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娇不惯教女孩100招:心理技巧在教育中的实例应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0 18:21:34

点击下载

作者:刘洪峰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不娇不惯教女孩100招:心理技巧在教育中的实例应用

不娇不惯教女孩100招:心理技巧在教育中的实例应用试读:

前言 女孩变娇气是谁的错?

许多父母总是无奈地说“现在的女孩越来越娇气了”,父母说的这个娇气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生活自理能力极差;其次是心理上的依赖性强。

父母总觉得女孩的娇气是天生的,其实怕吃苦、怕困难的性格不是天生就有的。那么孩子是怎样变娇气的?

举例来说,学校每天上学和放学时,校门口绝对是最热闹的地方,接送孩子的父母有的开车,有的骑车,有的步行,这个壮观的场景可以说是一道独特的景观。父母接送有自理能力的孩子,足以显示父母对孩子的爱,但是这极易让孩子养成依赖的性格,从而变得娇气。父母应该仔细想想,是不是你纵容了孩子的“娇气”?要知道,爱孩子也要讲究技巧,只有理智地爱你的女孩,才会让她们健康成长。

其实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就像弓和箭一样,父母是弓,孩子是箭。父母为孩子考虑和安排好一切,可是在弓把箭射出去后,弓是没有办法和箭一起飞出去的,而背负了父母太多溺爱的孩子又能飞多远呢?

父母是女孩最亲近的人,也是她们最信任的人。作为父母,对女孩的培养应该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不是一味地溺爱和帮助她们做决定。父母要明白溺爱不是真正的爱,而是一种失去理智的爱,这只会毁掉女孩的前途,只有不娇不惯地教女孩才能把你的女孩培养成才女。《不娇不惯教女孩100招》通过众多事例,全面分析了女孩独特的个性特征与心理特征,突出了生活中的各种教育细节,紧紧围绕女孩的个性特征和教育方法展开,并针对女孩的个性特征和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是一本通俗易懂且实用性强的读物。——橡树国际教育机构

第一章 “护犊”式教育有害无益

“护犊”式教育害处大

一个女孩在小时候就很有天赋,幸运的是,她的这种天赋被父母发现了,本来就是独生子女的她更因此得到了父母加倍的呵护。女孩也没有辜负妈妈的期望,在上小学、初中、高中时成绩都十分优异。当然,这一路上,都有妈妈辛苦的陪伴。为了女孩的学业,父母包揽了她生活中的一切事情,女孩十几岁时还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但在女孩收到某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的时候,问题来了:大学不允许妈妈陪读,而这时的女孩已经习惯了有妈妈在身边,当妈妈不在时,她的生活便完全不能自理。最终,女孩只好中断了学业。在痛苦之余,女孩的父母说了一句值得人们反省的话:“我们凡事都替她着想,没想到最后却害了她。”

美国心理学家发现,人们的成功与否最主要的原因不在智力上,而在人们的性格上,在某一方面取得一定成就的人大多是有独立或坚强个性的人。事实也一再证明,要想取得成功,只有聪明的头脑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独立、坚韧、自制等良好的性格。因此教育专家认为,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为他们做了太多事情,会严重影响孩子的独立意识,这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极为不利。

女孩做惯了家里的小公主,习惯了父母为她包揽一切,一旦父母不在她们身边做“仆人”,“小公主”就会因为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而陷入困境。

也许很多父母没有溺爱孩子到上面案例中的地步,但也多少有些非理性的爱和不科学的教育方法,只不过表现形式可能与故事中的父母不同而已。

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科学和理性的,不仅要有科学的教育方法,还要有正确的教育观点。父母除了要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外,还应该让孩子的心理也得到健康发展。

给了孩子生命的是父母,抚养孩子长大的也是父母,可以说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但这种爱的科学与否则决定着“公主”以后是不是能拥有一个健康的人生。所以父母应该重视女孩独立能力的培养,不要总怕她们受伤。明智的父母会让女孩做个既有独立能力又有公主气质的人,当然,这需要你在教育女孩的过程中注意方法,只有科学理智地爱孩子,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孩子。首先,父母要给她一个健康的身体。父母应规范孩子的饮食习惯,在此基础上,还要帮助她们加强身体的锻炼。其次,父母要培养她们健康的心理。在当今社会中,有些父母在培养女孩的过程中只看重物质生活,让她们的成长偏离了正确的人生轨道。因此,父母在教育女孩的过程中还要向她们灌输一些正确的人生观。再次,父母要理解孩子,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有些父母为了让女孩长大后有出息,让她们学这学那,恨不得把她们的每一分钟都利用上。这样做的结果往往得不到父母预期的结果,因为父母忽略了她们的天性,一味地对女孩施加压力,让女孩产生了叛逆心理。父母应该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平等的位置上,理解并尊重孩子的选择,而不是强制孩子听从自己的意见,包办孩子的一切生活。最后,父母要多提高自身的能力,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女孩是喜欢接触社会的,只有父母进步了,才不会与女孩之间产生代沟,这样,父母就能够了解女儿,知道她们的需求,从而正确地引导和帮助她们。

要陪孩子成长,不要替孩子成长

许多父母认为女孩的个性不如男孩强,而且年龄还小,所以他们习惯为女孩包办一切,并认为这是为孩子好。可让他们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自己忙了、累了,女孩却不仅没有进步,还不领他们的情,甚至变得不如以前乖了。

许多父母情绪饱满地替女孩做这做那,并且乐此不疲,可是孩子此时成了旁观者,因为她们无事可做,只能旁观。父母忘记了他们的使命仅仅是陪孩子成长,很多父母无意中把“陪”变成了“替”。

女孩刚入学的时候,父母习惯性地替她们收拾书包,替她们找“有兴趣”的补习班;上了大学,父母也会替她们收拾行李,打点好一切,再交待脏衣服可以拿回家……总之,女儿有什么事,最忙的不是她自己,而是父母。正是他们喧宾夺主的做法,让女孩变得要么过于依赖别人,要么叛逆,要么没有生存的能力,而这些其实都不是父母想看到的。傅雷是中国著名翻译家和学者,他不仅学识渊博,还精通文学艺术,在教育孩子方面,他也有先进的方法。他的长子傅聪能成为一代音乐宗师与傅雷给予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而傅聪的音乐才能正是父亲发现和培养的。傅雷根据孩子的优势和兴趣培养孩子的教子方式是值得家长们借鉴的。其实,刚开始的时候,傅雷的原意是想让傅聪学画画,希望他将来成为一名画家。因为傅雷本人对于美术理论有很深刻的了解,这样教导起孩子来也就比较方便了。谁知道傅聪根本不是学画的“料”,他的习作总是乱涂乱画,丝毫没有显露出美术天赋,而且他在学画的时候又常常心不在焉。这让傅雷感到失望,但是他没有放弃对孩子的培养,而是开始挖掘孩子其他方面的天赋。傅聪3岁时特别喜欢家里的手摇留声机,每当留声机放音乐的时候,他就会一改平时的好动和调皮,靠在留声机旁边安静地听。傅聪的这一细微动作引起了傅雷的注意。于是,傅雷开始让孩子听一些音乐,并且放弃了让傅聪学画的打算,转而让傅聪学音乐。傅聪7岁那年,父亲请来了几位音乐界的朋友,商量着让他学钢琴。就这样,傅聪开始跟着他的启蒙老师雷恒教授学钢琴。傅雷常常在旁边观察儿子的学习效果,一段时间后,他发现傅聪在音乐方面确实有超人的天赋,而且对音乐的兴趣非常浓厚。至此,傅雷决定全力支持儿子学习音乐,并为他买了一架钢琴。从此,傅聪每天放学做完功课后便钻进琴房,全身心地扑在音乐上。傅雷对儿子总是循循善诱,并适时地给予鼓励和引导。有一次,傅聪弹得兴起,便撇开琴谱,即兴弹出了一些调子。在楼上工作的傅雷察觉有异,便从楼上轻轻地走到琴房。傅聪怕父亲责备,连忙重新弹奏琴谱中的曲子。但傅雷却和善地叫儿子再弹一遍刚才即兴创作的曲子,他一遍一遍地听,并亲自用五线谱把曲调记录下来,夸儿子创作了一首好曲子,还特意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做“春天”。有了自己的曲子后,傅聪学琴学得更起劲了,在父亲的启发和教育下,他的琴艺不断进步。与此同时,傅雷并没有放弃儿子的基础教育,他还亲自编写课本,教傅聪中文。事实证明,傅雷的判断和教育方法是正确的,傅聪好像是为音乐而生的一样,最终成为一颗耀眼的音乐之星。

傅雷教子成功的事例是值得家长们深思的。作为父母,总是有望子成龙的心思和想法,但不能盲目,而应该看清楚孩子的优势。如果傅雷强要傅聪继承自己的绘画事业,那傅聪肯定不会有学习的兴趣,甚至会失去生活的乐趣,变成被父母操纵的工具,最终成为错误的家庭教育的牺牲品。

孩子不能成为父母实现梦想的工具,家长应该主动寻找并挖掘孩子的优势智能,让孩子从兴趣出发进行学习,走上未来的成功之路。日本著名教育学家木村久一曾经说:“如果孩子的兴趣和热情能够顺利发展,就会成为天才。”遗憾的是,许多家长并不明白这一点,往往忽视了对孩子兴趣的培养,结果很多孩子的兴趣在萌芽时就被无情地扼杀了。

成功是没有任何固定模式的,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个性,而且孩子的每种个性都有着成功的可能,关键在于作为父母的你如何发掘和引导。不管父母采取哪种方法引导孩子,都要讲究顺其自然,不要强迫他。父母如果用自己的思想控制孩子,即使孩子会在某方面取得一些成就,也同时会在做人方面失去一些东西。

多数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存在着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掌控他们的人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天职,但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孩子做选择,而不是代替孩子做选择。一位教育家在学生“减负”后,曾经去过几所学校和孩子们聊天。他本来以为自己会听到孩子说一些减负后的乐趣,可是他听到的却与他想的相反。一个五年级的小女孩愁眉苦脸地对他说:“在减负前,家里让我报了3个补习班,可是减负后,妈妈说我有时间了,又给我报了两个特长班。学校是减负了,可是我感觉更累了,简直是度日如年。”还有一个女孩对这位教育家说:“我家总是逼着我学弹琴,我对弹琴一点兴趣都没有,可是妈妈会很生气地训斥我,说这是一种特长,以后升学的时候可以加分!”教育家知道只为加分而学习自己不愿意学的东西是多么不值得,当教育家把这个观点告诉女孩时,女孩说:“如果你是我妈妈就好了……”

父母应该冷静地想一想,你是准备代替孩子过一生还是只能代替他一时,如果不能照顾他一辈子,那么何不让他学着自己去成长?父母与其包办和代替孩子的一切,不如和孩子做个知心朋友,陪着他成长。在陪伴孩子成长的时候有以下几个注意事项:(1)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不应该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2)从小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发现孩子的特长。(3)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孩子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地投入到自己的选择中去。(4)在孩子为自己的兴趣付出辛苦的时候,父母不要过多干涉。(5)经常鼓励夸奖孩子,让孩子拥有成就感。

把女儿当成儿子来教

女孩通常比男孩要敏感、内敛一些,从根源上说,这是因为女孩不如男孩自信、坚强。善于观察外界事物是女孩的优点,但若过于在意外界的变化就会让女孩变得敏感,这对女孩的成长是不利的。父母面对女孩的敏感时,不妨教她们变得坚强一些,自信一些,有点男孩的阳刚气,也就是说有时候可以把她们当成男孩去教。有一个小女孩的学习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对此父母感到很欣慰。但让妈妈操心的是,女儿太爱哭了,经常为一点小事就哭鼻子。有一天,她刚回家就对妈妈说:“我不要去学校了!”妈妈放下手里的活儿问:“怎么了?”“老师让我念课文,我读错了一个字,结果老师一指正,同学们都笑话我。”后来老师打来电话说女孩竟然因为读错一个字就当场哭起来,老师找她谈话,她也只是哭。妈妈问起女儿这件事的时候,女儿说:“在那么多人面前出丑了,我真是太失败了。”妈妈这才明白原来是女儿太敏感了,她意识到平时对女儿的保护有些过头,因此让女儿受不了一点挫折。妈妈决定改变平时对女儿保护、附和的态度,便对女儿说:“老师和同学们都没有恶意,他们只是在纠正你的错误,一个勇敢的女孩是不会为错误而哭泣的,她们只想如何改正自己的错误。”女儿听完妈妈话有些诧异,不过她也没说什么,而是回到屋里琢磨妈妈的话。自从那天起,女儿变得更加积极,而且很少哭了。

女孩的敏感让她们过于关注外界的变化,总是在意别人的看法,甚至别人的一个表情都可以让她们联想到很多不利于自己的事情,而且她们一旦在心里形成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就会丧失努力的信心。所以有些女孩习惯用哭来面对这个世界,使得父母总是给她们过多的保护。其实女孩并没有那么脆弱,只是父母不习惯放手让她们去坚强地面对。如果多给女孩一些鼓励,相信她们有克服困难的能力,女孩就会慢慢地变得坚强、自信起来。

如何让自己的女儿变得在面临困难的时候不退缩,是家长们渴望解决的大问题。下面就介绍几点作为参考:

1.泪水换不到成功

让你的女孩铭记这样一个道理:生活中有许多事情,虽然很努力去做了,也不一定会取得预期的结果。这个时候哭泣也没有用,因为泪水换不到成功,只有用加倍的努力去争取成功。

2.给女孩上好挫折教育这一课

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未必是一件坏事,家长要教育女孩如何面对挫折,同时更要教育她们勇于承担责任。父母要教育女孩:“出现问题时,要先从自身找原因,哭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要谨慎细心。”然后,父母要和女孩共同分析,帮助她找出失败的原因。

3.经历风雨才能见彩虹

家长要告诉女孩做任何一件事情时,只要尽了全力就应无怨无悔,跌倒不可怕,可怕的是跌倒了不再爬起来。

4.鼓励她继续努力

女孩可能无法接受精心准备后仍然失败的结局,这就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父母要引导女孩正确看待失败,鼓励她不要因一时的失败而气馁,要一如既往地努力,永不放弃。

5.站在女孩的角度考虑问题

父母应站在女孩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她们的难过、自责、后悔和懊恼。对她们少一些管束,多一些鼓励和肯定,让女孩早日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帮助她们树立自信心,让她们感觉到:“我能行,下次我一定会成功!”

