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名人传记丛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04 11:28:55

点击下载

作者:皮波人物国际名人研究中心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甘地·名人传记丛书

甘地·名人传记丛书试读:

少年时代

家族的故事

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古老的封建等级制度,这个制度将人按不同职业分为由高到低的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这种等级世代相传,终身不变。不同阶级的人不能通婚,甚至不能同桌吃饭。

婆罗门是祭司贵族,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社会地位是最高的。

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

婆罗门和刹帝利这两个高级种姓靠剥削为生,占据了古代印度社会中的大部分财富,是社会中的统治阶级。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

吠舍是古代印度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甘地的家族就属于这个等级。

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

甘地的祖先最初是做小本生意的,但从他的曾祖父开始,甘地家族就不再经商了。甘地的曾祖父凭着他的才干,担任了卡提阿瓦的波尔班达王国的首相。卡提阿瓦是印度西端一个小的半岛,划分有不少的印度联邦,其中心在拉奇科特。

甘地的祖父乌云昌德·甘地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他继承父亲的职位,担任波尔班达王国的首相。后来,因为某种政治原因,他被迫离开了波尔班达,逃往邻国朱那加特避难。当他前去拜见朱那加特国王时,曾举起左手敬礼,并感激地说:“谢谢您的救命之恩,我会永远铭记在心。”

在印度,用左手向人敬礼是很不礼貌的行为。尤其是跟国王这样尊贵的人敬礼,这种行为很可能给他带来杀身之祸。当时,国王的臣子们纷纷指责他说:“你怎么对我们的国王这样无礼呢?”

甘地的祖父立刻道歉,并解释说:“虽然现在我被波尔班达王国驱逐,但我仍是波尔班达的人。当年我曾用右手宣誓,保证永远效忠于波尔班达王国。现在,我虽然逃到贵国,但也不能违背自己立下的誓言,我也知道用左手敬礼很不礼貌,但这是不得已的事啊!”

听了这番话,国王非常感动,不但原谅他的无礼,而且比以前更敬重他。不久这件事传到了波尔班达,波尔班达国王很后悔将甘地的祖父驱逐,所以立刻派人迎接他回国,并恢复他首相的官职。

甘地的祖父有七个儿子,其中老五卡巴·甘地和老六杜尔希达斯·甘地先后当过波尔班达的首相。卡巴·甘地就是甘地的父亲。

卡巴·甘地一共结了四次婚,他每次再婚都是因为前妻去世。他的前两任妻子生了两个女儿;第三任妻子没有生育,最后一任妻子普特丽白生了一个女儿和三个儿子,其中最小的儿子就是莫罕达斯·甘地。

卡巴·甘地为人正直不阿、豪爽忠勇,不管是平民还是贵族,他都一视同仁。他对国王忠心耿耿,对百姓爱护备至,只要是对人民生活有益的事,他都竭力争取,完全不计个人的利害,因此深受人们的爱戴。

当时,英国为了统治印度,便派了一位官吏到波尔班达来。他的随从官员很多,一个个都非常神气,而且目中无人,其中有一个人甚至轻蔑地说:“波尔班达的国王是个懦夫,腐败无能!”

这时,在座的许多大臣敢怒而不敢言,都假装没有听到似的,只有卡巴·甘地挺身而出,向英国官员抗议说:“你虽然是英国人,但是也没有权利毁谤我们的国王,你必须起来道歉!”

那位英国官吏不但不认错,反而指责卡巴·甘地不尊重他,强迫他向自己道歉。卡巴·甘地断然拒绝了这种无理的要求,结果被这些英国人绑了好几个钟头。

这件事传开以后,举国震怒。百姓们都聚集起来,强烈谴责英国人的行为,并要求他们释放卡巴·甘地。英国官吏知道众怒难犯,只好把他放了。

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卡巴·甘地是多么刚直不阿的一个人。

卡巴·甘地担任了多年首相,仍然两袖清风,没有为子女留下多少产业。他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但他善于从实际生活中学习和总结经验,因此他有足够的能力解决最复杂的问题,并且能够管理成千上万的人。

他并不是很热心的信徒,虽然信仰印度教,也只是偶尔上寺院去膜拜而已。上了年纪以后,有一位博学的高僧劝他多读古印度教的经文,因此他开始念起来,而且每天祷告的时候,总要朗诵几段。

