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中外的历史大事件(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0 06:41:55

点击下载

作者:林之满,萧枫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震惊中外的历史大事件(下)

震惊中外的历史大事件(下)试读:

编写说明

历史对于整个人类,就像记忆对于我们每个人一样,它说明我们现在做的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这样做,以及我们过去是怎样做的。因此谁要想了解世界,就必须知道它的历史。

为了让读者全面深入地了解人类文明的光辉灿烂,感悟世界各民族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我们组织数十位专家学者经过多年的努力,推出了这一套融故事体的文本阅读、丰富精彩的图片鉴赏于一体的100卷本《话说世界》系列丛书。每一卷都系统而深入地展示人类文化的一个方面,100卷本又在总体上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化知识体系,把世界历史从单纯的帝王将相、改朝换代的框架中释放出来,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涵盖历史、政治、军事、文化、艺术、民俗等各个领域,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重新演绎世界五千年辉煌历史文化,给读者尽可能丰富的知识看点。《话说世界》丛书是一幅历史长卷,共分50卷100分册,具体内容如下:

第1卷 源远流长的世界古代史(上、下册);

第2卷 流光溢彩的世界古典史(上、下册);

第3卷 辉煌灿烂的世界中古史(上、下册);

第4卷 波澜壮阔的世界近代史(上、下册);

第5卷 日新月异的世界现代史(上、下册);

第6卷 震惊中外的历史大事件(上、下册);

第7卷 尼罗河畔的古埃及文明(上、下册);

第8卷 浪漫优雅的古巴比伦文明(上、下册);

第9卷 浑厚深沉的古印度文明(上、下册);

第10卷 高贵典雅的古希腊文明(上、下册);

第11卷 包罗万象的古罗马文明(上、下册);

第12卷 夕阳辉映的拜占庭文明(上、下册);

第13卷 传宗布教的的阿拉伯文明(上、下册);

第14卷 血泪交织的希伯莱文明(上、下册);

第15卷 光耀美洲的的印第安文明(上、下册);

第16卷 璀璨夺目的世界文学(上、下册);

第17卷 响彻天籁的世界音乐(上、下册);

第18卷 鬼斧神工的世界建筑(上、下册);

第19卷 妙笔生花的世界绘画(上、下册);

第20卷 凝固不朽的世界雕塑(上、下册);

第21卷 摇曳多姿的世界舞蹈(上、下册);

第22卷 低吟浅唱的世界戏剧(上、下册);

第23卷 精华荟萃的世界教育(上、下册);

第24卷 卓尔不群的世界思想(上、下册);

第25卷 改变生活的科学发现(上、下册);

第26卷 创造生活的科技文明(上、下册);

第27卷 享誉世界的音乐大师(上、下册);

第28卷 百花齐放的舞蹈思想(上、下册);

第29卷 美轮美奂的美术经典(上、下册);

第30卷 神圣辉煌的著名宫殿(上、下册);

第31卷 独领风骚的工艺美术(上、下册);

第32卷 美化生活的装饰艺术(上、下册);

第33卷 光怪陆离的世界民俗(上、下册);

第34卷 狂放粗犷的原始艺术(上、下册);

第35卷 多姿多彩的艺术文化(上、下册);

第36卷 口耳相传的艺术典故(上、下册);

第37卷 流传千古的文学名著(上、下册);

第38卷 彪炳史册的学术名著(上、下册);

第39卷 划破时代的世界变革(上、下册);

第40卷 改变时局的世界会议(上、下册);

第41卷 云诡波谲的世界外交(上、下册);

第42卷 惊心动魄的世界战争(上、下册);

第43卷 同遵共守的世界条约(上、下册);

第44卷 耸人听闻的世界灾害(上、下册);

第45卷 犀利雄辩的世界演说(上、下册);

第46卷 风格迥异的亚非奇迹(上、下册);

第47卷 独具特色的欧美奇迹(上、下册);

第48卷 轰动全球的影坛佳作(上、下册);

第49卷 视角独到的世界摄影(上、下册);

第50卷 扑朔迷离的世界之谜(上、下册)。《话说世界》希望通过一些通俗的语言和故事体裁,对世界历史做一个概述。它只讲其中最重要的事件、人物和对关键阶段的描述,而且选择了一种通俗的简明形式。其原因很简单,鼓励一个人充满兴趣地去阅读一本生动的书,比沉闷枯燥的文字吓跑一个读者,对文化的意义更大。这本书可以作为历史专著的补充读物。你可以用非常休闲的方式去阅读它,读读停停,我们相信在历史人文的浪漫风景中,你不会感到乏味。当然,本书也无意于去取代那些优秀的历史专著。如果你对某一个局部历史细节有特殊的兴趣,还可以参考详尽的其他资料进行深入的研究。《话说世界》不同于现存于世的多种版本的世界通史,其往往“为通而通”,结果常顾此失彼,挂一漏万;主干虽有,枝叶嫌乏。而《话说世界》则运用现代分类科学,在结构设计方面有总有分,有经有纬,条分缕析,纲举目张。《话说世界》重点选取世界历史文化长河中的若干话题,逐一论说。纵横全书,既能看到世界历史的大脉络、大走势,又能细察世界历史的每一个横断面,完整而丰满。《话说世界》用生动的文本和精美的插图,再现了人类文明进程的恢弘画卷堪称一部贯通整个人类社会的世界史简明百科全书,串联起全部人类文化的瑰宝,以其光辉不朽的价值与流传恒久的魅力,成就一部好读又好看的世界历史通俗读物。

由于丛书篇幅宏大,编写时间又较为仓促,书中难免存在各种疏虞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话说世界》丛书编委会2008年2月

开创人类文明的新时代

——公元前356罗马帝国的创立

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至公元前323年),古代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336至公元前323年)的创立者。拿破仑赞誉他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天才”,恩格斯也称赞“亚历山大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军事家、杰出的天才将领”。