家长需要以逸“代”劳

在一个周末的早晨,妈妈醒了,女儿也已经醒了。这时妈妈故意装出难受的样子,对女儿说:“我的腰很疼,起不了床,你帮妈妈一下好不好?”于是女儿蹦蹦跳跳地跑过来用力把妈妈扶起来,然后还像个小大人一样安慰妈妈。她们一起收拾完毕,然后妈妈带女儿上街。妈妈对女儿说:“宝贝不要乱跑呀,看不到你,妈妈会害怕的。”于是女儿回过头对妈妈说:“放心吧,妈妈,有我看着您不会走丢的,您可不要哭啊。”回到家,她们需要爬上5楼,这对只有7岁的女儿来说,可能是件不愿意做的事情。以前进入楼梯的时候,她总会对妈妈说:“妈妈,我走不动,您背我好不好?”但这次妈妈先说话了:“这么长的楼梯,妈妈走不动了,好孩子,你背着妈妈好不好?”这时女儿努力表现出坚强的样子,对妈妈说:“妈妈,我拉着您的手走好不好,坚持一下就上去了!”当然,这时妈妈需要装出确实需要帮助的样子。等到上楼的时候,妈妈也没有忘记真诚地对女儿说一声“谢谢”。自那以后,女儿再也没让妈妈背着上过楼梯,每次她都主动牵着妈妈的手“帮助”妈妈上楼。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妨早一些对女孩放手,给女孩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总有些父母虽然嘴上说女孩依赖心理太强,但还是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她们做许多决定。然而在操了很多心后,他们的女儿不仅不理解他们,还会和他们闹得很僵,这让家有女孩的父母感到不解——为什么付出反而成了错误?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女孩离不开父母,而是父母离不开孩子。他们因为怕女孩受到伤害,就过分地保护女孩,不管女孩要做什么他们都会干涉,这让女孩很反感,也是导致女孩生活能力、责任心差的主要原因。父母为她们包揽了一切之后,往往让女孩变得“笨”起来,于是女孩的依赖心理就会更强,这是个恶性循环。所以父母首先要解决的是自己对孩子的“依赖”,把不照顾她们,她们就会受罪的想法抛到一边,让孩子自己去做一些事情,不要什么事都包揽下来。有时,父母不妨用一些方法让女儿自己做些事,或者让她们帮你做事,被别人需要会让她们产生一种使命感和自豪感,这有助于她们的成长。

当然,在你得到的孩子“帮助”的时候,要懂得夸奖孩子。生活中许多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是批评多于表扬,即使孩子做得很好,也吝啬自己的表扬。这样做会很伤孩子的心,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而一个会教孩子的父母是不会吝啬表扬孩子的,他们会常常告诉孩子“你做得很好”。现在有许多孩子都缺乏成就感,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对自己没有自信。父母对孩子的鼓励和需要会让孩子产生很大的自信,当孩子产生自信时,才有可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当父母适度地表现出自己没有孩子想象的那么能干时,并不会让孩子看不起你,反而会加快孩子成长的脚步,让他们变得更强大。因此,做弱势的父母,你的孩子将会比你想象得更坚强。

给女孩一个宽松的环境

为了应付古筝考级,周末时,古筝老师让所有孩子都加紧训练。那天在古筝老师的家里有9个孩子,18个家长,本来宽敞的屋子被挤得水泄不通。因为小玉报考的级别最低,她的父母坐在人群中感觉有些难为情。当轮到小玉在众人面前表演的时候,小玉的爸爸特别希望她能超常发挥。也许是因为人太多的关系,教古筝的老师一反平时温和的态度,先是说小玉没弹出味道来,又说她指法不对。在老师严厉的指导下,小玉又弹了一首曲子,可是依旧没什么改进。这时小玉有些担心地看了看远处的父母,从她的表情中可以看出她的情绪很紧张。爸爸看到小玉的表情,为了不给女儿压力,他立刻装出一副不在意的样子,可是,小玉妈妈的脸上却明显带着不满,于是爸爸悄悄地捅了一下妈妈。在小玉弹完离开椅子后,她已经满头大汗了。爸爸看小玉脸上有些汗,便帮她擦了一下说:“你已经尽力了,没关系的。”听完爸爸的话,小玉顿时平静许多,她又看了看妈妈,发现妈妈也没有生气,小玉这才放松下来听别的孩子演奏。过了一会儿,突然有一个孩子在别人演奏的时候哭起来,小玉的爸爸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位家长看自己孩子的表现不好,有点恨铁不成钢,就打了她一下,以示“警告”。可是孩子不懂掩饰,就哭出声来了。本来就有些烦躁的老师用余光看了那位家长一眼,示意他带着孩子出去。这时小玉也跟着一起出去了,爸爸跟在小玉后面,发现小玉原来是要去安慰那个孩子。9个孩子都弹完一遍后,老师开始评价这些孩子。其中有一个孩子弹得很好,受到了老师的称赞,于是老师把那个孩子的妈妈也请到台上。那位妈妈不善言辞,但脸上明显写着骄傲,其他家长都充满敬意地看着她,并向她请教教子经验。她骄傲地说:“我没有什么特长,但是我一定要让女儿有一项特长,所以我对她很严厉,如果她弹不好,就不许她吃饭。”走出老师家后,女儿很小声地问爸爸回家后她要把曲子练习几遍,这时小玉的爸爸回答的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字,而是说:“练到你不喜欢练为止。如果你不喜欢弹的话,爸爸妈妈是不会逼你的。”后来,女儿反而越来越喜欢古筝了。

父母不应该把自己未完成的目标寄托在孩子身上,更不能因此对他们施加压力,给他们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往往比限制他们好得多。

现在很多家长都不允许孩子玩耍,他们认为玩耍只是浪费时间,还会耽误学习。其实,这种对孩子的限制不过是家长对孩子玩耍的一种误解。玩耍也是孩子学习知识的过程,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小洁是一名初一的学生,学习成绩一直让妈妈很满意。她从小就是个乖巧可爱的孩子,妈妈让她学习的时候她从来不跑出去玩。但近期妈妈却发现小洁有些不对劲,她变得有些内向,不太爱说话了。直到有一天,小洁对妈妈说:“我在学校一个朋友也没有,我不想上学了。”妈妈问起小洁不想上学的原因时,小洁说:“下课的时候同学们都出去玩了,只有我一个人在教室里待着,没意思。”妈妈说:“那你为什么不和同学们一起玩呢?”“同学们都玩羽毛球,我一点都不会,他们嫌我打得不好,这多丢脸呀!”妈妈突然意识到这是自己的错误,她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却忽略了孩子爱玩的天性。而且小洁的自尊心很强,如果被别的同学嘲笑,她肯定不会向同学学习技巧。于是妈妈在体育馆给小洁报了羽毛球班,每天小洁写完作业就会去体育馆练习,在周末的时候,妈妈还会陪小洁练习。没过多久,小洁书包里就多了一副羽毛球拍,她的脸上又有了阳光般的笑容。

时下,繁重的课业负担已经令孩子疲于应付,如果家长再限制他们玩耍的自由,对他们来说未免有些残酷。而且,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发现,玩耍是培养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不断完善自己的重要条件。是他们与他人交流的一种重要途径。

现在很多独生子女都有懒散和自私的毛病,从根源上说是因为缺乏和别人的交流,不懂得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女孩适应社会的能力是父母给不了的,这种能力是从她们和别人交往的实践和体验中培养出来的。限制女孩的自由让她们少了许多互相适应、互爱互助的锻炼机会,而且还会让她们养成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只有女孩真正走入朋友的世界,扮演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才会让她们懂得理解别人和认识自己。

父母无法决定小“公主”的未来

可能有一些父母认为,他们见过世面,所以比孩子更懂得人生和社会,只有他们才知道时代发展的动向,为了不让孩子走弯路,所以理所当然地要为孩子铺设一条光明大道。在这种认识之下,许多父母忽视了孩子的兴趣,而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他们头上,结果造成了孩子的不幸。李婷大学毕业后就到银行上班,她毕业于知名大学的金融系,工作对口,这的确很难得,而且在银行上班待遇好,又不用加班,所以周围的人都很羡慕她。可事实上,李婷过得并不开心,她觉得自己像个机器人,每天除了核对、记账之外,就是往计算机里输入数据,这些重复性的动作让她感到越来越烦躁,闷闷不乐的她经常对自己的父母发脾气。原来她发脾气并不是无缘无故的。李婷从小就听从父母的安排,父母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在她选择大学的时候,她的父母已经在银行担任重要职位,因为有这个便利条件,他们想把李婷也安排在银行上班,就自作主张地为李婷选择了金融专业。李婷刚到学校就知道自己不喜欢这个专业,可父母不同意她转其他专业,李婷毕业后,父母也把她的工作安排妥当了。可是李婷工作得并不快乐,一说起工作她就愁眉苦脸,这种工作态度让她接到了不少投诉,她的父母也觉得有些尴尬,他们开始后悔当初没尊重女儿的意见,让她做自己喜欢的事。

有些父母在潜意识中把孩子作为光宗耀祖的工具或是私有财产,习惯性地支配他们的生活,即使在孩子有独立意识的时候,父母仍然不放手让他们自己做决定。

有许多父母把孩子当做实现自己未实现梦想的工具,要求他们为自己争面子,所以就一味地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头上,而女孩无声的反抗则被父母视为顺从。

仔细想想,父母包办的背后其实有自己的私心——虚荣。很多父母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相比较,如果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家的孩子分数高、学习好,似乎就有了向他人炫耀的本钱。

父母应该意识到,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凡事都帮他们做决定只会毁了她们的前程,而摔跤往往会让女孩在以后的路上经得起挫折。

一个习惯为自己的事情做决定的女孩的生命才有活力,也许她们会遇到一些挫折,可那些挫折终会成为她们的宝藏,让她们感觉生命是充满色彩的。如果女孩只能按照父母的决定去行事,即使父母的决定是正确的,也会让她们有一种窒息感。也可以说,随着女孩年龄的增长,她们知道的事情越来越多,能力变强了却不让她们主宰自己的生命,她们就会变得缺乏激情。当她们意识到这一点时,虽然一直都比较顺从,但她们也会从种种方面进行不自觉的反抗,从而使教育大打折扣。

女孩其实很敏感,她们讨厌父母的强势安排,想要属于自己的人生。所以,父母不妨放手让女孩自己做决定,当然关键的时候,父母也要适当地帮助她们。

给女孩自由成长的空间

森林里有一只非常胆小的刺猬,它不敢自己出去,便整天跟在妈妈身后,不离开妈妈半步。可是有一天,刺猬妈妈身体不舒服,不能出去找吃的,而小刺猬又非常饿,所以它让小刺猬自己出去找一些东西吃。小刺猬虽然很害怕,但是没有别的办法,便只好自己走出家门。走在路上,小刺猬总感觉有东西在它身边,森林里的一切事物都让它胆战心惊。突然它看到一个毛茸茸的东西把树枝弄出了声响,小刺猬便吓得边跑边大声喊:“救命呀,有老虎!”树上的猴子转身对它笑笑说:“我是金丝猴,不是老虎,别害怕。”小刺猬这才把头转过来,仔细一看,果真不是老虎,它不禁为自己的胆小脸红起来。小刺猬继续向前走,结果没走多远,它就遇到了真正的老虎。这只老虎凶狠地看着小刺猬,张开血盆大口,要把它吃掉。小刺猬看到这种情形,吓得赶紧缩成一团。老虎为难了,这个小东西浑身是刺,如果真吃了小刺猬,恐怕自己的嘴巴和舌头都要被扎得不成样子了,于是,老虎就趴在地上,等着小刺猬把身体展开,最后,它甚至打起了瞌睡。小刺猬一看老虎在这儿等着,它开始着急了,自己到现在还没回家,妈妈一定急坏了,而且它还没找到食物,自己饿着,妈妈也在家饿着呢。小刺猬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壮起胆子与老虎对抗。它把身体缩成一团,准备从老虎身边滚过去,结果一不小心把老虎刺醒了。老虎立刻精神起来,对它大声喊叫,但是小刺猬全身上下都是刺,老虎再发怒也拿小刺猬没办法,最后只好自认倒霉地走了。战胜了老虎后,小刺猬继续上路寻找食物,到了晚上,它采了许多果子带回家,并把遇到老虎的事情告诉了妈妈。妈妈高兴地对它说:“你真是个勇敢的孩子,连老虎你都能打败。”小刺猬心有余悸地说:“我开始也很害怕,但我实在没有别的办法了,所以才想和它对着干,而且后来我发现老虎根本就对我无计可施,所以我就大胆地想从它身边跑掉,结果我成功了。”

