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剑全息汤(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8 13:42:05

点击下载

作者:薛振声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十年一剑全息汤

十年一剑全息汤试读:

中医药畅销书选粹·临证精华十年一剑全息汤薛振声 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北京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十年一剑全息汤/薛振声著.—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4(2018.4重印)(中医药畅销书选粹.临证精华)

ISBN 978-7-5132-0751-5

Ⅰ.①十… Ⅱ.①薛… Ⅲ.①中草药—汤剂—验方 Ⅳ.①R289.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2)第004353号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28号易亨大厦16层

邮政编码 100013

传真 010-64405750

山东百润本色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880×1230 1/32 印张10.125 字数261千字

2012年4月第2版 2018年4月第5次印刷

书号 ISBN 978-7-5132-0751-5

定价 35.00元

网址 www.cptcm.com

社长热线 010-64405720

购书热线 010-89535836

侵权打假 010-64405753

微信服务号 zgzyycbs

微商城网址 https://kdt.im/LIdUGr

官方微博 http://e.weibo.com/cptcm

天猫旗舰店网址 https://zgzyycbs.tmall.com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出版部联系(010-64405510)

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出版者的话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作为直属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唯一国家级中医药专业出版社,自创办以来,始终定位于“弘扬中医药文化的窗口,交流中医药学术的阵地,传播中医药文化的载体,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摇篮”,不断锐意进取,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稚嫩到成熟的跨越式发展,短短的20多年间累计出版图书3600余种,出书范围涉及全国各级各类中医药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中医药理论、临床著作,科普读物;中医药古籍点校、注释、语译;中医药译著和少数民族文本;中医药政策法规汇编、年鉴等。基本实现了“只要是中医药书我社最多,只要是中医药教材我社最全,只要是中医药书我社最有权威性”的目标,在中医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09年我社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

为了进一步扩大我社中医药图书的传播效应,充分利用优秀中医药图书的价值,满足更多读者,尤其是一线中医药工作者的需求,我们在努力策划、出版更多更好新书的同时,从早期出版的专业学术图书中精心挑选了一批读者喜欢、篇幅适中、至今仍有很高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的品种,以“中医药畅销书选粹”系列图书的形式重新统一修订、刊印。整套图书约100种,根据内容大致分为七个专辑:“入门进阶”主要是中医入门、启蒙进阶类基础读物;“医经索微”是对中医经典的体悟、阐释;“名医传薪”记录、传承名医大家宝贵的临证经验;“针推精华”精选针灸、推拿临床经验;“特技绝活”展现传统中医丰富多样的特色疗法;“方药存真”则是中药、方剂的精编和临床应用;“临证精华”汇集临床各科精妙之法。可以说基本涵盖了中医各主要学科领域,对于广大读者学习中医、认识中医和应用中医大有裨益。

今年是“十二五计划”的开局之年,我们将牢牢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断创新,不辱中医药出版人的使命,出版更多、更好的中医药图书,为弘扬、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作出更大的贡献。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年12月内容提要

本书为薛振声老中医40年临床经验的全面总结。薛老中医在传统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探索总结出一套更为全面而简便易行的理论和方法——“疾病的中医整体观和中药系统疗法”,并提出具体应用方剂——“全息汤”,为中医临床工作者提供一种诊疗新思路。

本书总论部分主要阐述疾病的中医整体观和中药系统疗法的基本内容,介绍全息汤的基础方和加减法;各论分十六章介绍临床各科200多个病种的系统疗法具体运用。书后附42个典型病例,进一步展现薛老中医诊治疾病的思路与方法。全书内容丰富,理法新颖,实为中医临床工作者不可多得的实用参考书。自 序

谈到“全息汤”,就得从我认识到的“疾病的中医整体观和中药系统疗法”论起,因为前者是后者的具体实践,后者是前者的理论源泉。

疾病的中医整体观和中药系统疗法起源于实践。我在长期的中医临床中逐渐体会到,各种不同的疾病,其重点虽在不同部位,但都能影响整体,表现为除重点部位出现主要症状外,还出现一系列全身症状。从局部治疗效果不佳时,改从整体治疗,则疗效大增。经过反复实践、思考,不断补充、修正,最后总结、概括,逐步形成了疾病的中医整体观和中药系统疗法。

整体观和系统疗法在形成过程中,吸收和借鉴了前人多方面的医学成就,尤其是伤寒学说、脾胃学说、温病学说,从历史的角度看,是这些学说的继承、融会和发展。伤寒学说是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它的六经辨证方法和众多著名方剂,现在仍被广泛应用。伤寒学说是针对突出症状辨证施治,对病情单纯者,有立竿见影之效,但对病情复杂者,则难以应付。伤寒学说提出了合病、并病的重要思想,但很不充分,后人也很少在这方面予以发展。伤寒学说提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但如何治疗,并没有很好解决,故后人不得不另辟蹊径。

脾胃学说不是单纯治疗脾胃病的学说,而是以脾胃为中心治疗全身各种疾病的学说。它创立了独特的理论模式,提出了升阳、补脾胃、泻阴火等治疗方法和方剂,具有初步的系统治疗思想,很值得重视。但它把外感和内伤对立起来,把脾胃学说和伤寒学说割裂开来,这就使脾胃学说自我孤立,阻碍了它的广泛应用和发展。

温病学说的兴起,把中医治疗外感热性病的理论和实践推到了新的高度。其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方法及辛凉、解毒、清营、凉血等方药的应用,开拓了人们的思路,丰富了治疗手段。但温病学家把温病与伤寒完全对立起来,否定了两者之间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致使长期以来寒温严重对立,使后学者难以融会贯通。

整体观和系统疗法吸收以上这些学说的精华,不是简单地、机械地拼凑,而是在现代哲学特别是辩证法的指导下,使其有机结合,熔于一炉,形成整体。

中医学是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在古代,人们把医疗实践的经验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相结合,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这便是中医学。因其有广泛确实的实践经验作基础,其理论中也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等正确合理的方面,故历久而不衰。但它有历史的局限性,并不完美准确,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改革和创新。社会的发展,不仅创造了现代科学技术,也创造了现代哲学理论和现代科学理论,如唯物主义、辩证法、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这些理论有些是和中医思想相通或相近的,完全可以为我所用,加以吸收和借鉴,创造新的中医理论。疾病的中医整体观和中药系统疗法,正是吸收和借鉴了这些理论而形成的。

