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折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8 08:38:02

点击下载

作者:(清)林澜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伤寒折衷

伤寒折衷试读:

内容提要

《伤寒折衷》,明末清初林澜撰,刊刻于康熙十九年(1680)。本书搜采历代《伤寒论》注释诸书汇编而成。卷一至卷十二以仲景《伤寒论》之旧,参考前贤论述,参以己说,逐条注释原文;卷十三至十六为类证,以症类方统条;卷十七、十八为杂说,讨论病名、辨证、治法、脉法、传经等;卷十九为附方;卷二十为舌诊。全书收罗广泛,文献丰富,检讨各家,裁量辩驳,直言《伤寒论》的残缺、《注解伤寒论》的错误,主张寒温异治,变通经方,为学伤寒、治伤寒之舟楫。本次整理以清康熙十九年(1680)家刻本为底本。

校注说明

《伤寒折衷》,林澜(1627—1691)撰。林澜,字观子,明末清初杭州医家。博览群书,释老玄道靡不精通。顺治初补诸生,后弃儒研医,或因抱病十载不愈,或因朝代更迭,满清主政,不能以孔孟之道致主救世以植人心,则以岐黄之术治病惠民以寿人身,故犹深究于医道,感伤寒病证之危急,叹仲景经旨之失传误传,历三十年,考辨医书数千卷,搜采历代《伤寒论》注释诸书,互相辩驳发明,汇编成《伤寒折衷》二十卷。另著有《灵素合钞》十五卷。《伤寒折衷》刊刻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现存四部,分藏于江西中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河北中医学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藏本内容完整,字迹清晰,历历可辨,故作为本次整理的底本。

1.原书为繁体竖排,今改为简体横排,并进行标点。

2.原书目录在每卷前,今按内容重新编排目录,并置于正文前。

3.原书中文前四篇“序”,依次名为“杨序”“沈序”“邵序”“罗序”以别之。

4.凡底本中因刻写致误的明显错别字,径改不出校。如大息(太息)等。

5.原书异体字、古字、俗写字径改不出校。如“欬”改为“咳”,“寒慄”改为“寒栗”等。

6.原书只、止不分,通用止;已、以不分,通用已;与、欤不分,通用与,今皆据义区分。

7.原书表示前后文义的方位词“右”改为“上”,“左”改为“下”。

8.通假字予以保留,并于首见处出注说明。

9.原书中使用的不规范药名如“白芨”“紫苑”等,现改为规范药名“白及”“紫菀”等。

10.原书引用《素问》《灵枢》《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原文,文字无差异者,注曰“出”;文字有出入者,注曰“本”;出处与原文所示不同者,注曰“见”。

11.原书卷一至卷十二卷首有“南阳仲景张机著高平王氏叔和采集聊摄成氏无己注解武林观子林澜纂定”字样,卷十三至卷十六卷首有“金坛宇泰王肯堂篡本云间士材李中梓删润武林观子林澜增补”字样,卷十七至卷二十卷首有“武林观子林澜编集”字样;每卷卷末有参订、鉴定人姓名,如卷一下“同学介眉朱大年参校”,卷二下“同学亮宸沈晋垣鉴定”,卷三下“同学君求余正己参订”,卷四下“同学存甫张子马参定”,卷五下“同学育纯罗森参定”,卷六“檇李忠可徐彬参订”,卷七下“会稽汝皇姜尧参订”,卷八下“同学振公徐开先参订”,卷九下“同学夔师潘士韶参订”,卷十“同学德升赵启明参订”,卷十一“毘陵庚臣李飏参订”,卷十二下“同学冲之倪洙龙参订”,卷十三“同学亮宸沈晋垣鉴定”,卷十四“华亭若始朱世溶参订”,卷十五“同学士先闵振儒参订”,卷十六“雨施沈颖锡参订”,卷十七“同学子方沈镛锡参订”,卷十八“同学圣则马龙光参订”,卷十九“燕京远公沈弘道参订”,卷二十“弟玉上汝梅参订”,今俱删。

杨 序

[1]

医之为道不易言,病之于伤寒尤不易言者,以其邪既毒烈而候复迅疾也。汉长沙张仲景悯世之夭枉于伤寒者最多,有《金匮玉函[2]经》,说者谓农轩而下可称医中圣者惟长沙为然,盖阐七方十剂之精微,立汤液醪醴之矩度,后之人莫不绳墨而宗匠之,此岂他氏所能[3][4]同日语哉?然仲景之书非不岿然,存二千年来徒有望洋面墙之[5][6][7]叹,在庞眉积学恒戛戛患之,若草率俚近之士竟至终生不窥为何编者,其果伤寒从事之难如此欤?抑隐其传,待其人,非析义入神未可欤?予读林子《伤寒折衷》,不禁怡然称快也。林子,儒家子,工制举业,以献赋不遇,旁通于百家艺术之言,以弱冠时多疾,困于《禁方》《肘后》诸书,尤锐意研精之。尝慨《伤寒杂病论》为医林心要,自汉迄今,读之者鲜能涣然理解,虽表章名义者代不乏人,然树异新标或渐至堕入梦呓,后学奚赖焉?于是悉力攻苦,一旦深悟古人不传之妙,集群义而折衷之,成书凡二十卷,因问序于余。余谓异学争鸣,众言淆乱,必折衷于圣道,而折衷之义始尊。然医之有仲景,犹儒之有孔孟也,无孔孟以植人心之命脉,则斯民不知底于何极;无仲景以寿人身之命脉,则此生鲜不误于庸妄,是治有形之躯体与治无形之义理,用异而功同,事殊而致一者也。方林子之殚究于讲社,抉[8]幽彻蕴,历有年所矣。武林一时名宿,咸乐与之同游,而余葭莩亲[9]罗子育纯,亦时出其枕秘治案,相与辨疑义,酌损益,以扬扢千古[10][11][12]之隐奥。余里闬伊迩雅知林子于花晨月夕暑雨祁寒必以一编自[13][14]娱,而今则已布之通邑大都,为一时指司南,为百世作津筏矣。夫一事之善,一言之微,君子犹乐为扬之、永之,况极拯济之良,图[15]跻仁寿于无穷者乎!然余闻仲景书夙称难通,故海藏《医垒元戎》[16]犹有遍国中无能指示之憾,安道门墙?丹溪卒贻有志未暇,姑俟他[17]日之语。今林子是编之成,俾凡业医者皆有以撤藩篱而披阃室,无复视仲景《伤寒论》为畏途,余不禁怡然称快也,因以序之。时康熙十八年己未岁次季冬赐进士出身通政使司[18]通政使年家眷弟仁和杨鼐顿首撰[1]候:证候,五天为一候。[2]农轩:神农轩辕的简称。[3]望洋:望洋兴叹,出自《庄子·秋水》,形容面对纷繁的局面,无从把握。[4]面墙:面墙而立,形容面对困难,寸步难行。[5]庞眉:眉毛黑白杂色,形容老貌,庞眉皓首。[6]积学:饱学之士。[7]戛戛(jiǎ甲):艰难貌。[8]葭莩(jiāfú加浮)亲:葭莩,芦苇茎中的薄膜,比喻关系疏远,指远亲。东汉班固《汉书·中山靖王传》“今群臣非有葭莩之亲。”[9]扬扢(jié洁):显扬。[10]里闬(hān酣)伊迩:里巷近邻。[11]雅:尊敬他人的敬辞。[12]祁寒:大寒。[13]司南:指南针的始祖,此处指代方向。[14]津筏:津为渡口,筏为渡船,代指方法、途径。[15]医垒元戎:原作《树垒元戎》。[16]门墙:指老师。《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17]阃(kǔn捆)室:内室。[18]年家眷弟:年家即同年,眷弟即宗弟,年家眷弟用在交情不深的人之间,是客套称呼。

