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动物(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26 01:48:21

点击下载

作者:王顺义主编

出版社:远方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神奇的动物

神奇的动物试读:

怪兽再现长白山天池

2002年7月,神秘“怪兽”再现长白山天池的消息不断从各路媒体传出。天池真的有怪兽吗?自从1908年有关“天池怪兽”的最早记载起,这个问题已困扰世人近一个世纪之久。

事情发生在今年7月初,那一天傍晚天气很好,太阳在落山前把整个天池照得一片金黄。在山上做相机租借生意的薛俊林叫朋友刘波陪他到天池边拍照。

当日19时多,两人从天文峰来到了天池边。薛说:“我们当时在下峰的路上,已经看到湖中央紧靠中朝边境线的地方,有个黑色的东西,跟以前在望远镜里看到的差不多。当时风很大,我们没太在意,拍完照片,我们在靠近中朝边境线的将军峰附近坐下来休息,打算吃点随身带来的饼干,这时刚好是20时30分。“太阳已经落山,天色也暗下来了,湖中那个黑色的东西,隐隐约约地朝我们的方向过来,我站起来走到湖边取水,没想到它这时候来得更快,看样子离我只有十几米,我连忙在手里抓了两块石头。”

薛俊林说他当时有些害怕了,想用石块扔过去,看看是不是活物。这时薛俊林身后的刘波打开了手电,电光直射这个黑色的怪物。“光线太暗了,只能看到个轮廓。露出水面的部分有捷达车轮胎那么大,高出水面大约有五十多厘米,样子像‘嘴’的部分是长方形的,整个就像个马头。”“但看不清五官,隐约有两个像眼睛的东西在反光,不过很小,感觉跟整个大脑袋有些不相称。”刘波说。“距离那么近,但很静,连划水声都没有。”薛说。

电光照过去的时候,可以看到水面上一圈一圈的波纹从“怪兽”那里向我们的岸边荡过来。它像是还在前进。

关于“天池怪兽”的最早公开报道始于1980年9月18日的《延边日报》。稍后,《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发表了目击记和消息。此后的日子里,“天池怪兽”的报道就频频见诸海内外媒体。

众多“天池怪兽”报道的出现还与一个叫吴广孝的老人有密切联系。这位67岁的退休老人在长春接受记者采访时,以“天池怪兽”宣传第一人自居——“我在吉林省旅游局领导岗位上工作了20年,研究怪兽也二十多年,还亲身拜访过建国后第一个看见过怪兽的周风瀛先生,此后媒体的报道多少都跟我有些关系。”据了解,这位在当地被称为“天池怪兽之父”的老人,已经个人出版了三本关于“天池怪兽”的书。

面积9.8平方公里的长白山天池是中国与朝鲜的界湖,也是世界上最大、最深的火山口湖。天池平均水深204米,最深处达373米。长白山最近的一次火山喷发发生于1702年,至今刚好300年的时间。因此,它的形成时间并不算长,加之天池在海拔2000米以上,水温非常低,一直被认为“天池自古无生物”。

多年驻守当地的长白山天池火山监测站的工作人员孙纪财说:“天池冬季封冻,水温即便在盛夏季节也只有5摄氏度左右,所以目前能够在这里生存的,也只限于极少数几个种类的冷水鱼。”

对“天池怪兽”进行过多年研究的新华社吉林分社副总编周长庆先生说:“至今为止,我们收集的关于‘天池怪兽’的目击记录已不下20种之多,但所有这些说法的理由都还不充分。”“天池怪兽”在长白山附近地区早已广为流传,不但传说版本众多而且传闻千奇百怪,神乎其神。仅仅今年7月,当地就流行了两种传说。一说有人从长白山西坡登上天池,突然狂风大作,池中跃出黑色怪物,这个人当场被吓晕,所幸游人及时发现将他送入医院;一说有人趁夜色登橡皮筏人池捕鱼,刚撒网入湖,一股黑色的大水柱冲天而起,差点掀翻橡皮筏,几个偷捕者吓得狼狈而逃,以为神灵发威,第二天还带着捕鱼工具到当地公安部门自首。

两个传言的真实性无法确证,尤其后一个传言已经是一个宣传“因果报应”的故事了。作为“天池怪兽研究会”主要负责人之一的吴广孝对记者说:“现在‘天池怪兽’最紧迫的问题是没有真正的科研投入,从那么多的流传就可以看出,‘天池怪兽’到现在也只是人们口头的谈资,没有真正的科学活动,来证明有或是没有。”原来,几年前作为民间组织的“天池怪兽研究会”曾计划在天池边设一个“天池怪兽观察站”,但几经努力,却以投资方撤资而告终。《延吉晚报》一位多次进行过“天池怪兽”报道的记者说,神秘的“天池怪兽”是吸引游人不远千里到长白山来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当地旅游部门的普遍担忧是:政府大笔科研资金投入,进行“怪兽”研究,很可能劳而无获,而且大家认为保留“天池怪兽”之谜就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长白山。

非洲象吞吃岩石之谜

东非国家肯尼亚的艾尔刚山区,是非洲象经常出没的地方,那里有很多奇怪的岩洞,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基塔姆山洞。令当地人惊讶的是,在每年干旱的季节里,常常看到非洲象成群结队地走进山洞,它们缓慢地穿过狭窄的通道,来到阴暗潮湿的中央大洞,用长长的象牙,在洞壁上挖凿下一块又一块岩石,接着又用自己的大鼻子卷起岩石,一口一口地吞到肚子里。吞岩石以后,它们在山洞里稍微休息了一会儿,领队的非洲象就发出集合的信号,象群又排着队走出山洞。“非洲象吞吃岩石”的怪事儿传开以后,动物学家们感到十分惊奇:非洲象是吃植物的,怎么会吞吃起岩石来啦?真让人迷惑不解。

后来,动物学家们专程来到肯尼亚的艾尔刚山区,进行了考察和研究,才真相大白。原来在非洲象吃的植物里,硝酸钠盐的含量太少,而在这些山洞的岩石中,这种矿物质的含量却很高。差不多是这个地区植物含盐量的100多倍。非洲象吞吃岩石,就是为了补充食物中缺乏的这种盐份。特别是在干旱的季节里,身躯庞大的非洲象会大量出汗和分泌唾液,身体里的盐份消耗特别大,因此需要补充的盐份也就更多了。这个解释比较科学,大多数动物学家都接受和承认了这个说法。

这个谜虽然被揭开了,可是由此又产生了另外一个谜,这就是非洲象经常出入的神奇山洞是怎样形成的?

对于这个有趣的问题,不同学科的专家们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有的地质学家认为,这些山洞是早期火山爆发的时候,由喷射的气泡形成的。可是深入一考察,从山洞的巨大空间和不规则的形状来看,这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他们又推翻了自己原来的判断。

一些考古学家开始提出,这些山洞可能是当地土著居民挖掘的,可是一查有关的文献资料,这些土著居民的祖先当时还很落后,根本就没有挖掘这么大的山洞的工具。因此,这个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

那么,这些巨大的山洞到底是谁挖掘的呢?

最近,一些动物学家又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非洲象在艾尔刚山区已经生活了大约200多万年,如果它们每星期挖掘一次岩石,像基塔姆那样的大山洞,只要10万年就挖成了。所以,这些山洞很可能是非洲象挖的,为了补充食物中缺乏的盐份,它们世世代代的挖呀、吞呀,最后挖成了这些神奇的山洞。

但这只是一种推理性的解释。还没有人真正解开这个千古之谜。

黑叶猴救人

在重庆金佛山山麓,流传着一只黑叶猴救人的故事。

事情发生在1998年7月底,金佛山所在地的北基山脚下,村民王志成在林中采药。突然,“咚”地一声,一团黑乎乎的东西从树上落下,把王志成吓了一跳。他正要跑开,猛地,似有一只胳膊伸出来绊了他一下。王志成战战兢兢地低头一看,哎呀,是一只黑叶猴,还不到两岁呢,正可怜兮兮挽着他的裤管,发出“呜呜”的哀鸣,左前肢正在流血呢。

怜悯之心油然而生,王志成立刻抱起黑叶猴往家赶。他拿药水为猴子洗刷伤口,给它上了药。黑叶猴不叫不动,王志成就用绳子拴住猴子,让它在屋里活动疗伤。一周后,猴子的伤口愈合了。王志成就放开绳子,猴子没有马上离开,在王家屋前屋后转悠,有时还跟着王志成下自留地,帮着拿东西。

