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廉政(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16 06:30:43

点击下载

作者:冯化太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勤俭廉政

勤俭廉政试读:

序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程,推进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是立国之根,实现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繁荣。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如今,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现代传媒,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摇篮,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的四大发明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现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书系。主要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伦理道德、古风古韵的建筑遗存、深具内涵的自然名胜、悠久传承的历史文明,还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2014年4月18日

廉政源流——公仆意识

古代廉政思想博大精深,它的基本内涵是:廉洁是官员的品德,施政是官员的能力。尧舜禹及召公所践行的“为民父母”的公仆精神,从根本上昭示了“廉政”这一命题的思想。至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老子、墨子等人提出了从政道德方面的要求,也涌现了一批著名的廉吏,如季文子、孙叔敖、晏婴、西门豹等,成为了这一时期廉政思想和廉政建设的主要代表人物。也使“廉政”思想在5000年思想史中,进一步发展成为民本、德治、勤政、节用等施政理念。

廉政思想的萌芽状态

古代廉政思想,是在先秦时期萌芽和兴起的。这一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夏、商、周、春秋和战国几个阶段。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们只有依靠集体力量共同劳动才能维持生存,因而在氏族内部财产公有,平均分配,没有私有制、阶级和剥削,也无国家与法律,人们的社会地位平等。■原始人生活场景

正如《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意思是说: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原始社会晚期,氏族和部落首领没有什么特权和君主独尊的意识,相反的,“为民父母”的原始公仆意识倒是相当强烈的。这种公仆意识的产生,就是我国廉政思想的最初萌芽。■尧帝画像《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意思是说:身为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事,假如等同于率领野兽来吃人,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

氏族和部落首领不仅广泛地听取民众的意见,而且还以戒言或名言的形式去诲人律己。

轩辕黄帝在《诲颛顼》中写道:“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汝能法之,为民父母。”意思是说:有皇天在上,大地在下,你能够效法它们,可以做人民的父母官了。轩辕黄帝 (前2717年~前2599年),华夏上古传说时代一位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是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传说黄帝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即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也称“有熊氏”。

尧在《尧戒》中写道:“战战栗栗,日谨一日,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垤。”意思是说:做事应该兢兢业业,每日都要谨慎从事。否则,人不会被高山绊倒,却会被小土堆绊倒。廉政的先决条件是廉吏,因此对官员的选择至关重要。在这方面,氏族和部落首领们认为:继承人必须有极好的德行,足以做百官和庶民的楷模;继承人必须能经受住各种艰难困苦的考验而不后退,因日后他是千万臣民的公仆,而不是高压于人上的至尊;继承人必须有智慧,谋事周到,能提出非常正确的施政意见。尧对选择继承人是十分严肃■舜画像认真的,也是十分严格的。尧曾经询问四方诸侯之长:“你们之中谁能顺应天命,我把天子之位让给他。”

四方诸侯之长回答是:“我们的德行卑下,不配登上天子的大位。”随即向尧推荐舜。

尧问舜的德行如何,诸侯们回答说:“他是乐官瞽叟的儿子。他父亲心术不正,他的母亲善于撒谎,他的弟弟十分傲慢,虞舜却能和他们和睦相处,并能以自己的孝行美德感化他们,都使他们改恶从善了。”

舜即位后,也曾经召集四方部落首领商议选任一批公职人员。有人推荐皋陶,舜告诫他说:“只有公正廉明才能使人心服。”天子 顾名思义,天之嫡长子。在我国古代,封建君主认为王权为神所授,其命源天对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自称其权力出于神授,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帝王为天子,也自称为朕。“朕”代表皇帝的说法,出自于秦国丞相李斯。他对秦始皇说:“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有人推举伯夷做主持典礼的官员,舜采纳了这个建议,但他同时叮嘱伯夷说:“要清明正直。”舜还对那些新任命的其他公职人员说:“你们要小心谨慎啊!要时刻记住上天交付给我的事业,要竭尽全力辅助好。”伯夷 炎帝神农氏的第十四世孙,大约生活在公元前2300年前后。伯夷曾担任颛顼帝的大祭司,后为第一代太岳。太岳即华山,因炎帝之裔崇拜天神,以为山高接天,可通天神,故称之“太岳”。后因祭祀天神缘故,产生了太岳这一官职。

舜时代提出从政者要有9种品德:“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意思是说:平易近人又坚持原则,做事主动坚决又有节制,能力强又能协调好关系,处事公平而持重,耐心随顺又极其果敢,严于律己又宽以待人,行事谨慎如履薄冰,办事方式柔和而又立场坚定,与人为善又严肃负责。

依照这些品德,舜不仅要求自己公正廉明,还每3年考核这些公职人员的政绩一次。经过3次考核后,清正廉明的就升迁,否则就降级。由于舜加强了廉政建设,百官尽力,百姓满意,于是一切事业都振兴起来了。■尧帝禅让

