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3 18:00:32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试读:

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考试科目: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一、基础知识简答(40分)

1在人类传播史上,媒介形态的发展过程。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二、论述题(40分)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及其对新闻传播的影响,请结合实例论述。

三、案例分析题(70分)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2009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迅速,总产值已达到799.4亿元,首次超过当年图书出版总产出规模。数字出版带来不同媒介的融合的趋势。

请举出实例(印刷出版数字化、手机出版、电子阅读器等)论述数字出版的特点,并论述编辑出版人员在当今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简答(40分)

1在人类传播史上,媒介形态的发展过程。

答:语言的产生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传播的开端。从语言产生到信息社会,人类传播本身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传播是通过一定的媒介、手段或工具来进行的。根据媒介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可以把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区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和电子传播时代。不过,这个历史进程并不是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进程。具体来说,媒介形态发展过程有以下几个阶段:(1)早期媒介

早期“媒介”还不能被视为真正意义上的媒介。因为早期传播时通过人体器官(触觉、嗅觉)、手势、面部表情、实际的动作、物体、简单图形以及发出原始性的声音、模拟性的声音,通过简单敲击发出声音,向别人传递信息。因此,早期媒介并不完整,并不依赖语言进行传播,是最为原始的传播形式。直至语言的产生才出现第一种媒介形态,但是语言并不仅仅是一种传播媒介,同时也是人的思维本身。

①语言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大致从人类摆脱野蛮状态,组成原始社会开始,一直到文字的出现结束。口语最初仅仅是一种将声音与周围事物或环境联系起来的符号,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逐渐提高了它的抽象能力,成了一种能够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符号系统。与此同时,口语也大大促进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

②语言的产生无疑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直到今天,语言依然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作为音声符号的语言是有其局限性的:

a.语言是靠人体的发声功能传递信息的,由于人体能量的限制,语言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

b.语言使用的音声符号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事物,记录性较差,语言信息的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于人脑的记忆力。

因此,语言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巨大限制,在没有诸如电话等语言媒介的情况下,它只能适用于较小规模的近距离社会群体或部落内的信息传播。(2)文字媒介

①文字是人类传播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重大里程碑。如果说语言的产生使人类彻底摆脱了动物状态,那么文字的出现就使人类进入了一个更高的文明发展阶段。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生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②文字发明具有重要意义:

a.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它能够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使人类的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和储存不再单纯地依赖人脑的有限记忆力。

b.文字能够把信息传递到遥远的地方,打破了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

c.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化的传承不再依赖容易变形的神话或传说,而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3)印刷媒介

①文字出现以后,人类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手抄传播阶段。手抄传播效率低、规模小、成本高。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

②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经过欧洲工业革命的推动,印刷技术不断革新,迅速跨越了人力生产而进入机械动力和电力生产的阶段。印刷机的出现迎来了近代报刊的诞生,伴随着读写能力的普及,印刷媒介开始在社会变革和社会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4)电子媒介

①电子传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电子传播的媒介,可以分为有线和无线两种系统。有线系统起源于莫尔斯发明的有线电报和贝尔等人在19世纪70年代研制的电话系统。无线系统的出现以意大利人马可尼1895年的无线电通信实验获得成功为标志。

②电子媒介为人类传播带来的变革并不仅是空间和速度上的突破。从人类社会信息系统发展的角度来看,电子媒介还在另外三个方面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a.它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这两个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形成,使人类文化的传承内容更加丰富,感觉更加直观,依据更加可靠。

b.电子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的诞生,电脑开始执行人脑的部分功能。电脑兼有信息处理、记忆和传输功能,其信息处理的速度快、精度高,记忆也比人脑更加牢靠和准确。

c.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人类传播媒介大融合的时代。数字技术把分散发展的文字、音声、画面、影像媒介都整合到一个有机互联的传播系统中。

