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知的外国将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4 14:49:27

点击下载

作者:冯志远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必知的外国将帅

必知的外国将帅试读:

前言

军事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大和稳定的象征,在国家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军事知识,是我们每一个人光荣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进行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

军事知识所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我们只有分门别类地进行了解和掌握,才能全面而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

军事科技是一切科学技术的先锋,能够极大地促进基础科技的发展。军事战争既有保卫和平反对侵略的正义战争,也有进行武力占领践踏正义的侵略战争,但不论什么战争,都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我们都应当避免发生。军事人物既有和平的护卫者,也有发动战争的恶魔。无论是军事领袖,还是元帅将领或英雄,他们都是人类和平的守护神,是人类正义的化身和良知的体现,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大无畏的精神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和发扬,让其精神永垂不朽。军事历史是我们了解人类发展的主要窗口。军事与政治向来是相伴相随的,军事历史是政治历史的演绎,也是政治历史发展的高潮。任何一个朝代或者一个国家的开始与终极,都是伴随着军事战争的开始或终极。军事历史使政治历史更加集中与清晰,更加丰富与生动。

青少年若想培养自己的军事爱好,必须从多方面去了解军事知识,学习军事历史,掌握军事动态。这样才能对世界军事形态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并为维护和保卫世界和平作出自己的贡献。

为了使青少年军事爱好者对军事知识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我们特地编写了这套“青少年军事爱好培养”共10册,分别是:《必懂的军事知识》、《必谈的军事之谜》、《必知的战机舰艇》、《必知的导弹火炮》、《必知的战车枪械》、《必知的武器前沿》、《必知的中国战争》、《必知的世界战争》、《必知的中国将帅》和《必知的外国将帅》。

以上各册图书内容全部为青少年培养军事爱好必备知识,内容系统全面,并根据具体内涵进行相应归类排列,是青少年培养军事爱好的最佳读物,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可读性和知识性,是青少年培养体育运动爱好的配套系列读物,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收藏和陈列。

地米斯托克利

公元前494年,在古希腊的雅典城正在上演一出名叫《米利都的陷落》的戏剧。这部戏轰动了整个雅典城,因为它描写的就是不久前发生在米利都城的惨剧,目的是要唤起雅典民众对波斯的仇恨。

地米斯托克利正是这部戏的坚决支持者。他在观众的欢呼声中走上舞台。他是个身材高大、满腮浓须的青年,两眼闪射着坚定睿智的光芒。“公民们,你们刚才目睹的不是戏剧,而是不久前在米利都发生的活生生的惨剧!”地米斯托克利以洪亮激动的声音说,“由于舞台的限制,这里所表现的希腊同胞的苦难,不到实际的十分之一,而波斯人实际犯下的罪行,更是这里所表现的一百倍,一千倍!”

地米斯托克利开始历数几十年来波斯侵略者对希腊民族犯下的罪行,同时历数波斯人遭受的一次次失败,指出他们并不是不能被打败的。他最后激昂地说:“我听说波斯王大流士对雅典援助小亚细亚的希腊同胞切齿痛恨,他命令奴仆们在他每顿饭前都要大呼三次:‘国王,记住雅典人!’因此想要妥协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对大流士的威胁只能用两个字回答:战斗!战斗!战斗!”

剧场里顿时响起雷鸣般的呐喊,“战斗!战斗!战斗!……”《米利都的陷落》的上演和地米斯托克利成功的鼓动,使执政者中的主和派非常恼火,他们以违反禁令为由,对剧作家弗吕尼霍斯课以重额罚金,并找地米斯托克利的岔子,想把他驱逐出境,但广大民众不答应。相反地,地米斯托克利却因此声誉鹊起,被人们称为“反波斯的斗士”。

公元前493年,也就是《米利都的陷落》上演的第二年,地米斯托克利由于民众的拥护,当选为该年度执政官,朝他建立丰功伟业的宏伟目标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要达到这一步,对一个并非出身名门望族的青年来说是很不容易的。地米斯托克利大约生于公元前528年,他的父亲虽然富有,但不属于雅典最显赫的家族,他的母亲来自异邦,不是雅典公民的后裔,地米斯托克利因此在青少年时曾遭受名门贵族子弟的种种歧视,但这些歧视并未使他消沉,反而成了他奋发向上的动力。

他从小就聪慧过人,能言善辩。别人的歧视更使他勤于思索,由此养成工于心计、注重实际的性格。课业之余,他不是思索问题,便是演习起诉和答辩,而对他认为用处不大的功课,则采取敷衍了事的办法,并不在乎成绩的好坏。此外,他还像每个希腊男子一样,锻炼身体,学习武艺。他的老师对他从小就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毅力和才能感到惊奇,一直注意地观察他。最后,老师得出结论说:“这个小孩将来一定会成为伟大的人物,或者造福,或者作乱。”

这个小孩的将来已经到来了,对雅典人民来说,幸运的是他选择了前者。

公元前490年9月12日早晨,得到一千布拉底重步兵支援的雅典军,在地米斯托克利和卡利玛科斯等将军率领下,向波斯军发起了勇猛的攻击。他们以一个个方阵组成的横线快步向山坡下前进,途中又加速变为跑步,高声呐喊着冲向敌营。这是米太亚得的战术,他要以快速的、先发制人的冲锋使波斯人的弓箭和骑兵失去作用。

这突然的袭击使波斯军很感意外,不过他们仍未警觉,认为希腊军人数这么少,竟敢轻率地发动进攻,这无异于自取灭亡。他们仓卒地列阵应战,还不及做好全部准备,希腊军已冲到面前。

马拉松战役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希腊各城邦人民,使他们懂得:只要团结一致,敢于斗争,是可以战胜强大的侵略者的。马拉松战役也是地米斯托克利参加的第一次大战,他从米太亚得身上学会了不少指挥战争的艺术,为以后担当大任准备了条件。

在雅典人欢庆胜利的时候,波斯人时刻想着向雅典人复仇,大流士把马拉松的失败引为奇耻大辱,他决心御驾亲征,把那些不服从的希腊城邦踏为平地。波斯大军涌进了雅典城,这个当时世界上文明程度最高的城市陷落了。

雅典人返回故里,发现他们世代居住的城市已成了一片焦土瓦砾。地米斯托克利号召居民重建雅典,并提议增修一条从雅典到比雷埃夫斯港的滨海长城。他的用意还不完全是为了对付波斯人,也是为了防备斯巴达人对雅典的觊觎。他以他的政治经验和眼光预见到,随着波斯势力逐渐退出欧洲和爱琴海,斯巴达和雅典为争夺希腊的霸主地位,势必要发生冲突甚至导致战争。果然,斯巴达人立即对此做出了反应。他们派来一个代表团,建议雅典不要重修城垣,更不要修筑滨海长城。理由是万一落入波斯人手里,反而成了敌人的要塞。地米斯托克利洞察了斯巴达人的用心。斯巴达陆军异常强悍,并以方阵作为主要作战形式,所以他们是没有城墙的,有城墙反而会妨碍陆军的行动。雅典陆军不是斯巴达人的对手,没有城墙斯巴达人岂不是可以长驱直入吗?但如何对付斯巴达的要求呢,搞不好可能导致反波斯同盟的破裂。地米斯托克利思虑再三,决定用计。

按照地米斯托克利的建议,雅典政府“客客气气”地留住斯巴达代表,其实是作为人质。同时,地米斯托克利独自启程前往斯巴达。他到达那儿后,却不马上会晤斯巴达政府,借口说要等代表团其他成员到后再举行会谈。这边雅典政府动员了所有能工巧匠,日夜修筑城垣和滨海长城。等工程接近完成,足以抵御外敌入侵时,才向斯巴达派出代表团的其余成员。地米斯托克利这时才向斯巴达人说,他认为雅典修筑长城,无论对雅典自己,还是对其他城邦,都是有利的。因为只有在力量均等的基础上,才能平等地讨论共同的利益。斯巴达政府见木已成舟,对手又是他们最为尊敬的地米斯托克利,只好隐起内心的不满,让雅典的代表回国。

地米斯托克利以斯巴达人所褒奖他的“机智”,成功地愚弄了斯巴达人。滨海长城建成后,极大地加强了雅典的防御力量。在以后的战争中,它成了抵御外敌海上入侵的坚固要塞和雅典海军作战的重要依托。雅典的海上地位因此大大加强了。

