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台湾的130天(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30 15:57:11

点击下载

作者:陆裕成

出版社: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我在台湾的130天

我在台湾的130天试读:

前言

记得以前看地图的时候总觉得台湾很小,特别是与对岸广阔的大陆相比,台湾可以说只是一个偏居一隅的小岛。这样的一个小岛,在很多人看来,只要用十天八天的时间就足够把它逛一圈,看清它的全貌,无须再多费时间。

但就在台湾岛上130天的交换生日子里,我却听到许多台湾人喜欢说这么一句话:台湾虽小,五脏俱全。

他们常常说,他们生活的这个岛屿有很多很多面,哪怕是他们自己,也未必完全了解,更不要说走马观花的外地游客。

于是亲临其境的我开始看到,台湾不仅有日月潭、台北101和垦丁,原来还有数不尽的更美的地方,同时也有很多很多值得我去尝试做的事,值得我去深入了解的人。

比如我在学校里认识了很多台湾年轻人,通过与他们的日常接触,我观察到他们身上所具有的特质,不论是好的还是坏的。他们和大陆年轻人之间既有相似之处,也有迥然不同的地方。

比如我看到了台湾人自己绘制的台湾各县市地图,了解到台湾人如何看待台湾。对于这个自己生活的岛屿,他们往往毫不吝啬赞美之词,但有时候却又仿佛在吐槽着一切。

比如我尝试挑战单车环岛,亲自实现了这个许多台湾人毕生的愿望。一辆单车,一千公里,在太平洋的风吹拂下,我用一种极具“台味”的方式,看到了台湾岛上各处不一样的风土人情,感受到这个宝岛最震撼人心的美。

比如我开始知道一般台湾人对彼岸大陆的了解程度究竟有多少。从媒体的角度,从商人的角度,从学生的角度等,他们向我讲述了他们眼中的大陆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比如我尝试从多个方面去了解台湾人的生活方式,从语言文字到节日文化,从夜市小吃到公民秩序,从新闻业到大学教育,我看到了景点之外的台湾社会和台湾生活究竟是怎样的。

比如我看到了台湾两代人的乡愁,听到他们讲述历史与现实交织下的小人物的乡愁故事。

还有听马英九演讲,看周杰伦演唱会,寻找台湾电影拍摄地……

台湾就像一幅由无数片小拼图拼凑而成的图画,谁也难以说出它的全貌,但只要不断拼凑,就能接近最完整的台湾。

从前记忆中的台湾,过去想象中的台湾,到如今终于有了“我所看见的台湾”。而这个亲眼所见的“台湾”尽管是一个并不完美的台湾,却是一个最接近真实的台湾。

这是这一段交换生经历的最大意义,也是我最终决定写下这本书的一个重要原因。希望通过这本书,讲述一个大陆学生行走台湾的经历,将一路上那些有意思有价值的故事与对台湾感兴趣的读者朋友们分享。

最后感谢为此书作序的王莉雯老师,感谢为此书写推荐语的庄景燊老师、李文辉先生、黄进宝先生等,同时感谢在此书撰写的过程中提供过宝贵意见的朋友们,谢谢你们!

宝岛你好

这么近,那么远

台湾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小学生眼中的台湾是“我国台湾省有一个湖叫日月潭”;年轻歌迷眼中的台湾意味着周杰伦、王力宏、五月天;影迷眼中的台湾是《海角七号》《不能说的秘密》《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吃货眼中的台湾是珍珠奶茶和数不尽的小吃……总之,一百个人眼中就有一百个台湾。

但是,台湾只有一个,世界上只有一个地方叫台湾。

只是这个独一无二的岛屿,这个被大陆人称作“宝岛”的地方,却和彼岸大陆有着说不清远近的距离。

它是这么近,近得每个大陆人每天都能从电视电影的屏幕上目睹到,知道关于它的大事小事,以至于几乎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台湾印象。

它却又是那么遥远,是一个曾经和大陆隔绝多年的地方,虽然近年来陆客赴台旅游逐步开放,但十三亿大陆人中绝大部分至今仍未踏足这个既陌生又熟悉的岛屿。

我总感觉,台湾有时像一个邻家女孩,日常生活中总不乏她的身影,给人亲切感,然而有时却像天上仙子,被层层云雾缭绕,难以窥见其真貌。

无论是我的父母还是我的同龄人,无论对台湾了解多或少,他们以及几代大陆人心中的“台湾”,可能大多活在书本里、歌曲里、屏幕里,而没有亲眼所见,亲身感受。我不禁好奇,台湾,真的是那样的吗?或许那并不是真实的台湾,又或许,那只是台湾众多面孔中的一个侧面而已。

在21岁生日那天,我收到一份比过去20年生日都更好的生日礼物——我获准到台湾做交换生一学期。得悉这一好消息后我惊喜万分。这一年的生日是如此难忘,这一天意味着我即将开展一段为期半年之久的交换生生活,意味着我即将第一次离开中国大陆,终于可以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更重要的是,从这一天起,我和台湾,这两条本来从不相交的平行线,开始有了交集,我终于有机会亲临这个岛屿——就在大陆的东南方,与大陆仅一水之隔却迥然不同的世界。炮弹变菜刀

经过漫长而烦琐的赴台手续办理,我终于从家乡广州来到福建厦门——一个距离台湾管辖的金门岛仅有10公里的城市。我准备从这里坐“小三通”到金门,然后再转飞台中。

之所以选择坐“小三通”到金门而不选择更为便捷的直飞台中的路线,首先是我想借此亲身体验一下“小三通”——“小三通”(通邮、通航、通商)一直被认为是两岸恢复直接交流的重要标志。第二个原因也是更重要的原因,我希望能一睹当年战争前沿地金门的真貌。

风浪稍显平静,乘船不到一个小时,我们就顺利抵达金门岛。从海上远眺,岛上山腰处挂有“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八个大字,格外醒目。而船只身后的厦门,也有一块大字标示牌,也是八个字:“一国两制,统一中国”。此八字,彼八字,一水之隔,遥相对望。

如今,我亲眼所见的金门平静得有点出奇,居民不多,商铺也少,一路上看见最多的就是一辆辆旅游大巴、来往匆匆的游客和拿着麦克风耐心讲解的导游。不得不说眼前所见难以和当年的战争联系起来。

跟着导游快步走,如今金门岛上可供游览的景点不多,除了岛上遍布破旧的寺庙以外,就是一条条有关战争的标语,比如“还我河山”“金门八二三和平纪念”等。在战争的硝烟渐渐散去后,这些特定年代的文字成为历史印记,沉默无声之中隐含着千言万语,在多年以后告诉我们战争的的确确发生过。

由于马上要转乘飞机,在金门逗留的时间非常短,我只好赶快购买一些金门特产带走。台湾导游向我们介绍说金门的特产除了金门高粱酒和柔韧可口的米线之外,菜刀也是非常有名的。

菜刀怎么会成为一种特产呢?我十分诧异。

导游解释说:“这些菜刀是用1958年金门炮战遗落的炮弹壳制作而成,不仅质量上佳,更有一定的历史纪念价值,是金门最著名的特产。很多来这里的游客都特意买回去留念。”

我随手拿起其中一把菜刀,左右掂量,如果不是导游介绍,实在看不出这和我家厨房的菜刀有多大不同。

不过,就算它看上去和普通菜刀并无二致,假如它真的是用60年前的炮弹制造而成,那它实际上就不是一把菜刀,而是一件重要的历史见证物。想当年金门是交火的战场,如今却成为两岸来往的桥梁。就连小小的炮弹壳竟然也已被用来制造成菜刀,从为军所用到为民所用,这是当年在这里浴血沙场的人们能够想象得到的吗?

