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实务(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25 01:41:36

点击下载

作者:李士涛王莉华刘红英(主编)

出版社:武汉集思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财务会计实务

财务会计实务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财务会计实务作者:李士涛,王莉华,刘红英(主编)排版:Cicy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5-01ISBN:9787115336712本书由人民邮电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 言

本书主要依据新《企业会计准则》而编写。内容安排以理论知识学习为基础,实践技能训练为重点,综合素质提高为目标。在精选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体现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本书共 13 个项目,沿着会计报表的主线,围绕会计要素展开,最终以外币业务结尾。内容包括:总论,货币资金,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对外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财务会计报告,会计调整事项和外币业务。主要介绍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重点介绍财务会计的实际操作技能。理论知识点到为止,便于教师按不同对象组织教学,给学生留有继续学习的空间。

本书在编写时,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力求做到由浅入深、通俗易懂。全书由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副教授李士涛、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教授王莉华及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刘红英主编,参加编写的还有湖北仙桃职业学院高俊云和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刘春。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和吸收了大量同类教材的资料和优点,在此向相关专家、学者表示深深的谢意。尽管编者在编写的过程中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是由于受到编写时间、学识水平和教学经验等因素的制约,书中的阐述难免有失误甚至错误,恳请各位读者不吝指出以使能够及时改正。编者2013年12月项目导读 总论导读一 财务会计概述

会计,作为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问,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种传递企业信息的必要手段,是各种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制定重大决策必须依赖并且能够理解的一种“商业语言”。作为经济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对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发挥了极为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0.1 会计的概念

什么是会计?通俗的说法,会计就是记账、算账和报账。确切地说,会计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一系列专门方法,对企业、行政、事业等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和综合的核算和监督,并在此基础上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预测和控制,以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会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丰富的,人们对会计的认识也是在逐步发展和加深的。

会计首先是一种经济计算,是指利用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对经济过程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的计算。信息是会计工作所产生的结果,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会计提供的信息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并作为其决策的依据。可见,会计是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它旨在向利害有关的各个方面传输一家企业或其他经济个体的富有意义的经济信息。

会计同时也是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存在,经济活动中的财产物资都是以价值形式表现的,会计正是利用价值形式对财产物资进行管理。会计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完善,由单纯的记账、算账,主要办理账务业务,对外报送会计报表,发展为参与事前经营预测、决策,对经济活动进行事中控制、监督,开展事后分析、检查。可见,无论是过去、现在或将来,会计都是人们对经济进行管理的活动。

会计主要是利用货币量度对经济活动过程中使用的财产物资和发生的劳动耗费进行系统的计量、记录、分析和检查。计量、记录、分析和检查本身都不是会计目的,而是会计所使用的手段。凭借这些手段,达到从一个特定的侧面管好一家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或管好一个事业、机关、团体的业务,以提高其经济效益的目的。同时,会计在更大的范围内,例如,一个地区、一个系统或整个国家,为管理好经济活动提供必要的资料。

综上所述,会计既是一种财务信息系统,又是一种管理活动。管理和提供信息两者在会计实际工作中是不能截然分开的,管理需要信息并在管理中提供信息,同时在提供信息中进行管理。因此,会计的含义可概括为: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特定单位的经济业务进行计量、记录、分析和检查,做出预测,参与决策,实行监督,目的在于实现企业最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同时,会计又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其目标是通过财务报告把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的变化等财务信息传递给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使用者,使之能够据此做出合理的预测与决策。

0.2 会计的目标

会计目标是指在一定客观环境和经济条件下,会计人员通过会计实践活动,期望达到的结果。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目标做了明确的规定: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概括而言,会计的基本目的是向企业的会计信息需求者提供与其相关的经济信息。会计信息需求者包括两大类:一是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具体包括企业的所有者、债权人、政府有关机构、企业的供货商、顾客、潜在的投资者和其他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单位与个人等;二是会计信息的内部使用者,具体包括企业的董事会、经营者、各个层次的职能部门及企业职工等。其中,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利用会计信息,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济资源的分布以及企业资源所有权的增减变化等相关信息,为制订投资和信贷决策提供依据;而会计信息的内部使用者利用会计信息,了解企业目标的完成情况,评价过去的经营业绩,为制订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具体的实施方法提供依据。

0.3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组织会计核算工作应当具备的前提条件,是会计核算工作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制订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重要指导思想。

会计人员开展会计工作的基本前提条件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计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做的限定。会计的前提条件也被称之为会计假设。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包括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

1.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这个空间范围通常是会计人员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单位都可以成为一个会计主体。会计主体可以是法人(如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等),也可以是非法人(如合伙经营等);可以是一个特定企业,也可以是企业中的某一特定组成部分(如分公司、经营部等);可以是通过控股关系组成的非营利性组织。一般地,经济上独立或相对独立的企业、公司、事业单位等都是会计主体。明确界定会计主体是开展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工作的重要前提。