母亲给甘地印象最深的就是她那颗虔诚圣洁的心。甘地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教徒,无论什么时候,她都不会不祷告就吃饭。去毗湿奴神庙参拜是她每日必行之事,即使是生病也从未中断过。

在印度,每当雨季来临时,教徒们都要禁食,祈祷阳光重现,母亲也不例外。有一年的雨季,母亲对神发下重誓:“除非太阳出来,否则我绝不吃饭。”

印度的气候就是这样,旱季时不会下一滴雨。可是一旦进入雨季,天空整日都被乌云笼罩着,几乎天天下雨。因此,甘地很担心母亲:在这种湿漉漉的雨季,谁知道太阳要到什么时候出现,母亲的身体能受得了吗?

甘地每天都期盼阳光出现,可是三天过去了,厚厚的云层仍笼罩着天空,没有丝毫出太阳的迹象。三天来,母亲信守誓言,除了喝水外,不曾吃下一口饭。到了第四天,好不容易有一缕阳光从乌云中射出来,甘地立刻跑进屋里,兴奋地叫道:“妈妈!太阳出来了,您可以吃饭啦!”

为了证实甘地的话,母亲便亲自出来看,可是当她出来的时候,那捉摸不定的太阳又躲到云后面去了。甘地兄弟几个都很懊恼,埋怨那朵把阳光遮住的乌云,母亲虽然好几天都没吃饭,却一点也不沮丧,反而安慰他们说:“不要难过,这都是神的旨意,神不许我今天吃饭,我们就听从神的安排吧。”说完了这些话,母亲又若无其事地走进屋里,继续做刚才的工作。

母亲不但信仰虔诚,性情也很温柔,更可贵的是她具有丰富的知识,对国内发生的事都很了解,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因此连宫廷里的贵夫人也很赏识她的才智。

进入学校

甘地的童年在故乡波尔班达度过,后进入当地的小学接受教育。甘地克服了很多困难才学会了乘法口诀。

甘地7岁那一年,不知为什么,他的父亲辞去了波尔班达王国首相的职位,改任拉奇科特王国的首相。因此,甘地一家便举家迁居到120英里外的拉奇科特。当然,甘地也转学了。

自从转学到拉奇科特以后,甘地就渐渐记事了,不过当时的甘地很害羞,每天准时到校,一放学就跑回家,不敢主动找别人谈话,所以朋友很少。

小学毕业后,甘地进入一所中学读书,但仍和小学时代一样,几乎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不过,在中学一年级时,却发生了一件令甘地终生难忘的事情。当时的印度受英国统治,英国人害怕印度的学校对学生进行反英教育,便派齐尔斯督学到各地去视察。每当督学莅临一个学校时,便要举行考试,当然,这次也不例外,齐尔斯督学说:“我要抽考你们班的英文。”

他当场念了五个单词要学生们写出来,其中四个甘地都写对了,但只有“茶壶”这个词甘地怎么也拼不出,正当他苦思冥想的时候,老师突然走到他后面,用脚尖碰了他一下,原来他要甘地偷看邻座同学的答案,可是甘地却没明白他的意思。事后甘地才知道,全班同学都作弊了,都得了100分,只有他的成绩最差。

老师很惋惜地说:“甘地,你真是太老实了,这样会吃亏的。全班只有你没得满分,如果我们班上每个人都拿满分,一定会受到督学的夸奖,学校也会感到很光荣的。”

虽然老师这样说,可是甘地仍然不愿意这样做,他只想靠自己的努力得到高分,所以在上课时他都专心听讲,回到家里,在功课做完之前,绝不看其他的书。

可是,有一天,当父亲买了一本家喻户晓的《孝子斯罗梵纳》给甘地时,甘地却违背了原则,也顾不得功课有没有做完,因为这本书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他,几乎使他废寝忘食。故事的主角斯罗梵纳是一个孝顺的青年,他的父母想要去圣地膜拜祈福,为了实现父母的心愿,他便不辞辛苦,一路背着他那失明的双亲去朝圣。不幸的是在途中,他被正在狩猎的达夏拉达王所误杀。

