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收藏类活动指导手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0 08:03:33

点击下载

作者:王爽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校园收藏类活动指导手册

校园收藏类活动指导手册试读:

前言

为此,根据党和政府有关政策和部门的要求以及国内外最新校园文化艺术的发展方向,特别编撰了《五彩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丛书,不仅包括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组织管理、策划方案等指导性内容,还包括阅读、科普、歌咏、器乐、绘画、书法、美化、舞蹈、文学、口才、曲艺、戏剧、表演、游艺、游戏、智力、收藏、棋艺、牌技、旅游、健身等具体活动项目,还包括节庆、会展、行为、环保、场馆等不同情景的活动开展形式等,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娱乐性、指导性和实用性。

本套丛书图文并茂,设计精美,格调高雅,不仅是广大学校用于开展丰富文化艺术活动的最佳指导读物,也是大中小学学校领导、教师,在校大中小学学生、研究生、博士生以及有关人员学习的最佳实用读物,还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NO1.学校收藏活动指导

收藏的涵义和种类

收藏的涵义

收藏,顾名思义就是收集、保存、珍藏。它是一种对于物品的搜集、储存、分类与维护的癖好。收藏家的收集对象通常是有价值的古董,但也可能是其他的小东西。集邮、火柴盒贴画与明信片是较为主流的收集项目。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多数人还缺少对收藏意义的真正认识,缺乏对收藏种类的辨识,结果,有人与机遇失之交臂,有人却收藏了国家法令禁藏的种类,受到法律惩处。

本书的宗旨就是指导同学们正确理解收藏的涵义,了解相关的收藏知识,使同学们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收藏的种类

民间究竟有多少收藏种类呢?21世纪初有人作过统计,西方发达国家民间收藏种类已达1019种,估计现在已经超出了这个数字。

据《收藏》杂志统计,我国的收藏品的种类也有上千种之多,主要有文物、瓷器、书法、雕塑、邮票、烟标、国画、算盘、报纸、硬币、毛泽东像章、图书、铜鼎、古代刑具、象牙腰牌、镴质辅币、月光邮资明信片、书法名帖、勋章、流通硬币、流通纪念币、婚书、宋窑瓷器、现代版画、行军粮票、观音佛像、天然文字石,等等。

社会上民间收藏的种类,实际上要更多些。因为,有的藏品当时发表在其他报刊上,没有被收录;有的密藏在室,没有向社会公开,无法收录;还有,当时没有进入藏界后来新增加的种类等。

收藏的特征和特性

什么是收藏品

任何对象都可以成为收藏品,其中有些对象本来是具有实用性的,在特定的条件下转化为收藏品;也有些对象本来就是为收藏而制作的。比如,古代文物在当时是有实用功能的,而流传到今天就只是作为收藏品了。普通邮票就属于前一类,而限量发行的特种邮票就成了后一类。

狭义地说,只有被经济市场接受而有市场价值的藏品才算收藏品。所以,收藏是有选择性的,从实用的物品中有选择地保存一些物品。这些物品,除了其一般的使用价值,通常还拥有反映其时代或地域的文化价值。所以,收藏品不仅仅是商品,更重要的是其承载的文化含义。

收藏品的特征

收藏品,一般应有如下一种或数种特征:

1.具有历史价值。其中包括有关重大历史事件的物品,重要历史人物或当代名人的笔迹和使用过的物品,稀有的难以复制的纪念品。

2.具有审美价值。艺术品、古董家具、瓷器、工艺品等,能给观赏者带来美的享受。

3.具有情感价值。与个人的经历有关,又能引发怀旧情感的物品。

以上三种特征,收藏品至少必备其一。藏品在市场上获得成功,通常会有以上特征而引出以下实际价值:

4.具有投资价值。预计将来能高价转卖而获利的物品。

5.具有提升收藏者地位的价值。由于许多藏品价格不菲,拥有一件或几件,甚至一批古董珍品,是比任何名车别墅更能彰显其主人的财富和品位,提升收藏者的地位。张大千有两方闲章:敌国之富,穷无立锥之地,可谓收藏家写照。

6.具有学习研究价值。一件艺术品或工艺品,由于其审美价值,而可成为对后世的艺术家有临摹学习的模板。张大千收藏过许多名画,通常是为了学习临摹。同样,一件年代久远的藏品,也可以给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提供信息。

一件收藏品,可能具有以上所有的特征,也可能只具有其中某一两种价值。这些特征,也是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

对有历史价值的物品,通常需要收藏者有历史和鉴定知识,能大致辨别明显的赝品。

通常,收藏者对其藏品有深厚情感,有的是他所喜欢的艺术,或者与他早年的生活有关。比如许多“文革”时代的纪念品,在当前的收藏市场火热,很多是能勾起怀旧之情。

收藏品的特性

在现代,一件文物或艺术品,进入市场,就成为收藏品。收藏品,作为一种商品,除了拥有一般商品的应用性外,还通常有以下特性:不可再生性、可持久保存性、具有时代或文化的意义。

1.不可再生性。

收藏品通常都不可再生。其复制品不能完全拥有原作品的全部特性。这个特性也造成其稀缺性。数码音像作品,由于能被完整地复制,所以也不能成为有市场价值的收藏品。数码照片只有通过打印并有作者签名,才有可能成为收藏品。

2.可持久保存性。

收藏品通常都是三维空间的实体物品,适宜长时间保存。所以绘画、雕塑、陶瓷是生来就适合于收藏,而音乐作为声音就不适合,只有音乐家的手稿,或出版的老唱片可能成为藏品。

3.收藏品具有时代或文化的意义,或者说是历史性。

这附带出两个属性:独特性和增值性。收藏品通常都是独特的,不可替代或复制。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历史文化价值愈增,其应用性愈多。这是收藏品区别于普通商品的主要特征,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文化意义在现代艺术中又与新潮时尚相结合。每一个新潮艺术,都紧贴着时代气息。购买现代艺术,已经不是为收藏艺术,而是为证明买家的财力与新潮。所以,当代艺术与时装潮流紧密相关。今天是新潮的艺术,很快就成明日黄花了。所以,现代艺术的文化价值在短期内有可能因过时而贬值。

文物的价值及辨伪

人类的文化遗存文物(解放前称之古玩、古董)越来越被人们所重新重视和喜爱。只要数一数由文物主管部门实施监管的古玩城、海王村、荣兴艺廊、亮马红桥等已露出的“冰山”,就可知目前文物市场之规模,其红火之势撩人心动。

文物引人入胜,无非是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优美的造型、百看不厌的纹饰及听不完的故事,当然不应避而不谈其保值、增值的作用。

文物的历史价值

文物的内在价值是先天固有的,也就是说它的历史性、艺术性、科学研究价值是固有的。历史性是指其生产、制作的年代;艺术性主要指其纹饰、造型、文化内涵等方面;而科学研究价值主要指其生产、制作的材料、工艺、技术等方面的科技含量。

文物能保值、增值,除了自身的固有价值基本因素外,受后天因素或者说社会因素影响极大。“盛世文物,乱世饥民”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太平盛世,国泰民安,文物让人们趋之若鹜,价格自然攀涨。

文物鉴赏也就是去发现、挖掘文物的固有价值,将其展示于世,使人们能分享它的美,满足人们在文化、精神上的需求。在这里“鉴”字有两层含义:一是断代,也就是首先断定文物的生产、制作的朝代、地点、大约生产制作的时间;二是甄别,也就是辨伪。

自文物被人们视为观赏玩物后,作为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易,起码在明朝已出现了。由于利益的驱使,仿造及贩仿看来是势必难免。自宋朝开始,后朝仿前朝,本朝仿本朝的刻意仿制现象并不少见,所以辨伪是必然的也是必须要做的。