亚历山大曾拜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为师,自幼接受希腊文化教育。他酷爱希腊文化,梦想不仅要征服世界,而且要使世界希腊化。16岁起,就跟随父亲参加军事征战,学到不少作战技术和军事知识。他继承王位后,仿效希腊,实行政治、军事改革:削弱氏族贵族的势力,加强君主的权力,改革币制,奖励发展工商业;创立包括步兵、骑兵和海军在内的常备军,将步兵组成密集、纵深的作战队形,号称马其顿方阵,中间是重装步兵,两侧为轻装步兵,每个方阵还配有由贵族子弟组成的重装骑兵,作为方阵的前锋和护翼。通过这些改革,马其顿迅速成为军事强国。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率领3.5万人的大军和160艘战舰,向波斯进军,开始了远征东方的行动。当时波斯帝国已极度衰弱,亚历山大以凌厉的攻势轻易地征服了小亚细亚半岛。公元前333年,亚历山大的军队在伊苏大败波斯军队,打开了通往叙利亚,腓尼基的门户。

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挥师南下,攻占叙利亚,进入埃及,被埃及祭司宣布为“阿蒙神之子”(国王),他自封为法老,并在尼罗河门兴建亚历山大城,作为他伟大战绩的纪念。

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率军在底格里斯河东岸的高加米拉西与波斯军队主力决战,波斯惨败,大流士三世逃遁。亚历山大乘胜夺取巴比伦,占领波斯都城苏萨和波斯利斯,以及米底古都埃克巴坦那。公元前330年春,大流士三世被部将杀死,波斯帝国灭亡。亚历山大征服了整个波斯。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建立起来,以巴比伦为首都。它的版图西起希腊、马其顿,东到印度河流域,南临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药杀水(今锡尔河)。

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继续东进,经安息(帕提亚)、阿里亚、德兰占亚那,北上翻越兴都库什山脉,到达巴克特里亚(大夏)和粟特。公元前325年侵入印度,占领印度河流域。他还企图征服恒河流域,但是经过多年远途苦战,兵士疲惫不堪,加上疟疾的传染,毒蛇的伤害,兵士拒绝继续前进。亚历山大不得不在公元前325年7月从印度撤兵。公元前324年,东征结束。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突然死去,靠武力征服建立的庞大帝国也随之瓦解。经过长期混战,在原来帝国版图内形成了许多独立的王国,其中以马其顿、埃及和塞流古三个王国领域最大,后来这些国家相继被罗马所灭。

亚历山大远征是一次掠夺性远征,历时10年,行程逾万里,洗劫和烧毁了亚洲一些古老的城市,将成千上万的劳动人民掠为奴隶,以野蛮、残忍的手段灭了许多东方文明。

亚历山大东征以其独特的进攻和远距离机动作战方式,在世界战争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他孤军深入,以进攻为主,进行了数以百计的抢渡江河、围城攻坚,以及山地、沙漠和平原作战,多次速战速决战胜比自己强大的敌人。他对各兵种的运用,特别是骑兵的运用、陆海军协同作战、进军路线选定、战斗队形编成、作战指挥和后勤保障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亚历山大帝国开辟了一个新时代,也就是希腊化时代(公元前323~前3年)。这是一种希腊文化与近东埃及文明、波斯文明融合而成的新的文化,后来的罗马人正是在全面吸收希腊化文明的成果基础上创造了罗马文明。

亚历山大里亚文化的兴盛

——公元前3世纪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

公元前332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占领埃及后,于同年在尼罗河三角洲西部建立一座新的城市,并用自己的名字命名这座新城为亚历山大里亚。亚历山大死后,其部将托勒密在此建立了托勒密王朝,亚历山大里亚被定为国都。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亚历山大里亚不仅是地中海地区遐迩闻名的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而且也是当时古代世界文化发展的一个中心。史学传统通常把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东征,至公元前30年罗马灭亡埃及托勒密王朝之间的历史,称作为“希腊化时代”。这里所说的亚历山大里亚的文化,既指希腊化时代在亚历山大里亚学者们的成就,也包括在亚历山大里亚的学术流派影响下的一些学者的成果。亚历山大里亚文化继承了希腊古典文化的遗产,又受到了东方古老文化的影响,它的兴盛是东西方文化频繁交往与互相影响的一个缩影。

亚历山大里亚,北临大海,南倚湖泊,城市中心即位于湖海之间的狭窄地带,海中的法罗斯岛后又与陆地联接,使它与外界的联系非常方便,海外贸易十分兴旺,对外输出超过了输入。托勒密王朝定都于此地之后,城市建设更加齐整。全城分为5区,街区与道路设计,一如棋盘,是希腊古典城市的典型布局,城中的公共庙宇和王宫建筑颇为精美壮丽,宫室建筑兼具希腊与埃及风格。亚历山大里亚的城市建筑也反映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的融合,尤其是建于公元前300—前280年间的亚历山大里亚的灯塔,位于法罗斯岛东端,高达130米,全用石料砌成,顶端灯座四面透光,内燃木材,火光可远照数十公里。灯塔建筑,极为坚固,它屹立海边,指引船只航行,达1600余年,至1375年始因地震坍毁。亚历山大里亚的灯塔被认为是古代世界的七大奇观之一。

公元前308年,托勒密决定在亚历山大里亚兴建庞大的博物馆(“博物馆”一词希腊文原意为“缪斯女神之庙”),至公元前3世纪中叶托勒密二世时(公元前283—前246年)才建成。著名的亚历山大里亚博物馆,在当时享有国际性学府的声誉,它是学者们进行学术研究又从事教学的综合的学术机构,包括一座大型的图书馆,若干展览厅、演讲堂、餐厅,另有可供科学研究的天文台、动物园与植物园等,图书馆藏书甚丰,最多时达70万卷,书目索引即有120卷。图书馆内设数学、医学、天文学、文学4个部,由国家从地中海周围聘用来的数百名学者,在这里一面从事研究,一面又兼任教师和图书管理员,研究所需费用,均由国家出资,学者们薪金优厚,伙食免费,且享受免征一切赋税的优惠条件。研究课题自行选择,创作体裁也不受束缚。馆内经常举行各种问题的讨论会,饮宴席间,高谈阔论,切磋诘难。