首先,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划定会计所要处理的各项交易或事项的范围。在会计工作中,只有那些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才能加以确认、计量和报告,那些不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不能加以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核算中涉及的资产、负债的确认,收入的实现,费用的发生等,都是针对特定会计主体而言的。

其次,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将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交易或者事项区分开来。会计人员必须区分什么是为之服务的特定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什么是该会计主体的投资者、债权人或企业职工等个人的经济业务,只有前者才能纳入会计的核算范围。

再次,明确会计主体,还必须将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与其他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区分开来。企业在发生不同的经济业务时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产生的经济后果也各不相同。例如,作为该企业的会计人员,当购进材料时,应反映本企业材料的增加、现金的减少;当出售产品时,应反映本企业现金的增加、产品的减少;至于对方企业财务状况发生怎样的变化则无需反映。

此外,法律主体是指具有法人资格的单位。因而所有的法律主体都是一个会计主体;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都是法律主体。在我国,企业的组织形式有3种,即公司、合伙企业和独资企业。其中,合伙企业和独资企业就不是独立的法律主体,但它们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向外报送财务会计报告,因此合伙企业和独资企业都是会计主体。再如一些公司的分公司,不是法律主体,但是会计主体。会计主体的范畴大于法律主体。

总之,会计主体假设的建立,限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为会计人员的会计核算提供了前提。会计主体从形式上看是为会计核算工作规定前提范围,但其本质上是要使会计管理及其信息满足有关方面的需要。确定会计主体的根本目的是规定会计核算的范围,也正是因为规定了会计的核算范围,企业的所有者、债权人、经营者、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公众及其他方面才可能从会计核算及报表中获得有用的会计信息。

2.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假设是针对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作为会计主体的企业间存在着竞争,其经营持续的期间具有不确定性而提出的。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面临破产清算。在持续经营假设下,企业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明确这一基本假设,就意味着会计主体将按照既定的用途使用资产,按照既定的合约条件清偿债务,会计人员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会计政策和使用会计处理方法。

只有在持续经营条件下,企业所拥有的资产才能按原定的目标和用途在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被耗用、出售或转让;企业承担的各种债务才能按原定承诺在正常经营过程中被清偿。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这样的假设,会计核算无法保持其稳定性,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也无法正常进行。例如,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根据生产所需购置一些单位价值高、使用期限长的生产设备。这些设备在使用中,价值逐渐被磨损,企业只有在持续经营的情况下,设备被磨损的价值才能采用特定的方法,以折旧的形式从各期出售产品所获收入中逐渐得以补偿。可见,如果没有持续经营这一假定,会计就没有确定的时间范围,就无法进行核算。同样,也就无法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如采购材料,产品的各项投资等都不能正常进行。

当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经营过程中,若有证据说明某个会计主体早已因不能履行其所承担的义务而难以为继,这就意味着持续经营这一前提已不复存在,从而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各种公认会计处理方法将不再适用,可用破产会计方法对其进行核算,这时就应按资产评估结果或清算价格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

在持续经营假设前提条件下,企业会计在收集和处理会计信息时所使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程序才得以保持稳定,才得以在持续的基础上恰当地反映和报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对各方面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持续经营假设为会计核算设定了一个无限长的时间段,但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却要求定期向外提供财务会计信息,因而会计核算必须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进行会计分期。

3.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人为地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分割为长度相等的会计期间,分期确定各个会计期间的收入、费用和利润,反映每一会计期间的期初和期末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并进行账目结算和编制会计报表。

根据持续经营假设,企业各生产经营环节正常的经济活动在时间上是持续不断的,将无定期地进行下去,为了及时向各方面提供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对于那些引起企业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化的经济活动,就必须设法定期地予以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若等到企业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全部结束后,再将收入与费用进行归集和结转,从而据以准确地计算企业的净收益和进行利润分配,显然是不允许的,实际上也是行不通的。因此,我们假定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可以人为地分割为若干相等的、较短的时间段落,这就是会计期间。其目的是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期间划分成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报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定期地报告供其决策和征税依据的会计信息。可见,会计期间假设是持续经营假定的一个必要补充,它同样是会计核算时间范围的规定。

会计期间通常为一年,以一年确定的会计期间称为会计年度。会计年度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① 历年制,1 月 1 日至 12 月 31 日,如德国;② 4 月制,4 月 1 日至次年 3 月 31日,如英国、日本等;③ 7月制,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如瑞典、澳大利亚等;④ 10月制,10月1日至次年9月30日,如美国、泰国等。我国企业会计期间采用历年制,会计期间分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的起讫日期均采用公历日期。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称为会计中期。

会计分期假设对于企业会计选择会计处理方法和核算程序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由于会计分期假设的存在,产生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进而出现了应收、应付、折旧、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