亚历山大

横征三大洲

亚历山大大帝是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军事统帅之一,他的一生就是不断扩张征服的一生。从公元前334年至公元前324年的10年间,亚历山大率军横行各地,扬言要直捣世界的尽头,他凭借武力建立起了一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古代最早最庞大的帝国。

只要看看世界地图上有多少个亚历山大城,你就可以知道亚历山大的大军铁蹄践踏过多少地方,他将多少古老、文明的地区置于自己的帝国范围内。他从希腊北部的马其顿出发,铲平希腊全境,征服小亚细亚,收服埃及,击灭庞大的波斯帝国,使号称“万王之王”的大流士三世凄惨死去。

最后亚历山大越过开伯尔山口,大军前锋直抵印度河流域,至此,在罗马帝国之前,古代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征服帝国出现了,亚历山大大帝成为古代世界最伟大的征服者,他在短短的10年里建立起来的辉煌业绩是无人能企及的。罗马帝国是古代唯一能与亚历山大建立的帝国相提并论的,也许罗马帝国更伟大,但不要忘了,罗马帝国的建立是花了3个世纪才建立起来的。

100年后在东方崛起的秦帝国也许能与亚历山大的帝国相媲美,秦王政也是在短短的10余年时间里横扫六合,一匡天下,建立起东至大海,北至大漠、瀚海,西迄河洮,南至南越的秦帝国。二者的最大区别在于,亚历山大及其建立的帝国后继无人,后来的历史中再也没有人达到亚历山大的高度,创建一个直抵印度的跨三大洲的帝国,而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却后继有人,中华帝国在秦帝国的基础上一步步扩大,不断地走向强盛。

亚历山大大帝的伟大征服是依靠他天才的军事才能,他是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其一生东征西讨,从未遭遇败绩,就此来说,他是历史第一人,拿破仑曾对其倾心不已,他认为:“亚历山大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天才”。

从与希腊人决战的凯洛尼亚战役开始,亚历山大在其10余年的军事生涯中,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与波斯军队的3次大会战,尤其是两次与大流士三世的直接交锋,更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亚历山大大帝的军事天才:伊苏斯大战中,大流士三世率16万波斯军队与亚历山大的三万余马其顿一希腊联军对阵,大流士三世将强大的雇佣兵配置在军阵中央,并辅以波斯青年军,以对抗著名的马其顿的方阵;波斯军的左翼是步兵,战斗力稍弱,其旨在牵制敌军,右翼是精锐的骑兵,其作用在于突破敌军左翼,从侧面攻击马其顿方阵,冲乱敌军阵脚,击溃敌人。

针对大流士三世的部署,亚历山大在队伍行进中果断做了调整,他从右翼抽调出部分骑兵,以抵挡波斯右翼的冲锋,以防敌人形成突破,自己则亲率最精锐的骑兵向波斯军最薄弱的左翼发起攻击。战争过程显示了亚历山大临场决断的英明,正是亚历山大指挥的右翼骑兵击溃了波斯军左翼,掩杀波斯军的中路造成混乱,使得大流士三世惊慌而逃才改变了战局。此战极为辉煌,波斯军16万人几乎全军覆没,而亚历山大的军队仅阵亡450人,伤4500余人,可以说这完全是一个奇迹。在决定性的高加末拉大会战中,在10倍于己的波斯军队的攻击下,亚历山大发现了波斯军冲锋造成的阵形缺口,亲率精锐骑兵冲杀,再次导致波斯军阵脚不稳,大流士三世又一次仓皇而逃,大势由此而定。亚历山大的军事远征充分展示了其个人的军事天才,同时也是古希腊军事学术发展的最高阶段。

亚历山大是一位伟大的军事艺术的缔造者:他增加军队两翼的密度以提高其攻击力,以减轻马其顿方阵的压力;他使骑兵成为战争中的决定性突击力量和机动力量,创立了多用途的新型骑兵队伍,可以称得上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位骑兵指挥大师,他制定了战斗队形中各部分的机动和协同作战的原则,他还制定了骑兵战术原则,被恩格斯称为“历代最优秀的骑兵指挥官之一”。亚历山大的军事思想与指挥艺术成为人类军事史上的瑰宝,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军事家,其军事成就足以彪炳青史。传播希腊文化

当然亚历山大大帝也并非仅以其赫赫武功闻名于世,他也是一位极有头脑、极有作为的统治者,他一手缔造的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对于当时东、西方的文化及经济交流与联系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亚历山大自幼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伟大的哲人亚里士多德就是其授业老师之一,所以,在亚历山大大帝的身上留下了希腊文化的深深的烙印,他的征服同时也是希腊文化的一个对外传播过程。

有的历史学家认为,亚历山大大帝希腊化了东方,这无疑是一种夸大之辞,因为在此之前,巴比伦地区及埃及就有了不少的希腊人,但毫无疑问的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远征,加速了希腊文化的传播。

当时跟随亚历山大远征的还有一大批希腊文化的精英,他们向亚历山大献计献策。亚历山大深受希腊城邦制的影响,在其东征的过程中,他建立了大约70多座城池,这些城池多位于战略要地,亚历山大希望这些新建的城市能萌发出希腊文明的幼芽。

这些城池中最著名的当属埃及的亚历山大港,此城自建立时起,就成为一座繁荣、伟大的城市,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亚历山大的努力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小亚细亚及环地中海的中近东地区出现了希腊化,如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它完全是一个希腊人的世界,亚历山大港也藏有无数的希腊文书籍,成为古代的文化中心。可以说,希腊文明的传播、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是亚历山大大帝最重大的建树,其征服的意义就在于此。

亚历山大还在其征服的帝国范围内统一货币,推行希腊的货币,这对于加强帝国范围的经济联系具有重大的意义,东、西方间的经济联系在此基础上大大加强。亚历山大的征服使整个东地中海文明世界统一在一起,原有的地中海商贸往来更为频繁,东地中海经济体更为发展,遥远的东方的物品也开始大量地流向帝国的发源地希腊,亚历山大大帝的远征第一次打开了东、西方直接交流的通道。

亚历山大的另一伟大之处在于,他主张整个帝国实现平等与民族团结,其治下的各族人民都是平等的伙伴而不是征服者与被征服者。其帝国行政系统中有大量的被征服者,其赖以自雄的军队也由多民族组成,波斯人成为另一兵力来源。亚历山大为消除隔阂,迎娶了异族女子,其中就有大流士三世之女。亚历山大的这一行为及其平等的思想为后世所称誉,英国历史学家威廉·塔思称赞道,亚历山大标志着人类思想上的一次革命。

汉尼拔

汉尼拔(公元前247年~前183年)是迦太基(今北非突尼斯东北部)将领哈米卡·巴卡的长子,自9岁起随父远征西班牙,从父亲那里学会了指挥作战的本领。他有良好的文化素养,通晓希腊、拉丁等多种语言,对希腊战史造诣颇深。公元前221年任西班牙地区迦太基军统帅时,才25岁,汉尼拔的一生,几乎全部在迦太基与罗马争夺西地中海霸权的战争中度过。

西庇阿

率罗马军攻入迦太基本土后,奉命回国救援。在扎马战役(公元前202年)中被罗马人击败。战后,继续统领迦太基军队。公元前196年当选为最高行政官员之一。由于积极革新政府,引起国内政敌和罗马权贵的畏忌,被迫于公元前195年亡命叙利亚,协助叙王安提柯三世同罗马作战。失败后隐居于小亚细亚,又遭罗马人迫害,由于惧落敌手而服毒自杀。

公元219年春,当汉尼拔完成了对罗马人作战的一切准备后,便率军越过希伯鲁斯河,进攻罗马在西班牙的同盟者萨贡托城。萨贡托人遭到汉尼拔突袭后,匆忙派遣了一个使团到罗马去。罗马元老院警告汉尼拔不要侵犯萨贡托城。汉尼拔不但拒不接受罗马的最后通牒,而且责备罗马人干涉萨贡托内政。公元前218年春,罗马正式对迦太基宣战,第二次布匿战争从此开始,汉尼拔梦寐以求、以战雪耻的时刻终于到来。

公元前218年9月初,汉尼拔率军来到阿尔卑斯山麓,当时经过33天艰难行军,汉尼拔率军终于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境内。

