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科研管理10招(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30 18:37:04

点击下载

作者:潘国青,刘莉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学校教育科研管理10招

学校教育科研管理10招试读:

学校教育科研智慧丛书

ISBN 978-7-5675-6774-0

Ⅰ.①学… Ⅱ.①潘…②刘 Ⅲ.①教育科学-科研管理-基本知识 Ⅳ.①G40-0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194575号

学校教育科研智慧丛书

学校教育科研管理10招

丛书主编 潘国青

主  编 潘国青

副 主 编 刘莉

责任编辑 刘佳

特约审读 周雨馨

责任校对 郭琳

版式设计 刘怡霖

封面设计 卢晓红

出版发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社  址 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 邮编 200062

网  址 www.ecnupress.com.cn

电  话 021-60821666 行政传真 021-62572105

客服电话 021-62865537 门市(邮购)电话 021-62869887

地  址 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校内先锋路口

网  店 http://hdsdcbs.tmall.com

印 刷 者 上海盛通时代印刷有限公司

开  本 787×1092 16开

印  张 8.25

字  数 118千字

版  次 2017年10月第1版

印  次 2017年10月第1次

书  号 ISBN 978-7-5675-6774-0/G·10550

定  价 26.00元

出 版 人 王焰(如发现本版图书有印订质量问题,请寄回本社客服中心调换或电话021-62865537联系)学校教育科研智慧丛书

主编 潘国青

编委 冯明 杨四根 刘莉 崔春华 李金钊 陈玉华

   张才龙 吕洪波 曹素芬 王俊山 陈越 邵骥顺

   王白云 何永红 陈明敏 杨文斌 吴为民 丁永章

   张忠山 朱连云 高永平 刘伟超

丛书总序 学校内涵发展的智慧与路径

“教育科研”、“学校教育科研”或者说“群众性教育科研”,历来是上海基础教育引以为豪的一张靓丽名片。

改革开放以来,准确地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基础教育在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影响下,在“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指引下,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为教育科研方针,开始了教育科研在学校的普及和探索。30多年来,我们高兴地看到广大校长教师科研意识日益觉醒,科研能力明显增强,广大中小学以“科研兴校、科研兴师、科研兴教”作为学校发展的主要战略,进行了不懈地努力和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促进了上海基础教育健康稳步地发展。

上海中学生于2009年、2012年连续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举办实施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中以明显优势位居榜首,引起了世界的瞩目。2016年OECD的TALIS教师教学调查报告显示,上海教师质量独占鳌头,上海基础教育再次成为全球教育关注的焦点。

上海基础教育之所以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与上海这座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政府的关注和投入,整个社会和人们普遍重视教育的氛围密切相关。从教育内部而言,国际上教育机构和教育专家的考察和研究认为,上海基础教育的领先,学生发展水平的领先,关键在教师;并认为“以学校为基本单位的教研制度”是上海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中国特色的教研制度”成为世界公认的教育财富。上海基础教育的“教研”内涵十分丰富,上海教育的进步,不仅仅是有教研制度,还有教研室、教研组活动;还有学校的科研机构、科研室、科研组和一系列的教育科研活动。美国“全国教育与经济研究中心”主席马克·塔克先生在《超越上海》一书中提到了上海学校教师的“教育研究”,这里谈的“教育研究”即“教育科研”。进一步深入研究发现,这是与学校具有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学校重视教育科学研究,鼓励教师投身教育研究的制度密切相关。教师在开展课题研究和从事的教育科研活动中专业得到了提高和升华。

应该说,前几年,教研在基础教育质量提升中的作用已为人所知,但学校教育科研作为基层学校解决问题、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和全面发展的作用,上海以教育科研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典型经验尚未引起世人足够重视和关注,或者说,这方面的经验尚未被清晰地提炼和总结。教育科研为何促进、如何促进学校发展等机理尚未被完全揭示,有待深入地挖掘。“教育科研”作为促进上海中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的动力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理应引起我们高度的关注和珍惜。

近年来,随着上海新优质学校项目,农村委托管理项目的推进,一批有着鲜明的“平民教育”意识和相对薄弱的学校的发展受到了极大关注,新优质学校的崛起,薄弱学校的转变,促进了上海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这些成功的案例和经验,应该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辐射。相对而言,对一批一流的传统名校、百年老校,示范校、实验校的关注不够。如何总结提炼一流学校办学理念和先进经验,以示范、辐射作用引领上海中小学的高位、优质持续发展其实至关重要,上海一流城市,需要一流教育;国际化大都市,需要有国际的视野,世界的眼光。一流教育,需要各级各类各层次的典型先进的引领,更需要代表先进办学理念、办学水平,教育现代化、国际潮流的一流名校的引领。一流名校的创新发展,名校效应其关注度、辐射度和影响力更大,上海名校应该引领风骚,成为上海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领头羊、排头兵,在引领全国和世界基础教育的潮流中应有上海的位置。

如今,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素质教育强力推进,课程教材改革的实施,高考和考试制度的改革,教育综合改革逐步展开,上海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推进,学校个性化发展和办学特色,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已成为焦点,校长课程领导力和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关键。当前,上海基础教育明确提出“高位均衡、内涵发展”的标志性口号和要求。如果说,“高位均衡”主要是提政府的决策、考量和行为,那么“内涵发展”主要指向的是学校的创意、设计、实施和作为。学校如何依法治校实现自主发展?如何形成符合学校实际的办学思路和方案?如何实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和构建自己的校本课程?如何创建学校的特色和品牌?教师如何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实现专业发展?如何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育人为本,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所有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和要求。“改革需要科研,科研引领改革”,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兴师”一直作为上海基础教育和学校发展的主要战略,在今天,教育科研对学校内涵发展同样有着广阔的研究空间和用武之地。

我们知道,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教育科学是反映教育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是一种运用科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教育规律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学校教育科研特指的是:以学校为主导,以中小学校长教师为主体,以学校教育现象为对象,运用科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遵循和探索教育规律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

