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及血液内科顽症金方(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5 17:03:52

点击下载

作者:孙世发

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心脑血管及血液内科顽症金方

心脑血管及血液内科顽症金方试读:

前言

本书名曰《顽症金方》,即是难治性病症的优良方剂。一个疾病,有多个症状,中医常以症状为病名,如咳嗽、水肿、黄疸等等,是很多疾病可能出现的一个症状,也是中医的一个病名。

西医临床是以病种的诊断为前提,医生面对患者诉说的主要痛苦——病人主诉,也即疾病的主要症状,要对这一症状进行关联分析,进行临床症状的鉴别诊断,确定引起一症状的根本原因,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也有一些疾病,主症不明确,如中医的肺痨、肺痿、妇人脏躁等,西医的高脂血症、脂肪肝、肾病综合征等。这些疾病或是一类症候群、或是实验检查的异常指标。

中医和西医具有各自的理论体系,但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体。中医院校以教学中医药为主,同时开设了一定比例的西医课程;西医院校以教学西医为主,也开设了中医学课程。因此,今天的医生多数对中西医均有了解。特别在临床上,中医和西医都要围绕病人的主诉、主症进行分析,由于中医多以主症为病名,其结果即形成本书以主症为主,部分主症不清晰或是没有明显临床表现的现代疾病则采用西医病名为辅的编纂形式。

中医有经方时方之谓。精炼的经方历代相传,疗效确切,是方剂之精华,正所谓千金易得,一方难求。随时代变化的疾病谱又必然要求我们不断创造新的方剂,优良的时方是临床医生实践经验的结晶,同样是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的。

当然,一首优良的方剂,只有在临床实践的反复应用中才能得到证实,才能体现其如金之贵的价值。而每一位医生,精力所限,难以遍览古今文献,即使经验卓著的医生,也还有在更大范围寻求有效方药的必要。我们以方剂文献信息研究为主,有条件收集、总结和归纳古今方剂之精华,希望几千年来历代医家流传下来的方剂能在今天发扬光大,继续为人类的健康和繁衍昌盛发挥作用。为此,编纂了《顽症金方》,如能为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些微有益之助,也当引以为欣。书中缺欠甚至错误在所难免,希望读者不吝指出,以企共进。孙世发 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凡例

本书以主症或病名为章,每章分列若干证型,按照方名笔画为序收录相应的方剂。

1.每一方剂,以方名、方源、别名、组成、用法、功效、主治、宜忌、加减、方解、验案等项归纳其内容。

2.方名、方源、别名,一方之最早名称文献,其他名称为别名,选择有较为流行者录之,并用括号标明其出处。

3.组成:为每一方剂所含药物,一般照录原书。药物用量则一律改写为法定计量单位,数字用阿拉伯数字,量词用汉字。

4.用法:包含方剂的制法和用量、服法。药物用量及全方用量均供医生或用方者参考。

5.功效:是指全方的作用,一般均以原文献为准,稍作文字修饰。6.主治:综合归纳各文献所载一方剂的适应证范围。

7.宜忌:医生或用方者须注意的事项。

8.加减:对原文献的加减内容择其要者录列。

9.方解:方剂组成、配伍特点的简要阐述。

10.验案:以文摘形式收录古今治验案例,但仅限于本书相关的病证。

11.部分方剂中含有毒性药物,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慎重应用。

12.少数方剂含有禁用药材,主要有犀角、虎骨等,为保持方剂原貌,文中未作改变,可临床应用替代品。1 心悸

心悸,俗称心慌,是多种心脏疾病可能出现的一个症状。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体弱,劳欲过度,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因感受外邪,阴寒或热毒之邪直中于心;或因饮食不节,长期过食肥甘油腻之品,滋生痰浊、痰火,上扰心胸;或因平素心虚胆怯,偶遇惊恐、抑郁、恼怒等七情所伤,忤犯心神,致心气逆乱,心火亢盛;或因年老、久病,气血运行缓慢,瘀血内生,痹阻心脉等。严重时可以出现心气心阳暴脱,或气火逆乱,上扰神明等危象。

本病在西医主要为心律失常,是指心跳的节律,以及频率的异常,多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也可见于电解质或内分泌失调、药物作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

心悸有虚有实,有寒有热。虚证主要有心气心血两虚、心肾阴虚、心阳不振及心气浮越等;实证主要有心火亢盛、心肝气郁、水气凌心、痰阻心窍、心血瘀阻等。治疗上,虚则当以补益气血,滋阴温阳,摄纳心神为治疗原则;实则以祛邪为原则,主要有泻火、理气、涤饮、化痰、祛瘀等方法。气血亏虚

心悸怔忡,动则气短,汗出,失眠,乏力,食欲缺乏,大便不调,面白无华,舌淡红,苔薄,脉细结代,无力。治以益气养血,宁心安神。

十四友丸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熟地黄、白茯苓、白茯神(去木)、人参、酸枣仁(炒)、柏子仁(别研)、紫石英(别研)、肉桂、阿胶(蛤粉炒)、当归、黄芪、远志(汤浸,去心,酒洒蒸)各30克,辰砂(别研)7.5克,龙齿(别研)60克。

用法 上药除别研者外为末,再同别研四味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0丸,食后枣汤送服。

功效 补养心肾,安神定志。

主治 心肾两虚,气血亏少,心悸怔忡,神志不宁,夜卧不安。

七味地黄丸

方源《会约》卷十。

组成 熟地240克,枣皮120克,山药120克,茯苓30克,泽泻45克,丹皮60克,肉桂90克,当归90克,白芍60克。

用法 炼蜜为丸。每早淡盐水送下。

功效 补阴以舒气。

主治 宗气动能应衣,上或见于胸臆,下或见于脐旁,无时振撼,不能安。

人参丸

方源《太平圣惠方》卷四。

组成 人参30克,麦门冬30克,茯神30克,龙齿30克,远志30克,黄耆30克,菖蒲30克,赤石脂30克,熟干地黄60克。

用法 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0丸,食后以清粥饮送下。

功效 安心神,补心血。

主治 心气不足,多惊悸,耳目不明,健忘。

人参汤

方源《圣济总录》卷四十三。

组成 人参、茯神(去木)、羌活(去芦头)、芍药、黄耆各22.5克,龙齿、肉桂(去粗皮)各15克。

用法 上药细锉,如麻豆大。每服15克,加生姜3片,水煎,去渣温服,1日2次。

主治 心虚不足,惊悸不安,言语谬乱。

人参散

方源《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二。

组成 人参30克,赤芍药30克,木香30克,桂心30克,吴茱萸15克,前胡30克,白术30克,诃黎勒皮30克,半夏30克,炙甘草15克,青橘皮30克,熟干地黄30克。

用法 上药为散。每服15克,加生姜3克,水煎,去渣,每于食后稍热服。

主治 忧恚寒热喜怒,及饮食阻隔,内伤五脏,气攻上不能还,心中悸动不安。

五味子汤

方源《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9:527)。

组成 人参10克,五味子10克,黄芪30克,麦冬15克,炙甘草10克。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窦性心动过缓。

加减 伴心阳虚者,加熟附片10克。

四物安神汤

方源《万病回春》。

组成 当归(酒洗)、白芍(酒炒)、生地黄(酒洗)、熟地黄、人参(去芦)、白术(去芦)、茯神(去皮木)各10克,酸枣仁(炒)15克,黄连(姜炒)3克,栀子(炒)6克,麦门冬(去心)10克,竹茹5克,朱砂0.3克(研末,临服调入),乌梅1个。

用法 加大枣2枚,炒米1撮,水煎,食后空腹温服。

功效 养血益气,清心安神。

主治 心无血养,心气不足,怔忡,心中惕惕然而跳动,舌红,苔薄黄,脉细数而结代。

方解 本方即四物汤加补心益气的人参、白术,清心泻火之黄连、栀子,养心安神之枣仁、茯神等组成。故用于气血不足,兼心肝火旺之心悸为宜。

安志丸

方源《济阳纲目》卷五十四。

组成 人参、白茯苓、白茯神、酸枣仁、当归、远志、柏子仁、琥珀各15克,乳香、石菖蒲、朱砂各7.5克。

用法 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0丸,食后以白汤送下。

主治 气血虚,梦中多惊。

安定汤

方源《辨证录》卷四。

组成 黄耆30克,白术15克,当归15克,生枣仁15克,远志9克,茯神15克,甘草3克,熟地45克,夏6克,麦冬15克,柏子仁9克,玄参9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生血补心。

主治 心虚惊悸。闻声而动惊,心中怦怦,半日而后止,久则不必闻声而亦惊,且添悸病,心中常若有来捕者。

补心汤

方源《寿世保元》。

组成 当归3.6克,川芎2克,白芍3克,生地黄3.6克,白术3克,远志2.5克,白茯神3.6克,炒酸枣仁、麦门冬(去心)3克,黄连(姜汁炒)3克,元参15克,炙甘草9克。

用法 水煎,温服。

功效 补血安神,宁心定志。

主治 心血亏虚,心失其养,心悸怔忡,健忘,不寐,舌淡,尖红,苔薄少津,脉细带数,结代。

补心汤

方源《红炉点雪》卷一。

组成 当归9克,白术7.5克(土炒),陈皮4.5克(去白),白芍4.5克(炙),生地,远志4.5克(去骨),石菖蒲5克,麦冬6克(去心),酸枣仁4.5克(略炒),甘草3克,黄柏3克(童便炒),知母4.5克(童便炒),茯神4.5克(去木)(一方加柏子仁、北五味)。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惊悸怔忡。

加减 虚极者,加人参3克。

炙甘草汤

方源《伤寒论》。

别名 复脉汤(《伤寒论》)。

组成 炙甘草12克,生姜9克,人参6克,生地黄30克,桂枝9克,阿胶6克,麦门冬10克(去心),麻仁10克,大枣30枚(擘)。

用法 以清酒700毫升,加水800毫升,先煮8味,取300毫升,去渣,纳阿胶烊消尽,每次温服100毫升,1日3次。

功效 益气养血,滋阴复脉。

主治 气虚血弱,心阴不足,心脉失养,鼓动无力,致虚羸少气,心悸心慌,虚烦失眠,面白无华,咽燥而渴,大便干结,舌质淡红少苔,脉细软结代。亦用于治疗肺痿,咳嗽,咯吐痰涎,量多者。

加减 大便不实者,去麻仁,加茯苓10克,白术10克;失眠严重者,加酸枣仁30克;兼胸闷,脉涩者,加丹参10克,川芎10克;自汗多者,加黄芪20克。

方解 方中重用炙甘草大补心气,通利血脉,甘缓养心为君;人参、大枣助甘草益气补脾养心,生地、麦冬、麻仁、阿胶滋阴养血共为臣;桂枝、清酒味辛性温,通阳气而利血脉为佐;生姜配大枣,以补脾和胃,调营卫,以助气血生化之源。诸药合用,温而不燥,滋而不腻,共奏益气养血,滋阴复脉之功。

参归腰子

方源《寿亲养老新书》。

组成 人参15克,当归身15克,猪腰子1对。

用法 上药先将腰子洗净,用水300毫升,煮至220毫升,取出腰子,切细;再入2味药,同煎至150毫升,吃腰子,以药汁送服。或将腰子与药渣焙干为细末,山药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0~50丸,米汤送服。

功效 补心气,养心血,安心神。

主治 心气心血两虚,怔忡心悸,自汗出,舌淡,苔薄,脉细软无力而结代。

参归补阴汤

方源《医钞类编》卷十三。

组成 人参、白术、当归、陈皮、黄柏(盐、酒炒)、元参(炙)各6克。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形气俱实,因大恐心不自安,如人将捕之状,夜卧不安,口干不欲食。

方解 经云:“恐伤肾。”此用盐炒黄柏、炙元参引参、术、归、陈等药入补肾足少阴之络也。

复脉汤

方源《医门补要》。

组成 炙甘草12克,西洋参6克,火麻仁9克,生地12克,麦冬12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补气益血,养阴复脉。

主治 气血阴液不足,心脉失于濡养,心悸心慌,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脉三五不调。

养心汤

方源《仁斋直指方论》。

组成 炙黄芪、白茯苓、茯神、半夏曲、当归、川芎各15克,远志(姜汁淹,焙)、肉桂、柏子仁、酸枣仁(隔纸炒香)、北五味子、人参各7.5克,炙甘草12克。

用法 上药为粗末。每次9克,加生姜5片,大枣2枚,水煎,空腹温服。

功效 补气养血,宁心安神。

主治 心气不足,心血衰少,神气不宁,怔忡惊悸,少寐多梦,胸闷短气,面色不华,舌淡,苔薄,脉细软,时有歇止。

方解 方中黄芪、人参补心益气;川芎、当归以调养心血;茯神、茯苓、远志、柏子仁、枣仁、五味子养心安神;半夏曲配茯苓化痰去饮,以通心窍;肉桂辛温通阳,并助气血之生发与运行;甘草调和诸药。配伍应用,共成益气补血、养心安神之功。

黑归脾丸

方源《饲鹤亭集方》。

组成 熟地120克,人参、冬术、茯神、枣仁、远志各60克,黄耆45克,当归30克,木香、炙草各15克,桂圆、生姜各30克,大枣50枚。

用法 将熟地、龙眼肉、枣子同杵烂,枣子半烂后去皮核,与诸药打和晒干研末,用生姜煎汤泛丸,如绿豆大。每次6克,开水送服。

功效 补脾益肾,养心宁神。

主治 心肾不交,劳伤过度,精血虚损,怔忡健忘,惊悸盗汗,发热体倦,食少不眠。心肾阴虚

心悸怔忡,形瘦乏力,五心烦热,或午后低热,口舌生疮,腰酸膝软,小便色赤,舌红少苔,脉细促结代。治以滋阴降火,宁心安神。

二阴煎

方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组成 生地6~9克,麦冬6~9克,枣仁6克,生甘草3克,玄参4.5克,黄连3~6克,茯苓4.5克,木通4.5克。

用法 加灯草20根,或竹叶亦可,水煎,食远服。

主治 水亏火盛,烦躁热渴而怔忡惊悸不宁。

加减 如痰胜热甚者,加九制胆星3克,或天花粉4.5克。

大安汤

方源《医醇剩义》卷二。

组成 白芍4.5克(酒炒),五味子1.5克,牡蛎12克(煅,研),龙齿6克,木瓜3克(酒炒),枣仁6克(炒,研),地黄15克,人参15克,茯苓6克,柏仁6克。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惊伤气浮,真阳外越,真阴不守,心悸筋惕。

天王补心丹

方源《校注妇人良方》。

组成 人参(去芦)、茯苓、玄参、丹参、桔梗、远志各15克,当归(酒浸)、五味子、麦门冬(去心)、柏子仁、炒酸枣仁各30克,生地黄120克。

用法 上药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次20~30丸,临卧用竹叶煎汤送服,或用桂圆肉煎汤送服。