一切形式的传播媒介都在一个不断扩大的、复杂的自适应系统以内共同相处和共同演进。每当一种新形式出现和发展起来,它就会长年累月和程度不同地影响其他每一种现存媒介形式的发展。所有形式的传播媒介在产生、发展、壮大过程中都会相互影响,不断演变,交织共存在一个不断扩大的、复杂的媒介系统中。每一种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和发展,总会或多或少,或早或晚地对既有媒介形式产生某种影响。媒介共进共存规律的结果,是传播渠道呈现多样化的倾向。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答:随着传播技术革命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传播学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传播学基础理论体系的建设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任务,这一切都必须从科学地界定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入手。(1)定义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中设了《传播》一章专门加以论述,并为传播下了这样一个广为人知的定义:“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

将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加以结合,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这样一个定义,有助于我们更客观地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传播的客观规律。综合许多传播学者的见解,我们认为把握这个定义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这些方面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2)特点

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它是一个将单个人或少数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这里的共享概念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施拉姆说:“传播一词和社区(community)一词有共同的词根,这并非偶然。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所谓社区也就是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的。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行为的发起人通常处于主动地位,但传播对象也不是单纯的被动角色,他可以通过信息反馈来影响传播者。双向性有强弱之分,但任何一种传播——无论其参与者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必然是一种通过信息的传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信息的传播要经过符号的中介,这意味着传播也是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符号化即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意义)转换成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而符号解读指的是信息接收者对传来的符号加以阐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反馈也包括在符号解读基础上的再次符号化活动。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或传而不通,或导致误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当我们将传播理解为“行为”的时候,我们把社会传播看作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在此基础上考察人的传播行为与其他社会行为的关系;当我们把传播解释为“过程”的时候,着眼于传播的动态和运动机制,考察从信源到信宿的一系列环节和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关系;当我们把传播视为“系统”的时候,我们是在更加综合的层面上考虑问题,这就是把社会传播看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的集合体”,不但考察某种具体的传播过程,而且考察各种传播过程的相互作用及其所引起的总体发展变化。

二、论述题(40分)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及其对新闻传播的影响,请结合实例论述。

答:人际传播也称人际交流,它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传统的人际传播的方式有谈话、书信、打电话等,而从网络的功能我们可以看出,网络中可以实现人际传播的方式主要包括电子邮件、聊天、博客(播客)、网络游戏等。(1)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

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人际传播手段,提供了很多新的人际传播的体验。它的特点也是十分鲜明的。

①传播渠道——以网络这一大众传媒为中介

关于传统的人际传播,另一种定义是:“不以诸如电视、印刷、广播或电影等媒介技术为中介而发生在人们之间的传播活动。”但是,网络中的人际传播,却是以网络这一具有大众传媒性质的渠道为中介的。这意味着以下的影响:

a.这种传播具有技术依赖性,网络及相关技术的水平直接影响着人际交流的方式、手段、广度及深度。

b.网络中的人际传播与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及大众传播的界限并不是清晰分明的,因此,很多时候,人际传播的影响可以演变为更广泛的社会影响。

②传播手段——多种手段并存,文字交流为主

由于技术的发展,网络人际传播的手段也在不断丰富,与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人际交流手段越来越相似,甚至产生了一些前所未有的交流手段。目前的人际传播手段已经发展到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手段。但是,从目前看,文字交流仍是网络人际传播中的主要手段。除了技术上的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人们选择其他交流方式外,多数人偏好文字交流还是由于文字便于清楚地表达深刻的思想,能高效率地进行交流。同时,用文字交流可以更好地敞开心扉,克服口头表达中的羞涩感。但另一方面,由于人们不能面对面,所以一些辅助性的“语言”不能使用,这又可能削弱交流的丰富性与直接性。

③传播情境——虚拟性

a.由于网络这一传播渠道的存在,网络中的人际交流是在一种虚拟的空间情境中展开的,它消除了现实交流中的空间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没有地理上的距离障碍,没有空间大小的影响,也较少受到物理空间中的背景活动、噪音等的影响。因此,它是在抽象的环境中进行的一种交流。

b.现实世界的人际交流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干扰,例如交流者的性别、身份、地位等。但网络交流情境的虚拟性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人们之间的社会等级差异的消失。相对来说这是一种更平等更纯粹的交流,它使交流内容与技巧等的重要性得到凸显。