整体观和系统疗法一经形成,即显示出其在实践和理论上的意义。

第一,应用广、疗效高。整体观和系统疗法可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皮肤、五官各科各种疾病,包括各种复杂的疑难病,总之,凡需内服中药治疗的疾病都可应用,且疗效普遍好于传统的辨证施治方法。医学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一切理论和方法,都应以疗效为检验标准。各种不同的疾病,应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治疗,都取得了明显疗效,就很值得重视和思考。

第二,简化了辨证方法。长期以来,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辨证的准确与否,关系到疗效的高低。辨证的方法很多,如八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脏腑辨证等等,互相交叉,更显复杂。学验丰富者尚须斟酌,初学者往往感到茫然。遇有复杂病情,难免顾此失彼,病情有变,则需重新构思。这就限制了中医的普及、推广和应用。因此中医迫切需要一种简单明了、易于掌握而又确实有效的方法来代替传统辨证施治这种艰难复杂的方法。整体观和系统疗法把一切疾病都看成是整体疾病,不管疾病多么复杂,怎样变化,总不出整体范围,都一概予以系统治疗,只是针对疾病的重点部位和突出症状适当加减即可。这就简化了辨证方法,简单明了,易于掌握,便于操作。这必将有利于中医普及、推广和应用。

第三,可以使各种学派融合统一。中医学源远流长,内容极其丰富。但毋庸讳言,中医学流派纷呈,并不和谐统一。面对这份丰厚但并不和谐统一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怎样来继承?笔者认为,总的来说,各种主要学派,虽然它们所使用的理论框架不同,表述的方式不同,使用的药物也不尽相同,但它们的内容实质是相通的,都有科学合理有实用价值的一面,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不能以一种学说代替另一种学说,也不能机械地拼凑,表面统一。比较理想的办法是集其精华熔于一炉,形成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整体观和系统疗法在这方面已显示出可能性。以整体观和系统疗法来审视以前的各种学派,外感和内伤的界限没有了,伤寒和温病的对立已不复存在,主火、养阴、温疫、肝病、血瘀等学说,也有相应的位置。这样,流派纷呈的中医学,在新的基础上实现了新的统一。

虽然整体观和系统疗法已展现了在中医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但它还只是我个人实践经验和理性思考的产物,没有更多的人参与和认可,没有精确的统计数字,没有动物实验,没有对照组对比,没有复方药效和毒性的定量分析,总之没有经过现代科技手段的检测。这是个人力量无法做到的。说实在话,它还只是个半成品,还不完美,还很粗糙。现在我把这个半成品奉献出来,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加工打磨,使之更加完美,以推动中医学的发展,造福社会和人民。

吾之一生,除此外无以为念,而今年近古稀,吾作得以出版,心潮激荡,特赋诗一首以抒怀:医途漫漫苦寻觅,终得顽石倍珍惜。无意树碑遮望眼,愿置泥泞充路基。薛振声2003年3月16日上 篇 总 论第一章 疾病的中医整体观

人体是一个整体。人所患疾病,即为整体疾病。有的疾病重点在局部,但因其必然受整体的影响并影响整体,仍属整体疾病。故严格地说,没有绝对孤立的局部疾病,所有疾病都是整体疾病。这就是疾病的中医整体观。这一理论适用于观察分析所有需要内服中药治疗的疾病。

各种不同的疾病真的存在着共同的整体性吗?

任何人都知道,各种不同的疾病,表现并不相同,如发病群体不同、发病原因不同、重点部位不同、症状表现不同、现代医学检查结果不同、预后不同等等。就症状而言,各种各样,千差万别,有的严重,有的轻微,有的漫长,有的短暂,有的简单,有的复杂,有的明显,有的隐蔽,有的有形,有的无形,有的在上,有的在下,有的在体表,有的在体内等等。当我们把这些不同的疾病连同其症状,按一定部位顺序加以排列组合,就像门捷列夫按原子量排列各种元素一样,就会惊奇地发现,它们明显存在着规律,形成序列,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不同的疾病,不管其重点部位如何,都在这一序列之中,且表现出程度不等的整体系统性。故从全面看,从深层看,各种不同的疾病确实存在着整体性。这是客观现实,不因人们认识与否而改变。

各种不同的疾病为什么存在着共同的整体性呢?

这是因为人体是一个整体。按中医理论,人身五脏六腑,四肢九窍,通过经络联系,形成一个整体。人体患病,即使其重点部位在局部,但能通过经络传导,迅速影响全身,形成整体疾病。中医还认为局部可代表整体,如耳外形如倒置胎儿,耳针可治疗全身疾病等。现代科学证实,生物体的每一局部,甚至细胞,都携带着整体生命信息(如基因),用植物的局部组织可以培养成整株植物,一些低等动物可以重新长出失去的部分,克隆技术可以用体细胞培育出与原本体相同的高等动物等等。既然生物体的每一局部都携带着整体生命信息,人体患病,即使重点在局部,这一局部已经含有整体因素,也就具有了整体疾病的性质。至于其他部位,因处于整体之中,且含有相同的整体生命的信息,也就不可能置身事外,必然或隐或显或轻或重地有所反应,这就显示出疾病的整体性。所以说,疾病的整体性,是由人体内在本质决定的,并非主观臆造。

为了更好地认识疾病的整体性,必须重新认识中医以前关于疾病传变方式的论述。人体患病时,出现各种症状,这些症状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有轻有重,有先有后。古人认识疾病处于早期阶段,当然首先注意突出症状,而这些突出症状的出现,往往有先有后,这就使古人认为疾病的传变,速度缓慢,层次分明。如伤寒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温病,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先上焦,再中焦,后下焦等等。这些论述,当时对辨证施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经验的积累、认识的深化,现在可以完全证实人体患病时,全身反应同时出现,而且存在于疾病全过程。患病时出现的症状,确实有轻重先后等等不同,但那只是程度不同,或有些症状暴露明显,有些症状比较隐蔽而已,并无本质上的差别。只有突破前人关于传变的理论,整体观和系统疗法才能在理论上成立。

疾病的整体性是怎样显示的呢?