汉尼拔以史无前例的壮举,如此神速地出现在意大利,犹如兵从天降,使罗马人毫无思想准备,无不惊慌失措。经过短暂休整后,汉尼拔率军进至波河左岸,在这里他第一次遇到了罗马军队的阻击。

公元前217年早春,汉尼拔选择皮斯托里亚和佛罗伦萨之间的托斯坎纳沼泽作为前进的道路,开始秘密进军意大利中部地区,迦太基军队4天3夜不间断地在齐腰深的水里行军,出其不意地绕过罗马重兵设防的阵地,踏上了通往罗马的大道。罗马执政官万万没想到汉尼拔会选择这条进军路线,被迫仓猝改换自己的阵地,连夜尾追至特拉西美诺湖。特拉西美诺湖北岸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湖的谷地,只有一条十分狭窄的隘路从这里通过。善于利用地形的汉尼拔选择此地设下伏兵。

战斗实际上变成一场可怕的屠杀,不到3个小时便结束了。夫雷密尼阿斯及其部属2万人当场阵亡,数千人被俘,只有6000人冲出谷地,逃入附近一个村庄。在汉尼拔官兵重重包围和一片“缴械留命”的呼喊声中,完全丧失抵抗能力的罗马人全部举手投降。

公元前216年8月2日,汉尼拔在意大利东南沿海的坎尼地区,与罗马军激战,战至天黑,罗马军被歼7万余人,被俘约1万人,只有300多人逃走。亲临前线指挥的罗马执政官伊米里亚斯阵亡。汉尼拔军伤亡仅6000人左右。从此,汉尼拔威名大震,致使继起的罗马执政官和军事统帅都不敢同汉尼拔正面交锋。

汉尼拔是著名军事统帅,世界古代史上杰出军事家、战略家、谋略家。汉尼拔的一生,几乎全部在迦太基与罗马争夺西地中海霸权的战争中度过。他具有战略眼光,足智多谋,用兵不拘陈规,经常以出人意料的行动实现其战略意图,曾孤军深入敌国,横扫意大利,威震罗马,取得了攻克大小城池400余座的辉煌战绩。西庇阿

西庇阿(约公元前235年—公元前183年),古罗马统帅。因在罗马同迦太基争雄的布匿战争中战功卓著和在非洲迦太基本土(今突尼斯)结束第二次布匿战争而获“阿非利加西庇阿”称号,史称老西庇阿,有良好的文化素养,一向以机智果敢闻名。公元前218年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时,随父(罗马执政官)抵御迦太基军的进攻。公元前216年,在迦太基统帅汉尼拔围歼罗马军的坎尼之战中侥幸逃生。他以敌为师,认真研究汉尼拔的治军作战方略。公元前210年至公元前206年,任远征西班牙的罗马军统帅,以奇谋和巧妙的战法屡败迦太基军,征服西班牙各部落,肃清了迦太基在西班牙的势力。凯旋回国后,被选为公元前205年的执政官,次年率军远征迦太基本土,公元前202年在扎马会战中击败汉尼拔率领的迦太基军。公元前199年任监察官,居元老院首席。公元前194年,再任执政官。晚年离开罗马城,死于卡姆帕尼亚庄园。

西庇阿在军事上善于夺取战略主动权,注意争取同盟军。对敌作战攻其不备,长于使用骑兵,选择有利战机。他的统帅艺术受到西方历代名将的重视。

公元前211年,罗马军队从西西里岛赶走了迦太基人,但在西班牙却遭到惨败。西庇阿便率领罗马军渡海向西班牙进军。于公元前210年在艾门波流门(安普利亚斯)登陆,登陆后,他发现在西班牙的迦太基军队兵力分散,各据一方,而且,新迦太基城防守空虚。于是,西庇阿集中优势兵力,向敌兵力空虚的新迦太基城采取了突然袭击,一举攻克该城。进城后,西庇阿立即释放了拘留在该城中的西班牙人质,并送给他们刀剑。这一行动赢得了当地人民的好感,扩大了罗马军的影响。至公元前206年秋,整个西班牙归顺罗马。

西庇阿将迦太基人从西班牙驱逐之后,他认为迦太基军队的势力仍很大,决不能因为一时的胜利而掉以轻心。于是,他采取利用矛盾、联盟结友的战略,打击汉尼拔。迦太基受到西庇阿接二连三地打击后,一面同罗马签订了暂时休战的和约,一面固守迦太基城和乌提卡城。与此同时,紧急召回远在意大利南部的汉尼拔军和北部高卢境内的马哥军,企图挽回败局。然而这正是西庇阿所要达到的目的:使汉尼拔撤出意大利,调回本国,然后彻底打败汉尼拔。

公元前203年6月,汉尼拔率军2万撤回迦太基本土,对部队进行了整顿,并向迦太基城靠拢,对迦太基城南侧的西庇阿的军队形成了南北夹击之势。迦太基当局见形势对己有利,便拒绝批准和约,并拘禁了罗马使臣。

西庇阿见汉尼拔来势凶猛,遂断然决定解除对迦太基城和乌提卡城的围困,率军向马格拉达斯河上游进军,深入迦太基内陆,借此摆脱腹背受击的不利局面,并诱使汉尼拔军改道西进,伺机决战。公元前202年秋,西庇阿率军切断了迦太基城的主要粮食供应来源,使迦太基城居民大感恐慌。因此,迦太基元老院命令汉尼拔立即对西庇阿采取作战行动。正在陆续北上的汉尼拔军只好改变行军路线,调头向西朝内陆方向进发,疲于奔命地追赶西庇阿的军队,这恰恰中了西庇阿的圈套。西庇阿率军转移到扎马地区后,选择了有利的战场,迫使汉尼拔军处于既缺水源、又无壁垒依托的不利境地,将其歼灭。战后,罗马与迦太基缔结了有利于罗马的和约。

西庇阿是古罗马著名的军事统帅,有良好的文化素养,作战机智勇敢,为古罗马立下汗马功劳,他的军事谋略为历代人所推崇。

斯巴达克

公元前1世纪初,罗马已是一个领土相当广袤的奴隶制大国。在连绵不断的对外战争中,数以万计的战俘变成了奴隶,罗马到处都建立起大规模使用奴隶劳动的大庄园。

在罗马元老贵族的暴虐统治之下,奴隶的命运悲惨之极。法律规定,奴隶主对奴隶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奴隶主为了尽快收回买奴隶所花费的成本,便挥舞着皮鞭强迫奴隶一刻不停地劳动。在他们眼里,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为防止奴隶逃跑,奴隶主给奴隶戴上沉重的脚镣,套上坚固的项圈,圈上还写着:“抓住我,不要让我逃跑。”奴隶没有婚姻权,只有少数人才有这个机会,奴隶所生的子女,也被看作奴隶主的财产。老弱病残的奴隶,不是被卖掉,就是被送到台伯河中的一个荒岛上活活地冻饿而死。年轻力壮的奴隶也只有在监工的鞭笞下,一刻不息地劳动,直到死了为止。

处境最为悲惨的奴隶是角斗士。角斗是罗马统治者的一种最野蛮、最残酷的娱乐。罗马政府还专门建造了巨大的角斗场,如弗拉维半圆形角斗场,可同时容纳50000人观看角斗。经过专门训练的角斗士,被奴隶主强迫着手握利剑、匕首,两两相斗,或者是与饥饿的野兽格斗,以此让奴隶主观赏取乐。一场角斗的人数,起先只有几对,后来增至几十对,最多达到300多对,奴隶主在血流成河的搏杀中得到变态的娱悦。当角斗快要结束时,奴隶主以手势决定角斗士的命运:如果大拇指朝上,则打胜的角斗奴可以留下性命;如果大拇指朝下,则被残忍地杀死。角斗场上还设有专门的人员检查被打死的角斗奴,用烧红的铁猛刺死者,看他是否真正死去,倘若还有动静,就用沉重的大锤把他活活打死,扔掉。

