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营销与运营实战手册:电商引流+用户运营+活动策划+内容运营+品牌塑造(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3 19:45:02

点击下载

作者:吴智银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社群营销与运营实战手册:电商引流+用户运营+活动策划+内容运营+品牌塑造

社群营销与运营实战手册:电商引流+用户运营+活动策划+内容运营+品牌塑造试读:

前言

PREFACE

粉丝经济、社交电商、社群经济……一个又一个概念兴起,每个概念都看似火爆,但更多的从业者却陷入茫然无措:这些概念到底意味着什么?自己到底该怎么做?为什么学了那么多方法仍然失败?

当腾讯凭借QQ超越门户网站,当微博、微信凭借社交称霸移动互联网,社交便成为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概念——没有“之一”。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谁掌握了社交,谁就掌握了用户,掌握了主动权。

然而,让人不安的是,即使是距离移动互联网、社交最近的微商,仍然不懂得如何玩转社交。

在朋友圈里发广告,就是社交电商?

在微博上发自拍照,就能成为“网红”?

在微信群里发广告,就是社群经济?

如果你对社群的理解还停留在如此肤浅的层面,那也难怪会走向失败。

社群作为新时代的一种经济模式,究竟拥有怎样的内涵?

社群是移动社交发展的产物。当人们因为同样的兴趣爱好,因为相同的身份情感,基于一致的物质、情感、痛点需求,在群主的号召下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社群。在这里,人们相互交流各自的信息,互相满足自身的需求。

社群是社交电商的进阶模式。当买卖双方之间的信任关系越来越难以建立,当第三方平台获得的信息也存在不确定时,消费者自然会选择相信熟人。因此,熟人聚集的社群,既能满足消费者的选购需求,也能满足商家的营销需求。

微博、微信等移动社交平台的蓬勃发展,以及社群经济的崛起,使得商家能够通过手机与用户面对面交流,各类App也为商家提供了多种社交手段。但很多从业者建立的社群,却逃不开被屏蔽、萧条的结局。为何社群经济显得如此难?

本书立足于众多商家的需求痛点,在准确的概念阐释中,让商家了解社群的内涵、发展以及行为模式,从而确认社群经济的完整逻辑;在详实的案例分析中,使商家也能够真正明白,究竟应该如何构建品牌社群、如何培养社群稳定用户,并引导社群用户消费、支持、宣传产品与服务,最终建立起完善的社群生态圈。

当社群经济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最佳变现手段时,商家若不能围绕产品与服务构建社群,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必将陷入困境!微商从业者、社交电商从业者、企业市场营销人员如果不能掌控社群经济模式,也必将落后于时代。

通过阅读和学习本书,读者可以借助社群生态圈的力量,在社群经济时代轻松玩转电商,在个性化、定制化的道路上不断发展,在当今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吴智银2017.11第1章社群构建:营销池塘你值得拥有1.1 做电商,不能没有社群

10年前,说起“电商”这个词,企业家们或许会不屑一顾;5年前,说起“粉丝”这个词,创业者们或许会当作笑谈。如今,说起“社群”这个词,有些人的反应仍然是“啊?那是什么?”

电子商务逐渐取代传统商业模式,粉丝经济迅速推动社交平台变现,而社群则是“粉丝经济”的升级。当下,“社群”不断流行,但很多电商却尚未认识到社群的重要性,甚至尚未理解社群的概念。这些人自然只能看着别人在社群的池塘里开心“打鱼”,而自己却无能为力。

在这个社群粉丝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没有社群,做电商就少了一条路。1.1.1 社交新模式——社群

做电商,不能没有社群。但时至今日,很多电商甚至不知道“社群”的内涵,不明白“社群”的意义。

社群,其实并非是在互联网时代下才产生的新概念。它本是社会学和地理学上的概念,广义上指“在某些边界线、地区或领域内发生作用的一切社会关系”,在人类社会中,就是指一个有相互关系的网络,诸如亲人、朋友、“麻友”“玩伴”等社会群体。

那么,社群这个概念为何在当今大放异彩呢?

如今,在谈及社群时,很多人简单地认为:“不就是微信群、QQ群嘛。”在谈及社群电商时,他们也会粗暴地为其下个定义:“在微信群里卖东西。”如果如此简单,社群也不会成为新时代电商的必备元素。1.互联网中的社群

在互联网时代,当社群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其内涵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形式上来看,社群确实表现为微信群、QQ群、微博群等形式;但从本质上来看,社群是以某一属性,将一群人集聚在一起。这一属性可以是共同兴趣,也可以是组织者个人魅力,或者是产品等。

基于互联网突破时空的属性,互联网中的社群不再局限于地域或时间。互联网连接的每一个节点,每时每刻都能够聚集在一起,畅谈兴趣爱好,交流某款产品的使用心得,接触某一位“网红”……正是因为这一特性,社群成为社交的新模式。2.电商中的社群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每一种新的社交模式的诞生,都会催生出全新的营销模式,诸如电话与电话营销、邮件与邮件营销等,而当社群这一新的社交模式出现之后,当然也会与营销等商业形式相结合。

社交平台的出现,打通了商家和消费者的阻隔,每个商家都可以直接与终端消费者对话,自然也能够更加轻易地获得消费者的关注。吸引消费者关注并非难事,关键在于——如何利用这种关注?

在以社群为核心的商业模式中,商家可以利用好的内容吸引用户,并将用户聚集在一起形成社群。在社群的运营中,不断扩大社群规模,并不断获得用户信任,最终将其转化为消费者,完成商业变现。

以大多数电商熟悉的“流量为王”的理论来看,在社群电商中,“好的内容”就是用户的流量入口,社群则可用作流量沉淀,电商则最终完成流量变现,如图1-1所示。图1-1 社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3.社群并非社区

对于社群,很多人会产生这样的疑惑:“社群除了沟通载体不同,其内涵与社区网站有什么区别呢?社群不就是微信里的社区吗?”这其实是对社群的误解。

社群的构建,并不局限于微博、微信等载体。社区同样可以成为社群的载体。社群区别于社区的关键就在于——信任关系。

很多从事互联网营销的人,都拥有社区运营的经验。与社群相比,社区更多的是提供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里,社区管理者或许拥有一定的权威性,但这种权威性却局限于“论坛管理”。如果一个影视社区管理者发帖推送某个面膜产品,那用户大概只会调侃一番。