一天早上,黑叶猴爬上院子里的树杈,发现王志成的自留地里有野猪、黄猴、刺猬等动物在偷吃庄稼,黑叶猴便吱吱呜呜地叫着赶了过去,想用凄厉的声音吓退那些淘气鬼。可是对方不理,黑叶猴便撅下地边的树枝,猛烈地摇晃着,用树枝击打野猪和刺猬,赶走了它们。就是黄猴不吃这一套,照样若无其事地掰着包谷。黑叶猴便勇敢地冲上前去,与黄猴厮打在一块,黄猴自知理亏,也不恋战,龇牙咧嘴地跑了。

这就样,黑叶猴在王志成家生活了一个多月后,有一天早上,因为他淘气地偷吃了花生米,惹得王志成的媳妇生气,这才悄悄地离开了王家。

仲夏时节,一场大雨下了三天三夜。一天凌晨。王志成被一阵急促的房门敲打抓撕声惊醒了,睁眼一看,窗户里已有微亮;侧耳细听,雨声已停,但远处似有滚雷声动,加上门口的声音十分异常,他立刻起身下床,开门一看,是黑叶猴回来!他正要躬身抱它,黑叶猴向前一蹿,吱呜地嘶叫着,王志成不解其意,黑叶猴就蹿到院墙上,指着后面的山岭。王志成跟出来转身看看,山岚雾气中不见什么,只是滚雷的声音越来越响,隐约中似闻石头与石头撞击的清脆声响,凭经验判断,王志成知道爆发泥石流了,马上扑进屋里,拿出火铳,赶到屋后的山坡上观察了明白,果然发现山上来了泥石流,有排山倒海的声势,他一连朝天放了三铳,再连放两铳,声音震惊了山乡,村里人就知道发生了灾情,立刻开门出来奔走相告。

王志成的媳妇早已背着娃儿,带上抽屉里的贵重东西出来了,其他村民也都迅速地集中在安全的前坡上。天已放亮,滚滚而下的泥石流,推倒了依溪而建的七八幢老房子,大家手心里都捏着一把汗,庆幸躲开了这突如其来的险情,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好多村民对王志成表达了感激之情。

王志成却告诉大家,这是黑叶猴做的好事,要不是它报告及时,险情可能会危及生命。当大家惊讶地寻找黑叶猴时,根本就没有它的影子,人们还以为王志成在讲故事呢。

灵山狐趣

去年春天,我和一位朋友到江西省兴国县城东北10公里的灵山踏青,一路上看山青草绿,水碧天蓝,十分开心。灵山是丹霞地貌,怪石摩天,曲涧深幽,岩穴密布,人烟稀少,野趣盎然。

路过一条小溪,暖暖的春日给溪流镀上了一层金光。我突然瞥见浅水石壁上,躺着一片白花花的鲫鱼。兴国谚有“四月春深,鲫鱼晒腹”之语,其实是鲫鱼溯水到小溪里产卵的情形。鲫鱼产卵是在温暖的浅水区,雄鱼摆着尾巴在上游排精,雌鱼挺着肚子在下游产卵。我跑过去想瞧个清楚,不料惊动了“鱼情侣”们的好事,一阵水花,溜了个干净。

我正在溪边惋惜,忽然觉得岩缝里似有动静。定睛一看,是一双蓝莹莹的眼睛瞄着我。惊愕之间,却见一道金黄色的影子在眼前闪过,无声地飘落在小溪那边。我的朋友失声叫起来:“哎呀,一只狐狸!”

这是一只成年的花狐狸,有着缎子般的毛皮,蓝莹莹的眼睛里闪着一丝恐惧。我情不自禁地跳过溪去,想一把搂住这美丽的小动物。可它灵巧地沿溪边跑开了,奇怪的是它轻盈地跑一段路后,还回头望一望。

我自然是撒腿撵了上去。

小溪约两米宽窄,水无声地流淌,清澈见底,水中的游鱼也吓得乱窜。四周是静寂的山野,只听得见我呼哧呼哧的喘气声。

撵过了几个山弯,狐狸忽然蹿上山岗子,在崖头上站定,回头狡黠地掠了我一眼,跚跚而去。我愣愣地看着狐狸消失在崖头,恍如梦境。朋友追上来说:“哎呀你真笨!这狐狸是故意引你走的,刚才那里是它的老窝。”“它引我干什么?”我还是不明白。“窝里一定有狐狸小崽子啦,要不它也不会闲着逗你玩的,不信回去瞧瞧。”

哦,原来这狐狸给我施了个“调人离窝计”呢。我不愿意再去惊动这可爱的小动物。它是为了爱才用生命作为赌注,逗我玩了一把,其实我丝毫不想伤害它。

在喧嚣烦恼的日子里,我常想起灵山的那只狐狸,它那样轻巧地处理险境的能力,真让人回味无穷。

奇特的犰狳

犰狳是一种奇特、而且常常被人低估的动物,然而它已经历了超过几百万年的进化,可以比作一架设计复杂的机器。犰狳有保护性的甲胄,是具有真正甲壳的惟一哺乳动物。对于第一批西班牙征服者来说,它一定看起来很奇特,差不多就像鸭嘴兽对澳大利亚的欧洲定居者来说一样。

消失和重现

犰狳有21种,目前分布最广的是常见的长鼻子九带犰狳,人们能够在南至阿根廷的美洲发现这种犰狳这种机敏的动物在1850年左右横渡格兰德河,轻松地移居北美洲。目前,犰狳多数分布在得克萨斯州、路易斯安那州和佛罗里达州,尽管受其不能忍耐严寒的限制,人们仍在北至科罗拉多州的地方见过犰狳。人们尚未彻底弄清这种动物如何能如此成功地移居到新地带。

以横渡格兰德河为例。九带犰狳的体型大约相当于很大的一只猫,体重在2.5公斤至6.5公斤之间。这会使人们得出它们可能怕水的结论。然而它们成功地渡过了格兰德河。九带犰狳能够把空气深深的吸入胃和肠,增加浮力,有助于漂浮。没人确切知道它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它们还能憋气10分钟之久。人们可能见过犰狳拖着气泡,从溪流底部涉水而过,再爬到岸上。

犰狳与食蚁兽和树獭一样属于异关节目。它们的祖先大约在5800万年前开始出现在今天的南美洲,而它们的兴衰是由在第三纪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南美洲一直是一个巨大的孤岛这一事实决定的。

异关节目动物在一个几乎没有竞争的环境中茁壮生长和分化。但是在美洲之间的陆桥大约在上新世(500万年前)形成之后,大型捕食动物向南迁移,并造成严重的破坏。化石记录显示,犰狳的祖先跋涉到北美洲,多半是为了逃生。随后,大约在1.1万年前,它们无缘无故地消失了,又在不到两百年前,重新出现在格兰德河以北的地区。

隐藏和自卫

犰狳的专门适应半地下生活方式的代谢系统助长了其韧性。犰狳的体温为33—33.5摄氏度,代谢率(这一体型动物的预期代谢率为29%—57%之间)较低,这能防止它们在主要是独居的地洞中太热。一只九带犰狳的活动范围可达10.8公顷,而且有多达12个地洞。有些地洞只是地表上的一个浅洞,能让犰狳把鼻子埋进土里休息,其他一些地洞深达2米,里面铺着草。再加上它们憋气的本领,使它们在对付捕食者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因为捕食者无法在犰狳黑暗和不透气的地道里钻得很深。

如果犰狳碰巧在地洞外面,或者在地表的浅洞中遇到捕食者,就会用两种方法自卫。第一种是蜷缩身体,把甲胄的边缘插进地里,四肢紧紧缩回,收紧脚爪。这种方法通常足以阻止较小的捕食者,因为它们无法到犰狳的身下,将其翻过来。三带犰狳能够蜷成一个结实的球,这就更安全了,但是像美洲豹这样的大型捕食者能够用嘴咬住犰狳,弄裂甲胄。犰狳的另一种防御手段是突然而且迅速地垂直跃入空中。这种方法能吓住捕食者,使犰狳有足够的时间逃跑。

犰狳逐渐形成了能确保其幼仔有相当大的存活几率的方法。它们在夏季交配,而且能推迟受精卵着床。研究人员认为,犰狳能进行孤雌生殖,不过它们似乎能够把受精推迟2年之久。

令人类着迷

在南美洲,犰狳肉被认为是一种美味,据说味道像上好的猪肉,其甲胄也被制成皮包。在得克萨斯州,犰狳有一批追随者,因为一名叫“犰狳吉姆”的人用它作宣传工具,教育人们要像犰狳那样保护自己,朋友和家人免受毒品、犯罪和暴力的伤害。美国人对犰狳有不同的看法,要么喜欢,要么讨厌。对一些人来说,它们是在花园里掘洞的,犹狳就像独角兽,样子真是太怪了。

