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冠经典书系·外国卷:法布尔——昆虫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6 06:12:34

点击下载

作者:法布尔(Fabre.J.H.)段惠贤、宋春淑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美冠经典书系·外国卷:法布尔——昆虫记

美冠经典书系·外国卷:法布尔——昆虫记试读:

前言

Preface

每个人都曾有过童年,有过拨开草叶、寻见昆虫的惊喜,有过对多姿多彩的昆虫世界深深的好奇。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多数人渐渐淡漠了当初那份心灵的悸动。但是,法国有一位老人却穷其一生与昆虫为伴,乐此不疲,为我们留下了皇皇十卷本的鸿篇巨制,这就是法布尔和他的传世之作《昆虫记》。

如果说法布尔倾注毕生精力来观察和研究“虫子”是一个奇迹,那么,他满怀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来为自然界中看似微不足道的“虫子”著述,就更难能可贵了。他这部关于“虫子”的巨著,被看成是法国历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曾被哈佛大学113位教授推荐为最有影响力的书,同时被誉为“永远解读不尽的书”、“值得传给下一代的书”。它既是一部严谨的科普著作,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被人们称为“昆虫世界永恒的史诗”。《昆虫记》共十卷,长达二三百万字。在这部书中,作者摒弃了传统的解剖分类方法,取而代之在野外环境中观察昆虫的自然生存状态,或者将昆虫带回家中亲自培养,从而细致、生动地记录下这些小生命的体貌特征、食性、喜好、生存技巧、蜕变、繁衍和死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复的比较和思考,最终形成了这部内容翔实的巨著。正如法布尔自己所说:“你们是剖开昆虫的肚子,我却是研究它们的活体;你们把昆虫当做令人恐惧或怜悯的东西,我却让人们能够爱它;你们在撕、拉、切、剁的车间里操作,我则是在蓝天之下,听着蝉鸣音乐从事观察;你们强行将细胞和原生质置于化学反应剂之中,我却在各种本能表现最突出的时候探究本能;你们倾心关注的是死亡,我悉心观察的是生命。”惟其如此,《昆虫记》生动自然,洋溢着生命的情趣和活力。《昆虫记》问世以后,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有了汉译本,当时便引发了读者浓厚的兴趣。到90年代末,我国又掀起了“法布尔热”,各种摘译本、缩编本、改写本层出不穷。综观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多数版本,或浅近通俗,删改过度,或晦涩冗长,过分忠实于原著,适合研究者或感兴趣的成年人阅读,而真正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寥寥无几。为此,我们从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和理解水平出发,重新编译了这本《昆虫记》。

本书主要侧重从两个方面选译:一是选取那些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昆虫,这样可以和我们平日的观察交互印证,更具情趣;二是选取那些文学性、可读性较强的片断,这样更容易激发青少年读者的阅读兴趣,将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昆虫记》原著的各个章节之间并无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节选本不会妨碍读者的理解,同时还能在最大程度上保持原著的风格。

本书分为十四章,第一章“荒石园”介绍了昆虫们栖居的自然环境和作者的天然实验室。以下十三章按昆虫的种类编排,着重介绍了蜂、金龟子、蝉、螳螂、蟋蟀、蜘蛛、蝎子等,每种昆虫之下或按昆虫小类编排,或按其不同生活习性记述。总之,本书力求在忠实原著的整体风貌和表达特色的基础之上,从青少年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出发,让广大青少年读者利用有限的阅读时间和精力,以轻松愉悦的心情充分享受名著带给我们的精神滋养。第一章荒石园

我有一个梦想,就是在野外建一个自己的实验室。那是一个四周围起来的不太大的地方,偏僻、荒凉、被太阳炙烤着、长满了荆棘和野草,却是黄蜂等昆虫的美好家园。在那里没有烦扰,我可以专心致志地与昆虫朋友们对话,提问和回答都是通过“实验”这种独特的语言来进行;在那里,我无须长途跋涉,无须伤心分神,我可以从容地安排自己的计划,设下缜密的“圈套”,等待观察的结果。是的,这是我的心愿,这是我的梦想,但当我每天还要为面包操心的时候,这些只能是缥缈的云烟。

四十年后,经过不懈的奋斗,我终于拥有了这样一座实验室。回顾过去的岁月,除去失去的东西,我毫无遗憾,也无所谓内疚。当然,我也根本不希望什么。体验了形形色色的世态炎凉,心已支离破碎。人有时会自问:“如果仅仅是为了活命,如此辛苦是不是值得?”这就是我现在的心境。

我的周围满目废墟,但见一截断壁岿然挺立,就如同我挚爱真理和科学的信念。哦,昆虫们,这些自然界的能工巧匠!我现在可否为你们的历史追加几页真实的文字?体力是否会给毅力拆台?既然有这样的忧虑,我为什么还将你们搁置这么久?这一点,已经遭到了一些朋友的指责。请你们去转告我的那些朋友,不是我健忘,也不是我怠惰,我一直惦记着你们,我深信节腹泥蜂的密洞里,一定有很有趣的秘密还没有揭示,我深信洞泥蜂的猎食一定有新奇的细节。可是我时间有限,孤立无援,又时时为养家糊口而奔波:人要高谈阔论,也必须先能活命。你们这样去告诉他们,他们一定会谅解我。

还有人指责我的表述不够严谨,其实,只是我的文章没有干干巴巴的学院气罢了。在他们看来,一篇文字如果不晦涩难懂,就不能保持表达真理的功能。长蜇针和披鞘翅的昆虫们,请你们过来为我辩护,告诉他们,我和你们之间共同生活的亲密感情;告诉他们,我观察时付出的极大耐心;告诉他们,我记录时的严谨细致。不错,我的文稿没有满篇空洞的程式,也没有故作高深的胡言乱语,我只是准确地记录观察到的事实,既不添加,也不忽略。

我亲爱的虫子们,如果你们说服不了那些狂妄的人,就让我来告诉他们:“你们为了研究,剖开虫子的肚子,我却观察它们的活体;你们让虫子变得令人恐惧,我却让它们变得可爱;你们在撕、拉、切、剁的车间操作,我却在蓝天之下伴着蝉鸣工作;你们强行将细胞和原生质置于化学的试剂之中,我却在生命活动中探究本能;你们关注的是死亡,我观察的是生命。我还要进一步表明我的立场:自然史原本是研究人类童年的辉煌事业,却由于分离细胞技术的高度发达,变得面目可憎。的的确确,我的文章是写给学者们看的,但更是写给青年人看的。我想让他们热爱而不是憎恨自然史,这也正是我始终坚持真实、一丝不苟,不去拜读你们那类科学华章的原因。”

但是,此时此刻我要做的不是这件事,我要给大家说一说这块即将成为昆虫学实验室的土地。这一小块地在一个僻静的小村庄里,当地人把这种地叫作“阿尔玛斯”,意思是只生长百里香类植物的多石生荒地。我的这块生荒地在碎石间夹杂了少许的红壤,据说,过去这里还曾种过葡萄,但现在已经荡然无存。地上只生长着百里香、熏衣草和一些胭脂虫栎树丛。