所谓学校内涵发展,是相对于学校外延发展而言的。外延发展注重外观、器物层面的变化,一般为“硬件”的显性变化,如学校规模的扩张、校园环境的变化、办学设施和条件的优化等。“内涵发展是一种具有内在活力与环境适应力的发展方式。学校能迅速地感知变化,在内部变革力量的推动下,积极挖掘、整合、利用资源,明晰办学理念、彰显校园文化、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教育质量、凸显办学特色,使德育、课程、教学、教师、学生等领域的品质提升,将学校导入一种新的发展境地。”郑金洲教授认为,学校内涵发展是相对于规模发展的质量发展,相对于粗放发展的精细发展,相对于同质发展的特色发展,相对于模仿发展的创新发展。学校内涵发展涉及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发展愿景,学校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办学特色和教育质量等诸方面。

多年来,上海以教育科研引领,促进了学校内涵发展有不少具有影响和成功的范例,如1980年代一师附小的“愉快教育”,1990年代闸北八中的“成功教育”,还有同时期的中小学的“创造教育”;新世纪以来静安教育学院附校的“后茶馆式教学”,福山外国语小学的“国际理解教育”等。

基于上述思考,近年来,上海教科院普教所会同区县科研室,关注上海市名校和优质的中小学,以教育科研和学校内涵发展为命题,开展了“教育科研引领学校内涵发展”项目研究。

两年来,经我们的观察和各区县科研室的推荐,我们分别对一些学校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现场调研,通过个别访谈、召开了座谈会,与学校校长教师共同研讨,商议主题,确定选题,进行了案例研究和经验提炼。研究发现,令人欣慰的是上海一批名校和优质的中小学多年来与时俱进,一直以教育科研引领,以先进教育理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学校基础、经验和实际,始终从事着教育科学研究,随着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和上海综合教育改革的推进,不断寻找学校教育改革的联接点,进行着卓有成效的学校教育改革和探索。他们从学校的问题出发,寻找教改突破口;从学校的经验出发,寻找新的生长点;从学校的基础出发,构建学校的校本课程;从学校的特长出发,创建学校的特色和品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路径,就是不断地寻找和形成学校的龙头课题,以学校综合发展的核心内容为龙头课题,并以龙头课题为抓手,凝聚和引领全校教师围绕学校核心课题,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开展多层次、多侧面、全方位的课题研究和科研活动。大大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学校主动发展,最后受益的是学生的主动活泼健康的成长。

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在教育科研园地里,我们的校长教师辛勤耕耘,创新思维,百花齐放,各显神通,在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充满智慧、富有成效的新举措、新手段、新途径,新经验。近两年,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与区县科研室研究人员与学校校长教师联动合作,对这些个案和经验进行了认真疏理、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学校教育科研智慧与路径”丛书。

该丛书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学校龙头课题16问》,讲述龙头课题引领学校发展,二是《学校教育科研管理10招》科研管理促进学校发展,三是《让教师成为科研高手》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虽说丛书分为三大部分,其实包含了学校教育科研的系统运作,内容涉及“学校教育科研课题的来源、龙头课题的选择、聚焦、形成和运作,学校教育科研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学校教育科研的组织与管理,教育科研的方法和载体,校本研修、培训和教师专业成长,教育科研与学校课程建设、教育科研与学校品牌与特色创建等,几乎涵盖学校办学的各个方面,可谓是品种齐全,内容丰富;小学、初中、高中,基础教育各学段既有个性特色,又有共性经验;百花齐放,各显风姿。这里所呈现的案例和经验都是经过我们挑选的、在本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来自教育第一线的校长教师的亲身实践和体验;记载着校长教师以科研为引领进行教育改革,促进学校特色形成和品牌建设的办学思路、研究过程和具体方法举措;记载着校长教师在教育科研中学习、研究和专业成长的发展的轨迹,凝聚着广大校长教师在学校内涵发展中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智慧。

这些经验和成果,具有明显的先进性,这些中小学是上海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标杆,应该说不仅在上海,乃至在长三角和全国及海外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一定意义上来说,这些案例和经验丰富了教育理论,为教育理论宝库提供了丰富的营养。这些成功的做法,完善了教育科研方略和方法。其理念先进,思路清晰,方法科学,举措有力,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我们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综合教育改革,尤其是对学校内涵发展中的“课程建设和实施、师资队伍培育、特色创建、品牌建设”具有实实在在的借鉴作用和现实指导意义。

改革开放,是时代的特征,是当今的主旋律。在当今,实施素质教育和教育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位均衡、内涵发展”是上海基础教育基本方针和要求,作为基层的学校应该在“内涵发展”中积极规划和回应、寻求主动发展,交出人们满意的答卷。

学校教育科研是激活创新精神、激发学校活力的内在动力,是学校稳定、快速、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我们期待中小学校长教师增强科研意识,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学习和借鉴先进学校的成熟经验,理论联系实际,寻找学校教育改革的联接点和突破口,探寻学校教育发展的新的生长点,锐意改革,不断进取,构建学校的特色和品牌;提升学校的知名度、竞争力,不断促进学校内涵的全面发展。潘国青(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学术委员会主任)2017年6月

第1招:水到渠成

拿破仑·波拿巴说过:“一个领导者就是一个希望经销商。”这个希望既包括一个团体的,更应该有个人的。这也正是彼得·圣吉所说的共同愿景和个人愿景。美国经理人鲍伯·加尔文也说过:“领导者的最终工作就是传播希望。”当一个组织或团队形成后,管理者需要及时同大家提出共同愿景,为大家带来希望之光,并结合组织自身的突出特点进行系统地设计和规划,这样才能使组织的运作有序高效,成果的获得也将水到渠成。学校的科研负责人在科研管理中也需思考这一问题。结合学校的发展愿景,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将如何定位?为此将设立怎样的机构、组建怎样的团队、制定怎样的科研管理制度?应该建立什么样的科研管理体系、采用什么样的科研运行机制?应当研究哪些问题、采用哪些科研方法?这些均需要系统地思考和设计。

