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功法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11 13:12:33

点击下载

作者:吕立江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推拿功法学

推拿功法学试读:

前言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适应新形势下我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需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教材办”)、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总结全国中医药行业历版教材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建设的经验,制定了“‘十三五’中医药教材改革工作方案”和“‘十三五’中医药行业本科规划教材建设工作总体方案”,全面组织和规划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鉴于由全国中医药行业主管部门主持编写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目前已出版九版,为体现其系统性和传承性,本套教材在中国中医药教育史上称为第十版。

本套教材规划过程中,教材办认真听取了教育部中医学、中药学等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专家的意见,结合中医药教育教学一线教师的反馈意见,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管理,在新世纪以来三版优秀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正本清源,突出中医药特色,弘扬中医药优势,优化知识结构,做好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衔接”的建设目标,旨在适应新时期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和教学手段变革的需要,彰显现代中医药教育理念,在继承中创新,在发展中提高,打造符合中医药教育教学规律的经典教材。

本套教材建设过程中,教材办还聘请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三个专业德高望重的专家组成编审专家组,请他们参与主编确定,列席编写会议和定稿会议,对编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参加教材间内容统筹、审读稿件等。

本套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中医经典地位

针对中医药人才成长的规律,正本清源,突出中医思维方式,体现中医药学科的人文特色和“读经典,做临床”的实践特点,突出中医理论在中医药教育教学和实践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与执业中医(药)师资格考试、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工作对接,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2.精选编写队伍,汇集权威专家智慧

主编遴选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经过院校推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评审、编审专家组认可后确定,确保公开、公平、公正。编委优先吸纳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和一线优秀教师,集中了全国范围内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权威专家,确保了编写队伍的水平,体现了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的整体优势。

3.突出精品意识.完善学科知识体系

结合教学实践环节的反馈意见,精心组织编写队伍进行编写大纲和样稿的讨论,要求每门教材立足专业需求,在保持内容稳定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基础上,根据其在整个中医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学生知识结构和课程开设时间,突出本学科的教学重点,努力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临床的关系。

4.尝试形式创新.注重实践技能培养

为提升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配合高等中医药院校数字化教学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中医药教学改革,本套教材在传承历版教材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主体框架的基础上,将数字化作为重点建设目标,在中医药行业教育云平台的总体构架下,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广阔的互动空间。

本套教材的建设,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的指导与大力支持,凝聚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集体智慧,体现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齐心协力、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代表了全国中医药行业为“十三五”期间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所做的共同努力,谨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致以衷心的感谢!希望本套教材的出版,能够对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教学的发展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所有组织者与编写者竭尽心智,精益求精,本套教材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敬请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广大师生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今后修订和提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6月

编写说明

本教材是根据国务院《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教研〔2014〕2号)的精神,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宏观指导下,以全面提高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质量、积极与医疗卫生实践接轨、为临床服务为目标,依据中医药行业人才培养规律和实际需求,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建设的,旨在正本清源,突出中医思维方式,体现中医药学科的人文特色和“读经典,做临床”的实践特点。《推拿功法学》是针灸推拿学专业必修主干课程之一。本教材为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组织编写的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推拿功法学》《推拿手法学》《推拿治疗学》是针灸推拿专业推拿方向的三大主干课程,而《推拿功法学》则是进一步学习《推拿手法学》《推拿治疗学》的基础,并为日后从事推拿临床打下基础。

本教材由全国19所高等中医药院校长期从事推拿功法教学的专家组成编委会,根据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和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对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编写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教材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体现最新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教材改革成果;以提高教材质量为核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精品战略,强化质量意识;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为指导,突出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与适用性来编写的。编写前,编委会认真研究了以前协编的《推拿功法学》教材的特点,并根据当前推拿功法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教材体例进行适当调整,结合推拿功法现代科研取得的较为成熟的成果,增加了新功法的内容,尤其是强调推拿功法在推拿临床中的应用,将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使教材内容有所创新和突破。

全书分上、中、下三篇及附篇。上篇为基础篇,内容包括功法概论、推拿功法学的历史沿革、推拿功法学的基本理论、推拿功法学的基础知识、推拿功法常用术语与常用练功穴窍及推拿功法对人体的生物学效应6章内容;中篇为功法篇,内容包括易筋经、少林内功、推拿器械练功及其他功法,重点介绍了易筋经与少林内功的特点与习练步骤,使学生能够得到重点操练与熟练掌握,以提高功法锻炼的基本技能;下篇为应用篇,主要介绍功法应用概论及常见疾病的临床应用。附篇为古代文献选读,供学习时参考使用。

本教材第一章由吕立江负责编写,第二章由吕立江、齐凤军、雷龙鸣负责编写,第三章由吴中秋、林丽莉编写,第四章由吕立江、井夫杰、吴云川负责编写,第五章由吕立江、刘俊昌负责编写,第六章由姚斐、王晓东负责编写,第七章由吕立江、李冬梅负责编写,第八章由吕立江、郭现辉负责编写,第九章由王继红负责编写,第十章由吕立江、彭亮、张友健、谭亚芹负责编写,第十一章由吕立江、刘玉超、王晓东负责编写,第十二章由刘玉超、王晓东、张欣、房纬、曹锐负责编写。附篇由姚斐、王晓东负责编写。

本教材数字化工作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支持下,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资助展开的。该项目(编号:GJYJS16049)由吕立江、姚斐负责,编委会各成员负责各自编写章节的数字化教材内容。

本教材适用于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等专业的教学使用;同时根据各院校专业课程设置的差异,也可供中医、骨伤等专业的教学使用。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得到浙江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大力支持,书中的功法图片除由浙江中医药大学吕立江与吴勇韬摄影师拍摄外,还有陆森伟、周海旺、张海文协助拍摄,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和限于水平原因,书中难免存在不足和疏漏之处,敬请各院校师生在使用本教材的过程中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今后修订完善。《推拿功法学》编委会2016年5月上篇基础篇第一章 概论

学习提要:

掌握推拿功法学的基本概念,理解推拿功法学是推拿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领会推拿功法学的内在特点;熟悉推拿功法与推拿手法的关系,明确推拿功法是学习推拿手法的基础;了解推拿功法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并懂得学习功法的方法与意义。第一节 推拿功法学的基本概念

推拿功法学是推拿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研究推拿功法的锻炼原则、操作方法、作用原理和临床应用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推拿功法中的“功”指功夫,通过各种特定的锻炼方法,使技能得以提高。这种功夫主要由功底、功时、功力等要素组成。功底是一个人的悟性与练功素质;功时是指练功时间的累积;功力是练功的效果。“法”为练习方法与法则,主要有徒手练功法、器械练功法、武术练功法及医疗练功法等,重点讲述能增强推拿专业人员指力、臂力、腰力及腿力等练功方法,掌握这些方法并注重意、气及力的转换,以内蓄功夫积聚霸力,从而达到内劲外壮的目的。

推拿功法学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应用传统功法,以提高推拿临床医生的素质和体质,增强其临床运用手法的功力、耐力和巧力,充分发挥推拿的疗效,并通过自身长期的功法锻炼,以积蓄内劲,激发体内潜能。推拿治疗疾病是以手法为主要手段,这就要求推拿专业人员必须具备充沛的精力、强健的体魄、深厚的功夫、灵活的肢体、灵敏的指感、持久的体力和耐力,这些就是推拿功法训练的目的所在。同时,推拿功法还具有强身健体、防病保健、功能康复的作用,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根据不同疾病的需要练习推拿功法,可以恢复体能和功能,从而达到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目的。第二节 推拿功法的特点

推拿功法学中的功法都属传统功法的范畴,它具备以下特点:一、内外兼修,由外及内“修内”本义是“修心”,炼丹家在主张修炼形神与内丹的同时,也十分强调提高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这里将“修内”引申为人体内在的脏腑、气血、经络及精气神等;而“修外”,则引申为人体外在的皮毛、肌肉及筋骨等。内外兼修是指在推拿功法的锻炼过程中注重对内在脏腑、气血、经络、精气神和外在皮肉、筋骨兼顾修炼的锻炼方法,即所谓“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初学推拿手法者,尤其是年轻气盛者,自觉体力强壮,但在实际操作时,却发现手法的持久力较差,手法的柔韧度不够,肢体关节的灵活性不高,操作时精气神不够专注。所以,推拿功法采用由外及内的训练方法,即开始阶段以皮肉、筋骨的功法锻炼为主,逐步过渡到与内在脏腑、气血、经络、精气神相结合的功法锻炼,以培养初学推拿手法者由外及内的修炼功夫,最后达到内外兼修的目的。二、动静结合,以动致静

功法的动静结合,一方面是指在练功方式上强调静功与动功的密切结合,另一方面是指在练动功时要掌握“动中有静”,在练静功时要体验“静中有动”。动,指形体外部和体内“气”(感觉)的运动,前者可视为“外动”,而后者可视为“内动”。静,指形体与精神的宁静,前者可视为“外静”,后者可视为“内静”。动与静是相对的,静功主要是指锻炼身体内部,没有肢体活动、肌肉骨骼的锻炼。动功有不少肢体活动及肌肉骨骼的锻炼,既有利于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又有利于入静。对于初练者,肢体动作的动功有助于集中注意力,通过动而达到静是初学者常用的方法。静功的静不是绝对的静,虽然没有形体的动作,但气血在大脑高度入静状态下按它本身的规律运行,它的种种微妙变化,都是动功所不能体会到的。没有形体动作,更能一心一意。入静的程度越深,机体的感受能力和反应能力就越敏锐,这是更高级的功法状态。在这种功法状态下,人体自身内在潜能的激发逐步提高。同时,静还要求锻炼的环境安静,即没有各种外界干扰因素,所以动静结合是推拿功法的最基本特点。

在推拿功法的锻炼过程中,强调四肢筋骨的运动采用动中求静、以动致静的锻炼方法,即保持肢体外在运动形式;同时又运用了意念的入静和呼吸的调节,力求精神专注,进而调节内在脏腑的功能,促进气血的运行。三、练力重气,形神合一

推拿功法的很多动作看似以锻炼力量为主,然而实质是通过锻炼调节内在意与气,从而达到内劲的积蓄。练内劲者要注重意和气的锻炼,而不是表面的力量锻炼,具有“练力重气”之特征。而形指形体,是以肌肉、筋骨、脏腑、血脉等组织器官为结构基础;所谓神,是以情志、意识、思维为特点的精神活动,以及生命活动的全部外在表现。神本于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形神合一”构成了人的生命,神是生命的主宰。神以形为物质基础,“形具”才能“神生”,“形神合一”的生命观为推拿功法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本质上看,推拿功法锻炼不外“养神”与“炼形”两大部分,即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功法通过形体、呼吸和意念三个主要环节,对练功者的神志、脏腑进行锻炼。守神而全形,就是从“调神”入手,保护和增强心理健康及形体健康,达到调神和强身的统一。形体的运动与锻炼也是为了全神,形盛则神旺,形衰则神衰。四、意气合练,强调内劲

意,即意念、意境。“意”的领悟是锻炼推拿功法的关键,锻炼时做到意念集中而不呆滞,意念能随形体动作的变化而变化,通过动作变化引导气的运行,做到意随形走,意气相随。如易筋经的“出爪亮翅势”,在出掌外推时,先意想轻推窗户,用力外推时意想有排山之势;松腕、屈肘、收臂时,意想海水缓缓退潮。通过如此反复练习,反复引导,达到“形随意转,意随心动”的境界。推拿功法锻炼时,要逐步领悟动作的意境,尽可能排除不利于身体健康的情绪,创造一个美好的内环境。如各功法的起始动作,都是通过简单的肢体动作配合呼吸,调整意念,集中思想,排除杂念,达到心静形松。气,指练功时对呼吸的锻炼,也称调息。即习练者有意识地注意呼吸调整,不断体会、掌握、运用与自己身体状况或动作变换相适应的呼吸方法。意的境界,气的和顺,意气合练,才能增添功夫,这也是与其他运动锻炼相区别之处。

