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阴阳五行人格(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8 19:29:25

点击下载

作者:张明明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黄帝内经》阴阳五行人格

《黄帝内经》阴阳五行人格试读:

前言

我国古代典籍《尚书·泰誓》中说,“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地化育万物,人虽为万物之一,却又与万物不同,这种不同用一个字概括就是“灵”。西方《创世纪》的故事里说,神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并赐予人生存所需。言外之意是在讲述神对人的眷顾。《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首的八个字是:“昔在黄帝,生而神灵”。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赤子”即刚出生的婴儿,由此可见其实何止黄帝,应当说每一个人都称得上生而神灵。这就是人的先天优势——万物之灵。那么这里所说的“灵”的意义又是什么呢?人类智慧之学——哲学的诞生一定得益于这个“灵”的意义。

因为这个“灵”故“人能弘道”,这里所说的“道”亦即我们这个东方国度的智慧之学——哲学。当然“灵”的全部意义绝非仅此而已。智慧犹如黑暗中的光亮,因为这个光亮人才不会迷路。西方人习惯于祈祷上帝来拯救迷途的羔羊;而东方人则相信“智者不惑”,惑就是迷惑、困惑,只要有了智慧,人就不再迷惑、困惑,并奉行“永言配命,自求多福”的一贯主张。“永言配命,自求多福”之语出自《诗经》,这八个字是在教导我们追求人生幸福的根本方法——时时观照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天道。古人所说“福向己求”,换言之,即是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因此东方人有着致力于明心见性、自我完善的传统,并仰仗自性中的智慧照亮人生。《黄帝内经》中说:“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这里的“佩”通“背”,即违背之意。又有“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之论述,由此智者与愚者之间的利与弊了了分明。

德国实验心理学家、实验学习心理学的创始人艾宾浩斯曾说,心理学有一长期的过去,却仅仅有一短期的历史。此处所说的心理学指的是现代心理学,而这一长期的过去,指的就是现代心理学在哲学这一母体里孕育的漫长时期。

在现代心理学的众多分支中,人格心理学是一股发展迅猛的力量。目前已与实验心理学并驾齐驱。如果说实验心理学的地位仰仗其坚持西方科学实证之路,那么人格心理学的崛起则是时代的要求。近百年来,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人类身心协调提出空前的挑战。一方面人们期望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潜能,实现高效率的目标,而与之相对的另一面则是高速度、高竞争、高压力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威胁。人格研究恰恰针对以上问题,因而在弗洛伊德创立第一个现代人格理论——精神分析论之后,不断涌现出新学派、新理论,用学派林立来形容人格心理学界的局面毫不过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其原因在于“人格”本身的复杂性,人格究竟是什么?人格有没有结构?如果有,那么是怎样的结构?人格的动力是什么?人格沿着怎样的线路发展?受哪些因素影响?如何保持人格正常而不出现偏差?以上列举的只是人格研究要回答的主要问题。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视角进行研究,进而提出各自的人格理论,每一种理论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其缔造者的个人因素影响,并且带上其形成年代的“时代特征”。

迄今为止现代人格研究取得的成果的确不少,但实际价值却并不令人十分满意,而且自20世纪50年代后,尽管人格研究者的工作依旧勤恳,但进步些微,处于徘徊不前的困境之中。由于多数人格理论家太热衷于创立自己的理论甚至学派并给予维护,很少有人努力对各种理论进行详尽的分析与整合,因而消减了其发展的合力。

从人格研究的现状看,要走出当前的困境需要一个大理论来指导和统一研究,因而大家都发出了对大理论的呼唤。人格“大五”模型的出现就是一种尝试,并用“大五”所指的五个维度的开头字母组成“OCEAN”一词,“OCEAN”的意思是海洋,这意味着“大五”就是容纳人类人格的海洋。事实也的确如此,“OCEAN”结果是一个惊人的发现,因为研究者事先并没有做出假设要发现的基本维度是什么,是那些实实在在的数据呈现出这样的结果。尽管如此,批评的声音不断出现,“大五”模型的局限性也日益显现。这也说明人格研究太广泛,很难被一个理论(即使是一个大理论)所完全囊括。那么究竟有没有一个大理论能够堪此重任呢?

本书结合中国文化和中医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背景,认为当前西方人格心理学的困境与争议之根源不完全在于人格心理学家之间各自所持的理由,其关键在于它的哲学基础本身。例如西方心理学通常都需要有一个“定义与研究对象”。定义就是说明“是什么”,如果描述一个静态的客体或者场景是比较容易定义的。但是要对人的身心状态进行描述,就会发现它是变动不居的。用一个静态的“是”来描述动态的变化对象,就会显得捉襟见肘。所以,对人格这样一个复杂对象进行研究,可能时时会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著者认为:在现阶段,一旦定义就难免以偏概全,正如老子之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应悬置定义。此处的悬置是现象学里的概念,意思是说对某些东西暂且存而不论。被悬置的东西并未被置之不理,其目的是为了最终能从一个可靠的基础上将被悬置的东西呈现出来,使之得到非独断的、合理的解释。比如心理医生面对那些前来寻求帮助的人,如果不能做到真正了解他们,那么真正意义上的帮助将很难达成。通过几张量表、问卷能否做到真正了解那些前来寻求帮助的人,对此恐怕心理医生也没有把握。因此悬置就显得意义非凡,悬置所留下的这个领域,即“现象”领域。心理医生首先要能融入其中,然后又能走得出来。在《黄帝内经》医学思想里的“病为本,工为标”就颇有此意,此处的病即病人,工即医生。

就人格心理学目前面临的困境,作者是这样里解的。

首先,西方心理学发展过程中本身就存在其固有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人格研究中自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如人格的界定问题,人格研究的对象和方法论问题,人与环境作用问题(即主客体相互作用问题),等等。人格心理学需要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综合的大理论,它首先应该能指明人格研究的总体方向,学术实践中的研究成果最终也说明了这一点。

