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祭典(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8 08:50:23

点击下载

作者:周金琰

出版社:山东友谊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妈祖祭典

妈祖祭典试读:

前言

2009年9月,受海内外华侨华人,尤其是台湾同胞推崇并“深深扎根在台湾人民精神生活”当中的“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国首个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列的信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标志着妈祖信仰已从以华人为主的信仰圈,走向人类共同拥有的文化遗产行列。这样,妈祖精神进一步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已羽化千年的妈祖,为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再次做出巨大贡献。

妈祖信俗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和厚重广博的外延而闻名于世。它以“立德、行善、大爱”为核心,演绎出妈祖祭典、相关习俗、传说故事等主要内容,尤其是妈祖祭祀典礼,是传承中华民族宗教祭祀、名邦礼仪的典礼,上到朝廷、下至百姓,广为推崇,闻名海内外。在清代,妈祖升格成为天后后,其祭祀规格得到进一步提升。到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妈祖被列为“春秋谕祭”之神,编入国家祀典。之后,雍正帝又下诏祭祀妈祖时行“三跪九叩”礼,使妈祖成为清代祀典中与“文圣孔子”“武圣关公”齐名的“女圣妈祖”。自此,妈祖祭典基本定型,以“享太牢之祭、行三献之礼、奏宫弦之乐、演八佾之舞”为基调进行延续,并在后世之人的不断充实修改之下,向着高品位、高格调演变。尽管妈祖祭典活动,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过一个时期的中断,但几经恢复、发掘,基本上还是延续了妈祖祭祀大典的传统,演绎成为现在湄洲妈祖祖庙大型的“妈祖祭典”仪式。

妈祖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历史记载,妈祖是公元960年(宋建隆元年)出生在福建莆田湄洲岛的一位神奇女子。她自幼聪明灵慧,学习刻苦,掌握了很多本领,懂天文识医理,又乐善好施,深受乡亲们的敬仰和爱戴。不少的历史史料都记录了妈祖“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故事,如乡亲们生病,她四处寻草药,治病救人;乡亲们出海打鱼,她预测天气变化并告知风暴来临的时间和地点。妈祖救苦济世,在当时成为乡亲们的“及时雨”。

妈祖的所作所为都与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相契合。公元987年(宋雍熙四年),她在一次抢险救难中英勇地献出了自己年仅28岁的生命,用自己的青春年华谱写了一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颂歌。在妈祖遇难后,人们为表示怀念、哀悼,彰显妈祖精神“不死”,就按照当地的习惯,在湄洲主峰建庙奉祀。此后,人们每当遇到困难,都会到妈祖庙“焚香祈求”。因为妈祖的英雄传说给了人们巨大的精神力量,使人们能够排除万难,“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因而衍生出更多妈祖灵验的故事,而这些故事的传播又促使更多的人希望依靠“妈祖保佑”来战胜困难。正因为如此,从宋代妈祖信仰发祥到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妈祖与许多民众生活乃至国家的重大事件联系在一起,又产生了许多妈祖“护国庇民”的历史灵验故事。这些故事,不但由信众传播,还得到历代朝廷的信奉支持。通过历代皇帝的三十多次褒封,妈祖封爵从“夫人”“妃”“天妃”直至“天后”,地位极高。妈祖的形象高大而全面,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于一身,是深受人们信奉的多功能保护神的形象。经过千余年的积淀,妈祖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妈祖文化外延宽广,涵盖了众多的学科。沿海地区人们遇到困难时,总是依靠妈祖精神力量的支撑来战胜困难。他们认为能成功地在海上航行,是因为妈祖的保佑,因而在我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总有人或著书立说,或建庙奉祀,以感恩妈祖。在我国古代,从关乎社稷的国家大事,到民间百姓的日常生活,都渗透着妈祖文化的影响,从而使许多学科与妈祖文化建立了关联。据记载,宋代路允迪出使高丽,得到妈祖的保护而平安返航,回国后奏请宋徽宗赐“顺济”匾额;元代蒲师文积极开展海运漕运,元世祖褒封妈祖为“天妃”;明代郑和七下西洋,一路上将妈祖作为激励船队全体将士齐心合力战胜困难的动力,回朝后,朱棣为此在南京敕建天后宫,亲自撰文勒石,建造规模宏大的“御制弘仁普济碑”,列举在下西洋过程中得到妈祖保佑的事迹。明清时期郑成功、施琅在收复台湾的过程中也都有妈祖灵验故事流传,如郑成功战台南赤崁城时得妈祖相助“水涨七尺”;施琅战澎湖时得“千里眼万里耳挥戈助战”所向披靡等。林林总总的妈祖信仰传播活动,使妈祖文化内容涉及了政治、军事、外交、历史、天文、地理、城市、医药、工艺、美术等领域,同时也与国家统一、官民关系、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海外华人华侨创业、国际交流、民族融合等社会活动水乳交融而不可分割。历史上,众多文人墨客留下了数以万计关于妈祖的文献史料,艺术家们也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工艺美术作品,使得妈祖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为宽广。近年来,许多知名学者也在新的领域开展了妈祖文化研究活动,尤其在研究其在海峡两岸关系中的作用方面已取得丰硕的成果。

妈祖文化已成为维系华侨华人对祖国情感的纽带。宋代进行海外贸易,福建泉州时为东方大港,让信仰妈祖的福建人走向东南亚和世界各地;元代海外贸易又伴随航海业的进步进一步发展;明代拓展了中国海外活动空间,加强与外国联系;清代初期的强盛加大了各方面的流通和传播速度。各个朝代不同程度的发展,使妈祖文化的传播面在海内外不断扩大,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特别是明清时期开始对日本和东南亚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今,妈祖文化正以更快的速度、更大的规模传播到世界各地。长期在海外生活的华侨华人,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会把妈祖当作战胜困难的精神支柱。尤其是在动荡的岁月中,那些与祖国失去联系的人们,惟有依靠妈祖来支撑心中的生存信念,妈祖成为他们内心向往祖国母亲时的一种精神寄托。如今,每年妈祖纪念节庆时,他们中的许多人还是不远千里,飞洋跨海,奔向祖国,寻根谒祖,朝拜妈祖。在湄洲妈祖祖庙,我们时常可以看到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东亚、南亚和欧洲许多国家的华侨华人,捧着妈祖神像来湄洲参加活动。他们把妈祖当作神灵,更当作自己的亲人,当作海外游子联系祖国的情感纽带,对妈祖毕恭毕敬,令人感动。2008年,莆田举行的“天下妈祖回娘家”活动中,就有28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组成了浩大的谒祖队伍,齐聚湄洲,同拜妈祖,共叙亲情,其情其景,感天动地。2010年莆田江口东岳观妈祖阁举行妈祖文化活动,也有18个国家和地区的妈祖信众代表团回国参加。无疑,妈祖已成为海外华侨华人与祖国母亲的沟通桥梁和联系纽带。

