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顽症金方(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9 19:19:53

点击下载

作者:孙世发

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消化内科顽症金方

消化内科顽症金方试读:

前言

本书名曰《顽症金方》,即是难治性病证的优良方剂。一个疾病,有多个症状,中医常以症状为病名,如咳嗽、水肿、黄疸等等,是很多疾病可能出现的一个症状,也是中医的一个病名。

西医临床是以病种的诊断为前提,医生面对患者诉说的主要痛苦——病人主诉,也即疾病的主要症状,医生要对这一症状进行关联分析,进行临床症状的鉴别诊断,确定引起这一症状的根本原因,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也有一些疾病,主症不明确,如中医的肺痨、肺痿、妇人脏躁等,西医的高脂血症、脂肪肝、肾病综合征等。这些疾病或是一类症候群、或是实验检查的异常指标。

中医和西医具有各自的理论体系,但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体。中医院校以教学中医药为主,同时开设了一定比例的西医课程;西医院校以教学西医为主,也开设了中医学课程。因此,今天的医生多数对中西医均有了解。特别在临床上,中医和西医都要围绕病人的主诉、主症进行分析,由于中医多以主症为病名,其结果即形成本书以主症为主,部分主症不清晰或是没有明显临床表现的现代疾病则采用西医病名为辅的编纂形式。

中医有经方时方之谓。精炼的经方历代相传,疗效确切,是方剂之精华,正所谓千金易得,一方难求。随时代变化的疾病谱又必然要求我们不断创造新的方剂,优良的时方是临床医生实践经验的结晶,同样是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的。

当然,一首优良的方剂,只有在临床实践的反复应用中才能得到证实,才能体现其如金之贵的价值。而每一位医生,精力所限,难以遍览古今文献,即使经验卓著的医生,也还有在更大范围寻求有效方药的必要。我们以方剂文献信息研究为主,有条件收集、总结和归纳古今方剂之精华,希望几千年来历代医家流传下来的方剂能在今天发扬光大,继续为人类的健康和繁衍昌盛发挥作用。为此,编纂了《顽症金方》,如能为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些微有益之助,也当引以为欣。书中缺欠甚至错误在所难免,希望读者不吝指出,以企共进。孙世发 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凡例

本书以主症或病为章,每章分列若干证型,按照方名第一个字的笔画为序收录相应的方剂。

1.每一方剂,以方名、方源、别名、组成、用法、功效、主治、宜忌、加减、方解、验案等项归纳其内容。

2.方名、方源、别名,一方之最早名称文献,其他名称为别名,选择有较为流行者录之,并用括号标明其出处。

3.组成:为每一方剂所含药物,一般照录原书。药物用量则一律改写为法定计量单位,数字用阿拉伯数字,量词用汉字。

4.用法:包含方剂的制法和用量、服法。药物用量及全方用量均供医生或用方者参考。

5.功效:是指全方的作用,一般均以原文献为准,稍做文字修饰。

6.主治:综合归纳各文献所载一方剂的适应证范围。

7.宜忌:医生或用方者须注意的事项。

8.加减:对原文献的加减内容择其要者录列。

9.方解:方剂组成、配伍特点的简要阐述。

10.验案:以文摘形式收录古今治验案例,但仅限于本书相关的病证。

11.部分方剂中含有毒性药物,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慎重应用。

12.少数方剂含有禁用药材,主要有犀角、虎骨等,为保持方剂原貌,文中未做改变,但临床应用替代品。1 嗳气

嗳气,又称“噫气”,是指胃中气机上逆,经食道由口而出,其声沉长,不似呃逆声急短促的病症。多因脾胃虚弱,或胃有食滞而致的消化不良,浊气上逆所致。

本病可见于西医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等多种胃及十二指肠疾病的一个临床症状,常伴有脘腹胀满,痞满,饮食少味或不欲饮食,甚则可兼见泛酸、嘈杂、疼痛,但本篇所述,乃以嗳气为主。大致可概括为气滞食积、脾胃虚寒、湿困脾胃、胃气上逆、肝胃不和等证型。其治疗当以消食导滞、温中健脾、醒脾和胃、行气降逆、疏肝理气、调和肝胃等为基本大法。气滞食积

胃脘不适或感胀满,时时嗳气,偶有轻微疼痛,食欲减退,多食则易引起食物不消,或嗳酸腐,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或兼滑。治以行气和胃,消食导滞。

十味保和丸

方源《景岳全书》。

组成 人参、白术、茯苓、半夏(制)、陈皮各3克,藿香、香附、砂仁各1.8克,炙甘草、木香各9克。

用法 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2枚,煎至210毫升,去渣,空腹时温服。

功效 补气健脾,和胃降逆。

主治 脾胃虚弱,气滞不降,时作嗳气。

丁香饼子

方源《寿亲养老新书》。

组成 半夏(汤泡)60克,茯苓(去皮)30克,丁香15克(不见火),白术30克(炒),川白姜30克(泡),甘草30克(炙),白扁豆(用姜汁浸,蒸熟,焙)30克,橘红60克(去白膜,姜汁浸一宿,焙)。

用法 上为细末,用生姜汁煮薄面糊为饼,如棋子大。每次1饼,细嚼,生姜汤送服,不拘时候。

功效 温胃去痰,解酒进食,宽中和气。

主治积滞不消,心腹坚胀,痰逆呃哕,噫酢吞酸,胁肋刺痛,胸膈痞闷,反胃恶心。

分心气饮

方源《普济方》引《如宜方》。

组成 紫苏茎叶120克,羌活、半夏(汤浸7次)、肉桂(去皮)、青皮(去白)、陈皮(去白)、大腹皮、桑白皮、木通(去节)、白芍、甘草、茯苓各30克。

用法 上为散。每次9克,以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枣2枚,灯芯草10茎,煎取100毫升,去渣温服。

功效 调顺三焦,消化滞气。

主治 忧愁思虑,或因酒食过伤,气不流畅,心胸痞闷,胁肋胀满,噎塞不通,嗳气吞酸,呕吐恶心,头目昏眩,四肢倦怠,面色萎黄,日见瘦羸。

匀气散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丁香、檀香、木香、白豆蔻仁各60克,藿香叶、甘草(炒)各240克,砂仁120克。

用法 上为细末。每次3克,入盐末少许,用沸汤点服。

功效 行气健脾,温中和胃。

主治 脾胃气滞,宿冷不消,胸膈虚痞,心腹刺痛。

保和丸

方源《丹溪心法》。

组成 山楂180克,神曲60克,半夏、茯苓各90克,陈皮、连翘、莱菔子各30克。

用法 上药研末,炊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70~80丸,空腹时用白汤送下。本方加白术60克,名大安丸。

功效 消食和胃。

主治 食积停滞,胸脘痞满,腹胀时痛,嗳腐吞酸,恶食,或呕吐泄泻,脉滑,舌苔厚腻或黄。

方解 本方所治,是饮食积滞,宿食不消证。方中山楂善消油腻肉积;神曲能消酒食陈腐之积;莱菔子消面食痰浊之滞;陈皮、半夏、茯苓理气和胃,燥湿化痰;连翘散结清热;

诸药配合成方,共成消食和胃之功。

神曲汤

方源《观聚方要补》引《医经会解》。

组成 神曲、山楂、连翘、陈皮、半夏、茯苓、麦芽、莱菔子各9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消食导滞。

主治 伤于食,身热头疼,噫气作酸,腹硬胀满,粪来逼迫作声,下坠臭甚,如抱坏鸡子秽气,脉来沉实。脾胃虚寒

胃部不适,或有微痛,喜食热物,食冷则不舒或常因多食生冷而发病,疼痛喜用手按和热熨,得按或热熨则痛减,舌淡苔薄白,脉迟缓或沉。治以温中祛寒,健脾和胃。

丁香茱萸汤

方源《兰室秘藏》。

组成 黄柏0.9克,炙甘草、丁香、柴胡、陈皮各1.5克,升麻2.1克,吴茱萸、苍术、人参各3克,当归身4.5克,草豆蔻、黄芪各6克。

用法 上为粗末。每次15克,用水6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渣,空腹热服。

功效 温中健脾。

主治 脾胃虚寒,呕吐哕者。

半夏饮

方源《圣济总录》。

组成 半夏(生姜汁炒黄)、干姜(炮)各30克,枣肉(焙)、附子(炮裂,去皮脐)、青皮(汤浸,去白,焙)各15克,陈皮(汤浸,去白,焙)、红豆蔻(去皮)各7.5克,木香4克,草豆蔻(去皮)2枚。

用法 上为粗末。每次4.5克,用水150毫升,蜂蜜5毫升,煎至110毫升,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功效 温中降逆,健脾和胃。

主治 中焦有寒,脾胃不和,不能饮食,见食吐逆。

降逆止呃汤

方源《中医方剂与治法》。

组成 赭石24克,陈皮15克,金沸草、竹茹、太子参各12克,丁香、柿蒂、天冬、麦冬、甘草、枇杷叶各9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降逆止呕。

主治 寒热错杂,胃气上逆,呃声低怯,下肢欠温,口干,舌红,苔薄。

厚朴温中汤

方源《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 厚朴(姜制)、陈皮(去白)各30克,甘草(炙)、草豆蔻、茯苓(去皮)、木香各15克,干姜2克。

用法 上为粗散。每次15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功效 温中理气,燥湿除满。

主治 脾胃虚寒,心腹胀满,及秋冬客寒犯胃,时作疼痛。

宜忌 服药期间,忌一切冷物。

方解 方中厚朴理气燥湿,消胀除满;草豆蔻、干姜、生姜温中散寒;木香、陈皮行气宽中;甘草、茯苓健脾渗湿。诸药合用,共成温中理气,燥湿除满之功。

高良姜散

方源《太平圣惠方》。

组成 高良姜45克(锉),厚朴60克(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桂心30克,当归30克(锉碎微炒)。

用法 上为散。每次9克,以水30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功效 温里散寒,下气行滞。

主治 胃脘疼痛,腹胁气胀,不欲饮食。

温胃汤

方源《东医宝鉴·杂病篇》。

组成 干姜(炮)4.5克,附子(炮)、半夏曲、厚朴、人参、陈皮、甘草(炙)、当归各3.75克,川椒(炒)3克。

用法 上锉1帖。水煎服。

功效温中散寒,健脾和胃。主治胃气虚冷,脘腹胀满。

陈皮竹茹汤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 陈皮12克,竹茹12克,大枣5枚,生姜9克,甘草6克,人参3克。

用法 以水1000毫升,煮取300毫升,温服100毫升,1日3次。

功效 理气降逆,益胃清热。

主治 久病体弱或吐下后胃虚有热,气逆不降,呃逆或呕吐,舌红脉虚数。

方解 本方所治,是胃虚有热,热气冲逆之证。方中陈皮行气和胃以止呕,竹茹清热和胃以止呕,二药同用,使热去气降为君;人参扶助正气,与陈皮相伍,行气与补气兼顾,生姜和胃止呕,与竹茹相配,清中有温,使清而不寒,共为臣药;甘草、大枣助人参补虚之力,并调和诸药。众药合用,共奏理气降逆,益胃清热之功。湿困脾胃

脘腹胀满,偶有胃痛,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肢体困重,怠惰少言,舌淡苔白腻,脉濡或弱。治以健脾化湿,调中和胃。

三和散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别名三和汤(《圣济总录》)。

组成 羌活(去芦)、紫苏茎叶(去粗梗)、沉香、木瓜(薄切,焙干)、大腹皮(炙焦黄)各30克,川芎、炒甘草、陈皮(去白)、木香、槟榔(面裹煨熟,去面)、白术各22.5克。

用法 上为粗末。每次6克,用水150毫升,煎至9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功效 散寒行气,燥湿和胃。

主治 五脏不调,三焦不和,心腹痞闷,胁肋胀痛,肠胃燥涩,不欲饮食,胸腹满闷,大便不通。

平胃散

方源《医方类聚》引《简要济众方》。

组成 苍术120克(去黑皮,捣为粗末,炒黄色),厚朴90克(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陈皮60克(洗令净,焙干),甘草30克(炙黄)。

用法 上为散。每次6克,用水300毫升,入生姜2片,大枣2枚,同煎至18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功效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 湿困脾胃,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吐恶心,嗳气吞酸,常多泄泻,肢体沉重,怠惰嗜卧,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方解 本方是由《博济方》平胃散减人参、茯苓而成,是治疗湿困脾胃的基本方。方中重用苍术燥湿运脾为君;厚朴行气化湿,消胀除满为臣;陈皮行气化滞为佐;炙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同用,共成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

安胃饮

方源《景岳全书》。

组成 陈皮、山楂、麦芽、木通、泽泻、黄芩、石斛各6克。

用法 用水230毫升,煎取160毫升,空腹时服。

功效 清胃降逆。

主治 胃火上冲,呃逆不止,胸脘痞闷,便结口渴,苔黄脉数。

加减 胃火热甚,脉滑实者,加石膏。

安中调气丸

方源《古今医鉴》。

组成 陈皮60克,姜半夏30克,白茯神30克,白术(土炒)60克,枳实(麸炒)30克,紫苏子(炒)18克,川芎15克,当归(酒洗)15克,白芍(盐、酒洗,炒)24克,木香3克,炙甘草9克,香附90克(长流水浸3日,洗净,炒黄色),神曲(炒)30克,黄连(姜汁浸,晒干,猪胆汁拌炒)30克,白豆蔻15克,莱菔子(炒)15克。

用法 上为细末,竹沥、姜汁打神曲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次80丸,用开水或米汤送服。

功效 燥湿化痰,理气和胃。

主治 脾胃气滞,痰湿积聚,恶心欲呕。

顺气散

方源《鸡峰普济方》。

组成 甘草、茯苓各120克,白术、厚朴各180克,干姜60克,陈皮90克。

用法 上为细末。每次6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食后温服。

功效 温中补虚,理气和胃。

主治 脾胃虚寒,胃气不顺,呃逆嗳气。

茯苓泽泻汤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 茯苓25克,泽泻12克,桂枝6克,白术9克,生姜12克。

用法 用水1000毫升,煎煮,后下泽泻,再煎取300毫升,每次温服100毫升,1日3次。

功效 燥湿化饮。

主治 饮湿内停,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

藿香丸

方源《圣济总录》。

组成 藿香、木香各45克,半夏(汤洗去滑)60克,丁香、槟榔(锉)各23克,白术30克,荜澄茄、红豆蔻(去皮)各15克。

用法 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20丸,用陈皮煎汤送服,不拘时候。

功效 健脾理气。

主治 反胃吐逆,虚气上攻,心腹疼痛,多吐酸水。胃气上逆

脘腹胀满,嗳气呃逆,或食纳乏味,多食则不适;或恶心呕吐,脘腹时痛;舌质多淡,舌苔薄白,脉沉迟或缓而涩。治以调和脾胃,理气降逆。

丁夏汤

方源《医学入门》。

组成 丁香、半夏各9克。

用法 上药加生姜同煎,温服。

主治 脾胃虚寒,停痰留饮,哕逆呕吐。

丁香柿蒂汤

方源《证因脉治》。

组成 丁香6克,柿蒂9克,人参3克,生姜6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温中益气,降逆止呃。

主治 胃气虚寒,呃逆不已,胸痞脉迟者。

方解 本方所治,是胃气虚寒,胃失和降,气逆于上之呃逆证。治宜温中益气,降逆止呃,而以温中降逆为主。故方用丁香温胃散寒,下气止呃;柿蒂性温而苦涩,专止呃逆,二药相配,为治疗胃寒呃逆之要药。更配伍人参益气补虚,生姜温胃降逆,诸药相得,能使胃寒去,逆气平,胃虚复,则呃逆自止,胸痞亦除。

丁香柿蒂散

方源《世医得效方》。

别名 温中汤(《古今医鉴》)、丁香柿蒂汤(《杂病源流犀烛》)。

组成 人参、茯苓、陈皮、半夏、良姜(炒)、丁香、柿蒂各30克,生姜45克,甘草15克。

用法 上为散。每次9克,用水150毫升煎,乘热顿服。或用此调苏合香丸服亦妙。

主治 吐泻及病后胃中虚寒,呃逆频作者。

母丁香膏

方源《鸡峰普济方》。

组成 五灵脂30克,丁香14个,母丁香7个。

用法 上为细末,以犬胆和为丸,如豌豆大,捏扁阴干。每次1饼子,倒流水下。

功效 理气活血。

主治呃逆不止。

沉香降气汤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香附(炒去毛)1250克,沉香575克,砂仁1500克,甘草(炙)3750克。

用法 上为细末。每次3克,入盐少许,沸汤点服。早晨空腹时服,去邪恶气,使无瘴疫。

功效 降气宽中。

主治 气机郁滞,胸膈痞塞,心腹胀满,喘促短气,干哕烦满,咳嗽痰涎,口中无味,嗜卧减食;胃有留饮,噫醋吞酸,胁下支结,常觉妨闷;中寒呃逆,脾湿洞泄,两胁虚鸣,脐下撮痛;脚气病患者毒气上升,心腹坚满,肢体浮肿者。

沉香降气散

方源《御药院方》。

组成 沉香、木香、丁香、藿香叶、人参(去芦头)、甘草(炮)、白术各30克,白檀60克,肉豆蔻、砂仁、桂花、槟榔、陈橘皮(去白)、青皮(去白)、白豆蔻、茯苓(去皮)各15克,川姜(炮)、枳实(炒)各60克。

