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日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8 18:12:32

点击下载

作者:万万爸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小升初日记

小升初日记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小升初日记作者:万万爸排版:辛萌哒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8-01ISBN:9787302364344本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

万万爸 网络名人,小升初专家,新浪教育名博。从孩子3年级开始在网络上发文,记载儿子小升初的历程,兼任几大著名升学QQ群的群主,其博客被众多家长、机构教师、教育专家追看,堪称京城最忠实记载小升初历史的民间作家。序口述经历 记录历史

记录小升初,开始是爱孩子,后来则是习惯性记录,现在看来可能是口述历史。我有一种预感,这样的小升初日子不会是永恒存在的。今天又接受了一个记者的电话采访,让谈谈对于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改革的体会,尤其是关于取消重点校重点班的感受。我诚惶诚恐,不知道这话题怎么轮得上我来嘚瑟。于是说我不太关注这个,因为就我所知,北京并没有初中的重点校和所谓重点班。我只知道北京曾经有过25所重点学校,已经取消很多年了,后来出现了68所示范校。现在不知道取消的是已经不存在的重点校还是正在加强建设的示范校。真的取消了68所示范校,似乎也不是值得我们热泪盈眶的事情;换成68所特色校或许也就是一个说法。而这些学校里的重点班,似乎从来就没有过,但特色班从来就没消失过。除了N校号称第一平行分班,我尚不知道哪个学校可以称为第二,如此而已。我对重点校重点班是不持有观点的,作为一个正常的家长,我只关注可能的比较好的选择。

不确定记者最后能写出点什么,我只是表达了希望不折腾的心态,如果一定希望点什么,那就是信息公开化。我认可所有的规则,只是希望公开化。有点不安的是从记者的口中得知,似乎他的文章仅仅是一场风暴的开场白。2014年会有一些异乎寻常的大举动出台,他希望我能持续给他一些建议和反馈。而我说出的第一希望稳定不变,这可能是令他惊讶的想法。也许他仍然把这个新闻当作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可能这是他第一次采写这方面的报道,自己内心激动罢了。

终于还是签订了一个合同,一个写书的合同,一个有同样命运同样感受的编辑找到了我,鼓励着我,说是愿意和我一起把这些小升初的文字变成铅字。我想,这都是缘分吧!孩子们同一届的缘分,这集子也许很快会出版,成为一段凝固的回忆。后面的文字是一些博客日记的片段,并不是全面的记录,但如实反映了很多家庭经历过的忐忑心路。不知道你们会怎么看待这些文字。那些年,我们一起小升初,你还记得吗?

由于一些因素,我在加工这些文字的时候,不得不进行了大量的模糊化工作,这也是很难堪的事情。不是说我写的东西真的有多么敏感,毕竟我仅仅是个人角度的一些片段记录,并没有作为法庭证据般的严谨。对于本书中所有的细节,可能都会引起读者的追问,但是我这里要声明:这样的好奇心真的不是确定有意义的,满足了你满足不了他,甚至还有很坏的影响。我承认有时候是故意写得模糊一些的,因为说清楚可能都是手雷,说清楚可能就都是眼泪。毕竟这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就好像季羡林老先生教导过的,有时候真话是不能全说的,当然谎话是一句不说的。

当然,文中涉及许多对机构和学校等评论仅仅是一家之言,只是当时心境写照,绝无参考价值。

如是文字以为序言。万万爸2013年11月  第1篇小升初官方政策现状

当我们有了孩子,就开始盼望他长大。当孩子上了学,我们就盼望他能快快乐乐地学习,成为一名品学兼优、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孩子。我们很少从一开始就意识到还有小升初问题。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这个看起来怎么也不该成为一个问题的。但是,一旦孩子步入3年级,一旦意识到小升初还真的是一个问题的时候,作为家长的我就明白课外学习的目标要转了。因为我发现,北京的初中资源相差极大,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惨烈程度甚至比高考都激烈,这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把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就有了这部小升初日记。作为开篇,我只能简单地交代一下时代的背景以及我们目前的政策。

也许你认为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我们可以肆无忌惮地进行“素质教育”,但其实我现在才意识到,小升初是一场太过艰难的战役,多早准备其实都不能算早的,千万不要以为小升初仅仅是6年级才开始面临的问题。备战小升初是整个小学阶段都不能回避的目标,就我个人的经历看,研究小升初的功课是家长的必修课。也许作为一介草民谈这个话题是不自量力,但我还是有话想说,毕竟这是生活里迈不过去的一个坎。

小升初政策一直有争议,因为小升初是跨越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的一个中间站,不能采用高考一卷制,但选择学校、选择教育也是基本人权,又兼有户籍问题、基本资源分配问题、学生资质问题、中学评价体系问题这几个事情纠缠在一起,往往会出现许多现象。因为不能公开择校,又有太多人希望择校,培训机构就应运而生,涉及了巨大的商业利益。在这样的背景下,官方出台的政策往往是家长们最重要的风向标。

北京小升初基本政策是就近派位,推优择校。这几年变化不大,但细节时有更新。推优从政策初衷上看,是无可厚非的,将一部分综合优秀的孩子,随机分配到与他们志愿相对的优势示范校,这是官方认可的择校方式,也是比较理想的方案。综合素质好的孩子上好中学,分层教育。但执行的这几年,遇到了困惑,且不说打分量化是否合理,最主要的是按这个综合表居然无法真正量化区分出孩子的位次。于是又开放了特长择校的口子,特长这个事情本来是很美丽的,但有被操作的空间。因为缺少公认公正的尺度,特长成为一个借口了;而共建、条子这些潜规则本来就需要有所依附,于是就依附在了设计初衷很好的推优和特长身上了。这让中学很受伤。

于是,它们决定还是自己来,办起了各自的海选方式,无论是悄悄运作的“坑班”(自办培训班),还是名正言顺的民办校,甚至商业合作的社会培训,都成为了更可靠的小升初择校方式。示范校迫于升学率的压力,纷纷向主管教委申请特批权,我们称之为点招。而点招,也不再信任社会上的任何杯赛、证书,而只相信自己的“坑测”成绩,相当于局部定向半公开选拔。但点招不是公开运作的事情,也要依托于或者主要假手于推优和特长,于是听起来很美的这两个方式逐渐变了味道。无论是真正的点招(学习特长)比综合推优更优先,还是借特长之手的条子,都有了很大的份额,这引起了公愤,但这个方式也给了少量平民一步登天的机会,所以也不乏拥护者。奥数是小升初的核武器,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的真理。于是,奥数承担了太多的光环与压力。