其次,大理论也是可能的。它不必要面面俱到,囊括人格的方方面面。只要在横向上能把握人格的静态结构,在纵向能解释它的发展及动态过程,同时具有主动、灵活、开放的属性,它就无愧于一个大理论。这样一个框架就基本能使整个人格研究系统化。

再次,针对西方心理学人格研究静态性的特点,迫切需要一种统一的思路。从动态的(dynamic)、系统的(systematic)和整合的(integrative)观点来理解人格,借助于中医尤其是《黄帝内经》的思维方式,从东方文化的角度来拓展人格研究的深度。所以本书所展示的不仅是一个大理论,而且是一个大思路(a grand thought)。

翻开我国现存最早的经典古医籍《黄帝内经》,其中记载着大量人格研究的成果。《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和《灵枢·通天》是现代学者公认的人格研究的专论。这是古今中外对同一对象研究的不谋而合,尽管《黄帝内经》中从未出现过“人格”一词,乃至在1840年以前的中国文献中至今未见有“人格”这个字眼儿,但《黄帝内经》的作者们记录下了人格研究的事实。

至此,必须提及人格的定义,《心理学大辞典》中人格(亦称个性)的定义为:“它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具有动态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纵观《黄帝内经》人格理论,其涉及的人体观、生命观、疾病观、疾病防治观均站在“道”的高度、从宏观上来指导医学实践,它关注的是形神合一、身心不二的人,从一开始就没有把人当成单纯的物质构件,它始终把人的内心世界放在自觉观照的范围。在探究人格问题的过程中,回答了人的本质的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人的躯体(形)与精神(神)的关系问题,并且有大量的篇幅涉及人的情志与发病的关系、人的禀赋不同与各自心理特点的关系,而这些内容正是现代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人格是一种“动力的组织”。人格是由心理的及生物结构组成,其各方面都是连续的。人格是物质的统一、一致和整合,成为一个全体。奥尔波特的健全人格包涵五方面的内容:第一,人格是身体和精神的统一;第二,人格是身心倾向、性质和反应的统一;第三,人格的统一性是不断变化的;第四,人格是制约着各种活动的倾向性系统;第五,人格是主体的活动与客体的环境的统一。如此看来《黄帝内经》中虽然没有“人格”一词,其相关内容涵盖了奥尔波特关于人格的全部观点,且有更广泛的外延。《黄帝内经》的相关论述充分显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在《黄帝内经》撰著的年代,现代人格研究所做的工作在中国已经基本成熟,并形成理论。不仅如此,作为一部医学经典著作,立足于生命科学,在追求“天人合一”、“形与神俱”之生存目标的历程中,《黄帝内经》始终坚持全方位地了解人、认识人、表述人、完善人。因此在这一体系中,人格的内涵更丰富。《黄帝内经》的“人格”包含了人的生物、心理乃至社会性,并且具有时空特征,统领体质、气质、性格、个性等众多概念。《黄帝内经》医学思想以形神关系为基点,以探讨人体生理、病理为目标,以追求生命的意义为终极目的,其经文所说的“以其德全不危也”表明的主张是应以完善人格来达成个体生命过程的圆满。《黄帝内经》不仅为后世留下了一套比较系统和完善的人格理论,它的价值更在于其解决人的心理问题的独特方法以及对人的心灵成长的指导。千百年来,它时时在为人类回归原始意义上的万物之灵提供帮助。

现代学者对《黄帝内经》人格理论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格测量、人格与疾病、从体质角度进行的研究以及中西人格理论比较等方面。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黄帝内经》医学理论的总体特征,深入探讨其人格理论的文化特征,给人格一个更恰当的定位,以期这一古老的课题能跨越时空贴近当今的社会生活,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本书的人格内涵将涉及气质、性格、个性、体质等有关概念。关于人格分型的内容以《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和《灵枢·通天》为重点展开讨论。同时《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提出了生存境界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理想人格进行了描述,实际上是开启了对医学最高目标探索的话题,这也使得人格研究的意义更加深远。

当人类告别农业社会,步入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一个更大的健康威胁正在繁华的背后悄悄蔓延,那就是心理疾患、精神类疾患的频频光顾。越来越多的人发现,高精尖的医学仪器告诉他们机体的结构正常,而机体功能活动却不正常,有各种疾病表现,当事人有痛苦的诉求。这是以客观标准作为诊断依据的现代医学无法解决的问题,尤其对于心理方面的问题现代技术更显力不从心。尽管近百年来西方心理学发展很快,心理学领域的人格理论取得了重大进步。但在实践当中各自都遇到了发展的瓶颈,有些理论经过短暂的辉煌便匆匆谢幕,人格心理学界在呼唤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综合的大理论,它在横向上能把握人格的静态结构,在纵向上能解释它的发展及动态过程,同时具有主动、灵活、开放的属性。许多西方心理学家把目光转向东方,他们在努力尝试从古老的东方智慧获得启迪。然而就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来看,这里有着丰富的心理学资源,但开发的工作显得非常不足。

因此,作者期待通过《黄帝内经》人格理论研究能够对人格理论的发展做一点工作。通过对《黄帝内经》有关人格理论的内容的整理、归纳、分析,理清其结构脉络,准确地把握其核心,使其更好地与临床实践结合,更好地服务于当下,更好地被传承,使这一套人格理论的轮廓明晰起来,以便于其以独立的姿态与现代人格理论对话、沟通、交流。这不仅有利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发展,也必将对本土化的人格理论的发展有所贡献。

心怀以上愿望,作者以攻读博士时所作的研究为基础,著成本书。由于作者水平和写作时间方面的制约,书中难免存在漏误或不当之处,恳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与此同时,作者要真诚地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的师友、亲朋致以谢意。特别要感谢我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张其成先生,博士研究生同门张桂赫博士、好友罗大中博士和他的爱人李红女士,他们给本书的创作提供了极大帮助。