为了叙述方便,把它分为表证、上焦证、中焦证、下焦证、血分证,即各种疾病都有表证、上焦证、中焦证、下焦证、血分证,而且存在于疾病的全过程。

表证是疾病的外在表现。凡病皆有表证,它存在于疾病的全过程。表证是疾病表现的一个侧面,与上焦证、中焦证、下焦证、血分证紧密联系,共同存在。表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流涕、喷嚏、咽干、咽痛、项强、腰背酸痛、四肢疼痛麻木、肢颤、无汗、自汗、盗汗、皮肤瘙痒、疹痘、疮疡等。表证重者脉多浮紧或浮缓,有热者脉多数。

这里所说的表证,与以前含义略有不同。表证不是相对里证独立存在,而是与里证紧密联系共同存在,不是指疾病的初起阶段,而是存在于疾病的全过程。有些疾病虽不是由外感引起,但因整体功能紊乱,卫外功能受损,也有表证。有些症状,如瘙痒、麻木、疹痘、疮疡等,原不属表证范围,但其不但出现于体表,且表证病理特征明显,为了简化归类,也列入表证范围。

为了论述上焦证、中焦证、下焦证,还必须对“三焦”的含义作一界定。“三焦”的含义历来不太一致,本书对其含义的诠释是为整体观和系统疗法服务的,与前人略有不同。其含义是:“三焦”是指胸腹腔,包括所含脏腑及其联属组织和功能。“上焦”指胸腔,包括心和心包(含脑)、肺及其联属组织和功能;“中焦”指腹腔上部,包括脾、胃、胆(含胰)及其联属组织和功能(肝本位居中焦,但其病理多表现于下焦,自古以来都明定肝属下焦,故从古义);“下焦”是指腹腔下部,包括肾(含睾丸)、肝、膀胱、大肠、小肠、女子胞(包括妇女整个内生殖器官)及其联属组织和功能。

上焦证是疾病在上焦的表现。凡病皆有上焦证,它存在于疾病的全过程。上焦证是疾病表现的一个侧面,与表证、中焦证、下焦证、血分证紧密联系,共同存在。上焦证表现为:心烦、胸闷、胸痛、心悸、失眠、嗜睡、健忘、神志不清、精神错乱、咳嗽、喘促、痰多等。上焦证为主者脉多两寸滑或沉微,或有腻苔。

神志方面的症状,前人多分别与某脏腑联系,如五志(喜、怒、思、悲、恐)分别与五脏(心、肝、脾、肺、肾)联系。整体观认为,这种联系有一定意义,但神志与心(含脑)联系更为密切,为了简化归类,把这方面的症状统归于上焦证。

中焦证是疾病在中焦的表现。凡病皆有中焦证,它存在于疾病的全过程,中焦证是疾病表现的一个侧面,与表证、上焦证、下焦证、血分证紧密联系,共同存在。中焦证表现为:胃痛、胃胀、胁痛、易饥、纳呆、反酸、恶心、呕吐、口干、口苦、口臭、牙痛、倦怠、乏力等。中焦证为主者,脉两关弦。

倦怠、乏力等症状,在很多疾病中经常出现,多为全身功能紊乱特别是湿困中焦脾胃所致。有人一律认为是虚,滥投补药,其认识是片面的。牙齿本不属中焦,因其与胃关系密切,为简化归类,故将牙痛等列入中焦证。

下焦证是疾病在下焦的表现。凡病皆有下焦证,它存在于疾病全过程。下焦证是疾病表现的一个侧面,与表证、上焦证、中焦证、血分证紧密联系,共同存在。下焦证表现为:小腹或少腹胀痛、浮肿、黄疸、口渴、尿急、尿频、尿痛、癃闭、小便黄、小便混浊或带砂石、大便稀薄、大便干结或便秘、便带黏液或脓血、里急后重、脱肛,男子阳痿、遗精、早泄、无子,妇女月经不调、带下、痛经、不孕、癥瘕等,反映于上部则为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等。下焦证重者,脉两尺弱。

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等,为全身功能紊乱引起,以前多从肝肾论治,为简化归类,故列入下焦证。

血分证是疾病在血分的表现。凡病皆有血分证,它存在于疾病全过程。血分证是疾病表现的一个侧面,与表证、上焦证、中焦证、下焦证紧密联系,共同存在。血分证表现为:面红、目赤、唇青紫、皮肤潮红或起斑疹、咳血、呕血、血尿、便血或黑便、血精、经闭、崩漏等。血分证重者,脉涩,或有结代,舌质红或暗,或有瘀斑。

血分证前人多指为热性病的深重阶段,整体观用于表述疾病深入血分,认为所有疾病都有血分证,且存在于疾病全过程,无深重之义,无阶段之分,故与前人略有不同。

以上分类,是为了叙述方便和易于掌握,以利于展示疾病的各个侧面。严格说,这样分类并不准确,因为整体观认为,每一症状都与整体功能紊乱有关,并不绝对隶属于某一局部。

以上所用的“表证”、“上焦证”、“中焦证”、“下焦证”、“血分证”等术语,过去也曾广泛使用。术语是表述的工具,过去使用,现在仍有其意义者可继续使用,以体现传统,也便于掌握和理解;其含义并不完全适用于新的理论,可加以改造,或补充或修改,或重新诠释和界定。古人已经这样做过,我们当然也可以这样做。第二章 中药系统疗法

疾病既然具有整体性,治疗疾病当然应针对整体,即以中药组方系统调整整体功能,同时对重点局部进行重点治疗,这就是中药系统疗法。

一般来说,以前中医临床医学所研究和解决的是疾病的个性,即某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前人也研究疾病发展变化的规律,但强调其层次和阶段性;也重视脏腑之间的密切关系,但重点仍是某些症状突出的脏腑。故虽有整体意识,但仍然主要是为疾病的个性服务的。前人也有系统治疗思想的萌芽,如伤寒合病、并病思想,脾胃学说升阳、补脾胃、泻阴火的综合运用,还有一些具有系统治疗思想的著名方剂,如防风通圣散、五积散等等,但其理论和实践还不够完整、成熟,还不能形成中医临床医学的主流,只作为治疗某些类型疾病的方法和方剂。辨证施治,一证一方,历来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

系统疗法要研究和解决的是疾病的共性,即各种疾病对人体影响的共同规律,以及通过系统调整整体功能来治疗各种疾病。系统疗法也重视疾病的个性,并认真加以解决,但那是在整体战略指导下的战术处理,其观察、思考和治疗始终离不开整体。

怎样进行系统治疗呢?