就近上学的政策一直停留在口号阶段,虽然这个词汇已经写入了法律。在北京这个特殊的环境下,“就近”这个看似简单的字眼其实包含了太都多无法界定的东西。学籍、户籍、房产证、生活居住地、父母工作单位,这5个可能作为就近理由的“籍贯”可以衍生出无穷的变数,因为它们很少有统一的时候。在交通发达、学校密集的大城市,尤其是教育强区,几乎不存在“一刀切”的合理性存在。况且中国人自古有为孩子教育而迁徙的习惯,“孟母三迁”的故事激励着无数爱孩子的家庭。由于学校太多而且水平参差不齐,就近上学在北京是一个极端特殊而难以平衡的事情,绝对不可以想当然。

上面就是我理解的目前小升初的政策现状。或许解决小升初择校问题根本出路在于消灭差学校而不在于消灭好学校,在于釜底抽薪而非鞭打快牛,但这个过程需要太多默默无闻的努力。简单的想法经得住推敲的很少,比如有家长都说与其将学生派位不如把老师派位。但实际上,老师也是人,把他们作为工具来轮岗未必有你认为的好效果。  第2篇北京初中学校的格局

北京的中学先天是不一样的,从成立之初就有所谓重点中学的提法。北京市原有市重点校25所,而后来更名为示范性学校,示范校主要是指高中,从2002年开始评定,前后共4批68所。这些学校历经风雨,都有过辉煌与低谷,算是北京中小学教育的高端代表学校了。北京小升初家长主要竞争的就是这些示范高中的初中学籍,因为踏入这些初中的门槛,就有相当大的机会踏入示范校高中。就和有个好爹就容易成功的道理一样。

北京的名校,首当其冲为海淀的几大附中。作为依托全国知名大学的附属中学,其地位是左右逢源的,有着近乎垄断的地缘和政策优势。

其中最为知名的是R校,它囊括连续7年的北京市文理科高考状元,风头超过大学本校,甚至民间认为大学仅仅是R校的附属大学,其牛气逼人自然是众矢之的。

而地处海淀上风上水的圆明园对面,T校所依附的大学乃中国的顶尖学府,培养过很多国家领导,因此T校并没有把R校放在眼里,两个学校的明争暗斗是北京小升初中很多不可思议的传奇之源头,戏称为“龙仁大战”。主要原因是它们各自依托的生源地不同,本来这个故事我是准备写系列的,后来还是全部删除了,不是因为写得不够好,而是因为题材的敏感以及个人的弱小。这两个学校的竞争是全方位的,通常它们所有招生活动都会撞车。甚至在一方有活动的时候,另外一方都要把自己的苗子“软禁”起来,不能回家。

海淀还有四个学校,都各有自己的招生路数。比如D校,走的是自由主义的路数,以流水不争先的态度傲视京都。但它们是从来不缺好学生的,尤其是偏文的学生,不公开测试却要考国学,视奥数和英语为雕虫小技。一般通过学校或机构推荐,笔试后还要让孩子到大操场上跑步,以最后综合成绩论输赢。极端例子里甚至有小胖墩儿,400米从来不及格,问老师怎么办,老师给的主意是往死里跑。于是小胖子拼命跑完全程,虽然没有达标,最终还是被录取了,因为体现了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可以用在学业上,此子堪大用。

还有P校、S校、瘦师傅。这是第一梯队的,还有十余所第二梯队的。每个学校还有影子部队,不在序列却如影相随,说起来都是故事。海淀名校多属于“诸侯国”,有着相当多的自主性,这也是一个拍案惊奇的事情,你读完了本书或者可以明白一二。

与海淀齐名的城区还有西城,西城至少有四大金刚,本书中分别以N校、B校、SY、SF代称,还有四小金刚。西城的重点中学都有贵族的渊源,因为在离中国最高权力中心中南海最近的行政区域内,又在中国最有钱的银行金融街区,它们有着骨子里的低调的奢华,其内幕往往不是外人可以想象的。海淀和西城的众多名校都有着各自的粉丝群,经常在各个教育论坛里打嘴仗,比谁是真正的老大。如此口舌之争绝对属于北京特有的风景,意外成就了e度空间中国最火的小升初教育论坛。这就是经久不息的“海西大战”。

北京目前有14区2县。教育水平还是相差甚远的,海西两区无疑是排头兵,而第三当仁不让属于东城,接下来的排序可能依次是朝阳、丰台等。在家长们的心目中,这些区域中都有等级相差甚远的初中,好的可以比肩海西的第二梯队,而差的基本和远郊区县一档。这些区域的名校每年都要为留住自己区域内的好孩子而打拼,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它们有时候会成为教育均衡最好的推手。

北京教育还必须算上纯“输出”的远郊区县,它们本身的教育水平好的可以与强区三流媲美,而差的可以排到五六流之外了。

在这样一个复杂背景下的学校水平分布,任何试图简单处理的都是笑谈。我以为北京各个名校联合出手抢生源的本质,并非真的要培养天才,而是规模经营的路子,是各有心计的多方角逐。

北京市中学示范校一共有68所,找到它们的名单不是难事,我这里就不重复了,因为我并不打算写一部北京小升初的百科全书。北京中学的示范校历史并不长,1978年北京市确定了25所中学为市重点中学,直到2002年才有了示范校这个称呼。示范校都是美誉度很高的教学质量好的学校,是得到官方认可的名校,也是北京小升初择校的主要目标。北京小升初的择校问题,就是在800多所普通中学里,去竞争这68所示范校的初中部。因为这些示范校的中高考排名远远强过其他学校,甚至可以形容为天地之别。

做功课永远都不多余,也是正确决策和发言的基础,希望本书揭示的数据能帮到大家。由于一些敏感的原因,我在这本书里所讲的学校将用一些代号代替,只是为了说话更加方便,具体学校名字其实并不重要,读者不必一一较真,读的是一个过程,一个历史的记忆。  第3篇小升初名词解释

当我们进入一个圈子,就会发现这个圈子里的一些常用名词,了解这些名词则能更好地理解和融入这个圈子。作为必须的基础知识,我想我不得不先交代一下本书中常用的基本词汇。经过多年的研究,综合网络的资料,做足功课,编写出这个名词解释。北京的小升初很有意思的,有意思的地方之一就是有了自己的江湖术语,而且自成体系。对于初来者莫名其妙,这也是区分是不是圈内人的一个重要手段。北京小升初的专有名词很多,一时也枚举不完。但把握几个重要原则就不会猜得太离谱。

第一是谐音原则。这可能主要是回避百度吧,不希望让一些记者简单地百度到,这当然也给普通家长造成了非常大的困惑。比如,北京几乎所有的市重点,现在官方称呼为示范校,都有自己的代码简称。比如R校=RDF,N校=SZ,等等以此类推,基本都是拼音字头的简写,很好猜的。但有几个特殊一点,比如S校被称为国庆,101被称为斑点狗。容易搞混的是SSF,有时候是首都师范大学附中,有时候又是十三中分校,为避免这个混乱,前者有时候又被称呼为瘦师傅。这些名字明白了以后其实一点都不乱的。