妈祖精神具有普世价值,必将为海峡两岸和世界和平事业做出更大贡献。当前,在闽台关系发展中,妈祖文化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2009年时任台湾民意机构代表负责人的王金平,在接待大陆妈祖文化参访团时,明确指出两岸关系因为妈祖不断向前发展,终于施行了“两门对开,两马先行”,“小三通”,又因为妈祖实现了两岸直航的“大三通”,这是许多事实都可以证明的。如今一提到两岸关系的发展,有谁能忘记妈祖做出的巨大贡献!

妈祖由人而神,亦人亦神,其所作所为,亦真亦善亦美。当前社会快速发展,多元文化虽然使社会价值观不尽相同,但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的精神,却具有普世价值,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意识形态的人群所认同。中国海神妈祖是“慈悲、勇敢、善良”的仪态,是东方女神的美好形象,极容易深入人心。因此,可以相信,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华民族在世界地位的不断提高,妈祖也将为世界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为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妈祖信仰是在各个朝代民众祈求妈祖保佑的行为中频繁,并因此得到朝廷认可的背景下才逐渐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从民间百姓到朝廷官员的妈祖信徒,频繁开展对妈祖的祭祀并逐步将其规模化和规范化,使祭祀妈祖成为妈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妈祖祭典”是信徒们在祭祀朝拜的过程中,不断对其进行补充、完善,经过一千多年才形成的。说到妈祖祭典,要从妈祖祭祀讲起,更要从妈祖信仰发祥说起。

北宋初年天下初定,百废待举,文化兴起,信仰丛生,妈祖信仰随之诞生。从妈祖出生在九牧林的说法,到其父亦官亦民的描述,妈祖身世体系传说不断完整化和系列化。由于妈祖心地善良又懂天文、识医理,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受到了乡亲们推崇。在妈祖28岁那年为了救海难英勇献身之后,乡亲们就认为她是羽化升天成仙了,于是建庙奉祀。此后人们有事就去求她,祭祀她,于是形成了最早的信仰。

由于人们崇拜、信仰和有求于妈祖,按照传统的习惯,应烧香、磕头、跪拜并供上供品,就有了最早的妈祖祭祀形式。之后妈祖信仰逐步传播,走出湄洲,走出莆田,走出福建。宋高宗杭州“郊祭”,还颁布了祭祀的颂文,妈祖祭祀走上了正规的层次。元代国家建立后,定都大都(北京),京城人口剧增,粮食物资缺乏。在当时运输设备落后的情况下,水运成为最佳的运输方式,漕运应运而生。漕运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较大的船只,二是要有技术高超的水手。当时南方物产丰富,大批的物资需要通过水路运到北方。福建的泉州在宋代已经是东方大港,已具备了承担漕运的各种条件,由于当地的水手笃信妈祖,每每船队出发时他们都会祈求妈祖保佑并进行祭祀。明代郑和七下西洋,从南京出发,在太仓举行起航祭祀,到福建长乐候风,补充物资给养,召集高超的水手并多次到湄洲妈祖祖庙进行祭祀,使妈祖的祭祀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和阶段。其间,明成祖朱棣根据郑和的报告撰写了妈祖保佑郑和下西洋的诏文,在南京勒石建立了最大的妈祖事迹碑记——御制弘仁普济碑。清朝时朝廷为完成统一大业,将收复台湾作为当务之急,康熙帝做了充分的准备,并借助于妈祖信仰的力量。台湾顺利收复后,皇帝当即颁旨封妈祖为“天后”并谕地方官“春秋谕祭”,还“编入国家祀典”时。妈祖祭祀达到了鼎盛时期。

妈祖信仰通过多渠道、多领域、多层次的传播,逐步形成了以湄洲妈祖祖庙所在的湄洲岛、莆田为代表的核心区,又从以上核心区通过各种途径传播流向大陆其他地区、港澳台以及世界各地,形成了广泛的妈祖信仰流播区。妈祖信众的信仰程度以核心区底蕴最厚,并逐步向流播区延伸。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核心区祭祀妈祖的形态、规模等都优于流播区,并在长期的演变过程衍生出许多相关的祭祀习俗,这些习俗和传统的岁时年节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在核心区产生相关祭祀习俗的同时,流播区也因祭祀而产生出许许多多与妈祖祭祀有关的活动习俗。这些习俗还通过大陆流向港澳台,流向东南亚,流向东北亚,流向世界各地。

在祭祀妈祖的同时,广大信众以各种形态来表现对妈祖的敬仰,尤其是在供品的准备上出现了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如通过一些严谨程序将瓜果、五谷、蔬菜等认真制作,形成一系列质量多样化、数量具体化、种类系列化的供品,使妈祖祭祀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并进一步表现了广大信众对妈祖信仰的虔诚。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妈祖信众遇到困难都会虔诚地祈求妈祖来保佑自己能够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无论在家中、在庙中、在海边还是在船上,信众们心中常怀妈祖,并无时无刻不虔诚地祭祀她,与此相对应妈祖祭祀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如家祭、庙祭、海祭、舟祭等。在这些祭祀中,时间、地点、人员、内容、道具、供品都不尽相同,产生了一系列表现各异的个性化的祭祀仪式。