内劲是由身体内部积蓄的一种内力,而不是通过单纯的伸拳踢腿所发出的外在劲力。推拿功法常把内劲蓄积于下丹田,认为是内气通过经络路径来外显的劲力,如少林内功的明劲可以简单体会为以下丹田为中心的躯体发力,太极推手的暗劲化劲则不那么简单,可以体会是由全身各系统同时参与的劲力发放,而不是单纯的骨骼肌肉系统。所以,推拿功法强调内劲是指练习者能懂得驾驭内气在体内的运行,并通过运气达到气催形、形气结合、内外兼修的效果。这种内劲的产生,可以说是人体功能态的最好发挥,其不仅有益自身的生命功能,更可以在对他人进行推拿手法治疗时产生积极的康复作用。五、自我锻炼,贵在坚持

坚持推拿功法的自我锻炼是十分重要的,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学习推拿功法的基本理论,研读一些有关导引、吐纳、养生的古代文献,熟悉一些推拿功法常用的研究方法,对学习推拿功法很有裨益;另一方面要身体力行,坚持不懈地锻炼,而不能一曝十寒、半途而废。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有恒心,功到自然成。5分钟的站桩,谁都可以站;连续1个月的站桩,多数人可以坚持;连续一年的站桩,则并非很多人可以做到。所以,推拿功法锻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持之以恒,才能见效,即使走上工作岗位,也应坚持锻炼。在推拿临床实践中,如能根据治疗需要,将一些推拿功法应用到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中,必将进一步加深对推拿功法的认识。第三节 推拿功法与推拿手法的关系

推拿功法是学习推拿手法的基础,两者关系十分密切,甚至在临床应用中相互配合,融为一体。在古代,二者不分主次,导引、按合而为用。“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黄帝内经》)。古时把“导引”“按”作为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反映出导引与按不分家,这种情况一直延至宋代。唐·孙思邈《千金要方》中记载“导引按摩”的方法,如“老子按摩法”“天竺国按摩法”,都说明手法和功法在古代被广泛综合地应用于治病和强身之中。

直到宋代,手法与功法作为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而各自发展,形成两门学科,但作为推拿医生,需将手法与功法有机地结合应用。历代推拿名家都有一个共同观念,即推拿医生必须要有内劲外壮的身体,方能行推拿之事。因此,推拿医生广泛地采用传统功法如易筋经、少林内功、五禽戏等作为“身心并练”的主要功法。值得一提的是,像内功推拿派、崂山点穴派等推拿医生,不仅将功法作为自己的锻炼方法,而且将功法与推拿手法结合起来应用于临床实践,并指导患者练功以达到康复疾病的目的。

对于推拿初学者而言,功法的学习和锻炼尤为重要,学好功法能够为手法学习打下坚实的体能、力量和身体平衡协调等基础。没有深厚的功法锻炼功夫,就不能很好地应用持久、有力、均匀、柔和,达到深透的手法。如少林内功中“前推八匹马”“倒拉九头牛”等动作的训练,可明显增强练功者的肌肉力量,这将有助于振法、抖法等手法的学习;通过较长时间练习易筋经“三盘落地”“卧虎扑食”动作可以增强肌肉的耐力,这是保持手法持久性和连贯性的基础;而站桩功、八段锦等功法的锻炼,则是通过锻炼内气,使气到意到、意到力到,做到用力不僵、不顶、不脱、不拙,关节灵活适度,身体平衡协调,是保持手法均匀和缓、刚柔相济、舒适柔和的基础。所以说,功法是手法的基础。可见,推拿功法所锻炼的功力直接影响着推拿手法的疗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练好功法,方能更好地发挥推拿手法的作用。

然而,长期的推拿手法训练,也能增强医生体能,使其功力不会退化。按照练功姿势练习手法,或临床治疗保持练功的架势及其与手法相对应的身法、步法,如法、推法、揉法、按法等许多手法的临床操作,均要求在一定的裆势下进行,功法与手法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可使推拿医生的手法技术日渐娴熟,达到临床治疗的基本要求。第四节 推拿功法学的内容、任务与研究范围

推拿功法学是推拿手法学与推拿治疗学的主要基础课程。推拿功法学的主要内容由基础篇、功法篇、应用篇及附篇组成。基础篇主要介绍推拿功法学的基本概念、历史沿革、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功法分类与功法的作用、锻炼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首先阐明什么是推拿功法学,功法中功夫的含义,以及推拿功法学的内涵与外延、形成过程、在推拿专业中的重要地位及发展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推拿功法的重要性及功法的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发展,以激发他们对功法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功法篇主要介绍易筋经、少林内功、站桩功、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和保健功等功法,重点介绍易筋经与少林内功的锻炼方法、功法的基本作用等,并选择行之有效的其他功法,以强身健体、疏通经络、防治疾病。应用篇主要将推拿功法与临床、康复、治疗相结合,应用功法练习以维持或恢复机体的生理功能或代偿功能,指导临床实践。推拿功法“动静结合”的治疗原则,也是治疗骨关节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尤其是在损伤后遗症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各种慢性疾病如脊椎退行性疾病、骨关节疾病、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症、哮喘、失眠等的康复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正确掌握和运用推拿功法,可以发挥患者主观能动性,调动医患各自的积极因素,以加速疾病的康复。附篇主要为文献选读,供学习时参考之用。

