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棉油栽培与病虫防治新技术(现代农业新技术丛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30 03:10:47

点击下载

作者:蔡明历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粮棉油栽培与病虫防治新技术(现代农业新技术丛书)

粮棉油栽培与病虫防治新技术(现代农业新技术丛书)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粮棉油栽培与病虫防治新技术(现代农业新技术丛书)作者:蔡明历排版:KingStar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8-02ISBN:9787535247049本书由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

加强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是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服务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推进农技推广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发[2007]1号文件《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造就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人员能力,建立农村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及其他与农民生产生活相关服务人员的培训制度,加强在岗培训,提高服务能力”。这充分体现党中央、国务院对基层农技人员的关心和爱护。

农业部对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很重视,2009年,农业部与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做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工作的通知》,制定了详细的培训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在培训内容方面,以发展粮食生产、保障主要农品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开展具有区域特点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具以及农技推广理论与方法、现代农业理论、农业公共资源服务和经营管理知识、农业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

湖北省委、省政府对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十分关心,2009年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实施意见》(鄂发[2009]20号文件)要求,“开展农业科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实施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工程,3年内完成一轮对乡镇在岗公益性农技服务人员业务培训”。省农业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相关文件精神,高度重视基层农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工作,根据我省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和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制定出了详细的培训规划。

为增强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效果,便于农技人员更好地学习提高,我们组织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所、湖北省农科院和省农业厅种植、畜牧、水产、农机、能源、经管六大行业的专家,历时半年编写了这套《现代农业新技术丛书》。我相信,这套丛书的出版发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省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技推广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增强科技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湖北省农业厅厅长第一章粮棉油作物新品种介绍

湖北是农业大省,粮棉油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素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农业发展,良种先行。良种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作物增产的内因。据统计,良种对农作物增产的贡献率高达35%-40%,推广良种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关键措施。近十年来,随着种子法的深入实施,种业蓬勃发展,从而推动了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的空前发展。从品种创新的主体看,实现了创新主体的多元化,由单纯的品种选育发展为育繁推一体化;从育种技术看,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转基因技术生物技术等广泛应用,品种水平取得突破性提高;从品种数量类型看,数量提升几十倍,类型实现多样化,专用品种适宜轻简化栽培品种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新品种推广应用取得了突出成效:促进了产量水平的显著提高,普遍提高约20%;推动大宗农产品品质显著提升,如水稻实现中优质化,居长江流域领先水平,油菜双低优质率稳定在95%以上,居全国首位,小麦普及中筋专用品种,中筋品种种植面积达70%以上;引导新品种更新更换显著提速,主要作物的主栽品种大致每5年更换一次,近五年的新品种大致占70%;带动了种植业结构调整和耕作制度的发展。为引导种植新品种,本章对近几年审定的主要优势品种和部分生产上的主栽品种作介绍。第一节粮食作物新品种一、水稻新品种及其主要特征特性

