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等生必备的学习法则(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2 12:26:43

点击下载

作者:徐志刚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优等生必备的学习法则

优等生必备的学习法则试读:

前言

伟大的科学家达尔文曾经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也认为,真正受过教育的人是那些学习过如何学习的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关于语文或者数学等学科的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如何学习语文或者数学等学科的知识,即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即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美国心理学家诺曼说:“真奇怪,我们期望学生学习,却很少教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类似地,我们有时要求学生记忆大量的材料,却很少教他们记忆术。”于是,在学校里的情况是这样的:不少同学的知识是老师一口一口喂出来的。这些同学的学习完全跟着老师走,老师讲什么他们就学什么,老师布置什么作业,他们就做什么。他们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念完了初、高中,甚至上完了大学,却还是没有学会学习。打个比方,这些同学一直是老师抱着或者搀着走路的,一旦放手让他们独立走路,很多人就不敢迈步,也不知道该如何走。因此,这些同学即使知识非常丰富,其实仍然是新时期的文盲,因为在新的时代里,文盲已经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不过,也并非每个同学都不会学习。我通过对许多优秀学生,尤其是对高考状元的研究之后,发现这一类学生都有很强的独立学习能力。也就是说,这些优秀的同学都是很会学习的。于是,近几年来,我对这些学生进行了研究,同时也参考了众多学习法书籍和教育学、心理学的成果,总结得出了提升学习的16条法则,希望能够使得更多的同学学会学习,使他们都变为学习的成功者,成为学习的优等生。在作者看来,只要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法则,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某一领域学习的优等生。

与同类性质的关于学习提升的书籍相比,本书具有以下的一些特点。

(1)真切自然。本书采取第一人称的写法,以交谈的方式展开,书中也包括了作者学习经历的辛酸与喜悦,这样读者读来会倍感亲切自然。

(2)生动有趣。尽管作者是专业的理论工作者,但是书中并没有枯燥的理论论述,而是通过一个个有趣而生动的小故事引发读者的思考。在每个法则提出的时候,不仅通过故事说明这一法则的重要性,还通过故事说明如何去学会该法则。这样,不仅会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书中所提倡的各种法则会潜移默化地进入到读者的脑海里。

(3)科学翔实。本书作者一直从事教育和学习的研究,有着比较深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功底,作者还兼及哲学、伦理学、美学等多学科,不仅保证了方法的科学性,还使得全书的内容更为翔实、厚重。

(4)便于操作。书中有很多的训练和测试,例如拓展自信小练习、记忆秘诀、个人学习和思维方式测试等,这一方面使得本书的法则具有可操作性,进而通过练习提升读者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各种测试也提供了读者了解自己的一种新途径,从而让读者通过这本书重新认识自我、创造一个新的自我。

本书主要是针对广大的中小学生朋友而编著的,同时,这本书对家长与老师朋友也具有指导意义。

对于中小学生朋友而言,学习是我们每天的工作。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经常面临着种种烦恼:如何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如何克服考试中的焦虑,如何制订和实施自己的学习计划,如何调节自己低落的学习情绪……这本书能为你打开一扇窗,使你重新认识自己、改变生活、得到友谊、获得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对于家长和教师而言,培养孩子成才是我们每个家长和老师一生的重点工作。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书为家长朋友和老师提供了科学的教育指南。

这本书的编写,从作者就读硕士研究生开始直至博士毕业后,历时七年。在本书的编写期间,我的家人吴丽娟、吴思徐、徐志成,领导与同事苏如华、陈滢、宋斌彬、严军、卢金燕、沈莉莉等对本书的编写工作提供了帮助和支持,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编者

作者简介

徐志刚,1972年出生,江苏南通人。1991年中师毕业后参加工作,先后在小学、中学和大学做过教学工作。2000年自学考试中文本科毕业。2004年考入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攻读教育学硕士学位。2007年考入南京师范大学攻读教育学博士学位,师从国家督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朱小蔓教授。现兼任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并在江苏省网上家长学校担任“家校对话”栏目主持人。为主持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重点课题“家长学校教学内容与管理模式研究”和江苏省家庭教育研究会课题“学校对家庭教育资源有效整合的研究”,主要从事学习方法、情感教育、家庭教育的研究。自2004年以来,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参加编写的大学教材一部。

绪论 学习需要智慧

没有1%,99%都是白费

从前有个国王,一只眼睛是瞎的,一条腿是瘸的。有一天,他召来三个画家,要他们给自己画像。规则是:“画得好,有重赏;画不好,要杀头!”

第一个画家勤恳而诚实,如实地再现了国王的原貌:画中的国王依然是瞎一眼,瘸一腿。国王一看,气得哇哇直叫,把这个画家给杀了。第二个画家很聪明,一看势头不对,马上就动起了脑筋,于是画中的国王好手好脚,很美,着实是绝版美男子一个。但国王一看,气得更厉害了!为啥呢?因为他感觉这个画家有意在嘲讽他,于是第二个画家也被杀了。第三个画家见前面两个同行都被杀了,急得直冒汗。但他是个有智慧的人啊,于是……结果他的画让国王非常满意,不但没有杀他,还重赏了他。

这第三个画家到底是如何画的呢?原来,他把国王画成在山上打猎的姿势:瞎眼闭着,那只好眼在瞄准,此外整个人呈跪射姿势,瘸腿跪在地上,好腿踏在前面。这种画法扬长避短,既符合实际,又把国王的缺点巧妙地掩盖了起来,国王不开心也不行。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前两个画家都没有找准国王的心态,没有选一个好的角度,所以吃了亏。而第三个画家却在前面两个可怜虫的基础上,聪明地转换了一个角度,结果获得了成功。所以,第三个画家的成功首先不是画技,而在于他的智慧,在于他的灵感。

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成功公式。我们很重视汗水,因为它占了99%,但如果没有1%,那99%就会是白费。

同学们在解决疑难问题时,也要善于转换角度。在我们思维的过程中,如果无法从正面突破时,是否考虑过侧面迂回或背后包抄呢?所以,如果别人夸你“勤奋”,不见得就是褒义,要想拥抱胜利女神仅靠吃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智慧和灵感。

什么是“有智慧”

聪明不等于智慧

我喜欢举这样一个例子,来区分聪明与智慧两者之间的差别。

现在的医疗费用很高,假设有钱人可以住一等病房,经济一般的住二等病房,钱很少的住三等病房。请问,你将来打算住几等病房。不少人都会回答说:“我将来要努力赚钱,争取住一等病房。”可另一种回答是:“我为什么要住病房呢?我要锻炼身体,争取将来不住病房!”前者也许是聪明的,但只有后者才可以称之为“有智慧”的人。

有学问不等于有智慧

东汉有个叫胡广的官员,他的记忆力极强,知识渊博,熟悉所有的典章,也很会办事。当时有“万事不理问伯始”之说,也就是说只要有不懂的问题,他保证马上会给出答案来,真可谓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无所不精,无一不通。但是他缺乏创造性,不能解决新问题,终其一生没有贡献。

在英国,有个叫亚克敦的人,知道的历史知识十分丰富,以至于许多历史学家所写的著作中有丝毫不符合史实的地方,他都能指出来,但人们并不认为他是一位真正的历史学家,因为他没有自己的思想。

智慧,在于能解决实际问题

有三个大学生到公司应聘,公司只有一个录取名额。主考官对他们说:“现在我给大家一个星期的时间,大家到庙里卖梳子,把梳子卖给和尚,谁卖得多,就录取谁。”众所周知,和尚是不用梳子的,卖梳子给和尚,那不是在笑话他们吗?这可是个大难题。但为了求得一份工作,这三个人还得硬着头皮去做。

一个星期过去了,第一个人卖了1把梳子。他对和尚说:“虽然你没有头发,但每天梳头可以增加头皮的血液循环,有益大脑。”去了好几次,和尚见他很真诚,只得买了一把。

第二个人卖了10把。他对和尚说:“我看到山上的风很大,到寺院来拜佛的人头发常会被吹乱,这是对菩萨的不敬。所以,你可以备上10把梳子,让前来拜佛的人先梳梳头,再敬香拜佛,这样才更显得对佛祖的虔诚。”

和尚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就买了10把。

第三个人居然卖了1000把!他有何“法术”呢?且看,他到了寺院,对方丈说:“您的书法很好,我给您提供一些梳子,您题上‘积善梳’三个字,卖给来烧香拜佛的人,一是有纪念意义,二是可以给寺院增加收入,三是您的书法可以让更多的人欣赏。”方丈朗声念佛,于是非常爽快地一下子就买了1000把。——这就是智慧!

关于智慧,这里还有另外一个故事。两个男孩走在森林里,他们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第一个男孩,他的老师和父母都认为他很聪明,他也自认为聪明,他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还获得了许多奖励证书。完全相反的是,很少有人认为第二个男孩聪明,他的学习成绩也不突出。

当这两个男孩行进在森林中时,他们遇到了凶险:一头巨大的、凶猛无比且看上去很饥饿的灰熊,从树林中向他们扑来。第一个男孩子精确地计算出17.3秒后灰熊将追上他,于是大惊失色,回头去看第二个男孩,第二个男孩正镇定自若地脱去旅行鞋换上跑鞋。

第一个男孩冲第二个男孩喊:“难道你疯了?我们怎么跑得过灰[1]熊呢?”第二个男孩回答道:“没错,但我跑得过你!”