经过多年发展,在传统习俗的影响下,参照宗教仪式的一些仪规,妈祖祭祀活动形成了高规格、大规模、长时间、多内容的成熟形态——妈祖祭典。祭典活动在长年的发展中不断充实、丰富,规模不断扩大,内容不断增多,时间不断延长,成为了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也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颇广。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而就存在在历史的变迁中逐步消亡的危险,这就需要不同阶层——个人、团体、民间、国家、国际等方方面面的保护。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集体和个人都有义务、有责任对其进行相关的保护。01妈祖信俗发祥纵观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会发现这是一个漫长且经历了无数动荡纷争的过程。从人类社会的形成到进入春秋战国,中国步入了以中央集权为主的封建社会。秦皇汉武描绘了国家统一格局的版图,接着“南孙权、北曹操、刘备定四川”,中华民族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五代十国,唐宋盛世时期,中华民族出现了空前的大融合,之后各民族之间各自扩张,又进入到一个非常时期。此时,一方面受到“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另一方面北宋建立,百废待兴,宗教与信仰兴起。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妈祖信仰得以发祥并迅速传播。1.1妈祖身世

妈祖是民间百姓对其所崇拜的神祇比较普遍的一种称呼。关于妈祖的名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莆田有传说说妈祖因出生弥月不哭不啼而得名“默娘”,在我国北方人们多称其为“娘娘”,而南方则多称其为“娘妈”。随着妈祖信仰的不断传播,受到朝廷的不断重视和褒封,妈祖的称号逐渐“升级”,从“夫人”“天妃”“天后”直到“天上圣母”。妈祖身世扑朔迷离,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献资料均无法考证,学界多数人认为她是九牧林的后裔,具体的世系宗谱在林氏族谱和历史史书中有一些相关记载。1.1.1 历史上莆田文人记妈祖

我国历史资料记载中,未见对妈祖身世的明确记载。在历史上,黄公度、廖鹏飞、丁伯桂、刘克庄、洪希文、周瑛等诸多莆邑文化名人有关妈祖的文字作品中,也均无对妈祖身世的详细记载。黄公度为第一个以妈祖为描写对象写诗的莆田人:“枯木肇灵沧海东,参差宫殿崒晴空。平生不厌混巫媪,已死犹能效国功。万户牲醪无水旱,四时歌舞走儿童。传闻利泽至今在,千里危樯一信风。”黄公度此诗作于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冬日,是作者赴岭南上任前夕,应白塘李富的邀请,在参观其重建的圣墩祖庙时有感而发之作。黄公度在诗中提到了民间传说中“枯木肇灵沧海东”的故事(传说圣墩乡民梦见水上漂来一巨型“枯木”,有神灵托梦说此乃灵木,“宜馆之”,因而把此木雕成神像,并在圣墩建庙奉祀)。在诗中黄公度提到了当时宫殿建设规模和妈祖身世及其影响,根据“平生不厌混巫媪”一句,有人断定妈祖生前为“巫”。这就与后来学界的观点及习惯称妈祖为聪明的渔家女和为“都巡检”的官家女的说法有出入。这种对妈祖形象描述极为模糊的状况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然而在廖鹏飞应李富之邀请撰写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中,有了有关妈祖的一些较为具体的描写。这碑记成为目前学界所知道的第一篇较为系统地记述妈祖生平、灵验事迹的文献史料,其中对妈祖的描写:“……世传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屿人。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祸福。既殁,众为主庙于本屿……”只简单提及了妈祖的一些情况,对妈祖的身世也未明确书写。到宋朝嘉泰二年(1202年),进士丁伯桂《顺济圣妃庙记》中有“神莆阳湄洲林氏女,少能知人祸福,殁庙祀之,号通贤神女,或曰龙女,莆宁海有堆,元祐丙寅年,夜观光气,环堆之人,一夕同梦曰:我湄洲神女也,宜馆我,于是有祠圣堆……”的描述。丁伯桂的描写内容与廖鹏飞碑记中所写内容基本一致。后刘克庄作《枫亭新建妃庙》,其中有:“……非但莆田人敬事,余北游边,南使粤,见□楚,番禺之人,祀妃尤谨。而都人亦然,海潮啮堤,声憾行阙,官投璧马不验,冲决至艮山祠,若为万弩射回者,天子警异,赐妃嘉号,特书一书,今为‘灵惠嘉应协正善庆妃’,又封妃父某侯,母曰某夫人……”的描写。这篇作于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年间的文章,对妈祖灵验事迹作出了一些具体描写。文章中,还对妈祖被褒封为“灵惠嘉应协正善庆妃”,父及母都受褒封作了详细的记述,但未有具体的身世描写。直到元朝黄仲元在《圣墩顺济祖庙新建蕃釐殿记》记:“……按旧记,妃族林氏,湄洲故家有祠,赫赫公家,有齐季女……”才提及妈祖是湄洲人,湄洲故家有祀祠之类。最为重要的是,对黄公度所持妈祖为巫的观点作了彻底否定。这篇文章作于元大德七年(1303年),在《白塘李氏族谱》中也有这些内容。至此,黄仲元作为元代的莆田文人,对妈祖身世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明朝时,莆邑学人黄仲昭修纂的《八闽通志》中,收录了倪中有关改变“妈祖身世”观点的文章,如《天妃庙记》“神姓林,世居湄洲屿,都巡检孚第六女……”第一次把妈祖冠以“都巡检第六女”的身份。明代周瑛在《弘治兴化府志》中记述:“……予幼读郡志,得绍熙初本亦称妃为里中巫,及再见延祐本称神女,今续志皆称都巡检愿女,渐失真矣。”这个时期,妈祖的身世“都巡检愿”第六女的身份已初步确定。

莆邑文人对妈祖身世的表述基本就是这些,宋时不明确,元时认为其为官家子女,明清时期对其身世的认识逐步丰满和明朗化并达成一致,即妈祖为莆田九牧林后裔。1.1.2 名典记述妈祖身世

