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做自己的经营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6 04:16:59

点击下载

作者:王前师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觉醒:做自己的经营者

觉醒:做自己的经营者试读:

作者简介

王前师

中国商道文化探索者

HET管理模式创建者

清华EMBA紫荆专家

HET领导力俱乐部联合发起人

商海志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

拥有近二十年的企业经营管理实战经验,为上百家企业提供过管理咨询服务,并担任多家企业的常年经营管理顾问和企业商学院院长。致力于探索建立一套“中国管理思想+西方管理工具”的中国式企业管理体系。以中国《易经》和诸子百家的核心思想为指导,经过十几年对上百家中外优秀企业或组织的调研和总结,创建了“HET管理模式”。曾出版个人专著《商道——经营企业的六维法则》《就这样理人管事——做最好的团队领导者》《这样的团队你挖不走——教你如何打造幸福团队》《如何打造高效团队》。

内容简介

我们都希望能够拥有理想的工作,过上幸福的生活。然而,现实中大部分人对自己的工作、生活并不满意,甚至在迷惘、痛苦、等待中煎熬,碌碌无为。如何打破这样的人生僵局?关键还是要从自身找答案。因为,只有自己改变了,一切才会发生变化。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一段时光,最关键的是我们该如何度过。每个人都是一件作品,创作者就是我们自己。

新时代,我们必须重新定义人生目标,要更加专注自身、经营自己,实现新的人生追求,即修身、齐家、“治业”、“和天下”。为此,我们需要正确的理念和科学的方法。本书围绕如何做自己的经营者分八章展开:

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重新认识人生,形成做自己的经营者的意识。第二章系统介绍了人生梦想的重要意义和影响。第三章至第七章围绕如何实现梦想,从积极心态、情绪管理、能力提升、时间管理、沟通技巧五个方面给出了实操方法。第八章以全新视角认识实现梦想的载体企业及其价值。本书从理念到思路、从思路到方法、从方法到工具,构建了一套个人成长的完整系统,助力读者“内享幸福,外创价值”。前言 人生是一件作品

很多时候,很多事情,看似偶然,却能探寻到清晰的轨迹。就像现在正在写的这本书,其实和我多年前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紧密相连。2012年,一个偶然的原因,促使我从中岳的嵩山到东岳的泰山,再从南岳的衡山到西岳的华山,最后到北岳的恒山,连续5年时间我完成了五岳之行。这一路走来,我除了欣赏了五岳的无数美景,还感受到了中国几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攀登五岳的过程中,我发现每年攀登一座山已经变成自己成长的重要方式。在每次登山的旅程中,我都会把过去一年的工作生活做一次总结回顾,把遇到的各种问题做深入的思考和梳理。很多原本我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在旅行的过程中都找到了答案。在此基础上,我再思考未来一年的工作并做好规划,让自己能够做到不忘初心。

5年走下来,我最大的收获是对人生有了全新的理解。我发现其实人生就像登山。人生中总有起起伏伏,而用什么心态去面对非常关键。当我们懂得享受登山的过程时,我们就赢在了起点。但大部分人之所以不愿意登山,就是因为他们把登山的过程当成了一件很痛苦的事。如果我们不能找到登山的乐趣,即使登上了山顶也输掉了心境。所以,我们要学会享受人生的奋斗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我们在人生路上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诱惑。这和登山一样,因为沿途有许多景点,我们既不能只顾赶路而忘了欣赏风景,又不能因为看风景而耽误了自己前行。上山的路上会遇到很多岔路口,每条路都有不同的景色。但我们不能把每条路都走一遍,必须做出选择和取舍。在登山的过程中我们只有坚定自己的目标,同时懂得享受过程的乐趣才不会留下太多遗憾。

每一次登山,我们都会发现在山脚下的时候人非常多。但越往上走,人就越少。最终真正能坚持从山底徒步登上山顶的人永远是少数。按照常理来说,登上山顶的人应该都是身强力壮的年轻人。但在嵩山的经历却完全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因为嵩山没有修车道,无法开车上山,同时也没有修缆车上山,只能靠自己一步步登上山顶。我观察了一下,当天登山的有两三百人,而最终到达山顶的只有20多人。而登上山顶的人中既有七八岁的小孩,也有六七十岁的老人。所以,一个人不是只要有能力就一定可以取得成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坚持到底的信念。

人生是一段旅程,最重要的是经历;人生是一本书,我们都在书写自己的故事;人生是一部电影,每个人都是主演。我们的一生都在创作只属于自己的人生作品。然而,在创作的过程中,有的人随波逐流,有的人心不在焉,有的人随心前行。最终,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都会留下自己创作的作品。有的旅程让人心旷神怡,而有的旅程却让人痛苦不堪;有的文章写得引人入胜,而有的文章却写得平淡无奇;有的电影拍得精彩纷呈,而有的电影却枯燥无味。

如何才能“创作”出好的人生作品,取决于我们如何面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我们对待工作生活的态度和能力决定了人生的品质。同样的一天时间,我们可以敷衍了事地应付工作,心不在焉地与家人相处,又或者无所事事地任由时光流逝。我们也可以认认真真地把当天的工作做好,开开心心地陪家人散步,寻找一切获得学习成长的机会。我们用不同的态度去度过一天,获得的人生品质截然不同。只有认真过好每一天,我们才能创造出高品质的人生。