感谢钱超尘先生、余瀛鳌先生、严季澜教授、赵进喜教授、王育林教授、贺娟教授、朱建军教授、孟庆云研究员、朱建平研究员、张瑞贤研究员及邱浩老师;感谢师母沈艺老师、师姐段晓华老师、潘秋平博士后、李明师兄和他的爱人高颖博士后、刘理想师兄,同学周立波、刘桂芳、陈蕾蕾、党伟龙,导师张其成先生门下的师弟、师妹们……他们对本书的创作给予了诸多指导和帮助。

最后,作者还要感谢父母,是他们不辞辛苦地养育了我,坚定地支持和鼓励我在学术求索路上不断向前;感谢我的爱人和我的女儿,他们是我温暖的依靠。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未来的路上有你们相伴,我前行的脚步会更坚定!第一章人格研究概论“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展现出来的是怎样一幅画卷?假如把鸟儿关进笼子里,把鱼儿放入钵子里,又会是怎样一番情景?甚或将鸟儿沉入水里,将鱼儿悬在空中,这又会是怎样一种场面?

或许有人会由此联想到职业生涯中的三种境界。如果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可能会特别期待遇到能给鸟儿高远的天空、能给鱼儿深广的海域的那个人。只有“任鸟飞”、“凭鱼跃”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个体的潜能,但古往今来自觉有此幸运的人又有多少呢?古今中外的用人之道无不强调知人善任,但知人难可能是人世间的第一慨叹,善任又是对用人者素质的考验。历史上的楚汉之争以刘邦方面取胜而告终。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以刘邦为第一任皇帝的大汉王朝。《史记·高祖本纪》记载了这样一段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这是汉高祖刘邦当年在酒宴上与群臣论成败的感言。其中提及的“子房”即张良,张良、萧何、韩信被誉为汉初三杰。楚汉之争结局之关键正如刘邦所言:有了杰出人才“吾能用之”而“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刘邦在知人善任方面的表现的确是可圈可点。“知人”在现代的专业称谓是人格研究。人格研究通过“知人”为“善任”提供指导与借鉴。显然,从古代的知人善任到现代的人格研究,其关注的对象及根本目标始终如一。

从现实的情况看,人格是多学科共用的概念,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其含义不尽相同。哲学研究的人格是以人的世界观为前提的,解决主体的人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即人格就是作为主体的人所蕴含的本质。社会学将人格看成是“人类团体的最终颗粒”。个体的社会化就是社会学研究的人格。伦理学的人格是指人的品格,作为衡量人的“最高价值”。法学的人格是指“享有法律地位的任何人”,包括他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人格也是心理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心理学多个分支学科在人格研究方面形成交叉。“它(人格)是人类发展与变化的研究焦点;正常与异常的研究焦点;动机、情感和理智的研究焦点;学习和适应的研究焦点;个别差异的研究焦点;个人和社会关系的研究焦点。所以有这么多焦点,是由于人格研究的是整体统一的人。”这表明人格涵盖的内容相当宽泛。不同学科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对人格的含义给以界定是允许的,也是必要的。一、人格含义

生活中如果我们听到这样的话——某人很像林黛玉,对此每个人的联想可能不尽相同。有的人可能会联想到相貌方面,有的人会联想到性格、气质方面,有的人会联想到体质方面,甚至有的人还会联想到身世命运方面。假如是没有读过《红楼梦》并对林黛玉一无所知的人则会不知所云。曹雪芹妙笔之下的林黛玉常常让人情不自禁而为之落泪。其实当我们为之落泪的时候,说明林黛玉已经走进了我们的内心,以至于我们对她一生的境遇辗转反侧,进而追问她的悲剧命运是注定的吗?甚至我们会想到假如能给她做做人格测试,会不会从中发现她的人格与命运之间的因果关系,并让她的命运有所改变呢?这里所说的人格的具体含义又是什么呢?

人格(personality)称得上是含义最丰富也最复杂的词汇。这个词汇可能出现在任何场合,每个人似乎都能很自如地运用它。但仔细观察又会发现人们对人格的理解却不尽相同。《心理学大辞典》中人格(亦称个性)的定义为:它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具有动态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个性心理学》中指出:人格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结构,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一)人格的本义

人格一词起源于拉丁文persona,意思是演员的面具,一个面具对应着一个独特的人物身份。我国京剧艺术里,通过脸谱传达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相貌特征、身份地位等信息,比如三国戏里的关羽脸谱是红色的,象征忠义、耿直、有血性;张飞则是黑色脸,象征威武有力、粗鲁豪爽;曹操是白色脸,表现奸诈多疑。脸谱高度浓缩了人物特征,利于观众理解剧情。因此面具与人格的内在联系也就不难理解了。将人格视为面具有两层含义:其一,人格是外显出来的部分;其二,人格受隐秘于内的机制支配,个体的行为总保持着跨时间和跨情境的一致性。人格心理学家正是沿着这样的思路展开对人格心理现象的研究的,心理学关于人格整体现象的研究往往更关注人格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探讨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情境下保持一致性的人格因素,探讨是什么影响着人格的变化,人格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境下会发生变化。现代人格研究由西方倡导,而西方人格理论家们继承了传统意义上的人格含义,对于人格的理解来自于这样的假设:人生犹如舞台,舞台上的面具也从戏剧所赋予的含义扩展到人生各个层面,其含义不单纯是指个人的外观,也远非个人扮演的角色那么简单。在古罗马著名学者西塞罗的著作中,人格一词不但具有展现在世人面前的自我形象,也包含了隐藏在外表之下的真实的自我。同时西方人格心理学家们认为,人格可以根据一个人的一贯行为模式加以描述。而由外知内了解人格是整个人类都乐于采用的方法。