疾病整体性的形成和治疗的关键在少阳,包括足少阳胆、手少阳三焦。古代有关论述甚多,现选经典著作摘引于后:《内经》:“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中藏经》:“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也。”

对其他脏腑的论述从没有像胆和三焦提高到如此的程度,说明胆和三焦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有全局性决定性作用。《伤寒论》对少阳证症状记述有:口苦,咽干,目眩,两耳无所闻,目赤,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热入血室等等。

对上列症状稍作归纳,即可明显看出包括表证、上焦证、中焦证、下焦证、血分证各个方面。

既然少阳是疾病整体性的关键,治疗自然首先应和解少阳。和解少阳首选小柴胡汤。一般认为,小柴胡汤即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七味。实际上,小柴胡汤是加减变化的组方,上述七味,只是一种,也只适应某证型。原著加减法为:若心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若渴,去半夏加入参、栝楼根;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从以上加减可以看出,小柴胡汤中保持不变者只有柴胡、甘草二味,其余皆为按症而设,也可以看出和解少阳的基本用意为升阳、理气、和中,兼顾他症。

系统疗法以和解少阳为轴线,取小柴胡汤基础药:柴胡、甘草。小柴胡汤及下方桂枝汤原著均用炙甘草。炙甘草炮制不便,且不易保存,故我临床多以生甘草代替,疗效不受影响。

系统疗法的轴线确立后,其他层面则可依次展开。

表证最基本的病理特征是风寒。治疗表证首选桂枝汤。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组成。系统疗法采用原方。此方有解表、疏风、散寒、调和营卫等功能。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具有解热镇痛、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自身功能和抗病能力等作用。此方不仅可治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表证,对上焦证心阳不振、寒邪郁肺,中焦证脾胃虚寒,下焦证小腹冷痛、二便不调,血分证血瘀等都有重要作用。

上焦证最基本的病理特征是痰凝气滞。治疗上焦证首选枳实薤白桂枝汤。此方由瓜蒌、薤白、枳实、厚朴、桂枝组成。系统疗法采用原方。此方有通阳散结、化痰利气等功能。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对改善心肺功能、调节神经系统功能都有重要作用。此方除治上焦证心烦、胸闷、胸痛、痰多等外,对表证肢麻、乳房肿胀、瘿瘤结核,中焦证胃脘胀满、嗳气,下焦证便秘或腹泻,血分证血瘀痰阻等都有重要作用。

中焦证最基本的病理特征是湿困。治疗中焦证首选平胃散。平胃散由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组成。系统疗法采用原方。此方有化湿运脾、理气和胃等功能。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可促进胃肠蠕动,提高消化和吸收能力,对神经系统也有调节作用。此方不仅可治中焦胃脘胀满、不思饮食、反酸吐水等,对表证四肢酸重、皮肤湿痒,上焦证困倦嗜睡,下焦证大便不实、妇女带多阴痒等也有重要作用。

下焦证最基本的病理特征是水停。治疗下焦证首选五苓散。五苓散由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桂枝组成。系统疗法采用原方。此方有通阳利水、健脾祛湿的功能。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可改善泌尿系统功能,促进有害物质排出体外,对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都有调节作用。此方不仅可治下焦证小便不利、浮肿、口渴、大便不实、小腹胀满等,对表证发热、皮肤肿胀渗液,上焦证心悸、喘满,中焦证胃胀、腹水,血分证瘀血肿胀等都有重要作用。

血分证最基本的病理特征是血热、血瘀,治疗血分证首选生地、丹皮。此二味有凉血散血功能。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可减轻炎症引起的组织充血和出血,改善血液循环和凝血功能等。

风寒、痰凝气滞、湿困、水停、血热血瘀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痰、湿、水同为体液的病理产物,根源相同,性质相近,病理相通。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共同存在,影响人体健康。但也有不同:凝结为痰,弥漫为湿,积聚为水。痰多凝于上焦,湿多困于中焦,水多停于下焦。痰影响心神则心烦、胸闷,湿影响心神则困顿、嗜睡,水影响心神则心悸不安。

风寒与血热是对立的统一体,它们性质相反,表现对立,但又互为存在的条件,共存于疾病这个复杂的矛盾统一体中,无寒也就没有热,无热也就没有寒。明确提出寒与热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是整体观和系统疗法的重要思想基础。就疾病个体而言,有时风寒偏重,如恶寒、身痛、头痛、喜热恶冷等,有时血热偏重,如面红目赤、舌红、咽痛、喜冷恶热等,但强调一面而忽视另一面是片面的。伤寒学说更多强调寒的一面,故多用辛温;温病学说更多强调热的一面,故多用辛凉。整体观和系统疗法则强调两者共存,既用辛温的桂枝,又用凉血散血的生地、丹皮,用于治疗所有疾病,比单用辛温或辛凉疗效都好。由此可以推想,长期形成的伤寒与温病的对立,也许可以在新的基础上实现统一。

风寒、痰、湿、水、血热血瘀,虽然分别是不同部位最基本的病理特征,但它们并不孤立存在,也不只是影响局部,而是紧密联系,共同存在,共同影响整体各部位,且不是平均分配,而是轻重悬殊,这就形成了无数组合,构成众多疾病和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症状。

虽然疾病众多,症状复杂,但每一疾病都影响整体各部位,而这些部位又都有其最基本的病理特征,这一规律没有变化,就使通过调整整体功能兼顾重点来治疗各种疾病成为可能。把上述各方药串联起来,就成了治疗各种疾病的复方组合,其构成为:

柴胡12g,桂枝10g,白芍10g,瓜蒌10g,薤白10g,枳实10g,苍术10g,陈皮10g,厚朴10g,白术10g,茯苓10g,猪苓10g,泽泻12g,生地10g,丹皮10g,甘草10g,生姜10g,大枣10g。

此方可调整整体功能,用于治疗各种疾病,但只是个基础,使用时要根据病情适当加减,故命名为全息汤基础方。

此方具有升阳理气、疏风散寒、调和营卫、开胸化痰、化湿运脾、利水清血等多种功能。从现代医学角度看,该方具有解热镇痛,抗菌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改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功能,促进有害物质排出体外等多种作用。本方经适当加减,可治疗各种疾病。