许多父母对孩子的干涉,可以说从他们刚出生时就已经开始了。大多数父母在女孩一两岁前会整天抱着她们。到了3岁以后,她们本应该具备一些自理能力,但父母的照顾却让她们的这种能力消失了,甚至有的女孩在五六岁的时候还要父母帮忙穿衣服。

也许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正是自己的事必躬亲造就了一大批生活能力缺乏的女孩;正是自己的过度保护让女孩面对问题的机会减少;正是自己错误的教育方法让女孩的生存能力减弱。

所以父母应该适当地对女孩放手,给她们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至少也要让她们能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这样才可以让女孩真正地体验到人生的美好。父母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包揽她们生活的一切内容,父母不可能跟孩子一辈子,所以应该尽快让她们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父母在决定放手前,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父母要意识到孩子不是你的私有物品。许多父母把女儿当成自己的一部分,希望孩子的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中。他们从不放手让女儿自己选择一些事情,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决定是对女儿最好的。这样的父母忽视了女孩的自主意识,也忘记了她们终有一天会离开自己。所以,作为一个好父母,不要把孩子看得太紧,要让女孩慢慢去承担一些她们可以做到的事情,并让她们学会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这对女孩的身心健康很重要。其次,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女孩。父母在教育女儿的时候,应该民主一些,学会尊重她们的选择。对于女孩的不同观点,父母尽量不要持反对的态度。女孩有自己的看法说明她们不再依赖于你,而是在用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这时父母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和女孩一起讨论她的观点,从而做出正确的引导。要切记,仅仅是引导,最后的决定权还应该在孩子自己手中,即使女孩的选择会让她们摔跤也不要紧,因为女孩的选择能力就是在一次次的尝试中得到提高的。

多让女儿做点家务活

有个10岁的小女孩,她在家里负责倒垃圾已经5年了。在5岁那年,她突然对倒垃圾产生了兴趣,一听到收垃圾的铃声就提着垃圾桶去倒。父母对她倒垃圾的行为予以表扬,夸她能干,还经常在外人面前称赞她。这样就激发了女孩主动倒垃圾的自豪感,并且尽量将这一工作做得及时、利索,慢慢地就形成了习惯,把这项劳动看成自己的一种责任。

让女孩多分担一些家务,能够让她们感到家庭成员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应该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能够让她们体会父母的艰辛,还可以让她们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小敏的妈妈要求她洗澡后把换下的衣服直接放进洗衣机里,小敏经常忘记。刚开始妈妈天天提醒,可是小敏嫌妈妈唠叨,特别抵触,有时即使小敏记得洗澡后要将衣服放进洗衣机也会故意不放,还将衣服扔得到处都是。后来妈妈改变了策略,让小敏用本子记下每天都要做什么以及洗澡后该做什么事,以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从此以后,小敏再也没有忘记把脏衣服放进洗衣机。

想想你的女儿是不是平时比较懒惰,不喜欢做家务,有些父母对这种情况虽然恼火,但也习以为常了。但父母并不知道,女孩的这种坏习惯正是由于自己平时对她们过于宠爱造成的,父母认为她们的任务是学习,除了学习外什么都不重要。如果孩子想帮父母做些事,父母总以怕他们碍事或耽误学习而制止,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养成不负责任和依赖的习惯,从来不让女儿自己走路的父母只有一直抱着女儿走下去了。

从小不做家务的孩子除了依赖心理强,没有自理能力外,多半还有自私的毛病。许多有女儿的父母反映,孩子的头脑很聪明,却融入不到人群中去,人缘往往不是很好。其实父母在抱怨女儿的时候,忽略了她们的一个缺点——自私,而且女孩的这个缺点也是和父母有关的,因为那些备受父母宠爱的女孩遇到事情总把自己当成局外人,而父母则是放纵女儿自私的人。

父母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处理能力,帮助孩子走出自私的心理,杜绝孩子自私性格的形成,就要放弃对女儿的溺爱,先让她融入到家庭生活中,帮助你做一些事。当然,父母在让女儿做一些劳动时,也可尽量把劳动游戏化,这样能让女儿更有兴趣参加。

教女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美国人戴维利用假期带着他的孩子到一位中国朋友家做客,他的孩子中有一个叫珍妮的小女孩,这是他最小的孩子,刚刚8岁。这位中国朋友对这个小女孩印象最深,因为这个女孩背着一个显然和她年龄不大相称的旅行包。有一次,两家人决定出去旅游,小女孩依然背上这个大旅行包。这时中国朋友有些看不过去了,他对珍妮说:“这包太重了,我来帮你背吧!”珍妮听完此话,睁大双眼疑惑地看了看中国朋友,然后很有礼貌地说:“谢谢你,不过我自己的东西可以自己拿。”其实珍妮的父亲当时就在她身边,而且他的背包和女儿的差不了多少,要帮女儿拿包是轻而易举的事。这时中国朋友问珍妮:“你每次出去旅游都是自己拿东西吗?”珍妮笑笑说:“当然。”虽然那天珍妮背的包很重,可是她玩得依然很开心。这让中国朋友不由得想起自己看到过的一个和珍妮年龄相仿的小女孩:在一个下了很大雪的早晨,一个看上去八九岁的小女孩正站在路边,表情很焦急,她对着马路边正在为她叫出租车的妈妈喊:“你能不能快一点,再拦不到车,我就迟到了!”而妈妈正一手抱着孩子的书包,另一只手向过往的出租车招手,她也急得满头大汗……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一种有责任感的体现,一个有责任感的孩子该自己做的事一定不会让父母代劳,他会自己整理玩具、书籍、书包等物品,也会自己收拾房间,这样的孩子最常说的话是:“没关系,我自己来!”他们还会主动要求为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扫地、洗碗等,因为他们明白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有责任帮助家里做些事情。

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作为父母没有义务和责任替他们包办一切。如果女孩总是习惯把一些该自己做的事交由父母代劳的话,父母就需要反省自己了。在教女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时,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让女孩尝试接触生活中的各种事物

为了避免培养出不能对自己负责的女孩,父母应该让女孩在小时候就尝试接触各种事物,培养她们的独立能力。也许在刚开始的时候,她们会给你添不少麻烦,或偶尔犯一些错误,即使这样也要让她们坚持自己做。这是教育女孩有责任心的第一步。

2.父母要多鼓励女孩

父母要善于抓住女孩的心理特点:女孩需要鼓励。当她们取得进步时,父母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赞赏。女孩掌握知识和发展人格的过程就像一个人从镜子里看自己,女孩会把别人对她们的评价当做一面镜子,然后按照这面镜子里的自己去计划人生。如果父母总是说她们做得不够好,她们就会放弃努力,而父母的鼓励会让女孩觉得自己做得很好,并在这种鼓励下逐渐形成自信的性格。

3.让女孩学着从简单的事情做起

教育女孩是一门艺术,父母要培养女孩的责任心就需要自己有耐心让女孩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不要对她们期望过高。如果对女孩的要求过高,她们会因为达不到父母的期望而苦恼,父母也会因为女孩没有进步而失望。

不要放任女孩的小毛病

现在的家庭中多数都只有一个孩子,由于父母的宠爱,即使女孩身上有一些小毛病,父母也会放任不管,而父母对女孩过度的关心和迁就更强化了女孩的这些小毛病。要知道,不管是哪种坏习惯,一旦它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便可能改变人的生活,所以每个爱孩子的父母都不应该放任孩子的毛病。小晴每天放学回家后总是习惯性地把外衣一扔就出去玩,而每天早晨上学的时候,她不是因为衣服被压得皱巴巴而不开心,就是为了寻找衣服浪费时间,她甚至还曾因为找衣服迟到过几次。所以,爸爸给她定了一条规矩:回家后把衣服脱下来放到专门的地方,不然她乱扔的衣服只能被家长收起来,过两周后小晴才能再穿那件衣服。有一天,妈妈给小晴买了一件新衣服,爱漂亮的小晴很高兴地穿着它去学校了,看到同学们羡慕的眼光,小晴更是对这件衣服爱不释手。可是她放学回到家后却忘了爸爸给她定的规定,又随便把衣服扔到了客厅的角落。第二天起床吃过早饭,小晴把东西都收拾好后却发现衣服找不到了,于是她问妈妈:“妈妈,我的新衣服呢?”妈妈问:“你放学后把衣服放哪了?”“大概是放在客厅里了吧……”“抱歉,孩子,按照你爸爸订下的规则,那件衣服你恐怕要等到两周后再穿了,现在你最好去衣橱里找一件别的衣服穿,否则你要迟到了。”看到妈妈认真的表情,小晴也只好穿着旧衣服去学校了,不过从那以后,她改掉了乱扔衣服的习惯。

女孩的小毛病其实就是家庭惯出来的,有些父母为了女孩费尽心血,什么事情都帮她们包办了,女孩有什么需求也随时能得到满足,而在一次次地被满足之后,就有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

而放任孩子的毛病又是许多父母的通病,他们往往认为孩子还小,以后就会慢慢改掉这些毛病。其实放任孩子的毛病不仅不会让孩子慢慢变好,而且还可能给孩子带来一定的“副作用”。

要纠正女孩的毛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为父母,要让女孩明白小毛病不改就会变成大毛病的道理,耐心地从多方面做工作。比如,和女孩约法三章,并让她们坚持去做,这样的确可以让她们改掉许多坏习惯;女孩在8~12岁时是形成一些习惯的最佳阶段,但是由于此时的女孩辨别能力有限,所以很容易分不清哪些是好习惯,哪些是该改掉的毛病,所以父母有必要给女孩订下明确的规定,让女孩明白遵守承诺的重要性;也要有相应的奖惩制度,这样才能让女孩改正小毛病,养成好习惯。

培养女孩的耐挫能力

一个能够承受挫折的人,他的内心一定有一种坚韧的力量,这让他们敢于面对生活。现代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所以从一出生就注定要受到父母加倍的宠爱,然而正是这种宠爱让孩子变成了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雨,一旦经历失败,他们往往会变得过分自卑或者产生其他心理疾病。

经常有新闻报告,孩子因为被父母批评而离家出走或者因为忍受不了学习压力而变得行为失常,有些甚至走上犯罪道路。这些现象都让父母们感到困惑,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这么差?其实只要父母教育得当,适当地给孩子一些挫折教育,多培养他们的耐挫能力,就能避免这种情况,让孩子在父母的关爱下茁壮成长。

对女孩耐挫能力的培养更是势在必行。如果一个女孩耐挫能力强的话,她在挫折面前就不会过分紧张,同时能够乐观、积极地找到应对挫折的方法,而耐挫能力较差的女孩则会因为遇到挫折变得对生活丧失信心,这对她们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

一个自信的女孩一定是有很强的耐挫能力的,所以只有让女孩充满自信,她们对生活中的打击才能不那么敏感。而女孩的自信又来自于父母的肯定和自身的成就感,所以父母应该学会在生活的小细节中培养女孩的自信,肯定她们的成绩,并激励她们挑战挫折。父母不妨从日常生活入手,适时、适宜地提出女孩力所能及的要求,给予她们独立锻炼的机会,让女孩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样女孩的自信心提升了,耐挫能力也能很快提升。妮妮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可是在考上重点初中以后,妮妮的情绪明显低落,学习成绩也是一天不如一天了。爸爸发现了这个情况,就问妮妮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问题,有什么心事。妮妮没有回答,而是反问爸爸:“爸爸,你说我是不是很笨呀?”爸爸说:“你不笨呀,怎么这样说呢?”“我们刚入学的时候,每个人都做了一套智商测试题,结果同学们的分数都很高,只有我的是最低的。”爸爸说:“可是考学的时候不是按智商来分,而是按成绩来分的。而且智商和能力并不相等,聪明和笨并不能用智商来评价。”“可是我总觉得自己是最笨的人,连老师提问的时候我都不敢举手。而且我和同学们一样学习,一样复习,自己的学习成绩却越来越差。”爸爸说:“这主要是你在心里为自己施加了压力,你总觉得自己笨,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对学习产生抗拒心理。从现在开始,你试着把自己心里的包袱放下来,你的成绩就能提上去。”妮妮虽然对此半信半疑,但仍然照着爸爸的方法做了。渐渐地,妮妮又恢复了朝气,到期末考试的时候,妮妮的学习成绩排到了全校前5名。