功效 补心血,滋肾阴,清虚火,宁心神。

主治 心肾两虚,阴亏血少,阴不制阳,虚火内动,心悸怔忡,心烦少寐,神疲乏力,梦遗健忘,大便干结,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数结代。

加减 肾虚明显者,可再加熟地黄、杜仲各10克。

方解 方中重用生地,滋肾水,养心血,制虚火为君;玄参助生地壮水以制火,天冬、麦冬以养心肺之阴,丹参、当归补心血,活血脉,人参补心气,生心血,共为臣药;茯苓、柏子仁、远志养心安神定志,五味子、酸枣仁收敛心气,以安心神,共为佐药;桔梗宣通肺气,载药上浮,使药力留于上焦;朱砂为衣,取其镇摄心神,以定惊悸之功,共为使药。诸药同用,共成滋阴养血,清心安神之功。

龙齿镇心丹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龙齿(水飞)、远志(去心,炒)、天门冬(去心)、熟地黄、山药各(炒)180克,茯神、麦门冬(去心)、车前子(炒)、白茯苓、桂心、地骨皮、五味子各150克。

用法 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0~50丸,空腹温酒或米汤送服。

功效 镇摄心神。

主治 心肾两虚,心神浮越,惊悸健忘,夜多恶梦,面色少华,足胫酸痛,遗精盗汗。

宁心宝胶囊

方源《中药成方制剂》。

组成 真菌虫草头孢。

用法 制成胶囊。口服,每次1粒,1日3次或遵医嘱。

功效 本品有提高窦性心律,改善窦房结、房室传导功能,改善心脏功能的作用。

主治 多种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难治性缓慢型心律失常,传导阻滞。

杨氏养心汤

方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续集》。

组成 炙甘草15克,丹参15克,麦冬15克,阿胶10克,党参10克,茯神10克,枸杞子10克,女贞子10克,旱莲草10克,五味子6克。

用法 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功效 滋阴安神,两调心肾。

主治 心阴虚所致的心悸(心律不齐),胸闷,气短,脉结代等证。

方解 本方是在加减复脉汤和生脉散的基础上化裁而成,方中重用炙甘草、麦冬、党参、五味、阿胶等甘润之品滋阴养血,益气养阴。是虚及心阴虚日久必伤及肝肾,气阴两虚则导致血脉瘀滞,故采用两调心肾,益气活血之法,加用茯神补脾宁神;枸杞、女贞子、旱莲草滋养肝肾,兼清虚热;丹参活血化瘀,诸药合用,补心阴,养肝肾,益心气,通心脉,使心悸得愈。

沙参散

方源《太平圣惠方》卷四。

组成 沙参22.5克(去芦头),白茯苓22.5克,远志15克(去心),犀角屑15克,甘草15克(炙微赤,锉),防风15克(去芦头),龙齿30克,天门冬30克(去心),生干地黄30克。

用法 上药为粗散。每次9克,加生姜3克,大枣2枚,水煎,去渣温服,不拘时候。

主治 心风虚悸,恍惚多忘,惊恐。

柏子仁丸

方源《御药院方》。

组成 山茱萸120克,柏子仁15克,远志(去心)15克,覆盆子30克,山药(另取末)30克。

用法 上药为细末,用山药、白面同酒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0丸,空腹时用温酒送服,1日2次。

功效 养阴安神,涩精止遗。

主治 心肾不足,心悸,失眠,遗精。

养血宁心汤

方源《医部全录》卷三二〇。

组成 当归3.6克,白芍药(酒炒)、栀子各2.1克,黄芩、黄连各2.4克,枣仁、生地各3克,远志、麦冬各6克。

用法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主治 惊悸,怔忡,健忘。

养血安神汤

方源《万病回春》卷四。

组成 当归身1.5克(酒洗),川芎1.5克,白芍(炒)1.5克,生地黄(酒洗)3克,陈皮1.5克,白术2.1克,茯神3克,酸枣仁(炒)2.1克,柏子仁1.5克(炒),黄连1.5克(酒炒),甘草(炙)1.5克。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惊悸。

养血清火汤

方源《万病回春》。

组成 当归、川芎各2克,白芍(酒炒)、生地黄(酒洗)、黄连(酒炒)各3克,黄芩、栀子(炒)2.5克,酸枣仁(炒)、麦门冬(去心)各30克,远志(去心)0.5克,朱砂(另研调服)0.5克,甘草1克。

用法 上作1剂,加生姜3片,水煎,去渣温服。

功效 养血滋阴,清心泻火。

主治 阴血不足,心火偏亢,心悸心慌,烦躁不宁,口干或苦,舌红少苔,脉细数结代。

养阴益心汤

方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续集》。

组成 红人参6克,麦冬15克,生地12克,阿胶10克,丹参15克,桂枝1~3克,茯苓15克,远志10克,节菖蒲10克,龙骨15克,炙甘草6克。

用法 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功效 养阴益气,宁心安神。

主治 室性期前收缩,气阴亏虚型:临床以心悸胸闷,气短易燥,口燥咽干,失眠多梦,头晕或面色不华,舌质微红少苔,脉结代为主症。

方解 方中生地、麦冬、阿胶补心血,养心阴以充血脉;人参既可补养心阴,又能合茯苓、甘草健脾益气,以助气血生化之源;桂枝用法最为讲究,宜轻不宜重,目的在于通阳而不是温阳,偶发期前收缩用2克,频发期前收缩用3克;丹参活血化瘀,养血安神;枣仁、节菖蒲、远志、龙骨养心安神,透窍定悸。诸药合用,使心之阴血足而脉充,心气复而心阳通,心神得养而心律齐。

加减 心悸失眠甚者,加琥珀3克(分2次冲服);气滞血瘀者,加郁金10克,桃红10克,以理气活瘀;气虚甚者,加黄芪30克,以益气补中;胸部闷痛者,加薤白10克,檀香10克,以理气宽胸。

静神丹

方源《杂病源流犀烛》。

组成 酒当归、酒生地、姜远志、茯神各15克,石菖蒲、黄连各7.5克,朱砂6克,牛黄3克,金箔15片。

用法 上药为末,用猪心血为丸,如黍米大,金箔为衣。每次50丸,用灯芯汤送服。

功效 养血清心,安神定志。

主治 忧思过度,心血暗耗,心火亢盛,心悸怔忡,恐惧惊惕。

镇心汤

方源《古今医鉴》卷八。

组成 当归3.6克,川芎2.1克,生地黄2.4克,片芩2.4克,黄连1.8克,栀子仁2.1克(炒),酸枣仁(炒)3克,远志(制)3克,麦门冬(去心)3克,白芍2.4克。

用法 加生姜,水煎服。

主治 心慌。心阳不振

心悸怔忡,烦躁,胸中弊闷,遇寒加重,面色苍白,形寒乏力,精神不振,或但欲寐,自汗出,舌淡暗,苔薄滑,脉沉细微结代,或脉弱无力,或虚极芤迟。治以温振心阳。

人参散

方源《太平圣惠方》。

组成 人参30克(去芦头),枳壳(炒黄)22克,五味子22克,桂心22克,柏子仁30克,山茱萸22克,甘菊花22克,茯神22克,枸杞子22克,熟干地黄30克。

用法 上药研为细散,每次3克,以温酒调下,不拘时候服。

功效 补气温阳,滋养安神。

主治 胆气虚冷,经常恐惧,不能独卧,心慌心悸,如人将捕之,胸中满闷,头目不利。

心肾丸

方源《医方类聚》。

组成 牛膝(去苗,酒浸)、熟地黄(洗,再蒸)、苁蓉(酒浸)各60克,鹿茸(燎去毛,好酒涂炙)、附子(炮,去皮脐)、五味子、人参(去芦)、远志(去苗,甘草水浸,捶,去骨)、黄芪(蜜炙)、白茯神(去木)、山药(炒)、当归(去芦,酒浸)、龙骨(煅)各30克,菟丝子(酒浸,蒸,碾成饼)90克。

用法 上药为细末,用浸药酒煮薄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50~60丸,空腹时枣汤送服。

功效 补肾壮阳,养心安神。

主治 心肾阳虚,水火不能既济,心悸怔忡,恍惚多忘,盗汗,夜梦惊恐,目暗耳鸣,腰膝缓弱,四肢酸痛,小便数而赤浊,滑精梦遗。

龙齿清魂散

方源《医略六书》卷二十二。

组成 龙齿90克,人参45克,归身90克,远志45克,麦冬90克,桂心15克,茯神60克,细辛9克。

用法 上药为散。每次9克,加生姜1片,红枣3枚,煎汤调下。

主治 惊悸,脉弦细涩者。

方解 心气大虚,寒涎内沃,而心血不足,不能荣心,故惊悸不已焉。人参大补心气;当归营养心血以雄心;麦冬清心润肺以宁心;细辛通心气、搜涤痰涎,茯神渗湿气、清彻神明;远志交通心肾;龙齿定魄安魂;为散、姜、枣汤下,使心血内充,则心气雄壮,而寒涎自化,神志并宁,何惊悸之不瘳哉!此补养温经之剂,为心寒惊悸易惊之专方。

加味归脾汤

方源《医宗必读》卷八。

组成 人参、炙黄耆、白术、当归、茯苓、酸枣仁各4.5克,远志肉2.4克,木香、甘草(炙)各1.5克,龙眼肉6克,大枣2枚,煨姜3片,菖蒲2.4克,桂心1.5克。

用法 水煎,食后服。

主治 虚寒心悸而痛。

金鼎汤

方源《四圣心源》卷四。

组成 甘草6克,茯苓9克,半夏9克,桂枝9克,芍药9克,龙骨6克,牡蛎9克。

用法 水煎,温服。

主治 惊悸。

方解 惊悸之证,土湿胃逆,相火不藏,应用茯苓去湿,半夏降胃,桂枝达肝,芍药敛胆,龙骨、牡蛎藏精聚神,以蛰阳根。阳降根深,则魂谧神安,惊悸不作矣。

加减 其上热者,倍芍药以清胆火;下寒者,加附子以温肾水;若病重年深奔豚,凝结少腹,气块坚硬澌寒。

茸附丸

方源《重订严氏济生方》。

组成 鹿茸(去毛,酒蒸)30克,附子(炮,去皮脐)30克。

用法 上药切碎,分作4服。每次用水400毫升,加生姜10片,煎至300毫升,去渣,食前温服。

功效 补肾温阳。

主治 精血俱虚,阳气不足,怔忡惊悸,潮热盗汗,肢体倦怠乏力。

桂枝甘草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 桂枝12克(去皮),炙甘草6克。

用法 上药切碎,以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渣顿服。

功效 补助心阳,安定心神。

主治 发汗过多,胸中阳气欲失,心中动悸,其人叉手自冒心,欲得按者。

方解 方中桂枝温振心阳,甘草补气固脱,两药配伍,甘温相得,气复而悸平。

验案 心悸《印机草》:病经1月,两脉浮虚,自汗恶风,此卫虚而阳弱,用黄芪建中汤以建立中气,而温卫实表也。越1日,病者叉手自冒心间,脉之虚濡特甚,此汗出过多而心阳受伤也。仲景云:发汗过多,病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 桂枝(去皮)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切),大枣12枚(擘),牡蛎(熬)15克,蜀漆9克(洗去腥),龙骨12克。

用法 用水600毫升,先煮蜀漆减至500毫升,再入余药煮取200毫升,去渣温服。

功效 温振心阳,镇惊安神。

主治 心阳虚衰,阳气亡脱,心悸怔忡,气短,胸腹动剧,烦躁,卧起不安,自汗,四肢不温,舌淡或紫,脉细微疾数。

加减 若无蜀漆,可改用常山。

方解 方中桂枝温振阳气,甘草补气固脱,蜀漆吐浊痰而定心神,龙骨、牡蛎以固涩将脱之阳,并能镇摄心神,生姜、大枣调和营卫。诸药配伍,共奏温振心阳,镇惊安神之功。

验案 心动过速《中医杂志》(1980,11:58):曾用本方(蜀漆改为常山)治疗卒发重症心悸不宁,气短,四肢不温,脉来疾数,不易计数(心率>160次/分,心电图示室性或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用中医一般治疗措施而不能控制者,急煎服之,药液入胃,移时恶心呕吐,吐出痰涎及部分药汁,心动悸旋即能恢复正常。水气凌心

心动悸,胸闷,气短,或咳而气喘,面目虚浮,小便量少,舌胖,苔滑,脉细滑而结代。治以温化水饮。

半夏麻黄丸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 半夏、麻黄各等份。

用法 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每次3丸,温开水送服,1日2次。

功效 通阳化饮。

主治 水饮内停,心阳被遏,心下悸动者。

方解 方中麻黄通太阳膀胱之经气,以泄水饮;半夏和胃降逆,以蠲饮消水。二味相配,共奏通阳化饮之功。

治要茯苓散

方源《校注妇人良方》卷三。

组成 麦门冬、茯神各45克,通草、升麻各37.5克,赤石脂31.5克,知母30克,大枣12枚,紫菀、桂心各22.5克,淡竹茹15克。

用法 上药为末。每次30克,水煎服。

主治 心经实热,口干烦渴,眠卧不安,或心神恍惚。

定悸汤

方源《辨证录》卷五。

组成 白芍、当归各30克,茯神、生枣仁各15克,半夏、炒栀子各9克,甘草3克,菖蒲、丹砂末各1.5克。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春月伤风,忽然发厥,心下悸。

茯苓散

方源《圣济总录》卷四十三。

组成 白茯苓(去黑皮)22.5克、远志(去心)、人参、麦门冬(去心,焙)、白僵蚕(炒)、羚羊角(镑)、菊花各15克,甘草(炙,锉)、牛黄(研)、铁粉(研)各22.5克。

用法 上药为散。每次6克,食后煮竹沥汤调下,或薄荷熟水下。

主治 心虚惊悸。

茯神汤

方源《外台》卷十五引《古今录验》。

组成 茯神、人参、菖蒲、茯苓各9克,赤小豆12克。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心悸跳动,恍惚不定。

宜忌 忌羊肉,饧。

茯苓饮子

方源《重订严氏济生方》。

组成 赤茯苓(去皮)、半夏(汤泡7次)、茯神(去木)、橘皮(去白)麦门冬(去心)各30克,沉香(不见火)、炙甘草、槟榔各15克。

用法 上药切碎。每次12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200毫升,去渣温服,不拘时侯。

功效 化痰蠲饮。

主治 痰饮停于心胃,心悸怔忡不已。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 茯苓12克,桂枝(去皮)9克,白术6克,炙甘草6克。