全息汤基础方是将前人成方串联而成。前人曾经作了某些串联,如小柴胡汤与桂枝汤组成柴胡桂枝汤,小柴胡汤与平胃散组成柴平汤,小柴胡汤与五苓散组成柴苓汤,平胃散与五苓散组成胃苓汤等等。但是,第一,小柴胡汤均用原方,限制了其机动灵活性;第二,小柴胡汤、平胃散、五苓散未能联成一体,且缺少治疗上焦证的方剂或药物,没有形成系统;第三,没有引入清营凉血的思想和相应药物,对血热较重的疾病不能适应。系统疗法经过对小柴胡汤的改制,并在前人基础上引入开胸化痰利气的枳实薤白桂枝汤,凉血散血的生地、丹皮,并把它们串联成完整的系统,这就形成了经过加减可治疗各种疾病且疗效卓著的全息汤基础方。第三章 全息汤基础方加减法

全息汤基础方因符合各种疾病的共同规律,所以可以广泛应用于这些疾病的治疗。但每一疾病又有各自的特殊性,即使同一种疾病,在不同人和不同阶段也有不同表现。这样,在使用全息汤基础方时,就不能一成不变,而是要根据不同疾病和不同症状适当加减。关于不同疾病的加减法可参阅各论。本章先就常见症状加减法简介于下。引用方剂中的药物,凡基础方中已有者,不再列入。

1.发热。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温病、伤寒、内伤、杂病,不分风寒、风热、气虚、阳虚,不分高热、低热、恶寒发热、只热不寒、寒热往来、日晡潮热、五心烦热等,一概予全息汤基础方。个别高热脉洪、面红舌赤、烦渴引饮者加石膏15~30g,知母10g(白虎汤意)。其余按症加减。

2.低温。指体温在36℃以下,伴全身不适者。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个别自汗淋漓者加附子10g(桂枝附子汤意)。其余按症加减。

3.自汗。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气虚、阳虚、营卫不和、阳明热炽、暑气伤阳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重者加黄芪、牡蛎各12g;自汗淋漓者加附子10g,龙骨、牡蛎各12g。其余按症加减。

4.盗汗。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阴虚内热、心血不足、脾虚湿阻、邪阻半表半里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龙骨、牡蛎12~15g。其余按症加减。

5.身酸懒。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脾虚湿困、气血两虚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如出现纳差、腹泻、浮肿、黄疸等症状,按相应症状加减。

6.身痛。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风、寒、湿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痛重,自汗或恶寒者,加附子10g;肩背痛甚者合羌活胜湿汤(羌活、独活、藁本、蔓荆子、川芎、防风各10g);身刺痛,面紫舌暗脉涩者,合身痛逐瘀汤(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羌活、没药、当归、五灵脂、香附、地龙各6~10g)。其余按症加减。

7.浮肿。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风水、石水、皮水、里水、阴水、阳水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喘满者加麻黄、杏仁各10g;有热者加石膏15~20g,咽喉肿痛或有疮疡者加银花15~20g,连翘10~15g;肿甚,身重恶寒者,加附子10g。其余按症加减。

8.黄疸。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阴黄、阳黄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茵陈蒿12~20g。小便赤热者加栀子、黄柏各10g;大便干者加大黄10~12g。其余按症加减。

9.嗜睡。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湿困、脾虚、肾虚、阳虚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严重者加石菖蒲10g。其余按症加减。

10.失眠。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心虚、脾虚、血虚、痰火、心火、肝火、心肾不交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龙骨、牡蛎各12~15g,严重者加酸枣仁12~15g,知母、川芎各10g(酸枣仁汤意)。其余按症加减。

11.心惊不安。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痰火、心火、肝火、胆虚、血虚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龙骨、牡蛎各12~15g(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意)。其余按症加减。

12.头痛。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风寒、风热、风湿、肝阳、气虚、血虚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偏头痛者加川芎、白芷各10g;兼痛泻者加防风10g;兼身痛者合羌活胜湿汤(见身痛条);兼头胀或烦躁不安者加龙骨、牡蛎各12g。其余按症加减。

13.头晕。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肝风、气虚、血虚、肾虚、血瘀、痰浊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兼恶心呕吐者加半夏、苏叶各10g;兼心烦不安者加龙骨、牡蛎各12g;严重者加天麻10g。其余按症加减。

14.口渴。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阳明热盛、阴虚肺燥、湿热水停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烦渴多饮者合白虎加人参汤(石膏12~20g,知母、人参或党参、粳米各10g);兼纳差,舌淡苔少而燥者,加党参12g,花粉10g;兼舌干而裂者合增液汤(玄参、麦冬各10g)。其余按症加减。

15.口中异味。口中异味指口涩、口腻、口苦、口臭、口酸、口甜、口辣等。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口涩、口腻不再加药;口苦者加当归、栀子各10g;口臭者加藿香、佩兰各10g;口酸者加黄连6~10g,吴茱萸3~6g;口甜者合泻黄散(藿香、石膏、山栀、防风各10g);口辣者合泻白散(桑白皮、地骨皮各10g)。其余按症加减。

16.项强。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风寒、风湿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严重者合葛根汤(葛根12~15g,麻黄10g)。其余按症加减。若现神昏谵语、四肢抽搐等,不可视为一般项强,应进一步明确诊断。

17.肩痛。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风、痰、湿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严重者合舒筋汤(当归、赤芍、姜黄、羌活、海桐皮各10g)。其余按症加减。

18.四肢疼痛。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风、寒、湿、热、虚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严重者合乌头汤(麻黄、黄芪、川乌各10g)或桂枝芍药知母汤(麻黄、知母、防风、附子各10g)。其余按症加减。

19.腰痛。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风、寒、湿、热、肾虚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杜仲10g。兼痛泻者加防风10g;严重者加附子10g;两侧痛者加川楝子、元胡各10g;尾骶骨痛者合补肾汤(破故纸、小茴香、元胡、牛膝、当归、杜仲、知母、黄柏各10g)加减;泌尿系统结石者再加金钱草15g,海金沙10g。其余按症加减。

20.咳嗽。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风寒、风热、肺燥、痰湿、阴虚、肝火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去生姜、大枣,加干姜、五味子各10g,咳不止再合止嗽散(荆芥、紫菀、桔梗、百部、白前各10g)。咽喉不利、干咳无痰者合养阴清肺汤(麦冬、玄参、贝母、薄荷各10g)或泻白散(桑白皮12g,地骨皮10g)加贝母、枇杷叶各10g。其余按症加减。

