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沟通心理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26 04:10:00

点击下载

作者:李萍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儿童沟通心理学

儿童沟通心理学试读:

前言

现代社会,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对于很多父母来说,孩子成功了就意味着自己百分之百的成功,而孩子失败了就意味着自己百分之百的失败,父母们输不起。所以许多父母确信“教育要趁早”这一观点。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教育方式是不同的,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会发生变化,需要父母用不同的方法指引他们成长。而对于12岁以前的孩子来说,如果没教育好,孩子青春期的教育就会成为大难题。12岁是一个临界点,12岁以前对孩子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就是为孩子的将来奠定扎实的基础。于是,不少家长有这样的疑问:儿童应该怎么教育呢?

一些父母以为大声呵斥就能让孩子听话,不知这些父母是否想过:你们要求孩子听话和了解你们的意思,但你们有没有了解过孩子的想法?要了解这些信息,父母首先要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

沟通,要求父母向孩子敞开心扉,要让孩子了解你心里的想法,同时也要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互相了解和沟通,才能知道孩子心里到底想什么,“对症下药”才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合格的引导师,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那么,什么样的沟通才是有效的?在考虑这一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反思一下:您是否发现,孩子越来越不愿意和您交流?您是否过于唠叨?您与孩子的话题是否永远都是学习、听话?您是不是经常暗示孩子一定要考上大学?之所以要求家长反思,是因为孩子在长大,或多或少会表现出逆反心理,家长越是要求他们,他们越不听。最好的做法是改变家长的做法,打开与孩子的交流之门,缩短与孩子的心灵距离。

或许我们会认为,孩子是无忧无虑的,但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他们不但有快乐,还有烦恼,他们不但要面临各种学习压力,还要面临来自社会的各种诱惑,也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作为父母,如果我们不了解他们的成长困惑,不掌握一些打开孩子心门的方法,那么,我们便很容易陷入“孩子冲动叛逆,父母气急败坏”的教育困境。因此,了解孩子的心理极其重要。

作为家长,如果我们不了解孩子的内心,则无法与孩子正常沟通。我们不能否认,面对孩子的一些错误行为,很多家长一直沿袭传统的教育方式——打压式,并和孩子斗气,企图遏制孩子的错误行为和观念,然而,这种方式多半是无效甚至是适得其反的。因为如果家长总是运用严厉的方式,或者苦口婆心地劝说,久而久之,孩子一定不会再吃你这一套,他们只会对家长的管教感到厌烦,除了躲着我们,他们还能怎样?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许多孩子身上出现的毛病,诸如顶撞父母、撒谎、自私等,都是父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造成的。如果我们不能摆正心态、心平气和地与孩子沟通,孩子势必也会气急败坏,最终,我们的教育目的不但没有达到,反而激化了亲子间的矛盾,孩子自然也不愿意与父母沟通了。

总之,家庭教育不是一门简单的学问,与孩子沟通更不简单,需要认真对待。如果家长能从沟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学会和孩子融洽相处,孩子一定会顺利、健康、快乐地成长。编著者2018年3月第1章家庭教育的核心在沟通,有沟通才有和谐的亲子关系

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孩子处于儿童阶段时,家庭教育就显得龙为重要,因为这是孩子性格、心理、品质等形成的重要时期。但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一些父母显得过于焦躁,孩子一旦出现什么问题,就乱了方寸,总是大声呵斥想让孩子听话,不知这些父母是否想过:你们要求孩子听话和了解你们的意思,但你们有没有了解过孩子的想法?你们是否与孩子进行过良好的沟通?缺乏沟通,是一切教育问题的根源。沟通,要求父母主动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向孩子敞开,同时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并掌握一些心理学技巧。这样,才能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而后“对症下药”,给予适当的引导,使孩子健康成长。缺乏沟通,是一切教育问题的根源

现代家庭,代际沟通似乎越来越困难,很多父母感叹:“现在的孩子真是不像话,小时候还好,大点儿之后自己的主意一下子多了起来,好好地同他讲道理,他却不以为然,道理比你还多,有时还把父母的话看成没有意义的唠叨,总之一个字——烦!他嫌我们烦,我们因他的烦而烦,一天话也说不上几句了。”

问题在哪里?是孩子的问题,是父母的问题,还是沟通方法的问题?也许孩子不是一点问题没有,但更多的问题可能出在父母身上。作为父母,你是否曾与孩子倾心长谈一次呢?在孩子还在襁褓中的时候,你一般会用故事、音乐、聊天的方式来哄他入睡,等他变成儿童了,你是否还会抽出时间与他交流呢?如果在孩子入睡前我们能坐下来和孩子一起清理一天的“垃圾”,不让忧愁过夜,这是不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呢?一位教育家说过:“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与孩子谈话。我深信世界上好的教育,是在和父母的谈话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的。”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是我们需要学习与探讨的。

陈先生几年前和妻子离婚后,便独自带着孩子。一次,他在自己的一篇日记中记下了和儿子沟通的过程:

今天我又和儿子谈了很多,自从孩子上小学后,我深感和孩子沟通困难,他似乎总是对我存在偏见。但经过这些天的沟通,他似乎理解我了,我也更深刻地明白了,和孩子沟通真的需要寻找最好的时机。以前,我和儿子聊天,儿子总是一副不耐烦的样子,我还感叹和他的沟通怎么这么难。现在才明白,原来是我选的时机不对。就像这一次,一开始,我是在客厅和他谈的,他正在看电视,就不可能太注意我的谈话,能搭几句就不错了。等到我们一起包饺子的时候,很安静,也没有别的事打扰,儿子就和我聊了很多,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现象。

而儿子的有些事也是我从来都不知道的,包括以前老师对他做的一些事。他还告诉我,他要是考不上很好的大学,就出去干点什么。这是他从来没告诉我的,也是他对自己的将来做的打算。我非常认真地告诉他,我会完全支持他做的决定,不过,现代社会,只有知识才是永恒的竞争力,书是要读的。他好像听懂了,连连点头。

和儿子聊了很多很多,我对儿子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也更有信心,儿子是非常优秀的,在许多事上虽然想得不全面,却有自己的见解。我领悟到,只要坚持和儿子沟通,我和儿子之间的关系会越来越好,孩子的身心也会更加健康。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少父母并不能像陈先生一样懂得反思家庭教育,也是因为如此,才造成了父母和儿童之间沟通的困难。

对此,儿童心理学专家建议:

1.找对谈话的时机

选择好的时机进行谈话是非常重要的,否则谈话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一般情况下,解决问题越快越好,如果事情拖延下去,问题就会沉淀。

