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工业革命(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1 05:21:45

点击下载

作者:(德)施瓦布,世界经济论坛北京代表处,李菁译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第四次工业革命

第四次工业革命试读:

前言

当今时代,我们面临着纷繁复杂的挑战,其中最严峻、最重大的挑战莫过于如何理解并塑造本次新技术革命,这不亚于人类的一次变革。这次革命刚刚开始,正在彻底颠覆我们的生活、工作和互相关联的方式。无论是规模、广度还是复杂程度,第四次工业革命都与人类过去经历的变革截然不同。

我们尚未完全了解这次新技术革命的速度和广度。仅以移动设备为例,如今,移动设备将地球上几十亿人口连接到了一起,具有史无前例的处理和存储能力,并为人们提供获取知识的途径,由此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性。另外,各种新兴突破性技术出人意料地集中出现,涵盖了诸如人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无人驾驶交通工具、3D(三维)打印、纳米技术、生物技术、材料科学、能源储存、量子计算等诸多领域。尽管其中很多创新成果还处于初期阶段,但是在物理、数字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推动下,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促进并不断融合,现在已经发展到了一个转折点。各行各业都在发生重大转变,主1要表现为:新的商业模式出现,现有商业模式被颠覆,生产、消费、运输与交付体系被重塑。社会层面的一个范例是,我们的工作与沟通方式,以及自我表达、获取信息和娱乐的方式正在发生改变。同样,政府、各类组织机构以及教育、医疗和交通体系正在被重塑。如果我们用创新的方式利用技术,改变人们的行为和生产、消费体系,我们就有望为环境再生和保护提供支持,避免因外部效应产生隐性成本。无论从规模、速度还是广度来看,本次技术革命带来的变化都具有历史性意义。

新兴技术的发展和运用还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这意味着我们尚不清楚本次工业革命将如何推动各行业变革,但变革的复杂性和各行业的互联性表明,国际社会所有利益相关者,包括政界、商界、学术界和公民社会在内,都有责任共同努力,加深对新兴趋势的理解。

为了塑造一个反映我们共同目标和价值观的美好未来,共识至关重要。我们必须对下列问题形成全面了解并达成全球共识:技术正在如何改变当代人以及子孙后代的生活?技术正在如何重塑人类赖以生存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

这些改变是如此深刻,以至于人类在其发展历史上从未迎来如此美好的前景,也从未面临如此严峻的风险。然而我担心的是,决策者们往往囿于传统的(非颠覆性)线性思维,或者过于关注眼前的危机,而难以对影响未来的各种颠覆和创新力量进行战略性思考。

我知道,一些学者和专业人士认为我所讨论的这些进步只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延续。但在我看来,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具有自身特性的第四次革命,主要有以下三大原因:

速度:和前几次工业革命不同,本次革命呈现出指数级而非线性的发展速度,这是因为我们目前生活在一个高度互联、包罗万象的世界,而且新技术也在不断催生更新、更强大的技术。

广度与深度:第四次工业革命建立在数字革命的基础之上,结合了各种各样的技术,这些技术正给我们的经济、商业、社会和个人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它不仅改变着我们所做的事情和做事的方式,甚至在改变人类自身。

系统性影响:它包含国家、公司、行业之间(和内部)以及整个社会所有体系的变革。

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是提供一本关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入门读物”。本书介绍了此次工业革命的本质、后果和影响,以及我们应采取什么措施利用本次工业革命为共同利益服务。本书适用于所有对未来新事物有兴趣,并致力于利用本次颠覆性变革的机会,塑造一个更美好世界的人。《第四次工业革命》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目标:·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技术革命的全面性、速度及其全

方位影响;·构建技术革命的思维框架,列出核心问题与可能的应

对措施;·提供一个平台,激励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就技术革命

问题开展相关合作。

总之,本书旨在强调技术与社会和谐共处的方式。技术并非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一个外在因素。我们不必囿于“要么接受,要么拒绝”这样非此即彼的二元选择。相反,我们要把握这次剧烈的技术变革机会,反思我们的本质与世界观。我们越深入思考如何利用这场技术革命,就越能审视自身以及这些技术所催生的潜在社会模式,我们也就更有机会推动革命的发展,从而改善世界状况。

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赋权于民并以人为本,而不是去人性化并造成社会分裂,这绝非是某一个利益相关群体或行业靠一己之力就能完成的工作,也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单枪匹马就能完成的任务。这次工业革命的本质和全球性,意味着它会对所有国家、经济体、行业和公众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受到他们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跨越学术、社会、政治、国家和行业的界限,投入大量精力开展多方合作。这样的互动与合作,对于国际社会就第四次工业革命形成充满正能量和希望的统一认识必不可少,它能让所有个体、群体和地区都能参与当前的转型进程,并从中受益。

本书包含的许多信息和我本人的分析都基于世界经济论坛持续开展的项目与倡议,并且在论坛近期的活动中得以完善、探讨和质疑。因此,本书也为世界经济论坛提供了一个未来行动框架。我也从与很多人的对话中获得了灵感,他们有的是商界、政界和公民社会领袖,有的是技术先锋与年轻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书是一本源于群体智慧的书,是世界经济论坛众多社区共同的智慧结晶。

本书前半部分有三章:第一章概括介绍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整体情况;第二章介绍了一些具有变革能力的主要技术;第三章深入分析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及其带来的政策挑战。在本书后半部分,我针对如何更好地适应、塑造并掌控第四次工业革命,提出了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建议与解决方案。第一章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了!从工业4.0到第四次工业革命“革命”一词指的是突然出现的剧变。革命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始终:每每出现新技术,出现看待世界的新视角,人类的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便会发生深刻变革。如果以历史的长河作为参照,这些突然发生的变革可能要持续很多年才能全面展开。

人类生活方式的首次深度转变大约发生在10 000年前。当时,通过驯养动物,我们从采集时代过渡到了农耕时代。这次农业革命使畜力和人力得到了结合,推动了生产、运输和交通的发展。此后,粮食产量逐步增加,有效促进了人口增长和人类聚居地面积的扩大,并由此催生了城市化和城市的崛起。