4.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对所有会计对象,采用货币作为统一的尺度进行计量,并将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数据资料转化为按统一货币单位反映的会计信息。货币计量这一前提假设为会计核算明确了计量单位。会计核算必然以货币形式来反映企业生产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从而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统一地表现为货币资金运动,达到全面完整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及其变动情况的目的。货币计量前提规定了会计核算的内容,即会计主要核算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能用货币计量的那一部分,而不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部,如出售商品取得收入3万元等,都是会计核算的内容。但公司其他情况,如人事安排、技术发展前景等很重要的经营活动,但因其不能以货币客观地计量,只能用文字进行补充说明,因而不是会计核算的范围。

货币计量假设有两层含义。

第一,会计核算要以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尺度,我国会计法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单位,可以选定其中一种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在会计核算中,日常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用以计量的货币,也就是单位主要会计核算业务所使用的货币,称为记账本位币。记账本位币的设定是会计核算的必然要求,因为在世界上有多种货币单位,而一个会计主体只能选择其中的一种作为记账本位币,而其他的货币单位应折算为记账本位币,才能保证会计核算的综合性和可比性。

考虑到一些外商投资企业的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为简化这类企业的会计核算,允许这些企业选定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进行会计核算,但当这些企业对外提供会计报表时,应当折合为以人民币反映的会计报表。对于我国在境外设立的企业,一般是以当地的货币进行经营活动,通常也是以当地的货币进行日常会计核算,但为了便于国内有关部门了解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向国内报送会计报表时,应当折合成人民币反映的会计报表。

第二,假定币值稳定,只有在币值稳定或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会计核算提供的会计信息才能真实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情况。但现实经济社会中,币值变动时有发生,有时甚至还可能急剧变动,若发生了剧烈的通货膨胀,币值稳定前提就和现实严重脱离,这时就需要采用特殊的会计准则加以处理,完成会计计量工作。但无论如何,货币计量及币值不变,仍然是组织正常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总之,会计的4大假设间有着密切联系,会计主体假设规定了会计活动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假设和会计分期假设界定了会计主体的核算期间,货币计量假设为会计活动提供了量度工具,它们共同构成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导读二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而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根据基本准则规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

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是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要求,是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应具备的基本质量特征;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是会计信息的次级质量要求,是对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等首要质量要求的补充和完善,尤其是在对某些特殊交易或者事项进行处理过程中,需要根据这些质量要求来把握其会计处理原则。另外,及时性还是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制约因素,企业需要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以确定信息及时披露的时间。

0.4 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具体包括以下要求。

① 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能以虚构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② 企业应当如实反映其所应反映的交易或者事项,将符合会计要素定义及其确认条件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如实反映在财务报表中,刻画出企业生产经营及财务活动的真实面貌。

③ 企业应当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其中包括编报的报表及其附注内容等应当保持完整,不能随意遗漏或者减少应予披露的信息,与使用者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都应当充分披露。

例如,某公司于 2011 年年末发现公司销售萎缩,无法实现年初确定的销售收入目标,但考虑到在 2012 年春节前后,公司销售可能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该公司为此提前预计库存商品销售,在 2011 年年末制作了若干虚假的存货出库凭证,并确认销售收入实现。该公司的这一会计处理就不是以其实际发生的交易事项为依据的,是公司虚构的交易事项,因此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可靠性原则,也违背了我国会计法的规定。

0.5 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

会计信息的价值,关键是看其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是否相关,是否有助于决策或者提高决策水平。相关的会计信息应当有助于使用者评价企业过去的决策,证实或者修正过去的有关预测,因而具有反馈价值。相关的会计信息还应当具有预测价值,有助于使用者根据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例如,区分收入和利得、费用和损失,区分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等,都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进而提升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相关性是以可靠性为基础的,两者之间并不矛盾,也就是说,会计信息是在可靠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相关性,以满足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0.6 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企业编制财务报告、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在于使用,为便于使用者有效地利用会计信息,应当能让其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弄懂会计信息的内容,这就要求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易于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满足向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会计信息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信息产品,因此,在强调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要求的同时,还应假定使用者具有一定的有关企业生产经常活动和会计核算方面的知识,并且愿意付出努力去研究这些信息。对于某些复杂的信息,例如,交易本身较为复杂或者会计处理较为复杂,但其对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是相关的,就应当在财务报告中予以披露,企业不能仅仅以该信息会使某些使用者难以理解而将其排除在财务报告所应披露的信息之外。

0.7 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具体包括下列两方面的要求。

1.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相互可比

为了便于使用者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变化趋势,比较企业在不同时期的财务报告信息,从而全面、客观地评价过去、预测未来,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要求同一企业对于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当然,满足会计信息可比性的要求,并不表明不允许企业变更会计政策,在下述两种情况下,企业可以变更会计政策:一是有关法规发生变化,要求企业变更会计政策;二是改变会计政策后能够更恰当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有必要变更会计政策,以向使用者提供更为有用的信息,但是有关会计政策变更的情况,应当在附注中予以说明。

2.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相互可比

为了便于使用者评价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水平及其变动情况,从而有助于使用者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还要求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会计核算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核算,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即对于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同企业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以使不同企业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基础提供有关会计信息。