湖北省常年水稻种植面积3000万亩左右,总产单产均居长江流域第四位。当前水稻品种发展趋势为321:一是优质化,尤其是江汉平原,随着产业化的发展需要,优质品种俏销。二是多样化,当前在发展两系杂交水稻的同时,应积极发展三系杂交品种,并拓宽两系不育系的类型。三是更加注重抗逆性,预计今后灾害性天气将更趋频繁,抗逆性事关品种安全性,重点是对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倒伏高温和低温的抗(耐)性。四是熟期适宜,早稻熟期应与两优287相当;中稻熟期比扬两优6号早7天左右,以利于防虫节水和后茬作物安排;晚杂品种的熟期应不迟于金优207,以有效避免寒露风危害。五是适宜轻简化栽培,主要是适宜直播和再生稻种植。(1)两优9168 湖北荆楚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稻2010001。2008~2009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6.22kg,比对照两优287增产3.80%,株高87.7cm,每亩有效穗21.6万个,每穗实粒数103.4粒,千粒重25.20g。全生育期112.4天,比两优287长0.2天。米质主要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稻标准。感白叶枯病,高感稻瘟病。适于湖北省稻瘟病无病区或轻病区作早稻种植,生产上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并增施锌肥。(2)中9优547 黄冈市农业科学院(简称农科院)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稻2010002。2007~2008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2.8kg,比对照两优287增产3.9%,株高94.5cm,每亩有效穗20.6万个,每穗实粒数110.8粒,千粒重26.12g。全生育期109.5天,比两优287长0.2天。米质主要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标准。高感白叶枯病和稻瘟病。适于湖北省稻痕病无病区或轻病区作早稻种植。生产上注意重施底肥,增施有机肥,后期补施穗肥并叶面追肥。以防止后期缺肥早衰。(3)两优42 湖北大学生命科学院和湖北省种子集团公司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稻2007001国审稻2006010。2004~200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68.77kg,比对照金优402减产2.05%,株高89.1cm,每亩有效穗21.6万个,每穗实粒数92.4粒,千粒重25.06g。米质达到国标一级优质稻标准。全生育期U0.2天,比金优402短2.4天。中感白叶枯病,高感穗颈稻瘟病。适于湖北省稻瘟病无病区或轻病区作早稻种植,生产上注意防包颈。(4)两优287 湖北大学生命科学院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稻2005001。2003~2004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58.27kg,比对照金优402减产2.21%,株高85.5cm,每亩有效穗21.2万个,每穗实粒数84~113粒,千粒重25.31g。米质达到国标一级优质稻标准。全生育期113天,比金优402短4天。高感穗颈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适于湖北省稻瘟病无病区或轻病区作早稻种植,生产上注意防包颈,后期严格控制氮肥用量,以防食青倒伏。(5)鄂早18 黄冈市农科所和湖北省种子集团公司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稻002-2003国审稻2005003。2001-2002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58.94kg,比对照嘉育948增产9.47%,株高86.8cm,每亩有效穗27.3万个,每穗实粒数77.8粒,千粒重25.34g。米质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标准。全生育期115.5天,比嘉育948长6.3天。中感白叶枯病和穗颈稻瘟病。适于湖北省作早稻种植,生产上注意后期严格控制氮肥,以防贪青倒伏。(6)广两优476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作所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稻2010004。2008~2009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3.70kg,比对照扬两优6号增产4.37%,株高124.3cm,每亩有效穗16.6万个,每穗实粒数143.2粒,千粒重28.61g。全生育期137.5天,比扬两优6号短4.7天。米质主要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标准。感白叶枯病,高感稻瘟病。适于湖北省鄂西南以外的稻瘟病无病区或轻病区作中稻种植,生产上注意培育壮秧,氮、磷、钾肥配合施用。(7)两优234 武汉大学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稻2010005。2008~2009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6.43kg,比对照扬两优6号增产4.23%,株高122.3cm,每亩有效穗16.2万个,每穗实粒数139.2粒,千粒重29.96go全生育期130.1天,比扬两优6号短10.7天。米质主要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标准。感白叶枯病,高感稻瘟病。适于湖北省鄂西南以外的稻瘟病无病区或轻病区作中稻种植。(8)广两优96 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稻2010007。2008~2009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3.74kg,比对照扬两优6号增产3.64%,株高123.9cm,每亩有效穗16.7万个,每穗实粒数132.6粒,千粒重29.27g。米质主要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标准。全生育期133.5天,比扬两优6号短6.8天。感白叶枯病,高感稻瘟病,纹枯病较重。适于湖北省鄂西南以外的稻瘟病无病区或轻病区作中稻种植。生产上以宽窄行种植为宜,适当重晒田,后期慎施氮肥。(9)广两优香66 湖北省农技推广总站孝南区农业局湖北中香米业有限责任公司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稻2009005。2007~2008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1.82kg,比对照扬两优6号增产2.64%,株高128.4cm,每亩有效穗16.0万个,每穗实粒数140.3粒,千粒重29.99g。米质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稻标准。全生育期137.9天,比扬两优6号短0.6天。感白叶枯病,高感稻瘟病,稻曲病较重。适于湖北省江汉平原和鄂中鄂东南的稻瘟病无病区或轻病区作中稻种植。(10)两优1528 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和长江大学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稻2009007。2007~2008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3.52kg,比对照扬两优6号增产3.83%,株高115.0cm,每亩有效穗18.3万个,每穗实粒数135.6粒,千粒重25.98g。米质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标准。全生育期129.4天,比扬两优6号短11.2天。感白叶枯病,高感稻瘟病。适于湖北省鄂西南以外的稻瘟病无病区或轻病区作中稻种植。(11)荆两优10号 湖北荆楚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稻2008003。2006~2007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3.07kg,比对照两优培九增产5.83%,株高124.3cm,每亩有效穗16.3万个,每穗实粒数125.9粒,千粒重30.12g。米质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质量标准。全生育期136.9天,比两优培九长0.5天。感白叶枯病,高感稻瘟病,纹枯病较重。适于湖北省鄂西南以外的稻瘟病无病区或轻病区作中稻种植。(12)培两优986 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稻2007008。2005~2006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5.76kg,比对照Ⅱ优725增产5.23%,株高118.1cm,每亩有效穗18.2万个,每穗实粒数130粒,千粒重26.5g。米质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标准。全生育期139天,比Ⅱ优725长1天。中感白叶枯病,高感穗颈稻瘟病。适于湖北省光照充足肥力中上等的田块作中稻种植,稻瘟病重病地不宜种植。(13)D优202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和四川农大高科农业有限责任公司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稻2007010。