沈 序

甚矣,医道之难言也!轩岐之书,上穷天纪,下极地理,中知人事,其间脏腑、阴阳、经络、气穴之出入升降,病机之死生变化,运气之太过不及、郁复淫胜,土地温凉高下之气宜,无不详哉言之。学[1]者苟寝食其中,自可穷神极妙。然而上古之治病,针石灸爇,而针为多,其治神候气之道,疾徐出入补泻之方,杳冥入神,今皆不可得[2]而传矣。后此,越人、元化诸书,洞垣洗髓之法,说近神秘而不可循求。其接轩皇之正传,开万世之聋瞆,脉证经方随宜吻合,寒温补[3]泻动中若神,秉天地之至中,象化工之肖物者,盖无如仲景《伤寒》一书者矣。顾其书更千百年,编帙散逸,为后人移易更置者不知凡几,虽赖叔和收拾整齐,然已非仲景之旧矣。学者初入其间,端绪参错,[4]眩目骇心,茫无畔岸,求其切近,惟聊摄一注。然于三阳篇中,可疑者十之一二,至于三阴篇,首概注传邪,盖泥《内经》自表传里,寒极化热之言,而不知三阴自有真寒本病,此仲景补《内经》所未及,发千古之晦蒙者,于此混同论治,遂多矛盾牴牾,岂非智者之一失哉?[5][6]赖奉议发明救正于先,爰及节庵,遂有直中三阴之论,阴阳二证始开面目。然究于三阴篇首数条未有厘正之者,盖太阴之呕吐下利,人所易明;少阴之引水自救,仲景已明训虚寒;惟厥阴之消渴疼热,俨然状类阳症,而不知其为真阴,此生死大关,分在毫厘,不可不辨[7][8][9][10]者也。至若后贤如三阳、兼善、嗣真以下诸公代有发明,损庵《准绳》兼收最备,然广引互证,繁复颇多,读者苦其纷眩。近代高贤论著颇多,奥义奇情发人未发,然立说太高,末学莫能循明也。予[11][12]友观子氏精心是道,沉思冥虑,抽绎近三十年,深悟长沙了义,遂于分经论治之中,祖述《金匮》之法,各立一题,使览者易于入手,一目了然。又搜采历代群贤精义真足与仲景相发者,附于正文之下。正如射之有的,太过不及皆无所用。独以一心贯彻百家,追印上圣,遂使长沙须眉面目无不毕昭,千年以来,如闻謦咳,斯其用心之勤慎精详不已至乎?又诸贤复有杂出,义意于伤寒关切而未可附于本条之下者,复为《杂说》《舌法》等卷附焉。正变之义,粲然毕备,后之业是书者可以了无疑义矣。余因是有感焉,古来贤者,阐明蕴奥,代有传人,然大抵独发一家,罕能统贯,如东垣辟升阳之论,丹溪垂养阴之旨,河间则独尚苦寒,戴人乃专工吐下。迹其发明一说,穷端引绪,畅竭无余。若天故特生是人,详明是法,然有所偏举,必有偏遗,若春无秋,若冬无夏,浅学孤守一端,宁无夭枉?岂若长沙随物赋形,[13]四时毕备?今观理中、建中诸方,已作明之补中之祖;复脉、鸡黄[14]诸剂,已开金华补阴四物之源;青龙、白虎、承气即守真通圣、三一所由来;瓜蒂、栀豉、十枣实子和吐下三法所自始。其迥异者,论[15]证、审脉、处方,精明详确,一字难移,宜其衣被群贤,度越千秋也。且轩岐《灵》《素》,病能备而施治未传,神农《本草》药性明[16]而经方不著,笃生仲景,会轩农之体用而一之,学者读仲景之书,又得观子之注而深明之,不犹晦之得灯,夜之得日,于以上通羲轩,知不远哉![17]康熙庚申岁花朝同学弟仁和沈晋垣亮宸拜撰[1]爇(ruò若):利用燃烧草药熏灼治病的方法。[2]洞垣洗髓:看见墙垣另一侧的人,洗涤骨髓。出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比喻高超的医术。[3]化工:自然造化,犹如鬼斧神工。[4]聊摄:指金代成无己,成无己为山东聊摄人,著有《注解伤寒论》。[5]奉议:北宋著名医家朱肱,官至奉议郎、朝奉郎,著有《类证活人书》,又名《南阳活人书》。[6]节庵:明代陶华,字尚文,号节庵,著有《伤寒六书》。[7]三阳:明代王执中,字三阳,著有《伤寒指南》。[8]兼善:明代张兼善,著有《伤寒石髓》。[9]嗣真:明代赵嘉谟,字嗣真,著有《伤寒驳参》。[10]损庵:明代王肯堂,字损庵,著有《证治准绳》。[11]抽绎:整理演绎。[12]了义:源自佛法教义,贯通始终的意义,此处引申为本义、真义。[13]明之:李东垣,字明之,金元四大家之一,为补土派代表人。[14]金华:朱丹溪,金华人,金元四大家之一,为滋阴派代表人。[15]衣被:指衣服和被褥;给人衣服穿,比喻加惠于人等。[16]笃生:生而得天独厚,如《诗·大雅·大明》中“笃生武王,保右命尔”。[17]花朝:传说中的百花生日,因地区不同有农历二月初二、十二、十五的不同。

邵 序

[1]