第一个男孩很聪明,他迅速地分析了问题,计算速度很快,不过他的能力到此为止。而第二个男孩不仅确定了问题所在,而且得出了一个解决的方法。固然第二个男孩的品质值得怀疑,但从这个虚构的故事,我们不难发现关键:有智慧在于能解决实际问题。

对一个学生而言,怎样才能学好呢?也许没有比这更实际的问题了,而这就需要你有智慧。森林里的两个小男孩

学习其实很简单

学习其实很简单——只要方法正确。比如,一个重物,一个人用肩扛很吃力,但只要用一个推车就会变得很轻松。扛,是低效的方法;推,才是省力高效的方法。

有人说,学习就如登山一样,登山必须从山脚起步,从山脚到山腰,从山腰再到山巅,一步一步循序渐进。但是当我们“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时,往下一看:哇!原来还有近得多的路,有很多捷径,原先我们并不知道,否则我们早就可以达到目标了,至少也可以不必那么费力。

过去,我们被灌输的是,勤能补拙,笨鸟先飞,滴水穿石,绳锯木断,磨杵成针,学习无捷径。以现在的科学眼光来审视,其实学习还是有规律可循、有捷径可走的。这捷径就是——学习的三大法宝:正确的观念、适当的方法和有效的管理。

1.正确的观念

所谓观念,就是你对学习的看法。这里有两个问题必须考虑。首先是想不想学,其次是如何学。自己不想学,学习的发动机处于关闭状态,即使老师在前面拉,父母在后面推,也毫无作用。要自己启动学习的发动机,必须以正面的思考,乐观、远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才行。你的学习成绩不好,并不真正意味着你笨,而是自己觉得自己笨,把自己学习的发动机熄火了。观念调整就是打开自己学习的发动机,自己想学了,才有可能学得好。其次才是如何学,即学习方法的问题。

2.适当的方法

愿意放弃以前的错误认识,学习的心态对了,这只是第一步。如果接下来选错了方法,或是不愿意用对的方法,也是徒劳无益的。现在很多人没有有效的学习方法,虽然很努力、很拼命,结果却是代价很高,回报很小。就好像从南京到北京去,可以有多种去的方法,如果你坚持走着去,那自然是效率最低的,我们学习不好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采用“走着去北京”的方法,而不是坐火车或飞机的方法,虽然自己花费了很多的工夫,但效果却差强人意。不是吗?通常情况下,领跑的学优生往往不是公认的最认真、刻苦加勤奋的同学,恰恰是那些学得很轻松自在的同学,那是因为他的方法好,他“坐在飞机上”,看着你在那里“辛苦地走着”呢。

走着去北京肯定比坐飞机的毅力令人敬佩多了,但谁认为他的这种“勤奋”值得表扬,值得效仿借鉴呢?当然这只是个比方,学习的过程远没有“坐飞机”那么简单、轻松。

3.有效的管理

学习的心态好了,方法也对了,只是学会了学习的正确动作。但如果没有良好的环境、计划和时间管理等,也就没办法重复训练这些正确的动作。这正如你选择的鱼塘很好,钓鱼的方法也是正确的,但没有对自己的管理,没有毅力,小猫钓鱼似的,那也是不行的。

这样,观念、方法、管理三者就构成了提高学习成绩的三大基石(三角形是最稳定的,这个三角形构成了良好学习的基础),这就是学习的智慧。

提高学习成绩的十六个法则

我经常问一些中学生:“你们读过学习方法之类的书吗?”很多同学回答:“我哪有那时间啊,我现在连做作业的时间都不够用!”这种回答是错误的。

很久以前,有一位伐木工人在拼命砍树,第一天砍了10棵树,第二天砍了9棵,第三天只是8棵。之所以越来越少,原因很简单——斧子钝了。一个每天经过这里的人看到了,对伐木工人说:“你为什么不磨磨斧子呢?”这位伐木工人很生气:“你不要烦我了,我砍树还来不及,怎么会有时间磨斧子呢?”其实,磨刀不误砍柴工,尤其是当自己学习感到吃力的时候,感到不满意的时候,可以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一下:我的学习哪里出了问题,我怎样做才会更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了适当的学习方法,才能够学得好,学得轻松。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有很多人问我:“徐老师啊,我怎么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呢?听说你在初中曾经留过一级,物理几次不及格,上了两年听不懂的英语课,后来你是如何突飞猛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最近还有很多人问我:“你日语、英语是怎么自学的?你没有上过大学却怎么能够考上硕士,考上博士,而且每次都是一战成功呢?”

的确,我从一个初中曾经留过级,物理几次不及格,英语两年上课听不懂的“笨人”,到今天能考上博士,是因为我掌握了学习的“智慧”。

这个智慧,是我学习他人成功经验的结果。初中毕业后,我就很喜欢读学习方法类的书,诸如记忆的技巧,考试的技巧之类的。一直到在南京师范大学读硕士的时候,三年内,我读遍了学校图书馆里的所有这一类的书籍,还经常跑到书店去购买。看到一本学习法的书,我觉得其中只要有一个好的方法,好的经验,以前我不知道的,我就把这本书买下来。渐渐发现,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总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甚至自己也可以写一本这类书了。

如何轻松、愉快地学习?如何学得有效果?我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可以说,这本书凝结了我十几年求学路上的思索。

十多年来,我历经很多次考试,如何学习、复习?如何考试?这些正确的观念、方法和管理帮了我的大忙。于是,我在一次次考试中比较轻松地顺利过关。师范毕业后,我参加了中文大专和本科的自学考试,那时只有一本教科书,没有什么考试辅导,没有人给你划考试重点。如果整本书都掌握,那是不可能的,那么哪些可能考到,哪些可能不考,就要自己琢磨,也正因为这样,许多人都觉得自学考试很难,有些科目要考好几次才能及格。我自考中文、日语大专到中文本科,总课程30门左右,我都是一次性过关,甚至有一次本科自考的一门《文学评论与写作》,我只自学了一个星期,考试就过关了。分析成功的原因,我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这门课难度不大;另一方面,我仔细研究了该门课历年的试卷,我复习的都是可能考到的考点。

后来到了考硕士、考博士,我也是毕其功于一役。考教育学硕士的时候,我拿到书开始学习时,距离考试仅有5个月。结果,我这个中文自考本科生的硕士入学成绩,居然超过了很多读了四年大学的教育学本科生(教育学硕士的考题都是教育学专业的,因而教育学本科生学过这些课程,他们考试是很有优势的。而我们这些中文或者外语本科的学生,没有系统地学过教育学,属于跨专业报考,难度就比较大了)。在那年南师大这个专业的26名学生中,我的总分排名第7位。要知道,如果排名在13名之后,就是自费生了。自费生每年要交6000元的学费,三年就是1.8万。而我们这些在13名之前的公费生,不但不需要交学费,每月还可以领取近300元的生活补助,这是自费生所没有的。这样三年下来,公费生比自费生就节省了近3万元。在那些自费生中,不少就是在师范大学读了四年教育本科的学生。于是我一直在思考,我的教育学知识比那些学生丰富吗?显然不是。我发现,其实原因仅仅在于,我善于应付各种考试。考试的过关斩将,并不完全代表自己聪明,只不过是自己成功地运用了学习的一些法则而已。

我觉得,我应该把自己的这些方法与经验介绍给大家,如果你掌握了这些方法,对你现在在学校的各类考试,甚至以后到社会上的各种考试,都会有帮助的。这本书介绍给大家的方法与经验,有我自己的经验总结,更有其他优秀学子的成功学习的经验。它们就是提升学习成绩的16条法则:①积极的心态;②明确的目标;③成功的自信;④浓厚的兴趣;⑤高效的记忆;⑥快速的阅读;⑦最佳的学习方式;⑧轻松的考试;⑨合理的计划;⑩做时间的主人;理想的学习环境;及时的反思;积极的暗示;得力的朋友;不断的激励;良好的习惯。

神奇的大脑

世界上最丰富的宝藏是什么?是人的大脑!大脑里拥有许多有时连我们自己都意想不到的东西,充满了无穷的力量和智慧之美,这也是我们与生俱来的。

关于大脑和智力的基本信息,可以用如下数据描述:1700亿个神经元;7种智力: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际智力;4种脑电波:α波、β波、θ波、δ波;三种合一的脑:爬行脑、边缘脑、皮质脑;3种基本学习模式:视觉、听觉、动觉;分为两侧的皮质脑:左右脑。在总数约140亿(1400克)的大脑细胞中,经常处于活动状态的只有十几亿,仅占脑细胞总数的8%左右,90%以上的脑细胞则处于相对静止或睡眠的状态。因此,人脑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如果有办法使更多的脑细胞活跃起来,甚至只要在现在8%的基础上增加1倍,你将会更加聪明、智慧。

脑电波的力量

了解脑电波的知识,可以帮助你提高学习效果。

人的大脑拥有4种脑电波。

(1)β波,是有意识时的脑电波,当你清醒、专心、保持警觉时,或是你在思考、分析,说话或积极行动时,头脑就会发出这种脑电波(需要接收大量的科学资讯,以便了解某种事物时最好处于此波)。

(2)α波,当你放松身心,沉思时的脑波,当你在做白日梦遐思时会出现(整合资讯时最好,记忆外语好)。

(3)θ波,当你处于幻想或刚入眠时发出的,处于半梦半醒的朦胧时段,这时你的心灵正在处理白天接收的信息,而许多灵感可能就在此时出现。

(4)δ波,当你在沉睡无梦时发出的。

了解这些知识对你有什么好处呢?如果你巧妙地运用脑电波的知识,在合适的脑电波状态下学习,你可以获得以下的好处。

(1)拥有一个让你在任何学习中都能游刃有余的学习技巧。

(2)学习效率提高将近4倍。

(3)记忆容量扩大了100倍,甚至更多。

(4)阅读和理解力提高1倍,甚至更多。

(5)激情充溢,直奔目标。

(6)学会高效地学习,有效地放松。

(7)发现如何把学习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从而取得令人惊叹的效果。

快乐的心情有助于学习

大家还会有这种体验,当心情好的时候,学习效率高,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当心情很糟糕的时候,什么也记不住,即祸不单行,“屋漏偏遭连夜雨”。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巨大差异的呢?原来,当人心情好时,脑中就会释放出一种成分为“恩多芬”的快乐化学物质,而这种物质会引发大量的神经导体,即所谓的“醋胆素”。这种神经导体具有“润滑剂”的作用。简单地说,愉快的头脑运作起来更有效率。

本书不仅会教你怎么在学习时使自己处于合适的脑波,还会告诉你怎样获得一种快乐的心情。当然,这都是需要训练的。智慧和灵感来源于大脑的训练和开发,如果你想要好好地开发你的头脑,就必须每天锻炼,就像锻炼肌肉一样。柏克莱大学的戴蒙和许多科学家的研究都显示,如果不锻炼“心灵肌肉”,它就会像缺乏运动的臂肌和腹肌那样松弛无力。

让我们一起开始吧![1]L.J.斯腾伯格.成功智力[M].吴国宏,钱文译.上海:华东师大学出版社,1999,115.

第一章 观念篇

两个故事帮他上清华几年前,我去访问一位考上了清华的学生张函,他在当地一个二流的非重点高中学习。如果是一流的省重点学校的学生考上清华北大或许不足为奇,而在一个二流学校的学生何以能考上?我很希望了解其中的原因。张函告诉我,刚考入这所学校时,感到自己没能上省重点,很自卑,幸运的是,一次偶然看到的两个故事,改变了他的心态和命运。故事一:20世纪初,有个爱尔兰家庭要移民美洲。他们非常穷困,于是辛苦工作,省吃俭用3年多,终于存够钱买了去美洲的船票。当他们被带到甲板下时,全家以为整个旅程中他们都得呆在甲板下,而他们也确实这样做了,仅吃着自己带上船的少量奶酪和饼干充饥。就这样过了一天又一天,他们以充满嫉妒的眼光看着头等舱的旅客在甲板上吃着豪华的大餐,最后,当船快要停靠爱丽丝岛的时候,这家其中的一个小孩生病了,做父亲的去找服务人员,并且说:“先生,求求你,能不能给我一些剩饭剩菜,好给我的小孩吃?”服务人员诧异地回答:“为什么这么问,这些餐点你们可以随便吃啊。”“是吗?”这人疑惑地问:“你的意思是说,整个航程里我们都可以吃得好吗?”“当然!”服务人员以惊讶的语气说:“在整个航程里,这些餐点也供应给你的家人,你的船票只是决定你睡觉的地方,并没有决定你用餐的地点。”(资料来源:和向群.潜能开发策略[M].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2001.)爱尔兰移民

张函说,我不能像那个爱尔兰人一样自卑、消极,考试的竞争不是比学校,而是比个人。无论哪个等级高中的学生,将来面临的都是同一张高考试卷。笑到最后的,才是笑得最美的。故事二:第38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金牌得主安金鹏,出身于河北武清县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他有一位伟大的母亲。为了供他上学,母亲卖了家里的毛驴,又四处借债为他攒足了学费。为了不让他饿肚子,母亲每个月都步行十多里路去批发一口袋方便面渣给他送去,他用的数学草稿纸也是母亲从印刷厂要来的废纸。他是天津一中唯一连素菜也吃不起的学生,是唯一没用过肥皂的学生,也是唯一衣服上打满了补丁的学生。但是他从来没有自卑过,因为他觉得母亲是一位从不向苦难和厄运低头的英雄,作为英雄的儿子,他没有理由自卑。(资料来源: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546049.htm.)