而社群则不同,在社群中,商家可以与每个用户建立信任关系,因为这个社群的主题必然与商家的产品密切相关。比如,在旅游社群中,通过与用户持续交流各种旅游知识,当商家推送户外装备时,就很容易获取用户的信任,并由此完成流量变现。1.1.2个性化与小众化消费崛起

社群的崛起并非只是因为互联网时代或移动社交时代的到来。在构建社群的火热表象背后,其实也顺应着个性化与小众化消费的崛起。

一般而言,市场经济的发展可以分为4个阶段。这4个阶段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消费阶段,如图1-2所示。图1-2 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应着不同的消费阶段1.短缺经济

国内40岁以上的人,对于20世纪的短缺经济可能都有切身的体会。当时,各种生活必需品都十分短缺,如米、肉、布等商品,甚至只能凭票购买。2.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的到来,意味着人们进入大众化消费阶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在社会化大生产下,人们可以买到很多物美价廉的商品。此时,消费者关注更多的是商品的性能。当初国内物美价廉的国产汽车、电视机和白色家电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3.产品经济

产品经济则对应着小众化消费阶段。随着中产阶级的不断壮大,握有资金的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大路货”,开始追求更多的个性、特色或品位。

在这个阶段,企业开始由服务大众,向服务小众转变。此时,企业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把握小众市场的独特需求,并据此制定相应的企业战略,开发具有针对性的产品或服务。4.服务和体验经济

在服务经济和体验经济阶段,个性化消费开始崛起。这是因为,当小众化消费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小众化消费者会提出更加特殊的要求。于是,小众化市场继续细分,最终形成个性化消费市场,如时下很多印有个人照片的马克杯或绣有名字、特殊字符的服饰等。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正处于产品经济与服务和体验经济的交叉点,因此,在小众化和个性化消费的崛起中,借助社交平台,每个消费个体的消费需求都被放大。而在社群的集聚效应下,被凝聚的其实就是某一小众群体的需求。

这就是以社群为核心的经济模式的本质。

在10年前,如果我们讨论“社群”,便没有任何实际价值。但时至今日,伴随着个性化和小众化消费的崛起,与过去相比,部分消费者的消费能力逐渐提高,其消费心理、消费模式也都呈现出极大的差别。如果仍然不重视社群的构建,商家就难以迎合新型消费特点,最终脱离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

具体而言,新旧消费模式的区别表现为3点,如表1-1所示。表1-1 新旧消费模式对比1.独立思考、理性消费

长久以来,每家企业都希望消费者能够无条件地追随自己的脚步。但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消费者拥有太多的信息渠道,可以了解和辨别企业、产品信息。

消费者不会再轻易相信企业的过度宣传,开始独立思考,寻找可以彰显个人品位的产品;他们开始理性消费,不再人云亦云、跟风模仿。2.追求体验价值,而非价格

在如今的消费者看来,一件商品值不值得购买,不再取决于产品的价格,而在于产品本身、服务、品牌等因素综合形成的产品价值。这也是很多消费者不愿意购买便宜车、便宜衣服的原因之一。

如今,对于产品性能的衡量,不再局限于产品本身的性能,还包括购买全过程的客服体验。一个完整的消费体验,以及终身服务的理念,才能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消费者,最终形成品牌的忠实用户群。3.注重品位,注重搭配

个性化和小众化消费的独立思考,正在于塑造一个完整的个人形象。

没有人愿意自己的身上出现这种“违和感”,但内外和谐的品位、搭配,却并非短时间内可以培养起来的。这不仅需要个人的修炼,也需要他人的指导。因此,很多时尚公众号,才能拥有如此惊人的用户量。

伴随着个性化与小众化消费的崛起,企业的发展模式也正在迅速转变。过去,成功的企业大多是大而强的企业,但在如今,善于辗转腾挪的小企业,反而更能够适应新时代的消费市场,为小众化市场提供更具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为了提升个性化服务的质量,与用户保持频繁互动的社群关系,自然是不二选择。1.1.3 社群滋生信任,信任生成流量

在互联网时代,“流量为王”的法则从未过时。没有流量,就无法引导用户消费。“流量为王”的内涵其实很简单,即流量带来“看客”,再将“看客”转化为“客户”。

但在电商1.0 的思维下,电商采用的催化剂大多十分简陋,常见有促销活动、网页美化、产品包装等。为了提高哪怕1%的流量,商家也会尽量对每个字、每张图精雕细琢。这些催化剂与传统商业模式别无二致。

这种手段最初尚能发挥效用,但随着流量成本越发高昂,这种浮于表面的精雕细琢往往只会事倍功半。如果仍然停留在电商1.0 时代,只会被时代淘汰。那么,在移动社交时代,电商该如何获取流量?答案就在于社群,而社群也天然拥有提高转化率的催化剂,即信任关系。

无论是“用户为王”,还是社群电商,其本质都在于培养用户成为企业、品牌的粉丝,并让其帮助自己主动推广,从而形成更具价值的流量来源。而要达到这一效果,就离不开信任关系。

如何才能建立信任关系呢?1.大众的点评

在个性化与小众化消费的崛起中,企业开始注重社交平台上的营销宣传。然而,消费者已经厌倦了企业的自卖自夸,在很多人看来,企业的自我宣传都存在疑点,相比而言,消费者的体验分享,则更具可信度。

如何重新建立信任关系呢?

在每个电商平台,消费者点评都是重要的一环,也是消费者做出消费决策的重要依据。但在社群电商的发展中,这种点评也不再局限于电商平台上,开始出现在微博上、微信里。

于是,电商平台的商品点评数据,以及社交平台的消费分享,逐渐成为商家获取消费者信任的重要手段,而大众的点评往往也是消费者购买的决定因素,如图1-3所示。图1-3 商品评价影响消费者购买2.社群效应

基于大众评价体系的完善,伴随着流量入口的不断互联网化,社群也由此成为流量的重要来源。

出于各种原因,当用户加入社群之后,就等于进入了商家的营销池塘。而在这个池塘里,商家则可以通过投放各种“饵料”,从而获取用户的信任,并以每个用户为基点,进行再推广,从而获取源源不断的流量。

如此一来,用户的主动购买、主动分享,能够为品牌、产品带来更多的正面评价,从而借助大众评价体系,获得良好的口碑。

与此同时,基于用户的主动传播,朋友圈的信任度、社交平台的曝光度,自然会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流量。流量入口的自主扩张,就意味着商家只需要做好社群运营,建立信任关系,将流入的流量沉淀下来,就可以完成变现。1.2 社群粉丝,能撑起电商半边天“社群粉丝,能撑起电商半边天。”看到这句话,许多人大概都会嗤之以鼻。毕竟,仅2016年“双十一”一天,仅天猫一个平台,就实现了1207亿元的交易额。这对社群电商而言,似乎是一个不可企及的天文数字。