另外,从时间上来说,如果你需要和孩子交流一个严肃的话题,不要选择孩子放学回家刚放下书包的那段时间,因为一天下来的疲劳使人难以集中注意力,也不好控制自己的情绪。生理规律告诉我们,下午5~7点是生理活动最低点,迫切需要补充营养,恢复体力。而晚饭过后,心情逐渐开朗,这是与孩子分享家庭幸福、进行沟通的比较好的时机。

从心理需求上来说,在孩子心理上最需要帮助和鼓励的时候与孩子沟通,效果会好很多。

2.选择一个合适的沟通场所

有些父母认为,和孩子说话,当然是选择家里了,其实不一定,如果家中无外人则可,但如若有外人在场,则应考虑孩子的自尊心和感受。

那么,什么场合适于和孩子谈话呢?这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你是要鼓励和赞扬孩子,可以选择人多的场合,让大家都看到孩子的成绩,但如果你的孩子容易骄傲的话,则排除在外;如果涉及隐私问题,或者是要指出孩子的失误、缺点或者批评孩子的话,则应该在私下里进行,选择没有别人在的场所。因为无第三者的环境更容易减少或打消其惶恐心理或戒备心理,从而有利于谈话的进行。这样还可以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利于孩子说出心里话,加强你和孩子之间的沟通。

另外,如果你需要和孩子静心交流,则应该选择一个平和安静、风景美丽的地方,因为这样的地方可以让彼此心平气和,情绪稳定,心情舒畅,易于接受对方的意见。例如利用周末或假期,带孩子到公园或风景游览区,一边游玩,一边说说悄悄话,这样的沟通和交流一定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3.每次只谈一个话题

有些父母认为,和孩子说话,机会难得,一定要多沟通。孩子虽然已经有了自我意识,但他们毕竟还是孩子,在同一时间内未必能接受父母的很多观点。另外,与孩子谈得太多,也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

总之,父母和孩子沟通,一定要选择恰当的谈话时机和环境,这有助于给沟通创造一个良好的谈话氛围,心平气和地解决教育问题。同时,父母应记住,即使再忙,也要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来和孩子进行沟通!你了解家庭冷暴力对孩子的危害吗

小翔是个优秀的男孩,很听父母的话,在学习、人缘方面都很好,且一直是“三好学生”称号的获得者。但是最近几天,小翔的爸爸却发现小翔每次放学都不按时回家,有很多次甚至天黑透了才回家。

爸爸十分生气,觉得自己再不管,小翔就要学坏了,于是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小翔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事后也没有给小翔解释的机会。过了几天,小翔在茶几上写作业,爸爸正在看报纸,突然电话铃响了,是小翔的老师。老师跟小翔的爸爸说,他们搞了一个课外辅导班,成绩好的学生在课后辅导成绩差一点的学生,以尽快地帮他们提高成绩,小翔最近几天之所以回来那么晚不是贪玩,而是在帮助同学。看到爸爸放下电话,听到老师和爸爸谈话内容的小翔很开心地跟爸爸说:“爸爸,我没有去玩儿,我是在帮助同学。”小翔原本以为爸爸会向自己道歉,但是没想到爸爸说:“就你还去帮助别人,你还是得了第一名再去帮助其他的同学吧。”

小翔因为爸爸的冷嘲热讽变得郁郁寡欢,每当他想要帮助同学的时候爸爸冷嘲热讽的话就会在脑海中回响起来。后来,他再也不敢帮助同学了,和同学的关系也开始疏远了。而且小翔从听到爸爸说“你还是得了第一名再去帮助其他的同学吧”这句话的时候就觉得爸爸对他不满意。他的心理压力特别大,成绩也受到了影响,和爸爸的关系也越来越僵。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却少了,在我们心灵的港湾——家中同样也是如此,冷暴力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家庭中。所谓冷暴力,是暴力的一种,它的表现形式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导致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与伤害。

儿童心理学家指出,有些父母总是用自己的想法来要求孩子,孩子一旦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便对孩子冷眼相向,不理不睬。孩子犯错时从来不会给孩子温和的言语和笑脸。受到父母的影响,孩子在与人交流的时候也不会太友好。很多孩子会认为家长对待自己的方式也会是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所以他们会渐渐地疏远所有的人,把自己孤立起来。

虽然父母做的每个决定都是为了孩子好,他们无意去伤害自己的孩子,但是有的时候有些决定的后果却不是父母能预料得到的。孩子毕竟是孩子,儿童的认知分辨能力有限,面对冷暴力,孩子未必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他们只会被伤害得更深,从而影响亲子之间的交流。

父母想要更好地教育孩子就要及时地跟孩子沟通,了解他们心中所想,并且积极摒弃冷暴力。父母只有和孩子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渠道,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而且父母在向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时一定要讲究方法,要比以往更有耐心,不要对孩子使用冷暴力,否则孩子不仅不能达到父母更高的要求,而且可能进行自我封闭。

父母们,你们在使用冷暴力教育孩子的时候,了解孩子的无奈和痛苦吗?

1.冷暴力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

冷暴力会让孩子变得冷漠、孤僻,他们不愿意与人交流、玩耍,不愿意与人合作,表现得自卑,严重的可产生自闭症。

如果孩子所处的家庭冷暴力很严重,那么,久而久之,孩子内心就会变得越来越冷漠,心理防线很强,不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事情,对待别人的事情也漠不关心,这就是孤僻。孤僻的孩子是无法融入集体的,未来也是无法融入社会的,这样的人不可能有很好的发展。

2.冷暴力会扭曲孩子的心灵

如果孩子长期处于冷暴力的生活环境中,久而久之,你会发现,你的孩子变得敏感,不轻易信任他人,外表冷漠,内心自卑又缺乏安全感,生活自闭,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极其危险的。

3.冷暴力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婚姻家庭生活

如果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冷暴力的家庭里,那么,当他们组建家庭时,就会把自己的一些负面情绪带到感情生活和婚姻里去,尤其是在争吵的时候,他也会采用冷暴力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他们的孩子也会因此受到影响,这就是恶性循环。

总之,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一定要得宜,如果父母总是对孩子使用冷暴力,那么孩子就不愿意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告知父母。这样做不仅影响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还会让孩子患上自闭症之类的精神疾病,这一定是广大父母不想看见的。偏见会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牛牛是一名四年级学生,他学习成绩一直不好,爸爸妈妈也曾为他找过补习老师,但没什么成效,后来,他们也就放弃了。牛牛一直有个爱好,那就是观察小动物,他最喜欢的就是猫,一有时间,他就拿手机拍很多猫的照片,还上网查了很多关于猫的资料。