只有能够承受挫折的女孩才能在以后的生活中直面压力,所以父母为了孩子的将来,应该在她们小的时候就培养她们的耐挫能力,让她们树立起信心。

教女孩学会自强

女孩似乎天生胆子就比较小,她们害怕小虫子;会因为怕黑不敢自己在房间里睡觉;不敢尝试新鲜事物……好像女孩天生就是懦弱和胆小的代名词,其实女孩并非天生懦弱,女孩的性格与父母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有些父母在女孩还小的时候,她们一哭就会恐吓她们,而女孩很容易就对父母的话信以为真,并对此产生很深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会延伸到她们的生活中,让她们慢慢变得怯懦起来。除此之外,还有些父母对女孩过分溺爱,当她们想自己做些事情时,溺爱孩子的父母会说“不要自己削苹果,刀子会伤到手,我来帮你削”、“别拿碗,小心烫着”……在父母的过分溺爱下,女孩通常会变得娇纵和怯懦,对于一些未亲身体验过的事情,她们会有畏惧心理,而且一旦面对失败,她们通常会变得自卑或焦虑,这对女孩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所以父母应该放弃对女孩“护犊”式的教育,让女孩变得勇敢一些,坚强一些。采儿上小学三年级了,她长得不算漂亮,可以说在五官上她几乎继承了父母的所有缺点:塌鼻梁和黑皮肤像爸爸,小眼睛像妈妈。父母有许多朋友当着采儿的面儿就对她父母说:“你说这么漂亮的妈妈怎么生出个黑女儿来?”每当有朋友这么说的时候,采儿的父母都会笑着回答:“采儿随她太祖父,他是个立过战功的英雄,是全家人的骄傲。采儿身上就有太祖父的影子,是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孩。”的确如此,采儿是个独立性强、思维活跃、胆大又有主见的女孩,而且她还很善于团结其他小朋友。有一次,学样举行了一场拔河比赛,是抽签分组的,每两个同学一组。跟采儿抽到一组的是一个很瘦小的男同学,这个男孩因为没有掌握拔河的动作要领,再加上身体素质不好,最后他们虽然都很努力,但还是在第一轮就被淘汰出局了,当然,被淘汰的还有其他几组队员。说到底,三年级的孩子还小,那些被淘汰的同学都因为不能继续比赛哭了起来,尤其是和采儿做搭档的小男孩哭得最厉害。这时采儿不但没哭,反而跑过去安慰那个男孩:“我们以后好好练习,等过些天再参加比赛就能赢了,所以,输一次没关系的。”经过他们两个星期的努力,在学校再次组织接力比赛的时候,采儿主动找体质很弱的小男孩做搭档。他们配合默契,而且加上他们身小灵巧的优势,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拿到了第二名。这次,男孩表现得兴高采烈,而采儿却比他显得沉稳多了,她只是拿着奖杯向爸爸妈妈远远地示意。除了帮助同学,采儿还是老师的好帮手,她会快快乐乐地帮助成绩不好的同学,也会在课余时间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这让教过采儿的老师很喜欢她,都说采儿心理素质好,是个不简单的小姑娘。

采儿之所以这么小就显露出自信的气质和父母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他们灌输给采儿的精神,才让采儿对自己的好印象多于人们的负面评价。采儿的父母对女儿灌输“长得平凡没关系,胜不骄、败不馁的自信比漂亮宝贵”的理念,一句“像太祖父”,结果他们的女儿就真成了太祖父式的“小英雄”。

让女孩“吃得苦中苦”

许多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也见不得孩子受一点苦。于是有很多孩子从小就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父母的溺爱让孩子缺乏吃苦和独立的精神。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就足够了,他们除了对女孩的学习坚决不肯妥协外,其余的事都持“好商量”的态度。其结果是女孩空有好成绩,却缺乏做事的能力,这让她们在生活中处处碰壁,慢慢地失去自信,不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就连让父母感到最骄傲的学习成绩也会跟着下降。

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说:“想要成为幸福的人,首先就要学会吃苦。”当然,孩子毕竟还小,在没有经过锻炼的情况下,他们不习惯吃苦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家长应该灌输给孩子“吃得苦中苦”的精神,不应该因为心疼孩子就不让他们吃苦,要知道,吃苦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得到幸福。一天,明明的妈妈去同事家串门,刚好同事6岁的女儿也在家中。明明的妈妈看到同事的女儿正在自己洗袜子。她问同事:“孩子这么小,怎么让她自己洗?”同事回答:“因为她不会,所以让她学着洗。”明明的妈妈说:“可是她也洗不干净呀。”同事笑笑说:“这没什么,多洗两次就可以了,总有一天她会洗干净的。”明明的妈妈开玩笑地对同事说:“你不是拿锻炼孩子的幌子偷懒吧?这么做的妈妈真少见。”同事又笑笑,说:“上次我去你们家,你儿子想帮忙收拾屋子,你怎么不让他收拾?”“我是怕他给我捣乱,他不会做,只会给我添麻烦,而且他现在的学习压力也大,所以我就没让他做。”同事说:“孩子怎么可能一下子就学会做事呢,他们总要有一个学习和亲自体验的过程。孩子现在多摔几个跟头,以后的生活才会更顺利,如果等到长大再摔跟头,恐怕就不好了。也许开始的时候他们做不好,会气馁,但在你的鼓励下,慢慢地他们就会做好的。你想一下,孩子刚学习走路的时候是不是摇摇晃晃的,可是你也没有因为他会摔跤就不让他走路……孩子不可能一下就做得很好,但我们不能放弃让他们尝试,他们正是在父母的激励下才学会了走路和说话。所以培养孩子就要让他们多做些事,不怕他们做不好,只要做就可以。”

女孩的柔弱和乖巧总让父母舍不得让她们吃苦,结果却往往让她们的人生输在了起跑线上,因为父母只能替她们遮挡一时,却不能替她们遮挡永远,在需要独立面对生活的时候,她们往往变得不知所措了。事实一再证明,要想取得成功,只有聪明的头脑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独立、坚韧、自制等良好的性格。所以父母应该改变自己以往的做法,多让女孩做些事,多让她们吃些苦,以磨炼她们的意志和品质。

让优越的女孩不娇纵

女孩大多数比男孩更依赖父母,而且很多父母也喜欢让女孩依赖。而依赖是娇纵的前提,即使再优秀的女孩如果沾染上娇纵的习惯,也很难在生活中走得顺利。理智的父母应该明白:生活与性别无关,女孩也总有一天要独自面对生活,独立是她们的必然选择,所以父母应该教育自己的女孩不娇纵。在萌萌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开始培养她的自理能力。萌萌刚开始学习走路的时候经常摔跤,但父母不会过去扶她,只是对她说:“女儿乖,你肯定能自己站起来。”在萌萌站起来后,爸爸妈妈会说:“萌萌真棒。”在萌萌刚3岁的时候,一家人出去旅游时,萌萌也要背上装着自己的奶瓶和其他东西的小书包。有一次,萌萌和父母去朋友家做客。过了很长时间,在他们准备离开去客厅换鞋的时候,发现朋友家的小狗不知把萌萌的鞋带叼到哪里去了。朋友对他们说:“萌萌穿多大的鞋?我女儿有双鞋还没穿……”萌萌的父母听完朋友的话说:“没关系,这是萌萌自己的事,让她自己处理吧。”这时,只有5岁的萌萌先是想了一下,然后动手解下头上的长皮筋,对着鞋比量一下,正好合适做鞋带,这样她的鞋又能穿了。

在培养女孩的时候,父母的爱有时便成了美丽的陷阱。许多父母觉得女孩天生脆弱、胆小,所以要给她们更多的呵护,让女孩免于受苦。父母的确该给女孩关爱,但有一个前提——不要把女孩看成“弱者”,只有理性地爱孩子,她们才能更快、更健康地成长。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女孩大多是父母非理性的爱培养出来的。父母对女孩过度地呵护无意中给了她们一种信息:女孩是需要保护的,是天生的弱者,没有父母,她什么也做不好。而这种暗示的结果则是女孩真的不再努力做自己“不能”做的事,体会不到失败和挫折,便不能吸取经验和教训,所以她们理所当然地要依赖父母。

父母必须明白,女孩自己能做什么,不仅取决于她们的聪明程度,而且取决于她们对生活的适应能力,所以父母不妨让女孩做她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当然,父母也不能让女孩毫无思想准备就置于新情景之内,突然让她们试着自立,只会让女孩因受到突然的挫折而失去信心。父母应该让女孩尝试自己做事,即使犯错误也要放手让她们自己去想、去做。

不能对女孩百依百顺

如今许多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父母的百般宠爱,父母对他们有求必应,父母的爱是为了让孩子过得幸福,但最终的结果却往往让父母的期望落空。一位妈妈用自己毕生的心血把女儿培养成人,女儿上了大学,后来也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但女儿对妈妈的态度却和妈妈对她的态度正好相反,一点不顾及妈妈的想法,做什么事都我行我素,并把妈妈看成是个陌生人一样。妈妈被女儿这样的行为伤透了心,她认为女儿的心理有问题,于是决定为女儿找一个心理医生。找到心理医生后,心理医生问这位妈妈:“当你的女儿第一次自己穿衣服的时候,扣子扣错了,你是不是改让女儿穿带拉链的衣服?”这位妈妈点头称是。心理医生又问:“当你的女儿第一次帮你打扫房间时把衣服弄脏了,你是不是再也不让她接触家务了?”这位妈妈有点诧异心理医生的料事如神。心理医生接着说:“当你的女儿第一次自己用2个钟头整理房间时,你是不是嫌女儿的动作很慢,就不让女儿整理了?”这位妈妈更加诧异地盯着心理医生。“当你的女儿在大学毕业后,你是不是没让女儿自己找工作,而是动用了自己所能调动的所有关系给女儿找了一份衣食无忧的工作?”这位妈妈惊愕地从椅子上站起来,问:“这些您是怎么知道的?可是,即使我对女儿这样付出,却落得现在的结局,这是为什么呢?我以后又该怎么做呢?”心理医生说:“我是从那件带拉链的衣服上知道后来的事的。至于你以后该怎么做,你只能在她生病的时候带她去医院;当她准备结婚的时候,你把房子给她准备好;当她没钱花的时候,你要尽快把钱送到她手里……这些是你今后该做的事,其他的我也无能为力了。”

美国家庭心理研究者认为,对于孩子提出的物质要求,只要满足1/4就可以了,过多地满足孩子则是一种溺爱。对她们百依百顺不是爱的方式,而是毁她们前程的毒药,在父母百依百顺的养育下长大的女孩往往接受不了生活中的种种“钉子”,一旦遭遇挫折,她们的身心就会受到影响,变得很难适应社会。

父母应该明白,孩子毕竟还小,思想很容易走极端,如果父母不加分辨就顺从她们的意愿,很可能让女孩形成偏执、极端的性格。无疑,这对女孩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所以作为父母,不必对她们百依百顺,而应该做到严爱结合。严爱结合是对孩子教育最好的方式,这既能教育她们,又不伤害他们的自尊。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对女孩严格要求,不放过她们犯的小错误,但要记住在严格教育之后安抚女孩的情绪,让她感受到父母是爱自己的。这样,女孩既受到了教育,也不会对父母有抵触心理。

多给孩子一些“逆向”关怀

有一所大型动物园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园内的鹿健康状况堪忧,后来几乎到了濒临绝种的地步。政府不得不花巨资抢救这些野生鹿,但是花了许多资金也没有一点效果,这让园长很发愁。后来,有一位聪明的游人向动物园提出了一个看起来有些荒谬的建议,但当他把其中的原因说出来时,动物园管理者将信将疑地照做了——几只凶残的狮子被放进鹿的领地。这样一来,很多老弱病残的鹿都被狮子吃掉了,而那些未被狮子吃掉的鹿为了逃避狮子的追捕拼命奔跑起来,这些留下来的鹿群身体日益强壮了。原来这些鹿因为没有天敌,又不用为觅食担心,所以繁殖很快,虽然这曾让鹿群一度兴旺,可是因为缺乏锻炼,它们中的病残者也渐渐增多。这个聪明人的建议其实正是对鹿群的“保护”,这种保护方式也被称为“逆向关怀”。

动物是这样,人也是一样的,对于孩子的教育,更应如此。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家有女孩便望女成凤,希望她们在社会上能够有所作为。可是很多父母不顾客观情况,对女孩处处溺爱,甚至有求必应,使女孩成了养尊处优的“小公主”。这种爱女方式极易造成女孩依赖、消极、脆弱等不良心理,对她们的健康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