然而,正如民营经济与国营经济相辅相成一样,与“大而壮”的平台电商、垂直电商相比,“小而美”的社群粉丝,同样能够在电商中撑起半边天。事实也正在证明社群粉丝的力量。

早在2016年1月,阿里巴巴CEO张勇就以“形势严峻”形容目前的商业模式。在他看来:“单一的为消费者解决信息对称问题的商业模式,会非常迅速地退出历史舞台。”很多人将之看作危言耸听式的自我激励。

然而,在2016年“双十一”再创新高的背后,却是大量“淘品牌”正在“出淘”。这些“淘品牌”依靠淘宝、天猫成长起来,但也就在这一年开始逃离平台电商的“康庄大道”,走上社群电商的“独木桥”。

某品牌是首批入驻天猫的服装零售品牌,在2011年“双十一”中,该品牌就夺得女装销售冠军。但在5年后,同样是在“双十一”这一天,该品牌宣布:正式从互联网品牌向新零售品牌转型。

该品牌对此的解释是:“未来零售生意,经营人的生意不是单纯卖货的生意,人与人之间要有沟通交流的途经。产品只是一个介质,连接品牌和客户,利用衣服、产品与客户去产生接触,接触之后要有文化的属性、社交的属性,在这背后生意才能做大。”1.2.1 “投喂”型被动消费时代

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到来,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的信息获取渠道。然而,太多的信息也带来更多的问题:面对更多的信息,该如何筛选有效的信息?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如何避免被信息误导甚至诱骗?这些都是信息大爆炸带来的问题。1.耗时费力

在电商发展初期,消费者或许还会仔细翻看评论,搜索产品相关信息,进行比价、问询,最终做出自以为正确的消费决定。但多年以来,刷好评、SEO 营销等营销手段的出现,使得消费者即使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去比价、问询,也无法确保付款之后不后悔。

于是,消费习惯的发展也出现“盛极而衰”的趋势。在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去消费之后,“投喂”型被动消费时代由此到来。“投喂”型被动消费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分享,消费者通常在社交工具的分享与被分享中完成消费。而这背后的原因仍然在于信任。图1-4 “投喂”型被动消费时代的基本流程

当第三方渠道获取的信息,也无法赢得消费者的信任,那消费者还能信任谁呢?除了自己,就只有亲朋好友。因此,朋友圈分享成为效用最强的背书,消费者有时甚至不信任“专家评测”,宁愿选择朋友圈推荐。2.不懂套路

与厌倦了耗时耗力的线下消费的80后、90后相比,70后也逐渐进入线上消费行列。据统计,在电子商务消费群体中,70后占比达到21%。虽然占比低于80后、90后,但70后的消费能力却更强。

而与之相反,对于传统电商“玩烂了的”营销手段,年轻人耗费一些时间、精力,或许还能辨别,并从中找到正确的信息。而70后则缺乏这样的能力,甚至缺乏相应的防范意识。因此,很多70后在线上消费时,更愿意选择朋友推荐,更依赖于口碑式消费。

所谓的“投喂”型被动消费,其实就是将产品、服务通过社群“投喂”给消费者,基于社群中的强信任关系,促使消费者打开钱包。

在消费习惯的改变中,社群粉丝的力量也凸显出来。因为社群内部的高互动、强信任,“投喂”型消费能够在这里实现更广泛的传播。1.2.2 社群能即刻引爆传播

消费者正在变得懒惰,他们需要商家将产品、服务“投喂”到面前;但与此同时,消费者也正在变得勤快,他们愿意将消费体验随手发到朋友圈里。正是因此,社群粉丝才具有撑起电商半边天的力量。

如今,很多企业仍然沉迷于大众传播思维,认为大量的新闻曝光或媒体营销,就能为自己带来足够的流量。然而,他们尚未认识到:营销传播在于获取消费者的信任和认可,如果大众传播不再被信任,那大量的曝光又能发挥多大的作用?

不可否认,在获取流量上,大众媒体确实仍有一定作用,但在移动社交时代,当个性化与小众化消费崛起,当“投喂”型被动消费成为趋势时,社群才是引爆传播的关键。

比如拥有庞大粉丝用户的苹果手机,因为乔布斯的个人魅力而自带强大的广告效应。即使苹果不进行大规模宣传,关于苹果的新闻也会见诸报端,并得到极大关注。与此同时,在“果粉”的主动维护中,即使是负面新闻,也会迅速被覆盖。

对于商家而言,社群中蕴含的巨大能量,才是在互联网时代成为“流量之王”的关键。

那么,社群是如何即刻引爆传播的呢?1.主动分享

当某个品牌存在于社群用户的关注列表中,品牌的每个产品发布,或新闻推广,都会得到用户的大量评论、点赞或转发。在社群的频繁互动中,该品牌的新闻很容易就能成为热门新闻。

而在个人朋友圈中,当用户购买了某品牌的产品后,都会迅速“晒图”。因为这样的“晒图”,既能够表现他们的喜爱,也可以满足某种心理需求。

社交平台的广泛传播,能够将大量流量引导至品牌,带动其他用户跟风关注。2.反向推动

社交媒体时代,需要社交传播思维,但大众媒体同样具有不错的营销效果。至于如何使用大众媒体,则需要技巧,让他们“免费给你打工”。如果品牌仍然停留于“投钱做广告”,希望只通过大众媒体打开市场,那效果只会不尽如人意。

那么,品牌该如何使用大众媒体呢?其实很简单,让社群反向进行推动即可。

当品牌发布了某条微博,或在公众号发布某篇文章,在社群中得到迅速传播,短时间内就获得百万级的阅读量、过万的评论数时,它就会成为热点新闻,大众媒体自然会主动参与进来。

社群的力量,正在于病毒式传播的成倍放大效应。尤其是在社交传媒时代,当每个人都成为社交平台上的一个媒体时,将用户聚集在一起的社群能够即刻引爆传播。与此同时,传统的大众媒体也会迅速跟进,从而借题发挥,吸引更多的大众关注。1.2.3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社群粉丝能够撑起电商半边天,不仅表现为其对电商发展的支撑力量,更在于社群内部的负面信息,对电商品牌的巨大损害力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借助构建社群并维护社群关系,即使无法引爆正面传播,也能够尽可能避免负面传播。

