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最受欢迎的人:温暖人生的人际交往全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4 17:31:14

点击下载

作者:经典读库编委会

出版社:煤炭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成为最受欢迎的人:温暖人生的人际交往全集

成为最受欢迎的人:温暖人生的人际交往全集试读:

前言

美国斯坦福研究中心曾经发布一份调查报告,结论指出:一个人赚的钱,12.5%来自知识,87.5%来自人际关系。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也是一个让人清醒的结论。它向我们揭示了为什么有那么多才华横溢的人总是郁郁不得志,为什么有那么多看起来平凡无奇的人总是被好运眷顾。

中国有句古话:“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个人可能拥有“天时”,能够掌握最佳时机,运气也好到爆棚;可能拥有“地利”,从事的是最具吸引力的行业。但如果没有“人和”,他所做的一切努力很可能都会成为泡影。因为“人和”被无数事实验证过,是一个人成就事业的基础和保证。

何为“人和”?为什么将成功的关键点放在“人和”上?“人和”就是良好的人际关系!人与人相识相处,建立各种关系,这些关系相互传递,亲戚、朋友、老师、同学、同事、邻居,甚至偶然邂逅的路人,都可以成为一个人人际资源的组成部分。

英国作家杰利密·泰勒曾将友谊形容为一个人“压力的流泄口”,“思想的散发口”,“脑子的清新剂”,“哀伤时的缓和剂”,“激情时的舒解剂”,“灾难时的庇护所”,“犹疑时的商议者”……事实上,能够起到上述作用的又何止朋友?在人们追求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的过程中,各种人际关系的力量同样不容小觑。

提到经营人际关系,还有人会将它看做是讲人情、走后门,但在当今社会,维护良好人际关系真正意味的,并不是嫌贫爱富,也不是急功近利,更不是唯利是图、趋炎附势,而是一种更加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处世之道。失落时的一句安慰,忘形时的一声警示,困境中的一次帮扶,前进中的一股推力……只有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帮助你收获这些温暖人心的力量,让你在跌倒时勇敢站起,在坎坷中无畏前行。

这个社会是一个谁都能够成功的社会,关键就看你怎么做,怎么去努力。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所以差距如此之大,关键就在人际资源的差异上,毕竟个人的力量再大也有限。

曾有中美两位企业家聊过这样一个话题:假设比尔·盖茨介绍一个年轻人到你的公司工作,你会怎么想呢?中方企业家会说:“世界首富介绍来的人,我不雇用他,不是太不给人家面子了吗?”美方企业家同样不会拒绝,但他的想法是:“微软公司老板介绍来的人,素质一定是不错的,一定要留下来!”无论你承认与否,这就是人际资源的竞争力。说到底,都是因为它发挥了作用,才使得那个假设中的年轻人轻而易举地有了发挥才能的舞台。

你是不是经常感到自己势单力薄?是不是非常渴望获得他人的支持?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就要像存钱一样马上开始储存、管理你的人际资源。一个人可以没有显贵的出身地位,可以没有有权有势的亲戚朋友,但是只要脑海中深植这种交际意识,并能自觉运用,即便只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都有可能成为他生命中的贵人。

人际关系的力量超乎你的想象。好莱坞曾经流行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你是谁,而在于你认识谁。”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所重视,越早学会经营人际关系就越早获得成功。但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会主动来到谁的身边,怎样经营好它,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与技巧。

为此,我们精心编写了这本《成为最受欢迎的人:温暖人生的人际交往全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浅出地论说良好人际关系的价值、前提、来源、经营方法以及其中应当注意的种种问题,让你能够用一种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维护好自己的人际关系,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收获一路暖阳。

阅读本书,掌握其中的奥妙,能够帮助你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在身陷困境时一呼百应,在人际斗争中出奇制胜,在成功路上心想事成!Part 1好人缘能为成功做乘法为什么对有些人来说,成功遥不可及,而有些人却能百战百捷?难道命运之神对有些人格外偏爱?美国成功学大师卡耐基说过:“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15%取决于他的专业知识,而另外的85%则依赖于他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千万不要主观放大自己与成功的距离,只要我们拥有了好人缘这个必备神器,就能在成功路上顺风顺水,加速前行。谁在低估人缘的力量单打独斗难成气候

人是群居动物,个人的成败脱离不了他所在的群体和所处的社会。如果没有一定的交际意识,就免不了到处碰壁。只有在其中游刃有余,才可能为事业的成功拓宽道路。俗话说得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如果能得到他人的帮助,无论做什么事,都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生活中,偏偏有些人总是喜欢做单打独斗的英雄,结果到头来即使拼尽了全力,也实现不了理想。相反,在通往成功的路上,那些睿智的人总是善于借助他人的力量,从而很快就能到达成功的顶峰。

从来没有孤军奋战的英雄,单打独斗的方式在讲究合作的当代社会是行不通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与资质,有的人适合在台前发光,有的人适合在幕后发挥,有的人适合坐轿,有的人适合抬轿。而聪明的人会合作,也懂得在合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力量。

小吕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公司,发现那里有许多大企业的通病,拉帮结派的各种小圈子特别多。公司里,女员工喜欢聚在一起聊些家长里短的琐碎事情,业余时间还会相互串门,影响到各自的老公都成了好哥们儿;烟民们总是午休时聚在一起边抽边聊,因为抽出了感情,自动形成了一个小圈子;喜欢看球赛的则聚在一起结成了“体育圈”,周末时不时地组织一些比赛。

可能是因为小吕“来路不明”吧,几乎没有一个圈子愿意接纳初来乍到的他。对此,小吕表现出的也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他既对家长里短不感兴趣,又四体不勤,更怕抽烟影响健康。当然,更重要的是,他对这些各自为政的小圈子一点兴趣都没有,觉得在职场里为了一点私利费尽心思,纯粹是不学无术。于是,他心甘情愿地一个人在办公室里晾着,乐于做个独行侠。

可渐渐地,问题出来了。向上级汇报工作,根本传达不到领导那里;遇到问题向前辈请教,人家爱答不理;有工作需要同事配合,人家消极以对;就连让前台帮忙签收个包裹,人家都说不是分内事而拒绝了……一切都让他感觉工作起来越来越束手束脚,有再好的想法也实施不了。年底工作总结时,领导教育他要融入集体,和同事搞好关系。看着手里少得可怜的奖金,小吕在想,是改变自己还是逃离这里?可逃到别处就会不一样吗?