商业机构的名字本来不需要保密的,但不知道是不是一种随大流,也逐渐有了简称,原则依然是拼音字头缩写。比如巨人=JR,学而思=XRS,高思=GS。这其实意义不大,真正需要简称的可能是一些介乎坑班与商业机构之间的组织,或者就是一些单纯的坑班。

这就引出了第二个近音法则。比如,人达福、四忠、未名等等,几乎可以让你笑喷了,有一次我在黄庄路口看到一个门脸上写人达福教育,我直觉以为是个卖计生用品的商店。这样明目张胆的行为,一般是完全不值得信任的,属于抓一个吃一个的。但一些规模小一些的商业机构,还是有自己的生存之道的,比如桦树湾=HSW,老教协=LJX,简明=JM,龙校=LX,资优=ZY,等等,当然也包括一些未必很知名的机构,它们也会以简称进行宣传。

第三个容易出现不解名词的地方就是行为简称。因为一些不上台面的主流择校方式存在,所以简称也就顺理成章了。比如点招,点招是不上台面的,但实际上曾经是最流行的择校方式,于是称呼点招就等于DZ。通过秘密电话通知的录取方式就称为接到了MD。这当然也是谐音法则。而择校考试不能公开进行,就被称为了“活动”,说有“活动”了,就是有“秘密考试”了。这样的考试规模有可能是很大的,5000人以上的都不罕见,称为“海选”了,比如一些有尚方宝剑的学校,会定期举行一些“海选活动”。

第四个出现新名词的地方是各个学校的重点班。重点班也是不上台面的,但大家都有,所以不能按正常称呼,都改头换面了。尤其是特种训练的所谓早培班,都有着自己的代码。比如R校早培班,就叫R素,相对应的还有B素、B少以及“油菜”等奇怪的简称。这些可能还是合法的,但另外一些则属于擦边球了,需要一些特殊的名字才好交流。具体的,就需要考验家长的智慧了,不能都说出来。

同样类似的重点班,在各个商业机构里也被取了不同的名字和简称。这个千万不能望文生义。比如XRS的尖子班,其实只是很普通的班型,并不是真正的高端班。它的高端班型叫超常班,而且有1~3等之分,而在这3等之上还有集训队。JR也是如此,但JR的高端班叫尖子班,也有ABC之分,但最好的班型不是尖子班ABC,而是超素班,还分AB,更不用说下面系列的两大种班型了。GS也是如此,尖子ABCD不是真正的尖子,真正的好班型叫创新班,也有123之分。这个称呼的复杂,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而且名称还在不断变化之中,一旦大家都明白了这些名称的含义,基本也就是该出新名称的时候了。

第五个值得一说的名词就更有意思了。那就是在“坑外坑”之外,还有“坑中坑”的说法。这个我就不说得太透彻了。几乎所有现存的商业机构,在自己的各类班型之外,还有单独的小班教学。开始是游离在教学体系之外的,后来发现管不住,所以就纳入了机构的体系。你说它是敛财也好,加强学习效果也好,争夺有限的推荐名额也好,总之“坑中坑”的现象是存在的。但通常这个更加隐蔽,非入坑之后不能察觉,属于小圈子里的另类圈子了。  第4篇说说早培

早培班是我的一个说法,用来统称一下北京在小升初阶段涉及的所有非正常学制的教育。至于如何提前,提前几年,如何安排学制,我仔细琢磨了一下,用任何一个单项做指标区分度在北京都不够!北京每一个“早培”都蛮有特色的,一言难尽。

北京的一些重点校早已经突破了6+3的九年义务教育学制,这其中B中的少年班比较正统。其他的都是一种招揽生源的说辞。R校的R素和B中的素质班实验班,招生都不过3届。T校的“油菜计划”也是如此,都是很短暂的新生事物。据说D校也有了凤毛麟角的小五例子。今天W中又冒出了这个说法。再加上论坛上吹牛皮说4年级就被N中点的传闻,育才育民的实验班隔年选牛的实验也有好几拨了。这些例子,让人觉得早培是一块很肥沃的土壤。有背景的名校都愿意耕耘这片土地,分一杯羹。

分层教育按理说是一个好事,也是一种科学。但北京真的有这么多天才需要提前一年学制来特殊培养么?这些班级算算总数有2000个学生了。北京真的很出少年人才吗?我不确定知道。

从常理推算,在低一个年级里挑出1%的孩子跳一级到高一个年级,理论上是没有任何智力问题的。他们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甚至继续领先。只是如此规模化的社会意义并不明显。毕竟现在普通小学的班级里,差个1岁2岁的都不是什么稀奇事情。之所以冠以早培的说法,也是言过其实了。但这样的说法,能在北京7所以上的学校得到实现,就已经成为一种标杆性的事件了。在相当程度上会给全市的正常学制的孩子家长以莫大的精神压力,攀比之心也油然而生。凭什么这么多的名额里没有我们的孩子,难道谁比谁差多少吗?要知道1%的比例基本上每个小学都不止一个孩子了,有这样直接的榜样在旁,示范作用是相当明显的。

以前B中的少年班所以没有这样的轰动效应,我以为是因为人数过少,全北京才30个,试验品的味道极其浓郁,大家都认命。但现在2000个孩子都可以提前一年上岸(指5年级末就被重点中学录取),这个诱惑力太大了,按最保守比例1:4估算,至少让前8000的孩子家长都动心了。这可能是今天小升初紧张空气的重要原因之一。

京城诸多早培教育,今天在我看,还是要打一个引号的。尽管小四小五从2010年开始试点,2012年起开始大流行。但一一甄别下来,除了B中的少年班是实实在在的缩短学制的少年班,其他的各类尝试,基本还是属于在学制上做文章。无论是5+4,还是2+4,还是什么初中预科,理论上并没有缩短在学校的学习时间,只是尝试着在学制衔接上做花样文章。以R校为例,R素班的家长告诉我,设置所谓“素质班”或“早培班”的初衷是非常好的,希望不是加速学习,而是加宽学习,也就是说在科学规划缩短单科教育时间的同时,为了节约时间去拓展更多的学科学习。当然这是理论,在实践中由于仍然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以及高考唯分数论的总体要求,提前学了以后,省出的时间变为了继续提前学。高中课下放到初中,甚至大学科目下放到高中选修。并没有真正拓宽学习领域,搞当初设计的素质教育。

另外一个家长也告诉我,上了素班的孩子最大的改变是不骄傲了。在小学阶段都自我感觉良好,但到了群龙无首的班集体里,在前10名每次都大换血的班级里,除了极个别少数外,大家都充分感受了挫折教育。我不知道初中就经历如此惨烈的挫折教育未来会对人生有多么大的影响,但不成功就自暴自弃的比例显然还是多少会在最敏感的时期里留下痕迹。