历史也确实奇妙。

在金门机场候机的时候,我的心情相当复杂。我从小就觉得台湾是一个十分遥远的地方,而长大后去台湾旅行的愿望又因为一道道烦琐的签证手续更是遥遥无期,难以实现。如今我准备坐上飞往台中的飞机,仅仅需要一小时的时间,就能飞越台湾海峡,这个如天堑一般,曾经让无数大陆人和台湾人遥遥相望的海峡。梦想即将实现,只是此刻我又特别担心从未涉足的台湾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台湾人对大陆人是否会有隔阂和偏见?一个大陆学生又会经历一段什么样的异地学习生活呢?

带着梦想,也带着一连串巨大的问号,我登上了前往台湾的飞机。第一眼看台湾

飞机顺利降落在台中清泉岗机场,我正式抵达台湾本岛。

早上还在大陆,不到半天时间我已经在台湾了。我忍不住回头跟同行的大陆交换生小玮说:“我们终于来到台湾啦!台湾!”

我现在脚下站着的地方就是台湾,这个无数次出现在屏幕上、地图上的岛屿。此刻,我的心情难以形容,到陌生城市的紧张,到未知地方旅行的好奇,在异乡生活的兴奋,全都交织在一起。

拿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坐上出租车,一路穿梭在大街小巷之中。出租车师傅听说我们是第一次来台湾,迫不及待地给我们介绍台湾的各种情况,一边开车一边讲解哪里好吃,哪里好玩,说个不停,给人感觉他不像一个司机,反而更像一个专门请来的陪同导游。

我望向车窗外,沿路可以看到各家店铺的招牌并没有放在自家门上,而是参差不齐地悬挂在店铺外面,就像一群没有纪律的士兵站成一支零散的队伍。众多商贩在道路两旁摆摊、叫卖,虽然有点混乱,却也显得生气勃勃。

尽管街上各种食肆杂乱分布,却没有像大陆的大城市那样给人强烈的拥挤感。要知道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众多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和看不到尽头的堵车几乎挤压着整个城市的每一寸空间,人们身处其中,往往有一种喘不过气的感觉。而台中,这个台湾的第三大城市,却完全有别于以往我对“城市”这个词的印象,放眼望去鲜见高楼,天空更显宽阔,同时又让人感到触手可及。

下车后沿路看见不计其数的便利店、奶茶店、小吃店和私人诊所。这里的便利店提供全方位服务,除了销售一般的食品、饮料以外,还囊括预订车票演唱会门票、充话费、卖报纸等日常服务,十分便捷,怪不得在街上很少看到报摊、超市和杂货店。

最让我胆战心惊的莫过于一辆辆摩托车(在台湾通常被叫作“机车”)从身边飞驰而过,在前一个拐弯处乍现眼前,在下一个十字路口又忽然消失。每次红灯转绿灯的一刹那,成百上千的机车瞬间开足马力,大有把马路当赛车道之势。道路两侧更是停满一排又一排机车,场景像是声势浩大的摩托车大型展览会一样。

要说有什么东西能让人一下子就能辨别出这里不是大陆而是台湾,那首先肯定是门店招牌上的繁体字了。和大陆使用简体字不同,台湾人用的是繁体字。虽然就读于中文系的我对繁体字多少有些认识,但是当看到街上随处可见的繁体字时,还是自然而然产生陌生感。走着走着发现有一些字是我不认识的,却又经常出现在招牌上。例如“刈”字,在街上经常看到“刈包”两个字,后来才知道这是台湾一种传统小吃,外形像汉堡,但从所用的材料上看又像中式蒸包。又比如“夯”字,这个字经常单独出现在报纸广告上,我猜应该是“劲爆”之类的褒义词,后来听说台湾媒体用“夯”是取了HOT的音译,表示正流行、很热门、超人气的意思。因为在闽南话中,“夯”的读音和“红”的读音接近。

台湾人跟我谈话都是用“国语”,而他们之间聊天则更喜欢用闽南语,但台湾人几乎不使用“闽南语”这个词,而称之为“台语”。台湾人回答别人的道谢不是说“不客气”,而是说“不会”。台湾人很喜欢用语气词“啦”和“哦”,常常每句话后面都会加“啦”“哦”这些字,例如“没事啦”“是哦”“不会啦”。“              台湾腔”还有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本来卷舌的音常常会发成不卷舌的。“台湾腔”的特点相当明显,可以说,掌握以上几个规律就等于掌握了“台湾腔”速成法。

在这里,几乎每个人的口音都像在电视上常常听到的台湾名模“志玲姐姐”的口音一样,温柔动听,甜腻得让人无法想象他们吵架会是什么样子的,大概是软绵绵的,让人怎么也生气不起来。初到台湾

或许正如古语所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台湾和我上大学的江南古都南京,这两个地方的人给我的第一感觉截然不同。比如,江南女生就像一杯刚用清泉水冲泡的茉莉花茶,天然去雕饰,清纯而淡香;而台湾女生则更像一杯雕镂上拉花的薰衣草奶茶,讲究搭配,时尚而甜美。左手文明,右手自由

台湾是一个非常有秩序、讲文明的社会,这从我踏进台湾的第一天就深深体会到。

大街上随处出没的机车看似混乱,但仔细观察,其实甚少有闯红灯或其他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尤其是在主要干道上,只要一转红灯,所有车哪怕在高速行驶都会赶在斑马线前停下来耐心等候。而行人也如此,很少随意穿越马路,总是安安分分守在斑马线前等候绿灯亮起方继续前行。说来惭愧,我以前偶尔也会闯一下红灯。所谓“中国式过马路”,凑够人数就过,不管绿灯红灯,不论有车没车。但在台湾这方法就行不通了,因为看见人们个个都站着不动,估计永远也凑不够数了。

让我切实感受到台湾整个社会骨子里对规则秩序的尊重是在乘坐捷运的时候(台湾把地铁称作“捷运”)。在捷运站,人们总是主动站在扶手电梯的右侧,统一把左侧留给需要赶时间的人,这样做的好处是大大方便了有急事需要赶路的人,也避免了人们在扶手电梯上发生不必要的冲撞,一举两得,很好地维护了捷运站的秩序。上车后,车上有专供老幼孕残坐的“博爱座”,即使是上下班人流高峰期,人们看到那个位置空着也不会坐上去,宁愿在人群中挤着站。下车后,站台有穿着印有“保全”二字橙色制服的工作人员。他们一直守候在那里,只要有盲人等行动不便需要协助的特殊人群下车,就会马上上前扶助,为行动不便者指引方向。