禹继承了舜的帝位后,也表白了自己的廉政理念。他说:“民无食也,则我弗能使也,功成而不利于民,我弗能劝也。”意思是说:老百姓家里没有吃的东西,我就无法支使他们;事情做成了,却对老百姓没有好处,我就无法激励他们。■大禹带领群众治水图

尧舜禹均能时时刻刻自检自律,可谓积极的自我监督。同时,他们以自己的行政理念来倡导勤俭廉明之风,促使了廉政思想的最初萌芽。

尧舜禹既是具有伦理道德方面的理想人格的古昔圣王,又是治国平天下的君主楷模。以至于后来的儒家和墨家都以尧舜禹为号召,而且在整个封建时代,从未有人怀疑过尧舜禹他们在历史上的存在和他们的业绩。

古代廉政思想真正兴起,是在奴隶制时期。自从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后,加上商、周、春秋和战国时期,这是历史上的奴隶制时期。禹 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代第一任君王。他是轩辕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禹治理黄河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在诸侯的拥戴下,53岁的禹正式即王位,以安邑即今山西夏县为都城,国号夏。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

在夏、商、周时期,奴隶主阶级一方面为了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和长效管理,开始寻求实现长治久安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随着奴隶制国家机器的逐步发展完善,管理效能的日益强化,奴隶主阶级不得不对被管理者的行为进行必要的限制。

奴隶主阶级已经认识到了“民不畏死”,对待人民的反抗,必须加强国家政权自身的建设,其中就包括廉政建设。这样,奴隶主阶级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陆续提出了一些有关廉政建设的思想主张,廉政思想便在当时的政治思想领域内开始逐步兴起。

至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争霸战争连年不断,大大加剧了各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同时,新兴的地主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政治舞台,对各国的奴隶主贵族政权形成了强有力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奴隶主阶级进一步加强了廉政建设的紧迫感。

这一时期的廉政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奴隶制国家政权整体作为规范对象,主张在一定程度上调整改善管理政策;二是以从事政治活动的管理者个体作为规范对象。

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动和文化大繁荣,廉政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使廉政思想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阅读链接尧在禅位于舜之前,尧决定先考察一番。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从两个女儿那里考察他的德行,看他是否能理好家政;派舜负责推行德教,看看臣民是否都乐意听从他的教诲;让舜在明堂的四门,负责接待四方前来朝见的诸侯;让舜独自去山麓的森林中,经受大自然的考验。经过3年各种各样的考察,尧觉得舜这个人各方面都很成熟可靠,而且能够建树业绩,于是决定将帝位禅让于舜。尧退位避居,28年后去世,人们深挚地怀念他。

召公首先成为廉洁官吏

尧舜禹的“为民父母”的公仆意识,在周代的召公身上得到了鲜明体现。

召公,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因他的采邑在召,故称“召公”,又称“邵公”、“召康公”、“太保召公”。召地位于现在的陕西省岐山县西南。■召公 姓姬名奭,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曾辅助周武王灭商,被封于燕,是后来燕国始祖。因最初采邑在召,故称召公。周成王时,他出任太保,与周公旦分陕而治,陕原以东的地方归周公旦管理,陕原以西的地方归他管理。他支持周公旦摄政当国,支持周公平定叛乱。他的后代中有人继承了召公的称号,还辅佐了周厉王。

公元前1100年,周武王在灭商3年后去世,他的儿子姬诵即位,这就是周成王,是西周王朝的第二代国王。因当时周成王年仅13岁,便由周公和召公两人辅政。

周公和召公两个人以陕即今河南省陕县张汴原为界,分陕而治,召公主西。周公、召公分陕而治的界石,又称为“分陕石柱”,它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早的界碑。

召公以人为本,爱民如子,俭以奉身,正道直行,仁厚威重,政肃民清,从侯爵伯爵到老百姓,每一个人都有适应的职位,没有失业的,人人安居乐业。

召公为官清廉,勤政爱民,以纣为戒,免除暴政,轻徭薄赋。所辖区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民风淳朴。

召公还常常不辞辛苦,下乡巡视察看,在田间地头处理民间■周公庙内的召公像事务,了解百姓疾苦,奖励农桑,山山岭岭留下了他的足迹,村村寨寨常现他的身影。凡遇民间诉讼,他都仔细察明,秉公决断。