用法 上药用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渣,分3次服。

功效 健脾利湿,温化水饮。

主治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心悸,头眩,咳嗽,气短,舌胖,苔白滑,脉弦滑而数。

加减 心悸、头眩甚者,加五味子5克。

方解 方中茯苓健脾渗湿,利水化饮,以平心悸为君;白术健脾燥湿,助茯苓运化水湿为臣;桂枝通阳化气,益气和中,以平冲逆为佐;甘草补益心气,并能调和诸药为使。诸药配伍,共奏健脾利湿,温化水饮之功。

桂苓散

方源《名家方选》。

组成 芍药、茯苓各90克,当归45克,干姜、桂心各30克,甘草15克。

用法 上药为散。每次3克,白汤送下,1日3次。

主治 心腹动悸,诸药不效者。痰阻心窍

心悸,易惊,失眠,心胸满闷,周身困重,咽中有痰,嗳气,不欲饮食,舌胖苔腻,脉滑或细结代。治以燥湿化痰,理气宽胸。

天王补心丸

方源《杨氏家藏方》卷十。

组成 熟干地黄(洗,焙)120克,白茯苓(去皮)、茯神(去木)、当归(洗,焙)、远志(去心)、石菖蒲、黑参、人参(去芦头)、麦门冬(去心)、天门冬(去心)、桔梗(去芦头)、百部、柏子仁、杜仲(姜汁炒)、甘草(炙)、丹参(洗)、酸枣仁(炒)、五味子(去梗)各30克。

用法 上药为细末,炼蜜为丸,每30克作10丸,金箔为衣。每次1丸,食后、临卧煎灯芯、大枣汤化下。

功效 宁心保神,益血固精,壮力强志,令人不忘;清三焦,化痰涎,祛烦热,除惊悸,疗咽干口燥,育养心气。

主治 心肾虚耗,怔忡不宁。

中和补心丹

方源《嵩崖尊生》卷八。

组成 麦冬75克,远志、菖蒲、香附各60克,天冬、花粉、白术、贝母、熟地、茯神各45克,人参、当归各30克,牛膝、黄耆各60克,木通24克。

用法 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6克,龙眼汤送下。

主治 悸有痰热,甚者兼咽干烦热者。

龙齿汤

方源《医方大成》引《简易方》。

组成 官桂75克,半夏60克(汤洗),人参(去芦)、白茯苓(去皮)、炙甘草、当归、龙齿(研)、桔梗(炒)、茯神各30克,远志(去心)、枳壳(去瓤,麸炒)、炙黄芪各75克。

用法 上药为末。每次9克,用水25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1枚,粳米100粒,水煎服。

功效 温化寒痰,补气安神。

主治 心气素虚,痰浊蒙心,心悸怔忡,常怀忧虑,神思多惊,如坠险地,小便或赤或浊。

加味四七汤

方源《仁斋直指方论》。

组成 半夏(制)75克,白茯苓、厚朴(制)各45克,茯神、紫苏叶各30克,远志(姜汁蘸湿,取肉,焙)、炙甘草各15克。

用法 上药切碎。每次12克,加生姜7片,石菖蒲6克,大枣2枚,水煎服。

功效 化痰行气,开郁宁神。

主治 气郁痰凝,心气被遏,以致心悸易惊,劳累则头面赤而下重,自烦发热,脐上跳,脉弦而结代。

加味定志丸

方源《丹溪心法附余》。

组成 远志60克,人参30克,菖蒲6克,白茯苓30克,琥珀10克,郁金20克。

用法 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次30丸,米汤送服。

功效 化痰镇惊,宁心安神。

主治 痰迷心膈,惊悸怔忡。

加味益心汤

方源 方出《蒲辅周医疗经验》,名见《千家妙方》上册。

组成 法半夏6克,茯苓6克,化橘红4.5克,炙甘草1.5克,炒枣仁9克,远志3克,石菖蒲2.4克,党参4.5克,枳实2.4克,松节9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补益心气,温脾理痰。

主治 心气不足,兼有脾湿而致心悸(房颤),头晕,冷汗多,便溏,脉右关沉滑,左沉弱,均有结代,舌苔薄白。

竹沥汤

方源《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 淡竹沥30毫升,石膏48克,芍药、白术、栀子仁、人参各9克,知母、茯神、赤石脂、紫菀各6克,生地黄汁30毫升。

用法 上药切碎。用水900毫升,煮后10味,取300毫升,去渣,下竹沥更煎,取300毫升,分2次服。

功效 清心泻火,镇心安神。

主治 心经实热,梦中喜笑,惊悸恐惧不安。

运脾解郁化痰汤

方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续集》。

组成 瓜蒌20克,薤白10克,姜半夏10克,陈皮10克,川芎12克,苍术10克,神曲10克,枳壳6克,莱菔子10克,香附10克,茯苓15克,甘草6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解郁动脾,化痰祛湿。

主治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症见心动过缓,心悸怔忡、心痛闷胀,伴有纳呆,泛恶欲吐,苔厚腻等痰湿中阻证。

方解 方中瓜蒌、薤白宽中通阳,陈皮、半夏化痰燥湿,川芎、苍术、神曲、香附疏肝动脾,解郁散气。枳壳理气消痰,莱菔子下气消痰,茯苓、甘草健脾和中。

验案 谭某,女,32岁,1993年10月21日初诊。患者心率缓慢3月余。既往有心肌炎病史,曾在某医院检查心电图:(1)窦性心动过速;(2)心律不齐,阿托品试验(+)。西医诊断为病窦综合征。现症:心悸怔忡,心胸闷胀,恶心纳差,困倦乏力,舌苔白腻,脉沉迟(脉率52次/分)。辨证为心悸证(痰湿阻络型)。拟用“运脾解郁化痰汤”原方加麻黄15克,(先煎),附子6克,每日1剂,分2次服。服药5天后,心率增至64~68次/分,诸症好转。守方共服2个月,诸症未再发作。

姜术汤

方源《仁斋直指方论》。

组成 白姜(生)、白术、茯苓、半夏曲各30克,辣桂、炙甘草各1克。

用法 上药为粗末。每次9克,加生姜、红枣同煎服。

功效 温中化痰。

主治 痰饮内停,上扰心窍,心悸怔忡。

养神丸

方源《圣济总录》卷四十三。

组成 远志(去心)、麦门冬(去心,焙)、菖蒲、熟干地黄(焙)、山芋、人参、茯神(去木)各30克,甘草(炙)15克,白术22.5克。

用法 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0丸,食后米饮送下。

主治 心气不定,惊悸多忘。气血瘀阻

心悸,胸闷或痛,气短喘息,面唇青紫,或面部色素沉着,皮肤干燥,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结代。治以行气活血。

七宝丹

方源《普济方》卷十八。

组成 琥珀、当归(酒浸)、川芎、没药(研)各30克,木香(不焙)、乳香(研)、血蝎(研)、辰砂(研)各15克,麝香3克,(别研,旋入)。

用法 上药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温酒送下,空心、日午、临卧各1服。

功效 大镇心肾,生精养血,安神定志。

血郁汤

方源《证治准绳·类方》。

组成 香附(童便制)9克,牡丹皮、赤曲、川通草、穿山甲、降真香、苏木、山楂肉、大麦芽(炒,研)各5克,红花3克。

用法 上用水、酒各一半,共400毫升煎,去渣,入桃仁泥3克,韭汁10毫升和匀,顿服。

功效 理气活血,化瘀散结。

主治 七情郁结,或起居失宜,气血郁结,胸闷或痛,心悸怔忡,脉沉涩而芤结代。

顺气散瘀汤

方源《古今医鉴》。

组成 当归9克,川芎9克,白芍9克,生地12克,桃仁9克,红花6克,莪术9克,玄胡索9克,青皮9克。

用法 水煎,温服。

功效 活血祛瘀。

主治 瘀血阻于心脉,心悸怔忡,胸闷或痛,面唇青紫,舌暗,有瘀点,脉涩结代。

方解 本方仍桃红四物汤加味而成,方中当归、川芎、白芍、生地养血活血;桃仁、红花活血祛瘀,以畅血行;莪术、玄参理气活血止痛;青皮理气宽胸。诸药配伍,即能活血化瘀,又能行气,使气行血行,则瘀血得以消散。

活络效灵丹

方源《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 当归15克,丹参15克,生明乳香15克,生明没药15克。

用法 水煎服。或上为粗散;每次15克,温酒送服。

功效 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主治 气血瘀滞,心脉痹阻,心悸怔忡,胸闷,气短,多叹息,或心胸疼痛,面色暗,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脉涩而结代。

柴胡桂枝干姜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 柴胡24克,桂枝9克(去皮),干姜6克,栝楼根12克,黄芩9克,牡蛎6克(熬),炙甘草6克。

用法 以水24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渣,再煎取600毫升,每次温服200毫升,1日3次。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功效 调气疏肝,和解少阳。

主治 邪郁少阳,心肝气郁,心神被扰,心悸不止,胸中满闷,口渴,但头汗出,忽寒忽热,现多用于肝炎、窦性心动过速、冠心病心动过缓、月经不调、乳腺囊性增生等病在少阳,兼有痰热者。

加减 恶心呕吐者,加半夏10克;心悸动甚者,加龙骨15克,五味子5克;伴失眠者,加酸枣仁30克,茯苓15克。

方解 方中柴胡疏解少阳之经气;桂枝祛风寒,通阳气,平心悸;栝楼根清阳明之热,以止烦渴;干姜温阳气,去胸胁之烦满;甘草调汗下之误伤,黄芩助柴胡解少阳之热,牡蛎镇厥阴之风气。诸药合用,自成和解少阳之方。

验案 1.窦性心动过速《北京中医》(1988,3:19):康某,男,20岁。半年来胸闷心悸不止,形瘦颧红,左乳下其动应衣,每入夜则身冷寒战,至后半夜身热汗出而解,昼日无寒热,脘痞纳呆,口干唇燥,舌质红,舌体略胖,苔薄白,脉弦细疾数。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10次/分。予柴胡桂枝干姜汤加龙骨30克,五味子10克。服药3剂后心悸大减,寒热止,纳增,脉转和缓(90次/分)。上方剂量减半,再予3剂而愈。

2.冠心病心动过缓《北京中医》(1988,3:19):赵某,女,60岁。3年前确诊为冠心病,现心中空虚怔忡,稍动作即心中澹澹大动,不能下地行走,已1月有余,曾服消心痛、活心丹等中西药不效。心电图:心率50次/分,ST段 Ⅲ、V 5下移0.05。伴头昏身热,微恶寒,时自汗出,口干苦不欲饮,纳食尚好,神情郁闷,大便时溏时结。体丰,舌略红略胖,苔薄白微黄,脉迟缓。投柴胡桂姜汤加五味子6克,3剂,水煎服。药尽诸症均减,能下地活动,脉和缓(60~70次/分)。上方去五味子,加川贝10克,炒麦芽15克,继服3剂,追访至今未再发。

理郁升陷汤

方源《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 生黄芪18克,知母9克,当归身9克,桂枝尖4.5克,柴胡4.5克,乳香(不去油)9克,没药(不去油)9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补气升陷,疏肝解郁。

主治 胸中大气下陷,兼气分郁结,胸中满闷或疼痛,心悸,脉或迟或数。

加减 胁下撑胀或疼痛者,加龙骨、牡蛎各15克。

惊悸养血汤

方源《医学正传》卷五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黄耆、茯神、半夏曲、川芎各15克,远志(去心,甘草水浸)、桂心、柏子仁、酸枣仁(炒)、五味子、人参各7.5克,甘草12克。

用法 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服。

主治 肥人因痰火而心惕然跳动惊起。

加减 如停水,加茯神、槟榔各9克。2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大、中型动脉,如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四肢动脉等动脉内膜的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和血栓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着等导致动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缩小的一种退行性和增生性病变。

本病无相应的中医病症,但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可参考痰饮、胸痹、眩晕、头痛、厥证、卒中、痹证等病证的方法进行辨证治疗。由于本病引起的冠心病、脑血管意外、老年性痴呆等有专篇进行论述,故本篇着重介绍脑动脉硬化以及四肢动脉硬化引起的肢体麻木、疼痛的中医治疗方法。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与老年脏腑功能失调有关,特别是肝脾肾三脏的亏虚,气血阴阳不足,腠理疏松,风邪常易入侵,加之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油腻;或情志不调,忧思恼怒;或久坐少动等关系密切。根据临床特点,大致可概括为风湿阻络、湿热痰阻、湿瘀互结、肝肾阴亏、肾阳不足、气虚瘀滞等证型。治疗多以祛风湿、化痰浊、清湿热、祛瘀血、补肝肾、补气血等为基本方法。风湿阻络

手足麻木肿痛,屈伸不利,或局部怕冷,畏风,遇寒加重,或伴有身体沉重,烦疼,舌偏胖,苔薄滑,脉浮而濡。治以祛风胜湿,通经活络。

十华散

方源《卫生宝鉴》卷五。

组成 附子(炮,去皮脐)、桂心、人参、白术(炒)、黄耆、干姜(炮)、青皮(去白,炒)、羌活各30克,甘草15克(炙),五加皮30克(吴茱萸30克,以水1碗同煮,至水尽为度,去茱萸不用,五加皮切片,焙)。

用法 上药为粗末。每次7克,加生姜3片,大枣2个,水煎,去渣温服,不拘时候。

功效 补暖元气,调理脾胃。

主治 酒色衰惫,偏风顽麻痹痛,脚气注肿,行步不得。

七圣散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续断、独活、防风、杜仲、萆薢、牛膝(酒浸一宿)、甘草各等份。

用法 上药研为细末。每次6克,温酒调服。

功效 祛风胜湿,强筋壮骨。

主治 风湿流注经络之间,四肢关节缓纵不随;或脚膝疼痛,不能步履。

五痹汤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片姜黄、羌活、白术、防己各30克,炙甘草15克。

用法 上药切碎。每次12克,加生姜10片,水煎,去渣温服。

功效 祛风除湿,化瘀通络。

主治 风湿痹阻肌肤血脉,气血失顺,手足缓弱,麻痹不仁。

乌龙丸

方源《简易方》引《究原方》(见《医方类聚》卷二十)。

组成 大川乌150克(去皮脐,生用),五灵脂150克(拣去石),没药15克(研)。

用法 入麝香不拘多少,研细拌和,滴水为丸,如弹子大。每次1丸,生姜汁研化,热酒浸,量力服之。

主治 言语謇涩,行履不正。

利湿通经汤

方源《马培之医案》。

组成 威灵仙3克,桑枝9克,当归6克,秦艽15克,蚕沙9克,莶草4.5克,甘草节2.4克,苦参3克,苍术3克,苡仁9克,大胡麻3克,五加皮4.5克,川牛膝4.5克,川续断4.5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祛风胜湿,活血通经。

主治 风湿入络,血脉瘀阻,致四肢麻木,指节拘挛,下肢无力。

洗药方

方源《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组成 宣木瓜9克,秦艽6克,防风6克,防己6克,伸筋草6克,白芷6克。