血腥的统治使奴隶们忍无可忍,起义的火种一触即发。

斯巴达克,这个“具有高贵的品格,为古代无产阶级的真正代表”的英雄人物就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了。他本是色雷斯人。色雷斯位于巴尔干半岛东南部,濒临爱琴海和黑海。当罗马进兵北希腊时,色雷斯人奋起反击。斯巴达克参加了战斗,不幸被俘,最初在罗马辅助部队中服役,因不甘驱使,多次逃亡,而被卖为奴隶。他有魁伟的身材,健康的体魄,英俊的面貌,而且臂力过人,卡普亚的一所角斗士学校将其买下做了角斗士。

角斗士非人的待遇令斯巴达克忍无可忍,他决计率领同伴逃出牢笼。他说:“宁可为自由而战死于沙场,决不为敌人取乐而丧身于角斗场。”在他的激励之下,200多名角斗士串联起来,秘密商议起义计划。

不幸的是,由于叛徒告密,斯巴达克不得不果断采取行动,即刻提前率领七八十名角斗士以厨房里的刀叉、棍棒为武器,杀死卫兵,逃出了城市,一直奔到几十里以外的维苏威火山。在路上,他们截获了好几辆运载角斗武器的大车,装备了自己。就这样,公元前73年夏,震撼历史的斯巴达克大起义爆发了。

在意大利西南部的维苏威火山上,起义军安营扎寨,他们选出了三位领袖:斯巴达克为首领,高卢人克利苏克斯和日耳曼人恩诺马乌斯为副将。维苏威火山濒临那不勒斯湾,地势险峻,除一条崎岖小路可通山顶外,到处都是悬崖峭壁,易守难攻。起义军在这里积蓄着力量,并且不时走下山来,在附近的坎佩尼亚平原惩罚奴隶主,解放奴隶。

很快,许多奴隶和农民闻讯从四面八方投奔而来,起义队伍迅速扩大到1万多人。他们不仅在短短几个月内缴获了当地驻军的大量武器,而且从附近庄园里获得了大批给养。起义军纪律严明,作风良好,深得奴隶和平民的支持和欢迎。

这革命之火震撼了奴隶主阶级,他们开始惶恐不安。元老院急忙于公元前72年春派遣克罗狄率领3000名官兵包围维苏威火山。惟一的一条山路被封锁了,他们以为这样起义军会被困死山上。

斯巴达克临危不惧,他发出响亮的号令:“宁可战死,不愿饿毙。”形势十分严峻。起义军却出奇制胜,他们用山上的野葡萄藤编成绳梯,一直垂到谷底,顺着这绳梯到达了山底。趁着夜黑风高,起义军在斯巴达克率领下悄悄绕到敌人背后,一声令下,发起猛攻。敌人丢盔弃甲,溃不成军。克罗狄败逃而走。

斯巴达克起义军经过维苏威一战,声名大震,更多的人投奔而来。斯巴达克把扩大的军队整编为投枪兵、主力兵、后备兵和骑兵四大部分。随后,他们逐步控制了坎佩尼亚平原。在分析了敌我力量对比之后,斯巴达克认为,要在罗马国家的心脏地区建立巩固的奴隶政权,是比较困难的。因此,他计划把起义军带出意大利,摆脱罗马的奴役。进军路线设置为:穿越坎佩尼亚平原,抵达亚得里亚海岸,然后沿着海岸线北上,再翻越横亘在意大利北部的阿尔卑斯山,进入罗马势力尚未达到的高卢地区,在那里建立起奴隶的乐园。

公元前72年秋,斯巴达克大军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元老院急忙派遣行政长官瓦里尼乌斯率领两个军团共12000人前去阻截。起义军针对瓦里尼乌斯的分进合围战术,制定出选择敌人薄弱环节,集中精兵逐个击破的方针。

交战开始了,斯巴达克精兵杀向瓦里尼乌斯副将博利乌斯带领的2000人马,并且迅速取胜。继而,起义军把矛头转向前来增援的科辛纽斯副将。科辛纽斯不仅全军溃败,而且命丧沙场。起义军节节胜利,但由于连日作战,需要适当休整。瓦里尼乌斯便借此时机,把起义军逼到一处荒无人烟、道路崎岖的山区角落里,并筑垒挖堑,妄图置起义军于死地。

此时的起义军缺粮少兵,精疲力尽,再加上天气寒冷,形势非常危急。然而斯巴达克召开紧急军事会议,策划出了一个巧妙突围的计策:夜里,起义军在营寨门前钉上一些木桩,把敌人丢下的一具具尸体绑在上面,旁边点起篝火,远远看去就像哨兵在站岗放哨,并且留下一名号兵按时吹号。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悄悄地撤离了营寨,他们沿着瓦里尼乌斯认为无法通行的山路迅速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天亮之后,瓦里尼乌斯方知中计。他气急败坏地率军追击,不料起义军早已选择有利地势,设下埋伏,沉重打击了敌人。

起义军威震四方,又有大批奴隶带着马匹投奔而来。斯巴达克日夜督造武器,实行严格的军纪,平均分配战利品,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禁止军队抢劫,在征集军需物资和武器时,都给以十足的偿付。正当起义军风头正劲之时,领导层发生了意见分歧。克利克苏斯不同意斯巴达克主张的翻越阿尔卑斯山出境,他坚持让起义军留在意大利同统治者斗争到底。最终他们分道扬镳,克利克苏斯率领3万人马离开了斯巴达克。

公元前72年冬天,克利克苏斯率领的起义军在阿普里亚的加尔干诺山附近同罗马元老院派出的格里乌斯军队相遭遇。一场血战之后,终因寡不敌众,克利克苏斯英勇牺牲,军队损失大半。余下的人又重归了前来救援的斯巴达克义军。

由斯巴达克率领的一支起义军经过辗转奋战,历经艰难终于冲破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胜利到达了阿尔卑斯山下。队伍发展到了12万人。此刻,再也没有敌人的围追堵截了,只要翻过山去,胜利就实现了。然而,阿尔卑斯山高耸入云,山顶终年积雪,气候恶劣异常,起义军辎重繁多,要想翻越大山,绝非易事。而且此时的起义军斗志昂扬,信心倍增,他们认为自己有足够的力量战胜罗马的奴隶主。因此,斯巴达克又改变了进驻山北高卢的计划,掉转头来,挥师南下,直捣罗马。

惶恐的奴隶主得知消息后,慌忙召开了元老会,他们推来推去,谁也不敢担当重任。最后,手段强硬、狠毒无比的大奴隶主克拉苏出任了新执政官,他被委以“狄克推多”(意为独裁者)的大权。为整饬军纪,扭转败局,他实行了残忍的“什一抽杀律”,即把临阵脱逃的士兵分成10人一组,以抽签的方式每组处死一人,顿时有4000名士兵丧生。同时,克拉苏把兵力增至10万人。

克拉苏以为起义军会进攻罗马城,因此在相关大道上设下重兵,妄图歼灭起义军。然而,斯巴达克绕过罗马城,指挥义军纵穿意大利半岛,准备渡过摩萨纳海峡,占领富于战斗传统的西西里岛,以便与罗马统治者作长期的斗争。但是,这个计划却失败了。原来,为了解决渡海问题,起义军曾与西西里海盗达成协议,租用船只,但由于西西里总督维里斯收买了海盗,结果起义军上当受骗,船只落空。斯巴达克不得不再次率军北上。

而此时,狡猾阴险的克拉苏为了将起义军困死在半岛南端,命令士兵在布鲁提伊半岛的最狭窄地带挖出深、宽各四五米的一条深沟,长达50余公里,还用挖出来的土筑成一道又高又厚的土墙。起义军三面临海,一面受敌,处境相当危险。

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斯巴达克一面命令士兵们点起篝火,又唱又跳麻痹敌人,一面又率领1/3的步兵巧妙地利用树枝、柴草、泥土和敌人的尸体填平了一段壕堑,并且火速地通过了封锁线,敌人的阴谋又破产了。

脱险后,斯巴达克决定将军队带到布林的西港,从那里东渡亚得里亚海到希腊去。然而队伍内又出现分歧,两员部将公然率领12000人脱离主力,单独行动,结果被克拉苏消灭在鲁干湖畔。正当起义军急速向布林的西进发时,一支罗马军队已抢先占领了那里。起义军又一次腹背受敌。