用法 上为细末。每次6克,入盐少许,用水250毫升,同煎至175毫升,和滓温服,不拘时候,1日2次。

功效 理气降逆,温中和胃。

主治 三焦痞滞,气不宣畅,心腹疼痛,呕吐痰沫,胁肋膨胀,噫气吞酸;胃中虚冷,肠鸣绞痛,宿食不消,反胃吐食;及五膈五噎,心胸满闷,全不思食者。

柿钱散

方源《简要济众方》。

组成 柿钱、丁香、人参各等份。

用法 上为细末,水煎,食后服。功效健脾和胃。

主治 气逆。呃声低而无力,食少体倦,舌淡苔白,脉细弱,属胃气虚逆者。

顺气消滞汤

方源《寿世保元》。

组成 陈皮6克,半夏(姜炒)6克,茯苓(去皮)9克,丁香0.9克,柿蒂2个,黄连(姜炒)0.6克,神曲(炒)6克,香附6克,白术4.5克,竹茹12克,甘草2.4克。

用法 上药锉碎。

加生姜5片,水煎服。功效顺气消滞,降逆和胃。

主治 食后气滞,呃逆连声不止者。

神香散

方源《景岳全书》。

组成 丁香、白豆蔻(或砂仁亦可)各等份。

用法 上为末。每次1.5~2.1克,甚者3克,用温开水送1克,甚者3克,用温开水送服,1日2~3次。若寒气作痛者,姜汤送服。

功效 理气宽中,温中祛寒。

主治 寒凝气滞,胸胁或胃脘胀痛,呕哕气逆,噎膈。

方解 方中丁香温胃暖脾,降逆止呕;白豆蔻芳香化湿,理气畅中。二药合用,共奏理气宽中,温中祛寒之功。

宽中降逆汤

方源《温病刍言》。

组成 莱菔子、焦山楂、麦芽、神曲各10克,厚朴、酒大黄、枳实各6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宣导中焦,理气降逆。

主治 食滞中焦,脘腹胀满,呃逆或嗳气,不思饮食。

理中加丁香汤方源《丹溪心法》。

组成 人参、白术、炙甘草、炮干姜各3克,丁香10粒。

用法 加生姜10片,水煎服。

功效益气温中,降逆止呕。

主治 中脘停寒,喜食辛辣,入口即吐。

方解中脘停寒作痛,法当补中散寒,是以用人参、白术、炙甘草,诸甘温以补中;干姜、丁香,诸辛热以散寒;生姜降逆气以上呕吐。肝胃不和

情志抑郁,常喜呔息,嗳气吞酸,胁肋不适,胃脘常痛,甚至疼痛难忍,恶心欲吐,舌淡红,苔微腻,脉弦或弦滑。治以疏肝理气,调中和胃。

木香化滞汤

方源《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 枳实(炒)、当归梢各0.6克,陈皮、生姜、木香各0.9克,柴胡1.2克,草豆蔻、炙甘草各1.5克,半夏3克,红花少许。

用法 上为粗末,作1服,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150毫升,空腹时服。

功效 理气化滞,和胃消痞。

主治 忧思气滞,郁结中脘,心下痞满,不思饮食,腹部微痛。

宜忌 服药期间,忌酒、湿面。

良附丸

方源《良方集腋》。

组成 高良姜(酒洗7次,焙干)、香附(醋洗7次,焙干)。

用法 二药各研各贮。如因寒而得者用高良姜6克,香附3克;如因怒而得者用高良姜3克,香附6克;如因寒怒兼者,用高良姜、香附各4.5克,加入生姜汁1匙,盐1撮,以米汤为丸服之。

功效 疏肝理气,温胃去寒。

主治 肝郁气滞,胃有寒凝,脘腹疼痛,喜温喜按,胸肋胀痛,或痛经,苔白,脉沉紧者。

宜忌 胃脘痛属于肝胃火郁,甚或出血者忌用。

方解 本方所治,是肝寒胃冷,气滞不行之证。方中良姜温中暖胃,散寒止痛;香附疏肝开郁,行气止痛;二药用量,视病情寒凝与气滞孰轻孰重而变通,是治疗肝胃内寒,气滞脘腹疼痛的基本方法。

培脾舒肝汤

方源《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 白术9克,生黄芪9克,陈皮6克,厚朴6克,桂枝尖4.5克,柴胡4.5克,生麦芽6克,生杭芍12克,生姜6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培脾舒肝,升清降浊。

主治 肝气不舒,木郁克土,致脾胃之气不能升降,胸中满闷,常常短气。

方解 脾主升清,所以运津液上达;胃主降浊,所以运糟粕下行。白术、黄芪,为补脾胃之正药,同桂枝、柴胡,能助脾气之升;同陈皮、厚朴,能助胃气之降;清升浊降,满闷自去,无事专理肝气,而肝气自理。况桂枝、柴胡与麦芽,又皆为舒肝之品。用白芍者,收敛肝胆之气,以防上升,且可解黄芪、桂枝之热。用生姜辛散温通之性,以助肝脾之气化。众药合用,则有培脾舒肝之望。2 腹胀

腹胀是指胃脘胀满的一种症状。多因饮食失调,起居无节,湿阻气滞,脾胃虚弱以及瘀血阻滞经脉等原因引起。常见腹部胀大,食欲不振,食少饱闷,嗳腐吞酸,恶心呕吐等。可见于西医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反复发作不愈者更多是胃下垂所致;由于饮食不能得以正常消化,所以患者常常少思饮食,甚至厌食;胃肠动力不足,饮食物在胃肠内的运行缓慢,因而本病患者又多兼见便秘。

脾胃居于中焦,乃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任何原因造成气机升降失调,都可能出现腹胀。本篇主要述及相当于胃下垂相所致之腹胀,可概括为中气下陷、肝胃不和、气虚食滞、水湿内停等证型。治疗可以补中益气、疏肝和胃、健脾行滞、温化水湿等法为基础,可与嗳气篇互参。中气下陷

上腹饱胀,饮食减少,多食胀甚,嗳气频作,平卧则减轻,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弱。治以健脾和胃,益气升阳。

升阳补气汤

方源《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 厚朴(姜制)1.5克,升麻、羌活、白芍、独活、防风、炙甘草、泽泻各3克,生地黄4.5克,柴胡7.5克。

用法 上为粗末。每次15克,加生姜3片,大枣2枚,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渣,空腹时温服。

功效 理气和胃。

主治 饮食不时,饥饱劳役,胃气不足,脾气下陷,气短无力,不耐寒热,饭后昏闷,怠惰困倦,五心烦热。

羊皮面

方源《饮膳正要》。

组成 羊皮2个(洗净,煮软),羊舌2个(熟),羊腰子4个(熟,各切如甲叶),蘑菇500克(祛净),糟姜12克(各切如甲叶)。

用法 上用好肉酽汤或清汁,下胡椒30克,盐醋调和服。

功效 补中益气。

主治胃下垂。

补中益气汤

方源《脾胃论》。

别名 医王汤(《伤寒论今释》)。

组成 黄芪、甘草各15克,人参9克,当归身6克,陈皮9克,升麻6克,柴胡6克,白术9克。

用法 上药切碎,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渣,空腹时稍热服。

功效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 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动则气短;或气虚发热,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渴喜热饮,其脉洪大,按之无力,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头痛;或气虚下陷,久泻脱肛以及清阳下陷诸证。现用于子宫下垂、胃下垂或其他内脏下垂证。

宜忌 阴虚内热者忌服。

方解 本方是治疗中气不足、气虚发热及中气下陷之代表方,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臣;陈皮调理气机,当归补血和营为佐;升麻、柴胡协同人参、黄芪升举清阳为使。综合全方,一则补气健脾,使后天生化有源,脾胃气虚诸证自可痊愈;一则升提中气,恢复中焦升降之功能,使下脱、下垂之证自复其位。

香砂六君子丸方源《中药成方配本》。

组成 木香24克,西砂仁24克,炒党参60克,炒白术60克,茯苓60克,炙甘草30克,炒陈皮30克,制半夏60克。

用法 上为细末,每料用生姜、枣子各30克。煎汤代水泛丸,如绿豆大,约成丸300克。每日2次,每次6克,食后开水吞服。

功效 益气健脾,化痰和胃。

主治 脾虚气滞,消化不良,嗳气,食少,脘腹胀满,大便溏泄。

举元煎

方源《景岳全书》。

组成 人参、炙黄芪各9~15克,炙甘草3~6克,炒升麻1.5~2克,白术(炒)3~6克。

用法 用水220毫升,煎至160~180毫升,温服。

功效 益气升阳。

主治 气虚下陷,神疲乏力。肝胃不和

胃脘疼痛,胸胁胀满,呕腐吐酸,发作无常,情志抑郁,喜呔息,纳呆食少,舌淡苔薄,脉弦。治以疏肝理气,化湿行滞,调和脾胃。

中满分消汤

方源《兰室秘藏》。

组成 川乌、泽泻、黄连、人参、青皮、当归、生姜、麻黄、柴胡、干姜、荜澄茄各0.6克,益智、半夏、茯苓、木香、升麻各0.9克,黄芪、吴茱萸、厚朴、草豆蔻、黄柏各1.5克。

用法 上为粗末,如麻豆大。加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空腹时热服。

功效 健脾和胃,除湿消胀。

主治 脾胃虚寒,中满寒胀,腹中冷,心下痞,进食即呕吐,烦躁。

宜忌 服药期间忌房事,禁食酒、湿面、生冷及油腻等食物。

方解 方中川乌、生姜、干姜、吴茱萸、荜澄茄、益智、草豆蔻除湿开郁,暖胃温肾,以祛中焦之寒;青皮、厚朴行气破气,以散腹中胀满;升麻、柴胡升清气;茯苓、泽泻泻浊气;人参、黄芪益气健脾;陈皮舒调胃气,当归和血;麻黄发表;半夏燥湿化痰;黄连、黄柏清热燥湿,亦有热因寒用之意。诸药合用,共成健脾和胃,化湿行气之方。

生姜泻心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 生姜12克(切),炙甘草9克,人参9克,干姜3克,黄芩9克,半夏9克(洗),黄连3克,大枣4枚。

用法 上药加水20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每次温服200毫升,1日3次。

功效 和胃降逆,散水消痞。

主治 伤寒误汗,胃阳虚弱,水饮内停,症见心下痞硬,肠鸣下利,干噫食臭;以及妊娠恶阻、噤口痢等。现用于胃下垂、胃扩张、慢性胃炎等属胃阳虚弱、水饮内停者。

方解 本方主治胃阳虚弱,不能运化水饮所致的胃脘痞满证。方中生姜辛而气薄,既能温胃,又可散饮,故用为君药;半夏、干姜燥湿健脾,黄芩、黄连燥湿而清郁热,与半夏、干姜寒热并用,交通阴阳,用为臣药。人参、甘草益气扶正,奠定中土,用为佐药;大枣调和诸药,辅佐生姜以调和营卫,用为使药。配合成方,有解除心下痞满之效,故称“泻心”。

芍药枳术丸

方源《景岳全书》。

组成 白术60克(面炒),赤芍60克(酒炒),枳实30克(面炒),陈皮30克。

用法 上为细末,用荷叶汤煮黄小米粥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100丸,用米汤或白开水送服。

功效 健脾和胃,消滞化积。

主治 脾胃不和,食积痞满,腹部时常疼痛。

附子泻心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 大黄12克,黄连6克,黄芩6克,附子10克(炮,煮取汁)。

用法 上药切前3味,以麻沸汤400毫升渍之,须臾,绞去滓,纳附子汁,分2次温服。

功效 温经回阳,泄热消痞。

主治 阳虚于外,热结于胃。心下痞满而复恶寒,汗出者。

方解 本方所治,乃体表阳虚,胃中热痞之证。方中附子温经扶阳,以治肌表之恶寒;大黄、黄连、黄芩之苦寒,以麻沸汤浸渍,取其味薄气轻,清泻上部之邪热,以治胸部之痞结。

枳壳散

方源《普济方》引庞老方。

组成 枳壳(去瓤,锉,麸炒)、白术各15克,香附30克(麸炒,舂去皮),槟榔9克。

用法 上为细末。每次6克,米饮调下,1日3次,不拘时候。

功效 理气消积,健脾和胃。

主治 气滞食阻,心下痞闷或作痛,多噫败卵气。

香砂枳术丸

方源《景岳全书》。

组成 木香、砂仁各15克,枳实(麸炒)30克,白术(米泔浸,炒)60克。

用法 上为末,荷叶裹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50丸,白术汤送服。

功效 行气化滞,健脾消痞,理气开胃。

主治脾虚食少,或宿食不消,胸脘痞闷。

胜红丸

方源《瑞竹堂经验方》。

组成 三棱(醋炙)、蓬莪术(醋炙)、青皮(去瓤,炒)、陈皮(去白)、干姜(炮)、良姜、枳实(去瓤,麸炒)、白术(煨)、莱菔子(炒,别研)各30克,香附60克(炒去毛)。

用法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50~70丸,姜汤或木香汤、陈皮汤送服,不拘时候。

功效 消食快气。

主治心腹痞满。

消痞汤

方源《兰室秘藏》。

组成 枳实(炒)、当归梢各0.6克,陈皮、生姜、木香各0.9克,柴胡1.2克,草豆蔻、炙甘草各1.5克,半夏3克,红花少许。

用法 上为粗末,作1服,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150毫升,空腹时服。

功效 理气化滞,和胃消痞。

主治 忧思气滞,郁结中脘,心下痞满,不思饮食,腹部微痛。

宜忌 服药期间,忌酒、湿面。

脾积丸

方源《仁斋直指方论》。

组成 蓬莪术90克,三棱60克,良姜15克(上三药用米醋600毫升于瓷瓶内煮干,乘热切碎,焙),青皮(去白)30克,木香15克,不蛀皂角3大锭(烧存性),百草霜30克。

用法 上为末,用川巴豆15克,去壳研如泥,渐入药末研和得所,面糊为丸,如麻子大。每次5丸,加至10丸,用橘皮汤煎送服。

功效 理气活血,消积行滞。

主治 饮食停滞,腹胀痛闷,呕恶吞酸,大便秘结。气虚食滞

上腹部饱胀,纳呆食少,食后胀显,稍微多食则难消化,嗳哕酸腐食臭,形体消瘦,神疲少力,舌淡边有齿痕,脉弱或滑。治当健脾补气、消食导滞。

木香枳术丸

方源《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 木香、枳实(麸炒,去瓤)各30克,白术60克。

用法 上为细末,荷叶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50丸,空腹时用温水送服。

功效 理气化滞,开胃进食。

主治 食积气滞,胸闷腹胀,饮食乏味。

曲术丸

方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组成 神曲(炒)90克,苍术(泔浸三宿,洗净晒干,炒)45克,陈皮30克。

用法 上药为末,用生姜汁别煮神曲末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0~50丸,姜汤送服,不拘时候。

功效 消食行滞。

主治 宿食停饮,脘痛吞酸,嘈杂嗳腐,口吐清水。

曲芽枳术丸

方源《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 枳实(麸炒,去瓤)、大麦芽(面炒)、神曲(炒)各30克,白术60克。

用法 上为细末,荷叶裹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50丸,空腹时温水送服。

功效 消食行滞。

主治 强食过饱,心胸满闷不快。

安置精华散

方源《中国藏医学》。

组成 石榴子、肉桂、小豆蔻、荜茇、红花各等份。

用法 上为散。

每次9克,温开水送服。功效温胃化滞。

主治 脾胃虚弱,痰湿阻滞,食不消化。

豆蔻橘红散

方源《杨氏家藏方》。

组成 丁香30克,木香30克,白豆蔻、人参(去芦头)、白术、厚朴(生姜汁制)、神曲(炒)、干姜(炮)、半夏曲、陈皮(去白)、甘草(炙)、藿香叶(去土)各15克。

用法 上为细末。每次9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1枚,同煎至105毫升,空腹时温服。

功效 温脾养胃,消食和中。

主治 脾胃虚弱,食谷不消,呕吐,泄泻腹胀。

和中丸

方源《医学心悟》。

组成 白术(陈土炒)120克,白扁豆(炒)90克,茯苓45克,枳实(面炒)60克,陈皮90克,神曲(炒黑)、麦芽(炒)、山楂(炒)、香附(姜汁炒)各60克,砂仁45克,半夏(姜汁炒)30克,丹参(酒蒸)60克,五谷虫(酒拌,炒黄色)90克。

用法 上为细末,荷叶用1张,煎水迭药末为丸。每日上午、下午开水送服6克。

功效 健脾益气,消食和胃。

主治 胃气不和,消食不化,腹胀嗳气。

炙肝散

方源《中藏经》。

组成 白术、白芍药、山白芷、桔梗各120克。

用法 上药各生为细末。用不入水猪肝150克,作小片子或块子,拌药45克,细切葱白6.6厘米,盐3克,同拌肝令匀。以竹签子作串,慢火炙香熟。空腹时吃,用米饮送服。

功效 和胃进食。

主治 脾胃虚弱,饮食减少,大便溏薄。

建中丸

方源《圣济总录》。

组成 白术、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各60克,木香、诃子(去核)、肉豆蔻(去皮)、川芎各30克。

用法 上药为末,煮枣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0丸,空腹时米饮送服。

功效 健脾和胃,理气行滞。

主治脾胃不和,不能饮食。

枳术丸

方源《内外伤辨惑论》引张洁古方。

组成 白术60克,枳实(炒黄色,去瓤)30克。

用法 上同为极细末,荷叶裹,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50丸,用白汤送服,不拘时候。

功效 消食健脾。

主治 脾胃虚弱,饮食停滞,脘腹胀满,不思饮食。

加减 湿重者,加橘皮、半夏各30克,名橘半枳术丸;消化力低下明显者,可加山楂、神曲。

方解 本方所治,乃脾胃虚弱,饮食不化,气滞不行之证。方中重用白术健脾和中,助脾运化;枳实行气化滞,消痞除满;荷叶烧饭为丸,升养脾胃之清气,荷叶与枳实相配,一升清,一降浊,清升浊降,脾胃调和,使脾健积消。全方用药仅二三味,但含义颇深。