一次,在全市的作文竞赛上,牛牛凭借一篇关于猫的作文获得了一等奖。在颁奖大会上,牛牛的爸爸被请到了现场。当牛牛捧着奖杯回到观众席上的时候,他原以为爸爸会夸赞自己一番,没想到爸爸却说:“高兴什么?你以为我不知道你是抄袭的?”牛牛的心凉了半截。

从那以后,牛牛连唯一的乐趣——观察小动物都没有了,而且他不大愿意和爸爸说话,一看到爸爸就躲得远远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原因是牛牛的爸爸对牛牛心存偏见。实际上,在家庭教育中,许多父母都会犯类似错误。在父母眼里,孩子有改不完的错,却看不到孩子身上的点滴进步。这种心理往往造成父母评价孩子时过于消极,从而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而父母之所以对孩子心存偏见,也是因为父母没有主动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心中所想,而亲子关系的紧张,也加剧了亲子之间沟通的难度。

那么,在家庭教育中,我们怎样才能避免对孩子心存偏见呢?

1.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赞扬孩子的进步

古语有云:“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任何人、任何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孩子也是在不断进步的,而且孩子对于父母对自己的态度是很在意的,假如你的孩子进步了,一定要赞扬他,而不要用老眼光来看待他。

玲玲和洋洋是很好的朋友。这天,洋洋来玲玲家玩,玲玲妈妈就留洋洋在家里吃饭。吃饭期间,自然提到了学习成绩问题。洋洋说自己这次考试又是满分。

一听到洋洋这么说,玲玲妈妈就开始数落玲玲了:“你就不能和洋洋学学?你的成绩总是那么糟?上次月考竟然有一门不及格,去年还是倒数第十名,像你这样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专心听讲,又不求上进,怎么能取得好成绩?回房间去好好想想,我不想看到你这个样子。”

虽然不是第一次遭妈妈训斥,可玲玲觉得好没面子。

其实,很多孩子都有过玲玲这样的待遇。一些父母根本看不到孩子的进步,总是拿孩子的缺点说事,并且,还当着其他人的面,这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

而明智的父母则不是如此,他们会看到孩子身上的点滴进步,在孩子有任何一点进步时,他们都会夸奖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和关注。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让孩子明白一点,无论他的成绩如何,只要他努力了,就是好孩子。

事实上,孩子对于自己的进步是非常敏感的,而且最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同,如果父母总是刻板地看待孩子,那么,时间一长,得不到认同的孩子便不再愿意向你敞开心扉了。如果父母能够及时发现孩子的进步并进行表扬,孩子的心灵就如同得到阳光的沐浴,进而把父母当成最好的朋友,亲子关系也因此而融洽,而融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最基础的保证。

2.要全方位地看待孩子

有时候,我们对孩子产生刻板印象,是因为我们只看到了孩子的某个方面或者某些方面,而没有全方位地了解孩子。也许你的孩子虽然学习成绩不好,但他的人缘却很好,别人总是愿意和他交朋友,对于这点,你夸赞过他吗?

3.要客观地看待孩子所做的事

无论你的孩子做了什么,你都要从事情本身评价,这样才能避免因刻板印象而误解孩子。

总之,家庭教育中,我们要看到孩子点滴的进步,要学会从多方面看待孩子,只有这样,才能对孩子产生认同感,才能加深亲子间的感情,让孩子愿意与我们沟通,使家庭教育顺利进行。一定要给孩子解释的机会

林太太是一家外资企业的部门经理,她有个很可爱的女儿,但她工作非常忙,有时候根本顾不上照顾。于是,她把女儿的姥姥从农村接过来,一是让老人在这里帮忙照顾一下孩子,二是让老人也享受一下城里的生活。

林太太的女儿很懂事,姥姥来了以后,她怕姥姥闷,每天都带姥姥出去散步,还用自己的零用钱给姥姥买鲜花。姥姥高兴地逢人便说:“我活了60多岁了,还头一次收到别人送的花呢!”

一天,林太太下班刚进门,就听到房间里有“汪汪”的叫声,推门一看,一只小狗正在房间里乱窜。忙碌了一天的林太太看到家里乱乱的样子,不免心烦意乱,张口就训斥女儿:“马上就考初中了,还弄这些东西干吗?乱死了!”女儿正要向她解释,她却不容分说地继续呵斥:“给我扔出去!把它给我扔出去,不用解释!我不想听!”说完就要去抓那只小狗。这时,女儿的眼泪“唰”地流了出来,她好像想说什么,但什么也没说,一转身回到自己房间,把门重重地关上了。

林太太很生气,刚想追过去再训女儿,姥姥对林太太说:“你别骂孩子了,这是孩子给我买的,她说怕我在家寂寞,买了一只小狗来陪我。孩子都是出于好心,你要是觉得不喜欢,可以好好和孩子说,把它送给别人就可以了。”

林太太很后悔地推开女儿的房门,看到女儿正趴在床上哭。她拍着女儿的肩膀说:“妈妈错了,妈妈不该不听你的解释,以后妈妈会改的。”

其实,现实生活中,不少家庭都发生过类似林太太家这样的情况:孩子犯了一个小错,父母单凭自己了解的情况对孩的行为做出评价或责备,当孩子申辩或解释的时候,父母就会气上加气,心想:“你犯了错还狡辩?”于是,对孩子大喊一声:“住口!”父母忘记了孩子可能有自己的原因,他的心理是脆弱的,需要父母的呵护。父母不妨想想如果冤枉了孩子,他该有多么委屈,即使事后你向他道歉,对他的伤害仍然无法弥补。对于这样的情况,父母如果给孩子一个解释的机会,与孩子沟通,就能避免。

因此,父母不要一看到孩子做了不顺自己心意的事情就劈头盖脸地斥责他。不管什么时候、什么事情,一定要首先给孩子解释的机会,让孩子把事情的经过说清楚,然后再下结论。

调查显示,“住口”两个字,是儿童最不愿意听到父母说的话之一,因为它剥夺了孩子解释的权利,也剥夺了孩子感受的权利。父母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想象一下,如果有人对你说“你无权有那样的感受,你更无权解释”,你会如何?你或许会大发雷霆。当孩子被剥夺了感受的权利时,他们也会感到难过。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自我意识也逐渐增强,当孩子在认知自我的时候,父母拒绝他的感受,就是在拒绝他本身。

