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珍藏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16 15:26:25

点击下载

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闾佳(译)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影响力(珍藏版)

影响力(珍藏版)试读:

The Psychology of Persuasion

I am honored that the Chinese people have found prior editions of INFLUENCE useful to their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lives. I am honored as well that Cheers Publishing has seen value in publishing their current special edition.It is my hope that all readers will enjoy it completely.Sep. 2,2015

引言

现在我可以坦白承认了,我这一辈子,一直是个容易上当的家伙。在记忆所及的岁月里,我总是容易被小贩、筹款人、这样那样的运营商当成好捏的柿子。是的,这些人里只有一部分动机不大光彩,其他人——比如慈善机构的代表——都有着崇高的目的。我发现自己老是会订些根本不想要的杂志,或是买下环卫工人舞会的门票——这种事情出现的频率之高,让我自己都感到吃惊。兴许,我这种一贯的傻瓜蛋状态,解释了我为什么会对研究顺从性感兴趣:到底是什么因素让一个人向另一个人说了“行”?哪些技术能最有效地利用这些因素,带来这样的顺从性?我想搞清楚,为什么相同的请求,按某种方式说出来会遭到拒绝,稍微换种方式说却会一帆风顺呢?

所以,我干上了实验社会心理学这一行,开始研究顺从心理学。起初,研究大多以实验的形式开展,基本上在我的实验室进行,受试的则是大学生,我想找出是哪些心理原则影响了人们顺从一个要求的倾向性。现在,对于这些原则有哪些,它们如何发挥作用,心理学家已经有了很多认识。我认为这些原则是影响力武器的特点,并将在本书中讨论其中最重要的一些。

不过,过了一段时间,我逐渐意识到:实验工作,尽管必要,但还不够。一旦走出心理学大楼,走出我研究它们的校园,我就没办法靠实验来判断这些原则在真实世界里有多重要了。很明显,要想彻底了解顺从心理,我得放宽自己的调查范围。我需要去观察专门利用顺从心理的职业老手——也就是套用这些原则左右了我一辈子的那些人。他们知道哪些原则可行,哪些不可行,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保证了这一点。他们的生计就是让我们顺从,他们是靠这一套吃饭的。不知道怎么才能让别人顺从的人很快就会消失,而做得到的人,则能留下来,把买卖搞得风生水起。

当然了,了解并利用这些原则帮助自己的人,不光只有上述那些专业人士。在跟邻居、朋友、爱人和其他家人进行日常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或多或少地都会用到它们,或是成了它们的受害者。但哪些原则最管用,我们普通人只有些模模糊糊、不上道的认识,以要求他人顺从为业的专家们却懂得更多。我仔细想了想,要了解哪些顺从原则对我适用,他们是最丰富的信息源了。于是,近三年来,我把自己的实验研究跟一个更有趣的项目结合起来:我系统化地让自己深入顺从专家——销售员、筹款家、广告商等的世界。

我的目的是从内部观察诸多顺从业者最常使用且效果最好的技术和策略。在这一观察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有时是访问从业者本人,有时则是调访某些从业者的天敌(例如警方的反诈骗调查人员、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等),还有些时候,是对一代代传承顺从技术的书面资料——如销售手册等——进行大范围的检验。

不过我们最常采用的形式还是参与式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参与式观察是一种由研究人员充当各种间谍的调研方法,调查员利用一个伪装的身份,捏造一套意图,渗入感兴趣的环境,成为所调查群体的地道成员。所以,要是我想了解百科全书(或是真空吸尘器、肖像摄影、舞蹈课)销售组织的顺从手法,我会应征报纸上招募销售实习生的广告,直接让他们教给我方法。通过这些类似但不尽相同的办法,我得以渗透到广告、公共关系和筹款机构内部去考察其技术。故此,这本书里列举的许多证据,都来自我的亲身体验:在各类致力于让你点头称是的组织里假冒顺从专家,或是心怀远大抱负的专业人士。

我在这三年参与式观察时期掌握的一些信息最有启发意义。尽管顺从执业者使用上千种不同的策略让人顺从,可绝大部分的策略都可分为6个基本类型。每一类型都是从一种能指导人们行为的基本心理原则衍生出来的,正因为如此,这些策略就具有了左右人们行为的力量。本书内容围绕这六大原则展开,我从每一原则(分别是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稀缺)的社会功能来讨论它们,看看顺从专家们如何将之整合到购买、捐赠、让步、选举或赞成等请求之中,使之发挥出巨大的力量。

最后,每一原则均能使人产生出不同的自动、无意识的顺从(即一种不先思考就答应的意愿),我会从这个角度来检验它们。有证据表明,现代社会日益加速的步伐和大量信息带来的冲击,会使这一特殊形式的无意识顺从在将来变得愈发普遍。故此,理解无意识影响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会这样,对当今社会来说也日益重要了。

距《影响力》的上一次出版已经有些时日了,在此期间发生的一些事情,有必要补充在这个新版本当中。我们现在对影响过程比从前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对说服、顺从和改变的研究有了新进展,相关内容亦依此做了更新。除了对素材做整体上的更新之外,我还特别注意升级了对流行文化和新技术的涵盖,同时收录了有关跨文化社会影响力的研究——即在不同的人类文化中,影响过程如何以类似或不同的方式运作。

我还扩充了一个环节,它是先前读者的反馈让我想到的。这个环节的内容来自于之前读了《影响力》的读者,他们意识到某个原则在特定的情况下怎样对(或为)自己发挥了作用,并写信告诉我具体情况。他们的描述(也即每一章的“读者报告”)说明,在日常生活里,我们是多么容易又多么频繁地成为影响过程的“受害者”。

我想感谢为之前版本的“读者报告”做出贡献的人——他们有些是直接跟我联系的,有些是通过自己的课程导师跟我联系的:帕特·鲍勃斯(Pat Bobbs)、马克·黑斯廷斯(Mark Hastings)、詹姆斯·迈克尔斯(James Michaels)、保罗·内尔(Paul R.Nail)、艾伦·雷斯尼克(Alan J.Resnik)、达里尔·雷茨拉夫(Daryl Retzlaff)、丹·斯威夫特(Dan Swift)和卡拉·瓦斯克斯(Karla Vasks)。

我还想邀请新读者提供类似的“报告”,说不定下一次再版时用得着。信件可以寄到: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Tempe, AZ 85287-1104。扫码关注“庐客汇”,回复“影响力”,看一看全球读者是如何践行《影响力》的六大原则的吧!01影响力的武器|武装自己|凡事都应当尽可能地简单,而不是较为简单。——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天,我接到一个朋友打来的电话,她新近在亚利桑那州开了一家印度珠宝店。她有点前言不搭后语地向我汇报了她碰到一的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她认为,我这个心理学家或许能够为她解释清楚。故事是这样的:她手里有一批绿宝石首饰,一直不大好卖。当时正是旅游高峰期,商店里挤满了客人,绿宝石首饰的质量着实对得住她开的价钱,可就是卖不出去。为了卖掉它们,我的朋友尝试了若干标准的销售技巧:把它们放到更显眼的展示区,唤起人们的注意——没用;她甚至让销售人员使劲“推售”——也没有成功。