日本的稻盛和夫一直推崇在工作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的精神。一个人认真对待工作不仅是为了生存所需,更是为了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如果我们把工作当作不得不做的苦差事,就无法从工作中找到乐趣。这不仅不能帮助我们解决任何问题,还会让自己每天苦不堪言。相反,如果我们从内心热爱自己的工作,真正把精力倾注在一个领域不断研究探索,则我们不仅能乐在其中,还能在这个领域取得卓越的成绩。我们要把工作当作修行的方式,在工作中实现人生的升华。“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在这个时代,我们很容易被表象迷惑。我们习惯了追求“短、平、快”的成功神话,而忽略了事物的本末终始,也忽略了我们内心的真实声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相终会水落石出。每个人都无法逃出世界的规律,无知和浮躁终会付出代价。真正的成功者都具有“工匠精神”。只有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生活中去,才能让自己乐在其中,同时也为他人和世界真正创造独特的价值。我们要坚持“自己幸福,与人共赢,社会和谐”的人生追求。《觉醒——做自己的经营者》就是“工匠精神”的践行之路。只有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经营者。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更多的人成为自己的经营者,创作出更好的人生作品。第一章 遇见更好的自己界权威调查机构曾对全球60岁以上的老人做过一次抽样调查,世了解他们一生中最后悔的事是什么。结果排名前5的分别是:有92%的人后悔年轻时努力不够,导致一事无成;有73%的人后悔在年轻的时候选错了职业;有62%的人后悔对子女教育不当;有57%的人后悔没有好好珍惜自己的伴侣;有45%的人后悔没有善待自己的身体。这一切正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所写:“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

有一个建房子的老工匠想退休与妻儿享受天伦之乐,于是就向老板提出了辞职。老板再三挽留不住,就希望他能帮忙再建最后一幢房子。老工匠碍于情面不好推辞就答应了。老工匠在建房子的过程中心不在焉,用料和做工都大不如前。房子很快就建好了,老工匠如释重负。当他去告别的时候,老板把他最后建的房子钥匙递给他说:“这房子是我送给你的退休礼物。”老工匠听了顿时目瞪口呆,为自己的行为悔恨不已。

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像一幢房子,我们每天都在建造着只属于自己的人生作品。我们每天的一言一行就像一抹土,一块砖,一片瓦……然而大部分人都像老工匠一样,以为自己正在建的是别人的房子,经常偷工减料。当我们把房子建好之后才发现,原来建的是自己的房子。可见,只有认真过好每一天,我们才能活出精彩而有意义的人生。我们不断努力的最好理由就是:要成为更好的自己!幸福的人都相似《大学》中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以终为始,只有知道自己最终要什么,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才知道该如何做出选择。“知止”就是要明确自己的人生目的是什么。每个人追求的目标都不一样,有人希望拥有很多财富,有人希望成为行政领导,有人希望取得科研成果,有人仅仅只是希望吃饱穿暖。无论一个人追求的目标是什么,最终的目的都是希望获得幸福。只有追求幸福才是一个人永不枯竭的动力源。对于如何通往幸福之路,中国曾经的主流思想认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话的本质就是要处理好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环境的关系。自己要感到幸福

笔者曾经对不同行业、不同职业、不同学历的人做过大量调查,了解他们对未来有什么目标。虽然答案千差万别,但还从来没有发现过有人追求的目标是为了让自己痛苦的。一个人无论追求何种目标,其背后的终极目的都是希望让自己获得幸福。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处理好自己所想和所做之间的关系。

在工作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陷入两个误区:一个是不敢表达自己追求幸福的愿望,因为担心被别人认为是自私的人。这造成很多人习惯于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都隐藏起来,结果压抑了很多原本合理的要求。另一个是我们在追求具体目标的过程中忘了自己最终想要的终极目标。最后我们即使达成了目标却也失去了更多自己真正珍惜的东西。因为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我们会感觉迷惘和痛苦,但却不知道如何改变或不思改变。坚持与他人共赢

老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说:“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段话为我们传递了如何处理好自己与他人关系的人生智慧。一个人在追求幸福时一定要坚持与人为善,只有以利他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才是王道。正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当我们追求的目标能够成就别人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支持我们,最终才更容易实现自己的目标。我们所做的事情能够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是我们获得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与环境和谐相处

中国的文化特别强调世界的整体性,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道德经》中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万物都有其客观规律,只有遵循事物自身的规律才能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如果我们不能与环境和谐相处,最终自己也会被伤害。就如备受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水质污染问题、空气污染问题,这都源于我们违背了客观规律。这些违背规律的行为最终会害人害己。所以,每个人在追求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要符合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这样才能与世界和谐相处,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一滴水看透人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古人形容人的最高境界就像水一样,润泽万物却不争名利。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了一切生命。水是这个世界最能启迪人生智慧的物质。我们不仅可以从水处学到许多人生的哲理,同时水还能帮助我们更加直观地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能量的形态

这个世界的本质是能量的循环转换。每个人、每样物、每件事都可以看作是能量存在的一种形式,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在不断地循环变化。水可以让我们直观地理解能量转化的过程:在常态时呈现为至柔灵动的水,当温度降至零摄氏度以下时就会凝结成坚硬无比的冰,当温度不断上升时就会升华为无影无踪的气。水存在的三种形式生动地展现了世界万物能量变化的过程。世界上一切能量形式的常态都是柔软灵动的,当能量不断降低时就会变得冰冷僵硬,当能量不断升华时就会隐于无形。各种能量都在这三种状态间不停地循环往复。

每个人都是一个能量场,但每个人的能量大小却不一样。一个人能量的大小会随着心态、能力、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金斯把人在不同情感下的能量大小做了等级划分。从最负面到最正面的分值范围是0~1000分,一个人在不同能量等级状态下的幸福感是截然不同的。200分是一个人的正常能量水平,能量越高就会表现得越积极正面,能量越低就会越消极负面。每个人都希望不断提升自己的幸福感,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生活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量等级。每个人的一生其实都是一场修炼,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图1-1 能量等级与心态归一的智慧

我们不仅可以从水的三种形态转化中直观地看到世界的本质是能量的循环变化,还可以悟到世界本为一体的智慧。我们可以把这个世界的初始状态想象为平静的大海。当大风刮起的时候,海面会激起无数的浪花。每朵浪花的形状都各不相同,在空中停留的时间也长短不一。每朵浪花之间看似独立存在,其实都来源于大海,最终还会回到大海。世间万物看似形态各异,存在的时间长短不一,其实都只是能量存在的一种形式。就像不同的浪花都从大海中来,最终又回到大海,万物实为一体。