后来,这里长满了荆蓟等菊科类植物。放眼望去,在矢车菊交织难辨的乱丛中,一种西班牙牡莉植物高高地矗立着,它的形状像枝状大烛台,枝头开满了火焰般橙红色的大瓣花,浑身长满尖刺。伊利里亚棉蓟还要高它一头,直直地耸立着,梢头顶着带小刺的紫色绒球。当然,这里还分布着庞大的蓟类植物家族,它们有的浑身长着棘刺,令采摘者不知如何下手;有的在叶脉的末端形成梭镖般的硬尖儿;有的缩成一团,表面布满针刺。在各种植物的空隙之处,爬满了穗形的蔓生荆棘,秧条上长满了毛刺。如果你要观察在这多刺的花丛中采蜜的蜂类,一定要穿上高筒长靴,否则,你就要为你的粗心付出代价。

这就是我的荒石园,我用四十年的奋斗换来的一片乐园。它是膜翅昆虫的天堂,那长势旺盛的荆蓟和矢车菊把各种职业的蜂吸引到了我的眼前,我从未在一个地点看到过如此众多的蜂类。它们有的是善捕野味的猎手,有的是垒土造巢的泥瓦匠,有的是梳理绒絮的纺织工,有的是善裁花叶的切叶者,有的是以碎纸为材料的建筑工,有的是搅和黏土的抹工,还有钻木的木工、挖隧道的矿工……

瞧这只黄斑蜂,它在矢车菊的网状叶片的梗上刮来刮去,刮出一个小绒球,骄傲地衔在腭间,准备在地下用叶梗绒来包裹自己的蜜和卵。那群切叶蜂正在忙忙碌碌地采花蜜,它们肚子下面长着黑色、白色、火红色的彩粉刷。一会儿,它们还要飞到灌木丛中,去切割一些圆形的叶片来包裹它们的收获品。石泥蜂穿着黑天鹅绒般的制服,专门加工水泥和砾石。明壁泥蜂上下翻飞,左冲右突,它们的家就在附近的墙壁上,或朝阳物体的坡面上。暗壁泥蜂有的在蜗牛的壳内筑巢,有的在芦苇的沟道里安家,有的则借住在石泥蜂的空隧道中。这里的蜂类品种实在繁多,有大头蜂、丽纹蜂、毛足蜂……如果一直数下去,大概会把蜂类家族全都检阅一遍。

泥瓦匠在我的荒石园中遗弃了不少废料,园内到处堆积着沙子和石块。很快,这些建筑材料就被各种住户霸占了。石泥蜂把石头缝当做卧室。凶悍的蜥蜴挑选了一个洞穴,伏在那里等待路过的蜣螂。白袍黑翅的鹡鸰鸟,站在位置最高的石头上吟唱单调的歌曲,石堆里面有它的窝,那里藏着天蓝色的小蛋。如今,鹡鸰鸟已经不在了,我为此感到遗憾,因为它们是很可爱的邻居,至于蜥蜴的离开,我没有丝毫的惋惜。

沙土堆里还隐藏着另一类居民:掘洞的腹泥蜂和各种捕猎蜂。遗憾的是这些昆虫后来被泥瓦匠们赶走了,但有一种居无定所的土蜂没有走开,它们在田园小径和柔软的草坪上飞来飞去,寻觅毛毛虫。各种蛛蜂也留了下来,它们在空中机敏地飞行,左右巡视,随时准备捕猎蜘蛛。有一种巨型蜘蛛,眼睛闪闪发光,令人毛骨悚然,但蛛蜂也会冒险一试。盛夏的午后,蚂蚁冒着酷暑,排着长队,从营房中走来;一群小土蜂懒洋洋地飞动着,忽然一头扎进草堆,去捕猎金龟子的幼虫。

值得研究的对象实在太多了——丁香树上的黄莺,柏树林中的翠鸟,房檐屋瓦下的麻雀,梧桐梢头的金丝雀,还有每晚都前来演奏的鸱鸮。房前有一大片池塘,常有蟾蜍情侣相约来泡澡,而成群的青蛙,则在每天晚上演奏震耳欲聋的交响乐。

有些昆虫无法无天,它们竟然占领了我的房宅。扎着白腰带的土蜂把窝建到了我的门槛上,每次进出房门我都得加倍小心,以免摧毁它的家园,踩上辛勤劳作的“矿工”。石泥蜂把土巢建在屋内墙壁上,窗框上现成的小洞成了它来往的门户。还有少数几只石泥蜂,在百叶窗的边线上建起了自己的巢穴。每到午饭时候,黄蜂就会翩然来访,尝一尝我餐桌上的葡萄是否熟透了。

当然,我的荒石园中的成员不止这些,这里是一个有组织的社会。在这里,我可以兴致盎然地与它们交谈。我的新、老朋友们可以聚在这里猎食、采蜜、筑巢。即使我要改变观察的地点,几百步之外就是大山,不需要长途跋涉。正是认准了这些,我才逃离城市,躲进村庄,干起了给萝卜除草、给莴苣浇水的营生。

人们花费了大量的资金,在海边建立实验室,来解剖对我们没有什么益处的海洋小动物;人们不惜工本,购置精密仪器,雇佣捕捞人员,建造水族馆,为的是了解环节动物的卵块是如何分裂的。这些对我们到底有多大意义呢?而陆地上这些被人们不屑一顾的小虫子,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一座昆虫学的实验室,一座研究活昆虫的实验室,这座实验室以探究这个小世界中的本能、风俗、生活方式、劳作、斗争、繁衍等情况为目的。当今的研究时尚还停留在关注深海软体动物和植形动物上,而对踩在我们脚下的土地却漠然视之。在等待人们改变研究时尚之际,我建立了我的荒石园实验室,这座实验室不花纳税人一分钱。

蜂的种类繁多,大约有一百多种,如:蜜蜂、黄蜂、胡蜂、泥蜂、砂泥蜂、大头泥蜂、黄斑蜂等。我在这些形形色色的蜂中选取几种给大家做一个介绍,和大家共同分享蜂世界里的奥秘。第二章蜂一 蜾蠃

蜾蠃,又名细腰蜂,因为身材细长而得名。它和普通黄蜂一样,身上有着黑黄相间的美丽花纹,在休息的时候它会把翅膀纵向叠成两折,而不像一般昆虫那样平贴在身体的两侧。蜾蠃的肚子鼓鼓的,如同葫芦一样,却一点儿不妨碍它自由自在地飞行。

我们周围常见的蜾蠃有两种:一种个头儿稍大,将近3厘米长,我们称之为阿蜾蠃;另一种个头儿较小,我们叫它点蜾蠃。它们不但有着相似的形状与颜色,而且都有高超的建筑技能。如果你看到它们,想必也一定会赞叹它们的技艺。下面就让我带领你参观一下它们的杰作,让你先睹为快吧!