由于人格心理现象本身的广泛性与复杂性,使得人格心理学几乎与任何一个心理学分支学科都有重叠,看起来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其他分支学科没有太多的不同,关注的都是人类自身。人格研究是人类关心自身的产物,而人类关心自身的历史和人类的历史一样长。(二)各家的界定

在心理学中,各派理论家从各自的观察角度出发提出种种有关人格的概念。

一方面一些人格心理学家强调从所观察的行为来了解人格。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 C.R.)将人格定义为:一个人根据自己对外在世界的认识而力求自我实现的行为表现。特质理论家卡特尔(Cattel RB)认为人格是对个体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预测。特质(trait)是对一个人的行为具有决定作用的、相对持久的因素。心理学家认为从所观察的行为推断出来的特质,可以预测个体的行为。在他们看来,特质的组合是人格的同义语。心理学所指的特质是从出现在大多数情境中的相关的习惯行为中提取出来的,意味着某些行为的一致性。由特质构成的人格是稳定的,只有稳定的人格才能解释行为的一致性。

另一方面人们还关心外显行为受谁控制,人们相信人格具有内在组织或系统。谈到组织或系统,就必然要考虑构成组织或系统的元素。因此,一些心理学家从这个角度来界定人格。这个组织或系统究竟由哪些元素构成呢?沃伦(Warren HC)认为人格“包括个人品性的各个方面,如气质、德行、智慧、技能等”;吉尔福特认为人格“是构成包含有一个人的智力、性格、需要、态度、兴趣、气质等各种独特的特征模式”;艾森克(Eysenck)说人格是“个人的性格、气质、智力和体格的相对稳定而持久的组织,它决定着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性”;而在菲尔斯(Phares EJ)看来,人格“是一个人区别于另一个人并保持恒定的具有特征性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模式”。从这些学者的人格定义中可以看出,人格组织构成是多侧面、多层次的,这也正是人格内涵的丰富性的反映。虽然到目前为止对外显行为受谁控制,就是说调控人格的内在组织或系统包含哪些元素,人们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但人们认识到这些元素彼此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的,决定着个体的反应模式,可以将一个个体与其他个体区别开来。

奥尔波特追溯了“人格”术语的历史,又诠释了神学、哲学、法律、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里众多的人格定义,并于1937年提出他对人格的定义:“人格是个体内部那些决定个人独特的适应环境的心身系统的动力结构”。后来又经反复斟酌,奥尔波特于1961年把先前的定义表述为:“人格是个体内部那些决定个人特征的行为和思想的心身系统的动力结构”。“结构”意味着人格是一个由多种元素构成的结构或模式。这个结构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因而给它加上一个修饰词“动力”,表明人格不是一个静态结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心身”一词限定这个结构是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而“决定”意味着“人格是某种存在的东西并且做着某些事情”,也就是说,人格不仅仅是人戴的面具,也不只是行为,人格是隐藏在面具后面的人、是支配行为的有机体。这里的行为不单纯是外显的行为,也包括思维这样的内隐行为。而这些行为是属于个体独有的。人与人之所以不同就是因为他们具有自己特征的行为和思想,这是其他任何人都无法复制的、独一无二的标志。奥尔波特的人格定义概括得比较全面,它把人格作为身心倾向、特性和反应的统一,包括外显行为和内隐思维。它不仅是存在的东西,而且还在做某些事。人格既是稳固的实体,也是变化的实体,是产物也是过程,是结构也是发展。这一人格定义影响很大,已为许多教科书采用,但是还不能说得到公认。因为他的定义仍然不能表明人格实质的全部。继他之后还有不少心理学家综述和分析过人格定义,并提出新的定义。

台湾心理学家杨国枢先生将人格表述为:人格是个体与其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身心组织,而此一变动缓慢的组织使个体适应环境时,在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念、气质、性向、外形及生理诸方面,各有其不同于其他个体之处。这一提法兼顾了个体与环境的关系,强调了人格的组织与系统,说明了人格既有独特性,又是多面的、可变的。

现行《人格心理学》教材的人格定义:“人格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经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比较稳定和独特的行为模式”。对于这个定义的具体解释如下。

第一,人格是一个人的行为模式。“行为”在现代心理学中的理解不单纯指对环境刺激的针对性反应,还包括内在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是自身内在需要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谓“模式”是指所观察到的整合的、习得的行为单元。“行为模式”就是由构成人格的诸特质或元素相互联系、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体反应方式,包括行为、认知、情绪等模式,反映了人们适应社会生活要求的特殊方式。

第二,这种行为模式是独特的。构成行为模式的特质或元素有些是每个人所特有的,有些可能是某些群体共有的,或者是整个物种都有的,但其表现模式却是每个人独有的,是任何人都无法复制的。正如俗语所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虽然人的面孔都是由五官组成,但组成的面孔却各不相同。因此,每个人尽管在某些方面像其他人,但人格却是独一无二的。比如“某人很像林黛玉”,那也分明是说世界上的人只有很像、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第三,这种行为模式是相对稳定的。所谓“稳定”是指个体行为跨时间和跨空间的一致性。一致性意味着一种模式或常规,而不是相似性。行为跨时空的一致性并不是指具体的行为的相似,而是指对外界应答或反应的一般倾向,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反应倾向。因此人们并不期望看到个体在1岁时的行为特征在今后的5年里都不发生变化。同样,也不认为外向的人在所有场合或情境中都表现出外向行为。

第四,人格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是生物实体,也是社会实体。虽然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但先天的遗传素质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然而人格的形成并不是遗传所决定的特征的成熟过程。人格是在先天为个体提供的生物实体的基础上,通过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而逐渐社会化的。通过社会化,个体获得了从简单的言行举止到复杂的价值观念和自我概念等人格特征因素。人格既是社会化的对象,也是社会化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格的形成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为大家公认的人格定义。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一些综合的概念,每一个定义对揭示人格都是有所贡献的,都将有利于接近人格的本质。二、相关概念辨析