张函说,我现在的处境比安金鹏好多了,我更不应该自卑。一个人对自己考上大学充满自信时,就一定能考上。张函成功了,这就是自信的力量。假如我们设想一下,他总是暗示自己,我的学校没有省重点好,我的成绩不如别人,学校的老师没有省重点的水平高,那结果……不用说上清华,一般的大学也许都考不上。

观念的力量是如此巨大,同时观念又是可以改变的。你一个人走在森林里,一只大狗熊出现了,你会怎么样?肯定是害怕,因为它会伤害你。在动物园里,也是一只大狗熊,你害怕吗?不会。为什么?因为它对你构不成威胁。其实,同样面对的是狗熊,自己的看法不同,心情就不一样。

张函的成功正是他改变了自己观念的结果。

学习方法很容易找,但是如果观念是错误的,再多的方法也会无济于事。一个人在进行训练之前如果还没有调整好观念、心态,方法对他几乎是没有任何作用的,甚至还会起到反作用。比如跳伞,跳伞的程序是固定的,从高空跳下的时间,开伞的时间,第一个伞若碰到故障到什么程度一定要丢掉,再开第二个伞,这些都有明确的规定。但如果抱着质疑的心态、恐惧的心态,很可能会危及生命。

我总结了建立正确观念的4种法则:①积极的心态;②明确的目标;③成功的自信;④浓厚的兴趣。这些法则,有的是原则,有的是技巧。原则需要记住,技巧需要练习。只有这样,你才可以在心灵深处,启动自己学习的发动机,你才会生发出无穷的力量。

法则一 积极的心态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个人共饮一瓶酒,当两人喝到一半时,甲说道:“哎呀,瓶里的酒只剩下一半了,看样子不够喝了。”而乙却回答道:“没有关系,瓶里不是还剩了一半酒吗,看样子够我们喝了。”

心理学家们由此断定甲是一个悲观主义者,而乙是一个乐观主义者。

从思维学的角度看,甲是运用了消极的、负面的思考方式在思考问题,所以他才会得出悲观的结论;而乙则用了积极的、正面的思考方式去思考问题,所以他才会得出乐观的结论。面对同一个现象,两个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出发点是截然不同的。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失败者大多是习惯于采取负面的、消极的思考方式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而那些成功者大多是从正面的、积极的反应来思考和解决问题。由于心态的积极与消极,进而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结局。

两个乡下人

两个乡下人,都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大厅等车时,两个人又都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车还没到,不然真掉进火坑了。去北京的人想,还是上海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我幸亏还没上车,不然真失去一次致富的机会。于是他们在退票处相遇了。原来要去北京的人得到了上海的票,要去上海的人得到了北京的票。去北京的人发现,北京果然好。他初到北京的一个月,什么都没干,竟然没有饿着。不仅银行大厅里的纯净水可以白喝,而且大商场里欢迎品尝的点心也可以白吃。去上海的人发现,上海果然是一个可以发财的城市。干什么都可以赚钱。带路可以赚钱,看厕所可以赚钱,弄盆凉水让人洗脸也可以赚钱。只要想点办法,再花点力气都可以赚钱。凭着乡下人对泥土的感情和认识,第二天,他在建筑工地上装了十包含有沙子和树叶的土,以“花盆土”的名义,向不见泥土而又爱花的上海人兜售。当天他在城郊之间往返了6趟,净赚了五千元钱。一年后,凭“花盆土”,他竟然在大上海拥有了一间小小的店铺。在常年的走街串巷中,他又有一个新的发现:一些商店楼面亮丽而招牌较黑,一打听才知道是清洗公司只负责洗楼不负责洗招牌的结果。他立即抓住这一空当,买来人字梯、水桶和抹布,办起一个小型清洗公司,专门负责擦洗招牌。如今他的公司已有150多个打工仔,业务已由上海发展到杭州和南京。前不久,他坐火车去北京考察清洗市场。在北京车站里,一个捡破烂的人把头伸进软卧车厢,向他要一只啤酒瓶,就在递瓶时,两人都愣住了,因为五年前,他们曾换过一次车票。(资料来源:[EB/OL].百度文库 http://wenku.baidu.com/view/25a6d6543c1ec5da50e270aa.html.2009-5-30)

消极心态导致失败

一个人,不管是学生还是大人,并不总是一成不变地受着消极或积极的心态的支配,人的心态往往有时是积极的,有时是消极的。如果积极的心态多,他成功的可能性就大;消极的心态多,他成功的可能性就小。

有这么一位父亲,上了年纪,有些耳背,总是听不清广播的内容,也不识字,不看报纸,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卖热狗,并以此为生。他每天都把摊子摆设整齐,在路边扯开喉咙大声叫卖,忙得很,也开心得很,因为价钱公道,生意不错,还打算扩大经营。可是有一天,他的儿子告诉他,最近经济不景气,劝父亲不要太冲动,不要再扩大经营了。父亲惊讶地听完儿子的话,心想:幸好有个聪明的儿子,否则自己天天这么卖力地叫卖,岂不是白白辛苦了?所以从那天起,他的热狗摊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尘不染,路人再也听不到他热情的叫卖声了。熟客们发现这些变化也就不上门了,他的生意果然“不景气”起来。这么一来这位父亲反而更感谢儿子及时提醒,儿子说得没错,现在的确经济不景气啊,我幸好没有做错误的投资。

其实,我们可以看出,决定这位父亲生意的好与不好的主要原因,不是经济环境的景气与不景气,而是他的心态的积极与否。因为抱着“经济不景气就做不好生意”这样一个消极的心态,他就没有了好好做生意的热情,顾客也就不再上门,生意自然就不好,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

有这么一位同学,因为几次考试的失败,老师和家长就认为他是一个笨孩子,他自己也同样如此认为,自己笨,怎么能考得好呢?于是也就不太努力了,努力有什么用呢?反正也考不好。结果是越考越差劲儿,这反过来更强化了自己是个笨人的想法,陷入了恶性循环,这都是消极心态惹的祸。人,不要轻言失败,更不要自我界定为天生是个笨人。

距离黄金三英寸

家住马里兰州的达比到西部去淘金,不久便发现金矿并很快将所有的投资全部收回。可是金矿的矿脉突然消失了!尽管他们继续拼命地钻探,仍一无所获。万般无奈之际,他们选择了放弃,将全部机器设备卖给了一个收废品的人,带着满腹遗憾回到了家乡。收废品的人决定碰碰运气,他请来了采矿工程师,终于有了惊人的发现,一个更大的矿脉距离达比停止钻探的地方只有三英寸。这个矿脉使收废品的人最终成为新一代富豪。

有个叫阿里·哈弗德(Ali Horford)的印度农民,为了寻找埋藏在地里的宝石,变卖了家产,外出寻找,最后一无所获,穷困而死。可是,别人却从他卖出的土地里发现了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石。还有一个故事发生在美国南方某州,那儿还使用烧木柴的壁炉来取暖。这个州住着一个樵夫,他两年来一直为某户人家供应木柴。他知道木柴的直径不能大于18厘米,否则那家的壁炉就塞不进去。但是,有一次他给这户人家送去的木柴大部分都超出了尺寸。男主人发现这个问题后,立即打电话给他,要求为他调换或者劈开这些木柴。“我不能这样做!”这个樵夫说,“这样花的工价比全部柴价还要高。”说完,他就挂了电话。男主人只好亲自动手劈柴。他卷起袖子,抡起臂膀开始干起来。大约进行了一个小时,他看到了一根非常特别的木柴。这根木柴有一个很大的疤,疤的外面明显被人凿开之后又堵住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他随手掂了掂这根木柴,觉得很轻,里面似乎是空的。他用斧头劈开了,然后从里面掉出来一个铁皮卷。他蹲下身,拾起这个铁皮卷,打开一看,发现里面竟然包着一些面值为50元和100元的发黄的旧美元。他数了数,恰好是2250美元。显然,这些钞票藏在这个树疤中已经许多年了。这个人唯一的想法,是尽快将这些钱归还给它真正的主人。于是,他拿起电话,又给那个樵夫打电话,问他是从哪里砍的这些木柴。但是这位樵夫的消极心态使他采取了排斥态度。还没等对方说完话,樵夫就不耐烦了:“你不要烦我,我没有工夫,我得去工作了。”尽管对方作了多次努力,还是不能从樵夫那里打听到什么消息,也不知道是谁把钱藏在里面的。(资料来源:拿破仑·希尔.成功学全书[M].布衣编译.北京: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

当然,我们讲这个故事并不是想讽刺那位樵夫,而是想揭示一个道理:具有积极心态的人发现了钱,而持消极心态的人却失去了机会。由此可见,好运存在于每一个人的生活中,以消极的心态对待生活的人只会阻止好运,只有具有积极心态的人才能抓住机遇。

谁偷了你的斧子

有不少人问我,怎么知道自己是什么心态呢?了解自己心态的方法就是了解自己的“心灵地图”。《列子》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遗失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偷的,便暗中观察他的行动,怎么看都觉得邻居的一举一动都像是偷他斧子的人,绝对错不了。过了不久,他偶然在自己家中找到了那把遗失的斧子,他再次碰到邻居时,便怎么看也不像是会偷他斧子的人了。

邻居还是那个邻居,对他的看法怎么就变了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头脑中所装的是一些对事物的印象和假设,既然是印象和假设,就难免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头脑中的这些印象和假设,就是我们的“心灵地图”,是深植于我们心灵之中,是关于我们自己、别人、组织以及外界每个层面的各种图像和假设。不合理的心灵地图会使你经常苦恼,如果这是个不太好的地图,我们就要设法改变它。