最后,她要出城采购新的商品。出发前一晚,她给负责的售货员潦草地写了一张破罐破摔的字条:“本柜的所有物品,价格乘个1/2。”本意是哪怕亏本也得把这批倒霉的货给弄出去。几天后,她回来了,发现所有的东西都销售一空。当然了,本来她并不吃惊,可随即她发现,由于自己的字迹太过潦草,雇员把“1/2”误当成了“2”,所有首饰都是按原价的两倍卖出去的!这下子,她是彻底惊讶了。

就这样,她给我打来了电话。我想我知道是为什么,但我告诉她,要解释清楚这件事,她也得听听我的一个故事。其实,这不是关于我的故事,而是关于雌火鸡的,它属于相对较新的动物行为科学,就是在自然环境下研究动物。雌火鸡是很合格的母亲——充满关爱,警惕性高,全心保护小宝宝。它们会花很多时间照料小火鸡,做好保暖和清洁工作,又把孩子们收拢在身子底下。可这里有个很奇怪的地方,上述一切母爱行为几乎都是靠一样东西触发的:小火鸡的“叽叽”声。在照料过程中,鸡宝宝的其他特点,比如气味、感觉和相貌等,却扮演着极其次要的角色。要是一只小鸡发出“叽叽”声,火鸡妈妈就会照料它,要是不出声,火鸡妈妈就根本注意不到它,有时甚至会误杀了它。

动物学家M.W.福克斯(M.W.Fox)曾做过一个实验,生动地演示了雌火鸡对“叽叽”声的极度依赖性。实验用到了一只雌火鸡和一个臭鼬充气玩具。对雌火鸡来说,臭鼬是天敌,只要它一出现,雌火鸡就会嘎嘎大叫,用喙啄它,用爪子抓它。事实上,实验发现,哪怕只是一个臭鼬充气玩具,用绳子拉到雌火鸡面前,它也会立刻遭到猛烈的攻击。然而,要是相同的充气玩具里装有一台小型录音机,播放火鸡宝宝发出的“叽叽”声,雌火鸡不光会接受臭鼬,还会把它收拢到自己的翅膀底下。录音机一关掉,臭鼬玩具就又会立刻遭到猛烈的攻击。按一下就播放

雌火鸡在这种环境下的举动看起来是何等荒谬啊:它热烈地拥抱天敌,仅仅因为对方发出了“叽叽”的声音;它虐待甚至害死了自己的宝宝,仅仅因为小火鸡没有叽叽叫。它的行为像一台机器,母性本能全受一种声音的自动控制。动物行为学家告诉我们,这种事情并不是火鸡独有的,他们已经确认了大量物种盲目而机械的规律性行为模式。

这就是所谓的固定行为模式,其中甚至包括极为复杂的行为序列。这些模式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每一次,构成模式的所有行为几乎都是按相同的方式、相同的顺序发生的。比如在一个完整的求偶或交配过程中,它们就好像是记录在了动物身体里内置的磁带上,每当出现适合求偶的环境,求偶磁带就播放;每当出现抚养生育的环境,母爱磁带就播放。只要按个键,相应的磁带就激活了,哗啦啦,标准的行为顺序依次展开。

所有这一切最有意思的一点,在于磁带的激活方式。举例来说,当一种动物采取行动保护自己领地的时候,是同一物种另一动物的侵入启动了前者的捍卫领地磁带,触发了它严阵以待、威胁甚至战斗(如有必要)的行为。然而,这套系统里有个很怪的地方,触发者并不是对手这个整体,而是对手具备的一些特征。通常,触发特征只是来犯者整体上微不足道的一小方面。有时,颜色就是触发特征。比如,动物行为学家的实验指出,雄性知更鸟只要看到一丛红色的知更鸟胸羽,就会做出有敌人侵犯自己领地的样子,凶猛地攻击它。可只要你取掉那丛红色的羽毛,哪怕是摆上一只惟妙惟肖的雄知更鸟玩具,前者也会对它不理不睬。研究人员在蓝喉鸟身上也观察到了类似的结果,只不过,触发它捍卫领地行为的是一种特殊的蓝色胸羽。

看到触发特征轻而易举就能骗得低等动物作出不恰当的反应,我们难免会有点自鸣得意。且慢,有两件事我们千万要搞清楚。第一,这些动物的自动化固定行为模式在大部分时间都运作良好。例如,因为只有正常、健康的雏鸟才能发出小火鸡特殊的“叽叽”声,所以雌火鸡根据这种声音作出照料行为是合乎情理的。只对这一种刺激产生反应,普通的雌火鸡基本上总能作出正确的行为。只有在像科学家这样的人故意捉弄它的时候,它那磁带式的反应才会显得傻乎乎的。第二,我们也有着自己预设好程序的磁带,尽管它们一般是对我们有好处的,可激活它们的触发特征也有可能愚弄我们,让我们在错误的时候播放磁带。

哈佛社会心理学家艾伦·兰格(Ellen Langer)通过一个实验,巧妙地揭示了人类与动物相似的自动反应模式。一个众所周知的人类行为原则认为,我们在要别人帮忙的时候,要是能给一个理由,成功的概率会更大。因为人就是单纯地喜欢做事有个理由。兰格这样来证明这点事实(虽说这点事实真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人们在图书馆里排队用复印机,她请别人帮个小忙,说:“真不好意思,我有5页纸要印。因为时间有点赶,我可以先用复印机么?”提出要求并说明理由真是太管用啦:94%的人答应让她排在自己前面。她也试过只提要求:“真不好意思,我有5页纸要印。我可以先用复印机吗?”这么说的效果就差多了。在这种情况下,只有60%的人同意了她的请求。

乍看起来,两次请求之间的关键区别似乎在于,前一次的请求里给出了额外的信息“时间有点赶”。然而,兰格又尝试了第三种请求,证明发挥作用的地方不在这儿。奥妙并非是说明什么原因的整句话,而在开头的那个“因为”上。兰格的第三轮请求里并没有包含一个让人顺从的真正原因,只是用了“因为”,接着便把明显的事实又重复了一遍。她是这么说的:“不好意思,我有5页纸要印。我能先用复印机吗?因为我必须印点儿东西。”结果,差不多所有人都同意了(93%)——虽说这个请求里并没有真正的原因,它没有补充什么新的信息能说明他们照着兰格的话去做是合理的。

正如火鸡雏鸟的“叽叽”声触发了雌火鸡的自动哺育反应,哪怕它是从充气臭鼬玩具里发出来的也照样管用;“因为”这个词则触发了兰格实验里受试者们的自动顺从反应,哪怕兰格根本没有给他们一个说得通的理由。按下按钮,磁带就哗啦啦地播放了。