人格的含义是多方面的,用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的话说就是“人格研究的是整体的人”。侧重于心理学角度看,人格可分为三个方面:①倾向性,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动力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等;②心理特征,主要指能力、气质、性格等;③心理调节,如自我评价、自我感受与自我控制。可见,人格是由多种心理成分构成的一种多水平、多层次的完整系统,它们彼此紧密联系并相互影响。而从身心相关的角度看,生理因素不容忽视,故与人格密切相关的概念包括气质、性格、体质、个性等,辨析如下。(一)气质

气质(temperamentum)一词,源于希腊语,意思是混合,按适当比例把原料、因素配合在一起。约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460~370 BC)从医疗实践活动中提出四体液学说,该学说认为人体有四种体液——血液、黏液、黄胆汁、黑胆汁,人与人的不同与这四种体液的组合比例不同有关。后来人们用气质一词表示人的兴奋、忧喜等心态特点。心理学中的气质,是指人在进行心理活动时或在行为方式上表现出来的强度、速度、稳定性、指向性和灵活性等动态性的特征。既表现在情绪产生的快慢、情绪体验的强弱、情绪状态的稳定性及情绪变化的幅度上,也表现在行为动作和言语的速度与灵活性上。

气质类型是指表现在一类人身上共有的或相似的心理特性的典型结合。在希波克拉底四体液学说诞生约500年后,古罗马医生盖伦(Galen)将四种体液进行配合并用“temperamentum”来表示这种体液的组合的概念,由此提出人的四种气质类型是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盖伦对上述四种气质类型作了典型描述(见气质综合分类表),这至今仍是研究气质的常用分类方法。

气质类型的测度指标一般包括感受性、耐受性、灵敏性、兴奋性、向性和可塑性。①感受性。指人对外界影响产生感觉的能力,是神经系统强度特性的表现,以人产生心理反应所需外界刺激的最小强度为指标。②耐受性。指人在经受外界刺激作用时,在时间和强度上的耐受程度,也是神经系统强度特性的表现,具体表现在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性,对强、弱刺激的耐受性以及思想活动的持久性等方面。③灵敏性。指人在心理反应和心理过程进行中的速度、转换、反应,它主要是神经系统灵活性的表现。④兴奋性。指人的神经系统特性在心理反应上的表现,它可以表现为神经系统的强度特性,也可表现为平衡性,甚至是弱的特性。⑤向性。即内倾性和外倾性的总称。一般来说,内倾性表现为神经活动抑制过程占优势,外倾性表现为神经活动兴奋过程占优势。⑥可塑性。指人根据环境中事物变化的情况改变自己适应性行为的可塑程度。一般来说,适应环境、行动果断者可塑性较大,反之则差。这些心理特性的不同结合,就构成不同的气质类型(下表)。

A气质综合分类表

气质类型主要反映的是一个人的人格特征的先天性心理特征——神经类型的情感过程的动力特征,因此可以认为是人格的情感特征的组成和反映指标。

在现实生活中,符合上述四种典型的气质类型者只有少数人,大多数人则是介于各种气质类型之间的中间类型。关于气质类型的生理机制有各种不同的学说,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在条件反射实验中,他选择运动神经系统的三种特性(即兴奋和抑制的强度、平衡性、灵活性)进行独特的结合,把高级神经活动划分成不同类型,其中四种典型的神经类型分别与人的四种气质类型相对应。

就气质的心理特征而言,首先,它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作为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气质,是不以活动的动机、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通常会以同样方式表现在各种活动之中,它使个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染上独特的色彩。其次,气质是一种天赋的个性心理特征。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受胎儿期发展起来的个体生物特征所制约的,主要与先天性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和神经活动过程的特征有密切关系,并成为气质形成的生物学基础。气质亦为个体的能力、性格形成提供最佳的心理功能基础。由于人类是遵循身心相关原理的,严格来讲,人的先天性身心素质是气质的真正生物学基础。其三,气质与其他人格心理成分相比,更多地与情感过程有密切关系。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主要是指情感过程所代表的不同差异性。故而气质的另一定义是,表现在情感过程的动力特征。其四,气质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每个人气质不同,这是个体之间横向心理差异性和独特性的重要因素。但气质是人格的一部分,在个体自身纵向发展上其独特性和稳定性是主流。气质属于人格中的先天倾向性,或者叫做先天禀赋,正确地分析和判断不同人的气质特征,有助于正确了解其个体在不同情境的心理活动的反应与表现方式,从而为制定心理防治方案提供可靠依据,使之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性格

性格的英语是“character”,该词源于希腊语,原意是铭刻或标记,即为了识别的目的而将某一物体与其他物体区分开来。

心理学引用它,其意义引申为所有这些标记(特质)的总合或整合而产生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它揭示一种情境,一个事件或一个人的性格。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它是人格的最核心、最本质的鲜明的心理成分。性格有复杂的心理结构,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每个人对待学习、劳动、生活、工作和社会等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处世待人和人际关系是现代社会最能反映一个人社会适应性的重要标志,亦最能显示出各人不同的心理特点,这主要从人的性格特征反映出来。有的人表现热情、勤奋、真诚,有的人则表现冷漠、懒散和虚伪等。一般认为,对现实的态度是性格的根本点。②性格的意志特征。一个人对现实的不同态度,培育出不同的心理特征,影响其心理过程,在自觉确立目的、追求目标时常表现不同的意志品质,而且会有意无意地、较为稳定地显示出习惯化的倾向。按照对个人行为的调节水平和表现,又可分为四种。其一,行为的约束性:独立性与冲动性,组织纪律性与散漫性。其二,行为的自控性:自制自控与任性盲目。其三,行为的持久性:坚持性与见异思迁。其四,行为的坚定性:镇定、勇敢、顽强或慌乱、怯懦、胆小等。③性格的情感特征。表现为性格对情感、情绪的稳定性和经常性的影响,包括情感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续性、主导心境等。这方面又常与一个人的气质有密切关系。④性格的理智性。表现一个人的感知、思维、想象、记忆等认知过程的个体心理差异。感知方面有主动观察与被动观察、分析型与概括型、快速型与精确型之分。思维方面有深思熟虑、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与粗心大意、模仿抄袭的区别。想象方面有空想与理想、丰富与贫乏之别等。