推拿功法学的主要任务与研究范围是通过本课程的功法理论学习及功法锻炼,使学生掌握推拿功法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锻炼方法,增强内力与体能,为推拿手法的学习与临床治疗打下坚实的基础;并能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推拿功法的特征和对人体作用的原理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进一步明确和界定推拿功法的范畴和主要应用范围,用现代通用语言来构建推拿功法学的理论体系,从而使推拿功法训练逐步达到规范、定量、可控的要求。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多学科参与的研究工作。首先要继承传统理论,确立发展方向。推拿功法学的理论来源于中医基本理论、导引功法和长期的临床医疗实践,诸如“阴阳平衡”“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天人相应”“整体观念”“辨证施功”等中医理论应全面掌握,深刻领悟,并指导练功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现代特征的身心疾病越来越多,而对于其康复治疗却是现代医学的一个难题,这些方面恰恰是传统功法的优势所在。长期以来,功法锻炼一直是中医养生、康复治疗的重要手段。推拿功法学应该主动适应现代康复医学的发展,使功法最终成为现代康复医学中一种重要的手段。其次,应立足学科交叉,不断有所创新。近年来,现代科学的新技术、新方法逐渐被应用到生物学、心理学、行为医学、运动医学、康复医学、脑科学等学科中,生命科学得到空前的发展。而推拿功法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因而一切关于人体科学乃至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同时,中医学、养生学、武术、气功等学科中也有许多可以汲取的内容。总之,推拿功法学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学科交叉内容成为其自身发展的先决条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汲取新的营养,并且不断构建完整的学科体系,才能使这个学科始终充满活力。最后要客观评价疗效,开展科学研究。由于现代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疾病的诊断方法越来越多,疗效判定也越来越客观,这对于评价一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水平是十分重要的。在进行推拿功法学的科学研究时,应尽可能地吸收这些方法为我所用,以便得出更加客观可靠、重复性强、应用面广的结果。但同时也要认识到,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传统的功法研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这正是我们现代功法科研工作者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第五节 推拿功法学的学习方法与意义

学习推拿功法不但需要系统的理论知识,而且需要长期的功法锻炼及反复体悟,要有一定的恒心和毅力。在功法锻炼过程中,需要老师的正确指导。学练推拿功法,古今练功家都强调“悟性”的重要性,悟性其实指的是人们在练功过程中对功法的感悟与间接思维方式。这种悟性在练功中确实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并非是唯一要求。功法练习的理论来自于练功实践,是对练功者身心体验和境界的描述、分析与总结。如果学习功法理论而没有自身的功法锻炼基础,那么对其理论的把握只能停留在空洞的字句和概念上。只有具备了实际的练功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功法理论的内涵所在。脱离了练功实践的理论,即使感悟了也只是“口头”上的。因此,不仅要有好的悟性,还要坚持不懈地练功实践。

练功是一项艰苦而长期的锻炼过程,非一日之功。因为功夫是随着练功时间的积累而逐步凸显出来的,应该具有只顾攀登,莫问山高的精神,才能使功夫由小到大,由微至著,做到功到自然成。如果停停练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者朝三暮四,盲目改换功法;或者异想天开,追求所谓的神功异术,那么即使有再好的悟性也练不成功夫、收不到练功效果。只有循序渐进,长期坚持,反复体会,将功法、手法与临床相结合,才能达到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首先,推拿功法锻炼者应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学习功法的基本理论,以加深对功法功理的理解。其次,功法练习者需要与手法练习相结合。推拿练功有助于推拿手法持久力、耐力的提高,通过功法练习,可以提高上肢的臂力及腰腿部的力量,同时改善人体动作的协调性及各关节的灵活性,使手法蕴涵内力与内气,并逐渐将功法贯穿于推拿手法应用的始终,同时手法应用对医生强身健体也有裨益。再次,功法练习与临床诊疗相结合。很多慢性疾病手法治疗的远期疗效并不理想,而若医生指导患者进行推拿功法锻炼,既能达到巩固手法的治疗效果,又能防止疾病复发。

学习推拿功法的意义在于其可促进手法的练习,并提高临床疗效。推拿以手法作为治疗手段,从而达到对患者身体状态有效调节的目的。推拿功法锻炼的好坏直接影响推拿手法的优劣,从而导致推拿临床疗效的差异。如推拿功法中,少林内功着重腰背、下肢的霸力和上肢的力量锻炼;易筋经动作姿势刚劲有力,将力与形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可以增加持久性用力和静止性用力,经过长期的锻炼,能使练习者的身体强健、力量增长,达到手法的基本要求。以静为主的锻炼功法,如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等,以养内气为主,强调“精、气、神”的训练,使“意、气、力”专注、筋骨柔顺,可以培养学生对内气、内力的体会与感受,学会怎样控制力的大小、方向、角度等,有利于手法做到“持久、有力、均匀、柔和,达到深透”,从而实现“手随心转,法从手出”的效果。【思考题】

1.简述推拿功法学的基本概念。

2.如何理解推拿功法学是推拿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

3.推拿功法有哪些特点?

4.如何理解推拿功法学与推拿手法学的关系?

5.如何正确掌握推拿功法学的学习方法?第二章推拿功法学的历史沿革

学习提要:

通过本章学习功法发展的历史过程,掌握推拿功法学的历史沿革,熟悉推拿功法的主要历史人物及著作,理解“导引”与推拿功法的关系,了解推拿功法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第一节 推拿功法的起源

推拿功法的起源是远古人根据当时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在采集和渔猎生活中,受行走、跑步、跳跃、投掷、攀登、游水、角斗等生产与生活技能的启发,或为了丰富生活而进行的各种舞蹈动作,或为缓解身体病痛进行的自我保健按摩。这些生活中的跑跳、为了争夺领地的搏斗,或舞蹈娱乐,或按摩疗伤的古老方法,逐渐演变为自觉的、有意识的身心锻炼功法。据考证,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至公元前2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有历史文物证实,舞蹈是当时的一种比较流行的锻炼方法。一、来源于生活

远古人在劳动过程中体会到,劳作时身体会发热,呼吸加深加快;休息时,随着呼吸的平稳,身体便觉凉爽。这种简单的劳作和静息方式,就是推拿功法动功和静功两种基本形式的起源。古人为了生存而总结出“吐纳”“导引”等方法,都是推拿功法的古老自我保健活动的方法。二、古代的角斗

远古人为了生存,力搏猛兽;为了争夺食物与地盘,而有群体之间的角斗;为了性别之间的情感,而有个体之间的搏斗。这些角斗的技能成为后期功法动作的雏形(图2-1),同时也演变成后期统治阶级取乐的主要表演项目。图2-1 远古角斗三、古代的舞蹈