在这里,学识渊博的人受到尊重,还经常得到各种奖赏。亚历山大里亚博物馆与图书馆的馆长均由国王直接任命,他们都是一些当时才学卓识的著名学者,如泽诺多托斯对荷马史诗进行整理校订,是最早将荷马的两部史诗各分为24章的学者。卡利马霍斯撰《文艺志》120卷,是最早系统的图书目录学著作。阿里斯托法涅斯在学术上兼具前两人之长,既对荷马史诗有所研究,又精通图书目录学,并且在语言学方面多有建树。阿里斯塔尔霍斯是阿里斯托法涅斯的学生,他著述甚广,并设立学校,收徒讲学,培养了不少人才。亚历山大里亚学者们的突出贡献之一是对前人著述的搜集整理,他们将古希腊作家的著作划分成篇幅大体相等的章节,经过他们之手整理过的“标准文本”,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流传后世的古希腊作家著作的范围。

在文学方面,亚历山大里亚以其诗歌流派著称,尽管这些诗派,内容庞杂,倾向不一,但却有一些共同点:他们多任职于亚历山大里亚博物馆,常把语言学与诗歌创作结合在一起,喜用冷僻生造的词汇与鲜为人知的典故,诗作是与音乐、舞蹈完全脱节的一种供人阅读的书面文字。这一时期诗歌的代表人物有卡利马霍斯、阿波罗尼奥斯、特奥克里托斯等。亚历山大里亚的雕刻和绘画艺术也颇有成就,在作品中体现出东方艺术传统与希腊遗产的结合,在题材内容上有所开拓,倾向于表现下层民众的日常生活,这就突破了古典雕刻只表现所谓重大题材的局限。

亚历山大里亚文化最大的成就体现在科学技术中。这一时期科学技术方面的成果,在继承古代东方自然科学遗产的基础上,有了创造性的进展,可谓是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前最为突出的一个时代。其时,人才辈出,群星璀璨,各展其才。

在数学方面,欧几里德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数学家。他从事科学研究,长期执教于亚历山大里亚,培养了许多学生,形成了以几何学为中心的亚历山大里亚数学学派,他著的《几何原本》(13卷),奠定了古典几何学的基础,它的系统性与条理性及本书的基本内容,迄今仍为学术界所肯定,此书的前6卷在明朝末年由徐光启和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合译为中文,是第一部译成中文的西方学术名著。阿基米德虽常年生活在他的故乡叙拉古,但也曾两次来亚历山大里亚博物馆学习,他的老师是欧几里德的学生,因此阿基米德的学术成果仍可归入亚历山大里亚学派。他发现了杠杆定律(即“阿基米德定律”),确定了许多物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设计了许多机械,改进了灌溉农田的水车等,他在力学和机械学方面的成就要比他的数学研究更为重要。

埃拉托色尼博学多才,尤其在地理学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著有《地理学》一书,奠定了普通地理学的科学体系。他主张地圆说,根据埃及南北两地日倾角的差数,计算出地球的圆周长度为39,690,000米,即39,690公里,与实际值(约40,008公里)十分接近。他还推测从西班牙绕过非洲南端,可能航行到印度(这一设想直至1700多年以后才得以实现)。

在天文学方面,阿里斯塔尔霍斯和希帕尔霍斯是两位最著名的代表。前者比哥白尼早1000多年提出了太阳中心的假说,认为太阳和其他恒星都不转动,地球按轨道绕着太阳而行。希帕尔霍斯虽持地心说,但他吸收了古埃及和巴比伦的天文学资料,结合希腊天文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发展了天体运行学说。他通过观察,首次得出了可以测定日月大小和距离的方法,编制了相当精细的星表,发现了“步差”。

此外,医学家希拉霍拉斯是第一个从事人体解剖的学者,首次指出了人的血管分动脉和静脉,还指出大脑是智力的器官,推翻了亚里斯多德的心是智力器官的假说。

欧洲最伟大的英雄史诗

——公元前3~2世纪《荷马史诗》的诞生《荷马史诗》是欧洲第一部伟大的文学巨著。它的主要搜集整理者荷马因而也成为最伟大的诗人。

大约在公元前15世纪,在希腊半岛南部,希腊人的一个部族阿卡亚人在这里创造了辉煌的迈锡尼文明。公元前14世纪左右,迈锡尼文明进入全盛时期,成为希腊各城中最为强大的部族。在其领地中心,建起坚固的城堡。作为国王贵族的居住地,城内广修宫殿,考古学家在其遗址上发掘出了精美的金面具、金杯、银器及锐利的青铜剑,由此可以想象当年它的繁盛。至今,卫城正门——“狮子门”的残迹仍然雄踞在那里。

在公元前13世纪末,迈锡尼联合希腊各城邦,远征小亚细亚地区的特洛伊,进行了长达10年之久的战争,最后希腊人一方获胜,但他自己的力量也被大为削弱。战争结束后,在小亚细亚一带便流传着许多歌颂这次战争中英雄事迹的短歌。在传诵过程中,英雄传说又同希腊神话交织在一起,由民间歌者口头传诵代代相传。每逢节日或盛宴,便在氏族贵族的宫邸中咏唱,一直到公元前9世纪的荷马时代。

相传荷马是古希腊的盲诗人,天资聪慧。当时有许多演唱特洛伊战争的歌者。荷马广泛搜集、整理,把原来片断式的短歌围绕一个主题用一条线索联结起来,并穿插了一些有趣的神话故事,使之成为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长篇叙事史诗。荷马编成之后,各地歌者争相演唱。因为经过荷马的整理,线索更清晰,语言更优美,故事更生动。此后,歌者仍是口头传诵,并没有记录成文字。直到公元前6世纪中叶,在雅典执政者庇士特拉妥的领导下,史诗才有了最初的文字记录。公元前3至2世纪左右,亚历山大城的几位学者为之校订、整理,有了最后的定本,一直流传至今。