2004~200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7.83kg,比对照Ⅱ优725增产0.61%,株高122.3cm,每亩有效穗18.6万个,每穗实粒数108.2粒,千粒重29.61g。米质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标准。全生育期139天,比对照Ⅱ优725长0.6天。高感白叶枯病和穗颈稻瘟病。适于湖北省鄂西南以外的地区作中稻种植,易涝田和低湖田和稻瘟病重病地不宜种植,生产上注意防倒伏。(14)天优8号 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和广东省金稻种业有限公司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稻2007012。2004年、2006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0.9kg,比对照Ⅱ优725减产0.6%,株高112.1cm,每亩有效穗18.4万个,每穗实粒数116.9粒,千粒重28.31g。米质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标准。全生育期131.5天,比Ⅱ优725短5.6天。中抗白叶枯病,高感穗颈稻瘟病。适于湖北省鄂西南以外的地区作中稻种植,稻瘟病重病地不宜种植。(15)培两优3076 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稻2006004。2004~200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4.54kg,比对照Ⅱ优725增产1.82%,株高119.1cm,每亩有效穗17.4万个,每穗实粒数131.7粒,千粒重25.31g。米质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稻标准。全生育期135.7天,比Ⅱ优725短2.7天。高感穗颈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适于湖北省鄂西南山区以外的地区作中稻种植,稻瘟病重病地不宜种植。(16)Q优6号 重庆市种子公司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稻2006008。2004~200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8.7kg,比对照Ⅱ优725增产3.34%,株高122.6cm,每亩有效穗17.3万个,每穗实粒数127.1粒,千粒重28.49g。米质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标准。全生育期134天,比Ⅱ优725短4.3天。高感穗颈稻瘟病和白叶枯病。适于湖北省鄂西南山区以外的地区作中稻种植,稻瘟病重病地不宜种植。(17)扬两优6号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稻2005005国审稻2005024。2003~2004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5.8kg,比对照Ⅱ优725增产4.87%,株高117.3cm,每亩有效穗17.3万个,每穗实粒数124粒,千粒重27.43g。米质达国标三级优质稻标准。全生育期138.6天,比对照Ⅱ优725短2.1天。高感穗颈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适于湖北省鄂西南山区以外的地区作中稻种植,稻瘟病重病地不宜种植。(18)两优6326 宣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国审稻2007013。2005~2006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7.46kg,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91%,株高120cm,每亩有效穗数15.4万个,每穗实粒数148.4粒,千粒重27.2g。米质较优。全生育期平均129.6天,比对照Ⅱ优838早熟4.6天。高感穗颈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适于湖北省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中稻种植。(19)新两优6号 安徽荃银农业高科技研究所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国审稻2007016。2005~2006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2.39kg,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71%,株高118.7cm,每亩有效穗数16.1万个,每穗实粒数137.6粒,千粒重27.7g。米质较优。全生育期平均130.1天,比对照Ⅱ优838早熟3天。高感穗颈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适于湖北省稻瘟病轻发区作中稻种植。(20)丰两优香一号 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国审稻2007017。米质较优。2005~2006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8.7kg,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17%,株高116.9cm,每亩有效穗数16.2万个,每穗实粒数138.3粒,千粒重27g。全生育期平均130.2天,比对照Ⅱ优838早熟3.5天。高感穗颈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适于湖北省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中稻种植。(21)丰两优1号 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北方杂交粳稻工程中心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稻2004005。2002~2003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2.1kg,比对照汕优63增产4.92%,株高112.9cm,每亩有效穗18万个,每穗实粒数124.5粒,千粒重27.9g。米质较优。全生育期133天,比汕优63短2.9天。感穗颈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适于湖北省鄂西南山区以外的地区作中稻种植,生产上注意防倒伏。(22)天两优616 武汉武大天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稻2008008。2006~2007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6.48kg,比对照汕优63增产12.92%,株高122.2cm,每亩有效穗19.8万个,每穗实粒数125.7粒,千粒重27.04g。米质达到国标一级优质稻标准。全生育期121.6天,比汕优63长0.4天。高感白叶枯病稻瘟病。适于湖北省稻瘟病无病区或轻病区的一季晚稻区种植。(23)黄华占 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稻2007017。2005~2006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5.93kg,比对照汕优63增产6.19%,株高93.6cm,每亩有效穗26.2万个,每穗实粒数100.4粒,千粒重22.36g。米质达到国标一级优质稻标准。全生育期117.6天,比汕优63短6天。中感白叶枯病,高感穗颈稻瘟病。适于湖北省稻瘟病无病区或轻病区作一季晚稻种植。(24)A优338 黄冈市农科院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稻2009013。属籼型晚稻。2007~2008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6.26kg,比对照金优207增产4.13%,株高102.5cm,每亩有效穗20.1万个,每穗实粒数105.9粒,千粒重27.32g。米质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稻标准。全生育期114天,比金优207长0.9天。感白叶枯病,高感稻瘟病,纹枯病较重。适于湖北省稻瘟病无病区或轻病区作双季晚稻种植,生产上注意适期早播。(25)鄂晚17 湖北省农技推广总站孝南区农业局和湖北中香米业有限责任公司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稻2006012。2004~200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1.64kg,比对照鄂粳杂1号减产1.61%,株高84.2cm,每亩有效穗26.3万个,每穗实粒数83粒,千粒重23.24g。米质达到国标一级优质稻标准,并有香味。全生育期125.2天,比鄂粳杂1号短1.6天。高感白叶枯病和穗颈稻瘟病,纹枯病较重。适于湖北省稻瘟病无病区或轻病区作晚稻种植。(26)荆楚优148 荆州市种子总公司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稻017-2002国审稻2006049。2000~2001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6.3kg,比对照汕优64增产7.31%,株高96.3cm,每亩有效穗22万个,每穗实粒数99.8粒,千粒重25.94g。米质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标准。全生育期117.2天,比汕优64短1.6天。感白叶枯病,高感穗颈稻瘟病。