人身一天地也,日月之盈虚,寒暑之生杀,刚柔之进退,屯蒙之启闭,有一不潜符于心极,密运于规中者乎?然夫人具之,莫能知之,苟知之,而万类统于阴阳,阴阳枢于一息。息也者,天地之神机[2]也,其妙自有以握宇宙而返鸿蒙。病于何生亦惟不知,其所以生而[3]目病乎色,耳病乎声,舌病乎味,肢体病乎佚欲矣,皆病也,而独[4]责寒热燥湿之足以戕吾身,晦明风雨之足以滋吾眚,惑已。既内外[5]交病也,而徒恃草苏木荄之足以全吾生,膏饵汤匕之足以续吾命,[6]尤误已。汉之张长沙,圣于医者也,其所处铢两升龠,佐使君臣,犹夫日月寒暑刚柔屯蒙之有道也。其所谓表里汗下浮沉升降,犹夫盈虚生杀进退启闭之全能也。是故虽草苏木荄之中,无非气机斡旋之妙;虽膏饵汤匕之微,无非裁成损益之精。岂彼后此之构方持论所能拟议[7][8][9]其间哉?友人观子林氏,少涉猎于象纬、形家、壬乙诸学,晚而一切屏去,独邃志于轩岐活人之旨,盖其不得施于朝,宁而以泽民济世之深衷,阴寓于方书伎术之内,其用心良苦,其寄志诚远矣。予去武林湖山十二年,而观子之《伤寒折衷》成,邮序于予。予惟长沙之书一厄于残文断简,再厄于纵横变乱,三厄于穿凿诞妄,而《伤寒论》[10]虽存亦亡矣。夫仲景之言,日汩没于蠹蚀,天下之不死于病,死于医者,可胜道哉?观子之成是编也,将使凡具心目之士,无不有以登长沙之阃域,抉《玉函》之精蕴,其博采乎群言也,虽一得之微亦佐[11]发明。是书出,而举伤寒之诸书可废,则其有裨后学,垂惠方来之功何伟欤?夫闭户立言,高山流水,为天下后世法者,君子之事也;为术易尽,为法无穷,溥其利,俾无复聋瞽者,仁人之用也。历三十[12]年而一编甫就,然后理贯辞明,目张纲举。魏伯阳有云“灿彬彬兮[13],万遍将可睹,神明或告人兮,心灵忽自悟”,观子之深造,自得于仲景,其世异,其心同,其理一也。今天下莫不知伤寒为重症也,得仲景之传心,而危疴可立起,十全可坐收矣。仲景不能禁后世之窜易也,有观子之折衷,而治疗复窥源,造化复剖秘矣。然则治未病固可以阴阳五行之先求之,治已病亦可以阴阳五行之用济之。故曰:人身,天地也。是编也,毋谓仅为伤寒设也,得是义而通变无方者,亦安往而非良?[14]康熙戊午岁孟夏之吉钦天监左监副年家眷弟西陵卲泰衢扶风甫拜题[1]屯蒙:屯卦、蒙卦,喻万物初生。[2]鸿蒙:宇宙形成前的混沌状态。[3]佚欲:犹逸豫,安逸享乐。[4]眚(shěng):过错。[5]荄(gāi):草根。[6]龠(yuè):古代容量单位。[7]象纬:象数谶纬,星象经纬。[8]形家:堪舆家。[9]壬乙:十天干之二,喻天文学。[10]汩(gǔ古)没:淹没。[11]方来:将来。[12]魏伯阳:东汉道家人物,名翱,号云牙子,著有《周易参同契》。[13]灿彬彬兮:语出《周易参同契》,原作“千周灿彬彬兮”。[14]吉:农历每月初一。

罗 序

夫医门枢要,惟伤寒为最,其间义理深微,功非猝至,巨矣!艰[1]矣!安敢捉笔赘言?缘予友林观子者,西泠望族,早蜚声兮庠序[2][3],壮推誉于旦评。文史之暇,旁罗数家,地形、阴阳、象数、释老、玄修诸书靡不刻意研览之。以心力过劳,积疴不愈者十载,然方药调拯之道复津津矣。留神既久,知伤寒系生死于反掌,而仲景实百世之准绳,其书晦蚀未明,后学贯通罔措,心甚悯焉,由是发二千年[4][5]以来之秘奥,成百众祀法式之真诠,凡古今流散未备者悉搜辑以求全,诸家拟议莫定者毕研绎使洞彻,岁久得帙,曰《伤寒折衷》。余尝反复玩味之,而知其命意之渊宏也。盖轩岐虽阐道首出,汤液之秘终未尽泄,宜仲景起而十剂七方咸获矩度矣。使其言一日不明,民生一日蒙害耳。今《折衷》成而仲景生面始开,义例井然,了若指掌,[6]苟欲事正学者悟人何难?此六经诠次之不可无作也。运会密移,化机非昔,有仲景之伤寒,又有后贤之伤寒,必欲泥古非今,其失也迂;必欲耽今废古,其失也粗。与其二者交病,何若互发其精微,共相引伸于无穷兮?此类证之不可无作也。医之为道,弥贯无崖,统汇众类,书有不尽之言,言有不尽之义者,势也。或因时始显,或待人而行,[7]其前兮,古者既多跃如不发之情;后兮,古者复有疑义必析之妙,此杂说之不可无作也。且也味兮无形,不若察兮有象,镜鉴以明,肺腑可语矣,知二者神,知三者神且明,三合而行之,庶几乎上工,此舌法四诊之不可无作也。然则是编也,既以一书括群书之精粹,又以[8]一病范百病之章程。观子虽弃章句,乐技术,身未致主泽民,其用心之仁,利物之溥,成功之伟大,何因不长留天地间哉?余谓吾道果[9]能从此入门,不再烦陶镕他籍,必有取携。又若得心应手者,且奚独伤寒诸症大旨游刃矣。故不辞固陋而复赘言于上。康熙岁次己未辰圣日武林同里弟罗森育纯甫顿首题[1]西泠:指杭州。[2]庠(xiáng祥)序:学校。[3]旦评:东汉末年由汝南郡人许劭兄弟主持对当代人物或诗文字画等品评褒贬的一项活动,常在每月初一发表,故又称“月旦评”。[4]祀(sì四):祭祀。[5]法式:法度,规则。[6]运会:时势。[7]跃如:跳过,忽略。[8]致主泽民:从政当官。[9]陶镕:原义为陶铸熔炼,此喻浸润、涉及。

自 序

夫伤寒者,医之首务也,传变多端,死生反掌。精乎此,譬舟师习惊涛急湍之险,其余皆安流矣。仲景者,方剂之祖也,诊疗入神,万世攸宗。得乎此,虽古昔称洞垣浣腹之奇,可以思过半矣。近世操[1]术卑鄙至不知仲景《伤寒论》为何物,一二嗜古之士间起而抽绎之。然条目纷然,了无伦绪可入,或穿凿妄解,或掩卷废去,不几长沙之[2]堂奥终湮塞于榛莽哉?予惟仲景之书,一节之义何其精且晰,一篇之意何其杂以乱。古人立言本旨必不至错综颠倒如是,意必遭蟊蠹害[3]道之人,秘不欲以仲景心法示人,肆以参差变乱,古之缥缣授受艰少,原书竟至遗逸欤!仆耽味是编有年,若不得其要领,恒思举而订正之,顾念生千百世之下,识浅学陋,徒开罪先圣,贻讥后贤,乌乎可?既而叹方药者,人之躯命所系;道法者,医之智巧所出。若吾之衡铨权度未明,而以人试剂,是不操刀之屠刽也如昭昭何?昔王安道[4]亦尝以此书难明,欲加编类删定,窃幸古今人具有同心。再读《千金方》,称“江南诸师多秘仲景要方不传”。噫!《伤寒论》之失其旧也,有自来矣。于是不辞以一已之肤见求合古人之传心,力索既久,豁然得解。一经之中必有常有变,一证之内必孰后孰先,或始终病在一经,或传入他经不一,或表里诸证杂沓,或已为医人所坏。奇邪之变不可胜穷,而见证有定形;见证之变不可胜穷,而汤液有定法;汤液之变不可胜穷,而汗吐下和解温清补有定理。在此经者既不可入于彼经,在彼证者又奚可杂诸此证?循是以求,其间浅深次第条理本自