传说,阿基琉斯的父母举行盛大婚礼的时候,邀请了所有的神灵,却单单把不和女神厄里斯给忘掉了。满心愤恨的厄里斯不请自来,在席上扔下一个“不和的金苹果”,上面写着“给最美的女人”。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爱神阿佛络狄忒三位女神争执不下,一同去找宙斯。宙斯让她们去找特洛伊小王子帕里斯评判。三位女神为了得到金苹果,都向帕里斯许诺了好处。天后许诺他成为最伟大的君主,雅典娜许诺他成为最伟大的英雄,爱神许诺他得到最美貌的妻子。帕里斯把金苹果判给了爱神。后来,爱神帮助帕里斯拐走了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斯的妻子海伦,并抢走大批财物,引起希腊各城邦的愤怒。他们公推迈锡尼王阿加门农为首领,渡海远征特洛伊。《荷马史诗》分为两部,第一部《伊利亚特》(也称为《伊利昂纪》),原意为“伊利翁之歌”,分为24卷,叙述了特洛伊战争第十年最后51天的故事。第二部也分为24卷,称为《奥德赛》 (也称为《奥德修斯记》),愿意为“奥德修斯之歌”,叙述了特洛伊战争后,英雄奥德修斯回国的历险故事。《伊利亚特》开篇以希腊内部的矛盾冲突展开,英雄阿喀琉斯是神之子,骁勇善战,非常重视个人的荣誉。当时希腊军队中瘟疫蔓延。为了避免希腊全军在瘟疫中毁灭,他要求统帅阿加门农送还日神祭司的女儿,阿加门农依仗自己城邦的强大,当众辱骂了阿喀琉斯,并夺走了他的女俘。阿喀琉斯一怒之下退出战场。此后希腊联军屡战屡败,阿喀琉斯的好友帕特洛克罗斯借他的盔甲与盾牌出战,结果被特洛伊第一勇将赫克托耳杀死。阿喀琉斯万分悲痛,他抛弃私愤,以大局为重,重返战场,发誓要杀死赫克托耳,为好友报仇。最终阿喀琉斯誓言实现。他疯狂地用战车拖着赫克托耳的尸体绕城奔驰。特洛伊老王跪着哭求阿喀琉斯归还儿子的尸体,阿喀琉斯恻隐之心油然而生,答应了老王的请求。特洛伊的英雄赫克托耳的尸体被运回城中,全城为之举哀。后来,阿喀琉斯被特洛伊小王子赫克托耳的弟弟帕里斯用暗箭射中脚跟而死。阿喀琉斯出生后,被他母亲在冥水中洗过,全身都不惧刀枪,只有脚跟处被其母亲抓着,没有洗到,成为致命的要害,使得帕里斯为哥哥报了仇。后来帕里斯被希腊英雄菲罗克忒斯射死。希腊联军采用英雄奥德修斯的“木马计”攻克特洛伊城,结束战争。《奥德赛》正是叙述了特洛伊战争之后,希腊英雄、聪明、勇敢的伊大卡岛国王奥德修斯渡海回国的故事。奥德修斯乘船率队返乡,但是一次次的艰难险阻却让他在海上飘流了10年。过巨人岛时,奥德修斯设计用酒灌醉了独眼巨人吕菲摩斯,刺瞎了巨人的独眼,藏身于羊肚子下逃出山洞。为了闯过以歌声迷人然后又使人葬身海底的女妖之岛,他用蜡封住伙伴们的耳朵,又将自己捆在桅杆上,使大家免受女妖塞壬歌声的迷惑。海神为了替独眼巨人复仇,掀起狂风巨浪使他们覆舟,飘流到太阳岛上。因禁不住诱惑,伙伴们宰食了太阳神的神牛。太阳神大怒,以雷霆击碎了他们的航船。在女巫喀尔刻的岛上,伙伴们都被变成了猪,奥德修斯制伏了女巫喀尔刻,救出了中了魔法的伙伴。最后,又被多情的仙女卡吕薄索留住。直到宙斯出面,才让这位漂泊多年的英雄回家。但是,日月如梭,他回到家乡时,家乡的一切都变了。许多贵族青年聚集在他的家里,挥霍他的财产,争着向他的妻子珀涅罗珀求婚。奥德修斯了解到妻子的坚贞,深为感动,他用计杀死了贪婪的求婚者与出卖主人的奴隶,最后一家人终于团聚。《荷马史诗》是一部伟大的史诗,展示了古希腊氏族社会时期广阔的生活画卷,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荷马史诗》又是古希腊的一部百科全书,描写了那时的手工业、农业与商业,展示了那时的政治、军事与文化,成为后代了解古代生活的最形象的资料。《荷马史诗》是古代最伟大的史诗,恩格斯称之为希腊人“由野蛮时代带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

中国走向统一的中央集权时代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统一六国

自古以来,对秦始皇的评价就褒贬不一。但纵观秦始皇的一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实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功绩不可泯灭。他是中国第一位皇帝,也是皇帝尊号的创立者,同时也是中国皇帝制度创立者,使中国进入了中央集权帝制时代。1.第一个统一中国的杰出帝王

公元前259年中国农历正月,一个长相并不特殊的男婴在赵国邯郸降生了。他,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封建王国的创立者秦始皇。

公元前252年,孝文王去世后,异人继承了王位,是为庄襄王。到公元前247年,庄襄王去世了,接着便是嬴政继位。这时嬴政才13岁,未能亲政,由相国吕不韦代管,吕不韦被尊为“仲父”。

公元前239年,21岁的嬴政第一次面临严峻的考验。一件是《吕氏春秋》的面世。吕不韦招揽“宾客三千”,著书立说,编成了一部《吕氏春秋》:主张天下为公;主张君道无为;反对君主独裁;主张德治教化;主张天下统一。这五点主张,前四点都与嬴政所采用的法家理论和法家政策决然对立。另一件是毒的阴谋政变。毒本是吕不韦的舍人,经吕不韦引荐给太后,很得幸宠。被封为长信侯,又得到山阳和河西、太原两郡作为封地,一时权力大增,遂与太后密谋篡位。

公元前238年,嬴政到故都雍城靳年宫(今陕西风翔县)举行加冠礼。毒趁此机会偷了秦王的御玺和太后的玺印,在咸阳发动政变。嬴政果断平叛。将毒车裂处死,灭其三族。

一年后,嬴政借吕不韦和政变有关,罢了他的相国职位。再过一年,嬴政又送给吕不韦一封书信,说:“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吕不韦自知绝望,便饮毒酒自杀了。秦王嬴政在亲政后的两年时间里,顺利地消除了两大敌对势力,紧接着,他便着手重新组织文武班底,制定战略方针。

