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统计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20 09:11:00

点击下载

作者:曹雨,王峰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应用统计学

应用统计学试读:

前言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搜索、整理、分析的方法和技巧的方法论的学科,其目的是探索客观现象内在的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无论是进行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还是微观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都需要准确及时地获取有关经济运行的各类数据信息,作为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的统计方法必将在新的形势下发挥更大的作用。鉴于此,教育部已将统计学列入财经专业十大核心课程,这在提高统计学地位的同时,对教材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统计学经过30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与数字和一系列实质性学科相互交叉综合性、通用性方法论学科。从统计方法的构成来看,统计学可以分为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从统计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来看,统计学可以分为理论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

理论统计学是指统计学的数学原理,它主要研究统计学的一般理论和统计方法的数学理论,应用统计学是指统计学的专业应用,它主要研究如何应用统计原理和方法去解决各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本书紧密结合企业管理和经济管理的实际问题,阐述统计原理和方法及其应用。

目前,应用统计学的教材很多,基本内容相差无几,只是深浅程度、内容范围有所差异。但专门针对普通高校所属各专业(三本及大专程度学生)的统计学教材实属罕见。我们作为在民办普通高校从事统计教学的教师,认为图书市场上大量的针对一本院校的“规划”教材内容太多、难度较大;而针对专科高职高专的统计教材,理论上又略显苍白。根据现在教育改革对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汉口学院和武汉东湖学院合作组织编写了专门针对普通高校所属有关专业的“应用统计学教材”。本书按篇幅精简,内容丰富、使用面广的原则编写,是一本经济类、管理类非统计专业和统计专业的通用型教材。

本书共分10章,各章编写分工如下:王峰编写第一章、第二章;朱加存编写第四章;黄沃编写第五章、第七章;曹雨编写第三章、第六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曹雨负责全书的习题及课件(PPT)的制作。唐铁山负责全书的图表制作。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借鉴了很多相关的教材和资料,吸收了国内外同行的科研成果,在此向有关作者和研究人员表示衷心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对教材中的不足敬请各位同行专家读者批评指正。编者2012年12月第一章总论

学习目的和要求

1.了解统计的产生和发展。

2.了解统计工作的特点、作用和过程。

3.了解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特点和研究方法。

4.重点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统计和统计学的含义、统计总体、总体单位、标志、变异、变量、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等。第一节 统计学概述一、统计活动的产生与发展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自从有了国家,就有了统计活动,统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随着社会活动的需要及国家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

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有“结绳计数”、用石头数数的历史。伴随着计数方法的产生、计量单位和度量衡的使用,尤其是生产力发展和劳动交往的增多,产生了对计数和计数活动的要求。原始社会人类的计数,主要通过以下形式实现:以人类灵巧的十个手指充当计数的天然工具;利用石子、贝壳、小木棍等自然物作为算筹进行计数;利用绳索的颜色、长短、粗细及在绳索上打结的多少来表现和记载数字;在树木、石头、泥坯等上面进行刻痕划线来表现和计算数字。这些活动,就是统计活动的萌芽。人类最初的计数活动,主要表现在对人们的剩余劳动成果或其视线所及的劳动对象加以清点和计量。这就决定了计数本身只是一种零散的、无组织的、非经常性的和范围有限的个人活动。

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的计数活动就变得越来越频繁、普遍和复杂了。随着人类社会组织机构的建立与健全,开始逐渐地出现了一种满足全社会需要、目标一致的计数活动。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需要征兵和收税,就必须了解自己管辖范围的人口及其职业、土地及其收获量、家畜、财产等,便需要对社会生产和社会劳动进行统计。封建社会的统计活动比奴隶社会更趋于完善和制度化,但是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自然经济的束缚,统计活动在范围上受到了限制,在方法上也相当落后。我国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登人”的记载,这就证明我国早在商朝时期就已开始了统计实践活动。据历史记载,我国早在公元前22世纪就开始对人口和土地进行记载,将中国分为九州,土地面积为2438万公顷,人口总数为1355万。我国周朝就已有作为治国方法之一的“官计”制度,用数算的方法管理国家,要求各级官吏每到年终都要编制数算报告。我国最早的统计局是在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设置,当时的统计局分设三股:一股掌握文教、民政、财政;二股掌握教育、军政、司法;三股掌握交通和实力统计工作。