操作案例1 上海市实验学校:《以教育科研引领和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以教育科研引领和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上海市实验学校 徐红 陆如萍

上海市实验学校是一所以教育实验为主导,在上海市教委和上海师范大学共同领导下的探索基础教育整体改革的学校。

该校以充分开发儿童潜能为教育实验的宗旨,坚持“办学前瞻创新,实验精致领先,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展能成志”的办学理念,追求通过学校教育体系整体性改革促进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秉承“实验”精神和科学研究方法,通过教材改革、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建设、课堂观察实验等研究,极大丰富了学校教育的内涵。

在这种办学理念的推动下,办学20多年以来,上海市实验学校已经成为一所集教育、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实验性学校,并且在课程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学生认知能力评价以及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一、科研立校(一)学校的“实验”属性

我校是在教育整体改革实验班基础上建立的一所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具有超前性实验性质的学校。学校从创办之初,就开始了极具开拓性、发展性和创新性的实验研究项目——“中小学教育体系整体改革实验”,该项目被列为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六五”、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七五”、“八五”规划的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其基本目标是开发学生智慧潜能,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实验的基本依据是“儿童具有很大的智慧潜能,存在被早期开发的可能性,只要给以早期、充分、合理的开发,就能提早打开儿童智慧的阀门,使得智力水平在中等以上的儿童少年能提前两三年完成现行中小学所规定的教学任务,获得良好的发展。这样,在20到30岁之间,他们就能进入创造发明的最佳时期。”“中小学教育体系整体改革”是实验立身之本,实验以学制、课程、教材改革为切入点,进行着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和教师成长的全方位实验。实验的整体性使得实验有两大特点:纵向上具有全过程的特点,因为实验要研究儿童从入学经历小学、初中直至高中毕业的全过程;横向上,它又具有全方位的特点,实验要研究中小学课程、教材、教法、评价、教师发展、实验管理诸方面的问题。上述两大特点决定了实验过程存在周期长、实验因素多、实验难度与复杂度居高的状况,带有超前性实验的性质。(二)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育整体改革实验作为一种综合实验,尚无成熟的研究方法系列,但它作为一项教育教学研究,离不开已有的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综合运用谈话、访问、观察、问卷和调查等常规方法,与测量评价、统计等相结合进行教育研究。学校注重实证研究,积累了丰富、翔实的实验数据。在实验研究中,研究人员也采用追踪法和个案分析法。

学校充分依托十年至十二年一贯的弹性学制,长期关注、记录、分析、跟踪学生的成长轨迹,在大量实证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分析,探讨如何在符合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挖掘潜能,如何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使之成为培养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场所,寻找学生在接受基础教育全过程中个性多方面发展的特点、条件以及不同类型学生的发展轨迹,从中总结了教育、教学过程的规律和学生发展的规律。(三)学者领衔的研究团队

学校坚持教育实验研究,前后经历四任校长。这四任校长都是教育研究专家,精通教育科研。第一任校长恽昭世教授曾担任上海师大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现任全国教育实验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副会长。第二任校长张民选教授是香港大学博士、上海师大校长、英国牛津大学特邀编审。第三任校长李酉亭教授是上海师大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教育实验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教育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现任校长徐红老师是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

经过四任校长的专家引领和几十年的教育实验研究历练,研究人员从建校初的十几个实验人员发展到现在的由230多位一线教师和研究人员组成的精研、精教团队。其中高级教师约占全校教师的40%以上,近年来又吸收了多名硕士生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使教师的学历层次又有了很大提高,科研意识进一步增强。

这支学者型教师队伍站稳实验阵地,认准研究目标不动摇,在实验的过程中,通过扩大实验点验证实验的设想与整套措施,由点到面逐步地扩展教育科学研究,使大面积的学校教育改革能建立在扎实的、科学的基础之上。二、科研促管(一)“实验”精致领先 教学整体改革

我校探索潜能开发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整体改革实验,大致分为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1987年—1997年),实验整体架构阶段。学校改革传统的课程结构与内容,将突破口定在学制、课程、教材的改革上,确定了十年一贯弹性学制的基本模式,并自编与实验课程匹配的主要学科教材。首轮实验由以中央教科所所长卓晴君为组长的全国九位著名专家参加的专家组进行办学成果鉴定,鉴定认为“这是一项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重大理论、实践意义的基础教育整体改革实验的研究成果,是对全国基础教育改革作出的重大贡献”。

第二阶段(1998年—2007年),实验全面发展阶段。“中小学教育体系整体改革实验”进入全面攻坚、拓展、深化研究,实质性的推进主要有以下几项:第一,实验规模逐渐扩大,由实验建校初的1个实验班级发展到30个实验班级,并委托管理6所学校,带动了一批实验的基地;第二,以课程、教材为核心,全面深入研究实验课程,不孤立地强调开发学生智慧潜能,提出了“在人的整体和谐中发展智慧和个性”的实验思想;第三,以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为契机,全面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作为实验课程、教材实施的保障。通过多年的努力,我校成为上海市第一个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第三阶段(2007年至今),实验内涵深入阶段。自2007年我校本部搬迁到浦东以来,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各学段教育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不断加强,教育质量也有了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育体系整体改革实验”进入了内涵深入阶段。一是学校建立了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三类课程,即核心、学养、特需课程,尤其特需课程的创建初见成效,课程的选择性进一步扩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增强。二是形成了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教学模式。教师改变教学的速度、内容或方法,适应学习者的需要、学习风格或兴趣,为实验课程实施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形成了从主观到客观的评价方式。学生发展评价和教师发展研究共同深入,表现在我校和上海师范大学合作完成了两大课题:《学生学业心智模型的构建与测评》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测评与培训》。目前我校是浦东新区见习教师培训基地和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高端实习基地。(二)科研氛围熏染 科研水平提升