大街小巷上几乎每个角落都非常干净,哪怕是一些偏僻角落,地上也很少看到垃圾。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这里的卫生情况会如此好?后来我慢慢发现除了台湾人普遍文明素质较高以外,有些措施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例如,大部分的街道都不会设置垃圾桶(真的希望有人可以写一篇如何在台湾找到垃圾桶的攻略),如果想丢垃圾只能找垃圾站或者带回家里丢;街边告示牌清晰可见几个大字“乱扔垃圾罚款6 000元”,时刻警示人们要注意公共场所卫生。由此可见,维护公共卫生并不仅仅依靠大众的个人素养,政府科学合理的措施和严厉的执法力度对于一个文明社会的形成同样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比起文明素质,台湾社会在许多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自由度更让我感到惊讶。

在台湾,即使是一般老百姓也可以常常近距离接触各式大人物。有一天路过国父史迹馆,看见门口挤满人,在好奇心驱使之下,我走进馆里面一探究竟。原来当天正好举行“国父”孙中山铜像揭幕仪式,现场嘉宾包括孙中山的孙女和台北市市长等重量级人物。

难得遇上这样的机会,于是我上前拍照,但奇怪的是现场竟然没有工作人员拦住我,我就不断往前走,直到站在离台北市市长郝龙斌不到三米的地方。之后我更是跟在他们身后不远处参观,一路畅通无阻,并没有工作人员把我们游客和前面的来访贵宾阻隔开来。不得不说,这安保措施做得也太不到位了吧?当时我想,万一我是不怀好意另有所图,这后果岂非不堪设想?印象中,官员出行总是动辄上百人随行,前呼后拥,场面颇为壮观,普通老百姓只可远观,一般难以接近。那天能如此近距离接触级别颇高的官员我也相当激动,大大满足了平日的好奇心。但伫立端详一番以后,我又感到无聊,揭开了神秘面纱的官员其实也无非是照样长着眼睛鼻子的寻常人罢了,大概是平日看不见才有那么大的好奇心吧。

文明和自由,我想就是这两样东西共同构成了台湾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坚实基石。文明是左手,自由是右手,二者缺一不可。爱上夜市

台湾特色小吃

在很多人眼中,台湾就是美食的同义词,吃货的天堂。台湾小吃可谓闻名遐迩,其名气之大和口碑之佳使得在大陆几乎每个大中城市都遍布大大小小的台湾小吃店,每年更是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台湾美食节,场场爆满。如果台湾人去大陆旅游,一定会惊讶大街小巷全挂满“正宗台湾小吃”的招牌。

但很多人怀疑这其中究竟有多少是地道的台湾小吃,想必大多是“挂羊头卖狗肉”,绝非我们想象中品种千奇百怪、味道又妙不可言的台湾小吃。于是大家还是盼望能到台湾亲自品尝一番。台湾特色小吃

来到台湾的第一天,我的心马上就被眼前的美食攻陷了。大肠包小肠、吉士洋芋、什锦天妇罗、炸面面包、彰化肉丸、可丽饼……大概是我平常孤陋寡闻,很多小吃连名字都没有听过。台湾小吃的最高秘诀是“没有做不出,只有想不到”,各种稀奇古怪的小吃只有做出来之后才会发现原来还可以这样。看着让人眼花缭乱的美食,我要思考的不是要吃哪种小吃,而是考虑先吃哪种,后吃哪种,因为每一种小吃我都不想错过。“选择困难症”“甜蜜的烦恼”,说的正是第一次逛台湾夜市的我。

台湾夜市小铺如麻,却不见商贩喧闹,每个档主之间好像有默契,互不干扰,从不争抢位置,从不大声叫卖。但这丝毫不减夜市的繁华热闹,只因每晚来逛夜市的人实在太多了,总是把小小的夜市围得水泄不通,前有买大肠包小肠的队伍,后有等炸面面包的长龙,到处都是蜿蜒曲折的人群。

人潮中可以发现人们总是左手小吃,右手拿着一杯奶茶或果汁。台湾的奶茶早已名声在外,据说珍珠奶茶就起源于台湾。来到台湾我才发现这边的奶茶之所以味道甜而不腻,原因是这里的奶茶不像我以前喝的奶茶都是用奶精冲泡的,而是用保质期不到十天的非常新鲜的牛奶,再加上台湾本地的红茶,最终调制成一杯口感柔滑、甜而不腻的奶茶。而且分量足够,价格公道,一大杯奶茶价格还不到10元人民币。

我来台湾之前只是知道台湾小吃有名,并不了解小小的台湾岛每个县市竟然都有迥然不同的特色小吃。淡水阿给、嘉义鸡肉饭、彰化肉丸、台中凤梨酥、台南担仔面、宜兰肉羹……不是说其他地方没有这些小吃,台北也有凤梨酥,高雄也有凤梨酥,但就是台中的最好吃;桃园也有鸡肉饭,台南也有鸡肉饭,但要吃最正宗的还是要到嘉义去。城市给小吃冠上独一无二的商标,城市成为一个专利招牌,而招牌小吃则给当地城市打造出鲜活形象,是最接地气的城市形象符号。在台湾寻觅美食最大的烦恼就是,必须一个个县市去跑,一条条街巷去找,要想待在一个地方一次性吃遍台湾小吃简直就是白日做梦。台湾小吃之多使得从来没有任何评选是关于哪种小吃是台湾的代表小吃,因为这种评选毫无疑问是没有结果的。不像重庆酸辣粉、武汉热干面、兰州拉面、桂林米粉、新疆羊肉串,台湾永远也拿不出一款代表小吃,但是它却有数百种小吃具备拿出来担当代表小吃的资格。基隆夜市

发达的夜市文化也造成台湾一种独具特色的政治现象:每次选举前各位候选人都会从百忙之中抽空到各个县市走访当地最有名的夜市,要么今天新闻标题是“马英九到基隆尝天妇罗”,明天可能就是“蔡英文到嘉义吃鸡肉饭”。在游人如织的夜市里一边大走亲民路线,一边宣传拉票,比起在广场在大楼里空喊口号往往更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政治家们都很聪明,他们最清楚这些夜市是台湾最生机勃勃、最接地气之处,是民间声音最响亮的地方。

我不禁庆幸我所在的逢甲大学就在逢甲夜市旁。这意味着我这半年里每天上课都要走过这个全台湾最大的夜市,可以慢慢把所有好吃的东西尝一遍,不,是尝好几遍。一想到这,我想我每天都不会不愿意去学校上课了。真有免费的午餐

什么是台湾最美的风景线?不是琳琅满目的小吃,不是海天一色的沙滩,人情味才是台湾最美的风景线。

在这里,人们仿佛都生活得很愉快,没有太大的脾气,待人总是十分友善,哪怕是陌生人之间,也不妨碍热情地坦诚相待。向别人求助时,绝不会得到冰冷的回复,反而刚开始时会很不适应他们的热情。