用法 用水煎透,趁热熏洗患处。

功效 祛风除湿,舒筋止痛。

主治 风湿入络,下肢筋骨疼痛。湿热痰阻

肢体麻木,下肢浮肿,或湿痒,伴形体肥胖,烦躁,失眠,口干口苦,或口中黏腻,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化痰,疏经通络。

止麻消痰饮

方源《杂病源流犀浊》。

组成 黄连3克,黄芩、茯苓、半夏各9克,桔梗6克,枳壳、陈皮、天麻、天南星各5克,细辛1克,甘草3克,栝楼仁9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清热化痰,通络止麻。

主治 湿热痹阻经络,至口舌或肢体麻木,痰涎壅盛,头目昏胀,烦躁失眠,舌红,苔黄腻者。

方解 本方乃黄连温胆汤之加减变化方。方中黄连、黄芩清热燥湿;天南星、半夏燥湿化痰;茯苓淡渗利湿以化痰,并能安神宁心;陈皮、枳壳理气宽胸化痰;桔梗配枳壳又能宣开肺气,调畅气机,以利痰湿之布化;天麻息风通络止麻;栝楼仁润燥化痰,柔筋通络;少佐辛温之细辛化湿通络;甘草缓和药性。诸药配伍,共凑清热化痰,通络止麻之功。

加减 血虚,加当归9克;气虚,加人参9克。

玉壶丸

方源《医学六要》卷五。

组成 雄黄3克,南星(煨裂)、半夏(炮7次)、天麻、白芷各6克。

用法 上药为细末,姜汁炊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3克,食远白汤送下。

主治 风热头痛;痰厥。

苍术汤

方源《兰室秘藏》。

组成 防风、黄柏各3克,柴胡6克,苍术9克。

用法 水煎,去渣,空腹温服。

功效 清热利湿。

主治 湿热下注,腰腿疼痛,麻木无力,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者。

健步丸

方源《丹溪心法》。

组成 生地黄15克,归尾、芍药、陈皮、苍术各30克,吴茱萸、茯苓各15克,牛膝30克,桂枝6克,大腹子3个。

用法 上药为末,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50~100丸,空腹时煎白术、木通汤送服。

功效 清热燥湿,活血通络。

主治 湿热痰瘀痹阻络脉,下肢肿胀疼痛,或伴皮肤湿痒红肿。湿瘀互结

肢体麻木疼痛,或缓弱不仁,面色黯黑,胸胁闷痛,四肢肿胀,舌紫暗,苔薄腻,脉缓涩。治以化湿行瘀。

五加皮汤

方源《三因极一病症方论》。

组成 五加皮300克,丹参240克,石斛(酒浸)180克,杜仲(酒浸,炒断丝)、附子(炮,去皮脐)各150克,牛膝(酒浸)、秦艽、川芎、防风、桂枝、独活、茯苓各120克,麦门冬、地骨皮各90克,薏苡仁30克。

用法 上药为末。每次12克,加生姜5片,黑芝麻1撮(研破),水煎,空腹服。

功效 祛风湿,通经脉,强筋骨。

主治 肝肾不足,风湿入络,血脉瘀阻,腰膝酸软如折,下肢无力,颜色枯悴,呼吸短促,小便黄赤,阴下湿痒。

风湿汤

方源《医方类聚》引《施圆端效方》。

组成 炮附子、白术、甘草、当归(焙)、防风、桂枝、薏苡仁各30克,乳香、没药、茯苓各15克。

用法 上药为细末。每次15克,水煎,空腹时和渣温服,日3次,夜1次。

功效 祛风除湿,活血通络。

主治 风寒湿瘀久痹经络,下肢筋脉拘挛,着床不能行步。

乳香定痛汤

方源《万病回春》。

组成 苍术(米泔浸)60克,川乌(炮,去皮)、当归、川芎各30克,乳香、没药各9克,丁香1.5克。

用法 上药共为细末,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50~60丸,黄酒送服。

功效 温化寒湿,活血祛瘀。

主治 寒湿、瘀血阻于脉络,腿膝疼痛麻木。

胜骏丸

方源《三因极一病症方论》。

组成 炒附子1枚,酒当归、天麻(酒浸)、牛膝(酒浸)、炒酸枣仁、熟地黄(酒浸)、防风各60克,木瓜120克,乳香15克(别研),麝香0.3克(别研),全蝎(去毒)、木香、没药(别研)、羌活、炙甘草各30克。

用法 上药为细末,用生地黄膏或炼蜜为丸,每30克作10丸。每次1丸,细嚼,临卧酒送服。

功效 温化寒湿,活血祛瘀,兼补肝肾。

主治 肝肾不足,寒湿瘀血阻于经络,脚趾连脚面拘急麻木,行走疼痛,筋脉不伸,或下肢无力,膝关节肿痛。

方解 方中附子温化寒湿;天麻、木瓜、防风、羌活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当归、牛膝、乳香、没药、麝香、全蝎活血化瘀,舒筋活络;酸枣仁、熟地黄补肝肾之阴,并可防温燥之品耗阴伤津;甘草缓和药性。诸药配伍,共凑祛寒湿,活血脉,通经络,益肝肾之功。

神妙列仙散

方源《丹溪心法附余》。

组成 木香、沉香、茴香(微炒)、槟榔各3克,蓄、大黄30克(微焙炒),麦芽45克,瞿麦15克。

用法 上药为末。每次9~15克,五更时用热酒调下,能饮酒者可多饮。大便如血为效。

功效 行气活血,利水渗湿。

主治 气滞湿阻,瘀血阻络,遍身疼痛,腰脚强直,行步不利,手足顽麻,胸膈满闷,小便黄赤。

桃红饮

方源《类证治裁》。

组成 桃仁、红花、川芎、当归尾、威灵仙各6克。

用法 水煎,加麝香少许冲服。

功效 活血化瘀,通痹止痛。

主治 败血入络,四肢麻木疼痛。

通痹散

方源《奇效良方》。

组成 独活、川芎、天麻、当归、白术各等份。

用法 上药为细末。每次6克,空腹时用好酒调服。

功效 祛风除湿,活血通痹。

主治 风寒湿邪入侵下肢,瘀血痹阻经络,两足至膝寒冷如冰,甚则不能自举者。

续断丸

方源《奇效良方》。

组成 川续断、炒当归、萆薢、附子、防风、天麻各30克,乳香、没药各15克,川芎23克。

用法 上药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40克,空腹时用温酒或米饮送服。

功效 祛寒湿,化瘀血,通经脉。

主治 寒湿流注经脉,血脉瘀阻,四肢浮肿,肌肉麻痹。肝肾阴亏

手足麻木,腰膝酸软,下肢无力,伴形体消瘦,头发早白,头晕耳鸣,五心烦热,或骨蒸潮热,口舌干燥,舌瘦小而嫩,苔少或光红,脉细数。治以补肝益肾,强筋壮骨。

七仙丹

方源《丹溪心法附余》。

组成 制何首乌120克,人参60克,生地黄60克(酒洗),熟地黄60克(酒洗),麦门冬(去心)60克,天门冬(去皮,心)60克,小茴香60克(炒黄色),白茯苓(去皮)60克。

用法 上药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次1丸,嚼烂,空腹时用好黄酒或盐汤送服。

功效 补肝肾,养心阴,驻容颜,黑髭发。

主治 肝肾不足,心阴亏虚,心悸失眠,腰酸膝软,头昏耳鸣,骨蒸潮热,口干咽燥,头发早白。

宜忌 服药期间忌食葱、蒜、萝卜,并戒房事。

八物肾气丸

方源《肘后备急方》。

组成 干地黄120克,茯苓、薯蓣、桂枝、牡丹皮、山茱萸各60克,泽泻30克,五味子60克。

用法 上药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7~10丸,1日3次,空腹时温酒送服。

功效 平补肝肾,强筋驻颜。

主治 肝肾不足,腰膝酸软,面色无华,牙齿松动,或消渴等证。

龙虎散

方源《医方简义》卷三。

组成 煅龙骨60克,琥珀30克,龟板120克,生鳖甲60克,桂枝、煅磁石(醋淬)、赤芍药、枣仁(炒)各30克,远志肉15克,左牡蛎120克,石菖蒲12克。

用法 上药为细末。每服9克,姜汤调下。

功效 补心益肾,养血安神。

主治 骨蒸劳热,血液不足,耳鸣目昏,头晕心烦,怔忡不安。

芎归养荣汤

方源《证治准绳·类方》卷一。

组成 当归(酒洗)、川芎、白芍药(煨)各4.5克,熟地黄、黄柏(酒炒)、知母(酒炒)各3克,枸杞子、麦门冬(去心)各2.4克,甘草1.5克。

用法 水煎,入竹沥、姜汁各少许,食前服。

主治 血虚阴厥,脉伏虚细,四肢厥冷。

还少丹

方源《洪氏集验方》。

别名 还少丸(《杨氏家藏方》),滋阴大补丸(《医学正传》)。

组成 干山药、牛膝(酒浸一宿,焙干)各45克,山茱萸、白茯苓(去皮)、五味子、肉苁蓉(酒浸一宿,焙干)、石菖蒲、巴戟(去心)、远志(去心)、杜仲(去粗皮,用生姜汁并酒涂炙)、楮实、舶上茴香各30克,枸杞子、熟干地黄各15克。

用法 上药为末,用炼蜜、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0丸,空腹用温水、盐汤送服,1日3次。

功效 补肝益肾,养心安神。

主治 肝肾不足,心失所养,失眠健忘,眩晕倦怠,腰膝酸软麻木,小便混浊,遗精阳痿,未老先衰,疲乏无力。

还少乳乌丸

方源《摄生众妙方》。

组成 何首乌60克,枸杞子30克,牛膝30克(酒浸),茯苓30克,黄精30克,甘桑椹30克,天门冬(去心)30克,麦门冬(去心)30克,生地黄120克(酒浸,晒干),熟地黄30克(酒浸)。

用法 上药各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100丸,用温水或盐汤送服,1日3次。

功效 补益肝肾,益精养血,增液润燥。

主治 中老年人肝肾精血亏虚,津液不足,以致动脉硬化,须发早白,精神衰减,形体消瘦,肌肤枯燥,五心烦热,口干不欲多饮,腰膝酸软麻木,大便干结,舌红嫩,苔少,或光,脉细数。

宜忌 阳虚内寒和脾胃虚弱者忌服。

方解 方中何首乌、枸杞子、黄精、桑椹、熟地黄补肝益肾,益精养血,滋阴润燥;生地黄、天门冬、麦门冬清热生津,止渴润燥;牛膝补肝肾,强筋骨,通血脉;茯苓养心安神,健脾利湿。诸药配伍,共凑补肝益肾,益精养血,生津润燥之功。

思仙续断丸

方源《普济本事方》。

组成 杜仲(去皮,锉,炒黑)150克,五加皮90克,防风90克,薏苡仁90克,羌活90克,川续断90克,牛膝(焙,酒浸一宿,再焙)、萆薢各120克,生干地黄150克。

用法 上药为细末,用好酒2升,化青盐90克,煮木瓜250克成膏,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50丸,空腹时用温酒或盐汤送服。

功效 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和血脉。

主治 肝肾亏虚,风湿入络,血脉不和,下肢疼痛不可践地,行步艰难,或腰背疼痛,小便余沥。

熟干地黄丸

方源《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七。

组成 熟干地黄60克,川椒15克(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肉桂75克(去皱皮),干漆(捣碎,炒令烟出)、萆薢(锉)、防风(去芦头)、附子(炮裂,去皮脐)、川乌头(炮裂,去皮脐)、牛膝(去苗)各30克。

用法 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0丸,空腹及晚食前以温酒送下。

主治 虚劳偏枯,气血不足,肢节无力。肾阳不足

手足顽麻,或拘挛,腰膝酸软冷痛,得温则舒,伴面色黯黑,或面白不泽,两目微肿,须发早白,阳痿,耳鸣耳聋,小便清长,或夜尿频多,舌淡而胖,苔薄而滑,脉沉而细。治以温补肾阳。

巴戟丸

方源《医学发明》。

组成 五味子、巴戟天、肉苁蓉、人参、菟丝子、熟地黄、覆盆子、白术、炒益智仁、骨碎补(洗去毛)、白龙骨、茴香、牡蛎各等份。

用法 上药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0丸,早晨空腹及晚食前米饮送服。

功效 温补肾阳,强筋壮骨。

主治 中年以后肝肾俱虚,面白不泽,精气衰少,下肢萎软无力,脉象空虚。

巴戟天汤

方源《张氏医通》。

组成 巴戟天6克,炮附子、五加皮(酒洗)、石斛、炙甘草、茯苓、当归各3克,牛膝(酒炒)、川萆薢(盐酒炒)各1.5克,肉桂、防风、防己(酒洗)各1.5克,生姜3片。

用法 水煎,空腹时温服。

功效 温补肾阳,祛风胜湿。

主治 肾阳不足,风湿入络,脚膝疼痛,行步艰难。

安肾丸

方源《三因极一病症方论》。

组成 炒补骨脂、炒胡芦巴、炒茴香、炒川楝子、炒续断各90克,桃仁(麸炒)、杏仁、炒山药、茯苓各60克。

用法 上药为末,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50丸,空腹盐汤送服。

功效 温补肾阳,理气活血。

主治 肾阳不足之动脉硬化,症见腰酸膝软,阳痿,耳鸣,口干,面色黧黑,耳轮焦枯。

附子丸

方源《宣明论方》。

组成 炮附子、炮川乌头、官桂、川椒、菖蒲、甘草各120克,炒骨碎补、天麻、白术各60克。

用法 上药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0丸,空腹用温酒送服,1日3次。

功效 温阳散寒,除湿通络。

主治 肾阳不足,寒湿入络,肢冷而痛,周身沉重。

复春丸

方源《瑞竹堂经验方》。

组成 萆薢120克,炒破故纸、杜仲(去丝)、炒胡芦巴、木通各60克,骨碎补(去毛)、虎骨(酥炙)、乳香(研)、槟榔、没药、木香各30克,炒甜瓜子60克,牛膝(去芦,酒浸,焙干)、巴戟(去心)各60克,胡桃仁100个(去皮,另研极细),炮黑附子30克。

用法 上药为细末,再与胡桃仁同研极细,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40~50丸,空腹时用温酒送服。

功效 补肾温阳,活血通络。

主治 肾阳不足,血脉瘀阻,手足麻木不仁,筋骨疼痛,屈伸不利。

宜忌 方中虎骨可用豹骨代之。

复老还童丸

方源《普济方》引《德生堂方》。

组成 苁蓉(酒浸)、菟丝子(酒浸)、巴戟天(酒浸,去心)、牛膝(去芦,酒浸)各30克,山药、川楝子(盐炒)、炒蛇床子、茯神、八角茴香、黄芩、五味子、续断、人参、枳实、槟榔、干姜各30克,母丁香、乳香、木香、沉香、白檀香各15克。

