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八)(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03 06:43:08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民间传说(八)

民间传说(八)试读:

第一章

古塔怀旧

在风景如画的孝义河南岸,有一座叫南岭的小山。山虽不高,却也险峻。山上林木茂盛,郁郁葱葱。有松树、柏树、火炬树等等,还有那漫山遍野的酸枣树。到酸枣成熟的季节,鲜红的酸枣挂满了枝头,叫人看了垂涎三尺。忍不住摘下几颗,送入口中。那滋味酸甜适口,营养价值不菲。

在那茂密的丛林中,生活着一群群山鸡和野兔。黎明时分,雄山鸡的叫声此起彼伏,给人一种隐居山野的惬意。几种不知学名的小鸟,当地叫“雅蓝子”、“鹂头子”的叫声,更是委婉动听。一些人张网捕来,关进鸟笼喂养。清晨挂在公园的树上,一边锻炼一边聆听小鸟唱歌。小鸟很通灵性,不待这边唱罢,那边又引吭高歌,相互竞歌,接连不断,形成了一道别具风格的靓丽景观。

山的中部突起了一座山头,顶峰的丛林中,矗立着一座七级古塔。对应东村千福寺,名万福塔。塔身呈八角形,周长四丈八尺,象征四面八方。塔高三丈六尺,意为三十六天罡。塔基周长七丈二尺,取塔镇七十二地煞之意。青砖结构,塔身下部有砖雕的二龙戏珠,活龙活现。丹凤朝阳振翅欲翔。飞檐斗拱,巍峨壮观。飞檐下挂铜制风铃,微风一吹,玎玲悦耳。古时候孝义河洪水泛滥,古人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建,意在宝塔镇河妖。塔身周围开有八个窗口,各供一尊石雕神像,威武肃穆,栩栩如生。每逢初一十五,香客络绎不绝。

据说塔内有一对金鹁鸽,后来被南方来的盗宝人盗走了。因而没有了风水,渐渐的很少有人光顾。后因年久失修,于十九世纪末倒塌,给后人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前几年孝义河挖沙,在河底挖到一个三足鼎和一个塔顶舍利珠。锈迹斑斑,已无法辨认年代。遥想浮屠当年秀,俯瞰汶水向西流。如今遗址残存在,无考何年谁人修。

白马坟的传说

在美丽的阿掖山的山腰,有一堆乱石垒砌的坟丘,据老人讲坟丘里埋葬的是山下卧佛寺里的白马。关于这白马坟有着一段美丽的传说。

阿掖山,植被茂密,蜿蜒数公里。在阿掖山下,有一座叫做卧佛寺的寺庙,当地老百姓把这座庙叫做下寺。当年寺里的香火很旺,周围村民也都安居乐业。可是有一年,周围老百姓的牲畜经常夜里莫名其妙地就丢了。刚开始村民们以为出现了盗贼,他们组织了村里的青壮劳力进行夜间值班,但没有任何效果,牲畜依然莫名其妙地丢失,村民们开始出现了惊慌。后来他们到下寺里求卧佛保佑,寺里的主持答应设法为他们把事情搞清楚。因此主持便派寺里的僧人到村里夜间值班。奇怪的是,僧人值班的第一天,村里的牲畜便完好无损。到了第三天的夜里,值班僧人在天快亮的时候有事提前回寺里,当他走到马棚的时候,他看到寺里的白马全身湿漉漉的,并且很疲惫的样子,僧人感到奇怪,便把事情禀报了主持。主持让那值班僧人不要到处乱讲,夜里主持带领几名僧人偷偷观察马棚里的白马。传说那白马是一位云游僧人留下的。云游僧人走的时候曾说那白马会造福村民的。

到了半夜的时候,白马环视了一下周围,看到没其他情况,然后抖了抖缰绳,缰绳便脱了下来。白马轻轻地走出了马棚,到了院墙,腾空飞了出去。主持们感到非常奇怪,他们赶紧偷偷跟随在白马的后面。白马一直来到了阿掖山的山谷之中。这个山谷由于树木茂密,平时很少有人进来。白马来到稍微开阔的地方站定,两眼直视着前方。主持们正在感到奇怪,突然山谷深处冒出两盏灯笼,灯笼急速向白马奔来。主持们仔细一看,那两盏灯笼原来是一条大蟒蛇的两只眼睛。说时迟,那时快,白马便和蟒蛇斗在了一起。只听见山谷中风声呼呼作响,在树木的衬托之下,不亚于千军万马作战。在蟒蛇向白马进攻的时候,白马突然腾空,然后两只前掌死死踏住蟒蛇的头部。蟒蛇无奈之下伸出毒芯,戳向白马的双眼。白马仍死死地踏住蟒蛇,蟒蛇终于不再动弹,白马随即也瘫到在地。等主持们回过神来,天已渐渐亮了。主持们找到了蟒蛇洞,并在蟒蛇洞里发现了许多的动物骨头。然后他们把白马抬回到寺里,清洗了白马的身体,并把它葬在了离寺庙不远的山腰。

原来在村民到卧佛寺祈祷的时候被白马听到了。周围的村民听说后都感叹白马的侠义,并把这侠义故事代代流传。

老油坊传说

陈村有个老油坊,从我记事起,我们周围的村庄中就只有这么一个老油坊。

说起老油坊,自然就会想起关于它的那些传说。

那是很遥远的事了。据说刚办油坊时,上上下下、工匠家人,选址、建修,几个月的辛勤打拼总算才把房子盖起来,盖起了房子又马不停蹄制作木榨,万事具备,只等点燃鞭炮开工运作。然而试用过程中却遇到了大麻烦,看似简单的木榨“压道”间所用木楔却就是不能进出自如。见过原始木榨的人都知道,那木楔可是榨油的关键所在。只有楔好,才能做到锤打楔,楔压垛,称作“垛子”的那家伙才能逐渐由厚变薄,油顺着垛子流出来。说也邪门儿,锤打楔的过程中木楔就是不听话,不是打不进,就是随便“溜号”,怎么也不能达到既“步步深入”又“招之即来”的良好效果。

此情此景,老掌柜那叫急啊,看他那大呼小叫的样子就会知道当时他的那种心情。还好,急中生智的老掌柜突然想起了闻名十里八乡的王木匠,深知“先生怕写帖,木匠怕砍楔”的老掌柜只好备好厚礼前去聘请,因为他知道,王木匠是有技术有脾气的主儿,那可不是什么人随便都能用得动,必须自己亲去。说来真不错,老掌柜来到王木匠做活的地方,几声寒暄,几句客气过后,王木匠立即放下手中的活儿前往。来到掌柜家的王木匠放下工具气喘吁吁便开始划线,砍楔,再划线,再砍楔,几阵忙活,几次试验,然而到头来和前几任木匠一样的结果,还是失败。这时的王木匠愁眉不展,急得团团直转,脸上的汗珠儿也滴答滴答落个不停。你说连个木楔竟也不能做成,传到外面让自己的脸面往哪里放,自己还这么名气。王木匠心想。

回到家的王木匠茶不思,饭不香,搞得整个的他神魂颠倒,坐立不安。传说他的老婆曾经还和邻居说起,夜间处于昏昏沉沉睡梦中的王木匠还楔也楔的念叨过不停呢。一天夜里王木匠又开始念念有词,念叨过后的他这次却和往常不一样,一个惊厥起床,立即点灯开始做活,他的这一举动竟把老婆吓了一大跳。这老头子这到底怎么了?原来这次梦中的王木匠遇到一白髯老者,老者详细告知他木楔的尺寸和做工窍门。说也蹊跷,按照老者的点化做成的木楔真的达到进出自如效果。

后来,此事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神,都说王木匠的真心感动了上苍,感动了师祖,才有鲁师爷显灵一幕出现。真假无从考证,但我知道,王木匠的后人前几年还一直供奉着鲁师爷的画像,我还听我身边的老人讲,从他们记事时就是这样。

关于蚩尤

每个伊始的君王江山都是靠打下来的,胆略肯定是有的,杀人更是无数,否则就难以服众,拿不下江山,更坐不稳江山。

我相信那个传说。传说是我们苗族人一代又一代的传下来的,一字不识的母亲也清晰的记着,然后传给她的孩子们。

曾经,我们的祖先飞黄腾达,是帝王。但他专横的同时又陷入了爱情的思念与绝望中。也许是汉人的王公贵族们早就想除掉他,取而代之,但又恐于他的英勇,恐于他的胆识。

这里我没有查证任何的文献记载,我听说的就是那个传说。很多人也说过,蚩尤是苗族人,所以我感兴趣了,因为这其中是有一定某种理由的。

我相信蚩尤就是苗族人。“蚩尤”这个词,在苗语里有一个很尊贵的位置。这个词的发音与苗语中的“爷爷”,“老爷”,还有对尊者的称呼有着相同的发音。从这一点上来说,“蚩尤”就是苗语里相当于汉语里的“老爷”,“大王”。所以我肯定的是,当时炎帝与黄帝的的族人们并不知道“蚩尤”是什么意思,就算当时知道,传下来的也变成了一个名称而已了。“蚩尤”其实应该是苗族人当时对自己族人里王者的尊称。因为他的威望太高,又过于凶残,更是目中无人,所有他手下的人都只能尊称他,没有直呼其名,故而炎帝与黄帝在打败蚩尤后,这个尊称也就成为他的名字了。

反过来也一样,如果蚩尤胜了,炎帝与黄帝也只是一个代名词,没有封建社会与奴隶社会高高在上的王者身份了。历史自然不会改变,其中的事情我却可以怀旧怀旧。毕竟,炎帝黄帝,蚩尤都是我们华夏的始祖和开括者,不管谁胜谁负,今天中国的这片土地上都会繁荣的。

蚩尤如果胜了,必定同样给炎帝黄帝重重的打击,甚至赶尽杀绝,至少也会象当初汉朝时候一样,让炎帝黄帝的子孙无立足之地,象胸奴一样的游牧,向西迁徙,逃避残杀的同时杀出一条血路。

所以,我也不怪传说中炎帝黄帝的穷追不舍,把苗族人领导起来的这场浩劫最终远远而彻底的赶向当时的南莽。赶得让蚩尤的后代无力回天,从此生活在惊恐中,再也没有繁荣复兴的机会。那绝对是一个赶尽杀绝的残忍追杀,传说也是如此惊心动魄描写的。为什么苗族人要一代又一代的拥有这个传说,我本人是无从知道了。也许是要记住这场灾难,也许是要记住这场仇恨,也许是为了告戒后人,要宽容以待才能和平共处,也许是要说明另一种逃避的开始,一旦发生战争,远离它并躲进深山老林,避免被残杀。蚩尤留给苗族人的影响太大了,大得让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后人生活在担惊受怕中,大得让我们族人总是生活在卑微中,从此不再问时世,也脱离了现实,更脱离了历史向前发展的脚步。似乎祖祖辈辈只记得传说,后面的历史已经不是苗族人的事了。传说中我们输得一塌糊涂,今天,我们也在现代化中一败涂地,酿成了真正的无知。这种落后比当时清政府遭到入侵还要严重,这种严重体现在不主动积极的去认知,去改变原来的旧思想,旧风俗,去寻求知识文化的力量。但后来的中国,让苗族都感到惊讶和庆幸。虽然赶到的汉人因为种种原因破坏了环境,但他们也带给了我们现代化与文明。这一刻,直到这一刻,我们的族人才开始到外面,也有人开始怀疑传说中的残忍了。

是的,传说是真的残忍。然而每次的改朝换代与社会文明的进步不是都与鲜血在一起的吗?苗族人这个因为蚩尤的战败留下后遗症的民族虽然躲过了战争,社会的文明景象却也同样没有机会体验了。历史突然跨越了几千年,对于苗族人来说,实在是一种不幸,实在也是一种幸运。让我们记住蚩尤大帝时,却输了社会文明的进步,远离了人类的发展。输得我们抬不起头;输得让我们害怕抬起头;输得我们象童话故事里的另类小丑一样,太多时候连配角的位置都占不到。

千年变迁,今天的苗族人,向世界看的眼光与脚步还是那么的胆怯。只能融入这个大汉民族了,一切排山倒海,一切真的无力回天了。我们能做的,尽量保存自己的民族特色,然后向大汉民族靠近,并融入其中。

我融入大汉民族,相信社会文明的进步,相信和平的力量,我也知道科技的重要性,但我还是相信那个无奈的传说,蚩尤大帝的短暂繁荣与昌盛,强大和残忍,更相信蚩尤是苗族人。

男人是虎,女人是妖精

在中国的作家里,我独爱余秋雨的散文。读余秋雨的文章总是让我有一种默契的感觉。

余秋雨的散文里有一篇是《我本是树》。对于其中他用汉音译过去的“杜霞冕”这三个字,至今我也没有弄懂到底是怎么回事。作为苗族人,我可以肯定的是,有些苗语是无法用汉语翻译,汉语里有太多的东西也同样无法翻译成苗语。如果音译,则就会更加离谱。音译收到的效果往往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这样的结果,既不是本意,更是让人糊涂,读来百思不得其解,宛若在雾中。

对于余秋雨的散文,我是由衷的喜欢的,苗族人崇拜树也是真的。或许贵州的苗族与云南的苗族在灵魂最高境界的部分上有区别。

云南的苗族人一直传承的是:男人是虎,女人是妖精。树当然是不可缺少的,森林是老虎的藏身之地,而苗族的传说中与一直以来的说法是,妖精必须要用树叶来保护自己,同时为老虎隐身。只有它们手中持有树叶时,才能施咒,才能隐身。

男人死后通过层层苦难,骨架的重新搭构等,最终变成老虎,女人也是,层层磨难后,才能成为妖精,比男人好一点的是,她们不用改变骨架。

如阳间一样,男人离不开女人,女人需要男人。老虎是妖精的坐骑,而妖精则要用法术保护老虎的责任。其中最重要的是,妖精们依靠老虎捕获的食物生活,妖精随时身上要带有树叶,即便有时弄丢了,也要在危险的时刻快速的折下叶枝,然后施法术,老虎与自己才能隐身,才能不被世人所看见,才不被猎杀。它们不离不弃,宛若世间恩爱的夫妻一样相互照应,相互依靠。

关于为什么妖精们一定要用树叶才能自己隐身,才能保护老虎。也许这是它们不得不选择的,也是唯一的选择。或许这也是为何苗族人一直以来都生活在深山老林的真正原因,他们害怕死后没有着落,自己部族的图腾精魂也无法藏身。

树不是苗族人最终的灵魂,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树,苗族人死后确实将无处藏身,也无法藏身,灵魂就没有归宿。

在苗族人的传说中与一直的信念里,老虎永远是带有正气的,它们从不会袭击苗族人,更不会食苗族人。妖精就不同了,它们亦正亦邪,两者中更偏向邪。所以苗族人的图腾必然的选择了虎。

每一个苗族人的男人不一定都要成为虎,但我们相信,每一只虎都是苗族人死后的化身,女人与妖精的关系也是如此。

因为只有骨头轻的男人和女人才能走这一步,它们活着的时候就会经常遇见妖精与灵魂。骨头重的人则不会看到妖精,看不到鬼魂。当然,妖精们是两种人都可以伤害的。只有一种情况除外,正气很强的人。这种人妖精们不但不能迫害,伤到的往往只会是它们自己。妖精们可以完全控制骨头轻的人,却不能完全控制骨头重的人。相反,如果它们想伤害别人,有正气的人可以想办法除去它们。

要成为虎,男人除了身体的被折磨外,首先就是要学会吃生肉,而女人也一样。我想,在苗族人的传说和图腾里,要成为虎与妖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遥远的故事造就了我们苗族人的选择,传说中,我们从来没有离开过森林,也深爱着森林,也害怕着森林。这种矛盾的心情与抉择,也许只有用死后的那份从来没有人解释得清楚的精神寄托来放纵一下了。因为是解释不清楚的,总是众说纷云,也从来没有人深究。

千百年来,苗族人从来都伴随着森林在成长,无论生,无论死,阴阳间的联系,还有森林的奥秘。男人是虎,女人是妖精,虽然这才是宗旨,但也就不难理解余秋雨《我本身树》的解说了。

活着的人,死后的虎与妖精,确实是在树的保护下见证着苗族人的爱与生活的传说的。

放火

七月,西夏开始侵宋。

八月,延安府被围。守将郭仁率领全城军民御敌,西夏兵久攻不下,心生毒计,散布瘟疫。一时间,城中染病者大半,战斗力大幅度下降,城墙几为打破!