历史上关于妈祖身世的记载,不同时期说法不一,到明末清初湄洲妈祖祖庙住持僧照乘编撰《天妃显圣录》和清代中叶林清标编撰《敕封天后志》才有一致说法。《天妃显圣录》《敕封天后志》两书是学界公认的有关妈祖的经典著作。《天妃显圣录》记述:“天妃,莆林氏女也。始祖唐林披公,生子九,俱贤。当宪宗时,九人各授州刺史,号九牧。林氏曾祖保吉公,乃邵州刺史蕴公六世孙州牧圉公子也,五代周显德中为统军兵马使。时刘崇自立为北汉,周世宗命都点检赵匡胤战于高平山,保吉与有功焉。弃官而归,隐于莆之湄洲屿。子孚承袭世勋,为福建总管。孚子惟悫讳愿,为都巡官,即妃父也。娶王氏,生男一,名洪毅,女六,妃其第六乳也。二人阴行善,乐施济,敬祀观音大士。父年四旬余,每念一子单弱,朝夕焚香祝天,愿得哲胤为宗支庆。岁己未夏六月望日,斋戒庆赞大士,当空祷拜曰:‘某夫妇兢兢自持,修德好施,非敢有妄求,惟冀上天鉴兹至诚,早赐佳儿,以光宗祧!’是夜王氏梦大士告之曰:‘尔家世敦善行,上帝式佑’。乃出丸药示之云:‘服此当得慈济之贶。’既寤,歆歆然如有所感,遂娠。二人私喜曰:‘天必赐我贤嗣矣!’越次年,宋太祖建隆元年庚申(960年),三月二十三日方夕,见一道红光从西北射室中,晶辉夺目,异香氤氲不散。俄而王氏腹震,即诞妃于寝室。里邻咸以为异。父母大失所望,然因其生奇,甚爱之。自始生至弥月,不闻啼声,因命名曰‘默’。幼而聪颖,不类诸女。甫八岁,从塾师训读,悉解文义。十岁余,喜净几焚香,诵经礼佛,旦暮未尝少懈。婉变季女,俨然窈窕仪型。十三岁时,有老道士玄通者往来其家,妃乐舍之。道士曰:‘若具佛性,应得度人正果。’乃授妃玄微秘法。妃受之,悉悟诸要典。十六岁,窥井得符,遂灵通变化,驱邪救世,屡显神异。常驾云飞渡大海,众号曰‘通贤灵女’。越十三载,道成,白日飞升;时宋雍熙四年丁亥秋九月重九日也。”《天妃显圣录》《敕封天后志》中《天后本支世系考》记录:“唐天子詹事讳披,生九子,皆官刺史,世称九牧。第六子唐邵州刺史,谥忠烈,讳蕴,生子讳愿。愿生四子。第三子圉,仕闽王审知为州牧,即后之高祖也。子保吉……保吉生子孚,为福建总管。孚生惟悫,为都巡官。惟悫生洪毅及六女。后,其第六女也。……所修家乘,昭穆亦复秩然。世有以后尊荣,奄为己房所出,将其先代而改易之。按后之高曾祖父兄皆出仕,其父兄又经敕封,奚堪泯没?当年端州刺史公房提学讳麟焻所作序文,已昭然可考,毋烦置辨。又有云:后父名愿,不应犯六世祖讳;细思五代递及宋初,纷纷多事,且托处海滨,想亦末计及此。今阅其祖祠神主及其族谱,皆称惟悫,则相传名愿非。”《天妃显圣录》《敕封天后志》两书,对妈祖身世作了明确的记载,并从唐代林披开始到妈祖父亲林愿的林氏宗谱作了详细记载,表达十分清楚。1.1.3 林氏族谱中的妈祖《林氏族谱》中对妈祖身世的记载,基本上就是说妈祖为九牧林后裔。《湄洲妈祖志》也是这样表述:“林披(733—802),字茂彦,唐天宝十一年(752年)明经擢第。官终朝散大夫、检校太子詹事、苏州别驾,赠睦州刺史,赐紫金鱼袋、上柱国。生九子名曰:苇、藻、著、荐、晔、蕴、蒙、迈、蔇,俱官至刺史(州牧),故世称‘九牧林’,今莆田西天尾镇龙山村九牧祖祠尚存。”“九牧”第六房始祖林蕴(770—810),字复梦,唐贞元四年(788年)明经及第,官终邵州刺史,著有《林邵州集》。迨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九牧林”后裔林清标把《天妃显圣录》改编为《敕封天后志》,其卷后附载《天后本支世系考》一文,对《天妃诞降本传》的世系记载作了修改:“唐太子詹事披。生九子,皆官刺史,世称‘九牧’。第六子唐邵州刺史,谥忠烈,讳蕴,生子愿。愿生四子,第三子圉,仕闽王审知为州牧,即后之高祖也。子保吉,弃官归隐……保吉生子孚,为福建总管。孚生惟悫(一云名愿),为都巡官,惟悫生洪毅及六女,后其第六女也。”《湄洲妈祖志》综合各种版本的内容,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科学的体系,把各种版本体系记述,简化为谱系就是:披(一世)——蕴(二世)——?(三世)——?(四世)——?(五世)——?(六世)——圉(七世)——保吉(八世)——孚(九世)——惟悫(十世)——洪毅(十一世)。也就是说,妈祖是唐“九牧林”始祖林披的第十一代孙女。《林氏族谱》多个版本对妈祖身世表述大同小异,虽然因不同年代编修的原因而小有改动,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把妈祖列入林家后裔,还把妈祖称为“祖姑”,并一代一代传下去。1.2妈祖由人及神

妈祖的一生虽然很短暂,但其生前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许多传说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一系列特征。从这些故事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妈祖一生扶危济困、舍己为人,有着无私奉献的高贵品格。这些流传在民间的故事中,除了描写妈祖生前事迹外,还描写了妈祖“羽化升天”之后作为“神灵”的一些显灵故事。细究历史上保留至今关于妈祖生前事迹的故事,可以发现其作为人充满了爱心的优秀品格。而作为描写妈祖羽化之后事迹记叙的显灵故事,则突出了妈祖作为神的特质,以助人为乐的故事核心,来具体地体现其由人到神的过渡及演变。1.2.1 妈祖生平《天妃显圣录》局部

查史料,《天妃显圣录》等妈祖生平描写基本围绕着以下轨迹: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廿三,妈祖出生在湄洲屿上林村(现为湄洲岛东蔡村)林家大院,因其出生弥月不啼不哭,人们称她为“默娘”,她聪明灵慧,记忆过人,八岁时就能诗擅赋,通读各种书籍,十三岁时就经常礼佛并且懂天文识医理,经常为乡亲们看病寻药,为乡亲们解除病痛,经常预测刮风下雨,为乡亲们打鱼提供天气上的保障。她的种种行为受到乡亲们的崇敬和爱戴,乡亲们遇到困难时都愿意找她,而且都能得到她的帮助而如愿以偿。关于妈祖生平的传说有较多的版本和文字记载,现选其中的一部分。窥井得符