用法 上药为细末,用水及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0~50丸,空腹时用温酒送服。

功效 温补肾阳,调气和血,强筋壮骨,延年益寿。

主治 肾阳亏虚,气血不和,手足麻木,下肢冷痛,无力,甚则皮肤黯黑,伴须发早白,面色黧黑,腰膝酸软,大便溏薄,夜尿频多,阳痿,舌淡,苔薄滑,脉沉细。

方解 方中肉苁蓉、菟丝子、巴戟天、蛇床子补肾阳,益精血,止遗泄,祛风湿;牛膝、续断补肝肾,强筋骨;人参、山药、茯神补脾益肾,养心安神;川楝子、八角茴香、枳实、槟榔、母丁香、木香、沉香、白檀香、乳香理气活血,通经活络;黄芩清郁热,并防香燥之品伤津耗液;干姜温肾助阳气;五味子敛阴安神。诸药配伍,共凑补肾阳,调气血,强筋骨,抗衰老之功。

舒筋丸

方源《朱氏集验方》卷一。

组成 苍术(削成块子)、川牛膝(去芦头,锉)、肉苁蓉(锉)、木瓜(去瓤)各30克(并酒浸一宿,焙干),虎胫骨30克(酥炙),附子45克(炮,去皮脐),乳香(研)、没药(研)、官桂(不见火)、血竭(研细)各15克。

用法 上药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50~70丸,空心温酒送下,1日2次。服之旬日,以手足轻,脚膝有力为验。

功效 生阳消阴,疏风去湿。

主治 半身不遂,手足无力,皆由饮食起居失节,阳气不敛,风邪所侵。

宜忌 可戒羊肉猪头动风气物。气虚瘀阻

四肢或周身麻木不仁,或软弱无力,神疲倦怠,少气懒言,不耐劳累,饮食乏味,舌胖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治以补气活血,通经活络。

人参益胃汤

方源《兰室秘藏》。

组成 黄芪、甘草、当归梢、益智仁各3克,人参、黄芩、柴胡、半夏、白术各4克,陈皮、升麻各6克,苍术18克,红花3克。

用法 水煎服,去渣,空腹时温服。

功效 健脾补气,清热化湿,活血通络。

主治 脾胃气虚,湿热内蕴,血脉瘀阻,头闷,劳动则微痛,不喜饮食,口不知味,口渴不喜冷物,四肢倦怠,燥热短气,肠鸣,大便微溏。

双和散

方源《仁斋直指》。

组成 白芍药75克,黄芪、熟地黄、川芎、当归各30克,炙甘草、官桂各22.5克。

用法 上药为粗末。每次12克,加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去渣温服。

功效 补气养血,活血通络。

主治 老年气血两虚,血脉不利,下肢乏力,或麻木。

芍药补气汤

方源《东垣试效方》。

别名 补气汤(《兰室秘藏》)。

组成 黄芪30克,白芍药45克,橘皮(不去白)30克,泽泻15克,炙甘草30克。

用法 上药切碎。每次15克,水煎,去渣温服。

功效 补气通络。

主治 肺气不足,气虚不行,血行缓滞,皮肤麻木,或下肢疼痛痉挛。

导气汤

方源《兰室秘藏》。

别名 除湿补气汤(《医学纲目》)。

组成 黄芪12克,甘草9克,青皮6克,升麻、柴胡、当归梢、泽泻各3克,橘皮2克,红花2克,五味子20粒。

用法 水煎,去渣,空腹时热服。

功效 补气活血,行气化湿。

主治 气虚夹瘀,湿阻气滞,两腿沉重麻木。

苏气汤

方源《辨证录》卷五。

组成 人参30克,陈皮3克,枳壳1克,菖蒲1.5克。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气虚厥证。忽然之间,如人将冷水浇背,陡然一惊,手足厥冷,遂不知人,已而发热,则渐渐苏省,一日三四次如此,脉必微而无力,而舌必滑润也。

方解 此方重用人参以补气,益之陈皮、枳壳宽中消痰,则人参苏气更为有神;益之菖蒲者,引三味直入心中,则气不能散于心外也。

顺性汤

方源《石室秘录》卷三。

组成 黄连9克,柴胡3克,茯苓9克,白芍9克,白芥子3克,木瓜3克,甘草3克。

用法 水煎服,立饮之。

主治 厥症。两手反张,两足转逆,不可坐卧。

胜邪汤

方源《辨证录》卷一。

组成 甘草、柴胡各3克,当归、白芍各15克,枳壳1.5克,白术9克,附子1克,人参6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补正祛邪。

主治 正虚热衰而厥。

秘方换腿丸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薏苡仁、石南叶、天南星(洗,姜制炒)、川牛膝(酒浸,焙)、肉桂(去粗皮)、当归、天麻、炮附子、羌活、防风、石斛、炙萆薢、炙黄芪、续断各30克,苍术(米泔浸)各45克,槟榔15克,干木瓜120克。

用法 上药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0~50丸,空腹用温酒或木瓜汤送服,1日2~3次。

功效 补气温阳,行气活血,除湿通络。

主治 肾气不足,寒湿下注,血脉瘀阻,腿足沉重少力,腰膝酸软,移步迟缓,筋脉挛痛,屈伸不利,脚心隐痛,有妨履地,面色黧黑,大便秘涩者。

调气汤

方源《衡要》卷六。

组成 白蔻30克,丁香30克,檀香15克,砂仁15克,炙草30克,木香15克。

用法 上药为细末。每服9~15克,以盐沸汤调服,或八味顺气散亦炒。

主治 气郁作厥。

方解《经》云:辛以散气。用白豆蔻、丁香、檀香、木香、砂仁、藿香等诸辛窜以行壅滞之气,甘草缓中和药。

续断汤

方源《普济方》卷九十七引《指南方》。

组成 当归90克(生用),生地黄60克,橘皮、芍药、细辛(去苗)各30克。

用法 上药为粗末。每次15克,水煎,去渣温服。

主治 偏枯少血。

加减 脏寒多利者,加附子30克(炮,去皮脐)。

〇服用人参应该注意什么

人参为比较名贵的补气药,主要用于气虚者,阴虚而火不盛者可以使用,而阴虚火稍盛者则少用。至于阴虚而火大盛者则要忌用。因为人参有助火益气作用,阴虚者用之更耗阴。一般来说,凡属体质虚寒而阳气不足,胃有寒湿者则应忌服;若有畏寒、腹胀、食欲缺乏、大便溏薄、舌苔白腻等症,以及男子早泄、阳痿,女子痛经、闭经及孕妇也不宜服用;患有低体温综合征的老年人亦不宜服用,以防耗伤阳气,有损健康。另据现代报道,连续长期大量服用人参,可产生头痛、失眠、心悸、血压升高、精神抑郁等副作用,停药后可自行消失,称“滥用人参综合征”,故体弱滋补者,注意不可过量久服,一旦出现上述不良反应时,要立即停药。3 心痛

心痛,即心绞痛,中医传统文献为区别于胃痛,常称谓“真心痛”、“胸痹”。本病的发生与老年脏腑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不足,抵御外邪的侵袭,以及各种精神因素刺激的能力下降,或饮食失调等关系十分密切。

本病相当于西医冠心病,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临床以发作性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闷胀性、窒息性疼痛为特征,严重时可突发心脏骤停而死亡。发病因素复杂,有虚有实,有寒有热,或虚实、寒热错杂,大致可概括为寒凝心脉、胸膈气滞、痰浊痹阻、瘀血阻络、心火亢盛、气阴两伤、心阳亏虚等类型。治疗则遵补其不足,泻其有余的原则,分别采用补气、温阳、养血、滋阴、祛寒、理气、豁痰、化瘀、泻火等法。病情兼夹者,则诸法同用,特别是虚实夹杂者,应攻补兼施。发作期病情急重时应采用中西医并用的方法救治。寒凝心脉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遇寒更甚,面色苍白,舌淡,苔白滑,脉沉细而微。治以温阳散寒,通经止痛。

川椒散

方源《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三。

组成 川椒30克,当归15克(锉,微炒),川乌头15克(炮裂,去皮脐),甘草15克(炙微赤,锉),枳壳15克(麸炒微黄,去瓤),附子15克(炮裂,去皮脐),干姜15克(炮裂,锉),桂心15克,吴茱萸15克(汤浸7遍,焙干,微炒)。

用法 上药为粗散。每次9克,加大枣3个,水煎,去渣稍热服,不拘时候。

主治 久心痛,冷气积聚,四肢不和,唇口青,时时恶寒。

无比丸

方源《圣济总录》。

组成 高良姜(炮)、缩砂仁、桂枝(去粗皮)、干姜(炮)、赤芍药各90克。

用法 上药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小弹子大。每次1丸,用生萝卜1片,和药细嚼,热汤送服,不拘时候。

功效 温阳散寒,行气止痛。

主治 寒邪入侵,胸中阳气被遏,心痛,胸闷,脉沉细而缓。

止痛至圣丹

方源《石室秘录》卷一。

组成 苍术6克,白芍15克,当归21克,肉桂3克,良姜3克。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寒邪侵犯包络,心痛。

乌头赤石脂丸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 乌头8克,蜀椒、干姜各30克,附子15克,赤石脂30克。

用法 上药为末,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1丸,1日3次;不知,则稍加服。

功效 温经散寒,通阳止痛。

主治 阴寒直中,胸阳被遏,以致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连连痛而不休,舌淡而胖,脉沉细微。

方解 方中乌头、蜀椒、附子、干姜皆为大辛大温之品,可速散其阴寒而温通心阳,使阳气回而疼痛止;赤石脂入心,固涩收敛阳气,并防一派辛温之品大散大开,耗散正气。诸药配伍,则阴寒得散,阳气得通,通则不痛,心痛自能缓解。

苍乌参苓散

方源《辨证录》卷二。

组成 人参、草乌各3克,茯苓、苍术各9克,巴戟天30克。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气虚而微感寒湿之邪,邪冲心包,一时心痛,倏痛倏已,一日而十数遍者,饮食无碍,昼夜不安。

赤石脂丸

方源《圣济总录》。

组成 赤石脂45克,干姜(炮)60克,乌头(炮裂,去皮尖)22克,人参30克,细辛(去苗叶)30克,桂枝(去粗皮)22克,蜀椒(去目及闭口,炒出汗)15克。

用法 上药为粗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5丸,1日2次。未效渐加丸数,以知为度。

功效 补心气,温心阳,散阴寒,止心痛。

主治 心气素虚,复中寒邪,心背彻痛。

吴茱萸汤

方源《圣济总录》卷四十三。

组成 吴茱萸60克,附子2个,川芎、干姜(炮)、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各60克,甘草(炙,锉)30克。

用法 上药为粗末。每次15克,加大枣2个(擘破),水煎,去渣温服,1日3次,不拘时候。

主治 心中寒,心背彻痛。

急痛煎

方源《仙拈集》。

组成 陈皮、香附、吴萸、良姜、石菖蒲各等份。

用法 上药为粗散。每次1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200毫升,碗内先滴香油3~5滴,将药冲入,趁热服。

功效 理气暖胃,散寒止痛。

主治 寒邪中于胸中之真急心痛。

神捷丸

方源《杨氏家藏方》卷五。

组成 吴茱萸、干姜(炮)、肉桂(去粗皮)、蓬莪术(煨香,切)、附子(炮,去皮脐)、川芎各等份。

用法 上药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食前熟醋汤送下。

主治 急心痛不可忍,浑身手足厥逆,呕吐冷沫。

莪术煮散

方源《奇效良方》卷四十七。

组成 蓬莪术(煨)、槟榔(生锉)、官桂(去粗皮)、附子(炮,去皮脐)、甘草(锉,炙)各15克,川芎、白术各22.5克。

用法 上锉碎。每次6克,水煎,不拘时候温服。

主治 心疝,心痛,肢体虚冷。

痞气丸

方源《三因极一病症方论》。

组成 大乌头7.5克(炮,去皮尖),附子15克(炮,去皮脐),赤石脂(煅,醋淬)、川椒(炒出汗)、干姜(炮)各60克,桂心15克。

用法 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次5~7丸,用米汤送服,渐加至10丸。

功效 温阳散寒,通络止痛。

主治 阴寒直中,胸阳被遏,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脉浮大而长者。

温阳益气复脉汤

方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

组成 人参15克,黄芪20克,北细辛6~15克,制附片10克,炙麻黄6克,麦冬12克,丹参18克,五味子12克,桂枝10克,甘草10克。

用法 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各服1煎。

功效 温阳益气,和络复脉。

主治 心肾阳虚,心阳不运所致脉象迟滞结代。心悸怔忡。胸憋气短等症。包括现代医学的病窦综合征以缓慢为主者,及窦性心动过缓(单纯性)。

方解 本病多生于年老体弱、久病过劳者,其心肾阳气亏损,心阳不运,胸中阴霾不散,则脉络受阻,心血失养,即可出现心悸怔忡、脉迟结代之诸症。故制方时,人参、黄芪。附子益气壮阳以为君;细辛、麻黄、桂枝通阳以为臣:甘草益气兼和诸药;丹参活血通脉兼以养心;麦冬、五味子滋阴敛气,是遵景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之训,辅阳气之生,制阳药之燥,各药配伍,共奏温阳益气、活血复脉之效。本方系仲景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变改君臣佐使加味而成,临床应用多获良效。

加减 有房颤者加珍珠母、百合、琥珀未安神敛气,去附子、麻黄、桂枝、减细辛用量;心痛者加元胡、生蒲黄、檀香活血行气;胸憋者加瓜蒌、薤白宣痹通阳,或用菖蒲、郁金解郁理气;头晕者加菖蒲、磁石开窍通阳;气喘者加重人参用量,补元固脱。

验案 粟某,男,57岁,住院病人。病史:患者9年前出现胸憋,心悸,届时心率变慢,且眩晕欲仆,日益加重,于1982年9月14入院。入院检查,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及不齐,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40次/分。阿托品试验:阳性,西医诊断:病窦综合征。1982年9月20日初诊,胸憋时痛,气短怔忡,头晕阵作,面色□白,精神倦怠,舌质胖淡暗,苔薄白,脉沉迟间结。经用温阳益气复脉汤治疗1个月后,平时心率均在55次/分。阿托品试验阳性,自觉无明显不适,故带方出院。

薏苡附子散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 薏苡仁45克,附子10克(炮)。

用法 上药为散。每次3克,温开水送服,1日3次。

功效 散寒通络止痛。

主治 寒凝胸中,胸痹疼痛,拘急不舒,时缓时急,喜温喜按,口不渴,舌苔白,脉沉紧。

方解 胸中之阳,痹而不舒,阳气不运,故用附子温阳散寒,以复其阳;薏苡仁舒其经脉。二药配伍,则胸中之宗气大转,阴浊不留,胸际旷若太空,而闷痛自除。气滞胸膈

暴怒或情志郁闷而诱发,起病时胸中弊闷疼痛,气短,喜叹息,或伴嗳气,胃脘痞闷,舌淡,苔薄白,脉弦或结代。治以芳香开窍,行气止痛。

七味广枣汤

方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组成 广枣450克,肉豆蔻75克,丁香75克,木香75克,枫香脂75克,沉香75克,牛心粉75克。