台湾资讯界行销企划高手吴若权在一篇文章里写过:“想升职吗?那么明天你就要学会和老板去爬山。”如果不想做竹林七贤那样的逍遥派,那么融入圈子、合作共赢就是你要钻研的必修课。

俗话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而在今天,可以说“人缘有多好,舞台就有多大”。一个人即使才能比较一般,但如果他有很好的人际关系,可供他展示才能的机会和场所也会很多,他就可能因此而结识更多的贵人,如此一来,就会有更好的发展机遇和发展平台等着他。

我们必须承认,在能力相当的情况下,一个人拥有的人际资源的多少决定了他能办成多大的事情,深刻影响到个人的成功、财富的获取。或许你还是对此不以为然,觉得只有从事营销、保险、新闻、演艺等行业,或者是领导阶层才需要重视更多的人际关系,但事实上,在几乎所有的领域中,人际关系的竞争力都是一个躲避不了的问题。

即使你只是一个普通的职员,不需要像业务员那样时刻跟客户打交道,也不想事事讨好上级,你也一样需要构建自己的人际网。或许你暂时一帆风顺,不需要朋友的帮助,但是谁都不敢保证以后会发生什么事,难保你永远不需要向别人求助。对你来说,好人缘就是你的无形资产,只有拥有它,珍惜它,你的人生之路才会有惊无险。

好莱坞曾流行过一句话:“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而在于你认识谁。”人生在世,切忌单打独斗,一个人的力量再强大,也抵抗不过一个圈子的力量。只要你还在社会上打拼,无论你是平头百姓,还是达官显贵,你都需要去构建、经营自己的人际网。只有进入一个圈子,融入一个圈子,有强大的人际关系做后盾,你才能在成功的路上走得更顺畅、更长远。怀才不遇,是因为没找对人

如果留心观察,你就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抱怨自己怀才不遇的人总是特别多。这些人们眼中的“才子”,虽然胸怀大志、才华横溢、既有学历又有能力,但他们的经济情况和生活水平却只是平平,甚至比普通人还糟。有才华的人并不少见,而真正能使才华得到发挥的人却很少。为什么会这样呢?很显然不是因为他们不够优秀,也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他们之所以处在这样一种尴尬的境地,是因为他们缺乏能够改变他们命运的贵人。也许有人会说“是金子总会发光”,但你要知道,能力或许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加以弥补,但能够为你带来机遇、指点方向的贵人却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美国老牌影星寇克·道格拉斯年轻时十分落魄潦倒,入行几年还只是在演一些小角色。没有人,包括许多知名大导演认为他会成为大明星。

有一回,寇克乘火车出行,旅途漫漫,无聊的他主动与旁边的一位女士攀谈起来。没想到这一聊,聊出了他人生的转折点。原来,这位女士是位知名制片人。没过几天,寇克就被邀请到制片厂报到。

在中国百富榜上数十位成功企业家最看中的成功要素中,机遇排在第二位。无数事实证明,一个人机遇的多少与其交际能力和交际活动范围的大小几乎是成正比的。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事,千里马在穷困潦倒时遇到了伯乐,于是命运发生了巨大转折。而机遇能够忽然降临,正是因为有伯乐参与进来了。遇到了好的关系,一个有点小本事的人就能提高能力,还能得到更多展现自己价值的机会,也就有了成功的可能,更何况一个本就满腹经纶的人呢?

上大学时,张焕是学校里有名的活跃分子,和同学、老师都相处得不错。他的专业是师范类英语。毕业以后,他应聘到一所高中当英语老师。不过,这种枯燥单调的职业生活与他活跃的个性很不相符。

回母校看望老师的时候,苦恼万分又不知该何去何从的张焕说出了这种烦恼。他过去的辅导员笑着说:“我就知道你小子待不住!你这个性还真不太适合做老师!”这时,教计算机的刘老师给张焕提了个大胆的建议:“我觉得你是个敢想敢干的人,更适合在竞争激烈的环境里奋斗。现在社会上最需要综合能力强的人才,你是学英语的,文笔又好,对计算机也很了解,如果去外企,你应该会干得很出色。既然这么苦恼,不妨为自己做个长远规划,是要当一辈子你不喜欢的老师,还是冒险出去闯闯,决定权在你的手里。”

两位老师的话让张焕大受启发。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决定出去大干一场。临行前,过去的外语老师又送给他几张名片,让他有需要的时候用。名片上的人是老师的朋友,大都是外企的高管。一个月后,张焕在一家英资企业找到了一个助理的职位。两年后,他成为一家中美合资公司的总裁特助,年薪也比过去翻了几番。

拥有丰富的人际资源就好比拥有了多条通往成功的道路,没有这些带你走上成功之路的向导为你指引方向,即便是再有才华的人也很可能与成功擦肩而过。

究竟谁会为你伸出援助之手,成为你的指路明灯?这个问题没有人能够猜到答案。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那个人,他可能是你的亲朋好友,可能是你的上司同事,可能是你的左邻右舍,也可能只是一个偶然邂逅的陌生人。但无论怎么说,结识的人范围越广,机遇也就越多,方向也就越明确,成功的几率也就越大。千里马也要自己找伯乐

从古至今,姜太公与周文王,诸葛亮与刘备,齐白石与陈师曾,杨元庆与柳传志,都是“良马”遇“伯乐”而成为“千里马”的例子。虽然有“是金子就一定能发光”的老话,但如果金子被深埋地下,那么它的光又该如何展现呢?伯乐是人才的知音,但人才济济的当下,伯乐没有时间、也不能发掘到所有人才。所以,想要在社会上立足,想要大展拳脚,就一定要学会主动出击,自己去找伯乐!

胡滨从小到大在家人和老师眼里一直是个脑筋不太灵光的孩子。因为学习成绩很差,经常被同学耻笑,他就将时间花在了独处上,喜欢看书和写诗,常以此来消磨时光。

20多岁时,胡滨在一家出版社找了份打杂的工作。工作中,他有机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书籍,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写一些书评。积攒得多了,他就从中挑选出几篇自己感觉比较好的,趁主编有空的时候拿给主编看看,请他给自己提些意见。主编刚开始还有几分不在意,但越看越认真,后来,他对胡斌说:“你也许是个懒散的勤杂工,但写的东西确实不错。我不忍心看着你就这么被埋没,我想我可以介绍你去广告部试着做点工作。”就这样,胡滨被提拔到广告部工作。

到了广告部,胡滨主要负责一些宣传工作。工作任务完成了,他就开始自己的创作,从诗歌到小说,兴之所至,不拘类型。几年后,胡滨已经成为小有名气的青年评论家了。

如今,守株待兔早已被淘汰了,毛遂自荐才是时代的主流。胡滨的成功,就与他主动求教主编,让主编能够发现他的才华、给他提供机会有很大关系。某大型招聘网站做出的一项有关职场人际圈的调查发现,如今“后伯乐时代”的作用已经愈发凸显,与伯乐挑选千里马不同,“后伯乐时代”以个人的角度为出发点,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自发寻找身边的贵人。