④传播主体——可匿名性、多面性

a.在网络中进行人际交流,人们可以选择匿名的方式,因此,具有“可匿名性”。“可匿名性”可能会使得个体的表现往往与他在现实世界的表现大相径庭。同时,这也使个体在进行自我表达时,会较少顾及社会规范的约束,比较任性。由于可匿名性,他无须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b.网络的特点也使网络人际传播中的个体可以表现出一种“多面性”。一个上网者可以同时与多个对象聊天,或者在不同时候与不同的对象交流。在不同的交流情境中,他扮演的角色可能是不同的。有些人甚至显示的性别也是时常游移的。

⑤传播范围——广泛性、偶然性

a.网络仿佛使人们随时随地处于旅途中,人们可以不断地变换交流的对象,这些交流对象的来源也更加广泛,可以说,基本上打破了地域的局限性。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通过网络进行人际传播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b.网络人际传播,很多时候具有很强的偶然性。相对来说,萍水相逢的交流对象,需要有一个较长时间的预热期,即在达到真正的交流之前,他们可能需要用很多无聊的语言来进行彼此的试探,这些试探决定他们之间是否有兴趣真正交流下去。在这个过程中,有较多的冗余信息。交流对象之间需要多长的预热期,主要取决于交流者的性格。

⑥传播辐射作用——基于人际交流的社会网络

a.对于网络中的人际传播,不仅要从个体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这个角度去认识,还需要看到它更广泛的社会意义。这就是说,网络中的人际传播可能在点对点交流的基础上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人际网络。这时,人际传播的手段与渠道,可能产生大众传播的效果。

b.网络中的人际传播网络,尤其是电子邮件和即时通信工具所构成的网络,很容易满足“病毒式营销”主要的要素要求,因此,往往是实现“病毒式营销”的重要途径。

c.除了营销外,即时通信工具所构成的人际网络也是流行文化的传播、社会舆论的传播、社会动员等的重要渠道。(2)影响

网络传播具有即时性、交互性、海量、多元化、多媒体形式、超文本结构等特点,在许多方面突破了传统新闻传播存在的局限,初步确立与构建了一些新的传播理念。在数字技术逐渐发展的情况下,网络新闻传播为传统的新闻传播赋予了新的内涵,带来了新的挑战,也产生了新的影响。

①新闻线索获知途径的变化

网络新闻的来源,一方面可通过网络自采。很多大型网站都有自己的报道团队,有自己的记者,网络记者会给网站提供原创的新闻资讯。可以预期的是,网络记者将成为新闻记者队伍中极受瞩目的一个群体。网络自采新闻追求独家和原创,这也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另一方面,网络新闻可通过网络编辑。很多网站的重头新闻并不是出自网站原创,而是转载或者由网络编辑对其他媒体新闻进行搜集整理,然后在网站上发布。随着网络新闻专题容量更大,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将对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产生重大冲击。

②新闻价值取向的变化

新闻价值是新闻满足受众认知客观现实变动情况需要的属性,“时新性”和“重要性”是两个最重要的要素。

③传播方式的变化

a.传受关系的变化。传统新闻传播理论中,传播者和受传者相互之间处于不平衡状态,传播者占主导地位。虽然近年来有人提出了“以受众为中心”的理论主张,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媒体的传受关系。而在网络中,每个人都可以是受众,又都可以成为传播者。

b.“把关人”力量的弱化。传统媒体的信息控制通过各个层级的“把关人”来完成,“把关人”在传统媒体中处于决定媒体内容的支配地位。网络时代,把关权分散,互联网“把关人”已泛滥成灾,像网民个人、网站编辑、论坛版主、知名博主等,在很多情况下都会是“把关人”。

④舆论导向的变化

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了特大暴雨。按官方的说法,这是61年一遇的暴雨,超出了北京城市排水系统的承载能力。在众多网友质疑北京城市排水系统的同时,另一股展示“爱心和良知”的舆论也在悄然形成。如一则微博的发言:“一群招呼无法归家者留宿的爷们;一群搭载路人的好心朋友;一群挡在没了井盖的排水沟前的环卫工人;一对雨点中见真情的情侣;一群积极参与救援被大水困住的人;一个牺牲在救援前线的派出所长。向这些人致敬!你们才是城市的良心!加油北京!愿北京平安!逝者安息!”类似的微博被迅速转载,成为北京暴雨信息传播中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