用法 上药为细末,过筛,混匀,每100克粉末加炼蜜80~100克,制成大蜜丸,另取朱砂粉包衣。每次1丸,开水送服,1日1~2次。

功效 理气宽胸,养心安神。

主治 气郁胸中,胸闷疼痛,心跳气短,心神不安,失眠,健忘。

八味清心沉香散

方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组成 沉香180克,广枣180克,檀香90克,紫檀香90克,红花90克,肉豆蔻60克,天竺黄60克,北沙参60克。

用法 上药为细末,过筛,混合即得。每次3克,开水调服,1日1~2次。

功效 理气宽胸,清心安神。

主治 心气郁结,郁而化火,胸闷不舒,胸胁闷痛,心跳气短。

元灵散

方源《寿世保元》。

组成 五灵脂(去砂石)、玄胡索(炒)、莪术(煨)、良姜(炒)、当归各等份。

用法 上药为细末。每次6克,热醋汤调服。

功效 理气活血,开郁止痛。

主治 气郁血滞,急心痛。

木香汤

方源《医彻》卷三。

组成 木香、香附(醋炒)、青皮、广皮、枳实(麸炒)、柴胡、苏梗各6克,炒熟砂仁末3克,炙草4.5克。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心痛因怒而发,心膈胀闷,脉沉伏,四肢冷者。

丹参饮

方源《时方歌括》卷下。

组成 丹参30克,檀香、砂仁各3克。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心痛,胃脘诸痛。

丹参蠲痛汤

方源《医方简义》。

组成 丹参、川连、广木香、川椒各等份。

用法 上药炒香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6克,用酒送服。

功效 理气活血,和中止痛。

主治 气滞血瘀,中有郁热,外中寒邪,厥心痛。

沉麝丸

方源《苏沈良方》。

组成 没药、辰砂、血竭各30克,木香15克,麝香3克,沉香30克。

用法 上药均生用,为末,以银瓷器熬生甘草成膏,用以和丸,如皂角子大。每次1丸,生姜、盐汤送服;或用醋汤嚼服。

功效 行气宽胸,活血止痛。

主治 气滞血瘀,心胸疼痛不可忍者。

冠心苏合丸

方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组成 苏合香50克,冰片、乳香(制)各105克,檀香、青木香各210克。

用法 上药除苏合香、冰片外,其余乳香等三味粉碎成细粉,过筛;冰片研细,并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另取炼蜜适量微温后,加入苏合香,搅匀,再与上述粉末混匀,制成1000丸。每次1丸,含服或嚼碎服,1日1~3次。亦可于临睡前或发病时服用。

功效 芳香开窍,理气宽胸止痛。

主治 冠心病心绞痛,胸闷憋气而疼痛,舌苔薄白,脉弦或紧。

方解 本方由一派芳香开窍药组成。方中苏合香、冰片芳香理气,透窍开闭,以宽胸除闷;乳香行气而兼能活血止痛;檀香、青木香顺气宣郁以宽胸。药味虽少,但配伍同用,则可使胸中气机通畅,郁闭得开,胸闷弊气疼痛自能疏解。

验案 心绞痛《新医药学杂志》(1975,2:28)。应用本方加减:朱砂50克,苏合香油50克,冰片50克,制乳香50克,檀香100克,青木香100克。加入适量填充剂,制成丸300粒。轻度心绞痛者,发作时服1粒;中度或重度心绞痛者,每次1粒,1日服3次,必要时可加服1粒。治疗心绞痛118例,其中男81例,女37例。按1972年全国冠心病诊断标准(试行草案)和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试行草案)进行诊断和评定疗效。结果显效40例,好转7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3.2%。

通窍镇痛散

方源《中药成方制剂》。

组成 石菖蒲125克,郁金125克,荜茇125克,香附(醋炙)125克,木香125克,丁香125克,檀香125克,沉香125克,苏合香125克,安息香125克,冰片37.5克,乳香125克。

用法 制成散剂。姜汤或温开水送服,每次3克,1日2次。

功效 行气活血,通窍止痛。

主治 痰瘀痹阻,心胸憋闷疼痛,或中恶气闭,霍乱吐泻。

宜忌 孕妇忌服,忌气恼,辛辣食物。

橘皮枳实生姜汤

方源《金匮要略》。

别名 橘枳姜汤。

方源《金匮要略》,橘枳生姜汤。

方源《证治准绳·类方》。

组成 橘皮12克,枳实5克,生姜6克。

用法 以水5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2次温服。

功效 理气宽胸。

主治 胸痹,胸中气塞,呼吸短促,心下硬满,呕吐哕逆。痰浊痹阻

胸闷胸痛,呈窒塞感,心悸短气,或咳唾痰浊,呕恶痰涎,腹胀纳差,舌胖而大,苔白腻或厚浊,脉沉滑或濡缓。治以化痰涤饮,通窍启闭。

定志补心汤

方源《千金翼》卷十五。

组成 远志(去心)、菖蒲、人参、茯苓各12克。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心气不足,心痛惊恐。

枳壳半夏汤

方源《世医得效方》。

组成 枳壳、半夏、黄芩、桔梗各6克,甘草3克。

用法 上锉为散。每次12克,加生姜3片,桑白皮2克,乌梅1个,水煎服。

功效 化痰清热,下气宽胸。

主治 痰热内阻,肺气不宣,胸膈痞满。

加减 未效,可加甜葶苈、马兜铃、防己各6克,薄荷3克。

冠心通络丸

方源《古今名方》。

组成 丹参20克,旋复花、杏仁、茯苓、茜草、干地龙、薤白、法半夏、山楂炭、五灵脂各10克,生蒲黄15克,陈皮、建菖蒲、远志肉各5克,琥珀末、甘草各3克。

用法 先将丹参、蒲黄、菖蒲、远志、茯苓研细末,过筛;余药水煎二次,去渣,过滤浓缩混合,入前药末为小丸,如梧桐子大,或制为片剂。每次10丸,开水送服,1日3次。

功效 行气化痰,活血通络,宽胸止痛。

主治 痰气交阻,血脉不通之冠心病,胸闷气短,心悸心痛。

栝楼薤白白酒汤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 栝楼实1枚(捣),薤白12克,白酒700毫升。

用法 上药切碎。同煮取200毫升,分2次温服。

功效 化痰行气,通阳散结。

主治 胸阳不振,气滞痰阻,致成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者。此方也可用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而见有上症者。

方解 本方所治胸痹,是由胸阳不振,痰浊上扰所致。方中栝楼化痰通痹,理气宽胸为君;薤白温通胸阳,散结下气为臣;更以白酒辛散上行,既可温煦胸中之阳,且能疏解胸膈之气为佐使。三药相合,使痰浊得化,胸阳得振,气机通畅,则胸痹自除。

验案 冠心病《陕西中医》(1983,4:23):应用本方加减:栝楼30克,薤白、丹参、赤芍、红花、川芎、降香各15克,治疗冠心病104例,4~6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显效38例,改善61例,无效5例。

栝楼薤白半夏汤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 栝楼实1枚(捣),薤白12克,半夏12克,白酒1000毫升。

用法 上药同煮取400毫升,温服100毫升,1日3次。也可去白酒,用醋煮。

功效 通阳散结,祛痰宽胸。

主治 痰浊痹阻胸阳,以至胸痹,心痛彻背,胸中满闷,短气,不能安卧者,或咯吐白稠痰,舌淡,苔白腻,脉滑。

加减 兼血瘀者,可加丹参10克,郁金10克。

方解 痰饮阻于胸中,心气闭塞,故用栝楼、薤白豁痰通阳,理气宽胸;配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散结;白酒温经通络,上行药性。诸药配伍,共奏通阳散结,化痰宽胸之功。

验案 冠心病《福建中医》(1988,1:4):张某,男,54岁,干部。半月前开始,心窝部闷痛彻背,短气,频繁发作,常于饭后或劳累时诱发,每次持续2~3分钟,心电图提示:心肌供血不足。诊为冠心病心绞痛。诊之舌质淡暗,苔黄白而腻,脉细弦。用本方加葛根、丹参、当归、赤芍、桑寄生,连服5剂后症减,原方去葛根,加郁金、黄芪,连服30剂而愈。随访半年胸痛未复发。

调和肺胃汤

方源《蒲辅周医疗经验》。

组成 全栝楼12克,薤白、法半夏各9克,厚朴、炒枳壳、苏梗、陈皮、生姜、麦芽各6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理气化痰,通阳止痛。

主治 痰滞胸膈,肺胃不和,胸部闷痛,咳痰不多,消化力弱,舌苔白腻,脉浮取缓,中取弦滑,沉取有力。瘀血阻络

胸痛,痛如针刺,痛处固定,面色晦暗,或有黑斑,皮肤干燥,唇甲青紫,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苔薄,脉沉细涩,或沉眩,或结代。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七厘散

方源《同寿录》。

组成 朱砂3.6克(水飞净),麝香0.4克,冰片0.4克,乳香、红花、没药各4.5克,血竭30克,儿茶7.5克。

用法 上药为极细末,用瓷瓶收贮,黄蜡封口,贮久更妙。先用药七厘(约0.2克),烧酒冲服;外伤者,复用烧酒调药外敷伤处;金刃刀伤出血者,急用此药干掺。

功效 散瘀止痛,消肿止血。

主治 瘀血痹阻心脉之冠心病心绞痛,症见突然胸闷刺痛,痛彻肩背,面唇青紫,舌有瘀斑,脉细而涩;及跌打损伤,筋断骨折,瘀血肿痛,刀伤出血,无名肿毒,烧伤烫伤。

宜忌 不可多服。

方解 本方原为外伤性瘀血肿痛证而设,因其组方有很强之化瘀止痛之效,近年来开始用于冠心病心绞痛,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方中血竭、红花活血祛瘀,血竭还可止血;乳香、没药行气化瘀,活血止痛;麝香、冰片芳香通窍,活血通络,协助诸药散瘀止痛;朱砂镇静安神;儿茶性凉,清热化痰,并能助血竭止血生肌。诸药合用,共奏活血通窍,散瘀止痛之功效。

验案 冠心病心绞痛《天津医药》(1977,6:784):以本方加减,气阴两虚型,加黄芪、首乌、太子参各;阴虚阳亢型,加用首乌、桑寄生、钩藤。共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00例,止痛的有效率为70.8%,对心电图改善的有效率为47%。

心梗煎

方源《古今名方》。

组成 生蒲黄、丹参、薤白、栝楼各15克,桂枝、半夏、桃仁、红花、五灵脂各9克,三七、琥珀各3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活血化瘀,豁痰宽胸,通阳散结。

主治 痰瘀互结,胸阳被遏之心肌梗死,心绞痛,症见胸闷气短,心前区疼痛,舌紫暗,有瘀斑,脉沉涩等。

灵脂厚朴散

方源《医学从众录》卷三。

组成 灵脂、良姜、厚朴(姜汁炒)各等份。

用法 上药为细末。每次3克,醋汤送下,即止。

主治 心头痛欲死,不可忍者。

郁金饮

方源《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三。

组成 郁金15克,黄芩30克,赤芍药30克,枳壳30克(麸炒微黄,去瓤),生干地黄30克,大腹皮30克。

用法 上药为散。每次7.5克,加生姜3克,水煎,去渣稍热服,不拘时候。

主治 心悬急懊痛。

拈痛丸

方源《奇效良方》。

组成 五灵脂、蓬莪术(煨)、木香、当归各15克。

用法 上药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20丸,食前用橘皮煎汤送下。

功效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主治 瘀血阻滞之九种心痛。

复方丹参片

方源《古今名方》。

组成 丹参750克,三七225克,冰片25克。

用法 依法制片,共制成1000片。每次3片,1日3次。

功效 活血化瘀,芳香开窍,理气止痛。

主治 瘀血阻于心络之冠心病胸闷,心绞痛。

健心片

方源《中药成方制剂》。

组成 毛冬青1430克,三七72克,红花54克,丹参54克,冰片3.6克,降香18克,薢莶草286克。

用法 制成片剂。口服,每次5片,1日3次。

功效 活血止痛。

主治 心肌劳损、心绞痛、动脉硬化等症。

宜忌 孕妇禁用。

冠心2号方

方源《古今名方》。

组成 丹参30克,赤芍、川芎、红花、降香各15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行气活血,祛瘀通络。

主治 瘀血阻于心络之冠心病,胸闷不适,或有胸前区疼痛,心悸,气憋等。

通灵散

方源《医学入门》。

组成 蒲黄、五灵脂各30克,木通5克,赤芍药15克。

用法 上药研末。每次12克,食后竹叶汤调下。

功效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主治 瘀血阻滞之九种心痛。心火亢盛

胸闷胸痛,烦躁易怒,心悸,失眠多梦,目赤,口渴,小便色赤,舌红,苔薄黄,脉细数。治以清心泻火,除烦安神。

心痛汤

方源《脉症正宗》卷一。

组成 生地6克,当归3克,黄芩2.4克,栀子2.4克,川楝3克,黄连2.4克,木通1.5克,桔梗1.8克。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实热心痛。

自焚急救汤

方源《石室秘录》卷一。

组成 炒栀子15克,白芍15克。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心痛暴亡属火者。

泻火止痛汤

方源《石室秘录》卷六。

组成 炒栀子9克,甘草3克,白芍60克,半夏3克,柴胡3克。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心痛,火气凌心,手足反冷。

方解 此方妙在用白芍之多,泻水中之火,又加栀子直折其热,而柴胡散邪,半夏逐痰,甘草和中。用之得当,奏效如神。

既济解毒丸

方源《古今医鉴》。

组成 黄连(去毛)、黄芩(去梗)、黄柏(去皮)、山栀(去壳)、知母(去毛)、连翘(去壳)、玄参(去老根)、柴胡(去毛)各等份。

用法 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100丸,灯芯汤送服。或改作汤剂。

功效 清热解毒,泻火除烦。

主治 心肾二经火热炽盛,胸闷而痛,心悸,失眠多梦,烦躁易怒,目赤口渴,口舌生疮,或咽喉肿痛,小便色赤,舌尖红赤,苔薄黄,脉细滑数。

加减 大便秘结者,加大黄;咽喉肿痛者,加桔梗、甘草。

方解 本方实为黄连解毒汤加味而成。方中三黄清泄上中下三焦之火热毒邪;黄芩与山栀、连翘配伍可清心膈之热毒,并能除烦;玄参、知母滋肾阴,清肾火;柴胡苦平味薄,能散发上焦之热,疏通胸胁之气。诸药配伍,共奏清热解毒,泻火除烦之功。