如果有这么一件事,促使一直追随、支持你的人,立刻站在你的对立面,你可以想象这件事的影响将何等深远——更何况那些本就对你没有任何信任感的看客,他们极其容易受到负面信息影响,而竞争对手更会借题发挥。

如果有这么一个社群,在专业领域内极具权威,群内发布了关于你的负面信息,你可以想象这个消息的传播将会对你造成多大的伤害——社群的权威性会放大负面信息的影响力。

在移动社交时代,社群往往会爆发出超乎想象的力量:社群能够推动品牌迅速崛起,也能将其拉下神坛。

如今很多企业的成功都是立足于社群粉丝,最典型的无疑是小米。但时至今日,当MIUI8 系统开始内置广告,当小米无人机发布日“炸机”时,大量小米“发烧友”纷纷脱离小米社群。据统计,苹果手机用户的再购买欲望达到82%,三星手机为67%,而小米手机则仅有38.2%。

虽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然而,借助社群崛起的品牌,其实并不需要在所有方面做到完美,关键在于赢得社群用户的认可。商家产品即使出现过各种问题,只要社群用户认可其为用户服务的真心,就会选择谅解。反之,一旦被社群用户发现商家没有真心为用户服务,只是借用户赚钱,那也会以单纯的买卖关系看待商家。

借助社群,商家能够引爆即刻传播,能够让社群用户帮助自己将产品“投喂”给其他用户,而要实现这一点,商家就必须真正赢得社群用户的信任。1.3 “网红”,社群经济的新形态

网络红人,在国内一度成为一个贬义词。但随着社交网络的蓬勃发展,如今,“网红”+电商的新型组合,已经成为社交电商的一种全新形态。1.3.1 稀缺性造就的“网红”升级“网红”从未获得如今日这样的广泛关注。那么,“网红”是如何一步步“弃暗投明”,成为众多品牌抢占的社群经济阵地的呢?“网红”的升级过程如图1-5所示。图1-5 “网红”的升级过程1.“网红”萌芽

虽然芙蓉姐姐、凤姐大多被作为负面典型提出,但两者的出现,确实将国内社交网络引入一个新的阶段。在此之前,谁都不会想到,原来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大众,可以借助社交网络获取如此高的关注度。

然而,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芙蓉姐姐、凤姐等人可以成为红人?为何非主流等反而成为主流?

因为相比于广大群众,此类人代表着一种稀缺性。对普通人而言,你是否也有成为红人的想法?是否也有追上白马王子的愿望?是否也想在众人之中独树一帜?

这种想法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但真正敢于表达的却很少。因此,当芙蓉姐姐、凤姐等出现之后,他们成为这种想法的代言人,从而获得了相当数量网民的关注与支持。2.“网红”升级

时至今日,随着理性化消费的普及,“哗众取宠”的方式很难再获得成功;随着个性化与小众化消费的崛起,大部分消费者也不会再盲目追随。

因此,作为部分消费者的诉求代表,“网红”的内涵也开始转型。“网红”不再是简单的网络红人,而是代表了关注者的需求,以自身的形象和品味引导关注者的“领头羊”。

正如前文所说,在个性化与小众化消费的崛起中,消费者愿意实现消费升级。然而,他们却很少有时间、精力去提升自身的消费品位。

此时,具有相当消费品位的“网红”,则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因此,“网红”开始被摆在“橱窗”中,供消费者选择,成为其消费升级的模仿对象。3.成为“网红”

随着“网红”逐渐由贬义词转变为褒义词,在社交网络的蓬勃发展中,想要成为“网红”,也拥有了更多的成长途径。如微博、微信、唱吧、直播平台等,都为“网红”的成长提供了合适的平台,而要借此获得较高的关注度,一般而言,主要有3 种方法:(1)颜值

在这个“看脸”的时代,成为“网红”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颜值爆表。如果颜值足够高,只需要不断地发布各种自拍,就有可能成为网络红人。

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却有着较高的门槛——颜值高。而在“锥子脸”“整容脸”泛滥的今天,怎样的颜值才最受欢迎呢?这或许是此类“网红”最该考虑的问题。(2)才华

颜值或许会贬值,审美或许会改变,但才华却是稳定的。因此,我们常看到很多人“明明能靠脸吃饭,非要靠才华”。

在如今的“网红”阵营中,段子手、主播、视频创作等,都是才华展现的一种方式。段子手如留一手,主播如Miss,视频创作如papi酱,都是典型的靠才华走红的“网红”。

时代的发展,带动着“网红”的升级,在社交网络时代,“网红”的内涵逐步丰富,成为其粉丝群体的代言人,表达了消费市场的某种诉求。各种社交平台的崛起,也为“网红”提供了丰富的成长途径。而“网红”想要真正获得成功,颜值、才华、事件其实是缺一不可的。1.3.2 “网红”的人气变现

在不断的摸索中,“网红”经济逐渐成熟,并形成一种稳固的模式。“网红”经济就是“以一位年轻貌美的时尚达人为形象代表,以红人的品位和眼光为主导,进行选款和视觉推广,在社交媒体上聚集人气,依托庞大的粉丝群体进行定向营销,从而将粉丝转化为购买力”。

粉丝经济作为一种经济模式,必然存在变现的需求。相比于企业、品牌的产品服务变现,“网红”又该怎样实现人气变现呢?

在“网红”的萌芽阶段,纵使关注度再高,网络红人的变现手段也十分可怜,只能如三四线明星般,出席一些低端的发布会,甚至连代言都很难谈到。

时至今日,传统的“网红”已经销声匿迹。但当今的“网红”,却有着更多的变现渠道。1.电商平台

对于大多数“网红”而言,电商是人气变现的最佳途径,开放性极高的淘宝则是最好的选择。

2014年5月,某知名网络主播创立了自己的淘宝店,其百万级的直播粉丝,让他的淘宝店在一年多的时间,就达到了3个金皇冠,每月收入更是超过6 位数。

与此同时,坐拥450万粉丝的“大V”张大奕也开起了名为“吾欢喜的衣橱”的淘宝店。在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就做到了4个金皇冠。每当该店铺上新品时,其成交额都能达到全淘宝女装类目的第一名。