郭仁遍请城中名医,不过瘟疫并没有得到抑制,只是延长了患病者的生命罢了!见到在大夫们束手无策,郭仁心如刀绞。副将王平劝道:“城中此状,将军弃城而卒!”仁大怒欲杀王平,诸将死谏才保住了王平性命。仁对众将说:“唯有战死之将军,没有逃走之将军,尔等需随我死守,等待救兵!若有弃城说逃走扰乱军心者,斩!”

九月,城中断粮,御敌的战士不到一千。迫于无奈,郭仁实施灭绝性行动。率领士兵大堆柴火,广设油锅,放火煮人!一时间,哭声,骂声,惨叫声不断……看着病人们在油锅里翻滚,亲人们在锅边哭天喊地,战士们流着眼泪继续放火。

十月,染病者尽皆煮食,城中也没有了染病之人。粮草既断,郭仁下令放火煮尸。

十一月,郭仁忽然染上了前段时间的瘟疫,于是吩咐王平将他煮食,城中一切事物由他带领。

校场中军民齐聚,一片死静,无人敢上前放火。郭仁一步步走到了油锅前,拿起火把放火,一会儿油沸腾起来,郭仁从容跳了进去,大笑而逝!军民见状都跪下大拜,王平把肉分了。

看着郭仁的肉,所有人都狼吞虎咽的吃下去。一阵子后,所有军民都拿起武器,不顾王平的警告,冲出城门杀向西夏兵,王平只好跟出去。

西夏兵大骇,平日只知道防守的宋兵竟然会发了疯地攻击!看着宋军一个个红着眼睛,西夏兵抖得只有让人宰割的劲!那一战,西夏兵消失了两万士兵,连尸体都不见了。

十二月,救兵来了,大败西夏兵,进城抚民。到了城里看到军民都疯了,见人就杀,领兵大将怀疑是瘟疫卷土重来,不得已放火把他们全部烧死!

正月十五吃汤圆的来历

一、元宵灯节的由来

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个叫东方朔的人,个子很矮,他不仅足智多谋,风趣滑稽,而且还心地善良。宫女不管是谁触犯了汉武帝,当皇帝怪罪时,他总上前讲情,因此,宫女都对他非常敬爱。

那年腊月,下了几天雪。东方朔去御花园折梅花。刚进园门,见一个宫女正泪流满面地向御井扑去,他慌忙上前拦救。这宫女叫元宵,家住在长安西北山上,家里还有父母和一个小妹妹。自把她选进宫来,每逢年底岁首,她思念亲人,心如刀绞。这几日风寒雪大,她不由又想起了父母、小妹妹在家的艰辛,心想:既然不能与父母一起生活,倒不如一死。便来投井。东方朔听了元宵的诉说。便安慰了一番,劝解了一阵,答应想办法让她与父母、小妹妹见面团聚。

东方朔从元宵的身世,想到宫女姐妹都有一肚子思亲恋眷的惆怅,便想出了一个巧妙的计策。

这一天,他来到西北山元宵的家里,如此这般地安排了一阵,就返回长安大街卖起卦来。有人认识东方朔,知道他识天文,通阴阳,都争着占卜求卦,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卦条签语。人们非常惊慌,纷纷求问解脱的办法。东方朔神秘地说:“正月十三下午,城里的白胡子老人们,都到城西北十里铺大道口等候。天黑下来时,从西北方向会过来一位骑粉色银驴的红衣姑娘,她就是奉旨火烧长安的火神君。见到她后,父老们要跪在地上拦路哭求,方可全城得救。”

人们听了东方朔的话,信以为真,暗暗互相串连。等到夏历正月十三下午,城里的白胡子老人们都手拄拐杖来到十里铺等候。天刚擦黑,果然从西北方向过来一位骑粉色银驴的红衣姑娘,父老们一拥而上,苦苦哀求。那姑娘望着悲哀不止的父老们说:“我是领了玉帝的旨意来办事的,火烧长安时玉皇大帝还要站在南天门上观看,要是没火,就是我的罪了。既承父老求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你们可送到人王地主那里,让他们想办法吧。”说完,扔出一张偈语,回身走了。

后来,老人们把这事告诉了汉武帝,汉武帝望望偈语,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六天火,焰红宵夜。”汉武帝念着念着,吓得满头大汗,忙向足智多谋的东方朔求教。东方朔说;“听说火神君也爱吃汤圆,我看,十五的晚上可让全城臣民都做汤圆供奉,虔诚祷告,求火神君高抬贵手。再传谕京都臣民一齐动手做灯,十六晚上,大街小巷,庭院屋门,都挂上红灯,满城点放焰火鞭炮。届时,满城通红,火球横飞,必能唬住在南天门观望的玉帝。再把京都四门大开,让城外的庶民百姓进城观灯。皇上、妃子、宫娥彩女,三三五五出宫去街上观灯,混杂在乡下来的那些不在劫的人中,会沾他们的光,蒙他们的福,免去灾难。另外,神仙也知元宵的汤圆做的好,可让元宵手提大宫灯,把元宵的名字写上,在前开道,我手端汤圆跟在后边,穿大街走小巷,虔诚敬奉云游在长安上空的火神君,定会使她心软下来的。”汉武帝一听,心中大喜,就传旨按着东方朔的办法行事。

正月十六,日坠西山,长安城里张灯结彩,乡下的百姓得了消息也都陆陆续续进城观灯。汉武帝脱去龙袍,换上便服,在几个近臣的保护下走上大街。娘娘贵妃,宫娥彩女,也三五成群地离开了皇宫。整个长安城,灯火通明,火球横飞,焰火满天,好看极了。

元宵的妹妹领着父母也来长安观灯,当她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地高喊:“元宵姐,元宵姐。”元宵听到喊声,来到父母跟前,一家人团聚在一起。

闹了一夜灯火,长安京都安然无事,汉武帝大喜,第二年正月十五照样让元宵做汤圆供奉火神君,十六晚上照样全城挂灯放焰火,相传为习。年年如此。因十五上供的汤圆是元宵做的,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把这一天叫“元宵节”。这就是现在的十五过元宵,十六闹花灯的由来。

二、正月十五吃汤圆的来历

相传,远古时候玉皇大帝为了一统天下,特派灶神菩萨长驻人间了解民情,每月逢三上天回禀。有年夏历冬月二十三日,灶神菩萨向玉帝回禀道:“人间百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吃的是粗茶淡饭。每日辛勤劳动,从不歇息,长此下去,我担心庶民们会因过度疲劳累坏身体,不能生产,必将影响贡献。”玉帝闻奏即命群臣共商良策。太白金星奏道:“大王可命衲陀祖师下凡,给百姓们吃些药,叫他们慢慢地发起病来,自然就会休息。”玉帝准奏,使命衲陀祖师下凡照此办理。

夏历腊月初八早上,衲陀祖师就偷偷在百姓们的饭锅里丢下了疯人药,药一下锅就变成大豆、豌豆、蒜苗、豆腐和肉颗颗,百姓们吃了,果真慢慢地“疯”了起来:女的缝新衣、绣花鞋,男的杀猪、宰羊,都不想下地干活。过了腊月二十四日,疯人药性大发。人们就东家请人吃饭,西家邀客喝酒。到了腊月三十日中午,百姓们都拿出各种好吃的食物,围在桌旁,全家人大吃大喝起来。从正月初一起,男女老少不光吃好的,而且整日穿红着绿到处玩耍。有的画着花脸,敲锣打鼓四处游街;有的邀邀约约带着礼品,八方去拜年。

正月十三日,灶神菩萨上天奏道:“大王,不好了,百姓们全疯了!光吃光耍,一样活不干,这样下去,如何得了。”玉帝闻奏,十分惊诧,即命群臣再议良策。太白金星又奏:“若要治好百姓疯病,可令药王菩萨设法。”玉帝准奏,即令药王菩萨下凡治理。

正月十四日晚,药王菩萨就将百姓的夜餐变成了汤圆,里面放些芝麻、核桃、白糖等清醒剂,百姓们吃了,第二天早上疯病全好了,家家照旧男耕女织,恢复了往常的劳动。

就这样周而复始地延续下去,就形成了过年的习惯。

三、正月十五闹社火的来历

一年四季的节日这么多,为啥只有在正月十五才热热闹闹地耍社火呢?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早年的时候,我们的祖先没有房子住,不是住在树林子里,就是挤在山洞里。那时候,大山里,平川上,天天都有凶恶的野兽猛禽出来吃人。人们躲又没处躲,打又打不过,天天都有很多人被野兽吃了。特别是进入冬季逢年过节的时候,由于天气寒冷,山上没了小动物,地里没了庄稼,那些野兽就更凶啦,见着人就吃。

为了过上太平日子,人们就凑在一块儿出主意想办法,慢慢地发现,那些凶猛的野兽也有强弱之分,也有内部争斗。为了争夺地盘,抢夺食物,经常互相残杀,今天你吃掉我,明天我吃掉你。只要狮子、老虎,豹子一吼,别的野兽就吓得四处乱跑;凤凰一叫,所有的鸟就像吓破胆似的,连翅膀也张不开了。

于是,人们就开始模仿狮子的吼声造了一个锣,模仿老虎的啸声造了一个镲,模仿豹子的叫声造了一个鼓,模仿凤凰的鸣声造了一个笛子。每当逢年过节,飞禽走兽蜂拥而来的时候,大家就拿出锣、镲、鼓、笛子来,吹吹打打,又蹦又跳,一直闹到天亮。飞禽走兽远远一听,认为自己又闯入了狮子、老虎、豹子和风凰的地盘,无不吓得狼狈逃窜。后来,一代代传下来,就成了一种习俗,这就是正月十五闹社火。

第二章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故事传说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春节之末,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节,亦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这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关于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纪念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元宵的由来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几种有趣的传说:关于灯的传说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东方朔与元宵姑娘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死城

子夜,高胜醒了过来。

外面依然漆黑一片,厨房里那半截蜡烛发出的火焰格外耀眼。

突然,高胜觉得有点奇怪,自己怎么会睡在厨房里?并且手上还拿着一把带血的菜刀,难道是自己肚子太饿半夜起来弄东西吃?就在这时火炉上的大锅飘来一阵阵香味,高胜把刀放下,看到桌子上还有一个人头。于是提起来一看,他晕倒了!

三更时刻,高胜做了个梦。

完颜宗弼率铁骑十万南下攻宋,不日已兵临雁门关!高胜身为雁门关守将当然此关的重要性,此关一旦被攻破,金兵入侵中原将势如破竹!所以只有坚守,等待朝廷救兵的到来。

不出十天,城中守军损失惨重,粮草断绝。金兵料得城中状况,停止攻击,欲让高胜献城投降。

不久全城已无可吃之物,迫于无奈,战士们挥泪杀老人,砍女人,煮小孩……他们深知“先有国后有家”,为了民族大义他们不得不这样做!吃的是自己亲人的肉,痛的是自己的心啊!

很快,可吃之人也吃完了,就连战死的战士也只剩下骨头了!高胜看着剩下来的百来名弟兄想到了自己的妻子!于是回家和妻子说明一切,高夫人深明大义,见高胜迟迟下不了手,自己立刻拔出丈夫佩剑自杀!

高胜冲夫人拜了三拜,将她抱到厨房。刷洗干净后,高胜拿出菜刀,一咬牙把头砍了下来。这对于一个久经沙场的大将本是小事一桩,可今天的对象却不是敌人,而是她的结发妻子!民族大义又在高胜脑海中一闪而过,手中的刀一刹那停止了颤抖!砍完头后便把四肢切了出来,再把四肢切成一截一截放进锅中,接下来就是把身躯砍成两半,挖出内脏放进另一个锅里,最后把两半躯体剁成一块一块……整整三大锅都放在火炉上煮起来,忙完这一切后高胜虚脱了,倒在桌子上。本来他还想把头颅炖汤喝的,所以放在桌子上。

天终于亮了,高胜全副武装,推着一车香肉走向城墙:“兄弟们,吃饭杀敌!”

三天后,金兵铁浮屠踏过雁门关,他们发现这城已经是一座死城,一个活人也没有,就连死人也之剩下那个死在城墙上的高胜!

不久后,完颜宗弼押着宋朝两个皇帝踏过雁门关凯旋而归。一路上,传来那两个所谓皇帝一阵阵的骂声……

“年”兽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熬年的传说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宋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有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年"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慢慢地,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原来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的肆虐日期,男男女女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门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他们平平安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天色渐渐黑了下来,"年"从深山老林里窜了出来,摸进人群聚居的村落。只见家家户户宅门紧闭,门前还堆着芝麻杆,街上却瞧不见一个人影儿。转了大半个晚上的"年"毫无所获,只好啃些芝麻杆充饥。再过些时,公鸡啼晓,这些凶残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过"年关"的人们欣喜不已,要感谢天地祖宗的护佑,要互相祝贺没有被"年"吃掉,还要打开大门燃放鞭炮,去同邻里亲友见面道喜……,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在《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

这种现象逐渐蔚成了绵绵相传的"过年"和"拜年"的风俗,"拜年"的风俗内容丰富,通常的顺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后出门去拜亲朋友好,亦有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等各种讲究,直至拜到正月十五,所谓"拜个晚年"。

新年传说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铸剑

在唐朝末年时期,西凉大军犯境进攻玉门关,薛家将病的病,老的老,早已守不住城门,就在这个时候薛丁山告诉他三儿子薛刚,去终南山找他师傅定有破解之法。

薛刚肩扛方天画戟,一步步的奔向终南山,一连走了5天终于到了终南山拜见了师爷,悟道道长告诉他去嵩山找李见晨,他铸了一把神剑叫(追星赶月剑)可以帮大唐挽回损失。于是薛刚快马加鞭飞奔嵩山。

七日后!到了嵩山,拜见了天下第一铸剑大师李见晨,李见晨说,这把剑要我剑族血统才能使用,你们没法用啊,薛刚正在烦恼的时候从道观外走进来一个小道士,年纪不大20左右岁,长得眉清目秀,穿得干净立正,进来就管李大师叫爹,薛刚问:李大师这是谁?李大师道:哦,回薛元帅,这是犬儿李梦剑,因为我夫人生犬儿那天,我刚好梦到怎样做追星赶月剑,所以我给他起名叫梦剑。薛刚说:那岂不让公子和我一起下山?说到这李大师的脸一下子拉了下来,不行,我儿子不能碰这把剑,因为当年我儿降生的时候我师父告诉我,我儿子和这把剑有缘如果我儿子拿了这把剑就会有大祸。所以不行,梦剑说:为什么不行爹,我要和你一样做个英雄,拯救大唐,拯救昌生。李大师道:不行就不行,到了晚上,梦剑叫上薛刚一起去偷剑,刚到剑得面前还没等用手摸,剑就自己飞了起来,落到李梦剑的面前,薛刚说,快拿啊!~李梦剑咽了一下口水,紧闭双眼抓住了剑把,只见神剑发出咄咄逼人的光芒,一口仙气诸如到梦剑得体内,当剑不在亮的时候,梦剑晕了过去……

当李梦剑醒来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在哪里,好漂亮的屋子墙上挂的全是古往今来的名画,就在梦剑欣赏的时候,薛刚进来了说:李兄弟起来了?梦剑说:是啊,这是哪里?薛刚说:这是我们薛家并肩王府。梦剑说:我怎么在这里,我不是在嵩山吗?薛刚说:我怕大唐事情紧急,我也没和你爹打招呼就带着你和神剑来我家了,你都昏迷3天了,梦剑说:哦,这样啊,那我什么时候出征啊?薛刚说:明天我带你去见皇上。梦剑说:好!