那时黄河经常泛滥,气候干旱成灾。召公就在甘棠树下和百姓一起寻找救灾大计,共谋抗旱方略。鼓励青壮年奋力自救,攀山越岭,寻找水源。

一天,召公来到崤山一带,太阳落山,为了不打扰百姓,他就在甘棠树下,搭一草棚住下。地方官吏要让百姓腾出房屋让他歇息,召公马上制止,他说:“不劳我一身,而劳百姓,这不是仁政。”崤山 位于河南省西部,灵宝市、陕县南部,向东延伸的余脉称为邙山。古代将崤山与函谷关并称为“崤函”之塞,是山峰险陡,深谷如函的形象表达。相传召公曾经来到崤山为百姓寻找水源,栖息在甘棠树下,留下了传颂千古的“甘棠风范”。

这样,召公就在山野的棠树下休息,摘吃棠梨果子解渴充饥,并告诫地方官吏:“这甘棠树真好,浓荫郁郁葱葱,果实甜酸可口,百姓劳作累了,可以歇息解渴,要让百姓好好保护它,不要乱砍滥伐,把它做柴薪。”■召公雕塑

百姓闻听此事,盛赞召公体恤民情,广施惠政,深得民心,并编成《甘棠》等诗来歌颂召公。《诗经》里有《甘棠》诗一首,其诗写道: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公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

意思是说:棠荫茂盛树荫长,千万别砍伤,召公曾用它做房。棠荫茂盛树荫长,千万别砍劈,召公曾在此休息。棠荫茂盛树荫长,千万别动手,召公曾在此逗留。

这首诗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语,只有朴素的情感,但这是老百姓发自心声的歌谣,更是老百姓对召公深深的思念。小小甘棠,默不做声,因沐浴了召公清风,成了勤政爱民的象征。由此可见,得民心者永恒。《诗经》 是汉族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先秦称为《诗》,共305首,取其为儒家经典、沿用至今。《诗经》中诗篇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陕西和甘肃东部,北至河北西南,东至山东,南及江汉流域。《甘棠》入选《诗经》绝非偶然。《诗经》是纯粹的民歌,劳动人民口传口唱的歌,可见一个人真正地为人民做了好事,真正的为政清廉,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一种伟大的精神是要依靠生息着的民众的拥戴,是依靠社会主流的支撑与包容而继往开来的。精神本来是无形的,而融汇与吸纳的形式和流程,却是可见的。姬钊 即周康王,周成王之子。姬钊与其父姬诵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和睦,被誉为成康之治。姬钊继位时,召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登基仪式。召公又作了一篇文章,告诫姬钊要节俭寡欲,勤理国事,守住祖先的基业。

周成王在去世前,恐怕太子姬钊不能胜任,于是,就命召公率领诸侯辅佐,姬钊就是后来的周康王。姬钊登基时,召公率诸侯带着太子姬钊来到先王庙祭典。召公又做文章告诫姬钊:“先祖成就王业不易,一定要勤政为民,专志诚信,节俭廉洁,不可有过高的欲望。”

姬钊继位后,向诸侯宣告先王之德,遵先辈所行,清正廉明,励精图治。所以,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一切刑罚放在一边,40年派不上用场。这些与召公的辅佐是分不开的。■召公庙

召公去世于康王时期,那时,周王朝已相当稳固了。召公历经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三朝,他为维护周王朝政权所作的努力,经受了时间的考验,这是对他的政绩的最好说明。

召公没有留下巨著鸿篇,也没有留下警世名言,甚至没有能够留下只言片语。然而,他却把自己留给了煌煌3000年历史,留给了一代一代生息繁衍的中华民族的子孙。

人们为了感念召公的恩德,集资在陕州即现在的三门峡市陕州风景区内建“召公祠”,栽甘棠树,使召公载誉天下,留传百代。后来,“召公棠”这一典故,用来称颂惠政及管理者的惠施惠行。

召公勤政爱民的“甘棠风范”,为官清廉的美德被人们世代流传。后人评价召公功绩说:“所幸周之有召公,若汉之有萧何,镇国家,抚百姓,给馈响,不绝粮道,方有周公三年之征,久战克胜。”

召公为政,具有既正己身复能正人,问政阡陌,爱民如子,劳己不劳民,为公不为私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后世清风之源,而召公则为天下廉吏之祖。阅读链接当年周武王伐纣灭商以后,封召公为右相,召公便在现在的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召公镇开设公馆,栽植甘棠树。他在馆内聚集子仆、兵士、当地百姓讲学论道,习周公之礼,论学问之道,开创了周代“学在官府”的教育模式。召公有一大爱好就是喜欢栽植菊花,众人知其爱好多助他栽植,在当地逐渐形成菊花园。每到秋季,菊花一开,金黄一片,观赏者络绎不绝,当地逐渐形成了一个小集镇。后来,人们就把此地的名字叫“召公”、“召村”或“菊村”。

孔子节俭开支的理念

孔子是将尧舜禹的公仆意识发扬光大的人,更崇尚召公开创的廉吏清风。他一生都在为了恢复周礼而努力研究治国,而节用思想是他治国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孔子自幼家境贫寒,3岁丧父,是母亲颜氏将他抚养长大。后来做官,周游列国,讲学授徒,整理典籍,成为春秋末年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始祖,被尊称为“圣人”和“万世师表”。