继农业革命之后,到了18世纪下半叶,一系列工业革命相继而来。这些革命标志着肌肉力量逐渐被机械力量取代,发展到今天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认知能力的提高正在促进人类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

第一次工业革命大约从1760年延续至1840年。由铁路建设和蒸汽机的发明触发的这次革命,引领人类进入机械生产的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始于19世纪末,延续至20世纪初,随着电力和生产线的出现,规模化生产应运而生。第三次工业革命始于20世纪60年代。这一次革命通常被称为计算机革命、数字革命,因为催生这场革命的是半导体技术、大型计算机(60年代)、个人计算机(七八十年代)和互联网(90年代)的发展。

基于前三次工业革命的各种定义和学术观点,我有理由认为,我们当前正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开端。第四次工业革命始于这个世纪之交,是在数字革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同过去相比,互联网变得无所不在,移动性大幅提高;传感器体积变得更小、性能更强大、成本也更低;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也开始崭露锋芒。

以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为核心的数字技术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与第三次工业革命不同的是,数字技术正变得更为精深,一体化程度更高,由此正在引起各国社会和全球经济发生变革。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Erik Brynjolfsson)和安德鲁·[1]麦卡菲(Andrew Mcafee)两位教授在2014年合著的同名著作中,2将本阶段称为“第二次机器革命”。书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拐点上,通过发展自动化和生产“前所未有的事物”,这些数字技术的影响力将得到全面发挥。

在德国,关于工业4.0的探讨方兴未艾。这一概念最早是在2011年的汉诺威工业展上提出,它描绘了全球价值链将发生怎样的变革。第四次工业革命通过推动“智能工厂”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实现虚拟和实体生产体系的灵活协作。这有助于实现产品生产的彻底定制化,并催生新的运营模式。

然而,第四次工业革命绝不仅限于智能互联的机器和系统,其内涵更为广泛。当前,从基因测序到纳米技术,从可再生能源到量子计算,各领域的技术突破风起云涌。这些技术之间的融合,以及它们横跨物理、数字和生物几大领域的互动,决定了第四次工业革命与前几次革命有着本质不同。

在这场革命当中,新兴技术和各领域创新成果传播的速度和广度要远远超过前几次革命。事实上,在世界上部分地区,以前的工业革命还在进行之中。全球仍有13亿人无法获得电力供应,也就是说,仍有17%的人尚未完整体验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也是如此。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也就是40亿人,仍无法接入互联网,其中的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发展中国家。纺锤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它走出欧洲、走向世界花了120年。相比之下,互联网仅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便传到了世界各个角落。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经验同样适用于今天的革命。社会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技术创新,是决定技术进步的主要因素。政府、公共机构以及私营部门都要发挥自身作用,对技术创新持包容性态度,不过同样重要的是,普通公众也要看到长远的效益。

我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所蕴含的能量、影响力和历史意义丝毫不亚于前三次革命。不过我个人也担心,一些因素或将阻碍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潜力得到有效、全面释放。这种担心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虑。

第一,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到来之际,我们需要反思我们的经济、社会和政治体制,但我认为,目前各方面的领导力水平还不够,对正在发生的变化的认识也存在不足。结果,不管在国家层面还是国际层面,用于管理创新成果的传播、减缓颠覆性影响力所必需的制度性框架远远不足,甚至可以说是完全缺位。

第二,国际社会尚未就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和挑战形成积极、一致的统一认识。如果我们想为形形色色的个人和群体赋权,避免公众抵触当前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这样的统一认识必不可少。

[1] 《第二次机器革命》一书中文版已由中信出版社于2014年9月出版。——编者注一场深刻的系统性变革

技术和数字化将会改变一切,这个观点是本书的创作前提。“这次不同了”是一个被滥用甚至经常错用的金句,但基于本书,这句话却是非常恰当的。简而言之,各项重大技术创新即将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波澜壮阔、势不可当的巨变。

正因为这场变革规模极大、范围极广,所以目前的颠覆和创新才会显得如此激烈。如今,创新的发展速度和传播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Airbnb(空中食宿)、优步和阿里巴巴等颠覆者,几年前还籍籍无名,但如今早已家喻户晓。问世于2007年的苹果手机,如今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截至2015年年底,全球智能手机总量更是多达20亿部。2010年,谷歌宣布研制出首辆无人驾驶汽车。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看到许多无人驾驶汽车行驶在公路上。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速度只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一个方面,规模收益也同样惊人。数字化意味着自动化,自动化反过来意味着企业的规模收益不会递减(至少递减的部分会少一些)。为帮助读者从总体上理解这个道理,我们拿1990年的底特律(当时主要的传统产业中心)与2014年的硅谷做一个比较。1990年,底特律最大的三家企业的总市值、总收入和员工总数分别为360亿美元、2 500亿美元和120万人。相比之下,2014年,硅谷最大的三家企业的总市值高达1.09万亿美元,其2 470亿美元的总收入与前者不分伯仲,但它们的3员工数量仅约为前者的1/10,只有13.7万人。

与10年前或15年前相比,今天创造单位财富所需的员工数量要少得多,这是因为数字企业的边际成本几近为零。此外,在数字时代,对于许多供应“信息商品”的新型公司而言,其产品的存储、运输和复制成本也几乎是零。一些颠覆性的技术企业似乎不需要多少资本,[1][2]就能实现自身发展。比如,Instagram和Whatsapp等公司并不需要太多启动资金,借助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力量,这些企业不仅改变了资本的作用,还提升了自身业务规模。这一点充分表明,规模收益有助于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并影响整个系统的改革。

除速度和广度之外,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另外一个特点是,不同学科和发现成果之间的协同与整合变得更为普遍。不同技术相伴相生,催生出许多以前只能在科幻小说中才能看到的有形创新成果。比如,数字制造技术已经可以和生物学相互作用。一些设计师和建筑师正在将计算机设计、增材制造、材料工程学和合成生物学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新的系统,实现微生物、人体、消费产品乃至住宅之间的互动。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制造出(甚至可以说是“培植出”)的物体具有4持续自我改变和调整的能力(这是动植物的典型特征)。