例如乘坐公交车就有最深的体会。台湾的公交车是上下车刷卡,下车刷卡时司机会向乘客道谢,而几乎每个乘客也会跟司机说一句谢谢,即使有个别乘客没有说,司机也会照样跟每一个人道谢。对于司机来说,每天有多少人下车就要说多少句谢谢。可想而知,这有多难做到。但这里的司机几乎无一例外地做到了,而且总是心情愉快地跟乘客说谢谢。本着入乡随俗的态度,我也开始每次下车都跟司机说一句谢谢,偶尔忘记说了,事后就会有一点愧疚感,总觉得自己不经意之间破坏了这不成文的规矩。

台湾人无论何时何地总是热情对待问路的陌生人。记得第一次来到迷宫一般的台北车站,那里数十个地铁出口让方向感不太好的我不时停下脚步,不得不拿出地图反复观看。以前我不太喜欢问路,总会怕问路的热情被行色匆匆的路人冷淡的回答浇灭。特别是男生,不像女生出门容易得到帮助,男生问路被拒的概率是女生的N倍。只是一边走路一边拿着地图看实在麻烦,于是我还是决定问路。随机问了一个迎面而来的小伙子:“请问忠孝西路怎么走?”小伙子转身给我指向后方说:“前面路口拐过去,然后一直走……那边有一条路穿过去就是了。”听了一连串的解释,我有点疑惑地问:“那条路叫什么名字?”小伙子说他也记不清楚,结果他竟然带我走了一段路过去看看。我感到十分不好意思,连忙道谢。

在别的地方问路,你问一句,别人回答你一句;而在台湾,你问一句,别人会回答你十句。当你表露出还不太明白的神情时,他甚至会觉得有所亏欠,焦急起来带你走一段路,仿佛给你指出一条正确的道路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容不得半点敷衍。台湾人的这种行为实在让初到台湾的我百思不得其解,却又不得不佩服得五体投地。正因为这群可爱的台湾人,在人生地不熟的台湾四处游玩的日子里,我开始喜欢并且习惯不用地图不用GPS导航,几乎依靠一张嘴巴,不费多大力气就可以找到一个又一个的目的地。

大街上很少看到类似“互助互爱”的文明标语,也许因为互相帮助的精神理念早已融入人们的骨子里,无须再费力气用枯燥的口号来时刻提醒。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弄不明白,这个讲求利益至上的现代社会里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地方,那里的人与人之间总是推心置腹、先人后己,从不担心受骗上当,从不介意自己吃一点小亏。

直到有一次去爬山的时候碰到一支登山队,我才大概知道些许原因。

他们是一群六十岁左右的公公婆婆,并不是夫妻或亲戚,本来并不认识,只因都是登山爱好者,于是平时经常结伴来登山。聊着聊着天黑了,他们知道我不认识路,于是主动带着我下山。下山后他们邀请我一起吃饭,起初我不好意思麻烦他们,后来盛情难却只好答应。结账之前他们先偷偷付了钱,待我知道的时候我坚持要把钱给他们,但他们怎么也不肯收。最后他们还专程开车送我到火车站。当时我非常感动,心想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但台湾有。这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岛屿。

直到现在我仍然常常想起登山队中一个老伯跟我说的话:“小伙子,你知道为什么台湾人总是互相帮助?这是因为台湾这么小,当年又很穷,所以大家都互相帮助,共度时艰,于是才有了今天的台湾。”

来台湾之前,身边有不少大陆同学曾经担心台湾人现在是否仍然敌视大陆,会不会不太欢迎大陆学生过去交流学习。事实证明并非如此。无论来自何处,台湾人总是推心置腹、以诚相待,并不因为是外来人而有所冷淡,反而更加热情对待,让初来者常常有受宠若惊之感。

凤梨酥的甜而不腻,木瓜牛奶的柔滑可口,捷运站市民的文明有序,骑机车的自由随性,“台湾腔”的细腻温柔,售货员和公交车司机经常挂在嘴边的谢谢等,我终于明白人们为什么喜欢亲切地甚至有点肉麻地叫它“湾湾”,台湾真是一个容易让人一见钟情的地方。

课堂内外

台湾教育利弊观与台湾师生在一起

有一次看到台湾某高中一道历史题目,题目很有趣:赤壁之战中,下列人物哪个与其他三个不是同一阵营?A.梁朝伟B.金城武C.林志玲D.张丰毅

这种考题颇有意思,换一种方式,结合时下热门电影,既考察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又不至于像传统试题一般死板、乏味。后来我慢慢发现这样的例子并非特例,在台湾各个学校比比皆是。

在逢甲大学讲授政治学的林老师上课基本不用教材,就算偶尔下发讲义也只是让我们课后阅读,他在课上从不按着书本照念枯燥乏味的政治学定义,而是喜欢拿国内外最近发生的新闻作例子,例如拿“占领台北101”的事例来分析群体心理,拿2012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来讲授选举文化。每堂课都像是时事论坛,因此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大家都能无拘无束地展开讨论,最终轻松掌握了讲义上的内容。

林老师出的期末考题也非常有趣,有一道简答题是这样的:如果我是国家主席,我会提出怎样的十年政策?竟然会出这样的考题!当时我看到这个题目不禁大呼意外。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仅仅十余字,然而却是这么多年来我从没有认真思考过的问题,是一个很能激发人想象力的问题。以往我们讨论问题常常都是从民众的角度出发,很少从国家和政府的角度思考,对许多现象的认识往往比较片面,体会不到现实生活中其实存在许多不易调和的矛盾。林老师这道考题让我对以往一些根深蒂固的想法有了重新的思考。

台湾人文概论课站在讲坛上的是一位年纪四五十岁的女老师。这个年龄的老师通常给人不苟言笑、冷若冰霜的感觉,但眼前这位中年老师却活泼得像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她讲起课来常常眉飞色舞,有时甚至手舞足蹈,身体语言极其丰富,总是让人惊讶她为何如此活力四射。由于她的平易近人,大家都亲切地叫她美玲老师。她在课后常常布置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作业。例如有一次有一道作业是让我们描绘逢甲大学所在的城市台中,方式可以是通过本人亲自拍摄照片和独立创作诗文等。这种名义上是学校作业,实际上是鼓励甚至是要求我们走出校园,了解外面的世界,至少是了解我们所在的这座城市。

台湾教育的优点不仅是有一个非常灵活的教学模式,而且还有极为丰富的选拔和培养人才的途径。例如,台湾的职业教育有完整的教育体系,针对培养中、高级职业技术人才,从高职(高中三年)、五专(三年高职加两年大专)、二技(五专再进大学读两年拿学士学位)、四技(高中毕业直接读四年职业学院拿学士学位),一直到研究所培养硕士和博士。与大陆的职业教育偏低端化相比,这种体系更有利于适应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对高端人才不断增加的需求,也有利于为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促进教育公平。

台湾教育的优势在于灵活的教学模式和相对完善的教育体制,但弊病则在于大学数量泛滥,不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