这个悲惨的故事深深拨动了甘地的心弦,使他百看不厌。正在这时,有一个巡回剧团在甘地的家乡公演《孝子斯罗梵纳》的故事。剧中有一幕是斯罗梵纳肩上扛着一个竹笼,驮着失明的父母到各地顶礼膜拜,这个场景留给甘地无法磨灭的印象,他在心里一再告诉自己:“甘地呀,你要像斯罗梵纳一样,无论遭到多大的苦难,都要坚强地活下去。”

演《孝子斯罗梵纳》的剧团走后,又来了一个剧团演出《哈立斯昌德罗》的故事,征得父亲的同意后,甘地便去看了这出戏。哈立斯昌德罗是传说中的印度国王,为人宽厚正直。有一天,神为了试探哈立斯昌德罗是否真的宽厚正直,便变成一个恶魔,向国王提出许多难题,要他解决,恶魔还威胁他说:“如果无法解答这些问题,我就把王后和王子杀死。”当恶魔提出各种问题时,国王哈立斯昌德罗始终镇定地思考,然后不慌不忙地把问题一一解决,他的机智和勇敢终于使恶魔知难而退,王后与王子的性命也得以保全。

这出戏甘地只看过几次,可是留给他的印象却非常深刻,每天晚上临睡前,甘地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出哈立斯昌德罗的影像。他天天问自己:“为什么世人不能像哈立斯昌德罗一样正直呢?”每次想到这里,甘地就非常难过。

甘地当时完全相信斯罗梵纳和哈立斯昌德罗的故事是真实的。成年后他才知道,斯罗梵纳和哈立斯昌德罗并不是真实的人,他们都是诗人所塑造出来的理想化的人物,虽然如此,他们依旧活在他的心中。

童婚

13岁那一年,也就是中学二年级时,甘地便在父母的安排下结婚了。

像甘地这样在13岁时就结婚的情形在印度并不少见。早在几百年前,印度就一直有童婚的习俗。

所谓“童婚”,顾名思义,就是在未成年时就结婚的意思。由于印度有严格的阶级制度,只有同阶级的人才能结婚。有些人因为找不到适合的对象,只好终生不娶,过着孤单的生活。为了避免发生这种现象,每当生下男孩时,父母就要立刻让孩子同阶级的女孩订婚,到十二三岁时就赶快娶回来成亲。甘地和他的妻子

甘地好像一共订过三次婚,虽然他自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举行过仪式。甘地第三次订婚是在7岁那年,这也是别人后来告诉过他,他才知道的。第三次所订婚的少女最后成了他的妻子。这位少女与甘地同龄,名字叫做嘉斯杜白,在结婚以前甘地就认识她了,可是,他没有想到她就是他的妻子。

有一天,13岁的甘地看到母亲指挥着仆人打点里里外外的事情,他知道他们家要办喜事了,所以便好奇地问:“妈妈,谁要结婚?”“孩子,是你要结婚啊!你爸爸说,你两位哥哥的婚礼也要同时举行。”

甘地的父母认为他们兄弟三人的婚礼同时举行,可以减少由这些令人头痛的繁文缛节所带来的麻烦,而且可以节省钱,因为就算弄得铺张一些,也总比三次分开办划算。他们兄弟三人的婚礼不是在拉奇科特,而是在故乡波尔班达举办,就这样兄弟三人从拉奇科特被送回波尔班达。在拉奇科特当首相的父亲由于公务繁忙,一直到婚礼快开始时,才从拉奇科特匆匆赶来。

从拉奇科特到波尔班达有120英里,坐普通马车少说也要走5天。可是因为甘地和哥哥们的婚期已近迫近了,因此父亲打算在3天内就赶到。但是他所乘的那辆马车走到第三个驿站时,车身忽然翻了,父亲也因此受了重伤。他担心婚礼受到影响,仍然按期赶回来。回到家里的时候,他浑身都包扎着纱布,可是婚礼还得举行。父亲只好强忍痛苦,尽量装得像没事一样,使婚礼得以顺利进行。

就这样,当时还什么都不懂的甘地就糊里糊涂地娶了嘉斯杜白为妻。甘地的两个哥哥也因为太年轻就结婚,结果断送了美好的前程。

甘地和两个哥哥都在公立学校读书,大哥的年级最高,二哥比他高一级。他们本来都是很爱学习的人,可是自从结婚后,他的大哥便不像从前那样用功了,成绩慢慢退步,最后连升级考试都没有通过,只好留了一级。二哥的情形更糟糕,他留了两次级,后来连毕业都没有熬到,便辍学了。