[5]秩然,但使区别一明,无复混淆移易,且法次证,方次法,说次方,俾各以序相从,庶更易为通晓,遂诠次六经诸篇为十二卷,以仍仲景之旧。惟是古今气运既殊,南北地宜各别,残编断简所不克传,与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征,不无有待于后贤之发明与变通。因复纬以《类证》等八卷,则皆长沙之功臣,斯道之羽翼,而仲景之遗蕴以尽。嗟夫伤寒有论,岂仅为伤寒立法也,得其意于治他病乎何有?天下未有精《伤寒》而不能治杂病者也。仲景此书,岂仅为仲景之书也,前此岐轩阐道,伊巫汤液,既博采而远绍之,后此魏晋唐宋名流巨公靡不从仲景出,若是其神良矣。然则是书之存,岂非有志者所当三致意哉?仆以昔岁久淹疾困,始从事于医籍,尤嗜仲景此书,晨夕所研,[6]盖不能已已者二十六七年矣。今纸敝墨渝,惧从沦散,敬成是编,[7]名《伤寒折衷》。昔许学士云:予读仲景书,师仲景法,未当守仲景方。古今以为善得仲景之心,其即折衷意乎?若夫兰秘未窥,叹考古之难备;摸象徒劳,愧析义之多遗。则俟有道君子正而教之。[8]康熙乙卯岁仲夏上浣浙西莱庵道人林澜观子甫书于志济堂[1]卑鄙:低下。[2]榛莽:丛林草莽。[3]缥缣(piǎojiān瞟兼):丝织品,代指写在绢帛上的书。[4]王安道:明代医家王履,著有《医经溯洄集》。[5]秩然:次序井然,有条不紊。[6]渝:改变,此处引申为变淡,变浅。[7]许学士:宋代许叔微,官至集贤殿学士,著有《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等。[8]上浣:上旬。

例言八则

古先圣贤文字,大都最明白简易之中自有无穷意味,断非杂乱眩惑以为奇,支离破碎以为体者也。况仲景下笔一字之微具有深意,一字之间确然章程,奚独一篇之大,漫无义例,忽明忽昧,如棼丝断梗[1]乎?仆以为由改窜颠倒其次序致如此者,盖仲景万世之规矩准绳也,[2]得其门而入者,靡不名世当代,前此如杜度、卫沉、华元化、李当[3][4]之、吴普、樊阿、封君达、李子豫、葛稚川诸贤,可想见矣。惟奸佞隐秘其传,以最无次第之法乱之,是以后之学者,白首不得其解,徒有望洋之叹。医术之不复古,盖书虽存而其脉络精蕴已早断绝也。[5]或曰:前哲亦往往从旧编,积久贯通,何事订正?曰天下上根人少,[6]果能具敏妙之姿,加以勤劬记忆,俾烂熟胸中,亦可触处洞然。然[7]中根、下根人多,使得从此编入,尽可省半生精力也。子舆氏曰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今欲舍绳墨之常,而谓即可得引[8]伸触类法者,无有是理。或曰:如《鲁论》一书,各随时随地随人[9]所记,皆成卷帙,奚必拘拘先后为?曰:宣圣之道,可一可万,或因人指点,或随事立教,义已备一章之中,故《学而》《为政》即是提纲。若方药之书大不然,阴阳经络既殊,表里邪正迥别,条分缕析,[10]井井不紊,犹惧世降智卑,认指作月,若一证未已,又杂一证,此[11]义未明,忽间彼义,撮土拈香而曰头头是道,非医门衣钵也。夫去[12][13]古久远,遗文失次,昔紫阳首正《大学》,九峰戛定《武成》,[14]事非创举,所谓南海北海,此心此理,昔人诏我深矣。[15]

发明伤寒之书何代蔑有?若求其于仲景论文宏纲要旨,敷陈明切,微词隐句,意外传神,则两千余年来总无其人。而聊摄一注,钩深索隐,细大毕铨,虽不尽珪方璧圆之神妙,亦可谓得十中之六七,自当弃其短而集其长旨哉。损庵评之曰:“虽有白璧微瑕,究无损于[16]连城也”。乃近世弃置勿道,惟事疵诋,试问舍此可为昏衢明烛者[17][18]谁乎?考焦弱侯《经籍志》所载,伤寒之秘在兰台石室,而世已失传者几四十家。外此则《明理》、《活人》、洁古、东垣、河间、戴人、丹溪、海藏诸名家,书非不各有发挥,然寥寥偶及,无当研览。下此则赵嗣真、张兼善,最为大家,宏词博议,树帜千古,惜无从得[19][20]其全书读之。近代则戴复庵、吴仁斋,酌古准今,每补缺遗,可称当家。其余一得之师,会心之解,时有传人。兹欲集腋成裘,镕金[21]作器,虽事旁罗博讨,而载籍无多,陋孤贻诮,故吉光片羽,沧海粒珠,靡不随文补缀,以期共畅厥旨。昔人云:日之尽而月继之,月之尽而灯明继之,小大虽悬殊,其有补民生一也。

诠释之妙,虽取曲畅旁通,必以古人之真面目,而不横入已见,庶为得之。至微言大义,已经前哲道破者,即此便是本地风光,更不必构异标新,说玄说妙,以添蛇足。今观解经之弊,岂特高明之家多流为诬,暗弱之士触途成碍哉?大都自欲翻案出奇,不难放倒前人,或穿凿不遗余力,或怪诞不可方物,致使万世载道之书,幻为丛魔聚[22]讼之物,诚所谓不穷经而经存,穷经而经欲绝也。夫履道周行既已化为荆棘异域,钩吻野葛又皆视为家常啖饵,有辩之不胜辩者,兹惟[23]彰明先圣之大主脑大条目,俾人识易知、易从之妙,而即以古今诸名贤说正其渊源,庶读书穷理之下,不至为魑魅魍魉所惑溺乎。