学校重视科研室在学校职能中的定位,同时重视科研人员的研究水平提升。表现在:

第一,学校不仅有科研室,还有上海师范大学中小学教育实验研究所常驻校内。依托专业研究机构和校内外研究力量,充实科研室专职人员队伍,成立优秀骨干工作室,确保科研在学校整体改革和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第二,学校重视营造全员合作、学习、研究的氛围。学校始终坚持“共同学习,整体优化,持续创新”的工作方针,大力推进学习型、创新型学校建设,提高管理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个性潜能。学校领导带头学习,成为学习的楷模;把学习意识、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等作为对教师的考核标准之一;为教师提供交流与沟通的场所,为教师开辟课间咖啡厅,供教师交流思想,探讨学问。

第三,学校重视科研投入。表现在:学校逐年增加科研经费,引入项目制管理,并鼓励科研人才进修提升。学校在国家级、市级重点课题(项目)上配备资源,确保重点课题研究的质量和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第四,学校重视研究落实到各个领域。近年来完成的市、区级课题涵盖德育、教师能力测评及培训、校本课程创设、学生学习能力测评、家长课程建设等各个方面。例如课程领域内的研究,学校每年打造3—5门代表学校最高水平的、符合学术标准的精品校本课程,为此,学校还专门邀请华东师大,上海师大的课程论教授来校指导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培训方面,学校在学科发展月活动中,倡导成长取向的教师研究,将35岁以下青年教师作为培养重点,引导教师开展合作性的行动研究、课例研究,提高了校本研修的规范化程度。(三)科研奖励机制 肯定科研价值

学校鼓励全体教师勇于探索,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推进教育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活动本着以增强教师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学校为教师创造性地发挥智慧提供宽松的教学、科研环境;学校设有专门的科研成果奖励经费,鼓励教师们参与研究,发表成果。

学校鼓励教师不断探索教学创新方法,将教师的创新实践和成效纳入了教师职务晋升、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教研和年级团队的考核评价体系中。

学校设有专职科研人员,关注专职科研人员的业务进修和个人发展,在职称评定和绩效分配上给予支持和帮助。

学校重视教师科研工作价值,设有特色教师评价机制,有科研、课程、教学、德育、服务特色系列评审要求。只要达到特色教师申报标准,教师就可以申报相应特色教师,如科研特色系列,主持市、区、校级核心课题项目或在研究中起到骨干作用的教师、参加研究课题并申报立项为区级或以上重点课题的主要成员,或参加研究课题获得区级或以上科研奖项的教师,以及在区级以上教育报刊、杂志发表研究成果的教师,或为以集体名义发表成果执笔的教师,组织、参与校际或区级以上科研展示活动的教师,只要达到三项申报条件,科研室专职教师同时具备以上全部条件,就可以申报校科研特色教师。评上科研特色的教师与教学特色的教师享受同样的奖励。三、科研助教

实验学校一个重要的办学理念就是,以实验开发学生智慧潜能,以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首任校长恽昭世教授在提出实验假设的同时就意识到,学生的智慧潜能是否能够得到充分发展,虽然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但最关键的是有一大批相信儿童潜能、尊重儿童个性、掌握研究方法、善于教育教学的学者型教师。第二任校长张民选教授也认为,培养一批学者型教师,要不断激励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科学研究,边研究边实践。(一)研发教材 培训教法

通过研究,教师们根据研究发现对实验课程不断予以调整、改进,开发实验课程体系,自编了十年一贯制的语文、数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学科教材,开发了与教材相配套的学习材料、教辅材料等。20多年来,学校的语文、数学课程与教材通过不断地修正与改进,努力为实验的目标达成进行积极地实践,并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与成效。目前已形成了系列的实验自编教材共11种58册,其中语文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成为在全国推荐的实验性教材。学校还根据普通学校的特点,开发了符合12年学制的实验教材,目前全国使用实验教材的学校共有35所,遍布9个省(新疆乌鲁木齐市、河北邯郸市、山西长治市、浙江湖州市、江苏苏州市、广西南宁市、广东广州市、深圳市、云南昆明市、山东烟台市等省市自治区)几十个实验区。学校希望在不同区域与类型的学校实验“开发学生智慧潜能、发展学生个性”的目标。每学年开学伊始,学校教材推广部对使用实验教材学校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培训,注重教材使用反馈,以便做下一轮的研究。(二)能力测评 技能培训

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测评与培训模式的实证研究是我校2007年9月申请由上海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2009年批准立项的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该研究项目是由上海市实验学校和上海师范大学王沛教授领衔的专家组一起实施的,是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尝试。课题组成员由上海师大一位博士生导师、两位硕士生导师、多名硕博士研究生及上海市实验学校校长直接领衔的一线教师组成。

第一,课题组研究人员通过文献综述、实地调研、问卷、访谈等方法深入分析了影响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诸因素以及核心要义,并在梳理与整合有关胜任特征和中小学教师素质与教学活动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建构了中小学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的理论构架。

第二,在收集具体行为的基础上,课题组研究人员与计算机专业人员合作,开发了动态化的教师教学能力测评系统,实现了“四大模块”——我的信息管理模块(包括上传视频,修改信息等)、视频(模板)评课模块、自陈测评系统模块、自由评课模块。测评系统记录典型行为出现的时间与频次,通过多次评课结果的累计数据,探寻不同类型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之间的差异与变化规律,为被测教师生成测评报告。

第三,通过教师测评系统及测评报告,教师可以分析自己在知识提取、教学执行和教学监控三种能力上的优势及短板。学校借鉴已有培训中的优势元素,初步开发了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

