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870发展心理学[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30 14:30:50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首都师范大学870发展心理学[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首都师范大学870发展心理学[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试读:

2014年首都师范大学870发展心理学[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2014年首都师范大学870发展心理学[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年龄特征

答:个体心理的年龄特征是指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带有普遍性)、典型特征(具有代表性)或本质特征(表示有一定的性质)。它是和年龄有联系的,因为年龄是时间的标志,代表一定的时期和阶段,一切发展都是和时间相联系的。

2.关键期

答: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在关键期中,在适宜的环境影响下,行为习得特别容易,心理发展特别迅速。同时,在关键期内,个体对环境的影响极为敏感,有时又把关键期称为敏感期。

3.性别角色认同

答:性别角色认同是指获得真正的性别角色,即根据社会文化对男性、女性的期望而形成相应的动机、态度、价值观和行为,并发展为性格方面的男女特征,即所谓的男子气和女子气。

4.自我同一性

答:自我同一性是一个与自我、人格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学概念,其本质上指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即最基本的层面、个人同一性和社会同一性。

5.聚合交叉设计

答:聚合交叉设计是一种把纵向研究设计和横断研究设计相结合构成的研究个体心理发展的方法。它既可分析心理现象发展的一般趋势,又能挖掘心理发展的潜力和可能性,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70分)

1.简述皮亚杰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理论?

答:皮亚杰把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分成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1)在感知运动阶段中,儿童的智力只限于感知运动,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智力的进步体现为从反射行为向信号功能过渡。(2)在前运算思维阶段里,儿童的思维已表现出了符号性的特点,他们能够通过表象和言语来表征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但其思维仍是直觉性的、非逻辑性的,而且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征。(3)在具体运算阶段里,儿童的思维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儿童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4)在形式运算阶段中,儿童总体的思维特点是:能够提出和检验假设,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象性,能在头脑中设想出许多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与他们自身的经验无关。

2.发展心理学常用的数据收集的方法有哪些?

答:为了揭示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研究者必须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收集可靠的研究资料。发展心理学常用的数据收集的方法包括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和测验法、心理生理学方法等。(1)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观察者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并由此分析被观察者心理发展特征和规律的一种方法。它是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方法,又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2)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访谈对象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和收集其心理特征和行为的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3)问卷法是研究者使用统一、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被试心理和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4)测验法是用测验量表来研究被试心理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即采用标准化的题目,按照规定程序,通过测量的方法来收集数据资料。测验法与问卷法收集数据资料的形式类似,不同之处在于,测验法使用的是标准化量表,能得到可靠的资料,且信度和效度较高,具有标准化的施测、记分和解释程序;(5)心理生理学方法将行为研究与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联系起来,关注神经系统的有关结构和功能及内分泌系统的作用。研究者可以采用更为精密的仪器和设备,间接观察个体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电生理测量方法、脑功能成像方法、经颅磁刺激和生化指标测量技术等。

3.幼儿词汇发展有哪些特点?

答:儿童词汇的发展有先后的顺序,而且对情境的依赖性较强;儿童词汇的发展不均衡,发展呈阶段性。幼儿词汇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词汇的数量不断增加,词汇的内容不断丰富,词类的范围不断扩大,积极词汇不断增加。(1)词汇数量的增加。幼儿期是一生中词汇数量增加最快的时期。关于词汇量的发展有许多研究,但由于研究方法各不相同,儿童的生活和教育条件也有差异,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一般来说,幼儿的词汇量是呈直线上升的趋势,3~4岁词汇量的年增长率最高。(2)词汇内容的丰富和深化。幼儿词汇的内容涉及非常广泛,常用的名词和形容词显著增多。词汇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在增加,对所掌握的每个词的外延和内涵的理解也不断丰富和深刻。(3)词类范围的扩大。有关幼儿词类的研究表明,幼儿先掌握的是实词,其中最先掌握的是名词,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虚词如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等,幼儿掌握得较晚,数量也较少,没有明显增加。(4)积极词汇的增长。积极词汇指儿童既能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汇,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词义的理解逐渐准确和加深,他们不仅能够掌握词的一种意义,而且能掌握词的多种意义,不仅能掌握词的表面意义,而且能掌握词的转义。这样,幼儿运用词的积极性也逐渐高涨。他们的积极词汇比婴儿期大大增长。

儿童对词义的理解受到思维发展水平的制约。过于抽象的词,或远离幼儿生活的词,幼儿正确使用还有困难。在幼儿阶段,当儿童词汇贫乏或词义掌握不确切时,还有一种“造词现象”。

4.安斯沃斯认为婴儿依恋可分为哪三种类型?每种类型各有何特点?