甘地的情形也不比两个哥哥好到哪里去。自从结婚后,他也不像从前那样用功了,所以在三年级的时候,他得留级。他觉得留级是件很丢脸的事,所以便央求老师让他升级,老师勉强同意了。

升入四年级后,甘地发现他们的课本大部分都是英文的,这令他觉得很吃力。

甘地想再回到三年级,但重回三年级要比留级更让他觉得丢脸,所以他只好打消这个念头,咬紧牙关拼命努力。

所学的科目里有一门古印度语,这个科目令甘地非常头痛。古代印度语就是用于印度教与佛教经典的梵语。这一门学科是四年级的新科目,直到六年级甘地都没有什么收获。当时教梵语的老师非常严格,更使他觉得索然无味。这时,他听说有一位教波斯语的老师,讲课诙谐风趣,很受学生欢迎,而且波斯语又比梵语容易学,所以有一天,甘地没去上梵语课,而直接到波斯语教室旁听。

这件事不知怎么竟被梵语老师知道了,他把甘地叫了过去,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我知道梵语很难学,但身为印度人,如果要研究本国的文化,就必须懂得梵文。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但只要继续努力,一旦融会贯通起来,你自然能从中发现许多乐趣。不要泄气,好好把梵文学好。”

老师这番诚恳的劝告,使甘地感到非常惭愧,一向被认为是严肃刻板的老师,事实上却时刻都在为学生着想啊!同时,甘地也领悟到,之所以觉得梵语难学,是因为他从未在这方面下过工夫!

从此以后,甘地便不再上波斯语的课,重新回到梵语教室来。

这位对甘地影响极深的梵语老师,名叫潘第亚,直到现在,每当想起他时,甘地都会由衷地感激他的教诲。后来他能轻松地阅读印度教梵文经典,完全是潘第亚老师的恩赐。

刚开的几何课也很难,虽然老师很耐心地教他,他还是一窍不通。有时为了准备功课,甚至会紧张得睡不着觉,但是努力了一段时间后,甘地的成绩终于有了起色。有一天,在苦心研究欧几里得的第十三条定理时,他忽然一下子全明白了。他这才发现,学习几何跟爬山的原理是一样的,往上爬时非常困难,但只要越过山顶,剩下的就容易多了。

在学业上,由于受到很多良师的帮助,以及他自己的努力,虽然不至于像他的二哥那样半途而废,可是往更深一层来想,甘地还是觉得,过早结婚实在不是明智的决定。童婚这种传统习俗不知葬送了多少印度青年在科学、艺术等方面的才华。

吃肉的冒险

读中学的时候,甘地有一个很亲密的朋友。虽然他与这个朋友的友情维持了很久,不幸的是,这份友谊却是他人生中的一个悲剧,给他带来了终生遗憾。

这个同伴和甘地的哥哥是同班同学。甘地知道他的缺点,但仍把他当做一个忠实的朋友看待。甘地的母亲和大哥曾警告他说:“莫罕达斯,你不要和他太亲近,他不是一个好孩子。”甘地的妻子也和母亲、大哥一样,劝他疏远这个朋友。只是,大家越是警告甘地,反而越激起甘地要和他亲近的决心,所以他辩解说:“我知道他有很多缺点,可是他也有很多优点,只是你们没有看到。他不会把我带坏,因为我和他交朋友正是为了纠正他的缺点。如果他能改掉那些毛病,我相信他也能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请你们不必为我担心。”

甘地这样说并不能令他们满意,但是他们接受了他的解释,从那之后便不再干涉他交朋友的事了。于是甘地就天天和这个朋友待在一起。

有一天,这个朋友突然问甘地:“甘地,你听过这首歌吗?”不等甘地回答,他就随口哼出了歌词:

看,又强又壮的英国佬,

正在欺侮弱小的印度人。

为什么英国佬这么强壮?

因为他们天天都吃肉。

甘地听了觉得很奇怪,便问他:“这是城里最近才流行的歌呀,是谁创作的?”

他反问甘地说:“你觉得这首歌的歌词写得怎么样?”