挫折在人生中是不可避免的东西,它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也不会有任何预兆和提示,所以人们对挫折都有一种恐惧感。其实挫折能让女孩变得更成熟,也是她们人生中的一笔重要财富,只看女孩会不会利用它。应对挫折最好的办法是接受它并战胜它,并在挫折中发现希望,如果仅仅让女孩接受挫折教育,却不灌输给女孩正确对待挫折的方法,也只能让女孩白白吃苦而已。所以父母在教育女孩时要学会硬起心肠,把一半的爱藏起来,也要学会讲一些“逆向关怀”的方法。

1.让女孩吃一些该吃的苦,受一些该受的累

家长要让女孩理解一切拥有的东西都来之不易,否则,她们就很难珍惜拥有的东西,以至于变得身在福中不知福。

2.让女孩多碰一些钉子

家长总是把女孩的生活安排得天衣无缝,这让女孩失去了很多了解生活的机会,而且父母的保护可能让女孩在未来碰更大的钉子,所以父母不如现在就放手让女孩碰一些该碰的钉子,以锻炼她们的能力。

3.让女孩多动脑子

女孩有自己的想法,所以父母应该多给她们一些空间,这样可以让她们懂得什么是生活,还可以锻炼她们的应变能力。

4.有时候要让女孩走些弯路

如果只有成功没有挫折的话,就像平白无故地给了女孩一个毫无意义的冠军,而且父母提供的捷径女孩未必买账,即使她们真的按照父母的想法走上捷径,也不一定能走得顺心,所以让女孩走些弯路也是必要的。

第二章 偏见越少,女孩越自信

抛弃偏见,让女孩充满自信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只鲨鱼和普通的小鱼放到一个水池中,中间用玻璃把两种鱼隔开。刚把他们放到一起的时候,鲨鱼会对小鱼发起很猛烈的进攻,结果鲨鱼总是撞得头破血流,但是它并不放弃,而是一次次地朝玻璃撞过去,而且一次比一次猛。经过无数次撞击后,鲨鱼就变得聪明起来了,它宁愿饿着,也不再撞玻璃了,因为它知道这样做是白费力气,而且会耗费体力,还不如在自己的领域里歇一会儿。当看到鲨鱼不再攻击小鱼时,心理学家就把水池中的玻璃取走了,这时,鲨鱼仍然在自己的领域里游动,尽管小鱼已经进入它的领域,在它眼皮底下来回穿梭,它也不再想攻击这些小鱼。最后,虽然周围有食物,但鲨鱼还是饿死了。其实,这时的鲨鱼不是没有能力吃到食物,而是它不再相信自己能吃到食物了。

在教育中也有许多类似的情况发生,阻止孩子成长的其实往往是父母的偏见,这种偏见就像故事中的玻璃一样,看似没有,却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可能由于自古就有的重男轻女的现象,所以父母对女孩的偏见似乎要多一些,这让女孩多少有些不自信,而女孩想要有所成就,也要跨越更多的障碍。此时,家有女孩的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女孩扫除这些障碍,而不是用冷眼和偏见对待女孩,否则只会让你的孩子变得更像“弱者”。父母应该让女孩知道,她们不是天生的弱者,可以说每个女孩都有一定的潜质需要父母去开发和赏识,比如语言表达能力、节奏感、形象思维能力等都是女孩的强项。

女孩和男孩相比,确实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可是这并不表示女孩就要受某种局限性的影响。常常听人说“女孩就得有个女孩样儿”,其实如果父母不拿那些“女孩样儿”束缚孩子的成长,你的孩子会给你更多惊喜。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父母要耐心地发现、欣赏女孩的优点,并让女孩知道,你对她充满希望。就像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的:“人们最深切的希望就是得到别人的赏识。”当父母以赏识的目光看待自己的女孩时,她也会因为你的鼓励和赞赏变得充满自信,因为女孩天生的敏感让她们对父母的评价十分在意,如果父母对女孩的批评多于表扬,她们往往表现得不自信;如果父母对女孩的表扬多于批评,女孩则会表现得自信。所以在对女孩的自信教育上,父母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父母不应该对女孩存在偏见,要善于发现女孩的闪光点

家长要激励女孩树立自信,即使你的孩子胆子很小,也会偶尔做些大胆且漂亮的举动,这也许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可作为她的父母一定要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闪光点,给予其必要的鼓励和表扬。

2.父母要对女孩的性格进行观察和分析

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孩逐渐有了自我意识,会对自己有一个评价,但是因为女孩年龄还小,自我分析的能力不是很强,所以容易在分析自己的时候走极端,从而走向自卑,这就需要父母帮助女孩分析并改变她们的自卑心理。

3.让女孩自发地对生活充满热情

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给女孩讲一些关于自信的故事,并引导女孩和自信的孩子一起学习或玩耍,这样能让女孩很快意识到自信的优点,从而愿意重新塑造自己的性格。

4.父母要有对生活热情的心态

父母培养女孩对生活的热情时,自己首先要有热情的心态,因为父母的态度往往是女孩形成积极性格的重要因素。如果父母经常唉声叹气,喜欢对生活中一些不如意的事情钻牛角尖,用消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女孩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父母的消极,这对她今后的生活很不利。

女孩不比男孩差

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被誉为欧洲政坛上的“铁娘子”。她在重大问题的观点鲜明、立场坚定、思路清晰且做事果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影响了整个欧洲。然而,撒切尔夫人绝非政治天才,她出生在一个平凡的家庭,却取得了不凡的成就,这和她小时候所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玛格丽特的父亲有很多爱好,尤其热衷于参加政治活动,这使玛格丽特从小就接触到政治和人物传记等方面的书籍,受这些书籍的熏陶,她从小就对政治产生了兴趣。玛格丽特的父亲对她要求很严格,在她小时候就要求她帮忙做家务。玛格丽特10岁的时候,她就开始在家里的杂货店站柜台了,因为父亲认为这样可以培养玛格丽特独立的能力。当然,这些都是她力所能及的事情。父亲经常教导玛格丽特不要盲目迎合别人,要有主见,随波逐流只会使自己的个性淹没在别人的光芒之中。在玛格丽特入学后,她发现其他同学的生活都比自己丰富得多,她们可以随意玩耍,而她除了上学,就是在家里帮忙。于是她对父亲说:“爸爸,我要出去玩。”父亲对她说:“爸爸并不是要限制你的自由,你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判断力,而现在就是你培养自己能力的好时机,如果你想和别人一样沉迷于玩乐中,那么你将一事无成。你要自己决定你该怎么办,而不要随波逐流。我相信你的判断力,你自己做决定吧。”听完父亲的话,玛格丽特想:“我还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刚买的书还没有看完,为什么要学别人呢,那并不是我想要的。”于是,玛格丽特便回到屋里开始看书。父亲对玛格丽特的教育让她养成一种独立自信的性格。玛格丽特的学校经常请一些名人来演讲,当演讲结束后,玛格丽特总是第一个站起来回答问题,其他的女孩则大多胆怯地不敢开口。回到家的时候,玛格丽特和父亲说起学校的情况,父亲总是对她说:“你这样独立自信,爸爸真为你感到骄傲!你将来一定是一个出色的女孩。”父亲的鼓励让玛格丽特对自己充满信心。即使她在学校的演讲并不是那么受同学们的欢迎,但她仍然一有机会就上台演讲,就算台下时有嘘声也丝毫影响不了她演讲的热情。许多人对她这种突出的个性表示不理解,但她毫不在意别人的议论,一直维持着独立和我行我素的个性,以至后来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其实,女孩并不比男孩差,“差”的观念只存在于父母或女孩自己的心中,事实上,女孩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强者,只要父母在女孩小的时候就灌输给她们自尊、自强、自爱的观念,女孩就绝对不会比男孩差,她们一样可以成才。父母首先应该相信女孩的能力。女孩对于新鲜事物都有尝试的想法,父母应该适当地给她们尝试的机会。在她们遇到失败的时候,父母应该持引导和鼓励的态度,告诉女孩每个人都可能失败,而她们的失败并不代表无能。父母还可以提供一些女孩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她们做,让女孩的自信建立在自己的能力之上。其次,父母要积极评价女孩的行为。父母对女孩的积极评价在培养女孩自信方面起着重大作用,它是女孩信心的来源。所以即使在女孩犯错误的时候,父母也要耐心地听其解释原因,注意从正面教育,告诉女孩要从错误中吸取经验,而不是牢记自己的错误。父母还要引导女孩开发自己的价值。父母要多让她们参与家庭中的事务,给她们一些决定权,让女孩认识到自己在家中有地位,自己有存在的价值。因为能参与到成人的世界中,会让女孩很有成就感。

了解女孩的特定心理

一根铁杆想把一把挂在铁门上的大锁打开,它忙活了半天都没有成功。这时钥匙来了,它瘦小的身体钻进锁孔轻轻一转,大锁“啪”的一声就打开了。铁杆很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打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锁的心。”

成功的交往就要以了解对方的内心为基础,在教育孩子上也是如此,只有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家长才能成功地教育他。

当男孩正在想自己如何才能打败别人的时候,女孩已经开始观察她与周围一切事务的关系了。女孩们思考的重点常常是与她接触最多的家庭关系。刚刚产生这种意识的时候,女孩会想:“我是爸爸妈妈的乖女儿。”在她们接触到一些事后,她们会想:“我是家里的小公主。”而且女孩似乎天生就倾向于有爱的生活方式,大家都知道,男孩大多靠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意愿,而女孩则更喜欢用语言表达想法,她们希望在和父母沟通的过程中来感受父母的爱。

可以这样说,女孩大都是通过和父母的沟通才能感受到理解、关心、尊重和安慰,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女孩大多是通过和他人的交流发现自我,多与父母正面交流会让她们变得自信。(2)沟通可以改变心情,释放不良情绪。女孩最害怕没有人理会她,和父母的交流可以使女孩感到情感上有所依托。(3)与父母保持亲密的关系。女孩潜意识中相信和父母交流能提升和父母的感情。

了解了女孩的这些心理特征之后,父母就会明白女孩更需要他们的关爱,而表达这种关爱的最佳手段就是和她们交流,这就要求父母要做到以下几点:(1)静下心来,认真倾听女孩的心事。每个女孩都渴望被理解,所以常常会向人诉说。可事实上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常常会遭遇这样的现象:大多数人都不太爱听别人谈话,而喜欢别人听他说;大多数人喜欢谈和自己有关的事情,而不是谈和对方有关的事情,父母在教育中也常常会犯这种错误。倾听是一种能力,父母应该用这种方式和女孩交流,也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到一份真实的感情,发现女儿隐秘的心语,进而得到她的尊重和信赖。(2)适时表达自己的爱。家长在与女孩交流的过程中要善用赞美,因为女孩比较敏感,而赞美则是鼓励她们的最好方式。即使在女孩做得不是很好的时候,父母在对女孩的表现进行评价时也要少用批评,多用赞美,尽可能多地给女孩以充分的肯定,这能使女孩在心理上获得一种满足感。

总之,做父母的要想让女儿快乐、健康地成长,就应该时刻让女儿感受到你是多么爱她、多么在乎她。当然,家长要记住,这种爱是充满理性的爱,绝对不是溺爱。

多给女孩积极的评价

有一个小男孩独自在家里照顾妹妹。妹妹睡觉后,他觉得很无聊,便开始到处乱翻。在无意中,他发现了几瓶不同颜色的墨水,这些墨水对他产生了很大的诱惑。小男孩终于忍不住把那些墨水瓶打开了,并开始在地板上认真地画起妹妹的相貌,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客厅变得脏乱不堪,到处都有墨水的痕迹。当他画完画像时,才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但收拾已经来不及了,他只有等着妈妈回来后的责难。妈妈回到家,看到脏乱不堪的客厅后就想发火,但看到地上的画像时,虽然它看起来更像是一堆乱七八糟的墨水,妈妈决定忽视满屋的狼藉,并高兴地对孩子说:“你画的是妹妹的画像吗?非常漂亮。”然后,她低下头来亲吻了一下男孩。这个男孩就是著名的画家本杰明。每当对人们说起自己的经历时,他总是骄傲地说:“是妈妈的亲吻让我成为一名出色的画家。”

父母的评价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你夸奖孩子某方面的特长时,这将成为他真正的特长,而女孩通常比男孩要敏感一些,所以父母对女孩的评价对其身心的影响更为深刻,因此父母要多看到女孩的优点。优秀的父母总是善于发现女孩的优点,而且懂得夸奖她们的优点,这也正是教育女孩的最好途径。对女孩的教育不妨学习一下“罗森塔尔效应”理论。罗森塔尔是美国心理学家,他曾做过一个实验:把一群小白鼠分成两组交给实验员训练。他告诉这些人,A组的小白鼠比较笨,B组的要聪明一些。经过一段时间,罗森塔尔亲自对这些小白鼠的训练水平做了测试,结果发现A组的小白鼠确实比较笨,而B组的小白鼠则聪明一点。但实际上,这两组小白鼠只是罗森塔尔随便挑选的,它们的智力水平并没有得到验证,但实验员把A组的小白鼠当成笨的,结果训练出A组的小白鼠就果真笨了,相同的,他们把B组的小白鼠当成聪明的,结果它们就变聪明了。在这之后,罗森塔尔又做了另一个人们经常说起的实验:他在新生入学的名单上圈出几个学生的名字,然后告诉老师这几个人是十分聪明的孩子,所以要特殊对待。一学期后,这几位同学的成绩真的比其他同学的好很多,而此时罗森塔尔却告诉老师,这几个学生只不过是他随便选的。其奥妙就在于老师对于学生的赏识,当他认定学生是聪明的,就会对他们提高训练要求,而这些学生平时做的一些普通的事情都可能被当成聪明的表现。而且学生因为受到了老师的赏识,他们确信自己是很优秀的,所以能够担负起更高的要求,这也可以称之为一种良性的互动。