斯巴达克深知东渡的计划已不可能,于是便果断地回迎战克拉苏。公元前71年春,阿普里亚境内,一场鏖战开始了。起义军奋勇厮杀,顽强不屈,但付出了惨重的代价,6万名奴隶壮烈牺牲了。斯巴达克身先士卒,冲在阵线最前沿。最后只剩下1万人了,他们宁死不屈。突然,斯巴达克被一名罗马军官从背后猛刺了一枪,接着,他的大腿也被刺中,跌下马来。战士们冲上前去,救出斯巴达克,并让他骑一匹快马赶快突出重围,以图大计。可是,斯巴达克毅然刺杀了那匹战马,他要与生死与共的战友一起流尽最后一滴血。他站立不稳,便屈下一只膝,手持武器,坚持到了生命最后一刻,壮烈地牺牲了。

6000名起义军俘虏被凶残的克拉苏钉死在从卡普亚至罗马沿途的十字架上。一场气壮山河的奴隶大起义就这样不幸失败了。

但是,斯巴达克起义声势之大、力量之雄厚、影响之广泛,都是史无前例的,它给予罗马奴隶主阶级以沉重的打击,震撼了罗马奴隶制的基础。这次起义代表了罗马奴隶起义的最高水平。

斯巴达克作为起义军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历史上一位杰出的领袖和统帅,表现出无比英勇的斗争精神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他的光辉形象一直激励着世代热爱光明和自由的人类勇敢地奋斗。

恺撒

恺撒约公元前100年出生于古罗马的名门望族家里。他的祖父曾当选过罗马的执政官;他的父亲先后出任过罗马大法官和亚细亚行省长官;他的母亲出身于老执政官家族。恺撒自幼就抱负非凡,幻想权力和荣誉,喜欢阅读《亚历山大远征记》。他不仅接受了完整的贵族教育,还研习了行军打仗与修辞雄辩等。这些培养了他勇敢、坚毅、充满自信的个人品德,为他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84年,不幸降临到刚满15岁的恺撒头上,他父亲突然病逝。

就在恺撒父亲死后的第二年,恺撒的姑夫,民主派的领袖人物马略的死对头、共和派的急先锋苏拉带领数万大军杀回了罗马。苏拉进入罗马城后,大肆捕杀民主派人士,并宣布马略及其支持者为“罗马公敌”,财产全部充公。恺撒的处境也岌岌可危,被迫流亡海外。

在颠沛流离、四处躲藏的艰难生涯中,恺撒的意志经受了磨炼,他养成了临危不惧、勇敢顽强的坚毅品质。这一点,在他遭受海盗绑票的故事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事情是这样的,恺撒为了提高自己的演讲能力,曾去爱琴海的罗得斯岛拜当时著名的修辞学家阿波罗·摩隆为师。在学成回归的途中他遇到了海盗,海盗们发现恺撒衣着华贵、气度不凡,便认定他是个有钱的贵族,一定大有油水可榨。于是海盗们把他扣为人质,勒索30万狄那里乌斯来赎恺撒。面对海盗的勒索,恺撒镇定自若。他不屑地笑了笑,平静地对海盗们说:“伙计们,你们未免小看我了吧。知道我是谁吗?我是恺撒!我的赎金起码可以翻一翻。”恺撒的这番话,说得海盗们面面相觑,他们觉得好奇怪,哪有被绑架者自己要求提高赎金的?莫不是碰上了个傻瓜?犹豫了片刻,海盗头目说:“好,就交60万来赎这位恺撒吧”,说完就把恺撒带到一座孤岛上,那里就是海盗的老巢。孤岛四面海水茫茫、波浪滔滔,在这里,简直插翅难逃。可是,身陷囹圄的恺撒一点也没流露出沮丧的样子,他主动地找海盗说笑打闹,把他们逗得乐不可支,有时他甚至向海盗们发表演说,教他们自己刚刚学来的演讲技巧。渐渐地,海盗们对他放松了警惕。有一天,在和海盗们逗乐之后,恺撒一本正经地对围着他的海盗们说:“伙计们,你们非法绑架我,为此,我发誓,只要我一得到自由,就会立即把你们抓起来,一个个地处死。”听完这话,海盗们又被他那严肃的样子逗得哈哈大笑。他们觉得这小子简直天真可爱,罗马当局都拿我们没办法,你能把我们抓起来处死?简直是开玩笑。可他们哪里知道,恺撒说这话是认真的。40天后,好友经过四处奔波,终于凑足赎金赎出了恺撒。恺撒一上岸,便着手准备围剿海盗的工作,朋友们劝他别去冒险,他坚定地说:“我许下的诺言就一定要实现!”最后,恺撒一举击败海盗,夺回赎金,果真处死了全部海盗。

公元前78年,苏拉死了,恺撒踌躇满志地回到罗马。

公元前77年,恺撒要求前执政官和凯旋者、前任马其顿行省总督格涅乌斯·科尔涅利斯·多拉贝拉退赃。然而多拉贝拉最终被无罪开释,但年仅24岁的恺撒敢于揭露行省总督的贪污案,震惊了整个罗马。恺撒因此在平民中获得巨大声誉。

回到罗马后,恺撒得到的第一个官职是由人民投票授于他的军团司令官职。公元前68年,恺撤任财务官。这一年,他的姑母尤莉娅去世,恺撒在悼辞中赞扬了她和马略。不仅如此,还公然抬出马略的模拟像,这是苏拉宣布马略为公敌后,马略的像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出现,这一举动再度在社会上引起极大震动。恺撒凭借追念马略,打击苏拉党羽,赢得了平民和马略老兵对他的支持,并且取得了同左右罗马政局的风云人物

庞培

和克拉苏接近的资格。

后来,恺撒征讨西班牙,颇有政绩,他征服了许多部落,并且大肆搜刮,不仅自己和部下发了财,而且源源不断地为罗马军队送去大量财富,他载誉回到罗马。在此之前(公元前62年),庞培已从东方获胜归来,元老院担心恺撒权重独裁,所以压制恺撒。不满元老贵族的庞培接近恺撒,支持其竞选。恺撒也因政治需要主动接近克拉苏。公元前60年,三人达成互相支持的协议,建立秘密的政治同盟,史称“前三头同盟”。为巩固这一同盟,恺撒还将自己14岁的女儿尤娅嫁给了年近50岁的庞培。“三头”中庞培握有兵权,克拉苏是背后有骑士阶层支持的罗马首富,恺撒在民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尽管这个同盟不巩固而且矛盾重重,然而它是“消灭贵族政权的真正的国家政变”。“前三头”政治是共和制向帝制过渡的中心环节。“前三头同盟”给恺撒带来了实惠,公元前59年,他就任执政官,期满后,又出任高卢总督。他在高卢9年,不仅为罗马开疆拓土,虏获大量财富和奴隶,而且为自己积累了雄厚的资本,特别重要的是,在征战中他锻炼出一支忠心耿耿的军队(共10个军团)。公元前53年,克拉苏死于帕提亚的战争中。因为尤娅之死,恺撒与庞培公然决裂。庞培转而投靠元老贵族。公元前49年1月7日,元老院宣布恺撒为公敌,授权庞培保卫共和国。10日,恺撒率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攻罗马,庞培逃往希腊。公元前48年6月,恺撒和庞培在希腊境内的法萨卢展开大战,庞培被彻底击败,逃往埃及,途中被人杀死。恺撒班师回罗马,被推举为“终身独裁官”,号称“祖国之父”。庞培

庞培出身于罗马的一个贵族家庭,父亲尼阿斯·庞培是一位杰出的罗马统帅。家学渊源,庞培从小就爱习武,并常随父从征。公元前87年,庞培的父亲在罗马内战中不幸遭雷击身亡。年仅20岁,从未担任过任何高级职务的庞培利用老庞培的声望,先后招募了3个军团的兵力,作为贵族派首领苏拉的资本,并协助苏拉击败了马略。为此,苏拉不仅对庞培委以军事要职,而且后来还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庞培。

庞培之父死后的第五年,苏拉派庞培进军西西里和北部非洲,征讨马略残部。庞培先率部肃清了马略派在西西里的残余势力,继而又班师转战北非。他利用当地恶劣气候采用突袭战术,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整个北非,肃清了那里的马略党人残部,并恢复了罗马对努米底亚王国的控制。

公元前80年,马略的旧部昆塔斯,塞多留,以西班牙总督的身分,煽动西班牙人掀起反罗马运动。执政的苏拉派名将梅特卢斯率罗马大军前去征讨,数年未果。苏拉死后,西班牙反罗马势力的增大,罗马元老院惊恐万状,授予庞培以西班牙总督要职,让他统治重兵远征西班牙。

