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奉献:共青团中央发起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2 13:00:55

点击下载

作者:董文华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青春奉献:共青团中央发起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

青春奉献:共青团中央发起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试读:

前言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同已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多视角、多侧面对其进行解读。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社会、民生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60年是短暂的,但这60年带给中国的却是极不平凡的。60年的神州大地经历了沧桑巨变。从开国大典到60年同庆盛典,从经济战线上的三大战役到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从宜将剩勇追穷寇到建立了强大的国防军,从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双百”方针到体制改革后的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从扫除文盲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新型国家,从翻身解放到实现小康社会,凡此种种,中罔人民在每个领域无不留下发展的足迹,写就不朽的诗篇。

60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沧海一粟。其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怎样发生的,过程怎样,结果如何,却非人人都清楚知道的。对此,亲身经历者或可鲜活如昨,但对后来者来说却可能只是一个概念,对某段历史的记忆影像或不存在或是模糊的。基于此,为了让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永远铭记共和国这段不朽的历史,我们推出了这套《共和国故事》。《共和国故事》虽为故事,但却与戏说无关,我们不过是想借助通俗、富于感染力的文字记录这段历史。这套500册的丛书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500个蘑大历史事件。在丛书的谋篇布局上,我们尽量选取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若干事件加以叙述,使其能反映共和国发展的全景和脉络。为了使题目的设置不至于因大而空,我们着眼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过程、结局、时间、地点、人物等,抓住点滴和些许小事,力求通透。

历史是复杂的,事态的发展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由于叙述者的视角、文化构成不同,对事件的认知或有不足,但这不会影响我们对整个历史事件的判断和思考,至于它能否清晰地表达出我们编辑这套书的本意,那只能交给读者去评判了。

这套丛书可谓是一部书写红色记忆的读物,它对于了解共和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这套丛书又是一套普及性读物,既针对重点阅读人群,也适宜在全民中推广。相信它必将在我国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大的作用,成为装备中小学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职上图书室、连队图书室等的重点选择对象。

编者2010年1月

一、作出决定

●透过阴暗的光线环顾四周,除了一盏熏得黑黑的煤油灯、一张破烂不堪的床,连一个坐的地方都没有。

●共青团十三届二中全会上,当李克强代表团中央书记处向大家推出青年志愿者行动时,与会者报以热烈的掌声。

●“青年志愿者”这个温暖人心的名字诞生了。这一担负着社会责任、散发着如火般热情的名字走进广大青年的心中,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

团中央进行社会调研

1993年年底,团中央的同志到白湾镇视察“希望工程”实施情况,当他们听说有一位城里姑娘自愿来这里当教师,很吃惊,也很感动。

那是1992年,21岁的陈风霞在广东省较为富裕的新会县县政府招待所当服务员,每月工资1000多元,另外还有不少小费收入。

一天,陈凤霞在浏览报纸的时候看到了“希望工程”这个名字,并作了深入的了解。她为贫困地区的孩子因为经济原因而失学的命运感到惋惜,同时也为社会上许多无私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孩子重回校园的善举而感动。

于是,陈凤霞按报纸上提供的地址给广东省“希望工程”办公室写信,信中表示愿意捐款资助贫困地区两个孩子读书,请“希望工程”办公室提供一男一女两个需要资助的孩子。

不久,“希望工程”回信向她表示感谢,并提供了有“粤北寒极”之称的清新县白湾镇的两个失学男孩的名字和地址。

虽然没有按陈凤霞在信中所写的要求,希望资助一男一女,但她也欣然接受了。

陈凤霞准时将捐助款寄到白湾镇,不久她就收到了两个从来没见过面的受捐助孩子的回信。此后,她不仅按时给孩子们寄钱,也和孩子们之间常有书信往来。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陈凤霞很惦记两个孩子和他们的家人,她带了很多衣物、学习用品专程来到了清新县白湾镇。尽管她对当地的贫穷落后已经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但当真正站在那里时仍然感到十分震惊。

她来到资助的一位姓刘的学生家后,发现一家7口人,竟全都挤在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低矮石屋里。

透过阴暗的光线环顾四周,除了一盏熏得黑黑的煤油灯、一张破烂不堪的床,连一个坐的地方都没有,陈凤霞和受资助的孩子及他的家人只能站着说话。

吃午饭时,孩子父母给陈凤霞端来一碗玉米粥。她一喝,馊得令人难以下咽,但他们一家却吃得很香。

她把带来的衣物和文具交给孩子,孩子木讷地接着,用呆呆的眼光看着她,连一句感谢的话也不会说。

临走时,孩子的爷爷为了表示感谢,只知道硬塞给她一包生花生和一只鸡,也是一句话也没有。

陈凤霞走出石屋,眼泪禁不住流了下来。

可怕的贫穷,不仅让这里的人们挣扎在饥饿线上,而且贫穷还带来了愚昧甚至文化意义上的迟钝,使他们连“高兴”、“感谢”这类人类最基本的感情都不知道如何表达了。

路经一个山坡时,陈凤霞遇到一个放牛的小女孩。她就走过去问:“你怎么不去上学?”