在《第二次机器革命》一书中,布莱恩约弗森和麦卡菲指出,以当今计算机的聪明程度,我们根本无法预知几年后它们会有怎样的应用。从无人驾驶汽车和无人机,到虚拟助手和翻译软件,人工智能(AI)随处可见,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人工智能之所以取得巨大进步,既得益于计算能力的指数级增长,也得益于我们现在可以获得大量的数据。不论是利用软件发现新药,还是利用算法来预测人的文化喜好,都离不开大量的数据。我们在数字世界里留下的都是像“面包屑”一样的数据,许多算法是有能力学习这些数据的,所以才有了新型的“机器学习”和自动发现技术。这些技术可以让“智能”的机器人和计算机实现自我编程,从基本原理中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所谓的智能助手是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分支,苹果公司的siri语音服务等应用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个技术的威力。要知道,智能个人助手出现的时间不过才两年而已。今天,语音识别和人工智能的发展突飞猛进,人机交谈将很快成为常态,技术专家所说的“环境计算”(ambient computing)也将成为现实。利用环境计算技术,机器人个人助手可以随时记笔记并回答用户提问。未来,我们的设备将对个人生活产生更大影响,这些设备会聆听我们的想法、判断我们的需求,并在必要时主动为我们提供帮助。不平等将成为系统性挑战

第四次工业革命在带来巨大好处的同时,也会带来巨大挑战,其中不平等现象的加剧尤其令人担忧。不平等现象加剧所带来的挑战很难量化,因为我们绝大部分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所以创新与颠覆对我们生活水平和福祉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最大的受益者似乎还是消费者。第四次工业革命产生了一批新产品、新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可以在不产生任何额外成本的情况下,提高消费者的个人生活效率。如今,预约出租车、查航班、买产品、付费用、听音乐、看电影——所有这些事务都可以远程完成。技术给消费者带来的好处是有目共睹的。互联网、智能手机和成千上万的应用软件让我们生活得更为轻松,也提高了我们的总体工作效率。我们用来阅读、浏览、通信的一台小小的平板电脑,其运算能力相当于30年前5 000台台式电脑的运算能力总和,且其存储信息的成本逐步趋近于零[20年前,存储1GB(吉字节)数据的年费高达10 000多美元,如今平均仅需不到0.03美元]。

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挑战显然主要落在了供应方身上,即劳动和生产领域。过去几年间,在绝大部分最发达的国家以及中国等快速发展经济体中,劳动力对GDP(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比重均有大幅下滑。这当中有一半是因为创新驱使企业用资本取代劳动力,导致5生产设备相对价格出现下滑。

因此,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最大受益者是智力和实物资本提供者——创新者、投资人、股东,这正是工薪阶层与资本拥有者贫富差距日益悬殊的原因。这一现象也导致很多工人对未来失去希望,认为其实际收入这辈子不会有起色,而他们子女未来的生活也不会比他们这代人更好。

不平等现象加剧以及人们对不公正的日益担忧是个巨大的挑战。对此,我将在第三章中专门留一定篇幅探讨这个问题。此外,所谓的平台效应也在加剧利益和价值向少部分人手中集中。平台效应指的是以数字业务为主的组织通过打造网络平台,匹配多种产品和服务的买家和卖家,从而获得越来越大的规模收益。

平台效应导致的结果是,为数不多但势力庞大的几家平台主宰了市场。它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对消费者而言。通过这些平台,消费者可以获得更高的价值和更多的便利,同时支付更低的成本。然而,这些平台的社会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要避免价值和权力落到少数人手中,我们就必须设法平衡数字平台(包括行业平台)的效益与风险,确保其开放性,并为协作式创新提供机会。

这些影响我们经济、社会和政治体制的根本性变革一旦发生,便很难消除,哪怕我们在一定程度上逆转全球化进程,也很难消除其影响。对于所有行业和企业而言,问题不再是“我是否会被他人颠覆”,而是“颠覆会何时到来,会以什么形式出现,对我和我所在的组织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颠覆在实实在在地发生,我们也无法逃避其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颠覆来临时就毫无招架之力。我们有责任确立一套共同的价值观,引导政策选择并实施变革,让第四次工业革命成为所有人的机遇。

[1] Instagram是一款移动应用,以一种快速、美妙和有趣的方式将你随时抓拍下的图片分享彼此。——编者注

[2] Whatsapp是一款用于手机之间通信的应用程序。——编者注第二章驱动革命的三驾马车

哪些技术将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动力呢?在这一点上,已有不计其数的机构列出了榜单,对五花八门的技术进行排名。它们所列举的科学突破和新技术似乎无穷无尽,涵盖了多个不同领域和地域。基于世界经济论坛所做的研究和论坛全球议程理事会的工作成果,我甄选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关键技术。大趋势,大机遇,大挑战

所有的新进展和新技术都有一个重要特点:它们很善于利用数字化和信息技术无所不在的力量。本章提及的所有创新成果,无一不是借数字之力得以实现和发展的。例如,倘若没有计算能力和数据分析的进步,基因测序就不可能成为现实。同理,要是没有人工智能,高级机器人就无从谈起,而人工智能本身也高度依赖计算能力。

为明确这些大趋势,全面反映第四次工业革命背后的技术驱动力,我将这份技术名单归为三类:物理类、数字类和生物类。这三个门类相辅相成,各项技术均可从彼此的发明和进步中受益。无人驾驶交通工具、3D打印、高级机器人和新材料

物理方面的技术大趋势主要表现在如下4个方面,由于这些技术看得见摸得着,最容易被人们所了解:

·无人驾驶交通工具

·3D打印

·高级机器人

·新材料无人驾驶交通工具

无人驾驶汽车一直是媒体报道的热点话题,但现在人们还开发出很多其他类型的无人驾驶交通工具,包括卡车、无人机、飞行器和船只。随着传感器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步,所有这些无人驾驶设备的性能迅速提高。不出几年,成本低、可供商用的无人机和潜水器将广泛投入使用。