我们每个人也都只是大海中的一朵浪花。我们既要懂得珍惜变成浪花的机会,又要明白万物本为一体的道理。这个世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与我们都源于一体,最终也都会回归为一体。世界的千差万别都只是能量存在的不同形式,而各种形式的能量在不停地循环转化。一棵苹果树获取大自然的能量结出苹果;把苹果吃掉就变成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我们身体的细胞每7年就会全部更新一次回到大自然。所以,我们要懂得接纳和善待世界上的一切。人是世界万物中最具灵性、最有智慧的生命,能成为人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缘。只有让自己的人生旅程快乐而有意义,才无愧于这次体验世界的机会。当下的力量

水倒在杯里就变成杯子的形状,倒入盆中就变成盆的形状。山间洪水力大无穷,涓涓细流却柔弱无力。水总是能根据当下所处的状态快速做出改变,快速适应环境。水不会拘泥于任何环境,随时与环境的变化保持同步。更重要的是,环境永远不能真正改变水的本质。我们在水里混入泥沙,又或是用水洗衣服,但这些水只要一过滤或汽化后就又会变成干净的水。

我们要向水学习这种既能融入当下又能坚持做自己的智慧。在过去、当下、未来的时空中,最重要的就是做好当下。因为在未来回看当下就是过去,我们当下创造的一切也都将成为过去。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当下又会直接影响未来。无论过去还是未来都源于当下。我们要认真对待当下,当下的人、当下的物、当下的事就是当下最重要的。只要全力以赴地做好当下,我们就会拥有更好的过去和未来。我有六种变身术

我们大部分人都以为自己很了解自己。正如苏轼所说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样,其实真正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人并不多。每个人在同一时间都存在不同的形态,我们很难全面地看清自己。自己的不同形态之间甚至常常会互相矛盾,这也是一个人痛苦和烦恼的原因。我们要了解自己就需要了解自己的不同形态,并对相互矛盾的状态做出及时调整。身我

我们认识一个人首先看到的就是他的体形外貌,也就是他的身体特征。不同的人身体特征各不相同。我们要想看清别人的身体外貌不难,然而要想看清自己的身体却并不容易。我们只有借助镜子或别人的描述才能知道自己的体形外貌,但若想进一步了解身体的内部情况就比较困难了。我们的身体就是“身我”,是我们存在的物质形态。“身我”是对一个人最直观、最表面的认识。大部分人对“我”的认知就是自己的身体。行我

两个体形外貌非常相似的双胞胎与人相处的感受可能会有天壤之别。造成这种差异的直接原因在于其言行举止。在待人接物过程中的一言一行是否妥当,会直接影响别人对我们的感受和印象。我们会对一个人的言行做出评判,形成我们对他的认识。当我们提到一个人时,想到的不仅是他的外貌,还有对他的言行的印象。我们的言行举止就构成了“行我”。我们看清“身我”难,要看清“行我”则更难。我们要养成总结反省自己行为的习惯,根据对自己的剖析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情我

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情绪的影响。即使是同样的言行举止,背后也都有不一样的喜怒哀乐。通常正是由于我们没有注意到自己或别人的情绪状态而造成言行不当。我们要分析自己言行背后的情绪状态是什么。只有随时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在情绪不佳时及时做好调整,才能减少工作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同时我们与人相处时也要注意对方言行背后的情绪状况,要多为对方着想,照顾到对方的情绪。只有了解自己和他人言行背后的情绪,我们才不会被表象所迷惑。欲我

每个人每时每刻都会受到情绪的影响。这些情绪影响着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但到底又是什么在决定着我们的情绪,为什么喜,为什么忧,为什么怒?这些情绪波动都源于自己的欲望,也就是需求。当我们认为遇到的人、事、物符合自己的需要时就会喜悦,当我们认为不符合自己的需要时就会痛苦或愤怒。我们要清楚自己情绪背后的需求到底是什么,这就是“欲我”。一个人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只有正确认识自己的需求,并管理好自己的欲望,才能更好地驾驭自己的情绪。念我

我们经常听到有关价值观的话题,但却很少有人真正去深究自己的价值观到底是什么。价值观其实就是一个人判断是非对错、轻重缓急的观念。我们所有的欲望都受到自己观念的影响。这些观念就是我们做出各种行为和情绪反应的深层原因。比如我们认为尊重人很重要,因此就会反对不尊重人的行为。当我们发现有人不尊重自己时,就会产生愤怒的情绪。所以我们要分析自己言行举止背后的观念是什么。这些观念中有的符合真、善、美,有的却是假、恶、丑。我们要对假、恶、丑的观念及时进行调整,让自己随时保持积极向上。本我

通过水的形态变化,我们理解了这个世界只是能量形式的循环转换,世间万物都只是能量存在的一种形式。我们每个人也只是能量存在的一种形式。组成我们的能量也许曾经是一朵花或一片树叶。我们自身的能量也许以后又会转化成为一只蚂蚁或蝴蝶的一部分。就像花朵凋谢后掉落在地上化为泥土,菜种吸收泥土的能量长成青菜,我们吃掉青菜并将其转化成身体的一部分。所以,世界万物本为一体,就像大海里的浪花溅起成为万物,最终万物又如浪花一样回归大海。只有看透世界的本质,我们才不会被各种表象困扰,才不会执着于人生中的是非得失。成长的五重境界

一座即将完工的寺庙需要雕刻一尊佛像。负责雕刻的工匠找回了两块具有灵性的大石头。工匠首先挑了其中的一块开始雕刻,却听到石头大声抱怨说:“你快住手,痛死我了。”于是工匠就换了另一块石头开始雕刻。经过几周时间不停地雕刻打磨,第二块石头终于被雕成了威严的佛像。寺庙建成以后成千上万的人都来膜拜佛像,而被丢在寺庙附近的第一块石头却无人问津。第一块石头非常生气地问佛像:“我们同为石头,凭什么你受万人敬仰,我却不能?”佛像微笑着回答:“因为我经历了千锤百炼的打磨,而你却不愿意承受这些磨炼。”