批评对于孩子来说,的确是必需的一种教育手段。及时的批评可以纠正错误;恰当的批评可以使他认识错误,改过自新;严厉的批评可以使他猛醒而悬崖勒马……在社会生活中,批评是修正和协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帮助他人改正缺点错误的重要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但父母一定要给孩子一个解释的机会,接纳孩子的感受,这才是正确的教育方法。孩子由于不成熟、自我约束力差、自我纠错能力差,所以在成长过程中会做出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但有些事情是孩子出于善意,父母不能不问缘由就采取批评手段,意图把孩子“骂”醒,这都是不明智的做法。如果父母们再不及时修正自己的教育策略,形成与孩子的对立局面,那么,和孩子之间的误会就会越来越深。那些经常被呵斥“你不用解释”的孩子,渐渐会放弃为自己辩解的权利。他们背负着很多委屈,一个人默默承受,而这样的负担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因此,多听听孩子的解释,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让你的孩子有辩解和申诉的机会,这是孩子应拥有的基本权利,也是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当父母认为孩子做错了事情时,不要急于做出判断和结论,而要首先倾听孩子的解释。你可以说:“好吧,和妈妈(爸爸)说说当时的情况。”当孩子对一件你曾经认为错误的事情做出合情合理的解释时,你应该说:“原来你有自己的想法,妈妈(爸爸)明白了!”放下架子,适当示弱让孩子获得成就感

老张的儿子今年上小学三年级,但小家伙好像对学习一点也不感兴趣。每天放学后,他不是玩游戏就是看电视,老张开始着急了,孩子要是再这样下去,别说考大学,连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都会成问题。为此,老张决定和儿子好好谈谈。

这天晚饭后,老张故意拿出一张公司的报表,在那儿算来算去,并不断地摇头。儿子看见了,很不解地问:“爸爸,你怎么了?”“唉!这些密密麻麻的数字,把我搞糊涂了都,现在真是老了啊,这点事情都做不好。看样子是要下岗了啊。”

儿子听后很急切地问老张:“爸爸,你不是说你小时候学习挺棒的吗?”“是呀,爸爸小时候学习很棒,但现在,估计我连你三年级学的数学公式都想不起来了,我会做的题目还不如你多呢,你说我不下岗谁下岗呀?你帮爸爸想想办法吧!”

儿子听了以后,思考了一下,说:“那就这样,每天晚上我给你补课吧,反正三年级的内容我正在学。”

以后每天晚上,等儿子做完作业后,老张便坐在儿子旁边,小家伙便拿出他的笔记本认真地给老张讲课。为了更顺利地教爸爸,他在讲解之前都会认真地复习一遍,这股认真劲儿让老张很高兴。

就这样,老张的示弱法收到成效了,一段时间后,儿子的学习成绩有了很明显的改善。并且,他还喜欢上了学习。

故事中的爸爸老张是聪明的,他利用示弱的方法向孩子求教,让孩子获得了一种成就感,进而激发了孩子学习的兴趣。

在中国几千年的家庭模式中,家长似乎都是高高在上的,都是正确的,都是无所不知的,而孩子则是无知的、幼稚的,所以父母普遍认为孩子必须听自己的话,只有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严,才能让孩子接受自己的教育方式,而实际上,如今的孩子越来越要求和家长平等对话。并且,孩子接受新知识的速度很快,某些领域也许他们比成人了解得还全面。例如,计算机方面,一些文化知识不多的父母完全不如孩子,此时,父母就应该放下架子,向孩子请教,适当示弱,这样更能拉近与孩子的心理距离,增进与孩子的交流。

如果父母能摒弃偏见,不再认为孩子总是无知和幼稚的,真心地向孩子请教,那么,孩子一定能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尊重,进而愿意和父母做朋友。

具体来说,家长在向孩子请教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两点:

1.尊重孩子的智力和能力,要有耐心

在和孩子一起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孩子遇到的问题,你不必马上给出答案,而应该和孩子一起钻研,与孩子共同解决问题。当孩子对问题的思考不够全面时,不必急于指正,可以坦率地承认自己也犯过类似错误,然后巧妙地指出孩子的错误,这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有极大的帮助。

2.让孩子自己思考

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果我们处处为孩子指导,那么,他就会形成依赖性,往往不会主动去思考,因此,要想让孩子养成动脑的习惯,遇到问题时我们不妨示弱,让孩子自己去分析,在此基础上再教给孩子分析问题的方法、考虑问题的思路。经过长期的训练,孩子遇到问题后自然就知道该如何思考了。

总之,在家庭教育中,如果我们能放下家长的架子,向孩子示弱,那么,孩子不仅会把你当父母,还会把你当朋友,因为他有自信心、成就感和平等感。的确,在孩子心目中,大人几乎是无所不能的,如果他连大人提出的问题都能解答,他自然会有成就感。于是,孩子会一点点成熟起来,再不是父母眼中的小不点儿了,什么事情他都会愿意与家长分享和分担。说服孩子要讲究方法

周末,妈妈带着莉莉一起逛商场,莉莉看上了一条粉色的裙子,非要买,妈妈不同意,莉莉就赖着不走。这时候,妈妈蹲下来对莉莉说:“我的乖女儿,妈妈知道你很喜欢这条裙子,但你发现没,你已经有十几条这样的裙子了。你看,妈妈每天都要辛苦地工作,才能挣钱给你买这些裙子。莉莉是不是应该体谅一下妈妈呀?”妈妈说完后,莉莉还是噘着嘴。妈妈一看莉莉这样的表现,就继续说:“要不,等下周妈妈发了工资再给你买,好不好?”听到妈妈这样说,莉莉高兴地答应了。

第二周的一天,妈妈下班后对莉莉说:“妈妈今天带你去商场买那条裙子好不好?”但莉莉却对妈妈说:“妈妈,我以后要做你的乖女儿,再也不乱买衣服了。”听到莉莉这样说,妈妈欣慰地笑了。

这一故事中,莉莉妈妈的教育方法值得很多父母借鉴。教育孩子,需要考虑到他们的心理特点,他们更喜欢父母与他们讲道理,而不是粗暴地压制。因此,若你的孩子和你意见不合,就是不愿意听你的话,你有必要采取正确的方式说服他。这样,能减少亲子间的冲突,并通过把决定权交给孩子的方式,让孩子觉得受到尊重,从而愿意做出配合的决定。

生活中,可能不少家长都会遇到这样一个头疼的问题:孩子太固执了,想尽办法也说服不了他!其实,如果我们能找到孩子喜欢的沟通方式,让孩子在一开始就认同你,那么,他自然会接受你。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法:

1.在平时的教育里就明确地告诉他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例如,当你带孩子去亲戚家做客的时候要告诉他,不能随便拿人家的东西,并告诉他这是不好的行为习惯。这样,在日后的拜访中,他便不会提出这样的无理要求。