随着无人机逐步能够感知、对环境做出响应(变更飞行路线以避免发生碰撞),它们将能胜任电缆检查和战地医疗物资运输等任务。再比如,在农业领域,用户通过使用无人机,再结合数据分析,便能更加精准、高效地进行施肥和灌溉。

3D打印

3D打印又名增材制造,根据数字3D图像或模型,一层一层地打印出实物。古往今来,人们采用的一直是减材制造的办法,即逐层从一件材料上移除内容,直到得出想要的形状。3D打印则是反其道而行之,从散碎的物料入手,然后利用数字模板,打造出3D形状的物体。

这一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产各类产品,大到风电机,小到医学植入材料。当前,其应用主要限于汽车、航空航天和医疗等行业。与规模化生产的商品不同,3D打印产品可以很容易地进行量身定制。当前这个技术还存在体积、成本和生产速度方面的限制,随着这些问题的逐步攻克,未来3D打印的应用范围将变得更加广阔,比如用于制作电路板等集成电子元件,甚至是人体细胞和器官。事实上,研究人员已开始研究4D(四维)打印,这一工艺将创造出可自我调整的新一代产品,能够适应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素的改变。这一技术可用于生产服装、鞋以及医疗卫生相关产品,比如可适应人体个体差异的植入材料。高级机器人

长期以来,机器人的应用仅限于汽车等特定行业,从事的也是一些控制十分严格的工作任务。然而,从精准农业到护理工作,机器人今天在各行各业的用途不断增多,承担的工作种类也日益多样。机器人技术的快速进步,将使人机协作很快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此外,随着其他技术的进步,机器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也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它们在结构和功能设计方面从复杂的生物结构中获取灵感(仿生学工艺的扩展,即对自然世界中的模式和手段进行模仿)。

传感器的进步也使得机器人能更好地解读并适应环境,参与到更多样的工作中去,比如做家务。过去,机器人必须通过自主单元进行编程;如今,机器人可以通过云端来远程获得信息,并接入其他机器人的网络。新一代机器人出现后,很有可能会更加侧重人机协作。我将在第三章讨论人机关系或将引发的伦理和心理方面的问题。新材料

不少新材料很快都将投放市场,这些新材料具有几年前人们无法想象的属性。总的来说,新材料质量更轻、硬度更大,其可回收性以及适应性也更强。例如,现已投入使用的一些智能材料可以自我修复、自我清洁;一些金属具备记忆,可以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有些陶瓷和水晶可以将压力转化为能源。

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很多创新一样,我们很难预知新材料的发展会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以石墨烯为例,这种先进纳米材料的硬度大约是钢的200倍,厚度却仅为人类头发丝的百万分之一,而且还是热6量和电能的优良导体。石墨烯一旦能在价格上表现出竞争力(以克来计量的石墨烯是地球上最昂贵的材料之一,微米大小的一片石墨烯的价格就超过1 000美元),便能对制造业和基础设施行业形成巨大的冲击。7此外,石墨烯还可能对一些高度依赖某些特定商品的国家产生深远影响。

还有些新材料有望在缓解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危机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对于一些过去普遍认为无法回收却又广泛用于生产手机、电路板乃至航空部件的材料而言,热固性树脂的创新有望实现这些材料的回收利用。最近,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名为聚六氢三嗪(PHTs)的新型可回收热固性聚合物,这一发现为发展循环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循环经济以资源再生利用为出发点,有助于打破发展对资源的高8度依赖。物联网

物联网,有时也称万物联网,是第四次工业革命中联结物理应用与数字应用的重要桥梁和纽带。简而言之,物联网是借助互联技术和各类平台,在物(包括产品、服务与地点等)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关系。

传感器以及其他可将物理世界中的物品与虚拟网络接连起来的各种方式,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传播开来。我们的住房、服饰、城市、交通、能源网络以及生产制造过程都可以安装上体积更小、成本更低、更为智能的传感器。如今,全球接入互联网的设备数量多达数十亿,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传统电脑等。未来几年,这一数字有望大幅增加,预计将从数十亿跃升至上万亿。这将有利于我们通过精细化的方式,对资产和活动进行监督和优化,从而彻底改变供应链管理方式。这一过程还会给各行各业带来革命性影响,不管是制造业、基础设施行业还是医疗卫生,所有行业概莫能外。

以在物联网中广泛应用的远程监控为例。如今,所有包裹、货盘、集装箱都可以安装传感器——信号发射器或射频识别标签,有了它们,企业便可以对物品在供应链中的移动情况进行追踪,包括追踪其实际性能和使用情况等信息。同理,顾客也可以对待收包裹和文件进行持续(几乎是实时的)追踪。对于经营复杂长线供应链的企业而言,这无疑具有变革性的意义。在不远的将来,类似的监控系统还将应用于追踪人员的移动。

数字革命正在彻底改变个人与机构之间的互动与协作方式。比如,常被称作“已分配分类账”的区块链就是一种十分安全的交易协议。在区块链中,任何交易在获得记录与批准之前,都必须先由一组电脑进行集体核查。区块链采用的技术无须寻找保管人或中央分类账等中立部门作为中介,通过促成互不认识(没有信任基础)的人进行协作,从而建立信用。从本质而言,区块链是一种可共享、可编程、安全、可信的分类账,任何单一用户都无法控制它,但是所有人都能监督它。

区块链技术最为知名的应用当属比特币,但这一技术很快将衍生出无数其他应用。区块链技术现在可记录比特币等数字货币的财务交易,未来将能为各类事物提供登记服务,包括出生证明、死亡证明、所有权证明、结婚证、学历证明、保险权益证明、医疗程序和投票等。从本质上来说,但凡可以用代码表达的交易都可以用区块链技术进行登记。一些国家和机构已经在调研区块链的应用潜力。比如,洪都拉斯政府正利用这项技术对土地使用权进行管理,马恩岛正测试该技术在公司登记注册方面的应用。