能真正站稳早培的孩子都很厉害,他们早早就经历了无数的考试,经历了学术上的风吹雨打。尽管还没进入创造什么的阶段,但对已知的把握精准度,都往往令社会上的凡人家长们自愧不如。他们的未来如果不能继续辉煌,不要说他们的家长不甘心,就是他们自己也难以原谅自己。于是,清华北大梦想都早早过时了。放眼世界的家长养育出放眼世界的少年,出国趁早就成为一种逻辑上的必然。我不能判断这是悲剧还是喜剧,但我知道,我认识的几乎所有的“早培”家长和孩子,都多少有了少年留学的打算,而不是像我们传统的那样,大学毕业后考奖学金出去或公费留洋。他们通通都是自费渠道,家长舍得钱,也舍得情,肯推举孩子到他们所认为的最高境界,也不管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真的喜欢这样。

这难道就是我们理想的素质教育、早培教育吗?我有一丝深深的不安。下面的文字里我将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我带孩子参加早培赶考的经历,跨越了两年。其中第一次是4年级连续参与两个名校三个班型的选拔;第二次是5年级参加一个名校一个班型的选拔,并不重复,心情和经历都有不同。  第5篇不得不说的课外班

课外班的出现在中国北京真的不是什么新闻,我们这代做父母的小时候就有。当然,那个时代还不普及,只是少数孩子的专利。功课好的极少数会被少年宫之类的组织吸收,也有奥林匹克数学的培训。在学校里,也有老师给孩子补课,大多针对不及格的孩子,希望他们能跟上集体的脚步,不至于留级。共同的特点就是免费,而今天课外班共同的特点则是收费,而且主要针对的是“优秀”孩子。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家长们都开始抱怨孩子学习太累了,而不断抱怨的结果反映到了主管部门,主管部门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行减负,直到今天仍然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实际情况是不断减负的对象是学校的教学课程,而不减的却是择校考试的难度,甚至还在不断增加之中。因为优质教育资源永远是稀缺的,选择学校又是人之常情,尽管考试不在公开进行,但私下考试仍然是家常便饭。于是,我们不得不学习,为了能有一个选择的主动权。直白地说就学校这点东西,是完全不能用来对付各类考试选拔的。全中国只要有小升初的地方,就有辅导班和机构。很多家长以为:基本上公立学校课堂那点东西属于“低保”,保证每个孩子不“饿死”;要真正学习知识获得进步,一定是在培训机构上另外一套课程体系。

北京市的各类机构多如牛毛,比全国各地都更为典型和极端。学什么都不是问题,问题是没有人能真正地不学。这是一种社会风气,你可以不学语、数、英,但音、体、美总还是有趣味的。在北京,甚至击剑、马术、高尔夫都有少儿俱乐部。北京的孩子,如果不上几个兴趣班,甚至你都不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在相对有限的时间里,给孩子上哪门课程是家长必有的纠结。语、数、英,外加琴棋书画,还有游泳、打球、跆拳道等等,我们小时候父母随便教点的玩意儿,现在都有专业老师,而且学什么都有专业级别考试等你!

我自叹小时候术业不精,只好花大把银子给培训机构了。同时告诉儿子,你学好了,将来你的儿子我的孙子可以不用交钱学了,咱是家学了。这不是吹牛,有众多鲜活事例。一个毕业于湖北名校黄冈中学的爸爸,亲自教女儿奥数,将孩子送进R校早培班,省下了大笔学奥数的银子;父母双双是老师,除了开班挣小区其他孩子的钱,女儿也考进了N中。学习对家长也并非无用,一位陪女儿从剑桥少儿英语1上到新概念2,通过了三一、KET、PET等考试的妈妈,高级职称的英语考试不用复习,高分通过;在单位出国选拔的英语考试中也名列前茅,最后人家还是因为女儿,放弃了机会。

培训机构可不是公立免费的,人家归工商局而非教育局管,直接创造GDP。全国各地都有家长晒课外班的学费,我这里就不列那么多例子了,你若是家长肯定是懂的。我的孩子叫万万,是个男孩,不隐瞒地说,从幼儿园起就开始辗转腾挪于各个课外班了。从儿童画、围棋到口语、奥数,从乒乓球、游泳到素描、作文班,经历了无数的机构和老师。以每周不少于十个学时的平均速度完整地度过了整个小学的六年,还不算路途成本,自然也不算寒暑假集中的冲刺班和冬、夏令营,更不算什么一对一的“大补丸”和赶考费用。

这不是一个令人吃惊的经历,就我知道的人群里,如按三六九等来分,我最多也就是六级。至于单价就按一分钟一元好了,那么估计费用就成为了一个简单的连乘法了。我只列式子,就不吓唬人了。这明显是底线的数字,如果连这个数字的钱都没有花到,大概就不算是在北京重点学区正常的学生了。

公式:1×60×10×30×6=?  第6篇小升初中的商业机构

说到课外培训,还真的得多交代几句来龙去脉。北京的小升初课外培训,商业机构可以算主角儿之一。它们之间关系的错综复杂,真是一言难尽。而作为家长,如果不能明白它们的生存之道,就无法理智地选择,将直接导致孩子的不同命运。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我这篇就打算大概介绍一番。算是管中窥豹,如果能帮助关心者以客观的角度审视这个事情,就心满意足了。

商业培训机构不是从来就有的,或者更准确地说,不是从来就这么火的。以前也有类似的组织存在,像我小的时候,就有少年宫、科技活动站之类的组织,但大多是公益性质的。后来市场经济了,民办教育了,商业机构就越来越多了,比如新东方,就在1993年成立了,现在已经在美国上市多年,成了全中国闻名的商业培训帝国。但在小学初中这块教育上,几乎很少有商业机构涉足。这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北京的基础教育还是相当优秀的,而且施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需求和油水都很少,不值得重视。

但随着素质教育口号的兴起,减负呼吁的强烈,公立的中小学校开始减少课程的难度,甚至将稍有难度的学习类培训功能强行逐出校园。而实际上,北京人口随时代发展而爆炸式增长,对待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大家迫切需要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于是竞争日益加剧。随着经济的发展,家长们自身所拥有的财富和能力都出现了天壤之别,而独生子女圈子的日益普及,更多家长把爱、精力和财力都投入到了孩子的起跑线上。北京的孩子没有因为独生子女而减少,因为有不断涌入的新移民,且质量是越来越高了,没两把刷子在京城是混不下去的啊!这个大的时代背景,造就了北京火爆的商业培训市场。