犰狳也让科学家着迷。这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九带犰狳的幼仔具有相同的基因。这种犰狳总是一胎产4只一模一样的幼仔。它们由相同的遗传物质形成,并共享一个胎盘。瑞士兽医和犰狳专家马里耶拉·苏佩里纳说:“有几种理论试图解释这一现象,但尚未弄清其意义。”

九带犰狳的幼仔出生时没有甲胄,不能自立,身上覆盖着柔软但坚韧的皮肤。皮肤随后会变硬,并由骨质甲板形成甲胄。幼仔在4至5周后断奶,并在6个月至1岁大时达到性成熟。

第二个原因是,犰狳是除人类之外,惟一易受麻风病菌感染的哺乳动物。在大多数犰狳的组织中,尤其是肝脏、脾脏和肺脏中存在麻风分支杆菌。在得克萨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发现的犰狳中,每6只中就有1只携带这种病菌。美国全国麻风病计划负责人理查德·杜鲁门博士说,他们正在研究犰狳为何会感染麻风分支杆菌?以及对人类有何影响?不过似乎没有必要惊恐地担心每只犰狳都携带麻风病菌,并传染给人类。同人与人之间的传染相比,犰狳把麻风病菌传染给人类的几率很小。

杜鲁门说:“我们正在设法克隆犰狳,使我们能够确定和弄清它们的免疫反应。有些犰狳易受感染,有些却不容易。我们想知道为什么。我们还着手研究麻风分支杆菌的基因组,识别其遗传标志,并确定菌系。更好地了解哪些因素会影响犰狳对麻风病的易感性?以及能够阻断麻风分支杆菌在犰狳中的传播。这有可能显著提高我们在人类中控制麻风病的能力。”

猫头鹰一家子落户穗民居

在广州南沙芦湾村的刘先生家,给人带来惊喜的“一家子”——猫头鹰妈妈正和它的宝贝。

孩子们安睡在花槽内,尽管一时人声嘈杂,它也是稍稍睨视了一下,然后继续闭目养神,一副处变不惊的样子。

4只小宝宝出生才十几天,绒毛还未褪尽,眼睛又圆又大,张着稚嫩的小嘴“吱吱呀呀”叫不停。刘先生目光充满慈爱地说,平时都是鸟妈妈在照顾它们,鸟妈妈早上休息,晚上飞到山间觅食,他只是偶尔喂点水。

据刘先生说,4月20日,不常回来住的他回家时发现,自己惊起了一只鸟儿,开始并不以为意,不想那只鸟儿却在附近窗檐停下,呆望着自家阳台上的花槽。刘先生这才发现,那鸟儿像是一只猫头鹰,顺着它的目光看去,花槽内还有4只雪白的鸟蛋,比鸽子蛋大,比鸡蛋小,意外之余,刘先生决心让鸟儿安心孵蛋。

5月8日,刘先生发现,花槽内的4只蛋变成了4只初生幼鸟,它们圆头圆脑,一身绒毛,小鸭子般大小,异常可爱。刘先生的办公室就在楼下,单位的同事知道这事后,一拨一拨地往刘家跑,纷纷要看个究竟。

因为同事们都好奇,刘先生希望找专家弄清这“一家子”的身世,如果真是猫头鹰,他也希望它们能长住下去,或者就算它们飞走了,每年还会回“老家”来。

广州动物园饲鸟组的谢先生看了照片后,称这是一个比较特别的案例,通常人工饲养猫头鹰很难,而这只母猫头鹰居然自己飞到居民家孵蛋,让刘先生看到了全过程,这也算是他们的缘份。谢先生表示,从图片上看,它们像是小型长耳猫头鹰,一般昼伏夜出,野生的性情较为凶猛,母鸟如此温顺让人动它的小宝贝,实属罕见。那么,这4只小家伙长大了会不会飞走?以后会否再度回来筑巢?就很难说。

从猫头鹰“落户”民居这一案例,能否推断南沙生态环境好呢?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的脊椎动物学专家王老师认为,判断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如何,还有很多因素要参考。他同时表示,猫头鹰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市民遇到它们时,都不应该加以伤害,也不应擅自捕猎,万一它们需要帮助,应求助于林业部门。

目前,4只小猫头鹰中有两只已飞离鸟窝,还有两只仍在学习飞行,相信在未来一两天内也可以独自在蓝天翱翔了。

生死相随的海鸥

前段时间,一位朋友给我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小岛上海鸥被枪杀的故事,那个小岛是一座四面环海的孤岛。几年前,有一个地质考察队来到了这里,在这之前,没有人知道海鸥是什么时候来到这里,人们只知道小岛上的海鸥很美很大。

其实小岛上的海鸥又叫银鸥,展翅飞行时,两翅宽度可达1米左右,是国内32种海鸥中最大的一种。一般海鸥羽毛大多是银灰色,而银鸥通身羽毛都是雪白的,锋利的嘴巴由红、橙、黑、黄等4色组成,象美丽的宝石镶嵌在白色羽毛环绕的头部。它们每天都在不停地飞翔,因此体力消耗的也就特别大,身上没有一点多余的脂肪,所以姿容十分俊美。刘长卿在《弄白鸥歌》中:“泛泛江上鸥,毛衣皓如雪,朝飞潇湘水,夜宿洞庭月”的诗句,描述的就是银鸥。

小岛远离陆地,一年四季都很少有人登岛,岛上也很少有海鸥的天敌出现,海鸥就自由自在地在岛上生息繁衍着。除了正午歇息一会,它们整天都在周围的渔场上空盘旋,它们的眼睛很尖,时刻侦察着鱼群的动向,一旦发现目标,便像飞机一样俯冲而下,用弯钩般的嘴猎取小鱼,如果捕空的话,它就会穷追不舍地钻进水里,直到捉住猎物为止。有时它们也跟着过往的船只后面寻找食物,水手们对它们都很友好。

当地人把小岛上的海鸥,叫做海陆空“司空”。只要你登岛就可以看到,从空中落下来的几只海鸥,开始还在海滩上疾步行走,不一会就钻到了水里,把尾巴翘起来像鸭子一样拚命地划水,原来在海鸥的前三趾上有蹼。

有一次,小岛被浓雾笼罩着,正好有一艘轮船从这里路过,船上的人都知道附近有一座小岛,可雾太大什么也看不清,为了以防万一,只好减速行驶,正在水手们迟疑的时候,附近传来了一阵阵海鸥的鸣叫声,船上人喜出望外,因为海鸥常常在海上礁石附近成群结队地飞翔鸣叫,循声就可以判断出礁石或者岛屿大概的位置,避免触礁的危险。在海鸥的帮助下,那艘轮船顺利地绕过了小岛驶向远方。

每年4—8月份,是岛上海鸥最繁忙的季节,它们用海藻、枯草、羽毛、贝壳等东西筑巢,雌海鸥便在里面产卵。那场海鸥被枪杀的悲剧就发生在这个季节。当时有一个考察队员,听说海鸥卵颜色多变十分好看,就攀到悬崖上想掏几只看看,无意间捉住了一只小海鸥。谁知小海鸥的叫声惊动了其他的海鸥,海鸥便成群结队地赶来营救。

当时,那个考察队员刚刚落到地面,头顶上已聚集了成千上万只海鸥在飞旋、鸣叫、展开攻击。以群居方式生活的海鸥,在遭到侵袭的时候,会团结一致共同对敌。他们的攻击方式非常独特,轮流往那个队员的身上“噼哩叭啦”的排屎,命中率几乎达到100%。不大一会工夫,那个队员全身就被臭气熏天的海鸥屎涂成了白色,而且海鸥还在铺天盖地的从四面八方向他云集。情急之中,那个队员向空中开了一枪。枪声过后,只见一只海鸥在空中挣扎了几下落到了海里,当时还没有死,这时突然从海鸥群中飞出另一只海鸥,急速落在那只受伤的海鸥身旁,它紧紧挨着受伤的海鸥,并排漂浮在海面上,随波而去。所有在场的人都被眼前的情形震惊了,谁也没想到海鸥对爱情竟会这样生死不渝,那个开枪的考察队员更是后悔莫及。

太阳开始落山了,那对海鸥也渐渐在远处水天一色的海面沉没了……

恐龙灭绝致因新说

迄今为止,有关恐龙从地球上神秘消失的假说已提出很多,但其中比较有说服力的假说就是“小行星撞沉大西洲导致恐龙灭绝说”。

然而,前不久,俄罗斯生物学家谢·捷列霍夫,对此提出另一种新假说——这是目前在科学界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关于“一颗突如其来的外来天体同地球相撞导致恐龙灭绝的”假说当然是最合适不过的,充满戏剧性,而且似乎是能够自圆其说。“不过,该假说有许多地方却无法解释:譬如,当时,为什么不是所有生物都灭绝了?为什么这场星球大撞击后恐龙并没有马上灭绝,而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灭绝?这难道是具有慢性中毒作用的某种食物使恐龙灭绝了……应当从另一个角度探索恐龙灭绝的原因。”

