏性、中等破坏性、严重破坏性和特大破坏性四类。但也有一些法律、行政法规将突发事件分为另外级别的。比如,《防震减灾法》将地震分为破坏性地震、严重破坏性地震两级;《传染病防治法》将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黄河水量调度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规定》将突发事件分为五级。现行法律、行政法规对突发事件分级的不同规定,既有不同类型突发事件性质和应急处置实际做法的考虑,也有不够规范的因素。为了进一步规范突发事件的分级,以便更有效、更具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同时为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其他规定对突发事件分级作出不同规定留有余地,《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分为四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当然,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涉及面广,需要考虑的因素也很复杂。因此,《突发事件应对法》同时规定,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制定。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规定,较大和一般突发事件分级标准由国务院主管部门制定,作为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和分级处置的依据。国务院已经制定了《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试行)》,并作为《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附件印发各地、各部门执行。根据这个分级标准,何谓特别重大突发事件、何谓重大突发事件,即使是同一类突发事件,衡量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的因素都很不相同。比如,自然灾害类,衡量特别重大的水旱灾害与特别重大的气象灾害的因素就很不相同。特别重大的水旱灾害主要考虑流域发生洪水的情况、大江大河干流重要河段堤防有无发生决口,大城市发生极度干旱的数量等,不一定要考虑人员伤亡数量。而特别重大气象灾害,除了要考虑特大暴雨、沙尘暴、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的城市和区域,还要考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害的情况。四、突发事件的周期

突发事件从其生成到消解,也就是完成一个生命周期,一般都会经历如下五个阶段:潜伏生成期、显现爆发期、持续演进期、消解减缓期和解除消失期。

突发事件的潜伏生成期是突发事件的酝酿与形成时期。这是与突发事件相关的各有关因素相互作用,各相关因素之间的矛盾、冲突在形成和化解及其累积性量变时期。显现与暴发期是突发事件由隐性转为显性并快速扩散期。持续演进期是突发事件仍在发展或事件仍在恶化,但演进的速度已经放慢,并逐渐达到矛盾与危害的顶峰。消解减缓期是突发事件从矛盾与危害的顶峰转而下降,矛盾和冲突在不断地减弱,事件的形势逐渐趋缓。解除消失期是引起具体某项事件的因素已经解除,系统开始恢复原有或正常状态。(1潜伏生成期。这一阶段属于突发事件的起始阶段。在这一阶段里,系统或组织较长时间地积累矛盾,突发事件还处于量变积累的过程;或者说,质变已经发生但表现还不明显,以致人们无法感觉到质变已经发生。以烟蒂导致的火灾为例,烟蒂即将引燃可燃物;或者烟蒂已经引燃另外可燃物,但火焰和烟雾很小,不容易被人们所觉察,这个阶段就是火灾之类突发事件的潜伏阶段。

资料链接

海啸来临前的几分钟

2004年震惊世界的印度洋海啸发生之前,一个英国小女孩正在麦拷海滩玩着沙子,她突然发现一个古怪的现象;海面上出现了不少的气泡,潮水也突然退去,将船只和海鱼留在沙滩上。见此情景,这位小女孩想起了老师在课堂教过的海啸知识。一旦遇上这种迹象,说明要有海啸发生。她立即告诉了母亲。女孩的妈妈聪慧而理性,当她听完孩子的叙述之后,立即和海滩饭店的工作人员,火速把海滩边10多名游客撤离到安全地区。就在游客离开海滩不到几分钟,十几米高的海浪突然从岸边袭来。但万幸的是,因为有了小女孩的预报,麦拷海滩成为这场海啸中少数几个没有出现人员伤亡的海滩之一。

面对海面上出现的凶兆,一直与海为伴的海滩工作人员没有发现,渔民没有发现,一个孩子却发现了。这足以说明在突发事件的潜伏阶段,人们普遍缺乏警惕性,除了主观原因以外,还有一些客观原因。