适于湖北省稻瘟病无病区或轻病区作晚稻种植,生产上注意适期早播。(27)金优207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稻020-2002。2000~2001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4.4kg,比对照汕优64增产4.78%,株高95.2cm,每亩有效穗21.4万个,每穗实粒数99.4粒,千粒重26.36g。米质较优。全生育期118.2天,比汕优64短0.6天。高感白叶枯病,感穗颈稻瘟病。适于湖北省稻瘟病无病区或轻病区作晚稻种植。(28)金优38 黄冈市农科所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稻2004011。2002-2003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9.8kg,比对照汕优64增产7.18%,株高98cm,每亩有效穗21.2万个,每穗实粒数86.5粒,千粒重29.83g。米质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稻标准。全生育期116.4天,比汕优64长1.4天。高感穗颈稻疸病,中感白叶枯病。适于湖北省稻瘟病无病区或轻病区作晚稻种植,生产上注意适期早播,防止包颈。二、小麦新品种及其主要特征特性

湖北常年小麦种植面积1500万亩,是第二大粮食作物。近年来,小麦育种取得两项主要成就:一是品质显著优化,所育品种基本达到中筋专用标准,实现了全省中筋品种从无到有,再到基本普及的跨越;二是抗(耐)赤霉病育种有提高,显著优于北方引进品种,并因此在江汉平原区域显著优于北方品种。

今后小麦品种应用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抗(耐)性好,关键是对赤霉病倒春寒的抗性;二是熟期适宜,应与郑麦9023相当,以防后期高温逼熟;三是稳产丰产,株型好有效穗多的品种;四是忌盲目引进北方品种,因为北方品种普遍对赤霉病抗性差,风险很大。(1)襄麦55 襄樊市农科院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麦2009001。属弱春性品种,长芒,白壳,红粒。2006~2008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17.29kg,比对照郑麦9023增产4.22%,株高95.38cm,每亩有效穗28.69万个,每穗实粒数38.Z3粒,千粒重43.97g。主要品质指标达到国家专用小麦中筋标准。生育期194.6天,比郑麦9023迟熟1.6天。中抗白粉病中感赤霉病和纹枯病高感条锈病。适于湖北省小麦产区种植,生产上注意化控,防止倒伏。(2)鄂麦596 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麦2009005。属弱春性品种,长芒,白壳,白粒。后期熟相较好。2007~2009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90.68kg,比对照郑麦9023增产1.89%,株高87cm,每亩有效穗31.14万个,每穗实粒数30.28粒,千粒重47.32g。主要品质指标达到国家中筋小麦品种品质标准。生育期194天,比郑麦9023迟熟0.9天。中感赤霉病纹枯病,高感条锈病白粉病。适于湖北省小麦产区种植。(3)襄麦25 襄樊市农科院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麦2008004。属弱春性品种,长芒,白壳,红粒。2006~2008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20.3kg,比对照郑麦9023增产4.94%,株高95.8cm,每亩有效穗30.12万个,每穗实粒数39.75粒,千粒重40.84g。主要品质指标达到国家专用小麦中筋标准。生育期193.9天,比郑麦9023迟熟0.9天。中感赤霉病条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适于湖北省小麦产区种植。(4)鄂麦352 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麦2008006。属半冬偏春性品种,长芒,白壳,红粒。2005~2007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99.27kg,比对照郑麦9023增产2.12%,株高102.6cm,每亩有效穗26.42万个,每穗实粒数41.69粒,千粒重42.22g。主要品质指标达到国家专用小麦中筋标准。生育期195.8天,比郑麦9023迟熟4.6天。中感赤霉病和白粉病,中抗条锈病,高感纹枯病。适于湖北省北部小麦产区种植。(5)荆麦103 荆州农科院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麦2009002。适于湖北省小麦产区种植。(6)鄂麦26 湖北荆楚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麦2009003。适于湖北省小麦产区种植。(7)郑麦9023 河南省农科院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麦001-2001。适于湖北省麦区中上等肥力地块种植。(8)华麦13 华中农业大学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麦2004006。适于湖北省北部麦区种植。三、玉米