有一次,当别人告诉我台湾目前的大学数量已经达到171所,大学录取率超过95%时,我简直无法相信这一事实。我们广东的人口数量有一亿多(是台湾人口的五倍),而大学数量是121所,这个数字已经使广东成为中国大陆大学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一经对比可以轻易看出台湾的大学数量之多,而这造成的后果是升学录取率奇高。台湾的大学录取率之高不要说远超大陆,就算跟世界上绝大部分地方比较,也是高得不可思议。常年从事教育工作的淇淇姐说,随着出生率降低,台湾的大学早已供过于求,现在不仅谁都能上大学,很多大学还招不到学生了。

本来高录取率的确有助于提升民众的学历水平,但过高的录取率不利于选拔人才,同时也会造成教育资源浪费。更重要的是,这种几乎不进行淘汰的教育体制容易降低学习积极性。不少大陆学生来到台湾学习后都反映台湾学校的课程教学进度非常慢,在大陆一节课能讲完的内容在台湾一般要花三节课以上。学生平常学习也不够紧张,经常都是临考抱佛脚,由于考试难度也不是特别高,很多人都是稍微复习一下不用花多大力气就能通过考试。这带来的后果相当严重,由于台湾学生长期习惯这种学习节奏,往往到台湾以外的地方留学的时候会感到吃力,跟不上当地的学习进度,容易落后于人。台湾学生阿福曾经到上海的复旦大学交流学习,他深有体会地感叹:“大陆的竞争很激烈,学生大多都很拼,也很有求知欲,这一点是台湾学生比不上的。”

台湾教育之弊端不在于课堂之内,而在于课堂之外。现在世界教育潮流是办小而精的精品教育,台湾有关方面是否应该合理调整各大学的招生规模,同时加大招揽大陆学生和外籍学生的力度呢?有些台湾人可能会认为这样会损害台湾学生的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教育内部足够的竞争性,即所谓“鲶鱼效应”,通过引入外部力量,来促使内部不断激发潜力,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这才是着眼未来的根本大计,这才能更好地使本地学生适应全球化趋势下的激烈竞争。土豆还是花生

在台湾待的时间长了,我发现原来在许多方面台湾与大陆的差异还真不少,既有衣食住行生活方式上的不同,也有日常生活用语和节日等文化方面的差异。

日常用语

上课的时候常常会听到一些陌生的词语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我才发现虽然台湾和大陆都是说中文写汉字,但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台湾现在有相当一部分的日常用语实际上与大陆截然不同。为此我做了一些小归纳:

大陆:洗手间    台湾:盥洗室或者化妆间

大陆:地铁        台湾:捷运

大陆:本科        台湾:大学部

大陆:爷爷        台湾:阿公

大陆:奥巴马    台湾:欧巴马

大陆:土豆        台湾:马铃薯

大陆:花生        台湾:土豆

有些词语可以通过字面意思猜测得到,例如大陆的“洗手间”,在台湾称作“盥洗室”或者“化妆间”;大陆的“自行车”,台湾喜欢叫“脚踏车”;大陆叫“邮递员”,台湾则叫“邮差”。但有些词语则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因为意思完全不同,例如台湾的“土豆”和大陆的“土豆”就不是同一样东西,台湾的“土豆”其实就是大陆的“花生”,而大陆的“土豆”在台湾则称作“马铃薯”。类似这种意思相距甚远的区别如果不是事先了解,恐怕也会混淆不清,最后甚至弄出笑话来让人啼笑皆非。

还有,在外国名词的翻译问题上,两岸的用法也大相径庭,例如大陆的“奥巴马”在台湾被翻译成“欧巴马”,“布什”被翻译成“布希”,“新西兰”被翻译为“纽西兰”,一般而言,台湾的音译更接近词语本来的英文发音。

类似上述的差异不胜枚举,随着社会新事物的不断涌现,未来两岸的日常用语差异想必也会越来越多。

繁体字(台湾称“正体字”) 

来到逢甲第一次期中考试,虽然老师没有要求大陆学生必须用繁体字答题,但是作为一个中文系学生,我还是选择尝试用繁体字答题。一开始写感觉蛮新鲜蛮好玩的,发现自己会写这么多繁体字更是感到挺自豪的。然而没过多久悲剧就出现了,由于是平生第一次用繁体字答题,完全没有料到写繁体字是如此耗费时间,结果到考试结束收卷的时候发现自己才完成了不到一半的题目,看看别人都交卷了,自己拼老命写呀写也来不及,真是欲哭无泪。

第二天考试,我又用回了简体字。结果是提前交卷,因为我的答题速度比使用繁体字的台湾学生快得多。经过这一惨痛的经历,不得不承认,从功利实用的角度看,简体字确实比繁体字要优胜,更能适应节奏越来越快的社会。

但是每当看着那些名家书法作品时我就会想,功利实用是否是评价繁体字和简体字之间优劣的唯一标准?从功利主义的角度评价文字使用是否恰当?

当年使用简体字的确有利于提高中下层民众的识字率,有其历史合理性,但是繁体字兼具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否可以开设青少年繁体字学习课程,不至于繁体字将来有一天消减、湮灭呢?

社交工具

在网络社交工具上,大陆人用得最多的是QQ和微博,最近两年微信使用人数也不断激增,而台湾人则更习惯用脸书和推特。由于两岸民众使用的社交工具不同,大陆朋友和台湾朋友之间经常保持联络并非易事。如果有台湾朋友为了和你聊天而特意申请了一个平时根本用不上的QQ,只能说明,如果不是真爱,那一定是他太寂寞了。

网络社交工具不同,这是两岸民众相互交流过程中一件看上去不严重但实际上又相当麻烦不便的事情。我想如果有一天两岸人民都使用同一种社交工具,那时肯定会大大有利于彼此的沟通交流。

电影译名

台湾对许多电影和书籍名称的翻译常常让我一头雾水,这些译名和大陆的区别早已不是简单的音译上的不同。例如,皮克斯经典动画电影Up,大陆翻译是《飞屋环游记》,台湾翻译则是《天外奇迹》,光听名字还以为这是两部不同的电影。莱昂纳多主演的Inception,大陆翻译是《盗梦空间》,台湾翻译则是《全面启动》,不得不说台湾的译名要弱得多;约翰尼·德普主演的好莱坞大片Pirates of the Caribbean,大陆翻译是《加勒比海盗》,台湾翻译则是《神鬼奇航》;Gladiator,大陆翻译是《角斗士》,台湾翻译则是《神鬼战士》;The Bourne Identity,大陆翻译是《谍影重重》,台湾翻译则是《神鬼认证》。(台湾人怎么这么喜欢用“神鬼”来翻译外国电影名称呢?)