公元前75年,庞培率部穿越阿尔卑斯山比利牛斯山,经过数年的艰苦奋战才最终肃清了西班牙的反罗马军事势力,结束了一直令罗马统治者惊恐不安的西班牙战争。

公元前71年,庞培率军班师罗马,适逢罗马统治者在国内组织围剿斯巴达克起义,于是庞培又协助克拉苏参与了镇压斯巴达克奴隶起义。这样,庞培受到罗马元老院对他的第二次凯旋欢迎。

庞培从西班牙凯旋归来,随之爬上了罗马执政的高位。执政官期满卸任后,庞培不甘居人之下,在罗马静待时机,以便东山再起。

此时适逢地中海地区秩序混乱,海盗活动猖獗。成群结队的海盗驾驶快船,横行海上劫持了两位罗马大法官。罗马元老院曾几次发兵清剿,都劳而无功。于是,罗马元老院不得不把清剿海盗的重任交给庞培,并授权在各行省募集军队,船只和征收军费。

公元前67年,庞培统领12万步兵,4000骑兵和270条战船,开始对地中海海盗的大规模围剿。在招降纳叛和大规模的武力镇压下,庞培仅用半年时间,剿灭地中海海盗,充分展示了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庞培在罗马的声望再一次高涨。

由于迅速地取得了肃清地中海海盗的胜利,罗马元老院倍加器重庞培的军事才能;当他还在地中海的西利西亚的时候,就推选他为小亚细亚本都王国司令官。如同地中海剿匪一样,元老院授予庞培极大权力:与东方(亚洲)国家宣战或媾和;宣布某些民族为朋友或敌人;指挥意大利本土以外的所有罗马军队。

庞培在攻占东方国家的战争中,也确实不辱使命,再次显示了其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用了不到三年时间,庞培就攻占了本都王国全境,为罗马新增加了一个比提尼亚和本都行省。就连多年来桀骜不驯的本都国王米特拉达梯本人也被庞培追剿得走投无路自杀身亡。本都国的覆灭,消除了40多年来罗马帝国的东方大患。

征服本都王国后,庞培趁热打铁,又顺势挥师向南,进一步吞并了包括叙利亚、腓尼基和翳太王国在内的叙利亚行省。至此,庞培对外扩张的气焰更是不可一世,他否认幼发拉底河是罗马疆界的极限,并企图以武力征服手段,进一步把罗马版图扩展整个中亚地区。

公元前61年11月,在外多年的庞培远征军满载着攻占东方的战利品返回罗马。为了庆祝攻掠东方国家的胜利,罗马元老院为庞培举行第三次凯旋欢迎仪式。至此庞培以东征西战,屡建奇功的辉煌战绩,使自己在罗马的威望达到了顶峰。

公元前60年,庞培与平民派领袖恺撒和克拉苏串通,支持恺撒竞选罗马执政官,由恺撒设法批准庞培所主张的老兵分有土地和东方政策议案,满足克拉苏主张的免税商在亚洲行省活动的政策。罗马三位要员在反对元老贵族派的前提下携手结成了罗马史上有名的“前三头同盟”。

公元前58年,恺撒执政官任满改任高卢总督。恺撒通过武力征服了高卢全部,一方面建立5支强大的军队,另一方面也使自己的功名威望盖过了庞培,这显然对庞培在罗马的地位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庞培对恺撒的嫉妒油然而生,于是试图通过结交元老院来钳制恺撒的势力。后来,为缓和矛盾,庞培、恺撒、克拉苏“三头”于公元前56年在伊特鲁里亚的一个名叫路卡的地方,再次结成君子同盟,支持庞培和克拉苏出任执政官,卸任后分别担任西班牙总督和叙利亚总督,支持恺撒在高卢的任期再延长5年,任期满后回罗马任执政官。

公元前55年三头协议如愿以偿。但不久,克拉苏在帕西亚的征战中兵败阵亡,庞培乘机派自己的副帅前去治理西班牙,庞培同恺撒之间的权力之争加剧了。恺撒并非庸辈,他出其不意,不惜冒犯罗马传统禁令,毅然率领自己的部队于公元前49年1月10日越过高卢同意大利交界的卢鲁河,直逼罗马,把庞培打了个措手不及。庞培招架不住,只好放弃罗马,携执政官和大部分元老逃到希腊避难。恺撒在60余天时间里一举占领整个意大利,稳定了罗马局势,紧跟着挥师西班牙,全歼庞培主力7个军团,占据了庞培苦心经营多年的西班牙基地。经过一年时间的喘息,庞培已招募到11个军团和大量由亚洲人组成的辅助部队,凭着装备完整的600艘战舰,庞培完全控制着亚得里亚海的制海权。

公元前48年8月9日,庞培率军在法萨罗城郊同恺撒的部队展开了一场大决战。恺撒的军队大约只有2.2万人,而庞培的军队则有4.5万多人,在兵力数量占有绝对优势。但庞培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忘乎所以,被恺撒“置之死地而后生”战略及埋伏战术打败,几乎全军覆没。庞培及其少数亲信虽然死里逃生,但已在希腊和意大利各地没有立足之地。在一些家人和朋友的陪同下,庞培从希腊海边乘船逃奔埃及而去。但是还没等庞培一行上岸,埃及国王托勒密十二世为讨好恺撒,指使部下乱刀把庞培砍死。

奥古斯都

奥古斯都·恺撒,原名盖乌斯·屋大维,生在一个骑士家庭,古罗马杰出的政治家,罗马帝国的创造者。

屋大维的祖父曾担任过地方官吏,父亲是元老院元老,母亲阿提娅是恺撒的姐姐尤利娅的女儿。屋大维15岁时被选入大祭司团。屋大维被选入这个团和凯撒有关,因为恺撒是当时罗马的独裁者。公元前45年秋,恺撒计划出征帕亚提时,屋大维被恺撒送到伊利里亚的阿波罗尼亚学习。公元前44年3月15日,恺撒在元老院被刺杀,挑起了罗马内战。当时的执政官安东尼,是恺撒的旧将,自命继承人。恺撒去世前不久,收屋大维为养子。自此他更名为盖乌斯·尤里乌斯·恺撒·屋大维,时年18岁。

屋大维听到恺撒被刺的消息,立即赶回罗马。屋大维作为恺撒的“养子”,赢得了一些恺撒军队的支持。但是,大部分恺撒的军队都倒向了马克·安东尼。公元前43年秋,屋大维与安东尼、雷必达在北意大利的波伦亚附近共同协商缔结了协定。这个协定是在军队的支持下定的,历史上称为“后三头”同盟。这个同盟打着“安定国家的三头政治”的旗号,在五年之内夺取了国家最高权力。后三头率领军队占领了罗马,解散了原来的政府,掌握了国家大权,在罗马实施恐怖统治,大肆搜杀,把没收的财产和土地分配给士兵。公元前42年,贵族共和派在希腊的腓力比被安东尼和屋大维的军队最后击溃。腓力比战役之后,屋大维和安东尼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公元前36年,安东尼和屋大维平分了罗马的领土。此时,安东尼和埃及女王克里奥佩特拉已坠入爱河,与此同时,屋大维不断巩固自己的地位。公元前31年,屋大维在希腊西部海岸的阿克提乌姆海战中击败了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次年,屋大维获得全局性的胜利,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相继自杀。公元前29年秋,罗马重新又统一了,屋大维成为罗马国家的惟一统治者。

公元前27年1月13日,屋大维召开元老院会议,并宣布交卸他作为三巨头之一的权利和“恢复”共和国。由于他并未仿效恺撒恢复公开的军事独裁,而是决定把国家交给元老院和人民去管理,公元前27年1月16日,心存感激的元老院授给他“奥古斯都”(意为神圣、庄严、伟大)的称号。