文物的价值评估

根据目前国有资产评估机构对资产评估时所使用的一些办法,无论是博物馆藏品还是民间私人藏品的评估首先要请文物专家对文物藏品进行鉴定,根据其性质、质量和存量等,结合其艺术与历史、科学等价值进行评定,然后结合同类物品同时期的拍卖价格或出国保价金额进行估价。

其实,这个价格并不等于市场交易价格,也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这件文物藏品的价值。因为一件物品的交易价格,除了受其自身价值的影响外,还受到市场供求、买方喜好等很多因素的影响。而作为一个博物馆,一个文物的收藏、研究、展示部门,以及私人收藏,这个价格只是对其所藏文物经济价值的参考。

有了这个价格尺度,我们就能对馆藏文物、私人收藏文物的经济价值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对文物的流动及展出也是有很大帮助的。以前的文物进出流动,包括文物收藏、外出展览、出借研究及本馆展出等,都只是对文物数量的记录和管理,只停留在历史文化价值的概念上,而有了经济价值作依据后,则可更加直观地看到这些文物所具有的货币价值。辨伪应遵循的原则1.历史永远是向前发展的,生产技术是不断更新进步的;2.人们的思想意识、风俗习惯会随经济发展而有所变化并与经济基础相适应;3.以上种种进步和变化,都会集中表现在器物的生产、制作过程中,使其产品打上时代的烙印。所以辨伪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从生产制作的器物所使用的材料上加以甄别;

2.从器物的造型上注意微小变化;

3.从纹饰(装饰)上加以对比;

4.从手头(重量)仔细掂量。

以上四点只是辨伪一般常用着眼点,但具体每一类别文物的辨伪都有更加详尽而特定的方法。当然辨伪技能的高低与个人掌握的文物知识深度与宽度以及个人的文化内涵有直接的关系。

如果“鉴”字的内涵已全部达到,那么“赏”字自不多言,因人而“赏”了。

不过要提醒一下初次涉足古玩并要在这个圈内“享受”一下的人,注意不要贸然闯进,最好先武装一下自己。

一要学点历史(切记莫学野史);二要学点将要涉足的古玩类的来龙去脉;三要请个参谋,否则会将自己挣来的钱打了个不起水花的水漂。

收藏应注意的问题

在文物收藏中,要注意以下一些因素:

温度和湿度

温度过高(38摄氏度以上),会使文物质地发生变化,加速各种有害化学杂质对文物制成材料的破坏;温度过低就会使器物里的水分产生冰结,致使它的内部结构遭到破坏,影响藏品制成材料的耐久性。太潮湿或太干燥对书画、古籍、皮革、竹木器影响较大。因此存放藏品的库房,陈列室的温湿度的控制与调节是藏品保护技术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光线

光具有一定能量,不同的物质在一定能量的光照射下引起化学变化,以致遭到破坏,导致纸张、纺织品等标本变脆、弹性减弱、变黄、退色,使漆器、木器起皱、龟裂甚至剥落。由于紫外线的能量大,会使文物制成材料色素成分中的发色团遭到破坏,从而引起掉色。因此,各类藏品防光的重点是防紫外线损坏。有害气体有害气体虽然对藏品的破坏作用在一般情况下是较缓慢的,不易被人们所察觉,但它确实每日每时都在影响着藏品制成材料的耐久性。对藏品有损害的气体包括臭氧、二氧化硫、硫化氢、氯气等。灰尘

灰尘落在各类器物上,清除时能引起机械性损坏即擦伤;灰尘是微生物、寄生虫繁殖时的掩护所,遇到适合的温度和湿度就会破坏文物;灰尘会携带着大量工业悬浮颗粒,落在金属文物表面会加速腐蚀;灰尘一般都能吸咐空气中的化学杂质而带有酸碱性,在纸质物品上,就会对纸质和字迹起到破坏作用,当湿度大时,就会浸到纸张内部,对器物内部造成破坏;在灰尘中往往含有黏土,容易使纸质类文物粘结在一起。

微生物

危害藏品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和霉菌。通常我们见到的古字画、织绣、木器、植物标本等发霉、霉烂都是微生物危害的结果。

害虫

昆虫对纸张、书画、古籍、漆器、木器、竹器、丝毛棉麻织品、皮革等文物有危害,比如毛衣鱼、烟草甲、书虱、短鼻木象等;老鼠对有机质的文物破坏,主要利用其锐利的牙齿啃咬,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另外它的分泌物也能造成藏品和环境污染。

收藏活动的组织管理

学校组织管理概述

中国文化艺术几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也凝聚着收藏活动的风云沧桑。社会文明的整体进步,在促进文艺创作繁荣的同时,也推动收藏活动的蓬勃发展。

收藏品是承载历史、文化、艺术信息的商品,也是盛世人们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作为学校,应该如何利用师资合理地对学生收藏爱好进行管理指导呢?

加强教师的学习培训

由于收藏涉及的知识面广,鉴定复杂,这就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根据实际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如何引导学生,使学生对收藏活动有一种深入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这就需要学校做好教师和学生的指导培训工作。在选派教师学习培训的时候,学校应选派对收藏有爱好,特别是对文物有一定了解的教师参加培训,应开设业务专题讲座,使参训教师对收藏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较深的把握。

做好学生的动员和指导

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收藏活动并取得较好的活动成效,学校应召开全校师生参加收藏活动展示会,向学生全面介绍收藏的有关知识和活动要领,有效激发学生参与收藏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各类文物的收藏活动。

建立校园收藏网页

学校还应在校园网建立收藏活动网页,鼓励师生登录“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专题网站”,及时了解收藏活动的新动态,学习借鉴成功经验,为学生自主活动、教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提供帮助。

不强迫学生购买

学校在开展收藏指导活动中,应该注意的是,我们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收藏的兴趣,促进他们涉猎更广泛的知识,而不是鼓励尚无经济能力的学生去购买或收藏贵重文物。因为学生的主业是学习,如果违背这一宗旨,必定会适得其反,把学生和收藏活动引向歧途。

NO2.青铜器的收藏指导

青铜器的历史概述

青铜器的出现

青铜器是由青铜制成的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的青铜时代。我国使用青铜器的历史相当久远,可以远溯至夏商周之前。青铜器古朴凝重,造型典雅,是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

青铜器在铸造工艺方面有自己的特殊传统,造型丰富、品种繁多、面貌各异、精品迭出,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早在6500多年前,陕西临潼姜寨的仰韶文化先民铸造出了第一块铜片。随后,从马家窑文化到龙山文化时代,先民们又遗留下来了陶寺遗址的铜铃,登封王城岗遗址的残铜片、坩埚残片等。

我国发现最早的青铜器是马家窑文化的青铜刀,距今约4800年。

在甘肃青海距今4000年的齐家文化时代,他们则开始冶铸或冷锻出铜刀、凿、锥、钻头、斧、匕、指环以及小饰件和镜子等铜器。

这些显示出了我国文化已经由“铜石并用时代”向“青铜时代”的缓慢过渡。

夏代青铜器

夏代是我国第一个进入阶级社会的奴隶制国家,人类文明已由石器时代步入了青铜时代。这时,青铜器工艺在总结新石器时代器物制造经验的基础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夏县东下冯遗址这一片独特面貌的早期青铜文化区域,同我国历史记载的夏王朝统治的范围大致吻合。

根据偃师二里头夏代遗址所发现的夏代铸铜作坊和青铜器物来看,这一时期的青铜二里头文化中的铜牌饰器已经出现了礼器、兵器、生产工具、乐器和装饰器等五大类型,而在贵族墓中发现的青铜器主要是礼器和兵器。

可以说,夏代贵族墓中出现的礼器和兵器,奠定了我国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的构架模式。传说夏禹铸九鼎,从此我国历史上才有了“定鼎”、“问鼎天下”和“一言九鼎”等说法。