看来,俄罗斯科学家找到了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捷列霍夫通过大量研究得出结论,在白垩纪中期,即大约1亿年前,地球上的动物群系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所有昆虫类动物开始绝迹,它们被一直生存至今的一系列新物种——如白蚁、蚂蚁和蜜蜂等取而代之。

也就在白垩纪中期,那些有被裸子和植物,简言之,就是开花的植物也开始进入“历史舞台”。白垩纪中期新出现的那些昆虫要生存下去,大自然必须得供给它们大量花蜜。到白垩纪末期,一类新诞生的植物群又将白地衣、苔藓类、蕨类和木贼等植物排挤掉。

所有这些过程不可能不给恐龙带来威胁和冲击,例如,作为食草类巨兽的恐龙一下子失去了它们所习惯吃的植物,便开始遭受可怕饥饿的威胁。这样一来,饥饿已极的这些巨兽便开始猎食某些动物或同类。

捷列霍夫又提出另一种独道见解,他认为,还会存在另一种可能:要知道,今天的某些昆虫能把人咬死,甚至连大象也不例外,由此可以推断,谁知道白垩纪时的昆虫有多大个?它们的胃口究竟有多大?我坚信,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亘古,所有开花的植物都能使恐龙毙命。

这里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这一切都发生在这短暂的时期内?捷列霍夫回答说:“大约6000万~6500万年前,当时开花的植物能很快使那些巴‘渐近老境’、‘脆弱裹变’的恐龙物种灭绝。

恐龙墓地

“恐龙的墓地”位于中国的四川自贡。

从1913至1915年,一位美国地质学家在四川自贡地区荣县考察,偶尔采集到一节食肉恐龙的股骨和几颗牙齿的化石,并将它们偷愉地带回了美国,信息便在美国传开了,于是引起了美国科学家的注意。1935年,美国著名古脊椎动物学家甘颇,开始研究这些存放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古生物陈列馆的恐龙化石。随着他所究成果的公布,自贡恐龙化石便在世界上名声雀起。

我国古生物学家杨钟健与甘颇合作,于1936年在荣县东门外采集到一具不全的巨型蜥蜴类恐龙化石,被定为“荣县峨眉龙”。

又过了30多年,到70年代初,我国地质部第二地质大队科技人员黄建国等人,黄昏在自贡大山铺的公路旁散步时,在路边裸露的岩石层中发现了一处异常的岩石,他们仔细地观察发现这些特殊的石头是一种奇异生物的化石,这就是后来我国著名的自贡恐龙化石。后经挖掘勘查,于1977年10月,完成了我国第一具40吨重的完整的恐龙化石骨架,此后,自贡地区的恐龙化石不断被发现,使自贡这个名字在地球上不胫而走。

尤其是1979年在自贡的重大发现,震惊了世界。那是一个石油作业队在自贡迤西的山坡炸石修建停车场时,一幅惊心动魄的景象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恐龙化石重重迭迭堆积一片……一座巨大的恐龙群族“殉葬地”被发现了。

经初步挖掘,在大山铺出土恐龙化石300多箱、恐龙个体200多个,比较完整的骨架18具,极其难得的头骨4个。这些珍品引起国内外科学家们的浓厚兴趣,纷纷赶来进行实地研究,希望能解开恐龙生死存亡的千古之谜。

人们从恐龙墓地展室的正门进入洞中,就好像迈入了另一个世界,就像跨进了亿万年前的龙宫群窑。埋藏厅现场展现了半个足球场大的化石发掘地,这仅是约1700平方米化石埋藏面积不足1/6的部分,凭栏俯瞰,交相横陈的化石堆十分壮观。恐龙非正常死亡的景象,酷似惨遭杀戮与被活埋的“万龙坑”。现已从这里采集到较完整的恐龙骨架30来具和数以百计的生物化石,近20个种属。

一些考古专家和学者们认为,自贡之所以成为恐龙的王国,其原因是由于两亿多年前的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印支运动)后,使从海水中隆起的四川盆地形成了极适宜恐龙栖息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从大山铺恐龙化石来看,恐龙并非都是庞然大物。此地当时有长20米,重40吨的“蜀龙”,也有仅1.4米长,0.7米高的鸟脚龙。它们无论大小,都不显得笨重,而且精力旺盛,行动敏捷。

恐龙的智力也比较发达:剑龙类的脑智商平均值为0.56;角龙类为0.7-0.9;属肉食性的霸王龙和恐爪龙则超过了5,因为要捕食素食性恐龙,没有较高的智力是不行的。

尽管恐龙的体温比现代哺乳动物要低些,调温机制要差些,但它们不冬眠,没有羽毛,活动速度每小时超过3英里。所以科学家们认为它们是热血动物,而不是像蛇、蜥蜴一样的冷血动物。

在大山铺恐龙化石挖掘现场2000平方米的地面上,凸凹不平的岩石上,半裸着不同类型的恐龙个体。它们或身首分离犬牙交错,或肢残骨碎,甚为壮观。

据测算,这些恐龙都是在1.6亿年前因地壳的突然变化而被埋藏在这深山地层里,在缺氧条件下,经泥沙、岩石的固结、充填、置换等石化作用,而形成了现在所见到的样子。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恐龙集体死亡于此呢?

这次大的活动使四川盆地在原来的位置上继续隆起,浅浅的山丘开始出现,大地的干裂使水枯林竭。幸而自贡地区地势低洼,是一处大的汇水池,使恐龙汇集于此,直至死亡。

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在白垩纪末期,整个地球发生广泛性寒冷,日夜温差增大,季节出现。习惯热带环境的恐龙,不能像蛇、蜥蜴那样进行冬眠,又不能像毛皮动物那样躲进山洞避寒,因而这些地球霸王们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而毁灭。

还有人认为,是天外一颗超行星爆炸后,其强光和巨大的宇宙射线引起恐龙的遗传基因变异而致灭绝。

还有一种理论认为,是一颗小行星撞入地球的大海之中,使海水升温,并掀起5公里高的巨浪,使恐龙被埋入泥沙之中。

另有专家认为,大山铺恐龙化石里砷含量过多。可能是恐龙吃了有毒的植物而暴死。上述这些观点都有一些各自的道理,但是成百上千地死在一起,这却是一个谜。

当今尽管世界各地都不断地收到一些发现活“恐龙”的消息,但在恐龙之乡的自贡市,却永远也不会有活着的恐龙存在了!因为这里的山丘,不再有恐龙适宜生存的场所,而只是一个埋葬1.6亿年前恐龙遗体的坟墓。

目前,在这里人们只能寻找到更多的恐龙化石。

自贡恐龙化石的发现,在对恐龙为什么灭绝的研究上,起着巨大的积极作用,因而美国以及一些国际的地质和古生物学术代表团的专家们,在考察大山铺恐龙化石群后说:“这是近10年来世界恐龙发掘史上最大的收获。”他们称中国是“恐龙财主”。

恐龙的子孙

在非洲大陆上,几百年来一直流传着关于一种神秘巨兽的传说。

1776年,德国科学家爱伯·里凡在其著作中写道:我们发现一种从未见过的巨兽足迹,足迹周长36英寸,两足迹之间竟然相距2米!