小女孩说:“没钱上学,家里的钱都先给男崽读书了。”

陈凤霞这才知道为什么她说要资助一男一女两个孩子,而希望工程的办公人员却给她两个男孩的名单,原来这里的女孩很少读书。她还了解到,这里像她一样20来岁的姑娘,大部分都没有上过学。

贫困的现状,对陈凤霞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刺激。在她脑海中产生了一个想法:我要留下来,留下来帮助他们,哪怕是教他们一些礼貌知识,让他们知道外面还有一个比这里更美好的世界也好!

陈凤霞是个做事果断的女孩。第二天,她就找到白湾镇教育办的主任说:“我要留下来,为这里的孩子教书!”

教育办主任听后,眼睛瞪得老大,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陈凤霞详细说了自己为什么要留下来教书的想法和决心,教育办的主任感动了,在场的镇领导和其他同志也感动了……他们终于同意了她的请求。

拿着白湾镇希望小学发给她的聘请书,陈凤霞回到了新会县。她心里想,自己的决定肯定会遭到父母的反对。于是,她没有和父母商量,就向原单位提出了辞职。

1993年9月,陈凤霞的乡村教师生活在清新县白湾镇开始了。

为了照顾这位城里自愿来的姑娘,学校给她的工资是当地民办教师中最高的,每月250元。但她除留下40元做生活费,其余的全都给了交不起学费的学生。

陈凤霞在白湾镇克服了许多城里人想都不敢想的困难,默默地为这里的孩子、为贫困山区的教育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不久,陈凤霞的事迹被宣传开来。年仅22岁的姑娘放弃高薪又舒适的工作,从富裕的家乡自愿到素有“粤北寒极”之称的清新县白湾镇希望小学当代课教师,这件事在那时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全国各地的媒体争相报道,陈凤霞成了“典型”,成了“希望大使”……

在调研过程中,团中央的干部们面对“陈凤霞现象”,他们思考了很多很多: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代,确实出现了“道德滑坡”的现象,有人自私自利,有人损人利己,有人甚至见死不救。但是,社会上更多的人却愿意成人之美、济人之困、排人之忧、救人之危,更不乏能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品德高尚者。像陈凤霞这样不为名、不为利,完全出于自愿到贫困乡村支教,这种行为和精神不仅值得表扬和宣传,更应积极引导,发扬光大。

团中央的干部们又想到: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举行期间,就有将近20万名青年不图报酬,志愿参加了亚运会义务总队。这支队伍忙于赛场内外,为赛事的管理安排和后勤服务做了大量的工作。

他们更记得清楚的是:1993年8月至9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第七届体育运动会上,为了“当好东道主,开好七运会”,共青团北京市委参照国际惯例,采用“公开报名,自愿参加,无偿服务”的方式,招募和组织了10万人的志愿人员服务团,对“七运会”的成功举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们还谈到在招募“七运会”志愿人员时,发生的一件件感人的故事:

一位名叫王坚的80岁的老红军来到丰台区报名站,要求参加志愿人员服务团。看着年逾古稀的老人,报名站的接待人员犹豫了:“大爷,您的身体……”

老红军笑着答道:“小同志,别看我年纪大,可身子硬朗,像维持交通秩序和打扫卫生这样的事,我还是能做好的。”说着老红军拿起笔在志愿表上认真地填上了自己的名字。

在西单报名站,一位四川口音的男子明知自己没有北京户口,不符合参加志愿人员的条件,但他非要报名不可。他一再说,从现在起直到年底自己一直住在北京,完全有时间和精力为开好“七运会”尽些绵薄之力。

在“七运会”期间,有60多位北京市出租车司机报名参加志愿服务。他们遵从志愿的原则,硬是放弃每天数百元的营运收入,除向大会领取实际消耗的汽油钱之外,无偿给大会承担接来送往的服务。《七运晨报》是“七运会”期间最受欢迎的报纸,但它的编辑几乎都是志愿人员。他们有的是专职编辑和记者,每天义务采访和写稿,夜里编完报纸后再迎着朝阳回本单位干本职工作。他们中也有一些是大学新闻系的学生,为自己能参加这次志愿活动得到锻炼机会而异常高兴。

……

这一件件、一桩桩志愿为社会作贡献的事例表明:在团中央没有发起青年志愿者行动之前,社会上已有一大批人志愿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献爱心。

正是他们的善举,启发和坚定了团中央的决策者们在全国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决心,再加上积淀数千年之久的中华传统美德和开展数十年的大规模的学雷锋活动,为实施青年志愿者行动奠定了深广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团中央作出重大决定