0.8 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是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在实际工作中,交易或事项的外在形式或人为形式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其实质内容,所以要求企业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例如,售后回购,虽然从法律形式上实现了收入,但如果企业没有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没有满足收入确认的各项条件,即使签订了商品销售合同或者已将商品交付,也不应确认收入。

会计面对的经济活动千差万别、错综复杂,会计准则的统一规定不可能完全符合每一个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现实情况。这样就要求会计人员在准确理解会计准则前提下,在具体工作中不必生搬硬套会计准则的各项规定,而应结合企业具体经济业务的特点,本着客观公正地提供信息的原则,恰当地做出会计处理。当具体经济事项的实质与会计准则的规定相矛盾时,会计人员应忠实经济事项的实质做出会计处理,而不能死套现行规定。 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仅仅按照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或人为形式进行,而这些形式又没有反映其经济实质和经济现实,那么,其最终结果不仅不会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反而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

0.9 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的,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地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会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

一般来讲,某项业务是否重要既取决于金额的大小,又取决于经济业务的性质,即它对经营决策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的大小。凡是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重大影响的那些业务或数据,都要作为重要的项目加以反映。数额大小是判断某些业务重要与否的直接因素,但这一因素具有相对性。由于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业务性质和管理要求不尽相同,衡量重要与否的金额的界限也只能是相对的,而不能绝对化。

判断某项业务重要与否,除考虑业务发生的金额外,更重要的是应当考虑其经济业务的性质。如果特定的经营决策确实需要某些方面的会计资料,即使相应的经济业务从数额上看不属于重要范围,仍有必要对其进行重点处理,并应单独反映。例如,前期差错根据重要性的不同,其会计处理的方法也是不同的。重要性原则的实施能够促使企业简化核算、降低成本、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会计信息的质量。

0.10 谨慎性

谨慎性是指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即当对某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存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会计人员应尽可能选用一种不虚增利润和不夸大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尽量降低经营风险,使会计信息更加可靠。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风险和不确定的因素,如企业赊销产品时,可能会有一部分货款难以收回而形成呆账或坏账,购入设备可能由于技术更新过快而加速贬值等。对于这类可能发生的费用或损失,如果不能预先计提并予以入账,等到费用或损失实际发生时,如果数额较大,将直接影响企业发生当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采取谨慎性原则,将可能发生的费用或损失预先估计入账,等费用或损失发生时,由于已经提前预计,不会对发生当期的企业正常经营造成危害。在会计核算中,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或跌价准备,对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等,都是谨慎性原则的具体体现。

但是,谨慎性的应用并不允许企业设立秘密准备,如本年金额计提坏账准备计入当期损益,下一年收回应收账款时作为收益就属于一个典型的设置秘密准备的例子。如果企业故意低估资产或者收益,或者故意高估负债或者费用,将不符合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要求,损害会计信息质量,扭曲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对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这是企业会计准则所不允许的。

0.11 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助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因此具有时效性。即使是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如果不及时提供,也就失去了时效性,对于使用者的效用就大大降低,甚至不再具有任何意义。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贯彻及时性,一是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即在经济交易或者事项发生后,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或者凭证;二是要求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即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及时对经济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或者计量,并编制出财务报告;三是要求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即按照国家规定的有关时限,及时地将编制的财务报告传递给财务报告使用者,便于其及时使用和决策。例如,我国上市公司需要按时披露年度财务报告的同时,还需要按季披露季度财务报告,这就是会计信息及时性的具体体现。导读三 会计计量属性

会计计量,是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企业在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时,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其金额。

0.12 会计计量属性的构成

计量属性,是指所计量的某一要素的特性方面。例如,桌子的长度、楼房的高度、钢筋的重量等。从会计的角度,计量属性反映的是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

1.历史成本

历史成本又称实际成本,就是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其他等价物。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2.重置成本

重置成本又称现行成本,是指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金额。在重置成本计量模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在实务中,重置成本多应用于盘盈固定资产的计量等。

3.可变现净值

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预计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净值。在可变现净值计量模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可变现净值通常应用于存货资产减值情况下的后续计量。

4.现值

现值,是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一种计量属性。在现值计量模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现值通常用于对非流动资产可收回金额和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价值的确定等。例如,在确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可收回金额时,通常需要计算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等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通常需要使用实际利率法将这些资产在预期存续期间内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再通过相应的调整确定其摊余成本。

5.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公允价值主要应用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计量等。

0.13 会计计量属性的应用原则

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这主要是由于历史成本具有可验证性,符合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要求。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如果仅仅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属性,可能难以达到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不利于实现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也可以采用其他计量属性。不过,鉴于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等其他计量属性往往需要依赖于估计,为了使所估计的金额在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的同时,又不影响其可靠性,会计准则要求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地计量,如果这些金额无法取得或者无法可靠地计量的,则不允许采用历史成本以外的其他计量属性。▶▶项目一货币资金任务一 货币资金概述第一部分 任务学习引导