妃少时,与群女闲游,照妆于井中,忽见神人捧铜符一双,拥井而上,有神侍仙官一班,仿佛迎护状。诸女骇奔,妃受之不疑。少顷,乘虚而化。众报父母及里邻,视铜符果出神授,莫不惊异。自此符咒径可辟邪,法力日见玄通。常身在室中,神游方外,谈吉凶祸福,靡不奇中。机上救亲

秋九月,父与兄渡海北上。时西风正急,江上狂涛震起。妃方织,忽于机上闭睫游神,颜色顿变,手持梭,足踏机轴,状若有所挟而惟恐失者。母怪,急呼之,醒而梭坠,泣曰:“阿父无恙,兄没矣!”顷而报至,果然。彼时父于怒涛中仓皇失措,几溺者屡,隐似有住其舵与其兄舟相近,无何,其兄之舵摧舟覆。盖妃当闭睫时,足踏者父之舟,手持者兄舵也。化草救商

屿之西有乡曰门夹,当港口出入之冲,礁石错杂。有商舟渡此遭风,舟冲礁浸水,舟人哀号求救。妃曰:“礁石中商舟将溺,可急拯。”众见风涛震荡,不敢向前。妃乃掷草数根,化成大杉,排驾至前。舟因大木相附,得不沉。少顷,风渐平,浪渐息,舟中人相庆,皆以为天助。及阁岸整理舟楫,倏见大木飘流,不知所向,询乡人方知化木附舟,悉神姑再造力。菜甲天成

湄洲有小屿,住旁流中。一日,妃游至其地。适母遣人以菜子油遗之。妃倾之地上。遂抽芽解甲,灿然青黄,布满山塍。不烦播种,四时不绝,自生自熟于荒烟断沁之间。茎干花叶,可以荐神供佛,名曰菜子屿。乡人采之为仙葩神卉。至今犹野香郁郁;斥卤之外,洵为胜概。挂席泛槎

妃时欲渡江,值舟中篷桨不备。舟子以风涛汹涌,不敢解缆。妃曰:“无事!此即草席代之。”令人悬于桅端。帆起舟驶,恍若凫鸥之浮沫。白云一苇,入水不濡,碧海孤帆,与波俱出。追狂飙而鼓棹,破巨浪而旋槎。观者惊为飞渡。铁马渡江

时渔民往北采捕,海岸乏舟。妃渡水无楫,取檐前所悬铁马,鞭而策之,跨江如奔电追风。人见青骢行水,天马腾空,且怪且愕。及登岸,又不见解鞍嘶秣,尤为惊异。祷雨济民

妃年二十一岁时,莆大旱,山焦川涸,农民告困。通郡父老咸曰:“非神姑莫解此厄!”县尹诣妃求祷。妃往祈焉。拟壬子申刻当雨。及期,日已午,烈焰丽空,片云不翳。尹曰:“姑殆不足称神乎!”未几,阴霾四起,甘澍飘洒,平地水深三尺,西成反获有秋。众社赛日,咸欢呼顶礼,称神姑功德不可思议!降伏二神

先是西北方金水之精,一聪而善听,号“顺风耳”,一明而善视,号“千里眼”,以金水生天,出没西北为祟,村民苦之,求治于妃。妃乃杂迹于女流采摘中,十余日方与之遇。彼误认为民间女子,将近前,妃叱之,遽腾跃而去,一道火光如车轮飞越,不可方物。妃手中丝帕一拂,霾障蔽空,飞扬卷地。彼仍持铁斧疾视。妃曰:“敢掷若斧乎?”遂掷下,不可复起。因咋舌伏法。越两载,复出为厉;幻生变态,乘涛骑沫,滚荡于浮沉荡漾之中,巫觋莫能治。妃曰:“江河湖海,水德攸钟,彼乘旺相之乡,须木土方可克之。”至次年五六月间,络绎问治于妃。乃演起神咒,林木震号,沙石飞扬。二神躲闪无门,遂拜伏愿皈正教。时妃年二十三。妈祖故事龙王来朝

东海多神怪,渔舟多溺。妃曰:“此必怪物为殃。”乃命舟鼓枻至中流,风日晴霁,顷望见水族辏集,锦鳞彩甲,跳跃煦沫,远远涛头,拥一尊官类王子仪容,鞠躬嵩呼于前,水潮汹涌,舟人战栗不已。妃曰:“不须忧。”传示免迎。突然水色澄清,海不扬波,始知龙王来朝。以后凡遇妃诞辰,水族会洲前庆贺。是日,渔者不敢施罛下钓。收伏晏公

时有负海怪物曰“晏公”,每于水中趁江豚以嘘风,鼓水妖以击浪,翻溺舟楫,深为水途大患。妃游至东溟,见一碧万顷,水天涵泓,半晷间江心澎湃,舟子急呼曰:“桅舵摇撼矣。”妃令抛碇,见一神掀髯突睛,金冠绣袖,随潮升降,触缆拂樯,形如电扫雷震。妃色不动,显出灵变。忽旋风翻浪,逆湃倒澎。彼伏神威,叩谢荡舟而还。但一时为法力所制,终未心服。继假逞色相,变一神龙,挟雾翼云,委蛇奔腾。妃曰:“此妖不除,风波不息!”乃抛碇中流。龙左翻右滚,机破技穷,仍还本相,惟见整然衣冠,俨一尊人,驻碇不动。妃命投下绳,彼近前附摄,不觉随摄随粘,牢固难解,飘荡浮于水上。始惧而伏罪。妃嘱之曰:“东溟阻险,尔今统领水阙仙班,护民危厄。”由是永依法力,为部下总管。1.2.2 妈祖羽化升天后的故事

宋雍熙四年(987年)农历九月初九,妈祖在抢救海难时献出年轻的生命。乡亲们认为妈祖如此慈悲、善良、勇敢、无私,不应该离开,而是羽化升天,所以就在湄洲主峰建庙祀奉,把妈祖奉为神灵。此后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焚香膜拜,祈求妈祖保佑,而在当时人们看来,祈求妈祖保佑后,似乎都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十分灵验。久而久之,妈祖就成为人们心中的保护神,关于其灵验的故事也更加丰满和完善。湄山飞升