节日

在传统节日和国际性节日方面,台湾和大陆基本一致,例如传统节日除夕、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和国际性节日元旦、劳动节,在这些日子当天台湾和大陆同样规定放假。但其他节日方面,台湾和大陆就有颇大出入。例如大陆的教师节是在每年的9月10日,而台湾的教师节却定在9月28日,也就是“万世师表”孔子的诞辰纪念日。

台湾涉及政治的节日颇多,包括2月28日“和平纪念日”(放假),10月25日“台湾光复节”(不放假)等。不过由于这种节日太多,除了“双十节”以外,大部分民众都不会特别关心这些和政治事件有关的节日,甚至有些人都不知道有这些节日。

女多男少

以前总觉得台湾女生大多看上去小鸟依人,说话嗲嗲的,但台湾女生湘芸告诉我,台湾其实是女权社会,台湾女人无所不能,因为据说在台湾,女人已经占了全部工作岗位的三分之二!真的是女人撑起半边天,比如在一向是男人主导的政治领域,现在也可以看见一个又一个女强人。

湘芸还说,社会上女方越来越强势还造成一个结果:很多家庭由谁来做家务取决于哪一方赚钱多,赚得多的少做家务,赚得少的多做家务。难怪有些在重男轻女的地域中长大的女生,来到台湾后都表示开始羡慕台湾女生了。

房价

如果说台湾大部分东西的价格和大陆相差无几,那么在楼市方面,台湾比较合理的房价则让大陆人羡慕不已。

我向朋友打听台湾各地房价行情。据了解,除了台北房价偏高(均价达到每平方米4万~5万元人民币,下同),像高雄、台中这些仅次于台北的城市房价基本维持在1万多不到2万。要知道北京、上海等地房价均价已接近3万,繁华地段更是5万以上。再考虑到两岸民众不同的收入水平,两地房价的差距更为明显。而且不像大陆买房只有70年的使用期限,台湾的房子只要买下来就可以世代使用。综合台湾普通民众的收入情况,加上台湾房贷利率较低,一般年轻人也能不依靠父母的积蓄,有能力凭借自己的工作收入来分期付款购房。

交通工具

大陆往返不同城市之间使用最广泛的交通工具是火车和飞机,在城市里则是地铁。而在台湾,摩托车能同时取代以上任何一种交通工具。

每天道路上都充斥着成千上万的机车,让行人像是置身于机车比赛场一样。据说台湾人口有2 300万,而机车就有1 400万辆,几乎每两人就有一辆机车。因此每次看台湾电影,里面总会出现男女主角一起骑机车飞奔的浪漫画面,穿梭在城市、乡村、海边、山路之间的机车几乎成了台湾电影里最有标志性的道具。台湾朋友告诉我,在台湾,如果男生不会骑机车就基本上找不到女朋友,很多男孩子为了“把妹”,一上大学就花光多年积蓄,只为买一辆酷炫的机车。而台湾的女生也比较独立,丝毫不让须眉,每天自己一个人骑着机车上班上学的情况也十分常见。所以很多时候在路上一个看上去弱不禁风的萌妹子,说不定就是一个机车好手,不知道已经走过多少里路。

现在大陆不少城市都颁布了禁止机车的规定,机车越来越少,会骑机车的人也相应递减,因此不少大陆交换生来到台湾后都特别想学机车,想过把机车瘾,可是又不知道要学多久。于是他们常常问台湾同学,学机车要学多久呢?过两个月就要回大陆了,来得及吗?

有一位台湾同学说,一个小时。我一脸诧异地看着他,然后说,好吧,原来台湾人不仅骑机车快,学机车更快。

无论是大陆人来台湾,还是台湾人到大陆,常常都会在相似的面孔之间莫名萌生出陌生感。我有时会思考,都是黄皮肤、黑眼睛,都是说中文写汉字,怎么台湾人和大陆人的生活方式却处处存在差异呢?

也许背后的原因有太多太多,一时说不清楚。但我隐约觉得,在很多问题上,两岸价值观的差异和生活方式的区别之间存在着一种并不直接明显却又不能否定的内在联系,而人们平日对这种内在联系的关注却又不足够。人们常常把注意力放在一些重大的问题上,而往往忽略了身边的小事。例如平日只要一提起促进两岸关系发展,大家就认为这是在讨论经济方面如何合作,就是在谈生意。但其实还有多种途径可以推动两岸关系发展,例如互相了解对方最基本的生活方式,了解彼此的文化习惯,说不定会更有助于两岸人民增进对彼此的认识,更能相互包容和谅解,减少由无知导致的误解和敌意。试想如果大陆人看不懂繁体字,怎么阅读台湾人写的文章,怎么了解到台湾人的想法?试想如果台湾人不知道大陆人使用微博,也不懂得使用微博,怎么进行相互沟通,怎么知道大陆每天发生的大事小事?

与经贸合作一样,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对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同样具有深远影响,甚至更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正如清末名臣曾国藩所说:“天下事当于大处着眼,小处下手。”便当王马英九在逢甲大学演讲

选举临近,马英九竞选总部公布竞选影片,分别找来马英九的理发师、修鞋师谈论20多年来近身观察的马英九。他们说,马英九不论是皮鞋还是运动鞋至少都修了五六次,连旧的游泳裤都要修补,舍不得换新。有一次修鞋的师傅留纸条给马说该换鞋了,马英九居然回复纸条说能不能再修看看。直到二度传纸条说明:“无法再修了!请换鞋!”马英九才甘愿买新鞋。

我问阿翊:“你觉得这次选举最后会是马英九还是蔡英文胜出呢?”

阿翊说:“很难说呀,好像两个人都有很多支持者,还得看最后中间选民更喜欢谁了。”

阿翊今年19岁,由于台湾规定20岁以上的公民才有投票权,她只差一点未能成为首投族(指达到法定投票年龄,第一次参与投票的年轻人)。“我对政治不太懂。”阿翊说,“如果现在我可以投票的话,我应该会投给马英九,他给人的印象很好。”

这次选举从某种意义上与其说是国民党与民进党之争,不如说是马英九和蔡英文之间的对决。对于占相当高比例的中间选民而言,他们大多没有历史包袱,很可能抛弃政党色彩而倾向于从候选人个人声誉、魅力和能力等方面来决定最后投票归属。

如果单单从个人魅力来说,马英九可以说是蒋经国先生之后公众口碑最好的一位领导人(然而这一情况到了马英九的第二个任期时却完全改变)。英俊高大、温文儒雅的小马哥从进入政坛以来就是众人瞩目的政治明星。他不仅在台湾有着不计其数的女粉丝,在大陆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要知道大陆一般民众对台湾的政治了解甚少,很多人至今也不知道蓝营和绿营究竟是哪两个党派,哪个党派在北部占优,哪个党派在南部称雄,但他们却都知道台湾有一个长得很帅、很有个人魅力的领导人叫马英九。

来台湾以后,我一直渴望能有机会一睹马英九先生的真容,可惜几次良机都擦身而过。但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我居然幸运赶上了逢甲大学50周年校庆,而逢甲大学则借此隆重日子荣幸邀请到马英九出席本次校庆典礼。

校庆当天,阳光和煦,离校庆典礼正式开始还有两个小时,但逢甲的学生已经把校园大道两旁围得水泄不通。大家纷纷调试自己的相机和手机,但只能够拍摄到密密麻麻的人头。

尽管我提前一个小时到达现场,但看着前面拥挤的人群还是感到为时已晚。正打算转身离去之际,又想到我可能就此错过跟马英九本人握手的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便拼命往前面挤去,见缝插针,最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站到第一排。

在漫长的等待中,学生们的热情丝毫没有减弱。大家一会儿看看手表,一会儿向校门口的方向望去。看着学生们这般热情,我想台湾学生平常应该不难看到马英九吧,怎么还焦急如焚,看来唯一的解释只能是马英九的人气太高了!