北京小升初目前大多是商业机构唱戏的,主要形式就是各种形式的课外辅导班,以非常接近市场的方式运作,几乎取代了学校,成为了北京小升初的台面上的主角儿。要搞清楚北京小升初的现状,就要梳理一下商业培训机构。商业培训机构这个事情,按理说并不复杂,在任何一个大城市里都会存在,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几乎是不可抑制的东西,在其他的城市也有,比如上海、成都、武汉等等。但就我知道的情况,北京的商业机构构成之复杂,运作之市场因素,人脉和关系之错综,尤其是在小升初这块市场里,都远胜过其他城市。

提及北京小升初商业培训市场的历史,就不得不提到JR教育。JR教育1994年成立于北京,它最初的定位是0~99岁全社会成员的培训,但从后来发展的情况看,真正具有统治力和影响力的还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商业培训。由于机缘巧合,甚至在今天被圈子里人戏称为北京小升初市场里的黄埔军校。JR真正做起来的时间最早,经营多年,历经分化磨难,今天仍然在京城保持着众多的培训网点(96家),经营着全系列的小升初培训产品,数学英语语文自然不必说,其他几乎所有你能想到的培训项目,它们都做,包括科技、艺术、体育、夏令营,也有所有科目一对一的个性培训。JR教育的特点我总结:优点就是以全取胜,以老资格获得信誉,以非常敬业的老师为主体,提供最便捷的培训;缺点是商业机构国营单位的做派,管理体系僵硬,人治严重。

JR在自己的发展中,屡次闹出了相当具备破坏力的动荡,甚至可以说是风波不断。3年前,酝酿出了最大的一次分裂。几乎所有的数学组骨干成员,自立门户成立了GS教育。GS成立之初的高端教师和优秀学生形成了不可替代的品牌效应,至今仍然具备足够的号召力。尽管其规模尚远远不及老东家,但也逐步发展成为京城小升初教育一强。尤其是其教材体系和灵活的“奥牛”培训策略,都成为分最好蛋糕的一方。

JR经此一役,外人皆以为死定了。但在这3年里,JR依赖自生良好的人脉和众多的网点布局,居然很快又恢复了元气。再度打造聚集起众多的名师,通过层层选拔又挑选到了大批尖子归入麾下。然而,这个分家的趋势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不断有骨干教师分裂单练,形成了各个地方的割据势力。比如,去年暑假刚刚出走的学纵教育。再早的杰睿教育数学部,新东方教育的中小学部,ZY教育等等,都有JR优秀师资的踪影。当然了,JR也不是只出不进,也从以前的各个地方割据势力里挖来了许多骨干教师,比如启明星教育等。

活跃在北京小升初市场里的还有一个培训巨头是XRS教育。XRS教育没JR这么复杂的历史,非常单纯的发展规则。在JR折腾内耗的时候,XRS创始人以强大的管理制度而一举成功。2010年在美国市场成功融资,有了基本的资金,加之对中国教育市场的研究颇有心得,XRS布局速度相当快速。在规模上已经成为京城第一,目前拥有百家以上的教学网点。XRS的特点是,拥有最好的网络论坛和网络课件资源。虽然主打奥数,但已经形成完整的教育产品系列。XRS提供最标准化的教育模块服务、最职业的后勤服务体系,以规模取胜。尽管也有特色教师,但不主打个性牌,从来是以集体形式亮相,不包装明星教师,这可能也是吸取了JR的教训吧。

上面说的这些并没有说得很透彻,比如新东方、杰睿等活跃机构还没仔细分析。还有央视曾经曝光的一些著名一对一高收费的机构,比如京瀚;还有广告和教学点都很多的龙文教育等等,大概在数百家之多。它们大多是以单科教育主打,尤其是英语培训,几乎是遍地开花的感觉。北京小升初市场活跃的商业机构多如牛毛,我这里提到的不过是其中最活跃的几个,还有一些地方割据势力不容小觑,比如HSW、JM之类,北京数学学校、顺天府学、西城LJX、LX等等。后两者一般又被列入另册,因为其与学校的密切关系而又有坑班的嫌疑。当然纯坑又是一个大话题,这个我会在以后的文中尝试进行梳理。  第7篇说说数学班

小升初的故事,课外班是不可缺少的情节,而语、数、英这三门最正宗的功课,则是绕不过去的门槛。我的小升初日记里本来是没有这三篇的,但几乎所有先睹为快者都建议我补充写写这三门主课的选择问题,因为在这些家长眼睛里,不涉及这三门课的书,就不能叫小升初的书,不给出这三门课的攻略就不能算小升初专家,不给出具体指导意见的书就一定卖不动。我被吓唬得不轻,就努力回忆万万在小升初阶段在这些功课里的经历,不敢说是经验还是教训,大家一起参详就是。

数学是北京小升初最普及的功课。在小学阶段,有没有从来就不上任何培训班的孩子我不知道,但上过培训班的,百分之百一定是念过数学班的。这有几个佐证。一是北京口碑最好的小升初商业培训机构,无一不是以数学为主攻方向的。禁奥的风波曾经导致某上市公司的股票一天大跌13.1%。二是北京所有的坑班(与学校有直接关系的商业培训机构)数学课都属于必修课程。北京小升初的商业机构,几乎都自称与学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它们确定学员的标准以及推荐的主要依据,就看是否是数学班学员和数学考试成绩。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奥数热。

奥数被妖魔化很久了,恨者甚至称呼其为黄赌毒,我觉得其实没有那么夸张。奥数就是数学的一部分,数学则是公认的主流智商标准,如果一定要有个能服众的择校标准,大家都会不约而同选择数学方面的测试。无论称呼其为奥数,还是智商测验,抑或是科学思维,均无本质区别。万万的数学还是不错的,我们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就参加了商业机构的数学培训。因为孩子是真的有兴趣,从中得到了快乐和自信。直到高小以后,才慢慢体会到升学的压力,甚至到了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发现越学越深奥,不仅仅是什么奥数了,而是初中甚至大学的数学课。这里面肯定有学习方法问题,但深度摆在那里,结果是很打击人的,我们仅仅是出于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仍然让孩子投入其中,并坚持到最后。