过去总说“酒香不怕巷子深”,然而人若怀才,却苦于无处施展,那么最终也只能是废材。伯乐具有一双慧眼,能够在芸芸众生中辨别出谁是英才,谁是庸才,能让才能卓越的你一夜成名。但作为等待伯乐的人才,你也必须懂得,如果不想自己的能力被埋没,那么你也同样要有寻找伯乐的意识和勇气。

很多人终日感叹,为什么别人总是有贵人相助,而什么好机会都轮不到自己?要知道,等待成功的人太多,机会不会主动来迁就你。如果你的能力和才华不能够引起其他人的注意,那只能说明你的人际圈还很狭隘,结交的人中并没有能够让你脱颖而出的得力人士。只有拥有了更多的朋友,拥有了更多能够为你引路的人,你才能真正接近成功。如果你总是在消极被动地等待,那么只会让“伯乐”从你身边溜走。机遇是靠自己创造的,有心人平时就能够努力创造接近伯乐的机会,遇到困难时,也不至于孤立无援。

另外,你还要明白的一点是,不断扩大你的关系网是赢得伯乐注意的最有效的方法。机遇的多少与交际能力和交际活动范围的大小是成正比的。应该把开展人际交往与捕捉机遇联系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交际能力,不断扩大自己的人际圈,从而发现和抓住自己的伯乐,以赢得发展机遇。

励志大师陈安之在著作《超级成功学》中说“成功靠别人而不是靠自己”。这个观点乍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仔细琢磨,颇有道理。做人不能过于迷信自己,要善于借助他人的力量。这就好比顺风行船,能够最快地到达目的地。如今,人际关系的作用在人们的事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很多时候,有能力的人并不能取得理想中的成就。只有广泛交友,才能找到发现自己才能的伯乐,让自己的朋友中多一些这样的贵人,成功之路也会少些磨难。你能走多远,取决于你与谁同行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人身边大多是成功人士,那么这个人多半不会是个平庸无奇的人。

每个人在社会上生存,都有自己所属的群体,人们的思维习惯以及未来所能取得的成就都会受到这个大环境的影响。一个人所处圈子的质量,甚至会被看成是这个人身份的象征。

在被问到自己的成功秘诀时,比尔·盖茨说:“因为有很多成功人士在为我工作。”成功学大师陈安之也提到过类似的:“先为成功的人工作,再与成功的人合作,最后让成功的人为你工作。你与之交往的人就是你的未来。”虽然表达方式略有不同,但其中蕴含的道理是相同的。即使你暂时没有办法进入向往的圈子,也要想办法结识其中的人。

1998年,家境贫困的内蒙古姑娘娄晓颖来北京打工,从事家政服务工作。幸运的是,她被分到当时的央视主持人倪萍家里做保姆。

做保姆的日子里,娄晓颖尽职尽责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了照顾好倪萍的孩子,高中没毕业的她专门学习各种照顾婴幼儿需要的知识。有她无微不至的照顾,倪萍外出工作总是很放心。

娄晓颖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倪萍一家的赞赏和感激。她在倪萍的建议下,报考了中央财经大学的成教学院,并且得到了倪萍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经过几年的努力,这个从大草原走出来的女孩成为了一名圣洁的白衣天使。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有轰轰烈烈的精彩人生,能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来,可是直到暮年,却发现自己还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角色而已,而身边的人也大多不过如此。也许娄晓颖的成功是因为幸运,但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结交一些更有价值的朋友,自己去抓住这份幸运,而不是坐在那里等待它的降临。

马太效应用来描述社会两极分化的现象,即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在人际关系中,也存在着这样的马太效应:人际圈越强的人,能力越强,人们越愿意与他交往;人际资源贫乏的人,能力渐弱,人们越不愿意与他来往。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想知道自己的价值有多少?看看你身边的朋友!从中选出5个人来,他们价值的平均值就是你的价值!

银行业是非常注重资历和经验的,所以能在其中担任要职的往往是老成持重的人。但有一位年轻人只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就登上了“金字塔尖”,成为了银行家。他的成功秘诀让很多人好奇。一位作家从年轻的银行家那里问出了关键。

在年轻的银行家大学四年级的时候,一位已经退休的老银行家去他们学校做讲座。他在临别时对学生们说:“如果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地方,欢迎打电话给我。”

在别人看来,这只不过是一番客套话,但他却引起了那个年轻的银行家的注意。他即将踏入银行业,急需一位前辈给自己一些建议。他很怕会碰钉子,毕竟那位老银行家是个杰出的成功人士,而自己只不过是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而已。但最终,他还是鼓起勇气拿起了电话。

结果,老银行家非常友善,甚至邀请他去面谈。他从老银行家那里得到很多建议,包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银行工作,该怎样向别人推荐自己等等。后来,他一直与老银行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两个人每周都会通电话,每个月至少一起吃一次午餐。虽然老银行家并没有凭自己的关系出面帮他解决过问题,但是从老银行家那里,他了解了该如何解决银行里的各种问题。

有句话叫:“再穷也要站到富人堆里。”你的人生和事业能前进到怎样的高度,取决于你与谁同行。如果想要让自己变得更有价值,就要尽可能往高人身边站,让他们的光环也把自己笼罩住,这样终有一天你也会被同化。赚钱凭的不是一己之力

有一句法国谚语是这样说的:“没有任何一个有钱人,可以伟大到不需要朋友。”在现代商业网络中,做生意、谋发展靠的不是自己,靠的是团队,靠的是客户,靠的是朋友。总之,都离不开他人的指点和帮助。人际资源的丰富程度几乎可以决定财脉的深浅。

王梦是一位医药代表,与其他满脑子生意经的同行不同的是,虽然她也希望通过自己的事业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但她一直有这样一种信念:做生意和播种一样,只有播下优良的种子,并按照种子的需要精心呵护,才能有所收获。她将每位客户都看做自己的朋友,看做需要自己精心呵护的种子。

因为资金不足,王梦没有办法一下子进口足够多的医疗器材,而没有充足的货源,经销商根本不会理睬你,更别说从你那里进货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梦一家一家反复去找经销商,遇到喜欢聊天的,她就带去很多新鲜话题;遇到对销售信息感兴趣的,她就带去最新的产品信息;遇到喜欢娱乐的,她就抽时间请他们唱歌骑马。时间久了,经销商的家人和员工都成了她的朋友。