商代青铜器

商代是我国青铜器的核心时期,是青铜时代波澜壮阔、光彩夺目的一页。商代早期的青铜器在郑州出土很多,这是因为郑州商城是商代早期都邑。

从出土的青铜器来看,无论在造型设计、花纹装饰,还是在铸造技术上较前代都有明显的进步。此时期的礼器种类增多,器物纹饰主体已是兽面纹,并开始出现了铭文。

西周青铜器

西周是我国古代铜器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青铜冶铸技术继续发展,铜器的数量有较大的增长,但种类有一个较明显的淘汰和更新过程。西周时期有许多铸工精湛、造型雄奇的重器传世,且多有长篇铭文。

铭文是西周器的重要特征。西周铸铭多具系年记事性质,成为编年分期研究西周铜器的重要依据。其内容又多可与古文献相互印证,字体则直接构成古文字研究的依据,故西周铭文对于考古学、文字学和历史学等都具有珍贵的价值。

春秋战国青铜器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主要特点是:列国器物大量出现;地域风格的形成;各地区之间逐渐交流;铸造技术的长足进步,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战国末年至秦汉末年这一时期,传统的礼仪制度已彻底瓦解,铁制品已广泛使用。

秦汉以来青铜器

至东汉末年,陶瓷器得到较大发展,把日用青铜器皿进一步从生活中排挤出去。至于兵器、工具等方面,这时铁器早已占了主导地位。

隋唐时期的铜器主要是各类精美的铜镜,一般均有各种铭文。自隋唐以后,青铜器便不再有什么发展了。

正因为这样,秦汉至隋唐的千百年间,所遗留下的青铜器便更显得弥足珍贵了。

青铜器的九大种类

不同时代的青铜器

我国的青铜器最早是以红铜或黄铜锻打的,稍后,出现了青铜铸造的铜镜。夏代青铜器种类尚少,器型小而单薄,纹饰亦较为少见。商代的青铜器已很发达。到了东周至春秋时期,随着王室衰微,诸侯崛起,青铜器的铸造不再是王室的“专利”,各诸侯国竞相铸器,相继出现铸造、打制、铸接、焊接、鎏金、嵌金银等青铜器工艺。

每个时代的青铜器器形、铭文和纹饰特征不同。按年代可以分为夏代、商代早中期、殷墟时期、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青铜器10大类。青铜器制造成本高,留下来的少,是文物收藏品中的一个重要的门类,青铜器主要分为鼎、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量器、铜镜及杂器等9类。

烹煮盛贮肉类的“鼎”

鼎是青铜器最重要器种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三代及秦汉延续2000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一般来说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

鼎有很小的,也有极大的。小的不足4寸;而鼎中之王应为1939年殷墟武官村吴家柏树坟园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重875公斤,形制非常雄伟,不但在中国,在世界考古上也是最大的青铜器。

祭祀宴客的“酒器”

在中国古代有“无酒不成礼”之说,故酒是祭神拜祖、礼仪交往、宴宾会客等活动的必备之物,盛酒的青铜器具也就自然成为礼器了。商代酒器最简单的组合是一爵一觚,用以斟饮。

爵、角、斝均为饮器,但形制有区别。角无柱,尾和流均呈三角形的尖端。斝的容量一般较大,有两柱而没有流和尾。商末周初,出现觯,与爵组合一起。觥也是一种饮器,其形制有盖、有流、有鋬,下有方座或四足。至于作为饮器的杯、樽出现在战国中期,至汉而盛行。

储酒器主要有尊、卣、方彝、瓿、罍、壶等。尊、卣相配套使用。方彝出现稍晚,也与尊相配合。一组尊,卣或尊,方彝,在古代是尊贵的酒器,有人认为尊贵之“尊”是因此而来的。

盛煮食物的“食器”

青铜食具也是礼器,因为用什么样的青铜器皿盛煮食物可以代表不同的等级。真正意义的食器有簋、簠、敦、豆等,簋是食器中最常见的一种,是盛黍稷等食物用的容器。其形制分为有盖、无盖、有耳、无耳之别。周代的簋,圈足以下多附有方座,这是由于古代人席地而坐,食器附座,便于取食。簋有器形很大的,如周历王簋,高59厘米,重60公斤。簋与鼎相配,为偶数,如八簋、六簋、四簋、二簋,可代表不同的贵族等级。春秋中期后,出现了敦这种食器,渐次流行。

春秋时代的敦圆体加盖,到战国时代,敦演变成盖器同形,全体呈卵圆形,俗称“西瓜鼎”。盨簋,敦同簋一样,呈偶数组合。

食器的另一类是豆。青铜豆有深腹的,有平盘的。战国时代有一种方体的豆,应叫“琦”。平盘的豆,自名为“铺”,可能即古文献中的笾,用以盛放干果肉脯之类。

盛水洗浴的“水器”

水器之中,最常见的是盘,匜。在西周中叶以前,盘不是与匜相配而是同有管状流的盉相配合,西周晚期才被匜所取代。

鉴也是重要的水器之一,或者无耳,或有两耳、四耳。它是一种大盆,通常有三种用处:其一,是盛水用以洗浴;其二,贮水藉以照面;其三,用来装冰,即《周礼》所说的冰鉴。

鉴这个字解作镜子、光照、审查,即源于此。

演奏敲击的“乐器”

青铜制乐器的种类较多,最早的莫过于距今4000年前后的铜铃。其他如铙、钟、镈、鼓、錞,于商代后期才流行起来。饶,流行于商代晚期,它的口朝下,上面有长甬,甬端置立于木制的器座上,演奏时,用木锤敲击器口的中间部位。

铙可分两种,一种是独立的,器形较大,有的重达150余公斤;另一种有五、三件大小不一,代表不同音阶的铙构成编铙。铙被倒置过来,悬挂起来演奏,以得到更为清澈的音响,这就是钟。

而镈是一种平口的钟形乐器,是用环形的钮悬挂的,挂起来时,位置垂直。铜鼓在中原一带罕见,西南地区的大量铜鼓,是秦汉以后的,但地域色彩极浓。

用于战争的“兵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因此,最先进的技术最先用于制作兵器,青铜铸造技术也不例外。古代的青铜兵器和我们后来常见的十八般兵器有所不同,青铜兵器种类较多,如钺、刀、剑、戈、矛、铍、镞、殳、弩机、甲胄,等等,功能和形状也较为原始。

最常见的青铜兵器是钺。它是用于斩杀的刑具,因而又演化成为权力的象征。古代王者出师,手中常持钺。中国青铜剑制作,其时代可上溯到商。西周早期出现柳叶形的剑。东周时期,战争频繁,剑得到充分发展,长度可达1米以上。短剑应称之为匕首。这一时期出现了不少稀世珍宝,许多名剑和制剑大师的名字也从此流传百世。

测量容积用的“量器”

我们通常所说的量器包括度、量、衡三方面。用以度量长度的,主要是铜尺。测量容积用的量器,依其容积自命名,有撮、勺、龠、升、参(三分之一斗)、半(二分之一斗)、斗、斛等名称。称量重量的有衡,即天平。《墨子》一书中说,战国时期中国已有了杆秤,有了杆秤就应有“权”,但在考古学上尚未发现实物,故尚待考证。

装饰照像的“铜镜”

中国铜镜起源较早,被确认最早的三件铜镜属距今4000年的齐家文化。它们的制作较粗糙,但系青铜镜已无疑问。夏、商、西周早期也有铜镜发现,随后西周春秋时期的铜镜得以确认。这时期的铜镜都是圆形的,背面有很窄的钮,并有几何形或鸟兽形装饰。

战国两汉时期,铜镜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成为极其重要的富有特色的一种艺术品。此时的铜镜背面常有各种不同的铸塑装饰物如虎、龙等。还有的铜镜铸有篆书阳文,这对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史有参考作用。