2.让孩子自己做选择题

例如,你想让孩子按时上床睡觉,但他就是想看电视,此时,你可以这样对他说:“宝贝,《喜羊羊》很好看,对吧。那你以后是饭前看呢,还是饭后看呢?”这样,用选择题代替是非题,孩子不论做出什么选择,都能达成共识。

我们再举个例子,妈妈想叫孩子关上电视去做功课,这时与其大吼“快把电视关了,去做功课”,不如说“乖,你是要先吃饭还是要先做功课”。这么一来,不论孩子做任何选择,妈妈都可达到让他关上电视的目的。

3.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我们来看看林先生是怎么教育他的孩子的:

林先生是一名物理教师,他在教育孩子方面很有心得。他曾这样陈述自己的一次教子经历:

我的儿子上小学时,一次因为体育活动课玩疯了,回家时忘带语文书了,他偷偷和妈妈说,不要告诉爸爸。吃晚饭的时候, 妈妈忍不住告诉我了,我就叫他不要吃饭了,把书找回来再吃饭。他哭着叫他妈妈和他去找书,在学校找到书后表情才舒展。我和他说,一个学生丢了书,就像战士丢了枪一样。他马上就回我:“战士丢了枪,鬼子来可以躲起来啊!”我严厉地说:“是的,战士丢了枪可以躲起来,那么老百姓谁保护啊?”他此时无话可说了,我又说:“一个人不能忘记自己的责任啊!”前几天他妈妈去青岛开会,我和儿子两个人在家里,我发现他每天都要检查煤气、检查家门。一天我因为去学校早了点,忘记拿牛奶了,回去后发现孩子已经拿回家了,而且放到冰箱里。儿子长大了。

林先生对孩子进行的责任教育,并不是陈述大道理,而是从生活中孩子丢了书本这一事件入手,让孩子明白书本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从而让孩子在这一小事件中明白做人必须有责任,后来孩子检查煤气、家门、拿牛奶等事,证明了林先生的教育起作用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沟通方式,孩子也是。作为父母,我们要想成功说服孩子,就要从他喜欢的方式入手,并掌握一定的说服技巧,而不是硬性地把自己的观点传达给孩子。第2章高效的亲子沟通,开口前要先读懂孩子的心理

作为父母,我们已经了解到沟通对于亲子关系和儿童教育的重要性,所以,与孩子沟通,就必须与时俱进,了解孩子在想什么,这样才有共同语言。如果问到“你了解你的孩子吗?”可能有的家长会说:“我的孩子,我能不了解吗?”其实不然,大部分家长可能更为关心的是孩子的成绩,而非他们的心理需求、兴趣爱好、烦恼等,可见,我们只有先读懂孩子的心理,了解孩子,懂孩子,才能让孩子有跟你交流的兴趣和欲望。与孩子沟通,从消除“代沟”开始

一位初上网的母亲向网友求助如何和儿子沟通,她这样说:“儿子现在三年级,所学的文化知识不多,但很喜欢上网,一到周末就守在电脑前跟同学聊天、逛贴吧、看论坛。自己偶尔凑上去看他们聊的什么,竟然看不懂,都是什么‘有木有’‘很稀饭’之类的词,问儿子是什么意思,儿子‘切’了一声,很不屑的样子。“后来我到网上搜才知道,现在网络上有很多新词。什么咆哮体、蜜糖体、淘宝体,我看得头都晕了。“前段时间儿子又改了个状态,写了句‘金寿限无乌龟少’,我更是看不懂。问儿子,儿子居然说我老土,这都不知道。后来,我自己上百度搜了搜,才知道这是前段时间热播的一部韩剧里的台词。唉,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真是太前卫了,还是我们真的太土了?”

另外,还有网友感慨:现在跟儿子的话题真是越来越少了。平时儿子放学回家,他总是会问儿子想吃什么,儿子的回答常常是“就知道问这个,随便”;考试完问儿子成绩怎么样,儿子的回答是“就会问成绩,烦不烦”;给儿子买了新衣服,儿子的回答是“就会买这样的,俗不俗”……

孩子从婴幼儿变成儿童之后,你是否发现,他似乎不再那么黏你,也不像以前一样听话了,不再认为我们说的都是对的,他是不是经常对我们说:“俗!”“土得掉渣!”“out了!”等,从孩子的口中,你是不是会听到:“我们同学都是这样说的。”“人家都是这样穿衣服的。”“什么都不懂,懒得跟你说。”“你不明白的。”……这表明你们之间有代沟了。

代沟是指两代人因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道德标准等方面的不同而产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的差异。当今社会,代沟严重影响了亲子关系。很多儿童不理解父母,是因为相对于婴幼儿时期,儿童已经开始有独立性,从而使亲子两代人在对待事物的认识上产生一定的差距。由于态度的不同及意见分歧,出现了一条心理鸿沟,致使孩子认为父母不了解他们、有事宁可与同学商谈,而不愿向家长诉说;甚至以不满、顶撞、反抗、违法等方式试图摆脱成人或社会的监护,以自己的方式行事,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判断是非的标准。

大量事实表明,父母与孩子隔膜的症结,不在孩子,而在父母。例如,父母的冷淡磨灭了孩子倾诉的兴趣。孩子既有饮食饥饿,也有交谈饥饿,而父母往往只关注了前者,忽略了后者。每个孩子小时候都是爱向父母倾诉的,正是因为父母处理不当,致使孩子丧失了倾诉的兴趣。

常听到一些父母抱怨:“儿子长大了,什么都不向我们讲,不知道他想的什么。”也常听到小孩说:“懒得和父母说,说了他们也不理解。”

可见,要与孩子沟通,第一步就是要消除代沟。具体说来,家长应这样做。

1.与时俱进,主动寻找共同语言

曾经有人做过一次调查,设计了一些问题:你的孩子最喜欢做什么?他最崇拜谁?曾经哪件事最打击他?……

父母与孩子都写下这些问题的答案,然后彼此对照一下,结果发现,没有一位父母能回答对一半以上的问题。

的确,很多父母能记得孩子每次的考试成绩,记得孩子喜欢吃的食物,但就是弄不清孩子崇拜的偶像是叫迈克尔·乔丹还是迈克尔·杰克逊,他到底是打篮球的还是踢足球的。努力和孩子建立共同的爱好,了解孩子,他才能有与父母交流的兴趣和欲望。