其一,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事物的必然规律,人们对事物的变化已经习以为常了,只要变化不是非常明显,人们很难对变化引起警惕。比如在2003年的SARS事件中,起先感染者只局限于部分地区,只有少数人感染,但也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北京某位高官竟然信誓旦旦地说“疫情已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198年抗洪中,小的管涌没堵,而酿成整个堤坝破堤的事情也发生过。

其二,人们对逐步的变化具有适应性。只要变化是逐步的,人们就会渐渐适应这种变化,哪怕从一个时段来看,这种逐步的变化已经导致了非常明显的变化。而突发事件爆发前的变化一般都是逐步变化的,因而,人们不会有很高的警惕性。对此,民间有这么个形容,叫做“冷水煮青蛙”,就是把青蛙放在冷水中,用小火慢慢地煮,这样水温是慢慢地上升。青蛙渐渐适应水温的变化,一直到死也没有任何异常的反应,丝毫没有感觉到大难临头。

其三,当今世界是复杂多变的世界,人们很难区分一种变化是突发事件的前奏还是事物的正常反映,也就难以对真正导致突发事件的征兆做出反应。

所以,在突发事件的潜伏期内,必须对出现的各种征兆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警惕,并采取适当的行动。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一方面阻止某些突发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对无法阻止的突发事件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事件造成的损失。(2)显现爆发期。处于爆发期的突发事件时间最短,但是感觉最长。此阶段主要表现为事件的急速发展和严峻态势的出现。这个阶段有四个典型的特征:在强度上事态逐渐升级,由不为人所知达到引起公众广泛的注意;事态引起越来越多媒体的注意;烦扰之事不断干扰正常的活动;事态影响了社会组织的正面形象或团队声誉。爆发期是突发事件造成各种影响和损失的阶段,也是社会和个体开始承受突发事件所带来损害的阶段。这一阶段持续时间虽然最短,但是对社会的冲击、危害最大,马上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产生很强的震撼力。(3)持续演进期。突发事件的持续演进期——高潮阶段是指从人们可感知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物力等方面的损失到突发事件无法继续造成明显损失的这个阶段。突发事件爆发后,人们往往感到非常突然,它不断地给组织和个人造成损害,这种损害不断地加深和积累,但直到一定的时候,损害会达到最高点。这时,突发事件就进入高潮阶段。在突发事件的高潮阶段,突发事件所具有的突发性、复杂性、破坏性、持续性、可控性和机遇性等性质表现得非常明显。(4)消解减缓期。突发事件的缓解阶段是指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失达到最高点后,不再继续造成明显的损失,也就是说,损失慢慢地减小。突发事件的缓解阶段长短不一,往往是有形的损失容易恢复,恢复得较快;而无形的损害,如组织的信誉、形象、品牌等无形资产受到损害,个人声誉的下降和心理创伤,或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吸引力和发展能力的下降等,这些无形伤害的恢复需要很长的时间。在突发事件的缓解期,突发事件得到初步控制,但没有彻底解决。(5)解除消失期。这一阶段,突发事件得到完全控制,人们开始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以及加强各种预防突发事件知识的宣传。

从对突发事件演进过程认识或识别的角度来说,在通常情况下,潜伏生成期和显现爆发期是最为困难的。在潜伏生成期,众多因素缠绕、镶嵌在一起,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将产生怎样一种新态势,与各相关因素的性质与力量密切相关。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是否会产生突发事件,在一般情况下,是很难断定的。不过,在通常情况下,从潜伏生成期转入显现爆发期,突发事件都会经历一个突变过程。甚至可以说,突变是突发事件的生成之路。

资料链接

突变与突发事件

自然界许多事物是连续的、渐变的、平滑的运动变化过程。例如,地球绕着太阳旋转,有规律地周而复始地连续不断进行,使人能极其精确地预测未来的运动状态。但是,自然界和社会现象中,还有许多突变和飞跃的过程。例如,水突然沸腾,冰突然融化,火山爆发,某地突然地震,房屋突然倒塌,病人突然死亡……