教师教育教学测评系统的开发,完全颠覆了原有的评价理念,从原先的主观评价转入了客观行为评价,并实现了测评与培训相结合的功能。(三)校级课题 全员参与

学校鼓励教师参与校级课题研究。每学年的9月是学年课题结题和新课题申请的时间。校级课题主要以鼓励教师参与研究为原则,教师们发现、申请课题,在行动中加以研究,解决问题,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提升分析并总结,促进教学方式的改变。目前,学校每位教师都参与或独立申请一项课题。每年结题前,由学校科研室作结题辅导,内容涉及研究报告的格式,引用规范,报告用语等方方面面。结题后,由科研室的研究人员将教师们的研究成果汇编成册,每年出一本教师成果集,每五年集中选取优秀成果编辑成书,请出版社出版。学校推荐优秀的校级课题参与申报区级及市级课题,并在课题申报和实施上给予充分支持。(四)校本研修 专业成长

学校为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提供设备支持。学校配备了一间专用录播教室,在摄录的同时也可以多教室即时观看。学校的录播教室承担了区级其他学校教师的部分开课任务,更重要的是,在这里,我校教师们完成了各级各类公开课。

学校“四课制”(新到教师汇报课、青年教师展能课、中青年教师特色课、资深教师示范课)每年有不同的研究主题,教师根据研究主题,自主选择研究方法,完成一节区(校)级公开课,并制作一个反映整体研究思路或研究过程的“数字故事”。研究贯穿于教学始终,内化成为教师教学生活的一部分。四、科研导学

教育现象是复杂多变的,“如何在不对学生造成影响的前提下,找到开发学生潜能的有效方法”是我校在教育实验改革中长期探讨的话题。研究手段的科学性,直接决定了教育实验质量的高低。近年来,我校通过实证手段开展了一系列的具有现实操作性的研究,在提升一线教师综合性研究策略的应用水平的基础上,来充分认识和识别每个学生的不同潜能。(一)整体测评 全面评估

经过不断地观察与分析,研究人员发现以逻辑思维能力为主的认知能力是决定学生今后学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了能够甄选到真正具有学习潜能的儿童,我校自主开发了两套(小学版和初中版)学生认知能力测评系统。该系统作为教育改革的起点与支撑点,成为整体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改革的进程作出了突出贡献。具体表现在:①运用于新生入学前的测试,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考察的重要组成部分;②运用于教师教育教学中,作为因材施教的重要依据;③运用于科研活动中,作为探索学生学习素质测评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8年9月起,我校与上海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发展中心合作,结合学校实验需求,共同开发了学生学业心智模式测评系统,以求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规律。在现有的认知能力测评上全面评估,探索学习心理机制的新构想,开发以学业心智模式为核心的测评系统,实现网络化运行,并且在以认知能力为核心的测评基础上,形成学习与教学的诊断机制,最终将诊断结果运用于教师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测评——诊断——优化教学模式——再测评——再诊断——再优化”的良性循环。(二)跟踪研究 因材施教

自建校以来,学校一直注重对学生个性发展进行观察研究,其目的是培养全方位高素质的人才,前期开展的对学生的个案研究已经取得了突出成绩。如我校的“学生个性诊断与管理系统的开发制作”课题是上海市教育科研重点课题项目,该课题主要通过教师在平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对学生发生的比较显著心理行为进行记录。教师在学校的“学生个性卡记录筛选系统”上登录,然后,计算机自动将数据归类。当学生心理行为记录超过设定值,计算机会产生预警信号。这项课题主要研究学生个性品质的侦测、相互作用路径分析,以及对学生、教师和家庭个性评价和矫治系统的开发和研制工作。

学校拥有十至十二年一贯制弹性学制,从小学到高中基础教育阶段全程贯通,为特需课程提供了“无缝衔接”的支持体系和保障。教师发现学生的差异和特长,是提供特需教育的前提。学校从小学阶段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图谱”,并坚持记录到高中。这份过程性档案可以为学生学段衔接和个性化教育方案提供重要参考。学校还对毕业生进行追踪研究,反思学校整体改革。(三)护长容短 辨才培养

随着教育教学整体实验的推进,学生的多元潜能差异渐显,其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对学校课程改革提出了新挑战。近年来,学校在课程整体改革探索的基础上、在呼应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中,学校通过研究,对课程进行统整和整体架构,形成了包含核心、学养和特需三类课程在内的弹性课程体系。

根据学生潜能发展的节奏差异和潜能呈现的多元复杂,学校弹性课程体系在弹性学制的基础上设计了三种不同的课程形态、多项课程内容和与之匹配的课程形式,为有发展需求的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经验和课程充实的机会。弹性课程形态包含缩短学程类课程、延长学程类课程和常态学程类课程。弹性课程体系中的特需课程包含了缩短学程、延长学程和常态学程三类课程形态的课程。

弹性课程体系构建涉及四个方面:一是为潜能发展多元的学生提供因需而设的课程;二是为潜能发展节奏存在差异的学生提供弹性灵活的学制;三是为潜能具有优势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环境;四是为所有学生提供可选择的课程资源。

例如,根据测评结果和动态跟踪记录,拥有某方面个性特长的学生可以申请跨学段相关科目弹性课程,实现灵活对接。中三优秀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初中升高中免试直升的优势,直升特需课程。

连续六年来,从一位到现在近一半同学获准进入特需课程。仅高一年级就有团队项目38个,个人项目69个。学生根据学习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场所、时间,安排学程,这在以往普通教育模式下无法实现。学生“扬长发展”的路径,开拓了多元的升学和成才模式。五、科研引领 成果丰硕

秉承我校创办20年来形成的“办学前瞻创新、实验精致领先、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展能成志”的理念,在上海市教委领导下,充分依托上海师范大学教科研力量,以教育科研与实验为动力,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前提,以学生发展为宗旨,持续开展了具有前瞻性、实证性、示范性的中小学教育体系整体改革实验研究,为基础教育界提供了具有探索价值的实验思想和实践样本。“整体改革实验”、“弹性学制”、“特需课程”等研究成果已被各方广泛认同和辐射应用。