1.1 货币资金的组成

货币资金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资产中流动性较强的资产。任何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拥有货币资金,持有货币资金是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条件。根据货币资金的存放地点及其用途的不同,货币资金分为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及其他货币资金。

1.库存现金

库存现金是流动性最强的一种货币性资产,可以随时用于购买所需的物资、支付有关费用、偿还债务等。现金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现金是指企业的库存现金;广义的现金是指除了库存现金外,还包括银行存款和其他符合现金定义的票证等。本项目中现金的定义是指狭义的现金,即库存现金,包括人民币现金和外币现金。

2.银行存款

银行存款是指企业存放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货币资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凡是独立核算的单位都必须在当地银行开设账户。企业在银行开设账户以后,除按核定的限额保留库存现金外,超过限额的现金必须存入银行。除了在规定的范围内可以用现金直接支付的款项外,在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货币收支业务,都必须通过银行存款账户进行结算。

3.其他货币资金

在企业经营中还有一些货币资金的存放地点和用途与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不同,如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信用卡存款、存出投资款等,这些资金在会计核算上统称为其他货币资金。

1.2 货币资金控制

1.货币资金管理与控制的原则

货币资金是企业资产中流动性较强的资产,如果管理不善,监督不严,最容易出现差错和违法乱纪的情况。加强货币资金的管理和控制,对于保障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货币资金周转速度和使用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货币资金的管理和控制应当遵循如下原则。(1)严格职责分工

严格职责分工是指将涉及货币资金不相容的职责分由不同的人员担任,形成严密的内部牵制制度,以减少和降低货币资金管理上舞弊的可能性。(2)实行交易分开

实行交易分开是指将现金支出业务和现金收入业务分开处理,防止出现将现金收入直接用于现金支出的坐支行为。(3)实施内部稽核

实施内部稽核是指设置内部稽核单位和人员,建立内部稽核制度,以加强对货币资金管理的监督,及时发现货币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时改进对货币资金的管理控制。(4)实施定期轮岗制度

实施定期轮岗制度是指对涉及货币资金管理和控制的业务人员实行定期轮换岗位。通过轮换岗位减少货币资金管理和控制中产生舞弊的可能性,并及时发现有关人员的舞弊行为。

2.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规定

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以及货币资金的安全完整负责。

① 单位应当建立货币资金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单位不得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

② 办理货币资金业务,应当配备合格的人员,并根据单位具体情况进行岗位轮换。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忠于职守,廉洁奉公,遵纪守法,客观公正,不断提高会计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③ 单位应当对货币资金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明确审批人对货币资金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经办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审批人应当根据货币资金授权批准制度的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经办人应当在职责范围内,按照审批人的批准意见办理货币资金业务。单位对于重要货币资金支付业务,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

④ 单位应当加强与货币资金相关的票据的管理,明确各种票据的购买、保管、领用、背书转让、注销等环节的职责权限和程序,并专设登记簿进行记录,防止空白票据的遗失和被盗用。

⑤ 单位应当加强银行预留印鉴的管理。任务二 库存现金第一部分 任务学习引导

1.3 现金管理制度

1.现金的使用范围

库存现金是企业中流动性最强的一种货币性资产,企业为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必须拥有一定数额的现金,用以购买零星材料、发放工资、缴纳税金、支付手续费或进行对外投资活动。根据国家现金结算制度的规定,企业在规定的范围内使用现金。

① 职工工资、津贴,这里所说的职工工资指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部队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和工资性津贴。

② 个人劳务报酬,指由于个人向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部队等提供劳务而由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部队等向个人支付的劳务报酬。

③ 根据国家制度条例的规定,颁发给个人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等方面的各种奖金。

④ 各种劳保、福利费用以及国家规定的对个人的其他支出,如退休金、抚恤金、学生助学金、职工困难生活补助。

⑤ 收购单位向个人收购农副产品和其他物资的价款,如金银、工艺品、废旧物资的价款。

⑥ 出差人员必须随身携带的差旅费。

⑦ 结算起点(1 000元)以下的零星支出。超过结算起点的应实行银行转账结算,结算起点的调整由中国人民银行确定报国务院备案。

⑧ 中国人民银行确定需要现金支付的其他支出。如同采购地点不确定、交换不便、抢险救灾以及其他特殊情况,办理转账结算不够方便,必须使用现金的支出。

2.现金收支的规定

企业应当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现金管理办法和财政部关于各单位货币资金管理和控制的规定,办理有关现金收支业务。办理现金收支业务时,应当遵守以下几项规定。

① 企业现金收入应当于当日送存开户银行。当日送存有困难的,由开户银行确定送存银行的时间。

② 企业支付现金,可以从本企业库存现金限额中支付或者从开户银行提取,不得从本企业的现金收入中直接支付(即坐支)。因特殊情况需要坐支现金的,应当事先报经开户银行审查批准,由开户银行核定坐支范围和限额。企业应定期向银行报送坐支金额和使用情况。