因此作为女孩的父母,要善于发现她们的闪光点,看到她们的进步就要及时表扬,给予她们正面的评价,这样你的女孩将会变得更自信。

“尊重”让女孩快乐成长

让自己的孩子快乐成长是每位父母都希望的,然而许多父母却不知不觉地干涉了孩子的生活,这往往对孩子的成长有不利的影响。父母应该学会尊重女孩的意见和成长规律,让她们过自己真正想过的生活,这样女孩才能快乐地成长。可以说,父母给予的尊重越多,他们的孩子就会越快乐。文文从小就很聪明,正因为这样,在她还小的时候,她就觉得自己一定要比别人取得更好的成绩才行。所以上小学时,她每年都考第一名,不过她并不骄傲,而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上了初中后,由于竞争激烈,文文的成绩虽然没有下降,却也感受到了以前没有过的压力。其实,她已经做得很好了,她的努力和坚持都得到了老师的赞扬,但是文文因为不是每次都能考第一名,开始变得有些焦虑,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质疑。为了保持好成绩,她只有拼命读书,但过度的劳累却让她的体质变差了。文文的爸爸看到文文的这种情况有些着急了,他觉得是自己的教育方式让文文觉得一定要拿第一名才是成功的。爸爸自然不愿意看到文文不开心,就决定让她自由发展,不再向文文灌输争强好胜的思想。有一天,他对文文说:“人生就像一趟旅行,能做到最精彩很好,但我们也不一定非要得第一。如果为了更快地达到下一个目标而使自己过度劳累是不值得的,人生路上还有许多美丽的风景,有时只有把脚步放慢了,才能欣赏到这些风景。所以与其费尽心力追求优秀,还不如让自己开心地做到良好。”爸爸的一番话改变了文文的生活态度,她开始坦然地对待成绩,这让她以后的生活很快乐。后来,文文给人的印象是:虽然年龄不大,却有一般女孩没有的成熟,说话的时候语速很平稳,音量不是很大,却能给人一种睿智而镇定的力量,总能让听的人感觉很舒服;她生活得很快乐,也很有规律,做健美操、学习、孝敬父母,该做的一样也不耽误;对于他人得到的荣誉,她从来不会嫉妒,对于其他人的错误,她也从不会刻薄对待,与周围那些拼命为生计奔波的人比起来,她的人生已经算是充实而精彩的了。

父母应该给女孩一些自由的空间,让她们体会到父母的支持和尊重,这也是女孩健康成长的助力。所以,家长在和女孩沟通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尊重女孩,认真倾听她们讲话,并做出回应。父母在和女孩说话的时候,要先认真听孩子讲话,并注意自己对孩子说话时的方式和口气,不要大声呵斥孩子,以避免伤害她们的自尊,要让女孩感觉到你是尊重她的,而那些能感受到父母尊重的孩子,快乐感都相对要强一些。(2)不要嘲笑女孩的一些异想天开的想法。(3)只要尽力即可,不必要求女孩做到最好,否则她们会有心理压力。(4)接纳女孩的意见,让她们意识到自己也是家庭中的一员。(5)只要女孩的行为不出现大的偏差,就应该允许她们去做她们愿意做的事。

多一些肯定和表扬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女孩自信一些,父母如果能做到经常表扬和肯定女孩的行为,她们就会更有自信。成就感是建立信心的动力,如果女孩的行为受到父母的欣赏时,她们就会努力取得成功,并最终形成良性循环。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对女儿的努力,父母应该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支持,并尽量让她们体会到成功的滋味。

女孩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许会犯一些小错误,这就需要父母引导她们走上正确的航线。在引导的时候,批评孩子几乎是父母常用的手段,但响鼓不用重锤敲,给批评穿上表扬的外衣,批评就更容易被孩子接受。敏敏很喜欢看动画片,平时还好,一到周末就大看特看,即使爸爸事先和她约定就看一个小时,她也能以“还差一点就演完了”为由再拖上半个小时。一个周末,有位同事带着孩子来到家里,爸爸陪着同事,敏敏则陪着同事的孩子在她的房间里看电视。过了一会儿,敏敏就跑进客厅问爸爸她们能不能看一会儿动画片。同事持反对意见,爸爸却同意了孩子的请求,于是同事问孩子的爸爸:“你怎么能让孩子看动画片呢?她们一看上动画片就不想学习了,我们家孩子常常看得连学习都顾不上了,最后我只好把动画片光盘锁起来,结果她千方百计地去别处偷偷看。”同事的孩子听完爸爸对自己的评价,只是笑了一下,什么也不说。敏敏则紧张地看着爸爸,生怕爸爸把自己的“历史”也说出来。爸爸理解地对同事笑笑说:“让她们看一会儿吧。我家敏敏能管住自己,说看一个小时就看一个小时,所以平时我允许她把看动画片当成一种放松。其实你家孩子也可以做到这一点的,对吧?”同事的孩子也赶忙答应了。爸爸对敏敏叮嘱道:“敏敏,记住就看一个小时。”“知道了!”敏敏痛快地回答,并带着同事的孩子回到自己的屋里去了。一个小时后,同事要走了,爸爸敲响敏敏房间的门,提醒她时间到了,敏敏虽然不情愿,但还是马上关掉了电视。送走客人后,爸爸表扬敏敏说:“你今天真讲信用,要再接再厉!”敏敏不好意思地对爸爸说:“以后我一定注意看电视的时间。”自从爸爸那次“表扬”过敏敏之后,她每次看动画片都会用闹钟给自己定好时间,不用爸爸提醒,只要闹钟一响,她就会及时地关上电视。

在女孩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年龄、能力的局限,当她们努力学做一些事情时,虽然她们的动机是良好的,却往往把事情做坏了。对此,父母的一次表扬可以让孩子从中找到自信,而父母的一次批评却如同当头棒喝让女孩产生叛逆心理,这时就需要父母学会用赞扬来代替批评。

著名心理学家杰丝雷耳评论说:“称赞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只是善于躲避别人的冷言冷语,而吝于把赞许的温暖阳光给予别人。”事实证明,从侧面对女孩进行引导,含蓄、委婉地批评她们,可以消除她们的逆反心理,所以懂得给批评穿上表扬外衣的父母才是成功的教育家。

不要轻易否定她的未来

有位年轻的妈妈在厨房做饭的时候,她的小儿子一个人在后院玩耍。过了一会儿,年轻的妈妈听不到孩子玩耍的声音,觉得很奇怪,于是大声喊着孩子的名字。当得到孩子的回答时,她问孩子在干什么,孩子回答说:“妈妈,我正准备跳到月球上面去。”这位妈妈并没有像其他妈妈那样责怪孩子异想天开,而是笑着对他说:“可以,不过你一定要记得回来看望妈妈呀。”这个孩子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美国人阿姆斯特朗,他在1969年7月16日真的“跳到”月球上去了。

强化孩子自信的方法有许多,但是适时的正面引导是最有效的方式。在孩子把天马行空的想象告诉家长时,父母不应该否定他的想法,而应该用肯定性和鼓励性的语言支持他,这样孩子的未来才会像他想象的一样美好。即使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作为父母也不应该因为一时的错误就认定孩子没有希望,尤其是女孩,她们更需要父母格外的关注。中国台湾著名作家席慕容曾经是个不受欢迎的迟钝学生,由于厌恶学校的环境,她经常逃学,学习成绩自然也不好。有一次成绩单发下来的时候,她发现自己在班里的成绩排到第35名,而班里只有40名学生,她有些慌了。因为怕回家受妈妈的批评,她想到了一个办法:把老师的评分用纸条贴上,然后用墨水把排名改成第5名。回到家中,当妈妈问起她和姐姐们考得如何的时候,两个姐姐骄傲地把成绩单交给妈妈,因为她们的成绩总是排在第1名或第2名,而席慕容双手颤抖地把自己涂改过的成绩单交到妈妈手中时,她心里明白,在场的人都知道她的成绩单是伪造的,因为成绩单被她改得一塌糊涂。但令她感到奇怪的是,大家好像都没看出成绩单上有哪些不对劲。两个姐姐都站在妈妈身边看着成绩单不说话,而妈妈随意看了一眼成绩单,然后平静地对席慕容说:“看看,老师怎么把成绩单弄得这么脏,都有些看不清楚了,你明天问一下老师再把成绩告诉妈妈,好吗?”席慕容当时便明白了,妈妈是在给自己找台阶下。考虑了一整天之后,第二天晚上,席慕容自觉地向妈妈坦白了一切,并决心开始努力学习。可以这样说,席慕容的健康成长,甚至在文学方面取得的成就都离不开妈妈对她的自尊心的呵护。

父母总是用自己的期望值来衡量孩子的表现,所以总是注意孩子不擅长的地方和一些缺点,一旦有不如自己意的地方就加以干涉,甚至由此随意决定孩子的未来和理想。而席慕容的妈妈正是以自己的“糊涂”保护了席慕容的自尊和人格,并让她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

试想,如果妈妈在席慕容递上成绩单时就因为她的伪造而大发雷霆,并当着姐姐们的面训斥她一顿,或者对孩子进行一番发人深省、意味深长的教导,也许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样做终究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在她的心灵上留下一道疤痕,这无异于是对她未来的否定。

父母在教育女孩的过程中,应该让她们感受到自己的尊严、乐趣和成就,这样才能使女孩对未来充满希望,对生活充满热情。父母不应该带给孩子失败的记忆,因为这会成为以后人生中的痛苦经历。

总之,父母应该传达给孩子这样一种信息:我们相信你是有能力的,有时候你只是需要我们的帮忙而已。这些信息都有助于帮女孩建立自信,并让她们意识到自己虽然犯了错误,但还有改正的机会,并能继续进步。

看到女孩的每一点进步

大多数父母都有“望女成凤”的心理,尤其在看到别人的孩子哪方面表现得出色时,就希望自己的女儿也能像别人的孩子一样,这常常使父母忘记评估女儿的能力,盲目地对她们施加压力。一旦女孩没能达到他们预期的标准,很多家长就会按捺不住,对女孩大加斥责,这样做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如果父母能看到女孩的每一点进步,并及时夸奖,你的女孩会变得优秀起来。微微是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从入学到上四年级,微微的成绩一直很优秀,在班里总是担任学习委员一职。有一次英语考试时,微微得了96分,在班上排名第三。这个成绩在一般家长看来已经很不错了,但是微微回到家后,爸爸却对她的成绩很不满,他气愤地对微微说:“你看人家楚楚,以前还不如你,这次都考了98分,你真是太笨了。”面对爸爸的愤怒,微微眼泪汪汪地憋着一肚子委屈,却也不敢说什么,因为她知道“狡辩”只会让爸爸更生气。在爸爸的希望下,微微在学习上一点不敢怠慢,可是慢慢地,微微的学习成绩竟然下滑了许多。爸爸对微微的转变有些吃惊,他甚至怀疑微微的大脑有什么毛病了,但当他带着微微去看医生时,医生说微微很健康,只是因为家长的原因,使孩子承受了过大的心理压力。

女孩学习好是每位父母的心愿,但只有让女孩在自然的状态下愉快地学习,才能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如果家长能多给女孩一些关注,看到她们的每一点进步,就会让她们获得勇气和信心。

善待女孩就要让她们知道你看到了她们的优点和进步,对于学习成绩不佳的女孩更不要施加太多的压力,最好的办法是帮助她认识到自己的优势,让她恢复信心。父母想把自己的期望变成现实,就要让女孩把你的期望转化成自己的期望,有些父母就是因为没有注意到这点,才在教育女孩上失败的。父母在教育女孩时应避免出现以下问题:

1.忽视女孩的感受

很多家长往往忽视了女孩的感受,这很不利于女孩的健康成长。当女孩取得成绩或有其他高兴的事情时,父母应该学会表达自己的赞赏之意,常说“你真棒!”“太好了!”之类的词汇,永远不要和女孩的情绪唱反调或打击女孩。

2.拿女孩和别的孩子比较

许多父母在女儿取得不错的成绩时,非但不表扬,反而会拿女孩的弱项与同学的优势相比,以为这样做会激励女孩上进,其实恰恰相反,这样做只会打击女孩的积极性,让她们变得自卑。事实上,在女孩有进步的时候,父母要做的只是关注她们学习的过程,提醒她们及时总结经验,无需与人攀比,只要和她们的过去相比较就可以了,这样女孩会知道父母看到她的努力和进步了。