21.喘促。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风寒、风热、痰浊、气郁、气阴两虚、肾不纳气、阳虚水泛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杏仁10g。兼咳嗽者,去生姜、大枣,加干姜、五味子、杏仁各10g;喘甚者再加葶苈子10g;哮喘者合定喘汤(麻黄、桑白皮、白果、苏子、杏仁、黄芩、款冬花、半夏各10g);发热而喘者合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各10g,石膏12~20g)。其余按症加减。

22.胸闷。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肝郁气滞、心血瘀阻、肺失清肃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兼咳喘胁痛者,按相关症状加减。其余按症加减。

23.胸痛。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胸阳不振、心血瘀阻、肝郁气滞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兼面唇紫暗者加桃仁、红花各10g,丹参12~15g。其余按症加减。

24.胸中烦热。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热扰胸膈、湿热郁蒸、阳明燥结、实热结胸、气阴两伤、阴虚火旺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兼失眠、多梦、盗汗者加龙骨、牡蛎各12g。其余按症加减。

25.心悸。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心阳不振、心血亏损、痰湿内阻、血脉阻滞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龙骨、牡蛎各12~15g。兼肢冷、脉迟或结代者加附子10g(四逆汤加减法)。其余按症加减。

26.嗳气。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食滞停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嗳气频频者合旋覆代赭汤(旋覆花、党参、半夏各10g,代赭石12g)。其余按症加减。

27.呃逆。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胃寒、胃热、胃阴虚、肾虚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心绪不宁者加龙骨、牡蛎各12g;呃逆严重者合丁香柿蒂汤(丁香、柿蒂、人参或党参各10g)。其余按症加减。

28.恶心呕吐。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胃寒、胃热、肝郁、痰湿、食积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半夏、苏叶各10g。其余按症加减。

29.反酸。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肝气犯胃、寒湿内阻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合左金丸(黄连6~10g,吴茱萸3~5g),重者加乌贼骨、煅瓦楞子各10~12g。其余按症加减。

30.食欲不振。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肝气犯胃、湿困脾胃、胃阴不足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三仙(山楂、六曲、麦芽)各12g,胃酸者不加山楂。其余按症加减。

31.胃脘痛。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脾胃虚寒、胃阴不足、肝胃不和、气滞血瘀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重白芍量至12g。其余按症加减。

32.胁痛。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肝郁气滞、肝阴不足、瘀血阻络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去大枣加牡蛎12g。右胁痛者再加青皮10g;左胁痛者再加郁金10g;腋下肋间痛者加川楝子、元胡各10g。其余按症加减。

33.脐腹痛。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寒凝气滞、脾胃虚寒、虫扰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合天台乌药散(乌药、槟榔、木香、小茴香、良姜、川楝子、青皮、巴豆各10g)去巴豆。其余按症加减。

34.小腹痛。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膀胱湿热、膀胱蓄血、下焦虚寒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重白芍用量至12g,再加当归、川芎各10g(当归芍药散意)。其余按症加减。

35.少腹(小腹两侧)痛。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寒滞肝脉、肝气郁结、大肠湿热、下焦虚寒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合金铃子散(川楝子、元胡各10g)。其余按症加减。

36.腹胀。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气滞、血瘀、食积、水停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兼胃酸者加黄连6~10g,吴茱萸3~5g;严重者合生姜泻心汤(党参、干姜、半夏、黄芩、黄连各10g),或再加知母、姜黄、砂仁各10g(中满分消汤意)。其余按症加减。

37.腹泻。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寒湿、湿热、脾虚、肝郁、肾虚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去瓜蒌加蒌皮10g,无腹痛者去白芍。痛泻者不去白芍再加防风10g;严重者加赤石脂、禹余粮各12g(赤石脂禹余粮汤);久病体虚者加党参10g。其余按症加减。

38.大便秘结。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虚秘、风秘、气秘、热秘、寒秘,或胃肠实热、肝脾气滞、脾肺气虚、脾肾阳虚、血虚阴亏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去瓜蒌加蒌仁10~12g,严重者合麻仁丸(麻仁12g,枳实、大黄、杏仁各10g)。其余按症加减。

39.便带脓血。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寒湿、湿热、虚寒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去瓜蒌加蒌皮10g,再加当归、川芎各10g,赤石脂12g(当归芍药散、桃花汤意)。便前腹痛加重者加防风10g;热毒炽盛者合白头翁汤(白头翁12g,黄连、黄柏、秦皮各10g)。其余按症加减。

40.小便涩痛。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下焦湿热、心火炽盛、肝气郁结、下焦血瘀、肾阴亏虚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当归、车前子各10g。有热象者加栀子10g。其余按症加减。

41.小便失禁。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肾气虚寒、脾肺气虚、膀胱蓄热、肝肾阴虚等,一般予全息汤合缩泉丸(益智仁、乌药、山药各10g),加桑螵蛸10g。其余按症加减。

42.小便混浊。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湿热、肾虚、气虚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合萆薢分清饮(萆薢12g,乌药、益智仁、石菖蒲各10g,盐3g),小便黄混者合程氏萆薢分清饮(萆薢、丹参各12g,车前子、黄柏、石菖蒲、莲子心各10g)。其余按症加减。

43.睾丸胀痛。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寒凝、气滞、湿热、毒邪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川楝子、元胡、橘核、荔枝核、小茴香各10g。睾丸红肿者再加银花12~15g,连翘10~12g,乳香、没药各6~10g。其余按症加减。

44.阳痿。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元阳不振、心脾两虚、惊恐伤肾、湿热下注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兼会阴胀痛者加川楝子、元胡各10g;兼小便不利者加当归、车前子各10g;病久者合斑龙丸(鹿角胶、鹿角霜、菟丝子、柏子仁、熟地各10g)。其余按症加减。

45.遗精。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心火旺盛、心脾两虚、心肾两虚、相火妄动、肾气不固、湿热下注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龙骨、牡蛎各12g。严重者加芡实、莲须各10g。其余按症加减。

46.鼻衄。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风寒欲解、风热壅肺、胃火炽盛、肝火犯肺、脾不统血、肾阴虚损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重生地用量至12g。严重者合清衄汤(侧柏叶、藕节各12g,赤芍、当归、香附、黄芩、黄连、山栀、桔梗各10g)。其余按症加减。