玉米发展势头强劲,在品种选用上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度关注品种抗性,当前重点关注对灰斑病纹枯病茎腐病锈病以及倒伏等抗(耐)性;二是忌盲目从北方引进夏玉米品种,易导致空秆结实率严重偏低;三是适度关注甜糯玉米品种的发展。(1)联创9号 北京联创种业有限公司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玉2010001。2008~2009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7.47kg,比对照华玉4号增产12.97%,穗位高118.5cm,穗行数17.1,行粒数36,千粒重275.3g。生育期109天,比华玉4号迟0.2天。适于湖北省低山丘陵及平原地区作春玉米种植。(2)华玉04-7 华中农业大学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玉2008001。2005~2006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2.19kg,比对照华玉4号增产8.45%,株高283.9cm,每穗14.9行,每行35.8粒,千粒重319.4g。生育期106.4天,比华玉4号早0.6天。适于湖北省低山丘陵平原地区作春玉米种植。(3)宜单629 宜昌市农科所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玉2008004。2006~2007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7.67kg,比对照华玉4号增产9.58%,株高246.2cm,每穗14.4行,每行35.3粒,千粒重333.1g。生育期108.6天,比华玉4号早0.9天。适于湖北省低山丘陵平原地区作春玉米种植。(4)中科10号 北京联创种业有限公司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玉2008005。2006~2007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7.54kg,比对照华玉4号增产11.01%,株高273.9cm,每穗17.2行,每行34.1粒,千粒重287.5go生育期109天,比华玉4号早0.5天。适于湖北省低山丘陵平原地区作春玉米种植。(5)蠡玉16号 石家庄蠡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玉2008006。2006~2007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5.06kg,比对照华玉4号增产12.38%,株高256.8cm,每穗17.3行,每行34.1粒,千粒重305.1g。生育期109.0天,比华玉4号早0.5天。适于湖北省低山丘陵平原地区作春玉米种植。(6)登海9号 山东莱州市农科院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玉2006001。2004~200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6.41kg,比对照华玉4号增产1.82%,株高247.2cm,穗行15.4行,每行34.4粒,千粒重324.9g。生育期105.4天,比华玉4号短2.7天。适于湖北省低山平原丘陵地区作春玉米种植。(7)海禾23 辽宁海禾种业有限公司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玉2009004。2007~2008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96.53kg,比对照鄂玉10号增产12.6%,株高2%cm,每穗17.2行,每行34.4粒,千粒重366g。生育期129天,比鄂玉10号迟2天。适于湖北省二高山地区作春玉米种植。(8)华玉9号 华中农业大学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玉2009005。2006~2007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6.18kg,比对照鄂玉10号增产4.7%,株高279cm,每穗17.0行,每行35.5粒,千粒重338.6g。生育期133天,比鄂玉10号迟2天。适于湖北省二高山地区作春玉米种植。(9)中农大451 中国农业大学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玉2009001。适于湖北省丘陵平原地区作春玉米种植。(10)创玉38 荆州市创想农作物研究所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玉2009003。适于湖北省丘陵平原地区作春玉米种植。(11)宜单858 宜昌市农科院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玉2010002。适于湖北省二高山地区作春玉米种植。(12)鄂玉18 湖北清江种业有限责任公司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玉002-2003。适于湖北省二高山地区种植。(13)华甜玉3号 华中农业大学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玉2006004。果穗筒型,穗轴白色,籽粒黄白色。2004~2005年在武汉市试验试种,一般每亩产鲜穗550~900kg,比对照华甜玉1号增产,每穗16~18行,每行34粒左右。籽粒黄白相间,皮薄渣少,口感好。播种至适宜采收期在武汉地区春播一般为92天,秋播为79天。适于湖北省平原丘陵及低山地区种植。(14)鄂甜玉4号 武汉信风作物科学有限公司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玉2007001。果穗长锥型,籽粒黄色。2005~2006年品比试验鲜穗平均亩产742.5kg,比对照华甜玉1号显著增产,株高234.5cm,穗行13.0行,每行40.5粒。鲜穗籽粒总糖含量9.86%,蔗糖含量7.90%,还原糖含量1.54%,外观及蒸煮品质较华甜玉1号略差。播种至适宜采收期春播为96天,生育期偏长。适于湖北省平原丘陵及低山地区种植。(15)福甜玉18 武汉隆福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玉2009006。果穗锥型,籽粒黄色。2007~2008年区域试验商品穗平均亩产639.21kg,比对照鄂甜玉3号增产10.65%,株高201cm,每穗14.4行,每行34.8粒,百粒重38.1g。可溶性糖含量10.0%,果穗蒸煮品质较优。播种至吐丝65.9天,比鄂甜玉3号早3.5天。适于湖北省平原丘陵及低山地区种植。(16)金中玉 王玉宝(身份证号420102600209281)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玉2008009。果穗筒型,籽粒黄色。2006~2007年试验商品穗平均亩产602.7kg,比鄂甜玉3号增产7.72%,株高250.3cm,每穗12.7行,每行38.7粒,百粒重32.9g。外观及蒸煮品质较优。生育期偏长,从播种到土丝73.2天,比对照鄂甜玉3号迟4.6天。适于湖北省平原丘陵及低山地区种植。(17)农科糯1号 湖北省农科院稂作所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玉2010004。果穗锥型,籽粒白色。2008-2009年区域试验商品穗平均亩产702.68kg,比对照渝糯7号减产5.73%,穗行数15.3行,行粒数34.7粒,百粒重31.2g。鲜果穗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优。适于湖北省平原丘陵及低山地区种植。(18)荆花甜糯3号 荆州职业技术学院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玉2010006。果穗锥型,籽粒彩色。2007~2008年区域试验商品穗平均亩产717.7kg,比对照中糯1号增产23.1%,株高222.8cm,穗行数14.7行,行粒数37.7粒,百粒重29.4g。鲜果穗品尝品质和蒸煮品质较优。出苗至吐丝58.6天,比中糯1号迟0.4天。适于湖北省平原丘陵及低山地区种植。四、马铃薯新品种及其主要特征特性(1)鄂马铃薯8号 湖北恩施中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薯2009002。2006~2007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071.7kg,比对照鄂马铃薯3号增产14.30%,株高63.3cm,单株主茎数4.5个,单株结薯10.05个,商品薯率72.2%。生育期84天,比鄂马铃薯3号长5天。较抗晚疫病,轻感病毒病。适于湖北省二高山和高山地区种植。(2)鄂马铃薯7号 湖北恩施中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薯2009001。2005~2006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039.1kg,比对照鄂马铃薯3号增产8.80%,株高86.9cm,单株主茎数5.2个,单株结薯10.4个,商品薯率66.4%。生育期79天,比鄂马铃薯3号长1天。感晚疫病,轻感病毒病。适于湖北省二高山和高山地区种植。(3)鄂马铃薯6号 湖北恩施中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国审薯2008002。2006~2007年块茎亩产1863kg,比对照米拉增产18.5%,株高68cm,单株主茎数5株,单株结薯10个,商品薯率63.2%。生育期93天。高抗马铃薯X病毒病高抗马铃薯Y病毒病,抗晚疫病。适于湖北省马铃薯产区种植。(4)鄂马铃薯5号 湖北恩施中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国审薯2008001。2003~2004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73.4kg,比对照鄂马铃薯3号增产17.99%,株高59.7cm,单株主茎数5.4个,单株结薯12.2个,商品薯率64.6%。全生育期89天,比米拉长8天,比鄂马铃薯3号短1天。晚疫病发病率11.09%,轻花叶病毒病发病率0.31%,青枯病病株率为0。适于湖北省二高山和高山地区种植。(5)鄂马铃薯4号 湖北恩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薯2004001。2001~2002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98kg,比对照米拉增产26.66%,株高54.9cm,单株主茎数6.4株,单株结薯12.2个,大中薯率64.2%。区域试验中全生育期76天,比米拉短4天。田间鉴定晚疫病病级为2级,轻花叶病毒病发病率14.1%。适于湖北省海拔700米以下的低山及平原地区种植。五、其他杂粮作物新品种及其特征特性1.甘薯(1)恩薯4号恩施自治州农科院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薯2009003。适于湖北省甘薯产区种植。(2)鄂薯7号 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薯2008002。适于湖;湖北省甘薯薯瘟病无病区或轻病区种植。(3)鄂薯6号 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薯2008001。适于湖北省甘薯产区种植。(4)鄂薯5号 湖北省农科院作物所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薯001-2003。适于湖北省甘薯产区种植。(5)鄂菜薯1号 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薯2010001。适于湖北省平原丘陵地区做菜用种植。2.绿豆