嬴政的幕僚共有20多人,其中尉缭为国尉,策划和指挥军事;李斯为长史,协助尉缭工作;王翦、王贲、蒙武、蒙恬,都是将门之子,能征惯战;顿弱、姚贾长于辞令,随机应变。这是一个以法家为主的文武齐全的班底。嬴政的战略方针基本上是两项:一是继续执行秦昭王时相国范雎制定的“远交而近攻”的政策、二是使用离间计,即采取收买、暗杀和军事进攻三者结合起来,以达到恶化六国之间的关系,瓦解各国的抵抗力量,最后达到逐个兼并的目的。

公元前231年,韩国被迫向秦国献出残存的一部分南阳地,请为“藩臣”。第二年,秦却借口韩和赵、魏“合纵”叛秦,派内史腾攻韩,俘虏了韩王安,把韩地建为颍川郡,韩国灭亡。

公元前225年,秦派王贲攻魏,包围了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掘开了黄河鸿沟水堤,进灌大梁。三个月后,大梁城坏,魏王被俘,魏国这个战国初年最强的国家灭亡了。

公元前224年,秦王嬴政想一举消灭楚国。但他由于轻敌,结果被楚将项燕挫败。秦王只好请王翦出马。公元前223年,王翦终于大败楚军,楚将项燕自杀。接着王翦率军攻破楚都寿春,俘虏了楚王负当。楚国灭亡。

赵国自从武灵王实行军事改革,采取“胡服骑射”之后,国力一时大振。从公元前236年到公元前232年,秦、赵两国进行过四次战争,互有胜负,但极大地削弱了赵的实力。

公元前229年,秦又大举攻赵,赵国中了秦国的反间计,三个月后,王翦大破赵军,赵公子嘉率领宗族几百人逃到代郡,自立为代王。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在灭燕之后,回攻代郡,俘虏了代王嘉。赵国全部灭亡。

公元前228年,燕太子丹派遣荆轲刺杀秦王嬴政,结果未遂。公元前227年,秦王派王翦,乘胜大举攻燕,燕、代两国联军抵抗,又被秦军击破。

公元前222年,秦派王贲进攻辽东,掳燕王喜。燕国破亡。

当秦国忙于剪灭韩、魏、楚、赵、燕五国的时候,齐王建既不援助别国抗秦,也不修整本国战备,安于现状,苟且偷生。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灭燕之后,转而南下攻齐,一战而胜,齐王建被俘。齐国灭亡。

秦自公元前230年灭韩,到公元前221年灭齐为止,首尾十年,尽灭东方六国。2.短命的王朝,千年的体制

家喻户晓的秦始皇,因完成统一大业而名垂千古,因实施暴政遭千古骂名。秦王朝只存在了15年,他的万世皇帝梦也就破灭了。可皇帝制度、皇帝意识却影响了中国几千年。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采取一系列重要措施,以加强中央集权制帝国的统治。自秦以来,封建王朝经过了无数次的更迭,但秦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却一直沿袭了下来。

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为标准,统一度量衡。在后来发现的秦权(秤锤)上,刻有秦始皇的诏令:“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老百姓)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隗状)、绾(王绾),法度量则不壹嫌疑者,皆明壹之。”明确规定标准的度量衡器由官府负责监制,从而实现了度量衡的统一。

以秦国通行的文字大篆为基础,命李斯简化之而制定小篆,颁行全国,统一文字。文字的统一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奠定了基础。

废除六国通用的货币,统一流通中使用的货币,以秦“半两”钱为流通货币。货币的统一,对于商业的繁荣、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为发展全国水陆交通,又实行“车同轨”,修建由咸阳通向燕齐和吴楚地区的驰道,以及由咸阳经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直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的直道。在西南地区修筑了“五尺道”,开凿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

他在全国范围内废除自商、周以来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建立自中央直至郡县的一整套官僚机构。秦代的改制,对中国王朝结构来说,意义重大,影响非常久远。直到现在中国仍然沿用省县两级的划分。

派蒙恬率兵出击匈奴,并连接战国时期各国修筑的长城,修筑成为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开拓南越,使中国的版图包括了今天的两广,以至扩张到今天越南北部一带,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

同时,为了达到控制人民和加强专制统治的目的,秦始皇采取了以下措施:

迁富豪。下令将全国各地的富豪迁往咸阳,以方便监视。

收兵器。为了防止人民造反,下令没收民间的兵器,运到咸阳,铸成十二铜人与许多大钟。

焚书坑儒。为了钳制人民的思想,除了秦史、农业、卜筮和医药方面的书籍外,下令将所有史书一律烧毁,全国百姓和士人私自收藏的经书和诸子百家的典籍,也全部由官府统一烧毁,此即“焚书”。由于百姓与士人不满,而言论遍布各地。于是下令追查,逮捕460多人押到骊山的山谷中,全部坑杀,也就是活埋。由于这些人绝大部分是儒生,所以被后人称为“坑儒”。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旋即修建豪华的阿房宫和骊山墓,还先后进行五次大规模的巡游,到处刻石纪功,炫耀声威。为寻求长生不老之药,派方士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渡东海求神仙,耗资巨大。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返至平原津,得病。行至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秦始皇病逝。

中华奇迹惊世人

——公元前221年万里长城开始修建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所有炎黄子孙的心目中神圣而不可侵犯,然而在自然界中,它并不仔在。但在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广阔的北方,绵绵千里之上巍然屹立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巨龙,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一提起长城,人们往往联想到秦始皇。不错,修筑长城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一项重大军事措施。但实际上,远在秦始皇以前,长城就已经开始修筑了。要说修长城,不能不先说说匈奴人。

匈奴族是生活在北方蒙古高原上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他们人人都能弯弓射箭,而且骑术高超。因此匈奴贵族就利用骑兵行动迅速的优势,经常深入到中原地区,对内地人民进行袭击和掠夺。那时,匈奴和附近的秦、赵、燕等同经常发生战争,而内地“七雄”正忙于兼并,无暇顾及匈奴,只得采取守势,于是纷纷在北方边境地区屯驻重兵,修建长城,同时一些诸侯国为了保卫自己,不被兼并,也在各自的边境筑起了长城。在当时只有弓箭、刀剑之类武器的战国时期,有了长城的保护,就能够有效地防御敌人。