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凭借技术支持,各类平台使得如今所说的共享经济(也称按需经济)成为可能。在智能手机上就可以轻松使用这些平台,将人员、资产和数据汇集到一起,创造出全新的商品和服务消费方式。它们降低了企业和个人创造财富的门槛,也改变了个人环境和职业环境。

优步公司的模式反映了此类技术平台拥有强大的颠覆力。这些平台类企业正在快速成倍地增长,提供洗衣、购物、家务、停车、民宿、长途拼车等各种服务。它们有一个共同点:用十分便捷(低成本)的方式对供需进行匹配,向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允许双方互动并给出回馈,这些平台通过这些方式建立信任。这让原本利用率不高的资产(资产持有人先前从未想过自己可以对外供应的那些资产,如私家车上的空座、家中空闲的卧室、零售商与制造商之间的商业联系,以及可以提供送货、家居维修和行政事务等服务的时间或技能)得到有效利用。

共享经济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根本性问题:究竟什么是值得拥有的,是平台还是平台背后的资产?2015年3月,传媒战略家汤姆·古德温(Tom Goodwin)在TechCrunch网站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全球最大的出租车公司优步没有一辆车,最受欢迎的社交媒体公司Facebook(脸谱网)不制作任何内容,最有价值的零售商阿里巴巴9没有任何存货,最大的住宿提供商Airbnb名下没有任何房产。”

在个人或组织共用资产或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数字平台极大地减少了交易成本和摩擦成本。现在,每笔交易都可以分为非常细小的份额,各方均可以从中获得经济收益。此外,使用数字平台时,每件额外产品(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均趋近于零。这对企业和社会有着巨大的意义,我将在第三章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生物基因工程

生物领域尤其是基因方面的创新同样令人叹为观止。近年来,从一开始的降低基因测序成本和难度到最近的基因激活与基因编辑,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过去,“人类基因组项目”花了10年以上的时间才完成,耗资高达27亿美元。今天,一个基因组的排序仅需数小时10便可完成,花费不超过1 000美元。随着计算能力的提高,科学家们再也不需要反复试错,他们可以直接测试特定的基因变异会引起哪些症状和疾病。

下一步是合成生物学的发展。通过编写dna(脱氧核糖核酸),合成生物学将赋予我们定制有机体的能力。暂不考虑这一做法可能引发的深刻伦理问题,这些技术进步不论是对于医药、农业还是生物燃料的生产,都将产生深远而直接的影响。

包括心脏病和癌症在内的许多医学难题都有基因的因素,因此,如果我们能以高效、低成本的方式确定一个人的基因构成(将测序设备用到常规诊断之中),就会彻底变革个性化医疗和治疗效果。医生如能掌握某个肿瘤的基因构成,就能制定科学的癌症治疗对策。

尽管我们对基因标记与疾病之间的联系仍然知之甚少,但不断增加的数据将使精准治疗成为可能,有助于开发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改善治疗效果。IBM(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沃森”(Watson)超级计算机系统能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将癌症患者的病史与治疗史、扫描结果和基因数据与全球几乎所有的最新医学知识进行11比对,进而提出个性化的治疗建议。

事实上,基因编辑技术可应用于一切类型的细胞,可帮助人们创造出转基因动植物,改良成年有机体(包括人类)的细胞。不同于20世纪80年代的基因工程,基因编辑技术比过去的做法更精确、更高效,也更容易应用。实际上,这门科学发展非常快,限制其应用的并非是技术,而是法律、监管和伦理方面的阻力。该技术可以用于改良动物基因,以降低饲养成本或更好地适应当地条件,还可以培育出能耐受极端温度或干旱的粮食作物,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潜力可谓无穷无尽。

随着基因工程研究的深入(如基因编辑与治疗领域CRISPR/[1]Cas9方法的开发),基因有效递送和特异性方面的制约因素将会得到克服,届时我们将面临一个最直接、最具挑战性的问题,该问题尤其具有伦理上的意义:基因编辑将给医学研究和治疗带来什么样的变革?理论上,人可以对动植物进行基因改造,将其用于生产药物或提供其他形式的治疗方法。对奶牛进行基因改造,使得牛奶中含有血友病患者缺乏的凝血因子,这个目标离我们并不遥远。研究人员已经开始对猪的基因组进行改造,以培育适合人体移植的器官(该方法被称为异种移植,之前由于存在人体免疫排斥和人畜疾病传播的风险,人们难以想象这种方法)。

如上文所述,不同技术之间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未来,3D制造将会与基因编辑相结合,用于制造活体组织,以实现组织的修复和再生。我们将这一工艺称为生物打印,该技术已经用于制作皮肤、骨骼、心脏和心血管组织。最终,打印出来的肝细胞层将用于制作移植器官。

我们正在开发将设备植入人体的新方法,以监测我们的活动水平和血液化学值,了解这些因素与我们的身体健康、精神健康以及工作效率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此外,我们对人脑功能的认知也有了极大的提高,在神经技术领域取得了鼓舞人心的进展。在进步的背后,我们要看到在过去几年,在全球投入最大的研究项目中,有两个项目都与脑科学有关。

我认为,在形成社会规范、制定合适的法规这个问题上,生物领域面临的挑战无疑是最大的。我们面临着许多新问题,诸如人何以为人?与人体和健康有关的数据和信息,哪些是可以或者说应该与他人分享的?在改变子孙后代的基因密码方面,我们有着怎样的权利和责任?