这种由渐变、量变发展为突变、质变的过程,就是突变现象。突变与突发事件关系密切。比如拆一堵墙,如果从上面开始一块块地把砖头拆下来,整个过程就是结构稳定的渐变过程。如果从底脚开始拆墙,拆到一定程度,就会破坏墙的结构稳定性,墙就会哗啦一声,倒塌下来。这种结构不稳定性就是突变、飞跃过程。又如社会变革,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法国大革命采用暴力来实现,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就是采用一系列改革,以渐变方式来实现。再如,用大拇指和中指夹持一段有弹性的钢丝,使其向上弯曲,然后再用力压钢丝使其变形,当达到一定程度时,钢丝会突然向下弯曲,并失去弹性。这就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突变现象。案例点评:SARS危机及其应对

2003年发生的SARS事件是新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公共卫生突发性危机事件。自2002年1月1日广东发现首例SARS患者,在短短的数月内,SARS先后在我国20多个省市蔓延,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对人群心理的负面影响,对社会安定的直接冲击,力量巨大。在全球开放、信息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立刻成为全球公众关注的焦点,成为这次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的主角。这次SARS疫情的蔓延构成了对政府危机处理能力的严峻挑战和综合考验。

此次“非典”危机(或称为SARS危机)被定义为公共卫生部门的突发事件,卫生部成为受关注的焦点。在认识到体制上存在的不足之后,卫生部会同地方各级卫生部门紧急出台各种措施,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预防和监测机制、疫情的信息系统和突发性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等。2003年5月1日,国务院颁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在国务院的统一指导下,中央各部委、地方政府相互协调,共同配合,组成了保障社会安全运行、全力抗击“非典”的联合战线,终于取得了抗击“非典”的决定性胜利。

SARS危机说明,在经济和体制转轨的过程中,随着传统政府职能的演进以及市场为主配置资源方式的确立,政府在如何配置公共资源、解决公共问题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SARS危机的爆发使被忽略已久的疾病预防、危机管理与应急反应机制等问题重新提上议事日程。

1美国在SARS危机中的应对

美国人口众多且流动频繁,是易受SARS感染的国家和地区。但此次SARS疫情中,美国仅出现63个病例,且无一例死亡。美国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中疾病控制与预防系统,以及在“9·1”事件和随后的炭疽恐慌中建立起来的公共医疗卫生防疫系统在此次SARS事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美国政府在应对SARS疫情时所采取的措施和政策确有可资借鉴之处。

第一,预警措施得当。在整个疫情蔓延期间,美国对SARS的监控相当严密,其零死亡记录要首先要归功于早发现、早治疗、隔离检疫和预警的应急措施。3月1日,在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公布“非典”疫情后,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立即在研究、协作和信息发布这三个主要方面采取应对措施。3月1日,美国CDC向全美医院和医生发出SARS警告与防治指导方案,并向美国各地区卫生部门发出了加强对SARS监控的工作指导守则。3月中旬,在美国国内还没有发现SARS病例时,美国CDC就决定提早启用“紧急指挥中心”,中心可以调遣传染病学和专业处理人员帮助受到病毒侵犯的美国各地。专家们一抵达事发地,便指挥建立地区监视系统、调查个人病例,并及时采取各种预防控制手段。同时,也使美国各政府部门和各级地方卫生机构得以有效地互通情况,并及时与世界卫生组织交流信息。

第二,公共卫生体系健全。美国的应急反应机制体系分为城镇和州级公共卫生机构、一线的医院等医疗机构、联邦级别的CDC三大层次,由全国公共信息系统、公共卫生实验室快速诊断应急网络系统、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控制机动队伍和网络系统、大都市医学应急网络系统、全国医药器械应急物品救援快速反应系统五大子系统组成。王俊:《公共卫生——政府的角色与选择》,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其公共医疗卫生防疫系统资源构建健全,准备充分。这些预先准备好的资源设施,使医院和医疗中心在面对SARS病毒时,可以有备无患。