1993年12月2日至7日,在北京21世纪饭店,共青团十三届二中全会正在隆重举行。

为了做好青年工作,让共青团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来自全国各地的团中央委员们怀着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共同商讨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如何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如何适应青年发展的新需要。

经过充分讨论,会议通过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我国青年工作战略发展规划》,作出了“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决定。

在共青团十三届二中全会上,当李克强代表团中央书记处向大家推出青年志愿者行动时,与会者报以热烈的掌声。

什么是青年志愿者行动呢?团中央的文件上这样写道: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宗旨是:通过开展青年志愿服务,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提高青年整体素质,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做出贡献。

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就是要立足社会需求,在党政关注、群众急需、青年热心的好事和急事上有所作为。通过青年志愿者的实际行动,在社会上倡导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新风和正气,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促进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同时也使青年在服务社会。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树立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义务观念,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从此,“青年志愿者”这个温暖人心的名字诞生了。这一担负着社会责任、散发着如火般热情的名字走进广大青年的心中,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只要一提到“青年志愿者”,人们就会把它和高尚联在一起。

志愿者是指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计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服务的人员。

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曾说:“志愿者的动机一言以蔽之就是奉献——他们奉献自己的时间、精力,奉献自己的技术和才华,更重要的是,他们奉献着人类的智慧。在他们看来,人生成功的意义不在于能得到什么,而在于能给与社会什么。他们坚信,世界会由于他们的努力而有所改变。”

在一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研究报告》中,专家学者们有这样一段评价: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是伴随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而诞生的。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青年志愿者行动即获得广大青年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参与,活动本身得以蓬勃发展,与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各阶层的需求与当代青年的心理认同密不可分,与活动内容和形式在基层的可操作性及不同社会群体中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密不可分,与组织系统有效的运行机制和民间机构的热情支持密不可分,同时也与活动本身所追求的价值观念密不可分。可以说,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在活动主体、服务对象与社会需求三者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中产生、发展、壮大起来的。它以符合人民群众需要、符合当代青年特点、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等诸多特性,而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项生机勃勃的闪烁着人性光芒的伟大事业。

事实证明,这样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是伴随着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而诞生的,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这项活动发展十分迅速。

团中央阐释志愿者行动

1993年,在共青团十三届二中全会上,当时的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李克强在谈到推出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必要性时,一口气列出了社会上10几例见危不扶、见难不救甚至落井下石的事件。

他的话在团中央委员中引起了极大反响,也使大家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实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内涵和重大意义。

团中央认为:

第一,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种新载体。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需要一定的载体和机制来保证这一建设的落实。青年志愿者行动,正是从时代进步的必然性上去落实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载体。广大青年志愿者所倡导的扶危帮困、扫盲文教、社区服务、抢险救灾等方面既弘扬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又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好转和平等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

第二,青年志愿者行动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必然要有竞争。竞争作为经济运行手段是铁面无情的,但是,社会应该是有情的。这就意味着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是需要加强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

服务保障的充分实现既不可能完全依赖政府,也不可能全部通过市场交换方式得到。这就需要有人提供志愿服务。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志愿服务是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中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第三,青年志愿者行动还是培养世纪新人的有效途径。志愿服务活动不仅会使参加者亲身体验到为公共利益奋斗的快乐,在社会赞赏中激发出自己的热忱,培养起高尚的情操,而且还能使他们丰富人生阅历,增长自己的才干和技能,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人生的价值。

作为有组织、大规模的青年志愿者活动,虽然是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诞生的,但是,志愿服务和志愿精神在我国却有着悠久而又深厚的历史和传统。

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我国古代思想家讲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等,都是倡导人们推己及人,去做善事,去帮助他人。

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的青年志愿者行动弘扬光大了中华民族的这些传统美德。

志愿精神和志愿者行动不仅与中华传统道德文化有着深广的联系,而且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道德文化也一脉相承。

学雷锋、做好事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标志性工程,也是几代青年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的重要行为模式,它有力地促进了几代青年的健康成长和整个社会的进步。

20世纪60年代的雷锋精神实质是:忠于共产主义事业,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在各种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干一行爱一行,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在平凡的工作中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事业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进入90年代以来,伴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学习雷锋活动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创新,青年志愿者行动随即而生,志愿精神正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不仅因为志愿者行动和学雷锋活动在根源上有许多相通之处,如两者都是在不图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社会作奉献等,而且因为二者的内容有很多共同之处,即都是为别人着想,为社会做好事。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学雷锋活动的创新和发展。

志愿服务所具有的一个最重要特征是自愿性。正是由于这种自愿性,才使志愿者行动的群众基础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为志愿服务走向日常化和社会化开辟了道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陆建华博士说:

青年志愿者行动为什么在广大青年中反映强烈,好评如潮,关键在于这次活动符合青年人对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的精神需求。青年人热情好动,在追求自我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愿意为社会作贡献。以前我们不太注意到青年人的这种需求,或者是赋予了这种需求以太重的其他色彩,把青年们吓回去了。青年志愿者行动以志愿为主,“志愿”二字本身对青年即具有相当的号召力。在这项以自愿为前提的活动中,参加活动的动力来源于自愿者自身,因此参与热情更高,更加具有主动精神和认真负责的态度。

志愿精神决不仅仅是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施舍,它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其行为本身。它是一种使全人类变得更加和睦、更加美好的崇高事业。

二、开展活动

●在北京至深圳的京广铁路沿线开展“铁路青年志愿者迎春运送温暖”活动,是中华大地上出现的第一支志愿者队伍,也是“青年志愿者”旗帜首次在中国大地上飘扬。

●一个夏季的晚上,青年志愿者刘庆继正发着高烧。忽然,大雨滂沱,他不顾身体的虚弱,骑车直奔双残户高金淇家。

●成人预备期志愿者活动的主题口号是“迈好成人第一步,先做青年志愿者”;“帮助他人、完善自己、服务社会、弘扬新风”。

建立第一支志愿者队伍

1993年12月19日,全国铁道团委在团中央和铁道部的支持下,率先组织两万多名青年铁路职工,在北京至深圳的京广铁路沿线开展“铁路青年志愿者迎春运送温暖”活动。

这是中华大地上出现的第一支志愿者队伍,也是“青年志愿者”旗帜第一次飘扬在中国大地上。

在长2400多公里的京广线上,参加营运的列车达33趟,沿途有120多个车站,是全国铁路少数几个乘客特别多,营运公里长的线路之一。

两万多名青年铁路职工分成860多个志愿者小组,在打扫车站卫生、维持车站秩序、为旅客排忧解难、帮助有关部门查堵易燃易爆危险品等方面,热情积极地开展志愿服务。

在北京站大厅,巨型屏幕上,“热心献社会,真情暖人心”的青年志愿者口号显得十分耀眼。一个个身穿路服,肩披绶带的志愿者,或扶老携幼,或帮助旅客拎行李,或解答旅客咨询。

在候车室里,志愿者们有的散发安全、文明乘车的宣传小册子,有的提着水壶热情为乘客送开水。许多乘客捧着热茶杯,连声说:“好久没见车站送开水了,谢谢,谢谢!”当他们得知这是铁路共青团开展的青年志愿者活动时,又连声说“志愿者好,志愿者好!”

在列车上,有许多感人的故事。列车员张莹在一次值乘中,遇到一位看上去身体不舒服的老年人买了一盒盒饭,但只吃了一口就满脸痛苦地推到一边。

张莹走上前去一问,才知道老人患有食道癌,盒饭太硬了,难以下咽,他想吃点面条。张莹忙到餐车请师傅做了一碗鸡蛋挂面,端过来细心地喂老人。

突然,老人一阵咳嗽,面条夹着痰液给张莹喷了一脸一身。老人急得不知说什么好,一脸窘相,但张莹却轻轻安慰他说:“没关系。”

张莹到乘务员室换了一身衣服,洗干净了脸,又面带笑容地回来端起碗接着喂老人。

老人忍不住了,大滴大滴的泪水滴入碗里……

提到这次青年志愿者行动,当时的全国铁道团委书记许树森说: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发展较快,客流量也迅速增加,但受财力等多种因素制约,我国铁路运输建设却相对落后。到了“春运”时期,车上挤得满满的,车站仍滞留大批旅客。这给车厢和车站的卫生清扫,为乘客服务等都带来很大困难。这次我们在京广线开展“铁路青年志愿者迎春运送温暖”活动,许多机关干部和其他线路的青年都放弃休息时间,志愿为乘客服务,很受乘客欢迎,效果很好。

青年志愿者的第一次行动,就受到人们的广泛好评和支持。

铁路系统青年志愿者行动顺利完成以后,各地志愿者行动也如雨后春笋,广泛展开。

一时间,中华大地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如冬天里的一把火,由大城市燃至中、小城市,由青年而向中老年蔓延。这一团火起初星星点点,继而呈燎原之势,那一片片红艳亮丽的火光,给世界带来了暖人的春意。

实施一助一服务计划

1994年3月,团中央下发《关于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一助一’长期服务计划”的意见》。“意见”要求,各地青年组织积极实施“一助一”长期服务计划,使青年志愿行动走向深入,走向持久,走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当中。“一助一”长期服务计划是指一支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或一名青年志愿者,针对弱势群体,与社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优抚对象、烈军属、残疾人结对,定期上门开展帮扶工作,或者利用假期的有利时机,让社区贫困学生与大学生结对,进行免费家教服务。