虽然蜾蠃与普通黄蜂一样,以捕食毛虫为主,但它们在建造房屋的本领方面却有天壤之别。普通黄蜂的房屋只有一个小走廊,走廊尽头是一个不规则的洞穴。而蜾蠃的巢决不像黄蜂的地洞那样简陋。它们会先将土弄松,再将其搬走,然后将杂物从中挑出,最后糊在外墙上。不管建在哪里,它们的房屋都是那么漂亮、那么坚固。你甚至会以为建造它的是一个出色的建筑大师,而不是一只蜾蠃。

或许你会好奇,这样的建筑师一般会把自己的房屋建在什么地方呢?阿蜾蠃的祖先来自非洲,因此,它们常常喜欢选择阳光充足的地方筑巢,比如离地面不高的大圆石上。在阳光比较强烈的时候,那里的温度高得就像蒸桑拿一样,这也正是阿蜾蠃选择这里的原因。而点蜾蠃则没有那么苛刻,它们可以把自己的家安在墙上、石头上、树枝上,甚至在你家半关的木制百叶窗上都能发现它们的杰作。它们不像那些非洲同类那么怕冷,随便有个支撑物就可以安家,因此不会为了找筑巢的地点而绞尽脑汁。

阿蜾蠃的房屋从外形上看主要有两种。当支撑物是一个水平面时,它的巢就像一个半球状的帽子,头顶则有一个足够宽敞的出口,远远望去如同一个细长的烟囱。当支撑物垂直于水平面时,它的巢还是一个半球状的帽子,只是用来进出的烟囱口开在一边,而且开口朝上。它们首先采集一些干燥坚硬的小碎石,然后用上颚从小石头或公路上刮取少量的干燥黏土,再用唾液将其浸湿,揉成一个规则的泥球,用作灰泥黏合剂。这种灰泥不但可以增加房屋的防潮性,而且可以增加蜂窝在风雨中的坚固性。它们还可以用同样的方法铺设出进出的通道。

在房屋建造材料的选择过程中,有一点是非常需要注意的,那就是要选择非常干燥的材料,因为潮湿的石材和灰土无法吸附蜾蠃的唾液,所以就不会有黏合力,建成的巢穴也极易被摧毁。因此,蜾蠃具有足够的鉴别力来分辨哪些是潮湿的,哪些是干燥的。如果周围没有干燥的泥土,它们经常会飞到很远的大路边去采集干灰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它们的房子能在风雨中坚不可摧。所以,蜾蠃对建材的要求是其他蜂类无法比拟的。它们对碎石的选择和灰土一样,也十分挑剔。使用的碎石粒一般只有胡椒粒那么大。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它们会挑选那些光滑、半透明的小石英石,并用自己的上颚一块块地测量石块的大小,只有那些尺寸、硬度完全符合要求的石块才能最终入选。

在选好位置和户型后,下面就开始盖房子了。蜾蠃在盖房时,需要先在光滑的岩石表面垒上一圈圆形的灰泥篱笆。在篱笆的灰泥固结以前,它们需将采集到的小石头一半轻轻嵌入圆形的灰泥篱笆,另一半则留在外面作为房屋的外壁。为了使自己的房屋更舒服,它们有时会在内壁抹上一层灰泥,使其更加光滑。就这样,在露出的一半石头上再抹一层灰泥,上面再镶一层小石头,如此重复。随着房子框架逐步升高,它们的巢逐渐向中间收拢,于是便形成了一个半球形的圆屋。圆屋造好后,蜾蠃会在屋顶上方开个圆孔,用灰泥一直延伸到巢里,来作为日常生活的进出口。当它们在巢里产下卵并给后代预备了充足的食物后,蜾蠃会用一个小石块作塞子来堵住出口,这样就可以帮它们的子女来抵挡严寒和天敌的攻击了。它们真不愧为伟大而细心的建筑师!

在这些建筑大师的作品里,我们时常会欣赏到一定的艺术性。有的蜂巢圆屋顶上会装饰一些十分漂亮的蜗牛壳,甚至有的蜾蠃完全用较小的苹果蜗牛壳来代替碎石,整个蜂巢看起来就像一个精致的贝壳盒子,完全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珍品!除了贝壳外,在它们的屋顶你还会看到光滑闪亮的石英石、色彩斑斓的小蛇皮等,这些都足以证明蜾蠃有着非同一般的艺术鉴赏力。有了这些装饰后,它们的住宅不仅美观,而且更加结实了。这些建筑大师兼艺术家绝不会放过这种显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说完了住,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蜾蠃的食吧。

看蜾蠃的食谱,我们通常会感觉很单调,主要是一些小蝴蝶和飞蛾的幼虫,也就是一些小毛毛虫。雌蜂会把卵和小毛毛虫一起放在巢内,当幼蜂破卵而出时,这些小毛毛虫就变成了它们的餐桌美味。虽说菜品单一,但对于蜾蠃来说,不仅味道好,而且营养价值极高。同时,这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蜾蠃怎样随着环境、季节的变化而本能地调节食谱。有人曾相隔二十多年在两个完全不同的地点去观察阿蜾蠃的食物,结果发现了一些特征相同的毛虫:它们身体呈黄色,覆盖着白毛或少数灰绿色的毛;头部比第一个体节要宽,呈黑色,没有光泽,长有硬毛。由此可见,时间与地点的改变并未影响到阿蜾蠃对于某种食物的偏好,它们还是忠贞不渝地恪守着老祖宗的传统。点蜾蠃也有自己的食谱。它的食物主要是一种灰绿色的小毛虫。这种毛虫头比身体窄,带有褐色的斑点,身体中间的体节上还有两行灰绿色圆圈,圈内各有一个黑点,黑点上有一根黑色的纤毛。但偶尔也有例外,点蜾蠃也吃一种灰黄色的毛虫。对于蜾蠃的食物,我们在这里有必要给大家澄清一个事实。中国《诗经》中有这样一句,叫“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所据的民间传说是蜾蠃——这种细腰蜂——有雄无雌,无法生殖,所以就捕获“螟蛉”(一种生活在桑树上的小青虫)的幼虫,将它哺育长大,以此来传宗接代,这应算是古人的俗见陋闻了。事实上,蜾蠃不但不是小虫子亲爱的干妈,反而是杀死它们的残忍对手。

了解了蜾蠃的食谱,再来看一下它们的食量,看看我们能不能有新的发现。

打开阿蜾蠃的巢穴,你会发现有的巢中有五条虫子,有的却有十条,而这些虫子的大小基本相差不多。都是刚破卵而出的幼蜂,为什么食量会相差一倍呢?原来刚出生的幼蜂都有着相同的饭量,除非它们的性别不同。在成蜂中,雌性无论在体积上还是重量上几乎都是雄性的两倍。所以雌蜂需要两倍的食物才能“长大成人”,这也就是我们在蜂巢中发现毛虫不一样多的原因了。可是,这些食物都是在幼蜂出生前就已经准备好的,蜾蠃妈妈怎么会提前知道宝宝的性别呢?难道它有先知先觉的本事吗?我们现在还无从回答。看来,神秘的自然界有太多未知的秘密在等待我们探索。

有人对刚出生的幼蜂如何进食感到很好奇,于是他们在砾石堆里找到有幼蜂的蜂巢,把它们带回实验室,然后把幼蜂和毛虫一起从蜂巢里转移到方便观察的地方,希望能准确而直观地进行研究。但遗憾的是,离开蜂巢的幼蜂无一例外地全部死去了。或许是打开蜂巢时伤害了它们?可是不管怎么小心谨慎,最后的结局都是一样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原来,雌蜂会把卵产在半空中,蜂卵被一根比蛛丝还细且富有弹性的丝线悬挂在蜂房的顶棚上,精巧的蜂卵在丝线底部随着微弱的空气轻轻地摇摆,丝线下方正是它们的美食——那堆小毛虫。在另一个蜂房里,显然幼蜂已经出世一段时间了,但它的尾部仍像蜂卵一样被悬丝垂直地吊着,只是这根丝线已经被幼蜂脱下的卵壳延长了。它正在空中弯着腰享受着它的美食,没有死去的毛虫有时会进行挣扎抵抗,幼蜂便会立刻沿着悬丝躲回卵壳内。等危险过后,他又会马上回去进食。

现在,我们明白那些做实验的人失败的原因了。他们根本就没有注意到那根重要的悬丝,正是这根细丝才得以让蜂卵安全地成长,在幼蜂出世后又能帮助它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如果弄断悬丝,毫无疑问,娇小的蜂卵或者幼蜂只能被毛虫摧残致死。