47.咳血。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外感、肺气壅盛、瘀阻肺络、脾肺气虚、阴虚火旺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重生地用量至12g。严重者合柏叶汤(柏叶、干姜、艾叶各10g)或十灰散(大蓟、小蓟、栀子、陈棕、荷叶、侧柏叶、茜草、茅根、大黄各10g,炒炭用);慢性咳血加阿胶、白及各10g。其余按症加减。

48.呕血。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胃火炽盛、肝火犯胃、胃脘血瘀、阴虚火旺、心脾不足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重生地用量至12g。严重者合泻心汤(大黄、黄芩、黄连各10g)。其余按症加减。

49.便血。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风火、湿热、阴虚、阳虚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重生地用量至12g。便血色黑者合黄土汤(灶心土15~20g,附子、阿胶、黄芩各10g);便血色鲜红者合槐花散(槐花、侧柏叶各12g,炒荆芥、枳壳各10g)。其余按症加减。

50.尿血。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膀胱湿热、肝胆湿热、心火亢盛、肾阴亏损、脾肾两虚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重生地用量至12g。再加木通、竹叶各10g,茅根12~15g。其余按症加减。

51.月经先期。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血热、阴虚、肝郁化火、气虚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口苦心烦脉弦者加当归、栀子各10g(丹栀逍遥散意);自觉症状不显者加地骨皮、青蒿、黄柏各10g(清经汤意)。其余按症加减。

52.月经后期。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虚寒、肝郁、血瘀、痰湿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当归、红花各10g。兼小腹痛者加川芎10g。其余按症加减。

53.月经先后不定期。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肝郁肾虚、心脾虚弱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当归、山药、菟丝子、荆芥各10g(定经汤意)。其余按症加减。

54.闭经。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肾气亏损、气血虚弱、气滞血瘀、痰湿阻滞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当归、红花各10g。其余按症加减。

55.崩漏。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肝郁血热、脾不统血、湿热下注、肝肾阴虚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重生地用量至12g,加地榆12g。兼口苦,血色暗者,加栀子10g;兼小腹、少腹痛者加当归、川芎、川楝子、元胡各10g;兼小腹痛出血多者加当归、川芎、阿胶、艾叶各10g(胶艾汤意);小腹痛兼恶心纳差者合温经汤(吴茱萸、当归、川芎、党参、阿胶、半夏、麦冬各10g)。其余按症加减。

56.经行腹痛。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肝郁气滞、胞宫瘀血、湿热郁结、气血两虚、冲任虚寒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重白芍用量至12g。小腹痛者再加当归、川芎各10g;少腹痛者加川楝子、元胡各10g。其余按症加减。

57.经行腰痛。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肝肾亏损、血虚气滞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杜仲、川断各10g。腰两侧痛者再加川楝子、元胡各10g。其余按症加减。

58.经前吐衄。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肝经郁火、胃火血热、阴虚肺燥、脾不统血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重生地用量至12g,加当归、栀子、牛膝各10g。严重者合顺经汤(当归、沙参、荆芥炭各10g),加牛膝10g。其余按症加减。

59.经前乳房胀痛。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肝郁气滞、肝郁化火、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当归、香附、青皮各10g。疼痛严重者加当归、乳香、没药各10g(瓜蒌散意)。其余按症加减。

60.白带。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脾虚、肾虚、湿热、痰湿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或加山药、乌贼骨各10g。其余按症加减。

61.黄带。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湿热、气虚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合易黄汤(山药、芡实各12g,黄柏、白果、车前子各10g)。带色微黄,气味恶浊者,加当归、栀子各10g,阴痒者再加黄柏、木通各10g。其余按症加减。

62.赤带。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湿热、气郁、血瘀、虚寒、虚热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重生地用量至12g,再加当归、香附、阿胶、黄柏、牛膝、黑豆各10g(清肝止淋汤意)。其余按症加减。

63.五色带。此多为恶性病。不分气郁、湿热、阴虚、虚寒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当归、川芎各10g,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蜀羊泉各12~15g,体弱者加党参、黄芪各10~12g。其余按症加减。

64.妊娠呕吐。不分胃寒、胃热、痰湿、胃阴不足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半夏、苏叶各10g。其余按症加减。

65.妊娠腹痛。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血虚、血瘀、湿热、气虚、气滞、虚寒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重白芍用量至12g,再加当归、川芎各10g。痛连少腹者加川楝子、元胡各10g。其余按症加减。

66.妊娠出血。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气虚、血虚、血热、肝火、癥痼、肾虚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重生地用量至12g,再加地榆12g。兼腹痛者合胶艾汤(阿胶、艾叶、当归、川芎各10g);兼腰痛者合寿胎丸(菟丝子、桑寄生、川断、阿胶各10g),或加杜仲10g。其余按症加减。

67.妊娠浮肿。不分肾虚、脾虚、气滞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兼见心绪不宁或子痫者加龙骨、牡蛎各12g。其余按症加减。

68.产后腹痛。不分血虚、血瘀、寒凝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重白芍用量至12g,再加当归、川芎各10g(当归芍药散意)。痛连少腹者再加川楝子、元胡各10g(金铃子散)。其余按症加减。

69.产后出血不止。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气虚、血瘀、血热、阴虚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重生地用量至12g。兼腹痛者合生化汤(当归、川芎、炮姜、桃仁各10g);多日淋沥不净者按崩漏治疗。其余按症加减。

70.产后多汗。不分气虚、阴虚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黄芪、龙骨、牡蛎各12g。其余按症加减。

71.产后眩晕。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气虚、血虚、肾虚、血瘀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恶心呕吐者加半夏、苏叶各10g;心悸不安或多汗者加龙骨、牡蛎各12g。其余按症加减。

72.产后大便难。不分血虚津亏、阳明腑实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合麻子仁丸(麻仁12g,杏仁、大黄、厚朴、枳实各10g)。其余按症加减。

73.产后发热。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外感风邪、外感毒邪、气虚、血虚、血瘀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若表现腹痛拒按、恶露臭秽等毒邪见症,加银花12~15g,连翘10~12g,当归、川芎各10g。其余按症加减。

74.产后身痛。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风寒、血虚、血瘀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痛甚身冷自汗者加附子10g;掣痛或刺痛,兼见面紫唇暗者合身痛逐瘀汤(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地龙、牛膝、羌活、香附、五灵脂、没药各6~10g)加减。其余按症加减。