例如,有不少人总是说别人的运气比自己好:小明有一个当老师的妈妈,经常辅导小明,所以他的成绩是全班第一;小亮上的小学比我好,所以现在在中学的成绩还是比我好;小华所在班的老师比我的老师好,所以他的成绩比我好……不少同学总是在自己不如意的时候,为自己寻求这样那样的理由。其实这些所谓“理由”对自己并没有任何的好处,并不能提高自己。这就是消极的心态在作怪,是用消极的“心灵地图”在看问题。

我经常接触一些白手起家的商界成功人士,跟他们探讨这样一个问题:你们的成功,是不是靠运气?他们的回答惊人的一致:这世界上哪里有什么运气啊,命运是自己创造的,机会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没有给谁多一点,给谁少一点,关键在于你是否看到,以及看到了之后是否努力去做。

如果现在他们的财富一夜之间全没了,这恐怕是很不幸运的了,但也没有关系,他们可以从头再来,很快又可以成为百万富翁。

软弱的人,常常会为自己辩解,说机会没有眷顾到他们,他们总是说:“机会!给我机会吧!”但他们却没有注意到,实际上,在生活中,每个人随时都面对着机会。你在学校里的一堂课是一个机会,你的一次考试是个机会,对一个医生来说一个病人是机会,对销售员来说一次商品交易就是一个机会,一次对你信心的考验也是一次机会。

有一句格言:幸运女神会眷顾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但是,如果她看到这个人没有做好迎接她的准备,那么她就会从大门走进来,从窗子飞出去。

意志坚强的吉姆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遇到挫折、困难和烦恼,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就注定失败。在纽约附近有一个小镇,镇上有一位名叫吉姆(Jim)的男孩,他十分可爱,也是位真正的男子汉,一个真正意志坚强的人。他是个天生的顶尖运动好手。不过在他刚入中学不久,腿就瘸了,并迅速恶化为癌症。医生告诉他必须动手术,他的一条腿便被切掉了。出院后,他拄着拐杖返回学校,高兴地告诉朋友们,说他将会安上一条木头做的假腿:“到时候,我便可以用图钉将袜子钉在腿上,你们谁都做不到。”足球赛季一开始,吉姆立刻回去找教练,问他是否可以当球队的管理员。在练球的几星期中,他每天都准时到球场,并带着教练训练攻守用的沙盘模型。他的勇气和毅力迅速感染了全体队员。有一天下午他没有参加训练,教练非常着急。后来才知道他又进医院做检查了,并得知吉姆的病情已恶化为肺癌。医生说:“吉姆只能活6周了。”吉姆的父母决定不将此事告诉他。他们希望在吉姆生命的最后时刻,能按照一个正常人一样生活。所以,吉姆又回到球场上,带着满脸笑容来看其他队员练球,给其他队员加油鼓励。因为他的鼓励,球队在整个赛季中保持了全胜的纪录。为庆祝胜利,他们决定举行庆功宴,准备送一个全体球员签名的足球给吉姆。但是餐会并不圆满,吉姆因身体太虚弱没能来参加。几周后,吉姆又回来了。他这次是来看足球赛的。他脸色十分苍白,除此之外,仍是老样子,满脸笑容,和朋友们有说有笑。比赛结束后,他到教练的办公室,整个足球队的队员都在那里。教练还轻声责问他:“怎么没有来参加餐会?”“教练,你不知道我正在节食吗?”他的笑容掩盖了脸上的苍白。其中一位队员拿出要送他的胜利足球,说道:“吉姆,都是因为你,我们才能获胜。”吉姆含着眼泪,轻声道谢。教练、吉姆和其他队员谈到下个赛季的计划,然后大家互相道别。吉姆走到门口,以坚定冷静的同光回头看着教练说:“再见,教练!”“你意思是说,我们明天见,对不对?”教练问。吉姆的眼睛亮了起来,坚定的目光化为一抹微笑。“别替我担心,我没事!”说完话,他便离开了。两天后,吉姆离开了人世。原来吉姆早就知道他的死期,但他能坦然接受。这说明他是一个意志坚强、积极思考的人。他将悲惨的事实转化为富有创意的生活体验。或许,有人会说,他还是死了,积极思想最终也未能帮他多少忙,这并不完全对。至少吉姆知道凭借信仰的力量,在最坏的环境中营出令人振奋而温暖的感觉。他不像鸵鸟般将头埋进沙堆里,逃避事实。他接受了命运,但也决定不让自己被病痛击倒,他从未被击倒过。虽然他的生命如此短暂,他仍把握它,把勇气、信仰与欢笑永远留在他所认识的人们心中。一个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你还能说他的一生是失败的吗?(资料来源:刘永隆.另一种成功[J].意林,2004(3).)

这个故事读起来也许有些令人伤感,似乎应该把结局改成吉姆还活着,这更符合我们中国人的阅读和审美习惯,我们不愿意看到悲剧的发生。但事实是无法改变的,我不想对这个故事的结局做任何的改写。因为,我们要有勇气去面对悲剧的发生,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吉姆积极心态的力量,不仅仅对他的队友,对我们,也是深深的鼓舞。吉姆明亮的眼睛,坚定的微笑,让人难以忘怀。

吉姆的故事将令下面的这位青年汗颜。一位日本青年报考一家大公司,公布考试结果时,他名落孙山。这个结果使他十分绝望,愤而自杀,不料自杀未遂,被抢救过来了。正当他神昏意迷之际,忽然传来他被录用的喜讯,原来他的考试成绩名列榜首,只是当初统计时发生了差错。但紧接着又传来消息:他被公司解聘了。很多人不理解,公司老板说:“连如此小小的打击都承受不了的人,又怎么能建功立业呢?解聘,是公司的大幸,将来可以使公司避免发生悲剧。如果录用了他,将来万一他跟其他公司做生意,别人欠公司的钱,他收不回来就自杀,那就是公司的巨大损失了。”

韩信受辱于胯下没有自杀,司马迁受宫刑没有自杀,这位青年面对着一次考试的失败就自杀,一次考试就让他觉得自己失去了所有的希望,这也太脆弱了,与吉姆相比,差距太大了。人生中不会总是一帆风顺,不知有多少挫折和坎坷会出现,摔一个跟头就自暴自弃,这样的人能经历更大的风雨和挫折吗?

95岁登上富士山的老太太

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位70岁的老太太,一位认为到了这个年纪就算走到了人生的尽头,理由是:身体老化、血管硬化、思想僵化、等待火化。

而另一位却认为一个人能做什么事并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的大小,而在于有什么想法,于是她在70岁高龄却开始了锻炼,开始学习登山。在她95岁时登上了日本的富士山(3776米),打破了攀登此山者年龄最高的纪录。她就是著名的胡达·克鲁斯(HodaCruise)老太太。

以往人们常说,人到70古来稀,在古稀之年还设定人生的新目标,实属不易。这个年龄作出这个决定那是对自己多方面的挑战,尤其是对身体的极大挑战,登山对年轻人来说都不是一件易事,何况是一个70岁的老人呢?

再看另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山区的女孩子,第一次高考落榜后,她努力复习,又参加第二年的高考,结果还是名落孙山,第三年,继续,仍然以失败告终。身边的许多人都劝她,不要再考了,你不是读书的料。但女孩还是固执己见,参加了第四次高考,皇天不负有心人,幸运之神终于降临了,女孩的命运从此改变。现在这个女孩已经是北京某出租汽车公司的老总,年薪100万元。记者在采访她的时候,她说:“我有一句话,或许对众多想成功的人有所帮助,那就是‘上帝的延迟不等于上帝的拒绝!’”命运的改变,完全是自己顽强努力的结果。她从没有消极地看待自己,她相信自己一定行,一定会成功,所以她成功了。

生命的价值在于自己怎么看

一次讲演会上,一位演说家手举着一张20美元的钞票,问道:“谁要这20美元?”很多人将手举了起来。“请准许我做一件事。”他将钞票揉成一团,然后问:“谁还要?”仍有一些人将手举了起来。“那么,我这样做又会怎么样呢?”他把钞票扔到地上并踩了几脚,此时的钞票已变得又脏又皱。“谁还要?”他问道,此时举手的人已经稀少。

这时,这位高明的演说家才激动地说:“朋友们,不管我怎样对待那张钞票,它都没有贬值,依旧是20美元。在人生道路上,我们会无数次被自己的失败或遭遇的逆境击倒,甚至被碾得粉身碎骨。我们觉得自己似乎一文不值了。但无论发生什么,或将要发生什么,我们永远不会丧失价值,依然是无价之宝。”

从乞丐到商人

中国古代有“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的说法,做乞丐,跪在人们的脚下,还不时地行礼作揖,放弃了自己的尊严。我常常想,恐怕比乞丐还消极自卑的人不多了。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乞丐都是自卑的,乞丐一旦建立积极的心态,他就会改变人生,取得成就。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乞丐站在地铁出口卖铅笔,一位商人路过,向乞丐的杯子里投了几枚硬币,便匆匆离去。过了一会儿商人又回来了,他取了一支铅笔,说:“对不起,我忘记了拿铅笔,因为你我毕竟都是商人。”几年后,这位商人参加一次高级酒会,遇见了一位衣冠楚楚的先生向他敬酒致谢,那位先生说:“我就是当年卖铅笔的乞丐。”这位先生生活的改变得益于商人的那句话:“你我都是商人”。如何改变,关键在自己:一个人把自己定位为乞丐,他就是乞丐;定位为商人,他就是商人。

乞丐成为商人,正由于他走出了自卑的阴影,建立了积极的心态。在大街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乞丐。前几年有一个报道,在深圳街头,跪着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脚下摆着一张大学毕业证书,地上写着一行字:因找不到工作,已经几天没有钱吃饭了,请求路人帮助。偶尔有人投下一两枚硬币。报社的记者为此采访了一些路人,他们的观点几乎一致:作为一个大学毕业生,二十多岁,怎么这么懒惰,哪怕给饭店去洗洗盘子,也可以吃上饭啊。采访一些公司的老板,也没有一个愿意接受这种懒惰的人。从乞丐到商人

给头脑洒一点香波

当著名的公益人物马丁(Martin)博士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学校里有一位令他难忘的好老师。他常常会突然无缘无故地停下讲课,走到黑板前写下两个好大好大的字:“不能”。然后转过头来,笑着问全班同学们:“我们该怎么办?”