分编六经,损庵谓叔和以凡称太阳病者入太阳中,称少阴病者入少阴中,用此分成三阳三阴。其但曰“伤寒”而难分篇者,则病属阳症皆入太阳病,属阴证者入厥阴。所以然者,太阳为三阳之首,凡阳明、少阳之病皆自太阳传来,故诸阳症皆入其篇;厥阴为三阴之尾,凡太阴、少阴之病,皆至厥阴传极,故诸阴证皆入其篇。仆谓不止一经之病,难以专属者,当别列一篇。今不别列而以阳证附三阳之首,阴证附三阴之末,似犹未为大失。惟少阳、阳明病之亦列太阳中,殊有未妥者。凡表证未罢,已见半表里证,即从少阳治,此定法也。况中有不从太阳、阳明,竟始少阳者,有已成下证、坏证,并不可与小柴胡者,此而犹以尚有太阳证在,与因其由太阳以入少阳,遂列之太阳经中,诚难解也。葛根、白虎皆专主阳明证而设,今阳明篇无葛根证,是阳明不言治经病法矣。大渴引饮,脉洪大证,病已去太阳而仍列之太阳中,其阳明病反不一列白虎证,何也?此类断宜更正,然分编甚久,后学未敢轻动,俟观者自为体会可耳。

类证之作,创始于《活人书》,莫备于《证治准绳》,第为帙既广,一时研究难尽,学者患之。李士材作《伤寒括要》,删其繁冗,撮归精粹,可谓夹袋之便物,但不无太简之弊。有言之未详明者,有遗漏者,有错误者,俱当逐一改订。且近时诸贤,灯传薪续亦复不少,兹合纂为一编,庶繁简适中而要义毕备。然首列续法之前,且谓与读仲景书有裨者,盖论文之精义入神处,惟患阐释不尽,用此作一大注脚,自可纵横尽变,互相发明。且于证变参错之际,契裘振领,举网在纲,复有范围不过之妙,诸证益了了心目矣。[24]

汤液之作,始于伊圣,古有祖剂,其一端也。若《伤寒》则一百十三方为鼻祖矣。海藏云:唐宋以来名医虽多,皆不出仲景书。又云:增减变易,千状万态,无有一毫不出于仲景者。仆谓由此以观,近代之数百方千方,何必如此之多也?夫方有变之而得当者,所谓拆旧料以建新房,必经匠氏之手是也。有变之而大谬者,俗子杜撰,似是而非,或子母误施,或君臣乖度,或不类不伦,或群队重叠是也。故必审于古法之渊源如是,后贤之增易如是。若者必需,若者无稽,[25]彼伪衮赘旒之属,自退舍以去矣。不然,方传而所以立方之义不传,[26]不几淄渑莫辨哉?

释经之详洽无逾聊摄,用法之赅通必推奉议,乃二贤亦往往有错解者,缘经文既高古,义复精深,后学安得洞瞩无遗也?至既已成误,若再即全文录之,势必从误处索解一番,是反为穷经者增以障碍矣。编中于斯类悉删去不存者,惧以沙砾杂金也。外此,刘河间创双解、天水等剂,韩祇和立温中诸法,籍籍耳目前,似皆擅一得之长。然律之长沙,总非正脉,编中于斯类亦弃置弗收者,虑以多歧滋惑也。[27][28][29]

业伤寒者,熟诵《指掌》一赋,极口《伤寒六书》,诚粗工之陋态。然祖述仲景者,专斥节庵为不足道,亦非通儒之见也。考节庵在当日,有陶一帖及陶天医之称,著誉一时,是其生平用药未尝失也。友人顾涵甫,专伤寒数十年,仆所知所见重证危证,靡不治之[30]得愈,家伻食复至四次,大肉几尽,亦治之而生。叩其何以擅长如是?曰:朝廷欲杀一人,官府经年累岁,文书积至一二斤,犹不遽死。吾辈一剂之间,误即不返,故予于伤寒尤所研精。问其心得,曰:陶氏《六书》而已。是师其用药者,亦未尝失也。然节庵之所以见鄙于世者,文辞既不雅驯,而又重见叠出,其所窥者只大纲粗迹,而非穷神极变之精微,诚似不足道者。抑知仲景者,神于医者也。时、地、人者,圣人复起不易者也。时有寒暄之顿异,地有南北之迥殊,人有强弱之不齐,以仲景而际东南,生斯世,亦有必出于此者,安事龃龉?张景岳曰用药之妙须逊节庵,深乎其斯言哉!节庵非可以当仲景也,[31]由仲景而因之,而损益之,未有不底于节庵者也。夫注外有注,疏以明疏,存节庵之言,亦可备伤寒之一大家,奚必遽非之、斥之哉?[1]棼丝断梗:棼丝即乱丝,乱丝不能搓成绳子;断梗指折断的苇梗,比喻漂泊不定。此处引申为意义不明白、不确定。[2]杜度卫沉:汉魏间医家,张仲景弟子。卫沉,又作卫沈、卫汛。[3]封君达:汉魏间道士,常骑青牛,号青牛道士,相传有起死回生之术。[4]李子豫:晋医家,少善医方,治法神妙。[5]上根人:佛教术语,天资聪颖,有慧根的人。中根、下根人指天资平庸、低下的人。[6]勤劬(qú渠):辛勤劳累。[7]子舆氏:孟子,名轲,字子舆。[8]鲁论:即《论语》,因孔子为鲁国人。[9]宣圣:指孔子,汉平帝元始元年谥孔子为褒成宣公,此后历代王朝皆尊孔子为圣人。[10]认指作月:禅宗的一个典故,把指月亮的手指当成月亮。[11]撮土拈香:仓促之间,以土代香敬神灵,代指以假乱真。[12]紫阳首正大学:南宋大儒朱熹别称紫阳,首次订正《大学》,成为科举考试的参考标准。[13]九峰戛定武成:朱熹弟子蔡沈,隐居九峰山,号九峰先生,创九峰学派,专习《尚书》,其注成为科举的参考标准。《武成》为《尚书》中的一篇,此代指《尚书》。[14]南海北海:南海代指佛法,因禅宗六祖慧能长期在南海广州生活、弘法,直至灭度;北海代指儒学,因孔子的二十世孙孔融在三国时期曾任北海相。[15]蔑:无。[16]昏衢明烛:昏暗的街道上照明的烛火。[17]焦弱侯:名竑,字弱侯,号漪园,又号澹园,明代晚期著名思想家、藏书家、古音学家、文献考据学家,著作甚丰,有《国史经籍志》五卷。[18]兰台石室:兰台、石室为古代宫廷、国家藏书籍典章处。[19]戴复庵:明初医家,著有《证治类方》,见《考证诸书》。[20]吴仁斋:即吴绶,明代医家,著有《伤寒蕴要》,见《考证诸书》。[21]陋孤贻诮:孤陋寡闻,遭人耻笑。[22]周行:大路,大道。[23]主脑:主旨,中心。[24]伊圣:伊尹,作《汤液经》,后尊为圣人。[25]伪衮(gǔn滚)赘旒(liú流):意同画蛇添足,滥竽充数。衮,帝王的礼服;旒,帝王礼帽前后的玉串。[26]淄渑(zīshéng滋绳):淄水和渑水。相传二水味各不同,混合后难以辨别。[27]指掌:即《明医指掌》,十卷,明代皇甫中撰注,王肯堂订补,邵从臬参校,仿元代吴恕《伤寒活人指掌图》之体例,歌赋与论述相结合。[28]极口:满口称赞。[29]伤寒六书:明代医家陶节庵著。[30]伻(bēng崩):仆人。[31]底:抵触,牴牾,矛盾。