感情渐深以后,王梦再和这些经销商谈销售的问题时,他们并不会将王梦看做利益的对立方,是为卖东西而来的。就这样,王梦能够先预定客户再订货,资金不足的问题迎刃而解。

之后,她的生意蒸蒸日上,很多客户都说和她打交道放心,有些客户还给她拉来了新客户。

王梦还是一个善交朋友的人,各行各业都有她的朋友,她能得到的信息也是又快又准。为了扩大发展,她曾经几次遇到过资金不足的情况,却每次都能轻松过关,原因就在于有几个得力朋友的慷慨解囊。经过几年的辛勤播种耕耘后,王梦的关系网更加稳固了,做生意也变得越来越简单,很多时候只需要一个电话就能轻松搞定。

这个故事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人情背后有黄金”这句话的含义。丰富的人际资源不仅可以为你带来资金、带来信息,还能给你经验上的指点,要知道,炼金术的价值远胜于黄金。

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人际关系出现了快速重新组合的特点。很可能你今天刚认识了一位客户,第二天你的竞争对手也认识了他,这就对你的人际关系提出了挑战。在个人能力相当,产品和服务也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争客户其实就是拼关系。谁的关系硬,谁的交际水平高,谁赢得客户的机会就大。这就要求你必须多花心思去提高你的人际网质量,还要在保障原有人际关系稳固的情况下,积极跳出自己的人际网,去拓展更宽广的人际关系网。

朋友少,圈子小,小圈子的朋友的能力也总有被用尽的时候,就好像是在一个小水池里捞鱼一样,这个小池子里只有几条鱼,总有被捞光的时候,所以你要勇敢跳出去,进入人际交往的大海洋,海洋里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你也能从中获得更多的帮助,便利也就更多、更大。

所以说,拥有丰厚的人际资源就等于拥有了一笔潜在的财富。法国有位大亨每年都定下一个目标——与1000个人交换名片,跟其中的200个人保持联络,并与其中的50个人成为朋友。只要你能像他一样用心经营人际网,你也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经济利润,从而走向人生和事业的顶峰。人际资源也是竞争力

田中女士的工作主要是为美日两国在技术方面的合作提供咨询服务,但她并没有供职于某家公司,而是以私人形式接受客户的业务委托。谈到自己现在的工作方式,田中女士笑意满满地说:“我奋斗了十几年,现在终于不用再回到公司当员工了!没有了会议、没有了上下班,我的时间变得更加充裕了。”原来,田中女士精通美日两国技术、经营方面的知识,而且拥有丰富的相关人际资源。这使她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自由工作,无拘无束地施展自己的才能。

在很多大企业里,我们可能都会看到这样一些人,他们不用上下班打卡,不用穿公司的统一着装,不用开琐碎冗长的会议,显得有些自由甚至散漫,可是却能拿到其他人望尘莫及的高薪。他们看起来总是有些不紧不慢,好像工作对他们来说没有一点压力。即使到了办公室,他们也好像并没有在为公司做事,总是在那里浏览网页,或是不时地与人打几个电话。尽管他们看起来这样悠闲,但每到关键时刻,他们总能拿出骄人的业绩。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其实很简单,他们之所以能够“与众不同”,是因为他们拥有无敌的人际资源。

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如果仅仅靠专业技能来比拼,几乎没有什么人是不可替代的。因为发达的咨询、高速的信息传播,保证了人们可以方便快捷地学习到各种新知识、新技术。即使今天你在专业方面有所领先,但并不能保证明天不会有人学走你的知识,并且超过你。而人际资源则不同,它有独一无二的特点。

也许你会说:“不就认识几个人吗?我也可以!”可这远没有你想的那样简单。它不仅包括认识谁,还包括交情好坏、评价怎样、如何合作等等。同样是认识一个人,有的人就能将这个人背后的人际关系统统吸引过来为己所用,有的人却见了几次面还融入不了他人的交际圈。所以,即便是你能拿到他人的通讯录,也不代表你能抢走他的关系网,因为一个人的人际关系是不可替代的。正是这种强大的人际支持,使有些人成为职场中不可替代的人才。也许他们的工作在你看来再简单轻松不过,但他们做的却是最重要的工作:经营人际网!

老王在一家出版社工作,每天待在办公室里的时间几乎为零。同事问起他每天都在忙些什么,他的回答让所有人眼馋,“不是去看看最新的电影,逛逛书店,就是和别人见见面、喝喝茶”。其实,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策划下一部书积累资源。他每天打交道的人,也都是著名作家、畅销书策划人和资金雄厚的投资人。虽然他没有整天泡在办公室里,但他策划的每一部书都能成为图书市场上最畅销的人气作品。

老王和田中女士一样,拥有丰厚的人际资源,这保证了他能够最大限度地在工作中享有自由。在西方,人们将热衷于关系网的积累,擅长打理人际关系的人称为“脉客”。很多中外企业精英都兼有脉客的身份。台湾证券投资界的杨耀宇就是个将人际资源竞争力发挥到极致的脉客。他曾是一家公司的副总,退出职场后,成为朋友的财务顾问,并担任5家电子公司的董事。谈到他的成功,他将其归功于人际关系:“我的关系网络遍及各个领域,上千上万条,数也数不清。”比起终日埋头苦干的其他人,“有时候,我一通电话抵得上10份研究报告”。这就是差距!

如果你为自己每天朝九晚五的苦差事鸣不平,如果你也想象这些人一样能够自由选择工作时间和地点,不用再受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那么,你就要从现在做起,珍视自己遇到的每一个人,将经营人际网看做事业的一部分,让人际资源成为你的无敌竞争力,使你成为不可替代的人才。即使不能做到极致,关键时刻,独特的人际资源也永远是你的优势。值得提倡的交际意识一穷二白并不耽误你结识新朋友

埃德沃·波克6岁时,就跟着家里人移民到了美国,从小在贫民窟长大,仅上了6年学。13岁时,他不得不辍学去一家电信公司工作。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工作之余,他一直坚持自学。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小小年纪的他竟然能意识到人际关系对成功的重要意义。但以他当时的情况来看,想要结识一些大人物简直是不可能的,可他却偏偏想出了一个奇招。

波克省吃俭用买了一套《全美名流人物传记大成》。这在很多人看来只不过是寻常之举,谁家还没一两本名人传记呢?可接下来,波克做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举动:他直接写信给书中的人物,确认书中的内容,或询问书中没有记载的故事。比如,他曾写信给格兰特将军,问他有关南北战争的事,还写信问当时的总统候选人过去是否真的在拖船上工作过。