到了第二天,薛刚带着李梦剑到了皇宫见了皇上,皇上说要即日出兵,并赐李梦剑为御龙大元帅的职位,赐薛刚为保龙二路大元帅,话说简短,这一天就出征了到了西凉,西凉的大王奴必安达而说:对面的小毛孩子,你是谁?你还小快回家吃奶去吧!哈哈哈哈哈!薛刚一股怒气没压住冲了上去,西凉得大元帅可伈而对战薛刚,两人打在一处,大打50回合没分胜负,最后可伈而一个回马枪把薛刚打下马去,只见可伈而的枪对着薛刚的喉部便刺,这时李梦剑拿起神剑越身飞行到可伈而面前,来了一招横扫千军,只见神剑一道蓝色光芒发出一到剑气,打倒了千军万马。

西凉大王说:什么东西?快撤兵!唐军大获全胜。西凉王回到营地里很是不爽,说:那娃娃是谁?怎么那么列害?军师说:我不知道那孩子是谁可我知道那把剑,那是追星赶月剑,是天下第一铸剑大师李见晨在梦中所造,此剑只有剑族得人才能使用,想必他是嵩山剑族的人。大王说:我不管是谁,谁能打败他?军师说:看来当今世上只有人送绰号剑魂的剑无邪才能打过他了,西凉大王说:好就找剑无邪。

战争持续了一个月,西凉王终于找到了剑无邪,剑无邪果然人如其名,飘忽不定,神鬼莫测,好像总是漂漂荡荡的脚不着地面,手里拿着一个拂尘,剑无邪说:大王我一定帮你拿下玉门关,但是你要答应我把你的女儿嫁给我,西凉王说:好,我女儿能配得上你是她得荣幸,剑无邪说:得知西凉王得女儿美丽动人堪称天下第一美女。谢谢西凉王赏赐,我一定拿下玉门关。

话说两头,这一天晚上李梦剑在城里巡逻,突然看到一个黑影闪过从这个房顶飞到那个房顶,李梦剑飞身行用了一招旱地拔葱跳到房顶抓贼,眼看李梦剑就要追上歹徒,他大喊一声;站住!这一喊不要紧,那歹徒回身便是一镖,李梦剑随身一躲没打到,他飞上前去抓住了歹徒的肩膀,那歹徒哎呦一声,李梦剑马上松开了手,原来这歹徒是个女子。李梦剑说:姑娘为何夜探玉门关。那女子说:本姑娘就是喜欢,你管的着吗?哼!~李梦剑说:姑娘你是哪的人,刚说到这,那女子脚一滑从房顶上掉了下去,李梦剑打喊:姑娘小心!~飞身行抱住了那女子一起落了下去,俩人四目相对,好像擦出了爱情的火花,此时此刻夜深人静只有他们俩是夜幕得领导者。突然那姑娘说:还不放手?梦剑说:哦!在下多有得罪请姑娘原谅!那女子说:呵呵没事!我走了!~说着那姑娘飞身行,飞到了玉门关得城楼上,大喊:你叫什么名字?梦剑说:我叫李梦剑!那姑娘说:有缘再见,我喜欢你,嘿嘿!说完便飞出了玉门关。安静的夜幕只留下李梦剑独自一人,傻傻得站在那里。

第二天开战了,李梦剑说:西凉王,手下败将,你还要打吗?西凉王说:小子今天你死定了,说着从西凉国的队伍里出来了一个人,正是剑无邪..

当李梦剑看到剑无邪的时候就有一到冷气直逼他得命门,李梦剑能感觉到自己不是他得对手,但是李梦剑拔神剑下战马,飞身行到剑无邪面前就来了一套嗜血剑法,剑无邪左闪右避,还是没躲过去挨了一剑,剑无邪说:小子果然有两下子,不愧是李见晨的儿子有魄力,但是你今天就要死在这玉门关前了,说着剑无邪使用腾空术飞到天上,积聚太阳得能量练出了一个太阳能空气弹砸向梦剑,梦剑没来得急躲闪背击中,昏迷不醒,就在这时从西凉王得队伍中跳出一个黑衣人救走了梦剑。

唐朝得人都傻了!梦剑死了吗?梦剑背那黑衣人带到哪去了呢?我们暂时不讲,下集再说。

各自收兵后,西凉国大摆庆功宴,全国上下共欢乐,可是唐朝一个个都愁眉苦脸的举国哀悼,李梦剑的好兄弟薛家是哭的鸡犬不宁,皇上也很失落。西凉国那面得剑无邪说:西凉王我俩该兑现诺言了吧,你女儿呢?西凉王说:请公主出来!~等了大概半个小时,一个士兵说:西凉王,公主不见了。西凉王大怒:什么?我女儿呢?是啊,西凉公主呢?李梦剑呢?李梦剑到底死没死,我们下篇接着说……

黑衣人带着已经昏死过去的李梦剑到了嵩山,黑衣人大喊李见晨老前辈快救救李梦剑啊!李见晨一听3步变2步得走出来,用手给李梦剑一把脉说:我儿子是背气功所伤还是至钢至阳得气功要天山的魂阴圣水才能救得他。话刚说完那黑衣人起身便走说:李前辈我去取水。李见晨说:你是何人?黑衣人什么都没说就走了。

话说简短,那黑衣人来到了天山,拜见了天山圣姑,圣姑问:你是谁?黑衣人说:我是西凉的公主,我是真心的希望梦剑没事。圣姑问:你喜欢他?公主说:是的。圣姑说:世界上的一切都比不上爱情的力量,只要你是真的喜欢他你就自己去取水吧,公主不辞幸苦终于取到了圣水。

话说回来,李梦剑昏死过去了进入了另一个境界,一个满头白发,一脸长胡须的老头笑呵呵的说:李梦剑你可来了,老夫等你20年了,哈哈哈哈,李梦剑一楞说:什么?20年?你是谁?那老头说:哈哈哈!你不用知道我是谁,记住我是你师父就行了。梦剑说:喔?你是我师父,你教我什么了,我才不认呢!~那老头说:我能教你铸剑打败剑无邪。梦剑说:算了吧你,我爹铸的是天下第一神剑,都被剑无邪给毁了,还有比追星赶月剑列害的剑啊?那老头说:你拜我为师,我就教你铸一把更列害的神剑。梦剑心里想:反正最后也是死,临死前认个师父,也不是什么坏事。师父在上受徒儿一拜,那老头说:快快起来,你跟我来,梦剑跟着那老头来到了一个火炉旁边,老头说:只要把追星赶月剑的残余部分放在里面,还要一个至阴至阳的灵魂就可以铸成阴阳邪灵剑,这把剑威力是追星赶月剑的百被,坚硬无比,削铁如泥,可以把剑无邪的阳气转化为阴气,并且可以提高自己的功力。梦剑说:真的吗?老头说:当然了,然后再配上我要教你剑法,邪阳剑法,你就天下无敌了。梦剑说:谢谢师父!说完那老头就一招一式的教梦剑邪阳剑法的招数,教到第10天的时候,那老头说:梦剑啊!你要回去了!梦剑说:啊?老头说:邪阳剑法你学的可以了,我这是无灵境界,在我这的1天等于1年,算算10年过去了,梦剑说:师父我不要走。这句话刚说完,梦剑好像被一股力量带了回去,这是什么力量,梦剑回去了吗?

李梦剑被一种力量带回了现实的世界里,原来是西凉公主用圣水把他救活了,他起来后连连的谢谢,后来得知她是西凉公主的时候,他很气愤说:谢谢公主救我一命,但是我们不是一个战线上战友,请你速速回去吧!西凉公主说:知道你没事就好了,我走了!~其实在玉门关的时候梦剑就已经喜欢上西凉公主了。公主走到门口的时候偷偷的听到了李梦剑和他爹说的话,李梦剑和他爹说:爹我这次昏死走进了无灵境界,有一个老头让我铸阴阳邪灵剑,说要一个至阴至阳的灵魂是什么意思?他爹说:至阴至阳就是女人还不是一般的女人,要练过阳气功夫的女人。

第二天,李梦剑和他爹开炉铸剑,把追星赶月剑的残余放在了剑炉中,然后就走了,到了中午时分,只听见剑炉发出巨大的响声,李梦剑和他爹马上去剑炉看看发生了什么事,只见剑炉中的火灭了,一把神剑诞生了,阴阳邪灵剑,他们还不知道怎么回事,看到剑炉旁边有一封信,上面写着:梦剑,知道你健康我就高兴,其实我真的很喜欢你,从那次玉门关一见,我就喜欢上你了,但是你不知道,这次来就是为了救你,我要是回去了,我爹就要逼我嫁给剑无邪,所以我不想回去,我要帮你打败剑无邪,只能帮你铸剑,记得永远记住我,西凉公主。看到这李梦剑的眼泪情不自禁的从眼睛里流出来,他大喊:不要!其实我也喜欢你,剑无邪!我和你没完!

就这样带着仇恨带着爱拿着神剑去找薛刚,大唐的人一看到李梦剑的时候都不敢相信是真的,李梦剑说:薛刚明天我要见皇上让我打败剑无邪!

梦剑第二天去见了皇上,去请战,皇上答应了。第二天李梦剑站在了西凉于大唐的战场上,剑无邪看到了,眼前一楞说:你没死!李梦剑说:我没有那么容易死,你还没死呢我怎么死!剑无邪说:今天就让你死无全尸,看谁能救你,说着剑无邪又用那一招,聚集了天地灵气砸向李梦剑,李梦剑拿起神剑把灵气转到了自己的剑上,来了一招力劈山河,反给剑无邪,剑无邪挨了这一招口吐鲜血手捂着胸口说:这是阴阳邪灵剑?李梦剑说:算你识相。剑无邪说:哈哈哈哈,我死在这剑下,我死而无憾,但是我师父说过,谁用此剑使用两次那人就会筋脉尽断而死,哈哈哈哈!说完剑无邪死了!

西凉大败答应了大唐所有的要求,全部侧兵,大唐皇帝很是高兴,要于民同乐,全国没大没小三天,每家每户都可以到皇门口领5斗米和2个金元宝,这一次真是大快人心,皇上封李梦剑为一等战国公,并造战国公府。

但是李梦剑并不高兴只是每天看着神剑想念公主……

三年后,皇上驾崩了,武则天上任,杀了薛家108口就有了历史上的薛刚反唐事件,后来薛刚说梦剑你和我一起反唐吧,武则天杀人不眨眼,我们没必要保她,李梦剑说:我生是大唐人死是大唐鬼,薛刚一气之下走了。武则天听小人谗言,要杀李梦剑,李梦剑一气之下拿起神剑,对天大喊:我李梦剑对大唐忠心当年要不是我,哪有现在的大唐江山,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说完李梦剑自刎了。武则天下令,把李梦剑从历史除名,谁也不许再提此人。所以现在历史上没有李梦剑这个人,故事讲到这大家会问故事完事了吗?李梦剑就这样死了?呵呵不是,李梦剑和公主的爱情故事还没有结束,下回再讲就是轮回转世1000年以后了。

李梦剑怒割自己喉,李梦剑死了,来到阴曹地府,看到了公主,上前大喊:公主!~公主看到了说:什么?你死了?李梦剑说:是啊,没办法为了天下苍生。公主说:我还有5天就轮回了,因为地上一天,天上十年,地府一百年!李梦剑说“不!公主我一定要告诉你,我爱你,做人的时候我自己不懂珍惜,失去了你,但是我一定要告诉你,我不要遗憾,说完就抱住了公主,公主哭了说:你终于对我说了,我等好久了,我也爱你,说完俩人四目相对,开始热吻!~有情人终成眷属,李梦剑和公主的爱情就这样开始了,俩人天天形影不离,一起看血池的血水,一起在孟婆桥上谈恋爱,一起在阎王殿上玩耍,后来阎罗王知道了,阎罗王说:李梦剑,我知道你在人间的事情,你是一个有情有义的真英雄我喜欢你,你做我的义子怎么样,李梦剑说:可以啊,义父在上受孩儿一拜!阎罗王鬼颜打开,哈哈大笑了几声说:黑白无常,去安排酒席,今天我给我义子做大媒迎娶西凉公主。

就这样婚礼开始了,大鬼小鬼,钟馗,黑无常,白无常,全部开始吆喝起来,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就这样李梦剑和西凉公主成了真正的夫妻,俩人一直在地府里相爱了5天,人间就是五百年,阎罗王说:今天公主正好在地府呆了一千年,你该轮回了,李梦剑说:你去吧,我一定会去找你的,义父不会分开我们的,阎罗王说:义子虽然义父很不舍得,你也功德未满,但是我破例一次,你和公主一起轮回,李梦剑说:谢谢义父!