唐代是铜镜制作的又一个鼎盛时期,平脱镜、螺钮镜、金背镜、银背镜屡有发现,纹饰题体丰富多彩,制作水准极高,一些保存较好的唐镜仍能光洁如初。唐以后铜镜制作开始走下坡路,五代北宋就基本上见不到铜镜流传了,这可能与玻璃镜制镜技术的输入及流行有关。

宗教礼仪使用的“杂器”

除了上述这几大类型的青铜器之外,还有一些普通的青铜制生活用具,包括部分宗教礼仪性质的用品,如灯、炉、熏炉、杖首、梳、笄、线盒、带钩、金铫、熏器、滤斗、建筑饰件等。

这类器物主要出现在战国以后,与青铜器功能发生变化有关。带钩、玺印、货币数量多,也有特色。

青铜器的收藏鉴别

青铜器收藏的门槛很高,没有一定鉴赏水平,贸然步入收藏,就会收到赝品,上当受骗。为此,收藏青铜器,一定要具备相关知识。

青铜器的特点

青铜器物是铜锡合金,有较强的硬度,不像秦砖汉瓦、甲骨陶瓷及书画碑帖等易于破碎,而是便于长期收藏。再则青铜器皿形态各异古朴典雅,线条畅达,这也是其他古玩所无法企及的。

1.我国青铜器数量大,种类繁多。究竟我国有多少件青铜器物,这是谁也无法统计的数字。有人统计过,仅以有铭文的青铜器物而论,从汉代到今天,出土就达1万件以上。数量大、品种繁的中国青铜器无疑增加了鉴定的难度,这是中国青铜器的特点之一。

2.我国青铜器分布地区广,且质量上乘。我国青铜器出土较为集中的地区是中原,但它的分布范围远远超出中原地区,东北、西北、巴蜀、岭南甚至西藏及东海渔岛上都发现有青铜器。这些青铜器造型生动、精美,风格各异,呈现出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这是国外青铜器铸品望尘莫及的。3.器物铭文可以说是我国青铜器最大的特点。世界各地古青铜器绝大多数没有铭文,只有印度出土的少量青铜器或铸有很短的铭文。我国古铜器有铭文者仅出土的就达1万余件,这些铭文字体或粗犷放达,或苍劲有力,具有很高的书法欣赏价值。这些铭文也是鉴定中最难把握的一环。4.以容器为主的我国青铜器也在世界青铜文化中独树一帜。就世界范围而言,从印度河流域到巴尔干半岛,从米诺斯文明到迈锡尼文明,其青铜器的代表作大多为武器,如戈、矛、刀、箭、剑、戟、镞等,而我国却以铸造难度较大、纹饰复杂的容器为主。这些容器,尤其鼎,是为国家重器。其寓意深奥、内涵丰富,与政治纠缠在一起的神秘性始终是鉴定家及藏家们感兴趣的问题。

青铜器的赝品识别

由于青铜器这种藏品具有巨大的经济利益,一些不法分子纷纷仿制,以假乱真,骗取不义之财。这些赝品的工艺造假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1.工艺造假。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使用土陶范法铸造而成,现代仿造常用三种方法,即翻砂法、精铸法、失蜡法。不管哪种方法,都会在青铜器产品上留下印记,如范线、壁厚,还有垫片痕。

2.器型造假。器型作伪主要有:器物整体作伪、器物部分作伪,还有后刻花法、新胎贴老锈、伪造铭文等办法。

3.锈色造假。主要有两种作伪方法。一种是短时间内用化学药水浸造,然后再埋进土里,让锈自然长出来。有些经过浸泡的仿品,还需要同原墓中的墓土一起埋到地下,再在其上种些有根系的植物,这就叫“养”。经过三到五年,植物的毛细管就长到了仿品上,这时再拿出来,很能乱真。另一种是涂抹黏附而成,做出来的锈,多表现为锈浅浮、色粉绿、无硬度、易脱落。

青铜器的真伪鉴定

那么,如何鉴别青铜器的真伪呢?

1.要看藏品的锈色。一般说来,流传至今的大多是出土铜器,常见有绿锈、红锈、蓝锈、紫绣等。拿到一件铜器,先要用眼看,若锈色与器体合一,深浅一致合度,坚实匀净,莹润、自然,则为自然生成的锈色。若锈色浮在器物之上,绿而不莹,表皮锈,而且不润泽、刺眼,就是伪锈了。

2.感觉手感和声响。用手掂量,若过轻或过重就要引起注意了。另外还可用手敲击实物,听其声响。若声微细而清脆则可;若声浑浊,发出“嗡”音,则需提高警惕了。

3.要看藏品的花纹和款识。这是鉴别铜器的一个重点。夏代铜器花纹简单;商代花纹华丽繁缛,且多遍体生花;西周大致与商同,但后期趋向素朴;春秋战国的花纹清新活泼;秦汉重实用。

至于款识,主要可从其字体加以辨别。商代字体规整,笔势遒劲大方;周朝早期沿袭波磔体;春秋时书体有肥体和瘦体;战国金文字体大金不考究;秦朝统一了文字,通用小篆。

4.要观察铜质与器型。铜质的鉴别较简便,翻看铜器的底,若出黄铜质地,则是伪品;足底若已伪制了铜色,用热碱水刷洗,就能看到其本来面目。

5.除要记清楚铜器的器型、名称外,还要了解什么年代铸什么铜器、什么样式的铜器是什么年代铸的。例如钫,钫是方形,盛器,是战国末期出现的;若其按三代做工、锈色制,为伪品。

青铜器做工非常讲究,与如今的机器制造的产品毫无差别。如果是重要的器皿,更是精妙雅致,可以称得上是鬼斧神工。即使不懂和不爱铜器的人,见了也知道是珍贵物品,并因而爱不释手。如果看到做工潦草、器型不规整、器身遍布砂眼的,那它肯定是假的青铜器。

NO3.玉器的收藏指导

玉石的文化与历史

我国玉文化

发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绵延至今的“玉文化”是我国文化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显著特点。

中国人把玉看做是天地精气的结晶,用作人神心灵沟通的中介物,使玉具有了不同寻常的宗教象征意义。取之于自然,琢磨于帝王宫苑的玉制品被看做是显示等级身份地位的象征物,成为维系社会统治秩序所谓“礼制”的重要构成部分。

同时,玉在丧葬方面的特殊作用也使玉具有了无比的神秘宗教意义。把玉本身具有的一些自然特性比附于人的道德品质,作为所谓君子应具有的德行而加以崇尚歌颂,更是中国人的伟大创造。因此,玉于古代中国所产生出来的精神文化在世界文明中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特例,是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

中国玉作为这一独特文化的物质基础,是中华民族的先民从各种石头中筛选出来的“石之美者”,具有温润莹泽、缜密坚韧的美感和实用功能。这个筛选过程极为漫长,可以说贯穿于石器时代的始终。在这个漫长的筛选过程中,“昆山之玉”也就是“和田玉”成为公认的“宝玉”、“真玉”。

我国是爱玉之国、崇玉之邦,玉石来源约有100余处。我国历史上在用玉制度方面早已体现出真玉、非真玉的界定。帝王是我国古代最高阶级,和田玉在成为真玉的同时,也就成为帝王用玉。此后,经过无数的岁月,和田玉方才走入民间,遍及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和田玉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的“国石”。它像一颗明珠,在我国历史文化中放射出灿烂的光辉,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和田玉与中国文明的发生、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谓渊源深远。

玉石的历史

我国考古学者最新研究考证并提出了我国在石器和青铜器、铁器时代之间存在着一个玉器时代,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玉器时代是中国文明的起源时代。早在新石器时代,昆仑山下的先民们就发现了和田玉,并作为瑰宝和友谊媒介向东西运送和交流,形成了我国最古老的和田玉运输通道,“玉石之路”,即是后来的“丝绸之路”的前身。