答:安斯沃思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认为婴儿依恋存在三种类型。(1)安全型依恋。这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操作玩具,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只是偶尔需要靠近或接触母亲,更多地是用眼睛看母亲、对母亲微笑或与母亲有距离地交谈。母亲在场使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当母亲离开时,婴儿的操作、探索行为会受到影响,婴儿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想寻找母亲回来。当母亲回来时,婴儿会立即寻找与母亲的接触,并且很容易经抚慰而平静下来,继续去做游戏。(2)回避型依恋。这类婴儿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母亲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示反抗,很少有紧张、不安的表现;当母亲回来时,也往往不予理会,表示忽略而不是高兴,自己玩自己的。有时也会欢迎母亲的回来,但时间非常短暂。因此,实际上这类婴儿对母亲并未形成特别密切的感情联结,所以,有人也把这类婴儿称做无依恋婴儿。(3)反抗型依恋。这类婴儿在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但是当母亲回来时,其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当母亲亲近他,比如抱他时,他会生气地拒绝、推开。但是要他重新回去做游戏似乎又不太容易,不时地朝母亲这里看。所以,这种类型又常被称为矛盾型依恋。

其中,安全型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而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又称为不安全性依恋,是消极、不良的依恋。

5.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答:根据有关研究结果,从心理的起源与发展来看,动作对于个体早期心理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1)个体心理的起源与动作密切相关。在婴儿个体思维、智力的发生过程中,动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从个体心理的发展历程上看,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由外逐步内化的,而动作在心理的内化过程中则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心理发展初期,外显动作是婴儿认识活动的主要工具,向客体施加动作,并根据动作的结果进一步调整动作方式是婴儿认识客体的基本途径;(3)从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以及心理各个具体方面的早期发展来看,动作作为主体能动性的基本表现形式,在个体早期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建构作用,它使个体能够积极地构建和参与自身的发展。具体表现在:

①动作对于大脑的发育具有促进作用;

②动作使个体对外部世界各种刺激及其变化更加警觉,并使感知觉精确化;

③动作使得婴儿的认知结构不断改组和重建;

④动作改变着个体与物理环境、社会环境的互动模式,使个体从被动接受环境信息变为主动获取各种经验,这既促进了个体自主性、独立性的发展,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个体的社会交往特点,进而对个体的情绪、社会知觉、自我意识等产生重要影响。

6.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答:在学前期思维发展的基础上,在新的生活条件下,小学儿童的思维有了进一步的新的发展。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早就指出,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1)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2)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明显的关键年龄。一般认为,这个关键年龄在四年级(10~11岁)。(3)思维结构趋于完整,但有待完善。小学阶段只是辩证思维能力发展的初始阶段,辩证思维能力要到中学乃至大学阶段才能更完善。(4)思维发展过程不平衡。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水平在不断提高,儿童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和抽象成分的关系在不断发生变化,这是它的发展的一般趋势。但具体到不同的思维对象,不同学科、不同教材的时候,这个一般的发展趋势又常常表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性。对小学儿童假设检验策略发展的研究结果发现,一年级被试在遇到较简单问题的时候,能运用较高级的有效策略,但是在遇到较困难问题的时候,则又退回到相对不成功的策略上。

7.简述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

答:科尔伯格受到了麦独孤和皮亚杰等人观点的影响,提出新的道德理论。他通过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如下图所示:

科尔伯格认为幼儿的道德发展处于前习俗水平,此时幼儿尊重权威,目的是逃避来自严厉权威者的惩罚,同时出于自己的利益并考虑别人会如何回报他们的行动而服从、遵守规则,从而形成他律的道德判断。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青少年一般心理发展特点有哪些?身心发展不平衡引发了青少年哪些心理矛盾?