3.对女孩要求过高

如果不管女孩取得多么好的成绩父母都不会表示满意,这会让女孩觉得无所适从,甚至因此变得敏感和自卑。所以父母不妨对女孩要求低一些,要知道她们的好成绩是夸出来的,对她们多一些表扬和鼓励,她们会更出色。

4.用讽刺去激励女孩

当女孩在某个方面取得成功的时候,父母应该让她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当女孩失利的时候,父母也不要出言讽刺或伤害女孩的自尊,否则会让她们失去努力的信心。当女孩受到打击的时候,父母可以引导她们找出失败的原因,并用以往的成功激励她们继续努力,让她们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并在下一次竞争中展现出她们的能力,只有这样,女孩才会在日后的生活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端正居高临下的家长心态

在现在的家庭中,有些孩子和父母走得越来越远了,特别是那些不能公正地对待孩子的父母,甚至与孩子形同陌路。

其实这种隔阂主要来自父母和孩子不能互相理解。许多父母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时,总是摆起父母的架子,做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不管他是否心悦诚服,是否理解,都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头上,而用这种态度对待孩子是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的。小微刚上高中没多久,她的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但自从接触到网络后她就迷上了电脑,而且学校也开设了这门课程,她学得比其他课程都好。也许是因为现在关于网络的负面话题太多,小微的父母害怕电脑会让她上瘾,所以在家的时候从不让小微碰电脑,只要求她完成老师留的作业,然后复习功课,如果小微忍不住玩一会儿电脑,父母就强行关机,并训斥她。父母这样的行为引起了小微的不满,虽然不敢明着反抗,但她开始在其他时间和地点偷着上网,这也算是她“报复”父母的一种手段。之前小微的成绩一直很好,但此时的小微却放弃了努力,有时甚至故意考砸了让父母难堪,而她的成绩也从此一落千丈。父母训斥了她许多次,虽然小微表面上不争辩,只是乖乖地听着,但是在父母训斥完后她依然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小微的父母企图用强制的手段让小微认真学习,可最后的结果是小微变成了难以管教的问题女孩,不仅父母烦恼不已,也耽误了小微的前程。

父母在对待女孩的时候,不应该硬性地干涉她们,心理学家曾经对孩子的逆反心理做过一些研究,他们发现,越是被一些条条框框限制的孩子,逆反心理越严重,他们通常爱乱发脾气,喜欢责怪别人。当孩子感觉到父母强加在自己身上的意愿的时候,他们便会产生逆反心理,而且压得越有力,他们反弹得越高,认为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父母放弃对他们的管制,反而是那些在家庭中能享受到自由的孩子比较能体谅和理解父母的苦心。

给孩子以平等的权利会让孩子体会到父母是尊重自己的,父母可以在之后再和孩子讨论他应该怎么做,而不是规定孩子怎么做,这种平等的态度往往让孩子愿意接受父母的意见。

对于端正父母对孩子居高临下的态度方面,专家提供了8条建议:(1)父母不应该向孩子发泄自己的情绪,孩子不是你宣泄的对象,而这可能是让孩子感到你最不尊重他们的地方。(2)父母要和孩子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所谓的平等并不是对孩子俯首帖耳地溺爱,当然也不是居高临下地看孩子。(3)父母可以每天和孩子一起读书,在与孩子一起汲取知识的同时,你们之间的关系也拉近了。(4)信任孩子,孩子也会信任你。(5)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批评指责,而要和他们一起解决问题。(6)别对孩子说“这样做不行”,与其这样,不如指导他们去做行的事。(7)学会赏识孩子,真诚地称赞他们的优点和进步。(8)不要动不动就拿孩子和别人比,否则只会让你变得苛刻起来。

身教胜于言传

正所谓“身教胜于言传”,家庭环境和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最深的,父母的榜样力量可以帮助孩子平稳地走过反抗期,所以仅用“我说你听”的方式去教育女孩是行不通的,听话只是流于表面的,它可以说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而那些习惯了听话的女孩只能说明她们在父母的管束之下,变得习惯顺从或者放弃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了。

所以,从现在开始,家长要改变你的教育方式,想让女儿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应该以身作则,为她们树立一个榜样,这样的教育才最有说服力。在一个周末的早晨,小曼的爸爸骑自行车带着她出去玩。在路过一个十字路口的时候,恰巧亮起了红灯。爸爸看看左右没有车,也没有警察,就快速蹬起车冲过了路口。刚到路口,女儿就在后面对爸爸说:“爸爸,老师说红灯是让人停下的意思,绿灯亮时才可以走。可是为什么刚才亮的是红灯,你却没有停下来啊?”这时爸爸感到有些困窘,因为他不知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最后只好撒谎说:“老师说得很对,爸爸刚才没看到红灯,小曼以后要提醒爸爸。”过了那个路口很远,小曼的父亲还在琢磨女儿的话,他感到有些后悔,因为他闯的不仅是现实中的交通红灯,同时也闯了对女儿教育中的红灯。意识到这一点后,他提醒自己以后再也不能闯任何红灯了,而每次过路口的时候,小曼也总会记得提醒父亲。

每个父母都懂得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可是在真正教育孩子的时候,却常常忽略了它。于是就有了这样一种现象:父母经常对孩子讲道理,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但结果是孩子不听这些道理,甚至越不让他们那么做他们却非做不可。这其中可能有许多原因,但父母的言行不一致却肯定是原因之一。一个叫小敏的女孩一直不听爸爸的话,这并不是因为爸爸没有好好教育她,相反,在小敏小的时候,爸爸就对她相当严厉。比如每次吃饭的时候爸爸都不允许小敏看电视,当她还在留恋卡通片中的情节时,爸爸会毫不犹豫地把电源关掉,虽然每次小敏都以哭闹来反抗,但爸爸从来不会因此手下留情。直到有一次爸爸在吃饭的时候看新闻,小敏对爸爸说:“爸爸,你不是说吃饭的时候不能看电视吗?”这时爸爸才意识到每次强行关掉电源对小敏来说是不公平的,自己都不能做到的事情却强求孩子去做。于是爸爸动手关掉电视,并对小敏说:“以后我们要互相勉励,一起戒掉这个不好的习惯。”后来,每到吃饭的时间,小敏总会自己跑过去把电视关掉。

父母的言行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会影响女孩,所以作为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女孩做个好榜样。这就需要父母注意以下几方面:(1)女孩都喜欢和比自己懂得多的人交流,如果对方无所不知,她们会衷心折服。所以作为父母,要在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上下工夫,这不仅可以增加自身的人格魅力,还有利于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更利于自己和孩子之间的沟通。(2)作为父母要给孩子做好尊重别人的榜样。父母不要随便在家里谈论其他人的隐私,也要允许女孩有自己的秘密,不乱动她们的东西,尊重她们的隐私。如果孩子确实在某方面出现问题,要以尊重她们为前提帮助她们。(3)女孩的模仿能力很强,父母怎么做,她们也会怎么做。所以父母在处理事情上应该持公正的态度,这样有助于女孩树立公正的意识。父母也不要在她们面前嘲笑或讽刺别人,否则会让孩子变得尖酸刻薄。(4)在对待女孩的问题上父母应该保持理智,避免和她们发生正面冲突,更不要试图以暴力解决问题,因为那样只会让女孩的反抗无限延长。想通过一次教训让女孩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只能通过教育和指导让她们尽量少犯错误。(5)在女孩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时,父母不要在旁边指挥她们,而应该放手让她们去做。孩子的想象力是无限的,让她们自己动手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对女儿的期望要从实际出发

某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有58%的父母要求孩子“必须拿第一”,有79%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拿到大学文凭,然而问及孩子的时候,却很少有对自己这么严厉要求的。可见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普遍过高,但是一旦父母的期望值超过孩子的能力,尤其是女孩,当她们看到目标可望而不可即时,便很容易放弃目标,即使勉强应付,也会对身心健康有影响,这样不仅会让父母的想法落空,也会伤害了孩子。

所以父母对女孩的期望值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势利导,不要用各种理由逼迫她们做事。有一个孩子对钢琴十分敏感,他的音乐感悟能力非常强。做音乐人的父亲发现了他的才能,于是决定好好培养儿子,他的早期的教育是在家里完成的,由父亲担当他的老师。可父亲非常执拗,在他看来,孩子只有按照他的想法才能取得成功,所以他说什么孩子就必须严格遵守。所以在小的时候,这个孩子的钢琴技术就已经非常高超了,但他的心灵也同时严重扭曲了,专制的父亲已经“烫伤”了孩子稚嫩的心灵,父亲的每一次专断,都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一块伤疤,但是孩子同他的父亲一样执拗,从不显露出自己的脆弱。在这种高压环境中,孩子渐渐长大了。父亲专门为他聘请了一位音乐教授,后来他在16岁的时候被美国的一所知名音乐学院录取了。出于对孩子的保护,这位父亲无论如何也不让儿子远离自己,他认为孩子还小,脱离了他的支配和教育方式,孩子会一事无成。孩子再一次顺从了父亲,继续在父亲的思维模式中生活,但他内心的承受力已经到了极限,时常与父亲发生争执。最后,由于精神上的压力,他住进了精神病院。几年后,他从医院出来,过起了流浪街头的生活。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走进了一家酒吧,看到一架钢琴,他便习惯性地坐下来就弹。他弹钢琴的技术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周围的人这样评价他:在生活上是废物,在弹钢琴上是天才。

父母对女孩的期望应实事求是,顺其自然,要设身处地地为她们排忧解难,而不是逼着她们做这做那,要知道,不切实际的期望无异于拔苗助长。一位妈妈曾经和女儿做过一个换位思考的游戏,这个游戏让她开始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女孩做“妈妈”时问“孩子”:“你看看你,这么没出息,人家小明的妈妈都是副总了,你却还是助理,小明妈妈每月都挣2000块,你怎么才挣1000块……”“孩子”听了“妈妈”的质问几乎要生气了,但转念一想,这不正像是自己平时最爱对孩子说的话吗?

有些父母总是习惯性地给女孩制订一些高不可攀的目标,这些目标让女孩望而却步,即使她们再努力,也很难达成父母的愿望,所以她们最终可能会放弃努力。事实上,绝大多数女孩都愿意达成父母的期望,但前提是她们经过努力可以做到,如果女孩在努力过后看到了成果,她们会有一种成就感,相反,如果自知努力也不能达成父母的要求,她们则会不愿多做努力。

讽刺和挖苦等于精神虐待

虽然现在的许多家长已经从“鞭子”教育的模式中走出来,但是还有一些家长没有把讽刺和挖苦的习惯改掉。他们认为这种教育方式可以激励孩子学习,对于敏感的女孩,鞭策作用更好一些,所以在教育女孩的时候,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责骂或讽刺她们,但现实是受到责备的女孩往往并不会因为父母的讽刺和挖苦变得顺从父母的意思。有一位非常严厉的父亲一心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出国留学,在他看来,能去国外上学是件光宗耀祖的事。女儿在他严厉的教育下努力学习,最后还是因为差2分与出国的机会失之交臂。在痛斥女儿后,这位父亲并没有放弃让女儿出国的想法,他四处找关系,后来,他用了3万元钱终于通过一个中间人把女儿送去英国,这时父亲才高兴了。女儿在出国后没多久就把自己打工挣的钱寄给父亲了。这位父亲更高兴了,他逢人就说:“我女儿出国留学了,还把钱寄回来了。”但是后来,女儿给父亲打电话说想回国,不想在英国发展了。父亲虽然勉强同意了,但在女儿回来后,他还是很不高兴地对女儿说:“你真给我丢脸,我还向人们炫耀自己养了个有出息的孩子,这下好了。你真该找个没人的地方待着。”父亲的话使女儿很伤心,她从此再没有和父亲有过更多的交流。

许多父母在教育子女上都有些心浮气躁,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父母的虚荣,当然也有对孩子错误的爱。然而父母的虚荣心会给女孩带来很大的痛苦,甚至是一生的阴影。比如当女孩考试成绩不佳时,父母可能因为觉得让自己没面子,就出言责骂;当她们做了什么让父母丢了面子事,父母便会冷眼相待;一旦孩子做了什么让父母觉得脸上有光的事,父母则会向他人炫耀。这样的父母其实是把孩子的人生和自己的荣誉连在了一起,把孩子的缺点看了耻辱,而把孩子为他们带来的面子当成了招牌,虽然是爱孩子,但这种行为却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作为父母,不管孩子犯什么错误,都不应该说出挖苦他的话。