兰格做的另一些调查结果显示,在颇多环境下,人类的行为并不按机械化的磁带激活方式展开,但她和其他许多专家也相信:大多数时候,人类行为真的跟机械播放的磁带没什么两样。就拿本文开头举的例子来说吧:绿宝石起初总也卖不掉,售货员在误会中把它的价格抬高了一倍,顾客们却一拥而上买了个干净。为什么他们的行为这么古怪呢?这么说吧,除非你从“一按按键就自动播放”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不然还真没法理解这种行为。

顾客大多是生活富裕的度假客,对绿宝石认识不多,他们用一套标准原则(也即“范式”)来指导自己买东西:一分钱一分货,价格贵就等于东西好。许多研究表明,要是人们对物品的质量拿不准,经常会使用这一范式。因此,想买“好”珠宝的度假客,一看到绿宝石价格涨了上去,就觉得它们更贵重了,更值得拥有了。价格本身成了质量的触发特征,绿宝石在渴望质量的买家中销量激增,这完全是由价格暴涨这一点带来的。

挑剔游客们的愚蠢购买决定很容易,但要是靠近了仔细看看,我们的看法却会变得更为宽容。人都是在“一分钱一分货”的教导中长大的,更何况,这条规则在他们的生活中一次又一次地应验过。过不了多久,他们就把这条规则提炼成了“价格贵=东西好”(如图1-1所示)。以往,“贵=好”的公式向来是管用的,因为一般而言,物品价值高,价格也会涨;较高的价格通常反映了较好的质量。因此,当他们发现自己想要质量好的绿宝石首饰,但却对绿宝石懂得不多的时候,便很自然地用上了价格这个一贯的准绳。图1-1 鱼子酱和手艺这则广告要传递的信息是:昂贵当然就等于好。

尽管买家本人可能并没有意识到,但光对绿宝石的价格作出反应,实际上是抄了条捷径,打赌压胜算。他们并不是煞费苦心地了解每一点能暗示绿宝石首饰价值的特点,力争稳操胜券,相反,他们只把宝压在一点上——因为他们知道,在通常情况下,这一点是跟物品的质量相关的。他们下注打了赌:光凭价格这一点就能告诉他们需要知道的一切。可这一回,由于售货员把“1/2”误当成了“2”,他们赌错了。而就长期而言,综合他们过去、未来整整一辈子遇到的所有情境,把赌注压在抄捷径上却可能代表着最为理性的方法。

事实上,模式化的自动行为在大部分人类活动中是相当普遍的,因为很多时候,它是最有效的行为方式;另一些时候,它则是必要的。你我生活在一个极端复杂的环境中——说不定是地球有史以来变化最为迅速的了,为了对付它,我们需要捷径。哪怕就是短短的一天当中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我们也不可能把相关的方方面面都辨识出来,分析出来。我们做不到,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能力。相反,我们必须频繁地利用我们的范式、我们的首选经验,根据少数关键特征把事情分类,一碰到这样那样的触发特征,就不假思索地作出反应。

有时候,人的行为并不适合所处的情境,因为即便是最准确的范式和触发特征都不可能回回管用。我们容忍这样的不完美,实在是因为并没有其他的选择。没有了这些特征,我们只能傻站着——慢慢分类、鉴别和校准——本该采取行动的时机飞逝而过。种种迹象表明,将来我们会更严重地依赖这些典型范式。充斥在我们生活里的刺激会更为复杂、变数更大,我们必然要越来越多地依赖捷径来应对、解决它们。

英国著名哲学家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黑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就认为这是现代生活不可避免的一个特点,他断言:“文明的进步,就是人们在不假思索中可以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优惠券就是文明带给我们的进步。消费者认为,只要出示优惠券,就可以按优惠价买到商品。我们在多大程度上会机械地按照这种认识去做呢?一家汽车轮胎公司的经历向我们作了阐释。该公司邮寄出优惠券之后,发现上面有一处印刷错误,收到优惠券的消费者并不能照往常那样享受打折待遇,省下一大笔钱来。可大多数消费者都跟从前一样,依旧照老样子使用它们。

这件事情蕴含的道理一目了然,也极具启发意义。我们希望优惠券能完成双重使命:我们不光希望它省钱,还希望它帮我们节省思考如何去做的时间和精力。当今世界,我们需要优惠券的第一点优势去解决荷包吃紧的问题;同时,又需要它的第二点优势解决更为重要的脑力吃紧问题。渔利的奸商

奇怪的是,尽管自动行为模式用处十分广泛,将来还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可我们大多数人却对它知之甚少,或许这正是因为它们总是以机械化不假思索的方式发生和出现的。不管怎么说,它有一点特性,我们务必要清晰地意识到:要是碰到晓得它们奥妙的人,我们可就门户大开、任其摆布了。

为了充分理解我们的脆弱本性,让我们再来看一看动物行为学家的工作好了。原来,不光只有这些录下雏鸟“叽叽”声、拿鲜艳胸羽做伪装的学者通晓如何激活各物种的行为磁带呢。有一种通常叫做“拟态体”的生物会模仿其他动物的触发特征,企图诱骗后者在不恰当的时间错误地播放原本是正确的行为磁带,此时,拟态体便抓住机会,利用对方的错误行为,达到自己的目的。有一种雌萤火虫(Photuris属)会对不同类(Photinus属)的另一种雄萤火虫设下致命的陷阱。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这种雄萤火虫从来都小心翼翼地不去接触嗜血的雌萤火虫。然而,通过数百年的进化,雌性猎人锁定了猎物的一个弱点——受害物种的雌性成员在到了交配期的时候,会发出特殊的闪光求偶代码来通知同类,靠着模仿这一闪光求偶信号,雌性杀手触发了猎物们的交配磁带,诱得这些可怜的家伙不由自主地飞过来,投身死亡的怀抱,成了雌性杀手的一顿美餐。

昆虫似乎是最善于利用猎物的这种自动反应的,猎物被愚弄至死的事情多得很,但有些动物采取的利用方式没这么血腥。有两种鱼存在一种不同寻常的合作关系,其一是体型较大的石斑鱼,另一种则是体型较小的鱼,小鱼是大鱼的清洁工。大鱼允许清洁工靠近自己,甚至让它进入自己的嘴巴剔除附在牙齿或鱼鳃上的真菌和其他寄生虫。这种安排真是妙不可言:大个头石斑鱼清除掉了身上的害虫,小个头清洁工则得到了一顿毫不费力的美餐。但还有一种小鱼,一种长着尖利牙齿的鲇鱼,却占起了这种合作关系的便宜。通常,大鱼会吃掉其他呆呆傻傻靠近自己的小鱼。可等清洁工小鱼上下起伏地摆动着靠过来,大鱼会突然停下所有动作,张开嘴巴浮在水里,几乎完全静止。原来,小鱼上下起伏的游动方式,激活了大鱼被动的机械反应。这同时也就给了尖牙鲇鱼利用这对合作伙伴清洁过程的可乘之机。鲇鱼模仿清洁工小鱼上下起伏的游动方式靠近大鱼,等大鱼自动停下来,摆出一动不动的姿势,鲇鱼就猛冲上去,咬下大鱼的一块肉,趁着可怜的受害者还没回过神来,飞快地逃得远远的。