让我们再回到基因编辑这个问题上。如今,在可存活胚胎内精准操纵人类基因组比过去要容易很多。这也就意味着,未来很可能诞生一些人为设计出来的婴儿,他们拥有某些特质或者对某些疾病有免疫力。不用说,人们正就这些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讨论。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12月,美国国家科学院和国家医学院、中国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共同召开了一场“人类基因编辑国际峰会”。面对即将成为现实的基因技术,我们虽然已经有了一些思考,但究竟该如何应对最新基因技术所带来的现实和后果,我们仍未做好准备。这些技术给社会、医学、伦理和心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需要我们着手应对,至少应予以充分讨论。创新的活力

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我们不能认为创新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尽管这部分着重介绍了一系列有望改变世界的技术进步,我们仍要注意确保此类进步能够继续推进,并引导其朝着最佳结果发展。

人们往往认为,学术机构是探索前沿理念的主要阵地。然而,新的证据表明,受职业激励机制和资金条件所限,如今的大学更偏重渐12进式的保守研究,而不是大胆的创新项目。

要破除学术研究上的保守主义,鼓励更多的商业性研究不失为一剂良方。然而,这么做也会带来挑战。2015年,优步技术公司雇用了卡内基–梅隆大学的40名研究人员和科学家,抽走了学校实验室相当大比重的人力,这不仅冲击了学校的研究能力,也给学校履行与美13国国防部和其他机构签订的合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如果想在学界和商界鼓励开拓性的基础研究和创新型的技术改革,政府就应该投入更多资金资助一些目标远大的研究项目。同样,公私部门在合作开展研究时,也应更关注培养能够造福整体人类的知识与研究力量。

[1] CRISPR/Cas9是细菌和古细菌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性免疫防御,可用来对抗入侵的病毒及外源DNA。——编者注技术引爆点

笼统讨论这些大趋势会让人感觉很抽象,但是这些趋势已经催生出非常实用的应用和发展成果。

2015年9月,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一份报告,指出21个技术引爆点(即某些特定的技术变革冲击主流社会的时间节点)将塑造未来高14度互联的数字化世界。这些引爆点预计在未来10年内出现,因而正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所引发的深刻变革的鲜明反映。这些引爆点的确定源于世界经济论坛全球议程理事会“软件与社会的未来”议题组所做的一次调查,全球共有800多名来自信息与通信技术行业的高管和专家参与了这次调查。

表2–1说明了认为某个特定引爆点将在2025年前出现的受访者百15分比。关于每一个引爆点及其正面和负面影响,本书后半部分有更为详尽的介绍。对于初次调查没有涵盖的“定制人类”和“神经技术”两个引爆点,虽然表2–1没有介绍,后半部分却专门做了阐释。

这些引爆点为我们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背景,提醒我们未来可能出现的重大变化,以及我们又该如何进行准备和应对。因为这些变化都是系统性的,所以其影响会进一步放大。我在下一章中将会谈到,如果我们想顺利转型,首先要充分认识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的变革,以及它们对全球各个层面的影响。表2–1 预计将在2025年前出现的引爆点资料来源:《深度转变:技术引爆点与社会影响》(Deep Shift–Technology Tipping Points and Societal Impact),世界经济论坛全球议程理事会“软件与社会的未来”议题组,2015年9月。第三章颠覆性影响

正在展开的这一次技术革命规模极大、范围极广,将引发经济、社会和文化多个领域的变革,其影响非比寻常,我们几乎无法预判。尽管如此,本章还是要描述并分析第四次工业革命对经济、企业、政府、国家、社会及个人的潜在影响。

在所有这些领域,最重大的影响之一可能来源于赋权,即政府如何与公民互动;企业如何与雇员、股东和客户互动;超级大国如何与小国互动。因此,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颠覆现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模式,被赋权者必须认识到,他们属于一个分散的权力系统,需要在相互交往中加强协作,方能取得成功。经济:爆发式增长和就业困境

第四次工业革命将对全球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由于影响的范围非常广泛且涉及众多领域,所以我们很难对某个影响进行孤立的分析。事实上,你能想到的所有宏观变量,包括GDP、投资、消费、就业、贸易、通货膨胀等等,都会受到影响。在此,我想重点阐述两个最关键的方面:增长(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生产效率这一长期决定因素来观察的)和就业。增长还是衰退?

关于第四次工业革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经济学家们也莫衷一是。一方面,技术悲观主义者认为,数字革命的关键性贡献已经完成,它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已经到了强弩之末。而反方阵营的技术乐观主义者则称,技术和创新正处于拐点,将很快推动生产效率的大幅上升,加速经济增长。

虽然两方观点都有道理,但我仍然保持务实的乐观主义态度。我清楚技术对通货紧缩的潜在影响(即便被定义为“良性通缩”),及其分配效应是如何轻视劳动力而偏向资本以及挤压工资(由此挤压消费)的。我也看到,第四次工业革命有助于很多人以更低价格享受更多服务,并在一定程度上使消费行为更具可持续性、更加负责。

关于第四次工业革命对增长的潜在影响,我们需要参考最近的经济趋势和其他增长因素。在2008年发生经济与金融危机的前几年,全球经济年增长率约为5%。如果能保持这一速度,全球GDP每14~15年即可翻番,从而让数十亿人脱离贫困。“大衰退”刚结束的那段时间,人们普遍认为全球经济将恢复到先前的高增长态势,但事实并非如此。全球经济似乎止步于3%~3.5%的年增长率,低于“二战”后的平均水平。

某些经济学家已提出“百年衰退”(centennial slump)的可能性,还提到“长期停滞”(secular stagnation),后面这个词是阿尔文·汉森(Alvin Hansen)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期间创造的,最近被经济学家拉里·萨默斯(Larry Summers)和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重新拾起。“长期停滞”描述的是需求持续不足,即便是采取接近零利率的政策也无法扩大需求。尽管这一观点在学术界颇有争议,但其影响却不可小觑。如果这个观点属实,则意味着全球GDP增长可能会进一步降速。假设在极端情况下,全球GDP年增长率滑落至2%,那么将需要36年才能实现翻番。

对于目前全球增长放缓的情况,有很多解释,诸如资本分配不当、过度负债、人口结构变化等。我将在下文分析其中两个与技术进步关系尤为密切的因素,即老龄化和生产效率。老龄化加速