③ 企业从开户银行提取现金,应当写明用途,由本单位财会部门负责人签字盖章,经开户银行审核后予以支付现金。

④ 企业因采购地点不固定、交通不便以及其他特殊情况必须使用现金的,应向开户银行提出申请,经开户银行审核后予以支付现金。

⑤ 不准用不符合制度的凭证顶替库存现金;不准谎报用途套取现金;不准用银行账户代其他企业和个人存入或支取现金;不准用单位收入的现金以个人名义存储,不准保留账外公款,不得设置“小金库”等。

1.4 库存现金的会计处理

为了总体反映库存现金的收入、支出和结存情况,企业应当设置“库存现金”账户,用以核算企业库存现金的增减变动情况。企业内部周转使用备用金的,可单独设置“备用金”账户核算。“库存现金”账户借方登记企业实际收到的现金,贷方登记企业实际支出的现金。期末余额在借方,反映企业持有的库存现金余额。

企业应当设置“现金日记账”,由出纳人员根据收、付款凭证,按照业务发生顺序逐笔登记。每日终了,应当计算当日的现金收入合计额、现金支出合计额和结余额,并将结余额与实际库存额核对,做到账款相符。有多币种现金的企业,应当按照币种分别设置“现金日记账”进行明细核算。

月份终了,“现金日记账”的余额必须与“库存现金”总账账户的余额核对,做到账账相符。

1.5 现金清查的会计处理

为了保证账账相符,防止现金发生差错和损失,企业应当按规定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现金清查盘点,库存现金是通过实地盘点进行清查的。

首先应确定库存现金的实际结存数,然后与现金日记账的账面余额核对,以查明账实是否相符及其盈亏情况。在清查过程中不能用白条抵库,也就是不能用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借条、收据等抵充库存现金。清查时出纳员必须在场,然后将清查结果记入“库存现金盘点报告表”,并由盘点人和出纳员共同签章方能生效。该表的格式如表1-1所示。表1-1 库存现金盘点报告表“库存现金盘点报告表”既是盘存清单,又是实存账存对比表。经批准后出纳人员应据此调整现金日记账。

每日终了结算现金收支、财产清查等发现的有待查明原因的现金短缺或溢余,应通过“待处理财产损益”账户核算。盘点后属于现金短缺,应按实际短缺的金额,借记“待处理财产损益——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账户,贷记“库存现金”账户;属于现金溢余,按实际溢余的金额,借记“库存现金”账户,贷记“待处理财产损益——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账户。

短缺或溢余的现金,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分别以下情况处理:如为现金短缺,属于应由责任人或保险公司赔偿的部分,借记“其他应收款”账户;属于无法查明原因的部分,借记“管理费用”账户;如为现金溢余,属于应支付给有关人员或单位的部分,贷记“其他应付款”账户;属于无法查明原因的部分,贷记“营业外收入”账户。第二部分 技能训练

技能训练1 取得现金的会计处理

企业取得现金时,库存现金增加,应借记“库存现金”账户,贷记有关账户。【例 1-1】从银行提取现金20 000元。此业务应根据现金支票存根,填制付款凭证,做会计分录如下。

借:库存现金        20 000

贷:银行存款        20 000【例 1-2】企业出售材料,收入现金2 340元。此业务应根据销售发票,填制收款凭证,做会计分录如下。

借:库存现金        2 340

贷:主营业务收入       2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40

技能训练2 使用现金的会计处理

企业使用现金时,库存现金减少,借记有关账户,贷记“库存现金”账户。【例1-3】采购员王某因公外出,预借差旅费500元。此业务应根据借款单填制付款凭证,做会计分录如下。

借:其他应收款——王某      500

贷:库存现金      500【例1-4】用现金支付办公用品费150元。此业务应根据发票填制付款凭证,作会计分录如下:

借:管理费用      150

贷:库存现金      150

技能训练3 现金清查的会计处理【例1-5】企业清查现金发现短缺120元,做会计分录如下。

借:待处理财产损益——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      120

贷:库存现金      120

若发现现金多余120元,应作会计分录如下。

借:库存现金      120

贷:待处理财产损益——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      120【例1-6】经查明原固,应由出纳人员赔偿20元,其余100元经批准作为管理费用,做如下会计分录。

借:其他应收款        20

管理费用      100

贷:待处理财产损益——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       120

多余现金120元,无法查明原因,做如下会计分录。

借:待处理财产损益——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      120

贷:营业外收入        120

损益——损:减少;溢:溢余(增多)

损益——损:亏损,溢:盈利

损益:增减,而损益:盈亏。任务三 银行存款第一部分 任务学习引导

1.6 银行存款的管理制度

1.银行存款账户的管理

企业应在银行开立账户,办理存款、取款和转账等结算业务。企业在银行开立人民币存款账户,必须遵守中国人民银行《银行账户管理办法》的各项规定。

银行存款账户分为基本存款账户、一般存款账户、临时存款账户和专用存款账户。一个企业只能选择一家银行的一个营业机构开立一个基本存款账户,不得在多家银行机构开立多个基本存款账户;不得在同一家银行的几个分支机构开立多个一般存款账户。