两个人上了孟婆桥,孟婆说:喝下孟婆汤你们就可以轮回了,我也知道你们相爱了1000年,但是轮回后你们会不会相爱就看你们的缘分了,李梦剑和公主异口同声道:恩,知道了。两个人一起喝下孟婆汤,走到轮回悬崖边上,握着手一起跳了下去。

天下之大情最大,万物皆生爱无限,爱情本是人间宝,人间真情在人心。有人说若是真的相爱,哪怕是一千年,一万年,还是可以相爱,李梦剑和西凉公主相爱了一千年,轮回转世,这一世是否可以把未完的爱写的完整呢?话接上回书,就这样时光穿越来到了现代,一个打工的男人叫石圣化,三十岁,他梦想成为一个CEO但是一直没有机会,一肚子的才华没有发展的地方,他有一个很漂亮的老婆,两人结婚两年了还没有孩子,老婆一直瞧不起他,有一天两个人吵了起来,老婆大骂:你就不能收收你的自尊心啊,去挣点钱,那男的不爱听,突然那男的电话响了起来,是一家外国企业要如用他,他刚一高兴的时候,在一旁生气的老婆晕倒了,他马上送老婆去医院,一检查,老婆怀孕了,是个男孩2个月了,这一下给了他一个选择,是要孩子还是工作,他心想着:我很爱我老婆,但是我没有钱,孩子生下来怎么养,都怪我自尊心太强,我决定了,去美国。过了一会老婆醒了知道这个事,但是再找他的老公,人已经走了,去了美国。

怀胎十月,这个月孩子就要生了,家里没个男人也没有钱,邻居家的大娘挺好,送这女的去了医院,孩子顺利生了下来,很健康,一个男孩,那女的说:我不会背叛我的老公,我要让这孩子刻骨铭心的记住爸爸是为了养他才走的,你要像你爸爸一样展翅高飞,就叫石铭吧!石铭就这样诞生了,我们的心主角,也就是李梦剑的转世,这孩子很聪明3岁就会唐诗三百首,长的帅,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但是这孩子总是闷闷不乐的样子,总像心里有事,一晃二十年过去了,这孩子20岁了,自己终于自己这二十年到底想要什么了,就是爱情,前世未完的爱情,就在这一刻他开始寻找那来自一千年前的爱情了。

故事讲到这了,就马上结束了,有人问他们的爱情到底怎样了?那公主的转世在哪?这就讲了,与此同时,公主轮回的女孩今年十七岁,叫艾莉,她也是一生寻找自己前世未完成的爱情,一天她喜欢上了一个男孩,以为就是自己前世的李梦剑,俩个人相爱了,但是后来她才发现其实那男孩不是真的爱她,只是想占有她,没意思的时候就找她,有意思的时候就不理她,后来两个人分手了,艾莉很失望,想放弃寻找,放弃爱情,放弃一切,不会再爱任何人,就在这个时候石铭找到了艾莉,可是艾莉已经不想再爱了,石铭用尽一切的爱,对艾莉很好,这样感动了艾莉,复活了艾莉还没有完全泯灭的爱情之火,就这样两个人相爱了,爱到地老天荒,一直爱着,一天艾莉对石铭说;我喜欢嵩山上的阴阳邪灵剑,它在最斗的山崖之上,你能为我去拿吗?石铭说:我不会,但是你哪天不在爱我了,请你告诉我,我就会为你去拔出那把神剑送给你……。

碾盘传奇

在村中老街一角,安放着两个碾盘,其中一个已损坏。碾盘直径2米,厚0.5米,重约3140公斤,用将军红花岗岩制成。以当时的运输设备是如何运来的呢?带着疑问,我请教了几位长辈,综述结果如下。

相传很久以前,村中没有石碾,村民杵臼舂米,既费时又费力。如此延续多年,终于感动神灵。一日清晨,一姓段的村妇早起汲水,见一身材高大,头戴红毡帽之人,用一根苘麻秆挑着两个碾盘,悠然自得的走着。村妇惊呼:“碾盘如此之重,苘麻秆岂不断掉。”话音刚落,只听“喀嚓”一声脆响,苘麻秆断为两截。挑担人随之不见。众人闻声赶来,听村妇叙述经过,方知神人相助。遂焚香跪拜。将碾安放妥当,试之果然省时省力。此碾盘及传说流传至今。

追忆关帝庙

我们村中央南北大街东侧,原坐落着一座关帝庙。小时候跟大人去烧香,看见里面的神像,吓的躲在大人身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文化知识的渴求,促使我去看了几次,对那里的情景记忆犹新。

庙宇坐北朝南,青砖砌墙,碧瓦盖顶,飞檐挑脊,玲珑端庄。庙门南三米处建有影壁一座。上面题字一幅,“英雄三国无双士,正气千秋第一人”。庙宇前檐垂珠帘龙,门上有对联曰:“青灯青史青帝,龙兄龙弟龙师”。横批:“武圣关帝”。庙堂里关帝居中端坐,关平周仓两边站立,威武肃穆。四周粉墙画有壁画,介绍关帝生平。东墙画桃园结义,北墙画三英战吕布,西墙画挂印封金,南墙是过五关斩六将。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画技高超,实乃珍品。庙门东面有石碑二块,记载修建年月、主持人、捐款人、工匠及画工名单。字体遒劲,出自名人之手。每逢初一、十五、十里八乡村民前来朝拜,祈求平安,香火旺盛。

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关帝庙也难逃厄运。神像被推倒,青砖运走砌了水渠。可叹百年历史古迹,毁于一旦。留下的只是不可挽回的损失和叹息。

第三章

故宫里的龙

中国的故宫博物院闻名中外,而那里又是一个“龙的世界”,雕梁画栋、宫殿门窗到处都是,里面到底有多少龙呢?

有一位细心的中国人仅仅数了一下太和殿的龙装饰,就有12654条龙。

太和殿中皇帝宝座上面有金漆雕龙19条,宝座后面的屏风上雕刻着79条,加上宝座下边的金漆木台及其他摆设,一共有590条龙。

宝座两边,有6根盘龙金柱。宝座顶上,是一口藻井,正中是一条口含宝珠的巨大蟠龙,深井四周飞腾着16条金龙。大殿的天花板上,画满了金龙图案,共计3909条彩龙,光彩夺目。

大殿前后有40扇大门,每扇门就有5条木刻雕龙,再算上门和窗上画的龙,共有3504条龙。

故宫一共有9000多个房门,那么,整个故宫又有多少龙呢?真是数也数不清了。

铁匠明珠托央

蓝茵茵的拉萨河上,有三只金晃晃的水鸟,它们相亲相爱。要飞,一起飞;要落,一起落。这三只水鸟,一只是铁匠明珠托央的化身,一只是朗若小姐的化身,还有一只呢,是他们俩的孩子的化身。老人们说:提起这三只鸟儿,还有一段叫人伤心的传说呢!

相传好多好多年前,拉萨河边有个年轻的铁匠,这小伙子长得结实、潦亮,雪白雪白的牙齿,乌黑乌黑的眼珠,从早到晚乐呵呵的,看见石头也笑一笑。他的铁匠手艺就更不用提了,一柄铁锤跟魔术师一样,所以大家叫他嘎拉明珠托央。

他上面没有父母,身边没有妻子,象一只自由自在的鸟,象一朵时隐时现的云,小毛驴上驮着铁匠工具,沿着长长的拉萨河到处流浪。

俗话说:天上没有不落地的飞鸟,地上没有无人管的农奴。明珠托央的头人,就是权势象威严的雪山,性格象熊熊的烈火的朗若本长官,每年春秋两季,他照例要到长官府支差打铁,光饱他在这里流下的汗水,就够装几牛皮船。

这一年春天,布谷鸟叫了,明珠托央照例支差来了。长官府前的打麦场上,搭起了两个帐篷,一个黑牛毛帐笼,珠明托央在里边打铁;一个白底蓝花帐篷,主人在里边监督铁匠干活。

长官老爷对铁匠很不放心,专门派自己的女儿去监视。他说:“女儿呀!你到那个白帐篷里,看着明珠托央那小子干活,不准他偷懒,留心他偷东西。记住:铁匠的灵魂是黑的,骨头也是黑的,铁匠的影子映在谁的身上,谁就要倒一辈子霉,你千万不能跟他随便讲话呵!”

刚开始,小姐象害怕瘟疫一样害怕明珠托央。明珠托央跟她讲话,她不敢答理;明珠托央向她走来,她赶快躲开。明珠托央不管这些,照样高高兴兴地干活,快快乐乐地唱歌。过了一些日子,小姐觉得父亲讲的不对,她偷偷地喜欢上小铁匠了。铁匠的身影,她觉得跟王子一样可爱;打铁的声音,她觉得跟仙乐一样的好听。

吃饭的时候,铁匠吃的是清茶和糌粑,小姐吃的是奶茶和麻松。小姐便对着黑牛毛帐篷唱:请你听一听吧,铁匠明珠托央:一个人坐着没意思,请到我这里坐坐吧!一个人吃着没味道,请到我这里吃喝吧!

明珠托央听了,笑嘻嘻地用歌声回答:请你听一听吧,朗若老爷的姑娘:铁匠我一个人坐惯了,这样坐着也舒畅;铁匠我一个人吃惯了,这样吃着也甜香。

明珠托央没有过来,小姐心里空空的,麻松也不想吃了,奶茶也不想喝了,走过去钻进黑牛毛帐篷,这里摸摸,那里弄弄,唱:请你听一听呀,铁匠明珠托央:霹雳般的铁锤,我来抡抡好吗?铁匠呀!疾风般的风箱,我来拉拉好吗?铁匠呀!闪电般的钳子。我来掌掌好吗?铁匠呀!

唱完,就要替他干活。明珠托央急得满头大汗,唱:请你快走开吧,朗若老爷的姑娘:弄脏了你的衣衫,我没法赔偿,小姐呀!蹭伤了你的皮肉,我怎么能承当,小姐呀!累坏了你的身子,

老爷会抓我进牢房,小姐呀!不管明珠托央怎么规劝,怎么阻挡,小姐还是天天守在铁匠炉边,没事来三趟,有事来九趟;没话讲三句,有话讲九句。小伙子打铁的时候,小姐帮他拉风箱;小伙子吃糌粑的时候,小姐给他倒茶。一天短,两天长,明珠托央离开长官府的时候,两个人觉得谁也离不开谁了。

离别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长,他们的思念一天比一天深。小姐听说明珠托央寄居在阿妈尼玛拉珍家,就偷偷逃出长官府,找他来了。明珠托央看见小姐,高兴得不得了,唱:请你听一听了,阿妈尼玛拉珍:朗若本小姐来了,请借我一个瓷碗;朗若本小姐来了,请借给我一副卡垫。

小姐一边进门,一边唱:请你听一听呵,铁匠明珠托央:我不要什么卡垫,垫你的羊皮就很好;我不要什么瓷碗,喝你的木碗就行了

就这样,他们在铁匠棚里,举行了简单的婚礼。明珠托央手艺高超,打出的铁器到处抢着要,两个人的日子过得热热闹闹。不久,小姐又怀了孩子,他们天天盼着小宝贝出世,生活过得更有意思了。

有一天,小姐从外边回来,看见铁匠棚推倒了,铁匠炉砸坏了,铁匠明珠托央不见了。阿妈尼玛拉珍告诉她,朗若本老爷派来一帮人,把小铁匠抓了。

小姐赶紧跑回家,阿爸不理她,阿妈不理她,管家森本也不理她。她楼上找,楼下找,前院找,后院找,最后挤牛奶的老阿妈偷偷告诉她,明珠托央关在地牢里了。她跑到地牢门口,门上锁了四把大铁锁。小姐找来一把斧头,砸呀、砸呀,一下、两下……忽然,她肚子一阵痛,可怜的孩子这时候出世了。

她爬到柴堆里,咬断脐带,撕块衣衫把孩子包好,再来找自己心爱的丈夫,只见牢门大开,牢房里一滩血,牢房外一滩血,明珠托央又不知被他们弄到那里去了。

小姐是多么伤心啊!

她背着婴儿,跟着血迹往外跑,在门前的小路上,看见管家骑马过来。小姐赶紧摘下自己头上的”巴珠“唱:请你听一听呵,朗若长官的管家:对你有用的“巴珠”我送给你一个;对我有用的话语,请你回答一句:铁匠明珠托央,现在关在何处?

管家伸手抓过”巴珠“十分傲慢地说:”我不知道,你去问森本吧!“说完,打着马头也不回地走了。

小姐往前走,往前走,遇到森本骑着骤子过来。她连忙取下胸前的”嘎乌“唱:请你听一听呵,朗若长官的森本:对你有用的“嘎乌”我送给你一个;对我有用的话语,请你回答一句:铁匠明珠托央,现在关在何处?

森本把”嘎乌“塞进袖筒,一边走一边回答:”我不知道,你去问驴夫吧!“便大大例例地走了。

小姐走了不久,遇到驴夫过来。她把刚才的话问了一遍,并且把手上的珊瑚念珠送给他。驴夫结结巴巴地说:”可怜的铁匠,被老爷打死了;他的尸体,刚刚丢进拉萨河了!“说完,就象逃命一般跑了!

小姐听到凶讯,一下昏死在地上,半天半天,她才苏醒过来。她哭呀、爬呀,不知用了多长时间,总算到了拉萨河边。只见滚滚奔流的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明珠托央的尸体,在波浪上旋转、飘荡。

朗若小姐不哭了,因为眼泪哭干了;朗若小组不愁了,因为悲痛到头了。她梳了梳头发,理了理衣衫,奶足了孩子,快快乐乐地唱:

你是在等我吧?你是在盼我吧?我来了,来了,带着打铁工具来了,我来了,来了,背着心肝宝贝来了,既然在人世难成对,那就到天国结成双。

唱完,抱着孩子,跃进波涛滚滚的河里。这时,明珠托央的尸体,跟着沉进了深深的水底。接着,河底响起音乐,水中闪射金光,三只金晃晃的鸟儿,从金光里飞了出来,在蓝茵茵的拉萨河上盘旋、歌唱。

回族汤瓶的故事

汤瓶是回族人民传统的盥洗用具,除礼拜用汤瓶净身外,日常用来洗手洗脸。汤瓶有金属、搪瓷、砂矸泥、塑料等种类。其型如高腰水壶,有盖、柄及出水的小嘴,不洁之物不致进入,既卫生又方便。那么,汤瓶是怎样来的呢?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天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皇宫的金銮殿里的一大梁即将倒下,说时迟那时快,急忙赶来的一位头缠白巾,穿着绿袍,肩搭毛巾,手持汤瓶的高鼻、深目大汉奋力擎起。唐太宗百思不解,第二天便召集文武百官圆梦。有一位善解梦的大臣说:“陛下,大梁倒塌,暗指我大唐社稷将面临危难,而头缠白巾,手持汤瓶的大汉西域回回,唐朝的江山要靠西域的回回来共同扶持。”于是,唐太宗下旨不远万里从西域大食国请来了六十个回回人,并依照大食国净仪的习俗,每人赏赐一把精美无比的洗壶。当时人们把这种洗壶叫做“唐瓶”。久而久之,民间就把“唐瓶”误叫成“汤瓶”了。

过了几年,朝廷出了动乱,一个大臣叛变了朝廷。叛军如狼似虎,唐朝的军队无论怎样也抵挡不住。贫民百姓背井离乡,叫苦连天,全国上下动荡不安,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寝食不宁,立即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大臣徐茂公说:“我大唐江山面临危难,只有西域回固才能拯救,请我皇速派人去求援。”唐太宗连忙派徐茂公到西域大食国。大食国国王二话没说,当即派大将宛尕斯率兵五千前来相救。由于大食人善骑马射箭,作战勇猛顽强,很快平息了叛乱。在唐太宗的再三请求和执意挽留下,宛尕斯将军和三百名士兵留居长安。唐太宗担心他们思念家乡亲人,都给他们娶了妻小,并建造了一座大清真寺供他们礼拜。还命令工匠,依照阿拉伯的洗壶样式铸造了精巧美观的金壶和铜壶,供他们礼拜时小净。这种壶口小腹大,酷似当时的瓷瓶,故而当时的人们习惯称作“瓶”。因为这是唐朝皇帝赐给的洗瓶(洗壶),所以也叫“唐瓶”,后来人们根据谐音叫成了“汤瓶”。

话说元朝末年,朱元章率兵起义。官府为了镇压农民军,不问青红皂白,不分良莠,到处烧杀抢掠。有一天,在河北沧州县的一个村子里,起义军和官府兵展开激战。突然,起义军的一位军官被敌军士兵砍伤,鲜血直流,生命垂危。这情景正巧被远处一个村姑看见,她连忙顺手抄起一根木棍,绕到敌军背后,只听“咚”的一声,敌军士兵被打死了。然后村姑把起义军军官背到自己的家中,包扎好伤口,护理调养。后来,义军军官伤愈临行时,才知道救他们的村姑家信奉伊斯兰教,习惯使用汤瓶。为了表达对村姑的感激之情,他叮咛说:“从今以后,只要在你们回回家门口挂上汤瓶,我们义军一定尽力保护。”

打这以后,一有战争,村里的回民都在门口挂上汤瓶。几年后,朱元章做了皇帝,他的回族将军、开国功勋常遇春知道了这件事后规定:“凡我回回者,都挂汤瓶也!”久而久之,挂汤瓶便相沿成习,作为回族饭馆、饮食摊点及其他回族经营场所的“清真”标志了。

阿里和他的白鸽子

在黄河上游的偏僻山沟里,回族住的地主叫庄,撒拉族住的地方叫工,藏族住的地主叫德哇。这儿的藏民闲了唱“拉夜”,撒拉闲了唱“伊日”,回回闲了唱“少年”。有一支“少年”这样唱道:

孟姜女哭倒九堵墙,城墙里哭出个范郎;没吃没穿不愁肠,有你时有我的盼望。

这“少年”唱的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很早以前,在一个摔死雀儿滚死蛇的山崖上,住着一户姓杨的人家。老两口生了三个儿子,可恶的天花夺去了老大和老二的生命,只剩下小儿子阿里一个,他自然成了父母的命系系,心头肉。老两口早晚操劳、省吃俭用,积存了一点银子,送阿里到离家十里外的川里上私塾。穷人的娃娃肯用功,这阿里读书日夜下苦,学业天天长进,对先生、父母又十分孝敬,四乡回汉无不夸奖他。

光阴过的真快,转眼间,阿里长成了一个眉目清秀,聪明可爱的青年,老两口越看越喜欢。“老头子,阿里眼看长成人了,该给他说门亲事了,卸掉你我的担子啦!”有一天阿里他妈忽然提出了孩子的婚姻大事。老头子当然同意。可这阿里生性古怪,提到东庄的阿伊舍,他不要;说到西庄的麦尔燕他不肯,南庄的……他干脆听都不听,走了,弄得父母一点办法也没有。

一天,大门上来了个要饭的白发老阿奶,她像唱歌一样地吟道:

安拉真伟大,主人真大方,散个主麻乜帖,好行有好偿!