第三,信息渠道畅通,系统完备。CDC作为美国医疗的协调机构,在获悉SARS疫情之后的数小时之内就决定提前启用新建的“危机行动中心”。该危机行动中心的建立原本是为解决2001炭疽事件中暴露出的卫生部门信息传递慢的问题,但这一旨在防御生物恐怖袭击的高技术指挥中心在迎战“非典”中派上了用场。该中心的启用增强了SARS危机中美国各政府部门和各级地方卫生机构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等的实时信息交流能力。在信息发布方面,CDC除了发布新闻简报和在网上提供信息,还发布健康警告,通知那些从疾病感染地区进入美国的人士,建议他们监控健康,并提供症状清单。在疫情蔓延期间,美国政府卫生官员每周至少举行一到两次电话新闻发布会,向公众通报全球和美国的SARS疫情及防治进展;各大媒体网站也可直通该中心的网址,并以问答方式向公众解疑,透明度极高。

第四,专业研究实力雄厚。CDC和世界卫生组织以及世界上许多其他实验室一起,确定了SARS的致病源为冠状病毒,着手开发抗滤过性病原体的药物,合成疫苗的主要成分,并展开诊断性试验,使得疾病在初期就能够被发现。同时,CDC配置医疗官员、流行病专家和其他专门医师,在世界范围内协助现场调研,并在国内帮助各州和地方卫生部门调研潜在的SARS病例。

第五,部门协调运作,反应迅速。美国政府对SARS的预防和控制也表现出高度的重视和警觉,尤其是全方位的立法,增强了政府应对危机的能力。2003年4月4日,美国总统布什颁布行政命令把SARS列入“可检疫流行病”名单,这是近20年来美国在此名单上首次添加新型流行病。同时,布什还签署总统令,赋予医疗卫生工作人员隔离嫌疑病毒携带者的权力,如果一个体格健康尚无病兆的人被怀疑带有SARS病毒,隔离中心工作人员可随时将他们带走。

2突发性公共事件与政府应急能力建设

2003年7月28日,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总结了抗击非典的经验教训,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也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这标志着中国政府全面加强应急管理的工作逐步展开。闪淳昌,周玲:《从SARS到大雪灾:中国应急管理体现建设的发展脉络及经验反思》,《危机管理研究通讯》(南方雪灾特刊三)第39期,2008年4月。应对SARS危机既是对我国政府处理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应急能力的考验,也是构建我国的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处理和危机预防机制的契机。

来自中国各地的解放军三军白衣战士,2003年5月在北京小汤山医院抗击“非典”,她们全副武装准备进入病房服务

首先,挽救生命与保障人们的基本生存条件,是政府应急管理的首要任务。所谓公共危机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危机的产生、发展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危机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防范、化解危机,恢复社会秩序,保障人们正常生产和生活的活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因此在危机状态下,保障人民生存权利的体制,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

其次,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危机管理机制有着巨大的外部社会效应,其明显的公共产品特性使得这一体系的建设无法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对资源的配置,因此,解决突发性公共事件必须以政府为主,通过政府配置公共资源来完成。政府应急能力的建设并不是某一个具体部门的事情,也不是一个单纯的投入问题,而是由政府应急职能、应急体制、应急投入等构成的一个系统,所以,我国要重点推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和应急体制、机制、法制建设工作,整合资源,合理配置资源,只有这样才可能使整体应急处理能力达到最大化。

再次,政府应急职能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危机管理的划分和主要内容应该是准确的;二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各个部门在体系中的职能分工应是相对独立、相互信任、相互协调的;三是服务于职能发挥的基本的资源储备、信息体系建设应是配套的。另外,应急体制的构建主要包括五个阶段:检测防范阶段、识别控制阶段、综合处理阶段、评估学习阶段和恢复重建阶段。汪玉凯:《公共危机与管理》,中国人事出版社2007年版。