远处忽然一阵骚动,马英九终于来了。但还没看到他本人,后面的人已经纷纷往前挤。在场所有人都不甘放弃跟小马哥握手的机会。

人群越来越混乱,堪比追歌星影星天王天后的场面。我不得不相信,他的确有着非一般的明星魅力,尽管是政坛上的明星,但他的耀眼光芒已经遍及政坛之外的方方面面。短短两百米的校园大道,马英九走了将近一个小时。

当马英九走到离我只有不到一米的时候,我也终于如愿以偿和他本人握了手,尽管握手持续的时间可以用毫秒来计算。从近距离看,他依旧俊朗非凡,但也可以看见白发已经攀上他的双鬓,不知不觉已逾花甲之年的他少了昔日年轻潇洒的锐气,多了几分慈祥亲切、稳重踏实的感觉。

马英九在校方领导的陪同下徐徐步上讲台。他向台下挥手致意,说:“很荣幸收到逢甲大学校方的邀请出席逢甲大学五十周年校庆典礼……”

他讲话不快不慢,一如他儒雅稳重的气质。“过去一年台湾的经济有所起色……大学生就业人数增加,政府制定了许多措施帮助大学生就业……”

他不断举出具体事例来说明过去四年的政绩,这似乎有为两个月后的选举拉票的嫌疑。但他的讲话还是能涉及很多与现场学生密切相关的事情,例如大学教育、大学生就业问题,内容相当充实。整个演讲没有连篇累牍,没有空谈理论,没有高喊口号,除了谈具体数字要看稿以外,其余时间基本脱稿。从前听说他口才了得,如今现场聆听果然是名不虚传。

把视线从台上移开,现场还看到很多大陆交换生。他们大概和我一样,也是想来亲睹马英九的风采。和他们交谈发现大陆交换生几乎无一例外力挺小马哥。大概除了个人魅力以外,马英九主张的两岸政策也是他赢得大陆学生交口称赞的重要原因。正是马英九上任以来大力促进两岸关系友好发展,放宽大陆学生来台交换学习的限制,才使得这么多大陆学生有机会亲临台湾,了解台湾,可以认识到这么多热情友善的台湾人。大家几乎不约而同地说非常感谢马英九的开明政策,希望他能继续推动两岸和平发展,未来让更多的大陆学生和台湾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相互了解和交流,这对两岸人民都必定大有裨益。

演讲结束的时候,全场再次人声鼎沸。人群中不知是谁送给小马哥一个骏马雕塑,寓意“马到成功”,祝愿马英九接下来顺利连任。临走时我刚好碰到班上几位女生,我问她们接下来的选举支持谁,其中一个抢着回答:当然是小马哥,好帅哦……

从这次校庆现场反应看,小马哥的人气之高毋庸置疑。有人爱他是因为他相貌英俊,有人爱他是因为他十年如一日温文尔雅的谈吐,而我则更欣赏他的为人清廉。小马哥第一任期执政四年政绩的是非功过,大概要待后人议论、历史总结才能得到最恰当的评价,但其为人正直廉洁却一早就有目共睹,几乎无可争议。有人告诉我,小马哥有一个绰号叫作“便当王”,因为据说他平时每十顿饭里有九顿是盒饭,一年总计吃下700多个便当。因此这些年来,批评质疑甚至攻击马英九的人不在少数,但主要是针对其施政成绩,很少给他安上贪污腐败的罪名。虽然如今台湾政坛的腐败案远未杜绝,但马英九的以身作则还是给了台湾民众一颗定心丸,假如做到上行下效,至少不用担心像“陈水扁时代”那样腐败猖獗,贪污风行,致使民心尽失。

2014年12月,在马英九连任将近三年后,国民党在台湾地方“九合一”选举上惨败,迫于公众压力,马英九不得不辞去国民党主席职务。从2008年凭借压倒性的选票优势带领国民党重新执政到2014年底因“反马浪潮”导致国民党在地方选举惨败,短短六年时间,马英九从人生巅峰跌至难以逃脱的政治低谷,这期间民心的转向很好地说明了过去几年马政府的施政成绩是否得到了民众的认同。尤其是2012年马英九连任以后台湾经济迟迟未见起色,社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加之美牛进口、证所税、取消军公教年终慰问金、黑心油事件、十二年国教等事件先后爆发,民怨沸腾,马政府的民调支持率呈直线下降趋势,最终直接导致国民党在地方选举惨败,而马英九本人也不得不引咎辞职。

从竞选到请辞,从万众期待到黯然退场,不禁让人唏嘘不已,领导人这个位置人人想做,却人人做不好。人民可以选出才望高雅的马英九当领导人,人民也能把政绩不佳的马英九从领导人宝座上拉下来。这是台湾民主政治的威力,但同时却引出台湾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问题:仅仅依靠选举不断更换领导人就能保证台湾社会长期良好发展吗?谁是草莓族“谁是草莓族,你才是榴莲族。”这是五月天的一首歌《米老鼠》里的一句歌词。“草莓族”一词在台湾十分流行,用来形容在温室里长大的抗压性差的80后和90后。但台湾很多年轻人对此都不服气,认为大人才是“榴莲族”,意思是顽固粗暴,脾气极差。

台湾年轻人是草莓族吗?

来台湾后,我接触的大部分都是同龄人,也就是二十出头的台湾年轻人。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他们,给我的印象完全有别于台湾其他年代的人。

从外表打扮上说,台湾年轻人普遍比较大胆,女生穿小背心超短裙去上课的并不鲜见,而男生则远比大陆的潮流得多。大陆常见的朴实无华的小寸头,在台湾几乎消失殆尽,有些台湾男生的穿着走Hiphop风路线,喜欢染一头非常酷炫的刘海已经挡住眉毛的头发(是不是“杀马特”就要看颜值高低),如果他们刚好是四个人并排而走,则会令人不由想起很多年前《流星花园》风靡大陆的年代。

虽然台湾年轻人看上去比较大胆前卫,给人一种很有个性甚至不羁的感觉,但跟他们相处久了,又发现他们其实都很有礼貌,为人十分随和友善。有时甚至觉得他们非但不大胆,甚至有点害羞。上课的时候老师经常提问题提了好多遍,结果台下的学生还是低着头不出声,很少有人主动回答问题。刚开始的时候我想跟附近的同学认识认识,但他们给人好像挺被动的感觉,不太主动说话,后来我想大概不少人是慢热型吧,认识不久的时候往往过于有礼貌,要等十分熟络了才放得开。

和大陆学生普遍专注学习,整天埋头于书堆不一样,台湾年轻人往往会花大量的课余时间做其他事情,比如台湾学生的课余爱好相当丰富,有的喜欢打棒球(打棒球堪称台湾第一运动),有的喜欢看漫画,有的喜欢在家DIY,有的喜欢四处旅行,大概是学业压力相对不大,他们每天除了上课学习还能够做很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且常常从中培养发展了自己的一技之长。