学生就会高高兴兴地对他大声说:“把‘不’字去掉。”

老师拿起板擦,把“不”字擦掉,“不能”就变成“能”了。

每个人都需要这样的教导,每个人必须随时提醒自己,把“不”字去掉,就只剩下“能”了。这就是每个人真正应该去想的方式,想自己远离失败,想自己获得成功。如果“不能”这个字在心中扎根,就会招致许多的烦恼。

如果你总是在说“不能”,你会发现,也许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也会失败。这就是当消极思想进驻每个人内心时所产生的恶果。从现在开始,我们“每天都应该给脑子洒一点香波”,把消极思想所带来的灰尘污垢去掉,每天都以清醒的头脑开始新的一天,这种智慧和清新的思想将会引导你走上成功之路。

每天清晨给你的头脑洒上一点香波,让每天都有一个愉快的开始,一天里所有的事都会变好,你所面临的挫折就会离你而去。

除此之外,热情、梦想和不气馁的心,都可以产生积极的心态。

热情产生积极心态

著名音乐家亨德尔(Handel)年幼时,家人不准他去碰乐器,不让他去学音乐,哪怕是学习一个音符。但这一切又有什么用呢?他会在半夜悄悄跑到秘密的阁楼里去弹钢琴。莫扎特(Mozart)孩提时,成天要做大量的苦工,一到晚上,他就偷偷地去教堂聆听风琴演奏,将全部身心都融化在音乐中。巴赫(Bach)年幼时只能在月光底下抄写学习的东西,连一支蜡烛也点不起,当那些手抄的资料被没收后,他仍然没有灰心丧气。

正因为有热情,亨德尔、莫扎特、巴赫才成为著名的音乐家。热情,是燃烧的火焰,产生积极的心态,点燃前进的希望之灯!

梦想是高效学习的动力

小学作文课上,老师留给学生们的作文题目是《我的梦想》。一个学生在本子上飞快地写下了他的梦想。他希望将来自己能拥有一座占地10公顷的庄园,庄园中有无数的小木屋、烤肉店和休闲馆。除了自己住在那儿,还可以和前来参观的游客分享自己的庄园。老师看过作文后,要求他重写。这个学生认为自己写的并没有错误,就去问老师。老师说:“我让你们写的是你们的梦想,而不是空想,你知道吗?”学生据理力争:“可是,这就是我的梦想。”老师坚持:“那不可能实现。我要你重新写。”这个学生坚持没有重写,于是他的作文只得到了E(最差)。30年后,这位老师带着一群小学生到一处度假胜地旅行,那里有美丽的风景,舒适的住宅,可口的烤肉……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正当他为此赞叹不已的时候,一位中年人向他走来。他告诉这位老师,他正是当年那个作文不及格的学生,如今,他拥有这片广阔的度假庄园,实现了儿时的梦想。有梦想才能成就未来,连想都不敢想,怎么可能成功呢?(资料来源:周左盾,朱忆源.高效学习——来自名人的学习方法[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2.)

一条人生路与一根开关绳

临近中考,我的理科较差,尤其是几何,所以临考的前一天晚上还想温习一下。天黑下来,我就拉灯,拉了一下,灯竟然没有亮,我想是不是灯管坏了或者开关坏了,同时也给了自己一个偷懒的理由(可以休息一下了,不用做作业了),但无意间,我又拉了一下,不想灯却一下子亮了。原来是开关的问题。既然灯亮了,我还是坐下来做模拟题。前面的题都比较顺利,但做最后一道几何证明题时却卡壳了。我冥思苦想,写写画画,花了整整两小时,画了两条辅助线,总算找到了这道题的答案。次日考试,没想到试卷上真有一模一样的题。我只花了10分钟就完成了。这道题的分数是15分,而我那年参加中考最后的总分,超出中专录取线9分(当时最好的学校就是中专,而不是重点高中),如果这15分丢了,我会以6分之差而落榜。(资料来源:和向群.潜能开发策略[M].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2001.)

多问问自己:我对学习,对生活有热情吗?有梦想吗?有不气馁的心态吗?如果有,恭喜你,如果缺少哪一项,那就开始试着改变自己吧。

链接:建立积极心态的秘诀

(一)学会微笑

微笑是一门社交艺术;微笑是一种令人愉悦的表情;微笑是一种含意深远的身体语言。会微笑的人,生活中充满阳光,充满快乐;会微笑的人,拥有友谊,拥有别人报以他同等热诚的问候——微笑。微笑同时是一种自信,一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感染。微笑可以鼓励交谈对手的信心,可以融化人与人之间的陌生和隔阂。“一副好的面孔就是一封介绍信。”拥有真诚的微笑,就拥有了建立积极心态的基石。

[自训方式]

(1)每天早晨起来,对着镜子练习微笑3分钟(自然状态为佳)。

(2)上学、放学时对所有同学报以真诚的微笑(要真诚)。

(3)对陌生人微笑点头(要亲切)。

(4)对你的学习“对手”微笑(要豁达)。

(二)改变语言

我们的日常用语,不经意间就流露出消极的思想,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日常的习惯用语,来建立积极的心态。

不要说:“我累坏了!”而应该说“忙了一天,现在真轻松!”

不要说:“唉,我的命运怎么这么背!”而应说“啊!我是命运的主宰者!”

不要说:“我不行!”而应说:“我行!”

不要说:“我这个人很笨,还是你来吧!”而应说:“我缺少锻炼,让我先试一试吧!”

不要唉声叹气,不要长吁短叹;要用积极的语言去表达你的苦闷、失意以及失败。

(三)行动训练

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思想包袱,也就是消极的心态,除了以上的介绍之外,改变自己的想法也很重要。

即使面对的是同一个问题,一种看法可以成就你,另一种看法却可以毁灭你,就看你怎么对待。有一些想法和观念影响着你改变自己和你的生活,妨碍了你的幸福,阻挠你实现愿望。那么采取行动,找出它们,并将它们消灭掉。

(1)在一张纸上写下你主要的梦想和目标,你期望的生活和想获得的学习成绩。

(2)另一张纸上写下阻挠这些梦想和目标实现的想法或观念,“我很笨”;“我怎么能做到呢”;“这样就挺好了,还折腾什么”。做个深呼吸,接着写下去,不要做任何修改,一直写3分钟,写到你觉得所有消极的想法全倒出来为止,然后再做个深呼吸,看有没有遗漏。

(3)全写完后,读给自己听。读每句话之前,心里念叨“我要驱散这个阴云,让它从我的生活中消失”。读这些消极想法时,想象它们正离开你的样子。

(4)然后,把写有消极想法的纸撕成碎片,扔进火里。再次想象这些想法正从你的生活中消失。现在只有你的梦想和目标了,它们自由了,不再受任何束缚了。

(四)提高修养

多听一些欢快、振奋人心的音乐,多看一些成功人士的自传和介绍,多和乐观的人接触。

法则二 明确的目标

没有目标会导致失败

一个浑身有几何,

学书不就学兵戈。

南思北想无安着,

明镜催人白发多。

这是被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天工开物》的作者、明朝宋应星写的一首《怜愚诗》。这首诗跟我们小时候学的《小猴子下山》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任何人的精力都有限,如果朝三暮四,东抓一把,西抓一把,到头来什么也得不到。于是他们常常怨叹自己的命不好,其实人的命运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缺乏目标。1952年7月4日清晨,加利福尼亚海岸笼罩在浓雾中。在海岸以西21英里的卡塔林纳岛上,一个34岁的女人涉水进入太平洋中,开始向加州海岸游去。要是成功了,她就是第一个游过这个海峡的妇女。这名妇女叫费罗伦丝·查德威克。在此之前,她是游过英吉利海峡的第一个妇女。那天早晨,海水冻得她身体发麻,雾很大,她连护送她的船都几乎看不到。时间一个小时一个小时过去,千千万万人在电视上注视着她。有几次,鲨鱼靠近了她,被人开枪吓跑了。她仍然在游,在以往这类渡海游泳中她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疲劳,而是刺骨的水温。15个小时之后,她被冰冷的海水冻得浑身发麻。她知道自己不能再游了,就叫人拉她上船。她的母亲和教练在另一条船上,他们告诉她海岸很近了,叫她不要放弃。但她朝加州海岸望去,除了浓雾什么也看不到。几十分钟之后——从她出发算起15个小时零55分钟之后——人们把她拉上了船。又过了几个小时,她渐渐觉得暖和多了,这时却开始感到失败的打击。她不假思索地对记者说:“说实在的,我不是为自己找借口。如果当时我看见海岸,也许我能坚持下来。”人们拉她上船的地点,离加州海岸只有半英里!后来她说,真正令他半途而废的不是疲劳,也不是寒冷,而是因为在浓雾中看不到目标。查德威克小姐一生中就只有这一次没有坚持到底。2个月之后,她成功地游过了同一个海峡。她不但是第一位游过卡塔林纳海峡的女性,而且比男子的纪录还快了大约两个小时。查德威克虽然是个游泳好手,但也需要看见目标,才能鼓足干劲完成她有能力完成的任务。(资料来源:仁怀等.生活细节决定孩子未来[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一旦看不见目标,即使是像查德威克小姐这样能干的人,也会面临失败。

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NapoleonHill)花了近30年的时间,采访了500多位名人,完成了一部系统的成功哲学著作《成功大学》。书中一共归纳了获得成功的15条法则,其中第一条就是“明确的目标”。

目标就如同在大海上航行的舵手,一艘轮船在大海上失去了舵手,在海上打转,很快就会耗尽燃料,无论如何也到不了岸边。事实上,它所耗掉的燃料足以使船来往于海岸与大海好几次。正常人之间的智商差别是很小的,也就是说你和别的人,在通向成功彼岸的“燃料”是相当的,就看你是不是合理地利用这些“燃料”了。

成语“缘木求鱼”比喻方向不对头,永远达不到目标。知道做什么很重要,否则方向错了,花再大的力气也是白费,弄不好是“南辕北辙”。

可悲的是,我们不少人在重复着“南辕北辙”的故事而不自知。

哈佛大学的调查

哈佛大学有一个调查组,在25年前针对目标这一问题,对一群学生进行了调查。这群学生在体质上、头脑聪明程度上以及家庭环境等方面都大体差不多。调查得出这么一组数据:这些学生中,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而且长期的目标。

25年跟踪研究结果显示,他们的生活状况及分布现象十分有意思。那些占3%的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者,25年来几乎都没有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25年来他们都朝着同一个方向不懈的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顶尖级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起家的创业者,本行业的领袖,社会精英,政府的高级官员。那些占10%有清晰短期目标的人,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那些短期的目标不断被完成,生活状态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的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其中占60%的目标模糊者,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剩下27%的是那些25年来都没有目标的人群,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生活过得都很不如意,常常失业,有的成为流浪汉,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都在抱怨别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抱怨命运的不公平。

调查者因此得出结论:目标对人生有巨大的导向作用。一个人在他人生中的所有成功,都取决于他当初的一个选择,你选择了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成就,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同样,在学习中,有没有目标,有什么样的目标也决定着你学习的成绩。目标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标给人以方向

人的头脑中有一个“设备”叫RAS(资源导向系统),目标明确,头脑潜能就会像飞弹一样自动跟踪目标,直到达成。

陈浩然生不逢时,初中毕业遇上了“文革”运动,失去上学的机会,病魔又向他袭来。但他不颓废,他为自己确立了人生的目标——当一位出色的翻译。他刻苦自学,熟练地掌握了日语和英语,后来成为华东政法大学日语法律专业的翻译。邓晓芒,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只有初中毕业,当过10年农民和5年的搬运工,他由一个初中生成长为大学教授,是当今中国西方哲学研究的顶尖级人物,并获得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一等奖,他的成功也是目标的引导。比尔·盖茨(BillGates)在哈佛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就梦想让世界上拥有电脑的人,都使用他的软件,最终,他美梦成真了。