复次,公共管理投入,特别是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和危机管理体系建设的投资周期长、投入总量大,建成后只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在公共资源配置上往往不能作为优先发展的目标。但是考虑到在无准备情况下一旦危机爆发后的成本,这样的投入还是应以事前安排更为经济。但是作为一个处在转轨中的发展中国家,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社会发展和公共事务管理水平才是适宜的、最佳的,因此,尽管应急机制的建设十分必要,但建设的速度、程度又必须量力而行。

最后,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解决和管理来源于运行高效、配合紧密的危机管理机制,这一机制的构成包括有效的行政运行体制、完善的法律法规、资源充裕的医疗体系以及多元化的信息系统。第二章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原则章简介一、以人为本的原则二、时间第一的原则三、信息公开的原则四、注重程序的原则五、灵活变通的原则六、协同应对的原则七、科学应对的原则八、合法应对的原则九、适度应对的原则十、预防为上的原则案例点评:陕县“七二九”矿业淹井事件及应对章简介

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可以减少和避免人、财、物的损失,降低社会的政治风险,提升政府形象和锤炼民族精神。危机事件种类繁多、危害严重,各种突发事件往往由一系列不同的阶段组成,而突发事件的每一个阶段也往往具有各自的特点。因此,突发事件发生以后,应对工作要因事、因时、因势而异,不可千篇一律、墨守成规。但从总体而言,公务人员尤其是领导者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时候,依然要遵循一些规律性原则。一、以人为本的原则

突发事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挑战和威胁之一。无论是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还是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都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威胁。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政府是人民政府,人民的利益重于泰山,党和政府的责任也重于泰山,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受侵害、减少损失,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防止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处理已经发生的危机,减轻损失,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维护社会稳定,是政府的基本职能,是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鲜明体现。

以人为本的原则是指在处理突发事件中,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应该把挽救和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尤其是生命安全,作为处理突发事件和开展救援工作的首要任务。这不仅要确保受害者和受灾人员安全,还应该最大限度地保护参与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人员,包括士兵和警察等的生命安全。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就要居安思危,预防为主,全力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工作。要健全公共安全管理机制,健全监测、预测、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加强专业救灾抢险队伍建设,健全救灾物资储备制度,搞好培训和预案演练,全面提高国家和全社会的抗风险能力。要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和非常态相结合,做好深入细致的工作,真正把各项预防和应急措施落实到位。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就要在发生突发事件后,及时准确地向公众发布事件信息,并做好后续发布工作。不确定性和应急性是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重要特征。及时、准确发布有关信息,主动引导舆论,维护社会稳定,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和消除因公共安全突发事件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体现政府高度负责的态度,是政府有效处置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就要积极组织动员公众参与应急管理,提高公众应急能力。社会公众既是突发事件的承受者,也是防范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参与者。要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通过这些努力,为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就要做好应急保障工作,特别是要做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发生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尤其是自然灾害,人民群众的生活必然会受到影响。要做好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确保灾区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住处、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要做到这些,相关的医疗、交通、治安、物资保障措施必须跟上。突发事件处理中的以人为本原则是各级公务人员尤其是领导者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应该首先坚持的基本原则。特别是在处理有关与人的生命有关的突发事件,尤其是人质事件的时候,一定要将人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避免不必要的人员伤亡。