不足为奇,人类世界也有着极其相似的事情。有些逐利的奸商也模仿触发特征,激起我们的自动响应机能。不过,人类之外的生物大多都是本能的响应序列,人类却不同,我们的自动磁带通常来自通过经验习得的心理原则或范式。尽管效力各有高下,但有些原则也能够极为强烈地左右人的行动。我们从小就接触到这些原则,它们对我们的影响也十分普遍,所以,寻常人很少察觉它们的力量。可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却看穿了这些原则,把它们当成了触手可及的武器——也就是自动影响力武器。

有些人很清楚自动影响的武器藏在哪儿,他们娴熟老练地使用它们,借此达成自己的意图。他们出没于各种社交场合,要求别人顺从自己的愿望,成功的概率令人目瞪口呆。他们之所以能屡战屡胜,其奥妙就在于他们对所提要求的结构体系做了设计,他们利用社交环境中这样那样的自动影响力武器把自己武装了起来。要实现目的,有时候只需要选择一个恰当的字眼,就足以调用某条强大的心理原则,按下我们自动行为磁带的播放键,就能让我们机械化地响应这些原则。他们如何从中得利呢?这一点你不用担心,他们学得可快了。

还记得我那个开珠宝店的朋友吗?虽说第一次是意外捡了便宜,可没过多久,她就开始有意识地定期利用“价格贵=东西好”的公式了。如今,每逢旅游旺季,碰到有什么东西不好卖,她就先来上一轮大加价,以此加快销售速度。她说,这一手操作成本低,效果又大大地好。不知情的游客频频中招,给她带来了极为可观的利润。就算最初的提价不成功,她还可以祭出“特价”的大旗,按原先的标价卖给那些喜欢买打折货的人——面对虚高的标价,消费者仍然会产生“贵=好”的反应,于是又被她暗中宰了一刀。“价格贵=东西好”原则的后一种用法(吸引淘便宜货的买家),并非我朋友的原创。教育家兼作家利奥·勒斯滕(Leo Rosten)讲过一个例子。20世纪30年代,德瑞贝克兄弟西德和哈里在勒斯滕所住的街区开了一家男装裁缝店。每当西德有新客户对着店里的三开大镜子试衣服,他就会告诉对方,自己听力有些问题,并反复让客户说话时提高音量。只要客户喜欢上了哪套衣服,问起价格,西德就会大声叫他兄弟。哈里是首席裁缝,在店堂后面。“哈里,这套衣服要多少钱?”哈里抬头看看自己做的衣服——并大大地抬高真实价格——高喊着回答说:“那件漂亮的纯羊毛西服,要42美元。”西德假装没听见,用手在耳边做个敞口杯子的形状,再问上一遍。哈里再次回答:“42美元。”此时,西德转过身,对客户说:“他说要22美元。”好多人都会急急忙忙地付了钱,抢在可怜的西德发现自己“搞错了”之前,抓着西服狂奔出店,满心以为自己捡了天大的便宜呢。以柔克刚

本书中描写的大部分影响力武器都具备若干相同的要素,我们已经探讨了其中的两点,一是这类武器有能力激活一种近乎机械化的过程;二是只要掌握了触发这种过程的能力,人们就能从中渔利;三是使用者能借助这些自动影响力武器的威力,这种武器就好像一根沉甸甸的大棒,只要用了它,就能让另一个人乖乖就范。

这个过程既复杂又巧妙,倘若运用得当,使用者连绷紧肌肉都用不着。他要做的是,激发出环境中业已存在的强大影响力,并将它指向特定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种方法和日本柔道术极为相像。学过日本柔道术的女性在抗击对手时,自己的力量用得很少,相反,她会尽可能地利用重力、杠杆作用、动量和惯性等物理原理中天然蕴含的力量。要是她知道怎样调动这些原理,从哪儿去调动,便能轻轻松松击败体格比自己壮硕的对手。倘若有人掌握了我们周边世界天然存在的自动影响力武器,事情也是一样。奸商利用这些武器的威力对付他们的靶子,不费吹灰之力。这个过程的后一特点,给这些蓄意牟利的人带来了莫大的好处——一点儿不显得像是在刻意操纵,却实实在在地操纵了对方。就算是受害者本人也大多认为自己的顺从是自然而然的,并不是对方贪图好处而刻意设计的。

举个现成的例子。人类在认知方面有个原理,叫“对比原理”。两样东西一前一后地展示出来,我们怎样看待其间的区别,对比原理是有影响的。简单地说,要是第二样东西跟第一样东西有着相当的不同,那么,我们往往会认为两者的区别比实际上更大。这样一来,如果我们先搬一种轻的东西,再拿一件重的东西,我们会觉得第二件东西比实际上更沉;而要是我们一开始直接就搬这件重东西,反倒不会觉得有这么沉。对比原理是心理物理学领域确立的,它不光适用于重量,还适用于其他各种感官知觉。聚会时,要是我们先跟一个非常有魅力的人聊天,接着插进来一个相貌平平的家伙,我们会觉得第二个人简直没劲透了——而他(她)其实没有那么索然寡味啦。

事实上,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和蒙大拿州立大学所做的对比原理实验表明,由于大众媒体总是用美得超乎现实的模特向我们狂轰滥炸,我们说不定会因此觉得自己的伴侣欠缺身体上的吸引力。有一项研究是让大学生给一张照片上相貌平平的异性打分,要是他们事先浏览了几本时尚杂志上的广告,打的分就低得多。还有一项研究是让住校的大学男生给约会对象的照片打分,一组学生边看《霹雳娇娃》系列剧边打分,另一组学生看的是不同的节目。两相比较,前一组学生觉得约会对象魅力欠佳。

为了向学生们介绍该原理,心理物理学实验室里有时会用到知觉对比的另一个例子。每名学生依次坐在三桶水跟前:一桶冷水,一桶常温水,一桶热水。学生把一只手放进冷水里,另一只手放进热水里,之后,教授会要他们把两只手同时放进常温的水桶里。学生脸上立刻会露出好笑的困惑表情:尽管两只手放在同一桶水中,可刚刚放在冷水里的手觉得它是热水,刚刚放在热水里的手又觉得它是冷水。