孔子对为政清廉的尧舜禹大加赞美说:“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意思是说:多么崇高啊!舜和禹得到天下,不是夺过来的。■青年孔子像

孔子所处的时代,社会混乱,政局动荡。他继承和发扬了尧舜禹“做百姓父母官”的公仆思想,提出来自己关于勤俭的见解。《论语》开篇后第一句涉及勤俭节约的话是,要求国家“节用而爱人”,要求国家审慎使用财富,爱惜百姓的人力。其中的“节用”两字,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清廉节俭的为政思想。孔子认为,做人应该“温、良、恭、俭、让”,他把“俭”作为自己的人生态度之一。孔子本人非常注重廉洁,一生都过着清淡寡欲的生活。

孔子在生活中是很注意节俭的。当时用苎麻做的帽子,是举行冠礼时戴的,但这种帽子做起来费工费时,如果用丝来做,则容易织成,并且省工省时,因而俭省一些。

孔子认为,做行冠礼的帽子,用麻用丝只是原料不同,和礼的本质无关,所以用什么节俭就用什么。这就体现了孔子“礼与其奢也,宁俭”的思想。■孔子读书雕塑

孔子一向崇尚节俭,认为吃粗饭,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这种生活中也有着快乐。用不正当的手段而得来的宝物,在他看来就好比天上的浮云。

孔子的俭用思想,在料理丧事方面表现得很突出。他认为料理丧事,要根据家庭的经济情况,经济富裕的不要过分;经济差的只要殡葬了就可以了。他的这个主张与今人的“入土为安”思想很接近。

孔子70岁时,他50岁的儿子孔鲤去世了。按当时孔子的大夫身份,再加上有很多的弟子帮助,给他儿子厚葬完全是有条件■孔子及弟子画像的,但是“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只是举行一般葬礼埋了。

孔鲤去世后不久,孔子的得力弟子颜回去世了。颜回的父亲和孔子的弟子都要厚葬颜回,孔子考虑到颜回家中本来穷困,若用厚葬,就超出了他家庭的实际负担,所以他认为“不可”。

孔子对富有的贵族,也规定了一个丧葬的最高限度,比如他在任中都宰时规定“四寸之棺,五寸之椁。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他的这一规定不仅在鲁国有效推行,而且成了诸侯丧葬的准则。

孔子不但自己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而且还在弟子中提倡这一生活作风。对于能够耐得住清贫的人,他是十分赞赏的。冠礼 也称成年礼、“成丁礼”。是华夏民族嘉礼的一种,是古代汉族男性的成年礼。冠礼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龄,性已经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是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年人举行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承认。

子路是孔子的得力弟子,他生活俭朴,得到了孔子的大力称赞:“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欤?”意思是说:子路穿着破旧的衣服与穿着皮衣的富贵站在一起,却不觉得惭愧,表现出内心充裕,重视道德,不计较衣着破旧的高贵品质。■孔子出行场景子张 (前503年~?),孔门弟子之一。出身微贱,而且犯过罪,经孔子教育成为“显士”。孔子去世后,他独立招收弟子,宣扬儒家学说,是“子张之儒”的创始人。子张之儒列儒家八派之首。

孔子对子路不嫉妒,不贪求,量入为出的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给以极高的评价。

孔子的弟子颜回每天的饮食就是一小筐饭,一瓢水,而且住的地方也十分简陋,但他依然保持乐观的精神,发愤学习。孔子曾给予他高度的评价,称他是真正的“贤德之人”。颜回 (前521年~前481年),他14岁即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后世历代对他无不推尊有加。

当然,孔子也不是认为衣服穿得越破旧越好,应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量入为出;对超出自己生活实际,去追求豪华服饰的生活作风是反对的。他主张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情况,衣服整洁,举止端正,即所谓“出门如见大宾”那样。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张向他请教怎样当官。孔子说了几条,其中有“惠而不费”和“欲而不贪”两句,前者强调的是为政利民、无费于财的思想,后者意谓为政者自己要追求仁德,戒掉贪欲。这反映了孔子的清廉节俭的为政思想。子夏 (前507年~?),孔子弟子。性格勇武。他提出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还主张做官要先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其效劳。相传《诗》、《春秋》等书,均是由他传授下来。

为政者如何才能做到清廉节俭,孔子认为关键要耐得住清贫,要有吃苦的精神。他希望为政者能做到“饮食上不要太追求,居住上不要太讲究”,“即使是在长期的贫困中也要坚守自己良好的品德和对理想的追求”。