那时的波克年仅14岁,每周只有6美元2角5分的工资!他正是用这种方法结识了美国当时最有名望的军政要员、商贾巨擘、文化名流等等,也获得了多位名人的接见。他抓住机会,决心利用这些非同寻常的关系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他开始努力学习写作技巧,然后向这些大人物毛遂自荐,替他们写传记。不久之后,他收到了雪片一样多的订单,以至于需要雇佣6名助手帮他完成,而这时的波克也才刚刚20岁。没过多久,他又被一家杂志社聘为编辑,而且一做就是30年。波克凭借自己多年积攒下的人际资源,将这份杂志办成了全美最畅销的杂志之一,他自己也因此被称为“美国杂志界奇才”。

如果你是初出茅庐的职场新人,在人际资源方面一穷二白,或是长期信奉万事不求人,独自打拼多年,陷入困境才突然发现自己孤立无援,那你很可能会羡慕那些在人际关系方面有“天赋”的交友达人,也很可能沮丧地认为自己永远也不可能达到他们那样的水平。

其实,经营人际关系并不难,只要有了正确的观念和方法,加之充满热情的行动,你也能驾驭被称为“资本之王”的人际资本!不仅如此,经营人际关系的最大好处在于它不需要本钱。做生意需要资金,研究学问需要知识储备,而经营人际关系则不同,每个人都可以白手起家。或者你会觉得埃德沃·波克的方式实在另类,而且自己也不具备那样容易接近名人的年龄优势,那么不妨看看岩濑大辅是怎么做到的。

日本Life Net生命保险株式会社的副社长岩濑大辅,原本只是个普普通通的穷学生,在人际资源方面更是一穷二白,但他能够巧妙地传播自己的价值,通过不断积累关系网,年纪轻轻就获得了别人意想不到的成功。

留学美国,在哈佛大学攻读MBA的时候,岩濑大辅养成了在博客上写学习心得的习惯。在博客上,他勇敢地介绍自己的优异成绩,他的博客也备受瞩目。MBA毕业以后,他将他博客的内容集结成一本名为《哈佛MBA留学记》的书,很快就成为日本国内的畅销书。通过这本书,他又结识了很多企业精英。

岩濑大辅致力于创立一家在网上销售的生命保险公司。这可谓是行业性的革命,需要大量资本和极高信誉,属于风险投资行业中最有挑战性的领域。不过,关系网的积累让他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支持者。日本一家大型独立投资顾问公司的CEO谷家卫先生,就非常赏识岩濑大辅,明确表示愿意为他投资,而且还向他介绍了保险业的舆论领袖出口治明。这两个人都是岩濑大辅的贵人。在三个人的共同讨论中,思路越来越清晰了。

2006年,三个人成立了预备公司,在一年的时间里成功筹集到了130亿日元左右的资金。在没有大企业作为后盾的情况下,白手起家的风险投资者能在日本做到这点,几乎是史无前例的。之后,岩濑大辅还进一步拓展新的人际资源,并灵活运用这些人际关系,使之成为公司发展壮大的助推器。

尽管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事实就是如此,原本在人际资源方面一穷二白的岩濑大辅能取得这样的成就,起源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博客。但有一点前提不要忽视,那就是他有积累关系网的意识,并能为之行动。他懂得利用互联网的传播广度和自己“哈佛MBA”的身份,战略性地构筑自己的关系网,从博客的支持者、书籍的出版商,到谷家卫、出口治明,一个又一个贵人改变了他的命运。很多白手起家的企业家,他们的成功道路都与岩濑大辅有相似性,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网络,在自身成长的同时扩大影响力,然后继续向更高的交往层次进发。

每个人都可以从零开始打造自己的无敌关系网。也许你没有“富爸爸”,没有比尔·盖茨这样的人物做同学,但只要你有自己的特点和志向,有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你就可以找到自己的贵人,找到志同道合的事业伙伴。欣赏你的人,愿意与你共同奋斗的人,也许正在世界的某个角落等待着你去结识他们!交朋友要趁早

没有人能凭一己之力登上人生的巅峰,成功路上,离不开他人的支持和帮助。但提到经营人际关系,还是有很多人把它看做是大人物的事,觉得这与现阶段的自己关系不大。他们认为自己还在读书或是刚参加工作不久,人际关系还很有限,所以将拓展交友圈的计划无限期地搁置下去,想要等到自己能够独当一面的那天再去执行。

事实上,这种想法大错特错。

创建自己的人际网就如同储蓄,只有提早做好准备,让人际关系的储备日渐丰厚,才能在将来有所需要的时候不致希望落空。而把建立关系网的时机放在“以后”或是“有需要时”,结果只能是错失良机,悔之晚矣。作家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经营人际关系同样要趁早。

正在读大三的齐玉最近一直在为找实习单位的事犯愁。学校提供的实习岗位不是很理想,而且实习的学生人数太多,很难得到真正锻炼。这也让她的父母跟着忧心不已。看着想要帮忙却苦于无能为力的父母,齐玉故作轻松地说:“我自己想办法吧。我跟朋友们都说过了,一有消息,他们就会通知我的。”

几天以后,好消息果然来了。一个毕业两年的学姐推荐齐玉去她所在的公司实习。这家公司是外资企业,在同行业处于领先位置,而且实习生还能领到每天100元的补贴。还没等齐玉动身去那家公司报到,一家大型出版社的主编也通知她可以去那里实习。

父母知道了,奇怪地问齐玉:“你怎么会认识那么多人啊?一会儿是学姐,一会儿又是主编的。”齐玉笑着告诉他们:“都是在做奥运会志愿者的时候认识的。”

原来,在北京奥运会前,齐玉为了增长见识、积累经验、多认识些朋友,报名参加奥运会志愿者选拔。那段日子里,她白天参加志愿者培训班,晚上抄写同学的课堂笔记。事情多,压力大,睡眠少,但她很努力,终于脱颖而出,被安排在重要岗位值勤。也正是在奥运会工作期间,她结识了许多国内外的优秀人才。

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无论你是学生,还是职场新人,都必须要有“交朋友要趁早”的意识。可能有些人会觉得自己人微言轻,不能给别人带来什么实际利益,所以别人没有理由结交自己。其实不然,每个人身上都有他人无法替代的一面,不要轻易否定自己的价值。

大学毕业后,小吕在某机关做办公室职员。平心而论,他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机关人员,毕业于普通高校,工作业绩也不够出类拔萃,但他与同期新职员不同的一点是,他能够认识到人际资源的重要性,从上班第一天起就积极搭建自己的人际关系。

平时,小吕主要负责在各种场合做一些服务工作,并不复杂。每当有同事聚会时,他总是主动承担一些端茶倒酒、迎来送往之类的杂七杂八的琐事。有时大家玩到夜里一两点钟,他总能在聚会后,任劳任怨地把醉酒的人逐一送回家。偶尔同事有什么送文件、打印稿子之类的小事找到他,他也从来不埋怨,而是尽心尽力地完成。