性格是一个人的遗传、生长发育、环境影响、学习教育、自我锻炼、身心健康等多种先天生物因素与后天因素相互结合作用的结果。先天遗传素质是前提和基础。但发展的趋势和结果,却主要取决于后天的教育培养、社会环境的影响和自我锻炼。故巴甫洛夫指出,性格是神经类型特征和生活环境影响的“合金”。所谓“合金”,既指在现实生活环境影响下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受神经类型特征的制约,又指暂时神经联系能掩盖或改变神经类型的基本特征。正是由于这种“合金”中成分组合不同,才使人对外界影响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带有个体特色。

由于性格的复杂性,以及心理学家们各自观点的差异性,对性格的分类也不相同。较为普遍采用的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根据心理倾向性划分的性格类型,即将性格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两大类。一是外倾型性格特征。心理活动倾向外部,对外界事物关心和注意,开朗活泼,情感外露,善于交际,办事果断,不拘小节,独立性强。二是内倾型性格特征。心理活动指向内部,对外界事物淡漠,沉静,稳重,情感反应迟缓,孤独,不善于交往,处事谨慎,适应环境困难。虽然两种性格各有优缺点,不能绝对说哪种类型更好,但心理科学和临床实践观察表明,内倾性格者较外倾性格者有更多的消极因素,如有自卑心理,常容易低估自己,容易泄气;自我要求严格,力求自我完善,对自己的不足较为了解,遇到矛盾和挫折有责怪自己的倾向;常有消极的自我暗示倾向,抑制自信心,产生心理压力;神经活动过程中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轻微挫折和心理矛盾就会发生强烈的应激反应;感情脆弱,多愁善感,处处退避,情感容易压抑而不外露,情感体验比较深刻。故内向性格者容易产生较多心理疾病。

此外,尚有人根据知、情、意三者在性格中何者占优势,将性格划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在冠心病的研究中,常将人的性格分为A、B两型,A型行为模式者表现为不可抑制的进取心,争强好胜的动机、敌意,醉心于工作,常有时间紧迫感;与此相反,非竞争性,没有进取主动性,喜欢过松散生活,无时间紧迫感者则为B型行为模式。A型行为模式更易发病。

性格与气质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具有高度的关联性,皆是人格系统中重要的心理成分,两者不易判别。日常生活中,用气质特征判断一个人的性格是较普遍的。性格与气质的区别如下。气质是先天性素质特征,主要是以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为生理基础的心理特征,不易受后天因素影响,即使有影响,变化亦相对缓慢。而性格是先天与后天因素综合的结果,主要受后天习惯因素作用,易变化。简言之,气质为先天性,不易变化;性格受先天与后天联合作用,可变,与气质相比变化较快。气质无好坏优劣之分,性格则与之相反。同一气质类型,可具有不同的性格。性格与气质的相关之处如下。个人的性格表现总是染上一定气质类型的色彩,而且气质对性格的情绪性和速率有明显影响。气质对性格的形成和发展速度有影响,性格通过心理动力系统作用对气质有深刻影响。在良好条件下,各种性格都可以影响气质类型。

人格与性格都是经过一定时间逐渐演化而成的,而且依存于诸因素整合发展的方式。然而,人格依存的因素与性格并不完全一致。弗洛姆在区别人格与性格时说,人格“是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心理品质的总和,它标志着一个人的个性特征并使他成为独一无二的人”。性格“是能将自我与人类和自然联系起来的比较持久的、所有非本能驱力的系统”。弗洛姆看来,性格是最重要的、后天获得的人格品质,是人格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当代美国心理学文献中不常用“character”,而西欧心理学文献中却常常将“character”和“personality”混用。这种情况从李伯黍等人翻译的《心理学词典》对人格和性格的注解中可以看到。在我国心理学界,人格和性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格这个概念比性格具有更多的内涵和外延,性格是人格结构的一个主要成分。(三)体质

体质是人体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体质医学是研究人类体质特征、体质类型、差异规律及其与健康、疾病关系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它既是研究人类生命、健康和疾病问题的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属于临床医学中一门研究人类体质与疾病、健康关系的新的分支学科。

医学领域中较为普遍的看法为:体质是人群及人群中的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环境的影响下,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结构、功能和代谢上相对稳定的特殊性。它在生理上表现为功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在病理上表现为个体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或易罹性,以及产生病变类型与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质特点,或隐或显地体现于健康和疾病过程中。因此,体质实际上就是人群在生理共性基础上,不同个体所具有的生理特殊性。

匡调元先生认为体质要素是指构成人体的生命物质在结构、功能与代谢上反映出来的必要的可测定的“分析单元”,包括反映组织结构特性的“分析单元”,如体表的皮肤与毛发,体内的内分泌腺,神经系统的形态学特征及DNA双螺旋结构基因顺序等;反映生理功能特性的“分析单元”,如心率、肌力、肺活量、膜电位等;以及反映物质代谢特性的“分析单元”,如基础代谢率(BMR)、体温、尿色、血糖水平、氮平衡水平等。上述作为体质要素的意义而存在的组成成分,具有遗传性、相对稳定性、可预测性、可变性、转化性、相关性、可测量性、可验证性的特性。