上面讲了这么多,你是不是感觉蜾蠃真的很聪明呢?如果你也对蜾蠃有兴趣,就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观察、去研究吧,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秘密被你揭开!二 泥蜂

泥蜂与蜾蠃极为相似,它们有着同样的外表,同样折叠起来的翅膀,同样的捕食天性,甚至连储存的食物也相同(毛虫),泥蜂的产卵方式和蜾蠃的产卵方式也是相同的,即用悬线将卵悬挂在蜂房的后顶棚上。一根短短的丝线一头系着悬空的蜂卵,一头固定在蜂房的顶棚上。这些都说明泥蜂与蜾蠃是“近亲”。

泥蜂筑巢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泥蜂喜欢选择蜾蠃废弃的房子居住,它们会用黏土做成隔断,将原来宽敞的房间分隔成几间小屋给儿女们居住。有的泥蜂喜欢选择一种细腰蜂的旧居;有的泥蜂善于将荆棘木髓抽空、分层,建造成一座长鞘状的房子;有的泥蜂在干枯的无花果树的枝干上凿出一条长廊,作为自己的房子;还有一种泥蜂在一些被践踏得很结实的土路上挖洞,挖到一定的深度,再用挖出的土在洞口围上一圈高耸的篱笆。这些不同种类的泥蜂都值得我们去观察、研究,而我今天只给大家介绍其中的一种。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这种泥蜂蜂巢的构造吧!它的蜂巢出口是一个小圆孔,被安置在一个红泥坡的垂直面上,在圆孔的边缘,有一条用泥土建成的弯曲的管子,管口朝下,这是泥蜂挖洞时掏出的泥土,管子位于房子的入口处,俨然是一个门厅。整条管道长约2.5厘米,内径约5毫米。与管道连接的是一条通廊,延伸至地下15厘米深,在通廊上又分布出多个小通道,通向各个蜂房,幼蜂都有自己独立的房间,各个房间又都有自己的小通道,互不干扰。蜂房有十多间甚至更多,无论是从建筑还是容积方面来看,幼蜂的房间并没有什么非凡之处,只是都在走廊的尽头,有的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有的则有点儿倾斜,没有固定的标准。这些蜂房里储藏着蜂卵和食物,当一间蜂房里备齐了卵和必需品时,泥蜂就会用泥土将洞口封住。然后将封口作为另一面墙壁,在主通廊的一侧挖出另一间蜂房。全部蜂房建好以后,泥蜂还要把所有的通廊用土填满并且不露痕迹。这样,除了泥蜂自己,其他昆虫要想找到蜂巢可就非常难了。

泥蜂的工作时间一般是在每年的五月底开始,一直持续到六月底。这个时节,泥蜂在沙土里挖一个比它们自己身体略宽的圆孔,并在洞口造一个空管道,与洞口粗细一致。管道以洞口为基座,先是沿着洞口基地的表面垂直向上垒,随后又曲折地向下弯,洞越深,管道就越长。管道由挖洞时掏出的泥土建成,它是由一个个泥球渐次垒起来的,每一段之间都有一定的间隙。

泥蜂工作的主要工具是上颚牙齿,它们厉害得很,能咬断很坚硬的东西。泥蜂在准备挖泥土筑巢的时候,先从嘴里吐出一两滴唾液将土块软化,慢慢地把土块变成糊状,然后再用牙齿咀嚼。接下来两条前腿迅速地将泥块滚成一个葡萄大小的小球,并把小球运到所挖洞穴的边缘。第一个小球用作管道的地基,泥蜂用它的前腿与牙齿抱着小球,拍打着,然后把它压平,使洞口的边缘高出原来的地面。然后,泥蜂再去挖土、做泥球,开始第二轮的运输,接着将泥球压平叠压在洞口的边缘。泥蜂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不停地运泥球,洞口的管道也随之越垒越高。泥蜂用一个小时就能挖出一个能容纳自己身躯的小圆孔,并建起一条长度与圆洞深度相当的通道。几个小时后,通道就会有5厘米深。泥蜂洞穴的深度并不固定,有的洞穴从洞口算起有十余厘米,有的只有五六厘米。同样,蜂巢外的管道也有长有短,长的是短的两三倍。泥蜂从洞中掏出的泥球并不是都用来建造管道,如果泥蜂觉得管道长度已经够用了,就会把多余的泥球扔出管道。

泥蜂在坚固的泥砖或黏土中凿洞穴,就是为了贮藏蜂卵和幼蜂的食物。洞外的泥管子又有什么用处呢?原来,雌蜂建的通道并不是全部用来作为幼蜂的巢穴,幼蜂只需要一部分空间,但为了保护幼蜂,使它们免于阳光的曝晒,洞穴一定要挖得深一些。幼蜂就居住在洞穴的底部,雌蜂给幼蜂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会把其余部分用洞穴上部的泥沙填满。雌蜂把蜂房内的食物储藏完毕并且产卵之后,就会从泥管子上咬泥土,把泥土润湿成泥丸子搬回洞中,把洞穴一点一点地填满。

上面我们提到泥蜂储藏的食物是毛虫,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蜂巢里面的猎物——毛虫吧!泥蜂巢里面有很多大小不一的小虫,最长的也只有二三厘米,小虫子头部是发亮的深黑色,它们的行走器官是一对平平的小胖乳头。从其特征来看,这些长短不一的小虫子属于同一种类,但颜色不尽相同。多数小虫子的颜色呈泛黄的淡绿色,身上有两条宽阔的纵形条纹。这些条纹有的是深绿色的,有的是淡红色的。它们全身布满了黑色的小瘤,小瘤上有毛。小虫子都没有脚。

刚刚孵化出来的幼蜂身体稚黄,前面我们说过,泥蜂的卵是悬挂在蜂房的顶棚上的,所以刚刚孵化出来的幼蜂头朝下,尾巴末端悬挂在悬线上。它们出生后不久就开始享用美餐了。皮肤柔嫩的小毛虫非常对幼蜂的胃口。幼蜂用一整天的时间就消灭了一条小毛虫,之后一段时间内它便蜷缩着身体一动不动;再过一段时间,幼蜂逐渐长大,有了一定的防御能力,这时候,它便离开了吊索。

自然界中的蜂类大多是先储存食物然后再产卵,而泥蜂则是先产卵而后储存食物。泥蜂产卵的位置十分特殊,它们不是随随便便找一个位置就产卵,而是将卵悬挂在靠近巢穴底部即入口处对面的位置。这种位置的选择有其特殊的意义,因为泥蜂是先产卵后储粮,所以它产卵时就一定要考虑留出足够的空间,来储存食物,只有把卵产在门对面贴近巢壁的位置,把外面的地方都让出来,才能充分地利用空间。雌蜂在选好特定位置产卵之后,就会把猎物一只只地沿着入口处堆放,直到蜂巢中填满了食物,它才把蜂巢入口封死。让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泥蜂不把卵产在门对面的巢壁旁,而是随意把卵产在某个地方,那么在储存食物的过程中,万一碰到悬丝,蜂卵就会面临危险。