实验想要说明的要点是,基于先前所发生事件的性质,相同的东西(也即常温的水)会显得极为不同。

请放心,这个由对比原理带来的小小影响力武器,早就有人利用过了(如图1-2所示)。这一原理带来的巨大好处,在于它不光管用,还几乎叫人无法察觉。利用它的人吃够了甜头,可你根本察觉不到整个环境是他们早就布置好的。服装零售商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我希望今晚你们每个人在回家的路上停下来,仰起头看看天空,仔细想想——我们比赛第二节的失利,算得了什么呢。”图1-2 一流的想法对比原理的应用范围大如宇宙。假设有人走进一家时尚男装店,说自己想买三件套的西服和一件毛衣。如果你是售货员,你该先给他看哪样东西,好让他花最多的钱呢?服装店指点销售人员,要先给顾客看贵的东西。依照人们的常识,顺序应该反过来才对:要是人们买西服时就花了大把的钱,他恐怕不愿再多花钱买毛衣了。但服装商们是心知肚明的。他们完全依着对比原理来设计销售策略:先卖西服,因为顾客接下来买毛衣的时候,哪怕它再贵,价格跟西服一比,也显得不怎么高了。要是这顾客还想给自己的新西装买些配件(衬衣、皮鞋和皮带),同样的原理也适用。尽管对比原理的预测违背常识,证据却支持它。

正如销售动机分析师惠特尼(Whitney)、胡宾(Hubin)和墨菲(Murphy)所说:“有趣的是,就算顾客走进服装店的目的只是想买一套西装,但只要他是在买了西装之后——而非之前——买配饰,他在配饰上花的钱就总是会更多。”

售货员先展示昂贵的物件更有利可图。不这么做,不光是白白放弃了对比原理造成的影响,还会使这一原理调转枪口,对他们不利。先拿出便宜的东西,再拿出昂贵的东西,会让昂贵的东西显得更加贵,从而给大多数销售组织造成不良后果。故此,正如同一桶水会因为之前手接触的水温高低而显得冷一些或热一些,卖东西的人也可以让同一样东西的价格显得高一些或低一些——它完全取决于最先展示的物品的价格。

对知觉对比的巧妙应用,绝不仅限于服装商。我在卧底调查房地产公司运用的顺从手法时,就碰到一种采用了对比原理的技术。为掌握窍门,一个周末,我陪同销售员跟有意买房的主顾去看房子。销售员(就叫他菲尔吧)负责指点我,帮我完成实习期。我很快注意到一件事,每当菲尔带顾客去看他们想买的房子时,总是先给他们看几套不甚合意的房子。我问他为什么,他笑了。这些房子是所谓的“垫底货”,公司手里总会留着一两套破房子,还标上虚高的价格。这些房子并不打算卖给客户,只是给他们看看的,有了破烂房子作比较,公司手上真正要卖的房子就显得更加合适了。不是所有销售员都采用“垫底”法,但菲尔会用。他说,他带着顾客看了处破烂货,再给他们看真正想卖的地方,对方总会“眼睛一亮”。他喜欢看到他们的那种表情。“等他们先看了几处垃圾房,我给他们找的房子就显得当真妙不可言了。”

汽车经销商也会用对比原则,他们等到跟客户谈妥了一辆车的价格,再一一报上备选配件。几万美元的生意马上就成交了,再多花个几百美元升级CD播放器这样的小玩意儿,似乎太微不足道了。车商随后建议给车窗贴膜、换用更好的轮胎,或是做些特别的车内装饰,道理也是一样的。总之,诀窍在于,要单独地提出各个选项,这样每一项的小价目跟已经确定的大数目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买过车的人都可以作证,把这些看起来没什么大不了的配件价格加起来一算,整车价格就好像注水猪肉一般涨了上去。顾客目瞪口呆,手里拿着签好的合同,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好不容易才琢磨出是自己上了当,谁也怪罪不得;经销商却站在一边窃窃私笑,他们的柔道功夫又精进了。来自一位女大学生的家长亲爱的爸爸妈妈:

打从我上了大学,一直疏于写信回家,真是不好意思。我要向你们报告我的近况啦,但在你们读下去之前,请先坐好了。没坐好之前千万别往后面读,好吗?

啊,我如今一切都好好的。我的颅骨骨折和脑震荡差不多已经好了——那是我才到这里不久,因为宿舍失火跳出窗外摔伤的。我在医院里只待了两个星期,现在基本上恢复了正常,烦人的头痛每天也只来上一次。幸好,宿舍着火后我跳出去时,隔壁加油站的伙计看见了,他马上打电话找了消防队,叫来救护车,他还到医院看望我。由于火灾之后我无处可住,他好心地邀我去他公寓住。其实那就是一个地下室啦,不过是很可爱的那种。他是个非常好的小伙子,我们深深地坠入了爱河,还打算结婚呢。我们还没有订好具体的日子,但肯定是在别人看得出我怀孕之前吧。

是的,爸爸妈妈,我怀孕了。我知道你们有多想升级当外公外婆,也知道你们会欢迎我的宝宝,给他无私的爱护与关怀,就像我小时候那样。我们婚期延后的原因是,他有点小小的感染,我们通不过婚前血检,因为我也不小心从他那儿传染了。我知道你们会张开双臂欢迎他加入咱们家。他很好,虽说没受过什么良好的教育,但挺有上进心的。

好啦好啦,我要给你们带上我真正的近况啦。我想说的是,我的宿舍没有着火,我没有摔成脑震荡,也没有摔断了骨头,我没有住院,没有怀孕,没有订婚,没有感染,连男朋友也没有哦。不过,我的美国历史得了个“D”,化学得了个“F”,我希望你们能从正确的角度看待这些分数。深爱你们的,雪伦

作者点评:雪伦的化学可能学得不怎么样,但她的心理学能得个“A”。影响力水平测试

1.在哪种情况下,人们更有可能被缺乏说服力而不是更具有说服力的证据所说服:()

a.赶时间

b.对该话题根本不感兴趣

c.对该话题的兴趣一般

d.a和b

2.假设你正试着将拥有三种不同价位的同一种商品(经济型、普通型、豪华型)推销给顾客,研究表明在哪种情况下,你的销售额会更高:()

a.从价格最便宜的商品开始,然后向上销售

b.从价格最贵的商品开始,然后向下销售

c.从价格适中的商品开始,然后让顾客自己决定需要买哪一种

3.人们对政治竞选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最有可能赢得胜利的候选人是:()

a.外表最有吸引力的候选人

b.制造大量负面的或带有攻击性的新闻来防御竞争对手的候选人

c.拥有最有活力、最卖力的志愿者的候选人

4.研究表明,通常情况下,自尊与被说服之间的关系是:()

a.自尊心不强的人,最容易被说服

b.自尊心一般的人,最容易被说服

c.自尊心强的人,最容易被说服

5.假设有一位政治候选人最近刚刚失去民众的信任。不幸的是,你是这位候选人竞选班子的负责人。如果这位候选人欲借严厉打击犯罪重树他的声望,你认为在他开始下一站宣传时,哪一个选项是最好的方式:()