远在3000多年前,殷商甲骨文中就有象形文字(图2-2)。今天汉字的“舞”字,是一个人两手拿着牛尾巴的形象,这表明了古代舞蹈的原始形态。在远古时代还没有发明鼓和乐器,是用石击出节奏,狩猎者们披着各种兽皮,或头插羽翎,踏着强烈的节奏,模拟各种鸟兽生动的形象而舞蹈。这样的舞蹈古朴、简单,有较强的象形性和聚集性,动作彪悍,情绪激越,富有朴素气势,用来强身健体。如新石器时代,舞蹈彩陶盆为马家窑文化的艺术珍品,1973年出土于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墓葬中。其舞蹈纹共分三组,每组有舞蹈者五人,手拉着手,踏歌而舞,面向一致。他们头上有发辫状饰物,身下也有飘动的饰物,似是裙摆。人物头饰与下部饰物分别向左右两边飘起,增添了舞蹈的动感。每组外侧两人的外侧手臂均画出两根线条,好像是为了表现空着的两臂,舞蹈动作较大和摆动频繁。彩陶盆用细泥红陶制成,大口微敛,卷唇鼓腹,下腹内收成小平底,口沿及外壁上部采用了一些简单的线条装饰,作为主要装饰的舞蹈纹在内壁上部,反映了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的舞蹈(图2-3)。另有一件彩陶罐上,有一彩绘浮塑人,二目微闭,口形近圆,微向前翻,腹部隆起,双手张开,放在腹部两旁,两膝微屈,双脚分开,略比肩宽。经有关专家考证,该文物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练功人像是古人服气吐纳的一种姿势(图2-4)。图2-2 象形文字图2-3 彩陶盆图2-4 彩陶罐四、仿生舞蹈的演变

远古人在长期劳动实践中,在原有的新石器时代舞蹈基础上,不断模仿动物的一些简单动作,如“熊经鸟伸、饿虎扑食”等,逐渐演变成功法的雏形。这种原始的功法形式在远古的舞蹈中得到保留。据《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昔阴康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舞以宣导之。”可见,我国功法最早是以仿生舞蹈的形式出现的。这种“舞”的基本作用是宣达腠理,通利关节,适用于风寒湿所致的各种病证。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历代人们的不断实践,早期的原始功法形式逐渐演变为“挢引案杌”,独立地用于医疗保健。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上古名医俞跗擅长应用挢引、案杌疗法。俞跗是黄帝时的名将,说明功法最晚在黄帝时代就已经成为完全独立的医疗保健手段(图2-5)。图2-5 石刻远古舞蹈人第二节 历代推拿功法的发展一、先秦时期的功法(一)发展概要

先秦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对健康长寿有了刻意的追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因而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学术高潮。医家如扁鹊,道家如老庄,儒家如孔孟,杂家如吕不韦等对于导引吐纳、强身祛病皆有论述,使推拿功法的理论水平得到了提高,功法的“坐忘法”“吐纳法”等大量实践活动受到各方面的重视。此期的养生思想与方法为推拿功法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方法学基础,尤其是其中的精气神兼养、“天人合一”与“顺应自然”等养生思想对后世功法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但此期的推拿功法无论是理论还是方法均是萌芽阶段。(二)发展主要内容

1.《周易》与八卦 据传,《周易》为周文王所著,其易卦最基本的要素为阴阳概念,而阴阳概念包括阴阳的性质和状态两层含义,如艮卦所载内容是内视法的萌芽,反映出殷周时期静功养生的一个侧面。《艮·卦辞》说:“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艮,训诂为止,意为注视;艮背,即返观。艮卦之意旨在阐发用返观内照之法来防止动欲。这一思想,直接影响到后世功法意念引导法的形成与发展。《周易》在认识生命运动规律方面,强调天人谐调、动静结合,以此顺应阴阳二气变化的性命之理,后世功法养生理论因此被深深烙上中国古代哲学的印记。

2.老子与《道德经》相传《道德经》为春秋时期的老子所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老子曾做过周朝的史官,相传他“修道而养寿”,活了二百多岁,“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亦即《道德经》。书中除“虚其心,实其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致虚极,守静笃”及“专心致柔能婴儿乎”等具一定哲学观点外,对功法亦有指导意义。其自然无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与贵柔尚弱等养生主张为后世功法养生家所重视(图2-6,图2-7)。图2-6 老子图2-7 道德经

3.庄子与坐忘功法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法自然”观,著《庄子》一书,提出静以养神、以正其形的主张,明确地将养生功法具体分为“养神”与“养形”两个方面。书中除介绍“坐忘”这一静养方法外,对“导引、行气”亦有记载。导引,简称为“引”,是当时动功一类的总称,包括按等保健功法。行气是当时静功一类的总称,包括服气、食气等法。据《庄子·刻意》记述:“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事,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所谓吹呴呼吸、吐故纳新,是导引中的调息锻炼;熊经鸟伸则是导引中的调身锻炼。说明当时导引术主要由呼吸运动和仿生运动组成。行气,是专讲调息凝神的功夫。再者,老庄的“抱一守中”“坐忘心斋”的修道功夫,为静功内养开创了先河。

4.孔子与儒家功法 孔子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儒家功法强调静坐,孔子向颜回介绍了“心斋”之说:“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于干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颜回则向孔子报告了自己坐忘的体会:“回坐忘矣。仲尼鹫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这种静坐时松垂身体,思想单一,好像离开自己的形体,不知自己的知觉,好似与宇宙浑然一体,是静坐之高深境界。所以郭沫若在《静坐的功夫》短文中指出:“静坐这项功夫……当溯源于颜回……颜回坐忘之说,这怕是我国静坐的起始。”