这老两口平时最同情这些孤苦伶仃的讨饭人,今天见到这个老阿奶,照例拿了一个大锅盔给了她。讨饭的老阿奶接过锅盔,见二位老人闷闷不乐的样子,便向前问道:“二位老人家面有难色,不知是伊布利斯迷住了心,还是得了什么难治的病?”老两口引老阿奶到屋里面坐下,把为儿子娶媳妇的难肠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她,那老阿奶听了,从袖简里取出一只活蹦乱跳的白鸽子,不慌不忙地说:

一对儿骡子一对儿马,黄河的河沿上站下;白鸽子俊得像白纸上的画,阿里的房子里挂下。

老两口接过鸽子细看,真是:一身的白毛光耀人哩,一对儿大眼睛笑哩。回头再看那老阿奶时,早已经不见了。阿里在自家的房檐下做了一个窝,叫鸽子住。闲了就喂鸽子、玩鸽子,天天如此,月月如此。

第二年,这一带大旱,全庄子的男女老少死的死,逃的逃,阿里的父母也先后饿死了,只丢下阿里一个人,过着贫苦的日子。一天,阿里下地回来,进门一看,炕桌上已经摆好了手抓羊肉大米饭。阿里惊呆了,因为肚子正饿,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吃了个一干二净。

第二天,又是这样;第三天,还是这样。“是谁给我做的饭呢?阿里既感激,又纳闷,下决心要弄个水落石出。这天,阿里提前回到家,未进门先往屋里探看,只见有个如花似玉的姑娘,一会儿操刀,一会儿擀面,三刀二勺,一桌热腾腾的饭菜做成了。姑娘操持停当,刚想走,阿里抢先进去挡住了道。姑娘一惊,轻声说道:”阿哥……"

阿里听见姑娘开口说话,更加喜上心来,不由得唱起了他最拿手的“少年”:

穿子莲打上的骨朵儿,你看好圆吗不圆?阿哥没有个媳妇儿,你看好难吗不难?

姑娘也笑吟吟地唱道:

右肩头担水左肩头换,清水浇园哩;妹妹是牡丹你手心里转,啥时候成婚姻哩?

唱完,她又说道:“阿哥,实话说了吧。我名叫阿西娅,是个白鸽仙女,家住太子山上莲花村。因为太子老母见你为你忠厚,又有学问,叫我来相伴终身。”世上哪有这样美的姻缘?当晚二人就在茅屋相互拜过,又向双亲麦扎所在西方拜了三拜,成了尼卡哈。

黄河两岸绿了又黄。不觉已经一年。阿里夫妻男耕女织,恩爱无比,一个火焰焰的家眼看又好起来了。这一天,阿里正在地里干活,总觉得心慌意乱,手脚不听使唤,好像要出什么大事似的。他急忙跑回家去,门上无人迎,屋里静悄悄,只见几片白鸽子的羽毛胡乱地散在院子里,随风滚动。阿里心急如火,左寻右找,墙上写着几名话:

白鸽今日遇老鹰,是死是活尚难定;有情找上鹰鹫峰,无义莫出自家门。

阿里一看,立刻天旋地转,失声痛哭道:

剪下的羊毛捻成线,一条一条地断了;维下个尕妹才一年,指甲连肉地散了。

哭呀哭呀,直哭得天昏地暗,石头流泪。第二天,阿里背上干粮锁上门就直奔鹰鹫峰。也不知走了多少路,他来到一座山丘前,看见一个老阿爷在山顶上挖了个锅台,安了一口盛满水的大锅,山底下开了个灶火门,正在点火烧水。阿里见了暗想:这老人真傻,火焰离锅十几丈,能烧开吗?一边想,一边上前问老汉:“请问阿爷,你的水哪月哪年才能烧开啊?”老人耐心地解释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嘛。”阿里听了心里一动。忽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阿里和老人抱头趴了一会儿,天才慢慢地睛朗起来。阿里问老汉:“阿爷,夏天为啥刮怪风?”老汉指着远处的鹰鹫峰说:“你不知道,这鹰鹫峰上的老鹰近日抓来一个白鸽仙女,制伏不了她,正在使性子,每天一次。”

阿里听完,大吼一声,飞一样地向鹰鹫峰跑去。只听见老人在后面叫喊:“你莫乱闯,一步一步开出一条道上去。”阿里朝前一看,果真漫山是黑刺林,挡住了他的去路。他便照着烧水老汉的话,劈一根,走一步,开出了一条路。

阿里这样不知走了多少天。有一天,正走着,前面传来了叮叮当当的声音。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一个老阿奶拿一根钢梁在一块牛大的青石头上磨着。阿里见了诧异,上前道了个色俩目,问道:”阿奶,你在磨啥?“老阿奶答:“我家姑娘缺一根绣花针,我正替她磨一根呢!”阿里听了笑道:“阿奶,这么粗的东西,几年能磨出个绣花针?”老阿奶用教训人的口气说:“娃娃,钢梁磨成针,功到自然成。你从家乡到这儿,不也是下了大功夫吗?”阿里听了赞叹不已。又听老阿奶说:“你已经走了三百三十三天,到鹰鹫峰还得走三千三百三十三天,你能走到吗?”阿里生气地说:“你的钢梁能磨成针,我难道不能走到鹰鹫峰?”说完就走了。

不知翻过了多少座山,趟过了多少条河,阿里终天来到了鹰鹫峰前,抬头一看,只见:

鹰鹫峰高了者实高了,半山腰,五色的云彩(哈)绕了;万丈的石山没路了,远处看,青石崖就像个刀刀。

阿里看着,伤心地哭了起来,一边唱道:

阴山的牡丹雪压了,灵芝草搭不上架了,不明不白地离开了,啥原因我俩人罢了?

这时,从山峰上也传来了歌声:

青枝绿叶山丹花,石山的崖畔上长啥;今日想起了从前的话,清眼泪不由得淌下。

阿里听得真切,这明明是阿西娅的声音。但只听见声音不见人啊!他想去借磨针阿奶的钢梁,在石崖上开一条石梯子爬上去,正要回去,一转身,看见后面放着一根像那钢梁一样长、一样粗的钢钎。阿里高兴坏了,拿了钢钎就干起来。

他干了三个冬天,三个夏天,换了三十根钢钎三十个把。整整齐齐的石阶梯终于通到了峰顶。阿里打完最后一线阶梯,拄着钢钎刚要爬上去忽然随着一阵狂风,大鹰直向阿里扑来。阿里不慌不忙,将钢钎向大鹰刺去,忽然从钢钎尖上喷出一股烈火,把大鹰烧成了灰。阿里也昏昏沉沉。等他稍一清醒,就听见了白鸽仙女的声音:

黄河干了海干了,海里的鱼娃儿见了;心上的人儿来了,心里的疙瘩儿散了。

阿里抬头望去,只见那磨针的阿奶和阿西娅,正向阿里走来。大家见了面,原来阿奶就是太子老母,她又领着他们踏着彩云,回到阿里的家。从此夫妻俩男耕女织,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一对儿鸳鸯游河湾,风吹浪打者不散;美满的姻缘一千年,钢刀砍来也不断。

回族人尔里的奇遇

一年一度的封斋月快到了,长工尔里心里却犯了愁。

因为按习惯,回民在封斋前必须请阿訇来家念夜头。老教长哈五十是个心地善良的阿訇,往年,只要请他,家里再穷他也会来。可是不久前他不知怎么突然不明不白地得了“半傻症”,清真寺里大大小小的教务活动就都由财主麻二布都把持了。这是一个心狠手毒的家伙,大伙儿给他起了个绰号叫“斜眼狼”尔里心想:自己家里锅都快揭不开了,又没有什么好准备的,“斜眼狼”能来夜头吗?可是不请他周围又再没有阿訇。他只好和老婆商量把家里唯一的一只大公鸡宰了,又从老外母家拿了三斤白面,半斤香油,准备请麻二布都来念夜头。

这天后晌,尔里急匆匆地到麻家去请阿訇,麻二布都一看是尔里,心想:穷长工,家里又穷又脏,没钱散乜贴,也没有肉吃,便推说忙得很,不能来。尔里没法子,又去请第二趟,麻二布都却烦躁地说:“你这个卡飞尔还急得不成,我没时间去!”尔里的眼泪都快气出来了,只好出了麻家大门,向家里走去。他走着走着,长叹一口气,祷告说:“胡达,我真苦啊!家里穷的连念夜头也没人去……”突然尔里觉得背后有人,便回头一看,是一位满面白须,脸色红润,头缠代斯塔尔,身穿着黑衫的老阿訇。尔里含笑向前施礼说道:“安色俩目二来库木(你好)?”“我二来库木色俩目(你也好吗)?”老人急忙答礼,自己介绍说:“我是尔萨阿訇,路过这里,如果你欢迎的话,我去给你家念夜头。”

尔里高兴地连声说:“好!好!请!请!”便把尔萨老人领进了自己的家门。他们走进屋里,尔里点燃了几炷香,香气扑人,一盏小豆油灯也显得比往常明亮,虽然是个矮矮的小屋,但也收拾得干干净净。尔里和老婆张罗着招待老人。尔萨老人却早已跪在炕上的中央,尔里和老婆也赶快跪在地下,只听尔萨老人诵经完毕,尔里便把准备好的一盘鸡肉、一筐油香热腾腾地全端上去。只见尔萨老人低着头,不声不响地吃,连鸡骨头都给吃光了,不一会儿盘尽筐空,一丝没留。

尔里夫妻俩在地下服侍着老人,尔萨老人正在做乃玛孜。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忽然院子里传来“喔喔喔”公鸡叫的声音。尔里和老婆跑出去一看,只见自己家宰了的那只花公鸡,正昂首向天叫个不停,他俩惊奇万分。又走进屋里一看案板上放着昨天炸的一大筐油香,一个不少,还在冒着热气,他俩惊喜交加,会意地笑了。这时,只见尔萨老人打了个哈欠,伸了个懒腰。顷刻间,天色大亮,太阳从东方出来了。

尔萨老人坐在炕上一边喝茶,一边对尔里说:“我今天要起程去朝圣,需要有个人陪伴。我看你这个人虽然贫穷,但心地厚道,你若愿意去,可以跟我去一趟。可是路途遥远、困难重重,你要有决心才行。”尔里想着:我能为尔萨老人朝圣干点活儿死也心甘,便愉快地答应了。他安排好家务,准备起程。

尔里要跟尔萨老人朝圣的事很快传到麻二布都的耳朵里,这使麻二布都又惊奇又害怕。原来那么晚上麻二布都做了一个梦;只见一个白胡子老人指着他说:“你连尔里的夜头都不去给念,把真主仁慈的教门给糟踏了。”麻二布都气冲冲地去打白胡子老人,只听老人说:“你真是心肠发黑的‘斜眼狼’!”便突然不见了。麻二布都越想当时的梦境就越心惊肉颤。现在听说尔里家来了一个老阿訇,不但念了夜头还要带尔里去朝圣,越发感到不安。他想到尔里家里看个究竟,走呀走,走得两条腿也酸起来了还没走到。他怀疑自己走错了路。心想这半截子路怎么会走错?奇怪!他心里开始害怕了,不由起了一身鸡皮疙瘩。“尔里在家吗?”麻二布都拉开嗓门喊了一声。“进来!”尔里闷声闷气地答道。

麻二布都踏着沉重的步子,低头第一次走进了低矮的小屋,一眼就瞧见了那个白胡须老汉。他觉得白胡须老汉的眼光,犹如太阳的光芒,刺得他的眼睛金花乱冒,睁都睁不开,全身哆嗦,嘴角打颤,手脚冰凉,不禁“啊!”了一声,暗暗哆嗦地说;“这不是昨晚梦见的老汉吗?”他真像老鼠遇到了猫,感到骨酥心跳无处躲藏,便颤抖地结巴着对尔里说:“我给你补念夜头来了。”“夜头?尔萨阿訇昨晚已经给念过了,多谢你的好心肠哪!但我正准备找你,你家的活儿我不干了!我要跟上尔萨老人到西方朝圣去!”

麻二布都从昨晚梦中的奇遇,到现在真的见到了白胡老汉,感到尔萨阿訇是个非凡的人。如果能跟着老人朝圣回来,就会成为一个具有哈吉学位的大教长了,那多好呀!他眯缝着眼睛含笑回答:“啊!好!好啊!我也早就想去朝圣,多年就没去成,能不能请你们把我也带上?”

尔里向尔萨老汉望了一眼,只见老人会意地点了点头,对麻二布都说:“你走也行,但要有决心才能走到圣地。要走,那就早点来!我们在小晌午就起身了!”

麻二布都三步并成两步走,回到家里安排了家事,又从柜子里取了不少金银和衣服,按时提着包袱来了。

一行三人向西方行过。走了不一会儿,越来越觉得周身轻松,肚子不饿也不觉得累,四面都有白云漂浮,似乎在云中飞奔。走了一阵儿,不知道翻越了几座大山,也不知涉过几道大河。天刚正午时,来到一个三面环山林阴环抱的大庄院门前,尔萨老人提议说:“这里是我弟弟的家,先歇息歇息,吃点喝点再走吧!”二人异口同声地说:“好。”

于是他们就走进了庄院,只见院中林阴环抱,五颜六色的花朵把院子点缀得十分漂亮。

麻二布都和尔里正注目观看时,从正堂屋走出来一位须发花白的老人,见面施礼,寒暄问好,把三人请进正厅,紧跟着侍者送来盖碗甜茶,鲜灵灵的水果,美味的饭菜和手抓羊肉,大家饱餐了一顿。

饭后,花白胡子的老人,呼唤女儿进来见了尔萨大伯。“安色俩目二来库木?”姑娘问安。“我二来库目色俩目?”尔萨老人问候她好。

姑娘又转过身来,向尔里和麻二布都问好。这时,麻二布都简直惊呆了。原来,站在他面前的是位窈窕淑女,她那鸭蛋型的脸儿,嫩白红润,双眼皮衬着水汪汪的一双大眼,小嘴两旁有一对酒窝,红衣青裤,后背甩着一条黑格缨缨的大辫子,走起路来,如同风吹杨柳。麻二布都见了魂丢天外,顿生邪意,甜滋滋地暗暗点着头:“这样的天仙美女少见!少见!”