伤寒卒病论集

论曰:予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常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就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宝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以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涕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管窥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汉长沙太守南阳仲景张机序

仲景列传

张机,字仲景,南阳人也。受业于同郡张伯祖,善于治疗,尤精经方。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后在京师为名医,于当时为上手。以宗族二百余口,建安纪年以来,未及十稔,死者三之二,而伤寒居其七,乃著论二十二篇,证外合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二方。其文辞简古奥雅,古今治伤寒者,未有能出其外者也。其书为诸方之祖,时[1]人以为扁鹊、仓公无以加之,故后世称为医圣。何颙妙有知人之鉴。[2]初,同郡张仲景总角造颙,颙谓曰“君用思精密而韵不能高,将为良医矣”,仲景后果有奇术。[1]何颙:三国时期的名士。[2]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伤寒论成氏注序

夫前圣有作,后必有继而述之者,则其教乃得著于世矣。医之道源自炎黄,以至神之妙始兴经方,继而伊尹以元圣之才,撰成《汤[1]液》,俾黎庶之疾疚咸遂蠲除,使万代之生灵普蒙拯济。后汉张仲景,又广《汤液》为《伤寒杂病论》十数卷,然后医方大备,兹先圣后圣若合符节。至晋太医令王叔和,以仲景之书撰次成序,得为完帙。昔人以《仲景方》一部为众方之祖,盖能继述先圣之所作,迄今千有余年不坠于地者,又得王氏阐明之力也。《伤寒论》十卷,其言精而[2]奥,其法简而详,非寡闻浅见所能赜究。后虽有学者,又各自名家,[3][4]未见发明。仆忝医业,自幼徂老,耽味仲景之书五十余年矣。虽[5]粗得其门而近升乎堂,然未入乎室,常为之慊然。昨者邂逅聊摄成公,议论赅博,术业精通,而有家学,注成《伤寒论》十卷,出以示仆。其三百九十七法之内,分柝异同,彰明隐奥,候陈脉理,区别阴阳,使表里以昭然,俾汗下而灼见。百一十二方之后,通明名号之由,彰显药性之主,十剂轻重之攸分,七精制用之斯见,别气味之所宜,明补泻之所适。又皆引《内经》,旁牵众说,方法之辨,莫不允当,实前贤所未言,后学所未识,是得仲景之深意者也。昔所谓慊然者,[6]今悉达其奥矣。亲觌其书,诚难默默,不揆荒芜,聊序其略。甲子中秋日洛阳严器之序[1]疾疚:泛指疾病。[2]赜究:深刻探究。[3]忝(tiǎn舔):谦辞,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4]徂(cú殂):到。[5]慊(qiàn欠)然:不满足貌。[6]觌(dí迪):见。

林氏校订序

[1]

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伦拟,故晋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为祖述大圣人之意乎?张仲景,《汉书》无传,见《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自仲景于今八百余年,惟王叔和能学之,其间如葛洪、陶弘景、胡洽、徐之才、孙思邈辈,非不才也,但各自名家,而不能修明之。开宝中,节度使高继冲曾编录进上,其文理舛错,未尝考正。历代虽藏之书府,亦阙于讎校,是使治病之流,举天下无或知者。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臣奇续被其选,以为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今先校订张仲景《伤寒论》十卷,总二十二篇,症外合三百九十七法,除复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今请颁行。太子右赞善大夫臣高保衡尚书屯田员外郎臣孙奇[2]尚书司封郎中秘阁校理臣林亿等谨上[1]伦拟:比较。[2]理:原书无此字,据文义补。[1]

王叔和、成无己小传

王叔和,高平人也。性度沉静,博好经方,尤精诊处,洞识养生之道,深晓疗病之源。采摭群论,撰成《脉经》十卷,叙阴阳表里,辨三部九候,纤悉备具,咸可按用。又次《仲景方论》为三十六卷,大行于世。

成无己,聊摄人。家世儒医,性识明敏,记问赅博。撰述《伤寒》,义皆前人未经道者,指在定体分形析证,若同而异者明之,似是而非者辨之。古今言伤寒者祖张仲景,但因其证而用之,初未有发明其意义,成无己博极研精,深造自得,本《素》《难》《灵枢》诸书,以发明其奥,因仲景方论以辨析其理,极表里虚实阴阳死生之说,[2]究药病轻重去取加减之意,真得长沙公之旨趣。所著《伤寒论》十卷、《明理论》三卷、《论方》一卷,大行于世。[1]王叔和成无己小传:原书无此标题,据文义加。[2]伤寒论:应是《注解伤寒论》。

考证诸书

神农本经三卷

灵枢经即《针经》九卷

黄帝素问隋全元起解,八卷;唐启玄子王冰注,二十四卷

汤液本草元圣伊尹

难经卢国秦越人,二卷

甲乙经晋士安皇甫谧,玄晏先生,十二卷

素问钞元伯仁滑寿,九卷

读素问钞省之汪机石山,正德时

内经发微仲化马莳,玄台子,十八卷

内经注鹤皋吴崑。俱万历时

类经景岳张介宾,天启时,三十二卷

内经图翼景岳,十五卷

内经补正太守丁瓒,京口人

内经类钞尚书东谷孙应奎,洛阳人

内经知要士材李中梓

灵枢摘注梅轩高武,四明人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三卷

古内照图汉元化华佗

中藏经元化,八卷

脉经晋王叔和,十卷

肘后方晋稚川葛洪,六卷

东阳方晋玄平范汪,五卷

禇氏遗书北齐彦通禇澄

名医别录梁贞白陶弘景,华阳隐居,七卷

病源论隋巢元方,五十卷

千金方唐华原孙思邈,九十三卷

千金翼方宋人增集,三十卷

天元玉册三十卷

玄珠密语十卷

昭明隐旨三卷。俱太仆令王启玄

太平圣惠方宋太宗朝集,一百卷

大观证类本草宋审元唐慎微,三十一卷

小儿直诀宋仲阳钱乙,即《钱氏小儿方》

伤寒指微仲阳,五卷

和剂局方宋元丰中奉诏集,十卷

圣济经宋徽宗朝作,十卷

明理论宋成无己,四卷

南阳活人书宋奉议朱肱,无求子,十卷

伤寒百问奉议,三卷

发微论宋知可许叔微,二卷

本事方十卷

百证歌俱许学士,三卷。

伤寒总病论宋安常庞安时,蕲水道人,七卷

养生必用方宋初虞世,十六卷

伤寒口诀宋尚药孙兆,二卷

鸡峰备急方宋子刚张锐,一卷[1]