和田玉7000多年的开发利用历史,证明了我国边疆和中原、东方和西方的文化与商贸交流的第一个媒介既不是丝绸,也不是瓷器,而是和田玉。和田玉在东西方文化和经济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和田玉历来是中国各民族友谊的象征物,和田玉作为历史的鉴证,雄辩地证明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殷商开始,中国就开辟了以和田玉为主体的玉器工艺美术新时代。由于和田玉登上了华夏民族的玉坛,才出现了称誉世界的“东方艺术”,才形成了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玉器史,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类艺术史上的辉煌成就和世界文化艺术宝库的珍贵遗产。

由于和田玉的优良玉质,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中形成了民族爱玉心理,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特色之一。3000多年以来,玉的质地、形状和颜色一直启发着雕刻家、画家和诗人们的灵感。

有7000多年历史的我国玉文化,延续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范围之广泛,影响之深远,是许多其他文化难以比拟的。中国玉文化的辉煌不亚于伟大的长城和秦代兵马俑的奇迹。中国玉文化的成就远远超过了丝绸文化、茶文化、瓷文化和酒文化。

我国玉文化包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洁气魄;“锐廉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

玉石的种类和产地

玉石的种类

中国古代的玉石种类非常复杂,很难区分。19世纪的法国矿物学家德穆尔根据现代地质学的理论,将玉分为“硬玉” 和“软玉”两种,这一分类的方法沿用至今。“硬玉”专指翡翠,属辉石类,单斜晶系。质地坚密,有玻璃光泽,对着光看有隐约的水晶结构。其摩氏硬度为7,硬度较高,比重为3.33,拿在手里面有沉甸甸的压手感。

翡翠的颜色因含有的铬元素质量分数不同而显白或绿色。常见的翡翠颜色有白、灰、粉、淡褐、绿、翠绿、黄绿、紫红等,多数不透明,个别半透明,有玻璃光泽。

按颜色和质地分,有宝石绿、艳绿、黄阳绿、阳俏绿、玻璃绿、鹦哥绿、菠菜绿、浅水绿、浅阳绿、蛙绿、瓜皮绿、梅花绿、蓝绿、灰绿、油绿,以及紫罗兰和藕粉地等20多个品种。一般以白色泛绿种类最为常见,以翠绿色为贵。

因而在硬玉传入我国后,被冠以翡翠之名。翡翠的流行史没有软玉长,其出产地也主要集中于缅甸、日本新潟县以及北陆沿海。危地马拉、美国、俄罗斯也有少量出产。“软玉”属角闪石类,其摩氏硬度最高一般不超过6~6.5,较硬玉软。软玉的种类非常多,岫玉、南阳玉、蓝田玉、和田玉、玛瑙、水晶、珊瑚、绿松石、青金石,等等,均属于软玉范畴。后来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新疆和田地区出产的玉石得到了一致的认可,开始在宫廷、官方及民间的玉器加工中,逐渐成为主角,软玉逐渐演变成了和田玉的代名词。

角闪石、阳起石类软玉,前苏联化学家曾将软玉命名为“中国玉”。软玉的大部分在国际通用标准上并不被认为是玉,而是其他的矿物。但在少数国家,如中国,它们依然被当做玉的一个类别而交易。

依照软玉石质的颜色,也有数个亚种:纯白色具有油脂光泽的羊脂玉;泛白色的白玉、青白玉、青玉、碧玉、黄玉和墨玉以及较为稀少的糖玉等。

玉石的产地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产玉国之一。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极广,蕴量丰富。在我国玉矿带可分为三大板块:一是我国东北、内蒙古延伸至俄罗斯地区;二是我国江浙地区直至台湾;三是新疆、西藏和青海地区。而新疆和田、河南独山、辽宁岫岩、陕西蓝田,并称我国四大美玉产地。目前,我国与中美洲和新西兰并称世界三大产玉国中心。

和田玉:主要分布于新疆和田绵延1500千米的昆仑山脉北坡,共有9个产地。和田玉的矿物组成以透闪石、阳起石为主,并含有微量的透辉石、蛇纹石、石墨、磁铁等矿物质,形成白色、青绿色、黑色、黄色等不同色泽,多数为单色玉,少数有杂色。

玉质为半透明,抛光后呈脂状光泽,硬度在5.5度至6.5度之间。

蓝田玉:蓝田地处西安古城附近,蓝田玉的名称初见于《汉书?地理志》,张衡《西京赋》、《广雅》、《水经注》等古书,也有蓝田产玉的记载。这种玉的玉质从外观上看,有黄色、浅绿色等不均匀的色调,并伴随浅白色的大理岩。玉质硬度为4度左右,容易加工,所以古人采用做为装饰品。

南阳玉:南阳玉因产河南省南阳而得名,又因矿区在南阳的独山,故又称“独山玉”。南阳玉色泽鲜艳,质地比较细腻,光泽好,硬度高,可同翡翠媲美。玉质的颜色有多种色调,以绿、白、杂色为主,也见有紫、蓝、黄等色。南阳玉硬度为6~6.5,有玻璃光泽,多数不透明,少数微透明。据文字记载,南阳玉在汉代就已开采。近来考古出土的资料将南阳玉的开采推到商晚期以前。

岫岩玉:产于我国辽宁省岫岩,岫岩县是一个山清水秀、物产丰富、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经过千万年的自然演化,凝聚了千万年的日月山川之精华,从而孕育产生了闻名于世的国宝珍品岫岩玉。

岫玉是我国四大名玉之一,大体分两类,一类是老玉,也称河磨玉,其质地朴实、凝重、色泽深绿,是一种珍贵的璞玉;另一类是软玉,其质地坚实而温润,细腻而圆融,多呈绿色,而其中以纯白、金黄两种颜色是罕世之珍品。

独山玉:又称“南阳玉”或“南玉”,产于河南南阳市城区北边的独山。为全国四大名玉之一。独山玉质坚韧微密,细腻柔润,光泽透明,色泽斑驳陆离。有绿、白、黄、紫、红、白6种色素77个色彩类型,是玉雕的一等原料。

独山玉雕,历史悠久,1959年在独山附近的黄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出产的玉铲,证明早在5000余年前先民们已认识和使用了独山玉。独山脚下“玉街寺”遗址,为汉代雕刻玉器的地方。

绿松石:又名绿宝石,因其色、形似碧绿的松果而得名,是世界上稀有的贵宝石品种之一。

绿松石制品现已成为重要的收藏品,是一种次生矿物,由含铜、铝、磷的地下水在早期花岗岩石中淋滤而成,在近地表的矿脉中沉淀形成结核,被岩脉的基质所包裹。绿松石是最早用作饰物的矿物品种。1900年,埃及的一座古墓中出土了4只绿松石包金的手镯。

玉器的收藏及辨伪

玉器的分级

品质等级:玉的品质可分为10级,每一级又可细分为上、中、下3档。如何区分玉器的这些类别呢?