在国外,公元三千年前古埃及王朝为了建筑金字塔,必须了解本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合理安排劳力和分摊财务,这实际上就是统计实践的萌芽;古希腊在公元前六百年就进行过人口普查;古罗马在公元前四百年已经建立人口、财产的普查和经常性的调查登记制度。统计在治理国家和管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许多国家相继建立了统计调查和统计报告制度,成立国家统计机关。比较健全的国家统计制度和国家统计机关则开始于近代。1756年,瑞士成立了表报委员会;18世纪中叶,瑞典设立了人口登记局;法国于1801年、普鲁士于1805年、荷兰于1826年、奥地利于1829年、比利时于1831年、挪威于1837年、俄国于1857年、中国于1906年、美国于1913年,相继设立了统计局或统计委员会。19世纪,英国议会设立一些专门委员会,颇有成效地进行了各种社会经济统计调查。由于各国政府的重视和支持,1853年,第一次国际统计会议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召开,由著名的统计学家凯特勒主持,出席会议的有26个国家或团体的代表,共计153人。1885年,成立了国际统计学会,在伦敦召开预备会议,1887年,在罗马召开第一届大会,此后每两年召开一次会议。1995年8月,在我国北京召开了第50届国际统计学会会议。到了十七、十八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繁荣,统计工作日显重要,从而促使许多学者对统计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和方法进行较有系统的研究和探讨,形成统计学的诸多学派。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社会分工日益发达,现代化的大生产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需求,进而推动了统计事业的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第一,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各部门产生了对统计信息的大量需求,促进了统计活动由国家管理领域拓展到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且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第二,统计活动的大量开展,促使各级专业统计机构的设立和统计学术团体的产生,从而加速了各专业统计的发展,促进了统计科学的研究、学术的交流和统计理论问题的研讨;第三,概率统计和抽样理论等研究成果的应用,使统计方法更趋科学和完善,从而提高了统计的认识能力;第四,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完善,大大加速了统计活动的现代化进程,提高了统计数据处理的效率和质量。统计信息网络系统对统计信息的开发和利用大大提高了信息的社会化程度。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统计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50 多年来,我国的统计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统计作为国家对社会经济进行宏观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反映市场经济活动的指示器,必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二、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

统计学是对统计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和经验总结,并反过来指导实践。统计实践的不断发展,导致了统计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但是不同的统计学者处于不同的历史阶段,他们对统计实践的理解不尽相同,因此对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概括就会有所差异,从而出现了统计学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学派。

1.政治算术学派

政治算术学派产生于 17 世纪中叶的英国,其代表人物是威廉·配第(Willian Petty, 1623—1687)和约翰·格朗特(John Graunt,1620—1674)。威廉·配第曾在1671—1676 年撰写了《政治算术》一书,该书通过政治经济分析,运用大量丰富的实际统计资料,采用数量分析的方法,对英国、法国和荷兰三国的人口、土地、资源、资本、产业、财富等多方面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对英国的国际地位有了正确的认识,阐明了英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因此说,《政治算术》一书是用统计分组法、图表法、综合指数法、推算法等统计分析方法,代替以往的文字论证方法,进行政治经济分析,为统计学的创立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由于威廉·配第对于统计学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功绩,因此马克思对威廉·配第有很高的评价,称配第是“政治经济学之父,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统计学的创始人”。约翰·格朗特的代表作是《对死亡率公报的自然观察和政治观察》,他根据伦敦市发表的人口自然变动公报,通过大量观察,对人口的出生与死亡率做了分类计算和分析,发现了人口与社会现象中重要的数量规律性,人口统计中有名的性别比例,就是由他首先提出来的。格朗特还认为:要研究现象长期形成的规律,必须对其进行大量的观察,这就是统计学中大数法则的思想。可见,政治算术学派的著作是以数量分析为特征,并且研究客观现象的数量关系,但该学派始终未正式采用过“统计学”这个名称,因此,政治算术学派的著作有统计学之实,而无统计学之名。

2.国势学派(记述学派)