唐山市1976年遭受了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大地震浩劫,使4000多名儿童失去双亲成为孤儿,16万人受伤致残。市委针对这一实际,于1994年初向全市青年志愿者发出了“三进千家门”的号召。

号召要求:“一进千家门”,了解全市孤残群众困难;“二进千家门”,明确具体服务目标;“三进千家门”,与残疾人和孤寡老人结成“一助一”对子,实施帮孤助残的“一助一”长期服务。

参加帮扶的志愿者发出承诺:每年为每位帮扶对象提供不少于120小时的志愿服务。

一个夏天的晚上,青年志愿者刘庆继正发着高烧。忽然,外面下起了瓢泼大雨,他顾不上身体的虚弱,骑车直奔双残户高金淇家。

路上,刘庆继好几次摔倒在泥泞中,手、胳膊、腿全都磕破了。当他赶到高家时,只见夫妻俩正坐在轮椅上端着脸盆接雨水。

刘庆继没来得及说什么,迅速爬上屋顶,用自己的雨衣盖住了漏水处。由于一时难以找到维修的材料,他又冒雨返回自己家,拿来木板、油毡等,再次爬上屋顶,把漏雨的地方补得滴水不漏。深夜2时,刘庆继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休息。

1997年7月的一个星期天,大雨下个不停。康复村7排1号王胜先给路南区青年志愿者助残服务站打电话,告诉他们自己家里下水道堵塞,急需疏通。

青年志愿者们火速赶赴现场,只用了一个多小时,康复村23户人家的下水道全部被疏通了。

志愿者官勇原是百步亭物业公司保安,现为社区育才国际小学门卫。2005年,官勇得知李奶奶老两口居住在百步亭,唯一的女儿远在深圳,老伴身体很不好。

了解李奶奶的情况后,官勇决定与她结对子,照顾老两口的生活。每天,他都会上门看看,老人有没有什么需要,知道小区停水,他总会提前帮老人安排好。

2006年8月,李奶奶要去照顾远在深圳待产的女儿,但又放心不下年迈多病的老伴,情急之下,老人想到了官勇。

官勇二话不说,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不仅照顾老人的日常起居,还定期陪老人到医院做检查,督促老人按时吃药,认真地履行这“儿子”的职责。

志愿者夏玮是社区群众干部,她用自己的青春和活力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为空巢老人带去欢乐和温馨。天上月儿圆,地上人团圆。中秋节时,她带领文艺志愿者们为老人们奉献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

志愿者龚成经是华工大二学生,住安居苑A区。家庭贫困的他是在社区众多好心人的帮扶下走进大学校园的。为了回报社会,龚成经与社区内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小学生结对,利用周末休息和假期时间提供家教服务。

龚成经不仅帮结对的学生复习功课,传授学习方法,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身边同学的事迹鼓励学生,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鼓起与命运抗争的勇气。

成立社区服务站基地

1995年4月,在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和北京市达因集团的帮助和支持下,中国青年志愿者海淀服务站正式成立。

这是我国第一个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站。它的成立,标志着社区志愿服务的基地建设正式开始。

1995年初,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学联开始“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站”创建试点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到2002年年底,全国不同类型的志愿者服务站从最初的1500多个已发展到3万个。北京、上海、长春、成都、青岛、南京等16个城市,主要城区中50%的街道都成立了服务站。

社区服务站的成立,使青年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更加方便,使青年志愿服务有了经常化的办公地点。志愿者们通过服务站的组织管理,将点点关爱奉献给社会。

海淀服务站挂牌成立的第二天,立即向社会公开招募志愿者,报名者十分踊跃。在招募志愿者的那些天,每天都有近百人前来报名。

仅半年多时间,服务站就招募到5000多名志愿者,他们为海淀区170户老科学家、老教育家、老干部提供“一助一”服务,为一些公益事业和家庭提供临时性和阶段性的志愿服务。

1995年5月份服务站刚建立时,许多老人对青年志愿者能不能长期坚持服务、服务的质量怎样等抱有怀疑态度。

原中科院宣传部副部长谷军老人离休后体弱多病,得知服务站为“三老”提供志愿服务的消息后,他悄悄和老伴一起来服务站观察了两次,还是没有下决心让他们提供服务。

谷军老人的邻居郑秀老人一直由服务站提供服务,两个志愿者每周两次上门服务,别人都以为是老人的亲生儿子,郑秀老人见人就夸志愿者好。

在郑秀老人的影响和说服下,谷军老人一家终于消除了疑虑。当他和老伴第三次来到服务站时,就不再是来观察了,而是主动要求服务站为他们提供生活服务。

谷军老人在临终前送给志愿者的一本书上写道:“感谢志愿者”。他并没有想到,在他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旅程中,给他最后的也是最珍贵的温暖和关怀的青年志愿者,是一位外地来北京打工的锅炉工。