体质要素按其表现方式及其对体质形成意义之深刻程度,可分为体表直观性体质要素与深层根源性体质要素。一般而言,由测试者的感觉器官可以直接检测到的体质要素,如体型、食欲、面色、舌象、脉象等,是由体表直接表现出的特性,为体表直观性体质要素。凡决定体表直观性体质要素本质的,都属于深层根源性体质要素。从中医学角度而言,先天之精是最深层根源性体质要素,阴阳的平衡调节居其次,再次则为脏腑与气血津液,均为深层根源性体质要素。一般情况下,一种根源性体质要素往往控制着一种或多种体表直观性体质要素;同时,一种体表直观性体质要素亦可以受几种深层根源性体质要素的控制。人类各种体质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可图示如下见下图:

人类各种体质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模型图

其中圈Ⅰ表示最深层根源性体质要素,主要包括中医学所称的先天之精一类物质及由遗传决定的DNA结构及其基因顺序。圈Ⅱ表示由DNA基因控制的调节阴阳平衡的复杂机制,包括神经-内分泌-经络系统的调节功能。圈Ⅰ与圈Ⅱ内的都是根源性体质要素。受其调节的靶,就是圈Ⅲ中人体内每一种物质结构、功能状态与代谢水平,包括中医学所称的气血津液与脏腑,西医学所称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等。凡圈Ⅲ中各种组织结构所反映于体表的结构功能现象与代谢过程,且能为我们直接感受得到的,即为体表直观性体质要素。凡需用仪器测定的则多属深层根源性体质要素。圈Ⅳ为环境因素,大多数环境因素通过人体体表感受器系统作用于人体。由此可见体质强调的是人的生理因素,探讨人格必定涉及体质,它是人格的根基。(四)个性“个性”的英语是“individuality”。其含义是将一个人与他人区别开来的那些特征的总和。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把个性和人格视为同义词。《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人格的解释为“个体独具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该解释与个性含义相去无几。《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给人格下的定义是“人格是个体特有的特质模式及行为倾向的统一体,又称之为个性”。而李伯黍等人翻译的《心理学词典》对“personality”的注解为人格和个性,把两者等同看待。除了词义的接近外,还有翻译上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心理学界从俄文著作中翻译了大量的心理学文献,把“人格”意义上的俄文单词翻译为“个性”。由于20世纪50年代以前,前苏联的人格研究也多为反应差异的研究,所以选用“个性”更为贴切。例如,鲁宾斯坦的《普通心理学原理》是前苏联心理学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他所阐述的个性就是人格。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中的个性就是英语中的“personality”。

虽然人们已经习惯把人格等同于个性,但从严格的意义上说,两者还是有区别的。第一,个性是指人的个别差异(individual difference),也就是着重可以使每个人显示出其特征或特质上的差异的心理现象。从简单的反应到复杂的价值观,从低层次的感知到高层次的思维,从外在的表情到内在的认知结构,都存在着个别差异。历史地看,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也就是现在所指的,以行为的个体差异为研究对象的差异心理学(differential psychology)。阿德勒把他的人格理论称之为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就是希望强调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和不可分的。而人格则是对个体总的行为反应模式或身心系统的动力结构的描述。它不但包括心理方面的特质,也包括生理方面的特征,是身心倾向、特性和反应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格概念的外延要比个性大。其二,个性是相对共性(generality)而言的,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个性,人也不例外。个体心理学研究个体的差异,不只限于人类,也包括对动物的研究。与个体心理学相对的普通心理学(general psychology)是对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研究,它也包括人与动物的心理,但是人格只是对人而言,我们不能用人格来描述其他事物和动物,也不能用动物的研究结果来解释人的行为。人的人格是由某些和别人共有的或相似的特征以及完全不同的特征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构成的,也就是卡特尔的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并不只限于个别特质。

从已为许多教科书采用的奥尔波特之人格定义中的“心身系统的动力结构”来看,将个性、性格、气质作为人格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顺理成章的,气质是人格发展的先天基础,性格是后天形成的,与社会规范、伦理道德有关的人格品质,而体质也并非与此无关。这些术语表述的对象存在着一定关联,日常生活中容易被人们混淆,但这些术语表述的概念又各有自己的外延,在研究的过程应给予必要的区分。三、人格研究的主要领域

人格研究面对的是一个整体的人,探究的重点是个体差异现象的规律。具体工作是通过对个体差异现象的观察分析,解释其内部机制。人格研究的领域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人格评估、人格适应。

第一,人格结构。人格结构是人格理论家用来解释个别差异的假设性概念。所谓结构可以借助化学里的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来理解。就是说人格是由一些基本的要素组成,每个人格流派的理论家都有其人格结构组成要素的假设,同一个体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各要素之间协调作用状况有别而导致的。不同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假设,因而建立起各自的人格理论。以人格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为例,其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的“本我-自我-超我”人格结构,可以较有效地解释人的行为。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关于人格结构的观点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从早期注重意识的层次,到注重本我-自我-超我,最终是功能性的结构观,是成分及成分之间相互作用从而实现人类心理功能的结构观。期间还使用了生本能和死本能两个重要的概念。人格社会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班杜拉的人格结构是“自我”,自我是认知过程和内外交互影响的纽带,是人格结构的核心。人格特质理论家卡特尔对于人格结构的探寻是从因素分析入手的,他用根源特质和表面特质来建立人格结构。

从实践上看,每一种理论的人格结构假设在解释人的行为时都是有效的。因此大多数人格理论家都同意人格结构的存在,并重视对人格结构的研究。

第二,人格动力。所谓人格动力,是指个体特征性行为的内在原因。每个人都会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做事方式、决策方式,人格理论家们相信在这些方式背后,存在一种内在的驱动力。不同学派的动力观大相径庭。如弗洛伊德强调心理能量力比多(libido)的作用;勒温提出场论;马斯洛提出动机论;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的概念,目前被广泛接受并应用,所谓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从事某项工作所具备的能力的主观评估。然而人的行为动机是复杂的,单一因素的片面性是显而易见的,因而人格动力观转而采取多因素整合交互作用的观点。