A类玉是指经过手工工艺雕琢之后,并没有改变其原本品质的天然玉石,就是大家常说的真货,它一般会有国家珠宝鉴定中心的认证;B类玉是指将一些有很多杂质的劣质玉石,通过酸洗将里面的杂质去除,再注入透明的液体,使其变得更加晶莹漂亮的玉器;而C类玉则即对其酸洗去杂质又进行染色,已经是完全人工制成的假玉石。

专家称:“由于后两者的内部结构已被改变,所以在价值上与A类玉器有着几十倍的差距。现在这种用B类、C类货来冒充天然玉器的做法市场上普遍存在。”

玉饰的鉴别方法

色:即玉的颜色要均匀,不能色调不一,还要色泽鲜明,没有与其他杂色混在一起。专家还强调,不要在灯光下观其颜色,因为玉器的颜色在灯光下的视觉效果要比自然光线下的效果好很多。

底:指玉的通体要剔透,没有杂质和黑斑。如果是B类、C类玉,其内部常有结晶状的小块。

水:即真玉表面会非常光洁、温润,不会出现毛细裂纹,而如果是经过酸洗的则经常会出现如同“呢子大衣上粘着的小细毛毛”一样的纹路。

工:就是玉器的制作工艺。如果细致观察,真正的上品玉器都有其自己独特的造型,而B类、C类玉则大多都是经过机器模子打造出来的,造型几乎一模一样。另外,购买者也可将玉器用细绳吊在空中,用金属轻轻敲击,若是A类玉会发出一种清脆悦耳之声;如果是人工处理品则会发出很实、很低沉闷哑的声音。

玉器的辨伪方法

目前在玉器的识伪中没有仪器进行有效的测试,但是利用我们掌握的科技文化知识,完全有能力对玉器真伪进行有效识别。

首先从玉器使用材料上辨别。主要有白玉、青玉、黄玉、碧玉、岫岩玉等,而目前赝品有相当一部分使用的新开发的石料、矿料,或用黄岫岩假冒黄玉。在实践中必须掌握和分清真伪玉器材料上的差别,分清同一种材料的新旧差别。

要知道硬度、密度的不均匀性及玉石材料的可渗透性。当掌握了玉石材料的基本特性以后就能够分析古玉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下,埋藏的时间长短,对玉器本身应该造成的影响,有哪些氧化腐蚀特征,并掌握其演化过程的各种特征规律。

而赝品不是根据材料的特性,也不根据真品的各种特征,只是根据真品的表面效果进行模仿,违反了自然氧化和演变的规律,与真品有本质上的差别。

这种受浸蚀而老化的现象与赝品使用新材料或老旧残料进行重新切割磨制加工,成型后所暴露出来的新工艺面会产生明显的色差或破坏原有的氧化皮层。因为从古至今所使用的都是千百万年形成的同一种材料,在辨伪中只能把识别材料作为辨伪的依据,如果材料上无法有效地确认差别,应该从其他方面继续搜寻真伪的差别证据。

目前赝品所使用的是一些质量极差、价格极低的玉石杂色料或石性严重的次料进行伪造。成型以后再进行人为强化腐蚀,造成玉器表面形成极厚的氧化腐蚀皮层。这种皮层容易脱落而且脱落后根本没有洁净透润的质地。这种花地杂色料是历代古玉不使用的,只是现代骗人用的一种石料。

其次从造型结构上确认真与伪。在辨伪中,有些玉器可以从造型结构上确认真与伪,但是有些高仿赝品极难识别。在这种情况下,要从其他方面搜寻真与伪的差别证据。由于民间玉器的风格造型极其古怪复杂,因而不能以器型风格决定其真伪,而只能作为感觉效果判断的一项参考。

作为玉器艺术的工艺与美术的完美结合体,古玉完美地体现了工艺效果。

而赝品在这方面有明显缺陷和不足,要么结构造型美而工艺技术磨制却达不到这种效果,要么工艺设计有缺陷。我们必须承认,机械化程度的高低必然会对产品的工艺质量和标准造成程度不同的影响。

从古至今制造玉器设备工艺和工具材料在不断地改革发展提高,因此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工艺技术特征。当我们掌握了真品的基本特征,就会认识到现代赝品哪些部位工艺不对,哪些工艺技术磨制有缺陷。

要认识到玉器的加工方式从古至今始终利用的半手工半机械化的方式,在实践中必须分析工艺效果,哪些是机械设备本身的性能造成,哪些又是人为手工操作的不稳定性造成,从这方面区别真伪。另一方面要有能力认识磨制水平的差异所造成的某些工艺效果,识破赝品故意制造工艺误差或某些工艺技术缺陷,对比真伪玉器工艺死角部位的差异。

古玉器的加工磨制主要采用游离沙式的研磨方式,这与现代赝品的固定磨削式的成型的玉器有明显的工艺差别。要掌握历代古玉在工艺磨制程序方面的规律,以及各种工艺技术处理手段方面的特征规律,对比赝品哪些部位的程序和处理手段有差别。

其三,从赝品的制假手段和技术上鉴别。要分析和掌握真伪玉器的玻璃光效果差别,以及一般光亮玉器差别,并分析出光亮方面的技术和材料差别及造成这种差别的原理,从而区别真伪亮度效果差异。

玉器被氧化浸蚀部位大部分是由于某部位的硬度、密度及耐腐蚀性差造成的,特别是由于内部应力造成的玉器裂纹,这种状态会被首先渗透或浸蚀。它与赝品人为制造的假效果有结构上的差别。

现代赝品利用色料、边角脏料假冒玉器的氧化,特别是利用材料本身的氧化石假冒,这种造伪已成为当前最重要的模仿手段。实际上这类被假冒的部位其硬度、密度结构和色差,与真品存在本质上的差别,必须识别哪些是色料杂料和天然氧化皮仿造的赝品,哪些是真正腐蚀受沁。真正的古玉无论受到哪些氧化腐蚀受沁都会产生硬度变化、色差变化、渗透过度等现象,而赝品有人为制造的明显的渗透现象、硬度变化、色差和过度等现象。要在广泛的实践中掌握真品氧化腐蚀受沁的特征规律,在此基础上区别哪些是人为的强化作伪,哪些是玉器的真正腐蚀受沁。

最后,还要辨别玉器的生坑与熟坑。所谓生坑指出土以后没有进行过任何清造处理,玉器本身粘附着各种沉积物质,而且附着力极强。而赝品是人为制造在玉表的附着物,这种人造附着物质粘结密度及粘结力很差,这是辨别真伪的一方面,生坑玉器应没有任何人为处理留下的痕迹。

NO4.陶瓷的收藏指导

陶瓷的历史概述

陶瓷历史简述

陶瓷的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陶瓷的发明和发展更具有独特的意义,造就了我国历史上各朝各代不同艺术风格和不同技术特点。

英文中的“china”既有中国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清楚地表明了我国就是“陶瓷的故乡”。早在欧洲人掌握瓷器制造技术1000多年前,中国人就已经制造出很精美的陶瓷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陶器的国家之一,而我国瓷器因其极高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而备受世人的推崇。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在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陶器是用泥巴(黏土)成型晾干后,用火烧出来的,是泥与火的结晶。中华民族对黏土的认识是由来已久的,原始社会的生活中离不开黏土,原始人发现被水浸湿后的黏土有黏性和可塑性,晒干后变得坚硬起来。我们祖先对于火的利用和认识历史也是非常远久的,大约在205万年至70万年前的元谋人时代,就开始用火了。他们在漫长的原始生活中,发现晒干的泥巴被火烧之后,变得更加结实、坚硬,而且可以防水,于是陶器就随之而产生了。

陶器的发明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作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陶瓷的发展史

从目前所知的考古材料来看,陶器中的精品有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1万多年的灰陶、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红陶、有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彩陶、有6000多年的大汶口的“蛋壳黑陶”、有4000多年的商代白陶、有3000多年的西周硬陶,还有秦代的兵马俑、汉代的釉陶、唐代的唐三彩等。

到了宋代,瓷器的生产迅猛发展,制陶业趋于没落,但是有些特殊的陶器品种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如宋辽三彩器和明清至今的紫砂壶、琉璃、法花器及广东石湾的陶塑等,都是别具一格,备受赞赏。

中国瓷器的发明和发展,有着从低级到高级,从原始到成熟逐步发展的过程。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中国已出现了原始青瓷,再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到东汉时期终于摆脱了原始瓷器状态,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器,这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代共330多年的发展,到了唐朝中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如北方邢窑白瓷“类银类雪”,南方越窑青瓷“类玉类冰”,形成“北白南青”的两大窑系。同时唐代还烧制出雪花釉、纹胎釉和釉下彩瓷及贴花装饰等品种。