5.《黄帝内经》的理论贡献 该书全面地对先秦诸子的养生思想与实践进行了总结,首次站在医学的角度阐述功法的祛病养生问题。书中以“气”这个共同的物质基础来阐明人体的生理活动、精神意识、病理变化、临床诊断、针药治疗等,从而说明了气是人体生命的根源。它以气为总纲,根据其分布部位及作用的不同,命名了80余种气,广泛论述了这些气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为功法练气打下了理论基础。《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其中“呼吸精气”即是呼吸的锻炼,“独立守神”就是练神,而“肌肉若一”则是最好的形体调节。在功法习练方面,强调天人合一、形神兼养与动静结合,如《素问·刺法论》指出“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复入本元,命曰归宗”,道出了吐纳功法的奥妙。书中还强调,有些疾病用导引与中药等其他疗法相结合治疗能提高疗效,如《素问·奇病论》中所说“积”的病证要“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素问·血气形志》所说的筋病亦须结合导引之法:“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

6.《吕氏春秋》的动静结合理论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对功法锻炼也有诸多描述,尤其是吕不韦在其杂家巨擘《吕氏春秋》一书中指出了功法动静结合锻炼的重要意义。他首先指出:“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及“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提出“动以养生”的运动养生与运动健身思想。

7.《行气玉佩铭》的铭文 这是1975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的重要随葬品。据考证,此为战国时期的文物。此器为一杖首,青玉,有灰黑色晕斑,十二面棱柱体,在这十二面中,每面自上而下用阴文篆刻三字,有重文符号,共计45字铭文,记述了功法“行气”的要领。“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此铭文主要阐述小周天功的锻炼方法、感受和注意事项,是研究古代吐纳术的珍贵资料。郭沫若先生对此文进行了考释,认为铭文意思是“深呼吸的一个回合,吸气深入则多其量,使它往下伸,往下伸则定而固;然后呼出,如草木已萌芽,往上长,与深入时的路径相反而退出,退到绝顶。这样天机便朝上动,地机便朝下动。顺此行之则生,逆此行之则死。”该玉佩为现存最早的有关功法的文物(图2-8,图2-9)。图2-8 行气玉佩铭图2-9 铭文二、秦汉时期的功法(一)发展概要

秦汉时期对医学相当重视,此期的功法有了很大发展。汉代著名医家张仲景、华佗对功法做了进一步的理论总结与推广,表现在功法的具体化,理论也较前丰富。《导引图》《却谷食气篇》《养生方》等医著对功法养生作出了重要贡献。《周易参同契》以《周易》为指导,以练功实践为基础,并结合自身丰富的炼丹术作类比,总结了内丹学的练功规律。此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其将“禅定”作为重要的修行方法。此期的功法思想在推拿功法发展史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二)发展主要内容

1.张仲景与《金匮要略》仲景认为,功法具有行气血、利九窍的作用。《金匮要略》中记载:“病邪……适中经络,未经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勿令九窍闭塞。”并在书中首次提出“丹田”一词,与《难经》所说的“肾间动气”同为后世功法中之“丹田”“命门”,为后来的内丹术锻炼奠定了基础。

2.华佗与五禽戏 华佗为东汉末年的医学家(图2-10),他依据《吕氏春秋》中“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思想和《淮南子》上提到的五种动物的动作,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创编了一套动功,名为“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五禽戏是通过对五种动物活动的模仿来活动肢体以维持身体健康。华佗创编的五禽戏在推拿功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使功法从单个术式正式演化为套路形式。现在的五禽戏均为后人重新整编,以致派别众多,练法不一(图2-11)。图2-10 华佗图2-11 五禽戏

3.《导引图》《却谷食气篇》与《养生方》三者均发现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随葬品中。《导引图》是一张彩色帛画,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一张导引养生图谱,其上绘有男女多种练功姿势,内容上分为养生导引与医疗导引,形式上分为徒手和器械两类。现存的44幅图分4行排列,每行各有11幅小图(图2-12)。《却谷食气篇》是以描述“食气”为主的练功方法之专著,也是历史上首部专论“却谷”的著作。“食气”即呼吸锻炼,可视为早期的吐纳功法。《养生方》是我国最早的养生及性学专著,书中有关于功法养生的原则与方法的论述。该书“十问”篇描述的“治气”(即炼气)方法是“息必深而久,新气易守,宿气易老,新气易寿。善治气者,使宿气夜散,新气朝聚,以翻九窍,面宴六腑……”强调了呼吸锻炼、吐故纳新之作用(图2-13)。图2-12 导引图

4.佛教与《安般守意经》东汉初年,佛教传入中国。汉代译出的佛经中,有专讲禅定修持的《安般(bō)守意经》。佛教“禅定”的理念与方法是佛教修行与养生的秘诀所在。禅定是在佛教基本理论指导下,使精神专注一处,通过修禅充分调动自己身心具有的巨大潜能来实现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安般守意”即坐禅数息,为坐禅时通过专心计数呼吸出入,使精神专注,进入禅定意境。该书提出了两种禅定法:一是“谓散息、相随、止观、还净……”是后世六妙法和数息观派的基础;二是提出呼吸四相,“一为风,二为气,三为息,四为喘”,即结合意念锻炼,调呼吸至柔和轻细,对后世佛教功法也颇具影响。图2-13 养生方

5.《太平经》与《周易参同契》这两部重要著作都论及古代功法的内容。《太平经》是道教的主要经典,它对功法的贡献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方法上,倡“守一法”和“观五脏颜色法”等意念存想。二是在理论上,阐述了精气神的相互转化及其效用,认为“气生精,精生神,神生明,本于阴阳之气,气转为精,精转为神,神转为明。欲寿者,当守气而合神……”书中开始出现的“玉”字,专指内练功法中的元气、先天之气,沿用至今。因此有人认为,《太平经》是中医运气学说的理论渊源。《周易参同契》是一部用《周易》理论、道家哲学与道家炼丹术三者参合而成的炼丹修仙著作,自唐代始为内丹派所重视,被后世视为“万古丹经王”及“丹经之祖”。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功法(一)发展概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事频繁,社会动荡,玄学盛行,“八王之乱”使经济生活发展滞缓,人们的健康生活得不到保障,佛、道二教因此大兴,但功法理论与实践在神秘的玄学思想影响中仍然得到了较大进步与积极发展。如《黄庭经》对内丹理论得到发挥。此时期的功法注重人体内部的积极因素,强调动静结合,并提倡不必拘于形式,要重实效。(二)发展主要内容