北京孩子从小浸润在奥数比赛当中,这似乎是一个奇观。我这里小小记录一下,毕竟这是孩子这个时代生活的一个很有特色的东西,我相信这不会是永远发生的故事。

第一类比赛称为“大奥杯”,目前有4个比较公认,这些杯赛的共同特点是官方出面,商业机构承办,属于有头有脸的面子奖励。分别是“迎春杯”“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杯”“希望杯”“华罗庚杯”。第二类奥数杯赛为“小奥杯”,基本是从“大奥杯”因为各种因素而分裂出来或因影响力不够而降格的。它们的特点也是商业机构筹办,但无厉害“官方”背景,至多是有厉害人物做后盾。“小奥杯”数量不确定,有不定期的过客。比如“中环杯”“数学花园探秘”等等。第三类奥数比赛为“游学杯”,这类杯赛共同的特点就是游学,获得好成绩就可以去目的地国家或其他大城市游学,烧钱得很,但绝对可以长见识,也存在一鸣惊人的几率。这些杯赛都是商业机构承办,但有分散性,不固定。目前有一定认知度的有5个,分别是:“IMC国际数学竞赛”,游学地:新加坡;“WATC世界数学团体锦标赛”,游学地:北京、美国;美国大联盟杯,游学地:美国;“日本算术奥林匹克竞赛”,游学地:日本;“数英双优国际数学竞赛”,游学地:美国。第四类是培训机构杯赛。培训机构的杯赛其实是综合比赛,但在目前北京小升初的形势下,奥数无疑分量最重,它们的重要性、实用性丝毫不逊色于上面的杯赛。机构杯赛传统只有三个口碑尚可,但这几年也乱了,几乎所有的商业培训机构都在搞自己的比赛,北京挂牌的小学教育机构有几百家,这些考试多如牛毛,已经不是凡人可以计数的了。可以枚举的例子:JR杯、XRS杯、GS杯、龙杯、水木杯、杰睿杯、新东方杯。

我个人最深刻的体会就是,数学成绩要想出类拔萃太不容易了,但没有数学真的是万万不能的事情。你可以不追求卓越,不追求作为小升初的法宝,但如果这个东西成为了短板,连60分都考不到,会彻底打击孩子的自信心,早早丧失对自己智力的起码自尊。这是更加可怕的事情。数学无疑是有益的,也是艰难无比的,保持自尊的方式不应该是回避,而是降低期待值的战斗。保持兴趣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自己和自己比,把数学视为人生基础的本领砖石,不抛弃不放弃。对路子就搏一下,不对路子就暂时放一放,但不能轻易说孩子数学不行,只说和行的孩子比还有差距,这样的心态才是理性的。

在政策禁奥风波最严格的一年里,我们仍然在一轮周期里赶场参加了大大小小16场奥数比赛,还不是全部我们知道并可以参加的比赛。这一经历说明了太多的情况,还是读者自己感慨去吧,我就不啰嗦什么了。一定要给出数学的小学攻略,我的建议很简单:越早动手越占便宜,学得越深越有优势,奥数杯赛参加多多益善,权作免费习题课就是了。不过这些有一个前提,就是有办法保持孩子的兴趣,至少是不烦;教课的老师是孩子迷恋的,具体的试金石之一是孩子下课后的半个小时内,能有会心的一次微笑,能主动讲一句超过10个字的句子,否则一切免谈。  第8篇说说英语班

如果说参加过培训班的孩子百分百都有数学培训的经历,那么有英语培训班经历的至少是70%。语言类的培训社会上的看法迥异,培训思路也大相径庭,甚至要不要培训英语都是一个存在争议的事情。6年级小学英语培训经历下来,我感觉比较公认的实事有:小学阶段是语言学习的黄金时期,语言的学习顺序应该是听说读写,语言是个慢功夫,口语靠环境,水平提升最终还是靠阅读和词汇。现实里比较困惑的就是应用英语与应试英语的取舍。

在中国现实的环境下,英语学习至少存在两条截然不同的路,把它们当作两个学科丝毫不夸张。所谓应用英语就是以口语为主,强调环境,强调语感,强调交流和实际运用能力。这是理论上最好的语言学习方式,可在非英语环境下,这是一个性价比很低的赌博。需要找对老师,花大价钱,还得有机遇。而且最尴尬的是,应用英语培训出来的孩子升学考试拿不到分,小“海龟”经常成为“折翼的天使”,因为遭遇了中国应试环境下的变种英语。关于应试英语我这里就不吐槽了,但现实里却无法回避,因为英语成为了仅次于奥数的选拔工具。应试英语主要强调语法,8大时态的辨析是基本功。很多在国外时髦的英语水平测试,都在中国培训市场上被发扬光大了。我只能说不要道听途说,要自己用心去感知,去了解现实。英国英语到了美国的变化还可以认识,而英国英语到了中国可能就是新的语种了,尽管比赛的名字还是那个名字,字母还是那些字母。

我们的英语培训是从幼儿园大班开始的,首先选择的是业内老大——新东方培训机构推出的一个叫泡泡英语的系列,慢慢意识到英语学习分类相当复杂。听一个家长介绍,我们孩子学的这个英语教材是新东方独家买断了剑桥少儿英语的教材后包装推出的一个系列,一共有6级,每级又分A、B两册。我们的孩子因为年龄相仿,又都是一起学过来的,彼此也习惯了。现在一直读到了4B。二年级时候准备跳跃直接讲6A,偏重音标。另外一个选择是不再继续学6级,而是改学一个叫“朗文国际”英语系列,分四册,应该衔接的是第一册。但新东方教材改革,希望我们直接先学pop5级,然后衔接朗文第二册。我开始有点听晕了,必须要整明白方向啊,于是耐心地听着。问题是你必须替孩子选择:学5A还是朗文一?我们几个孩子家长凑在一起商议,也借来了老师的朗文一教材和已经提前报名得到的5A教材。比较了一下,显然后者难度要大许多,还是属于“海摘”式学习,而朗文一大概是开始进入语法和句型了。我们的孩子还小(当时是2年级),也还是想继续学点实际东西,而不仅仅是应付考试,于是大家决定还是服从新东方的安排。

事后回到家里,我很不解为什么英语分级别这么乱。在网络上搜索也没分析出所以然,反而感觉信息越分析越多。有热心家长介绍:剑桥少儿英语分3个级,剑桥中学分5级。剑桥中学生英语(MSE)是分5个级的,一般小学生考KET、PET,但也有牛孩在小学阶段就考下FCE。考试按难度依次叫入门测试(KET),初级考试(PET),第一英语证书考试(FCE),再后面的为高级英语证书考试(CAE),最高为熟练英语证书考试(CPE)。

还有一个系列就是三一口语系列。在我们开始学这个系列的时候,初步打算是一年一级,(三一英语有十二级,最高级的程度可以做语言教授、辩论赛最佳辩手和政治哲学话题的职业讨论),以为到小学毕业有六级应该是差不多了,按这个计划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走了五级,却发现世界形势已经大变。多数学英语的孩子都是袋鼠步伐,起步就是三级,接着就冲六级,不七而八,甚至直接冲九冲十一的都有例子。这让我们无所跟随,不得不放弃了。写这本书的时候,英语三一级别小学毕业已经水涨船高到了九级,甚至触发到了极端走向了反面,国家出台政策禁止12岁以下的孩子参与这样的活动了。国家出台法律禁止某种商业考试,这是拍案惊奇的事情。