鄂绿4号 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杂2009001。适于湖北省绿豆产区种植。3.豌豆

中豌6号 中国农科院畜牧研究所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杂001-2002。适于湖北省岗地种植。4.高粱(1)晋糯1号 山西省农科院高粱研究所和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选育,品种鉴定编号国品鉴粱2009023。(2)泸糯8号 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选育,品种审定编号川审粱2005001。第二节油料作物新品种一、油菜新品种及其主要特征特性

湖北省常年油菜种植面积超过1600万亩,总产单产双低优质率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十年来,全省油菜育种取得飞速发展,一是双低优质水平全国领先,审定品种均为优质品种;二是产量水平显著提升,尤其是双低杂交油菜品种的普及,使单产比20世纪90年代大面积推广的主栽品种中油821增产20%左右;三是含油量有较大提高,普遍提高2个百分点;四是本省自育品种占有率高,最高曾达90%以上。

随着生产发展的变化,当前油菜品种选用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选育常规品种,全省直播面积约占50%,要求抗倒性好适合高密度直播的常规品种,符合轻简化栽培的需要;二是注重开发早熟品种,比中油杂2号早熟3~5天,适于早稻茬口;三是关注抗性,重点是抗菌核病和抗倒性;四是慎用西南省份引进的早熟品种,普遍存在抗寒性抗菌核病差的风险。(1)中农油2008 华中农业大学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油2009002。2005~2007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25.11kg,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6.92%,株高184.8cm,单株有效角果数346个,每角粒数24.2粒,千粒重2.93g。粗脂肪含量40.04%,芥酸含量0.05%,饼粕硫苷含量26.11μmol/g。出苗至成熟213.1天,与中油杂2号相当。适于湖北省二熟和三熟制地区种植。(2)华油杂62 华中农业大学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油2009003。2007~2009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12.11kg,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6.12%,株高176.4cm,单株有效角果数323.3个,每角粒数20.3粒,千粒重3.63g。粗脂肪含量41.36%,芥酸含量0.10%,饼柏硫苷含量26.74/μmol/g。适于湖北省二熟和三熟制地区种植。(3)大地55 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油2008005。2006~2008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24.88kg,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5.93%,单株有效角果数325.2个,每角粒数20.4粒,千粒重3.63g。粗脂肪含量43.14%,芥酸含量0.1%,饼粕硫苷含量17.26μmol/g。出苗至成熟215天,比中油杂2号短0.6天。适于湖北省二熟和三熟制地区种植。(4)华油杂12 华中农业大学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油2005004国审油2006005。2003~200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99.2kg,比对照中双9号增产10.96%。粗脂肪含量41.49%,芥酸含量0.27%,饼柏硫苷含量22.41μmol/g。出苗至成熟213.4天,比中双9号短1天。适于湖北省油菜主产区种植。(5)华油杂13号 华中农业大学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国审油2007002。2005~2007年平均亩产187.73kg,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6.59%,单株有效角果数363.62个,每角粒数22.15粒,千粒重3.45g。芥酸含量0.35%,饼柏硫苷含量21.93/μmol/g,含油量42.15%。全生育期217天左右。适于湖北省油菜主产区种植,生产上适当推迟播期,防止早花早苔。(6)广源58 华中农业大学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国审油2007004。2005~2007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3.96kg,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5.93%,单株有效角果数322个,每角粒数22粒,千粒重3.45g。芥酸含量0.5%,饼粕硫苷含量21.92/μmol/g,含油量41.42%。全生育期215天左右,与对照中油杂2号相当。适于湖北省油菜主产区种植。(7)中油杂11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油2004003国审油2005007。2003~2005年长江中游区试平均亩产179.82kg,株高175cm左右,单株有效角果数340个左右,每角粒数20粒左右,千粒重3.6g左右。平均芥酸含量0.27%,平均硫甙含量18.68/μmol/g(饼),平均含油量44.88%。适于在四川贵州云南重庆湖南湖北江西浙江上海安徽和江苏两省的淮河以南地区陕西汉中地区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生产上注意施用翻巴,注意防治菌核病。(8)华双5号 华中农业大学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国审油2004006。2002~2004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2.81kg,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7.26%,单株有效角果数290个,每角粒数19粒,千粒重3.87g。芥酸含量0.42%,饼粕硫苷含量30.49μmol/g,含油量41.85%。全生育期平均214天。适于湖北省油菜主产区种植。(9)中双10号 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油001-2003国审油2005011。2000~2002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8.42kg,比对照中油821增产6.20%,单株有效角果数350.6个,每角粒数16.5粒,千粒重3.51g。粗脂肪含量39.31%,芥酸含量0.32%,饼粕硫苷含量21.41μmol/g。全生育期216.0天,比中油821长1天。适于湖北省二熟和三熟制地区种植。(10)华油杂9号 华中农业大学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油005-2003。2001~2003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8.57kg,比对照中双6号增产16.68%。粗脂肪含量40.76%,芥酸含量0.24%,饼柏硫苷含量24.08/μmol/g。全生育期215.6天,比中双6号长0.3天。适于湖北省二熟和三熟制地区种植。(11)中双9号 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油004-2002国审油2005014。适于湖北省二熟和三熟制地区种植。(12)华油杂15 华中农业大学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油2006003。适于湖北省油菜主产区种植。(13)中油杂12 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油2005003国审油2006002。适于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油菜主产区种植。(14)中油杂2号 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油002-2000。适于湖北省二熟和三熟制地区种植。(15)华双4号 华中农业大学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国审油2003013。适宜在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二、大豆新品种及其主要特征特性