1880年,法国动物学家霍恩报道:“……这种巨兽生活在沼泽和湖泊中,土著居民称之为‘亚哥尼尼’,足迹有三个趾,出奇的巨大。”

1912年,世界著名的动物采集家卡尔·哈京贝克在《野兽与人》一书中写道:“在罗德西亚境内生活着一种前所未知的巨兽,有人在不同的地方亲眼目睹过它。”确实,在非洲中部的一些史前洞穴画中就有这种巨兽的形象,很像恐龙或雷龙。1913年,德国科学考察队队长冯·斯坦因报道:在刚果的桑格河流域据说有一种巨兽,体积超过河马,有一条又细又软的脖子和一条像鳄鱼般的尾巴。

它在湖中常常打翻当地居民的独木舟,但不吃人,它白天爬上岸来找食物,吃的是一种蔓生植物。

传说中的非洲巨兽是早在六、七千年前就绝迹了的恐龙。这个信息一传出,还真的激动人心!几十年来,许多科学家不断深入非洲密林探索,希望能揭开这个谜。

1979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动物学家波尔和生物学教授迈克尔决定对这种神秘的巨兽作一次科学考察。

1980年4月,他们不畏艰苦,跋山涉水,进入刚果的热带雨林,这里人迹稀少,到处是地图上找不到的湖泊、沼泽和森林。

一位名叫法利曼的当地人告诉他们:他14岁那年在依皮纳地区见过这种巨兽,它有红棕色的皮肤,蛇一样的脑袋,脖子长达3米。

迈克尔教授拿出一本动物学图谱让他辨认,法利曼指着一张食草恐龙图谱说:“就是它!就是这样的,至今还在那儿,午后人们常常在河中看到它。”

他这次的探险,收集到了巨兽的足迹,采集了食物标本,还获得了大量目击者的第一手报告,这些目击者描述的巨兽与雷龙非常相似。

他们回国后,经过详细研究后发表了文章说:“看来传说中的巨兽确实存在,而且可能是某种幸存至今的恐龙”。

1978年,法国有一个科学家探险队进入了非洲刚果的原始森林中一个名叫泰莱湖的沼泽区,希望能找到当地人传说中的恐龙。可是很不幸,直到如今,这支探险队,不见一人从沼泽中生还归来。

到了1981年,无所畏惧的美国雷古斯特兹探险队,又一次进入这一地区,他们曾5次看见“恐龙”出没,6次听见它的叫声。探险队拍回了照片,录下了“恐龙”的声音。

刚果的一支国家探险队于1983年再次进入这一地区。两个队员发现离湖岸300米以外有活“恐龙”。它背部宽阔,头很小,脖长10英尺,体长40英尺,皮肤灰而有光,还长着尾巴。他们对准它,拍完了摄影机中的胶片。

当今地球如果真的存在活恐龙,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这将是统治地球一亿年的庞大家族的孑遗,一个极其珍贵的活化石。

几个世纪以来,如果在非洲发现的怪兽是恐龙的后代的话,那么人们在印尼的科摩多岛上的一种“巨龙”又是什么呢?有人说它力大无比,尾巴一摆能击倒一头牛;它的胃口非常大,一口气能吃下一头100多斤重的野猪。而最令人不解的是,它的口中能够喷火!

1912年,一位荷兰飞行员由于飞机发生故障,被迫将飞机降落在科摩多岛。在岛上,他见到了那种传说中的动物。不久,他返回驻地爪哇岛,写了一份关于发现一种怪兽的报告,说是在科摩多岛的确有当地人传说中的怪兽,但它们不是“巨龙”,而是一种巨大的蜥蜴。

荷兰飞行员的报告引起了人们的兴趣。一位名叫安尼尤宁的荷兰军官登上了科摩多岛,打死了两头怪兽,将两张完整的兽皮运到了爪哇。其中一张兽皮长达3米。经科学家们鉴别,确定是一种巨型蜥蜴,并把这种巨型蜥蜴命名为“科摩多龙”。

无独有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古生物学家在澳大利亚发现了科摩多龙的化石,经测定,是6000万年前的史前生物。同时,地质学家发现,科摩多岛是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海岛,形成时间不到100万年。

这两个发现又使人们陷入了迷宫:科摩多岛诞生以前,澳大利亚的这种龙早已经灭绝。那科摩多岛上的巨蜥是从哪里来的?它们怎么能够活到今天?难道它们真是从天而降的“龙”吗?几千万年以来,它们是怎样生活的呢?这在当时成了一些难解的谜。

为了解开科摩多龙之谜,1962年,苏联学者马赖埃夫率领的探险队,在科摩多岛实地考察了几年。在发表的考察报告中说,科摩多龙体长可达3米,它们有令人恐怖的巨头,两只闪烁逼人的大眼,颈上垂着厚厚的皮肤皱褶,尾巴很大,四肢粗壮,嘴里长着26颗长达4厘米的利齿。远远望去,能看到它们口中不停喷火,但走近一细看,那口中喷出的“火”,不过是它们的舌头。它们的舌头鲜红,裂成长长的两片,经常吐出口外,乍一看,的确像熠熠闪动的火焰。

科摩多龙以海岛上的野鹿、猴子、鸟、蛇、老鼠和昆虫为食。它们会游泳,当然也会下到海边捕食一些海洋生物。它们生性不好动,很少追捕猎物,多采用“伏击”的办法猎食,待猎物靠近,猛地用尾巴一扫,将猎物击倒,然后扑上去将其咬住、吞下。科学家们看到一只科摩多龙把一头野猪击倒后,竟像吃肉丸般吞下。“龙”会突然窜进猴群,乘众猴吓得呆若木鸡之际,举起尾巴猛扫,猴子们被纷纷击倒,一眨眼功夫,一群猴子已成了巨龙的腹中物了。

如今,人们已解开了科摩多龙的许多疑谜,如雌性龙每次可产5-25枚鹅蛋似的卵,8个月后小龙便破壳而出,它们的寿命为40-50年。

但是,对于这种巨龙,至今仍有许多尚未解开的谜。例如,在自然界,有生必有死,而科摩多龙却只有生者,不见死者。人们走遍整个海岛,也未见过一具科摩多龙的尸体,就连一根残骨也没找到。难道是死者被生者吃掉了吗?可它们是任何动物尸体都不食,怎么会偏偏吃自己同类的尸体呢?还有,科摩多龙的祖先是在澳大利亚发现的,它们是怎么来到科摩多岛的呢?尽管它们会游泳,但大海汪洋,水路漫漫,要游过这样遥远的距离,是难以想象的。

至今,神秘的科摩多龙仍然在科摩多岛上生活着。

恐龙复活之谜

不少科学家在想:能否通过遗传物质DNA分子来复制、再造一个新的恐龙世界呢?

有人说可以,也有人持否定态度。认为可能的人持的观点是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已有人能从一种恐龙的牙齿里获得遗传基因,目前正在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从事研究恐龙复活工作的克拉博士,他回答记者提问时充满信心地说到:“我们已进行了很长时间的研究,第一步很成功。”其实,在美国和澳大利亚有相当一部分科学家正在狂热地进行着这方面的大胆实验。他们用无性繁殖的方法,想方设法让一只死了好久的蜥蜴(被称为恐龙的“活化石”)重新复活。如果确实能“死而复生”,那么,用同样的方式,恐龙就可以“东山再起”了。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科学家维德尔教授也认为,至少从理论上来说,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可以无性繁殖出恐龙或其它已绝迹的动物。如在澳洲的塔马尼亚虎,就很有可能通过重组DNA片段的遗传基因实施生命的“复制”

其实,这种设想,早在80年代中期美国加州大学的古生物学家乔治·波纳尔博士就已经提出,认为可以通过修补DNA分子使史前动物再生。要制造恐龙,必须把恐龙的DNA移植到雌鳄的受精卵细胞内。这种含有恐龙DNA卵细胞在鳄体内发育,卵细胞的周围还会长出坚硬的卵壳。鳄产下这种卵,通过孵化,新生的“人工恐龙”就会降临大地。

要使绝灭恐龙复活,最大的难题是没有任何恐龙的DNA,或者无人知道恐龙DNA是什么样。不过,波纳尔认为,在古地岩石中找到处于休眠状态的真正的恐龙DNA是有可能的。例如,在琥珀化石中被保存的吸有恐龙血的苍蝇、蚊子等昆虫,它们的身体内就会有恐龙的血细胞。这正是制造恐龙所需要的遗传物质——DNA。

不过,即使找到了恐龙的DNA片段,要原样重建其复杂的双螺旋体结构,按目前的技术水平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要想把恐龙的DNA片段移植到鳄的受精卵中,自然有一个难题要解决。那就是一旦鳄的卵细胞受精,就会发育成鳄。要防止这一点,就必须在鳄卵受精的一瞬间用恐龙的DNA去替换掉鳄的DNA。这种超精细技术能办得到吗?科学家们已经在老鼠身上做了类似的试验,并已初见端倪。

那么,DNA分子究竟能存活多少年,即使是保存在金字塔里的木乃伊体内,过了千百万年后的可能性有多大?这还是一个不解的谜。虽然科学在不断的进步,虽然据有的科学家宣称,已在迄今1700万年前的化石叶子中找到了DNA。这消息显然是令人振奋,但这以后的研究又如何呢?更有趣的是,美国好莱坞的著名导演史蒂芬·斯皮伯格,为了迎和人们的心态,在1993年适逢国际恐龙年之际,独出心裁地导演了一部名为《侏罗纪公园》的新影片,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影片展示的是,在一个专门研究恐龙生存的实验室里,约翰博士发现了一只吸饱了恐龙血、藏在树脂化石中存活到今天的古代蚊子,随即以这些血中的遗传物质DNA来复制恐龙,没想到,时过不久,恐龙不仅复活,而且生长迅速,蔓延各地,造成不可收拾的灾难性局面,至使科学家又不得不研究对付恐龙的办法……