救真汤

方源《辨证录》。

组成 炒栀子9克,炙甘草3克,白芍药30克,广木香末6克,石菖蒲3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清心泻火,理气止痛。

主治 真心痛,痛势急迫,属火热者。

清中汤

方源《证治准绳·类方》引《医学统旨》。

组成 黄连、炒山栀各6克,陈皮、茯苓各4.5克,半夏3克(姜汤泡7次),草豆蔻仁(捣碎)、炙甘草各2克。

用法 上用水40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300毫升,空腹时服。

功效 清热化痰,宽胸止痛。

主治 火热内蕴之心痛,胃脘痛。

清膈丸

方源《医学正传》。

别名 清膈苍沙丸(《医学入门》)。

组成 黄芩、炒黄连各15克,香附45克,苍术60克。

用法 上药为细末。取新红熟瓜蒌,去皮捣烂,和丸如绿豆大。每次30~50丸,白开水送服。

功效 清热祛湿,宽胸止痛。

主治 湿热痰火扰心,又兼气滞所致之胸膈痞闷疼痛。

舒解汤

方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续集》。

组成 柴胡20克,白芍24克,枳实15~

30克,郁金15克,莪术15克,白头翁20克黄连15~30克,苦参20~30克,紫石英30克,山栀15~20克,远志12克,柏子仁20克。

用法 水煎,分2次温服。

功效 舒肝解郁,清火宁心。

主治 室性期前收缩,证属肝经郁火,火邪扰心。症见胸胁胀满,憋闷,情绪不畅,心悸不宁,心跳间歇,情绪变化或劳累可诱发或加重,伴嗳气叹息,心烦多怒,口干口苦,胸背胀痛,失眠多梦,体倦乏力,大便不畅,舌质红,苔薄黄或薄白,脉沉弦结代。

方解 方中柴胡、白芍、枳实、郁金、莪术疏肝解郁,理气调血,疏肝兼柔肝体;黄连、山栀、苦参、白头翁以清肝泻火,宁心除烦;远志、柏子仁、紫石英宁神养心。全方以疏郁清火宁心为主旨。其中白头翁、黄连、紫石英系卢师之经验用药。白头翁功擅清热凉肝,疏郁透达,镇惊熄风,最宜于肝经郁火之心悸。黄连苦寒,长于清心火,清心即所以泻肝,所谓实者泻其子,诚如王泰林《西溪书屋夜话录》所云:“肝火实者,兼泻心,如甘草、黄连。”黄连尤须重用,其效明显,久服未见败胃损中者。紫石英重镇宁心安神,兼有滋阴之力,善疗心悸,其滋阴之力与生牡蛎同,但镇心安神则成品率胜一筹。此三药于治疗室性期前收缩当为必用之品。

加减 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加生大黄、蒲公英。心悸不宁较重,加生龙齿、琥珀重镇安神。心烦多怒,重用黄连,加莲子芯清心除烦,失眠加酸枣仁。胸闷胀满重者,加乌药、苏梗以增疏郁理气之力。口干脘痞,加甘松、知母清热和中。纳少腹胀,加厚朴、炒麦芽、焦山楂和中消导,郁火伤阴,口干渴,舌赤乏津,虚烦不寐,减黄连、山栀量,加百合30~60克,生地30克,知母15克,以滋阴清热,除烦安神。兼气虚体倦乏力,加人参或党参、麦芽、茯苓疬气补虚,养心安神。胸脘满闷,苔腻挟痰者,加瓜蒌、半夏、陈皮宽胸化痰。病程日久,肝火渐衰,宜减黄连等苦寒药;火去之后,宜桂枝与白芍为伍,寓养心调营卫之旨。

验案 赵某,男,39岁。心悸胸闷半年余。自述胸闷憋气,阵发性胸痛、心悸,多梦易醒。脘胁胀满,食欲缺乏,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时结。电心图示:频发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证属肝火扰心,治以疏郁清火,宁心安神法。方拟:柴胡24克,白芍24克,枳实15克,山栀24克,郁金15克,黄连12克,苦参20克,秦皮15克,白头翁20克,蒲公英30克,茵陈15克,柏子仁20克,苏梗12克。6剂,水煎服。二诊:期前收缩偶发,心悸胸胁胀闷减轻,大便转稀,仍食少,舌质略红,苔薄白,脉弦。上方改山栀12克,加砂仁12克,生麦芽30克,12剂。三诊:胸闷憋气已不著,心悸时作,失眠,体倦无力,苔薄黄,脉弱,首诊方去郁金、黄连、苦参、茵陈、苏梗,加茯苓30克,远志12克,炒枣仁30克,合欢皮30克。12剂。四诊:期前收缩基本消失,心悸偶作,舌正苔薄白。据上方出入,水丸1料,以资巩固。随访1年,室性期前收缩未复发。

解热至圣丹

方源《石室秘录》卷一。

组成 白芍21克,炒栀子9克,甘草3克,当归9克,生地15克,陈皮2.4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泻其肝木之旺,而去其郁热之火。

主治 肝经热邪来犯包络,致心痛呼号,不能安于床席。

备考《医学集成》有枳壳。气阴两伤

胸中隐隐作痛,日久不愈,心悸多梦,气短懒言,劳累则诸症加剧,倦怠乏力,自汗,头晕目眩,食欲缺乏,舌质淡红,苔薄白,或少苔,脉细弱。治以补气益阴,滋养安神。

心痛汤

方源《脉症正宗》卷一。

组成 生地6克,当归3克,白芍2.4克,丹皮2.4克,桔梗1.8克,枣仁3克,远志2.4克,元参2.4克。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血虚心痛。

心肝双解饮

方源《石室秘录》卷三。

组成 白芍9克,当归15克。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肝气不足,损伤心气,心痛。

方解 方中芍药平肝,又能生肝之血,与当归同用,更有奇功。栀子、肉桂,皆是清肝助肝之神品。肝气既平,则心气亦定,子母有关切之谊,母安而子未有不安者,此心肝两治之妙法也。

加减 有火,加栀子9克;无火,加肉桂3克。

生脉散

方源《医学启源》。

别名 生脉汤(《丹溪心法》),参麦散(《遵生八笺》),生脉饮(《兰台规范》引《医录》),人参生脉散(《症因脉治》)。

组成 人参15克,麦门冬15克,五味子7粒。

用法 水煎,不拘时候温服。

功效 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 气阴两虚,胸闷胸痛,心悸怔忡,肢体倦怠,气短懒言,汗多口渴,咽干舌燥,脉微;也治久咳肺虚,气阴两伤,干咳少痰,短气自汗,脉虚者。

加减 气虚而血行不畅,兼血脉瘀阻,心痛甚者,可加丹参、川芎、郁金各9克;失眠、多梦者,加酸枣仁30克,远志5克。

方解 方中人参大补胸中元气为君;麦门冬养阴生津为臣;五味子收敛止汗,以防心气之外越,安神宁心为佐使。三药合用,共成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之功。

验案 ①心律失常《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1,2:52):用本方治疗心率缓慢型心律失常21人次,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8人次,伴有二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3人次。结果:1人次显效,17人次好转,治疗有效率为85.7%。

②冠心病《中医杂志》(1981,6:24):应用生脉注射液1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毫升中静脉注射,共治疗冠心病心气虚者54例。结果表明:生脉注射液对心脏具有正性肌力作用,可改善其左心室功能。

加味归脾汤

方源《医宗必读》。

组成 人参、炙黄芪、白术、当归、茯苓、酸枣仁各4.5克,远志肉2.4克,木香、炙甘草各1.5克,龙眼肉6克,大枣2枚,煨姜3片,菖蒲2.4克,桂心1.5克。

用法 用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食后服。

功效 补益心脾。

主治 心脾两虚之心中动悸而痛。

抗心梗合剂

方源《中华内科杂志》(1976,4:212)。

组成 黄芪、丹参各30克,党参、黄精、郁金、赤芍各15克。

用法 上药为1日量,水煎2次,去渣,浓缩为100毫升,分2次服;服3周后病情稳定,再改为每日1次,每次50毫升,共服6周。

功效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主治 急性心肌梗死,证属气阴两虚,心脉瘀阻者。症见胸闷,气短,心前区疼痛,舌质紫暗,脉细涩者。

加减 口干,舌质红,或五心烦热者,加麦冬、五味子、生地、北沙参;脘腹胀痛,大便不通者,加生大黄、番泻叶、厚朴、芒硝;恶心呕吐,加藿香、佩兰、半夏、竹茹;烦躁不安,失眠,加炒枣仁、柏子仁、夜交藤、远志。

补心汤

方源《玉案》卷四。

组成 当归、生地各12克,白芍、玄胡索、乌药、丹皮、远志、茯神各3克,龙眼肉五枚。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心气虚耗,不能藏血以养心,故心痛,四肢厥冷。

补水救火汤

方源《辨证录》卷二。

组成 熟地30克,山茱萸9克,巴戟天15克,山药9克,白术15克,肉桂3克,北五味1.5克。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肾气不交于心,寒邪中之,心遂不安而心痛。

洋参麦冬汤

方源《笔花医镜》。

组成 洋参、麦冬、当归各6克,生地9克,白芍、丹参、石斛各4.5克,犀角、甘草各1.5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益气养阴,清心泻火。

主治 心气心阴不足,虚火亢盛,心胸疼痛者。

健身糖浆

方源《古今名方》。

组成 党参、赤芍各30克,黄精24克,红花、山楂各12克。

用法 上药为一日量,制成糖浆服;或水煎服。

功效 益气活血,补虚止痛。

主治 气阴两虚之冠心病心绞痛,头晕,乏力,心悸,气短,胸闷为适。

滋心阴口服液

方源《新药转正标准》。

组成 麦冬、赤芍、北沙参、三七。

用法 制成口服液。口服,每次10毫升,1日3次。

功效 滋养心阴,活血止痛。

主治 心悸,失眠,五心烦热,少苔质红,脉细数等心阴不足型胸痹心痛。心阳亏虚

胸闷胸痛日久不愈,心悸气短,每遇寒或劳累即发作或加剧,自汗不止,面白无华,舌胖而淡,脉细或微。治以温阳益气,宽胸止痛。

人参汤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 人参、白术、干姜各9克,桂枝、甘草各12克。

用法 用水900毫升,煮取500毫升,再入桂枝煮取300毫升,去渣,分3次温服,1日3次。

功效 温中补阳,宽胸止痛。

主治 胸中阳气不足,气结在胸,胸满痞闷,或痛彻肩背,倦怠少气,四肢不温。

心痛汤

方源《脉症正宗》卷一。

组成 黄耆6克,白术3克,玉竹9克,菖蒲3克,良姜2.4克,肉桂2.4克,枣仁2.4克,草蔻3克。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虚寒心痛。

白术四逆汤

方源《医醇剩义》卷一。

组成 白术9克,附子9克,干姜3克,人参6克,茯苓6克,甘草1.5克,大枣3枚,用法 水煎,微温服。

主治 厥心痛。手足厥逆,身冷汗出,便溺清利,甚则朝发夕死者。

参附汤

方源《医方类聚》引《济生续方》。

别名 附生汤(《古今医统大全》)。

组成 人参15克,附子(炮,去皮脐)30克。

用法 上药切碎。分作3服,用水400毫升,加生姜10片,煎致200毫升,去渣,食前温服。

功效 大补元气,回阳固脱。

主治 心阳亏虚,胸中隐痛,遇寒加剧,心悸怔忡,上气喘息,自汗盗汗,手足不温,大便自利,或脐腹疼痛,舌胖苔薄,脉微。

加减 舌淡而紫暗,心痛甚,心律缓慢者,可加桂枝、细辛;自汗不止者,可加桂枝、芍药、甘草、红枣。

方解 方中人参大补元气,以扶元气之弱;附子补真阳之虚,也能温经散寒;生姜温中和胃,并散卫表胸中之寒邪。三药配伍,使真阳内充,卫气自密而津液无漏泄之虞,胸中寒气得散,而隐痛、心悸自能缓解。

桂枝生姜枳实汤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 桂枝、生姜各9克,枳实15克。

用法 上药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3次温服。

功效 温通心阳。

主治 心阳不振,胸中痞闷,或痛,面白少华,舌淡,脉沉细缓。

〇睡前喝牛奶防胆结石

睡觉前喝牛奶,可刺激胆囊中的胆汁流入肠道,促使胆囊排空,胆囊内没有了浓缩的胆汁,就不会形成小晶体,避免了胆结石的形成,但是翌日一定要进早餐,否则将会前功尽弃。《老年报》4 风湿性心脏病

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为风湿性心内膜炎反复发作多年后,导致心脏瓣膜瘢痕形成,发生变形,引起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的狭窄或关闭不全。临床以心悸、气喘、水肿、咳嗽、胸痛、面唇发绀等为主要表现,严重时可出现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急性肺水肿,以及脑、肺、肾的栓塞等并发症。西医在本病的代偿期无特殊治疗,失代偿期主要用利尿剂、洋地黄类制剂、抗凝剂等对症处理的方法,根治的方法是采用手术治疗。

本病相当于中医心悸、胸痹、水肿、咳喘、痹证等病范畴,病位主要在心,可涉及脾、肾、肝、肺等多个脏器。病由风寒湿热等外邪长期反复侵犯经络血脉、四肢关节,以致血脉痹阻,日久累及于心,致心气、心血、心阴、心阳受损,心脉瘀阻,甚则累及肺、脾、肾三脏对水液代谢的调节功能,使肺失通调水道,脾不能运化水湿,肾不能助水液气化,致水液内停,泛溢肌肤。本病可概括为气血两虚、气阴两虚、阳虚瘀阻、阳虚水泛、心脉瘀阻、湿热痹阻等证型。本虚标实为本病的基本病理特征,虚可涉及气血阴阳及五脏的各个方面,实则主要为瘀血与水饮,合并感染时多夹热邪。治疗以补五脏气血阴阳之虚为本,血瘀者化其瘀,水停者运其水,有热者清其热,虚实兼夹为病者,治疗又当兼顾。气血两虚

平时无自觉症状,仅于剧烈活动或负重时出现轻度心慌、气短、胸闷,自汗出,乏力,或两颧紫红、唇微绀,舌淡胖,苔薄白,脉细。治以补气养血,宁心安神。

人参白术汤

方源《古今医统大全》卷四十四引《医抄》。

组成 人参、白术、天门冬、麦门冬各3克,五味子20粒,半夏、阿胶(炒)各2.4克,炙甘草1.5克。

用法 加生姜3片,水煎,分3次口服。

主治 气逆喘急。

加味四物汤

方源《济阳纲目》。

组成 当归、川芎、生地各3克,芍药6克,人参1.5克,五味子1.5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补气养血。