要知道,孩子虽然还小,但所需要的可能并不只是玩具和零食,而是亲密感情的表现形式,如你了解他的思想,理解他,认同他,给他一个鼓励的拥抱等。记住,你的孩子已经不再是襁褓中的婴幼儿了,他已经有了自己的爱好、思想等。对此,父母应予以正确的引导和鼓励,突破传统教育的固定模式,与时俱进,不能以一成不变,简单粗暴的方式来约束他。父母应该在平时多留意社会的发展和孩子的想法,注意与孩子沟通,在了解他的想法后也要多向老师求教,双方配合,合理引导,从而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2.平行交谈,增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

现代社会,很多父母都很忙,孩子也每天忙于学习,造成亲子间的代沟越来越大。其实,家长可以制造机会与孩子相处。例如可以与孩子一起晨跑,一起打球,一起游泳,一起旅游……这样不仅能锻炼身体,而且可以加深亲子间的感情锻炼。

孩子天天在用现代化的眼光审视我们,逼迫我们去学习新东西,督促我们朝现代化靠近!呆板的、单一的、简单的家教已经行不通了,父母要在人格魅力、学识素养各方面得到孩子的敬佩与爱戴。21世纪,变是唯一不变的真理。变是常态,不变是病态。因此,作为21世纪的父母,我们不妨改变一下自己,做与时俱进的父母,从而将代沟减少到最小。

3.尝试跟孩子交朋友

事实上,孩子都希望交朋友,他们往往会有自己的朋友圈子。父母要是和孩子交上了朋友,那就不需要再为不知道怎么跟孩子交流而烦恼。

有位母亲这样讲述自己的教育经验——儿子喜欢什么,妈妈就去学什么。“儿子四年级的时候,就已经长到165厘米,开始跟高年级的孩子学习打篮球了,而我对篮球一窍不通,为了打入儿子的圈子,我专门去查资料,了解NBA、乔丹、科比、姚明……周末的时候,我会主动跟儿子交流:‘晚上有NBA的比赛,我们一起看。’儿子当时特别兴奋。他会觉得妈妈很了解我的爱好,妈妈很‘潮’,跟别的家长不一样。“儿子对我认可了,自然也就乐意跟我聊天,这样我关于学习和生活的提醒他也就肯听了。其实,这个时候的孩子也很要面子,家长一定要把他们当成大人看待。有一次我在路上遇到了儿子的同学,便很真诚地跟对方说:‘很高兴我儿子有你这么要好的同学,欢迎你经常到我家玩。’事后,儿子很高兴,他觉得妈妈很尊重他的同学,让他很有面子。第二天放学后,儿子兴奋地跑来告诉我,那位同学夸我‘很有气质、很优雅’。”

要消除代沟,和孩子做朋友,父母一定要放下架子,主动去和孩子交往。例如,针对上网这一问题,我们不能盲目反对,因为孩子在上网时,也会有收获。而且通过观察孩子在上网时最爱干点什么,然后去了解一点,可以找到一些共同语言。另外,如果孩子爱玩游戏,那么,在有条件的时候,试着跟孩子一起玩玩,就能让孩子更加喜欢你。当然,在游戏的选择上,可以挑一些竞技类和娱乐类的。这样,在娱乐的同时,还能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与时俱进,了解你的孩子在想什么

最近,林女士和她上四年级的儿子关系闹得挺僵,她只好请自己的一个做老师的姐妹刘老师调解。

这天,刘老师来到林女士家,单独和她的儿子聊天。这个男孩以前还参加过刘老师组织的夏令营,对刘老师很热情,也很乐意和她聊。“我妈对别人客客气气,对我却总是大发脾气。每天我妈下班一回来,我打开门,只要见她脸拉得老长,我便立刻跑回自己的房间,把门关紧,省得挨骂。”说着男孩还举出几个实例。“你妈也不容易,她在单位是领导,操心的事不少,回家又要做饭,照顾你,够累的,爱发脾气可能是到了更年期……”“更年期?”没等刘老师讲完,男孩就迫不及待地接过话头,“自打我上学,我妈脾气就这么坏,更年期怎么这么长?您给我来个倒计时,更年期哪天结束?我也好有个盼头!”

刘老师忍不住笑起来。她很同情这个男孩,事后她对林女士说,我们不能怪孩子不理解我们,我们也该改变改变自己了,尽管改变自己不容易。平时,我们很在乎孩子的物质要求,注重对孩子生活上的照顾,却忽视了孩子的情感世界,特别是忽略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定位。

林女士听到儿子对她的看法,感叹道:“如今当父母真难,我们小时候哪有这么多事!”可她还是答应,要改变自己对孩子的态度。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新世纪,要做好父母、与孩子沟通真是不容易。问题出在哪里?也许是青春期这个特殊时期的原因,也许是父母的沟通方法出了问题。

做父母的首先要注意沟通的方式方法。先反思一下:你是否唠叨?你与孩子的话题是否永远都是学习、听话?你是不是经常暗示孩子一定要考上大学?那你是否发现孩子越来越不愿意和你交流?你的孩子是不是觉得你越来越“土”?之所以请你反思,是因为孩子在长大,他们已经不是婴幼儿了,已经开始走出家庭和父母的保护。进入学校后,他们对父母难免开始疏离,这时我们越是要求他们,他们越不听。最好的方法是改变自己的态度,打开与孩子的交流之门,缩短与孩子的心灵距离。

事实上,学习是大多数孩子最反感父母与之唠叨的一个话题,要想跟孩子做好沟通,最好避开这一话题。

然而,不少父母会问,我应该和孩子聊什么呢?其实,要和孩子做朋友,就必须与时俱进,了解你的孩子在想什么,了解孩子才有共同语言。那么,哪些话题更适合与孩子沟通呢?

1. 孩子感兴趣的话题

任何谈话,如果所交谈的话题是交谈者自己感兴趣的,他就会投入十二分的热情,但是如果对所交谈的话题没有丝毫兴趣,即使场面再大,对方热情再高涨,他也会觉得寡淡无趣。父母要想和孩子和平相处,并得到对方的认同,就要彻底地了解孩子的所“好”,了解他感兴趣的话题,如儿子最喜欢的球星是谁?他喜欢什么款式的衣服?他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从孩子最关心的这些话题开始谈起,才会激发他的沟通意愿。

2.新话题

这些新话题应该是在孩子们之间流行的,如最近哪个明星最红,足球赛哪个队赢了等。了解这些新事物,能让孩子觉得父母不“土”,自然也就愿意与父母沟通了。

3.孩子知道而家长不知道的话题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孩子的思维和知识面未必不如父母。作为父母,我们每天为了工作和柴米油盐奔波,可能有很多不了解的知识,此时,我们可以向孩子请教,这样能让孩子觉得父母对自己的尊重,一旦打开了沟通的心门,再让孩子从心底接受父母的教育和引导也就不是难事了。