其实,每个人都像一块需要雕刻打磨的石头,而现实工作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就是工匠手中的雕刻刀。我们只有不断挑战自我才能获得能力和心性的成长。我们每个人身、心、智的成长都需要在具体的事情中去修炼。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决定了他如何面对自己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一个内心觉醒的人会将所有的困难当作成长的机会,愿意去直面挑战。只有通过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获得的成长,才能让我们的人生更充实、更有意义。我们的人生成长之路主要分为5个阶段,只有不断修炼才能让自己得到升华。不要不知不觉

如果把人的心性成长过程看成是登一座山,“不知不觉”就是在山底还没有开始向上攀登的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人不懂得自我反省和总结,错了不知道哪里错,对了也不知道为什么对。不知不觉的人对自己的状态没有自察能力,言行完全被情绪控制。这个阶段的人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每天的情绪波动非常大。结果往往是自己的心境无法实现平和愉悦,待人接物都很容易欠妥当。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让自己成为一个不知不觉的人。学会定期察心

心性成长的第二个阶段叫定期察心。儒家思想中所讲的“吾日三省吾身”就是在做定期察心。现实的运用就是每天、每周、每月定期对自己的工作生活做总结分析,把自己言行举止背后的情、欲、念分析清楚。通过定期的总结分析我们能够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提醒自己在以后避免再出现同样的情况。定期察心是心性成长的一个转折点,代表一个人真正开始走上了修身之路。我们只有学会定期察心,才能真正了解自己,找到一切问题的根源。做好定境观心

定期察心会让我们渐渐发现在遇到某些特定的人或事时,很容易在情、欲、念上出现的问题。这些人和这类事就是最能帮助我们实现心性成长的机会。定境观心就是在遇到这些人或这类事的时候,我们在内心要提醒自己特别留意情、欲、念的变化。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自己情、欲、念出现的变化,并及时做好调整。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当我们能做到平和愉悦地去面对这些最容易影响自己的人或事时,就代表自己的人生境界已经得到了升华。做到随处调心

定境观心可以帮助我们突破一些最容易影响自己情、欲、念的人和事的限制,使心性的境界得到快速提升。但我们不要让自己止步于这个阶段。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做到随时随地掌握自己的情、欲、念。就像开车,通过里程表我们可以随时了解自己是否超速。我们要为自己装上情、欲、念的仪表,能够随时了解自己情、欲、念的状态。根据变化的状况判断是否需要做出调整,这就是随处调心。追求随心所欲

孔子总结自己70岁达到的境界是“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说,能够做到依从自己内心的想法行事,但却不违背人、事、物的规律。“从心所欲”本就不容易,而要做到“不逾矩”更是难上加难。一个人只有通过长时间的心性修炼,才能随时随地保持良好的情、欲、念,自己的言行举止才能顺应天时、地利、人和的大道。这就是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中庸之道,一切事情都能做得恰到好处,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一个人的开悟得道,这也是心性成长追求的最高境界。人生成长的路径

儒家思想把一个人的成长之路总结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思想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人生追求。因为时代背景不同,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0多年前,一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最佳方式就是“治国,平天下”。而在商业时代,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非常多,我们只需要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事情认真做好,就能为他人和社会创造价值。所以,在这个时代我们要做到古为今用,人生成长的通路可以调整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业、和天下”。格物

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做任何事情都要先掌握其规律。这就需要对相关事物进行研究。“格物”的“格”就是指要认真地研究,“物”是指人、事、物。也就是要认真研究我们所面对的人、事、物,找到它们的基本规律。在工作生活中,我们要与不同的人相处,要用到各种各样的物品,要处理各种不同的事情。只有掌握了相关的人、事、物的规律,我们才能更好地工作生活。对于人,我们重点研究其情、欲、念,找到人在情绪、需求、动机上的变化规律;对于物,我们要研究它的象、数、理,就是物的现象、数据和原理;人和物之间发生的关系就是事,我们要研究如何把事做好的法、术、器,也就是做事的规则、技巧和工具。致知“致知”就是通过研究我们所面对的人、事、物,最终找到它们的规律。我们在处理一件事情的时候要知道自己和这件事相关者的情绪、需求和动机是什么;掌握与事情相关物品的现象、数据、原理,如要做好家具就要了解木料、油漆等相关物品的现象、数据及原理;根据与事情相关的人和物的规律找到处理好这件事的规则、技巧和工具。我们只有掌握了工作生活中人、事、物的规律,才能做到未雨绸缪。这样即使出现问题,我们也能知道背后的原因,及时做出调整。“致知”就是明理,让我们的人生不再困惑。诚意

我们很容易发现别人身上的问题,却很难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因为一个人很难做到坦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大部分人都习惯为自己的问题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我们常常内心很生气却不愿意承认,我们也不想承认自己与人交往是为了想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更不会认为自己的动机是丑恶的。“诚意”就是要我们真实地面对自己的情绪、需求和动机,不要自欺欺人。在工作生活中只有愿意坦诚地面对自己内心的情、欲、念,我们才能及时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我们自己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只有正确地认知自己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正心

我们的情、欲、念时刻都在发生变化,坦诚地面对自己的情、欲、念就能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我们要做好及时的自我调整,让自己的情、欲、念回归正道。我们在对待人、事、物时要保持平和愉悦的情绪,不要有不合理的需求,要有良好的动机。正心就是让自己的情、欲、念做到合情、合理、合法,言行举止都符合人、事、物的正常规律。所以,“正心”就是不断做好自我调整,让自己能够保持良好的情、欲、念。修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可以让我们掌握人、事、物的规律和让我们的情、欲、念不违背规律。“格物、致知”是正知,“诚意、正心”是正念。但仅仅只停留在“知”和“念”的层面还远远不够。就像我们都知道锻炼身体很重要,但却没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坚持锻炼身体;我们也知道学习很重要,但却没有多少人能坚持每天学习;我们还知道要与人为善,却常常与人交恶。所以,在“正知”和“正念”的基础上更要真正“做到”,也就是“正行”。“修身”就是要做到“正行”,能够让自己的言行举止遵循人、事、物的规律,做到知行合一。齐家