根据“奥古斯都”这个称号,屋大维死后将被奉为罗马的神。军权是他的一切权利的关键,是奥古斯都政权的强大支柱。作为最高统帅,屋大维有任命一切军事长官的权利。在政治方面,从公元前32至公元前23年,奥古斯都不仅连任执政官,而且在公元前19年获得了终身执政官的荣誉职务。在宗教方面,他被选为大祭司长,成为宗教的首脑。屋大维总揽了军事、政治、宗教等诸多方面的大权。元老院也受到屋大维的控制,公民大会除了形式上选举指定的高级官员外,没有任何作用。屋大维上任后,还修改了罗马的税务结构和金融制度,改编了罗马军队,建立起一支永久的海军,并组建了一支贴身护卫队——罗马皇帝侍卫队。这支侍卫队,对以后挑选和废黜皇帝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奥古斯都创立的元首制,实际上仍是君主制。

公元前30年起,在奥古斯都的领导下,罗马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昌盛、文艺百花盛开。罗马最伟大的作家霍里斯和里维等人就生活在这个时代,有人称之为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罗马帝国是古代文明的摇篮,是古代世界各民族的思想和文化融人西欧的桥梁。奥古斯都的安抚政策有效地抚平了战争给罗马带来的创伤。由此可见,奥古斯都是一位出类拔萃的政治家,他使罗马帝国成为古代最负盛名的帝国。公元14年,奥古斯都巡视南意大利时,在路上因病逝世,享年77岁。

查理大帝

公元800年的圣诞节之夜,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灯火辉煌,装饰一新。在庄严的音乐声中,一位高大魁梧、仪态威严的国王开始在圣坛前作祈祷。

突然,站在一旁的教皇把一顶金冠戴在了他头上,并带头高呼:“上帝为查理皇帝加冕,敬祝他万寿无疆和永远胜利!”其他教士和人们跟着欢呼起来。

这位查理是何许人?教皇为什么要给他加冕,称他为皇帝呢?

原来,他就是当时开始称霸西欧的法兰克国王查理。

法兰克王国的中心在今天法国的东北部,后来扩展到法国全境和周围地区。6世纪到8世纪,法兰克王国的封建制度已经比较巩固。查理的父亲最初是法兰克王国的大臣,在教皇和教会的支持下,篡夺了王位。为报答教皇,他进军意大利,把抢到的罗马附近一大片地盘献给教皇,形成了一个“教皇国”。

查理继承父位统治法兰克王国时期,更开始了大规模地扩张领土行动。查理是个典型的中世纪骑士,身材魁梧,精力过人,从不知疲劳和疾病。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战争上,据说,他曾经亲自参加了30次远征。后世流传的歌谣中把他形容成为一个神话般的人物。

公元778年,查理率大军顺利地翻越高峻的比利牛斯山脉,南侵西班牙。当时,那里是由一支从北非来的阿拉伯人建立的哥尔多瓦王国。

哥尔多瓦的军队遭到了重创,而查理的大军也损失惨重。哥尔多瓦国王提议讲和,查理军中一些将官也主张和解撤军。查理的侄子罗兰侯爵表示反对,更不同意派主和派人物盖内隆去进行和谈。但是,鉴于形势并不十分有利,查理最终没有接受罗兰的意见,派盖内隆前去同哥尔多瓦人议和。心怀怨恨的盖内隆,谈妥了议和条件,也和敌方订下密谋,暗害罗兰。

查理看到议和成功,就率大军回国,罗兰担任后卫。得悉盖内隆送来的情报,哥尔多瓦国王集结起了一支强大的部队,埋伏在险要的比利牛斯山朗塞瓦尔峡谷两侧。

夜幕降临,当罗兰的后卫部队排成长列通过隘口时,哥尔多瓦人借着夜色的掩护,居高临下,冲下山谷,包围了罗兰的部队。

最后,查理听到了那微弱的求援号音,率大军赶回峡谷。他发现,罗兰和所有的同伴都已英勇战死。

这次战事,后来被文学家加工成为一部著名的史诗,即法兰西最早的民族史诗《罗兰之歌》。它以悲壮的情节,感动了中世纪的欧洲人。

23年后,查理又一次越过比利牛斯山远征西班牙,终于吞并了山南广大地域,并任命一个儿子为该地总督。

查理一生发动侵略战争时间最长的一次,是对北方撒克逊人的征服。他以传播基督教为借口,从公元772年起,先后发动8次进攻,时间长达33年,最终征服了撒克逊人,使之成为法兰克国的臣民。

在几十年的征战之后,查理的王国已经扩大到了相当于今天的法国、瑞士、荷兰、比利时、奥地利以及德国、意大利的大部分地区,成为当时西欧空前强大的国家。而随着版图的日益扩张,查理对国王的称号已经不再满足了。

教皇立奥三世看到查理势力强大,也为便于和查理共同控制西欧,于是,就为查理举行了加冕,称他为“罗马人皇帝”。

查理欣然接受,并正式称为皇帝。从此,法兰克王国成为“查理帝国”,查理国王成了“查理大帝”。他把自己的帝国当作了古代罗马帝国的继续。

查理统治时期,曾下令教会和寺院办学,并在宫中成立学院,广泛招聘僧侣学者前来讲学。他还从中等人家和低微门弟人家中挑选子弟,与富贵子弟共同接受教育。甚至任命出身贫穷,学习优异的青年教士为主教。当然,这一时代的文化教育仍然是由教会垄断的,教育的目的也是为宗教神学服务。

查理对基督教极为热诚和虔信。他定都阿亨后,大兴土木,修建了许多金碧辉煌的宫殿和教堂。所有的大理石柱,是从遥远的罗马等地拆除古代建筑运来的,随着建筑的兴盛,绘画、雕刻等艺术也有所发展。阿亨的宫廷礼拜堂一直保存至今。

查理还派人搜集和抄写了许多拉丁文和希腊文手稿,虽然对抄本内容一无所知,但也为后代保留了许多古典作家的著作。

因为查理大帝统治的王朝叫加洛林王朝,所以后来的历史学家又把查理时代的文化称为“加洛林文化”。

查理死后不久,帝国就出现了分裂。到了公元843年,他的三个孙子各自为王,帝国一分为三。以后的西欧各国就是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东法兰克王国成了以后的德国,西法兰克成了以后的法国,东、西部之间的地区成了以后的意大利。法兰克人的语言也出现明显的分化,形成了法语、德语和其他西欧国家的民族语言。

李成桂

李成桂,出身新罗贵族。父李子春为地方豪族,任双城总管府千户。1356年,高丽攻其地,李子春投降,任东北面兵马使。1362年,李成桂袭父职,在图们江、鸭绿江方面参与抵御女真族和蒙古残余势力入侵的军事行动。不久调京任职,后到南方抵御倭寇。1371年,任知门下府事。1392年废原国王,即位登基,改国号为朝鲜。

朝鲜位于亚洲大陆东部,东面是日本海,西面是黄海,南面与日本隔海相望,北面是中国东北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

朝鲜半岛多山,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河流多向西、向南流。半岛上有丰富的矿产、森林、水利资源。

朝鲜的居民是从北面大陆移来的。公元前11世纪中期,中国的周武王伐纣后,商朝的贵族箕子不肯降周,便率领一批商的移民来到朝鲜。周武王后来把箕子封为朝鲜侯。箕子于是回国接受封号。待他回到朝鲜后,便以自己的封号为名建立了政权,首都在王俭城(今平壤)。所以也有人称之为“箕氏朝鲜”。

公元前195年,西汉一个叫卫满的燕人亡命到朝鲜。他依靠内地来此避难的数万移民的力量推翻了箕氏朝鲜,自立为朝鲜王,史称“卫氏朝鲜”。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遣使招抚卫氏朝鲜,但卫氏朝鲜不仅没有奉诏,反而出兵攻打辽东。于是汉武帝派大军一举灭掉了卫氏朝鲜。第二年,汉王朝在这一地区设置了乐浪、临屯、真番、玄菟四郡,全称为“汉四郡”。朝鲜人不服,反抗斗争不断。汉朝政府只得在20年后将这些设置撤消。朝鲜半岛处于散乱无主状态。

公元37年,朝鲜半岛北部的高句丽王公朱蒙统一附近诸部落,建立起高句丽国。公元前后,半岛南部的马韩部落建立起百济国。公元3世纪时,半岛庆州一带建立起新罗国。从而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史称“三国时代”。

三国为了扩张并吞,不断发生战争。公元4-5世纪时,高句丽最强,百济、新罗不断受到攻击。百济害怕打击,都城一再南迁,领土也日益缩小。到公元6世纪时,高句丽因为内乱和受到中国隋朝的打击,日益衰落,新罗逐渐成为三国中的强国。