可见,现代家庭中的教育已经不像从前那样简单了,作为家长,若想获得家庭教育的成功,首要的是更新家庭教育思想和观念。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家庭教育观念,21世纪的家长为什么会在家庭教育中产生困惑?主要是现在社会变化太快了。所以,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既把孩子当作朋友,当作一个与家长有平等关系的公民,必须抛弃“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种陈腐的观念。只有这样的沟通才是平等的沟通,也才是能让孩子接受的沟通。孩子为什么任性,你了解吗“我的女儿小远今年刚满4岁,聪明可爱。因为我们工作很忙,长期由爷爷奶奶带,但我们每天都抽时间过去和她玩。因为她小时候没吃过母乳,身体多病,所以爷爷奶奶对她照顾得很周到,总是担心她生病。女儿两岁就上了幼儿园,学习接受能力都不错,就是性格上比较任性,有点我行我素,如上公开课,老师点她发言,其实她会,但就是不配合,还跟我们说,不想让这么多不认识的人听她念课文,听老师说平时点她发言蛮配合的,学习效果也不错。每个新学期开学,小远总是要哭几次,不过我们走后,她上课做游戏都很积极,也很喜欢上幼儿园。“这个暑假,她进步蛮大,喜欢学习生字,玩玩具也有耐心,但是性格更加任性,有时可以说固执,如看电视时有哪个节目上的字她不认识,而家里人又没有及时告诉她,她就开始吵闹,吵得很厉害,我们每次都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让她安静下来,次数多了真是觉得累。跟她说过多次道理,幼儿园的小朋友不认识字是很正常的,可当时答应得蛮好,过后又是一样着急和吵闹。到底怎么办才能让她别这样任性了?”

所谓任性,是指一个人不顾客观环境和条件,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听从别人的劝告和阻拦,任着性子来。其实,我们发现,故事中这位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任性是无理取闹,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孩子缠着家长及时告诉自己生字是好学的表现,在公开课上不想让不认识的人听自己念课文,是对个性的追求。也许父母看到的是:孩子任性就是不懂事,却忽略了孩子任性背后的心理需求。

其实,生活中,一些父母经常忽略这一点,当孩子因为自己的某个要求哭闹不止时,父母把这种任性归咎于太娇惯。这都是错误的。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是心理需求的表现。他表示,随着生理发育,孩子接受到的事物越来越多,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不可能像成人一样全面,也不能对事物进行细致的分析,只凭自己的感官去触碰,凭自己的兴趣去参与,尽管我们成人深知这样并不科学,但孩子就是孩子,我们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来要求他们。实际上,这种情绪和兴趣,就是孩子很想接触更多新事物的心理需求。对自己的心理需求,他们通常会以任性的方式表达出来。

杰克已经4岁了,一天,他的表姐来他家玩的时候带来一个新闪着灯的玩具。等表姐走后,杰克便开始纠缠妈妈,非要妈妈也给自己买一个一模一样的玩具,但那时候已经夜里8点多了,他所住的小区离市区很远,该玩具只有在市中心某大型超市才有得卖,也没有去市区的车了,妈妈就告诉杰克今天暂时不买,但杰克不依不挠,哭闹了一整夜。

这件事表面看起来是杰克任性,无理取闹。可他的妈妈从没有从心理角度去了解,她认为杰克非要那个玩具,是因为别人也有,纯粹是胡闹。而她忘记的是,杰克只是对那玩具上一直闪着的灯感兴趣,如果自己也拥有一个的话,就能好好研究了。这就是一种好奇的心理需求。当他的这一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他就与妈妈作对,无奈中只得以哭来抗议。不达到目的,绝不罢休。

所以,这个故事中,如果杰克的妈妈看到了孩子的这一心理,表扬杰克想弄清那玩具为何闪亮是爱动脑筋和非常聪明的表现,再摆出今晚不可获得这玩具的道理,并承诺明天将与他共同研究玩具为何闪亮,可能孩子的情绪会好得多。至少,他在心理上会感到母亲对他在“闪亮”问题上的认可。

总之,作为父母,我们要明白,处于独立性萌芽期的幼儿,一切事物都想去触摸,去查看,都想弄个明白,这原本是好事。但是,这种“亲力亲为”的心理,往往会通过成人不认同的方式——任性表达出来。当然,对于孩子的任性行为,我们既不可包办代替,也不可断然拒绝。否则,孩子的任性就会越来越严重。这种任性,实质上是一种与家长对抗的逆反心理,其根源又在于家长初始没有重视他们的心理需求。孩子为什么要顶撞父母

一位母亲苦恼地对某心理医生说:自己的女儿10岁了,过了这个暑假就念四年级了。可不知怎么回事,从这个暑假一开始,就感到女儿好像变了一个人,平时要么一个人闷在房间里上网、玩游戏,要么对家长不理不睬。更奇怪的是,前两天她和爱人想跟女儿好好沟通一下,谁知没说几句话,女儿就顶撞说:“我就是不知好歹,不可理喻。”还在自己的房间门上贴了“请勿打扰”四个字,气得她说不出话来。

生活中,有不少孩子对父母的反抗情绪更严重,他们基本上不和父母沟通,父母说一句,就顶十句,总是喜欢说“反话”,而且,无论怎么样,他们都觉得自己是对的。而作为过来人的父母,自然更有“发言权”,于是,很多父母便为了更正孩子的观点而极力发表自己的观点,如果双方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那么,便极容易产生一种对立的情绪。作为父母,如果能了解孩子的想法,你会发现,其实这些想法也有一定的道理。

作为父母,我们要明白,我们的孩子正在逐渐长大,与婴幼儿时期不一样,他们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不但不愿向父母吐露,还会埋怨父母不理解自己,如果父母处置不当,如对孩子的表现刨根问底,或是漠不关心,就会增强他们的反抗情绪。对此,父母应放下架子,与孩子平等相处,当孩子的知心朋友,争取成为他们倾吐心事的对象和安慰者。

的确,可怜天下父母心,所有的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甚至有些家长自己年少时没多少读书的机会,便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强加到孩子的身上,于是,孩子一放学,他们便告诉孩子:“快去做作业!”当孩子做完作业,他们又会督促孩子:“练习做完了吗?”可能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他们会听你的话,但孩子一旦进入学校进行学习,学习压力加大,在学校,他们已经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回到家中,还没有放松的时间,孩子自然会对你的教导产生逆反情绪!