孔子的弟子子夏做了莒父宰后去向他问政,他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意思是说:做事不要图快,不要只见眼前小利,如果只图快,结果达不到目的;只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说明做事不能只图快不求好,急于求成反而干不好事。■孔子说教图

孔子这句话一方面是讲为政者在政绩上不要图快,要做脚踏实地的工作;另一方面是讲为政者要廉洁勤俭,不要贪图小利。如果见了小利就起贪心,“则大事不成”。■孔子游说图

为政者清廉节俭,孔子除了要求为政者要做到耐得住清贫之外,还提出了一个更高的精神境界,就是要以“三无私”的精神来从政。

据《论语·孔子闲居》记载,有一次孔子和弟子们讨论道德修养问题,子夏问孔子怎样才能修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孔子回答说,从政者要用“三无私”的精神来为天下人操劳。子夏又问什么是“三无私”?

孔子说:“就是天无私、地无私、日月无私。”他又解释说,天无私才能覆盖大地,地无私才能承受万物,日月无私才能普照天下,用这三种精神来为天下人操劳,这就叫“三无私”。

孔子自己在为政时,更是以清廉节俭要求自己,克勤克俭,尽到了一个官员应尽的义务和职责。

当时鲁国的世卿叔孙无忌听说孔子在中都治政如神,就派家臣前来观摩学习。家臣来到中都,恰逢孔子到四周的乡村巡视去了,家臣就参观起中都宰衙的建筑来。只见它虽不富丽,但也庄严,而且城池没有城墙,更没有一个护城的兵役。

正在疑惑之际,中都宰衙的衙役送来了饭食,仅一盘鲤鱼和一碟蔬菜。家臣就问:“平日你们老爷就吃这样的饭菜吗?”

衙役答说:“平日老爷以吃蔬菜粗粮为主,根据老爷的吩咐,凡有客人到来,才加鲤鱼一条,表示以礼相待!”

家臣听了,默不做声。饭后,家臣又信步来到街市场,只见货殖充裕,平卖平买,秩序井然,感觉中都的确不是虚传。他游览过街市回到衙门时,孔子已在公堂等候了。

家臣问孔子说:“先生,这中都的政绩,与外面传闻的确名副其实,只是在下见那城墙已败,为什么不再筑一座机关呢?”

孔子说:“我关心的是百姓的生活,修筑城墙,要劳役百姓,百姓不种庄稼而来筑城,岂不怨声载道?况且,仲尼并不认为城墙能有什么大用。”

孔子说:“仲尼为官是为了天下百姓,不是为了自己占据一块疆土,更不想凭借一块疆土觊觎天下。如果百姓真心实意拥护我,若有人来侵犯,百姓们自然会来保护,城墙可以用武力攻破,而民心是用武力打不破的!”

家臣说:“先生的美德仁政,在下敬佩之至!”他接着又问,“先生,我一路而来,见百姓都在田里干活,比其他的地方都要勤劳,不知是否颁布了什么好的政令?”

孔子说:“我只教育他们重视农活,争取丰衣足食。如果不讲清道理只是一味去命令他们,强迫他们,他们不会如此卖力干活的。”

孔子说:“我心里想的是老百姓,做的事也是为了老百姓,■孔子圣迹之《鲁昭公送鱼图》他们自然对我非常信任。如果一个地方官吏能以关心百姓的态度端正自己的行业,那管理这个地方还会有什么困难?如果自身不端正,又怎能端正别人呢?我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地方官本身清廉节俭,不发命令人民也会照样去做;本身不正派,即使下严厉的命令也不会有人服从的!”

家臣听了孔子的一席话后,深有感触,尤其是听到孔子说的“其身正”,更觉得不虚此行。此后不久,鲁国大夫季友的私人领地费邑也派人前来请教,齐国的几个县邑也派人来中都取经。

孔子德治中都的政绩,在天下传开,从此,人们都称孔子为“圣人”。中都的老百姓们还作歌赞誉道:圣人出,黄河清;圣人治,中都富。

孔子“节用”思想是古代廉政思想中的宝贵财富,极大地丰富了古代廉政思想的内涵。这一思想对后代臣民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阅读链接孔子曾经大加赞美弟子颜回安贫乐道的精神。据《论语·雍也第六》记载:“孔子说:‘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后来颜回去世时,孔子甚至呼天号地,无奈地认为是老天爷要他的命。节俭不只是人的一种生活态度,而且是一种精神状态。孔子认为,执政者更要正确对待物质享受。如果执政者只追求物质而没有精神追求,是坚决不可取的。

孔子的廉政思想形态

廉政思想是孔子治国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孔子的廉政思想包括了“仁政”、“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知过必改”。此外,他还提出来“举贤才”的施政措施。这些思想都已经成为后世为政之大端。■孔子画像

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实行“仁政”。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的“爱人”2字,是以“仁政”治天下廉政思想的高度浓缩。“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直接把“仁”与“爱”结合,反映了孔子要求执政者从自身做起的思想。