枳术汤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 枳实7枚,白术30克。

用法 以水5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3次温服。

功效 健脾行气。

主治 水饮内停,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

方解 本方所治,是气滞重于脾虚之证。方中重用枳实,且为汤剂,意在以消为主,健脾为辅;另有枳术丸,其证是脾虚气滞,虚重于积滞,故重用白术,且为丸剂,意在以补为先。二方药味相同,药量不同,且一为丸剂,取其缓消;一为汤剂,取其荡涤,两方各有特长,用当有别。

香砂枳术丸

方源《撮生秘剖》。

组成 白术(炒)480克,枳实240克,木香30克,砂仁30克。

用法 上为末,荷叶煨,陈米饭为丸,如椒目大。每次9克,白开水送服。

功效 健脾行气。

主治 脾虚食少,或宿食不消,胸脘痞闷。

食郁汤

方源《杂病源流犀浊》。

组成 苍术、厚朴、川芎、陈皮、神曲、栀子、枳壳、炙甘草、香附各6克,砂仁3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燥湿行气,消食和中。

主治 食郁证。腹满,不能食,嗳腐吞酸;又治黄疸膨胀,痞块,脉紧实。

健脾丸

方源《证治准绳·类方》。

组成 白术(炒)75克,木香(另研)、黄连(酒炒)、甘草各22克,茯苓(去皮)60克,人参45克,神曲(炒)、陈皮、砂仁、麦芽(炒,取面)、山楂(取肉)、山药、肉豆蔻(面裹煨熟,纸包,捶去油)各30克。

用法 上为细末,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次50丸,空腹时用陈米汤送下,1日2次。

功效 健脾消食,泻热导滞。

主治 脾胃虚弱,食积内停,脘腹痞胀,饮食减少,大便溏薄,苔腻微黄,脉濡弱。

方解 本方所治,是脾胃虚弱,运化无力,以致饮食不消,宿食停滞中焦之证。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即四君子汤,补益脾胃;山药补中健脾;神曲、麦芽、山楂消食化滞;木香、砂仁、陈皮行气宽中;肉豆蔻温中涩肠;黄连清热燥湿。诸药相配,补消兼施,并有清化湿热之效。

消食丸

方源《景岳全书》。

组成 山楂、神曲(炒)、麦芽(炒)、莱菔子、青皮、陈皮、香附各60克,阿魏30克(醋浸,另研)。

用法 汤泡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50丸,食后空腹姜汤送服。

功效 消食化滞。

主治 一切食积停滞。

资生丸

方源《证治准绳·类方》引缪仲淳方。

组成 白术(米泔水浸,用山黄土拌,蒸9次,日晒9次,去土,切片,焙干)90克,人参(去芦,人乳浸透,饭锅上蒸熟)90克,茯苓(去粗皮,水飞,去筋膜,人乳拌,饭锅上蒸,日晒干)45克,橘红、山楂肉(蒸)、神曲(炒)各60克,川黄连(姜汁炒)、白豆蔻(微炒)、泽泻(去毛,炒)各11克,桔梗(米泔浸,炒)、真藿香(洗)、甘草(蜜炙,去皮)各15克,白扁豆(炒,去壳)、莲肉(去心)各30克,薏苡仁(炒)90克,干山药(炒)、麦芽面(炒)、芡实(净肉,炒)各45克。

用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每丸重6克。每次1丸,醉饱后2丸,细嚼,淡姜汤送服。

功效 健脾开胃,消食除胀,滋养荣卫。

主治脾胃虚弱,食不运化,脘腹胀满,面黄肌瘦,大便溏泄。

磨脾散

方源《圣济总录》。

组成 木香、人参、附子(炮制,去皮脐)、甘草(炙)、赤茯苓(去黑皮)各60克,草豆蔻(去皮)、干姜(炮)各7.5克,陈曲(炒)、麦芽(炒)各30克。

用法 上为散。每次6克,入盐点服,不拘时候。

功效 温脾消食。

主治 宿食不消,腹部胀满。水湿内停

脘腹膨胀,嗳气频作,腹中有漉漉水声,时可见胃形,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而腻,脉濡滑。治以燥湿利水,行气化痰,健脾和胃。

术桂汤

方源《兰室秘藏》。

组成 苍术6克,麻黄、炒神曲、陈皮、茯苓、泽泻各3克,桂枝、半夏、草豆蔻、猪苓各1.5克,黄芪9克,炙甘草6克,杏仁10个。

用法 用水30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50毫升,去渣,空腹时热服。

功效 运脾化湿,散寒止痛。

主治 寒湿所客,身体沉重,胃脘作痛,面色萎黄。

半苓汤

方源《温病条辨》。

组成 半夏15克,茯苓块15克,黄连3克,厚朴9克,木通24克。

用法 用水1200毫升,煮通草成800毫升,再入余药,煮成300毫升,分3次服。

功效 燥湿利水。

主治 湿郁于脾,胸部痞满,不饥不食。

苓术二陈煎

方源《景岳全书》。

组成 猪苓5克,白术3~6克,泽泻5克,陈皮3克,半夏6~9克,茯苓5克,炙甘草2.5克,干姜(炒黄)3~6克。

用法 用水250毫升煎服。

功效 健脾和胃,燥湿化痰。

主治 痰饮水气停蓄心下,呕吐、吞酸。

和胃二陈煎

方源《景岳全书》。

组成 干姜(炒)3~6克,砂仁1.2~1.5克,陈皮、半夏、茯苓各4.5克,炙甘草2.1克。

用法 用水300毫升,煎至200毫升,不拘时候温服。

功效 燥湿化痰,温中和胃。

主治 胃寒生痰,恶心呕吐,胸膈满闷,嗳气时作。

治痰茯苓丸

方源《是斋百一选方》引《全生指迷方》。

组成 茯苓30克,枳壳(麸炒,去瓤)15克,半夏60克,风化芒硝7.5克。

用法 上为细末,生姜自然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0丸,生姜汤送服。

功效 化湿祛痰。

主治 中脘停痰,臂痛难举,或四肢浮肿,脉沉细。

宜忌 便溏者勿服。

方解 本方所治,是痰饮停蓄中脘,流溢于四肢之证。方中半夏燥湿化痰为君;茯苓健脾渗湿为臣,既可助半夏消已成之痰,又可使脾气健旺而绝生痰之路;枳壳理气宽中,以利痰行,芒硝软坚润下,以消结癖停痰,共为佐药;用姜汁者,非为制半夏之毒,而是用其化痰散饮。诸药同用,共奏燥湿行气,软坚水消痰之功。

星砂丸

方源《是斋百一选方》。

组成 天南星120克(汤浸,洗7次),良姜、砂仁各30克。

用法 上为细末,以生姜自然汁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15~20丸,生姜汤送服,不拘时候。

功效 消痰化积,温中顺气。

主治 一切风痰及内伤生冷,腹胁胀痛,酒后痰实,呕吐。

桂术二陈汤

方源《医醇剩义》。

组成 桂枝2.4克,白术4.5克,陈皮3克,半夏4.5克,茯苓9克,枳实3克,泽泻4.5克,牛膝4.5克,车前子6克,姜3片。

用法 水煎服。

功效温化水饮。

主治 痰饮。水从胃出,下走肠间,辘辘有声,胸中微痞,头目作眩。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 桂枝9克,生姜9克,甘草6克,大枣12枚,麻黄6克,细辛6克,附子6克(炮)。

用法 以水700毫升,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分3次温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功效 温经通阳,宣散水饮。

主治 寒饮停积于胃,病在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覆杯,苔白腻,脉沉迟者。

橙香饼儿

方源《饮膳正要》。

组成 新橙皮30克(焙,去白),沉香15克,白檀15克,砂仁15克,白豆蔻仁15克,荜澄茄9克,南硼砂9克(别研),龙脑6克(别研),麝香6克(别研)。

用法 上为细末,甘草膏和剂印饼。每次1饼,徐徐噙化。

功效 宽中顺气,清利头目。

主治 脘腹胀痛,食欲不振,头目昏眩。3 吞酸

吞酸是指酸水由胃中上泛,随即咽下的病症,也称吐酸、泛酸。常见于西医返流性食道炎、胃下垂、胃肠炎、胃肠道溃疡等疾病,尤其以食管炎和肥厚型胃炎多见。除吞酸主症外,常兼见胸骨后有烧灼感或疼痛、吞咽困难、嗳气等。

本病多因情志不遂,气机郁结,或饮食不节,积湿生痰,或过食辛辣炙,助热生火,由此而致气滞、痰凝、郁热内蕴。病变以实证为主,病久伤津耗气,便会出现阴伤津少,气虚上逆的虚证。可概括为痰瘀蕴热、肝火犯胃、寒热错杂、气滞湿郁等证型。其治疗以行气化痰,清解郁热,和中降逆,宽胸开膈,养阴生津益气为基本大法。痰瘀蕴热

胸骨后灼热疼痛,泛吐酸水,吞咽不利甚至困难,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或滑数。治以行气解郁,清热化痰。

二陈平胃散

方源《症因脉治》。

组成 熟半夏、茯苓、陈皮、甘草、熟苍术、厚朴各6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消积宽中,化痰止咳。

主治 食积咳嗽,五更为甚,胸脘满闷,脉沉滑。

三黄枳术丸

方源《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 黄芩60克,黄连(酒洗)、大黄(湿纸裹煨)、神曲(炒)、陈皮、白术各30克,枳实(麸炒)15克。

用法 上药研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比绿豆大1倍。每次50丸,白汤送下。

功效 清热和胃。

主治 肉食面积停滞肠胃,脘腹胀痛,嗳腐吞酸,大便泻而不爽者。

木香半夏丸

方源《御药院方》。

组成 木香22.5克,半夏30克(汤洗7次,切片,焙干),陈皮(去白)15克,茯苓15克,干生姜15克,草豆蔻15克,白附子15克,人参15克。

用法 上为细末,用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20~30丸,不拘时候,煎生姜汤送服。

主治 痰涎上壅,胸膈不利,呕吐恶心,饮食无味。

开结化痰汤

方源《寿世保元》。

组成 陈皮3克,半夏(制)6克,茯苓6克,桔梗2.4克,枳壳2.1克,川贝母3克,瓜蒌子6克,黄连1.5克,黄芩6克,栀子6克,紫苏子6克,桑白皮9克,芒硝2.4克,杏仁9克,甘草2.4克。

用法 水煎,入生姜汁磨木香服。

功效 行气开结,化痰解热。

主治 痰在胸膈不化,咯吐不出,寒热气急,满闷作痛。

天南星丸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天南星500克(每个重30克上下,用温汤浸洗,刮去里外浮皮令净,酒浸1宿,用桑柴火蒸,不住添热汤,令釜满甑内气猛,更不住洒酒,常令药润,七伏时满取出,用铜刀切开1个大者,嚼少许不麻舌为熟,未即再炊,候熟用铜刀切细焙干),朱砂(研飞)75克(为衣),丁香、麝香(研)各30克,龙脑(研)75克。

用法 上为细末,入研了药令匀,炼蜜并酒搜和为丸,每30克作50丸,以朱砂末为衣。每次1丸,烂嚼,浓煎生姜汤下,不拘时候。酒后含化。

功效 化痰降逆。

主治 痰逆恶心,中酒呕吐。

四味萸连丸

方源《医学入门》。

组成 黄连30克,吴茱萸3克,桃仁24枚,陈皮15克,半夏45克。

用法 上为末,用神曲打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次100丸,用生姜煎汤送服。

功效 清火化痰,活血祛瘀。

主治痰火挟瘀,吞酸嘈杂。

加减少阴甘橘汤

方源《江苏中医杂志》(1987,9:10)。

组成 桔梗12克,甘草、黄芩、陈皮、瓜蒌皮各10克,薤白6克,银花15克,延胡索10克,乳香(或没药)6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清热化痰。主治食道炎。

南极丸

方源《鲁府禁方》。

组成 天南星(汤泡透,切片,姜汁炒)、半夏(制同天南星)、软石膏、香附(童便浸,炒)、栀子(炒)各等份。

用法 上为细末,神曲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50~70丸,临卧时用生姜汤送服。

功效 清热化痰,行气和胃。

主治 胃中痰火气郁所致之嗳气。

解郁和中汤

方源《万病回春》。

组成 陈皮(去白)3.6克,茯苓3克,半夏2.4克,青皮(去瓤,醋炒)1.5克,香附末(童便炒)3克,枳壳(麸炒)3克,栀子3克,黄连(姜汁炒)2.1克,神曲(炒)2.1克,厚朴(姜汁炒)2.1克,前胡2.4克,紫苏子(研碎)2.1克,生甘草1.2克。

用法 加生姜5片,水煎,去滓热服。

功效 行气解郁,化痰泄热。

主治 食管炎。胸膈痞满,嗳气吞酸,恶心欲呕,胃中郁热,口干不欲饮,夜不安卧,卧则愈闷,舌红苔黄而腻,脉滑数。

加减 胸骨后疼痛者,加延胡索、赤芍、牡丹皮;呕吐酸水者,加煅瓦楞、乌贼骨、猪苓;嗳气者,加砂仁、沉香。

方解 本方所治,是湿郁生痰,痰郁化热所致之证。方中陈皮、茯苓、半夏、甘草,即二陈汤方,功能燥湿化痰,行气消滞;青皮、香附、枳壳、厚朴、神曲,行气解郁,宽中和胃;前胡、紫苏子,下气祛痰,以助二陈之力;栀子、黄连,清热燥湿。诸药同用,共奏行气解郁,化痰泄热之功。肝火犯胃

胸骨后有烧灼感,或有针刺样疼痛,嗳气吞酸,胃脘嘈杂,泛恶欲呕,或时时呕吐涎沫,口苦咽干,舌红苔黄或腻。治以清热和胃,行气解郁。

九味黄连丸

方源《医学入门》。

组成 吴茱萸、陈皮、苍术、黄连(土炒)、黄芩(土炒)、桔梗、茯苓、半夏各30克。

用法 上为末,神曲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次20~30丸,时时津液含化吞服。

功效 燥湿化痰,清热和胃。

主治郁积吞酸。

左金丸

方源《丹溪心法》。

组成 黄连180克,吴茱萸30克或15克。

用法 上为末,水丸或蒸饼为丸。每服50丸(约3~5克),白汤送下。

功效 清肝泻火,降逆止呕。

主治 肝火犯胃,胁肋及脘腹胀痛,呕吐口苦,吞酸嘈杂,嗳气,口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方解 本方所治,是肝失条达,郁而化火,以及肝火犯胃之证。方中重用黄连苦寒泻火为君;少佐辛热之吴茱萸,既能降逆止呕,制酸止痛,又能制约黄连之过于寒凉,二味配合,一清一温,苦降辛开,以收相反相成之效。

四海舒郁丸

方源《疡医大全》。

组成 木香15克,陈皮、海蛤粉各9克,海带、海藻、昆布、海螵蛸各60克(俱用滚水泡,去盐)。

用法 上为细末。每次9克,用酒水或开水送服,1日3次。愈后用黄药子120克,生酒1000毫升,煮60分钟,窨7日,去火毒,早、晚任饮数杯。

功效 行气化痰,散结消痞。

主治 气郁痰凝,日久不散,结喉之间,气结如胞,随喜怒消长,甚则妨碍饮食。

方解 方中青木香理气化痰;海蛤粉、海带、海藻、昆布清热化痰,软坚散结;海螵蛸破血消瘿,合用则共奏行气化痰,软坚消瘿之效。黄药子凉血降火,消瘿解毒,煮酒内服,能治瘿瘤结气。在愈后继服,可以根除气瘿。

芦根饮子

方源《太平圣惠方》。

组成 芦根60克,麦冬90(去心),人参30克(去芦头),黄芪30克,陈皮30克(汤浸,去白瓤,焙),淡竹茹30克。

用法 上为粗散。每次30克,以水230毫升,加生姜15克,煎至160毫升,去滓,入蜜10克,鲜地黄汁18毫升,更煎一二沸,分2次服,不拘时候。

功效 益气养阴,清胃降逆。

主治 脾胃积热,耗气伤阴,胸膈烦壅,呕哕不下食。

消炎护膜方

方源《上海中医药杂志》(1990,1:34)。

组成 黄连1克,滑石6克,生甘草1克,枳壳2克,陈皮2克。

用法 上为细末。每次3克,大枣10枚煎汤送服,1日3次,4周为1疗程。

功效 清热利咽。

主治 返流性食管炎。

消食清郁汤

方源《万病回春》。

组成 陈皮、半夏(姜汁炒)、茯苓(去皮)、神曲(炒)、山楂(去核)、香附米、川芎、麦芽(炒)、枳壳(去核,炒)、栀子(炒)、黄连(姜汁炒)、苍术(米泔浸)、藿香、甘草各6克。

用法 上锉1剂。

加生姜3片,水煎服。功效健脾行气,清热燥湿。

主治 食阻气滞,痰火内郁,嘈杂,闷乱,恶心,发热头痛。

清郁散

方源《古今医鉴》。

别名 清郁散(《类证治裁》)。

组成 陈皮3克,半夏3克(香油炒),茯苓3克,苍术3克(米泔浸,炒),川芎1.8克,干姜1.5克(炒黑),香附3克(童便炒),神曲3克(炒),黄连3克(姜汁炒),栀子3克(姜汁炒),甘草0.9克。