无论怎么说,这些英语证书在北京小升初还是具备相当含金量的。尤其是对于奥数不那么优秀的孩子而言,英语证书几乎是他们小升初简历中必备的杀器。只是我以为英语是一种语言工具,就好像读什么名著也未必学好中文一样,学什么教材也不一定就学好英语,重要的还是对文字的感觉和词汇量的积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至于证书应该是语言水平提高后的测试结果,而不是为证书测试特意进行语言准备的操练活动。  第9篇说说语文班

语、数、英里最重要的应该还是语文,毕竟这里是中国,而且在北京读书的小学生未来绝对多数人还是要生活在中国。数学、英语再重要,也抵不过会说中国话、会写漂亮的中国文章能带来的实际好处。中文是世界公认最难学习的常用语言,而语言学习的黄金时代无疑是小学,在有足够的中文语言学习环境下却追求英语学习效果,就好像入钻石矿区而求黄金。在北京小学阶段的课外的培训班里,学过语文的比例我个人估计最多不过30%,成为了第三,实在是一个令人感叹的事情。

语文的学习是博大精深的,不简单是认识3000个常用汉字的问题,而是要有一个大语文的观念。作为现代人生的基础本领,如果说数学是训练人思维严谨的话,语文就是训练人用文字表达发散思维的能力,左右开弓、能文能武方显英雄本色。语文的学习其实已经被我们忽视得太久了,尤其是大语文,就是包括了历史、地理、戏剧、作文、口语、美学、国学、伦理学甚至哲学等一系列的学科的入门常识。这些东西如果没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在未来的发展里都是走不远的。小学阶段的课内学不到,课外培训也不去努力,是一个很悲剧的事情,学不好语文,也许我们会不知不觉丢掉祖先的文化和文明。

小学阶段语文的培训独立出来做得很少,只有一些主打“国学”的机构。一般还是归在机构的综合课程里主要有作文班、阅读训练班、演讲班、文学常识班、文言文班。这些语言学习主要理念还是应试,大多以小升初重点学校的点招考试为直接目的。而小升初的点招考试,其实一点都不神秘,就是中考考试范围的提前学习。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语文的学习非常直接和功利化,就是老师告诉你应试得高分的道理所在,告诉你如何总结中心思想才能拿到分,如何写“漂亮”作文可以保证一类文,如何写演讲稿子可以得到老师的青睐而获得大队委的荣誉。这么学语文,总觉得哪里不对路子,这也是我们在语文课外学习上一直不够积极主动的主要原因。尽管到了高小阶段不得不参与到这样的培训中,直接的原因就是语文成为了考试里的短腿,不拿分在如今的社会里是致命伤啊!

至于国学我们一直没有去学习,因为总觉得咿咿呀呀的念经似乎太过于执著历史了。自己倒是有意加入过一些国学“组织”,感觉其矫枉过正得太厉害了,又走到了另外的极端,也真的没有太多的社会必然性,现实性就更不用说了。不解决问题的语文,终究还是没有生命力的语文。

写这篇文章主要是谈教训而不是经验,如果能从头再来,我不会那么固执于自己对语文的理想,早一点接受应试语文的培训,早一点让孩子的书面语和范文接轨,这样至少可以让孩子对自己的语文水平有一定的自信,为未来可能的个性化语文打下起码的文字基础。  第10篇选班的对话

选择课外班是所有小升初家长必须做的功课,根据孩子的特点、兴趣、程度、时间,家长自己的财力、精力以及对孩子的定位、目标和期待,再按照市场上各机构五花八门、餐单一样的课表,来做出自以为是的自由选择。之所以会有选择障碍,是因为这事情真的很复杂,在北京尤其是。丝毫不夸张地说,北京有着世界上种类最多的少年培训课程,有着不同性价比的教育商品,从简单的托管到贵族般的游学,从小饭桌到神经测试培训,甚至少年领导力的拓展;从纯公益的少年宫艺术课程到无穷多出彩机会的商业演出,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小升初培训市场上买不到的。不同机构都是老王卖瓜,但它们彼此之间都有不互相攻击的底线,又没有权威的第三方平台,这让家长们在选择的时候只能是道听途说,很难分清哪些是宣传,哪些是托儿,哪些是偶然,哪些是必然。我觉得家长的选班,有点像盲人摸象,还有点像乞丐下馆子点菜,为孩子选一道知识大餐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关于选班,我与家长们有一段对话,选录于此,算是管中窥豹吧。

David:万万爸您好!朋友推荐向您请教个问题。如果有机会上GS的尖子A+班,用去吗?就是距离比较远?

万万爸:客气了,GS的尖子A+班属于很好的奥数学习班型,这是一定的。至于您的孩子考上以后去不去,则要多方面分析了。

David:愿闻其详!

万万爸:一是看你的孩子是否有相似的班型在学;二是看距离,其实就是性价比的权衡。考虑孩子和家长共同的付出与收获之比吧。

David:我孩子现在在XRS的提高班。

万万爸:XRS的提高班从班型上看,不如GS的。

David:这次XRS杯没获奖,但GS考了一等奖。

万万爸:是,起伏难免。

David:GS的距离大概20公里。

万万爸:如果路途成本差不多,当然是高班。20公里不是问题,看时间差别。去XRS毕竟也是要时间啊!

David:路途上,XRS走路15分钟,非常近。

万万爸:哦,那就明显不划算了。

David:我不认为我孩子是牛孩类,但既然能考上GS这个班,又希望她去试试,但路途成本确实很高!您是说去GS不划算了?

万万爸:还有一个妥协方式就是试听一次,要是我不会考虑10公里以外的培训班,无论多好。

David:试听一次会不会不够?

万万爸:当然这么说也是因为10公里以内有好培训机构的底气的缘故,这个需要当机立断的。

David:为什么是10公里?也很远吧,呵呵!

万万爸:就是这么随口一说,因为年级高了,一定会需要赶场的,时间精力都花费在路上,亏。

David:赶场是说要报好几家吗?同时报GS、XRS、JR?

万万爸:有可能的,到最后都舍不得,更主要是各种类型的培训,机构不是问题,这几个都很牛的。

David:这3个机构的高端班,是不是差不多?指数学。

万万爸:是,虽然有差异,但大同小异。每年各自有两次以上的选拔机会,一般哪个班型考上高端选哪个,第二因素就是距离了。你正好遇到这2个尖锐矛盾,纠结是难免的。好在是2年级,可以随机选,以后就知道冷暖了。

David:对,就是高端和距离的矛盾。现在还有个疑问,所谓的名师对外招的名额都有限,所以是不是越早占上他的班越好?否则高年级时没有名额进去了。

万万爸:有点关系,但不作为选择依据的,要不就更纠结了。现在名师比牛孩多的。

David:是吗,名师多?呵呵!

万万爸:这个是个人实话,权作参考。

David:其实我看着介绍的名师,那么年轻,心里也打鼓呢!你的这句实话,加重了我放弃的砝码。非常感谢你的指点!