电影毕竟是电影,不必惊慌。若以最快的速度来估计,“人造”恐龙问世,恐怕得到下一个世纪了。到那时,人们自然会有制服它们的预防措施。面对着恐龙留下的无数个谜团,我们期待着科学家们成功地制造出真正的恐龙来。

恐龙再现是真是幻

科学家们认为,大约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突然向地球冲来,大撞击的结果使地球上相当于这颗小行星重量6倍的岩石化为碎块和粉尘。大量的粉尘在大气层中形成厚厚尘埃层,它像一面毯子遮住了阳光,使地球气候骤变,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最终,恐龙这一庞然大物在地球上称霸长达1.5亿年的历史宣告结束。

难道恐龙真的灭绝了吗?近年来,几个震惊世界的新发现想必会使科学家们惊喜若狂,这可能会导致对恐龙“家史”的重新改写。

小恐龙破壳喜降人间

前不久,一支筑路工程队在美国国内华达州的一座山上开凿隧道施工,在爆破一块巨大岩石后,突然发现一处深陷的恐龙巢穴,里面有5个像足球大小的椭圆形恐龙蛋。

令人惊奇的是,其中一个恐龙蛋发出“咔吧咔吧”的响声,紧接着出现几道裂缝。大家惊异地目睹着一只小恐龙破壳而出,可是,这只刚刚降世的小恐龙好像被那强烈的爆破声震成重伤,它一出生就不停地摇动着小脑瓜,可怜地张着小嘴频频地呼吸着。然而,使人惊恐不安的是,这只刚出世的划时代宠物便奄奄一息地倒下了。

弗朗克·沙罗工程师正在为这只奄奄一息的小恐龙作人工呼吸。

当这只小恐龙苏醒过来时,筑路工人们立刻把它和另外4个恐龙蛋小心翼翼地放到汽车里,把它们护送到工程队的营房。弗朗克·沙罗马上把那只身体脆弱的小恐龙放到保温箱里,还为那4个尚未出世的“小家伙”准备了一个类似孵化器的保温箱,以防万一。

到第三天清晨,弗朗克·沙罗前来察看,顿时大吃一惊,两个恐龙蛋已成空壳,坚固的水泥墙板却出现一个大窟窿。原来,那两个破壳而出的“小家伙”,早已钻墙逃之夭夭了。

弗朗克·沙罗慌了手脚,连忙操起电话把此事报告警察局。不久,警察局请来了美国著名生物学家格贝尔·马克普雷特博士,还有一些新闻记者一同赶赴现场。他们在弗朗克·沙罗的带领下,沿着小恐龙逃跑留下的“蛛丝马迹”,终于在一个大山谷里找到了那两只小恐龙。可是,仅一两天时间就长成了8米长的庞然大物,一口强劲锋利的牙齿清晰可见,它不仅能咬穿木板墙,还能咬穿坚硬的水泥墙,简直不可思议。

格贝尔·马克普雷行博士认为,新出世的小恐龙是一种食肉类两栖爬行动物,约1.45亿年前它能对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构成严重威胁,只要这两只破壳而出的小恐龙是异性个体,它们便能很快在地球上繁衍起自己的后代。不过,美国国内华达州山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较之恐龙鼎盛时期的侏罗纪时代的自然生态条件简直是天壤之别,因此,这些新降生的恐龙后裔能否适应新环境幸存下来仍是个疑问。科学家们困惑不解的是,这些活灵活现的出土文物——恐龙蛋何以经历650万年之外仍能自然孵化出恐龙幼体来?破壳而出的小恐龙为何能长出一口钢牙利齿咬穿水泥墙逃之夭夭?而且在一两天之内能迅速长成8米长的巨兽?对这诸多问题的回答还有待科学家们的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大恐龙出没沼泽

在非洲刚果有一个泰莱湖,与该湖比邻的扎伊尔有一处面积极大的沼泽地。据传闻,这里有巨兽出没。于是,国际考察探险队来到刚果泰莱湖和扎伊尔地带考察。

一天,巨兽果然出现。平静的湖面泛起几米高的浪花,一头巨兽从湖底冒了出来,慢慢地爬到岸上,朝泰莱湖东北方向的扎伊尔沼泽地走去。它细长的脖颈足有3米多长,脊背长约4.5米,体长约9~12米。头很小,额头是棕褐色,皮肤呈深灰色,有光泽,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好像长有尾巴,身上无毛。考察队员立即用远距离摄像机将这头巨兽拍下来,当它离去后,考察队测量了这头巨兽留在沼泽地上的足迹:足距为2.4米,足迹长0.9米。这是目前在地球上发现的最大的动物足迹。

科学家们根据古代恐龙化石的各部位尺寸,同此次考察拍摄到的泰莱湖巨兽照片加以比较后确认,这湖中巨兽就是古代恐龙。不过,它究竟是恐龙毁灭时幸存下来的古代恐龙?还是恐龙的后裔?目前还尚无定论。

幸灾乐祸

据美国资料判断,偶尔还能发现一些离奇古怪会飞的动物。1880年,在美国康涅锹格州的麦迪逊维尔地区发现一个带翼的飞人。1910年,在法国的诺曼底发现飞着一只令人百思不解的“鸟类”,它忽起忽落地在海上猎鱼。1927年,在南塞利托发现一只长着雷形脑袋的大鸟。1948年,在美国加利福利亚州的圣巴巴拉地区也发现过这种大飞禽。同年,在美国的阿尔顿、弗里波特、加利多尼亚、伊利诺斯的市郊又发现有些类似的大飞禽。1963年5月,一些纽约人发现过像运动滑翔机大小的“史前形状的大鸟”横越美国哈得逮河。同年秋,英国肯特居电和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居民都发现过长着蝙蝠翅膀会飞的人形怪兽。

1932年,美国著名科学家艾温·德逊在非洲喀麦隆的热带丛林中发现一种奇特的动物。下面是他对此发现的一段描述:“当时,我还尚未游到河中心,突然听到岸上的人们大声呼喊。我回头一看,突然发现一只奇特的动物直向我飞来,它长着一双尖形带脚蹼(pǔ)的翅膀,击打着空气发出刺耳的尖叫声。它那吓人的大口呈张时,很像幸灾乐祸的一笑,嘴里还露出半口白牙齿。它是翼龙!这一种飞龙类动物,它早在史前时代就已灭绝了。这个幻想式动物在黄昏之前再次从飞来的方向又返回原处,并躲到沼泽地里。”

可是,在我们面前比比皆是的例证充分说明了:今天,在我们地球上有这样一些地区,那里确实生活着我们这颗行星久远过去的动物和别的生命——这正是当代科学家无法解释的怪异现象。

来自刚果首都布拉柴维尔的一支科学考察队的队员们,根据当地居民提供的线索来到非洲埃筷姆村一个叫巴斯卡莉娜的年轻妇女的住地。这个年轻女村民讲述说,她乘坐的小船曾与一头巨兽相撞。考察队员们在那里还发现一个大浮岛,它是由生植物作铺垫,上面覆盖着厚厚的沙层。这个浮岛的表面极其平坦,可实际上,有一种巨大的怪兽从岛上多次爬过,岛上有它爬过时留下的十分清晰的痕迹:在这里发现几块有耀眼金属光泽的动物的皮,它有点像镀铬的金属零件。这是一名参加考察刚果的生物学家马谢林·阿纳尼亚根据他的发现所作的描述。

考察队员们把这一要发现带回布拉柴维尔,目前它正在接受专家们的全面研究。他们首先抓住问题的要害:今天,这类罕见的奇怪生物是从哪儿来的呢?

首先,我们应转向对各种这类问题令人可信的回答上来,要全面占有情况,仔细研究怪异现象——它永远也不会让我们的研究人员停息片刻。

恐龙一样大的巨蜥

前不久,从印度尼西亚班达海中的巴巴岛传出轰动世界的新闻:这里发现一只如恐龙大的巨兽,它的水性非常好,如果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天气里,它一定会决定到住人的地方去观赏一番,这会是什么怪兽呢?