宋太宗雍熙四年丁亥(987年),妃年二十八。秋九月九日,妃语家人曰:“心好清净,尘寰所不乐居;明辰乃重阳日,适有登高之愿,预告别期。”众咸以为登临远眺,不知其将仙也。次晨焚香演经,偕诸姊以行,谓之曰:“今日欲登山远游,以畅素怀,道门且长,诸姊不得同行,伤如之何!”诸人笑慰之曰:“游则游耳,此何足多虑。”妃遂径上湄峰最高处,但见浓云横岫,白气亘天,恍闻空中丝管声韵叶宫徵,直彻钧天之奏,乘风翼霭,油油然翱翔于苍旻皎日间。众咸欷骇惊叹,只见屋虹辉耀,从云端透出重霄,遨游而上,悬碧落以徘徊,俯视人世,若隐若现。忽彩云布合,不可复见。嗣后屡呈灵异,乡之人或见诸山岩水洞之旁,或得之升降趺坐之际,常示梦显圣,降福于民。里人畏之敬之,相率立祠祀焉,号曰“通贤灵女”。时仅落落数椽,而祈祷报赛,殆无虚日。显梦辟地

湄屿初建庙宇,甚窄狭。有长者之子善信,居山之西,妃乃托之梦曰:“我庙宇卑隘,为我扩之,当昌尔后。”是夜夫妇协梦,清晨造庙拜答,愿依神命。乃辟地购金,增厥式廓,庙貌启而维新焉。祷神起碇

季春有商三宝者,满装异货,要通外国,舟泊洲前。临发碇,胶弗起,舟人入水,见一怪坐碇不动,急报客,大惊。登岸询洲人:“此方何神最灵?”或曰:“本山灵女极称显应。”遂诣祠拜祷。恍见神女优游碇上,鬼怪辟易,其碇立起。乃插香一瓣于祠前石间,祝曰:“神有灵,此香为证,愿显示征应,俾水道安康,大获赀利,归即大立规模,以答神功。”迨泛舟海上,或遇风涛危急,拈香仰祝,咸昭然护庇。越三载,回航全安。复造祠,见前所插瓣香,悉盘根萌芽,化成三树。正值三月二十三日神诞,枝叶丛茂,香气郁郁缤纷。商人奇其感应,捐金创建庙宇,焕乎改观。及宋仁宗天圣中,神光屡现,善信者复感灵异,广大其地,廊庑益增巍峨。铜炉溯流

宋哲宗元符初(1089—1100),莆南六十里地名曰枫亭,其溪达海,系南北通津。戊寅,潮长时,水漂一铜炉,宝色烨然,溯流而至。乡人观者如堵,咸啧啧称奇。众下水取而藏之,是夕,枫人同得梦云:“我湄神也,欲为尔一乡造福。”相传异其事,爰备香花奉铜炉至锦屏山下,草构数椽祀焉。凡祷祝者无不应验。里人林文可感神灵默佑,割田与众募建以广之。朱衣着灵

宋徽宗宣和四年壬寅(1122年),给事中允迪路公奉命使高丽,道东海,值大风震动,八舟溺七,独公舟危荡未覆。急祝天庇护,见一神女现桅杆,朱衣端坐。公叩头求庇。仓皇间风波骤息,借以安。及自高丽归,语于众。保义郎李振及墩人备述神妃显应。路公曰:“世间惟生我者恩罔极,我等漂泊大江,身濒于死,虽父母爱育至情,莫或助之,而神姑呼吸可通,则此日实再生之赐也。”复命于朝,奏神显应。奉旨赐“顺济”为庙额,蠲祭田税,立庙祀于江口。圣泉救疫

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春,郡大疫。神降于白湖旁居民李本家曰:“瘟气流行,我为郡请命于帝;去湖丈许有甘泉,饮此疾可瘳。”境内罗拜神赐。但此地斥卤,疑无清流,以神命凿之,及深犹不见泉。咸云此系神赐,勉加数锄,忽清泉沸出,人竞取饮之,其冷若醴。汲者络绎于路,至相争攘。朝饮夕瘥,人皆腾跃拜谢曰:“清泉活人,何啻甘露,真有回生之功!”乃甃为井,号曰“圣泉”。郡使者奏于朝,诏封“崇福夫人”。1.2.3 妈祖为神演变

诸多流传在民间的妈祖生平故事记录了妈祖生前各种事迹,如《化草救商》《兴泉救饥》《为民祈雨》《甘泉除疫》《油菜生成》等,描写妈祖为了乡亲们,不怕辛劳,排除万难,做了许多好事,备受乡亲们推崇和爱戴的一生。妈祖羽化升天以后,人们把妈祖奉为神灵,至今民间仍流传着许多妈祖灵验的故事,如《湄山飞升》《显梦辟地》《祷神起碇》《枯楂显圣》《铜炉溯流》《朱衣着灵》等,描写了妈祖虽已从人变化为神,仍时刻心系百姓,护佑乡民,不忘救苦救难的高尚品格。

从妈祖生前的助人故事到妈祖羽化升天后的灵验故事,体现了妈祖从人到神的转化。下面是妈祖作为神灵被人们敬奉的一些记载,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妈祖由人到神的演变过程。平海天后宫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以郊典特封为灵惠夫人。二十七年(1157年),莆城东五里许有水市,诸舶所集曰“白湖”。岁之秋,神来相宅于兹。章氏、邵氏二族人共梦神指立庙之地。丞相俊卿陈公闻之,验其地果吉,因以奉神。岁戊寅(1158年),庙成。三十年(1160年),流寇刘巨兴等啸聚,直抵江口。居民虔祷于庙,忽狂风大震,烟浪滔天,晦冥不见,神灵现出空中。贼惧而退。既而复犯海口,神又示灵威,贼遂为官军所获。奏闻,天子诏加封“灵惠、昭应夫人”。1.3早期妈祖信仰的传播

在妈祖羽化升天之后,民间产生了许多妈祖灵验的故事,这些故事中有莆田当地的,也有外地的,说明当时妈祖信仰已经开始由莆田向外地传播了。《八闽通志》记载:“平海上,天妃庙在卫城东南海隅,宋咸平二年建。”明确了“公元999年平海建有天后宫”。平海距离湄洲岛几十里,位居大陆,妈祖信仰从湄洲传播到大陆并建有分灵庙,说明当时的妈祖信仰传播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积淀了一定的底蕴,也就是说湄洲妈祖祖庙已经开始向各地分灵妈祖庙,妈祖信仰已开始传播与发展。1.3.1 妈祖信仰在莆田奠定基础