被他这么一问,甘地愣住了,然后吞吞吐吐地说:“我是印度教信徒,绝对不能吃肉。”

印度教认为牛是神圣的动物,不但不能杀,更不能虐待它。拉奇科特盛行耆那教,耆那教规定得更为严格,命令信徒遵守不杀生的戒律,不只是牛,凡是动物都不能杀害。因此,人们只能吃谷类、蔬菜、牛乳、羊乳等。甘地是虔诚的印度教徒,可他的朋友却很不以为然地说:“你的想法太迂腐、太愚昧了!我们是一个孱弱的民族,就是因为我们不吃肉。英国人所以能够统治我们,就因为他们吃肉。”

甘地听了他说的话非常震惊,瞪着眼睛,半晌说不出话来。

他看到甘地这副模样,便笑着说:“你不知道吗?学校的老师也在背地里吃肉、喝酒呢,城里的一些名人早就这么做了,甚至我们学校的学生也有吃肉的呢。不瞒你说,我就是其中之一,你看,我的身体很强壮,也跑得很快,这也是因为我是一个肉食者。你不妨试一试,看看效果怎样。”

他不断地在甘地面前谈起这件事,使他也开始动摇起来。的确,常年吃斋的印度人,体格上确实比英国人差很多。就拿甘地自己来说吧,他跑也跑不快,跳也跳不高。如果从今天开始吃肉,他以为自己也有可能会变得更高更壮。

正当他犹豫不决时,他的二哥也劝甘地吃肉。原来二哥早就破戒吃肉了,难怪他的身体这么强壮。

看,又强又壮的英国佬,

正在欺侮弱小的印度人。

……

甘地受了这一切的影响,终于屈服了。他的父母是虔诚的印度教徒,他们如果知道他违背戒律擅自吃肉,一定会非常伤心,所以这件事必须秘密进行。他们选择人迹罕至的河边,由朋友把烤熟的山羊肉用树叶包着拿来。他们还带了从面包店买来的面包。这两样东西都吃不出什么味道来,山羊肉粗糙得像牛皮一样,简直无法下咽。

那天晚上甘地很难过,做了一夜的噩梦。只要一闭上眼睛,就觉得好像有一只活山羊在他的肚子里苦苦地哀叫,吓得他全身冒冷汗。“啊!我吃了神所禁止的肉食。”这种深切的悔意,就像浓密的乌云一般在甘地心中翻腾着。

但是为了国家的前途,甘地又再度振作精神,顾不得什么噩梦不噩梦,继续吃肉。他的朋友更是为他预备了许多荤菜,看起来真是色香味俱全。至于他们聚餐的地方,已经不再是河边的僻处了,而是在餐厅里。经过厨师的精心烹制,餐厅里的羊肉自然比在河边吃的美味多了。

时间一久,甘地原先对羊所具有的怜悯之心也消失了。他在这一年中虽然吃羊肉的次数并不多。因为到餐厅吃肉要花不少钱,而他的零用钱并不多。

每次吃过肉后,回到家里便不想再吃饭,不明就里的母亲总是担心地问:“莫罕达斯,为什么不吃饭呢?你身体不舒服吗?”

甘地便胡乱扯个谎说:“没什么,我只是消化不良,不想吃东西。”

他知道自己在撒谎,而且是在向母亲撒谎。因此每次要吃肉时,他心里就会觉得很难过,万一让父母知道这件事,他们会多伤心啊!

他实在受不了这种内心的煎熬,有一天,他对这位朋友说:“从此以后我不再吃肉了。对父母撒谎比吃肉更可耻。”

下定决心后,不论谁劝他吃肉,他都不肯再吃。他的父母也一直不知道他的两个儿子一度成为肉食者。

令人羞愧的事

但除了吃肉之外,甘地还做错了两三件事。其中之一便是和叔叔的儿子同时染上了抽烟的毛病。事实上,甘地并不喜欢香烟的味道,他只是觉得吞云吐雾非常有趣,便想自己也尝试看看。

甘地的叔叔有这个嗜好,每次看见他抽烟,甘地便想学他的样子。可是他没有钱买烟,所以便把叔叔丢弃的烟头偷偷地捡起来抽。但烟蒂不是随时可以捡到,而且抽起来烟圈也不大,不能满足他的好奇心。因此,他便进入仆人的房间偷钱买烟,瞒着大人在暗地里吞云吐雾,非常好玩。