孔子在周游列国时,一次走到泰山脚下,见一老妇人在坟前痛哭,问起原因,她说自己的公公、丈夫、儿子为了躲避官府的苛政来到山中,结果都被老虎吃了。孔子听后感慨地说:“苛政猛于虎也!”■孔子出游图

在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无论是旧的奴隶主贵族还是新兴的地主贵族,无一不在盘剥百姓,以致出现了“苛政猛于虎”的残酷现实。

孔子对于不顾民众死活,只顾个人利益而疯狂盘剥民众的残暴行径,是十分反感的。他主张“为政以德”,要“节财”、“利民”、“富民”、“使民以时”。他要通过施行“仁政”、“德治”实现理想社会。

有一次,4个学生坐在孔子身旁,孔子让他们各言自己的志向。子路说到用武力治国,冉求说到用经济治国,公西赤说到用外交治国,孔子都不甚满意。

后来曾点说:“暮春三月,在和煦的暖风里,我陪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水旁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冉求 (前522年~前489年),孔子弟子。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冉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在孔子的教导下逐渐向仁德靠拢,其性情也因此而逐渐完善。

孔子对曾点的理想表示十分赞赏。他认为,一个国家强盛了,富裕了,还要进行道德教育和文化熏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天下太平,达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境地。曾点 儒家一代传人“宗圣”曾参之父,是孔子的学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其名为“茂”。史籍对曾点的记述极少,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与举止在当地被传为美谈,并有“鲁之狂士”之称。

孔子在周游列国后回到鲁国,当时的鲁国丞相季康子对孔子非常敬重,他很想和孔子长谈一次,请教一些治国的道理。公西赤 (前509年~?),孔子弟子。在孔子弟子中,公西赤束带立朝,娴宾主之仪,以长于祭祀之礼、宾客之礼著称,且善于交际,曾“乘肥马,衣轻裘”到齐国活动。

一天,季康子主动上门拜访,宾主见面后各依礼而坐。

孔子说:“丞相以重礼迎丘归国,使丘结束流浪生活,得以落叶归根,恩重如山,实当厚报,然丘不敢越礼,故先拜谢国君,后谢丞相,还望丞相恕罪!”

季康子笑着说:“先生何出此言,为人臣者,理当如此!望先生不必客气。我今来此,是向先生请教何谓政治?”

孔子回答说:“政者,正也。丞相率先行正路,百姓谁敢肆行偏邪呢?”

正说着,孔子的弟子、正在担任季康子宰臣的冉求来报告,说又抓住一些盗贼,不知做何处置。

季康子见国内盗贼为患,苦■孔子杏坛讲学图于无法管束,感叹地对孔子道:“盗贼四起,抓不胜抓,这么多的盗贼从何而来?”

孔子坦诚相告:“这事在上而不在下,如果为官者自己都不贪图财货,即使你奖励偷盗,他们也不会去偷。”■孔子圣迹之《赐药图》

季康子听了孔子这番话,心中有些不悦,便命令冉求说:“把抓来的那些盗贼统统给我杀掉!”

孔子说:“丞相治理政事为什么一定要用杀人的办法呢?正民先正官,吏治好了,民风自然就会好。君子之德是风,百姓之德是草,风从草上吹过,草必定随着风倒,这个浅显的道理,难道丞相还不晓得吗?”

季康子反问:“先生的‘仁政’、‘德治’,莫非是不要刑罚吗?”

孔子从容镇定地回答说:“丘倡导以仁化民,以德治天下,并非废除刑罚。治国,当宽猛相济。政宽,则百姓慢,慢则当摄以猛;政猛,则百姓苦,苦则施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则政和而民服。”管仲 (前725年~前645年)。东周春秋时代齐国的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周穆王的后代。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有“春秋第一相”之誉。

孔子反对杀人,主张“仁政”和“德治”。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这里讲的“仁政”,是有仁德者的所为。否则,必然会引起百姓的反对。

在廉政方面,孔子除了强调“仁政”和正人先正己外,他还是第一个提出“举贤才”思想,并把它作为改革政治的措施加以论述。周武王 (约前1087年~前1043年),周文王的次子。华夏杰出领袖,西周的建立者。他继承其父遗志,推翻商朝统治,成为西周王朝的开国之君。君子 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君子”一词出自《易经》,被全面引用最后上升到士大夫及读书人的道德品质始自孔子,并被以后的儒家学派不断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君子”是孔子的人格理想。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论语》一书,所论最多的,均是关于君子的论述。

孔子认为,选拔人才与治理国家二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他认为,舜得到5位贤才为臣,才将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英明的周武王也是有10位贤才的辅佐。因此,他主张为政者应当赦小过,举贤才,将正直的人提拔起来,使其地位居于邪恶人之上,这样便能使邪恶之人效仿学习,也可能变得正直。