花白胡子老人对尔萨老人开怀畅谈,诚恳地说:“你的侄女已经二十五岁了,还没许配人家,家中只有我和女儿,想招一女婿,实在困难。不知大哥肯给帮忙不?我看你带来的二位,有才有貌,能留一位招为女婿,继承家业才好。”

尔萨老人指着尔里说:“你年轻有为,侄女愿配于你,你俩孝敬老人,继承家业,不知你意下如何?”

尔里吃惊地答道:“我不能留下来,您老朝圣无人服侍,我也要去朝圣洗刷世尘;二来,我已有妻子,不应再娶。”

麻二布都认为择婿也包括他,便急忙立起说道:“你老人家若不嫌弃,我可以留下,为你养老送终,定和她白头到老。”

尔萨老人嘿嘿一笑,点点头。

于是尔萨老人和尔里告辞起程。走了不远尔萨老人对尔里说:“呀!我的代斯塔尔遗忘在我弟弟家中了,你去给我拿来。”尔里急忙回身向庄院走。

再说尔萨老人走后,麻二布都心急如火地到屋里去找姑娘。他走到东屋,姑娘就跑到西屋,他在后边追,她笑着在前面跑。麻二布都六神无主地追赶着,一直追到后花园,见那姑娘就站在前面,他猛向姑娘扑去,不料一头扑空,被姑娘狠狠抽了个耳光,麻二布都就四肢落地变成一只毛色灰黑的斜眼狼。姑娘也忽然不见了。

尔里匆匆地跑到山腰时却不见庄院和一个人影,遍地是一片荒凉的乱石堆。他心里十分焦急。突然,在山凹冷暗的地主,发现了一只毛色灰黑、骨瘦如柴的斜眼狼,眼泪汪汪,呆呆蹲在那里,耳朵上挂着尔萨老人的一条雪白的代斯塔尔,迎风摆动。

尔里十分惊奇十分害怕,双眉紧锁地思谋着,如果从狼耳朵上取下“代斯塔尔”来,有被恶狼吃掉的危险,如果不去拿就会影响朝圣的路程。他想着自己是一个忠诚的穆斯林,为了虔诚地服侍老人朝圣,只好横下一条心,决心和狼搏斗,于是毅然决然地猛向狼扑去,“刷”的一下摘下代斯塔尔。可是黑狼一动没动,蚕豆大的泪水从眼里落了下来。

楼台牡丹

隋炀帝即位后,任杨素为营作太监,令宇文恺主其事,修东变京,建宫殿,辟西苑,诏天下诸州献草木、花果、奇禽、异兽。河北易州进牡丹二十箱,尽植西苑。西苑周二进里,内建海渠、缘渠十六院。为便于炀帝和三妃、九嫔在御花园观花,特修望花楼一座,名曰玉凤楼。楼高三丈三尺,长七百余丈,尽是青石结构,雕梁画柱,金碧辉煌。登上玉凤楼,可览花园全景。

炀帝、王后、王妃、婕妤、美人、太监、宫娥一百余人,去花园游玩,登上玉凤楼,举目四望,花园美景,尽收眼底。此时,谷届,牡丹盛开,异香袭人,炀帝、王后十分开心。但有一爱妃喟然叹曰:“牡丹为花中之王,颜色虽好,可惜楼高看不清晰,辜负了她那天香国色!”炀帝听过,立即下令,命御花园所有花工花师来见。不多时,数十名花工花师跪倒在炀帝面前。炀帝让常随官传旨,限期三天,栽十二棵高株牡丹,要和楼台一般齐,每株著花至少三色,违命者斩首。众花工、花师,个个吓得魂不附体,走向前去,连连叩头求饶,说:“万岁,牡丹乃是灌木,最高也不过三、四尺,要让它们长得同楼台一般高,实在办不倒,望万岁饶命!”旁边的太监刘天照出面求情说:“万岁,斩了这几个小小花工花师,不费吹灰之力;可是,高齐楼台的牡丹还是没有,不如召开下的花工花师,多献计献策,或许成功。”炀帝准奏,立下诏书,令天下花工花师会聚洛阳。

圣旨传出,各地花工、花师推举技艺高超者云集东都。其中有个叫齐鲁恒的花师家住山东曹州,最擅长管理牡丹。他所培育的牡丹株高花艳,无人能比。但要育出楼台高的牡丹,实在是一大难题;若夜谁也培育不出,都难活着回去。齐鲁恒夜里翻来复去睡不着觉,分析牡丹的生长规律、习性与特点,又想到繁殖的方法。忽然想起牡丹可以嫁接,就立即披衣下床,对同屋的花师说出了他的构想,大家都很高兴,决定一起搞实验。他选择了杏树、桃树、梨树、桑树、槐树、椿树、枣树等十种树各二十棵,做嫁接牡丹的实验。又挑选了十个人,一人嫁接一种树。结果,其它九人都没有成功,唯独齐鲁恒在椿树上嫁接成功。三年之后,嫁接在椿树上的牡丹开放,高过楼台,炀帝站在楼上赏花同在地上一样,看得清清楚楚。人们称为“楼台牡丹”。

炀帝论功行赏,太监戚丧良(尚良)贪天之功,据为己有,在炀帝面前摇唇鼓舌,硬说这楼台牡丹是他带领搞出来的,是他的功劳。炀帝偏听偏信,赏他黄金万两,绸缎千匹,官升两级,一跃而为朝中有名的功臣。花师们敢怒而不敢言,齐鲁恒也气得晕倒在地,一病几个月。

齐鲁恒病愈后,告别众人,又回到山东曹州老家。发誓不再玩花,培育楼台牡丹的枝术连他的亲生儿子也不传授,因此,楼台牡丹技术便失传了。隋末家民大起义,炀帝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被摧毁,御花园因战乱而荒芜,楼台牡丹也随之绝迹。

牡丹泉

伊河水流过洛阳龙门的时候,冒出三股泉水,泉柱向下散开的水花,恰似洛阳城中盛开的牡丹,人们就叫它牡丹泉。说起牡丹泉,这里的老百姓都会讲出动听的故事来。

传说那时候,龙门山的山脚下,住着一对年轻夫妻,妻子叫牡丹,温柔贤惠,生得十分美丽。牡丹的丈夫憨厚实在,勤劳善良。小两口你敬我爱,又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儿子,日子就显得更另幸福美满。

有一天,牡丹带着孩子来到伊河边上洗衣服。她正洗着,忽然听见儿子喊叫起来:“妈妈你看,那边跑来一只小兔。”牡丹抬头一看,见一只野兔沿着河边跑来,一看牡丹母子两个堵住去路,一扭头,就往龙门山上跑了。这时山外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牡丹搭手一望,见一群家丁簇拥着一个阔少爷,骑着马、驾着鹰向这里飞奔而来。牡丹眼见势头不对,急忙把衣服收拾到一块儿,扣上篮子,扯着儿子就走。可是晚了,这一群人马早已把她们母子团团围住了。

为首的阔少爷勒住马头,一双老鼠眼贼溜溜地在牡丹身上身下打了几转转。牡丹胆怯地打一个冷战,拉上儿子就要走。这时,站在一旁的管家早已看透主人的心思,就凑过来朝牡丹努努嘴,献媚地向主人说:“少爷,今儿个遇上这野味不赖吧!”“好野味,好野味!”阔少爷听管家一说,称心地大笑起来。

管家见猜中了主人心事,就上前去拦住牡丹,大声喝道:“你是哪里的山野女子,放走了少爷的宝兔,该当何罪?”“好哇,放走了少爷家的宝兔,还不认罪,真是刁民泼妇!”

"俺虽是山村平民百姓,还知奉公守法。你信官宦人家,为何这样不讲理?”牡丹说着,气得满脸通红。“来人,给我狠狠地打!”管家恼羞成怒,就要动手。“慢着,慢着!”坐在马上的阔少爷,见牡丹两颊红润,艳若三春牡丹,连忙跳下马来,走到牡丹跟前,嬉皮笑脸地说:“小娘子,我乃是富豪官宦之家大阔少爷,貌比潘安俊三分,才比子建高八斗,倘若咱俩配夫妻,日后你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哪!”“是啊,你要随我们少爷,就有吃不完的山珍海味,穿不尽的绫罗绸缎。”这时管家也过来帮腔。

牡丹厉颜正色说道:“俺乃有夫之妇。岂不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可欺。光天化日之下,你出口污言秽语,岂不是太不自重了吗?”牡丹一席话,说得阔少爷张口结舌,无言以对。“对对对,小娘子,你我今日萍水相逢,便是三生有缘呀……”阔少爷情不自禁地动手动脚起来。“啪!”阔少爷只顾调戏牡丹,冷不防脸上挨了一耳光。“来人呀,把这个骚娘们给我抓、抓起来呀……”阔少爷声嘶力竭地喊道。管家一见少爷挨了打。一摆手,众家丁就象一群饿狼似的向牡丹母子扑去。管家你愿意从我,少爷决不亏待你。你要是执意不从么,就休怪我绝情寡意!”“小女子,俺家少爷可是说一不二。既然他看中了你,你就从了他吧!”管家在一边威胁说。“呸——”牡丹狠狠吐了一口唾沫,用身子护住儿子,把脸扭到一边去了。

阔少爷眼珠一转,向管家吼道:“把她的儿子撂到河里支!”“是!”管家从牡丹怀里抢过孩子,“噗嗵”一声就扔到伊河里。孩子的小手扬两下,就再也不见了。牡丹的心都给撕碎了,嚎哭着向河边冲去。

管家正要抢走牡丹的时候,顺着河边跑过来一个人,一边跑一边喊。这人就是牡丹的丈夫,牡丹也奋不顾身地奔向丈夫,一头扑在他怀里,痛哭起来。“牡丹,咱们的孩子呢?”“孩子!”牡丹听到丈夫问孩子,哭得更伤心了。“快说呀,咱的孩子的哪去啦?”“孩子……”牡丹哭着,用手向身边那帮野兽一指,说:“孩子被他们撂到河里淹死啦!”

丈夫听牡丹这么一说,肺都气炸啦。他一腔怒火,猛地从家丁手里夺过来一把刀,劈头盖脑地向阔少爷抡去。这时,一群家丁赶忙过来围住牡丹的丈夫。他寡不敌众,被这群恶狼捆绑了起来。

"你不是要找你的儿子吗?把他也给我撂到河里去!”阔少爷的话音刚落地,“噗嗵”,又是一声,管家就把牡丹的丈夫撂进了波涛翻滚的河心里……

顷刻之间,牡丹眼睁睁地看着儿子和丈夫被这群野兽杀害了,她肝肠俱碎,悲恸万分。她看着阔少爷满脸奸笑,正一步一步地向她逼近,心想,苟且偷生活在世上有什么意思?还不如清清白白地死了干净,于是她咬咬牙,狠狠心,猛地扑向河心……。

龙门山下的乡亲们听到噩耗,从四面八方赶到伊河岸边,对波涛汹涌的伊河失声痛哭,哭声震动了龙门东西两山……。突然,乡亲看见,伊河岸边涌起三股水柱,牡丹和她的儿子、丈夫,正站在水花上向送别的乡亲们频频招手呢!渐渐地,牡丹一家三口离开水柱,冉冉升起,飞向白云蓝天……。

风息了,浪静了,在水柱涌起的地方,出现了三股泉水,泉水翻腾,就象三朵盛开的牡丹花。乡亲们怀念牡丹一家人那种坚贞不屈的品格,同情他们不幸的遭遇,就管这三股泉水叫牡丹泉。

第四章

牡丹仙女

人人都说:“牡丹是花中之王。”说起这句话,引起我知道的一个故事来。

从前有一位孩子叫宝柱,听这个名字,就是一个娇贵孩子。真的,宝柱众小就死了父亲,寡妇娘只守着他这一个孩子,自然要把他当作宝贝看待。可是有什么法子呢,吃穿逼的,十岁的时候,宝柱就给地主家放牛放羊,大一点了,就给人家去做长工短工,那真是什么营生也做过了,别说锄刃磨去了,就是锄把也磨细了。娘儿两个挣断筋地做了一年,三十晚上还是没面吃顿饺子,没油点亮灯,五更深夜,听到外面鞭炮响成了串,心里是说不出那个难受滋味。

那一年,宝柱已经长成了一个很壮的小伙子了。过了正月初三,宝柱跟娘商议道:“咱娘儿俩天天给人家做活儿,年年受这样的穷。今年我往远处去,也许别的地方工钱会高一点。”

娘长叹一口气,她舍不得宝柱离开,但是受穷也受怕了,只好答应了儿子。

宝柱上了路。走了有七天七夜,走到了一个靠山的地方。那里有一个村庄,大街上有一个高大的门楼,门两竖着旗杆,立着石狮子,一看就知道是曾经做过官的人家。他看着看着,从门里走出一个老汉来,穿着黄缎子马褂、紫缎子大袍。宝柱心想,这可是个有钱的主儿了。还没等他开口,那老汉先问道:“你这个小伙子是做什么的?”宝柱上前说道:“老大爷,我是给人家做长工的。”老汉笑了一下说道:“我正要雇长工呀,你就在我这里住下吧。记住,以后叫我刘老爷。”宝柱停了一停说道:“刘老爷,咱有话讲在头里,我不是这地方人,我走过三州六府,为的就是要多挣几个钱啊。”

刘老爷忙问道:“你要多少钱呀?”