该学派产生于18世纪封建制的德国,其创始人是德国的海尔曼·康令(H.Conring, 1606—1681)和高特弗里特·阿亨瓦尔(G.Achenwall,1719—1772)。他们在德国的西尔姆斯特大学里开设“国势学”课程,通过对各个国家显著事项的研究,介绍有关欧洲各国的国家组织、人口、军队、领土、居民职业、宗教、法律制度、资源财富等国势现状,目的是为了满足政治家所必须的知识,他们认为统计学是对国家重大事项的记载和描述,所以该学派又称为记述学派。阿亨瓦尔一生在大学任教,并在1749年出版的《近代欧洲各国国势学论》中首次使用“统计学”这个名称代替国势学,可见,国势学派的统计学与现代统计学的差别很大,它强调文字记述,缺少数量分析。因此,该学派的著作有统计学之名,而无统计学之实。

政治算术学派和国势学派都是以社会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不同之处在于是否将数量对比分析研究作为这门科学的基本特征,正是由于存在这样的共性和个性,使两学派相互影响、相互争论、共同发展达200年之久。直到1850年,德国的一位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克尼斯发表了题为《作为独立科学的统计学》一文,概括了当时各国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的大部分观点,把政治算术学派的“政治算术”称作“统计学”,而把国势学派的著作改称为“国家论”,在统计学术史上,以这一论文的发表,结束了两派学术的争论。随着统计学的不断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产生了新的学术争论,出现了新的学派。

3.数理统计学派

数理统计学派产生于19世纪中叶,其创始人是比利时的生物学家、数学家和统计学家阿道夫·凯特勒(A.Quetelet,1796—1874),其代表作有《社会物理学》等,他的主要贡献是把数学中的概率论、数理统计方法应用于社会经济统计,对法国、英国和比利时的犯罪统计资料等许多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具体的研究,论证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一样,也具有内在的必然性,一切事物都受到大数法则的支配。他认为,统计学是一门应用于社会和自然现象研究的通用方法论科学。由此,统计学不再是单纯的社会科学,其研究方法、学科性质也发生了质的飞跃和根本性的变化。由于凯特勒在统计理论上的重大贡献,被人们称为“近代统计学之父”。自从凯特勒将数学和统计学结合在一起,引起了许多人的兴趣,从多方面加以研究,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数理统计学一经产生,发展很快,涉及自然和社会科学领域的若干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如高尔登(1822—1911)提出了相关和回归的概念,皮尔逊(1857—1936)发展了相2关和回归理论,又提出了假设检验和x分布,此外还有英国数学家戈赛特(1876—1937)、统计学家费舍(1890—1962)和美国统计学家瓦尔德(1902—1952)等,在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在细胞学的发展推动下着重研究如何利用样本信息推断总体,并利用随机抽样原理建立起推断统计学。他们认为统计学就是数理统计学,是一门通用的方法论科学,属于应用数学的分支。他们对数理统计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到1867年,这门既有数学方法,又有统计学内容的新生科学,正式命名为“数理统计学”。

4.社会统计学派和社会经济统计学派

近代社会统计学派产生于19世纪后半叶的德国,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政治算术学派”的延续。其代表人物是克尼斯(1821—1897)、恩格尔(1821—1896)和梅尔(1841—1925)等。克尼斯在1850年发表了《作为独立科学的统计学》一书,平息了政治算术学派与记述学派对统计学研究对象长达100多年的争论,将统计学这一名词作为政治算术的科学命名,而记述学派的统计学则被称为国家论。该学派是在政治算术学派观点基础上,把政府统计与社会调查结合起来形成的。

他们认为统计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是研究社会现象变动原因和规律性的实质性科学;认为统计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而不是个别的社会现象,而且由于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必须对总体进行大量观察和分析,研究其内在的联系和相互关系,才能揭示社会现象的规律性。

社会统计学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社会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社会制度的限制,社会统计学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而相比之下,数理统计学紧密结合自然科学的实践,不断充实自己的内容,在自然科学的应用中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现代社会统计学派产生于20世纪初,代表人物有德国的弗拉斯卡姆波。他吸收了数理统计学派的通用方法论,把自然科学中的方法应用于社会现象的研究,并且有所突破和发展,基本趋势上由实质性科学向方法论科学的转变,但总的来说,发展趋势缓慢。这一现象的出现不仅是因为社会现象本身日益复杂,而且作为社会科学它还受到社会政治变故的影响。