家庭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社会的组成细胞。家人与我们朝夕相处,是与自己最亲近的人。正所谓“家和万事兴”,只有家庭和睦才能更幸福。同时也只有每个家庭都能安居乐业,整个社会才能更和谐。一个人首先要把“正知、正念”运用到家庭当中。通过在家里做到“正知、正念、正行”来实现家庭幸福美满的“正果”,也就是“齐家”。古人云“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齐家”的道理和“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是一样的。如果家庭关系都没有办法处理好,何谈处理好与社会各界的关系?治业

新时代,企业和家庭一样,已成为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因为商业的发展让我们拥有了很多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一个符合自己兴趣专长的事情作为事业。在这个时代,如果把人生当作一场修炼,那么企业就是最好的修炼道场。事业本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一个人实现自我成长的方式。我们只有把“正知、正念、正行”运用到自己的事业中,最终才能得到事业有成的“正果”。在工作中遵循人、事、物的规律把自己的事业经营好就是“治业”。和天下

不管我们从事什么职业,都不能偏离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大道。企业要与客户、团队、伙伴、股东、社会这些相关者建立起生态共赢的关系。我们的工作能为多少人创造价值,就有多大的成就。一个人的人生目的在于“内享幸福”,而人生的意义却在于“外创价值”。“内享幸福”和“外创价值”其实是相互依存的人生两面。我们在处理与社会各界的关系时坚持“正知、正念、正行”,从而实现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正果”,这就是“和天下”。我们要把一份事业上升到创造社会价值的高度,通过做好自己的事业“让世界变得更加和谐美好”。“格物、致知”让我们获得“正知”;“诚意、正心”才能实现“正念”;“修身”是要做到“正行”,也就是知行合一;在处理家庭、事业及社会环境的关系时坚持“正知、正念、正行”,才能得到“齐家、治业、和天下”的“正果”。“正知、正念、正行、正果”就是我们实现“内享幸福,外创价值”的成长之路,也是我们在这个时代对中国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命运由自己主宰

中国有句古话:“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这几句话的本意是为了让我们找到实现人生梦想的方法,却成了很多人自暴自弃的借口。因为大部分人从这几句话中首先看到的是“命”,并且认为“命”是不可改变的。所以很多人工作生活不如意时就会抱怨自己的命不好,而不会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理解这几句话呢?“命”是使命

通常我们认为一个人能实现自己追求的目标,可以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就是“命好”。当自己的目标无法达成的时候就是“命不好”。这是对“命”的片面、消极的理解。其实,对“命”更准确的理解应该是“使命”,也就是我们要知道自己最终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人生价值是什么。使命最大的作用在于为我们指明人生奋斗的方向。天下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更没有相同的两个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使命是什么。我们在实现自己的“使命”时要遵循天时、地利、人和的规律。“运”是天时“运”不是我们现在通常所理解的运气,而是机会,也就是实现目标的天时。运气含有被动成分,而机会是可以自己主动去创造和把握的。我们不要抱怨自己的运气不好。这个世界永远不缺机会,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开放的。机会喜欢眷顾有准备的人,我们要围绕自己的人生使命提前做好各种准备。只有做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才能真正抓住机会。我们只有抓住适合的机会才能一步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使命。“风水”是地利

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一个人要懂得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环境。不同环境存在的发展机会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同样一个人选择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企业,所拥有的发展机会就会完全不同。所谓“风水”其实就是指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我们要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使命,就要懂得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环境。所以,“风水”的本质就是要取得地利。在一个适合自己的发展平台上,我们会得到更多的机会。只有机会越多,我们实现自己使命的可能性才越大。“积德”是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在需要帮助时大家才更愿意支持他。一个人即使有再大的能力,如果不去利用,也会变得没有意义。所以,一个人的能力越大,越要尽己所能地帮助更多的人。我们对家人、朋友、同事、社会做出的贡献越大,人生越有意义。“积阴德”的实质就是要坚持与人为善,多做好事。我们只有坚持利他的原则才能得到“人和”。这可以让我们在实现人生使命的过程中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和帮助。“读书”是学习“天时、地利、人和”都要以一个人的能力和品德为基础。“读书”不只是“看书”,更准确的含义是学习。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品德。如果一个人连自食其力的能力都没有,就更谈不上去帮助他人。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好的品德,能力越大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伤害就越大。我们要不要学习完全是由自己决定的。一个人只要坚持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品德,一切皆有可能。我们的使命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是靠自己的学习成长。

我们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要把“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这句话的顺序调整为“一学习,二利他,三环境,四机会,五使命”。我们想实现人生使命的基础就是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品德。坚持“利他”可以实现“人和”;选择好的“环境”可以获得“地利”;懂得抓住合适的“机会”就是“天时”。我们只有不断成长才能更好地把握“天时、地利、人和”。当我们朝自己的人生使命不断进步时,就会遇见更好的自己。拥抱人生的挑战

香道是中国古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方式。而沉香被视为众香之首,自古就是文人雅士的挚爱。但我们只知道沉香的珍贵,却不了解沉香的来之不易。沉香源于沉香木受到伤害后,在自我修复过程中分泌出来的树脂受到真菌感染,经过长时间的变化最终才凝结为香。在工作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伤害,但要主动去拥抱人生中的挑战,像沉香木一样,即使受伤也要结出惊世之香。离开舒适区