秦始皇灭六国以后,为了解除匈奴对北方边境的威胁,派遣大将蒙恬亲自督修长城。秦修长城经过的地区,横跨黄土高原,经过浩瀚的沙漠地带和崇山峻岭,还有激流险滩,地形条件十分复杂。尽管秦始皇下令是把过去秦、燕、赵的旧长城补缺、加固,使断断续续的城墙连接起来,但修建工程仍然十分浩大。蒙恬开始率领兵士和民工30余万人全面展开修城工程。在古代科学技术还相当落后的条件下,既没有大规模的起重、运输设备,生活环境又十分恶劣,数十万人零零散散地分布在荒无人烟的沙漠地带和险山沟壑之间,要搭盖临时住所,解决数十万人的吃饭问题,还要运输各种筑城器械和材料,困难程度可想而知。特别是西北地区,气候严寒,风沙漫天,更增加了施工的艰巨性。蒙恬率大军夜以继日,不论烈日寒霜,还是刮风下雨,辛勤劳动,但工程进展比较缓慢,再加上繁重的劳役,民工不堪忍受,纷纷逃亡,造成劳动大军严重减员而且功效甚微。10多年过去了,蒙恬指挥的大军没有能完成筑城任务,后来蒙恬被害而死。王离接替蒙恬,继续指挥修筑长城,才勉强完成这个浩大工程。

秦代长城绝大多数以山脉为基础,随着山势高低起伏而建。西起临洮,沿着黄河到内蒙古临河,东到辽东,全长1万多华里,所以称它为“万里长城”。由于万里长城的规模是在秦始皇时代确定的,把它与秦始皇的名字联系起来,也是很自然的。

从那时起一直到明末,在1800多年的时间里,有10多个王朝和诸侯国多次修缮和增筑长城。汉武帝时代,为抵御匈奴,加强防务,把秦时的长城向西延长了两千多里,直到甘肃的酒泉,敦煌,就是所说的“河西长城”。长城在风雪炎寒的侵蚀下,不断剥蚀。到了明代,在明朝存在的200多年时间里,几乎就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这主要由于当时北方蒙古各部经常骚扰中原有关。明修长城规模之大,技术之先进,修筑之坚固,是历代王朝所不可比的。明代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达嘉峪关,全长12700多里,现在人们常说的长城是指从山海关到嘉峪关这一段。

长城的墙身都用整齐的条石砌成,一块条石长达二三米,重两千多斤,工匠们就是用双肩扛起这条条砖石沿着陡峭的山路逐段地建起长城的。墙面宽5米左右,能容下5匹马并骑,10个人并进。城墙上每隔不多远,就建有两层堡垒。上层堡垒是垛口,垛口上部有个小的瞭望口,用来观察敌情;下面小洞是射击用的射洞,下层堡垒有许多小房子,储备粮草、军械;还能供士兵居住。此外长城内外的群山之间、制高点上还设有烽火台。一旦发现敌情,烽火台就能立即报警:白天点燃掺有狼粪的柴草,即古时所说的狼烟,使滚滚浓烟直冲云霄;夜里燃烧加有硫磺和硝石的干柴,烈火熊熊,火光通明,说明有紧急军情。这样临近的烽火台看见烟、火后,也点起烟火,一座传一座,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可以在几小时内将消息传到京城。至于点烟、火的多少、次数,要看敌人的多少和军情的缓急而定。

万里长城,每隔7.5公里有一处关城。关城的大小根据地势和在战略上的地位而定。著名的关城有山海关、嘉峪关、平型关、雁门关、居庸关、八达岭等等。山海关——万里长城第一雄关,扼守华北和东北的咽喉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城楼上挂着“天下第一关”的巨幅匾额,这是明代当地的进士肖显所题,字迹雄健浑厚,更增添了山海关雄关虎踞的气势。登上城楼,眺望渤海,烟波浩渺;远望长城,山势蜿蜒,壁垒森严,大有亲临古战场之感。居庸关是距离北京最近的关城,两旁山峦重叠,树木葱郁,景色优美。它的北口是八达岭。如果说居庸关是古代北京的大门,八达岭便是一把铁锁。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假若登上耸入云霄的烽火台,鸟瞰苍莽的群山,跌宕起伏,有如大海汹涌澎湃的波涛;顾盼长城,游弋(yi义)于万壑众谷之中,似一条硕大无比的蛟龙。西端嘉峪关,是现存长城关城中最完整的一处。它南依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北面一片茫茫戈壁滩,关城居中,险峻天成。在这里,长城似浮动于戈壁险滩之上,若断若续,忽隐忽现;天晴之日,或出现海市蜃楼之景,或可欣赏到塞外风光,美丽奇特的景色尽收眼底。在明代修建长城时,还流传下一个故事。当朝的兵部官员和工程主持人以前有私怨,便想乘机报复。兵部官员规定上报的工程预算,要写明所用的材料及工费,一不准有一点多报,二不准有一点追加,等工程结束时要来验收,如有违反规定就要惩处,他想难倒工程主持人达到他不可告人的目的。在工程主持人正为难的时候,一位老工匠挺身而出,他经过周密的调查,仔细预算,精心设计,终于拟订出一个工程计划来,报了上去。当嘉峪关这段工程快完成的时候,主持人捏了一把汗,吉凶未卜,最后工程结束时,所有砖瓦、木石材料都恰好用尽,工费也恰好开支完,工匠还特意留下一块砖,作为证物备兵部验收。那位兵部官员知道没有漏洞可挑,也不好再派人来验收。这块砖作为纪念物,至今仍旧放在城楼上,以传颂那位老工匠的聪明才智。

秦代长城经过千余年来风雨的冲刷、袭击已荡然无存了,只有在一些残垣断壁上依稀可见它的遗迹,能够想像昔日它雄伟壮观的风貌。万里长城作为一个庞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在现代战争面前,已失去了它的意义,但作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伟大丰碑,却凝聚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坚强毅力和高度智慧,它将永远树立在世界人民的心中。