这样过了几个星期后,甘地听说有一种植物的梗,里面有许多小孔,可以当烟吸。于是他便立刻着手采集这种植物,把它晒干了抽,但这种东西的味道很苦,比买来的香烟差得多。

他虽然模仿大人抽烟,但摆在眼前的事实却令他无法忍受,他毕竟还是小孩子,必须躲着大人在背地里偷偷摸摸地抽,而且又身无分文,没有长辈的许可就不能做任何事。最后,他觉得非常厌烦,便决定去自杀!

但是怎样才能死去呢?他曾听人说过,曼陀罗的果实有剧毒,不论人或动物吃了都会马上死去。因此,他就到森林去寻找这种果实,很快就找到了。

果实虽然找到了,但是什么时间死去比较好呢?也许在傍晚时比较好吧!他决定在黄昏时前往曼迪尔寺祈祷,然后到寺院后面自杀。正当他拿起曼陀罗的果实准备放进嘴巴时,却犹豫起来了。他心想:“如果吃下曼陀罗的果实并不立刻就死,反而要受挣扎痛苦的罪,那该怎么办?何况再过几年我就成年了,那么多年都过来了,就剩这几年就受不了吗?”

产生这种念头时,他已经吞下了两三粒果实,经过一番考虑后,甘地终于决定放弃自杀的念头,而吞下的果实也没有对他的身体造成损害。

从那之后,他便不再捡烟头,也不再偷仆人的钱买烟了,甚至连想抽烟的念头都没有。抽烟有损健康,为什么有些人会嗜烟如命呢?这一点甘地实在想不通。

在甘地15岁那年,他还做了一件很不光彩的事。他向二哥借了25卢比。为了还这笔钱,他偷偷拿了二哥的纯金手镯,削下一点金屑去卖,把卖得的钱用来还债。可是债务虽然还清了,他的心情却更沉重了,因为不论在他醒着或睡着,都有一个声音在他心里响起:“啊,莫罕达斯,你又当了一次小偷。”因为受不了这种良心的谴责,甘地便到没人的地方大声咒骂自己,但他心里的痛苦并未消除一分一毫。

最后,甘地终于想到,如果不把这件事说出来,他的良心永远无法得到安宁。他准备一五一十地向父亲坦白,可是每次走到父亲面前时,却怎么也开不了口。

经过再三的考虑,他写了一封自白书给父亲,在信里他把犯过的错误全都说了出来,并在信末说:“我向神发誓,从今以后,绝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请父亲原谅我吧!”

这时,父亲正因旧病复发卧病在床,当甘地鼓足勇气把信交给他后,就坐在父亲床边,等待他老人家的责骂。

但事实并不如甘地所想,父亲看过信后,既没骂他,也没有惩罚他。甘地只看到父亲的眼泪簌簌而下,打湿了信纸,信上的字一个个变得模糊起来。接着,父亲闭眼沉思了一会儿,便把信撕了,这时,甘地也忍不住痛哭起来。

儿子干了这么多错事,父亲内心的失望和痛苦是可想而知的,可是,他却没有责备他一句。父亲用他慈祥的眼泪,涤净了他污浊的心灵。父亲的眼泪胜过千言万语的训诫,越发坚定他改过向善的决心。

记得印度教的圣歌里面,有一节这样的歌词:“被爱的箭射过的人,才能领会爱的力量是多么伟大。”

父亲正是用爱的箭射入甘地的心坎,让他体会到“爱的力量是多么伟大”。甘地下定决心,一定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光明磊落地活下去。

青年时代

对宗教的认识

甘地生长在一个虔诚的信仰印度教的家庭,但是他却不喜欢到街上的寺院去膜拜,因为他不喜欢神庙里的灯火辉煌和喧哗热闹,而且寺庙里也有一些怪诞不经的僧侣,更令甘地觉得索然无味。

何况,他在寺院中所无法得到的东西,却可以从他的保姆那里得到。甘地现在还记得,她一直很疼爱他。她知道他一向胆小怕鬼,便对他说:“莫罕达斯,你只要一直诵念‘罗摩那摩’,一切邪恶的魔鬼听到这个名字,就会逃得无影无踪的。”