1.内丹经典《黄庭经》 它是一部道教炼养著作,倡导存思炼养术,被内丹家奉为内丹修炼的主要经典,据传为魏华存所著。全书分《外景经》与《内景经》两部。书中首次提出了三丹田的理论——黄庭三宫,即上宫脑中、中宫心中、下宫脾中,这与后世的三丹田位置基本相合。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曾用楷书写过《黄庭经》引,并以此与山阴道士换得一群鹅,以鹅掌划水动作为启发,创编了一套动功“鹅掌戏”。

2.葛洪与《抱朴子》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为晋代医学家、道教理论家、炼丹家,他对功法的最大贡献在于极力倡导和遵循“形神合一”思想。其所著《抱朴子》总结了战国以来道教神仙的理论,从此确立了道教理论体系,同时继承魏伯阳炼丹理论,集魏晋炼丹术之大成。书中倡导胎息法,强调“行气有数法……其大要者,胎息而已”。他也发展了《太平经》的守一法,提出了意守三丹田的理论与方法,明确了三丹田的部位,收集了较多行之有效的动功功法,并丰富了仿生功法,但在论述养生长寿时所强调的神仙方药与鬼怪变化是不可取的。

3.许逊与《灵剑子》 晋代许逊著《灵剑子》,书中以四季配五脏,设计了16个姿势,形成一套完整的简单易行的动功功法。同时在丹药养生中提出“内丹”概念,“凡服气调咽用内气,号曰内丹,心中意气,存之绵绵”。这比《周易参同契》的描述更为明白易行。“内丹”概念的形成主要由于外丹修炼的失败,不少想寻求长生不老之人因服外丹(丹药)慢性中毒而死,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内丹养生术在功法锻炼中慢慢总结并开始兴起。

4.陶弘景与《养性延命录》 陶弘景为南北朝时期著名医药家和道家,他是这个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所著《养性延命录》是我国古代较早且颇具影响的一部道教养生专著。书中辑录的《五禽戏诀》是现存文献关于五禽戏功法的最早文字记载。书中提出锻炼功法应动静结合,以静为主,所以将以静功为主的《服气疗病篇》列为先,介绍了闭气法、吐气法、引气攻病法等,并最早记载了著名的“六字气诀”功法,还将动功部分的《导引按摩篇》列在后,内容更为丰富。其中的躯体运动八式,从动作术式可以看出有“八段锦”发展前期的印记。

5.菩提达摩与壁观 佛教功法方面,天竺僧人菩提达摩于南北朝时期来中国传授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成为中国佛教禅宗初祖。面壁而坐,终日默然,其所创制的面壁参禅方法,称之为“壁观”,对以后的禅定派功法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四、隋唐时期的功法(一)发展概要

隋唐时期的导引功法十分盛行,并广泛应用于内、外、伤、妇、五官科病证的预防和治疗,是功法发展的黄金时期,相传为唐代钟离所传的“八段锦法”是这一时期影响最广的功法。隋代巢元方所撰的《诸病源候论》及唐代孙思邈所撰的《备急千金要方》、王焘的《外台秘要》等均记载了大量的导引按摩内容。由于《诸病源候论》的引用,才使不少内容得以保存下来,对隋代以后的医学影响很大,孙思邈和王焘在他们的著作中也引用了《诸病源候论》的一些内容。隋唐时期的推拿功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临床应用上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当时的佛教功法亦得到很大发展,并形成了不少宗派。隋唐时期还在太医署内设按摩科。此期我国对外交流活跃,因此国外的按摩导引术亦传入中国,如天竺国按摩法与婆罗门导引法的引进。其中的天竺国按摩法名为按摩法,实为健身功法。(二)发展主要内容

1.太医署与功法 随着隋唐时期导引按摩医学教育的展开,导引按摩专业技术人员得到了广泛的培训。这也反映了当时医疗临床和功法养生对导引按摩人才的迫切需求,所以官方设立了“太医署”,负责培养导引按摩的医学专业人才。太医署内设按摩、导引、伤科并列,可见当时对功法的重视。

2.巢元方与《诸病源候论》 巢元方为隋朝太医令,医术高明,精通医理,他对疾病病因病源和证候的研究尤为精深,临床经验丰富。他在《诸病源候论》中未涉及一方一药,但却辑录“养生方导引法”289条,用来治疗110种病候,其中可见不同疾病用不同功法治疗、一种病候可用多种导引法治疗,体现了推拿功法辨证应用的原则,书中功法数量之多、方法之全、实用性之强,在功法的发展史上是少见的。它对隋朝以前代表性的功法进行了收集、整理,使不少内容得以完整或部分保存,有的融入该书创编的多种导引功法中,六字诀就是该书完整收集的代表功法。该书对后世功法创编的启示不可忽视,书中的徒手导引动作与现代体操十分类似。该书还提出“内视丹田”“存心念五脏”等意念内视的概念,在推拿功法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3.孙思邈与《备急千金要方》 孙思邈既是著名医药学家,又是造诣极高的练功家。孙氏认为保护精、气、神是实现延年益寿的前提,是祛病延年的内在因素,所以提出功法养老之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旨在安神。《备急千金要方》中除记载了针灸、导引、按摩、养生之术外,还记载了以“调气”“闭气”法为主的静功,并对动功“天竺按摩法”“老子按摩法”等做了详细说明。《备急千金要方》是对唐代以前中医导引学发展很好的总结。

4.智顗与《童蒙止观》 隋唐时期的佛教功法得到很大发展,并形成了不少宗派。佛教天台宗创始人隋代智顗(yǐ)所著的《童蒙止观》,被视为吐纳养生的经典著作之一。书中首先提出八触(痛、痒、冷、暖、轻、重、涩、滑)的概念,为后世的功法练功效应打下了基础。五、宋金元时期的功法(一)发展概要

由于宋代印刷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为推拿功法理论的保存提供了基础。宋代在关注功法养生、发展行气按摩的同时,还创造了成套徒手功法,这个时期汇集散在的功法理论,并使其理论得到融合,是功法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称为“新学肇兴”。