资料链接

总理被绑架被杀害的惨痛教训

178年3月1日清晨,意大利总理莫罗被4名“红色旅”成员绑架。绑架事件发生以后,“红色旅”接二连三发出布告,提出种种要求,但是政府下决心不同恐怖分子谈判,拒绝了这些要求。意大利警察倾巢而动,开始了空前规模的大搜捕,政府后来又调动5万军队加入搜捕的行列。经过一个多月的搜捕,仍未找到莫罗总理的下落。5月1日,人们发现了横陈街头的莫罗尸体。意大利当局在总理被劫持的情况下,不与恐怖分子接触,拒绝其谈判的要求,最终导致人质被害,显然是失策的。如果采取谈判的策略,软硬兼施,甚至做出有限让步,一面谈,一面摸清恐怖分子的底细,并寻找时机采取营救措施,后果肯定要比不谈判好。因为对恐怖分子接二连三的公告置之不理,从而使恐怖者担心夜长梦多,产生绝望情绪,最终对人质下了毒手。二、时间第一的原则

突发事件来势凶猛,往往具有偶然性、震撼性等特征,整个事件过程发展变化迅速,有时甚至无章可循或者没有先例可以借鉴,而且由于信息不畅通或者不全面,其发展与结果往往带有不确定性,难以预料。加之突发事件巨大的破坏性、危害性及其负面影响,突发事件一旦发生,时间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对突发事件初始阶段能采取及时、准确的应急措施,往往能使民众的心理得以初步安定,社会秩序得以基本维持。这就为争取整个突发事件处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因此,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在第一时间、在事发现场采取一系列紧急措施,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及时控制事态的发展。如果政府及其公务员在突发事件面前反应迟钝,优柔寡断,势必丧失抢救机遇,造成险象环生、岌岌可危的被动局面。即便是在危机已经发生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关键性的决策制定过程中,时间性原则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稍稍延误几分钟甚至是几秒钟,就可能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或者财产损失。因此,为了有效防范突发事件的蔓延,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领导者及公务人员必须行动快捷,以免延误良机。

资料链接

伊朗人质危机中的时间教训

179年1月4日,伊朗激进分子推翻巴列维王朝,强占了德黑兰的美国驻伊朗大使馆,将66名美国外交人员掳为人质,其中1名人质不久被释放,但其余的53名人质一直扣押到181120日才得到释放。期间伊朗人质危机僵局持续了数月,美伊谈判毫无结果。180年,卡特政府曾采取军事行动,企图解救美国人质,但这次行动不仅中途夭折,而且还搭上了5名美国军人的生命。美国朝野大为震惊。180年美国大选时,伊朗人质危机处理不当直接导致卡特丢掉了总统宝座。而且,从长远来看,此次人质危机事件由于处理时的拖沓,引发了美国与伊朗的关系恶化。

为了做到及时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就要求突发事件的处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首先要树立时间至上的观念,特别是领导者及时决策和发出指令对于事件的解决尤为重要。同时,还要求参加突发事件应对的救援人员以及相关的军队、警察等救援力量具有快速发应的能力,在接到报警和上级的命令后,有关人员和行动小组能够“闻风而动”,及时赶到事发现场,并迅速投入救援和处理工作。三、信息公开的原则

政府是公共信息最大的拥有者和控制者,尤其是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政府更是处在核心地位,这使得政府在突发事件的应对中具备了实现信息公开的可能性。而且突发事件具有影响社会秩序的潜在危险,应对必须迅速准确,这更决定了政府信息公开的高度必要性。

资料链接

2007年1月5日,受台风“利奇马”的影响,海面风大浪急,广东省台山市下川岛旅游航线停运,3000多旅客滞留在岛上。在此期间,政府有关部门没有向旅客发布天气信息以及航务信息,导致旅客出现过激行为,拥堵售票口且砸碎玻璃,公安部门维持秩序仍未能控制住局面。到晚上十点,政府有关部门才公布该事件的相关信息并作出相应安排,事态得到平息。

行政公开原则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应有之义,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属性。它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行政机关的行政决策活动及其过程公开;二是行政机关制定或决定的文件、资料、信息情报公开。

由于突发事件具有不可预知性、过程的震撼性、后果的严重性以及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和利益等特征,同时,也只有政府具备实现信息公开的可能性,因此在应对突发事件中政府实现信息公开是十分重要的。