这样的小事初看起来不起眼,但时间长了,大家就觉得他是这个圈子里不可缺少的一分子了。因为谁都不是糊涂人,大家心里都明白,这些琐事大多是小吕牺牲个人时间来完成的。一件两件没什么,但能坚持一年两年足可以表明他是个有心人了。慢慢地,大家对他越来越倚重,他的人缘也越来越好了。而他自身的能力,也早在领导屡次委以重任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最近,小吕身上喜事连连,正在和同事介绍的女朋友筹备婚礼,又被提拔为办公室主任。因为他的年龄优势很明显,所以很多人都看好他的仕途前景。

近些年,职场上流行这样一句话:“十几岁比智力,二十几岁比体力,三十几岁拼专业,四十几岁拼关系。”要知道,四十几岁的人际关系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从二十几岁甚至十几岁就开始积累。经营人际关系起步越早,将来获得成功的可能性也才越大。正像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所说的,结交朋友最恰当的时期,是在你感到需要朋友之前。想创造自己的人际网,一定要记住“宜早不宜迟”。眼界决定交际的层次

眼界高的人,比别人看得更远,他要求生活朝着自己所定的目标前进。即使遇到挫折,他也会想办法解决,而不是垂头丧气。而眼界低的人,常会被表面现象迷惑。他们只专注于眼前的利益,经常表现出“这样就很好”之类的满足,很难有太多的想法和太高的追求。所以,他们终其一生也做不出让人赞叹的成绩,人际关系也普普通通。

眼界的高低对人际资源积累有决定性影响,决定了一个人能拥有什么样的交际圈,也决定了他的命运走向。目光有多远,交际圈就有多广,财富就有多大。“我从楼梯的最低一级尽力朝上看,看自己能够看到多高。”这是美国五大湖区的运输大王考尔比初入社会工作时说过的一句话。

考尔比刚工作时非常穷,最初是从纽约一步一步走到克利夫兰,后来在湖滨南密执安铁路公司谋了一个书记的职务。但他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就觉得这个职位的视野过于狭小了,只是机械地干活,没有任何发展前途。于是,考尔比辞去了这份工作,在赫约翰大使的手下找到了一份工作。后来,赫约翰大使成为美国国务卿、驻英国大使。而在此之前,考尔比就已经预见到,与他共事必定会对自己产生积极的帮助。“要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首先去结交什么样的人。”与人交往时不能太功利,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带有指向性,也就是说你完全可以像考尔比一样有选择地去与人交往。

开始工作时,很多人常常会犯这样一个错误,认为先能生存就不错了,从哪儿开始都一样,并且安慰自己不会在那里待太久,迟早有一天会跳到更好的位置去。人际关系方面,他们的想法也一样:“先在这个圈里混混,有机会再去结识更好的。”遗憾的是,其中的大多数人在某个圈子待久了之后,并没有新的发展。他们慢慢地习惯于这种安逸,即便这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他们也已经磨灭了再次奋起的欲望,产生了继续待下去的惰性。

对此,美国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也曾经说过:“从基层干起,慢慢往上爬的观念表面上看来也许很正确,但问题是,很多从基层干起的人从不曾设法抬起头,让机会之神能够看到他们。所以,他们只好永远留在底层。一定要记住,从底层看到的景象并不是很光明或令人鼓舞的,它反而会增加一个人的惰性。”

迈克已经40岁了,他工作了十几年的公司相当保守,喜欢论资排辈。他虽有能力,却始终摆脱不了小跟班的位置,很难得到真正的锻炼。他决心改变自己的眼界,家人的支持让他最终做出决定。他果断地离开了那里,重新回到学校去读MBA。这让很多人不理解,但他坚定地表示,这有助于他打破旧有的思维层次,能够拉近和那些优秀人物的距离。虽然读MBA的课程很辛苦,但他乐在其中,因为他知道辛苦之后会获得什么。通过同学的引荐,现在,迈克已是一家大公司的高级主管了,年薪是过去的十倍还多。

迈克因为眼界的改变,成功地进入了另一个圈子,坐到了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上。有时候,稳定的生活并不一定就是好的,看似冒险之举很可能正是一种突破。

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上,资源和机会有限,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人与人之间的斗争也比较明显和激烈。许多人在到达更高层次之前,就因为把太多精力消耗在了那种无意义的人际泥潭中,而丧失了前进的动力,元气大伤。待在这种圈子里,对成长和事业没有丝毫帮助。所以,眼界高远的人要尽量从较高的层次起步。像考尔比和迈克一样,直接去结识对自己的命运可以起到决定作用的人,这会使你免于底层的单调生活的折磨,免于形成狭隘思想和悲观论调。

看到问题,不如看到高度。你应该认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的人生想要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只要你觉得自己是有能力的,不妨把目标定得高一点,并让自己一开始就尽量向这个目标靠近,通过更高层次的人际资源帮助你实现理想。六度分隔理论和250定律

六度分隔理论又称小世界效应,它表达了这样一个重要概念:任何两位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之间,通过一定的联系方式,总是能产生必然联系或关系。

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根据这个概念做过一次“连锁信”实验。他将一套连锁信件随机发送给居住在奥马哈的160个人,并在信中放了一个波士顿股票经纪人的名字,要求收信人将信寄给自己认为比较接近那个股票经纪人的朋友,朋友收到信后也被这么要求。结果就是,经过五六个步骤后,大部分信都抵达了股票经纪人那里。

这个连锁实验体现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客观规律:社会化的现代人类社会成员之间,绝对没有联系的两个人是不存在的。

一家德国报纸接受了这样一项挑战:帮法兰克福的一位土耳其烤肉店老板,寻找到他和他最喜欢的影星马龙·白兰度的关联。经过几个月的调查,他们发现,烤肉店老板和马龙·白兰度只经过不超过6个人的私交就建立了联系!

原来,烤肉店老板是伊拉克移民,他有个朋友住在美国,刚好这个朋友的同事,是一部电影的制作人的女儿在女生联谊会的结拜姐妹的男朋友,而马龙·白兰度正是那部电影的主演。

不可思议吗?难道这个世界真的这么小?事实就是如此。

六度分隔理论对我们拓展、经营人际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很多人认为社会中的人际网络深不可测,其实它的理论基础正是六度分隔理论。在六度分隔理论中,整个地球都是一个“小世界”,芸芸众生虽然很多,但通过人际间的关联,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你的熟人。不管他是在炫目的舞台上,还是在某个角落里,只要你愿意沟通,你就可能和他成为朋友,甚至知己。在美国流行着这样一句谚语:“每个人离总统只有6个人的距离。”按照六度分隔理论,你甚至可能跟美国总统奥巴马会面,还有什么人是你一定接触不到的呢?