宝柱说道:“一年我要三十吊钱。”

刘老爷想了一想说道:“就依你,三十吊钱吧。可是有一桩,我叫你做的营生,你可都得给我办得成,办不成一样,你这三十吊钱,一个也就别想要了。”

宝柱心里琢磨了下:论庄稼地里的活儿,耕割锄耧,自己样样会;说到家里的活上,泥墙苫屋,推磨轧碾,自己也样样能;论力气吧,谁也比不上我;就是放牛放羊,自己也是头把手。他想来想去,自己是没有不会做的活,于是就答应了。

刘老爷家里用着很多的长工短工,他们当面叫他“刘老爷”,背后都叫他“刘老狼”。宝柱心想:“管他老爷老狼呢,反正自己是做工拿钱呗。”

这个刘老狼还天天念佛烧香,念完佛烧完香,他就对长工短工吩咐第二天的营生了。他吩咐的不是一桩两样,而是成套成堆的。

宝柱半夜起来推完煎饼,天不亮就得扫完那个大院子。白天的营生那就更从了:起牲口棚,扒灰锄草,捎带着还得喂猪,喂马,喂牛,喂头羊。晚上还得挑几十担水。宝柱真是从天不亮忙到深更半夜,他别想的不想,只想能挣到那三十吊钱,娘儿俩能宽宽裕裕地过个年呀。

一月过去了,两月过去了,刘老狼不管吩咐什么营生,哪一样也没难住宝柱,不只是做成了,还做得又好又快。

柳枝刚刚绿,草叶刚刚发,有一天,刘老狼对宝柱说道:“你给我进深山里放羊去吧,七天回背一次干粮。记住,你到冬天把羊交给我的时候,这一群羊要变成二百只羊呀。”

宝柱左数右数,这群羊只有一百只,到冬天怎能变成二百只呢?刘老狼嘻了一声说道:“这就全凭你放得好啦,你要是不愿意要这三十吊钱,那咱就算了。”

宝柱没有吱声,他赶着羊进深山里去了。

宝柱住在山洞里,他吃的是硬干粮,喝的是冷泉水。白天,他为了能叫羊吃上好草,他爬上这个山头,又走上那个山坡。晚上他怕狼把羊拖去,常在羊群里走来走去,连觉也不敢睡。宝柱受累受苦的天天在山上放羊,没有人跟他说话,没有人跟他作伴。山上到处都有各种各样的鲜花,宝柱站在石壁前时,迎春向他垂下了翠绿的枝条;宝柱坐在山坡上时,杜鹃花把鲜红的花枝摇摆着;宝柱在山沟里饮羊时,野蔷薇放出了香味来。有一天,宝柱放羊放到一个山坡上,看到了一棵大牡丹,象人一般高,绿叶中长着几百个花骨朵。那年天又旱,风又大,牡丹叶子旱得蔫蔫的大耷拉着,那花骨朵也是一层土。宝柱心里很是可怜它,就想:“人盼着过好日子,花也盼着有个好雨水呀。”他走去提了桶水,浇在牡丹花根上,又轻轻地摇去了花骨朵上的泥土,才赶上羊走了。

过了几天,宝柱又走过那山坡时,只见那棵牡丹开花了,花头象绣球一样大。宝柱越看越爱看,他不觉在牡丹旁边站住了。不知是因为花太俊了,还是花太香了,从到这山里来,宝柱第一次欢喜地笑了。

宝柱又提来一桶水,浇在牡丹花根上。

这一天,宝柱又在这个山坡上放羊。天快黑的时候,他赶上羊要回自己常住的地方。才走了不多几步,听到好象有人说话,细听听又是鸟在叫。他叹了口气想:“除了自己,谁还到这深山里来。”他又走了几步,还是听得有人说话,这次再细听时,也不是鸟叫了,那声音又细又响,还听得出是女人的声音:“宝柱!宝柱!喝你的水,给你个屋。”

宝柱连忙回头看去,什么也没有。日头已经压山,小风溜溜地吹,那牡丹被红光一耀,颜色更加鲜艳,光彩四射,在风里轻轻地动着,看去真是笑蔼蔼的。宝柱看了一会又往前走去,那声音又响起来了:“宝柱!宝柱!喝你的水,给你个屋。”

石壁前,山坡上,水沟里都有人在喊:“宝柱!宝柱!不要走!不要走!”

宝柱又回头看去,还是什么人也没有,只有几片大牡丹花瓣,飘到了他的脚前。他见那花瓣实在好,就弯腰把它拾了起来。四处看看,还是没有一个人影。他又赶上羊往前走,再也没有什么动静了。

哈!这一夜可发生奇怪的事情了,他在羊群里转来转去,连自己也忘记了在什么时候睡着的,等他醒来的时候,他已经睡在屋里了。他吃了一惊:羊呢?他猛地跳了起来,听到外面羊咩咩地叫,跑出屋门一看,果然,那些羊都在院子里呢。他再细看那屋时,也和平常的屋不一样,光滑明净,好象花朵似的散发着香味。

从这以后,宝柱就住在这花朵般的屋里。夏天,他怕把羊热着,带着露水赶羊出去吃草;秋天,他怕把羊冻着,赶羊到向阳地方吃草。严霜下过以后,青草枯了,北风吹了起来,雪花飘了,宝柱数了数,连刚生下的小羊,二百只还要多了,他欢欢喜喜地赶羊下了山。

按本地的风俗,做长工的,都是在阴历十月初一下工,宝柱下山这天,已是九月二十八了。他一路走,一路想:可熬下这一年来了,再过几天就和娘见面了,过年也不悉没面吃饺子,没油点灯了。他想到这里,身子格外地轻,步子格外地快,那些羊看上去更白了,听着叫得也格外好听了。宝柱简直不是在地上走着,而是驾着一片白去回了庄。

刘老狼把那群羊数了又数,看了又看,嘻了嘻,说道:“到下工只有三天了,你也不用给我做别的营生了,再给我办一桩事吧。”

宝柱听了,心想:大江大海都过了,还怕个小河沟沟啦。便说道:“别说一桩,就是三桩两桩我也能做了。”

刘老狼皮笑肉不笑地说道:“你跟我来吧。”

宝柱一直跟着他走进了正屋里去,只见地上放着一双大铁鞋。刘老狼笑着说道:“要你在三天以内,把这双铁鞋穿破了,穿不破这双铁鞋,你也就不要回我这个门啦。”

宝柱站在那里,别说先前他没有想到会让他去做这怪事,就是天底下也没有这样的事情呀。他说道:“为什么要把铁鞋穿破了呢?”

刘老狼把脸一沉,说道:“叫你穿破,你就得穿破了。穿不破你就别要工钱了。”

宝柱一下子明白了,他又气又恨,心想:“怪不得人家都叫你老狼,你真是狼心呀!”

天黑了,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宝柱放了这么多日子的羊,衣裳叫树枝扯破了,被石头磨烂了。宝柱站了一阵,自言自语地说道:“要想冻死我万难啦。”说完,向平时放羊的那山上走去了。

宝柱冒着风雪地走到那里,却不见那栋光滑明净的好屋了。他长叹了口气,倚着石头站住了。

北风刮得更大了,呜!呜!呜!好象老虎声。老虎声里,响起了人的说话声,那声音又尖又细:“宝柱!宝柱!不要停下!不要停下!”

牡丹园里的传奇

这是在曹州牡丹园里听到的故事。

有人说曹州牡丹甲天下,也有的说天下牡丹数洛阳。那曹州牡丹园光联成片的牡丹就有几千亩,品种繁多,再齐全没有了。不过,据说曹州早年间什么花都有,就是缺少牡丹,后来玉版白和葛巾紫从洛阳来到了曹州,看中了这个地方,落下了种籽,才繁盛开来,这和《聊斋》里“葛巾”的故事恰恰相反呢。

曹州把牡丹叫花子。相传洛阳有座邙山,以前邙山上有两棵好花子,一棵白的,一棵紫的。每年到了谷雨季节,老远望去,就会见到山顶上,两棵花于开得活艳崭新,有丈多高,又都花大如盘,白的雪白,紫的显紫,连那山头也被衬得光彩明亮,花子的枝叶全看得清楚。可是到了跟前,花影影也看不到一点,真是奇啦。

这两棵花子,确实不同寻常。有一年谷雨前,花子正遇上好时候,白天日头照,夜里星月明,两株花于喝足了露水,一阵清风,化成了两个奇俊的仙女。白牡丹抬头看看,说:“妹妹,你看!这洛阳真不愧是九朝古都,赏花有花,观景有景,咱姐妹二人成天呆在这山头上,也该出去游逛游逛了,你说咱是去游白马寺,还是上齐云塔,说不定能听到塔下面的金蛤蟆叫哇。”紫牡丹高兴地答应:“姐姐说得对,咱俩成天价守在这么个多见石头少见人的地方,实在弊问得慌,你看那天上的大雁成队地飞,空中的雀鸟一群又一群,咱姐妹俩倒不如远走高飞地出去见见世面吧。”

白牡丹琢磨了一阵子,也就同意了。没用再言语,姊妹二人身轻飘飘地起到了半空,月赶流星样越飞越远。在家有在家的乐趣,出门有出门的耍头,姊妹俩,看了些从来没见过的光景,也经历了从来没有摊上的风风雨雨。这天过午,她俩来到了曹州的上空。当时赵楼村不仅有栋小楼,还有一个很大的花园,半空朝下望望,别说锦缎没有那么光彩,就是天上的彩云也不抵这园里的花色鲜亮。两个仙女越看越入神,心看醉了,眼看述了,不由自主地往花园里落去。

都说远看青山,近看水,那好花更是百看不厌。姊妹俩黄营穿柳样,瞧了这里,瞧那里。看了这枝看那枝,怎么看也看不够。看着,看着,不知不觉天就黑咧,还是合不得离开,就在那座小楼上宿下了。

就这样,白牡丹和紫牡丹两个仙女,留恋赵楼的花园,一住就是多日。

说来也更奇了,赵楼村的人,常看到有两个闺女,一个穿白,一个穿紫,衣带飘飘的,在楼上看景。妹抹俩不光喜欢园里的好花,也爱上了曹州一带的风景,常常到外面去游逛。有一天夜里,月明风清,那起楼花园里露光晶亮,花影摇摆,又是一番好看的光景。白牡丹和紫牡丹一面观景,一面啦起呱来:“妹妹,这曹州地面一马平川,土地黑泊油的好呐。”“对,越住得日子长,越觉得这是个好地方。你看远有黄河,近有绿水,咱姊妹既然来到这里一趟,怎么的也得留下个根芽才好。”“这主意不错,可是景好,地好,还得人好,要不,小小的根芽怎么受得了千灾万难?我说咱以后不光观景,还得到处去访听访听人哩。”

第二天,姊妹两个去无影,来无踪的,串乡,访村,听说了一个故事,这故事有根有梢,有头有尾,直听得两个仙女,回到小楼上还感到情比火热。齐都说,“曹州有这样勤劳的厚道人,一定让牡丹在这里生根开花。”

谷雨过后,姊妹两个,尽管觉着曹州什么都好,总是恋家乡的一捏土,就在临走的时候把两个花籽落在了楼上。赵楼的人,看到楼上有两个白胖的小孩,笑嘻嘻地咧着嘴。赶上去一看,小孩不见了。左找右寻的,在地上拣到了两粒花籽。花籽入土,第二年出来了两棵牡丹,培土浇水,养了五年,两棵牡丹都开了花,一棵开的雪白,一棵开的显紫,白就是玉版白,紫的就是葛巾紫,都是那样花大如盘,其俊无比,真是花中之王。

那两个牡丹女听到的。到底是个什么故事?说起来,前面得有这样的话:

良心正,心肠好。

常言道:“花美美在外面,人美美在心里。”起了这个头,下面就是她俩听到的故事;

那九曲黄河,经过曹州地面,仍然是浩浩荡荡,黄浪滔滔,岸上的一间茅革小屋里住着娘儿俩,少地无土的,全靠儿子打鱼过活。小伙子长得粗壮结实,跑得顶风船,撤得大鱼网,尽管风里来,浪里去,成天不停地忙活,还是断不了受穷挨俄,家里常常没有隔宿粮。这一年冬天,进了腊月门,黄河结了冰,打鱼是没门啦,娘儿两个跟着也就断了顿。穿得十日破,挨不得一日饿,连愁带饿,娘病倒了,她心疼儿子,说道:“苦日难熬,光愁也不顶用,后庄上唱戏,你去看个热闹吧!”

小伙子有心在家守着娘,又一寻思,老呆在家里也不是个办法,出去走走,碰巧也借点吃的也好嘛。

小伙子出了门,三个转,四个弯地到了戏台于底下东撤模,西撤摸,围着戏台于瞅了个遍,虽是看到了几个熟人,也都穷得和自已差不多,各人都有难处,怎么好把愁布袋让人家背呢。他叹了口气,戏也没心看,转身往后走,心里又思量:“娘有病,回家怎么跟她老人家说?”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天地再宽,也觉得无路可走。

这工夫,戏台上正唱得热闹。后庄有一户人家,老汉和儿子看戏去了,家里只留下闺女看门。一家三口小日子过得还挺殷实,有粮有草的。闺女到场院里拿草喂姓口,无巧不成故事,就在这个空当,小伙子从门前经过,看到街门敞着,厢房里还有灯亮,一阵寻思:人穷才知求人难,自己五大三粗的汉子,怎么好在人前张口呢?又一想,为了叫娘吃上顿饭,自己有什么脸皮舍不上。转了这个念头,脚步也就迈进了院里,叫了几声,听不到答应,又定到了厢屋门口,往里一看,很是吃惊,屋里只有几个上尖的粮食囤,却什么入也没有。他正想退出去,偏偏在这当口,闺女回来了。她千精细百怜俐的,见院里进去了人,也不声张,把草一扔,伸手把街门关死了,还“哗啦”一声把门挂子扣在门鼻子上。小伙子看看被关内了院里,心里那个着急劲,恨不能插上翅膀飞出去才好。世上啥都有,就是没有卖后悔药的,他后悔自己不该进来,可是后悔也晚了。

再说老汉和儿子,不放心家里,戏没看完就回来了;哥哥是个毛楞性子,听妹妹一说,立时扬起了眉梢子,说道:“黑灯瞎火地往人家宅院里钻,不是贼是什么?”他三步两步地跑进了场院里,摸起了一根铁棍,就要开门去打,叫爹一把拉住了,说道:“百事都得有个实,先问清楚了再说。”开门进去,儿于又要动手,又叫老汉给止住了,他真的细米扒糠地问了起来,小伙子便把家里怎样穷,老娘病在了炕上,自己想进来要点干粮,一根一底的都对老汉说了。

老汉是吃透世情的人,把仁义看得值千金,说道:“人穷了步步有难,处处有灾,俗话说,山再险总有路,河再宽总有渡,只要不怕风霜劳碌,哪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老汉给小伙子装上一口袋麦子,又装上了一口袋谷,他伯小伙子饿得没力气,还叫儿子亲自给他送去。

看到有人送来了这么多的粮食,娘自然要问个明白,小伙子照实说了一遏,娘感思不尽:“啧啧,天上的月亮也赶上不老汉的心眼亮,把仁义看得比泰山重。孩子,咱穷了人却不能穷了志,往后做事可不能光想着自己。”小伙子说。娘,我一定记住你的话。”

过了年,开了春,黄河解冻了,小伙子又下河打鱼。他把打的头一条鱼,天不亮就给老汉家送去。看看街门还没开,便给他挂在门鼻上。从这以后,每天都是这样,老汉开开门就看见一条活鲜的色挂在了那里,猜想一定是小伙子送来的。

这年秋天,县官的儿子出来打围,丢了鹰啦,贴出了告示:谁要是给他找着鹰,赏银一百两,谁要是把鹰打煞,要拿命来抵。在贴出告示的第二天,小伙子又是天不亮去送鱼,看到老汉家门鼻子上挂着个死鹰,台阶上还有一大摊血。他看事不好,连忙用土把血盖了盖,从门鼻上摘下死鹰,飞跑带奔地赶了回去,把它扔进黄河去了。一场大祸就这样随水漂走了。

原来这死鹰是一个有钱的财主给老汉家栽的赃,财主看中了他的闺女,几次叫人去提亲,老汉说:“会嫁的嫁对头,不会嫁的嫁门楼,有人看中金和银,我图的是人和心。”说什么也不答应。那财主恨在心,他捉住了公子丢的鹰,把它弄死,挂在了老汉家门鼻上,存心要嫁祸给老汉。

一连七天,小伙子没给老汉家送鱼,也没上门去。老汉人一家都挂得慌:是不是他娘儿俩摊上什么事啦?正要去看看,小伙子来了,他把七天前早晨来送鱼,从门鼻上摘下死鹰扔到黄河去的事说了。老汉听后,不禁大惊失色,说道:“是你救了俺一家三口,要不,真不知要落到哪步田地。”

小伙子说:“树无根也就无叶,是你人善良,心底好,好心催的我,才每天大清早来送鱼。老汉说:“还是你为人老诚厚道,都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你家人口也不多,不知定过亲没有?”