甘地对保姆的话深信不疑,每当他害怕的不停打哆嗦时,便立刻念诵“罗摩那摩”。正是因为这个善良的女人撒下了一粒种子,所以“罗摩那摩”对于甘地一直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子。

甘地有一位信仰虔诚的堂兄,当甘地还在波尔班达居住时,这位堂兄经常教他如何诵读《罗摩衍那》。每天洗过澡后,大家便围在一起朗诵这长而美妙的诗篇。当时,躺在病床上的父亲也静静地倾听他们的琅琅读诗声。

自从移居到拉奇科特后,耆那教僧侣偶尔也会到他家来探视他的父亲,与父亲谈论有关“宗教信仰”的问题。从他们的谈话中,甘地深切地体会到除了印度教之外,也应该尊重别人的宗教信仰。

虽然他主张尊重所有的宗教,但只有基督教是个例外。他对它怀有一种厌恶,这是有原因的。在他读中学时,有一天,一位基督教的传教士到拉奇科特来传教,他站在甘地学校门口对来往的人说:“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等所信奉的神都是邪恶的神,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耶稣基督才是真正的神……”

他为了传播自己的教义而不择手段,任意诋毁其他宗教,使甘地非常反感,更可笑的是,听了传教士的话以后,竟有一些著名的印度教徒放弃了自己的信仰,改信基督教。最令人气恼的是一旦受洗以后,这些改变信仰的人,就得吃牛肉和饮酒,还得改换服装,以后出门就得穿上西服,戴上礼帽,以为这样就能和英国人完全平等了。更可气的是,这些人还反过来帮着英国佬欺压自己的同胞,毁谤自己的祖国和自己过去信奉的印度教。

甘地想,如果一种宗教强迫人吃肉、喝酒、易服,这还配称为宗教吗?因此他对基督教毫无好感。

他看过父亲的一本书,谈到上帝创造万物和其他诸如此类的事情。但是这本书给他的印象不深,反使他多少有些倾向于无神论。因为在他心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想法:一切行为、事物的基础,都应该建立在道德之上,以道德为中心,才是最重要、最可贵的信仰。

这种信念一直是他所追求的目标,而且,随着年龄渐长,这个想法也更强烈。

留学风波

中学毕业后,由于叔叔与哥哥的鼓励,甘地继续进入大学深造。这时父亲已经去世了。拉奇科特附近的八万纳伽和孟买都有大学,最后他选择了学费较低的八万纳伽的萨玛尔达斯学院。

学期一开始,甘地就遇到了一个难题:教授讲话的方言太重,他一句也不懂。虽然他们都是第一流的教授,学识渊博、教法新颖,但像甘地这种乡下来的学生却一句也听不懂。

糊里糊涂地过了一个学期,到放暑假时,甘地又回到拉奇科特来。

甘地家里有一个老朋友和顾问,名叫马福济·达维。碰巧有一次他到甘地家来拜访,便问起甘地在学校读书的情形。“莫罕达斯也在萨玛尔达斯学院读书吗?那所大学相当不错哩!”他想了一想又说,“也许你们都希望莫罕达斯能继承父志,担任首相。可是时代不同了,即使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也许只不过是中等收入的薪水阶层罢了。我的儿子柯华尔朗正在英国留学,你们为什么不把莫罕达斯也送出去读书呢?外国的学费和生活费固然是贵一些,可是如果能在英国大学的法律系毕业的话,将来做首相一定很有希望。”

接着,老人又很有自信问甘地:“莫罕达斯,你想不想到英国留学?”“当然想去啊!”甘地高兴得几乎跳起来了。那时他正因为萨玛尔达斯学院的功课烦恼,要是能去英国读书,就不用考虑这些令人烦恼的问题了。因此他便得意忘形地说:“啊,我要到英国攻读医学,送我去,快点送我去吧。”“不,莫罕达斯,父亲不希望你学医,记得父亲生前常说‘印度教的教徒绝对不能做解剖身体的工作’,难道你忘记了吗?”