公元7世纪时,新罗与中国唐朝联盟,于公元660年消灭百济,公元668年消灭高句丽。唐朝在平壤设立安东都护府直接统辖高句丽和百济旧地,并在百济扶立傀儡政权。

新罗不满唐朝的独霸,支持唐朝辖区的朝鲜人反抗,并直接出兵袭扰,迫使唐朝步步后退。公元767年,唐朝都护府迁移到辽东,新罗占据了百济、高句丽的属地。公元735年,唐朝与新罗达成边界协议,以大同江为界,以南地区归朝鲜统辖。新罗统一了整个半岛。

后来由于内乱,新罗中央政权已无力控制整个半岛,统治范围仅限于半岛东南一隅。在原属于百济和高句丽的地区,又兴起两个政权,即后百济和后高句丽。这样,朝鲜半岛形成了新罗、后百济、后高句丽三足鼎立的局面,史称后三国。

公元918年,后高丽大将王建夺位,建立高丽政权,并很快吞并新罗和后百济,使朝鲜半岛再次统一。

13世纪初,蒙古在中国北方兴起,他们先联合高丽消灭了契丹,随后又出兵攻占高丽,将其变成蒙古的一个行省。高丽国名存实亡。

14世纪中叶,元朝统治日渐衰弱。1356年,高丽乘机遣军分东西两路进攻元朝,占领我国东北的一些地方。明朝建立后,便着手收复被朝鲜所占的土地。1388年派兵到辽东。高丽国王辛祸急派大将李成桂统兵前去应战。

李成桂出身新罗贵族。他的父亲李子春为地方豪族,曾任双城总管府千户。1356年,高丽出兵进攻,李子春自知不敌,率部投降,被任命为东北面兵马使。1362年,李子春死,李成桂袭父职,在图们江、鸭绿江方面参与抵御女真族和蒙古残余势力入侵的军事行动,不久调京任职,后到南方抵御倭寇。1371年任知门下府事,参与政治活动。这次又被派往辽东前线。

明军与朝鲜军接触不久,双方议和,划定边界。从此,鸭绿江和图们江开始成为中朝两国的边界。

李成桂从鸭绿江威化岛回师开京后,发动政变,废国王辛祸,立辛昌为王。翌年又废辛昌,立恭让为王,自掌军政大权。1392年,李成桂再废恭让王,自即王位,次年改国号朝鲜,1394年迁都汉城,建立起李氏王朝。

李成桂掌握政权后,首先进行田制改革。1390年3月下令烧毁公私田籍,没收一切庄园,重新丈量全国土地。1391年颁布“科田法”,把文武百官分为18科(即等级),按科把京畿道的土地授给官僚。科田可以世袭,但不准买卖。京畿以外的土地作为“军田”,授予当地中小封建主,狩田者必须服兵役。凡得科田和军田者,以地租代替俸禄。此外,还有赏赐功臣的“功臣田”、“别赐田”,也世袭使用。其他未分配的土地为国家控制的公田,由农民耕种,农民直接向国家交纳租税和服徭役。

1401年,李成桂又颁布《经国大典》,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中央最高国家机关为议政府,下设六曹(六部);中枢机构有承宣院;军事机构轩三军府(后改设五卫都总府);废私兵,行府兵制,设“军保”,征收“军布”或“保布”,以为军事开支的财源。

李氏朝鲜的封建等级森严而又复杂。最高等级是拥有特权的统治阶级,其下是“中人”和“胥吏”两个等级,他们是属于统治阶级中的不同阶层。被统治阶级中的一般平民称良人或是常人,这两个等级的人虽然都具有人身自由,但都不得为官。再次是奴婢,他们的地位近于农奴,是社会最下层的贱民。

后来,李氏王朝又推行号牌法。即由政府颁给16至70岁的居民每人一块牌子,上面烙有官府印记,类似于今天的身份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户口,保证封建国家的收入和兵源。

在对外关系上,李成桂一直遵循亲明抗倭的政策。他十分注意与中国明朝的关系,在保护一定的独立性的同时,百般讨好、结纳,将明朝作为自己的依仗。与此同时,对待日本人则坚决抵制。他在任将军时,便多次出兵抗击倭寇。

李成桂英明一世,到晚年也不免犯些过错。1398年,因他迟迟不能作出传位决定,引发王位继承人之争,差一点酿成大乱。虽然最后被李成桂摆平了,但他的权威也受到极大的损害。万般无奈之下,他将王位传与次子李芳果,李芳果就是后来的定宗。李成桂自称太上皇,又过了近10年的清闲日子后,染病去世。

在这以后,李氏朝鲜政权日益衰弱。

斯特凡大公

斯特凡接连打败匈牙利国王和鞑靼的入侵,声威大震。这两次战争都以漂亮的歼灭火战结束,充分显示出斯特凡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这两次胜利大大增强了摩尔多瓦人民抗击侵略、捍卫民族独立的勇气和信心。斯特凡觉得时机已成熟了,他开始实施设想已久的计划,像他钦佩的扬库·洪尼阿德大公那样,建立罗马尼亚三国的反奥斯曼同盟,团结整个罗马尼亚民族的力量来抗击土耳其人的入侵,为基督教世界牢牢守住门户。

这时,南方的蒙特尼亚控制在亲土耳其的拉杜大公手里。蒙特尼亚位于喀尔巴阡山南侧和多瑙河以北,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往西通往匈牙利和西欧、往北通往摩尔多瓦、波兰和立陶宛的门户,土耳其人通过傀儡控制了蒙特尼亚,等于掌握了通往欧洲大门的钥匙,随时可以发动侵略。必须把蒙特尼亚从土耳其人手里夺过来。

从1470年起,斯特凡趁土耳其人忙着在亚洲同土库曼人打仗的机会,多次出兵蒙特尼亚,要把拉杜大公赶下台。1473年底,斯特凡终于在一次战役中击溃拉杜的军队,乘胜攻占了蒙特尼亚首都登博维察堡(布加勒斯特),扶立拉约特·巴萨拉布为君。巴萨拉布答应参加反奥斯曼同盟。

精明的穆罕默德苏丹觉察到斯特凡所追求的目的,决定组织一次紧急讨伐。奥斯曼帝国的希腊总督,土耳其军队最出色、最凶恶的统帅,宦官苏里曼接到苏丹的诏令,要他率领他的全部兵力进攻摩尔多瓦,把那个胆大妄为的大公押到伊斯坦布尔去接受惩罚。

斯特凡大公一听到消息,立即派人分头向波兰国王卡西米尔和匈牙利国王马特伊求援。马特伊虽然是他的冤家对头,但这人在反抗土耳其侵略方面还是一条好汉,而且保卫摩尔多瓦也就是保卫波兰和匈牙利,土耳其人是决不会只停留在摩尔多瓦境内的。斯特凡还同时派人给教皇和威尼斯送去了求援信。

基督教盟友的援军迟迟不见来,土耳其的大军却已经出动了。公元1474年初冬,苏里曼从阿尔巴尼亚的斯库台堡出发,率领12万木军横穿希腊北部,经色雷斯、保加利亚向多瑙河挺进。船只满载着粮草和服装从黑海驶向多瑙河口。斯特凡花了不少力气扶上台的巴萨拉布大公这时已投降了土耳其,而且为虎作伥,为侵略军大效犬马之劳。

摩尔多瓦面临独立以来最严峻的考验。斯特凡大公立即发出全国紧急动员令,并在瓦斯卢伊宫建立大营,指挥抗击土耳其入侵的战争。他再次派出使者向基督教各国君主和教皇庇护紧急求援。正在欢度圣诞节的各国君主依旧只是口头上许诺,只有波兰派来了两千援军,特兰西瓦尼亚的塞克列人佩服斯特凡大公是个英雄,倒呼啦啦来了五千人自愿参战。

由于时间紧迫,斯特凡只集结起四万军队,而且大部分是刚放下犁杖的农民,加上援军也不到五万人。斯特凡清醒地估量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再次采用诱敌深入、坚壁清野、沿途袭扰、伺机决战的策略。

圣诞节时,土军前锋侵入了摩尔多瓦国境。摩尔多瓦的农民战士们遵照统帅的命令,掩藏粮食和牲畜,填塞水井或往井里下毒,躲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