用法 上为1剂。加生姜3片,煎服。为丸服亦可。

功效 清胃化痰。

主治 胃中有伏火,膈上有稠痰,胃口作痛,烦闷,恶心,呕吐清水,或泛酸水。

清痰丸

方源《医学入门》。

组成 苍术60克,香附45克,瓜蒌子、半夏各30克,黄连、黄芩各15克。

用法 上药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空腹时用茶水送下。

功效 清胃化痰。

主治吞酸嘈杂。

清热解郁汤

方源《万病回春》。

组成 栀子(炒黑)6克,枳壳(麸炒)、川芎、黄连(炒)、香附(炒)各3克,干姜(炒黑)、陈皮各1.5克,甘草0.9克,苍术(米泔浸)2.1克。

用法 上锉1剂,加生姜3片,水煎,热服。渣再煎服。

功效 清热解郁,理气活血。

主治 胃中郁热,胃脘疼痛。宜忌服药后,戒饮食半日。

越鞠丸

方源《丹溪心法》。

组成 苍术、香附、川芎、神曲、栀子各等份。

用法 上药为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每次6~9克,温水送服,亦常用作汤剂,水煎服。

功效 行气解郁。

主治 气、血、痰、火、湿、食等郁,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吞酸呕吐,饮食不化。

方解 本方所治,是气滞不行,血、痰、湿、食、火郁而蕴积不去之证。方中香附行气解郁以治气郁;川芎活血行气,以治血郁;苍术燥湿健脾,以治湿郁;栀子清热除烦,以治火郁;神曲清食和中,以治食郁。此方虽无治痰郁之品,然痰郁多由脾湿引起,亦与气、火、食郁有关,所以方中不另设治痰药,亦治病求本之意。寒热错杂

胸骨后痞塞不舒或感微痛,时时嗳气,泛恶欲呕,饮食可能有轻微噎塞感,舌淡或红,脉迟。治以寒热并用,平调阴阳。

丁香五套丸

方源《太平惠方和剂局方》。

组成 天南星(每个切作十数块。同半夏先用水浸3日,每日易水,次用白矾60克,研碎,调入水内,再浸3日,洗净,焙干)、半夏(切破)各60克,干姜(炮)、白术、高良姜、茯苓各30克,丁香(不见火)、木香、青皮、陈皮(去白)各15克。

用法 上为细末。另用神曲30克,大麦芽60克,同研取末,打糊和药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50~70丸,温熟水送服,不拘时候。

功效 温中祛寒,消饮化食。

主治 脾胃虚弱,痰饮内停,聚于胸膈,头目昏眩,胸膈胀满,咳嗽气急,呕吐腹疼;或伏于中脘,臂疼不举,腰腿沉重,脘腹虚满,不欲饮食。

胡椒汤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红豆、肉桂(不见火)各30克,胡椒180克,干姜(焙)90克,桔梗(焙)90克,甘草(炒)210克,用法 上为细末。每次5克,入盐少许,沸汤点服,不拘时候。

功效 温中散寒。

主治 脾胃受寒,胸膈不利,心腹疼痛,呕逆恶心,吞吐酸水,口淡舌涩,不思饮食。

消痞丸

方源《医学发明》。

组成 黄连(去须,拣净,炒)18克,黄芩(括去黄色)18克,姜黄、白术各30克,人参12克,炙甘草6克,砂仁9克,枳实(麸炒黄色)15克,陈皮12克,干生姜6克,半夏(汤洗7次)12克,神曲(炒黄色)6克。

用法 上为极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50~100丸,食后温开水送服。

功效 清热化湿,健脾消痞。

主治 湿热内阻,脾胃不和,心下痞闷。

黄连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 黄连9克,甘草9克(炙),干姜9克,桂枝9克(去皮),人参6克,半夏6克(洗),大枣4枚(擘)。

用法 上药以水10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每次120毫升。昼3次,夜2次。

功效 平调寒热,和胃降逆。

主治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寒,阴阳痞塞,升降失常,症见心下痞满,腹中痛,欲呕吐,苔白而腻。

加减 欲呕吐者,加姜制竹茹、姜制半夏;吞酸者,加瓦楞子、桑螵蛸;疼痛者,加乳香、没药。

方解 本方以黄连为君,清胸中之热;以干姜为臣,温胃中之寒;半夏降逆,佐黄连以止呕吐;人参补中,佐干姜温脾止腹痛;桂枝发散外邪,大枣扶脾培中。全方寒温并用,补泻兼施,故加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成平调寒热,和胃降逆制功。气滞湿郁

胸闷,胸骨后不适或疼痛,嗳气,恶心欲呕,食纳不佳,舌质淡苔白滞,脉濡。治以行气化湿,消食和胃。

丁香煮散

方源《圣济总录》。

组成 丁香15克,茯苓(去黑皮)、桔梗、白术、白芷、桂(去粗皮)、半夏(汤洗去滑,生姜作曲,焙)、炙甘草(锉)、人参各30克,炮姜15克,槟榔、高良姜、肉豆蔻各7.5克。

用法 上为散。每次9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2枚,煎至90毫升,去滓,食煎温服。

功效 温中散寒,燥湿和胃。

主治噫醋吞酸,不欲饮食。

六郁汤

方源《医学正传》。

组成 陈皮(去皮)3克,半夏(汤泡10次)、苍术、川芎各3克,茯苓、栀子(炒)各2.1克,香附6克,甘草(炙)1.5克,砂仁(研细)1.5克。

用法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3片,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温服。

功效 行气活血,消积和胃。

主治 气、湿、热、痰、血、食郁滞中焦。

加减气郁,加乌药、木香、槟榔、紫苏、干姜、倍香附、砂仁;湿郁,加白术、倍苍术;热郁,加黄连、倍栀子;痰郁,加天南星、枳壳、皂角;血郁,加桃仁、红花、牡丹皮;食郁,加山楂、神曲、麦芽。

半夏厚朴汤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 半夏、茯苓各12克,厚朴、生姜各9克,紫苏叶6克。

用法 用水700毫升,煎取400毫升,分4次服,日3次,夜1次。

功效 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主治 梅核气。咽中似有异物,吐之不出,吞之不下,胸脘痞闷,呕恶食少,精神忧郁,烦躁易怒,苔白腻,脉弦滑。

加减 本方原为梅核气而立,用治食管炎之痰瘀为患者,可选加清热药如黄连、山栀等;解郁类药如柴胡、郁金等;化痰类药如陈皮、胆南星等。

方解 本方所治,是气滞痰凝,郁结于咽喉之证。方中半夏燥湿醒脾,化痰涤饮,厚朴行气燥湿,宽中和胃,以清生痰之源,与半夏同用,使气运痰消;茯苓利湿,紫苏叶理气和胃,协同半夏化痰逐饮,资助厚朴行气燥湿;生姜温中和胃。诸药配伍同用,化痰与理气并重,故用于痰气交阻之症最为适宜。

参香散

方源《袖珍方》。

组成 人参、肉桂、甘草各9克,半夏、桔梗、枳实、陈皮、桑白皮、青皮、麦门冬、大腹皮各15克,紫苏子、香附、茯苓各18克,木香12克。

用法 上为散。每次24克,水400毫升,加生姜3克,枣5枚,灯芯20茎,煎至200毫升,去渣,空腹时服。

功效 温中健脾,行气燥湿。

主治 脾虚作胀,痞气。

枳术二陈汤

方源《古今医统》。

组成 枳实(炒)15克,白术(炒)、半夏(制)、茯苓、陈皮各3克,炙甘草2克。

用法 用水220毫升,加生姜、大枣,水煎,温服。

功效 燥湿除饮,行气和胃。

主治脾胃痰饮,胸膈不利。

旋覆花散

方源《太平圣惠方》。

组成 金沸花15克,木香15克,茯苓30克,白术7.5~30克,人参30克(去芦头),前胡30克(去芦头),半夏30克(汤洗7遍去滑),桂心30克,青皮22.5克(汤浸,去白瓤,焙),川芎30克,附子15克(炮裂,去皮脐),大腹皮15克(锉)。

用法 上为散。每次9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4克,煎至180毫升,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功效 涤痰利咽。

主治 膈气,痰结,胸中痞塞不通,不能饮食。

旋覆代赭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 金沸草9克,人参6克,赭石12克,甘草9克(炙),半夏9克(洗),生姜10克,大枣12枚(擘)。

用法 用水10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2次温服。

功效 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主治 胃气虚弱,痰浊内阻,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

方解 本方所治,是胃气不足,痰浊内生,虚气上逆之证。方中旋复花消痰降逆,赭石重镇降逆,半夏、生姜化痰止呕;人参、大枣、甘草益气和胃。诸药合用,共奏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之功。

越鞠保和丸

方源《古今医鉴》。

组成 苍术(米泔浸3宿,炒)30克,川芎(酒炒)30克,神曲(炒)30克,香附(童便浸炒)30克,栀子(炒)15克,陈皮30克,半夏(炮)30克,茯苓30克,连翘15克,莱菔子(炒)15克,枳实(麸炒)30克,白术90克,黄连(酒炒)30克,山楂(去核)60克,木香15克,当归(酒洗)30克。

用法 上为末,姜汁泡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50丸,用淡姜汤送服,或酒送服。

功效 扶脾开郁,行气消食。

主治 气、血、痰、火、湿,食诸郁,胸膈痞闷,或脘腹胀痛,饮食不化,嗳气呕吐,下痢等。

方解 本方由越鞠丸合保和丸加减而成。方中香附、木香行气解郁,以治气郁;当归、川芎活血化瘀,以治血郁;栀子、连翘、黄连清热泻火,以治火郁;苍术、半夏、陈皮、茯苓理气化瘀;白术、枳实燥湿运脾,以治痰郁湿郁;神曲、山楂、莱菔子消食导滞,以治食郁。诸药合用,则气血瘀火湿食诸邪随解。

温中化痰丸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别名 温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青皮(去白)、高良姜(去芦,炒)、干姜(炒)、陈皮(去白)各150克。

用法 上为细末,醋打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0~50丸,用温开水送服,不拘时候。

功效 温阳化痰。

主治 停痰留饮,胸膈满闷,头眩目晕,嗜卧减食,咳嗽呕吐,气短恶心。

〇鲤鱼的食疗

鲤鱼半斤,加胡椒、生姜、鸡内金、荸荠少许,共煮汤服。治胃病、胸前胀痛、消化不良。(《老年报》)4 胃痛

胃痛,或称胃脘痛,在早期传统医学文献中,又常称心痛、心口痛。是指剑突下、上腹部以疼痛为主的症状。饮食失节,忧思气结,肝气横逆,火热内盛等因素,导致了胃气不和,气滞血瘀,不通则痛;除了疼痛以外,临床还常可见到嗳气、泛酸、烧心、反胃、恶心、呕吐等症状。主要见于西医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其中以胃部溃疡为主,患十二指肠溃疡者相对较少。

本病可概括为中焦虚寒、湿困脾胃、肝脾不和、气滞血瘀、脾胃郁热等证型。其治疗可以温中健脾、健脾化湿、调和肝脾、行气活血、清胃和中等为基本大法。可参考吞酸、呕血等篇。中焦虚寒

胃脘疼痛,痛时喜以手按或热熨,得热得按则痛减,泛吐清水或酸水,容易疲乏,或面色苍白少泽,舌淡苔白,脉沉迟或缓弱。治以温中健脾,散寒止痛。

十香丸

方源《景岳全书》。

组成 木香、沉香、泽泻、乌药、陈皮、丁香、小茴香、香附(酒炒)、荔核(煨焦)、皂角(微火烧烟尽)各等份。

用法 上为末,用酒糊为丸,如弹子大,磨化服;或丸如梧桐子大,每次6克,以温开水或温酒送服。

功效 行气,散寒,止痛。

主治 气滞寒凝所至的胃痛、腹痛、疝痛等。

丁香和胃丸

方源《御药院方》。

组成 丁香、木香、沉香各15克,藿香叶、茯苓(去皮)、白豆蔻、陈皮(去白)、白术、人参各30克,半夏(姜制)90克。

用法 上为细末,生姜汁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0~50丸,煎生姜汤送服,不拘时候。

功效 温中和胃,止呕进食。

主治 脾胃不和,中脘气痞,胸膈停痰,呕吐恶心,胁肋刺痛,饮食无味,肢体倦怠。

大建中汤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 蜀椒9克(炒去汗),干姜12克,人参6克。

用法 用水400毫升,煎取200毫升,去渣,纳入胶饴100毫升,煎取150毫升,分2次温服,第1次服药后约1小时,可食粥200毫升,再服余药,当日吃稀软食物,保暖。

功效 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主治 脾胃阳虚,阴寒内盛,心胸中大寒痛,呕吐不食,腹中寒气冲逆,出现头足状包块,痛而拒按,或肠鸣有声,舌苔白滑,脉紧细,甚则肢厥脉伏,现用于蛔虫病,急性胃肠炎等属虚寒证型者。

宜忌 实热内结,湿热积滞,阴虚血热等腹痛者忌用。

方解 本方所治,是中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致之腹痛、呕吐,甚至厥逆证。方中重用蜀椒大辛大热,温脾胃之阳,助命门之火,散寒除湿,下气散结为君;干姜温中散寒,助蜀椒建中气,降冲逆,祛痛止呕为臣;人参、胶饴甘温补中且益脾胃,并制川椒、干姜散发之太过,同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温中补虚,降逆止痛之效。

木香饼子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砂仁360克,檀香120克,甘松(洗)150克,丁香135克,蓬莪术330克,木香75克。

用法 上为末,用甘草熬膏为丸,每30克作250丸,捏作饼子。每次3~5个,细嚼,生姜汤送服,温酒亦得,不拘时候。

功效 温中行气。

主治 脾经虚冷,胃脘寒痰,胸膈噎痞,口淡舌涩,心腹撮痛,呕吐宿水,肋下痛闷,喘满气急,倦怠少力,全不思食。

仙术汤

方源《饮膳正要》。

组成 苍术500克(米泔浸3日,竹刀子切片,焙干,为末),茴香60克(炒,为末),甘草60克(炒,为末),白面(炒)500克,干枣200克(焙干,为末),盐(炒)120克。

用法 上为末,一同和匀。每日空心白汤点服。

功效 去一切不正之气,温脾胃,进饮食,辟瘟疫,除寒湿。

主治 中焦虚寒,胃脘疼痛。

进食散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青皮(去瓤)、陈皮(去白)、高良姜(薄切,炒)、肉桂(去粗皮)、甘草(炙)各7.5克,草果肉、乌头(炮)各3个,诃子(煨,去核)5个用法 上为末。每次6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210毫升,空腹时服。

功效 温中祛寒。

主治 脾胃虚冷,不思饮食,及久病人脾虚全不食者。

扶阳助胃汤

方源《卫生宝鉴》。

组成 干姜(炮)4.5克,拣参、草豆蔻仁、甘草(炙)、肉桂、白芍各3克,陈皮、白术、吴茱萸各1.5克,黑附子(炮,去皮)6克,益智1.5克。

用法 以水450毫升,加生姜3片,枣子2个,煎至150毫升,去渣,空腹时温服。

功效 扶阳散寒,健脾益胃。

主治 脾胃虚寒,胃脘当心而痛,得热则缓,寒则加剧,肠鸣便溏。

方解 方中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草豆蔻、益智扶阳散寒;人参、白术、甘草健脾益胃;白芍缓急止痛;陈皮理气和胃。诸药合用,共奏扶阳散寒,健脾益胃之功。

沉香荜澄茄散方源《博济方》。

别名 荜澄茄(《秘传证治要诀类方》)。

组成荜澄茄、沉香、胡卢巴(微炒)、舶上茴香(微炒)、补骨脂(微炒)、肉桂(去皮)、川苦楝子(炮,捶破,去核用肉)、木香、紫巴戟天(穿心者)各30克,桃仁(面炒,去皮尖)60克,乌头(炮,去皮脐)15克,黑附子(炮制,去皮脐)120克。

用法 上为细末。每次6克,用水300毫升,入盐少许,同煎至240毫升,温服。

功效 行气散寒,温阳止痛。

主治 肾阴不足,内挟积冷,脐腹弦急,痛引腰背,面色萎黄,手足厥冷,胁肋虚满,精神困倦,大便泻利,小便滑数;并治膀胱、小肠一切气痛。

草豆蔻丸

方源《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 草豆蔻(面裹煨,去皮取仁)、枳实(麸炒黄色)、白术各30克,大麦芽(面炒黄色)、半夏(汤洗7次,晒干)、黄芩(刮去皮,生)、神曲(炒黄色)各15克,干生姜、陈皮、青皮各5克,炒盐1.5克。

用法 上为极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次50丸,白汤送服。

功效 温中健脾,理气和胃。

主治 秋冬伤寒冷物,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

香朴丸

方源《鸡峰普济方》。

组成 厚朴、生姜各500克,大枣100个,半夏250克,陈皮60克,人参、白术、茯苓各60克。

用法 用水4000毫升,煮尽水,如枣先软,即去皮核,余直至水尽漉出焙干,以枣肉和杵烂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丸,米饮送服。

功效 温中健脾。

主治 肺胃虚寒,久冷不除,动作咳喘,中脘气痞,气道不利,饮食进退,肌肉不泽,多倦乏力,恶怕风寒,鼻中清涕。

姜桂汤

方源《万病回春》。

组成 干姜、肉桂、高良姜各2克,枳壳(去瓤,麸炒)、陈皮、砂仁、厚朴(姜汁炒)、吴茱萸(炒)各3克,香附4.5克,木香1.5克(另研入服),甘草0.6克。

用法 上锉一剂,加生姜1片,水煎服。

功效温中散寒,健脾和胃。

主治 寒性腹痛。绵绵而痛,喜温喜按,苔白脉沉迟者。

烧脾散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赤芍、干姜(炮)各20克,高良姜(油炒)60克,甘草120克。