此外,这一时期的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还逐步建立和发展起了社会经济统计学,它是从俄国十月革命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十月革命前后,列宁在研究俄国和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等问题时,使用了大量统计资料,运用了多种统计方法,做了非常精辟的分析研究,提出社会经济统计是认识社会的最有力武器之一。列宁对统计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就在于把统计和社会主义管理联系在一起,强调统计监督的意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对资产阶级统计资料进行科学的借鉴和利用,从而提出了指导社会主义统计工作的原理、原则和方式方法,为创立社会经济统计学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这在统计学术史上是一次质的飞跃。由此可以认为:前苏联的社会经济统计学是社会统计学派学术观点的继承和发展,并受近代社会统计学派的影响。

我国早期统计学观点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数理统计学派的影响,是社会经济统计学派和数理统计学派共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全盘引进前苏联的社会经济统计学的有关组织体制,只承认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科学性,对数理统计学持批判和否定的态度。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统计科学工作者不断总结本国的历史经验,借鉴世界各国统计科学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成果,努力建设既符合世界统计科学发展趋势,又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代统计学。三、统计的含义“统计”一词具有不同的含义,即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活动,是指为了取得和提供统计资料而进行的各项工作,是运用科学的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对社会现象、经济现象、自然现象等调查研究目标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提供的全部工作。

统计资料是统计实践活动所取得的各项数据资料及与之相关联的其他资料的总称。

统计学是对统计工作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概括,是关于认识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统计的3种含义是密切联系的。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是实践和成果的关系,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直接成果,而统计工作的实施又受统计资料需求的支配;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实践和理论的关系,统计学是统计工作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它来源于统计实践,又高于统计实践,反过来又指导统计实践,统计工作现代化是和统计科学的发展相关联的。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即统计。第二节 统计学的学科体系一、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指统计研究所要认识的客体,是由统计工作的实践要求来决定的。既然统计是一种调查研究活动,那么,统计学就应该是研究如何进行这种调查研究活动的科学,所以我们认为:统计学是认识现象总体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方法论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关于收集、整理、分析和提供现象总体数量方面的原理原则和方式方法,具体地说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去收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统计体系,表明所研究对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等,借以具体反映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性。二、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点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有其自身固有的特点,一般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数量性

由于统计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的数量方面,因此,统计活动的中心问题就是数据问题。一切客观事物都有质和量两个方面,统计就是要用大量的数字资料,并通过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等特有的统计方法,来综合反映和描述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结构、比例和效益等客观事物的现状、依存关系和变化发展趋势,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如统计研究某地区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国民财产、科技资源等基本数量和数量关系,就可以形成对该地区经济活动基本条件的初步认识。

2.总体性

统计学是以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即统计是对现象总体中各单位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进行大量观察和综合分析,形成反映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由于个别现象通常具有偶然性和特殊性,而总体现象都常常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普遍性,因此认识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有利于反映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性。

关于总体性特点要注意:统计对总体数量方面的认识,是从对个体的认识过渡到对总体数量表现的认识,即“从个体到总体”;统计认识对象的总体性,并不排斥对个别典型单位的深入研究,因为“从个体到总体”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使总体的数量特征趋于抽象化、一般化,因而有选择地抽取个别代表性典型单位,进行具体深入的调查研究,更有利于掌握现象总体的规律性。

3.具体性

统计的认识对象是具体事物的数量方面,不是抽象的量。统计研究的数量是客观事物在具体时间、空间等条件下的表现。强调统计认识对象的具体性,并不排斥统计认识活动中会用到许多既反映客观事实又具有抽象性的统计指标和数字,如平均数、相对数等。在比较两个单位同种产品生产的成本水平时,不能直接用两个单位生产该种产品的成本费用总额这一具体数字来比较,而必须通过计算各单位生产该种产品的平均成本来比较分析,这里的平均成本指标就是反映生产单位产品的成本费用一般水平,是一个抽象的数字。