从整体环境上来看,早在2014年“双十一”期间,销量排名前十的女装店铺中,就有7家是“网红”店铺,很多“网红”店铺的成交额甚至能够超过知名品牌。

纵观如今的“网红”经济,淘宝店已经成为众多“网红”的标配,几乎每个有一定名气的“网红”,都会开一家自己的淘宝店,如图1-6所示。

至于淘宝店卖什么,服饰、食品则成为较为普遍的选择。当然,根据自身的“网红”属性,每个“网红”也可以做出更具针对性的选择。比如,游戏主播出售游戏外设,运动“网红”出售运动设施等。图1-6 “网红”开淘宝店很普遍2.广告代言

在“网红”经济时代,部分“网红”的人气甚至超越了传统的明星。而对于此类高人气“网红”而言,他们也可以享受到传统娱乐明星的待遇,获得广告代言的收入。

papi酱被称为“网红经济第一人”,从2015年年底开始,这个自称“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女子,以各种创作视频在不到一年的时间迅速获取接近1200万的粉丝关注,其视频播放总量更是达到2.9 亿次。

2016年3月27日,papi酱与“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合作开展广告招标沟通会。罗振宇更是对广告开出千万级的预期。该预期引来了众多媒体人的不屑,但最终,papi酱实现融资1200万元,其首次广告招标也被拍卖至2200万元。“网红”经济的蓬勃发展,将社群粉丝经济带向了一个新高潮。作为“网红”的重要阵地,微博也于2016年6月16日举办了第一次“超级红人节”。这场被称为“网红节”的活动,其人气甚至不亚于一般的时尚发布会,让业界看到了“网红”的人气力量。1.4 社群链接用户,重构商业模式

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中,只存在买卖的关系。但在社群粉丝经济模式中,在社群用户与品牌的高强度互动中,两者之间也得以实现情感链接,让原本的商业气息中融入了不少的人情味。1.4.1 社群链接一切

用户作为单个的个体,在推动品牌传播的过程中,确实能够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但在用户分散各地的前提下,如何利用这股力量呢?即使是传统的直销手段,也很难汇聚成强大的中坚力量。用户的力量需要在协同中才能得到完全的展现,而社群正是用户的聚集地。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交平台的崛起,在各种虚拟社区的逐步完善中,社群也开始走向萌芽。

社交平台的蓬勃发展,正是因为人们渴望交流和分享,而支持和追随同一对象的粉丝们,此种渴望则更加强烈。基于社交平台,各种各样的社群层出不穷,他们都有着自身的主题属性,从而连接相关的粉丝群体。

借助微博、微信、QQ 等社交工具,社群的影响力越发凸显。而社群本身也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可以连接一切元素,诸如人、产品、服务、活动等。

当用户的需求在社群中得到满足时,他们自然愿意继续留在社群中,并招纳更多的“友军”入群。而随着社群成员的不断增多,社群也将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

对于品牌而言,借助社群将用户的力量集中起来,就能形成强大的社群效应,从而实现流量沉淀和变现,在对用户力量的引导中,则能够及时引爆传播,让每个社群用户都成为一个流量入口。

一群坚定的社群用户,能够让品牌新品迅速成为爆品,也能够让品牌的公关危机在瞬息间销声匿迹。社群连接一切的特性,使得电商的商业模式也得以重构,以全新的姿态面对市场。

那么,社群电商是如何重构商业模式的呢?我们可以从社群构建的角度进行探索。1.4.2群主的号召力

在社群形成之前,忠诚用户会以粉丝的形式,围绕在某个对象周围,虽然他们之间偶有互动,甚至会自发组织一些活动,但无法形成一种固定的系统。因此,在社群形成初期,必须存在群主,将忠诚用户聚集在一起。

对于“果粉”而言,乔布斯就是他们的群主。这位传奇式人物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影响着粉丝们,单凭他的个人魅力,就足以聚集人气。

与此同时,乔布斯和他的苹果,都是电子产品行业的佼佼者。因此,在该行业内,乔布斯有着极高的可信度和发言权,“果粉”折服于乔布斯的个人魅力和他创造出的苹果产品。

在乔布斯的感召下,“果粉”们汇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忠实的社群,自觉支持苹果的产品,自觉成为苹果的宣传者和维护者。

然而,如乔布斯、马云这类明星企业家,其精力必然更多放在企业运营上。因此,他们虽然具有群主能力,也具备一定的感染力,但在社群运营中,群主还需要更加“接地气”,如图1-7所示。图1-7 群主的号召力必不可少

在娱乐圈的粉丝群体中,经常能够看到各种粉丝团,团长通过对粉丝进行管理,组团支持明星的某次活动。而在社群的构建中,也同样如此。在群主将用户号召起来之后,同样需要在社群内部塑造一个管理者,他需要在社群内部具备相当的感染力,并能够与用户打成一片,从而保证社群的管理和运营。1.4.3 去中心化的管理

当社群形成之后,则要采取去中心化的管理方式。最初的群主可以逐渐淡出社群视野,给予用户自由交流的空间。此时,社群只需塑造一位管理者维持社群运营即可。

为什么社群运营中,需要采取去中心化的管理呢?

在学校里,课间时同学们在一起相谈甚欢,一旦班主任进入班级,全班立刻鸦雀无声;而在娱乐圈里,当粉丝团热烈讨论时,随着明星的入场,全场只剩下尖叫……

内部互动是社群的生命力所在,而商业想要实现情感链接,就需要将社群打造为用户频繁互动的平台。

因此,去中心化则成为社群运营的必然选择。只有如此,才能让社群用户自由讨论、自由交流,推动用户主动吸纳更多用户入群,从而不断丰富社群的内容,使得社群具有更多的互动和更强的生命力。

与此同时,企业也不能完全“无为而治”。除了对社群的基本管理,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企业还需要不定时地举办一些活动,从而提升社群热度,并在需要时对社群内容进行适当的引导。

只有抛弃铜臭味,融入人情味,品牌才可以借助情怀,在消费升级时代,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从粉丝到社群,正是让商业实现情感链接的最佳方式。利用群主获取粉丝,并组建社群,利用去中心化连接一切,这就是以社群为核心的新型商业模式,也是社群粉丝经济的价值所在。1.5 移动社交时代,社群经济迅猛发展

伴随着移动智能终端和4G、Wi-Fi 网络的普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由此到来。随着微博、淘宝纷纷布局移动端,微信成为移动社交霸主,在移动社交时代,社群粉丝经济的发展将更加凶猛。1.5.1 社群粉丝经济