宋代是中国瓷器空前发展的时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的局面,瓷窑遍及南北各地,名窑迭出,品类繁多,除青、白两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绘瓷纷纷兴起。

举世闻名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的产品为世所珍。还有耀州窑、湖田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磁州窑等产品也是风格独特,各领风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好局面,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元代在景德镇设“浮梁瓷局”统理窑务,发明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烧制出大型瓷器,并成功地烧制出典型的元青花和釉里红及枢府瓷等,尤其是元青花烧制成功,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宋、金时战乱后遗留下来的南北各地的主要瓷窑仍然继续生产,其中龙泉窑比宋时更加扩大,其中梅子青瓷是元代龙泉窑的上乘之作。还有“金丝铁线”的元哥瓷,应是仿宋官窑器之产物,也是旷世稀珍。

明代从洪武三十五年开始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两百多年来烧制出许许多多的高、精、尖产品,如永宣的青花和铜红釉、成化的斗彩、万历五彩等都是稀世珍品。御窑厂的存在也带动了民窑的进一步发展。景德镇的青花、白瓷、彩瓷、单色釉等品种,繁花似锦,五彩缤纷,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还有福建的德化白瓷产品都十分精美。清朝康、雍、乾三代瓷器的发展臻于鼎盛,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景德镇瓷业盛况空前,保持中国瓷都的地位。康熙时不但恢复了明代永乐、宣德朝以来所有精品的特色,还创烧了很多新的品种,并烧制出色泽鲜明翠硕、浓淡相间、层次分明的青花。郎窑还恢复了失传200多年的高温铜红釉的烧制技术,郎窑红、缸豆红独步一时。还有天兰、洒兰、豆青、娇黄、仿定、孔雀绿、紫金釉等都是成功之作,另外康熙时创烧的珐琅彩瓷也闻名于世。

雍正朝虽然只有13年,但制瓷工艺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雍正粉彩非常精致,成为与号称“国瓷”的青花互相比美的新品种。

乾隆朝的单色釉、青花、釉里红、珐琅彩、粉彩等品种在继承前朝的基础上,都有极其精致的产品和创新的品种。

乾隆时期是中国制瓷业盛极而衰的转折点,到嘉庆以后瓷艺急转直下。尤其是道光时期的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力衰竭,制瓷业一落千丈,直到光绪时稍微有点回光返照。但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寿终正寝,长达数千年的中国古陶瓷发展史也至此落下帷幕。

陶瓷的不同分类

陶瓷的分类

陶瓷制品的品种繁多,它们之间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物理性质,以及制造方法,常常互相接近交错,无明显的界限,而在应用上却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很难硬性地归纳为几个系统。详细的分类法各家说法不一,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方法。常用的有如下几种从不同角度出发的分类法。

按烧制时间分类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分类和命名方法。它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划出“朝”,如唐瓷、宋瓷、明瓷、清瓷等;二是划出“年代”,一般用于明清瓷器,如明洪武窑、明宣德窑等。 烧制地点指总的烧制区域。如“越窑”泛指浙江余姚、上虞、绍兴地区的窑址,“耀州窑”泛指陕西铜川市的黄堡镇、陈炉镇、立地坡、上店及玉华宫等窑址。

按烧制特征分类

胎质、釉色、装饰、形制和铭文是构成瓷器的五大要素。其中,釉色又是区别瓷器类别的一个重要标准。

我国陶瓷在发展中经历了单色釉到多色釉(彩釉)的过程。单色釉包括青釉、白釉、红釉、蓝釉、黄釉、绿釉、黑釉等,而青釉又可分为粉青、天青、豆青等,白釉分甜白、青白,红釉有霁红、牛血红、豇豆红等。

多色釉包括两种:一种用釉色与形状不一的色块构成釉面,如均釉等;另一种用釉彩勾勒图案,如青花、粉彩等,习惯上又称为“彩瓷”。彩瓷具体又可分为釉上彩、釉下彩和双层夹彩三种。

按烧制窑别分类

这是我国封建等级制度最生动形象的反映。官窑器泛指官办窑厂专为皇室烧制的产品,始于唐五代,明清时盛况空前。民窑器则是民间窑厂烧制的各种产品。官窑器工艺精美、端庄华贵,民窑器则显得洒脱、生动。

按花面装饰方式分类

按花面特色可分为釉上彩、釉中彩、釉下彩和色釉瓷及一些未加彩的白瓷等。

釉上彩陶瓷就是用釉上陶瓷颜料制成的花纸贴在釉面上或直接以颜料绘于产品表面,再经700℃~850℃烤烧而成的产品。因烤烧温度没有达到釉层的熔融温度,所以花面不能沉入釉中,只能紧贴于釉层表面。如果用手触摸,制品表面有凹凸感,肉眼观察高低不平。

釉中彩陶瓷彩烧温度比釉上彩高,达到了制品釉料的熔融温度,陶瓷颜料在釉料熔融时沉入釉中,冷却后被釉层覆盖。用手触摸制品表面平滑如玻璃,无明显的凹凸感。

釉下彩陶瓷是我国一种传统的装饰方法,制品的全部彩饰都在瓷坯上进行,经施釉后高温一次烧成,这种制品和釉中彩一样,花面被釉层覆盖,表面光亮、平整,无高低不平的感觉。

色釉瓷则在陶瓷釉料中加入一种高温色剂,使烧成后的制品釉面呈现出某种特定的颜色,如黄色、兰色、豆青色等。

白瓷通常指未经任何彩饰的陶瓷,这种制品市场上销量一般不大。

按所用原料及坯体分类

按所用原料及坯体的致密程度分类可分为粗陶、细陶、炻器、半瓷器、以至瓷器,原料是从粗到精,坯体是从粗松多孔,逐步到达致密,烧结,烧成温度也是逐渐从低趋高。

粗陶是最原始最低级的陶瓷器,一般以一种易熔黏土制造。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在黏土中加入熟料或砂与之混合,以减少收缩。烧成后坯体的颜色决定于黏土中着色氧化物的含量和烧成气氛,在氧化焰中烧成多呈黄色或红色,在还原焰中烧成则多呈青色或黑色。

精陶按坯体组成的不同,又可分为:黏土质、石灰质、长石质、熟料质等四种。黏土质精陶接近普通陶器。石灰质精陶以石灰石为熔剂,其制造过程与长石质精陶相似,而质量不及长石质精陶,因之近年来已很少生产,而为长石质精陶所取代。长石质精陶又称硬质精陶,以长石为熔剂。是陶器中最完美和使用最广的一种。

炻器在我国古籍上称“石胎瓷”,坯体致密,已完全烧结,这一点已很接近瓷器。但它还没有玻化,仍有2%以下的吸水率,坯体不透明,有白色的,而多数允许在烧后呈现颜色,所以对原料纯度的要求不及瓷器那样高,原料取给容易。

半瓷器的坯料接近于瓷器坯料,但烧后仍有3%~5%的吸水率(真瓷器,吸水率在0.5%以下),所以它的使用性能不及瓷器,比精陶则要好些。

瓷器是陶瓷器发展的更高阶段。它的特征是坯体已完全烧结,完全玻化,因此很致密,对液体和气体都无渗透性,胎薄处星半透明,断面呈贝壳状,以舌头去舔,感到光滑而不被粘住。

软质瓷的熔剂较多,烧成温度较低,因此机械强度不及硬质瓷,热稳定性也较低,但其透明度高,富于装饰性,所以多用于制造艺术陈设瓷。

特种陶瓷是随着现代电器,无线电、航空、原子能、冶金、机械、化学等工业以及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新能源开发等尖端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这些陶瓷所用的主要原料不再是黏土、长石、石英,有的坯体也使用一些黏土或长石,然而更多的是采用纯粹的氧化物和具有特殊性能的原料,制造工艺与性能要求也各不相同。