为此,儿童心理学家给出建议:

1.把命令改为商量

在很多问题上,父母不要太过武断,也不要替孩子做决策,而应该先问询孩子的意见,如“你是怎么认为的呢?你打算如何处理呢?你打算什么时候开始做呢?”这就表示了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在了解了孩子的想法后,如果他有些部分不正确,那么,我们再以研究和探讨的语气与之商量:“我能理解你的想法,但我们还要考虑这件事的可行性,不是吗……你认为妈妈(爸爸)的意见对吗?”

孩子是聪明的,有判断力的。如果你的话有道理,孩子也是会采纳的。同时,交流会越来越多,亲子关系也会更好。

再如,孩子想周末去朋友家玩,不要一味拒绝,可以提出具体要求,如你去的地方要告知家长,你什么时候回,都有哪些人,玩多长时间。如果孩子要求在朋友家住,你要告诉孩子不行,如果晚了,爸爸妈妈可以去接你。那样爸爸妈妈不会担心。既要支持他,也要告知他不能破坏原则。这样孩子得到了快乐,也不会太放纵。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去体验、去成长。家长永远是孩子的后盾,是支持者和帮助者,才不会让孩子离自己越来越远,才会让孩子幸福快乐地成长。

以商量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即使商量失败,但感情氛围会增强,有利于以后问题的沟通。家长经常的错误是,当前问题没解决,还破坏了感情气氛,阻断了感情沟通,失去今后问题解决的机会。

2.不妨让孩子吃点“苦头”

这个阶段正是孩子形成主见的关键时期,小错肯定难免,所以,家长应该允许孩子犯一点错、吃点亏,不要过分束缚孩子的手脚。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你的儿子“要风度不要温度”,寒冬腊月坚决不穿毛衣,你劝说没成功,不用着急,让他挨冻一次没关系,真感冒了,他会明白你的意图,至少以后会考虑你的意见。

总之,与孩子沟通,支持要比压制好,商量要比命令好。另外,只要孩子的想法合理,就要全力支持!了解你的孩子为什么抗拒学习

这天,一位母亲带着一名小女孩来找心理咨询师。这位母亲说孩子最近不想上学,在咨询师的引导下,小女孩说出了心事:“我是个挺在乎同学关系的人,我在这方面也很努力。但是,我感到同学们并不是都很喜欢我。而我们班上的另一个女孩却非常有人缘,她不当班干部同学们喜欢她,她当班干部同学们也喜欢她。您说,这是怎么回事?反正现在大家都冷落我,我不想去上学了。”“我们先放一放你的问题,你能仔细想想那个同学们喜欢的女孩有哪些表现吗?想起什么就说什么。”

小女孩沉思片刻说道:“她喜欢帮助人。同学们谁有困难都愿意找她,只要是她能做的,她总是尽力帮忙。她还总是微笑,不喜欢炫耀自己,很少和同学闹矛盾,也很善于说话。学习也很努力……”“你能发现这些很好,你不必非要大家都喜欢你。世上哪有让所有的人都喜欢的人?你今天专门来讨论这个问题,说明你将会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将会如那个女孩一样让大家喜欢。”

很明显,故事中的小女孩之所以有“不想上学”的想法,是因为她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不是很好,而这也是很多儿童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儿童从家庭来到学校,有了新的环境,他们都希望自己可以交到更多的朋友,可是在处理和同学之间关系的时候,因为人生阅历的不足,容易形成一些失误。

当然,除了这一原因外,儿童抗拒学习的原因还有很多,如孩子学习动机不明、学习压力大等。的确,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每个孩子都必须掌握知识。正是因为如此,不少孩子在天真无邪的童年时代就开始背负学习的压力,他们似乎已经不再是为自己读书,而是为父母读书。除了每天紧张的学习外,他们还要面临残酷的学习竞争。一场场考试,一次次排名,把他们压得喘不过气来,久而久之,他们开始产生厌学的情绪。其实,缓解孩子的学习压力是个社会性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是家长负有最直接的责任。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每一个家长都要格外用心和努力。

作为父母,我们要从以下方面努力:

1.要下大气力解决孩子的学习动机问题

学习动机是孩子学习的根本动力,只有不断地明确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孩子的学习才会有持久的动力。

一些家长爱用“将来没饭吃”“不读书一辈子干苦力”等话数落孩子,既没有给孩子讲道理,又没有直接激发孩子的具体实例,往往不起任何作用。

其实,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孩子的学习也是如此,只有让孩子真的爱上学习,他们才能化压力为动力,因此家长要注意经常鼓励孩子,想法激发他的兴趣,并潜移默化地向他灌输社会性理想,帮助他将目光投向社会、世界和未来。

例如,小明原来对生物课学习不感兴趣,上课随便讲话,做小动作。班主任老师在一次家访中,发现了他爱饲养小动物。于是班主任老师有意让他参加生物兴趣小组,并委托他饲养生物实验室的金鱼。由于他的兴趣得到合理引导,他不仅在课外活动中主动积极,而且在生物课上也表现得十分认真。

可见,孩子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便会积极主动地投入,消除怠惰。

2.找到孩子不喜欢学习的原因,对症下药

父母首先要和孩子自由沟通,以温和的态度和孩子探讨为什么不喜欢学习。父母了解他的问题所在,就要为他解决。对于因学习困难而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孩子,家长要耐心地帮助孩子找到困难的原因,帮助他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3.切实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上的问题

很多父母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只是把眼光放在孩子的成绩上,而没有认识到孩子有时候也需要家长在学习上的辅导与帮助。有的孩子因为某一个问题没弄明白,一步没跟上步步跟不上,渐渐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所以家长要真正关心孩子,就要注意他是否能跟上学习进度。有条件的每周都要和孩子一起总结一次,发现哪里出现了问题就要及时补上,也可以请专门的老师给予专题辅导。孩子在学习上的困难得以解决,学习兴趣必然能够得到提高。

而对于学习压力过大,已经明显表现出病态心理和行为的孩子,要积极求教于心理咨询和治疗机构,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对孩子予以科学的辅导,及时帮助孩子得到积极矫治。第3章高效的亲子沟通,首先应有合适的沟通方法

沟通,是解决一切教育问题的良药,离开了沟通,所有的教育都将无从谈起。孩子从幼儿变成儿童,处于独立意识的萌芽时期,此时,他们蓬勃成长,但也希望得到成人的尊重,作为父母,我们只有从孩子心理角度出发,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才能找到与孩子沟通的关键与方法,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使他们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认真倾听,是有效沟通的开始

小凯似乎上了三年级以后,就变得越来越不听话了,经常在学校惹事,他的爸爸也经常被老师请去学校,这不,小凯又在学校打架了。回家后,爸爸并没有训斥小凯,而是心平气和地把他叫到身边。“我知道,老师肯定又把你请去了,我今天少不了一顿打。”小凯先开了口。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