企业在银行开立账户后,可到开户银行购买各种银行往来使用的凭证(如送款簿、进账单、现金支票、转账支票等),用以办理银行存款的收付款项。企业除了按规定留存的库存现金以外,所有货币资金都必须存入银行。企业与其他单位之间的一切收付款项,除制度规定可用现金支付的部分以外,都必须通过银行办理转账结算,也就是由银行按照事先规定的结算方式,将款项从付款单位的账户划出,转入收款单位的账户。因此,企业不仅要在银行开立账户,而且账户内必须要有可供支付的存款。

2.银行结算纪律

企业通过银行办理支付结算时,应当认真执行国家各项管理办法和结算制度。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支付结算办法》规定:单位和个人办理支付结算,不准签发没有资金保证的票据或远期支票套取银行信用;不准签发、取得和转让没有真实交易和债权债务的票据套取银行和他人资金;不准无理拒付,任意占用他人资金;不准违反规定开立和使用账户。

1.7 银行结算方式

国内银行结算方式主要有:支票、银行汇票、商业汇票、银行本票、支票、汇兑、委托收款、托收承付、信用卡、信用证等。常见的国际结算方式主要有:汇付、托收和信用证。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有关支付结算办法的规定,目前企业发生的货币资金收付业务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通过银行办理转账结算。

1.银行汇票

银行汇票是汇款人将款项交存当地出票银行,由出票银行签发的,由其在见票时按照实际结算金额无条件支付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银行汇票具有使用灵活、票随人到、兑现性强等特点,适用于先收款后发货或钱货两清的商品交易。单位和个人各种款项结算,均可使用银行汇票。

银行汇票的收款人可以将银行汇票背书转让给他人。背书转让以不超过出票金额的实际结算金额为限,未填写实际结算金额或实际结算金额超过出票金额的银行汇票不得背书转让。

收款企业在收到付款单位送来的银行汇票时,应在出票金额以内,根据实际需要的款项办理结算,并将实际结算金额和多余金额准确、清晰地填入银行汇票和解讫通知的有关栏内,银行汇票的实际结算金额低于出票金额的,其多余金额由出票银行退交申请人。收款企业还应填写进账单并在汇票背面签章,签章应与预留银行的印鉴相同。然后,将银行汇票和解讫通知、进账单一并交开户银行办理结算。银行审核无误后,办理转账。

2.银行本票

银行本票是银行签发的,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银行本票由银行签发并保证兑付,而且见票即付,具有信誉高、支付功能强等特点。无论单位或个人,在同一票据交换区域支付各种款项,都可以使用银行本票。

企业支付购货款等款项时,应向银行提交“银行本票申请书”,填明收款人名称、申请人名称、支付金额、申请日期等事项并签章。申请人或收款人为单位的,银行不予签发现金银行本票。出票银行受理银行本票申请书后,收妥款项签发银行本票。不定额银行本票用压数机压印出票金额,出票银行在银行本票上签章后交给申请人。申请人取得银行本票后,即可向填明的收款单位办理结算。收款单位可以根据需要在票据交换区域内背书转让银行本票。收款企业在收到银行本票时,应该在提示付款时在本票背面“持票人向银行提示付款签章”处加盖预留银行印鉴,同时填写进账单,连同银行本票一并交开户银行转账。

3.商业汇票

商业汇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在银行开立存款账户的法人以及其他组织之间须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或债权债务关系才能使用商业汇票。商业汇票的付款期限由交易双方商定,但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商业汇票的提示付款期限自汇票到期日起10日内。

商业汇票可以背书转让。符合条件的商业承兑汇票的持票人可持未到期的商业承兑汇票连同贴现凭证向银行申请贴现。商业汇票按承兑人不同分为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1)商业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是由银行以外的付款人承兑。商业承兑汇票按交易双方约定,由销货企业或购货企业签发,但由购货单位承兑。承兑时,购货企业应当在汇票正面记载“承兑”字样和承兑日期并签章。承兑不得附有条件,否则视为拒绝承兑。汇票到期时,购货企业的开户银行凭票将票款划给销货企业或贴现银行。(2)银行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由银行承兑,由在承兑银行开立存款账户的存款人签发。承兑银行按票面金额向出票人收取万分之五的手续费。购货企业应于汇票到期前将票款足额交存其开户银行,以备由承兑银行在汇票到期日或到期日后的见票当日支付票款。销货企业应在汇票到期时将汇票连同进账单送交开户银行以便转账收款。

4.支票

支票是单位或个人签发的,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单位和个人在同一票据交换区域的各种款项结算,均可以使用支票。支票由银行统一印制,支票上印有“现金”字样的为现金支票。支票上印有“转账”字样的为转账支票,转账支票只能用于转账。未印有“现金”或“转账”字样的为普通支票,普通支票可以用于支取现金,也可以用于转账。在普通支票左上角画有两条平行线的,称为划线支票,又称平行线支票或横线支票。划线支票只能用于转账,不得支取现金。