⑤新闻语言的变化

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网络流行语开始逐渐引领语言风潮。网络流行语主要是指某一个新闻事件在网络上传播后,经过网民的浓缩而产生的具有指代性的语言符号,如“盘他”“硬核”“我酸了”“官宣”等这些网络流行语,从本质上反映了年轻人的心理特点。

网络新闻传播加速了新闻传播的全球化进程,网络新闻的个性化、语言的生动性以及快速及时等特点,都改变了传统意义上新闻给人们的印象。在这样一个网络新闻迅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不能不认真思考这一新兴的新闻传播方式与传统新闻传播方式的融合与碰撞问题,也需要探讨网络新闻的舆论导向、价值取向、道德标准等一系列问题,使之更好地为新闻传播服务。

三、案例分析题(70分)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2009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迅速,总产值已达到799.4亿元,首次超过当年图书出版总产出规模。数字出版带来不同媒介的融合的趋势。

请举出实例(印刷出版数字化、手机出版、电子阅读器等)论述数字出版的特点,并论述编辑出版人员在当今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答:(1)数字出版的概念

2007年,澳大利亚学者给数字出版下了一个定义:“数字出版是依靠互联网并以之为传播渠道的出版形式。其生产的数字信息内容建立在全球平台之上,通过建立数字化数据库达到在未来重复使用的目的。”

国内相关学者对数字出版概念也作过描述,把“数字出版”概括为“用数字化(二进制)的技术手段从事的出版活动”。该观点认为:“不能以出版物的介质来划分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不论终端阅读的介质是什么,只要记录在介质上的内容是数字化的,并且记录的方式是数字化的,这种出版活动就是数字出版”。

新闻出版总署在《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对数字出版的定义是:“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

把该定义与上述关于“电子出版”的定义相比较,可以看出其中的主要区别在于“产品的物质存在形式”和“传播途径”,并且后者是由前者决定的。出版单位提供的产品呈纯粹的编码数字流形态,它就很容易转换成电流、光电或电磁波信号,通过有线的或无线的网络传播,不需要、也不能用各种交通运输工具发送。(2)数字出版特点

①内容生产数字化

内容生产的数字化,是指在精神产品生产阶段要采用各种数字化技术手段,使产品在内容上和形式上的所有信息都以二进制数字编码的形式记载在相应的存储设备中。

数字出版产品都要求有一定的数字文件格式。国际上通用的处理方法,是利用“可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进行标引。

②管理过程数字化

数字出版的过程也是数字出版物的设计、组织、优化的过程,通过管理活动的流程化、网络化和数字化,可以满足信息资源在加工流程、产品标准、质量管理、工作量计量、产品可观测性等生产活动方面的特殊需求。

③产品形态数字化

数字出版产品内容在载体中的记录,都是采用对原有信息信号进行处理后形成的二进制编码数字流,而这些产品的使用,都需要通过一定的解码设备。

④传播渠道网络化

在数字出版中,只要通过一定的信息网络系统就可实现传播。快速便捷,成本低廉。数字出版产品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有线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网络等。(3)编辑出版人员在当今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出版”现在正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数字出版时代的日益迫近已成各方共识,用数字化推动出版现代化已成为当今出版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数字出版对编辑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编辑通过学习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编辑知识、基础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具体而言,针对编辑工作的核心环节,应对数字出版,传统编辑需要关注以下几方面:

①把握数字出版新特点和提高选题策划能力

随着出版物载体的改变以及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相比传统出版而言,数字出版的选题策划环节显现出诸多新的特点。我们必须针对这些新特点,有效地提高选题策划能力。

a.要认识数字出版物选题策划的新要求,挖掘选题的新卖点。每一个不同类型和不同用户对象的选题,其对技术和底层支撑环境的要求各不相同,要从选题自身特点和读者需求出发,选择既能满足产品表现和用户的使用需求,又具有较强的普适性,也不影响绝大多数用户使用的技术来支持。另一方面,通过恰当地使用多媒体以及索引导航等数字出版技术,可以挖掘不同类型选题的新卖点,达到吸引读者、抓住读者、征服读者、激发读者购买欲的目的,而这是传统出版所望尘莫及的。

b.小众化、专业化、个性化选题将受到重视。由于没有印刷环节,而且营销环节由店面模式转向网络世界,一些以前因为发行量小而被众多出版社放弃的小众选题将焕发青春。这也正是长尾理论在数字出版中的有效应用。

c.要结合内容表现形式定位来策划选题。数字出版物由于可以用多媒体的形式表现,因此在选题策划中要考虑如何更好地运用各种表现形式。比如,低幼图书选题,一定要用描述性的语言,且语言表达形式不能成人化,另外在图形设计上,也不能使用线条复杂的构图,色彩运用上,要以鲜艳明快的色彩为主;又如经管读物,就不需要太多修饰,主要是以文字为主,可适当地加入PPT或者相关图片,另外可以适当进行动画演示,使论述更加简明易懂。

②加强稿件鉴别能力和编辑加工技能

a.稿件鉴别能力是胜任编辑工作的基本能力。在数字出版工作中,由于信息渠道更加丰富,信息内容更加庞杂,因此对信息的鉴别就更加富有挑战性,编辑必须从内容到形式对信息做出更加谨慎的鉴别,选出真正有市场潜力、适应读者阅读需求、新颖而且符合规范的文稿。

b.大规模快速处理和管理文稿数据的能力。由于数字出版技术构架在成熟的信息处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之上,在内容编辑加工环节中,其大规模快速处理和管理文稿数据的能力以及遍历性地查找处理问题的能力,为编辑加工带来了全新的出版理念和技术手段,为出版物的质量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因此,在内容的编辑加工过程中,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满足不断细分的小众市场和专业市场的产品需求。

c.利用数字出版技术揭示内容、管理内容。传统出版在设计时考虑的多是平面构图与纸张油墨的适应性能等,而数字出版要求编辑组织出版内容时向支持主题检索、开放链接、知识发现等方向发展。编辑要学会利用数字出版技术揭示内容、管理内容。使内容的表现更为丰富多样,使读者感觉更加体贴。同时,利用数字技术整合优秀的内容资源和作者资源,在线互动,做到许多纸质平面出版所难以做到的东西,如引文自动链接、检索词开放链接等。

③拓展营销渠道扩大数字出版物增值空间

a.编辑自选题策划环节要考虑产品的发行方式。数字出版物由于能以手机版、网络版、电子版、印刷版等多种形态进行传播,其产品的发行销售渠道就比传统图书宽广了许多,赢利模式及推广模式也更丰富了,产品的增值空间则更有想象力,从而使得整个产业在一个全新的产业链中得到有效拓展和延伸。

b.在选题整体策划时,必须考虑以哪种方式,或结合几种有效的方式,使产品最终通过渠道走向市场。比如专业出版领域的选题、建立在海量内容基础上的在线服务,最充分地体现了数字出版大规模定制的个性化服务和方案提供者的特点,因此营收确定,且增值幅度大,成长性喜人,这是目前最为诱人的数字出版类型。数字出版中编辑参与拓宽营销渠道,以多种形态进行销售,可以有效加大利润空间,探索更多更好的赢利模式,同时发掘新的优秀选题。

④转变编辑行为积极参与数字出版活动

a.数字出版时代,国家对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网络文化产品的规模提出了高要求。为此,提高编辑人员对数字出版的意义和内涵的认识,调动编辑参与数字出版的积极性,方可有效推动中国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发展。而作为编辑应主动参与各项数字出版活动,去探索、熟悉数字出版的各项流程。由于数字出版尚处于初期阶段,很多技术和模式还需要再探索,编辑的主动参与将很好地优化数字出版的流程,从而逐渐摸索出更加合理的赢利模式。

b.编辑需要更加主动和深入地去接触数字出版,要善于组织技术和文化的结合,善于把握文本阅读和人本阅读的转向和内在联系,不断强化认识、不断反思,并具有超前意识,为大众创造出更多的精美图书,并引导读者的阅读趋向。

c.传统编辑无法改变数字化阅读发展的趋势,却可以通过运用数字技术改变传统阅读之不足,从而使读者在文化和社会生活中享受到新技术带来的乐趣。而这实际上也是在不知不觉中参与了数字出版的活动,并且推进了数字出版的进程。