近几年,在粉丝经济的深化发展中,社群的概念逐渐流行,并逐渐形成社群粉丝经济概念。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崛起,其平台黏性逐渐增强,社交平台不再只是单纯的娱乐、社交工具。事实上,社交媒体已经彻底颠覆传统的商业和消费者行为。

传统的电影宣传,多半通过公交地铁站的广告牌,让大众知道电影将要上映,而在社群时代,粉丝们动动手指,就可以在网上找到与电影有关的绝大部分信息。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胡明说:“社群已经彻底地改变了电影行业和娱乐行业的生态。”

对于粉丝来说,他们既是观众也是参与者。也正是因为这,很多网络平台为他们提供了写影评的空间。华谊兄弟运营的“星影联盟”,已经有超过1.3 亿用户,胡明表示:组织粉丝参与电影创作将成为现实。

社交平台连接一切的特性,让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平凡。而社交平台的力量,则足以在一夕之间,迅速强化或摧毁某个品牌。

因此,立足于社交平台,粉丝经济逐渐成型。在不断的深化发展中,社群经济也随之而生。作为社交时代催生的新型经济模式,粉丝经济和社群经济在本质上都是通过与用户直接互动,获取关注度、转化度和传播力上的成功。

粉丝经济与社群经济之间,只是在侧重点上有所区别:前者侧重于“明星”的塑造,后者则在于对社群用户的长期运营。只有当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通过群主的塑造和号召,将用户聚集在社群当中进行运营,进而深度开发出其中的价值。1.5.2 资本簇拥社群经济

在移动社交时代,社群经济之所以能够迅猛发展,除了移动社交的蓬勃发展之外,更为关键的是,资本正在簇拥社群粉丝经济。

2016年,国内已有超过30家上市公司,披露涉及社群运营、社群经济等相关业务。相比于2016年一季度的10家,2016年二季度更是倍增至20家。这30家公司主要集中在文化传媒、游戏电竞及服饰纺织三大领域。为何资本如此热衷于社群经济?相关原因如图1-8所示。1.商业模式的巨大转变

随着微博、微信等移动社交平台的持续走红,消费者对于移动社交的依赖不断加深。而在个性化与小众化消费的崛起中,传统广告已经很难打动消费者,当直接锁定消费者的营销方式逐渐失效时,企业则需要将社交平台视作一个庞大的营销重地,从而迅速实现与消费者的互动。图1-8 资本青睐社群粉丝经济的原因2.互联网人口红利消失

近十年的国内互联网人口红利的爆发时期,基于持续迅猛增长的互联网人口,即使本身产品较为粗糙,各种互联网产业也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时至今日,互联网人口释放也跃过粗放期,进入平缓期。此时,社群粉丝经济,则能够借助人群画像,将各种营销信息精准推送给目标消费者,从而缩短传播途径、降低营销成本。3.垂直领域的意见大咖

当企业开始借助社交平台接触消费者,并逐步实现精致化发展,就必然需要关注社交平台内的意见大咖。这些所谓的“网红”“大V”,都有着强烈的“网感”,他们知道网民需要什么,也知道如何满足网民的需求。

他们在社交平台中的影响力也由此而生,而企业为了转型发展,正需要此类影响力的帮助。因此,社群经济自然成为企业应对移动社交时代的必然选择,企业需要借助这些意见大咖的力量,甚至是将自己塑造为意见大咖。

基于移动社交时代的新型商业模式,企业必然需要依靠社群经济,实现持续发展。尤其是文化、游戏、服饰等行业,与互联网、电商有着极高的契合度。因此,2016年以来,市场敏感度极高的资本自然会开始倾向于社群经济,而这也将进一步推动社群经济的迅猛发展。1.5.3 社群粉丝的跨界创新

社群粉丝被看作传统商业应对移动社交时代的良策,而事实上,在社群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基于移动社交和移动电商,其经济模式也在不断创新中。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讲究跨界的时代。

索尼曾经是世界范围内最成功的视听设备厂商,柯达的数字相机在1991年就领先同行10年,但进入21世纪,索尼在视听领域逐渐销声匿迹。原因何在?因为计算机厂商苹果的iPod 让用户有了更好的视听体验,因为诺基亚手机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拍照。

2013年,中国进入互联网金融元年,做电商的阿里巴巴推出余额宝,只是将传统货币基金进行简单改造,就能够与传统产业霸主——商业银行——扳手腕。同年,阿里巴巴、腾讯、平安联手推出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保险,保险业随之警报声起。

互联网时代逐渐形成以用户为中心的商业模式,而在此时,谁拥有了用户,就可以轻易跨界“抢劫”。

基于此,借助微博、微信,当企业获取了大量的社群粉丝时,企业是否也可以进行跨界创新呢?当社群成为志同道合者的聚集地,企业是否可以打造出一个“赶集”活动,为社群用户推送各种相关产品或服务?

试想一下:如果你的社群中有1000个铁杆用户、10000个普通用户。是否可以在你的社群里推销服饰、电影票、生活必需品?假设这是个服饰社群,那么向时尚、电影、化妆品等领域跨界,并非难事,在恰当的操作下,甚至效果惊人。

社群是用户基于某种共同诉求的集聚地,而对于一个群体而言,其共同点绝非局限于一点。通过对社群用户需求的开发,社群能够发挥超乎想象的价值。关键则在于,企业能否准确把握社群的需求。第2章

社群“大招”:如何坐拥百万社群用户2.1 用户为什么要加入你的社群?

在发展迅猛的社群经济中,企业想要从中掘金,获得超乎想象的收益,第一步必然是吸收用户加入社群。社群没有用户、市场培育和消费引导,社群运营与管理也就无从谈起。

然而,用户为什么要加入你的社群呢?