支票的提示付款期限为自出票日起 10 日内,中国人民银行另有规定的除外。超过提示付款期限的,持票人开户银行不予受理,付款人不予付款。转账支票可以根据需要在票据交换区域内背书转让。存款人领购支票,必须填写“票据和结算凭证领用单”并加盖预留银行印鉴。存款账户结清时,必须将剩余的空白支票全部交回银行注销。

企业财会部门在签发支票之前,出纳人员应该认真查明银行存款的账面结余数额,防止签发超过存款余额的空头支票。

5.信用卡

信用卡是指商业银行向个人和单位发行的,凭以向特约单位购物、消费和向银行存取现金,且具有消费信用的特制载体卡片。信用卡按使用对象分为单位卡和个人卡,按信誉等级分为金卡和普通卡。凡在中国境内金融机构开立基本存款账户的单位可申领单位卡。单位卡可申领若干张,持卡人资格由申领单位法定代表人或其委托的代理人书面指定和注销,持卡人不得出租或转借信用卡。单位卡账户的资金一律从其基本存款账户转账存入,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向其账户续存资金的,也一律从其基本存款账户转账存入,不得交存现金,不得将销货收入的款项存入其账户。单位卡一律不得用于 10 万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劳务供应款项的结算,不得支取现金。

6.汇兑

汇兑是汇款人委托银行将其款项支付给收款人的结算方式。单位和个人的各种款项的结算均可使用汇兑结算方式。汇兑分为信汇、电汇两种。信汇是指汇款人委托银行通过邮寄方式将款项划转给收款人。电汇是指汇款人委托银行通过电报将款项划给收款人。这两种汇兑方式由汇款人根据需要选择使用。汇兑结算方式适用于异地之间的各种款项结算。这种结算方式划拨款项简便、灵活。采用这一结算方式,汇款单位汇出款项时,应填写银行印发的汇款凭证,列明收款单位名称、汇款金额及汇款的用途等项目送存开户银行,委托银行将款项汇往收汇银行。收汇银行将汇款收进单位存款户后,向收款单位发出收款通知。

7.委托收款

委托收款是收款人委托银行向付款人收取款项的结算方式。无论单位还是个人都可凭已承兑商业汇票、债券、存单等付款人债务证明办理款项收取同城或异地款项。委托收款还适用于收取电费、电话费等付款人众多、分散的公用事业等有关款项。

委托收款结算款项划回的方式分为邮寄和电报两种。企业委托开户银行收款时,应填写银行印制的委托收款凭证和有关的债务证明。企业的开户银行受理委托收款后,将委托收款凭证寄交付款单位开户银行,由付款单位开户银行审核并通知付款单位。付款单位收到银行交给的委托收款凭证及债务证明,应签收并在3天之内审查债务证明是否真实,是否是本单位的债务,确认之后通知银行付款。

8.托收承付

托收承付是根据购销合同由收款人发货后委托银行向异地付款人收取款项,由付款人向银行承认付款的结算方式。使用托收承付结算方式的收款单位和付款单位,必须是国有企业、供销合作社以及经营管理较好并经开户银行审查同意的城乡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办理托收承付结算的款项,必须是商品交易以及因商品交易而产生的劳务供应的款项。代销、寄销、赊销商品的款项,不得办理托收承付结算。

托收承付款项的划回方式分为邮寄和电报两种,由收款人根据需要选择使用。收款单位办理托收承付,必须具有商品发出的证件或其他证明。

9.信用证

信用证结算方式是国际结算的一种主要方式。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经营结算业务的商业银行总行以及经商业银行总行批准开办信用证结算业务的分支机构,可以办理国内企业之间商品交易的信用证结算业务。采用信用证结算方式的,收款单位收到信用证后,即备货装运,签发有关发票账单,连同运输单据和信用证送交银行,根据退还的信用证等有关凭证编制收款凭证。付款单位在接到开证行的通知时,根据付款的有关单据编制付款凭证。

1.8 银行存款的会计处理

为了总体反映企业存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各种款项的收入、支出和结存情况,企业应当设置“银行存款”账户,借方登记企业存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款项,贷方登记企业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提取现金和支出的款项。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存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各种款项的余额。需要注意,银行本票存款、银行汇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存出投资款等,在“其他货币资金”账户中核算。

企业应当按照开户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存款种类、币种等,分别设置“银行存款日记账”,由出纳人员根据收付款凭证,按照业务的发生顺序逐笔登记。每日终了,应结出余额,并应至少每月与“银行对账单”核对一次。月末,企业银行存款账面余额与银行对账单余额之间如有差额,应按月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使银行存款日记账和银行对账单余额一致。

企业通过银行进行往来资金结算。银行结算是指通过银行账户的资金转移所实现收付的行为,以此完成债权债务的清算或资金的调拨。

1.9 银行存款的核对

银行存款的清查与库存现金的清查方法不同,不是采用实地盘点法,而是采用对账单法,即将自身的账簿记录与开户银行开出的对账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