制作陶瓷的原料泥土中有些放射性元素,比如坐便等都是有放射性的。而一些经过表面修饰的陶瓷也会在装饰的过程中引入有害物质,比如重金属铅等,所以家庭用瓷选择釉下彩的比较好。

陶瓷的鉴赏和收藏

瓷器的鉴赏

一般来说,鉴赏瓷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看整件茶具的釉色是否分布均匀。若是窑变茶具,要看是否对比强烈,在所有茶具瓷器中釉色均匀与否是决定产品档位的一个重要因素。

2.看茶具或者瓷器是否是高温烧制,而不是低温中温。高温烧制过程中变化系数大,而且产品的质量稳定。如果是低温或者中温烧制的,一般都不用来盛放餐饮之类的。原因之一是陶瓷茶具中有些元素会稀释出来。但是经过12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烧制的瓷器一般不会存在这种情况。

3.如果是白瓷,要听听瓷器声音是否很清脆而不带杂音。如果不是白瓷请不要以此来鉴别。一般高档白瓷的声音是非常清脆的,红瓷的话。要看釉面是否光洁、流畅。红瓷表面的色泽是否都是一致的,高档红瓷的话显示的是中国红,而不是暗红或者微红。然后,红瓷更要看手感,戴个鉴赏手套慢慢滑过红瓷表面,看是否顺畅而不带有凹凸感。最重要的一点是在灯光下和阳光下的对比,这样更能检查出红瓷是否有瑕疵。

4.如果还是分不清瓷器的好与劣,最狠的一招就是敲碎它(不建议这么做),敲掉的过程中细听它破裂的声音,较脆的是上品,瓷骨较好,然后其他的请参照以上三点再仔细辨别。

瓷器的辨伪

一个收藏爱好者若想辨别陶瓷的真伪,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掌握各时代各类器物的基本特征,将所需鉴别的器物与标准器物对照、比较。

2.瓷器辨伪最根本的是从瓷器本身着手。因为瓷器本身由胎釉、造型、纹饰及款识和烧制工艺所组成,各时代有各自的特点。

3.可以从瓷器所反映的外部特点入手,如瓷器所反映的各时代的文化特征(可以从器型、纹饰上体现出来)、瓷器的用途等来辨伪。

4.我们知道,仿瓷之难,第一是胎质。因为各时代、各窑口烧制瓷器的胎土是各不相同的,且“瓷质之贵,在于瓷泥”,不仅是瓷土的成分不同,其炼泥之法也不同,因此,烧制成器所表现出来的胎骨也是各具特征的。

如龙泉窑器与哥窑器均为原处州(今龙泉县境内)的窑口,使用的基本是同一地区的胎土,两窑胎质均白,微带灰色。但龙泉窑淘炼最纯,哥窑则别有紫泥、黑泥两种。由此就可分别出龙泉窑器与哥窑器。

5.仿制、伪作之器的胎土则区别更大,由于时过境迁,很难找到相同的瓷土,这就是辨伪需掌握的第一要点。第二是造型品名。因为历代所制之器,造型品名不尽一致,有的称盘,有的称盆,甚而有称为洗的,加之尺寸规格没有一个统一的定制。历代仿制作伪之器,一是照蓝本模仿,虽形制正了,但尺寸规格又不能完全一致,此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仿制作伪之器是根据文献或历代相传而作,故更差矣。而有些“创造性”的作伪则更无衡量的标准。

第三是釉药。历代瓷制品的釉药多为凭经验所得而无文字的记录,除清唐英首先研究记录制瓷的方法和釉药的配方,在他之前几乎无人做此工作。因此,仿制、作伪的器物由于釉药的配方、各种釉料的比例不同,加之烧造技术,包括窑温、气氛的掌握不一致,烧制出来的釉色很难与原器相同。

另外,瓷器的纹饰(包括笔法、题材、表现手法)、款识、青花料、彩料等要仿制得如同真品一样,确实很难。

科学的辨伪方法

1.分类法。即将各时代的同类器(包括相同器型、相同纹饰题材)理成发展序列,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再找出其不同点来摸索它们的发展规律和各时期的特征。

2.比较法。主要是利用考古发掘出来的、有地层年代的器物作为标准器物,将所需鉴定、辨伪的器物与之比较,从而得出鉴别的结论。

3.鉴别法。即利用同时代的同类器或不同类器上的时代特征来对照、比较所需鉴别的器物,从而得出综合鉴别的比较合理的结论。

总之,鉴定、辨伪中国古代瓷器,用以上三种方法,再从胎质、造型、釉料、纹饰、烧制工艺、款识、青花料等几个方面着眼,在掌握了出土的或传世的标准器物的前提下一定能鉴定出好坏,辨别出真伪。

瓷器的收藏

如何收藏陶瓷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收藏必须以实践为主,结合理论反复研究,鉴赏水平才能有所提高,有所进步。

1.收藏者必须先端正心态,不可贪字当头,心存侥幸。因为很多收藏者都是“利”字当头,认为花十万八万元,买进一百几十件官窑器,总有一、两件是真的,只要有一件真的就能值几十万、几百万元了,有利可图。这是大错特错的想法,这样做的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2.面对超值的“古董”,收藏者的头脑必须保持冷静,千万别发热,不要人云亦云,应以平常心待之,慎重地分析,确认是真品后,再购入。千万别按图索骥,机械、教条地照搬书本,应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因为仿制品也大都是按书本上的说法、版图上的尺寸、造型、纹饰仿造出来的。

3.藏品必须求其真实性,否则就不存在收藏二字的意义了。收藏者应先从价值不高的民窑器入手(必须是真品),通过入藏的各朝各代民窑器的“老化”状况着手研究其胎釉、工艺及因年代“老化”所留下的特征状况,这样有利于比较对照各朝代各窑口的真假产物。虽然说官窑器的制作、用料特别精细,但因时间久所形成的风化老化却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出土出水器,在其器物的表层、胎釉所留下的“老化”迹象(例如釉表面的包浆状,胎的干燥,使用过的痕迹等)。年代形成的“老化”状况是仿制品所无法仿制的。

4.不要太执着于追求收藏名窑、官窑器。因为古代烧“御瓷”的窑口烧出的瓷器经挑选后,余下的器物都必须打烂埋掉,不允许流出民间,加上改朝换代、战争动乱,存下的真品也就少之又少了。就是有,也只在博物馆及少数一些大藏家手里,要想收藏到这些名贵品种也只能随缘,不要心存侥幸,绝不是随便“捡漏”就能捡到的。

5.“固执己见”是收藏者的一大通病。做一名真正的收藏家应谦虚,多请教有经验的老前辈,达者为师,切忌自以为是。但也不可盲目相信专家,因为有些所谓的专家是自吹自封的专家。有时一件器物请教于三名这样的专家,往往就会得到三种说法。

6.建议广大收藏者应着重于收藏各朝代的青瓷器及民窑器,此类器物的真品、精品在国内市场上存量还比较多,假的也多,进行理智的收藏,藏入真品、精品的机会很大。

在此,建议广大收藏者应理论结合实践进行理智的收藏,要多到国家级、省级博物馆参观,多看馆展实物,这样才有利于提高自身的鉴赏水平。

NO5.金银器的收藏指导

金银器的历史概述

春秋以前的金银器

金银器,以贵重金属为材料,施以精湛巧妙之制作工艺,配以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之构思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更迭出现之不尽相同的各个时代文化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将各个时代相同的追求富贵、吉祥的民族心理阐释得畅晓明白。

集装饰性与实用性于一身的金银器,也因其不菲的价值,独具的特质,于普通金属器皿之中,着意显示出了其自身别具的人文、科学、经济价值。耀眼悦目的金银器,成为了绵延长久、当之无愧的传世珍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