a.我的对手在打击犯罪方面做得很不够……

b.很多民众支持我打击犯罪的意愿,而且他们相信我有这个能力……

c.虽然我的对手在打击犯罪方面有着不俗的表现……

6.假设你是一位理财顾问,你认为一位客户在投资方面太过保守,为了说服他投资风险较高、回报也较高的项目,你应该注重讲述:()

a.与他相似的人是如何犯同样的错误的

b.如果他在那些风险更大的项目上投资,他会得到什么

c.如果他没有在那些风险较大的项目上投资,他会失去什么

7.研究表明,陪审员最有可能被以下哪种人说服:()

a.讲话简明易懂的证人

b.讲述时使用令人难以理解的术语的证人

c.讲述的内容有说服力的证人

8.如果你有一则新消息,你会在什么时候说出它是新消息:()

a.在讲述这则消息之前

b.在讲述这则消息当中

c.在讲完这则消息之后

d.你不会提到这是一则新消息的

9.假设你正在介绍你的方案,而且你马上就要讲到关键内容了,这一部分包括那些极具说服力的用以支持你观点的论据。请问,讲到这一部分时,你的语速会有多快:()

a.特别快 b.稍微快一点 c.适中 d.很慢

10.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6个最基本的影响他人的原理是:()

a.热情、愉悦、不和谐、回忆、关注、正面联想

b.参与、调整、催眠、反射、原型、潜意识的说服

c.一致、权威、互惠、喜好、社会认同、稀缺你做得如何?

1.如果你答对了8~10个问题,你绝对是一个让人顺从的天才。我没有什么可以教给你的了,所以你不要再在这里浪费时间了,赶快去写一本说服力方面的书吧!别忘了写好以后送我一本。

2.如果你答对了6~8个问题,说明你的说服力令人印象深刻。你会很愿意阅读我们在网页上的文章(http://www.influenceatwork.com),以补充你现有的知识库。

3.如果你答对了4~6个问题,说明你很擅长说服他人,但你需要浏览网页上的文章以提高你的技巧。

4.如果你答对2~4个问题,说明你需要采取一些改进措施。

5.如果你答对的问题少于3个,我想说的是,如果我有一些房产,我很愿意向你推销……

答案02互惠|给予,索取,再索取|每一笔债都还得干干净净,就好像上帝他老人家是债主。——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年前,一个大学教授做了个小实验。他给随机抽选的陌生人寄圣诞卡,虽说他料到会掀起些波澜,但得到的回应还是让几他吃了一惊:节日卡从四面八方涌了过来,全是从没见过、也没听说过他的人寄的。这些回寄了贺卡的人,绝大多数根本没打听过这位不知名教授的身份。他们收到他的贺卡,便一下子启动了自动反应,给他回寄了贺卡。

尽管这是一项小范围研究,但却指出了我们身边最有效的影响力武器之一——互惠原理——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这条原理说,要是人家给了我们什么好处,我们应当尽量回报。假设有位女性帮了我们的忙,我们应当也帮她一回;倘若有个男的送给我们一份生日礼物,我们应当记得在他生日时献上小小心意;要是有对夫妇邀请我们参加聚会,我们下次务必要记得邀请他们参加我们的。故此,依照互惠原理,我们有义务在将来回报别人的好意、礼物、邀请等。由于接受这类东西伴随着回报的义务,“承蒙美意”(much obliged)一类的短语几乎成了“谢谢你”的同义词——不光英语是这样,其他不少语言也是如此。

互惠及其伴随而来的亏欠还债感,在人类文化中十分普遍。阿尔文·古德纳(Alvin Gouldner)和其他社会学家在做了深入研究之后报告说,所有的人类社会都认同这一原理。在单个的社会里面,它同样无处不在,已经渗透到了每一种交换形式当中。说起来,源自互惠原理的成熟的礼尚往来系统,甚至有可能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独有特征呢。著名考古学家理查德·李基(Richard Leakey)认为:正是因为有了互惠体系,人类才成为人类。他说:“由于我们的祖先学会了在‘有债必还的信誉网’里分享食物和技巧,我们才变成了人。”文化人类学家泰格和福克斯认为这种“欠债网”是人类的一种独特适应机制,有了它,人类才得以实现劳动分工,交换不同形式的商品和服务,让个体相互依赖、凝结成高效率的单位。

对泰格和福克斯描述的那种社会进步来说,将来的还债义务感是关键。这种普遍认同的强烈感觉,给人类社会的进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为它意味着一个人给了另一个人某种东西(如食物、精力和照料等),却不用担心它会变成损失。人可以把各种资源给予他人,却又不是当真给了出去,这在进化史上还是头一遭。由此而来的结果是降低了一对一资源交换的天然门槛。救助、送礼、防卫和贸易等复杂而协调的体系有了实现的基础,并为具备这些体系的社会带来了莫大的好处。既然互惠原理对文化有着这么明显的适应性结果,那么靠着人人都经历过的社会化过程,它根植到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大脑深处就不足为奇了。

要说明互惠义务会给将来造成多么深远的影响,用墨西哥和埃塞俄比亚之间发生的一件怪事来解释再恰当不过了。这个故事,跟一笔5 000美元的救灾款有关系。1985年的埃塞俄比亚,说是饿殍遍地、贫困潦倒绝不为过。经济完全破产,连年的干旱和内战彻底摧毁了食物供应,成千上万的国民因疾病、饥饿而死。在这样的困境下,要是墨西哥向它捐出5 000美元的救灾款,我肯定不会感到惊讶。可报上的一条简讯居然说,捐赠的方向刚好反了过来,我不免大吃了一惊。埃塞俄比亚红十字会的官员决定向墨西哥捐赠5 000美元,帮助当年墨西哥城地震的灾民。

每当人类行为的某个方面让我摸不着头脑,我就总有冲动去一探究竟。这个嗜好虽说常给我个人惹麻烦,但对我从事的职业却颇有好处。对上面这件事,我找到了更为详细的资料。真巧,有个记者跟我一样,被埃塞俄比亚人的举动搞得全无头绪,刨根问底地想知道为什么。他得到的回答对互惠原理作了雄辩的证明:尽管埃塞俄比亚当前急需援助,可送到墨西哥的这些钱,是因为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时,墨西哥向后者提供了援助。听了这样的说法,我虽说还是免不了惊讶,但却不再困惑了。巨大的文化差异、千山万水的阻隔、严重的饥荒、几十年的岁月、眼前的私利……这么多的不利因素,都没能阻止埃塞俄比亚人报恩的需求——偿还人情债的义务感战胜了一切。互惠原理如何起作用