金元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乱,人民生活贫苦,疾病流行,奠定了产生金元四大家的社会基础。道教的修炼与理学主静思想相结合,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坐功的发展,在前人基础上丰富了推拿功法的理论和实践操作。(二)发展主要内容

1.邹朴庵与《太上玉轴六字气诀》 六字诀功法历史久远,流传广泛。在六字的发音及与脏腑的配合上,也有不少发展和变化,其中尤以宋代邹朴庵论述最详。他在《太上玉轴六字气诀》中,不仅对呼吸和读音方法提出具体要求,如“念时耳不得闻声……念闭低头闭口,以鼻徐徐吸天地之清气……吸时耳亦不得闻声”,而且还加了叩齿、搅海、咽津等预备功。

2.徒手八段锦 宋代整理成套的徒手八段锦,最早出现在南宋《夷坚志》。南宋书籍《道枢》中记载了八段锦最早的口诀:“仰掌上举以治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雕;东西独托所以安其脾胃,返而复顾所以理其伤劳;大小朝天所以通五脏,咽津补气左右挑其手;摆鳝之尾所以祛心疾,双手攀足所以治其腰。”这套八段锦包括四肢及全身活动,是较为科学的徒手功法,成为后世大众健身的功法。

3.内丹术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内丹术进入了一个不断繁衍、创新的发展阶段。一是神仙道教中金丹派(外丹)的衰落和内丹学的兴起。外丹术在唐代失败,在失去其宗教诱惑力后,内丹家应运而生。修内丹有成,开发了人体潜能,获百岁以上高寿,隐显世间传道度人,屡有灵异,被世人传为活神仙。神仙道教内丹派多以内丹的观点解《周易参同契》,汲取其中以日月运行规律描述炼丹过程的理论框架和套用其龙虎铅汞的术语,故尊《周易参同契》为丹经之祖。张伯端晚年得道,著《悟真篇》,被后人尊为南宗五祖。

4.金元四大家 此时期最值得一提的是金元四大家的功法特点。寒凉派代表人物刘完素(河间)在他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就有“六字功法”养生的记载:“吹嘘呼吸,吐故纳新……此皆修真之要也。”他将五行学说与六字气诀相结合,完善了六字气诀功法与季节的关联性。补土派代表李杲(东垣)曰:“夜半收心静坐少时,此生发周身血气之大要也。”他还主张“安于淡泊,少思寡顾。省语以养气,不妄作劳以养形,虚心以维神”。攻下派的张子和主张“邪去则正安”,多用攻伐药,将导引作为汗法的一种。朱丹溪则以“相火论”和“阳有余阴不足论”的滋阴理论为核心,探讨人之情欲无涯,极易引起相火妄动,阴精耗损,因而提出去欲念、主静养,以养阴保精为原则,藉以指导人们养生保健、延年益寿。六、明清时期的功法(一)发展概要

明清时期经过很多练功家的提炼更新,使推拿功法更加系统科学,功法的形式更加多样,如功法与武术的结合,促进套路功法的产生,使其以独特的锻炼风格深受人们喜爱。这一时期专论功法、导引、武术之著作很多,积累了大量的功法资料。其中静坐法和各种动功在医疗应用上发挥了很大作用,这是明清时期对推拿功法的重大发展和贡献。此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功法成就就是易筋经的创编,八段锦也在此时期演变出了十六段锦、十二段锦等功法,形成了庞大的八段锦体系。(二)发展主要内容

1.《普济方》与运气功法 原作168卷,其中卷六至卷十二部分着重描述了运气练功方法。

2.李时珍与《奇经八脉考》仙丹多用含汞、铝、丹砂、硫黄、锡等成分的矿石炼取,当时有不少人服用后中毒而亡。李时珍(图2-14)大声疾呼:丹药能长寿的说法绝不可信!

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阴脉》(图2-15)中对经脉的本质做了说明,指出经脉是“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这是对《内经》经脉学说的发展,说明经络是气血运行的环形通道。李时珍进一步指出经络是内视返观的产物,使后世练功之人对奇经八脉的循行有了规范和依据。他综合历代医家的看法,首先提出肾间命门的观点,明确指出了命门的位置在“两肾之间”;命门为有形质,填补了历代没有论及命门之形质的空白;强调命门为生命形成的本原,精气之府,相火的发源地。命门的作用在男子促进精室藏精、在女子维系胞宫,均可维持人的成长和生殖。图2-14 李时珍图2-15 奇经八脉考

3.菩提达摩与易筋经 易筋经在明代方在社会上流行。一说是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后所创,开始在寺内秘传,明代时流传至社会。一说是明代紫凝道人所创,“易筋”“洗髓”等术语本源自道家。历代学者认为,练此功法可以使人体的神形合一,经过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锻炼,使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及全身得到充分的调理,平衡阴阳,舒筋活络,从而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图2-16)。图2-16 易筋经

4.敬慎山房主与《导引图》敬慎山房主彩绘二十四幅《导引图》,将功法、导引、按摩熔为一炉,使其有理、有法、有方,自成体系,便于练习,的确起到了“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的保健延年之效。在此时期,由于武术功法的空前发展,不论道佛寺院,还是山寨水乡,都有练功习武的时尚,武术健身得到了普及。七、近代功法的发展(一)发展概要

近代功法的发展主要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百余年中,由于各种原因,使功法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但这一时期的一些著名医家为功法的发展也作出了一定的努力。(二)发展主要内容

1.潘蔚与《卫生要术》《卫生要术》(图2-17)系潘蔚(图2-18)辑录《十二段锦》《分行外功诀》《内功静坐气功图说》《易筋经》及《却病延年法》等著作编撰而成。潘蔚认为对待疾病应“防”重于“治”,而功法锻炼是疾病预防的方法之一,若“能日行一二次,无不身轻体健,百病皆除”。《卫生要术》后又经王祖源于1881年重摹,改称《内功图说》,此书重视动功锻炼,并配有插图。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