指南方宋载之史堪,三卷

伤寒证治宋王实,安常高弟

易简方宋实夫王硕

百一选方宋孟玉王璆,三十卷

博济方宋王衮,五卷

直指方宋仁斋杨士瀛,二十六卷

外台秘要方唐王焘,四十卷

三因方宋无择陈言,六卷

简要济众方宋周应,五卷

本草衍义宋寇宗奭,四十二卷

图经本草宋子容苏颂,二十卷

医说宋季明张杲,十卷

澹寮方僧继洪

阴证口诀宋迪

伤寒微旨宋韩祗和,二卷

苏沈良方东坡、存中,十五卷

斗门方

拔萃方

许仁则方

济生方严用和

运气论奥宋刘温舒

医学启蒙金洁古张元素(易水老人)

珍珠囊洁古

原病式金守真刘完素(河间),一卷

宣明论方十五卷

保命集三卷

伤寒标本二卷

伤寒直格三卷

伤寒心要一卷

伤寒医鉴俱河间,一卷[2]

伤寒心镜金子和张从正

儒门事亲子和即戴人,十五卷

医学发明元明之李杲,九卷

兰室秘藏三卷

辨惑论三卷

脾胃论三卷

汤液本草三卷

内外伤辨俱明之(东垣),三卷

治法心要子和,一卷

医垒元戎元进之王好古(海藏),十二卷

此事难知三卷

医家大法三卷

阴证发明俱海藏,一卷

丹溪心法元彦修朱震亨,五卷

局方发挥

格致余论

伤寒辨疑

金匮钩玄即《平治荟萃》,俱丹溪,三卷

丹溪纂要亷夫卢和,八卷

心法附余古庵方广,二十四卷

卫生宝鉴元谦甫罗天益,二十四卷

伤寒内外编元沧州吕复元膺

永类钤方元碧楼李仲南,二十卷

医学启蒙元可久葛乾孙

得効方元达斋危亦林,二十卷

撄宁心要元伯仁滑寿

十四经发挥二卷

撄宁医案俱伯仁

妇人良方元良甫陈自明,二十四卷

疫疠方论元同殳戴起宗

伤寒金镜录元敖氏杜清碧

伤寒补亡论元徐止善

溯洄集元安道王履

证治要诀复庵戴元礼,丹溪门人,十二卷

证治类方复庵,明初人,四卷

医学纲目全善娄英,洪武时人,四十卷

六经辨证启东盛寅,永乐时

玉机微义宗厚刘纯,十六卷

医经小学

伤寒治例俱宗厚、宗厚父,丹溪门人

伤寒蕴要仁斋吴绶,弘治时,四卷

蕴要续编潜溪彭用光

明医杂著节斋王纶,成化进士,三卷

伤寒驳参嗣真赵嘉谟

伤寒石髓兼善张

伤寒六书《琐言》《家秘》《明理续编》《一提金》《煞车搥》《截江网》,尚文陶华节庵,正统时

伤寒九种书六书外增《点点金》《随身备用》《医钵》,节庵

韩式医通飞霞韩懋,二卷

奇效良方院使方贤,六十九卷

石山医案

运气易览

针灸问答俱石山

医学正传天民虞抟

古今医统东皋徐春甫,一百卷

立斋十六种新甫薛己,嘉靖时

家居医录立斋

续医说俞子容,十卷

名医类案篁南江瓘,十二卷

人镜经四明王宗泉,十卷

本草纲目东璧李时珍(濒湖),五十二卷

本草经疏仲醇缪希雍(慕台),三十卷

广笔记仲醇

医方改鹤皋,四卷

运气全书熊宗立

诸证辨疑茭山吴球,六卷

伤寒类证黄仲理

伤寒启蒙兰谷黄昇,六卷

伤寒补疑王日休

伤寒指南三阳王乾

证治准绳六种,宇泰王肯堂损庵

绀珠经好谦朱,二卷

颐生微论士材,四卷

医宗必读十卷

伤寒括要俱念莪,三卷

医贯养葵赵献可,六卷

医学六要叔承张三锡,十二卷

济阴纲目叔卿武之望

全生集玉符朱暎璧,四卷

医学质疑子良汪心榖

伤寒选方解亮宸沈晋垣

伤寒五法陈长卿、陈养晦

观舌心法申斗垣、张诞先

万氏家抄万表,六卷[1]堪:原作“谌”,据文义改。[2]正:原作“政”,据文义改。

杂 引

太平广记宋李昉集

云麓漫抄

夷坚志宋邹弘逵

梦溪笔谈宋沈存中

损庵笔尘

师古吴氏勉学

恒德虞氏

龙吉骆氏

良仁赵氏

谷如黄氏

君培冷氏

卿子张氏

文禄王氏

不岩唐氏

附录考古未见书

徐文伯《伤寒辨》

巢氏《伤寒论》

张果先生《伤寒论》

玉川子《伤寒论》《伤寒证辨集》《伤寒论后集》《伤寒总要》

孙王《伤寒论方》

田谊卿《伤寒手鉴》《伤寒集论方》《伤寒类要方》

陈昌胤《伤寒百中论》

朱旦《伤寒论》

上官均《伤寒要论》《伤寒慈济录》

通真子《伤寒括要书》

刘君翰《伤寒式例》

曾谊《伤寒论》

李柽《伤寒要旨》

平尧卿《玉鉴新书》

陈孔硕《伤寒要方》

平尧卿《证类要略》

杨仁斋《伤寒类书》

李浩《伤寒钤法》

郑氏《伤寒方》

石昌琏《证辨伤寒论》

刘醇《伤寒秘要》

汤尹才《伤寒辨惑》

许叔微《伤寒辨疑》

李知先《活人书括》

陆彦功《类证便览》

高若纳《伤寒类纂》《明时政要伤寒论》

东垣《伤寒正脉》

孙兆《伤寒脉诀》

沈存中《伤寒别诀》

胡勉《伤寒类例》《长沙石函遗著》

郭白云《伤寒补亡》

上俱兰台金匮之秘见于《经籍志》所载者

音 释

[1]