用法 上为末。每次6克,白汤送服,不拘时候。

功效 温中祛寒,缓急止痛。

主治 脾胃虚弱,久寒积冷,脘腹疼痛,呕吐恶心,不思饮食;妇人血寒气滞,腹胁撮痛。

理中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 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9克。

用法 上药切碎。用水16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每次温服200毫升,1日3次。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200毫升左右,微自温,勿揭衣被。

功效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 脾胃虚寒证,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及中寒霍乱;阳虚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痹虚证,胸痛彻背,倦怠少气,四肢不温。现用于急慢性胃炎、胃窦炎、溃疡、胃下垂、慢性肝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方解 本方所治,是中焦虚寒之证。方中干姜温运中焦,以散寒邪为君药;人参补气健脾,协助干姜以振奋脾阳为臣药;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以促进脾阳健运;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而兼补脾和中;以蜜和丸,取其甘缓之气调补脾胃。诸药合用,使中州重振,脾胃健运,升清降浊机能得以恢复,则吐泻腹痛可愈。

黄芪建中汤

方源《金匮要略》。

别名 黄芪汤(《外台秘要》引《古今录验》)。

组成 黄芪4.5克,桂枝9克(去皮),甘草6克(炙),白芍18克,生姜9克,大枣12枚,胶饴200毫升。

用法 以水1400毫升,煮取600毫升,入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每次温服200毫升,1日3次。

功效 温中补气,和里缓急。

主治 虚劳里急,诸不足。小腹急痛,脐下虚满,面色萎黄,唇口干燥,胸中烦悸,少力身重,骨内酸痛,行动喘乏,食欲不振,病后虚弱,自汗盗汗。

方解 虚劳而至于亡血失精,津液枯槁,当调以甘药,急建其中气,俾饮食增而津液旺,以至充血生精,而复其真阴之不足。本方由桂枝汤化裁而成,桂枝汤调和营卫,倍白芍加胶饴,便能建立中气;以白芍之酸,敛护营血,胶饴之甘,培养中土,更加黄芪以实卫气,营卫脏腑俱和,而受益良多。

嘉禾散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别名 谷神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谷神嘉禾散(《世医得效方》)。

组成 枇杷叶、薏苡仁、茯苓、人参、砂仁各30克,大腹子、随风子(如无,可用实诃子代)、杜仲、石斛、藿香叶、木香、沉香、陈皮各22.5克,谷芽(微炒)、槟榔(炒)、丁香、五味子(微炒)、白豆蔻(微炒,去皮)、青皮、桑白皮(微炒)各15克,白术(炒)60克,神曲(微炒)、姜半夏各7.5克,炙甘草45克。

用法 上为末。每次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2片,大枣3枚,同煎至100毫升,温服,不拘时候。如疗五噎,入干柿1枚,同煎;如疗膈气、吐逆羸困,入薤白3寸、枣5枚同煎。

功效 养气安神,健脾开胃。

主治 脾胃不和,胸膈痞闷,胁肋胀满,心腹刺痛,不思饮食,或多痰涎,口苦吞酸,胸满短气,肢体倦怠,面色萎黄;中焦虚痞,不任攻击,脏气虚寒,不受峻补,或因病气衰,食不复常,禀受怯弱,不能多食。湿困脾胃

脘腹胀满,嗳气连连,身重体困,怠惰嗜卧,恶心欲呕,食欲不振,或大便不爽,舌淡苔厚腻,脉濡或滑。治以健脾化湿,调中和胃。

八宝瑞生丹

方源《全国中药成药处方》(沈阳方)。

组成当归78克,茯苓、草果各67.5克,元胡108克,干姜45克,草豆蔻75克,高良姜67.5克,郁金、肉桂各45克,山楂108克,香附90克,神曲75克,紫蔻、炙甘草各30克。

用法 共碾细面,炼蜜为丸,每丸6克。每次1丸,白开水或姜汤送服。

功效 燥湿健胃。

主治 心胃疼痛,胸闷腹胀,吞酸呕吐,消化不良,气逆不舒,胸胁攻痛。

宜忌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食物。

不换金散

方源《易简方》。

别名不换金正气。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吴直阁增诸家名方、真方不换金正气散。

方源《普济方》、藿香平胃散。方源《医学纲目》。

组成 甘草、陈皮、藿香、苍术、厚朴、半夏各30克。

用法 上药切碎。每次12克,加生姜3片,用水200毫升,煎至120毫升,空腹时稍热服。

功效 顺气宽中,健脾化湿。

主治 外感暑邪,内伤湿滞,憎寒恶风,腹胀,呕吐泄泻,下痢赤白,怠惰嗜卧,不思饮食。

宜忌 忌食生冷、油腻。

方解 本方所治,是外感风寒,内郁湿邪,脾胃受湿所困之证。治以草木之性,正体中不正之气,故方名正气散,后世以方药效佳珍贵,而称作不换金正气散,且比原名通行。方中甘草、陈皮、苍术、厚朴,即平胃散方,功在燥湿和中,加藿香化湿散寒,芳香醒脾开胃,半夏燥湿化痰,比之平胃散,用药更为周全。

建中散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青州枣、厚朴(姜汁制)各500克,干姜(炮)、半夏(汤洗去滑)、甘草各15克,陈皮(去白)240克(以上六味,用水6000毫升,煮令水尽,焙干),草豆蔻(去皮)、人参、藿香、诃子(炮,取皮)、茯苓(去皮)、白术各30克。

用法 上为粗末。每次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90毫升,去滓,食前温服。

主治 脾胃不和,中脘气滞,宿寒留饮,停积不消,心腹刺痛,胁肋膨胀,呕吐痰逆,噫气吞酸,肠鸣泻利,水谷不化,肢体倦怠,不思饮食。

厚朴汤

方源《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组成 厚朴(姜制)30克,白术150克,半夏曲60克,枳实30克(炒),陈皮(去白)30克,炙甘草90克。

用法 上为粗末。每次9~15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大枣3枚,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功效 燥湿和胃。

主治 胃虚气滞,大便秘结,不能饮食,小便清利。

香苏平胃散

方源《症因脉治》。

组成 陈皮(去白)、厚朴(姜汁炒,锉)、苍术(米泔水浸2日,焙干,炒)、甘草(锉,炒)、藿香、紫苏子。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芳香化湿,健脾和胃。

主治 湿气呕吐。胸前满闷,头重身重,面目浮肿,呕恶而吐,口不渴,吐多痰涎,身热脉浮。

香砂养胃丸

方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组成 白术(麸炒)30克,陈皮30克,茯苓30克,法半夏30克,砂仁21克,香附(醋炙)21克,木香21克,枳实21克,豆蔻仁21克,藿香21克,厚朴(姜炙)21克,甘草9克。

用法 上药依法制成水丸,每30克约做500粒。每次9克,温开水送服,1日2次。

功效 和胃止呕。

主治 胃寒气滞,不思饮食,呕吐酸水,胃脘满闷,四肢倦怠。

宜忌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之物。

盐煎散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高良姜(炒)、苍术(去皮)各360克,砂仁(去皮)、茴香(炒)各150克,肉桂(去粗皮,不见火)、丁皮各60克,橘红300克,甘草(炒)180克,青皮(去白)120克,山药240克。

用法 上为细末。每次6克,用水220毫升,入盐少许,煎至160毫升,空腹时服。

功效 温中燥湿,理气健脾。

主治 脾胃虚寒,湿阻气滞,胸胁连背疼痛,不思饮食,呕吐泄泻,脐腹冷痛。

调中顺气丸

方源《医学发明》。

组成 木香、白豆蔻仁、青皮(去白)、陈皮(去白)、三棱(炮)各30克,大腹子、半夏(汤洗7次)各60克,砂仁、槟榔、沉香各15克。

用法 上为细末,水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0丸,渐加至50丸,煎陈皮汤送服。

功效 理气调中,化饮破积。

主治 三焦痞滞,水饮停积,胁下虚满,或时刺痛。

调中益气汤

方源《脾胃论》。

组成 黄芪3克,人参(去芦头,有嗽者去之)、甘草、苍术各1.5克,柴胡、陈皮(如腹中气不得运转更加3克钱)、升麻各0.6克,木香0.3~0.6克。

用法 上件药锉麻豆大,都作一服。水6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滓,空腹时带热服之。宁心绝思,药必神效。

功效 益气健脾,和中祛湿。

主治 脾胃虚弱,湿阻气滞,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身体倦怠,大便泄泻,肢节烦疼者。

善夺汤

方源《辨证录》。

组成 茯苓30克,车前子9克,白术9克,柴胡3克,白芍15克,陈皮0.9克,金半夏3克。

用法 水煎服。

连服4剂。功效健脾化温,理气和胃。

主治 脾胃气郁,腹饱满作胀,时或肠鸣,数欲大便,甚则心疼,两胁填实,为呕为吐,或吐酸涎,如呕清水,或泻利暴注,以致两足跗肿,渐渐身体亦肿。肝脾不和

胃脘痞满,时作疼痛,胁肋不舒,嗳气频并,情志不舒时病情易发,吞酸泛恶,舌质淡红苔微腻,脉弦或弦滑。

诊断要点:胃脘胀痛,胁肋不舒,嗳气吞酸。治以行气解郁,调和肝脾。

乌玄芍甘汤

方源《陕西中医》(1987,12:307)。

组成 乌贼骨(先煎)、瓦楞子(先煎)各15克,延胡索、甘草、白及各10克,白芍30克。

用法 每日1剂,浓煎300毫升,清晨空腹饮100毫升,1小时内不得饮食;晚间8时温服200毫升;2周为1疗程,第二疗程研末冲服。

功效 调和肝脾,活血止痛。

主治 消化性溃疡。

甘连栀子汤

方源《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

组成 甘草4克,黄连、栀子各2克。用法水煎服。

功效 清热和胃。

主治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酸过多。

半夏泻心汤

方源《伤寒论》。

别名 泻心汤(《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 半夏12克(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9克,黄连3克,大枣4枚(擘)。

用法 上药加水20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滓,再煮取600毫升,每次温服200毫升,1日3次。

功效 和胃降逆,开结除痞,交通阴阳。

主治伤寒痞证。胃气素虚,或吐下伤正,寒热中阻,肠胃不和,升降失序,症见心下痞满,按之柔软而不痛,干呕,肠鸣下利,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数。现用于急慢性胃炎、肠炎,消化道溃疡,胃功能失调等属肠胃不和,升降失调者。

方解 本方为小柴胡汤之变方,主治邪在少阳,而误用下药,损伤中气,使外邪乘虚而入,致寒热夹杂,阴阳不分,塞而不通,留结心下为痞。治宜寒热互用,以调阴阳;苦辛并进,以顺升降。因正气已虚,又宜配伍补中之品。方中半夏苦辛温燥,入脾胃经,能消痞散结,和胃降逆,为方中君药;干姜辛热,温中散寒,助半夏温胃和中以和阴,黄芩、黄连性味苦寒,降泄里热以和阳,共为臣药;人参、炙甘草、大枣益气健脾,和中补虚,为佐药;其中炙甘草调和诸药,兼为使药。配合成方,共成寒热并用,升阴降阳之方,能使中焦得和,升降复常,则诸证自愈。

苍连丸

方源《古今医鉴》。

组成 苍术(米泔浸,炒)30克,陈皮30克,半夏30克(姜汁炒),黄连45克(夏季加倍用),茯苓30克,吴茱萸(炒)30克(冬季加倍用)。

用法 上为细末,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次30丸,食后温开水送服。

功效 疏肝解郁,和胃降逆。

主治郁积吐酸。

芍药甘草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 白芍、甘草(炙)各12克。

用法 上药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2次温服。

功效 调和肝脾,缓急止痛。

主治 伤寒伤阴,或阴血不足,筋脉失濡,血行不畅,症见腿脚挛急,心烦,味恶寒;或肝脾不和,腹中疼痛;亦可用于产后腹痛、小儿腹痛等。现用于血虚津伤所致的腓肠肌痉挛、肋间神经痛、胃痉挛、胃痛、腹痛、坐骨神经痛、妇科炎性腹痛、痛经,以及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急性乳腺炎、颈椎综合征等证属阴亏血虚,肝脾失调者。

宜忌 使用本方宜辨虚实,虚热者可用,虚寒者不宜用。

方解 本方主治津液受损,阴血不足,筋脉失濡,木盛克土所致诸证。方中白芍酸收而苦涩,能行营气,缓肝急,炙甘草温散而甘缓,能缓肝和脾;二味合用,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之功。

连附六一汤

方源《医学正传》引丹溪方。

组成 黄连18克,附子(炮,去皮脐)3克。

用法 上药细切。加生姜3片,大枣1个,用水300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滓,稍热服。

功效 泻肝火,止胃痛。

主治 肝火犯胃,症见胃脘剧痛,呕吐酸水,诸药不效者。现代用于慢性胃炎,胃酸过多等。气滞血瘀

胃脘疼痛,或痛处走窜不定,或痛如针刺,发病多在空腹时,进食后疼痛稍可减轻;或见呕恶吐血,血色紫暗且夹带食物残渣;或大便稀溏如柏油;舌质暗苔薄,脉多沉细迟涩。治以理气化瘀。

小陷胸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 黄连6克,半夏12克,栝楼实30克。

用法 以水1200毫升,先煮栝楼取600毫升,去滓,再纳诸药,煮取500毫升,去滓,分3次温服。

功效 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主治 小结胸病。痰热互结,胸脘痞闷,按之则痛。或咳痰黄稠,舌苔黄腻,脉滑数者。

方解 本方所治,是胸膈痰热互结之证。方中黄连清热泻火,半夏化痰开结,二药合用,辛开苦降,善治痰热内阻。更以栝楼实荡热涤痰,宽胸散结。三药合用,共奏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之功。

丁沉透膈汤

方源《世医得效方》。

组成 丁香15克,沉香15克,木香5克(不见火),人参(去芦)15克,青皮(去白)、神曲各30克,茯苓(去皮)、甘草(炙)、陈皮(去白)、厚朴(姜汁制)、草果仁、藿香叶(去土)、半夏(泡7次)、砂仁(去壳)各60克,白豆蔻(去壳)、白术(去芦,炒)、麦芽(炒)、香附(炒去毛)各30克。

用法 上为散。每次9克,用水220毫升,加入生姜3片,红枣1枚同煎,去渣热服。

主治 胸膈痞闷,或时膨胀,腹中刺痛,饮食不入。

元胡止痛片

方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组成 延胡索(醋制)445克,白芷223克。

用法 取白芷166克,粉碎成细粉,剩余的白芷与延胡索粉碎成粗粉,用60%乙醇进行渗漉,收集渗液,浓缩成稠膏状,加入上述细粉,压制成1000片,包糖衣即得。每次4~6片,1日3次,或遵医嘱。

功效 理气活血止痛。

主治 气滞血瘀的胃脘痛、胁痛、头痛、痛经等。

手拈散

方源《医学心悟》。

组成 延胡索(醋炒)、五灵脂(醋炒)、香附(酒炒)、没药(箬上炙干)各等份。

用法 上为细末。

每次9克,热酒调下。功效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主治 气滞血瘀,胃脘疼痛。

加减 吞酸者,加乌贼骨、煅瓦楞;呕血便血者,加阿胶、地榆炭、血余炭;血虚者,加黄芪、当归、白芍、首乌。

方解 本方所治,是胃气郁积,血随气瘀之证。方中延胡索、五灵脂、没药活血祛瘀,通络止痛;香附行气解郁,使气行血行,气血调和畅通,诸证自可消除。

扶正治溃汤

方源《湖北中医杂志》(1984,3:35)。

组成 党参、黄芪各60克,白及、白芍各45克,茯苓、何首乌、鱼腥草各21克,山药、黄精各24克,淫羊藿、熟地黄各18克,枸杞子、丹参各27克,煅瓦楞子、白花蛇舌草各30克,鸡血藤15克,田七9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益气健脾,活血止痛。

主治 消化性溃疡。

胃疡生肌散

方源《辽宁中医杂志》(1987,8:13)。

组成 血竭60克,儿茶150克,参三七60克,生石膏、白及各300克,黄连60克,白芍300克,甘草150克。

用法 上为极细末。每次20克,饭前半小时用热水或蜂蜜调成糊状吞服,1日3次。

功效 活血生肌。

主治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验案 用本方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92例,结果:主要症状消失,胃镜检查溃疡面愈合为痊愈,共45例,占48.9%;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减轻或基本消失,胃镜检查溃疡面缩小一半以上为好转,共37例,占40.2%;无效10例,占10.9%,总有效率89.1%。

复方溃疡散

方源《四川中医》(1990,11:24)。

组成 酒炒大黄、五灵脂各30克,丹参60克,白芍40克,制乳香、没药各25克,熟附片10克,黄连6克。

用法 上为细散。每晚7:30先服阿托品0.6毫克,半小时后将散药拌入20毫升氢氧化铝凝胶内吞服,服后至次日早餐前禁食。30天为1疗程。

功效 活血止痛。

主治消化性溃疡。脾胃郁热

胃脘疼痛,嘈杂吞酸,呕哕食少,口苦口干,喜食冷物,小便黄赤,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多滑数。治以清热和胃。

小陷胸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 黄连6克,半夏12克,栝楼实30克。

用法 以水1200毫升,先煮栝楼取600毫升,去滓,再纳诸药,煮取500毫升,去滓,分3次温服。

功效 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主治 小结胸病。痰热互结,胸脘痞闷,按之则痛。或咳痰黄稠,舌苔黄腻,脉滑数者。

方解 本方所治,是胸膈痰热互结之证。方中黄连清热泻火,半夏化痰开结,二药合用,辛开苦降,善治痰热内阻。更以栝楼实荡热涤痰,宽胸散结。三药合用,共奏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之功。

生芦根饮

方源《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 生芦根(切)30克,青竹茹30克,粳米9克,生姜3克。