泥蜂在储存粮食时是很辛劳的,为幼蜂准备充足的食物要花费很多天,并且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捕捉到猎物。泥蜂在堆放食物时也有特定顺序,即遵循由远及近的顺序,离蜂卵最近也就是离入口最远的猎物是先捕捉到的,离蜂卵最远的即离入口最近的,是后捕捉到的。这样,猎物便形成了一种由弱到强的顺序,因为这些虫子在蜂巢中长期得不到食物,并且还被泥蜂刺伤过,所以它们势必一天天衰弱下去。离蜂卵最近(即离入口最远)的虫子被捕捉的时间最早,一般情况下会最虚弱,这对刚出生的幼蜂来讲,是不会具有太大的危险性的。随着幼蜂的不断成长,面临的猎物相对来讲就越强壮些,当然也越新鲜。此时那些小虫子对幼蜂已构不成很大的危胁了,因为幼蜂的身体逐渐强壮起来,已经能够应付这些身体比较强壮的食物了。

我们要特别说明的是,蜂房形状的设计充分体现出泥蜂为储粮做了充足的考虑。靠近出口的部分是储藏室,储藏室的形状是圆筒形的,这样留给小虫子的位置就很小,使它们能固定在原来的位置上而不致滑下去。储藏室的后面是蜂巢,蜂巢呈椭圆形,为幼蜂提供了一个很大的房间。幼蜂房和储藏室的面积区分很明显,储藏室的直径要比幼蜂房的直径长很多,这种聪明别致的室内布局是其他蜂类的房屋所不能比拟的。

还有一点需要我们注意,泥蜂巢穴两端食物的堆放也是不同的。离蜂卵最近的蜂房,只存放三四只小虫,这样就可以为幼蜂留出足够的空间,保证蜂卵和幼蜂的安全。而在它们的前面就是储藏丰富的仓库。刚孵化的幼蜂在吊索上吃食物,很安全。在它稍微强壮时也不能肆无忌惮地闯入食物堆中去随意大吃,因为食物是按顺序堆放的,由弱到强,所以幼蜂要按照这种顺序去进食。只有这样,才是安全的。

最后,我们针对泥蜂采取哪些措施来保证蜂卵和幼蜂的安全问题做一个概括:首先,蜂卵和幼蜂要避开小虫,一条悬线解决了这个问题。其次,刚独立的幼蜂先猎食最不具有杀伤力的小虫,并且进食要按捕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进行。最后,被储藏的食物—— 小虫无法随意变动位置,它们的空间非常狭小,并且,泥蜂在猎取食物时是有选择的,只捕捉那种自然姿态卷曲的环形小虫,这些小虫即使舒展身体也无法挪动位置。正是有了这些精心的设计、天衣无缝的保护措施,才使得泥蜂幼虫处于安全的境地。三 舍腰蜂

舍腰蜂总是身穿一件黄色的外套,美丽的衣服上挂着黑色的绶带,有着纤细动人的完美身材和聪明敏捷的头脑。它们性格很随和,喜欢把巢建在比较安静的地方,因此很少有人了解它们,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种可爱的小蜜蜂吧!

舍腰蜂同蜾蠃一样,它们的祖先来自遥远的非洲大陆,因此它们害怕寒冷,喜欢阳光充足的地方。舍腰蜂会把房屋建在有阳光照射的地方,或者是人类的烟囱上,甚至直接建在人类居住的屋子里,因为聪明的它们知道,那里可比阳光曝晒的地方更为温暖,它们可不会错过这么好的位置。在炎热的夏天,舍腰蜂经常会跑到我们的房屋里寻找筑巢的地点。它们通常会选择天花板、木头的缝隙、烟筒等地点,但最佳位置还是火炉的旁边。

把位置选好之后,下面的工作就是开始筑巢了。无论巢建在户外还是人类的房屋内,它的材料都是硬硬的泥土。问题是,没有水泥或者其他坚固的材料,它怎么保证建筑物能牢固地附着在支撑物上呢?

它们首先会寻找有水的小河或者沟渠,因为那里可以取到潮湿的泥土。找到了潮湿泥土后,它们会用自己的下颚刮下光滑而潮湿的部分,然后做成一个豌豆大小的泥球;接着他们就用牙齿把这个泥球衔回去垒放在自己的建筑物上。然后,它们又回到湿土上继续重复前面的工作,如此循环往复,直至新居大功告成。舍腰蜂的巢穴通常都建在同伴的旁边,很多巢穴排成一排,远远看去就像一个口琴。更多的时候,它们的巢堆叠在一起,可能三五个,也可能十多个。当然,也有的时候仅仅一个而已。

让我们来参观一下舍腰蜂辛苦建造的成果吧。它呈圆筒状,口部稍大,底部稍小。蜂巢表面围绕着一些线状的凸起,就像一根根绸缎搭在上面,看上去十分别致。蜂巢口是向上开的,像个罐子一样,方便主人进出和盛放物品——蜂卵和用来喂养子女的小蜘蛛。最后,为了子女能在罐子里平安健康地成长,舍腰蜂会在整个蜂巢周围再堆上一层泥土,这样做不是为了美观,而是让蜂巢更加结实耐用。完成这最后一道程序,舍腰蜂的屋子就正式成型了。不过,此时的蜂巢看上去已经不是那么别致,更像是糊在墙上的一堆泥巴了。

上面已经提到了,舍腰蜂需要准备一些小蜘蛛作为子女的食物。这些小蜘蛛只要够小,能放进蜂巢即可,舍腰蜂不会在意它的种类。一般来说,附近最容易找到的小蜘蛛会是它们的首选,它们不会为了看来同样的食物而跋山涉水。至于蜂巢里存放蜘蛛的数量则取决于蜘蛛的大小,可能是五六只,也可能是十多只。

既然这些小蜘蛛是为了幼蜂出世后享用的,那么舍腰蜂会把蜂卵产在哪儿呢?这么多蜘蛛存放在蜂巢里,时间过长不会腐烂吗?实际上这两个问题舍腰蜂都能很好地解决。舍腰蜂捕捉的第一个蜘蛛会放在蜂巢的最底端,再把卵产在第一个蜘蛛身体最肥的部位上面,然后再按捕捉的先后顺序依次堆放捕到的蜘蛛。在幼蜂孵出来后,它就会先吃到第一个蜘蛛最有营养的部分,接着再由下而上依次吃掉后储藏的食物,这样就可以避免先存放的食物因时间过久而变质。看来,说舍腰蜂聪明还是有据可依的。

舍腰蜂幼虫这样吃喝八到十天之后,便开始作茧了。这种茧就像用丝织成的袋子。为了使这个丝袋能够更加结实,舍腰蜂幼虫会从身体里分泌出一种油漆般的流体物质,慢慢浸入丝袋的网眼里。这种流质在空气里慢慢风化变硬,形成一种很亮的保护漆。做完这些工作后,整个茧就会呈现出琥珀色,也有着琥珀的通透感。最后,发育成熟的舍腰蜂会选择合适的天气状况破茧而出,在美好的大自然里开始它们全新的生活。

于是,又一个新的生命轮回开始了。四 捕蝇蜂

在蔚蓝的天空下和明媚的阳光中,一种小蜜蜂在不停地忙碌着,它正在建造自己的巢穴。它的前足上长着一排排硬毛,就像扫地的扫帚一样。这样的前足通常用于工作,而后足则主要用来支撑起整个身体。这就是我们常看到的捕蝇蜂。

捕蝇蜂的家都安在地下。它们会选择松软的泥土做建筑材料,用前足先把沙耙起,然后向后拂去。它的动作非常敏捷,使得那些沙子就像溪流一样“流”到七八米以外的地方。如果在它的家门口发现了木屑或者腐烂的叶子,捕蝇蜂是绝对不能熟视无睹的,它会用嘴巴把它们全部搬走,以保证它的家门口都是松软的细沙,没有任何杂质。而且,捕蝇蜂会在空闲的时候清扫卫生,以便于把捕捉到的猎物轻松地拖入巢内。捕蝇蜂的蜂巢从外面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殊标记。尽管如此,母蜂还是能准确无误地找到蜂巢的位置。