有一位下肢瘫痪的残疾人一个人住在一座家属楼的3楼。有一天,他在看电视的时候偶然记下了海淀志愿者服务站的电话号码,没想到很快就派上了大用处。那是他心脏病突然发作,在毫无办法之际,他想到了服务站并打了求助电话。

服务站一接到电话,立即借了一辆车赶到他的住所。当志愿者撞开这位残疾人的门时,他已经不醒人事了,他们背着昏迷的残疾人从3楼下来。他平时用于排尿的尿袋突然打开了,把背他的志愿者淋得满身都是尿液。

匆忙赶到医院时,医生说,再晚一点,生命就非常非常危险了。这位残疾朋友后来说,假如他没有记下这个电话号码,假如他没有打这个电话,假如打通了没有人去,他发生意外肯定不会有人知道。

后来,这位残疾人也加入了志愿服务队伍,用他在英语和计算机方面的特长,帮助服务站翻译和整理了大量文件,并且和许多志愿人员成了无所不谈的好朋友。

开展成人预备期活动

1996年4月,为了使青年志愿者活动在更深更广的层次上展开,共青团中央在全国推出了“成人预备期志愿者活动”。

这项活动抓住16至18岁中学生向成人公民成长这个非常重要时期,把成千上万的中学生动员起来,号召他们开展每年不少于48小时的志愿服务。

这是青年志愿者行动与18岁成人仪式教育活动有机结合的成功实践。

成人预备期志愿者活动的主题口号是“迈好成人第一步,先做青年志愿者”;“帮助他人、完善自己、服务社会、弘扬新风”。

成人预备期志愿者活动的服务对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中学生围绕环境保护、城乡建设、重点工程等开展公益性志愿服务;二是组织中学生为孤寡老人开展以生活服务为主的“一助一”志愿服务活动。“成人预备期志愿服务活动”首先在湖南省展开。

1996年3月20日,共青团湖南省委下发《关于开展成人预备期志愿服务活动的通知》,要求在基础好、起步早的长沙、衡阳、湘潭等地市和栩山中学等10所学校率先实施,作为此项工作全面推进的首次试点。

这项活动要求,各级团组织要把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双休日作为成人预备期志愿服务活动的集中行动时间,并把志愿服务48小时作为成人预备期青少年参加成人仪式的前提条件。

共青团湘潭市委在发放统一的“一助一志愿服务卡”和《青年志愿者服务手册》的基础上,还专门制作《成人预备期志愿服务登记册》,实行持服务登记册参加成人宣誓仪式的制度。

衡阳创办了成人预备期教育学校,以衡阳青少年宫和湖南第三师范学校为基地,对成人预备期的青少年进行集中专门培训,开设“公民素质教育”、“国情、市情教育”、“法制、道德教育”三门课程,统一使用《中国公民手册》和团市委会同有关部门联合编印的教材。

3月27日,共青团湖南省委副书记胡伯俊带领长沙卷烟厂和稀山中学的青年志愿者,冒雨慰问了因抢救国家财产英勇献身的望城县稻山村冯石奇勇士的家属,并举行了结对服务仪式。

长沙卷烟厂团委当场将全厂团员青年的募捐款2000元交到了冯石奇父亲的手中。随后,稽山中学团总支书记与冯石奇勇士的双亲签订了“定点服务户”协议书,当场将一块“成人预备期志愿者定点服务户”的牌子挂到了勇士家的墙上。

此后,50名青年志愿者将轮流为其进行日常服务,包括春耕、双抢、秋收等无偿帮工。

同日,共青团衡阳市委组织2000多名中学生参加18岁成人仪式,并走上街头开展义务服务活动。

他们还组织500多名中学生与市区的100名有困难的老年复退军人、伤残复退军人和烈属、见义勇为英模及家庭签定了“一助一”长期服务责任书。

4月初,共青团韶山市委、宁乡县委分别将韶山和花明楼,即刘少奇同志故居所在地,定为“十八岁成人仪式基地”和“双休日成人预备期志愿服务基地”,并组织了相应的活动。

自成人预备期志愿服务活动启动以来,共青团河南省委采取以郑州、开封、洛阳三城市为活动源头,继而带动其他重点城市的推进办法,在招募的基础上,组织中学生成人预备期志愿服务队,围绕环境保护、城乡建设、重点工程等开展公益活动,并为社会上特困群众提供生活服务。

每到双休日,省会郑州总是活跃着一批16至18岁的青年志愿者,他们把温暖送到敬老院、干休所、孤寡老人的家中。

1996年4月8日,为了给广大中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渠道,郑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在服务需求相对集中的华联商厦总服务台、公交公司103电车紫荆山站、交警支队市委岗、社会福利院四个地点,建立了“郑州市双休日志愿服务基地”,并建立双休日成人预备期志愿服务制度。