万万爸:家长之间,必须实在!

以下文章均摘自我的博客日记,历时一年半,基本涵盖我和儿子经历过的小升初事件,基本以时间为顺序。有删减。  第11篇考B中少年班2012-05-13

少年班是针对早慧少年的一种特殊教育模式。中国大陆的少年班始于1978年,在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的建议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建了少年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也曾一度招收少年大学生,后由于种种原因相继停止招生。根据中国科大官方的统计,少年班九成以上毕业生获得了博士或硕士学位。少年班部分毕业生表示这种早慧教育模式确实适应自己,也确有一定数量的早慧学生适应这种教育模式。校方表示少年班将长期坚持办下去,但不会推广。北京B校就是长期办少年班的一个著名场所,也是北京小升初绝对独树一帜的风景。

B中少年班是公认的天才摇篮,每年都公开对社会招生,招收适龄儿童来参加其神秘测试。一般是4年级的孩子(适龄),如果通过测试,就会安排用4年的时间读完高小、初中和高中的全部功课,然后参加高考。

出于对早培教育的好奇和憧憬,我带孩子来赶考了,作为千人之一来竞争30个席位。因为万万是九月出生的,按规则我们有2次考试的机会。3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参与过一次,铩羽而归了,主要是输在了阅读上。今年又来了,也是学校老师的强烈推荐,本身并没有特殊的准备,只希望能长长见识,当然也是因为心底有梦。

这次还是4个小时的紧张考试冲锋,我们提前了50分钟到场,发现这里已经人山人海,基本都是父母双双送儿郎。有25个考场,大约1000多人的样子。B校校园硬件条件真好,好得让人羡慕,这世界一个比字,就让无数的事情变得激烈,简单也变得复杂了。

今年的考试题目少多了,万万说只有3门课,数学50题,语文85题,思维117题,合计252道题。比去年的380个题目6门课还是少了很多,但时间依旧是不够用,有很多没有来得及做的题目。比起去年来,还是感觉好多了,至少数学做了42个题目,比去年只做了18道进步多了。没有遇到熟人,万万说坐在他后面有个小姑娘,可爱说话了,考完还和他对答案来着,也是某重点小学的孩子。

老师再三叮嘱孩子不许漏题,我觉得必要性不大,但毕竟还是要尊重,所以就以博友阅读方式分享几个,大家看看也就罢了。题目记忆的也不全,毕竟好几百,一口气下来,孩子不晕已经不错了。说是有个平均分的题,说一个班上已知男生平均分,女生平均分,求全班平均分。还有一个投掷硬币6次,4次正面,2次反面,问第7次概率多少?单看这2个题目似乎不难。来考的都是强手,甚至有从远郊区县赶过来的,也真的是不容易。  第12篇北京S校的海选2012-05-17

昨天晚上,是北京小升初世界里难忘的一夜,S校举行了海选考试。这有啥稀奇呢?别着急,容我慢慢说来。

我很不了解S校的,为了写日记才有意百度了一下。却发现北京S校并非北京S中学,这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地方,一个是宣武老校,一个是海淀名校。很奇怪起了如此相似的名字,难道是数字不够用了么?

为说清楚这个事情的意义,还需要先解释一个名词“海选”。海选指的是中学公开接受全社会的正规小学生报名参加旨在为本校选拔优秀生源,也就是小升初的考试或考核。S校海选之所以成为话题,是因为它的规模很大。据说网络报名有8000人,实际参加考试的人数大约4000人,加上接送的家长,上万人的聚集,一时一个地方人声鼎沸,拥挤不动,交通瘫痪,造成的社会影响自然不小。有现场家长直播说:“大公共汽车不得不中途散客”,司机发牢骚说:“你们的孩子金贵,乘客就不是人么?”

S校是公立的示范校,也是海淀区的一个名列前茅的好学校,虽然不敢说数一数二,但口碑很好,是很多小学生向往的地方。但这么大规模的公开考试,我觉得难得。毕竟以前的几次海选都是民办校在唱戏,规模也小了很多。而S校这么做,很多家长叫好是因为公开透明,但问题可能也会出现在这里。因为公开,所以人多,海淀一年的小学毕业生才多少,如果S校敢海选招来8000人考试,那其他的学校为什么不也这么来呢?十几甚至几十次下来的动荡将很可观。

S校的考试是老师自己出题的,据说不是很难,重点也不是奥数。考试一个半小时,数学3张A4纸,语文2个作文,一个百字、一个300字,英语就一个阅读。三卷齐发,孩子自己决定先做哪个,自己统筹安排时间进度。数学有繁分数计算,例题说明多,题不多。看来还是很有特点,只是不知道区分度如何。  第13篇B中少年班考进复赛2012-05-23

前几天参加了B中少年班的选拔,本来应该是明天查预赛成绩的,可昨天就有家长爆料说可以了,今天看果然是可以了。我查到了万万的结果,少年班和素质班都录取了他,是2套通知,还不一样。我也是消化了好一阵子,通过与许多有阅历的家长们一起研究,才逐渐理出个头绪。

B校少年班和素质班看起来初赛是一起考的,但到了复赛,就是两条相对独立的进程了。B中的素质班在初中部,B中的少年班在高中部。复赛报名和考试都是分开进行的,而且都是两个半天。要是都参与的话,相当于跑2趟报名,跑4趟考试,再交200元考试费。很折腾人的。还要填写简历表、家长的信息。而且据说还有父母双方的面试环节,不是考试,但也是需要用答题卡的测验。这是课题研究的需要,孩子显然不是一个人在作战。

不管怎么说,能进入B中的少年班的复赛,总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毕竟又有一次比赛到了全市200名以前,值得肯定。至于能走多远,顺其自然吧。进入了复赛,心情很纠结,想起去年有个邻居小孩就是走的这条路,于是找到前辈,进行了如下的对话:

万万爸:B中的少年班和素质班是考两次么?我都被通知晕了。好久不见!

ll妈:是的,从复试开始是各考各的。

万万爸:B素在初中部考,那B少的呢?另外通知?

ll妈:B少在高中部,B素在初中部。考试时间会不同,通常B少前一周考,B素后一周考。两边都进的,有一天B素只考15分钟,因为另外的B少考过了。

万万爸:然后就没事了?那还跑一趟。复赛淘汰多少?试读还有多少陪绑的?B素和B少一样试读?B少也是考2个半天么?

ll妈:去年B素试读的招了29个,B少试读的招了7个,共36个。B少招33个。进试读的各六七十人吧!复试的去年B少是200,B素是220。去年你们也进复试了么?

万万爸:没,去年数学没提前学,3年级水平还是不行,今年数学进步最多就进了。

ll妈:通常语数英的权重小,思维的权重大,但两边的权重值不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