据预测,2030年前,全球人口将从今天的72亿增长到80亿,到2050年前增长到90亿。人口增长理应扩大总需求,但还有另一个重要的人口趋势:老龄化。传统观点认为,老龄化主要影响西方富裕国家,但事实并非如此。在许多地区,出生率已经低于更替水平。这一现象不只是出现在欧洲(出生率最先下降的地方),还有南美洲和加勒比海大部分地区,以及中国和印度南部在内的许多亚洲国家和地区,甚至还包括中东和北非一些国家,如黎巴嫩、摩洛哥和伊朗。

老龄化会对经济发展构成挑战,因为除非退休年龄大幅提高,让老龄人口继续工作(这是势在必行的经济措施,经济效益明显),否则受赡养老人比例增加的同时,工龄人口就会下降。随着人口老龄化、青壮年人口减少,住宅、家具、汽车、电器等大件商品的购买也会减少。此外,愿意承担创业风险的人也会随之减少,因为老龄工作者倾向于保留必要资产,相对于创立新企业,他们更愿意安享晚年。另一方面,随着人们退休并用光积蓄,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部分抵消了这种影响,从总体上降低了储蓄和投资比率。

当然,随着老龄化社会适应了形势,这些习惯和模式可能会改变,但总体趋势是,老龄化的世界注定增长缓慢,除非技术革命引发生产效率(简而言之,即聪明工作而非勤奋工作的能力)的大幅攀升。

第四次工业革命可以让我们过上更长寿、更健康、更积极的生活。在如今发达国家出生的婴儿中,超过1/4的人预期寿命可达100岁。在此背景下,我们就必须重新思考工龄人口、退休和个人生活规划等问

16题。许多国家在试图探讨这些问题时面临很多困难,这进一步说明我们还没有做好准备,未能充分、主动地认识到变革的力量。生产率悖论

过去10年里,尽管技术进步和创新投资都实现了指数级增长,全球的生产效率(无论以劳动生产率还是全要素生产率衡量)依然止17步不前。生产率悖论的一个最新表现是技术创新未能提高生产效率。这个悖论是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经济谜题,在“大衰退”发生之前就出现了,至今尚未有令人满意的解释。

以美国为例,1947~1983年间,劳动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为2.8%;2000~2007年的年均增长率为2.6%;2007~2014年的年均增长率为181.3%。增长率走低的原因主要在于全要素生产率(衡量技术和创新对效率贡献的最常见指标)的降低。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7~2014年,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仅为0.5%,远远落后于1995~2007年间1.4%的水平。19尽管在近5年的时间里,实际利率一直在零利率上下徘徊,但鉴于美国最大的50家公司已经积聚了超过1万亿美元的现金资产,生产率下滑的现象就更令人担忧。20

生产效率是长期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因此,如果它在整个第四次工业革命期间停滞不前,意味着我们的长期增长和生活水平都要打折。一方面,数据显示生产效率正在下降;另一方面,我们期望技术与创新的大幅进步能提高生产效率,我们如何才能调和两者之间的矛盾呢?

一种主要观点认为,挑战在于如何通过衡量投入和产出来评估生产效率。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创造的新商品和服务,其功能和质量都会显著提高,但其投放的市场与我们过去惯于衡量的市场大相径庭。许多新商品和服务都“没有竞争对手”,边际成本为零,并且(或者)通过数字化平台驾驭竞争激烈的市场,这些导致了商品和服务价格降低。在这样的条件下,由于消费者剩余不再反映在总体销售额或更高的利润中,传统的统计方式很可能无法反映真实的价值增长。

谷歌首席经济学家哈尔·瓦里安(Hal Varian)举了几个例子:通过移动应用打车,或依据共享经济模式租用汽车,这些都提高了效率。其他许多类似的服务一般也能提高资产效率和生产效率,但由于它们本质上是免费的,这些服务在家庭和工作中的价值就无法计算,所以在通过特定服务实现的价值与国家统计的价值增长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这也说明,我们实际的生产和消费效率要高于国家的经济指标。21

另一个观点则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提升生产率的势头已经减弱,同时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那波核心技术还没有导致生产效率真正爆发。

事实上,作为一名务实的乐观主义者,我强烈感觉到,我们才刚刚开始感到第四次工业革命对全球的积极影响。我的乐观源于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第四次工业革命可以将20亿人尚未被满足的需求纳入全球经济,通过为世界各个角落的个人和社区赋权,并将他们彼此连接,扩大对现有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其次,第四次工业革命将大大增强我们处理负外部性问题的能力,以及刺激潜在经济增长的能力。以负外部性较高的碳排放为例。直到不久前政府大力补贴时,绿色投资才具有了吸引力。但形势现在发生了变化:可再生能源、燃油效率和能源储存领域快速的技术进步,不仅让这些领域的投资获利越来越丰厚,有力促进了GDP增长,还有效缓解了一项重要的全球性挑战——气候变化。

再次,如后文所述,许多企业、政府和公民社会领袖都告诉我,他们正在努力改造所在组织,以充分实现数字技术带来的效率提升。我们仍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开端,需要打造全新的经济和组织架构,才能充分实现此次工业革命的价值。

事实上,我认为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期间,经济的竞争规则与以往不同。国家和企业要保持竞争力,就必须在各方面处于创新前沿,这意味着与过去的低成本战略相比,以创新方式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战略会产生更好的效果。如我们当前所见,来自其他行业、其他国家的颠覆者与创新者给老牌企业带来了极大压力。同样,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认识到建立创新生态系统的必要性,那么这个国家今后也会受到来自其他国家颠覆和创新的巨大压力。

总而言之,我认为,结构因素(过度负债和老龄化社会)和系统因素(平台和共享经济的产生,边际成本下降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越来越高,等等)将共同发挥作用,迫使我们改写经济学教科书。第四次工业革命有望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纾解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部分重大挑战。但是,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并管控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不平等、就业和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被改写的劳动力市场

尽管技术可能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影响,但是我们也必须应对其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至少在近期要缓解技术对就业市场产生的负面影响。关于技术影响就业的担忧并非今日才有,早在1931年,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曾警告说,当“发现节约劳动力使用的方法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我们为劳动力开辟新用途的速度”时,技术就22会导致大范围失业。这个论断被证明是错误的,但是万一这次对了呢?在过去几年,计算机取代了许多工种,尤其是记账员、收银员和接线员等工作,这些事实再次引起了人们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

在前言部分,我们已经介绍了为什么新技术革命会比前几次技术革命造成更激烈的剧变,主要有如下几个因素:速度(所有一切发生的速度都比以往更快);广度和深度(许多剧变同时发生);以及整个系统的全面变革。

鉴于上述因素,我们可以确定一个事实:新技术会大大改变所有行业和职业的工作性质。最不确定的事情是,自动化会在多大程度上取代人工?需要多长时间?会发展到什么程度?