用法 用水1000毫升,煮取400毫升,分3次服。不止,服3剂。

功效 清热生津,和胃降逆。

主治 胃中有热,气不下降,哕,干呕,不下食。

生肌胃复散

方源《中国医药学报》(1993,2:32)。

组成 赤石脂100克,儿茶20克,冰片20克,滑石50克,白芍100克,甘草100克,大黄30克,蒲公英100克,白芷50克,地榆30克。

用法 上为极细末。每次10克,用20%蜂蜜水溶液50毫升混匀,饭前30分钟服。2个月为1疗程。

功效 清热泻火,补气生肌。

主治 消化性溃疡。

加味橘皮竹茹汤方源《医学入门》。

组成 茯苓、陈皮、枇杷叶、麦冬、竹茹、半夏各3克,人参、甘草各1.5克。

用法 加生姜,水煎服。

功效 养阴降逆。

主治 胃热多渴,呕哕不食。

苍连汤

方源《万病回春》。

组成 苍术(米泔浸制)、黄连(姜汁炒)、陈皮、半夏(姜汁炒)、茯苓(去皮)、神曲(炒)各3克,吴茱萸(炒)、砂仁各1.5克,甘草0.9克。

用法 加生姜3片,水煎,温服。

功效 燥湿化痰,清胃和中。

主治湿热痰浊,胃病吐酸。

咽醋丸

方源《医学纲目》。

组成 吴茱萸(去枝梗)15克,陈皮(去白)、黄芩(炒)各15克,苍术23克,黄连30克(细切,用陈墙壁泥同炒)。

用法 上为细末,曲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15~20丸,温开水送服。

功效 清热燥湿。

主治 中焦湿热,嘈杂吞酸。

黄芩茱萸丸

方源《简明医彀》。

组成 黄连30克(陈土炒),苍术23克,黄芩(土炒)、陈皮、吴茱萸各38克。

用法 上为细末,神曲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次3~6克,津液咽服。

功效 清热燥湿,行气和胃。

主治胃中湿热,吐酸泛恶。

加减 恶心重者,加姜半夏、姜竹茹;吞酸水多者,加煅瓦楞子、蒲公英、乌贼骨;疼痛者,加延胡索、制乳没。

方解 本方所治,是热郁胃脘之证。方中黄连、黄芩,清热燥湿,清解胃中郁火;苍术、陈皮,行气化湿,健脾和胃;吴茱萸理气温中,以防芩、连苦寒太过。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燥湿,行气和胃之功。

清郁二陈汤

方源《万病回春》。

组成 陈皮、半夏(姜汁炒)、茯苓各3克,苍术(制)、川芎各2.4克,香附3克,神曲(炒)15克,炒白芍2.1克,枳壳(麸炒)2.4克,黄连(炒)、栀子(炒)、甘草各0.9克。

用法 加生姜3片,水煎服。

功效清热化痰,理气和胃。

主治 膈有痰热,吞酸嘈杂,脉数而洪。

痰火越鞠丸

方源《寿世保元》。

组成 海浮石(研,水飞)90克,胆星30克,瓜蒌子90克,栀子(炒黑)90克,青黛(水飞过)2.4克,香附(童便浸)60克,川芎60克,苍术(米泔水浸透,搓去黑皮,切片,炒)60克。

用法 上为细末,汤泡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次100丸,临卧时用温开水送服。

功效 清火化痰,理气畅膈。

主治 痰火阻膈,嘈杂,烦闷不安。5 噎膈

噎膈是指吞咽食物梗噎不顺,饮食难下,或纳而复出的病证。噎即噎塞,指食物下咽时噎塞不顺;膈为格拒,指食物不能下咽到胃,食入即吐。与胃反(反胃)基本类同,故本篇一并介绍治疗方剂。本证相当于西医食管癌、胃癌。

噎膈之早期可能无任何表现,也可能仅以嗳气、腹胀或吞酸、胃痛等一般消化道症状出现,一旦见到食入噎塞,甚至食入即吐症状,多已属肿瘤晚期,常见进行性消瘦、恶病质、发热等。大概可分为脾胃虚弱、气滞血瘀、痰浊瘀阻、邪毒凝聚、正虚邪恋等证型。其治疗可用健脾益胃、和胃降逆、行气活血、化痰涤饮、扶正祛邪等法。脾胃虚弱

脘腹胀满,胃脘时痛,食欲时好进差,或兼有腹泻,神疲少力,病理检查属胃癌早期或是应用化疗、放疗治疗后脾胃气虚者,治疗多以温中补气、健脾和胃类药物为主。

二汁饮

方源《景岳全书》。

组成 甘蔗汁500毫升,生姜汁250毫升。

用法 二药和匀。每次温服250毫升,1日3次。

功效 生津益胃。

主治 胃反呕吐,津液耗损者。

人参丁香散

方源《妇人大全良方》。

组成 人参、丁香、柿蒂各30克,甘草、良姜各15克。

用法 上为细末。每次6克,热汤调服,不拘时候。

功效 温中降逆。

主治 胃寒呕逆,反胃吐食,脘腹刺痛。

人参利膈丸

方源《顾松园医镜》。

组成 人参、白芍、大黄(九制)、枳实、厚朴、槟榔各等份,沉香减半。

用法 上为细末,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克,开水送服,1日3次。

功效 消食降逆,通腑利膈。

主治 脾胃食滞成膈,胸脘痞满,大便燥结。

九仙夺命丹

方源《奇效良方》。

组成 煅白矾、枳壳、豆豉各30克,半夏、厚朴(姜炙)各15克,木香、天南星(姜炙)各6克,人参、甘草各3克。

用法 上为细末,以人参、厚朴煎汤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克,用平胃散煎汤送服,1日2次。

功效 益气和胃,行滞化痰。

主治 脾胃虚寒,气滞痰凝,反胃呕吐,饮食不下。

大半夏汤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 半夏(洗)9克,人参6克,白蜜20毫升。

用法 用水1200毫升,和蜜扬之240遍,煎取500毫升,温服200毫升,余份再服。

功效 补中降逆。

主治 胃反呕吐,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伏梁丸

方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组成 茯苓、厚朴(姜汁制,炒)、人参、枳壳(麸炒,去瓤)、白术、半夏(汤洗7次)、三棱(慢火煨熟,乘热温治)各等份。

用法 上为末,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20丸,空腹时用米饮送服,1日2次,或作散,酒调服。

功效 补气健脾,行滞化瘀。

主治 伏梁。心之积,起于脐下,上至心,大如臂,久久不已,病烦心,身体髀股皆肿,环脐而痛,脉沉而芤。

吴茱萸丸

方源《兰室秘藏》。

组成 木香、青皮各6克,白僵蚕、姜黄、泽泻、柴胡各12克,当归身、炙甘草各18克,益智、人参、陈皮、升麻、黄芪各24克,半夏30克,草豆蔻仁、吴茱萸各36克,麦芽面45克。

用法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次20~30丸,温水送服,细嚼亦得。

功效 温中利膈。

主治 食管肿瘤,寒在膈上,噎塞,咽膈不通。

吴茱萸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 吴茱萸6克(汤洗7遍),人参4克,生姜8克,大枣12枚(擘)。

用法 以水10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1日3次。

功效 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 胃中虚寒,食谷欲呕,或呕而胸满;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厥阴头痛,吐涎沫。

方解 本方所治,是肝胃虚寒,浊阴上逆之证。方中吴茱萸温肝暖胃,散寒降浊为君;重用生姜辛散寒邪,温胃止呕为臣;人参、大枣补虚益胃,甘缓和中,共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温补降逆之功。

利膈丸

方源《医学发明》。

组成 木香21克,槟榔33克,厚朴(姜制)60克,人参、藿香叶、当归、炙甘草、枳实(麸炒)各30克,大黄(酒浸,焙)60克。

用法 上为细末,滴水为丸,或少用蒸饼亦可,如梧桐子大。每次30~50丸,食后诸饮送服。

功效 健脾行气。

主治 胸中不利,痰嗽喘满;脾胃壅滞,大便秘结。

补气运脾汤

方源《证治准绳·类方》引《医学统旨》。

组成 人参6克,白术9克,橘红、茯苓各4.5克,炙黄芩3克,砂仁2.4克,甘草1.2克。

用法 用水400毫升,加生姜1片,大枣1枚,煎至32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功效 益气和中。

主治 食管癌,脾胃虚弱,水湿内停,噎塞,咽食难下。

加减 有痰,加半夏曲3克。

参赭培气汤

方源《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 党参18克,肉苁蓉、天冬各12克,赭石24克,清半夏、当归身各9克,知母、柿霜饼各15克。

用法 水煎,分2次温服。

功效培气降逆,宽膈进食。

主治 食管癌,吞咽梗塞不顺,饮食不下。

参赭镇气汤

方源《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 野台参12克,生赭石(轧细)18克,生芡实15克,生山药15克,山茱萸(去净核)18克,生龙骨(捣细)18克,生牡蛎(捣细)18克,生杭芍12克,紫苏子(炒,捣)6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健脾和胃,降气止逆。

主治 阴阳两虚,喘逆迫促,有将脱之势;亦治肾虚不摄,冲气上干,致胃气不降,胸腹满闷。

参赭培气逐瘀汤方源《肿瘤临证备要》。

组成 生赭石30克,太子参15克,生山药18克,天花粉25克,天冬15克,桃仁12克,红花6克,水蛭3克,白花蛇舌草15克,田三七6克。

用法 水煎,分2次温服。

功效 益气生津,化痰降逆。

主治 胃癌,气阴两亏,瘀阻中焦。

枳壳散

方源《普济方》引庞老方。

组成 枳壳(去瓤,锉,麸炒)、白术各15克,香附30克(麸炒,舂去皮),槟榔9克。

用法 上为细末。每次6克,米饮调服,1日3次,不拘时候。

功效 健脾下气。

主治 气滞食阻,心下痞闷或作痛,多噫败卵气。

香砂枳术丸

方源《景岳全书》。

组成 木香、砂仁各15克,枳实(麸炒)30克,白术(米泔浸,炒)60克。

用法 上为末,荷叶裹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50丸,白术汤送服。

功效 行气化滞,健脾消痞,理气开胃。

主治脾虚食少,或宿食不消,胸脘痞闷。

胜红丸

方源《瑞竹堂经验方》。

组成 三棱(醋炙)、蓬莪术(醋炙)、青皮(去瓤,炒)、陈皮(去白)、干姜(炮)、良姜、枳实(去瓤,麸炒)、白术(煨)、莱菔子(炒,别研)各30克,香附60克(炒去毛)。

用法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50~70丸,姜汤或木香汤、陈皮汤送服,不拘时候。

功效 消食快气。

主治心腹痞满。

养血汤

方源《明医指掌》。

组成 当归、玄参、阿胶、知母各6克,红花(酒洗)、桃仁(研泥)各1.5克,鲜地黄3克。

用法 用水4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滓,加白蜜20毫升调服。

功效 养血润燥。

主治 食管癌血气枯弱,或食管癌放疗、化疗后血虚体弱者。

黄芪甘草汤

方源《圣济总录》。

组成 黄芪、炙甘草各15克,桂(去粗皮)15克,人参30克,白芍、赤茯苓(去黑皮)各60克。

用法 上药切碎,每次15克,加生姜3片,大枣(去核)2枚,水煎,去滓,加饴糖少许,煎化热服。良久,以稀粥投之。

功效 补气利咽。

主治 噎膈,咽中噎塞,胸中满,胁下气上冲,饮食减少。气滞血瘀

胃脘疼痛,反复发作,饮食减少,或时有呕血、便血,体重减轻,病情有进行性加重趋势,病理检查属癌症中晚期,邪气正盛,正气稍虚者,治以行气活血类。

十膈气散

方源《御药院方》。

组成 人参(去芦头)、茯苓(去粗皮)、官桂(去粗皮)、枳壳(麸炒,去瓤)、炙甘草(锉)、神曲(炒黄)、麦芽(炒黄)、诃子皮(煨,去核)、吴白术、陈皮(去白)、干生姜(炮)、三棱(煨,锉)、蓬莪术(煨,锉)各30克,厚朴(去粗皮,用生姜汁涂,炙)、槟榔(煨,锉)、木香各15克。

用法 上为细末,每次3克,入盐少许,开水调服。

功效 消症化积,益气通膈。

主治噎膈。

丁沉丸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炙甘草、青皮(去瓤,锉,炒)、丁香、白豆蔻仁、沉香、木香、槟榔、肉豆蔻仁各150克,白术(锉,微炒)1200克,人参(去芦)、茯苓(去皮)、诃子(煨,取皮)各300克,肉桂(去粗皮)、干姜(炮裂)各75克,麝香30克。

用法 上为细末,入麝香令匀,炼蜜为丸,如酸枣大。每次1丸,空腹时细嚼,用炒生姜加盐煎汤送服,温酒亦可。

功效 温中降逆。

主治 食管癌。脾胃寒气上逆,胁肋胀满刺痛,胸膈噎塞,痰逆恶心,噫气吞酸,不思饮食,呕吐不止。

丁香丸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猪牙皂(去皮,炙焦黑,为细末)、好墨(烧,醋淬)、肉桂(去粗皮)、干姜(炮)、丁香、木香各30克,干漆(碎,炒令烟尽,为细末)、牵牛子(炒,为细末)、川大黄(别为细末)、蓬莪术(炮,捣碎)、三棱(炮,捣碎)、硇砂(别研)、附子(炮,去皮脐)各60克,青皮(去白)90克,巴豆霜4.5克(先用醋煎硇砂令热。下巴豆霜,煎2~3沸,下大黄末,熬膏)。

用法 上以大黄、硇砂、巴豆霜和为丸,如绿豆大。每次1~2丸,茶、酒任下。如要取其化症瘕癖块,食后临卧用生姜汤送服。

功效 消食行滞,破症除瘕。

主治 积滞不消,心腹坚胀,痰逆呕哕,噫醋吞酸,胁肋刺痛,胸膈痞闷;或反胃恶心,食饮不下,气上冲胸,痞噎不通;及食症酒癖,血瘕气块,时发刺痛,全不思食。

七矾丸

方源《中医癌瘤证治学》。

组成 红人参10克,鸡内金30克,赭石60克,蜈蚣10条,土鳖子30克,水蛭150克,红花30克,制马钱子150克,硇砂15克,干漆(炒)30克,白矾30克,柿饼霜60克。

用法 上为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每次1~3克,用黄芪煎汤或开水送服,1日3次。

功效 活血破瘀,通络止痛。

主治 食管癌中晚期,咽物困难,仅能进食流质,甚至咽水也困难时。

宜忌 方中马钱子毒性大,用时当慎。

三棱散

方源《博济方》。

组成 荆三棱(擘破,以好醋600毫升,用文武火熬,令尽为度,勿见铁器)90克,枳壳(去瓤,麸微炒)30克,木香30克,青皮30克,槟榔30克,肉桂(去皮)30克,甘草(炮)30克。

用法 上为细末。每次3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温服。

功效 行气消积。

主治 积聚气块,心腹满闷噎塞。

广术溃坚汤

方源《兰室秘藏》。

组成 蓬莪术、红花、升麻、吴茱萸各0.6克,生甘草、柴胡、泽泻、神曲、青皮、陈皮各0.9克,厚朴、黄芩、黄连、益智、草豆蔻仁、当归梢各1.5克,半夏2.1克。

用法 上药切碎,用水700毫升,煎至350毫升,去滓,空腹时稍热服。

功效 理气活血,消坚散结。

主治 中满腹胀,内有积聚,坚硬如石,其形如盘,令人不能坐卧,大小便涩滞,上喘气促,面色萎黄,通身虚肿。

王道无忧散

方源《万病回春》。

组成 当归、白芍(土炒)、川芎、鲜地黄、白术(土炒)、白茯苓(去皮)、赤茯苓、香附、砂仁、枳实(麸炒)、乌药、陈皮、半夏(姜汁炒)、藿香、槟榔、猪苓、木通、天冬(去心)、麦冬(去心)、黄柏(人乳炒)、知母(人乳炒)、黄芩(炒)各9克,赤芍6克,粉甘草4.5克。

用法 水煎,分2次温服。

功效 活血通络,理气和胃。主治血瘀饮停留,噎膈反胃。

开怀散

方源《古今医鉴》。

组成 青皮(去瓤)、陈皮、半夏(姜炒)、茯苓(去皮)、三棱(醋炒)、蓬莪术(醋炒)、香附、槟榔、红花、枳实(麸炒)、甘草各等份。草豆蔻(倍用),柴胡(倍用)。

用法 加生姜,水煎服。

功效 行气散结,化瘀消症。

主治 脘腹积块,胸脘痞闷,或发热者。

加减口干,加干葛。

木香槟榔丸

方源《儒门事亲》。

组成 木香、槟榔、青皮、陈皮、蓬莪术(烧)、黄连(麸炒)各30克,黄柏、大黄各90克,炒香附、牵牛子各120克。

用法 上为细末,水泛为丸,如小豆大。每次30丸,食后生姜煎汤送服。

功效 行气导滞,攻积泄热。

主治 积滞内停,脘胀痞满胀痛,大便秘结,以及赤白下痢,里急后重。

方解 本方所治,是中焦气滞不行,饮食不化,郁而化热之证。方中木香、香附通行三焦气滞;青皮、陈皮疏理肝胃之气;黄连、黄柏清热燥湿;槟榔、牵牛子下气导滞;蓬莪术破血中滞气;大黄攻积通便。诸药配伍同用,共奏行气导滞,攻积泄热之功。