洛阳市在市牡丹广场、王城公园、解放路、玻璃厂路、定鼎路等市区繁华地带设立“青年志愿者文明标志区”,围绕洛阳牡丹花会,组织适龄中学生,在这里开展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

4月7日,共青团洛阳市委组织500名18岁中学生,在全国重点水利工程小浪底水库,举行“成长在母亲河畔”18岁成人仪式,并种植成人纪念林。

成人预备期志愿服务,是青年志愿者行动与18岁成人仪式教育活动有机结合的成功实践,它抓住16到18岁中学生向成年公民成长这个关键时期,把成千上万的中学生号召起来,把对青少年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引导到青少年履行公民义务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与此同时,中学生成人预备期志愿服务的地方性立法也在推进之中。北京、上海、湖南及南京、广州等省、市的人大相继通过了专门的决议,为16到18岁中学生参加成人预备期志愿服务提供了法律保护。

成人预备期志愿服务已在全国普遍展开,成为新时期中学生素质教育和道德实践教育的有效途径。

实施志愿接力扶贫项目

1996年11月4日,从北京、上海、江苏、山东等9个省市来的22名青年志愿者,在团中央大楼前留下一张合影后,踏上了前往山西静乐县接力扶贫的征程。

希望工程实施后,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静乐建成了一所又一所希望小学,但是,许多希望小学有了房子却缺乏老师,中小学生辍学率仍然很高。

静乐人生活艰苦,苦了几百年。但是几十年来,静乐人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娃们不能去放羊,娃们要去念书!扑面而来的笑脸,老区人民的热情好客,让这些从北京、上海来的年轻人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他们也清楚,光凭自己的力量,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这里的面貌。但是他们默默地下了一个决心,在这里的一年,绝不松懈,一定要教好班上的孩子。这些来自大城市的青年志愿者来不及安顿好住所,第二天就踏上了讲坛。

在为期300天的志愿服务中,他们直面艰苦的物质生活条件和与世隔绝的单调文化环境,忍受离亲别子、寂寞相思的痛苦,过着与山区普通农民一样的生活,却尽职尽责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他们还根据当地实际和自身所能,积极拓展服务内容,做了许多实事、好事。如开展校际“手拉手”、办校广播站、建图书阅览室、集资打水井、树旗杆、剪果枝、搭蔬菜棚、出义诊、搞推销等,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好评。

在静乐,担任教师的志愿者每人每周都承担10节以上的教学课程。教育学硕士王树生,是康家会中学公认的最好的语文教师,所教班级语文成绩名列全县前茅。

王树生采用全方位的教学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的成才意识,唤起他们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信心。

在课余时间,王树生积极与外界联系,促使康中与北京的两所中学结成了联谊学校,获赠图书1万多册,文具2万多件,衣物1000多件,人民币6700元。用这些物资、资金,王树生等志愿者建立了学校图书室和镇青年科技图书站,并资助了150名即将失学的特困生。

服务于辛村故宫希望学校的张燕红每周要上22节课,语文、数学一肩挑。这位年仅20岁的青年志愿者还积极筹建少先队组织,主动担任大队辅导员兼中队辅导员。她为故宫希望学校募集衣服1500多件、书籍2500多册、文具盒250个、铅笔4000多枝、教学投影机一部、风琴一台、现金2000多元。

杨敏则自己掏钱买了薄膜、化肥,在校园里搭起了蔬菜大棚,教学生们科学种菜,还养了100只肉鸡。

为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张燕红、杨敏、洪哲等志愿者创建了“萤火虫艺术团”和校园广播站,除了在本校演出外,还利用节假日到其他学校演出。

服务于段家寨中学的鲁亚、沈雷等摸索出一套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他们邀请北师大3位教授到静乐县,就教育管理等方面做了3天专题讲座,并开辟第二课堂,建立了文化宣传队和校广播站。

志愿者的到来,使丰润镇中学的初中物理课得以开设,周伟学所带的班,物理成绩名列全县第一,及格率从25%提高到75%。

服务于县医院年龄最大的志愿者陈其一大夫,离家别子,将全部爱心都倾注给老区人民、倾注给病人,被人称作“真正的白衣天使”。她利用春节的短暂假期,通过上海团市委帮助,为当地联系到了价值10多万元的医药用品。

服务于县燕麦粉厂的韩法军、田锋努力发挥技术优势,帮助燕麦粉厂设计图纸,开发产品,宣传营销等,为燕麦粉厂系列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开拓了新天地。

扶贫接力计划静乐项目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赢得了山西省各级党政领导、团中央书记处及国际有关组织的高度评价。

原中共静乐县委书记王炳升说:

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其本身的作用。志愿者的到来,不仅使新知识、新技术得以传播,也带来了一种新观念。对贫困地区来说,青年志愿者是一支充满生气的新生力量,是科学技术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

时任中共忻州地委常务副书记的梁滨说:

青年志愿者给我们老区人民带来了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气息,他们播种的是希望,收获的是进步和文明,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对忻州地区干部、群众具有很强的启发、教育和激励作用。

1996年12月14日,中共山西省委书记胡富国与志愿者进行座谈时,称赞他们为山西的建设与发展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亲笔题词:“有志者大有作为。”

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姜大明考察了志愿者的服务情况并为志愿者们送行。他说:由城市社区到贫困农村,这是志愿者行动的拓展。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志愿人员组织项目官员苏前,在考察扶贫接力计划“静乐项目”开展情况后认为:

对我们在中国实施国际志愿扶贫项目很有启发,志愿者的招募。管理及运行机制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

大学生志愿到山区支教

孙雅艳,是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辅导员,中国扶贫接力计划青年志愿者。她多次来到贫困的百色山区扶贫支教,用音符点燃了壮乡孩子们对音乐的渴望。

2001年,当她还是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大二学生时,就与广西百色结下不解之缘。一次在宿舍楼下看到在百色支教校友发出的帮困助学倡议,她捐赠了爱心物品并在衣物中放了一封信。

在信中,孙雅艳诚挚地表达了自己想资助一名贫困生。一段时间后,她惊喜地收到校友的回信,信中还向她推荐资助一名壮族女孩。

从那以后,一个又一个素未谋面的贫困生走入孙雅艳的世界。孙雅艳已用自己积累下来的工资、奖金、兼职酬劳,以及5次献血的补助共13多万元,资助38个学生。

在与孩子们的书信交往中,孙雅艳和孩子们的心越走越近,孩子们也把她当作了亲人。刚开始他们称呼孙雅艳“尊敬的孙老师”,后来是“孙雅艳姐姐”,再后来就都亲切地叫“艳姐”。孩子们获得成绩或遇到痛苦,总会在第一时间告诉她。

在孙雅艳看来,自己只付出了一点点,但山区的孩子却把这当作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一个孩子在回信中写道:“虽然我生长在贫困中,但我感到我是最幸福的人,因为我拥有了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爱。”

还有一些没有获得她资助的孩子也常常给她写信。有时,孙雅艳也觉得自己能力有限,但他们把爱寄托在她身上,她就必须把这份爱承担起来。

珍藏着这2000多封信,那质朴的文字和一颗颗对自己信任的心,使孙雅艳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2004年暑假,在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留校当辅导员的孙雅艳,带领13名大学生第一次踏上百色这片红色土地,开展“音符串起希望”三下乡活动。

第一场演出在田阳县雷圩初中。操场上站满了衣服破旧却非常欢迎他们到来的孩子,他们急切地询问:“谁是艳姐?谁是艳姐?”相认后,一个受她资助多年的孩子很兴奋地扑倒在她怀里,搂着她,忽然放声大哭起来。

演出后,孩子们一个个冲到台上,把用山花编成的花环戴到她的头上、脖子上。那一刻,孙雅艳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人。以后,每年暑假她都会带着学生来到广西百色演出。

2007年暑假离开百色时,正好遇到“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招募志愿者。孙雅艳回到上海,办理了停薪留职、研究生休学手续,6次踏上南下百色的列车。

来到百色,孙雅艳申请到最偏远的田阳县玉凤镇坤平中学做艺术老师。第一堂音乐课上,孩子们竟把音阶“1234567”读成阿拉伯数字“1234567”!经过不懈努力,孩子们终于能把歌声唱整齐了,于是孙雅艳就着手筹建校园合唱团。

2007年12月28日,坤平初中举行元旦文艺晚会,所有的学生、家长和村民都早早地到操场来观看演出。看着台上一个个脸泛红晕的孩子,听着天籁般的童音在山谷中回荡,孙雅艳流泪了。那一刻,她想这应该是一生中最值得做的事。

支教志愿者几乎都有家访经历,孙雅艳利用周末进行家访,走遍玉凤镇的10个村子30多个屯,家访学生200多名,下一步打算把家访扩大到其他乡镇。

有些地方不通车,必须步行两三个小时的山路;有时家访回来,天已全黑,还要趟过溪流,摸黑走夜路。

在家访过程中,孙雅艳会把学生的基本状况记在本子上,然后整理成册,通过电视、博客、社会组织等方式寻找资助人。看到他们的消息,很多热心人寄来大量物资,有的表示希望资助孩子。

孙雅艳这样说:“这次的支教期很短,但以后我还会尽力去做,在扶贫接力的这条路上,我要不断地走下去,因为我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因为我被山里的孩子召唤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