湖北省常年大豆种植面积300万亩左右,生产上应用的品种有春大豆和夏大豆两种类型,重点选用高蛋白品种。(1)中豆35 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豆2006001。2003~2004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9.9kg,比对照中豆29增产7.41%,株高51.7cm,单株荚数25.3个,单株粒数60.4粒,每荚粒数2.31粒,百粒重19.6g。籽粒粗脂肪含量21.49%,粗蛋白含量42.08%。全生育期105天,比中豆29长2天。适于湖北省江汉平原及其以东地区作春大豆种植。(2)鄂豆9号 襄樊正大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仙桃市长青大豆研究所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豆2005002。2002~2003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1.3kg,比对照中豆29增产7.7%,株高37.2cm,单株荚数22.6个,每荚粒数2.09粒,单株粒重9g,百粒重21.8g。好粒粗脂肪含量19.39%,粗蛋白含量44%。全生育期107天,比中豆29短1天。适于湖北省江汉平原及其以东地区作春大豆种植。(3)鄂豆8号 仙桃市国营九合垸原种场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豆2005001。属南方春大豆早熟品种。2002~2003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1.1kg,比对照鄂豆4号增产11.1%,株高45.7cm,单株荚数21.2个,每荚粒数2.1粒,百粒重19.9g。籽粒粗脂肪含量19.72%,粗蛋白含量43.06%。全生育期102天,比鄂豆4号长2天。适于湖北省江汉平原及其以东地区作春大豆种植。(4)中豆33 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豆2005003。2002~2003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48.0kg,比对照中豆8号增产8.6%,株高64.7cm,单株荚数47.7个,每荚粒数1.86粒,百粒重18.4g。籽粒粗脂肪含量18.72%,粗蛋白含量46.24%。全生育期103天,比中豆8号短12天。适于湖北省作夏大豆种植。(5)荆豆3号 荆州农科院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豆2010001。适于湖北省作夏大豆种植。(6)荆豆2号 荆州农科院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豆2008002。适于湖北省夏大豆产区种植。(7)荆豆1号 荆州农科院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豆2008001。适于湖北省鄂北鄂西夏大豆产区种植。三、花生新品种及其主要特征特性(1)中花16 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油2009001。属珍珠豆型品种。2006~2007年平均亩产荚果313.9kg,比对照中花4号增产17.0%,主茎高43.1cm,分支数9个,百果重219.3g,百仁重88.7g,出仁率74.8%。粗脂肪含量55.54%,粗蛋白含量24.85%。全生育期122.4天。抗旱性抗倒性较强,种子休眠性强。适于湖北省花生非青枯病区种植。(2)中花14 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油2008001。属珍珠豆型花生品种。2004~200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14.3kg,比对照中花4号增产9.91%,主茎高46.9cm,总分枝数6.9个,百果重170.5g,百仁重69.8g,出仁率70.6%。粗脂肪含量53.18%,粗蛋白含量27.66%。全生育期122.3天。抗旱性抗倒性较强,种子休眠性强。低抗青枯病,白绢病抗性较差。适于湖北省花生非青枯病区种植。(3)鄂花6号 红安县农技推广中心站和红安县科技局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油2008002。属珍珠豆型花生品种。2005~2007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47.7kg,主茎高59.3cm,总分枝数6.3个,百果重187.1g,百仁重71.1g,出仁率70.9%。粗脂肪含量53.13%,粗蛋白含量28.07%。区域试验中全生育期121.1天。抗旱性较强,种子休眠性强。高抗青枯病。适于湖北省花生青枯病区旱坡地种植。(4)中花12 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油2006001。2003~2004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荚果278.66kg,比对照中花4号增产2.20%,主茎高44.3cm,单株分支数7.1个,百果重149.0g,百仁重64.7g,出仁率72.2%。籽粒粗脂肪含量56.19%,粗蛋白含量25.74%。全生育期122.6天,与中花4号相当。抗旱性抗倒性较强,耐渍性较差,种子休眠性强。不抗青枯病。适于湖北省花生非青枯病区种植。(5)中花8号 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选育,品种审定编号国审油2002011。属珍珠豆型花生品种。1999~2000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荚果283.35kg,比对照中花4号增产15.38%,株高46cm,单株分支数7.7个,单株荚果数12.8个,百果重227.4g,百仁重90.8g,出仁率75.3%。种子含油量55.37%,蛋白质含量25.86%。全生育期125天。抗旱性抗病性强,种子休眠性强。适于湖北省花生非青枯病区种植。(6)中花6号 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选育,品种审定编号鄂审油005-2000。属珍珠豆型早熟中粒种。1996~1997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荚果218.0kg,比对照中花2号增产8.30%,主茎高48.6cm,单株结果支数5.1个,单株总果数12.2个,百果重136.2g,百仁重54.5g,出仁率73.6%。粗脂肪含量55.46%,粗蛋白含量32.04%,为食油兼用优质品种,尤其是蛋白质含量高,适合作食用型加工原料。全生育期123天左右。对青枯病抗性较强。适于湖北省花生青枯病区种植。四、芝麻新品种及其主要特征特性(1)中芝杂2号 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油2010002。2006~2007年品比试验平均亩产74.83kg,比对照鄂芝2号增产14.47%,株高165.7cm,单株蒴果数87.9个,每蒴粒数68.0粒,千粒重2.71g。粗脂肪含量56.53%,粗蛋白含量20.01%。生育期84.1天,比鄂芝2号早2.5天。适于湖北省芝麻产区种植。(2)中芝15 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油2010003。2007~2008年品比试验平均亩产56.16kg,比对照鄂芝2号增产7.59%,株高162.5cm,单株蒴果数85.9个,每蒴粒数60.8粒,千粒重2.77g。粗脂肪含量58.87%,粗蛋白含量18.76%。生育期91.5天,比鄂芝2号迟2.1天。适于湖北省芝麻产区种植。(3)襄黑芝2078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油2008004。种皮黑色。2005~2006年品比试验平均亩产57.2kg,比对照中芝9号增产6.50%,株高171.1cm,单株蒴果数78.9个,每蒴粒数68.8粒,千粒重2.22g。粗脂肪含量47.38%,粗蛋白含量20.32%。生育期85.5天。适于湖北省芝麻产区种植。(4)中芝杂1号 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油2007001。2004~2005年品比试验平均亩产79.92kg,比对照鄂芝2号增产11.71%,株高154.2cm,单株蒴果数74.7个,每蒴粒数71.5粒,千粒重2.82g。粗脂肪含量56.38%,粗蛋白含量20.01%。生育期82.7天,比对照鄂芝2号短2.2天。适于湖北省芝麻产区种植。(5)鄂芝5号 襄樊市农科院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油2007002。2005~2006年品比试验平均亩产80.74kg,比对照鄂芝2号增产8.58%,株高164.0cm,单株蒴果数82.5个,每蒴粒数70.5粒,千粒重2.88g。粗脂肪含量56.44%,粗蛋白含量19.65%。生育期84.1天。适于湖北省芝麻产区种植。(6)中芝14 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油2006002。2002~2003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16kg,比对照鄂芝2号增产7.91%,株高151.8cm,单株蒴数72.1个,每蒴粒数62.9个,千粒重2.77g。粗脂肪含量56.12%,粗蛋白含量20.43%。全生育期84.4天。适于湖北省芝麻产区种植。(7)鄂芝4号 襄樊市农科院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油2005002。2001~2002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77.16kg,比对照鄂芝2号增产9.06%,株高148.7cm,单株蒴数72.9个,每蒴粒数66.0粒,千粒重2.82g。粗脂肪含量56.26%,粗蛋白含量20.75%。生育期83.7天。适于湖北省芝麻产区种植。第三节棉花新品种