主治 气血两虚,气喘,心悸,头昏乏力。

加味保元汤

方源《医学集成》。

组成 人参9克,黄芪15克,肉桂3克,杏仁9克,五味子3克,炙甘草9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补肺益气,纳气平喘。

主治 心肺气虚,心悸而喘。

安肺汤

方源《类证治裁》。

组成 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芍药、川芎、五味子、桑白皮各3克,阿胶4.5克,生姜3片。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益气补血,保肺平喘。

主治 气血两虚兼有瘀血,气喘,心悸,面色苍白,精神倦怠,胸胁疼痛,舌胖淡紫,脉细而涩。

前胡汤

方源《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 前胡、甘草、半夏、芍药各16克,黄芩、当归、人参、桂心各6克,生姜20克,大枣30枚,竹叶6克。

用法 上药切碎。水煎服。

功效 补气和血,降气化痰。

主治 气血两虚,痰阻心胸,胸中逆气,心痛彻背,少气不食。气阴两虚

低热不退,盗汗,关节酸痛,唇紫红,心慌,胸闷、易疲劳、倦怠乏力、稍劳即感气短,脉虚数或促结代。治以益气养阴。

五味子汤

方源《杏苑生春》卷七。

组成 五味子、人参、麦门冬、陈皮各6克。

用法 水煎熟,温服。

主治 喘促脉大而厥。

止息汤

方源《石室秘录》卷六。

组成 人参30克,熟地30克,牛膝9克,麦冬60克,破故纸9克,胡桃仁1个,干姜1.5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大补关元,复引火下行。

主治 气虚息高,乃下元真气欲绝而未绝,故上行而作气急状。

加味生脉散

方源《济阳纲目》。

组成 人参、麦冬各9克,五味子5克,杏仁9克,陈皮5克,白术9克。

用法 上药切碎,水煎服。

功效 益气养阴,定心安神。

主治 气阴两伤,心悸,气急而喘,抬肩撷肚,盗汗,乏力,便溏。

加减五味汤

方源《伤寒全生集》。

组成 橘红、桔梗各5克,紫苏9克,五味子5克,人参、麦冬、杏仁、桑皮各9克。

用法 上药切碎。加生姜3片,水煎,磨沉香服。

功效 益气养阴,理气宽胸。

主治 气阴两虚,胸中气郁,喘而气促,胸中满闷者。

加味四物二陈汤

方源《济阳纲目》。

组成 当归、川芎、生地、白芍各9克,陈皮6克,半夏9克,茯苓12克,甘草3克,知母6克,黄柏6克,枳壳、黄芩各9克。

用法 上药切碎,加生姜3片,水煎服。

功效 降心火,补真阴,清痰热。

主治 阴血亏虚,虚火自小腹上冲而喘,心中悸动,盗汗,低热不退,咳痰色黄。

定喘神奇丹

方源《辨证录》。

组成 人参60克,牛膝15克,麦冬60克,北五味6克,熟地60克,山萸肉12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益气养阴,内气平喘。

主治 肺肾气阴两虚,痰气上冲于咽喉,阻塞肺管,作喘而不能取息,其息不粗,而无抬肩之状,属气虚而非气盛者。

参冬饮

方源《症因脉治》。

组成 人参、麦冬各等份。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补气养阴。

主治 气虚阴伤,喘逆,心悸,虚热,脉浮大,按之则空,或见濡软,散大无神。

救绝汤

方源《傅青主男科》。

组成 人参、熟地各30克,山萸9克,牛膝、五味子、白芥子各3克,麦冬15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益气敛阴,平喘固脱。

主治 气阴两亏,喘急欲脱,汗出不止,气少息,喉无声,肩不抬。

薯蓣纳气汤

方源《医学衷中参西》上册。

组成 生山药30克,大熟地15克,萸肉(去净核)15克,柿霜饼12克(冲服),生杭芍12克,牛蒡子(炒,捣)6克,苏子6克(炒捣),甘草6克(蜜炙),生龙骨(捣细)15克。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阴虚不纳气,作喘逆。阳虚瘀阻

胸闷胸痛,心悸气短,四肢关节酸痛,遇寒加剧,面白无华,口唇青紫,自汗出,舌胖而淡或紫暗,苔薄白,脉沉细。治以温阳益气,化瘀通络。

三味桂心丸

方源《圣济总录》。

组成 桂枝(去粗皮)15克,当归(切,焙)22克,吴茱萸(汤浸一宿,焙炒干)30克。

用法 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每次20丸,空心炒盐、酒送服,日晚再服。

功效 温通阳气。

主治 胸中阳气不足,冷气冲心而痛,胸闷,心悸气短,肢节冷痛。

归气定喘汤

方源《医钞类编》卷六。

组成 人参、牛膝、熟地、麦冬、枣皮、五味、枸杞、胡桃、故纸各9克。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短气微息,似喘非喘。

贞元饮

方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组成 熟地黄21~60克,炙甘草3~9克,当归6~9克。

用法 水煎,温服。

主治 肝肾亏损,气短似喘,呼吸急促,提不能升,咽不能降,气道噎塞,势剧垂危,脉象微细无神,若微而兼紧,尤为可畏。

加减 如气虚脉微至极者,急加人参;如肝肾阴虚,手足厥冷,加肉桂3克。

半夏汤

方源《圣济总录》卷六十一。

组成 半夏15克,赤茯苓、人参、前胡各90克,甘草(炙,锉)7.5克,肉桂(去粗皮)22.5克,柴胡(去苗)15克。

用法 上药为粗末。每次15克,加生姜5片,大枣3个(擘破),水煎,去渣温服,不拘时候。

主治 胸痹短气。

回阳升陷汤

方源《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 生黄芪24克,干姜18克,当归身12克,桂枝9克,甘草3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补气温阳。

主治 心肺阳虚,大气下陷,其人心冷,背紧,恶寒,常觉短气。

安喘至圣丹

方源《石室秘录》卷一。

组成 人参21克,牛膝9克,熟地15克,山茱萸12克,枸杞子3克,麦冬15克,北五味3克,胡桃3个,生姜5片。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气虚所致气喘而上者。

赤茯苓汤

方源 方出《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二,名见《普济方》卷一八七。

组成 赤茯苓30克,甘草15克(炙微赤,锉),陈橘皮、杏仁各22.5克。

用法 上药为散。每次15克,加生姜3克,水煎,去渣稍热服,不拘时候。

主治 胸痹壅闷,闭塞短气。

应梦散

方源《证治汇补》卷五。

组成 人参30克,胡桃肉2枚(连衣),生姜5片,大枣2枚。

用法 水煎,临卧服。

主治 肾气烦冤,喘促不得卧。

补肾丸

方源《济生方》。

组成 磁石(火煅,醋淬,水飞)、菟丝子(酒浸蒸,别研)各60克,五味子、熟地(酒浸,焙)、枸杞子、楮实子、覆盆子(酒浸)、肉苁蓉(酒浸,焙)、车前子(酒蒸)、石斛(去根)各30克,沉香(别研)、青盐(别研)各15克。

用法 上药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70丸,空心盐汤送服。

功效 补肾温阳,纳气平喘。

主治 肾阳亏虚,肾不纳气,短气而喘,动则尤剧。

附子都气丸

方源《饲鹤亭集方》。

组成 熟地黄240克,山萸肉120克,怀山药120克,丹皮90克,茯苓90克,泽泻90克,附子60克,五味子90克。

用法 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次6克,开水送服。

功效 补肾温阳,纳气平喘。

主治 肺肾阳虚,虚火上升,喘息多汗,恶寒,小便频数,下焦不约。

纳肾通督丸

方源《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 熟地120克,归身、鹿角、泽泻、姜半夏各45克,茯苓、生白术、羊脊骨(炙黄,打碎)、杏仁霜各90克,橘红30克,炙甘草15克,熟附子21克,怀牛膝42克,生牡蛎(研细,水飞)60克,北细辛9克,蛤蚧2对(去头足,炙为末)。

用法 上药为末,以薏苡仁煮浆为丸。每次9克,早晚空腹淡姜盐汤送服。

功效 摄纳肾阳,温通督脉,疏刷肺气,开豁浊痰。

主治 肾阳不足,虚寒哮喘,咳痰不出,上气郁闷,勉强咳出一二口,痰中稍杂以血点。

参赭镇气汤

方源《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组成 野台参12克,生赭石(轧细)18克,生芡实15克,生山药15克,萸肉(去净核)18克,生龙骨(捣细)18克,生牡蛎(捣细)18克,生杭芍12克,苏子6克(炒,捣)。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阴阳两虚,喘逆迫促,有将脱之势;亦治肾虚不摄。

参熟桃苏汤

方源《辨证录》。

组成 人参、熟地各30克,破故纸1.5克,茯神、麦冬各15克,胡桃1个,生姜苏子各3克,山萸、巴戟天各6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补肺温肾,纳气平喘。

主治 肺肾两虚,痰气上冲于咽喉,气塞肺管,作喘而不能取息,其息不粗,而无抬肩之状者。

黄耆汤

方源《圣济总录》卷五十四。

组成 黄耆(锉)30克,桂(去粗皮)、丹参各60克,枳壳(去瓤,麸炒)、干姜(炮)、五味子(炒)、白茯苓(去黑皮)各45克,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30克,甘草(炙,锉)45克,川芎30克。

用法 上药为粗末。每服9克,水煎,去渣温服,不拘时候。

主治 上焦虚寒,气短,语声不出。

黄芪理中汤

方源《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 黄芪、桂心各6克,丹参、杏仁各12克,桔梗、干姜、五味子、茯苓、甘草、川芎各9克。

用法 上药切碎,水煎服。

功效 补气温阳,活血通瘀。

主治 上焦虚寒,血脉瘀阻,短气不续,语声不出,胸闷胸痛,心中悸动,遇寒加剧,四肢关节疼痛。

加减 胸痛,唇紫明显者,加桃仁、郁金;汗出短气喘急者,加人参、麦冬。

方解 方中黄芪补益心肺之气,桂心、干姜温通胸中之阳气,丹参、川芎活血化瘀,以通经络血脉,杏仁宽胸降气以平喘逆,桔梗、甘草利咽喉,开肺气,五味子敛肺气,安神定喘,并防桂、姜辛散太过。诸药配伍,共凑补气温阳,活血通络之功。阳虚水停

喘息短气,心悸胸闷,腹胀脘痞,尿少浮肿,舌淡紫而胖,苔白水滑,脉沉细而涩。治以温阳化饮,利水消肿。

人参汤

方源《圣济总录》卷五十六。

组成 人参、赤茯苓(去黑皮)、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透)、紫苏子(炒)、大腹皮、桑根白皮(锉)、槟榔(锉)各30克,陈橘皮(去白,焙)、防己各45克。

用法 上药为粗末。每服15克,加生姜1块(拍破),葱白3茎(切),水煎,去渣,空腹温服。

主治 三焦不调,四肢厥逆,及脾胃气攻,头面虚肿,气喘,心急胀满。

人参续气汤

方源《千金》卷二十。

组成 人参、橘皮、茯苓、乌梅、麦门冬、黄耆、干姜、川芎各9克,白术、厚朴各12克,桂心6克,吴茱萸3克。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下焦虚寒,津液不止,短气欲绝。

五味丸

方源《圣济总录》卷六十一。

组成 肉桂(去粗皮)、诃黎勒皮、槟榔(锉)各30克,附子(炮裂,去皮脐)、干姜(炮)各22.5克。

用法 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温酒或姜汤送下。

主治 胸痹,心下坚痞。

半夏丸

方源《济阳纲目》。

组成 半夏不拘多少(香油炒)。

用法 上药为末,粥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0~50丸,生姜汤送服。

功效 燥湿化痰饮。

主治 湿痰阻于心胸,喘急,心中疼痛。

团参丸

方源《全生指迷方》。

组成 人参30克,桑白皮(锉,炒)60克,大腹皮(锉,炒)30克,橘皮(洗)、麦冬30克(去心),吴茱萸(炒)、槟榔(锉,炒)、芫花(炒)、附子(炮,去皮脐)、泽泻各15克,半夏曲、肉桂、杏仁(去皮尖,研)各30克,枳实(麸炒,去瓤)15克,白术、诃子(炮,去核)各15克。

用法 上药为细末,姜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0丸,食前米饮调服。

功效 温补阳气,化痰逐饮。

主治 肾阳虚衰,阴寒内盛,水饮内停,心中悸动,气急而喘,胸闷,咳吐痰涎,小便短少。

方解 方中人参大补元气,白术健脾燥湿,附子、肉桂、吴茱萸温阳散寒,使水饮从里而化;桑白皮泻肺利水、止咳平喘,大腹皮、橘皮、槟榔、枳实行气利水,芫花攻逐水饮,使水饮从大便而出;泽泻利水渗湿,使水饮从小便而出;半夏、杏仁化痰降逆,麦冬护肺阴,诃子敛肺气。诸药配伍,可使阳气旺盛,水饮消散,喘气动悸之症自能缓解。

补火解郁汤

方源《辨证录》卷四。

组成 熟地30克,山药15克,巴戟天15克,肉桂1.5克,杜仲15克,薏苡仁15克。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遇寒心痛,腰腹沉重,关节不利,难于屈伸,有时厥逆,痞坚腹满,面色黄黑。

参苏温肺饮

方源《医略六书》。

组成 人参4.5克,苏叶4.5克,肉桂4.5克,茯苓4.5克,炒白术4.5克,五味子2克,制半夏4.5克,陈皮4.5克,甘草1.5克。

用法 水煎,去渣,温服。

功效 补肺益气,温阳化饮。

主治 肺经虚寒,痰饮内伏,阻遏肺气,失其升降之权,喘促不宁,呼吸不利,心悸,咳吐稀白痰涎,四肢关节肿胀,脉紧细。

方解 方中人参扶元气以补益心肺;苏叶疏肺络散邪,肉桂温营暖血,祛寒化饮;半夏燥湿化痰,兼理脾胃真元;白术培土以生金;五味子收耗散之气以保肺;茯苓利水渗湿,理生痰之源;陈皮利气以杜生痰之因;更以甘草缓中和药。诸药配伍,共凑补肺益气,温阳化饮之功。

浚水汤

方源《辨证录》卷四。

组成 白术30克,杜仲9克,山药30克,薏苡仁、芡实各15克,防己、桂枝各1.5克。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遇寒心痛,腰腹沉重,关节不利,艰于屈伸,有时厥逆,痞坚腹满,面色黄黑。

款气丸

方源《圣济总录》卷八十。

组成 丁香、木香、沉香、白檀香、肉桂(去粗皮)、肉豆蔻(去壳)、槟榔(锉)、荜澄茄、大戟(炒)、甘遂(炒)、续随子(去皮)、海蛤、郁李仁(去皮)、瞿麦、甜葶苈(炒)、桑根白皮(锉,炙)、牵牛子各7.5克,木通(锉)30克,腻粉3克,巴豆(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