除了学习和娱乐,台湾年轻人比较热衷打工挣钱。台湾夜市的小吃店不计其数,因此需要大量人手,很多在校大学生为了挣学费或者赚点零花钱,经常下班后到奶茶店小吃店兼职。所以每到晚上夜市最热闹的时候,常常看见不是年纪轻轻的帅哥在做大肠包小肠,就是青春逼人的美女在冲珍珠奶茶。还有不少年轻人和三两好友合伙在夜市创业,做起小老板来。自己挣钱自己花,从这一点看,不少台湾年轻人还是十分独立的,没有过分依赖父母。

跟大陆同学在一起的话题常常不是房子就是车子,总是抱怨房价这么高万一买不到房子就结不了婚,而跟台湾年轻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更喜欢聊梦想,聊各种新奇大胆的想法。对于大陆学生非常关注的结婚买房问题,台湾同学的看法出乎我意料。我问一些台湾女生将来结婚时会不会要求男方必须有房子才肯嫁给他,她们回答房价昂贵不一定有能力买,可以先租房来作结婚之用,以后有钱再买也不迟,很多人也是到了四十岁之后才买第一套房。当时听到十分意外,因为同样的问题在大陆许多大城市都是女方要求男方先有房才结婚,假如男方没有房子的话,岳母大人往往会阻挠这桩婚事。

巨大的现实压力使得在大陆买房结婚的话题不仅是适婚男女们非谈不可的话题,更经常被挂在仍身处校园内的大学生嘴边。哪怕他们还没正式踏进社会,仍然只是一个没有经济独立能力的学生,但在“谈房色变”的现实问题笼罩下,他们不得不去谈论房子,谈论车子,而不是在这个求学的年龄集中精力讨论知识,专注学术。这难道不是社会的悲哀吗?

我曾经问台湾同学他们毕业后希望找什么类型的工作。有不少人说,他们并不喜欢过于稳定的公务员工作,反而希望到更能发挥自己才能的民营企业,甚至去独自创业。基隆的朋友怡柔,仅比我大一岁,她本来在一家公司干得好好的,但由于不想天天干着重复的事情,于是鼓起勇气辞职去了一家外资企业做推销,打算积累一定经验后走上创业之路。我对她说:“你真有勇气,一般来说女孩子不是更希望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吗?”她笑了笑说:“我没想别的,只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每天开开心心多好。”台北人阿南说,不敢说全台湾的年轻人都不喜欢政府工作,只是他身边认识的朋友大多更喜欢到企业或一些民间组织工作,可能他们更看重企业的文化和氛围。

整体而言,台湾年轻人给我的感觉是外表时尚前卫,但性格温和有礼,有点害羞,却又敢于大胆追逐自己的梦想。虽然一些人说台湾年轻人稍微欠缺国际视野,但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台湾年轻人认识到了解外面世界的重要性,甚至会选择离开台湾,到外面的世界闯一闯。

草莓族?那只是一个笼统套加在所有台湾年轻人身上的标签。首先,并不是每个人皆如此。其次,这忽略了这群年轻人身上所具有的上一代人缺乏的优点:生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他们更加理性,崇尚科学,视野开阔,具备社会改革和进步所需要的知识技术,而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拥有这个年龄赋予他们的勇气,对于每一个谋求进步的社会来说,这份勇气从来都是不可或缺的。

正如孔子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每一代年轻人都有截然不同的时代特质,但相同的是,每一代年轻人都得面对上一代的质疑,直到他们成为“上一代”。台湾人看台湾

在我还没来到台湾之前,我听说台湾各地都是非常不错的,台北繁荣,高雄浪漫,新竹聚集高科技人才,台南蕴含历史文化气息,垦丁充满热带阳光风情,南投重峦叠嶂,台东海天一色。总之,在这个仅有三万余平方公里的岛屿上,几乎每处都有它自己独一无二的魅力。

然而,课上美玲老师给我们看了几张地图,从此颠覆了我的世界观。

第一张地图的标题是“立足逢甲,放眼台湾”,这是一张台中人创作的台湾地图,在地图上可以看见每个地方旁边都有一两句话说明。例如,台北是“占据了很多资源,很自大,以为自己可以代表台湾”;基隆是“湿湿咸咸,像热闹的乡下”;高雄是“热到爆,很无聊”;桃园是“路很乱又很小到处很挤的感觉”;新北是“人爆多,好多地方像贫民窟”;南投是“天灾土石流”;宜兰是“自以为很环保,其实还是乡下”。当我看到这张满是吐槽的地图时,既惊奇又哭笑不得,怎么这些吐槽跟我往日对这些地方的印象完全不一样?这些地方有这么差吗?我的世界观可能要重新搭建起第一块砖头。

第二张地图是台北人创作的地图,和第一张地图并不相同。图中写着:台北是“台湾的中心,是我的家”;新北是“有点乡下”。台北以南是“南部乡下,没水平的台客故乡”,其中桃园是“遍地汽车旅馆”;新竹是“没有社交生活的工程师”;台中是“黑道、飙车族,抢劫案很多”;彰化、云林、嘉义“傻傻分不清”;台南是“都讲闽南语、没水平的乡下”;垦丁是“比基尼辣妹、摇头丸”;绿岛是“关大哥的监狱”。

我的世界观就像被导弹击中,碎得连渣都没有。虽然我刚到台湾,还没去过这些地方,但印象中的这些地方要么是风光秀丽,要么是历史悠久,要么是地道小吃多不胜数,几乎都是正面的,完全不像这地图上说的如此糟糕。

我不禁怀疑是不是自己的问题,毕竟我还没去过这些地方,而台湾人在这里生活,怎么也比我了解得更为全面。

但课后聊天的时候我才发现他们之中也有很多人没有去过这些地方,比如垦丁,这个著名的旅游胜地,从台中到垦丁只需四五个小时,这么方便,按理来说应该很多人都去过,但实际上也有不少台湾人一直没有去。又比如台东花莲,被公认为台湾最漂亮的地方,也有挺多台湾同学从来没有去过,他们说那里太远了,要坐五六个小时的火车。其实我觉得五六个小时的路程也不算远,在大陆经常有坐二三十个小时的火车,新疆同学说他每次回家都得转几趟火车,加起来不止四十个小时。而台湾人对“远”的概念使很多人会因为觉得台北离家太远而不愿到台北工作。

一直以为台湾地方不大,理所当然,一般台湾人就算没有走遍台湾,至少也应该走过半个台湾才对。然而事实相反,他们之中也有很多人像我一样,台湾有很多地方都没有去过,他们甚至常常笑着说我去过的地方比他们还要多。

这说明他们对很多地方的印象也只是从报纸上、电视上或者其他人口中得来的,我不禁怀疑这些并非亲眼所见的二手信息的可信度究竟有多大,会不会是盲人摸象,以偏概全呢?

因为他们没有去过,我不能说他们说的是正确无误的,正如我没有去过,也无法轻易下结论说他们讲得不对。“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想无论是谁,要了解台湾,读懂台湾,都必须亲身游历,亲自观察,这样方能描绘出最完整和最有说服力的台湾地图。

于是,我踏上了旅途。

我的单车环岛日志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