250定律与六度分隔理论类似,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乔·吉拉德发现的。

一次,乔·吉拉德去参加一个朋友母亲的葬礼。

天主教进行葬礼仪式时,通常都会向到场的人分发印有死者名字和照片的卡片,乔·吉拉德曾经看过好几次,却从来没特别加以注意。而那时,他却突然产生了疑问,便询问葬礼社的职员:“根据什么来决定印刷多少张这种卡片呢?”那位职员回答他:“这得靠经验。刚开始,必须得数数参加葬礼者的签名簿才能决定,时间长了,就能知道参加的人大概是250人。”

后来,一位服务于新教徒葬礼社的员工向乔·吉拉德买车,乔·吉拉德问他:“每次参加葬礼的人平均有多少人?”答案也是大约250人。

又有一次,乔·吉拉德应邀参加一个结婚典礼,他问婚礼会场的经营者参加结婚仪式的客人人数,得到的答案是:“新郎这边大概有250人,新娘那边估计也差不多。”

从那以后,乔·吉拉德将250定律牢记在心,从不怠慢任何客户。因为他始终觉得,只要赶走一个客户,就等于赶走了潜在的250个客户。按照乔·吉拉德的解释,每位客户的背后都大约有250个与他关系比较亲近的人。如果一个推销员在年初的一个星期里见到50个人,其中只要有两位客户对他感到不满,那么到了年底,由于连锁反应,就可能有500个人不愿意同他打交道。

撇开250定律中的具体数字不谈,它的内涵是:人与人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可以通过结识少数几个人而结识更多的人。运用得法的话,你的人际关系会呈几何级数拓展。试想,你今天结识了一个人,通过这个人你可以认识他熟悉的250个人,然后通过这250个人中的每一个人你又能认识另外的250个人……到最后你到底会认识多少人,恐怕你一时也计算不出来吧!

六度分隔理论和250定律给你带来哪些启示呢?我们所认识的每一个人,都有他们的潜在人际关系网络值得我们去开发、去挖掘。也许与总统会面的想法在十几年前实现可能困难要大一些,但随着通讯工具、交通工具的发展,沟通手段的多样化,联系到一个陌生人变得越来越容易。你要相信你有足够的社会关系潜力,只要有信心、有恒心,就一定会有所收获。Part 2价值决定人缘“价值决定人缘”是亘古不变的交往法则。参加再多的活动、拥有再多的名片,并不意味着你的人际资本得到了提升。经营人际关系,认识更多人不是目的,目的是让更多人认识你!只要你能不断修炼自身,让自己在某方面变得无可替代,何愁朋友不来?修炼自己,品质进阶诚信是构建人际网的基石

1969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约翰·安德森做了一项调查,他在一张表格中列出了500多个描写人的形容词,并邀请近6000名大学生从中挑选出他们最喜欢的做人品质。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们评价最高的形容词是“真诚”。在8个评价最高的候选词语中,有6个与真诚有关,它们是:真诚的、诚实的、忠实的、真实的、信得过的和可靠的。而得到最低评价的形容词则是“虚伪”。这个调查结果具有普遍意义,说明了人际交往中的一般规律,即人们都喜欢真诚、信得过的人,讨厌说谎失信的人。

李忠还是个农民时,家徒四壁。当他决定自己办厂时,亲戚朋友和邻里乡亲都愿意帮助他,借给他十几万元做启动资金。李忠由此起家,现在,他已经是一个小有名气的私营企业家了。曾经有人问他,为什么当初在他一无资金、二无经验的情况下,还有人愿意无条件借钱给他。这要从很久以前的一件事说起。

李忠年轻的时候,曾经和一个村里的年轻人打赌,输的人要把村里晒谷场上的一大堆石头挑走。结果李忠输了,他二话没说就去晒谷场挑石头。和他打赌的那个年轻人劝阻他说,打赌只是个玩笑,不要当真。但李忠却坚持认为,既然打了赌,就得说话算数。

李忠断断续续地挑了两个月,才把晒谷场上的那堆大石头全部搬走,他还在那片空出来的地上种了几棵桃树。现在,那几棵桃树每年都结满了又大又甜的桃子。村里乡亲在吃桃子的时候,无不赞美李忠是一个诚实可信的人。把钱借给这样的人,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日本社会活动家池田大作也明确表示:“一个诚实的人,不论他有多少缺点,同他接触时,心神就会感到清爽。这样的人,一定能找到幸福,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这是因为以诚待人,别人也会以诚相见。”诚信是人们最喜欢的美好品格,人们都喜欢和诚信的人合作,也只有诚信才能结交真正意义上的朋友。

曾任联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的柳传志曾多次在公开场合中提到父亲对自己的影响。他的父亲曾经对他说过,“一个人有两样东西谁也拿不走,一个是知识,一个是信誉。我只要求你做一个正直的公民。不论你将来是贫或富,也不论你将来职位高低,只要你是一个正直的人,你就是我的好儿子。”这句话一直被柳传志铭记于心。联想集团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功,诚信是重要原因之一,它取信于客户,取信于员工,更取信于投资者,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柳传志这位当家人。

1996年,香港联想亏损1.9亿元港币,这在当时实在是个很大的数字。危急关头,联想的领导层竟然做出了先告知银行亏损的消息,然后再申请贷款的决定。对此,很多人都不理解,先借钱再通知银行公司的亏损状况,或者干脆不通知不是更容易借到钱吗?但是联想宁愿冒着巨大风险也不愿意失去银行的信任。最终,联想成功贷到了款。如果不是因为它有长期以来良好的信誉度作为保证,这件事根本就做不成。

与人交往没有比取信于人更重要的了,时刻不能放弃这个根本。其他方面的缺陷或许还有弥补的机会,但若失去了这个根本,就很可能再没有人给你与之交往的机会。对建立人际资本来说,树立一个让人信任的形象,是让它积极发展的关键。如果一个人每次讲的话都要打七八折,那么他认识的人越多,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就越大。生活中那些经常给朋友乱开“空头支票”的人,往往在最后会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

诚信是一种长期投资,立信不是一劳永逸的行为,如果有一天无故失信,就会前功尽弃,甚至使多年努力建立起来的信誉毁于一旦,而要想重建它则要花费多倍的努力。真正的诚信不是挂在嘴上的,是要用心做出来的。我们在与人交往时,只有一次次兑现诺言,才能慢慢地提高自己的信誉度。这就好比一种可以让你受益匪浅的储蓄。谦虚让你处处受欢迎