第三,人格发展。人格发展是指人格在个体整个生命过程中的连续性和变化过程。人格有一个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这一点是没有太多争议的。在人格发展的过程中有两方面的问题必须考虑,即影响因素和阶段性及特征。对于影响因素有重视先天因素和重视后天学习与教育因素等分歧,如精神分析、特质理论比较重视前者,而行为主义、社会认知学习理论则强调后者。对于阶段性及特征以埃里克森的理论比较有代表性,他把人从出生到死亡分为8个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都会经历一个重要转折,埃里克森用危机表示每一发展阶段的特征。对于发展转折或是危机,有积极或消极的解决,积极解决有助于正常人格发展,加强自我。消极解决则削弱自我,影响人格正常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和环境起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对人格的发展,有心理学家提出以下公式:P/B=f(H*E)。认为人格/行为的变化发展是遗传和环境二者相互作用之下的函数。对于人格发展的决定因素,持单一因素决定论者日益放下自己的观点,各家的观点日趋综合。

第四,人格评估。人格评估即人们通过一定的途径了解自己、认识他人,揭示个体生理及心理独特而相对稳定的心身特征,也称人格测量或人格评鉴。现代人格评估途径有观察、访谈、量表、实验等。评估内容包括需要、动机、能力、气质、性格、兴趣态度、价值观等。可因测量目的、测验对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通过心理评估手段,不仅让施测者了解被测者,同时也让被测者了解自己。在临床上为心理治疗提供前提和依据,也可以由此了解患者患病前的心路历程,以便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

第五,人格适应。人格适应是指个体与其社会环境保持和谐状态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反应。与环境保持和谐状态,心情愉快、情绪积极有助于形成健康人格,否则将出现适应障碍,久之可导致人格障碍。现代人格心理学对人格障碍的理解要点是:行为怪异,难以适应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给周围的人群和当事人带来痛苦和不幸。临床上应用人格理论、技术对人格适应不良者进行诊治的工作日益广泛。四、人格研究的目的与范式

人格研究的目的即前文所说的“知人”,所谓的“知人”指的是对人彻底的了解。最终服务于“善任”。世界文明兴衰的历史浪潮中,实际上涌动着一股潜在的线索,那就是人才的选拔和运用。《周书》上讲:“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从楚汉之争的结局反思成大事者的最终成败,不难发现知人善任的意义。

话又说回来,要达到对人彻底的了解谈何容易。所谓人心难测,如何穿透一个人表面的喜怒哀乐进入其隐秘的深处则需要一番功夫。街道拐角处那些摆摊看相算命的“先生”时而也有生意上门又说明了什么呢?我们能够确认的是这其中折射出了世人关心自身命运的事实。另外我们也必须认可看相是“知人”的手段之一。有一位科学界的前辈曾半开玩笑地说过这样一句话:“好的算命先生就是半个心理医生”,当然我们无意推荐看相算命之事,而是更想表达这样的意图:“相由心生”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孟子有“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之语。一个人内心的善恶会从其眸子流露出来,这一点几为全人类的共识。如果每个人都能通过内心的修炼而呈现出吉祥的面相,那么我们生活的世界将会何其美好!

显然,“知人”的手段与方法当然不止看相而已,历史上有影响的擅于“知人”者正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现代人格研究领域学派林立的局面也是一个明证。每一个学派都有一套相对独立的“知人”的手段与方法,而每一套相对独立的“知人”的手段与方法都源自一种范式。

范式(paradigm)或称范型,是由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库恩提出的概念,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共同的基本理论、观念和方法;共同的信念;某种自然观(包括形而上学假定)。范式的基本原则可以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次表现出来,分别回答的是事物存在的真实性问题、知者与被知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研究方法的理论体系问题。这些理论和原则对特定的科学家共同体起规范的作用,协调他们对世界的看法以及他们的行为方式。心理学的范型是指以某个特别强调的方面作为研究方向并提出一套被心理学认可的假说和方法。在人格研究领域每一种范式均对应着一种人格理论。一般认为现代人格研究领域最具影响的几个范式如下:

第一是精神分析论范式。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创立,被认为是第一个现代人格理论。精神分析论范式指导下的人格研究遵循本我—自我—超我为人格结构、潜意识为人格动力的假设。精神分析学派的研究方法是临床个案研究,评鉴技术采用梦的分析、自由联想和投射技术等。

第二是特质论范式。特质论是以特质概念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人格理论,创始人是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该理论认为人格由许多不同特质组合而成。特质被定义为一种持久而稳定的行为倾向,即人的行为具有跨时间、跨情境的一致性。如果了解了一个人的人格特质,便可以预测其行为反应。人与人的不同在于特质的结构不同。因此特质论范式为人格研究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卡特尔、艾森克都是特质论学派理论家,卡特尔的因素分析理论和艾森克的人格维度理论在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领域。

第三是行为主义范式。行为主义范式强调外部力量而忽视内部动力,认为个体行为方式由环境刺激与机体反应的反复而形成,如行为主义理论的S—R原理。该范式的研究方法是严格的实验法,如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排斥对有机体的内部机制进行研究,只研究环境事件和行为的关系。由于这一范式带有明显的机械唯物论特征,因而无法避免其局限性与偏颇。后来的社会学习理论范式就是由此分离出来的。

第四是人本主义范式。人本主义范式可以看做是现象学范式。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理解一个人的唯一途径是现象学上的,即通过理解人们关于现实的特殊经验来进行。罗杰斯是人本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真正的研究始于原原本本的现象描述,然后再配合以实证研究,在这一点上是一种突破,他把主观经验提到了重要位置。为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开创了新路。

随着对人的复杂性、差异性认识的深入,人格研究的对象更为具体,人格心理研究的经典范式有了新进展,更趋于综合化、具体化。但人格研究多种范式并存的局面仍将持续,未来也必将有新的范式诞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