前面我们只看到捕蝇蜂巢外的一些情况,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捕蝇蜂巢穴内的“庐山真面目”吧。顺着母蜂清扫的地方往下挖,就会发现一个手指粗的地下隧道。再沿着隧道向里,一个小屋子便会展现在你的眼前。在小屋子里有一只马蝇和一个白色的小卵。显然,那个卵就是捕蝇蜂的卵,那只马蝇就是捕蝇蜂幼虫第一阶段的食物。

幼蜂孵化出来后,第一只死蝇两三天内就会被吃完。不过不用担心,蜂妈妈是不会忍心让自己的小宝宝挨饿的。当捕蝇蜂妈妈估计小宝宝第一餐快用完时,就会把第二只猎物带回巢中。跟泥蜂或者蜾蠃等蜂类不同,捕蝇蜂不会把幼蜂成长所需要的全部食物在幼蜂孵化前都带回巢内,并封闭洞口。可能是因为马蝇一般都比较小,比较灵敏,不易麻醉和储藏吧。但从另一方面讲,这样也可以使幼蜂每天都能够享用新鲜的食物。只是,这样做的代价就是母蜂要辛苦得多。随着幼蜂的食欲越来越好,食量越来越大,母蜂带回食物的频率也越来越高。据统计,在两个星期的时间内,母蜂一共需要带回八十多只马蝇。到第二个星期末,幼蜂已经吃成一个“胖宝宝”了,而此时母蜂需要更加努力地寻找食物,来喂饱它的“胖宝宝”,一直到幼蜂完全长大,有能力自己捕食为止。

幼蜂需要吃掉这么多的死蝇才能长成,想必母蜂捕捉马蝇的功夫一定非同一般。下面就让我们来见识一下捕蝇蜂的“武艺”吧!马蝇在炎热的夏天一般都会躲在阴凉下乘凉,捕蝇蜂也知道那里是捕猎的好去处。捕蝇蜂在锁定攻击目标后,会像箭一样射向目标,在其作出反应前将其紧紧抓住。捕蝇蜂会用它们的爪子、嘴巴或者刺来制服它的猎物。当然,马蝇也不会束手就擒,使自己变成人家餐桌上的美味,它会进行殊死抵抗。通常,捕蝇蜂和马蝇会在空中展开激烈的大战,有时甚至会撞得周边的树枝梆梆作响。在这个时候,已经分不出谁是袭击者谁是自卫者了。不过,这种势均力敌的场面不会持续很久。不一会儿,捕蝇蜂就会夹着它的战利品离开了。

捕蝇蜂带着猎物凯旋的时候,它会先在巢穴上方盘旋一会儿,看看周围有无对自己或者幼蜂构成威胁的敌人。如果有,它会以最快的速度飞走,避开危险。而巢穴的入口覆盖着一颗沙粒,它的敌人很难发现,幼蜂躲在巢里会非常安全。过一会儿,母蜂会再回来侦察情况,在确定没有危险后,才准确地落在蜂巢上。它把上面的沙粒扒开,然后用头一顶,便顺利地把猎物拖进了蜂巢。进去之后,它又立刻用刚才的沙粒从里面把蜂巢的门口堵上。现在,蜂巢就和捕蝇蜂进去之前一模一样了。

虽然蜂巢的入口看起来和周围的环境相一致,但并不能瞒过所有的捕猎者。有一种暗红色的小蝇,长着又大又红的眼睛,它就能准确地找到捕蝇蜂的巢穴。捕蝇蜂非常害怕这种小蝇,因为它能直接威胁到幼蜂的安全。这种蝇会把卵产在捕蝇蜂储藏在巢内的猎物上,这样它的幼虫孵化出来后,就能够掠夺捕蝇蜂幼虫的食物,甚至有时候能够直接吃掉幼蜂。所以,这种小蝇看起来柔弱,却是真正的冷血杀手,同时也使自然界“相生相克”的定律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如果幼蜂能够躲过上面所提的劫难,在两个星期后,它就开始作茧了。首先它会把吃剩的食物残渣堆到某个角落里,把地面打扫干净,再在墙壁之间交错搭起漂亮的白丝,并把这些白丝盘成网状。接着它会在丝网的中间做一个袋子状的吊床,再用嘴巴挑选一些大小适中的沙粒,就像在水泥中加入石子一样,来增加它的坚固性。这时,袋子一端还是开口的,捕蝇蜂会用丝织一个盖子盖在上面,盖子也会嵌入沙粒,正好将开口封住。现在,茧已经做好了,幼蜂可以安心地休息了,等它再醒来时,它已经不是依赖母亲喂养的婴儿,而是一只需要自力更生并哺育子女的成蜂了。五 矿蜂

矿蜂又称斑纹蜂,是蜜蜂的一种。它身形细长,身材大小不尽相同,大的比黄蜂还大,小的则比苍蝇还小。矿蜂的身上有着红色的斑纹,比起雄性矿蜂,雌性矿蜂的身材与黄蜂差不多,身上的斑纹更加绚烂夺目,纤细的腹部环绕着黑色和褐色相间的条纹。矿蜂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的腹部底端有一条明显的沟,沟里藏有一根刺。这根刺起自卫作用,在遭遇敌人的侵犯时,矿蜂就会沿着这条沟来回移动这根刺,用它刺向敌人,保护自己。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矿蜂,来了解一下矿蜂的基本情况吧。大多数矿蜂的蜂巢都建造在坚实的泥土里,这样就避免了坍塌的危险。在蜂巢内部,每只矿蜂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这个房间除了主人之外,谁也不能进去。如果谁误入了同伴的房间,那么对方就会毫不犹豫地刺它一下。所以,一般情况下,大家都是各自守着自己的房间,谁也不打扰谁。这样,蜂巢里才会保持安定与和谐。

矿蜂一般在三四月份开始筑巢。每年到了这个时节,矿蜂就开始辛勤劳作了。由于矿蜂的工作地点在地下,所以它们通常是忙碌的地下工作者。它们的劳动工具就是它们的嘴巴和四肢,随着它们把一堆堆的泥土推到地面上,蜂巢也就逐渐竣工了。它们似乎在扮演矿工的角色。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它们在土堆周围忙前忙后。经过一个月的辛劳,那些土堆已经变成一只只倒扣着的碗,碗底下的小洞就是蜂巢的入口。蜂巢里面可是别有一番洞天,这些地下建筑物离地面最近的地方,有一根几乎与地面垂直的轴,这根轴与一支铅笔的粗细差不多,一直通到地下六到十二寸的地方,这根轴实际上就是一个地下通道。

在这条地下通道的下面,有一个个小小的巢窠,这些小巢通常都是椭圆形的,长度大约有四分之三寸。所有的小巢就是通过这个地下通道与地面相联接的。每个小巢在筑好后都会再进行一番“内部装修”,使得它们看上去显得光滑、细腻。这些小巢还有一个个六角形的印记,这是矿蜂进行最后一次装修时留下的。小蜂巢是可以防水的,因为矿蜂在筑巢时用舌头在巢窠表面涂上了一层唾液,这层唾液就像油纸一样把蜂巢裹得严严实实,水是透不进去的。这样,即便是碰上了下雨的日子,矿蜂幼虫也不用害怕雨水会漏进来。