数字出版对编辑主体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以上几点,编辑在日常工作中也要在细节中注意培养应对数字出版的能力,比如编辑还应充分培养社会活动能力,掌握更多更牢靠的作者资源,广泛积累内容资源,同时还要在签订出版合同时增加数字版权条款,做到有备无患。技术的日新月异正在推动整个出版产业的迅速变革,在数字出版趋势下,传统出版编辑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从容应对即将到来的数字浪潮,才能在数字出版时代拥有更大的市场竞争优势。

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考试科目: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一、问答题(40分)

1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具体意义。

2议程设置理论的特点。

二、论述题(40分)

运用把关人理论,结合新闻出版的实例,论述把关人理论如何兑现?

三、案例分析题(70分)

给出限娱令的材料,运用传播学相关理论举例分析,说明娱乐节目泛滥的现象。

参考答案:

一、问答题(40分)

1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具体意义。

答:关于媒介技术或手段在社会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考察。在这个领域,较有影响力的是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的学说。他提出了三个著名的观点:“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以及“热媒介”与“冷媒介”,这三个观点构成了麦克卢汉媒介学说的主要内容。(1)媒介即讯息的含义

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麦克卢汉的媒介概念是广义的,它不仅指语言、文字、印刷物、电信和广播电视,而且包括各种交通运输工具,甚至服装、住宅、货币等,任何能够延伸人体功能的事物,都在他的媒介范畴之内。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传播中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因此,媒介又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在麦克卢汉看来,人类由“部落社会”到“脱部落社会”再到“地球村”,无不归功于媒介及其技术的发展。(2)理论意义

①麦克卢汉的这种观点使我们研究媒介的思维方式由平面思维进入到立体思维,从微观思维进入到宏观思维,由单一片面思维进入到全面思维。这种研究问题的视角方法有助于我们能更科学地寻找个体心理和社会变化的原因,从而制定出比较客观准确的解决问题的对策。

②它的理论突破在于:

a.它突破了人们对媒介的狭隘的认识,把媒介的概念的范围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大,对人类科技、社会活动和人类使用工具的性质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对它们的性质、功能和作用从独特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b.它重新认识了媒介的性质,强调了媒介的自身的作用,把媒介的内容和媒介的存在形式进行了综合的考察。它完全超越了传统的如何使用媒介才是至关重要的观点。这个理论的贡献主要是使人们能够充分认识到媒介的性质和特点,媒介对社会的作用和功能,认识到媒介是以怎么样的一种方式来影响人类的生活和促进社会的进步的。这种超越传统的对媒介的理解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启发了人们的认识方法。

c.媒介即是讯息这一理论对大众传媒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一般人观念中大众媒介的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即“传播什么、怎么传播”等问题,很少关注媒介自身对社会生活和人类心理产生的影响问题,在媒介批评中也很少关注这个问题。“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这已经是非常明确地说明媒介的发展和诞生必然会使人类的生活标准改变,或是引进新的标准。

d.媒介之间是相互作用的,电视、报纸、广播和网络之间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在一个地区内,这些媒介在数量和质量之间进行平衡,可以有效的进行信息传播。如果盲目的建设,是媒介种类失去平衡,反而适得其反。尤其是电视台和电视节目与报纸之间的平衡问题。

2议程设置理论的特点。

答:议程设置理论是关于大众传播与受众对于现实生活中各项大事及其重要性判断之间的关系的一种理论假说。它最早由美国学者麦库姆斯和肖提出。(1)含义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以赋予各种社会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公众关注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大众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2)特点

①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这些层面同时也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认知层面上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