没错,人类社会从互惠原理中得到了一项重大的竞争优势,由此,他们必须要保证社会成员全都被同化,遵守并信任这一原理。我们每个人从小听人教导,不能辜负了它,我们每个人也都知道,凡是有人敢违背它,必然要受到社会的制裁和嘲笑。由于普通人大多讨厌一味索取、从不回报的家伙,我们往往会想方设法地避免被别人看成是揩油鬼、忘恩负义的王八蛋,或是不劳而获的懒虫。但这样一来,我们的煞费苦心又容易遭到那些一开始就想从这种知恩图报的做法中谋取好处的人利用。

为了理解互惠原理如何受把它当成是影响力武器(它的确也是)的人利用,我们或许可以仔细来看看心理学家丹尼斯·里根(Dennis Regan)做的一项实验。实验人员告诉受试者他参加的是所谓的“艺术鉴赏”实验,要跟别人一起为几幅画作的质量打分。另一名打分的人,我们就叫他“乔”吧,他只是假装成受试者的同伴,其实是里根教授的助手。为了达成实验的目的,研究人员采用了两种不同的环境来进行。有几回,乔主动帮了真正的受试者一个小忙。在短暂的休息时间,乔离开了房间几分钟,回来时带了两罐可口可乐,一罐给受试者,一罐给自己,他说:“我问他(实验员)能不能弄瓶可乐喝喝,他说没问题,我就给你也带了一罐来。”另外几回,乔没有帮受试者这个小忙,他到房间外休息了两分钟,两手空空地就回来了。除此以外的各个方面,乔的表现都是相同的。稍后,等所有的画作都评分完毕,实验员暂时离开了房间,乔请受试者帮他一个忙。他表示,他正帮一款新车卖抽奖彩票,要是他卖掉的彩票最多,就能得50美元的奖金。乔请受试者以每张25美分的价格买些彩票:“帮帮忙,买一张也行,可越多越好。”

实验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研究上述两种情况下受试者从乔手里买的彩票数量。毫无疑问,先前接受了乔好意的受试者,买起彩票来更慷慨。显然,他们觉得自己欠了乔点儿人情,所买彩票数量比另一种情况下多一倍。尽管里根的研究只对互惠原理的运作作了很简单的阐释,但它勾勒出了该原理的若干重要特点。这里,我们不妨来仔细地分析一下它们,看看互惠原理会怎样被人当成牟利的手段。

互惠原理所向披靡

互惠原理能用作获取他人顺从的有效策略,原因之一在于它的效力实在是太强了。有些要求,要是没有亏欠感,本来是一定会遭到拒绝的;可靠着互惠原理,你很容易让别人点头答应。里根实验的第二项结果中可以看到一些证据,说明互惠原理的力量有多么大:一些通常情况下决定了当事人是否顺从的因素,碰到它也只有认输的份儿。里根除了对互惠原理的说服作用感兴趣,还调查了个人好感对顺从他人要求有什么样的影响。为了衡量受试者对乔的好感跟买他的彩票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里根让他们填写了几份评分表,从这些评分便可以看出受试者对乔的感觉如何。之后,他将好感指数与购买彩票的张数作比较。人们表现出了明显的倾向性:对乔越是喜欢,买他彩票的数量也就越多。光是这一点,倒算不上什么大发现,毕竟,我们大多数人都更乐意帮助自己喜欢的人。

然而,里根实验发现的有趣地方是,一旦受试者接受了乔的可乐,好感和顺从之间的关系就完全退居二线了。对那些欠了乔人情的受试者来说,不管他们喜不喜欢乔,事情都没了区别;他们觉得有义务报答他,而且也正是这么做的。说自己不喜欢乔的人买的彩票和说自己喜欢乔的人一样多。互惠原理效力之强,压倒了通常会影响顺从决策的另一个因素(也即是否喜欢提出要求的人)。

想想这意味着什么吧。我们通常都不怎么喜欢的人,比方说不请自来的讨厌推销员,不愿交往的熟人,名字都没听说过的奇怪组织的代表,只要在向我们提出请求之前,先对我们施个小小的恩惠,就能极大地提高我们依其言行其事的概率。举个最近几十年发生的例子吧。克利须那协会(Hare Krishna Society)是一个古老的东方教派,数百年前发源于印度的加尔各答。20世纪70年代,这个教派蓬勃发展起来,信徒大增,财富和资产也随之膨胀。它在经济上的突飞猛进,靠的是搞各种各样的活动,其中最主要也最引人注意的一种,是协会成员在公众场合向路人提出募捐请求。最初成立的时候,这个协会的募捐活动,凡看到过的人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克利须那的募捐小组通常是一群光头佬,穿着不合身的长袍,裹着绑腿,挂着念珠,摇着铃铛,在城市的大街上走来走去,齐声吟唱、行礼,请路人给他们捐款。

这种手法用来引人眼球倒是管用,可用来筹款不怎么上道。一般的美国人觉得克利须那协会怪里怪气,不愿出钱支持他们。协会很快意识到,自己碰到了一个麻烦的公共关系难题。被请求捐款的路人不喜欢协会成员的样貌、打扮和行为。要是协会是普通的商业组织,解决办法倒也简单——把公众不喜欢的东西改掉就行了。可克利须那又是一个宗教组织,成员的样貌、打扮和行为属于宗教信仰的一部分,两者是挂了钩的。

由于宗教因素大多是不会因为世俗眼光而变革的,一个真正的两难困境摆在了克利须那领导层的面前。一方面是信仰——衣着打扮和发型都有着宗教上的意义;另一方面是美国公众对这些东西的负面感受,它威胁到了组织的财务状况。这个教派要怎么做才好呢?克利须那拿出了一套天才的解决办法,他们换了一套无需筹款目标对他们产生正面观感的手法。他们在筹款请求中运用了互惠原理,正如里根的实验所证明,互惠原理无比强大,足以克服人们对募捐者的厌恶感。新策略仍然是在人流量大的公共场合乞捐,可在提出募捐请求之前,他们先向目标赠送一份“礼物”——经书(通常是《博伽梵歌》)、协会主办的《回归神性》(Back to Godhead)杂志,或是一朵鲜花(成本最低廉)。一不留神,一朵鲜花就塞进了全无提防的路人手里,或是别在了他们的外套上,哪怕他们说自己根本不想要,也没法还回去了。募捐者会说:“不,这是给您的礼物。”坚决不肯收回。等克利须那的成员们通过这一招把互惠原理的威力发挥出来以后,他们便要目标对象向协会捐款。

克利须那协会这套“先施恩再乞讨”的策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经济收益和筹款数额均实现大规模增长,使得它们在美国和海外的321处地点拥有了庙宇、商号、住宅和庄园。