第一,整体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是学生。据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有55%的学生已经具有了硕士或博士学位,77%的校友在国内外大学、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任职,74%的校友认为,我校的“十年至十二年一贯制的弹性学制”、“教师水平”、“课程体系”及“自编教材”相对其他学校具有较大的优势。

第二,成果已经辐射到六所委托管理学校。课程构建模式已率先移植到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心愿课程”初试成功。委托管理的各学校均较好地达到了托管目标,成为了具有实验特色、区域特点和在同类学校中一流的品牌学校。

第三,编写八本教育实验成果专著,《走向未来的学校——中小学教育模式探讨》、《开发潜能发展个性》、《教育实验与学生发展》、《教育实验的足迹》、《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综合课程开发与案例》、《护长容短》和《课程:自下而上的实践》,获得市级和国家级奖项四次。

第四,培养了一支懂实验、乐学习、善教学、敢创新的教师队伍。建立了上海市第一所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在培养提升本校教师专业能力的同时,师资校本培训模式在市区级层面的师资培训中发挥引领作用。

第五,成果引起了国内同行的广泛关注。在2012年底举行的上海与台湾海峡两岸中小学教育学术研讨会上,校长应邀进行主题发言。上海市教委领导多次向福建、云南等省市到沪访问团现场推介学校的特需课程模式。学校自编的11种58册教材辐射全国,遍布9个省35个实践区。

我校的教改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关注。2009年日本《朝日新闻》、《读卖新闻》对此进行过专题报道。2013年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雷德曼访问我校,高度评价我校特需课程。国内《解放日报》等媒体以我校作为教改典型进行过专题报道。如《解放日报》从2010年起至2013年就特需课程进行了持续追踪报道。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要求和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学校将进一步反思教育的本质和本职,深入推进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以促进课堂教学改进和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推进具有鲜明实验特色的课程评价新体系的建立;在“共同学习、整体优化、持续创新”的学校教育改革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全过程和全方位的创新素养培养实证研究,在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继续发挥“实验”先行探索的引领作用,创办面向未来的优质现代学校。提示

教育研究要获得教育效能和成果,要达到科研兴校,这需要学校教育科研管理提供充分的保证。只有科学、规范的科研管理才能提高质量和效益。学校教育科研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科研机构的健全、科研管理制度的完善、科研工作机制的优化、科研激励机制的建[1]立、科研生态环境的改善等多个方面。而不同学校需结合自身最突出的特点进行系统设计。

上海市实验学校作为一所在教育整体改革试验班基础上建立的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具有超前性、实验性的学校,开展全过程、全方位的研究,在学校教育科研管理上独具特色。

1.学者型校长领衔研究团队。要站稳实验阵地,将大面积的学校改革建立在扎实、科学的实验基础之上,需要学者型校长的专业引领和一贯实验的坚持。上海市实验学校四任校长都是精通教育科研的专家,这是由这所学校的实验特点决定的。此外,学校教师队伍也具有高职称、高学历、科研意识强等特点,这也是由学校特点决定,且是在几十年的教育实验研究中历练而成的。

2.依托专业研究机构的力量。学校不仅有科研室,还有上海师范大学中小学教育实验研究所常驻校内。依托专业研究机构和校内外研究力量,充实科研室专职人员队伍,成立优秀骨干工作室,确保科研在学校整体改革和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3.营造全员学习研究的氛围。学校以“共同学习,整体优化,持续创新”为工作方针,领导带头学习,把学习意识、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等作为教师考核的标准之一,为教师开辟课间咖啡厅等交流思想、探讨学问的场所,大力推进学习型、创新型学校建设。

4.采用基于实证的科研方法。学校进行整体改革实验,离不开科学的方法。鉴于学校弹性学制的特点,学校注重实证研究,在实验研究中采用追踪法和个案分析法,长期关注、记录、分析、追踪学生的成长轨迹,积累丰富、详实的实验数据进行科学分析,进而总结教育教学和学生发展的规律。

5.营造教师研究的良好氛围。为教师创造性地发挥智慧提供宽松的教学、科研环境;设专门的科研成果奖励经费,鼓励教师们参与研究、发表成果。鼓励科研人才进修提升。设专职科研人员,关注专职科研人员的业务进修和个人发展,在职称评定和绩效分配上给予支持和帮助。鼓励教师不断探索教学创新方法,将教师的创新实践和成效纳入职务晋升、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纳入教研和年级团队的考核评价体系中。重视教师科研工作价值,设有科研、课程、教学、德育、服务特色教师评价机制,享受同样奖励。

6.建立全员参与的研究机制。一是鼓励教师全员参与校级课题研究。每年9月是学年课题结题和新课题申请的时间,教师们发现、申请课题,在行动中加以研究,解决问题。结题前,由学校科研室进行辅导;结题后,将教师们的研究成果汇编成册,每年出一本教师成果集,每五年选取优秀成果编辑成书出版。学校推荐优秀的校级课题参与申报区级及市级课题,并在申报和实施上给予充分支持。二是建立全员参与的“四课制”。即新到教师汇报课、青年教师展能课、中青年教师特色课和资深教师示范课,每年确定不同的研究主题,由教师自主选择研究方法,完成一节区(校)级公开课,并制作反映研究思路或研究过程的数字故事。

7.确保教育科研的经费投入。学校逐年增加科研经费,引入项目制管理,在国家级、市级重点课题(项目)上配备资源,确保重点课题研究的质量和水平。[1] 潘国青.教育科研与学校发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8.