目标给人以力量

曾经有这样一个实验,将学生分为三组,三组学生的目标都是10里外的一个地方。第一组的学生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也不知道要走多远,当他们走了一半的时候,很多人已经非常的辛苦了,不知还有多远,而且抱怨声此起彼伏,有些人就想要放弃。第二组的学生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但他们不知道有多远,走到一半的时候,很多人也开始觉得比较累,但是他们知道已经走了一半了,没有像第一组的人那么的轻言放弃,当他们走到3/4的时候,他们开始兴奋了,因为马上就要到达目的地了。第三组的学生被明确告知要去哪里,离这里有多远,要花多少时间,在整个的过程中,他们都非常轻松,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已经走了1/10了,已经走了1/2了……整个过程中他们有说有笑,愉快地到达目的地。

在“二战”的犹太人集中营里,许多人看到每天都有人被无辜屠杀,都担心哪一天厄运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他们每天都生活在对死亡的恐惧中,生活不再有目标,如果有,也许死就是他们的目标。许多人不是被屠杀而死的,而是因这种恐惧而死的。

但也有一些坚强的人活了下来,经验就在于他们心中有目标——他们想着与家人团聚后的欢乐,想着出去后怎样建设自己的新家园。别人在死亡的恐惧中度日如年时,他们却沉浸在未来美好家园的设计中。正因为有了目标,他们才有了极强的活下来的欲望,最终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有一年,一支英国探险队进入撒哈拉沙漠的某个地区。在茫茫的沙漠里负重跋涉,阳光下,漫天飞舞的风沙像烧红的铁砂一般,扑打着探险队员的脸。正在此时,更糟糕的事情发生了,大家的水没有了。这时,探险队长拿出一只水壶,说:“这里还有一壶水。但穿越沙漠之前,谁也不能喝。”一壶水,成了穿越沙漠的力量的源泉,成了求生的寄托目标。水壶在队员手中传递,那沉甸甸的感觉使队员们濒临绝望的脸上又显露出坚定的神色。终于,探险队顽强地走出了沙漠,挣脱了死神之手。大家欢呼着,用颤抖地手拧开那支撑他们精神和信念的水壶。然而缓缓流出的,却是满满的一壶沙子!(资料来源:[EB/OL].百度贴吧,http://tieba.baidu.com/f?kz=336989147.2010-5-4)

这个故事说明:目标产生的力量的确神奇。

同样也是有一个地质勘探小组,在原始森林里迷路了,经验丰富的老队长又被毒蛇咬伤。弥留之际,老队长取出一块石头,对队员们说:“这就是我们要找的矿石,价值非凡,你们一定要设法带着它走出森林。”队员们十分小心地护着这块石头,历尽艰难,终于走出了森林。但鉴定结果表明,那块石头只不过是一块十分普通的石英石。队员们终于知道了老队长的良苦用心。

目标类型知多少

我的师姐侯晶晶博士,是中国第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女博士,现在是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江苏省妇联兼职副主席。她获得过很多荣誉,比如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十大女杰,还曾经多次受到胡锦涛等党中央领导的接见,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专门有2分钟的时间报道她的事迹。

因为医生的误诊,侯晶晶小学四年级就失去了上学的机会。但她没有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和成功的勇气,她有着自己远大的人生目标。她在家自学了初、高中的全部课程,然后报考了英语大专和本科自学考试,并且每门课成绩都在80分以上。她只用了四年时间,就学完了本科的课程,以专业分第一的成绩考上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硕士,毕业后,又考上著名德育专家、原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教授的博士。

我多次听过侯晶晶老师的报告,从她成功的事例中发现了一个明晰的目标路径。这个目标是一个系统,包括三个方面。

1.人生的目标

侯晶晶博士的人生目标是成为一个专业人才,使自己具有独立的生存能力,而不依赖他人生活。这个人生目标是非常确切的,非常清晰的。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经常问自己:我到底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把这样一个确切、清晰的形象置入大脑深处,再进入潜意识之中,它就会时时处处以这种形象来要求自己,从而提升自身境界。

2.阶段目标

阶段目标是为实现人生目标而设置的,为人生目标服务的。侯晶晶自学初、高中的课程,自学英语专科和本科的课程,考上英语硕士、教育学博士。前一级目标是后一级目标的基础,整个阶段的目标都指向人生目标。

3.近期目标(日常学习计划)

侯晶晶在自学期间,每天都要完成规定的任务,比如每天要学习多少英语语法,练多长时间的英语听力,如果完不成她决不会休息。在硕士入学之前,导师测试了她的英语口语和听力,比一般在校生要强许多,发音准确,吐字清晰(一般自学英语者,口语和听力都有些不如意,但是她显然是个特例),原因就在于她每天的练习目标都按计划完成。

这样看来,目标制订可以分为三类。

(1)远期目标:今后从事的理想职业,如:律师、医生、科学家、教师、工人、商人等。

(2)中期目标:三年后要考入的学校,如初中毕业是要考上的高中,高中毕业要考上的大学。

(3)近期目标:每一个月或每一天的时间安排。

阶梯式学习的创始人程鸿勋教授说:“没有近期目标,人不会勤快;没有中期目标,人不会精神;没有长期目标,人没有气势。”所以,我们在制订目标的时候,近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这三者都要考虑。

目标制订三要求

1.目标要明确

美国有个叫约翰·歌德(Johann Goethe)的人,20岁以前几乎一无是处,25岁时有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参加了美国成功学院的一个关于精神、信念和目标的讲座。听完讲座,他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触动,从那时起,便按照学到的方法,为自己设定了123个很明确的目标。这些目标中,最大的是成为亿万富翁登上月球,最小的包括交友、收入、住所甚至一些生活琐事。30年过去了,他的123个目标实现了105个,其中包括成为亿万富翁。

你有很多的目标,没关系,关键是要知道都有哪些,把它写出来,一个个完成,完成一个,划掉一个。

2.目标要远大

有一位哲学家到了一个建筑工地,分别问三个正在砌墙的工人:“你在干什么?”

第一个工人头也不抬地说:“我在砌砖。”

第二个工人抬抬头说:“我正在砌一堵墙。”

第三个工人热情洋溢、满怀憧憬地说:“我在建一座教堂!”

听完回答,哲学家马上就判断出了这三个人的未来:第一个人心中只有砖,可以肯定,他一辈子能把砖砌好,这就很不错了;第二个人眼中有墙,心中有墙,好好干或许能当上一位工长、技术员;唯有第三位,必有大出息,因为他有远见,目标远大。三个建筑工人的不同目标

3.我的目标我做主

有一个工厂,几个车间的效益都不好,老板想了一个办法,多劳多得。

但一段时间之后,效果还是不理想。这天老板来到车间,看到A、B两个车间门口的黑板上都写着“本周目标:完成6台机器生产”,老板灵机一动,偷偷地把其中A车间的“6”改为“7”,结果,第二天,B车间的目标也改为了“7”,因为B车间以为A车间偷偷地提高了目标。常言说“人活一口气”,于是这两个车间开始了竞争,一个不服一个,你是“7”我就是“8”,你是“8”,我就是“9”。老板很有智慧,因为后来的这些目标都是工人自己制订的,内在的动力要大于外部的力量。

有人说,我需要定什么目标和计划呢?老师都给我们定好了,还有人说,老师的作业我都应付不过来,哪有时间自己定计划,搞自己的一套啊?

注意,仅这样想,你就已经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不是老师的事,你自己必须对自己的学习和未来全权负责,老师是不会对你的成绩全权负责的。你一个人没考好,对老师而言是百分之几而已,对你却是100%。老师要照顾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他的精力是有限的,他定的教学计划能完全符合你个人的实际吗?

对一个中等成绩的学生而言,老师上课讲的,可能有1/3是你已经会的,对你而言是浪费(老早会了);1/3是你还是不会的,对你而言是受罪(没真正搞懂);只有1/3对你来说是对胃口的(正是你需要提高也有能力提高的)。这里我不是诋毁老师,因为我也是老师。但大概的情况就是如此。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基础都不一样,必须因材施教。古代的皇帝都有好的老师教,而且能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所以即使智商不高,总是有些成就,即使是政治上没有作为的,像南唐后主李煜,词写得很好,宋徽宗赵佶的字画俱佳。

做老师的更多的是怕自己讲的没考到,考到的没讲到。个别学生一个知识点没做出来没关系,全班都没做出来,对教师而言,那可就是惹大祸了。所以,老师的普遍做法是,凡是知识点,不管轻重,一网打尽,地毯式轰炸。

现在更是了得,伊拉克战争,炸弹可以钻入地底下几十米再炸。教学也是,一个题型,练习十几遍,人都自动化、机械化了,看到题,不用思考,拉起笔来就写。据报道,高考英语卷,150分的总分,老外只能考90分,刚及格,看来我们同学的英语水平远远高过老外了。事实上,只是老外做题的能力不如我们的一些同学。论真实的外语水平,我们的大部分取得高分的同学显然无法跟老外比。

自己最了解自己,所以,自己的目标应该自己定。目标是每个人心中的梦,有梦的人生才是精彩的人生。自己制订的目标,自己就会拼命去完成,如果老师和家长给自己制订,我们就会觉得不是太高就是太低,不满意。更可怕的是,我们会产生这样的感觉,似乎在为大人们奋斗,实现大人们的目标,而不是自己的,我们成了大人们的工具。

现在这个社会,文凭不再是唯一的竞争条件。王小平,一位成绩名列前茅的女孩子(高一时全班第一),15岁退学,潜心研究教育学和成功学。她认为学校一个学期才学十几本书,而她自己一个月至少可以读几十本书。她认为在学校里学习那么一点点东西,却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实在不值得。17岁的时候,她就走上全国教育学术研讨会的讲坛,向专家们作关于“大成教育”的学术报告,引起轰动;18岁的时候,她在高校主讲“大成教育系列讲座”,同年在报纸上开设“大成学趣谈”专栏;19岁的时候,与他人合著《大成奥妙——超越美国成功学》;20岁独立写了一本具有轰动效应的书——《本领恐慌》。这正是王小平自己个人思考和努力的结果。(资料来源:张春鼎.成才思维[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9.)

大家熟知的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也是大学没读完就退学了。我当然不是鼓动大家退学,只是说每个人要对自己负责,为自己设定未来,自己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没人能帮你去实现梦想!“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在学校光靠老师,没学会怎样学习,走上社会怎么办?现在是终身学习的社会,你不要想大学毕业了这一辈子就安心了,就可以吃老本了。开玩笑!那就等着下岗吧。现在不会定学习计划,走上社会怎么制订工作计划、事业计划?叫秘书给你制订吗?秘书只是按你的意思去书面整理、文字加工。现在如果哪个领导依靠秘书思维,他会败得很惨。

让我们从现在起就学着制订目标和计划吧!你的明天靠你自己去把握,你的蓝图靠你自己去描绘。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的唯一,没有人能替代你,你是世界上的绝对天才!