五灵脂丸

方源《太平圣惠方》。

组成 五灵脂15克,马牙硝15克,木香(末)7.5克,阿魏7.5克,硼砂15克,水银7.5克,轻粉7.5克,朱砂7.5克,桂心(末)7.5克,青礞石15克。

用法 上药同研令水银星尽,炼蜜为丸,如酸枣大。每次1丸,用枣1枚去核,安丸药在内,以白面饼子裹,慢火烧面熟为度,去面,空腹时将枣并药嚼烂,用温酒适量送服。

功效 行气化瘀,解毒消积。

主治饮食不消,结成症块。

五汁安中饮

方源《新增汤头歌诀》。

组成 牛乳60毫升,韭汁、生姜汁、藕汁、梨汁各10毫升。

用法 上五汁和为一处,加水少量煎熟,频频饮服。

功效 养血润燥,消瘀化痰。

主治 食管癌。火盛血枯,痰瘀互阻,致患噎塞,吞咽梗塞而痛,饮水不下,食物难进,食则吐出,夹有黏液,形体消瘦,肌肤枯燥,胸背灼痛,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欲饮凉水,舌红而干,脉细而瘦。

化气丸

方源《普济方》。

组成 肉桂、陈皮、青皮、丁香、木香、砂仁各30克,三棱、蓬莪术各60克,茯苓45克,人参(好者)30克,香附250克,甘草、厚朴、莱菔子、大黄各60克,枳壳(炮)、槟榔各90克。

用法 上为末,牵牛子500克,取头末120克,分成3份,生用2份,炒用1份,和匀打醋糊,入药搜匀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0~40丸,生姜或茶汤送服。

功效 行气宽中。

主治 远年日久,茶酒气食,过度成积。

化积丸

方源《杂病源流犀烛》。

组成 蓬莪术、阿魏、海浮石、香附、雄黄、槟榔、苏木、瓦楞子、五灵脂各9克。

用法 上为末,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6克,温开水送服。

功效 消积化瘀。

主治 气滞血瘀,积聚胃反。

化癓回生丹

方源《温病条辨》)。

组成 人参180克,安南桂60克,两头尖60克,麝香60克,片姜黄60克,公丁香90克,川椒炭60克,虻虫60克,三棱60克,蒲黄炭30克,藏红花60克,苏木90克,桃仁90克,苏子霜60克,五灵脂60克,降真香60克,干漆60克,当归尾120克,没药60克,白芍120克,杏仁90克,香附米60克,吴茱萸60克,元胡索60克,水蛭60克,阿魏60克,小茴炭90克,川芎60克,乳香60克,良姜60克,艾炭60克,益母膏240克,熟地黄120克,鳖甲膏500克,大黄240克(共为细末,以高米醋750克,熬浓,晒干,研末;再加醋熬,如是3次,晒干研末)。

用法 上药共为细末,以鳖甲、益母、大黄三膏和匀,再加炼蜜为丸,重4.5克,蜡皮封护。用时温开水和,空腹时服;瘀积重证者,黄酒送服。

功效 活血化瘀,破积消坚。

主治 气滞血瘀,积聚癓积,痛或不痛;血痹,疟母,左胁痛;妇女干血劳,闭经,痛经,经来紫黑有块;产后瘀血腹痛;跌打损伤所致的头晕、腰痛而有瘀滞者。

方解 此方由鳖甲煎丸与回生丹合方衍化而来。方中参、桂、椒、姜温补阳气,白芍、熟地内守阴液,共同扶持人体正气,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益母草活血而消水气,鳖甲通补肝气而破癓瘕,虻虫、水蛭乃吸血之虫类,飞者走络中气分,游者走络中血分,二者同用,无微不入,无坚不破;余药也皆芳香化浊,或行气活血之品。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破积消坚之功。

牛郎串

方源《串雅内编》。

组成 白牵牛子(半生半炒,研取头末)

135克,槟榔30克,蓬莪术(醋煮)、三棱(醋炙)、茵陈、猪牙皂(炙,去皮)各15克。

用法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次9克,温开水送服,1日2次。

功效 消痰涤饮,理气化瘀。

主治 食管癌,胸骨后不适或疼痛,饮食梗阻,或食即吐出。

会厌逐瘀汤

方源《医林改错》。

组成 桃仁15克(炒),红花15克,甘草9克,桔梗9克,地黄12克,当归6克,玄参3克,枳壳6克,赤芍6克。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呃逆,喉痹等属气滞血瘀者。

刺猬皮散

方源《顾氏医苑》。

组成 刺猬皮(去刺,酒炙)300克,干蝼蛄、地鳖虫、小茴香、茭白子、山羊血、苦丁茶、桂丁子、五灵脂各30克。

用法 上为细末,水泛为丸。每次3克,温开水送服,1日3次。

功效 破瘀散结。

主治 胃癌、食管癌、饮食即吐。

泽漆丸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泽漆15克,槟榔30克,附子(炮裂,去皮脐)30克,木香15克,肉桂(去粗皮)15克,陈皮(汤浸,去白瓤,焙)15克,泽泻15克,大黄(锉碎,微炒)15克,郁李仁(汤浸,去皮,微炒)15克,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15克。

用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20丸,用温开水送服,1日3~4次。

功效 行气消积,化瘀消症。

主治 食症癖气,脾胃虚弱,头面及四肢浮肿。

韭汁牛乳饮

方源《丹溪心法》。

组成 韭菜汁60毫升,牛乳60毫升。

用法 加生姜汁10毫升,和匀温服。功效活血止痛。

主治 胃脘有死血,干燥枯槁,食下作痛,泛泛欲吐,大便秘结。

破石合剂

方源《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3,3:56)。

组成 穿破石100克,三棱50克,马鞭草50克。

用法 用水煎取100毫升,分3次徐徐服之,1个月为1疗程。

功效 化瘀散结,行气止痛。

主治晚期胃癌。

验案 杨某,男,54岁。1979年12月12日,因胃小弯黏液腺癌周围麻巴结转移,行近全胃切除、脾切除、胰体尾切除术。1980年10月30日复查时见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质硬,1981年3月18日上腹部扪及鸭蛋大小肿块,质硬。入院服破石合剂,至4月2日共服1000毫升余,自觉症状好转,腹胀减轻,锁骨上淋巴结明显缩小,腹块也随之缩小变软。共服2000毫升余,肿大淋巴结及腹块均未能扪及。

秘传噎膈膏

方源《种福堂公选良方》引缪仲淳方。

组成人乳、牛乳、蔗浆、梨汁、芦根汁、龙眼肉浓汁、人参浓汁各等份,姜汁少许。

用法 上药隔水熬成膏子,下炼蜜,徐徐频服之。

功效 益气补血,养阴润燥。

主治 噎膈,气阴两虚。

海石丸

方源《医学入门》。

组成 海石、三棱、蓬莪术、桃仁、红花、五灵脂、香附、蚶壳、石碱各等份。

用法 上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0丸,用白术煎汤送服。

功效 化痰祛瘀,理气消痞。

主治 痰与食积、死血结成痞块,胃脘疼痛,饮食不下。

通幽汤

方源《脾胃论》。

组成 桃仁泥、红花各3克,鲜地黄、熟地黄各15克,当归、炙甘草、升麻各9克。

用法 水煎,去滓,分2次食前服。

功效 养阴清热,活血化瘀。

主治 噎膈,气滞血瘀,气虚血弱者。

噎膈酒

方源《增订医方易简》。

组成 荸荠(捣末)120克,厚朴(姜炒)30克,陈皮30克,白豆蔻30克,白糖120克,橘饼30克,冰糖120克,蜜60克,白酒浆1500毫升,烧酒1500毫升。

用法 以上诸味同入罐中泡数十日。每日早、中、晚随宜饮之。

功效 理气消噎。

主治 气膈,噎塞不通,饮食不下。痰浊瘀阻

胸闷腹胀,胃脘疼痛,胃纳不佳,恶心欲吐,逐日加重,舌淡苔白而厚腻,脉濡而滑,病理检查多属胃癌中晚期,治以化痰涤饮、健脾和胃、消积导滞。

三根汤

方源《抗癌中草药制剂》。

组成 水杨梅根90克,野葡萄根60克,半枝莲60克,半边莲、凤尾草各15克。

用法 水煎,去滓,分2次早、晚空腹时温服。

功效 解毒抗癌。

主治胃癌、肠癌。

大阿魏丸

方源《医学入门》。

组成 天南星、半夏、山楂、神曲、麦芽、黄连各30克,连翘、阿魏、瓜蒌子、川贝母各15克,玄明粉、石碱、莱菔子、胡黄连各7.5克。

用法 上为末,姜汁浸蒸饼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0丸,开水送服。

功效 化痰和胃,理气消积。

主治 气滞痰凝,饮食不化,胃反呕吐。

开胃丸

方源《太平圣惠方》。

组成 半夏90克(汤洗7遍去滑,以生姜90克去皮,同杵令烂,焙干),白豆蔻30克(去皮),白术30克,人参45克(去芦头),陈皮30克(汤浸,去白瓤,焙)。

用法 上药捣细罗为末,以生姜汁煮枣肉,和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20丸,以粥饮送服,不拘时候。

功效 和胃健脾,降逆止呕。

主治 脾胃不和,痰饮内停,呕吐不止。

开郁正元散

方源《济阴纲目》。

组成 白术、陈皮、青皮、制香附、炒山楂、海粉(海蛤代)、桔梗、茯苓、砂仁、延胡索、炒神曲、炒麦芽、炙甘草各等份。

用法 上为末。每次30克,加生姜3片,水煎服。

功效 利气行血,和脾消导。

主治 痰饮气血郁结,气不升降,食积不化,积聚胀痛。

木香宽中散

方源《证治准绳·类方》。

组成 青皮、陈皮、丁香各120克,厚朴(制)500克,炙甘草150克,白豆蔻60克,香附(炒)、砂仁、木香各90克。

用法 上为细末。每次6克,用生姜盐汤调服。

功效 温中破气,化痰利膈。

主治气逆停痰,胸膈痞满。

芍药枳术丸

方源《景岳全书》。

组成 白术60克(面炒),赤芍60克(酒炒),枳实30克(面炒),陈皮30克。

用法 上为细末,用荷叶汤煮黄老米粥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100丸,用米汤或白开水送服。

功效 健脾和胃,消滞化积。

主治 脾胃不和,食积痞满,腹部时常疼痛。

如意丸

方源《济生方》。

组成 枳壳(去瓤)、槟榔、橘红、半夏(汤泡7次)、蓬莪术、三棱、干姜(炮)、黄连(去须)各60克,巴豆21粒(连壳用)。

用法 上药除巴豆外,锉如豆大,用好醋合巴豆煮干,去巴豆;余药焙,为细末,薄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次10~15丸,食后临卧时用茶清或姜汤送服。

功效 化痰逐瘀,下气行滞。

主治 宿食积滞,郁结成癖,两胁胀满,心腹疼痛,噫宿腐气;霍乱吐泻,米谷不消,脓血相杂。

宜忌 孕妇忌服。

芫花莪术丸

方源《观聚方要补》引《虚实辨疑示儿仙方》。

组成 芫花、半夏、天南星、蓬莪术各30克。

用法 上药锉碎和匀,以苦油竹一截留节,将药置竹内,用好醋250毫升,入竹内,浸湿纸塞紧,放在文武火中,煨一日夜,不可用猛火,待醋干,取出药,焙干为末,煮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次50丸,空腹时用热水送服。

功效 化痰逐饮,散瘀消痞。

主治痰瘀互结,脾痞胁痛。

荆蓬煎丸

方源《御药院方》。

组成 荆三棱(锉,酒浸,冬3日,夏1日)60克,蓬莪术(锉,酒浸,冬3日,夏1日,二味同去皮巴豆20片,同于银石器内上文武火炒令干黄色为度,拣去巴豆不用)60克,木香、枳壳(麸炒,去瓤)、青皮(汤浸,去白)、川茴香(微炒)、槟榔(锉)各30克。

用法 上为细末,水煮面糊为丸,如豌豆大。每次30丸,食后用温生姜汤送服。

功效 消症破积,理气导滞。

主治 痰癖、症块、冷热积聚,胃膈痰闷。

宽膈丸

方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组成 木香、三棱(炮)、青皮各15克,半夏90克(汤洗7次),大腹子7.5克。

用法 上为细末,姜汁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20~30丸,空腹时用米汤送服。

功效 理气宽膈,化痰降逆。

主治 气滞痰阻,胸膈痞塞,饮食不下。

商壳丸

方源《御药院方》。

组成 商枳壳(麸炒,去瓤)60克,猪牙皂(去皮子,酥炙黄色)60克,青皮(去白)、半夏(洗7次去滑)、槟榔、木香各15克。

用法 上为细末,加生姜汁糊为丸,如豌豆大。每次40~50丸,食后生姜汤送服。

功效 燥湿化痰。

主治 痰阻气滞,胸膈痞满。邪毒凝聚

胸骨后疼痛,进食梗阻,或饮食难进,食则呕吐,形体消瘦,舌质紫暗或红,苔腻厚或黄或白。治以解毒开关、破瘀散结。

开管散

方源《浙江中医杂志》(1990,6:45)。

组成鼠妇、青礞石各等份。

用法 上为细末。每次1~2克,放舌根部含服,不要用水冲服,1日4~6次。

功效 破积开关。

主治 食管贲门癌,梗阻,饮食不进。

验案 刘某,女,64岁。经X射线钡餐食管镜检查确诊为食管中段鳞癌,就诊时已滴水不入4天。一般情况较差,胸背疼痛,消瘦。予开管散每次2克,每4小时含服1次,连用8次以后,梗阻部分缓解,可进流质。首次缓解时间达4个月。后间断口服扶正中药加化疗,生存16个月。

气膈食噎方

方源《医部全录》。

组成 隔山消60克,鸡肫皮30克,牛膝、天南星、朱砂各30克,急性子6克。

用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3克。每次1丸,用淡姜汤送服。

功效 健脾消积,解毒消肿。

主治 食管癌、胃癌,饮食不下,或食则呕吐。

甘遂甘草散

方源《天津医药》(1980,3:51)。

组成 甘遂粉0.3克,甘草粉0.15克。

用法上药研为极细末。用开水冲服,1日3次。

功效 破饮开关。

主治 食管癌晚期,已不能手术或化疗者。

灵仙代赭汤

方源《南京医学》(1985,1:34)。

组成 太子参15克,生黄芪10克,威灵仙10克,急性子15克,赭石30克,青礞石6克,半夏10克,全瓜蒌15克,当归15克,枳实10克,猪苓15克,茯苓15克,生甘草5克。

用法 水煎,去滓,分2次温服。

功效 扶正祛邪,化痰降逆。

主治食管贲门癌早、中期。

治癌散

方源《浙江中医杂志》(1989,6:45)。

组成山慈菇200克,硼砂80克,硇砂、三七各20克,冰片30克,沉香50克。

用法 上为极细末。每次10克,温开水送服,1日4次,10天为1个疗程。服完1个疗程后改为1日2次,每次10克,以巩固疗效。

功效 降逆开关。

主治 食管贲门癌,食道梗阻,咽下困难。

神仙夺命丹

方源《丹溪心法附余》。

组成 乌梅(水浸,去核)13个,硇砂6克,雄黄6克,乳香3克,百草霜15克,绿豆、黑豆各49粒。

用法 将乌梅杵烂,余药为末,入豆中再捣烂和匀为丸,如弹子大,以乳香少加朱砂为衣。每次1丸,空腹时噙化。待药尽,烙热饼1个,擘碎入热茶泡食之,无碍为效。放3~5日依法再服1丸即效。

功效 通膈降逆。

主治 噎膈,饮食不下,大便不通,或食则吐出。

硇砂煎丸

方源《卫生宝鉴》。

组成 黑附子2个(各重16克以上,炮,去皮脐,剜作瓮子),木香9克,补骨脂(隔纸微炒)、荜茇(真者)各30克,硇砂9克。

用法 用水150毫升,将硇砂继续化开,于瓦瓮内熬干,研为末;将硇砂末安在附子瓮内,再用剜出的附子末盖口,用和调和好的白面围裹四周,约半指厚,慢灰火内烧至呈均匀黄色,去面,同木香等药为细末,原裹附子的面也研为末,把众药末和在一处,加醋调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15~30丸,生姜汤送服。

功效 散寒解毒。

主治积块痃癖。正虚邪恋

胃脘胀满,疼痛时作,不欲饮食,恶心呕吐,形体消瘦,神疲乏力,病理检查多属中晚期,或为化疗、放疗后正气亏虚,邪气未尽者。治疗多以化痰、活血、消积、补气养血、生津滋阴类药物组成方剂。

大七香丸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香附(炒)600克,麦芽(炒)300克,丁香皮1000克,砂仁、藿香叶各7.5克,甘松、乌药各200克,肉桂(去粗皮)、甘草(炒)、陈皮(去白,洗)各750克。

用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次1丸,用盐酒或盐汤嚼服。

功效 温中散寒。

主治 脾胃虚寒,不思饮食,心膈噎塞,渐成膈气,腹痛。

五噎丸

方源《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 干姜、蜀椒、食茱萸、桂心、人参各37.5克,细辛、白术、陈皮各45克,茯苓、附子各30克。

用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丸,渐加到10丸,用温酒送服,1日3次。

功效 温中散寒,行气开结。

主治 胃部肿瘤,胸中久寒,呕哕逆气,饮食不下。

升血汤

方源《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12:715)。

组成 生黄芪、太子参、鸡血藤各30克,白术、茯苓各10克,枸杞子、女贞子、菟丝子各15克。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2次服。