根据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情况可以分为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我们大部分人都希望待在舒适区,因为这样可以让自己感觉非常放松。然而,舒适区就像温水煮青蛙,我们很容易在安乐窝中失去斗志,得不到成长。只有学会走出舒适区,让自己走进学习区才能得到成长。在这个区域里有很多新鲜的东西需要学习,可以让我们得到快速提升。但我们也要评估好自己的承受能力,不能让自己不堪重负。当我们感觉到强烈的忧虑和恐惧时,反而会影响正常的学习成长。追求高目标《孙子兵法》云:“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所以,我们在设定目标时要敢于提出高要求。我们大部分人都不喜欢冒险,习惯把目标定得很低,根本无法充分激发自己的潜力。我们的人生意义不在于能做什么,而是做过什么。只有把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创造价值。所以,我们要为自己确定一个需要跳一跳才够得着的高目标,这样才能让我们围绕目标不断挑战自我,最终成就更精彩的人生。要直面困难

普通的人生只会遇到普通的困难,只有巨大的挑战才能成就精彩的人生。其实困难只是精彩的另一种说法。人生中的每一个困难都是实现自我超越的机会。我们战胜的困难越大,意味着我们的成就越大。就像登山一样,登一座普通的山不足为奇,如果能登上珠穆朗玛峰,就是我们人生的精彩一笔。所以,我们要学会直面困难,把每一个困难当作人生成长的机遇,去享受挑战困难的过程。空杯的境界

不管我们过去多么成功或失败,都不应该成为阻碍自己前进的包袱。我们常常会受到固有思想和经验的局限,不愿意接受新的事物。空杯心态就是要完全放空自己,对新事物没有先入为主的成见。很多人工作了十几年都没有太大的进步,是因为他只是把一些工作简单地重复了十几年。所以,空杯心态就是一种永不自满的境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个时代是最坏的时代,因为一切都在快速变化,但又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因为变化为我们创造了无限机会。只有用空杯心态去学习成长才不会被时代淘汰。坚定的信念

小时候看《西游记》时一直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唐僧最没有本领却是师父?后来才慢慢明白,虽然孙悟空、猪八戒、沙僧都有一身本领,但却没有去西天取经的坚定信念。只有唐僧不管遇到何种艰难险阻,都坚持要去西天取经。信念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我们每个人在明确了自己的使命之后,都要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信念。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挑战在所难免,只要坚持向上攀登,我们就会看见别人看不见的风景。做自己的经营者

一群小孩每天吵闹让一个老人无法安心休息。有一天,老人走出房间对孩子们说:“你们每天来这里玩耍让我觉得很热闹,所以我给你们每人奖励一元钱。”孩子们拿到老人奖励的钱都开心极了。第二天他们来得更早,吵得更欢了。老人又走出房间奖励给每个人一元钱。这样连续几天,孩子们都拿到了老人的奖励。正当孩子们都习惯了拿老人奖励的时候,老人却突然宣布不再给奖励了。这时候孩子们开始抱怨:“为什么我们为老人带来了快乐却没有得到奖励?”有人提议不要再来老人这里玩了。结果孩子们从此再也不愿到老人房子附近吵闹了。为什么奖励前和奖励后,孩子们的表现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这取决于我们认为一件事是为自己做,还是为别人做。一个人只有明白所做的事都是为自己时,才能成为自己的经营者。找准人生定位

有人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却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就像一壶水只烧到99℃,却始终无法沸腾。我们要得到人生沸腾的灵感就需要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我们要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环境有准确的判断,并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清醒的认识。我们的人生定位要符合时代趋势,同时还要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如果人生定位错了,即使实现了当初设定的人生目标,也不是我们想要的人生。明确成长目标

人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我们在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后,要明确每个阶段的成长目标。我们可以运用SWOT原则来制定自己的人生目标。首先目标要具体,能够量化的就尽量用数字表达;同时要可衡量,也就是能够对目标达成情况做检视;目标不能定得太低,也不能太高,跳一跳要够得着;各个目标相互关联,共同为更远大的目标服务;最后要有时间的限制,不能没有截止的时间要求。只有以具体目标为指引,我们才能一步步实现自己的人生定位。学会自我激励

我们要成为自己的经营者就要学会自我激励。我们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动力让自己前行。如果这种动力源于外界的奖励或惩罚,就是外部激励。如果只是靠外部激励来推动自己,则我们就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如果我们不需要通过外部激励来促使自己行动,而是围绕自己的目标主动工作,这就是自我激励。一个自我激励的人不需要他人的督促和监督,就会表现出自动自发。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自我激励才能让我们乐在其中。不断自我超越

这个世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管自己已经取得了多大的成就,永远都有进步的空间。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特别是身处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只有努力奔跑才能留在原地。所以,我们不要让自己安于现状,对自己要不断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通过持续的自我超越,我们的人生才能更加丰富多彩。我们不断成长的过程,就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打造个人品牌

其实,每个人都是一家公司,都有一个品牌。我们只有具备自我经营的意识和方法才能经营好自己。我们的言行举止都是自我品牌的展示,我们自己才是工作生活中一切问题的根本。我们在朝自己的目标前行过程中,要不断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要不断强化和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要针对不足做出改进。只要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我们就能遇见更好的自己。第二章 揭开梦想的秘密类能够离开森林,走向平原,走向江海,走向太空,最重要的人原因和动力其实不是逻辑,而是梦想。因为梦想总会指引我们找到实现的逻辑。周恩来总理小时候读书时,他的老师曾问全班同学“为什么而读书?”有人回答为做官,有人回答为挣钱,也有人回答为明理……只有周恩来的回答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当时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并不能真正理解不同回答背后折射出的人生梦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明白梦想对一个人的深刻影响时,我才知道周恩来总理一生所取得的成就与他如此立意高远的人生追求息息相关。人因梦想而伟大

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时,马云说:“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梦想是我们对未来的一种期待。正是一群有梦想的人在推动着每个时代快速进步。电影《中国合伙人》中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台词:梦想就是一种让你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人生本无意义,因为有了梦想而被赋予意义。所有能够取得大成就的人,都一定有一个伟大的梦想。梦想决定格局