75.产后乳少。不分气血虚弱、肝郁气滞、血脉阻滞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合涌泉散(王不留行、漏芦、花粉、僵蚕、丁香、穿山甲各10g)加减。其余按症加减。

76.乳汁自漏。不分气虚、肝郁、肝热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黄芪、龙骨、牡蛎各12g。口苦者加当归、栀子各12g。其余按症加减。

77.癥瘕。不论属何种疾病,也不分气滞、血瘀、痰湿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三棱、莪术、桃仁各10g。其余按症加减。

78.子宫脱垂。不分气虚、肾虚、气血两虚、湿热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升麻12g。身体虚弱者酌加黄芪12g,党参10g。其余按症加减。

79.外阴肿痛。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湿热、毒邪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当归、栀子各10g,银花12~20g,连翘10~12g。其余按症加减。

80.阴痒。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湿热、肾虚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当归、栀子、黄柏、木通各10g。其余按症加减。

81.性交出血。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肝肾阴虚、冲任湿热、脾气虚弱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重生地用量至12g,加地榆12g。兼带下色黄者再加当归、栀子各10g。其余按症加减。

82.小儿发热。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高热、低热、手足心热,不分风寒、风热、湿热、食积、疳积、气虚、阴虚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剂量约为成人的1/3~1/2(下同)。个别高热脉洪面赤口渴者加石膏6~12g,知母3~6g。其余按症加减。

83.小儿发黄。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湿热、寒湿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茵陈蒿5~10g。其余按症加减。

84.小儿腹泻。不分脾虚、寒湿、湿热、食积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去瓜蒌加蒌皮3~5g。痛泻者再加防风3~5g;不痛者去白芍,加赤石脂、禹余粮各5~8g。其余按症加减。

85.小儿咳嗽。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风寒、风热、肺燥、痰湿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去生姜、大枣,加干姜、五味子各3~5g。严重者合止嗽散(荆芥、桔梗、紫菀、白前、百部各3~5g);干咳无痰或百日咳合泻白散(桑白皮4~8g,地骨皮3~5g)加贝母、枇杷叶各3~5g。其余按症加减。

86.小儿哮喘。不分冷哮、热哮、肾虚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合定喘汤(麻黄、桑白皮、白果、苏子、杏仁、黄芩、款冬花、半夏各4~6g)。多汗或不安者加龙骨、牡蛎各5~10g;发热而喘者合麻杏石甘汤(石膏6~12g,麻黄、杏仁各3~6g);喘甚者合苏葶丸(苏子、葶苈子各3~6g)。其余按症加减。

87.小儿夜啼。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肺经风寒、心经积热、心虚禀弱、受惊恐惧、伤食积滞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龙骨、牡蛎各5~6g。不眠者再加酸枣仁4~6g,知母、川芎各3~5g(酸枣仁汤意)。其余按症加减。

88.小儿疳积。小儿疳积多表现为形体瘦弱、毛发干枯、头大颈细、腹胀肚大、大便不调或时发热等症状。不分脾疳、心疳、肺疳、胃疳、肝疳,也不分脾胃损伤、病后失调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纳差者加三仙各5~6g。其余按症加减。

89.小儿尿频。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膀胱湿热、脾肺气虚、肾气不固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当归、车前子各4~6g。心烦不安者加龙骨、牡蛎各6~8g。其余按症加减。

90.小儿遗尿。不分肾阳虚、肾阴虚、脾肺气虚、肝经湿热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石菖蒲6~8g。严重者合闭泉丸(益智仁、白蔹、山栀各6~8g)。其余按症加减。

91.疮疡肿痛。不分阴证、阳证,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去白芍加赤芍10g,银花12~20g,连翘10~15g。疼痛重者加乳香、没药各6~10g;肿硬者加炮甲或皂刺10g。其余按症加减。

92.目劄。指开合失常、时时眨动或用力睁眼而不能自主的症状。多见于儿童。不分肝经风热、肝气乘脾、肝虚血少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龙骨、牡蛎各8~10g。严重者合泻青丸(当归、龙脑、川芎、山栀、大黄、羌活、防风、竹叶各6~8g)去龙脑、大黄。其余按症加减。

93.眼睑下垂。不分中气下陷、风邪入络、气滞血瘀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合除风益损汤(熟地、当归、川芎、藁本、前胡、防风各10g)。其余按症加减。

94.耳鸣耳聋。不分风热、肝火、肝阳上亢、肝血不足、肾阴虚、心肾不交、脾胃虚弱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心绪不宁者加龙骨、牡蛎各12g,或加石菖蒲、木通各10g。其余按症加减。

95.咽痛。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风寒、风热、湿热、郁火、阴虚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桔梗10~12g。急性肿痛者再加银花12~15g,连翘10~12g,薄荷10g;慢性者合养阴清肺汤(玄参、麦冬、贝母、薄荷各10g)。其余按症加减。

96.咽喉梗阻。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气滞、痰阻、阴虚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兼恶心干呕者加半夏、苏叶各10g(半夏厚朴汤意);兼咽干者合养阴清肺汤(见上);两种症状同时存在,两方同时加入。其余按症加减。

97.声音嘶哑。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风寒、风热、阴虚、痰瘀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胖大海、桔梗、杏仁各10g。喘者加麻黄10g;有热者加石膏12~15g;咽喉肿痛者加银花12~15g,连翘10~12g;病久咽干者合百合固金汤(熟地、百合、贝母、当归、玄参、麦冬、桔梗各10g)。其余按症加减。

98.牙痛。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风寒、风热、胃火、虚火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合清胃散(升麻12g,当归、黄连各10g)。其余按症加减。

在使用以上加减方法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每一疾病可能出现不同症状,必须全面了解,不要忽略哪怕不太严重的症状。需要加减的,要一一按症加减,不需要加减的不要随意加减,以体现系统疗法的严密和完整,也是提高疗效的关键。例如:一妇女患慢性盆腔炎,现正值经期,小腹、少腹疼痛,出血量多,询之月经先期,兼见头晕目眩、心烦胸闷、经前乳胀、恶心纳差、倦怠乏力、夜寐不安、大便干、小便黄、平时白带偏多等。在使用全息汤基础方进行系统治疗时,对于有些症状,如月经先期、头晕目眩、心烦胸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