莆田各个地区离湄洲岛都很近,妈祖信仰发祥不久此地就建了许多妈祖庙。如莆田宁海顺济庙,有记载明确指出其为莆田早期建筑的妈祖庙之一,在莆田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廖鹏飞《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记载了建庙的经过。在《天妃显圣录》的记述中,也可以得到印证。故事大意是宋哲宗元祐元年丙寅(1086年),莆海东有高墩,去湄百里许,常有光气夜现。渔者疑为异宝,伺而视之,乃水漂一枯楂发焰,渔人拾置诸家。次晨视之,楂已自还故处。再试复燃。当夕托梦于宁海墩乡人曰:“我湄洲神女,其枯楂实所凭也,宜祀我,当赐尔福。”父老异之,告于制干李公。公曰:“此神所栖也。吾闻湄有神姑,显迹久矣。今灵光发见昭格,必为吾乡一方福。叩神之庇,其在斯乎!”遂募众营基建庙,塑像崇祀,号曰“圣墩”,祷应如响。乡绅陈俊卿献出自己的地产筹建白湖顺济庙,成为当地流传至今的美谈。不久涵江顺济庙等妈祖庙也相继建成。有资料表明北宋时莆田建有妈祖庙十多座。著名文学家刘克庄书有:“灵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的诗句,说明当时妈祖的信仰传播在莆田已经形成了规模。诗句当中明确透露出几个信息:妈祖是位年轻的女子,已经成为“灵妃”;她灵验的“瓣香”从湄洲岛起向外不断延伸。1.3.2 妈祖信仰在民间广泛传播

妈祖信仰在莆田传播之后,又不断向外扩展。泉州距离莆田百里,从莆田开船,如果顺风顺水几个小时就能到达,妈祖的传播通过水路传来也比较方便。再说当时莆田和泉州属于同一个区域,这让妈祖信仰一下子就可以全面铺开。根据资料可以看出,当时泉州天后宫所建立的位置十分重要。据清乾隆《泉州府志》引明隆庆《府志》记载:“宋庆元二年,泉州浯浦海潮庵僧觉全梦神明作宫,乃推里人徐世昌倡建。实当笋江巽水二流之汇,番客舶航聚集之地。”明·顾珀《泉州天妃庙记》亦谓:“吾泉有灵济天妃宫,创自宋庆元间,奠于郡城之南。浯江横其前,三台护其后,左法石,右紫帽,亦郡中形胜地也。”妈祖信仰在向南传播的同时也向北传播,如向距离莆田只有一百多里的福州传播。据《八闽通志·祠庙·福州府闽县》记载:“弘仁普济天妃宫,在水部门内之左城垣下,宫之创已久。元至正十七年宪使兀鲁台庄嘉、副使郭兴祖、行省平章阿里温沙扩而新之。”明万历《福州府志·礼典志·祠庙》记载:“天妃宫,在水部门内城垣下,建自前代,国朝永乐至万历年间累经重修。”……经过一段时间的传播,妈祖信仰已蔓延至莆田并向晋江、惠安、泉州、同安、霞浦、福州、宁德等地扩展。1.3.3 朝廷的认可

因为各种原因,妈祖信仰的早期传播区域和速度均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一直到宋宣和四年(1122年),路允迪出使高丽,中途遇到大风,“八舟七溺”,狂风巨浪把路允迪的出使船队打得七零八落,眼看路允迪的船摇摇晃晃即将沉没。路允迪旁边的保义郎李振是莆田人,他知道妈祖对于海上航行的保佑非常灵验。于是向路允迪报告说,按照莆田人的习俗,在海上遇见危险应该求助妈祖。路允迪在无奈之下只好尝试,祈求妈祖保佑,最终路允迪平安回朝。他回想海上遇难的前前后后,感到幸亏妈祖保佑,自己才可平安回朝,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因而向当朝皇帝宋徽宗启奏,并把海上遇险,妈祖保佑平安回来的过程一一奏明,宋徽宗当即赐匾“顺济”。这个“顺济”成为皇帝为妈祖颁发的第一个匾额,使妈祖信仰实现了三个跨越:一是妈祖从莆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神灵,成为普天下皆知的神祇;二是妈祖从民间流传,成为朝廷认可的神祇;三是妈祖的灵验传说从局域性的莆田地方走向全国各地。1.4湄洲妈祖祖庙

湄洲妈祖祖庙,俗称祖庙,位于福建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是妈祖文化的发祥地,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信俗”的核心区,占地600亩,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据不完全统计,海内外妈祖信众近2亿,有6000多妈祖宫庙分灵庙。

历史上自妈祖信仰发祥起,历经宋、元、明、清几个朝代,每朝每代都有专职的神职人员负责主持日常庙务。1966年,湄洲妈祖祖庙遭到破坏,只剩下寝殿、正殿、圣父母祠(佑德祠)等建筑物。湄洲妈祖金身1.4.1 历史沿革

宋雍熙四年(987年)农历九月初九,妈祖因救助海难而逝,人们感念其恩德,在湄洲岛上为其建庙奉祀。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座妈祖庙,因而被尊称为“祖庙”。据文献记载,当时的庙宇仅“落落数椽”,但“祈祷报赛,殆无虚日”。后来经商人三宝等妈祖信众不断“鸠资扩建”,到宋天圣年间(1023—1032),“廊庑益增巍峨”,此时的祖庙已初具规模。

元朝时,妈祖祖庙进一步扩建,庙宇“面势轩豁”,“殿阁兀”。洪希文在《题圣墩妃宫》诗中,描写了其“粉墙丹桂辉掩映,华表耸突过飞峦”的景象,反映出当时妈祖庙的建筑盛况,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体现此时湄洲妈祖祖庙已更具规模。湄洲妈祖祖庙1922年太子殿