实用目标的两个种类

1.补差式目标

平时,我们很多同学都制订目标,但只是写在纸上,或喊在口头上,常常实现不了,原因在于目标制订得有问题。远景目标我们暂且不谈,单看阶段目标和日常目标如何制订,如何去做。

一个阶段的阶段目标又可以细分为小的阶段目标,如在初中阶段,考上一所高中是你的阶段目标,它又可以细分为每个学期自己要达到的名次。

下面举一些例子来说明。

假如我是一个初一学生,暑假即将开始,马上要进入初二,现在我在班上50名同学中,成绩排名30位,如何制订目标比较合理呢?我确定,初二第一学期期中应该达到全班25位,期末达到20位,第二学期期末达到15位,初三第一学期期末达到12位,在初三升学考试中达到全班10位。你可以看到一开始位数的跨度大,越往后越小,因为从低到高开始容易些,越往后越难。我有一科考试现在是20分,我要在下一次考50分,提高30分是可能的,但我现在成绩是95分,要提高到100分,虽然仅5分,要达到却十分困难。我们很多同学制订目标常常不切实际,半学期要提高10个名次,对名次在前几位的同学来讲,就非常困难,太高了。但我排名30位一学期只提高到29位,又太低了。

目标制订比目标实现要容易多了。心动了更要行动,制订了目标,要有实际的行动,而且每天要付诸行动。你有没有发现在新目标制订后,你比以前用功了,如果没有,我还是原来的我,要达到制定的目标除了寄希望于别人退步外,就没有别的办法了,问题是别人不是兔子,不会在那里睡觉。你以前为什么成绩不如意,那就是因为你采取的行动是现在这个样子的,只有改变行动,才能改变结果。

至于如何行动,还是再次用上面的例子来解读。

在制订目标要达到全班25名后,我首先分析自己最差的学科是什么,拿最差的学科开刀。有人说不是先易后难吗?不对,我举个例子。元朝末年,群雄四起,朱元璋当时的对手比他强的只有一个,是陈友谅,比他弱的好几个,如张士诚等。众人都认为应该先攻打张士诚,先易后难,但军师刘伯温反对,认为应该先难后易。他分析:如果先打张士诚,张必定要请陈友谅帮忙,这样敌我力量太悬殊,很难取胜;但如果先打陈友谅,陈自以为力量比朱元璋强,他不会去请张士诚帮忙的,陈力量大,就会骄傲,骄兵必败;等到消灭了强敌陈友谅,张士诚之流想什么时候收拾就什么时候收拾。事实证明刘伯温是对的。

分析时我发现我的英语是所有学科中最差的,反过来想,最差的就最有发展空间。我英语现在60分,有40分的发展空间,太棒了!现在英语90分的人定会羡慕我,为什么?他只要10分的发展空间啊。人要处处往好处想,要乐观,不要自卑。例如一个卖鞋的公司要求两个销售员到非洲去开发市场,一个说:天哪,我怎么这么倒霉,谁不知道,非洲人是不穿鞋子的,我怎么卖得掉呢?另一个很高兴:真是太好了,非洲没有一个人穿鞋子,他们太需要鞋子了,一个人买一双,那就能卖多少啊。

分析完我决心先从英语这个难啃的骨头着手,先攻下它,一旦攻下了英语,其他的数学、语文就轻松多了。

注意,千万不能全面开花,四处出击。学习好比打仗,你各门成绩不好,本来就属于兵力不足,不可全面出击。我军与国民党军打仗时,敌我兵力悬殊,我们采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集小胜为大胜的办法,最终取得了全国的解放。

这也就是“总聚焦效应”,是成功的重要原因。人的能量只有通过在总聚焦效应下才能形成大突破。马克·吐温(MarkTwain)说:“人的思维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那么一定会做出使自己都感到吃惊的成绩来。”

不知你有没有做过这样的实验:利用一个放大镜,把太阳光集中到一点,不久就可以把纸点燃;如果把放大镜(明确单一的目标)拿走,让太阳光照在同样的纸上,即使照射一万年也不会把纸点燃。

一位名人说过:“当目标不是相互支持和联结的时候,是一件十足的坏事。而当目标互相干扰的时候,那简直是一场悲剧。”你的思想活动过程也完全是这样。当你把自己所有的能力组合起来,朝着一个“明确的目标”前进时,就可以获得一种令人惊奇的力量。

这样,等到感觉攻下了英语这个“堡垒”,那就可以进一步去获得其他科目的好成绩。你想,英语都攻克了,语文、数学本来就容易的科目,岂不是很轻松吗?在补差式目标学习的过程中,为了少走弯路,需要求得别人的帮助。例如,物理不好,可以去听取原来物理也不好的前辈(老师、长辈或学长)的建议,看看他从前是如何克服自己的不足的,如果对方自始至终就精通物理,你听他的意见,反而使自己丧失信心。除了请教别人外,现在介绍如何提高成绩的文章也有不少,可以拿来作为参考。

在主攻一门课的同时,其他课必须跟着老师走,主攻只能是课后完成,切不可语文课背英语,英语课做数学,数学课背古诗,那等于“自杀式学习”,人一旦陷入这种恶性循环,将难以自拔。

成绩好的同学每门课都不错,麻烦了,找不到敌人了,“很痛苦”。没关系,你也有事情做。

2.超前式目标

前几年,看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主持人曲向东采访现香港科技大学校长朱经武先生。朱先生是一位物理学家,他介绍说,他在制订试验目标时,总是要拔高些,因为太低的目标,很容易完成,不会有太大的成功喜悦感,也不会有足够的压力。只有足够的压力,才能激发自己的潜能,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他现在正在做一件很伟大的事情,即在香港科技大学建设高等研究所,学习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高等研究所。“二战”时期,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建立了高等研究所,很快汇集了爱因斯坦等一大批世界顶尖的科学家,世界的科学研究中心很快由欧洲转移到了美国。朱经武先生的目标就是通过这个研究所,将世界的科学研究中心由美国转移到亚洲,继而中国,最后香港。

这是一个很伟大的创举。但一经提出,就遭到了不少人的质疑、反对,认为这个目标太高,太超前,不现实。理由是普林斯顿大学的高等研究所之所以能将世界的科学研究中心由欧洲转移到了美国,基于两个条件: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屠杀犹太科学家,大批科学家被迫到了美国;二是那时有个爱因斯坦。而现在这两个条件没有一个具备。朱先生认为:关于第一点,现在的世界经济中心正向亚洲转移,而香港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经济优势;关于第二点,现在没有爱因斯坦,但肯定有“0.2的爱因斯坦”,这是没有疑问的,我们把五个这样的人聚集在一起,那就可以赶上一个爱因斯坦。在朱先生的努力下,香港科技大学的高等研究所终于成立了。

在学习方面,我还是要大家回顾一下孙维刚老师的话,一年半时间学完初、高中六年的数学不是没有可能的,一年半学完就是所谓的超前学习了。推而广之,只要自己有能力和兴趣,各门功课都是可以超前学习的。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身边这样的例子,尤其是少年大学生,他们都是超前学习的典范。《第五项修炼》的作者彼得·圣吉(PeterSenge)说:“未来唯一的竞争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因而可能的超前学习是必要的。

1)超前学习是智慧的表现

我们常听说“笨鸟先飞”这句话。其实,笨鸟不笨,先飞,这是抢跑啊,在比赛中是犯规的,但在学习上,有谁说小学生不准读初中的课本呢?我以为,超前学习就是学习中的抢跑。只有你有本事,有兴趣,那就抢吧。谁能抢得到,谁就是别人羡慕的对象。

据报载,被北京大学免试录取的学生田晓菲,6岁多开始写诗,8、9岁就读完《红楼梦》。陈景润中学时期就学过《微积分》、《达尔物理学》、《高等代数引论》等大学的书。美国的控制论创始人诺伯特·维纳(NorbertWiener),9岁入高中,14岁入哈佛大学,18岁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人的大脑潜能巨大,即使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只用到大脑潜能的10%,一般人,用到5%就不得了了。超前学习是智慧的表现,问题是如何去超。

2)超前学习的科学根据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Cyxomjnhcknn)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每个学生都至少有一门科目(当然未必是学校开设的)可以进行超前学习。这种见解是有心理学依据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每个人对同一个事物的接受水平不一样,但这种接受不完全是以年龄为标准的。每个人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都有成为天才的可能。

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爱德华·加德纳(Howard Gordner)把人的智能分为七种: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最强和最弱的智能领域。

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有的人语文好,数学不行;有的人学习成绩好,体育不行。因为个人的7个智能不是平均分配的,有弱有强。所以,你文科好,说明语言智能强,可以在这方面超前学习;你理科好,何必在你不喜欢的英语上跟别人比呢?你体育好,那就在这方面发展,为什么要跟别人去比拼语文、数学呢?超出个奥运冠军来不就行了吗?其实这种超前只是对其他此项智能不强的同学而言的,对你来说,不是超前,是正符合需要,而如果跟大家一起前进,对你而言则是一种浪费。课堂上,你早就会的知识,老师还在讲,真是浪费你的时间,但是老师不可能为你一个人设计教学进度,他要照顾到大多数人,这也正是班级教学不如一对一的个别教学的表现之一。

3)超前学习的效果好

所谓超前学习法,便是利用空余时间,把将来要学的内容,通过记忆、背诵、习题、质疑等步骤先学习起来。与预习不同,预习只是预先看看课本,把不懂的地方划出来。超前学习不是预习,而是学习,要学会。上海市竹园中学黄炜青同学,便是这一学习方法的受益者,初三刚学化学时,一时难以掌握,成绩一直处于中下水平,运用了许多方法都收效甚微。偶尔有一次,他用一周时间先将以后要学的内容学了一遍,发现效果很好。从而总结出一套“超前”学习法。主要做法有如下几点。①先将课本从头至尾看一遍,了解一下大概的内容,然后配合参考书,逐章进行学习。②将每章中需要熟记的概念、化学方程式、分子式摘录在小本子上,逐条逐条地背诵。③每天无需太多的时间,背上一条概念,2~3条方程式,5~6个分子式就够了。再根据参考书上的要求,对重点内容进行学习。④如遇到不理解之处,便做好记号,以便在上课时着重听讲。等到一章全部学完后,再将会做的习题做一遍。超前学习,可使基础牢固,学习起来更轻松。在老师上课时,黄炜青同学就比别的同学更能接受,习题正确率也提高许多。通过“超前”学习,他的化学成绩从中下一下跃至优秀。读到高中后,他继续用“超前”学习法学化学。高中化学中有关摩尔的计算是相当难的,超前学习时便作为重点学习,再加上上课时老师一点拨,他便很容易就接受了,而别的同学就没有黄炜青接受得快。“超前”学习法使他的化学成绩一直处于上游。由于在化学上,黄炜青尝到了“超前”学习法的甜头,他便将它推广至外语、物理这两门较难的学科上,通过训练,他这两门学科的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高。(资料来源:[EB/OL].蓝动网,http://www.landong.com/gp_lw_18_44045.htm.2011-2-18)