在突发事件发生、应急过程中,由于突发事件具有后果严重性以及可能危及公共利益的特殊特征,故政府可以行使较平时更多、更广泛和更具强制性的权力,这种权力的行使,对于有效组织和运用社会资源,及时采取强有力的应急措施,尽快消除危险、度过危机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但是,这种权力也可能会对社会公众的基本人权、法治构成威胁,而消除这种威胁的措施,一是靠法制对紧急权力进行规范,二是靠社会公众对政府紧急权力的行使进行直接的监督。公众监督的最好办法就是将权力的行使过程置于阳光之下。此外,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可以提高公众对政府执法行为的理解和配合,从而提高应急效率。

因此,除一些公开会影响工作开展的特殊情况外,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过程、结果,都应当公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作出的应对突发事件的决定、命令,应当及时公布。主要理由是: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作出决定、命令是宪法和组织法赋予的一项重要权力,对社会公众往往具有拘束力和指向作用。并且,应对突发事件的决定、命令需要社会公众知晓、执行,不及时公布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四、注重程序的原则

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和应对,需要按照一定的评估标准和优先顺序,确定现场处理的工作程序。一般来说,如果有法律规定的话,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实施;如果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的规定,就要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确定优先程序。但不管怎样,抢救受害人员的生命安全应该放在首位。除此之外,应该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和抢救人员的实际救助能力,确定优先次序。因此,最先到达事故现场的工作人员,必须在简单评估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加以抢救。比如一些暴力性事件,应该以迅速有力地恢复正常的秩序作为首选目标;有的自然灾害,应该以经济标准来区分轻重缓急,确定先抢救什么,后抢救什么。

资料链接

184年6月,英国乔治大楼发生火灾。这栋大楼是英国赫夫宁厄姆府邸的最主要部分,建筑特色和内部妆饰杰出,楼内陈放着许多珍贵的油画和家具,还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消防人员到达现场之后,首先进行火场侦察,有效地控制了火势沿走廊向东侧和三楼发展。与此同时,大量消防队员进入大楼搬运文物。位于大楼东侧的一楼图书馆,由于消防队员的奋力抢救,从而避免了重大损失。此次灭火由于参与消防人员的临危不惧、有条不紊、全力抢救,损失降低到了最低程度,乔治大楼80%得以保全。

一般来说,参加突发事件处理的人员在接到命令之后,应该以最快的速度抵达事故现场,然后可以按照以下程序展开工作:(1立即组织现场人员抢救生命,迅速转移受害人脱离危险;(2)火速封锁出事现场,或者驱散围观群众,以免影响救援和处置工作;(3)在尽可能靠近事发现场的地方设立危机现场处理指挥中心;(4)根据事态的发展向政府有关应急部门寻求必要的其他援助;(5)迅速建立和重新建立通讯联络,保证信息畅通;(6)尽可能将已经收集到的现场情况、事故的发展趋势、可能造成的后果以及下一步将要展开的工作等情况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当然,上述程序在实施过程中会随着事发现场的具体情况而有所改变和调整。

资料链接

应急工作程序五、灵活变通的原则

突发事件的特性决定了突发事件应对必须将灵活变通置于重要地位。突发事件是复杂系统的突变,而不是一系列事件按照线性的时间顺序先后发生。由于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和破坏性,使得公共机构在处理中就要遵循灵活变通的原则。突发事件是形形色色的,因此对不同的突发事件处理手段也不尽相同。所以针对不同情况下的突发事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根据具体情况,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灵活性的处理。

灵活变通的原则是在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根据控制目标,制定能体现突发事件特点的控制方案。在目标确定、方案运行过程中,根据具体的处置对象、处置任务、处置目标,善于捕捉契机,灵活运用方法,将处置模式的基本要求与自己的特长融会贯通,大胆地进行改革创新,形成自己的处置风格。

坚持灵活变通的原则,要求在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制定处置方案、计划时,要保证执行方式灵活性。成功的实施战略应该是可以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