功效益气补血。

主治 胃癌中晚期正气大亏难以接受放、化疗者,或放疗化疗后正气不足者。

灭癌汤

方源《陕西中医》(1986,3:42)。

组成 水蛭2克,硇砂0.5克,夏枯草、党参各15克,木香、白矾、月石各3克,紫贝齿、槟榔、玄参、赭石各10克,大黄5克,丹参30克,陈皮6克。

用法 水煎,去滓,分数次服。

功效化积软坚。

主治 消化道肿瘤。

苡莪汤

方源《中医癌瘤证治学》。

组成 黄芪60克,苍术12克,赭石30克,茯苓60克,瓦楞子30克,薏苡仁30克,娑罗子15克,清半夏15克,蓬莪术15克,生甘草6克,干姜10克,料姜石60克。

用法 水煎,分2次温服。

功效健脾和胃,活血止痛。

主治 胃癌,胃脘隐痛,食后胀满,得温痛减,嗳气呕逆,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口泛清水,疲倦无力,四肢不温,面色萎黄,浮肿便溏,舌暗苔白,脉沉细。

狗米平胃丸

方源《医学入门》。

组成 狗粪中米(黄犬1条,饿数日,用生米及粟米饲之,取其粪中米淘净),沉香6克,平胃散末、薤白。

用法 将粪中米淘净,用薤白煎汤煮粥,临熟入沉香、平胃散和匀作丸,如梧桐子大。每次50~70丸,陈米饮送服。

功效 健脾和胃。

主治 反胃。

炒粉丸

方源《世医得效方》。

组成 蚌粉30克,巴豆7粒(去壳及膜)。

用法 上同炒令赤,去巴豆不用,只以醋丸其粉,如梧桐子大。每次20丸,丈夫脐腹痛,炒茴香酒吞下;妇人血气,炒姜酒送服;败血冲心,童子小便和当归酒服;常服,姜酒送服。

功效 散寒消积。

主治 积聚涎块,结于心腹之间,致令心腹刺痛,日久不愈,或干呕减食。

枳壳散

方源《普济本事方》。

组成 枳壳(去瓤,锉,麸炒)、三棱、陈皮(去白)、益智、蓬莪术、槟榔、肉桂(不见火)各30克,干姜、厚朴(去粗皮,姜汁炙)、甘草、青皮、肉豆蔻、木香各15克。

用法 上为细末。每次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1个,同煎至105毫升,热服,不拘时候。

功效 顺气宽中,消症破积。

主治 五种膈气。三焦痞塞,胸膈满闷,背膂引疼,心腹膨胀,胁肋刺痛,食饮不下,噎塞不通,呕吐痰涎,口苦吞酸,羸瘦少力,短气烦闷。

枳壳木香丸

方源《圣济总录》。

组成 枳壳(去瓤,麸炒)60克,木香、大黄(纸裹煨)各15克,槟榔(锉)、川芎、郁李仁(汤浸,去皮尖,焙研)各50克。

用法 上6味,将前至5味捣罗为末,入郁李仁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10~15丸,食后临卧用温生姜汤送服。

功效 行气消积。

主治 留饮宿食不消。

南星参斛汤

方源《浙江中医杂志》(1989,5:34)。

组成 生南星、金银花各30克,党参、石斛、枇杷叶、生麦芽、枳实各10克,赭石(先煎)15克,青黛、生甘草各3克。

用法 水煎,去滓,分2次温服。15剂为1个疗程。

功效 益气抗癌,化痰降逆。

主治 食管癌晚期,吞咽困难,形体消瘦,面色晦暗,脉细弱或细弦而滑。

加减 痰涎壅盛者,加白芥子、姜半夏各10克,瘀血内阻者,加急性子10克,广郁金12克;疼痛剧烈者,加延胡索、地鳖虫各12克。

香砂宽中汤

方源《证治准绳·类方》引《医学统旨》。

组成 木香(临时磨水15~20毫升入药)、白术、陈皮、香附各4.5克,白豆蔻(去壳)、砂仁、青皮、槟榔、半夏曲、茯苓各3克,厚朴(姜制)4克,甘草1克。

用法 用水40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300毫升,入蜜1匙,食前服。

功效 理气消痞,散寒止痛。

主治 食管贲门癌,气滞胸痞,反胃噎塞,或胃脘疼痛。

养阴清热汤

方源《天津中医》(1988,3:54)。

组成 地黄、玄参、麦冬、南沙参各15克,石膏60~100克,连翘、桃仁、牡丹皮、甘草各10克,银花30克。

用法 水煎,分2次温服。

功效养阴生津,扶正祛邪。

主治 食管癌放疗后正气不足,阴血匮乏者。

加减 气虚,加党参15克,黄芪30克;血虚,加当归、首乌各10克;胸痛,加延胡索、川楝子各10克;恶心呕吐,加赭石30克,旋复花10克;纳差,加神曲10克,谷麦芽各30克。

神奇散

方源《古今医鉴》。

组成 鲜地黄12克,砂仁、川芎各4.5克,当归、白芍(酒炒)、茯苓、白术(土炒)、香附(醋炒)、枳实(炒)、藿香、茯苓、槟榔、木通、猪苓、炒黄芩、酒炒黄柏、知母(人乳拌,炒)、赤芍、天冬(去心)麦冬(去心)各6克,甘草、姜陈皮、半夏各5克,乌梅3个。

用法 水煎,去滓,入童便150毫升和服。

功效 养血清热,降逆利膈。

主治 食管肿瘤早期,脾胃虚弱,湿热内蕴,痰饮积聚,胃脘时痛者。

桂沉浆

方源《饮膳正要》。

组成 紫苏叶30克(锉),沉香9克(锉),乌梅30克(取肉),砂糖180克。

用法 用水750毫升,熬至450毫升,滤去滓,入桂浆150毫升,合和作浆。饮之。

功效 去湿逐饮,生津止渴,顺气。

主治 饮湿内停,积聚不散,日久不愈,气阴两虚。

培土化瘕汤

方源《辨证录》。

组成 白术30克,柴胡9克,茯苓9克,山药12克,神曲6克,山楂6克,枳壳1.5克,两头尖9克,厚朴3克,鳖甲4.5克,白薇3克,何首乌(生用)6克,白芍15克,白芥子6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益脾平肝,消瘕破症。

主治 食积气结,痰饮停聚而成症瘕。

硇黄汤

方源《河北中医》(1987,2:34)。

组成 硇砂6克,黄芪15克,甘草5克。

用法将硇砂捣碎,放入沙锅内,加水浸泡10分钟,用武火煮沸30分钟,尔后加黄芪、甘草,用文火煎煮30分钟。沉淀过滤取汁,分3次饮服。连服10天为1个疗程,隔2~3天后继续服用,连服3个疗程后,可隔5天服5天。

功效 扶正祛邪。

主治 食管癌、胃癌中晚期,体虚正气大亏者。

宜忌 此药严禁接触铁器。

螺泥丸

方源《普济方》引《经验良方》。

组成田螺不拘多少。

用法 将田螺放入洗净瓷盆中,用水养之,令吐出泥;用米筛张灰于地上,灰上铺绵纸;盆中田螺泥水出尽,去螺,旋去上面清水,却净泥倾于纸上,候泥干调为丸,如蔌桐子大。每次30丸,用藿香汤送服。

功效 清胃健脾。

主治 积热反胃呕吐。6 呕吐

呕吐是指有力地将胃内容物经过食道、口腔而排出体外。可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两种。中枢性呕吐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病变,呕吐前无恶心,呕吐呈喷射状,并伴有头痛和颈部僵硬。周围性呕吐见于胃肠疾病、晕车晕船等。本篇仅指胃肠疾病所致之呕吐,主要与急性胃炎和胃肠炎相关。临床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腹泻,发热,厌食等,大量呕吐和腹泻常可导致脱水和酸中毒,须采取应急处理。

饮食不洁、暴饮暴食、饮食寒温失宜等外邪损伤胃脘,以致胃不受纳,故食则即吐,或吐泻并见。本病可概括为湿停胃脘、湿热积滞、寒湿犯胃、肝郁脾虚等证型。其治疗多用醒脾化湿,清热燥湿、行气和胃,温中祛寒,健脾舒肝等为基本大法。湿停胃脘

胃脘不适,胀满疼痛,恶心呕吐,或有腹泻,恶闻食臭,舌淡苔白厚腻,脉濡弱或滑。治以芳香化湿,和胃降逆。

二术二陈汤

方源《古今医统》。

组成 苍术(土炒)、白术(土炒)、半夏(滚水泡7次,姜制)、陈皮(去白)、茯苓各3克,甘草1.5克。

用法 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去滓温服。

功效 燥湿和胃。

主治 呕吐清水如注。

九味资生丸

方源《张氏医通》。

组成 人参、白术各90克,茯苓45克,炙甘草15克,橘红、山楂肉、真神曲各60克,黄连、白豆蔻各10克。

用法 上为细末,炼白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次食后嚼1丸,温开水送服;严寒时,用淡姜汤送服。

功效 健脾开胃,消食和中。

主治 老人脾胃不和,食少体弱,脘腹胀闷,或恶心呕吐,或大便泄泻。

小半夏散

方源《太平圣惠方》。

组成 半夏30克(汤洗7遍去滑),人参60克(去芦头),葛根60克(锉)。

用法 上为粗散。每次12克,加生姜4片,用水20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功效 燥湿和中。

主治 湿停胃脘,腹满而呕哕者。

比和饮

方源《古今医鉴》。

组成 人参3克,白术3克,茯苓3克,藿香2.4克,陈皮1.5克,砂仁1.5克,炒神曲3克,甘草1.5克。

用法 用10年以上陈仓米75克,顺流水400毫升,煎沸,泡伏龙肝,研细搅混,澄清取2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2枚,同煎取140毫升,稍冷服。别以陈仓米饮时啜之,1日3次。

功效 健脾补气,燥湿和胃。

主治 脾胃气虚,温停中脘,饮食乏味,恶心欲呕。

槟榔散

方源《外台秘要》引《广济方》。

组成 槟榔60克,人参22.5克,茯苓30克,陈皮22.5克,荜茇22.5克。

用法 上为散。取生姜75克,连皮捣,绞取汁,加温,取药末3克搅匀,顿服之。每日1服,渐加至4.5克。下利多则减量,以微利为度。

功效 行气和胃。

主治 呕吐酸水,每食则变作酸水吐出。

藿香扶脾饮

方源《杂病源流犀烛》。

组成 炙甘草、厚朴、半夏、藿香、木香、陈皮、麦芽各9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健脾化湿。

主治 湿困脾胃,运化不健,饮食少思,恶心呕吐,腹胀,面足或全身浮肿。

藿香厚朴汤

方源《圣济总录》。

组成 藿香叶、厚朴(去粗皮,用生姜60克切片,枣10枚擘破,同煮半日取出,去姜、枣,锉,焙)、半夏(浆水浸一宿,切,汤洗7遍,入粟米30克同炒黄,去米)、生甘草、人参、茯苓(去黑皮)各30克,陈皮(汤浸,去白,焙)15克。

用法 上为粗末。每次9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2枚,同煎至10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功效 健脾化湿,和胃止呕。

主治脾胃虚弱,呕吐不下食。湿热积滞

突然恶心呕吐,脘腹疼痛,或有泄泻,口渴口苦,舌质红苔黄而腻,脉滑而数。治以清热燥湿,行滞和胃。

大黄甘草汤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 大黄12克,甘草3克。

用法 用水600毫升,煎取200毫升,分2次温服。

功效 通便止呕。

主治 胃肠积热,浊腐之气上逆,食已即吐,吐势急迫,或大便秘结不通,苔黄,脉滑实者。

苏叶黄连汤

方源《温热经纬》。

组成 黄连0.9~1.2克,紫苏叶0.6~0.9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清热理气,和胃止呕。

主治 湿热证,肠胃不和,呕恶不止,昼夜不愈。亦可治疗妊娠恶阻。

方解 本方药仅二味,黄连清热燥湿,紫苏叶理气宽中。二味合方,有清热和胃之效,胃和则呕恶自愈。药量虽轻,用之得当,功效亦彰。

连朴饮

方源《霍乱论》。

组成 制厚朴6克,黄连(姜汁炒)、石菖蒲、制半夏各3克,炒香豉、焦栀子各9克,芦根60克。

用法 水煎,去滓温服。

功效 清热化湿,醒脾和胃。

主治 急性胃肠炎湿热并重者。

加减 呕吐,加姜竹茹、生姜;舌苔白而厚腻,加苍白术、薏苡仁;有表证者,加桂枝、防风、荆芥;腹痛者,加白芍、玄胡。

方解 本方所治,是湿热之邪困阻中焦之证。方中川连、山栀清热燥湿,厚朴宽中理气,醒脾和胃,与连、栀同用,可使气行湿去,热解胃和;炒香豉助厚朴行气醒脾,宽中除烦;菖蒲、半夏燥湿除饮,协同厚朴醒脾和胃,使脾运正常,则水湿自可得除;脾喜温燥,胃喜凉润,芦根生津润燥,即可滋润胃腑,又可防诸燥湿药太过。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化湿,醒脾和胃之功。

枳实汤

方源《古今医彻》。

组成 枳实4.5克,炒陈曲3克,莱菔子(炒,研)4.5克,青皮3克,豆豉3克,茵陈3克,陈皮3克,炒栀子3克,黄芩3克。

用法 加生姜1片,水煎服。

功效清热利湿,消食和胃。

主治 中焦湿热,脾胃运化少力,食少呕恶。

清膈散

方源《魏氏家藏方》。

组成 麦门冬(去心)、沙参、人参(去芦)、金钗石斛各30克(去根)、草龙胆、柴胡(去根)、陈皮(去白)、黄连(去须)、木通各15克。

用法 上为末。每次6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1日2次。

功效 养阴清热,行气渗湿。

主治 中焦有热,口中甜腻,食减恶心。寒湿犯胃

触冒寒湿,恶寒发热,周身酸楚,胃脘疼痛,呕吐泄泻,舌淡苔白腻,脉浮紧或迟涩。治以疏风散寒,健脾祛湿。

丁附汤

方源《秘传证治要诀类方》。

组成 人参、白术、甘草、炮干姜、青皮、陈皮、丁香、附子各6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温中散寒,益气健脾。

主治 中脘停寒,食物入口即吐,饮食喜热者。

丁蔻散

方源《仙拈集》。

组成 丁香3克,豆蔻9克。

用法 上为末。

每次1.5克,用酒送服。功效行气散寒。

主治 胃冷恶心。

五辛宽肠汤

方源《杨氏家藏方》。

组成 丁香、檀香、胡椒各15克,桔梗60克,炮干姜105克,砂仁60克,炙甘草120克,陈皮(去白)15克。

用法 上为细末。每次6克,入盐1捻,沸汤点服,不拘时候。

功效 温中行气。

主治 久寒积冷,心腹刺痛,胁肋胀满,呕吐恶心,噫气吞酸,困乏食减。

正元丹

方源《鸡峰普济方》。

组成 附子、干姜、良姜、乌头各120克,胡椒、荜澄茄、人参、红豆蔻、白术、桂枝各30克。

用法 上为细末,水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0丸,空腹时用米饮送服。

功效 温中散寒,行气和胃。

主治 脾胃虚冷,寒湿久滞,心腹胀满,胁肋牵痛,吞酸气逆,呕吐清涎,癓瘕积聚,上下奔冲;腹胀肠鸣,泄泻滑肠,里急后重,手足厥冷,口中气寒;及膈间停水,胁下饮癖,眩晕恶心,饮食不下。

正元散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红豆(炒)、干姜(炮)、陈皮各9克(去白)、人参、白术、甘草(炙)、茯苓各60克(去皮),肉桂(去粗皮)、川乌(炮,去皮脐)各15克,附子(去皮尖,炮)、山药(姜汁浸,炒)、川芎、乌药(去木)、葛根各30克,黄芪(炙)45克。

用法 上为细末。每次6克,用水2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1个,盐少许,煎至140毫升,空腹时温服。

功效 补元气,温脾胃。

主治 下元气虚,脐腹胀满,心胁刺痛,泄利呕吐,自汗;及伤寒阴证,霍乱转筋,久下冷利,少气羸困。

归气饮

方源《景岳全书》。

组成 熟地黄15克,茯苓6克,白扁豆6克,炮干姜、丁香、陈皮各3克,藿香4.5克,炙甘草2.4克。

用法 水煎,去滓,空腹时温服。

功效 益气养阴,温中散寒。

主治 脾肾虚寒,气逆不顺,呃逆呕吐。

加减中气寒甚者,加制附子;肝肾寒者,加吴茱萸、肉桂,或加当归。

吴茱萸丸

方源《全生指迷方》。

组成 吴茱萸(汤淘,炒)30克,陈皮60克,附子15克(炮,去皮脐)。

用法 上为细末,白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20丸,空腹时用温开水送服。

功效 温胃降逆。

主治虚寒呕哕。

附子理中汤

方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组成 大附子(炮,去皮脐)、人参、干姜(炮)、甘草(炙)、白术各等份。

用法 上为散。每次12克,用水225毫升,煎取160毫升,去滓,不拘时候服。或为细末,炼蜜为丸服。

功效 补虚回阳,温中散寒。

主治 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逆泄泻;寒厥痼冷,霍乱脏毒;阴盛格阳,发热烦躁。

方解 本方所治,是脾胃虚寒,呕吐泄泻之证。方由《伤寒论》理中汤加附子而成,理中汤温中祛寒,补气健脾,因中寒过盛,单用干姜尚嫌药力不足,遂用大辛大热之附子,与干姜相须为用,祛寒之力大增,此又为理中汤所不逮。

青橘散

方源《圣济总录》。

组成 青皮(汤浸,去白)、甘草(锉)各30克,木香15克,白芷7.5克,枳壳(去瓤,麸炒)、桂(去粗皮)各15克。

用法 先炒甘草至微黄色,入其余诸药再炒,研为细末。每次3克,用盐沸汤点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