到了明朝,湄洲妈祖祖庙又加扩展。洪武七年(1374年),泉州卫指挥使周坐主持重建寝殿、香亭、鼓楼、山门。永乐初年(1403年),郑和下西洋时,因得到妈祖庇佑,遂奉旨遣官整修祠庙。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之前,亲自与地方官员备办木石,再次修整湄洲妈祖祖庙,使其规模更大。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福建总督姚启圣重建钟鼓楼和山门,又把原“朝天阁”改为“正殿”。尔后,姚启圣欲赴台湾颁布第一道诏书,此行只有刮西北风才能顺风顺水,按时到达台湾。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特地到湄洲妈祖祖庙祈求妈祖赐予西北风,结果“顺风顺意,如愿以偿”。为此,姚奏请皇帝,大兴土木,重修了这座妈祖正殿。姚在修建妈祖正殿后屡次建功,被皇上封为“太子太保”,所以人们就把这正殿称为“太子殿”。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靖海侯施琅增建梳妆楼、朝天阁、佛殿、僧房。接着祖庙又建观音殿、中军殿、土地庙等。到清乾隆以后,湄洲妈祖祖庙已颇具规模,成为有16座殿堂楼阁、99间斋房、号称“海上龙宫”的雄伟建筑群。妈祖祖庙此时已基本定型,并一直保留至1966年。湄洲妈祖祖庙1930年全景1.4.2 宫殿重建

1978年,中国大地春风化雨,万物复苏,湄洲妈祖祖庙也得以恢复修建。林聪治等人率领众乡亲义务投工,开始祖庙重修的前期工作,对湄洲妈祖祖庙进行大规模宫殿建设并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不久,湄洲妈祖祖庙首届董事会成立,林文豪先生、林聪治女士任董事长,大规模的祖庙重修工程拉开帷幕。海内外妈祖信众感于坤灵永播,慷慨解囊,使重修工程得以顺利进展,特别是台湾同胞,为祖庙重修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4.2.1 古迹重光

1997年,湄洲妈祖祖庙完成了大小建筑36处的庞大工程,主要有牌坊、长廊、山门、香炉台、仪门、广场、钟鼓楼、正殿、寝殿、梳妆楼、朝天阁、升天楼、妈祖石像、佛殿、观音殿、五帝庙、中军殿、圣父母祠以及爱乡亭、龙凤亭、观日亭、思乡亭、思乡山庄、香客山庄等,形成规模宏大、鳞次栉比、楼亭交错、殿阁纵横的祖庙西轴线建筑群。主要建筑物有:

①寝殿

位于祖庙山的西北角,占地面积238平方米。本殿原为正殿,建于宋雍熙四年(987年),原为世界上第一座妈祖庙。在北宋初,妈祖升天后群众在此建祠纪念,明洪武七年(1374年)泉州卫指挥周坐重建,永乐初和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重修,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闽浙总督姚启圣和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施琅均又重修,民国年间再度重修,建筑保持明代布局和清代建筑风格,部分为清代原构,由门殿、主殿和两庑组成,主殿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的抬梁式结构建筑,不仅沿用部分明、清石柱和柱础,而且保存了宋代的天井。清代闽浙总督姚启圣把正殿移到现有位置后,就把本殿改为寝殿。但民间积习难改,特别是这里紧挨着“升天古迹”,又是最早的妈祖庙,所以信众认定妈祖的正身就在本殿,不应随便移动,于是就一直把此殿称为“正殿”。殿内供奉宋代妈祖金身及陪神,还保存有元代妈祖神像及清代御赐宝玺。正梁悬挂清雍正皇帝御笔《神昭海表》匾额。这里是举行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千年氤氲,长盛不衰。寝殿

②正殿

位于祖庙山的西北轴中轴上,占地面积201平方米。明永乐初郑和奉旨遣官建造,原为“朝天阁”。正殿又称“太子殿”,这是因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姚启圣把该“朝天阁”改为“正殿”,并进行重修,后获妈祖保佑屡次建功,被皇帝封为太子太保加兵部尚书,所以后人便称其为“太子殿”。正殿虽经历代重修,但仍保持清初建筑布局和梁架风格,为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的抬梁式结构建筑,并沿用部分明、清柱础,前檐廊下保存一对清代透雕龙柱。为祖庙最主要的殿堂,殿内供奉妈祖神像及陪神。

③圣父母祠

现存建筑为清初重修时的建筑原构,正堂为悬山顶穿斗式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祠内仍保存宋代天井。祠不作正大门进出,由两庑各开一门进出,石砌外墙为沿海岛屿古代建筑的特色。为祖庙的重要配殿,殿内供奉妈祖及其父母神像,是祖庙最早的建筑物之一。

④妈祖石像

于1990年5月建成。石像高14.35米,寓意湄洲岛14.35平方公里的面积;石像是由365块巨型石头堆砌而成,寓意妈祖一年365天护佑民众。妈祖石雕像1.4.2.2 扩大规模

1997年,林金榜出任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董事长,为了扩大妈祖信仰的进香规模,在清华大学有关设计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又进行南轴线建设,2002年上半年顺利告竣,历时四年半,斥资近亿元。整体建筑为仿宋五进歇山顶建筑群落,有灵慈殿、天后殿、顺济殿、钟鼓楼、宫门、大牌坊。其配套工程有东西庑廊、祈福殿、妈祖文化展览馆、祈福宾馆、天后广场、大戏楼等。共占地80亩,总建筑面积32000平方米(其中天后广场1万平方米)。各建筑物沿轴线对称分布,南北走向,故称南轴线建筑群。主要建筑物有:

①大牌坊“五开三檐”建筑,高22米,宽35米,凌空飞檐,磅礴壮丽,为我国少有的雄伟牌坊之一,是进入祖庙新殿的第一通道,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书题“湄洲圣境”。牌坊与广场相连,坊前平台为祖庙大型祭典之祭坛。

②宫门

明永乐七年(1409年),天妃庙升格为宫,御书赐额曰“弘仁普济天妃之宫”。兹据以摹勒为本宫之门额。门厅内祀千里眼、顺风耳二神将。据《封神演义》及民间传说,二将原为殷纣时的高明、高觉两兄弟,自封金王、柳王,为姜子牙所败。后化为妖,在湄洲西北方向作祟,遂被妈祖收服为帐下二将。清同治八年(1869年),由总理船政大臣沈葆桢题奏,赐封二神将为金将军、柳将军。

③顺济殿

宋宣和五年(1123年),路允迪出使高丽,中途遇大风,得妈祖救助,回奏于朝,诏赐“顺济”庙额。兹以宋徽宗御书摹勒为本殿额名。殿内祀四海龙王,中间置“妈祖巡海图”巨型插屏。宋代以后,妈祖被奉为最高海神,四海龙王遂为其配祀之属神。大牌坊宫门圣父母祠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