其实,再举个例子最能说明超前学习是可能的。大约就10年前吧,英语只有到初中才开始学,现在,农村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许多城市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甚至有些幼儿园也教。对于10年前而言,现在的英语学习,不知超前到哪儿去了。比较一下,有些幼儿园小朋友的英语听力和口语比初高中生好多了。当然,以前从小学一年级就学英语是超前学习,现在就不是了。所以,要超就从现在开始,等到大家都这样做了,就不是什么智慧了。超前学习的好处不仅在于可以使一门学科一直考出好成绩,更在于,可以为其他科目的学习赢得更多的时间。倘若在小学六年级就已经学完了初中的英语,到初中就不需要花跟大家一样的英语学习时间了,这段时间就可以用到自己的弱科上。

超前学习一开始只能是一门课,不要全面开花,否则那注定是要失败的。还是老办法,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现在的超前学习已经具备了前人所没有的条件,只要想学哪门课,资料遍地都是,辅导班或老师也好找,但个人认为,方式上还是以自学为主。

我考察过许多所谓天才儿童的学习经历,都是在父母或老师指导下超前学习的结果,没什么神奇的。从现在开始,找出一个自己喜欢的科目,开始制订超前计划,并立刻施行。

目标分解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世界冠军,颇令人们大惑不解。山田本一说他是凭智慧战胜了对手。而当时许多人都认为,他获得这个冠军是一次偶然的事件。因为马拉松赛是一项体力和耐力的运动,只要身体素质好、耐性强就有望夺得冠军,爆发力和速度还在其次,说用智慧取胜实在有点勉强。两年后,在意大利米兰举办的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山田本一再次获得了冠军。谜底也由他自己揭开:每次比赛之前,他都要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他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然后,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这样被他分解成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很多人都把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的终点上,结果跑出不到十几公里就感到疲惫不堪了,最后就会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资料来源:[EB/OL].腾讯网.http://book.qq.com/s/book/0/23/23106/17.shtml.2010-5-30)

学习也是这样,要懂得有效地运用“目标分解”策略。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掌握最近所学的内容,而不是遥远的最终考试。许多的小目标的胜利会使你赢得最后的大胜利。

需要注意的是,每一个小目标,必须是为大目标服务的。同创集团的总裁王荣之把其中的奥妙谈得更透彻:“一件大事,由一千件小事组成,就具体事情而言,任何人做事都没有大事和小事的区别,最后结果完全不同,原因在于,做大事的人所做的每一件小事和所定的目标都密切相关,一千件小事的完成,就意味着目标的达到,大功告成;而成不了大事的人所做的一千件小事之间是无序、没有关联的,最后就是做完了几千件小事,也一事无成。这就是许多人忙碌终生却一事无成的根本原因。”把一千件小事甚至几千件小事联结起来,就要靠大志向、大目标的统领,了解这些,你的人生要想成功,是不太难的,这就是经营人生的智慧,用到学习上就是学习的智慧。目标分解

手表效应

当只有一只手表时,人们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了,当同时拥有两只或两只以上手表且走时不一致时,则无法确定时间。两只手表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手表的人失去信心。这一现象通常被称为“手表效应”。

佛教《百喻经》中说,一条双头蛇,一头要向左游,一头要向右游,最后无法行走,掉到油锅里烫死了。西方寓言中讲,一头驴子,不知吃哪边的草,最后饿死了。

很多人被“两只手表”弄得无所适从,心力交瘁,不知自己该以哪一个为准。在环境和他人的压力下,违心地选择了自己并不喜欢的道路,为此郁郁寡欢,即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也难以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不要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或提出两个不同的要求,否则将会使你感到无所适从甚至陷入混乱。

法则三 成功的自信

自信使人成功

这是一个推销员的故事。作为一个推销员,他似乎并不合适,他是个胆小的年轻人,个性多少有点内向。他也认为,凡事最好不要跟人争先。每次开会,他都是偷偷地从后门溜进去,坐在最后一排。有天晚上,他听了成功学大师希尔的一次关于“自信心”的演讲,印象十分深刻,当他离开演讲厅时,下定决心要使自己脱离眼前的困境。他去找报纸的业务经理,要求报社安排他当广告业务员,不拿薪水,而按广告费提取佣金。办公室里的每个人都认为他一定会失败,因为这一类推销工作需要很高的推销才能。他回到自己的办公室,拟出一份名单,列出他打算前去拜访的客户类别。大家可能会认为,他名单上所列出的,一定是那些他认为可能轻松推销出去的客户,但事实上,他并未这样做。他名单上的客户都是那些别的业务员曾去联络但却未能成功的客户。用我上文的观点,就是目标定得比较高,有压力和挑战性。这一名单上只有12位客户的姓名。在他前去拜访这些客户之前,他必定先走到市立公园,取出这12位客户的名单,把它念上100遍,并对自己说道:“在本月月底之前,你们将向我购买广告版。”然后,他开始拜访这些客户。第一天他就和这12个“不可能的”客户中3人达成了交易。在第一个礼拜的剩下几天中,他又做成了两笔交易。到了当月的月底,他和名单上的11个客户达成了交易,只剩下一位还没买他的广告。在第二个月里,他未联系到任何广告,因为他除了继续去拜访这位坚决不登广告的客户之外,并未去拜访任何新的客户。每天早晨,这家商店一开门,他就进去请这位商人登广告,而每天早晨,这位商人一定回答说:“不。”(这位商人自己并不打算购买广告版面,但这位年轻人却不知道这回事)每一次,这位商人说“不”时,这位年轻人就假装并未听到,继续前去拜访。到了那个月的最后一天,对这位坚持不懈的年轻人连续说了30天“不”的这位商人终于说话了,他说:“年轻人,你已经浪费了一个月的时间来请求我买你的广告,我现在想要知道的是,你为什么要如此浪费你的时间?”这位年轻人回答说:“我并没有浪费我的时间,我等于是在上学,而你一直就是我的老师。现在,我已经知道了,一个商人不买东西,仍然是一个商人,同时我也一直在训练自己的自信心。”接着,这位商人说道:“我也要向你承认,我也等于是在上学,而你就是我的老师。你已教了我坚持到底的一课,对我来说,这比金钱更有价值,为了向你表示感激,我要向你订购一个广告版面,当作是我付给你的学费。”美国费城《北美日报》的一个最佳广告客户就是这样吸纳进来的。同样,这也代表了这位年轻人良好声誉的开端,并最后使他成了百万富翁。(资料来源:拿破仑·希尔.成功学全书[M].布衣编译.北京: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

我们看这位年轻人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是因为他以足够的自信心灌注到自己的心中,从而产生出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

当他坐下来拟出那份写有12位客户的名单时,他所做的正是99%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因为在许多人的眼里,那只能是失败。他的成功源于他的自信。所以拿破仑说:“胜利站在自信的一方。”

拿破仑带着自己的远征军要穿越阿尔卑斯山,在拿破仑的面前站立的是一些优秀的工程师,他们曾试图寻找穿过阿尔卑斯山圣伯纳山口的道路。拿破仑问道:“我们可能从这条道路直接穿越过去吗?”工程师们犹豫不决地说:“可能吧,还是有一定的可能性的。”拿破仑说道:“那么继续前进。”虽然拿破仑身材不高,但却异常坚定,他根本就没有理会工程师回答的潜台词:几乎不存在穿越圣伯纳山口的可能性。

听说拿破仑要越过阿尔卑斯山,英国人和奥地利人都抱以蔑视的冷笑,因为从历史上看,还没有车辆能从那里经过,车辆也根本就不可能从那里经过。此外,跟随着拿破仑的还有7万军队,笨重的大炮和装备,大量的战略物资。

正当在热那亚等待援助的马赛纳将军处于绝望,奥地利人认为胜利在望之时,拿破仑率领他的军队有如天兵天将般突然出现在奥地利人面前。阿尔卑斯山阻挡住了许多人,但它没有能阻挡住拿破仑的脚步。征服了阿尔卑斯山,失败也就不再属于拿破仑,自信的拿破仑获得了胜利。

当然你也许会说,拿破仑那样的天才全世界很少,但是,我们也知道,我们面对的艰难险阻,也是决不能和穿越阿尔卑斯山所遇到的困难相比。

自信激发潜能

传说,有位勤奋好学的木匠,一天,他去给法官修理椅子,他不但干得很认真仔细,还对法官坐的椅子进行了改装。有人问他其中的原因,他解释说:“我要让这把椅子修理得经久耐用,直到我自己作为法官坐上这把椅子。”他居然如此自信。果然,多年后,这位木匠果真成了一名法官,坐上了这把椅子。

有人曾经问美国棒球大王皮特·罗斯(Peter Rose),当棒球旺季来临的时候,怎样才能在喧嚣狂热的比赛场击中95次,创造新的棒球纪录?罗斯回答说:“95次?不,我准备百发百中!”“我准备百发百中!”这就是一个人的自信。有了这种自信,就可以激发自身的巨大潜能。

相信自己能成功,往往自己就能成功,这是人的意识和潜意识在起作用。人的心灵有两部分,就是意识和潜意识。当意识做决定的时候,潜意识则做好所有的准备。换句话说,意识决定了“做什么”,而潜意识便将“如何做”整理出来。意识好像冰山浮出水平面的一角,而潜意识就是埋藏在水平面下很大很深的部分。有人还用科学术语比喻:人体的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就相当于电脑的“硬件”,意识就是这部无比精密的电脑的“操作者”,潜意识就等于是电脑的“软件”。

许许多多的成功者,虽然他们所走过的成功之路各不相同,但他们却有一点出奇的相同,那就是善于运用意识和潜意识的力量。意识和潜意识不愧为人的“自动导航器”。

大多数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诗人、歌唱家、作家等,都深刻了解到意识和潜意识的交互作用。

伟大的歌剧男高音卡罗素(Caruso),有一次产生了对舞台的恐惧症。由于强烈的紧张,他喉咙的肌肉紧缩,发不出声音。由于只有几分钟的时间就要登台了,他汗流浃背,极为羞愧。甚至还因为紧张和恐惧而全身发抖。他说:“我不能唱了,他们会讥笑我。”

马上,他开始调整自己。他对着内心说:“紧张和恐惧,滚开,我要把我的声音唱出来。”他大声吼叫着:“滚开,滚开,我要唱歌了。”

他的潜意识开始产生反应,发挥出他内在的巨大能力。到该他登台的时候,他走上舞台,悦耳而豪放的歌声,迷住了所有观众。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