首先,你需要给用户一个关注你的合适理由。否则,再多的营销,吸引来再多的用户,也只会是昙花一现。因此,你必须牢牢掌握住“社群四要素”,分别为兴趣同好、身份情感认同、物质价值、痛点需求解决。2.1.1 兴趣同好

宠物说、火柴盒、请吃饭……一系列兴趣社交App 的诞生,证明了兴趣在移动社交时代的火热。事实上,无论是陌生人之间的社交,还是社群吸收用户,最适合的切入点正是兴趣同好。

一般而言,当我们对社交图谱进行描述时,大多基于3个维度,其差异如表2-1所示。表2-1 社交圈3个维度差异比较1.熟人圈

熟人圈不会很大,但其间的社交关系一般较为稳固。所谓熟人圈,就是指人们的亲朋好友。由于我们的亲戚关系是由血缘关系决定,而朋友又大多来自于求学、工作,可选择性较小,所以熟人圈本身的筛选范围就较为狭隘。

虽然如此,亲戚和朋友共同构成的熟人圈,仍然是大多数人社交图谱的核心。2.职业圈

如果说熟人圈是在一个狭隘的范围内进行最优选择,那么,在很大程度上,职业圈几乎没有可选择性。虽然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职场,但无论在哪里,我们都可能遇到“不得不交往”的同事,基于团队、业务等各种原因,他们也会进入你的社交图谱。

职业圈虽然不会被划分进核心范畴,但很多时候,职业圈内部的互动反而更加频繁。3.兴趣圈

社交网络的火热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连接一切的互联网时代,人们不再满足于狭窄的熟人圈和职业圈,开始渴望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

熟人圈的选择自由度较低,而职业圈甚至没有可选择性。即使如此,由于在线下社交中,人们的时间大多花费在熟人圈和职业圈中,因此,他们很难组建兴趣圈。

此时,在移动社交时代,人们终于可以从“无限大”的社交网络中,重新组建最契合自身的社交圈,我们将此统称为兴趣圈。

想要让用户加入你的社群,唯一的方法就是进入他的兴趣圈,因为你不可能轻易建立与用户的亲戚、同事关系。因此,当人们纷纷进入社交网络寻找“同志”时,兴趣同好自然是进入社群的关注理由。而社群要做的就是,精准锁定目标客户的兴趣共性,并投其所好。2.1.2身份情感认同

基于用户寻找兴趣同好的需求,在这背后,还隐藏着寻求身份情感认同的渴望。社群是获取身份情感认同的重要渠道,为此,你需要从一开始就做好自身精准定位,以免与目标用户失之交臂,如图2-1所示。图2-1 以身份情感认同定位客户

在讨论以身份情感认同吸引社群用户之前,你要先明白身份情感认同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很多人说“社交网络让人们更加孤独”,这是因为在社交网络中,由于人们希望分享美好和精彩的事情,以获得他人的赞美,这就使得很多看客越发觉得自己是个“loser”,进而产生这样的情绪——别人都很幸福,只有我不幸。

因此,你可以通过提升用户的幸福感,让社群用户获得身份情感认同。具体而言,如何去做呢?1.成为文化消费对象

在社群用户看来:“如果我加入的都是格调较高的社群,就会带动我的格调提升;而在对群主的学习模仿中,我也可以改善自身的生活,分享更多的美好与精彩,从而赢得他人的关注。当然,我不可能加入层次相比过高的社群,以免让自己力不从心。”

因此,你要根据目标用户的定位,将社群打造成一个高格调账号。如此一来,社群既能起到引导用户的作用,满足用户期待,吸引更多用户;同时也能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帮助用户定位,提升外在形象。这样社群才能成为社群用户的文化消费对象,如图2-2所示。2.借助社群快速建构

纯粹个人化的关注,并不能快速建构个人的身份情感定位,更加快速便捷的方式,则是加入某个小众化的群体。在让用户获得身份情感认同的进程中,群主占据相当重要的部分,但更重要的则在于社群的群体描述:通过与部分人共同关注某个明星、话题、文化,用户能够与该群体共享身份归属。图2-2 要成为粉丝的文化消费对象

因此,你可以借助社群的聚拢作用,通过回答“我们是谁”这个问题,帮助其中的每个个体回答“我是谁”的问题。

转移到社群粉丝经济中,“罗辑思维”的“世上最无理会员制度”,则从社群、粉丝两个角度,帮助用户获得了身份情感认同。

想要迅速吸收更多的用户,社群必须能够让用户感受到“我们是一类人”“这里是这类人的聚集地”。因此,社群就必须瞄准目标客户的身份情感定位,只要是目标用户认可的,就要不断改善自身并与之贴合。2.1.3 物质价值

从情感需求的角度来看,兴趣同好、身份情感认同是吸引社群用户的必要手段。然而,在消费者越发理智的今天,单纯的情怀并不足以吸引大量用户的加入,社群必须展现出相当的物质价值,才能更加快速地吸引更多的社群用户。1.产品不断优化

产品销售是人气变现的最佳手段,也是大多数企业投身社群粉丝经济的最终目的。对于销售型企业而言,自身产品就是展现物质价值的最佳方式。

然而,用户的物质需求是无止境的,因此,在社群用户消费能力或需求上涨的同时,你也要不断优化自身的产品,让其符合社群用户的需求,以免用户的持续流失。2.服务趋向极致

伴随着国内市场进入服务和体验经济,服务也成为产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消费升级的大环境下,消费者对于商品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商品本身价值,开始转移向服务领域,人们愿意花费更多的成本,去获得服务价值。而极致服务涵盖物质价值和服务价值,能将客户的需求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如图2-3所示。图2-3 极致服务涵盖物质价值和服务价值

在火锅行业中,海底捞的异军突起正是服务价值的具体体现。

当服务变得值钱,涵盖优质服务的物质价值,也成为用户加入社群的合适理由。由此出发,企业可以通过运营微博客服号或公众服务号,为用户提供趋向极致的服务。3.奖品激励

奖品激励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物质价值体现。在任何营销形式中,都离不开各种奖品的存在。而在社群粉丝经济中,关注、评论、转发抽奖等都是十分有效的方式。2.1.4 痛点需求解决

在社群粉丝经济时代,有一个词的出现率十分频繁,那就是痛点。在痛点思维下,商家要做的,并非研发产品之后投入市场,而是研究市场之后开发产品。

当推出的产品满足用户痛点时,他们会惊呼:“等了这么久,这个产品终于出现了!”商家也不必再彷徨:“增加这个功能,到底能不能赢得用户的认可?”

针对用户的痛点需求,如果企业能够给出解决方案,自然能够让用户找到关注你的理由。2.2 用户的精准程度,取决于你的干货

在讨论用户为什么加入你的社群时,我们谈及了兴趣、认同、物质、痛点等多个方面,为了坐拥百万社群用户,你必须让这4个元素协同作用。

然而,社群用户真的越多越好吗?2.2.1 以精准程度为重

谈及社群经济,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拥有大量的社群用户。然而,在社群经济时代,想要真正掘金,单纯的数量是远远不够的。

维护社群需要成本,成本则需要创造效益。假设单个用户的维护成本为1元钱,社群有百万用户,但人均效益不过0.01元。这样的社群又有何意义?社群的成功不在于大小,而在于精准。

即使社群用户数量不多,但依靠绝对的质量,社群却能创造惊人的效益。抛开质量谈数量,就好像一艘海船出海回来,满载着的却是一船海带,这又有多大价值呢?