如果一看到女孩犯错误就大发雷霆,讽刺或挖苦她们,只会让女孩慢慢变得对这些声音无所谓,更加放任自己的错误行为,所以讽刺、挖苦远不如和女孩多沟通。当父母和女孩沟通时,应该注意以下这些细节:(1)试着听完女孩的不同意见。对于一件事,女孩常有自己的看法和见地。即使她们的想法有些荒谬,父母也一定要耐心地听她讲完。如果她们的想法确实不可行,父母可以在听完后向她们提出自己的意见,切记要用尊重的语气和女孩说话,而一味地说教和责难只会让女孩与你的距离越来越远。(2)不要强迫女孩接受自己的观点。家长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这样对她们不公平,而且只会束缚她们的发展。作为父母,只需要提醒她们在前进的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即可。(3)应鼓励女孩。无论什么时候,父母应该与女孩一道总结经验,而不是挖苦她们的失败。还要让你的女孩领悟到“胜不骄,败不馁”才是真正的胜利者,因为只有具备这种精神的女孩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第三章 尊重越多,女孩越独立

把女儿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

培养女儿的独立性,首先要把她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把她看成与自己平等的人,让她感觉到被尊重。孟君是个胆子很小的女孩。她从小生活在爷爷奶奶身边,爷爷奶奶对她精心呵护,日常生活中事无大小几乎都替她包办了,慢慢地,孟君形成了内向、胆怯的性格。后来,孟君回到父母身边生活。父母非常爱她,但是看到她笨手笨脚或者学习不认真的时候,就会恨铁不成钢地责骂她。他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都是为了你好,你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爸爸脾气比较暴躁,孟君在他面前经常吓得什么都不敢说也不敢做。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爸爸让孟君给客人倒水,她一不小心将茶杯摔在了地上。爸爸当着客人的面劈头盖脸地就骂道:“你真是个笨猪!怎么连这么点小事都干不好?”生性敏感的孟君羞愧得无地自容,当天晚上,孟君做了一个噩梦,梦里看见爸爸恶狠狠地指着她的脸。从此以后,孟君看到爸爸就紧张,越紧张越是出错。每当这时,爸爸都毫不留情地训斥她。孟君稍大一点时,自尊心更强了,而且也变得很倔强,爸爸再骂她的时候她就强忍住不哭。看见女儿这样,爸爸竟然感到家长的威严受到了挑战,于是他骂得更严重,每次都要骂得孟君忍不住哭出声来才肯罢休。在哭声中,孟君初萌的自尊心已经满是裂纹。妈妈也是一样,她总是担心孟君学坏,从来不相信女儿的辩解。除了每天都要询问孟君在学校的情况外,妈妈甚至偷偷查看孟君的日记和信件。有一天,孟君正在书房里写信,妈妈悄悄地走近,孟君发现后下意识地将信纸一捂,这反而引起了妈妈的警惕,她坚持非看不可。结果,在激烈的争夺战中信纸被撕成碎片,气喘吁吁的妈妈在责骂了女儿一番后转身离去。妈妈肯定没有意识到,在她上来抢信的一刹那,女儿的尊严已经受到了严重的伤害。爸爸妈妈是爱她的,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父母用专制建立了他们的家长威严,使孟君丝毫没有感觉到被尊重。温良谦恭的外表下隐藏着孟君的敏感和孤僻,严重的时候,她甚至想到了自杀。

孟君的父母之所以这样对待女儿,正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把女儿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

因为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父母已经习惯了把女儿当成了私有的一部分。也就是说,虽然他们宠爱女儿,不过女儿终究只是他们的附属品,必须听命于他们。

有一位名叫柯迪尔的美国学者,曾经调查研究过日本和美国的父母与女儿之间的关系。他的调查结果显示,日美最大的差异是,日本的母亲很少和子女交谈,而美国的母亲则经常和子女交谈。

原来,日本的父母把女儿视为自己一部分的倾向较为严重。他们认为女儿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所以不必用太多的语言来表达意思,女儿只要明白他们的心意,听他们的话就可以了。

与此相反,美国的父母像对待成年人一样对待女儿。即便女儿刚刚学会说话,他们也会以与成年人交谈的口吻极其认真地跟女儿说话,不管女儿是否能听懂。

这两种不同的方法,到底哪一种才更有利于女儿的健康成长呢?8岁的米拉跟同龄的小女孩一样,喜欢吃零食,喜欢喝碳酸饮料,喜欢各种新奇的布娃娃。妈妈把米拉当成一个不懂什么是责任感,除了吃吃喝喝之外,其他都不会的小女孩。不过,一次意外的机会让妈妈彻底改变了这种想法。因为工作的调动,米拉随父母搬到了一个新的城市,她也进了一所新的学校。两个月后,米拉回家告诉妈妈,第二天要开家长会。在去女儿学校的路上,妈妈开玩笑地对米拉说:“宝贝,妈妈还没有完全适应这个城市,在你们学校里,妈妈更是一个人都不认识,到时候你可要帮我啊。”米拉一本正经地说:“没问题,妈妈。我现在已经认识了那里所有的老师和小朋友,包括每天接送小朋友的爸爸妈妈。”妈妈看到女儿认真的样子觉得很新鲜,但她也只是笑笑,没有放在心上。到了学校,米拉开始执行她的承诺。她负责任地陪妈妈到会议室,又严肃地把妈妈介绍给校长和其他老师,还认真地向妈妈介绍了班里的每个小朋友,最后告诉妈妈小朋友们的名字以及哪位是他们的爸爸或妈妈。接着,米拉把妈妈带到一个沙发面前,并给她端来了一杯水,说:“妈妈,你先坐在这儿,我去趟厕所,一会儿就回来。”

正是因为米拉的妈妈在无意之中表现出了对女儿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尊重,才激发了米拉的价值感和责任感。

把女儿视为自己一部分的观念如果长期深植于人心,就很容易造成女儿离不开父母的结果。这种家庭培养出来的女孩会习惯性地依赖家庭,听父母的话,即使走上社会后也时时需要父母的帮助和保护。

如果把女儿当成独立个体对待,她的独立性就会在成长中逐步加强。走上社会之后,女儿就能自然而然地适应环境,坚强地面对事业和生活,成为一个勇敢、有担当的人。

所以,家长首先应该做的,是有意识地把女孩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爱护她的独立人格。

让女儿做自己的主人

如果女儿得不到父母的尊重,她的心头就会笼罩着一片乌云,她会在父母无意的暗示中觉得自己是无能的,进而陷入恐惧之中,形成“自卑”的心理障碍。

事实上,总是由父母作决定的女孩,长大后常常缺乏判断力和选择的能力,而且缺乏责任感,甚至不知道如何对自己负责。因此,父母应该尊重女儿的意愿,让女儿做她自己的主人,给她机会作决定。在美国,有一家人到某个餐厅用餐。服务生先问母亲点什么,接着问父亲点什么,最后问坐在一边的小女儿:“亲爱的,你要点什么呢?”女孩说:“我想要热狗。”“不可以,今天你要吃牛肉三明治。”妈妈非常坚决地说。“再给她一点生菜。”女孩的父亲补充说。服务生并没有理会父母的提示,他目不转睛地看着女孩,继续问道:“亲爱的,热狗上要放什么?”“哦,一点番茄酱和黄酱,还要……”她停下来,怯怯地看了一眼父母,而服务生一直微笑着耐心地等着她的回答。女孩在服务生目光的鼓励下,终于说:“我还要一点炸土豆条。”服务生点点头,径直走进厨房,留下目瞪口呆的父母。这顿饭小女孩吃得很开心,回家的路上,她还不停地又唱又跳。最后,小女孩走近爸爸妈妈,开心地说:“你们知道吗?原来我也能够受到他的重视。”

仅仅是点菜这么一件小事,就让小女孩感觉到被重视和被尊重的快乐。小女孩的父母却连这样的小事都要替女儿做主,他们的心意是好的,希望女儿吃得更健康,但是关心过度,反而压制了女儿的自主性,让女儿因为不能自己做主而感到沮丧。有一天早上,5岁的安娜正在穿一件妈妈昨天特意为她买的小毛衣。安娜很喜欢这件粉色的毛衣,但是她分不清毛衣的正反面,所以翻来翻去好长时间也没穿好。“安娜,好了没有,要不要我帮你?”妈妈在客厅里焦急地喊道。“我要自己穿!”安娜坚持自己努力。又过了一会儿,妈妈终于沉不住气了,因为她必须在8点以前赶去上班,而在这之前,她还要送安娜去幼儿园。妈妈走进安娜的房间,伸手要帮安娜:“我来帮你穿。”“不!我不要你帮!”安娜摇晃着身体大叫。“别再耍脾气了,时间已经不多了。快过来,妈妈给你穿。”妈妈看着手表,焦急地说道。“我说过了,不用你帮!”安娜叫喊着,使劲往后退了一步。妈妈真的生气了,她一把将安娜拉过来,骂道:“你真是在浪费我的时间,怎么这么不懂事?”妈妈边说边强行从安娜手中夺过毛衣,而安娜则试图挣脱妈妈的控制,她委屈地哭起来,拒绝妈妈将毛衣套在她身上。

女儿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她希望“做自己的主人”,受到尊重,而安娜的妈妈虽然是出于好心,但她没有尊重女儿的意愿和权利,所以才会导致安娜在穿衣服这类小问题上抵制母亲。

生命的价值在于选择,但是为人父母却常常忘记这一点。他们不让孩子去作选择,总是忍不住凭自己的兴趣任意安排她的生活。

于是,女儿只能按照父母的决定去做。渐渐地,她会感觉到沉重,很想对父母说不,但是,她一直被教育要听话,所以连“不”也不能说了,只好用被动的方式去反抗。

随着年龄的增长,不管父母怎么压制,女孩的自主意识都会越来越强,她已经不再愿意什么事情都听父母的了,她有了自己作决定的需求,而如果这种需求长期不被满足,她的自主意识就会被抑制,自信心会受打击。这样,就很可能导致她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如果这种消极心态一直深植于她的内心,势必影响她以后的人生路。

为了尽量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父母们应该注意:(1)决定事情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女儿的需要,不要漠视她的感觉。(2)不要因为自己的过度关心而频繁地打断女儿感兴趣的事,否则将会导致与女儿之间的矛盾冲突。(3)给女儿留一些自由的空间,不要凡事都替她做主。(4)要尊重女儿,当女儿充分感受到尊重,并能够自己决定事情的时候,她的生命力才会显示出来。也许因为一些不成熟的决定,女儿会遇到一些挫折,但那些挫折最终将和成就一起,让她感觉到自己的生命是丰富多彩的。

尊重女儿的个人兴趣

每棵树苗都有不同的姿态,同样道理,每个女孩的身上都有与众不同的特质。而这种特质往往通过女孩的兴趣爱好反映出来,而且,很多女孩成年后取得的成就都与她幼年时期的兴趣爱好有关。所以,女儿长大后能不能有一番成就,关键在于父母是不是尊重女儿的兴趣爱好,有没有正确引导她发展自己的个性与爱好。

卡尔·威特是德国著名的法学教授,在他只有八九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够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这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卡尔9岁时就进入了哥廷根大学,16岁时已经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这样一位天才式人物对于孩子的教育也独树一帜,他曾写下了蜚声中外的教育史奇书——《卡尔·威特的教育》。在这部书中,卡尔·威特有一个最基本的教育原则,就是“教育不能强迫”。他认为,不管教孩子什么,都必须以孩子的兴趣为基础,以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卡尔在培养自己孩子的过程中,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当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他往往能够全力以赴;相反,如果父母要求孩子放弃他极感兴趣的事情,让他做一些不喜欢做的事情,孩子必然会与父母发生冲突。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曾经说过:“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而且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都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雨琪是个多才多艺的小姑娘,只有9岁的她不但会弹古筝、画画,还会打乒乓球、摄影,很多同学都羡慕她。可是,有一天,雨琪却流着泪对妈妈说:“我不想学古筝了,妈妈您饶了我吧。”雨琪的妈妈感到很惊讶。这几年为了将女儿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完美女孩”,她花费了无数的心血和金钱,而现在女儿竟然一点也不懂得珍惜,除了喜欢画画之外,其他的几样都没学好。这让妈妈非常伤心。

其实,很多父母都有雨琪妈妈这样的想法。他们觉得自己小的时候没有条件学习才艺,现在条件好了,一定要让女儿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心愿,所以天天逼着女儿去学习。但是,这种“完美”的计划不仅让父母感到辛苦、劳累,也让小小年纪的女儿苦不堪言。

还有一些父母经常否认女儿的爱好,而把自己的爱好强加给女儿。姗姗是个读三年级的学生,她非常喜欢弹琴,而且在音乐方面也很有天赋,小小年纪就可以作简单的曲子。这本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但是姗姗的父亲却坚决不允许她学琴,非让她学画画不可。当音乐老师开导姗姗的父亲,建议他尊重女儿的兴趣和爱好时,他满不在乎地说:“什么兴趣、爱好?姗姗还这么小,她懂什么?我叫她学什么就学什么!只要刻苦训练,做什么都可以出成绩。”

一个人最可悲的是,在他的一生中对什么都没有特殊的兴趣。而对于女孩来说,最不幸的是,父母凭主观意志扼杀她的兴趣和爱好。

凭主观意志培养女儿是家庭教育失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这很有可能会给女孩的一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在培养女儿的时候,一定要去发现和培养她的学习兴趣,而不是靠自己的想象去给她设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