操作案例2 上大附中实验学校:《科研引领下的新办校优质创建和发展》

科研引领下的新办校优质创建和发展宝山区 上大附中实验学校

在新办校的创办和发展初期,教师群体的融合与发展问题是其主要矛盾。诸如教师队伍融合问题,学校管理软环境发育不完善,学校内涵发展不足等等。随着新办校规模的迅速放大,教师队伍在基本实现结构性聚合之后,更将不可回避地面临群体性的深化发展需求。诸如新办校能在多大程度上营造起符合自身持续优质发展需要的教师群体氛围?学校能否促成来自不同地域的经验型教师,破解个体习惯性防御而走上友好协商、开放合作的共同成长之路?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校是否能实现其优质创建,实现其持续优质发展。

我校创建于2006年,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学校自创办以来,每年都需引进大批来自不同地区、具有不同成熟度和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教师来自“五湖四海”,年龄跨度大,学业背景、教育经验复杂多样,教师个体间的差异明显,教师队伍融合问题突出。因而,能否对教师群体的良性互动、和谐发展进行整体思考、系统设计,将成为我们这样的新办校能否走上持续优质发展之路的关键。

学校提出了“科研引领、质量立校、文化育人”的办学方针,着力培育优良的校本研修生态,将教师的职业行动导引至专业化发展的轨道上来,以群体合力培育优质的教研生态,创造出适宜于各类教师共同获得专业化发展的新机遇,从而获得学校创建和发展的积极源动力。一、龙头引领,准确把握学校发展的核心问题

2006年底,学校申报《对话型校本研修实践形态在促进多元文化教师群体成长中的作用研究》课题立项为市级规划课题。该课题准确地把握了学校发展的核心问题——来自不同区域不同文化背景的新教师群体的融合和发展问题。对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极富前瞻性指导意义。

以此课题为龙头,学校陆续立项了相关子课题研究,如《有效促进新、老教师成长的专业对话行为研究》,《有效专业对话制度的建立及保障》,《通过对话型校本研修促进高低年级教师间优势互补的探索》等等。

通过研究,我们建构了符合校情的教师发展动力体系:分析教师的群体差异→探索不同对话行为对不同专业背景教师成长的促进作用→构建符合学校新群体文化的对话型校本研修运作机制→实化、拓展适应于不同专业背景教师群体的对话性校本研修实践活动→创设和谐、共进的对话氛围,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一套以授课、听课、评课等教学活动为主线的教师发展管理体系;落实集体备课制度;强化随堂听课制度;凸显专家引领的实效;强化教师的自我反思;坚持理论学习制度;实行骨干教师示范制度;落实师徒结对制度;推行学生、家长评教制度;搭建平台,让教师脱颖而出;建立教学联盟,促进校际教研。通过持续深入细化的日常管理行为,有效地规范了教师的职业化行为,促使教师从观念上逐步转变,不断提升教师的业务技能和教育教学水平,同时也有效催动了不同背景教师群体的对话交流和有机融合,并一定程度地促进了学校基于知识共享的学习型组织的建构和形成。

基于此,学校于2012年申报立项了市级课题《基于群体动力观察培育新办校教研生态圈的研究》,从而以课题研究为龙头,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建设,深入研究不同层次教师的发展规律,切实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鼓励教师以学习共同体、项目组、工作室等各种群体形态百花齐放地开展研修活动,构建教师群体开放合作、共生共荣、协同共进的教研生态,与学校共同成长。

在这个过程中,我校综合理科教研组呈现出非常典型的群体发展形态:学校逐年引进,目前,综合理科组共有教师11名,这些老师来自静安、虹口、闸北、宝山等各区,教龄从1年至18年,职称跨度从见习至中学高级,其背景构成的复杂程度恰是我校师资结构的缩影。

综合理科组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集体探讨:作为新时期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发展?我们的发展应该如何与学生的发展需求吻合起来?最终,教研组确立了“以探究活动为中心,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共同目标,给自己的思考题交出了答卷。在学校的指导部署下,教研组将教师间的差异转换成发展动力,结成了4个师徒对子,构建“亦师亦友、师徒共振”的带教模式,同心同德、共同发展。他们一同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精心组织集体备课;共同开发校本教材,培育学生社团;共同承担或交互参与科研课题;一同研究、分享新型教育技术;一同承担大型学科活动……走出了精彩的发展历程。经过几年的努力,这个组培养了4名区学科中心组成员,2名区级骨干教师,1名市名师培养对象,科学组成为区学科教研基地,教育教学成绩优异,专题研究硕果累累。

龙头课题的研究实践,聚焦了学校管理层的思想和意志,聚集了学校管理中的主导资源,为实现学校在创建期不同背景教师的迅速融合与共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为学校优质创建作出了重大贡献。二、制度保障,大力培育教师科研的意识能力

我校办学方针中的首要一条就是“科研引领”,鲜明扼要地确立了科研兴校的发展思路,为科研工作的健康、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石。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学校通过制度规范、奖惩激励、人力投入、课题引领、专题讲座等措施,促进教师不断提升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千方百计地将学校的管理理念渗透到教师的行为之中,使“科研引领”成为教师们的集体文化认同。

学校明确了以校长为科研工作总负责人的管理结构,专门成立了教科研办公室,配备两名专管教师。同时还创造性地将科研办公室和校务办公室、师训室合并在一起,实现管理体系扁平化,组织行为多元互补,确保科研工作的管理到位、组织有序。为确保科研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学校制定了《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条例》、《科研室主任岗位职责》、《课题组长岗位职责》、《学校教科研奖励办法》等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对教师进行校级、区级、国家级等各级各类课题研究,撰写发表研究论文等科研行为,制定了详尽科学的奖励制度。

众多成功学校的经验表明,全员参与的整体氛围是学校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健康发展的基础,实际上这正是科研工作能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新办校更具备在一开始就形成这样的集体氛围的行动优势。

我校自开办以来就设定了教师全员参加科研活动的制度,我们在校园网站中专门设立了科研栏目,实施教师读书自学制度。学校规定教师每学期撰写教学论文或案例,三年教龄内教师每学期需完成教学日记,学期末进行交流评奖,择优汇编成册。几年来,我校采撷教师的思想精华,已出版6期《上大附中实验学校教育教学文萃》。这些基础性工作有效地促进了教师阅读能力、反思能力、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升,也培深、夯实了教育科研工作不断进步发展的基础动力。