如何选拔使用人才,孔子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主张和观点。

在选人标准方面,孔子主张选拔德才兼优的人委任职务。像管仲、子产、微子、箕子、比干、澹台灭明、史鱼都是德才卓异、纯正耿直的人,应予以任用。举用这样的人,有了一批精明干练的文臣武将,即使国君昏庸无能,也不至于导致国家败亡。

在选人的办法方面,孔子提出了许多建议。比如:“听其言而观其行”、“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只有“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的人可以免察。简单地说,就是要重事实,不轻信言语,要看本质和主流。

在因能任职方面,孔子认为,必须根据所选人员的才能委任职务,才能大的任要职,才能小的任卑职。委任职务时,还要考虑到各人的专长和性格特点。

孔子谈到他的几个学生时认为,像子路其人,有胆有勇,性格率直,可以治理一个国家兵赋;冉求谦虚,多才多艺,可以管理一个大县邑的政事;公西赤通达礼节,可以做个外交官员。

孔子的因能任职的看法,是很有见地的,他认为用这个原则去使用人才,定能做到才尽其用。

孔子还认为,执政者能否将■孔子圣迹之《退修琴书图》政事做好,就在于能否团结人。执政者应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强调说,各级官吏要以道义相交,不能以私利相处,应庄重矜持,团结亲善,而不能尔虞我诈、争权夺利、结帮拉派。只有这样,管理阶层内部才能团结一致,政事才能做好,政权才能巩固,国家大治才有希望。

孔子还认为,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国事的需要,各级官员的职位自然会有变动,作为真正忠于国事的为政者,就应能上能下,提升官职不喜,降职或免职也不怒。

总之,孔子的廉政思想是非常丰富的。他面对当时的政治现实,在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廉政思想,在古代历史上是有着深远的影响的。阅读链接儒家认为,为政成功与否全在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不得民心,自身尚且难保,遑论天下。欲望,人皆有之,包括孔子,关键是要做到“欲而不贪”。孔子提出为政五德,“欲而不贪”最为重要,为政者能够“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功夫尽在“欲而不贪”。政治是公益事业,唯有不贪者能服众,唯有不贪者能得民心,唯有不贪者能致太平。这就是说,去掉贪心,也才有可能拥有天下。

老子以水喻廉政的说法

■老子 本名李耳,是古代伟大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存世有《道德经》,其作品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对我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在先秦时期思想家中,老子的廉政思想,旨在提出了为人、为官、为政的原则和规范,这是他辩证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

老子,春秋末期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老子与孔子、墨子等人一起,将尧舜禹的“公仆意识”理论化,从而构建了古代廉政思想的文化长廊。

老子自幼聪慧,静思好学,常缠着家人要听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之事。父母望子成龙,就请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礼仪,深受老聃一家敬重。老子在商容的教育下,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3年而大有长进。后来,商容生病了,老子就去看老师。他见老师病情严重,就说:“先生的病已经很重了,难道您没有什么话要留给弟子们的吗?”商容听到老子问起,便说:“你就是不问我,我也会要告诉你一些话的。”老子一听,便挺直腰板,说:■老子塑像“愿先生教我。”

商容说:“我先问你,经过故乡要下车步行,你知道这里面的道理吗?”

老子回答说:“我知道。经过故乡要下车步行,意思是说不要忘记过去。”

商容听到老子回答,嘻嘻一笑,说:“你回答得对。我再问你,经过乔木的下面要快步走,知道这里面的道理吗?”

老子回答说:“经过乔木的下面要快步走,意思是说要敬重年长。”

商容又嘻嘻一笑,说:“你又回答对了。”说着,他将口张开,指着口腔,向老子说道,“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吗?”

老子回答说:“舌头还在。”

商容又问:“我的牙齿还在吗?”

老子回答说:“您的牙齿都掉光了,没有了。”

商容便对老子说:“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老子突然明白了师父要讲什么,便恭恭敬敬地回答说:“我明白了,您要说的就是舌头还在,因为它是柔软的,牙齿没有了,因为它刚强的缘故。这就是说,柔弱胜刚强。”

商容见老子领悟得如此迅速,非常高兴,他“嘿嘿”一笑,对老子说道:“你讲得非常对。天下的事理都在这里面了,我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告诉你的了。”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商容说路过故乡的时候应该下车,老子马上领会到这是教育他不要忘本。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谓“饮水思源”,都与这段问答有关。古人在自己有所成就之后,都要感父母的恩,感乡亲的恩,感故乡的恩,或者回馈故乡,或者铺路修桥,或者出资办学,其中体现的就是这段问答的精神。■老子雕塑