每年的五月份,百花盛开,争奇斗艳,蒲公英、雏菊花随处可见。这时,到处都可以看到蜜蜂辛勤劳作的场景。它们带着采来的花粉和花蜜急急忙忙地飞回家去,在回到自己的地盘时,突然低空盘旋,似乎在辨认哪个才是自己的家,在找到目标之后便一头钻了进去。和其他种类的蜜蜂一样,矿蜂每次采完蜜回来时,会先将尾部塞进巢窠,将刚刚采来的花粉留在里面,然后再掉过头来把头部放进巢窠,将花蜜洒在花粉上。这样,矿蜂就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储藏到蜂巢里了。虽然一次采的花粉和花蜜数量很少,但经过多次的往返采运,蜂巢内的花蜜逐渐积少成多,整个小蜂巢就盛得很满了。

矿蜂接下来要做的工作是为自己的宝宝准备食物。这种食物是雌蜂用花粉和花蜜搓成的一颗颗豌豆大小的蜂蜜球,蜂蜜球外面包着一层甜甜的蜜质,里面则装满了已经风干的花粉。这些花粉没什么味道,一点儿也不甜。外层的花蜜是刚刚孵化出来的矿蜂幼虫食物,而里面的花粉,则是它们发育一段时间以后,赖以生存的食物。

矿蜂在为宝宝准备好足够的食物以后,就开始产卵了。产卵完毕,它们还会继续飞出去采蜜,同时精心地看护着自己心爱的小宝宝。矿蜂幼虫在母亲的精心呵护下逐渐长大,当它们进入到作茧化蛹的阶段后,矿蜂就会把蜂巢全部封好,等这项工作完结之后,它们就真正休息了。每个矿蜂幼虫都会有十个左右的兄弟姐妹。为了节约时间和体力,矿蜂幼虫在长大后并没有另筑新巢,而是继续住在母亲留下来的老房子里。兄弟姐妹住在一所房子里,然后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互不打扰。地下通道的尽头就是它们各自的家,每家都有很多它们自己建的小屋。

两个月之后,第二代矿蜂就可以和它们的父辈一样,在花丛中飞舞着采集花粉和花蜜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在花丛中奔波忙碌的场景吧。当一只矿蜂采完花蜜,从花丛中飞回来的时候,它的腿上沾满了花粉和花蜜。倘若它回到家时,“房门”正好开着的话,它就立刻一头扎进去。有时几只蜜蜂同时到达门口,而通道的宽度又不允许几只矿蜂同时通过,这时假如大家争着挤进蜂巢的话,它们所采的花粉和花蜜就会因为拥挤而撒落一地,这样一来,它们辛勤劳作的成果就付之东流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它们会遵照彼此之间的“纪律”,让离门口最近的那只矿蜂先进去,其余的在旁边依次排队等候。有时候还会碰到这种情况:一只矿蜂刚要出来,而另一只正要进去,这时,要进去的矿蜂会很客气地让到一边,让里面的那只先出来。它们这种谦让的态度着实让人钦佩。就是因为矿蜂有这样一种谦让精神,它们的工作才能高效率、有条不紊地进行。

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矿蜂家族中的老门卫。当矿蜂采完蜜回到家门口的时候,门口处总会有一个活动门板。有矿蜂飞回来时,这个门板会突然落下,给家庭成员让出一条通道;等矿蜂飞进去之后,门板又会自动升起把门口堵住。如果里面的矿蜂要出来的话,这个门板同样也会如此。

这个忽上忽下、来回移动门板的守卫,就是我要给大家介绍的矿蜂门卫。这位门卫长得和其他矿蜂差不多,只是它的头比一般矿蜂的略扁一些,身穿一件深黑色的外衣,上面还有一条条纹路,只是,它身上的绒毛已经看不出来了,就连美丽的红棕色花纹也已经荡然无存。它的衣衫褴褛似乎向我们昭示了它为了给大家看门护院所做出的巨大牺牲。门卫看起来是一只老年矿蜂,它是这所屋子的建造者,是现在这些工蜂的母亲、幼蜂的祖母。平时它用自己的大头封住蜂巢的门口,当矿蜂要进进出出的时候,它就会立刻退到一边,让出洞口,等矿蜂通过之后,又继续用头堵住门户,它就这样一丝不苟地守卫着门口,尽职尽责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这位年迈的老祖母,用它的最后一点儿余热来保护这个矿蜂家族,老门卫对工作尽职尽责,只有当它确认来者是自己家族成员时,才会放行,它决不会让任何一个身份不明的外来者进入自己的房子。老门卫为了整个家族日夜操劳着,似乎从来都没有休息时间,凉爽的清晨它就已经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了;中午,温度在不断升高,这个时候是工蜂们最忙碌的时候,很多工蜂在蜂巢门口进进出出,老门卫始终严格地把守着门口;到了下午,天气越来越炎热,此时工蜂们躲在家里避暑,同时建造新的巢穴。这时年迈的老祖母仍旧守在门口,为蜂群守卫家园,即使在天气最闷热的时候,它也毫不松懈;即便是到了晚上,甚至是深夜,它仍旧要像白天一样尽责尽职,以防夜里有不速之客潜入蜂巢。

在老门卫的精心看护下,蜂巢十分安全。五月份以后,会有很多昆虫来蜂巢捣乱。让人感到奇怪的是,虽然前来骚扰蜂巢的昆虫不少,但其中从来没有其他蜂类昆虫。总之,由于老祖母的精明和警觉,整个矿蜂家族得以过上祥和、安乐的日子。六 赤条蜂

赤条蜂比较娇小,有着纤细的腰部,玲珑的身材,婀娜的身形。它的腹部分成两节,下面大,上面小,中间好像是用一根细线连着,黑色的肚皮上面围着一圈红色的腰带。

赤条蜂的巢穴建筑在疏松的极容易钻通的泥土里。小路的两旁、阳光下的泥滩,草长得很稀疏,是赤条蜂最理想的住所。在四月初的时候,我们总可以在这样的地方找到它们。

赤条蜂通常在泥土里筑一个垂直的洞穴,就好像一口井,井口只有鹅毛管那么粗。洞穴约有二寸深,洞底是一个孤立的小房间,那是赤条蜂专门用来产卵的卵房。赤条蜂建巢的时候,总是静静地、慢慢地工作,丝毫没有什么热烈或兴奋的举动。像别的蜂一样,它用前足作耙,用嘴巴作挖掘工具。有时候,我们可以听到从洞底传来一声尖利、刺耳的摩擦声,这是因为它遇到了一颗极不容易搬走的沙粒,而引起翅膀和全身剧烈振动的缘故。每隔十几分钟,我们就可以看到赤条蜂在洞口出现一次,嘴里衔着一些垃圾或是一颗沙粒。它会把这种垃圾丢到几寸以外的地方,这样可以保持自己的居所及周围环境的整洁干净。

当然了,赤条蜂并不是把所有的沙粒都扔到远处,有些特殊的小沙粒会被区别对待的。赤条蜂们会对它们进行特殊的处理,并堆在洞的附近,以备将来有重大的用途。当洞完全挖好,赤条蜂就会在这小沙滩上察看有没有适合它需要的沙粒。如果没有,它就到附近去找,直到找到为止。它需要的是一粒扁平的、比它的洞口稍大一些的沙粒,这样它就可以把这个沙粒盖在洞口,做成一扇门。第二天,它从外面猎取一条毛毛虫回来,就可以不慌不忙地把门打开,把猎物拖进去。这门看起来和其他沙粒完全一样,谁也不会想到它底下会藏着食物,藏着赤条蜂的温馨小家,只有它自己才能辨别出它的家。它打开门,不紧不慢地把猎物放到洞底,然后开始在上面产卵,之后再用它以前藏在附近的沙粒把洞口堵住。这种情形似乎有点像《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中“芝麻开门”的故事。