数量如果不能转化为经济效益,那么这个数字无论多高,它实际上依然约等于零。这就像大众传媒时代的多面撒网一样,虽然仍然会有收获,但却未能享受到社群经济的效益。

从苹果到小米,从“罗辑思维”到知乎,对于这些品牌的用户和粉丝,我们都有这样一种印象: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都非常忠诚,是消费的绝对主力军。而对于整个市场而言,这些用户所占份额并不惊人。

在国内市场,从小米到魅族……用户的效用都十分明显:每逢互联网硬件首发的现场,涌入大量用户,几乎成了品牌最好的“标配”。

在考虑如何吸引更多的社群用户之前,你首先要明确:你的社群用户是否足够精准,是否能够创造最大的效益?

如果你做肉类产品,吸引来的社群用户却是素食主义者,你在他身上耗费的每一分钱,最终都只能打水漂。

如何让社群用户与你的目标用户精准匹配?这就取决于你的干货。2.2.2 从自身定位出发

想要获得更加精准的社群用户,你就要为社群用户提供更多的干货。所谓干货,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社群用户需要的有价值的内容。

干货的关键点有二:其一是需求,其二是价值。但在以干货吸引社群用户时,首先要考虑的并非社群用户的需求,而在于你自身的定位,明确你自己的需求。如果连自己的目标用户是哪些都不清楚,又何谈精准匹配呢?

那么,在社群“大法”中,该如何确立自身定位呢?1.扩大“数据池”

在明确自身定位时,你必须根据数据进行分析,而非自己拍脑袋决定。因此,为了明确自身定位,你首先要扩大自己的“数据池”。

为此,初始用户的数量就必须得到保证。为了快速建立一个“大而全”的“数据池”,你需要借助社交平台,根据企业的核心文化,推出一些初步的产品和服务,并借助各种大众需求,以吸引一些初级用户,形成粉丝池塘,进而精准吸粉,如图2-4所示。图2-4 增加粉丝的方法与途径

比如,80后是你自身定位的属性特征之一,那么,针对80后群体,你可以推出相关活动,以吸引更多的80后用户。有一个微信公众号就推出“寻找七龙珠”和“我们在周星驰电影里是如何出现的”的活动,结果没过几个小时,其文章阅读量就突破10万,并由此新增数万用户。2.深度调查分析

在扩大“数据池”时,你可以根据企业、用户属性,选择论坛、微博、微信、QQ 等多种载体,将用户聚合在一起,形成粉丝池。与此同时,你需要对其进行深度调查分析,以精准吸粉。

在与所有用户的初步交流中,你可以对用户进一步细化分类,并开始着手将初级用户转化为精准用户,最精准地锁定你的目标用户,进而将精准用户转化为“深度用户”。这需要不断与用户分享、交流,在提升用户归属感的同时,采集精准用户的深层需求,如图2-5所示。

即使初始“数据池”达到百万,通过这样的筛选,最终每个细分群也许都不过百人,与一开始的用户数量相比虽然数量骤降,但正是这批最精准的社群用户,才能为你带来需求的信息,从而构建社群的自身定位。图2-5 深度吸粉的策略与方法3.做好自身定位

根据“数据池”的反馈,以及你的市场调查,你就可以做出较为精准的自身定位。借助这种手段,你会发现,在不断细分的调查中,你的定位会越发完善。如果参与的社群用户足够多、调查的手段足够完善,那么你的每个产品的每个细节,甚至都能精准定位用户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在不断的细分下,你的定位必然会越来越精细。这就造成你的目标范围会越发缩小。这种情况其实并非纯粹的坏事,因为在社群粉丝经济中,你需要服务的对象必然在你的社群当中,而这必然是一个小众市场。

因此,当你把握住自身的定位时,就需要精准地吸引你的目标用户,而不要为了追求用户数量,而放弃了自身的“格调”。

做好自身定位是一切社群行为的基础,只有在精准定位用户属性和用户需求之后,你的社群宣传和社群运营,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否则,大量精力和成本的投入,反而会让自己偏离社群正道。2.2.3 为用户提供干货

在吸引精准用户时,明确定位与提供干货必须双管齐下:只有明确自身定位,才能明确精准用户需要怎样的干货;也只有不断提供干货,才能扩大“数据池”深化自身定位。

那么,在明确自身定位、寻找精准用户的过程中,如何为用户提供干货呢?1.用户画像,提供价值

所谓干货,其实就是价值。如果你只能为用户提供薯片,用户或许开始觉得很新鲜,但最终还是会选择蔬菜水果。因此,偶尔的“水货”可以用来调节社群氛围,而社群的核心价值仍然在于干货。

社群用户需要怎样的干货?这就需要你对其进行初步判断。

基于自身品牌、产品或服务的属性,每个企业的画像重点都有所区别。通常来说,对于目标用户画像,通常涵盖这样几大要素:性别、年龄、收入、职业、文化水平、地域等,如图2-6所示。当做好用户画像之后,就可以为其量身定制干货。图2-6 目标客户画像涵盖的要素

比如,如果你主营化妆品销售,那么,你的干货核心就可以定义为:职场女性的美丽专家。

仅此一句话,此时就涵盖了目标客户的几大属性。首先,“职场女性”定义了目标客户的性别(女)、年龄(25岁~35岁)、地域(城市)、文化水平(大专以上);其次,美丽专家定义了你的服务范围(化妆)、服务能力(专业)。2.信息辐射,价值延伸

干货是吸引并留住精准用户的核心手段,但如何让精准用户知道你这里有干货呢?

此时,你就需要以干货为核心,通过信息关联的手段,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容跨度,从而扩大辐射圈。这种做法有两个好处:其一,增强信息关联,有助于你的信息进入多个领域,从而被更多用户获取;其二,提升内容跨度,有助于你在调查分析“数据池”的过程中,调整自身定位和干货主题。

比如,你主营化妆服务,你可以将之与化妆品、美装、服饰等信息相关联,从而进行信息辐射。然而,在对目标用户的吸引和分析中,你可能发现化妆品更符合你的自身定位。此时,你也可以顺势转变,避免走入歧途。3.控制节奏,保留价值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