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可以分为经验、知识、文化、智慧4个层次。在工作生活的实践中我们会获得经验。但我们不能止于经验,而要总结出背后的规律,进而上升到知识层面。把经验升华为知识的时候就可以举一反三,更有利于学习传播。从研究到实践,形成系统的理论、方法、工具,只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才能上升为文化。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能够跳出单一的知识体系,看到各种文化背后的异同,这就需要智慧。智慧取决于格决,格局取决于梦想。大梦想者有大格局,大格局者有大智慧。赋予生命意义

我们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只是为了吃饭。有人感叹,很多人二三十岁就“死”了,但到七八十岁才“埋”。意思是说有些人在该为梦想而奋斗的年龄,却选择了安逸。虽然活到了七八十岁,但却像行尸走肉一样没有激情。他们的生命只是在简单重复,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得到成长。一个人正是因为有了梦想才赋予了生命意义。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两次生命,一次是从出生开始,一次是从找到梦想开始。人生的导航仪

在大海中航行,如果没有方向,无论东南西北风都是逆风。我们想开车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只需要在导航仪中输入目的地,就会规划出行驶的路线。人生梦想就像导航仪一样为我们指引前行之路。一个没有梦想的人生注定只能随波逐流。我们只有明确了自己的梦想,人生才不会迷惘。我们要始终朝着梦想的方向展开行动,好让自己少走弯路。前行的原动力

一个人可以什么都没有,但不能没有梦想。因为只要梦想还在,希望就还在!每天真正叫醒我们的不是闹钟,而是梦想。我们发现一个真正有梦想的人都表现得更积极向上,做事情根本不需要人督促和提醒。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们虽起早贪黑,却乐在其中。也正是因为有了梦想,才能无畏艰险奋勇前行,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我们才会感觉到时间的宝贵和生命的意义。结果说明一切

哈佛大学曾对一群年轻人做过一项调查,了解他们未来的目标。结果显示,有27%的人根本没有思考过自己的未来;60%的人只有模糊的短期目标;7%的人有明确的短期目标;只有3%的人有明确的长期梦想。20年后的跟进调查发现,那27%没有目标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60%有模糊短期目标的人都过着普通人的生活;而那7%有明确短期目标的人成了社会各界的精英;只有那3%有人生梦想的人成了各个领域的领袖。一个神奇的法则

澳大利亚的朗达·拜恩曾出版过一本中文译名为《秘密》的书。这本书里阐述了一个神奇的法则,即人类所有的思维活动都会产生某种特定的频率,而这种频率会吸引相同频率的事物引发共振,从而将我们所想的事物吸引到自己身边。把思想集中在某个领域时,和这个领域相关的人、事、物就会被吸引而来,这就是吸引力法则。我们不要把吸引力法则神化,但却可以从中得到几点影响现实生活的重要启示。聚焦梦想

一个人如果没有明确的人生梦想就会失去方向,就很难发现身边的事物对自己有什么影响。有了梦想就可以帮助我们把注意力都集中起来,聚焦到与梦想相关的事物上。我们关注什么才更容易发现什么,不然即使就在我们眼前也常常视而不见。就像笔者在不喝茶以前很少留意卖茶的地方,当自己喜欢上喝茶以后才发现到处都有茶庄。我们每个人的时间、精力都非常有限,只有把注意力集中到能帮助我们实现梦想的事物上才更有意义。同频共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就像收音机一样,只有信号同频才能接收到节目信息。我们很容易与自己感兴趣的人、事、物产生共鸣。就像一个热爱音乐的人与另一个热爱音乐的人会很容易找到很多共同话题一样,通过聊音乐相关的话题,他们很快就能成为好朋友。所有与音乐有关的信息都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让他们主动接近这些事物。这就像两块磁铁一样互相吸引,最终会走到一起。有共同爱好的人越多,形成的影响力就越大。他们的力量在某个领域积聚,才能推动该领域快速发展。创造现实“有无”听起来是一个非常深奥的哲学命题,其实我们每天都在运用“有无”的规律。一个人只要愿望足够强烈,并能够朝着目标坚持行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有机会梦想成真。人类世界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源于梦想。因为人类梦想能上天,所以就发明了飞机、飞船;因为人类梦想能看得更远,所以就发明了望远镜;因为人类梦想跑得更快,所以就发明了汽车……梦想为我们的现实世界创造了无数个奇迹,同时也在不断创造新的现实。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用梦想来指引自己前行,并把梦想变成现实。

人类与其他生命体相比有一个非常独特的能力,就是能够想象,这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被称为认知革命。而梦想就是一个人对未来的一种设想,是人类独有的天赋。也正因为人拥有想象力,才让很多原本不存在的新事物从无到有。但我们不能进入吸引力法则的一个误区,即以为只要想一想就能成功。其实,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只有空想,而是要脚踏实地地去做才能一步步梦想成真。只有鲜花才会吸引蝴蝶和蜜蜂,而我们只有做好自己才能把自己想要的人、事、物吸引过来。从悟道走向证道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不断悟道和证道的过程。我们在工作生活中不断探索和思考人、事、物的规律,并通过实践将自己的认识进行验证。《大学》中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止、定、静、安、虑、得”就是验证儒家思想的方法,统称为“六证”。儒家思想的这六证就如同一幢房子的六扇门,不管我们从哪一扇门进去,只有把六扇门全都找到才能真正了解这幢房子。“六证”其实也是我们明确梦想和实现梦想的过程。“知止”才能以终为始

一个人之所以会感觉迷惘是因为不知道真正想要什么。《大学》中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就是要知道自己最终的目标是什么,儒家追求“止”于内圣外王的圆满人生。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清楚地知道自己最终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也就是自己的人生梦想是什么。我们只要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以终为始就不会迷失方向。我们在内心就会形成判断是非得失的人生准则,就会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有定”才不会随波逐流