儒学文化成正统

——公元前140年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颇为深远。它不仅造成士人政府之出现和汉代经学之发达,而且使儒家从此成为历代王朝尊奉的正统思想。三纲五常等忠君思想、伦理观念支配中国社会两千余载。同时,诸子百家之被黜,却又使学术自由研究之风受阻,令中国文化蒙受重大损失。1.董仲舒其人

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年)西汉哲学家,古文经学大师,广川人。少年时专治《春秋》,景帝时为博士,潜心钻研孔子学说。曾任江都相和胶西王相。汉武帝时,召试天下贤良文学之士,他以“天人三策”相对,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要求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局面。他的学说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学体系。其中心是所谓“天人感应”说,认为“天”对地上统治者经常用符瑞、灾异分别表示希望和谴责,用以指导他们的行动,为君权神授制造理论。他将天道和人道相比附,论证所谓“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还提出“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他对“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的阶级矛盾有所揭露。在教育方面,主张以教化为“堤防”。后来托病辞官,专门从事修学著书,朝廷遇有大事商议,常常派人到他家里听取意见。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一公元前87年)是景帝刘启的第九个儿子。公元前140年,景帝病逝,刘彻即位,称为孝武皇帝。汉武帝是一个颇有建树的皇帝,尤其他所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对中国历史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汉武帝即位的那年冬天,他曾下诏朝廷大臣以及全国郡县官吏举荐“贤良方正”,敢讲真话、直言不讳的人,以便征询朝政的得失。这些人聚集京城后,丞相赵绾上书说:“下面举荐来的人,有不少信奉申不害、商鞅、韩非、苏秦、张仪等法学,纵横家学说,他们的言论可能乱国乱政。请皇上把这些人全都罢免掉,打发他们回原籍去。”赵绾的建议很投合他的心意,并且得到朝中大臣王臧等人的支持,于是他断然采纳了赵绾的意见。第二年,汉武帝再次下诏各郡县举荐孝廉。不久又下诏举荐贤良方正和贤良文学。董仲舒就是这个时候以“贤良”身份向汉武帝提出他的“天人三策”的。

董仲舒认为:道来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子必须服从天道。这个“天道”就是“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尊卑秩序是永恒不变的。

另外,董仲舒还根据“春秋大一统”之义,主张加强中央集权,权力集中于皇帝一身。同时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全国臣民的思想。

董仲舒的理论极富迷信色彩,而汉武帝恰恰是个极讲迷信的人。他那“大一统”主张,又正好投合汉武帝大权独揽的权力欲望。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下令设置“五`经博士”,专门对“弟子员”讲授儒家经典:《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弟子员只要学通一经,经过考试,便可做官。这样一来,研读儒家经典就成了知识分子做官的主要途径。从此,诸子百家的学说被冷落、排斥了,儒家学说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正宗,儒家思想也就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3.独尊儒术的背后

自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公孙弘等人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日起,儒家学说至少在形式上已成为西汉王朝的统治思想,确立了自己在当时社会思潮中的核心地位。然而,形式与内容之间并不总是一致的。儒学在名义上虽然取得了至尊无上的地位,但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的贯彻却往往要打很大的折扣。汉代统治者轰轰烈烈地尊孔崇儒之举,更多的是做表面文章,粉饰太平而已。

两汉时期,法令苛烦的程度令人惊讶,可以看到当时推崇儒学、奢谈仁义的背后,充满着法家政治的血腥气息。汉律是直接继承秦律而来的,它最大的特色是严酷细密,见血封喉。“律令凡三百五十九章,大辟四百九条,千八百八十二事。死罪决事比万三千四百七十二事。文书盈于几阁,典者不能遍睹。”法律条令的苛烦,意味着受法面的普遍和执法上的残酷。这从大臣路温舒的揭露可以窥见一斑:“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殴,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用刑愈重、执法愈暴,对官吏本身好处愈大,机会愈多;反之,则会被扣上立场不坚定、态度不鲜明的“帽子”,葬送大好前程。这样一来,各级官吏当然要争先恐后扮演凶神恶煞,与民为敌,“以刻为明”了。显而易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是两汉社会思潮演变过程中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其本质属性无疑当为“霸王道杂之”。换句话说,外儒内法,法主儒从;儒法并用,法本儒末乃是汉代政治文化的根本特征。4.独尊儒术的影响

儒家在汉以后虽长期居于尊贵的地位,然它并未成为国教,也没有对其他宗教、学术思想完全排斥。不过由于历代统治者对儒学大力倡导,故凡发动民变以推翻旧王朝者,往往采取反儒、批孔的态度,例如明李自成、清洪秀全等等。清朝灭亡之后,儒学在思想界之统治地位亦随帝制之结束而告终,不过作为一种学术思想,它仍具有颇大的生命力。故经历民初新文化运动的“打倒孔家店”,以及现代文化大革命中之批孔,儒学依然能绝处逢生、再闪光芒。盖其思想既有适合中国社会民情的一面,又盛行了两千余年,早已深深植根于民众之中。5.离奇的出身

刘彻的出身颇为离奇。他的母亲王夫人本来已经与一金姓人家结婚,并生下一女。后来王夫人的母亲卫老婆子偶遇一位相士指点,称其女儿将来要大富大贵,卫老婆子十分后悔,乃亲自出面,软硬兼施与金家退婚,并通过关系,成功把女儿送到了宫中,得到当时的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景帝刘启的宠幸。公元前156年,景帝继位,刘彻也顺利降生,他的降生被视为新帝登基的吉兆,王氏母子也从一开始就显示了在后宫中与众不同的地位。刘彻登基以后,一个偶然的机会知道了自己还有一个同母异父的姐姐,他毫不计较母亲的过去,激动地带领一支车队找到了姐姐家中,浩浩荡荡地把姐姐接到了宫中,带到了还不知实情的王夫人面前,母女俩抱头痛哭。武帝随即下令,赏赐姐姐一座大宅院,仆人钱币绸缎若干,并封给爵位,一时传为佳话。