赤条蜂猎取的食物是一种灰蛾的幼虫。这种幼虫大部分都生活在地底下,赤条蜂又是怎么把它们捉到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解开这个谜吧。有一天当我散步回来的时候,正好看到一只赤条蜂在一丛百里香底下忙碌着。我立刻趴在它附近的地面上,我的出现并没有把它吓走,它先飞到我的衣袖上停了一会儿,在断定我不会伤害它后,又飞回到百里香丛中忙碌去了。凭借经验,我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它忙得很,没有时间来考虑我这个不速之客。

赤条蜂把百里香根部的泥土挖去,又把周围的小草拔掉,然后把头钻进它挖松的土块里。它匆匆忙忙地从这里飞到那里,向每一条裂缝里张望。它并不是在为自己筑巢,而是在寻找泥土底下的食物,就像一只猎狗在寻找洞里的野兔一样。

藏在地下的灰蛾幼虫觉察到了上面的动静,决定离开自己的巢,爬到地面上来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灰蛾幼虫这一鲁莽行为瞬间就决定了它的命运。赤条蜂早已准备就绪,就等着它的出现了。果然,灰蛾幼虫刚一露出地面,赤条蜂就冲过去一把将它抓住,然后伏在它的背上,像一个熟练的外科医生一样,不慌不忙地用刺把幼虫的每一节都刺了一下,从前到后,没有遗漏一个地方,动作娴熟并游刃有余。

赤条蜂袭击毛毛虫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呢?我们不妨一起来观察一下。

赤条蜂用它的嘴巴夹住了毛毛虫的颈部,毛毛虫剧烈地挣扎着,不停地扭动身体。赤条蜂不慌不忙地让到一边,以避免剧烈的冲撞。它的刺扎在毛毛虫的头和第一节之间的关节上,那是毛毛虫皮肤最嫩的地方。这可以说是当头一棒,瞬间便可以使毛毛虫完全受控于赤条蜂。

就在这时,赤条蜂突然离开毛毛虫,摔倒在地上,剧烈地扭动,不停地打着滚儿,抖动着足,拍打着翅膀,像是在垂死挣扎。赤条蜂似乎受了致命的伤,好像它的生命就要这样结束了,可是它突然又恢复了正常,扇扇翅膀,理理须发,又精神抖擞地回到猎物旁。刚才那一幕,其实是它庆祝胜利的表现,而不是受了重伤做的垂死挣扎。

接着,赤条蜂抓住毛毛虫的背部,抓的部位比第一次稍微低些,然后开始用刺扎它身体的第二个体节,仍旧是刺在下方,就这样一节一节地往下刺。毛毛虫头三个体节上有脚,接着两节没有脚,后四节又有脚,不过那不是真正的脚,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突起物,一共有九节。但早在赤条蜂第一针刺下后,毛毛虫就已经没有多大的抵抗力了。

最后,赤条蜂把钳子般的嘴巴张到最大的宽度,钳住了毛毛虫的头,有节奏地轻轻挤压它,但尽量不使它再受伤。每压一次,赤条蜂就要停一下,看看毛毛虫有什么反应。这样停停压压,循环往复地进行着。这种控制大脑的手术不能做得太猛烈,否则毛毛虫很可能会死掉。说来很奇怪,赤条蜂为什么不想让它死掉呢?

现在,毛毛虫瘫趴在地上一动不动,奄奄一息的它任凭赤条蜂把它拖到洞里,再也没有丝毫反抗。当赤条蜂把卵产在它身上时,它也没有能力去伤害那些在它身上成长的赤条蜂幼虫了。看到这里,你就会明白赤条蜂为什么不将其杀死了,赤条蜂对毛毛虫所做的麻醉工作,目的就是在为未来的婴儿预备食物。它把毛毛虫拖到洞里,在它身上产一个卵。等到幼虫从卵里孵化出来,就可以把毛毛虫当做食物。想想看,如果毛毛虫还能动弹会有什么后果?只要它轻轻一转身,就能轻而易举地把赤条蜂的卵压破!当然,毛毛虫现在是不会动了。可是它又不能完全死掉,因为如果它死了,尸体很快就会腐烂,就不适宜做赤条蜂幼虫的食物了。所以赤条蜂用它的毒刺,刺进毛毛虫的每一节神经中枢,使它失去运动的能力,只能苟延残喘,自动地充当“保鲜”食物。赤条蜂想得多周到啊!不过,等你看到它把猎物拉回家的过程,你会发现,它对事物考虑的周到程度还远不止这些。想到毛毛虫的头部还没有受伤,嘴巴还能动,当它被赤条蜂拖着走的时候,它还能咬住地上的草,从而阻碍赤条蜂继续拖运,所以赤条蜂还得想办法把毛毛虫的头部也麻痹掉。这次它不再用它的毒刺,因为那会致毛毛虫于死地。它连续不断地挤压和摩擦毛毛虫的头部,这种方法实在是恰到好处,毛毛虫很快便失去了知觉——它被折腾晕了。

赤条蜂高超的麻醉技巧实在令人折服。它清楚地知道,从哪里下针能够起到麻痹作用,又不会导致俘虏死亡,它的麻醉技巧甚至连医学专家都自叹不如。赤条蜂并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难道它们在出生前就已经具备了这种本领吗?所以,有时候我们不得不称赞大自然的奇妙。七 采棉蜂

采棉蜂,听到这个名字,我想你会马上想到它一定是采摘棉花的高手,事实也确实如此。不过,采棉蜂采摘棉花不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是为了装修它的“住宅”。采棉蜂不像泥水匠蜂那样,辛辛苦苦地建造一个“水泥房屋”;也不会像采脂蜂那样,以现成的空蜗牛壳做巢穴;更不会像捕蝇蜂那样,把巢建在暗无天日的地下。采棉蜂会用采摘的棉花做一个舒服的睡袋,挂在芦枝上。在这样的“卧室”睡觉,想必采棉蜂一定十分惬意吧!

实际上,大多数蜜蜂并不太在意蜂巢里面的舒适度,它们更加在意巢穴的牢固性和抵御天敌的性能,因为对它们来说,采集花粉和花蜜才是更为重要的事情。和这些蜜蜂不同,采棉蜂可算得上是蜜蜂里面的装潢大师了。采棉蜂的棉袋形状细长,颜色洁白,尤其在灌入蜂蜜之前,看上去就是一件轻巧精致的手工艺品。洁白无瑕而且做工精细的小棉袋缝在原本枯燥无味的芦枝上,不禁让人叹为观止。

采棉蜂是如何把一个个小棉花球集中到一起,并“缝”成睡袋的呢?它们的工具就是一张灵巧的嘴。采棉蜂通常在毛蕊花、蓟花上采摘棉絮,而且都是失去水分的,这样,在做好的棉袋上就不至于出现难看的水渍了。它会先停在植物上,用嘴巴把包裹棉絮的表皮撕去,来采集棉絮,等采集到足够的棉后,再用后足把棉压到胸前,使它变成一个小球。一般来说,这个小球的大小同豌豆差不多。采棉蜂会把它放在嘴里,衔回筑巢的地点。就这样,它会往返于棉袋和这株植物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