我们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时,就不会再人云亦云。所以“定”是指要明确目标,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不是随波逐流。《大学》中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一个人如果掌握了世界的规律,并从内心认同和遵循这些规律,就不会急于求成,就能让自己的内心安静下来。当我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如何才能实现自己想要的目标时,就会感到迷惘。就像一杯浑浊的水,只要把杯子固定下来,水就会慢慢变得清澈。人也是一样的道理,只要确定了自己真正要什么,就不会被无关紧要的东西诱惑。“能静”才会活在当下

曾有一个小和尚问他的师父:“您在得道前做什么?”师父回答说:“念经,挑水,砍柴。”于是小和尚又问:“那您在得道后又做什么?”师父还是回答:“念经,挑水,砍柴。”小和尚不解地问:“那得道前和得道后有什么差别呢?”师父说:“得道前念经想着挑水,挑水想着砍柴。得道后念经就专心念经,砍柴就专心砍柴。”得道后与得道前的差别在于是否能够真正活在当下。我们要做到这一点的基础就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只有心静才能专注于当下的人、事、物,用心感受当下的一切。“能安”才能从容不迫“静而后能安”,如果心不能静就会心浮气躁。我们一旦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就能做到随遇而安,而不会被外部环境干扰。正所谓“此心安处是吾乡”。只要做到心安,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地方都能自得其乐。也只有心安才能从容不迫地应对人生中的荣辱沉浮。自古以来,人们都向往安居乐业的生活,而在现实生活中难免会遇到许多突如其来的变数,我们只有内心安定才能真正做到安居乐业。“能虑”方可万无一失

如果我们不能安心于当下,就无法深入、全面地思考所面临的问题,只有在内心安定的状态下才能把事情考虑得更周全。所以,我们要避免在情绪不稳定时做决策。做出重大决策之前要给自己静下来思考的时间。也就是要把与问题相关的人、事、物的规律想清楚,要根据“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来做决策,这就是“虑”。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只有提前把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考虑到了,方可做到未雨绸缪。“能得”才是终成正果

我们只有坚持按照人、事、物的规律来开展各项工作才能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格物、致知”就是要掌握工作生活中人、事、物的规律;“诚意、正心”是要让自己的情、欲、念符合人、事、物的规律;“修身”是要做到知行合一;最终才能实现“齐家、治业、和天下”的人生目标,也就是“能得”。从“知止”到“能得”的六证就是一个人最终实现内圣外王的证道过程。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道理才是真正的规律。人生追求的底色

我们要想确定自己的人生梦想,就要先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人生梦想就是我们一生所追求的目标。梦想的背后承载着我们许许多多的期望。我们要谈梦想就要对人的需求有全面科学的认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做了总结归类,也就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马斯洛的理论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的不同需求,这些需求就是我们人生梦想的底色。图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生理需求

生理需求是一个人能够活下去的基本需求。水、空气、食物、睡眠、健康等都属于生理需求。一个人要真正做到安贫乐道非常难。当一个人的基本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他对这些需求就会表现得特别强烈。但一个人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却不能只是为了吃饭,而是应该有更高的追求。所以,我们不仅要能满足自己的合理生理需求,还要有高于生理需求的人生追求。安全需求

当一个人满足了吃饱穿暖这些基本的生理需求后,就会开始特别关注安全需求。所以,像煤矿开采、建筑工地、高空作业等危险性高的职业,大部分生活条件较好的人都不太愿意选择这类工作。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健康平安,生活稳定。当我们缺乏安全感时,就会感受到各种威胁,从而导致自己精神紧张,恐惧不安。我们对安全的需求同样属于一个人较低层次的需求。社交需求

在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之上是社交需求,也就是对友谊、爱情等被他人接纳的情感需求。一个人如果感受不到自己被他人接纳和关爱,就会认为自己不重要,找不到人生存在的价值。很多人为了融入某个圈子,可以无视理性甚至丧失道德底线。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我们要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能因社交需求而失去独立的人格。尊重需求

我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都有被人尊重的需求。当一个人缺少尊重时就会变得特别爱面子,很容易被虚荣吸引。尊重需求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可以激发一个人追求名声、地位和成就。也正是因为人有被尊重的需求,才可以引导其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我们要通过追求对社会有价值的梦想来获得尊重,从而实现成人达己的目标。自我实现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第五个层级是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一个人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创造自身最大人生价值的需求。我们经常想到的“怀才不遇”就是自我实现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现实境遇。当我们自我实现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工作生活空虚乏味,缺少积极主动性。人生梦想是一个人追求的长远目标,也是自我实现的奋斗方向。成就他人

人生的意义不能只是为了成就自己,还要能成就更多的人。中国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的品德。我们应超越单纯的自利性需求,追求与人为善的利他主义。当我们帮助他人解决了问题时,内心是充满喜悦的。所以,一个人自身的成就要与为他人创造的价值成正比,只有把这两者统一起来才能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用慈悲之心去成就他人才是实现人生追求的大道。天人合一

中国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也就是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我们每个人都要处理好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环境的关系。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就是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源于太执着于自我,以自己的利害得失来判断世界。其实,这个世界的万物本为一体,我们所看到的变化只是能量的循环而已。我们只有跳出自我的概念,看空自己才能得到内心的自由,真正做到顺其自然。

成就他人是慈悲,天人合一是智慧。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再加上成就他人和天人合一的更高追求,我们可以把人的需求分为七大类,这七大类的需求又可以分为身、心、灵三个层次。身需的重点是物质,最高追求是健康;心需的重点是情感,最高追求是慈悲;灵需的重点是智慧,最高追求是空无。生理和安全的需求主要属于身需;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主要属于心需;成就他人和天人合一主要属于灵需。每个人都有身、心、灵的需求,只是不同的人重点需求会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他的需求重点也会发生变化。但一个人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需求层次才能升华自己的人生。我们的人生梦想要建立在高层次的需求上,这样才能快速提升自己的人生格局,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