母亲也说:“你父亲希望你将来成为律师。”

甘地听了这席话,便打消学医的念头,决心遵从父亲的遗训,攻读法律。

老人告辞后,母亲和大哥仍继续讨论这件事,大哥想的是怎么替甘地筹措旅费,母亲想的是甘地还未满18岁,却要只身前往异国,她实在不放心,因此,母亲说:“我们家族内,目前只有叔叔年纪最长。你应该先听听他的意见。”

于是甘地就去见叔叔,把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他。叔叔略作考虑之后说:“我跟你父亲差不多一样大,我想我的时间也不多了。你们年轻人的事,我实在说不好。不过,我也认识几个留学英国的律师,他们到了国外后,就忘了自己的的出身,完全以英国人自居,骄傲得不得了。对于这一点我非常生气。至于你去英国这件事,我也不反对,只要你母亲答应,那你就去吧。”

甘地把这番话转告给母亲后,母亲也不同意他到英国留学了。母亲不知道从哪里听到的谣言,说有个人去英国留学回来后,整个就变成了一个流氓,整日里就知道吃肉喝酒。母亲担心地对他说:“我并非不想让你去留学,只是担心你年纪太小,经不住诱惑而变坏。”

要是母亲不答应,那么他留学英国的美梦就成为泡影了。于是他恳求母亲:“妈妈!你相信我,我发誓绝不做令您蒙羞的事,请您答应让我去留学吧!”“莫罕达斯,我当然相信你,可是你一个人去那么远的地方,万一发生了什么事,身边也没有人照顾,那可怎么办呢?要不我们去问问斯瓦密先生,看看他怎么说?”

斯瓦密先生也是甘地家的老朋友,他明白他们的来意后,便拍拍甘地的肩膀说:“要想将来有所作为,的确应该到英国去深造,多见识一些。不过既然你母亲担心,你就应该在神前发誓,到英国后绝不吃肉喝酒。”

甘地听从斯瓦密的话,在神前立下誓言,母亲这才答应让他出国。

甘地把妻子和刚出生不久的孩子留在家里,辞别母亲和哥哥后,便高高兴兴地到孟买,准备在孟买搭乘开往英国的汽船。可是到达孟买后,有一位受家里人嘱托来照应甘地的朋友说,印度洋在六七月间风浪最大,要他等到11月再走。这个朋友还说,最近就有一艘轮船遇到暴风而沉没了。因此甘地只好把出国的日程延后,重新回到拉奇科特来。

当他回到拉奇科特时,正有一场很大的骚动在等待着他。前面已经说过,在印度的四大阶级中,甘地家是属于吠舍阶级。可是吠舍阶级的人正在召开会议,讨论怎样阻止他赴英留学。

他们发出通知,把甘地叫了去,拉奇科特当地的吠舍阶级长老对他说:“我们一致反对你赴英留学。因为我们的宗教禁止航海远行。而且外国人的生活习惯和我们不同,到了那里,难免会入乡随俗,跟着他们喝酒吃肉,这是违反印度教戒律的行为,所以,你必须打消留学的念头。”

听了长老的话,甘地立刻提出辩解说:“我并不认为到英国去是违背了我们的宗教。我到那里是为了求学深造。而且我已庄严地发过誓,绝不做违反戒律的事。我相信我能信守誓言。先父有个朋友,是个很有学问的婆罗门,他并不反对我去英国,而且我的家人也都准许我出国留学。”

不管甘地怎么解释或保证,阶级会议始终坚持不准他出国求学。但是甘地留学的决心却丝毫没有动摇。

长老看甘地不肯屈从会议的决定,便以阶级会议的名义宣布了一项命令:“从今天起,莫罕达斯·甘地就不是本种姓的人了。谁要是帮助他或到码头去给他送行,就得缴纳一卢比四安那的罚款。”

当时,在阶级制度严明的印度,一个人一旦被所属的阶级放逐,后果是非常可怜的。可是甘地一点也不害怕。他的哥哥也很坚定,写信鼓励他说:“不管长老的态度怎么样,你都要坚定意志,到英国去继续深造。”

等到这场风波平息以后,不知不觉已是9月了,这时,印度洋的风浪逐渐平静,正是航行的好季节。甘地收到汽船起航的通知,便动身前往孟买。在那里,大哥的朋友已把一切事情都安排妥当,并安排他和律师特立安巴克莱·马兹慕达先生同舱。

1887年9月4日,甘地搭乘的汽船乘风破浪地开往英国,那时,他还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18岁青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