答:青春期是人类个体生命全程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作为个体发展的过渡时期,生理、认知和社会性方面均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其心理发展表现出一些与其他阶段不同的特点。青少年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而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心理发展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由此,青春期少年的身心就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1)青少年一般心里发展的特点

①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在生理上出现了急剧的变化,这必然给他们的心理活动带来巨大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首先,由于青少年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因此,在心理上他们也希望能尽快进入成人世界,就在这些新的追求中,他们感到种种困惑。其次,由于性的成熟,青少年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萌发了与性相联系的一些新的情绪体验,滋生了对性的渴望,但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所以,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冲击和压抑。

②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青春期少年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其成熟性主要表现为他们产生了对成熟的强烈追求和感受,在这种感受的作用下,他们在对人、对事的态度、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行为的内容和方向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也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其幼稚性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思想方式、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上。青少年的思维在思想方法上仍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及表面性;在人格特点上,还缺乏成人那种深刻而稳定的情绪体验,缺乏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社会经验也十分欠缺。(2)由于身心不平衡引发的心理冲突和矛盾

①反抗性与依赖性。由于青春期少年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在生活中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但是,在青少年的内心中并没有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他们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

②闭锁性与开放性。进入青春期的少年渐渐地将自己内心封闭起来。他们的心理生活丰富了,但很少表露,加之对外界的不信任和不满意,这种闭锁性的程度增加。但他们又感到非常孤独和寂寞,希望被理解。他们不断地寻找朋友,一旦找到,就会推心置腹,毫不保留。因此,青春期少年在表现出闭锁的同时,又表现出很明显的开放性。

③勇敢与怯懦。在某些情况下,青春期的少年似乎能表现出很强的勇敢精神,但这时的勇敢带有莽撞和冒失的成分,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特点。但在另外一些情况下,这些少年也常常表现得比较怯懦。例如,他们在公众场合常羞羞答答,不够坦然和从容。表现出即勇敢又怯懦的心理特点。

④高傲与自卑。由于青春期的少年尚不能确切地评价和认识自己的智力潜能和性格特征,很难对自己作出一个全面而恰当的估价,而是凭借一时的感觉对自己轻下结论,这样就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自信程度把握不当。会因几次甚至一次偶然的成功而沾沾自喜;也会因几次偶然的失利而极度自卑。在青春期的同一个体身上,这两种情绪往往交替出现。

⑤否定童年与眷恋童年。进入青春期的少年,随着身体的发育成熟,成人意识越发明显。他们力图从各个方面对自己的童年加以否定,从兴趣爱好到人际交往方式,再到对问题的看法,他们期望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在否定童年的同时,他们又留恋童年时那种无忧无虑的心态,留恋童年时那种简单明了的行为方式及宣泄情绪的方法,尤其当他们在各种新的生活和学习任务面前感到惶惑的时候,特别希望仍能像小时候一样,得到父母的关照。

2.任意选取一种发展心理学理论并阐述其理论价值及实践价值?

答:弗洛伊德根据其对病态人格进行的研究提出了人格的结构及发展理论。这种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1)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及人格发展观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部分,在此基础上又将人格细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①本我类似于弗洛伊德早期理论中的无意识的概念。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是人格中最难接近也最强有力的部分。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其目的在于争取最大的快乐和最小的痛苦(趋乐避苦),遵循快乐原则。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年龄越小,本我的作用越大,婴儿几乎完全处于本我状态。

②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作为无意识结构部分的本我不能直接地接触现实世界,为了促进个体与现实世界的交互作用,必须通过自我。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而不是随心所欲的本能冲动。它既是从本我中发展出来,又是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的中介。自我并不妨碍本我,而是帮助本我最终获得快乐的满足。

③超我包括两个部分:良心和自我理想。良心是超我的惩罚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