在印度尼西亚的班达海上,坐落着一个渺无人烟的岛屿——巴巴岛。几年来,澳大利亚一支科学考察队在这个岛连续进行了古生物学考察。但是,1995年秋,考察队员在这里的一次异乎寻常考察中险些丧生。

考察队领队奥古斯托·旺·托伊逊博士说:“当时,我们去那里寻找残存的动物化石。这次考察应是多年来考察和研究的总结,突然……”

考察队员拉尔弗·沃尔基回忆说:“哪一次,我们突然发现,一艘潜秘形状奇怪的‘大船’从远处海面向这个岛屿驶来。我们无法搞清这究竟是什么东西。我们站在岛上惊异地望着这步步逼近的巨大怪物。当它游近时,我们才发现:原来,这是一只从未见过的绿色巨蜥登岸了。尽管它看上去是一个约4米多高、15米长的庞然大物,但是,它从水中上岸的动作却十分机敏。当然,这只巨蜥的大小是我们通过目测得知的。”

由于这突如其来的巨兽出人意料的登岸,古生物学家们还没搞清是怎么一回事儿,所以,只是站在岛上默默地观察。其实,这巨兽还没发现岛上有人。经上岸后,朝岛上的几棵大树爬去,开始用它那强壮锋利的牙齿啃着树叶——只听见树枝被啃得喀嚓喀嚓地作响。这些大树被那巨兽一棵接一棵地咬碎,实际上,它连嚼也没嚼就直接吞了下去。它吃饱后便找个阳光充足的地方打起盹来。

尽管蜥蜴类动物是食草动物,但科学家们不想冒这个险去靠近它仔细研究,赶紧给它拍了照就返回山里。

沃尔基继续说:“考察队员快到达山顶时,巨蜥却突然醒来,它一下子发现了我们,这时,它开始大步流星地向我们逼来。使我们幸运脱险的是,这巨兽不会爬山——它开始试着往山爬了几步,突然一下子掉了下去,于是放弃了上山追赶考察队的念头。约5个小时后,巨蜥弃岸返回海中。我们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它一直消失在远方的海里。”“按照电台的呼叫指令,停靠在巴巴岛北岸的考察船返回大本营。两小时后,考察队员们登上考察船飞速返回澳大利亚。从外貌看,我们的巨兽‘房客’是陆生动物,可是,我们走遍了邻近的几个海岛,一点儿也没发现这种巨蜥的‘蛛丝马迹’,它有可能迁徙到更好的地方去了。要知道,假如它要再冒出来向我们发起进攻,我们可就再也无法逃避了。”奥古斯托队长说。

眼下,奥古斯托博士认为,在巴巴岛上不仅能找到古代动物骨骼化石,这个岛又是现代巨兽的“大餐厅”。谁也没发现那只巨蜥究竟活了多少年?它也许是完全在不久前从一个保存和孵化条件良好的蛋壳中钻出来的?谁能说出来在不远的将来还会出现多少只这样的巨蜥?最终,如果这种巨兽的泳技确实高超,那么这些住人的大陆不久便会受到这些“从天而降”的可怕巨蜥的严重威胁……

万年鲜肉

猛犸象是一种远古的大象,它长着长毛,生活在亚、欧和北美三洲的北部,大约在15000年前灭绝。在经年天寒地冻的西伯利亚、加拿大和阿拉斯加,曾发现过许多这种大象的遗骸,其中最著名的是1902年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毕莱佐夫卡发现的一头猛犸尸体,由于当地是冻土地带,这头猛犸保存得比较完好,甚至在它口中还含着一些没有咽下去的金凤花。

有些从冻土带掘出的猛犸的肉,虽然冷冻了一万多年,看起来仍像新鲜的牛肉一样。尝过这些猛犸肉的人都说它仍鲜嫩可口,前苏联科学院还用猛犸招待过尊贵的客人。当时科学家们对此的解释是:这些猛犸失足陷入冰河,死后尸体在西伯利亚的天然冷藏库中被保存下来,故而至今仍保持完好。

这种解释似乎言之成理,但随着冷冻技术的发展,疑问便逐渐产生了。肉类冷冻业的专家们认为,如果要使冷冻的肉新鲜可口,必须采取超低的速冻,使之在短时间内冻结,然后再用普通低温冷冻保存。而西伯利亚的气温,即使在冬季也不过零下20摄氏度左右,这样的温度对冷藏猛犸象尸是足够了,但却无法在短时间内把它速冻起来。在这种普通低温下缓慢冻出来的肉,肉细胞内会出现结晶,使细胞爆裂,肉里水分流失,结果使肉无法食用。他们举冷冻牛肉为例,说如果要使牛肉保持新鲜,速冻屠宰后的半头牛就需要在零下40摄氏度中冻30分钟。要速冻一头躯体巨大并长着长毛的活生生的猛犸象,至少需零下75摄氏度的超低温。可是在自然条件下,只有南极洲最冷的地方有时才能达到这样低的温度。

但这头猛犸死前还在吃着青草和金凤花,可见当时的气温不会太低。可是突然之间,严寒袭来,这头猛犸很快就被冻僵了,并由此被速冻起来。后来人们发现,不仅这头猛犸,在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许多猛犸都是被突然冻僵的。这就是说,它们突然遇到了难以想象的严寒。

那么,这可怕的严寒是怎样产生的呢?

有些科学家认为,这是因为当时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地震和火山爆发,火山喷出的热气流升到大气层上层,被冷却后变成超低温气流,从地球的两极地区盘旋而下,形成一股来势极猛的寒风,足以产生零下75摄氏度的低温,这头猛犸就是在吃草时,突然遇到了这样的寒风就速冻起来了。

还有人认为,这样的严寒是地球磁极变动造成的。可能由于某种原因,使得北地磁极突然转移到了西伯利亚一带。于是那里便出现了像北极一样的低温气流,导致了猛犸被冻死。

但这些看法也还都是假说。什么样的火山爆发能产生那样的寒流,尚属疑问。地球上曾发生过多次火山爆发,却从未带来过那样的严寒。致于磁极变动,即使是较突然的变动,也有一个逐渐的过程。很难设想一下就突然从北极转到西伯利亚,而磁极变动带来的气温变化更要经过一个时期,不会随着磁极的转移,温度也瞬间突变。

于是又有人提出了第三种看法:这些猛犸是被外星人当作猎物弄死的,而外星人致它们于死地的武器,就是用某种高科技制造的瞬间超低温。外星人以此来打猎,又快又省力,还能保持猎物肉的鲜嫩。但一下打得太多。吃不完的剩了下来,就成了今天出土的猛犸遗骸。这种说法虽然避免了前两种的缺陷,但却不免有点离奇了。

大鲨鱼所恐惧的怪物

早在半个世纪前的日本,曾有过这样的报道:珍珠采收船“八幡九号”船长在澳大利亚沿海,为了把已沉没的渔船上的珍珠重新打捞上来,潜入了水中,不久,留守在船上的船员接到了要求接应的信号,赶忙拉紧绳索,结果吊上来的只有船长的帽子和安全带,潜水员立即跳下水去营救,但是没有找到。据报道类似这样的事在此之前已经发生好几起。

两年后,在澳大利亚北部达尔文市附近的海域里,正在采珍珠的日本潜水员松本正夫突然下落不明,据专家们估计,松本正夫是在大约80米左右的海里,被一种怪物拖走的。

这怪物究竟是什么呢?话说40年前的一夏季,澳大利亚潜水员琼斯,身着最新式高级潜水服潜入海中,不一会被一条身长四五米的大鲨鱼发现,鲨鱼紧追不放,奇怪的是鲨鱼并没有加害于他,琼斯继续下潜,发现在他的下方是漆黑的大海沟,琼斯怕再往下有危险。于是他便停止下潜,同时在大海沟周围游动,观察海沟里的情况,这时那条大鲨鱼仍在距离他5米左右的地方游来游去。

突然海水变冷,水温迅速下降,琼斯在黑暗的海底中,发现一个灰黑色的怪物缓慢地向上游来。琼斯借助极弱的潜水灯光,发现那是一个从未见过的很大的怪物,看上去好像没有手脚,也没有眼和嘴,像是一块光滑的大板,它慢慢地游动,不时地抖动着身体,这时海水变得更凉了,大鲨鱼不知是由于水冷还是由于恐惧,竟像打了麻醉针一样,浮在水中动弹不得了。

不一会儿,灰黑色的大怪物便接近鲨鱼,并轻轻地蹭了它一下,鲨鱼立即抽搐起来,完全失去了抵抗能力,被这大怪物吞了下去。然后,大怪物却若无其事地重新向深海游去。这个大怪物究竟是什么东西?它的出现为什么会使海水变冷?鲨鱼为什么失去抵抗能力?40多年过去了,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但人们确信,50多年前“八幡九号”船长和潜水员松本正夫的失踪,都和这个大怪物有联系。为了早日揭开这个深海怪物之谜,许多科学家不惜冒生命危险,经常潜入深海域,继续进行考察。让我们耐心期待他们的谜底吧!