曹州牡丹乡牡丹王

在曹州牡丹乡,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老梅花,少牡丹。”意思是说,梅花越老,开得越丰腴鲜艳;而牡丹呢,恰在青春时(指栽种五六年的)花儿开得才最雍容华贵。可是,人们传说,民国初年,曹州赵楼村南面,有一棵生长了一百五十多年的牡丹树,叫脂红。这棵牡丹,树高丈二,枝长丈八,主干有碗口般粗细,开花红似胭脂,人称“牡丹王”。

牡丹王花开数百央,红霞一片,香气袭人。夏天,老人们坐在树下乘凉,孩子们爬上树上玩耍。这件事在十里花乡传为奇谈,时间久了,当地的百姓官员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谷雨时节,牡丹王盛开,甚至峤里之外的人都来观赏。当时,曹州镇守史陆郎斋对“牡丹王”早有所疗,亲自一看,果真名不虚传此人不学无术,又专横粗暴,惯会巴结上司,当地百姓对他恨之入骨,他多次提出要买“牡丹王”,花农们执意不允,只好作罢。

窃国大盗袁世凯准备在北京做皇帝,陆郎斋一看时机已到,为了讨好袁世凯,青去直上,就想拿这“牡丹王”作进贡礼。这年春天,牡丹花又开了。陆郎斋带领一干人马,耀武扬威地来到赵楼牡丹园。只见王彩缤纷的花海之中,“牡丹王”鹤立鸡群般地高高挺立着,红光耀眼,浓郁的花香沁人肺腑。陆郎斋心中暗想:好一株牡丹王王,我若能得手,呈南上去,不悉得不到荣华富贵?想到这里,使命人强抢“牡丹王”。

闻讯而来的花农们苦苦哀求:“不行啊!这‘牡丹王’是俺花乡的传世之宝啊!挖不得呀!”陆郎哪里肯呀?在花农们的抗议,要骂声中,陆郎斋强行挖走了“牡丹王”。

陆郎斋得到了“牡丹王”,得意洋洋接着,他又派了专车,亲自护送着送到北京,见到了袁世凯。袁世凯见后,喜出望外,陆郎斋的官职也连升三级。

后来,袁世凯又令陆郎斋护卫着把“牡丹王”差额主河南冁德府(今安阳市),栽到袁世凯的公馆里。没过多久,“牡丹王”在袁氏公馆枯死,坐了八十三天皇帝的袁世凯,也被全国人民赶下了台牡丹乡的花农们得知“牡丹王”枯死的消息,悲痛欲绝。有人赋讨一首:

窃国大盗用小人,国遭灾难花不存。

灌注心血百余载,枯死异乡刀剜心。

周处除三害

古辰光宜兴叫荆溪。周处是荆溪县西周步村人,后来才搬到县城东门外头住。他的老子叫周鲂,做过太守,周处小辰光顽皮到勿得了,欢喜弄松弄棒,力气又大,看到哪个勿顺眼,拔出拳头就打,勿晓得有多少人吃过他亏,呒不一个勿恨他,拿他又呒办法。这一天,他走过东门菜花桥一爿酒坊,一只狗从酒坊里一窜出来,朝他汪几声。周处又发火了:"你这只畜牲,来咬我周处嗒?"擒起脚就踢,狗被踢得汪汪叫,满处乱跑。酒坊老板看到是周处,要紧嗑头作揖,向周处赔罪,请周处饶了这只看家狗。周处恶声恶习气讲:"狗不打死,酒缸打翻!"老板呒办法想,眼睁睁看他拿狗打死了。

周处打死酒坊看家狗的事体一息息就传遍全城。城里人都讲:本来荆溪有两害,现在变成三害了。一个老佬叫士吉,他讲:"我来教训教训他。"有人讲:"勿要去送命吧"。士吉老汉讲:"我自有办法。"士吉就在城门口候,一直等到吃过饭,周处摇啊摇过来了。

士吉等周处走到面前,就自言自语讲:"周处这小子,要么我勿看见他,看见他要教训教训他。"

周处听到有人竟要教训他,就大喝一声:"呔!你讲的什么!"

"我讲,念周处的父亲与我是结拜弟兄,勿然要同他拼命。"

周处本来要伸拳头,听到他是父亲的结拜兄弟,变朆捋拳头。他问士吉:"你为店要同周处拼命?"

"近年来南山出了一只吊睛白额老虎,白日里都出来伤人;长桥底下一知蛟龙,年年要供祭它一个童男,否则兴风作浪,不知要伤多少人命。如今又出了一个周处,横行乡里,为非作歹。连同南山白额虎,长桥水中蛟,已成荆溪三害,老百姓还有日脚过吗?拼也是死,勿拼也是死!""周处本领高强,是少年英雄,怎么是荆溪一害?"

"哈哈哈!说什么少年英雄,他能斩蛟射虎,为民除害吗?"

"才能虎蛟龙算得什么,还吃得住我刀枪弓箭吗?"说完,周处转身就走。

周处跑到家,带上宝剑,痛起弓箭,直奔南山。满山跑下来,寻勿见老虎。天黑下来了,他就蹲在柴窠里。勿一息,一阵风,呼——!一闻,风里有腥气,晓得是老虎,天黑,又看勿见老虎。老虎蹲在山头顶,尾巴甩呀甩,后来觉得越甩越重,还有点痛兮兮——原来一只夹蛇乌龟,齐头夹住老虎尾巴,尾巴越甩,夹得越紧。

这辰光,一阵缸片云推过去,露出麻花亮月。几几乎是同时间,周处发现了老虎,老虎也看见了周处。

等周处挽弓搭箭,老虎四脚一蹬,直朝周处扑来。周处要发箭已经来勿及,料定必死无疑。哪知老虎的尾巴上夹着一只大乌龟,离开周处还有一线线,就从空中落了下来。周处要紧弓拉满月,对准老虎头"嗒"一箭,射中老虎左眼。老虎痛得纵身一跳,箭尾碰在树丫枝上,箭头穿透后脑勺。周处见老虎跌在地上,跑上去一看,箭在老虎头上一个对穿过。他怕老虎勿死,又对准老虎右眼一脚,连眼乌珠都踢了出来。周处拿老虎掮到家,拿老虎皮剥剥,虎骨膏熬熬,又烧一大锅老虎肉,请街坊邻居都来吃老虎肉。周处打死南山白额虎的整体很快传遍荆溪城。大家都讲周处除了一害,做了好事。周处射死老虎,又去斩水中蛟。

这辰光是十月天气,雾多,蛟龙身上痒,在水里蹲勿住,就要浮出水面。这天大雾天,周处身背宝剑,一早就来到长桥上。一息息,长桥底下水浪翻滚,水花飞溅。周处晓得蛟龙要出水了,眼睛睁得蛮碱眨勿眨看着水面。突然,一个浪头冲天而起,蛟龙半条身子露出水面。说时迟,那时快,周处手持宝剑,纵身一跃,正好骑在蛟龙颈根头。周处左手紧紧握住蛟龙独角,右手的宝剑对准蛟龙颈根刺下去,拼力用劲硬是刺勿下——龙鳞又厚又硬,坚硬如铁。蛟龙觉得有人骑在它颈根上,就拿尾巴用力一甩。周处听到背后阵风声,连忙一低头,紧紧贴伏在蛟龙身上。蛟龙的尾巴朆甩到周处,反而重重一记,甩在自家头上,痛得直抖,勿想一阵抖就拿周处抖在水里。这时蛟龙已经逃进太湖,周处在水里奋力追赶。眼看蛟龙越逃越远,周处见湖边有座山,就高声喊道:"山哥哥!山哥哥!快点帮我拦住它!"说也奇怪,周处话音刚落,这座山真佬长一个山嘴,将蛟龙拦住。蛟龙只得回头逃,齐头碰上后底追赶来的周处。周处一把抓住龙角,一个翻身又爬上龙背。周处紧握剑柄,对准龙颈根死命刺,死命戮,还是戮勿进。他就拿宝剑顺着龙颈根往下移,齐头戮在命门里,一股腥血直冒出来。绯红的血一直淌到太湖边头一条港元里——蛟龙终于被周处刺死了。周处把蛟龙拖上岸,把龙角斩下来,又拿龙皮剥下来,挑着龙皮、龙角往城里去。周处从东门进城,走经菜花桥酒坊,酒坊老板捧出一大坛酒,庆贺周处斩蛟射虎、为民除害。满城百姓也涌来看龙皮龙角,看斩蛟射虎的英雄。

周处悔过自新除三害,后来又听了士吉老佬的话,拜陆机陆云为师,终于成为一代名将。

后来,人们把周处开头用剑刺蛟龙的地方叫做"上移皮",第二剑刺中蛟龙命门的地方叫"下移皮",拦住蛟龙的山咀叫"拦山咀",被龙血染红的港叫"红港"。因为蛟龙死了,轮到供祭男童的村庄总算保住了男童,那个村叫"男留村"——这些地名到今天还一存在。长桥也被改成蛟桥,连苏东坡还洗石题词:"晋平西将军周处斩蛟之桥。"

富贵土

很古很古的时候,在宜兴南面有两座山,一座叫"青龙山",一座叫"黄龙山"。山下有一个小村落,村下住着十几户人家,其中有一个名叫石富贵的人,生有二男二女,大儿子过了三十岁,还没讨老婆,急得老俩口团团转。一家六口连饭都吃不上,哪有铜钱为儿子娶亲呢!

一天,石富贵和两个儿子在青龙山上砍柴,忽然迎面走来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僧,他身披袈裟,手提鱼鼓,边敲边喊:"卖富贵土!卖富贵土!"石富贵父子都觉稀奇:"怎么把'富贵'喊进去了!"老僧还在喊:"贵不欲买,买富何如?"石富贵父子十分好奇,和村上人往白发老僧跟前走去。就在这时,只见一股青烟,老僧腾云驾雾而去。

人们拿了工具,在老僧站的地方挖下去,挖到了一种奇怪的泥土,红、黄、绿、青、紫,五色缤纷。挖到"五色土"的事,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人们纷纷前来挖掘"宝土",又用这种土做缸、盆、罐、翁,和别处地方的人串换物品,生活逐渐好了起来。石富贵他们非常高兴,大家就把这种土叫作"富贵土"。

高员外晒元宝

天下处处有牡丹,曹州牡丹甲天下。

解放前,曹州牡丹乡的花农们常常要到广州去销售牡丹,称为“下广”。一方面因为广州人特别喜爱曹州牡丹,另一方面也为了增加收入。但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以及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往往事与愿违。下广州卖牡丹也有发财的。有一年,赵楼村的高凤琪在广州卖花发了财,返回时,他怕路上遭劫,自己辛辛苦苦赚的钱被人抢了去,他苦思冥想,最后把元宝缝到一件又烂又脏的棉大衣里,打扮成一个花子模样。这样,从外表上看,谁也不会想到他身上还会有许多金元宝。一路上,他风餐露宿,说不尽千辛万苦,终于安全地回到了家。

回到赵楼村以后,村民们一看高凤琪那副模样,都以为他卖花一定赔了本,纷纷赶来劝慰他,都说他能够平安地返回故里,已经够幸运的了,其它的就不要再去想了。高凤琪笑了笑,没有说什么。他只把底细告诉了家里人,吩咐家里人把众都请来,他要大摆宴席。众乡亲看到宴席的场面,都大吃一惊,不知高凤琪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高凤琪也不解释,只是一个劲地向众乡亲敬酒,对他们照顾自己的家里人表示感谢。酒过三巡之后,高凤琪把元宝从脏兮兮的棉大衣里拿出来晒太阳,说是一路上藏着捂着,另发了霉生了锈。在场的人这时才明白高凤琪原来发了财,都交口称赞,恭喜发财。

下午,收拾元宝时,高凤琪的家里人发现少了一个银锞子,告诉了高凤琪,众人都说要搜出来,看看是谁丢了赵楼村的人。高凤琪笑了:“找不到算了,反正也到不了外边人。谁要是缺钱花,再来拿,别不好意思开口。”

高员外晒元宝的故事,至今还在赵楼一带流传。

老鼠喝醉了,对着猫说

原句是:

一只老鼠喝醉了,对着猫说:

今天我就站这儿了,你动动我试试看。别看你个子大,逼急了我直接拿块砖头拍你头一只老鼠喝大了,对猫说:

北京话:“今儿爷就站这儿了,你丫动我一试试。别看你丫个儿不小,逼急了老子拿板砖hai(一声)你丫挺的!”

天津话:“近儿我揍赞借害儿了,你动我一四四,甭看泥葛大,必急了我自接那钻头拍泥脑袋!”

天津话第2版:“今儿矮,我你妈还揍载借害儿了,哎,你妈动我一四四,四四,甭你妈矮看你jb个大,逼急了我你妈拿砖头xie你bk的!”

山东话:“今日老子窝就站遮泥,泥赶招呼窝时时,甭看泥掌地镐,惹毛撩窝拿块半头专横你头上!”

山东威海话:“今日老子就站遮,泥赶渣呼试试,别看泥掌地镐,惹窝火了拿砖头冒你头上!”

山东烟台话:“劲儿个俺都咱儿介行(三声)了,恁(三声)敢攒七俺哥修子头儿四(二声)四。掰看恁(三声)块(二声)儿达,几了拿钻头害你哥小婢养的!”

山东潍坊:今门儿我就站这里,你怪(一声)我一下试试,甭各看你过子大,惹草机了我拿砖头就砸你头杭(轻声)!

东北话:“今儿你大爷我就赞介儿,你妈地动我下四四,别你妈看你个儿不小,能(四声)急了我拿砖头儿呼死你!”

东北话第2版:“今儿俺就咱俺戒个地方了,你敢上来你就四四,白看了你长的zuang,把我逼了急了,俺就拿了钻头hai你头向!”

大连话:“今天我就tm赞这儿了,你动我四四来,小样儿,你傻大个儿怎么,惹火了我那钻头xie死个biang操的!”

陕西话:“今儿饿奏立到这儿,你娃司伙把饿动嘎子。保看你娃陪瓜子美,把饿兜急咧饿端直猫个砖赔到你萨哈!”

青海乐都话:“谨天脑(一声)就占(二声)刀这(二声)哈巴留,你把脑(一声)咚(二声)给一挂适当个。保球看你知么大自国爱,着粉留喝脑直接头大上一块(一声)板状拍球航道!”

四川成都话:“今天老子就站到这堂沟,你碰哈我告一哈。不要以为你长得莽戳戳的,毛了我直接捡块砖头焊你娃儿脑壳高头!”

四川乐山话:“各老子,试一哈嘛,把老子rei毛了,看老子咋个收拾你,不要看你弄木大块,把老子惹火了,老子拿一块石头给你焊起来。不信就告!”

四川不知道哪里的话:“今天老子就站到这个塌塌了,你热老子搞哈看,莫看你娃娃个头zuai,把老子热毛老捞起砖头han到你娃娃脑ko镐头!”

重庆话:“今天老子豆站勒点老,你娃动动老子看。不要看你娃颗钻大,惹猫老老子直接汗块砖头在你娃脑壳高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