校园文化体系、制度体系,设定了校园精神文化的底色,明确了各项工作的职责规范、管理办法、激励措施和评价标准,为这所新办学校,及其不断增加的群体成员注入共同愿景和行为范式,触发了个体意愿与集体目标的协同共振。办校至今,立项市级规划课题、市级一般课题各1项,区级课题23项,校级课题44项,其他市级以上子课题4项。这些课题涉及各门学科、各个学段,涵盖了几乎全校所有教师。其中负责及参与区级以上课题研究的老师达50人,占全校教师的42%。切实践行了学校“科研引领”的办学方针,为学校迅速取得优异的教育教学成绩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三、过程管理,科学安排科研工作的实施路径

学校发展是一项整体性工程,科研工作更不能是孤立的环节。我校科研工作做到了“科研、教研、师训三结合”,将科研工作和教育教学常规,和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融合、互补、共进的多赢格局。

一方面,在日常工作中,科研室密切配合教导处教学管理工作,协助进行教师备课、课后记、教学反思、学习小论文的检查评比,做好资料整理和汇编工作,积累教学研究优质资源,做好教师论文推送、征文选送工作;同时深入教研组教研活动,配合教导处切实提高教研活动质量,从中发现优质科研资源,协助教师或教研组开发新课题;并深入课堂教学,加强听课行为,优化听评课质量,为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出谋划策,发掘、选拔有思想、有才能、有热情的科研骨干,培育学校的科研骨干队伍。

另一方面,与校本培训工作有机结合,抓好骨干教师讲坛、专家讲坛、师徒带教等工作,助力教师专业发展;配合师训相关要求,立足本校实情需求,做好请进来、走出去的组织管理工作,为教师展现才能、交流沟通、拓展视野搭建舞台。

在科研课题的具体实践中,我校特别注重组织管理的规范化。经过几年的积累提炼,已完善了课题立项、开题论证、资料整理和分析、成果撰写和评选等课题研究各环节的管理工作规范。即使是校级课题,我们也要求每项课题有申报表、评估立项、开题论证、过程跟踪、结题报告、结题审核等全部过程,做到资料齐全,规范有序。对于区级以上课题,我们采用每学期考核,要求做到“四个一”:一系列研究合作活动记录表、一组活动照片/视频、一篇总结材料或调查报告、案例、课例等实践成果、一次公开交流或成果宣讲、公开教学等。

与之相匹配,我们设计了《课题研究合作活动记录表》、《区级课题实施情况阶段小结表》、《区级课题研究过程综合评价表》、《课题研究结题申请表》等系列工具,做到管理有手段,实施有规范,进度有督促,质量有评价。建校至今立项的60多项课题,一题一档、有始有终,有过程、有积累、有收获,为保障课题研究质量,提升课题研究实效性,也为我校科研工作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奠定了极为有利的基础。四、注重效益,切实服务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

科研是一种服务。我们在工作中,注重通过课题的审核立项等行为,将教师们的研究实践聚焦到服务教育教学实际需要这个关键点上来,实现学校研究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说,我校取得优异的教育教学质量,形成富有影响力的办学特色,跟切实有效的科研活动是分不开的。●服务教学

在当今的社会大环境下,一所新办学校要迅速赢得百姓的认可和良好口碑,优异的教学质量是必要前提,因而,学校科研的主阵地必然是教学第一线,我校的教育科研活动也不例外。

办学至今,我校以教学研究为主题的课题研究,有《电子白板在数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市级)、《初中英语词汇学法与教法有机结合的实践探索》(区级)、《创设实际问题情景提升初中低段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研究》(区级)、《高低年级生活化美术教学的差异比较研究》(区级)、《基于前理解的“逆向式”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区级)等各级各类课题,多达52项。这些课题研究为我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办学质量作出了重大贡献。●服务德育

对于新办学校来说,德育工作的成效不仅关系到教育教学秩序的正常开展,更将通过学生的言行、品行,在家长和社会面前折射出学校的育人水平,关乎新办校能否赢得社会和家庭的理解与认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们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学校,学生的年龄跨度和发展差异给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为此,我们积极开展德育科研,深入探索各项德育活动的科学性、序列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如《构建“红绿领巾牵手”自主教育模式的实践研究》(市级)、《初中生礼仪教育体系建构的研究》(区级)、《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校级)等课题,着力研究学生在校礼仪、在家常规、值勤礼仪、用餐礼仪、上课规范、作业规范等德育内容的规范化、系列化,有力推动了我校跨学段德育衔接,促进我校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九年一贯制德育体系的快速形成,为学校破格成为区级四星级行为规范示范校及成功获评为五星级行为规范示范校作出了重大贡献。

此外《家庭中民主平等亲子关系形成及其指导研究》(市级)、《牵手“家长驻校办公”,创新家校合作模式的实践研究》(市级)、《转变初中阶段“新上海”家长不当教育行为的差异化指导策略研究》(区级)等课题,聚焦家校合作,校本德育特色等问题,促使学校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德育工作特色。

这些工作,为学校破格被授予区级三星级行为规范示范校,2013年赢得宝山区中小学五星级行为规范示范校称号,又先后获得上海市家庭教育指导“十一五”、“十二五”实验基地、宝山区优秀家长学校等荣誉称号,作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更为学校优质创建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服务办学特色

我校致力于创建科技特色,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学校赢得了众多荣誉,也极大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其中科技教育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也可谓功不可没。

除了《基于ICT的初中科学中长期作业设计与指导的实践研究》、《构建学科系列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等区级课题外,如《水下遥控无缆机器人的创新开发与研究》、《初中低段化学探究型校本教材和实验资源包的开发》经区科委批准立项,《构建有效校本课程,提升教师科学教育能力的研究》更是被国家教育部“全国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师训计划”项目组批准立项。这些课题的研究实践为我校逐步开发形成具有九年一贯特性的科技特色教育,为我校快速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科技教育特色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