1几音己,安重也。音殊,短羽鸟飞不前,也较上字少钩挑。

2内凡纳某药俱从内,古字通用也。

3仆音副,倾倒也。

侠音夹,义通并也,非侠客之侠。

俛音免,低也,义同俯。

僵音姜,偃卧不动也。

4剧音及,甚也,俗作。

剂音齐,剂颈,自颈分截也。

划音或,以刀破物也。

5冽音列,严寒气也。

6亶音丹,上声,又音袒,义同露肉也,古文作膻。

1附、甫二音。

咀音苴,古以舂捣令细,如咀嚼然,曰咀。

呴音虚,气以温之也,与煦通用。

呷音霍,吸入汤饮也。

嗢屋、穵二音,咽也。

呢喃音尼南,语不了也。

噤音近,口闭也。

嗌音乙,咽也;又音厄。

噎音乙,饭窒塞也。

哕音渊,入声,又音血,音诲,逆气呕也;又与啘同。

嗄音沙,去声,声破而变也;又音隘。

嚏音帝,音涕,鼻喷嚏也。

2沫音末,涎沫,水面浮物;又唾水也。

沴音电,阴阳气乱也;又音轸,水不利也。

淖音闹,濡湿甚也。

涌与湧同。

涸音霍,竭也。

漉音六,渗入也。

潠音巽,含水喷也,俗作噀。

浛音含,水和泥也;又音甘,水入船中也。

湔音煎,浣涤也。

溽音辱,湿热蒸也。

滀音畜,水聚也。

溯音素,向也,逆流而上曰溯洄。

滓子、止二音,浊渣也。

濈音七,汗出和也。

濡须如二音,沾湿也;又音冉,义同柔软。

淅音昔,寒而惊也,作浙者误。

溲音搜,便溺也。

瀦音诸,水止聚也。

溉音既,灌涤也。

灑音洗,恭肃貌;又音洒,义同汛也,涤也。

泣營泣之泣,同涩。

清厕也,同圊。

澼音劈。肠澼,即下利肠间澼渍也。

3怵音出,悚惧。

惕音剔,忧恐也。

惵音牒,震慑也。

悸音记,心动也。

惙音拙,忧也。

怫音佛,又音沸,郁不舒也。

懊音奥。音农,痛悔也;又音挠,义同;又音恼,懊心闷乱也。

怔忡音征冲,心跳动不安,悸之类也。

懵音猛,心迷乱也;又音梦,无知也,俗作。

4捻音匿,以指搯物。

搐音触,牵掣也。

搦音诺,又音衄,捉持不定也。

撷音额,捋取也。

擗音弼,拊心也;又,擗踊皆震扑之义,与分擘殊。

5豘同豚。

猳音加,雄豕也。猳鼠,雄鼠也。

犷音拱,猛恶也。

6尻音考,平声,脊骨尽处也。

7圊音青,厕也,秽也。

8岚音蓝,山气也;又大风也;一音峦。

9娠音正。

妊音任。

姙同妊,并怀孕也。[2]

1芫音元,药花之名。

芤音口,平声,驱侯切慈葱也,软而中虚之状。

茜音倩,染绛之草。

苡音以,薏苡草实也。

莝音锉,斩草之谓。

菀音郁,义同;又音远,紫茜草也。

著与着通用。

芘葫古文今通作柴胡;又,芘,音子,芘,水果;又染草。

萎蕤音威垂,药名;又草木盛垂貌。萎亦音委,软弱也;蕤亦音虽。

菝音勃。

葜音恰,又音惜,刺藤根,似萆薢而非,亦作。

蓓蕾音倍垒,花之初绽也。

萆薢音卑邂,仙遗粮草也。

薤音械,似韭之菜。

蓡音森,亦古文也,今通做參并参。

蔺音吝,马蔺草也;又莞属,可为席。

蘗音百,今通作柏。

薾音尔,又音你,盛貌。

艾肭亦作艾纳,大松枝节间萝蔓也。

募音暮,募犹募结经气所聚也;俞犹委输经气,自此输彼也。

2枘音锐,入凿之柄也。

札音紥,夭死曰札;又大灾为札。

杼柱、叙二音,机之杼,即梭也;又穴名。

椎音垂,与顀同,脊椎骨。

3荥音行,阴血也。然古之营、荣皆通用。

漐音质,汗出貌。

沓音达,重叠也;与遝同,多言也,从沓也。

4烊音羊,火消烁也。

熇许酷切,热也;又音郝,音鴞。

焮音釁,火气也,又灸也。音胁,火气迫上也。《广韵》作熁。

炕音亢,火炕,北方卧具。

灸音救,以艾灼体中也。

炙音只,燔烧也。上从久,此从,从夕者非。

5脘音管,胃上口也。

胫音景,脚骨也,与踁同。

膊音卜,肩膊也。

膹音愤。膹郁,谓肺逆气奔喘急也。音嗔,肉胀起也。

腘音郭,曲脚也;又音谷。

腨音篆,又音善,足肚也,亦曰腓肠。

臚音闾,腹前皮也。

胻音杭,胫骨也。

髌音并,膝盖骨也。

臀音豚,股底多肉处也。

膂音吕,脊骨也。

6晬音翠,又音岁,周时也。

暍音谒,暑热也。

7揫音酒,平声,手紧捽也;又音秋。

掣音出,挽曵也。

挛音鸾,手足拘曲也。

擘音拍,手分劈也。

还音旋,义同复也,返也;又音環,回也。

迤音驼,又音夷,逶迤行貌;又音以,接联也。

逦音里。逦迤,义同逶迤,俗作非。

8扃音纲,外闭之关也。

9音夫,花之总名,发舒意。

10俺音遏,又音掩,义同。

氤音因。

氲音蕴,平声,气交密状。

11戡音箴,克也,胜也。

12棼音分,乱也。

1音朽,又音鸠,音绞,与同,急痛也。

痓音炽,恶也。凡论中痓字,俱痉字之误写也。

痉音敬,病风,强急。

痂音加,与同,疮蜕也。

痤音坐,平声,才何切,小疖也,又微肿。

痼音固,久病。音皆,二日一发疟也。

痏音委,疮痏;又灼艾处所也。

疹音轸,同,瘾疹,俱皮外小疮;又疹,唇疡也。

疡音阳,疮痍也,疽毒也。

痺音秘,痛也;又不仁也。

癖音辟,腹中积聚。

喑音阴,哑也。

痧腹急痛曰痧,俗文也。

瘳音抽,疾愈也。

瘥音钗,去声,病愈也,古作差;又音坐,平声,小疫也。

癃音隆,同,疲癃也;又小水不利。

癞音赖,疥也;又恶疾。

瘈音契,又音帜。瘈疭,痫病;又惊风病;又犬狂也。

瘛与瘈同。

疭音纵。凡筋脉伸缩,手足牵引曰瘈疭,即搐搦也。

瘅丹胆二音,黄病也,从省作疸。

瘾音隐,同。

癟音毕,枯也。

瘕音加,又音架,女子腹中疾。

2眴音煊,目摇动也,又合目也;又音舜,邪视也。

眦音借,目锐角也,非睚眦之眦。

冒音帽,覆也,头衣也;又音昧,音莫,贪墨也。上从日从曰俱非,下从月亦非。

瞥音匹,过目暂见。音舜,目动也;又同眴。

瞀音茂,又音務,音莫,并昏冒不明。

瞪音橙,又音凳,直视也。

睾音高,肾中阴丸也;又音泽,音业。音荒,目不明也。然字书只与,此字无。

3砭音边,以石为针刺病。音掉,砂石煎器也。

硝音消,芒硝也。

4莹音讯,玉色至洁。

5籹音迷,安宁也。

6秬音具,黑黍也。

7耎音冉,同輭义,同软。杨升庵曰:古篆文软硬之软,畏懦之懦,老嫩之嫩,俱作耎。

1筛音师,竹器罗物。

2衄女六切,音朒,鼻出血也;亦作衄。音渠,履上饰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