联结东西方文化的丝绸之路

——公元前2世纪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丝绸之路是从中国出发,横贯亚洲,进而联接非洲、欧洲这条陆路通道的总称,是联结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丝绸之路是一条十分古老的通道,它的开拓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秦、汉以前,而西汉张骞通西域,则是第一次大规模的、官方性质的中西方交往,从此,丝绸之路得以发展、繁荣。

张骞通西域先后有两次。两次通西域既有政治上的目的,也有经济上的需求。当时生活在大漠南北的匈奴人,经常侵袭汉朝边郡地区,掠夺奴隶和物质财富,为中原王朝的一大威胁。西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全国统一,中央政权稳固,社会经济也有很大发展,于是想与匈奴决战,以解决长期以来的边境威胁;同时,也希望打通一条通往西域的商道,发展经济文化联系。于是,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欲联合大月氏共同打击匈奴。此行未能达到目的。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联络乌孙。这次出使十分顺利,张骞的副使分别到达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帕提亚、身毒等国。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丝绸之路。自此以后,丝路虽有不少发展变动,但大体是在张骞所发现的主要交通干线的基础上变更和发展。此次通西域,使汉朝政府掌握了沿丝绸之路的各个民族和国家的情况,并与之建立了友好关系,开创了丝路繁荣和畅通的局面。

丝绸之路开通以后,汉朝政府对它的维护和管理十分重视。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了西域都护,使丝绸之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在西汉末年和王莽“新”政时期,丝绸之路完全中断。公元25年东汉建立以后,在其统治时期,随着国内政治形势的发展,丝绸之路曾几经中断,史称为丝路的“三通三绝”。123年,丝绸之路第三次复通以后,东汉政府对丝绸之路加强管理:修筑道路、大办屯田、设置邮亭、烽燧等,有力地保证了丝绸之路交通的安全。

到隋唐时期,由于中原地区经济的发展,使得中西方贸易往来频繁,丝绸之路进入了它历史上最繁荣的阶段。尤其是在唐代,丝绸之路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即对丝绸之路的贸易,由中原地区政府的支持、维护,而变为由中央政府直接经营、管理。与此同时,隋唐时期随着航海技术的提高,水路交通有了较大的发展,在中外交往中,水路交通已经达到能与丝路相媲美的地位。但是,丝绸之路作为中国与西方国家交往联系的一条陆路通道,仍然存在并发展着。

到南宋和元代初年,丝绸之路在中西交通史上的地位有所改变。当时,欧、亚许多国家有大量人口经西域进入中原,这时中西方的交往已经不是丝绸之路这一条交通线所能容纳得了。到元末明初,由于航海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和欧洲、西亚许多国家、地区的联系,大部分通过水路。再加上元朝政权的崩溃,西域地区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这使得丝绸之路在中西交通中的地位降低。以后,这条通道虽未中断,但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在丝绸之路开通的过程中,西方国家与民族及西域各地居民也做出了不少贡献。如马其顿亚历山大的东征,对中国与中亚、西亚地区的交往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亚历山大所建立的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使这个广泛的地区一体化,利于交通及贸易的发展。同时,西方各地区和国家与中国积极地进行贸易等交往,对丝绸之路的繁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汉唐为丝绸之路的鼎盛时期。两汉的丝路分为南北两条道路。从洛阳或长安出发,出河西走廊,经敦煌、玉门、阳关后分道。南道沿罗布泊南,经鄯善、且末、精绝、扜弥、于阗至莎车,然后再西行,越葱岭,过蒲犁、无雷,进入大夏、木鹿、安息、塞琉西亚和泰西封。这样穿过美索不达米亚,有多条道路通向叙利亚、安条克等地,再往西可至罗马。北道经伊吾、车师前王庭、危须、尉犁、焉耆、龟兹、姑墨、温宿到达疏勒,然后越过葱岭进入大宛,过康居至里海顿河一带的奄蔡(阿兰),再西可通往罗马。隋唐时代,丝绸之路分为三道。北道从伊吾,经蒲类海铁勒部、突厥之地,至拂林国,达于西海即经天山北麓到达中亚地区,再由里海达欧洲。唐朝的中道、南道大体上与汉时北道、南道相似。这是汉唐两代丝绸之路的主要线路,与之同时存在的还有许多小的分支。

丝绸之路上的商品流通,以中国丝绸为主要商品,“丝绸之路”即因此而得名。

我国丝绸在古代的中亚、西亚以至非洲、欧洲都被视为珍品。丝路开创以后,中亚及西亚各地时行衣着丝绸。罗马帝国时期的欧洲,中国丝绸被广泛地使用。在丝路上,中国除大量出口丝绸之外,还输出铁器、镍、贵重金属、漆器等,还有中国的经济作物杏、桃和甘蔗等。

西方通过丝路输入中国的物品也十分丰富,有毛织品、玻璃、宝石、香料等,特别还有从大宛输入的汗血马。中亚地区的农作物和经济植物,如葡萄、苜蓿等也经丝路传到中国。

丝绸之路上,东西方往来频繁,除了商品贸易外,其他的交流也十分广泛,尤其是生产技术和文化的往来。

中国的生产技术与文化传入西方,对西方各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自汉至唐传入西方的生产技术主要有养蚕、缫丝、织绸、凿井以及中国四大发明中的造纸、印刷术及火药。在文化方面,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医学和数学很早就经丝路传到阿拉伯及欧洲各地,同时中国的音乐及绘画艺术也传到西方。

另一方面,域外文明也经丝绸之路,被导入中国,对我国也产生过重大影响。如中亚游牧民族的养马法、骑兵战术、西方的家具桌椅等。丝路也传进了西方的音乐、绘画、杂技等艺术。而中西文化交流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丝路将西方的宗教传入中国。公元前1世纪末,大月氏人把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传入的还有祆教、景教、摩尼教以及伊斯兰教。这对于宗教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丝绸之路使欧亚各地区之间加强了联系,对人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巨大的贡献。

丝绸之路自西汉正式开通以后,历1500余年,直到明代,它一直承担着内地与西域、中国与亚、欧一些国家、地区之间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重要任务。其间虽因政治上的原因出现过时通时断的情况,但总的来说,丝绸之路是在持续着、发展完善着,直到海上交通取代了它为止。

丝绸之路是一条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通道。从历史上看,丝绸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