常言道:“满招损,谦受益。”在人际交往中,谦虚的人总是能为自己赢得更多的知己和成功的机会,而那些妄自尊大,总是不忘炫耀自己的人总是令人感到厌烦,导致他们在交往中到处碰壁,处处受阻。

一家公司新来了一个应届毕业生。他大学时的专业是日语,但是工作中暂时还没有他专业的“用武之地”。可他似乎并不甘心这样的状况,表现得好像用不到日语就难受得没有办法工作似的。平时和同事交流的时候,有事没事他总会夹杂几句日语,一边讲还要一边看看其他同事,尤其是女同事,那种眼神就像是在炫耀:“听,我的日语讲得多流利!”这还不算,几乎每隔两天,他都要在工作时间打上一两通完全讲日语的电话,当然也是在其他同事都能听见的情况下。结果,他与同事的关系都不太好,工作了五年也没有升职,而他自己还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总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很喜欢卖弄自己,爱出风头,掌握一点本事就生怕别人不知道,无论在什么人面前都想“露两手”。在人际交往中,这种人十有八九要失败。要记住,即使你真的很聪明,也不要太出风头,要藏而不露,大智若愚。也就是说,与人交往,不要卖弄自己的雕虫小技,不要显得比别人聪明,谦虚和示弱反而会为你减少乃至消除他人的不满和嫉妒。

李佳仁毕业于国内某名牌大学,年纪轻轻但是悟性十足,很有潜力。工作没多久,他就脱颖而出,成为公司里的一名技术骨干,很受领导的赏识。这让李佳仁非常自信,自我感觉相当好,有时还会表现出桀骜不驯的姿态来。

一天,技术部的罗经理把众多领导和几个技术人员请到会议室,一起商讨一个项目的设计方案。人到齐后,罗经理指着几个设计图开门见山地问大家:“设计单位给我们提供了三个方案,你们认为哪个更好?”

李佳仁看了看方案,二话没说,便把三个方案的优劣做了详细比较,又对自己认为比较满意的那个方案做了重点讲解。没想到,他说完以后,领导们并没有对他的意见交口称赞,而是露出了尴尬的表情。几分钟后,罗经理说:“对不起诸位领导,我们的想法还不是很成熟,还需要再做一下修改。”

从那以后,罗经理好像对李佳仁格外有意见,一些项目讨论会也不再让他参加了。

事实上,罗经理召集众人一起研究方案,表面看是在征求意见,实际上领导心里早就有数了,只不过是需要一些听众做个见证。最后拍板定案,当然还得领导来说。罗经理这样做正是为了让领导们觉得受到了重视,也许那些漏洞也是他故意设下的。可是李佳仁却急于表现自己,替领导们把方案定好了。殊不知,“聪明反被聪明误”,他的做法让领导们没了用武之地,而他也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

谦虚的人之所以受欢迎,就是因为他们能够把自己放在一个更低的位置,不吝于向别人请教。用谦虚的态度对待他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就能减少冲突,还容易被他人接受。尤其在对峙双方文化背景各异的情况下,偶尔一句“我不太明白”、“我没有理解你的意思”之类的表示谦恭的言语,会让对方觉得你真诚可亲,能够赢得他的好感。相反,那些趾高气扬、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行为,很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以致筑起防范的城墙,结果导致自己的被动。

比尔·盖茨带领他的团队创造了IT业界一个又一个神话,但他一直保持着谦逊的品格。微软一位专门帮比尔·盖茨准备演讲稿的职员说,每次演讲前,比尔都会仔细批注并认真练习演讲稿。而且,每次演讲完,比尔都会和他交流,询问当天的表现哪里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哪里有值得保留的地方,并且还会拿个本子认真记下来,以便下次更正和提高。

比尔·盖茨的行为,不能不让我们敬佩。一个事业如此成功的人,还能这么敬业,这么谦虚,是非常难得的。想要收获一个好人缘,你就永远要记得:谦逊和气比精明逞强更能获得人们的喜欢和帮助,柔声细语有时比伶牙俐齿更容易取得成功。宽容大度,用气度征服对方

生活中,有人有意或无意做了侵犯你的事,你是宽容他,还是因此而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后者似乎更符合人的本能心理。可如果真这样做的话,仇怨会越积越多,越结越深,真应了那句“冤冤相报何时了”了。但如果你能在自己利益受损的情况下出人意料地宽容对方,表现出别人难以企及的襟怀,那么你的形象就会瞬间高大起来。更重要的是,对方也会因此更加尊重你、看重你。所以,宽容大度带给你的益处远比锱铢必较、睚眦必报要多得多。

黎明是一家大型电脑公司的总裁。他将公司新开发的一款软件卖给一家银行,一个月后银行换了行长。新行长表示,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处理,而且对新软件还有一点疑惑,所以没有办法继续履行合同。但是黎明的公司很需要这笔生意,因为这关系到公司的信誉问题。他也知道,如果打官司,要求银行继续履行合同,自己是可以胜诉的。但他仍然选择撤销了合同,并退还了定金,而且告诉那位行长,有需要的话随时欢迎继续合作。

半年后,那位新行长联系黎明,表示需要数据库处理系统。就这样,黎明虽然因为曾经的放弃丢了10万美元的合同,但却因为包容而收获了20万美元的新合同。

法国作家雨果有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的确如此,黎明的宽容大度何尝不是高瞻远瞩的一种表现。在现实社会中,想要得到更多朋友,收获更多成功,就要让你的心胸宽广起来。

波斯(现伊朗)诗人萨迪说过:“谁若想在困厄时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日待人以宽。”人际交往中,心胸狭小的人会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终日苦恼,对周围的人处处提防,生怕别人侵犯自己的利益。这样的人,必定是孤独寂寞的,危难时也是求救无门,没有人愿意伸出援手。而与人为善、宽容待人,能主动为他人着想、肯关心和帮助别人的人,则会处处受人尊重,被人喜欢和接纳,因而也能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古今中外,大凡成大事者都具有一种宽容大度的优秀品质。他们极有胸怀,善于求大同存小异,豁达而不拘小节,大处着眼而不会目光如豆,不将时间浪费在斤斤计较上,不会对非原则的琐事做无谓的纠缠,所以他们总是能团结大多数人。廉颇蔺相如的故事不就是如此吗?负荆请罪我们从小就听过,但谁又能做到像蔺相如一样不计前嫌呢?要真正做到不较真、能容人,不是件简单的事,它需要有良好的修养,有善解人意的思维方法,在处理问题时能设身处地地替他人着想。

宽容大度意味着理解和通融,能将敌意化解为友谊,是融合人际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