棉花是湖北省重要的经济作物,在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地位。一是种植面积大,常年种植面积约600万亩,居长江流域首位;二是品种水平高,尤其是近十年,湖北省抗虫杂交棉品种取得重要进展,以鄂11杂棉10号F和鄂杂棉11号F为代表的一批鄂杂棉系列品种,畅销长江流域;三是品种更新更换快,抗虫杂交棉品种达到总面积的90%,基本为自育品种,在长江流域居首位,主要品种已更换1~2次。从当前及今后的发展趋势看,棉花品种选用应关注以下方面:一是大力发展常规抗虫棉品种,适合今后高密度直播的轻简化栽培方式;二是发展短季棉,适合麦后直播栽培;三是关注抗病品种,当前尤其要关注抗黄萎病品种;四是慎选北方品种,主要是耐高温能力普遍较差。一、杂交棉新品种及其主要特征特性(1)KB02 湖北省农科院经作所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棉2010001。2008~2009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皮棉110.88kg,比对照鄂杂棉10号F1增产3.78%,株高131cm,果枝数18.8个,单株成铃数26.2个,单铃重6.51g,大样衣分40.3%。2.5%跨长29.8mm,比强30.3CN/tex,马克隆值5.0。耐枯黄萎病。适于湖北省棉区种植,枯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2)中棉所71 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棉2009001。2006~2007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皮棉128.75kg,比对1照鄂杂棉10号F增产1.76%,,株高119.2cm,单株成铃数30.8个,单铃重5.83g,大样衣分40.82%。2.5%跨长29.0mm,比强28.9CN/tex,马克隆值5.0。耐枯黄萎病。适于湖北省棉区种植,枯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1(3)荆杂棉166F 荆州农科院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棉2008001。2005~2006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皮棉112.33kg,比对照鄂杂棉1号增产8.25%,株高132cm,单株成铃数27.2个,单铃重6.15克,大样衣分40.57%。2.5%跨长28.7mm,比强29.2CN/tex,马克隆值5.0。耐枯黄萎病。适于湖北省棉区种植,枯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1(4)荆杂棉142F 荆州农科院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棉2008002。2005~2006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皮棉112.38kg,比对照鄂杂棉1号增产4.09%,株高127cm,单株成铃数26.9个,单铃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