附带说一句,克利须那协会募捐已经不怎么使用这种方法了,倒不是说互惠原理本身在社会上行不通了,而是因为人们也找到了不让协会这套手腕生效的办法。上过他们一次当之后,不少游客在机场和火车站看到穿长袍的克利须那募捐人员都很警惕,他们会主动调整自己前进的方向,避免碰到这些家伙,而且事先就准备好抵挡募捐人员不请自来的“礼物”。为了抵消人们日益增长的警惕性,克利须那协会指导会员在募捐时打扮得现代一些,免得人们一眼就把他们认出来,有些人还当真背着旅行包,拖着手提箱(如图2-1所示)。但伪装也不怎么管用了,因为现在很多人都已经知道,在机场等公共场合是不能随便接受不请自来的东西的。此外,机场的管理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醒我们当心克利须那募捐人员的真正身份和意图。所以,现在机场的常见做法是:规定克利须那协会只能在限制区域进行募捐;机场方面还设立指示牌,通过广播提醒人们,克利须那协会正在此募捐。我们对抗克利须那协会的主要办法是避开他们,而不是顶住他们馈赠礼物带来的压力,这充分证明了互惠原理的社会价值。他们借助的互惠原理,不光威力强大,给社会带来的好处也很多,所以我们是不愿意违背它的。图2-1 过去和现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左),克利须那信徒的募捐方式,比现在(右)醒目得多。请注意,现在的克利须那募捐者背着旅行包,这是为了掩盖身份,方便她向那个明显不怎么乐意的旅客募捐。

有些克利须那成员居然把自己打扮成了圣诞老人(如图2-2所示),表面上看足够隐蔽了。可究其本质,他们靠的还是互惠原理。他们在圣诞节前夕向购物者派发糖果,然后提出捐款请求。警察逮捕了他们,因为其做法涉嫌无牌乞讨。

政治是互惠原理发挥威力的另一个舞台。在各个级别上,我们都能看到这套手法的身影:图2-2 克利须那圣诞老人

●在高层,民选官员“互投赞成票”,互相施以小恩小惠,同床异梦的伙伴比比皆是。民选代表对一项法案或措施投出跟自己一贯主张完全相悖的支持票,大多都是为了回报法案发起人的人情。林登·约翰逊刚刚当上总统的时候,他提出的议题在国会里总是轻轻松松就通过了,政治分析家们不免感到惊讶,就连照理说该强烈反对这些提案的议员也投了赞成票。政治学家们做了一番认真的研究发现,与其说这是因为约翰逊在政治上特别长袖善舞,还不如说是因为他长年在众议院和参议院里摸爬滚打,帮了其他议员许多忙。当上总统以后,议员们纷纷偿还从前欠下的人情债,这才使他得以在短短的时间内就通过了大量的立法提案。有趣的是,吉米·卡特刚刚当上总统时在国会里举步维艰,也是这个原因在作祟——尽管当时参众两院里都是民主党占多数。卡特是赤手空拳从国会山外面打进白宫当总统的。竞选期间,他狠狠地利用了这一点来搞宣传,他说自己是华盛顿圈子外头的人,不欠任何人的人情债。结果,他的法案总是难以通过,原因恰恰也在这一点上:没有人欠他的人情债。

●在另一个层面上,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企业和个人愿意向司法和立法官员赠送礼物,施加恩惠;另一方面,国家又制定了一系列法律,禁止官员接受此类的礼物和恩惠。这充分说明人们意识到了互惠原理的力量。就算是合法的政治捐款,表面上说是支持自己喜欢的候选人,其实大多还是为了囤积人情债。碰上重大选举,看看有多少家公司和组织是同时给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党的竞选活动捐款的,你就能意识到其中奥妙了。要是你心存怀疑,非要看看政治捐赠者换回了什么好处的直接证据,那不妨听听小查尔斯·基汀(Charles H.Keating, Jr.)厚颜无耻的供词,此公后来被控犯下了欺骗国家存贷款等多项罪名。有人问他,他向5名参议员提供130万美元的竞选经费,后来,这5个人又代表他跟联邦管控单位对着干,这两件事情之间是否存在什么联系。他回答道:“我真想用最有力的方式说出来——我当然希望是这样。”

●在草根阶层,地方政治组织早就知道,要想让自己的候选人留在职位上,那就得确保选民得到各种各样的小恩小惠。许多城市的“拉票贩子”至今都是这么干的。不过,用支持态度为个人换取好处,这么做的可不光只有普通市民。1992年的总统大选中,有人问女演员萨莉·凯勒曼(Sally Kellerman)为什么会让民主党候选人杰里·布朗(Jerry Brown)借助她的名气拉票,她回答说:“20年前,我请10个朋友帮我搬家,可只有他一个人真的来了。”

当然,生意场上也能见识互惠原理的威力。虽说例子举不胜举,这里,我们不妨来检验一下人人都熟悉的一两种。赠送免费样品这种营销技巧历史悠久,也很管用。通常的做法是向潜在客户送上少量的相关产品,看看他们是否喜欢。不必说,制造商想让公众知道自己产品的质量,这种愿望合情合理。然而,免费样品的真正妙处在于,它同时也是一份礼物,能把互惠原理应用起来。推销的人提供免费样品,表面上不过是为了让消费者晓得他们的商品,暗中却把礼物天然具备的亏欠感给释放了出来,十足是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的柔道手法。

超市是赠送免费样品的绝佳场合,消费者经常在那儿得到某种产品的少量试用装。服务人员总是微笑着递上样品,好多人都觉得光是还回牙签或杯子就走开太过分了。于是,他们购买了一些产品,哪怕并不是十分喜欢。万斯·帕卡德(Vance Packard)在《隐形的说客》( )中引用了这一营销手法特别管用的一种变体形式:印第安纳州的超市经营者把奶酪摆在货柜外面,让消费者自己切一小块免费品尝,如此一来,有一天他们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卖掉的奶酪就到了1 000多磅。安利是一家制造家用和个人护理产品并通过全国范围内的上门推销网络销售的公司,他们用的是另一种免费试用策略。公司早先在地下室办公,很快发展到每年15亿美元的销售额,多亏了一种名叫“臭虫”(BUG)的免费试用手法。“臭虫”由一系列的安利产品组成,包括若干瓶家具抛光剂、清洁剂或洗发水,要不就是喷雾式除臭剂、杀虫剂或玻璃清洁剂,销售员用一种特别设计的托盘或塑料袋把它们提到消费者的家里。安利公司的机密《操作手册》指导销售员说:把“臭虫”留在消费者那里,“一天、两天甚至三天,不收任何费用,也不要他负担任何义务。你只要告诉他,你希望他试试这些产品。没人能拒绝这种请求的。”等试用期结束,安利的客户代表回来,便顺利地拿到了客户希望购买的产品订单。由于消费者不大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把“臭虫”组合产品里的任何一瓶用完,销售员可以将剩下的部分带到对门或隔壁的下一位潜在客户家里,从头再来上一遍整个过程。安利的不少客户代表通常会在自己负责的销售区域里同时使用若干“臭虫”套装。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