为了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明白技术对就业产生的两个相互对立的影响:一方面,技术对就业是有破坏效应的,因为技术带来的颠覆和自动化会让资本取代人工,从而导致工人失业,或者把他们的技能用到其他地方;另一方面,这样的破坏效应也伴随着资本化效应:对新商品和新服务需求的增加,会催生全新职业、业务,甚至是全新行业。

作为人类,我们的适应力和创造力都非常卓越,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资本化效应取代破坏效应的时机和程度,以及这种取代会有多快发生。

关于新兴技术对就业市场的影响,人们的观点基本上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乐观观点,他们认为工人被技术取代后就会找到新的工作,而且技术也会激发新一轮的繁荣;另一派则认为技术会导致大范围的失业,从而导致社会和政治冲突加剧。历史告诉我们,最终的结果会介于两者之间。问题是,我们应该采取何种措施让结果朝着更积极的方向发展,同时帮助处于转型期的那些人?

技术创新总是会淘汰部分工作,但是技术创新又会以其他形式或者在其他地方提供新的工作机会。以美国的农业为例,在19世纪初,90%的劳动力都在从事农业,但是今天这个比例不足2%。不过美国农业人口的巨幅下滑是一个相对平稳的过程,其社会破坏力相当小,只在局部地区出现了失业情况。

应用经济就是创造新就业机会的案例,这个经济模式开始于2008年,当时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决定让外部开发者为iPhone手机开发应用。截至2015年年中,全球应用经济产生的收入规模预计就超过了1 000亿美元,高于已经存在一个多世纪的电影行业的收入规模。

技术乐观者会问:如果从过去推测现在,为什么这一次就不同了呢?他们承认技术的颠覆性,但是他们也声称,技术最终都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社会财富,这反过来又会扩大人们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进而催生更多的新工种来满足这些需求。这个观点的实质是:人的需求和欲望无穷无尽,所以满足需求和欲望的过程也无穷无尽。除了正常的衰退和偶尔的萧条,所有人都可以找到工作。

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这一点呢?它对我们未来又有什么启示呢?有早期迹象表明,许多行业和工种均已出现可以替代人工的创新技术,在未来数十年,人工很可能被这些创新所取代。劳动力被取代

许多工种已经实现了自动化,尤其是那些需要机械重复、精准操作的体力工作。许多其他工种也会逐步实现自动化,因为计算能力在持续快速增强。即便是像律师、金融分析师、医生、记者、会计师、保险承保人、图书管理员等各种不同的职业,也可能部分或全部实现自动化,而且这一天会比大多数人的预期来得早。

到目前为止,我们看到的证据是:相较于以前的工业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创造的就业机会似乎变少了。牛津大学马丁学院的技术与就业项目评估显示,21世纪之初在美国尚未出现的那些行业,现在只接纳了0.5%的就业人数,这个百分比远远低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新生行业分别接纳的大约8%和4.5%的就业人数。美国近期的一次经济普查也验证了这一点,揭示了技术与失业之间的关系。普查结果显示:信息和其他颠覆性技术的创新是通过取代现有人工来提高生产效率,而不是创造新产品从而需要更多人力参与制造。

经济学家卡尔·贝内迪克特·弗雷(Carl Benedikt Frey)和机器学习专家迈克尔·奥斯本(Michael Osborne)是牛津大学马丁学院的两位研究人员,他们量化了技术创新对失业的潜在影响,并根据自动化发生的概率,对702个职业进行了排名,涵盖了自动化风险最低(0分表示完全没有风险)和自动化风险最高(1分表示该工作存在被某23种计算机替代的一定风险)的职业。我在表3–1中介绍了自动化风险最高和最低的部分职业。表3–1 自动化风险最高和最低的部分职业资料来源:卡尔·贝内迪克特·弗雷和迈克尔·奥斯本,牛津大学,2013年。

这项研究得出结论说,在未来10~20年,美国47%的就业人口可能会面临失业风险。相对于此前工业革命对就业市场的改变,本次工业革命对就业市场的破坏范围更广,速度更快。此外,就业市场两极分化的趋势更为严重:认知性和创造性强的高收入工作机会和体力性的低收入工作机会都会增加,但是常规性和重复性的中等收入工作机会将会大幅减少。

有趣的是,劳动力被取代不仅是因为算法、机器人和其他非人资产能力的增强。迈克尔·奥斯本还注意到,自动化发展的另外一个关键因素是企业近年来在努力更准确地定义并简化它们的工作,以便它们在外包这些工作的时候对其进行“数字化”处理(比如利用亚马逊的网络众包平台“土耳其机器人”)。通过简化工作,算法就可以更好地替代人类,因为各项准确定义的独立任务更便于监控,也可以产生更多更高质量的任务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更优质的数据库,进而让算法可以替代人工开展工作。

在思考自动化和劳动力被取代现象的时候,关于技术对就业和未来工作的影响,我们应该避免让自己的思维走向极端。弗雷和奥斯本的研究显示,第四次工业革命将必然对全球就业市场和职场产生重大影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会面临人与机器对抗的困境。当前的变革是由数字、物理和生物技术的结合推动的,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结合会增强人类能力和认知力,这意味着领导们要对员工进行培训,并开发相关学习模式,让员工可以与那些能力、互联程度和智力水平越来越高的机器一同工作。对技能的影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