商容说见到高大的树应该快步向前表示敬意,老子马上领会到这是教育他要敬老。■老子论道

看到老人家、看到长者,为什么要向他们致以敬意呢?因为他们有丰富的知识,丰富的人生阅历,丰富的经验,因而能够形成“春风化雨”般的感染力,无须多言,光是跟随身旁,就有许多受用。

商容用舌头与牙齿的存亡作比喻,暗指柔能克刚,老子又一次领会了这是教育他处世之道。

纵观老子为后世留下的《五千言》,我们很能看到治国理政、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论述,体现了他对“以柔克刚”的深刻理解。遇到这样有悟性的学生,还有什么遗憾呢?难怪商容高兴地说自己没有什么可以教他了。函谷关 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的王垛村。是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这里又是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道德经》的地方。千百年来,众多海内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这里朝圣祭祖。

公元前538年的一天,鲁国的孔子和弟子南宫敬叔前往洛阳,拜访老子。老子见孔丘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孔子礼乐之源,道德之要。又在临别之际,在黄河之滨给孔子讲水德,说“上善若水”,使孔子大受教益,深得为政、做人之妙道。尹喜 周代楚康王之大夫,他自幼究览古籍,精通历法,善观天文,习占星之术,能知前古而见未来。后来他眼见天下将乱,便辞去大夫之职,请任函谷关令,以藏身下僚,寄迹微职,静心修道,或称“关尹”。

大约在老子70多岁的时候,天下大乱,诸侯之间争夺地盘和权位的战争经常发生。老子预料到,将来会发生更大的战乱,所以就辞官不做,骑着一头青牛离开了洛阳向西走去,打算远走高飞了。

老子离开洛阳向西必须要经过函谷关。函谷关两山对峙,中间一条小路,因为路在山谷中,又深又险要,好像在函子里一样,所以取名为“函谷关”。守关的长官是尹喜,称“关令尹喜”,是一个修养与学识极其高深的人。

一天清晨,善观天象的关令尹喜突然看到东方紫气氤氲,便出关相迎。果然见到一位气质非凡、仙风道骨的人,骑着一头青牛慢慢向关口行来。竟然是老子!尹喜早知其名,一见之下,惊喜万分。■孔子问礼老子

尹喜知道他要远走高飞了,就一定要让这位当代最著名的思想家留下他的智慧来,于是缠着他,要他写一点著作作为放他出关的条件。《道德经》 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古代先秦诸子百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他是我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老子当然是不太愿意的,但是如果不答应关令尹喜,他是不会放自己过关的。老子没办法,于是只得答应条件。

另外,老子答应他还有一个原因。尹喜能看天象,看星宿,看云气,看到一团紫气飘来便知是圣人来了,因此也佩服这位智者,知道这个人非同一般,更有一种得遇知音的感觉,于是就为他著书了。

那时老子沉思默想,将他的智慧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在了简牍上,先写了上篇,又接着写了下篇,据说写了几天,共写了5000字左右。这样,一部《五千言》的惊天动地的伟大著作诞生了!■老子出游壁画

后来人们把老子的这篇文章分成81章,印刷成书,取书名就叫《道德经》,又叫《老子》。《道德经》上篇叫《道经》,下篇叫《德经》。■道德经碑廊紫气 紫色的霞气,古人以为瑞样的征兆或宝物的光气。古人以紫气为贵,所以紫气一词多用于建筑方面,至今仍有紫气东来一说,意即房屋风水至尊至贵。

据说,尹喜读到这样美妙的著作,深深地陶醉了,被吸引了。他对老子说:“读了您的著作啊,我再也不想当这个边境官了,我要跟您一起走,恳请您答应我吧!”

老子莞尔一笑,同意了。据说,当时关令尹喜真的跟着老子出走了,据说后来还有人看到他们两人一起在西域流沙河那儿出现过,而且都活了好长好长的岁数。简 是战国时期秦国及后来的秦朝遗留下来的。我国古代战国和秦朝时期,书写主要利用竹木简,没有现在的纸张。简的发现对于研究秦的历史有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对秦法律的研究,尤其重要。

老子一生济世渡人,教化众生,让人们懂得宇宙万物之道的真理。他的思想都留在了《道德经》中,其中也包括政廉思想。在《道德经》中,老子以水为喻,论述了他的做人、政廉的思想: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意思是说:最高的善行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向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广博,交友要像水那样宅心仁厚,说话要像水那样诚信,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尽自己所能,行为要像水那样适时适度。正因为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其实,老子最高尚的、最伟大的品格就是像水一样。做人也好,执政也罢,要做到廉洁如水。这是老子倡导的为人处世、无为而治的根基。

总之,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为政廉洁、抵制贪欲、清心养廉、为德以廉、无为而治等思想,是廉政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2000多年过去了,这些思想仍然闪耀着威严的光芒,直透人心,观照社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