剧毒蛙之谜

尽管所有的蛙和蟾蜍的皮肤都会分泌毒液,但是多数毒液是没有效力的,只有毒箭蛙的毒液才具有最强烈的毒性,只要十万分之一克,就足以致人于死地。许多捕猎动物一见到这类体小、色艳的小蛙,就会退避三舍。任何一种动物,假如曾经试着去吃毒箭蛙的话,如果它还活着,就决不会去吃第二次。因此,在南美洲和中美洲的热带雨林里,除了人类之外,毒箭蛙几乎没有别的敌害,以致今天这类蛙仍兴旺发达,成了这里主要的动物家族之一。

有两种毒箭蛙十分出名:一种叫草莓毒箭蛙,生活在加勒比海低地;另一种叫细粒毒箭蛙,栖息在奥萨半岛上。这两种毒箭蛙,体长只有2.5厘米左右,白天喜好活动,似活宝石在森林大地上东跳西窜,十分活跃。

雄性毒箭蛙是爱挑衅的领地守卫者,相邻的雄蛙之间经常发生激烈的格斗。动物学家曾目击两只草莓毒箭蛙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搏斗。参加者在森林里彼此抱紧打滚,或者又踢又推又拉。它们甚至后腿直立扭打,仿佛相扑摔跤运动员。有时,一方已无意再战,而另一方仍不罢休,又会立即向它进攻,再次展开一场格斗。格斗凶猛的程度是衡量领地价值的尺度,因为领地为它们提供了吃、住、叫唤、停歇的场所以及交配、繁殖的安全处所。

这两种毒箭蛙的雌性,一次大约产下一打卵。通常,卵藏在落叶层中,雌雄蛙一起照料,经常用气泡沾上水弄湿卵。幼体孵出时,雌蛙就蹲伏在蝌蚪群中,让它们在自己背上扭动。雌蛙每次背上1—2只蝌蚪,爬上一棵树,把其放入一个装有水的凤梨或树节孔中。这些“小池塘”虽然不能为蝌蚪提供足够的食物,但是令人惊异的是,雌蛙不仅没有忘记放后代的地方,而且还经常返回,产下一些未受精的卵子,作为蝌蚪的食料。

会生蛋的公鸡

大家都知道公鸡会打鸣,母鸡会生蛋。然而你有没有听说过公鸡生蛋的呢?在大千世界中常有一些奇怪的事,在我国就曾有过公鸡生蛋的事。

我国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高岭乡盖梨村下万屯,有个农民叫黄乃珠,他养了一只大公鸡。这只公鸡体重2.3公斤,形态与其他公鸡没有什么不同,有高大的冠子,每天都啼叫,也追逐母鸡。1985年5月8日它突然静静地伏在母鸡窝里,黄乃珠的妻子见了将它抓起驱于门外。5月9日,这只公鸡又钻进母鸡窝里,引起黄乃殊的怀疑,便把它抓起用手摸它的屁股,发现有了圆硬的东西,就抱着公鸡到村卫生室请医生看,医生诊断是一颗鸡蛋,于是用手术刀把蛋取了出来。这个蛋重51.2克,形状像鸭蛋。用手电筒照射,可见蛋黄内呈现一层黑色的浮动液体。这只公鸡动手术后的第一天还正常啼叫,第二、三天就不啼叫了,但饮食正常,精神很好。

能咬死人的蝴蝶

蝴蝶是一种昆虫,和那些凶猛的野兽相比,它们是非常非常的弱小,然而在自然界却有一种能吃人的蝴蝶。

蝴蝶吃人的事发生在巴西北部山区。一次一支由10人组成的科学考察队,从巴黎出发到巴西北部山区进行动物习性考察。一个雨后天晴的下午,有个叫哈尔德的队员在途中掉队,到吃晚饭的时候队员们才在路边草丛中找到他的尸体,在尸体周围飞翔着一群颜色艳丽的蝴蝶。经医生检查,哈尔德是被蝴蝶咬死的。

难道小小的蝴蝶还真能咬死人?为了解开这个谜,考察队员们进行了调查。根据那一带山民的介绍,这种美丽的蝴蝶是巴西北部山区独有的,它们以食动物肉为生。遇到兔子、山鼠时,它们就三五成队追啃蚕食。碰到牛或羊等大动物,它们则数以千计地联合起来,进行围攻叮咬,直到把对方叮死,分食完毕为止。所以这一带的山民们,不穿保护衣是不敢进出的,否则也要遭到这种吃人蝴蝶的侵扰。

蝴蝶咬死人,的确称得上是奇闻,为了进一步进行研究,考察队员们捉住了几只蝴蝶,将它们和老鼠关在一起。当蝴蝶进攻老鼠时,他们就对被啃过的鼠皮进行化验,终于把这个谜揭开了。原来,这种蝴蝶的唾液里含有一种剧毒物质,当他们咬了人或动物后,这种剧毒物质就进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先使人或动物失去知觉,然后死去。因此,考察队员们把这种蝴蝶称之为“吃人蝴蝶”。

神秘生物

这里,我们不想赘述众所周知的苏格兰北部的尼斯湖怪——尼悉。有关这方面的描述都是些让人听腻了的老调重弹。可是,大家曾否知道,很久以前来自世界其它地区有关神秘的水下生物的报告?仅举其中几例。

著名的尼斯湖怪有个“近亲”就在中国。自1962年起,在舍诺吉湖中,目击者偶尔看到过湖中有个怪兽,它很像一只长着长长金黄色毛发的巨大蟾蜍,两只脚上和地长爪。经发怒时有个脾气——从大嘴中使劲地往外吐水。上海动物学家刘明昌认为,这头巨怪很可能属于很远以前曾生活在我们地球上的一种哺乳动物。

1986年1月初,从日本本州岛的一个叫旭村的小镇传出消息:在一个山湖中,发现一个不知名的动物。据一个农民目击者证实,该动物的体长达40米。当地许多居民都证实,他们都看见过一个神秘的怪兽,多次看到它浮出水面。然而,正如报纸所指出的那样,日本科学家对此消息最持怀疑态度。

同年底,西方报界报道:在加拿大温哥华东郊的奥卡纳甘湖中,似乎发现一个黑色的巨大爬行动物。甚至刊登过这个神秘动物的照片,但遗憾的是,照片上的图像效果却很不理想。

这类例证举不胜举。倘若大多数看见过怪兽的目击者所报告的情况是真实的,那么这里就产生一系列逻辑性问题:在几千万甚至几万万年前,地球上曾存在的动物界中的个别动物,得以生存下来的某种“已消失的”世界,在地球的某些地区是怎样形成的?须知,这类要顺利地生存下去,必须有确保繁衍后代的整个群体。此外,出现怪兽的许多水体根本不是它们能长期赖以生存的环境,更不可能长期躲避处处皆是的人类好奇的举动……

当人们读到通常在地球动物界的发展史中似乎没有地位的离奇古怪动物出现的消息时,这类消息更激起人们的好奇心。

捆不住的怪兽

在马来西亚有个叫科莫多的火山岛,那里气候炎热,密林丛生,人们对岛上的一切几乎一无所知。1926年,美国的一个古代生物考察团,为了采集恐龙标本,首次登上了这个荒岛。虽然他们没有采集到恐龙标本,却意外地遇到了一种怪兽。

那是在登上岛上的第十天,考察团团长在早餐之后,从宿营的帐篷里出来,忽然听到远处火山山坡上的灌木丛中,发出一种奇怪的摩擦声和石块滚动的响声。他立刻警觉起来,端起猎枪向那个山坡上走去,想看个究竟。当他越过尖锐的火山岩块,壮着胆子走进那片灌木丛时,一个面目丑陋的怪物出现在他的眼前,这个怪物长着一个丑得出奇的大脑袋,左右摇晃着,分叉的长舌头从长着锐利牙齿的大嘴里伸出一英尺多长,圆而亮的大眼睛射出可怕的凶光,两个黑洞似的大鼻孔哧哧地喘着粗气,黑乎乎的表皮盖满鳞甲,树干一样粗壮的四肢缓慢地移动着。团长连忙屏住气息,悄悄地躲藏起来,毫无声息地撤回了营地。回到营地后,他召集起队员,决定捕获这头怪兽进行研究。他们在距离丛林不太远的地方挖了个大陷阱,放上野猪肉,然后在远离陷阱的地方搭了个掩蔽棚。

第二天凌晨,太阳刚刚冒出山峦,那头怪兽果然出现了,当它见到野猪肉时,伸头就咬,立刻被考察人员设计好的绳索套住了。考察队员们立刻上前,将怪兽奋力拉出,牢牢地捆在一棵粗壮的大树上,准备做一个结实的木箱,将怪兽装起来,运回美国。可是到了第二天,当考察人员来到树下时,却不见了怪兽,树下只留下几段捆绑怪物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