4.变异性

统计研究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其前提就是总体各单位的特征表现千差万别,这种差异不是由某种固定的原因事先给定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位置的不同而变化的,社会经济的个别现象有着特殊性和偶然性,所以对现象总体和数量的研究必须应用统计的方法,从各单位的变异中归纳或推断出共同的普遍存在的特征。如果总体各单位的特征表现不存在差异,也就不需要统计,如果这些差异可由某种确定性原因事先给定,那么也就不需要用统计方法了。统计上把总体各单位由于随机因素引起的标志表现的差异称为变异。

5.社会性

统计认识对象具有社会性,是因为统计所研究的数量总是反映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教等现象活动的条件、过程和结果,同时这些现象活动又具体表现为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各种社会方式和形式。换句话说,统计学的研究对象、资料来源和服务对象是全社会的,从事统计调查和分析就有不同立场、不同观点,运用不同方法的分歧。统计学作为一种认识客观现象的活动,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响应、配合、支持和参与。因此,统计学本身就带有强烈的社会性色彩。三、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统计学的研究方法是指贯穿于整个统计工作全过程的各种专门方法,它是对统计工作各阶段所用方法与技术理论的概括与总结。这里将简单地介绍统计学中最常见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1.大量观察法

大量观察法是指统计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过程中,要从总体上加以考察,即对总体中的全部或足够多的单位进行调查、观察并加以综合研究,以反映总体的数量特征。这种方法的应用是由研究对象在诸多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复杂性和普遍性决定的,个别现象通常受各种偶然因素的影响,使各单位的数量表现存在很大差异,所以不能任意抽取个别或少数单位进行观察,而是要通过对事物的大量观察,排除影响事物的偶然性因素,从而认识客观现象的规律性。统计调查中的许多方法,如普查、统计报表等,都是通过观察总体中的大量单位,借以了解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情况的。

2.统计分组法

统计分组法是指根据事物内在的规律、性质和统计研究任务的要求,把数量现象中有关个体单位质和量的差别,划分不同类型或组,以便进行汇总和总体内部结构分析,并确定各类型的数量状况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等。这种方法是研究总体内部差异的重要方法。通过分组可以研究总体中不同类型的性质以及它们的分布情况,借以研究它们在总体中的特点和效益;通过分组可以研究总体中的构成和比例关系;通过分组还可以研究总体中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等。

3.综合指标分析法

综合指标分析法是指应用各种统计综合指标来反映和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内部或客观现象之间的差异和数量关系的研究方法。对大量的原始数据经过整理汇总,计算各种综合指标,可以揭示出现象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总体规模、相对水平、集中趋势、变异程度等。它可以概括地描述总体各单位数量分布的综合数量特征和变动趋势,使用的方法包括动态趋势分析法、因素影响分析法、相关分析法等。

4.统计模型法

统计模型法是根据一定的经济理论和假定条件,用数学方程式去模拟现实经济现象相互联系的一种研究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对社会经济现象和过程中存在的数量关系进行比较完整的和近似的描述,便于利用模型对社会经济现象的变化进行数量上的评价和预测。其基本构成要素为:社会经济变量、基本关系式、模型参数。

5.统计推断法

统计推断法是统计调查中,由观察总体各单位的特征,而得出关于总体的某些信息的一种研究方法。由个别到一般,由事实到概括的推理方法。通常统计调查所观察到的只是总体中的部分或者有限的单位,而需要得到的是总体的数量特征。因此需要根据样本数据来判断总体数量特征的统计推理方法。四、统计学的分科

统计学是各类统计学科的总称。在统计学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服务于不同领域的各种统计学分科。(一)统计学的分类

1.按统计研究的性质不同进行分类,可分为理论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

理论统计学,是以统计学的一般理论和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统计学,如统计学原理、数理统计学等;应用统计学,是以统计方法在各专业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所呈现的特有的统计方法为主要内容的统计学科,如经济统计学、人口统计学等。

2.按统计方法的特点不同进行分类,可分为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

描述统计学,是研究如何取得反映客观现象的数据,并通过图表形式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显示、综合、概括与分析得出反映客观现象的规律性数量特征,是以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综合分析等方法和形式,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进行数量方面描述的统计方法论;推断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根据样本数据去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方法,它是在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对统计总体的未知数量特征做出以概率形式表述的推断,是以部分统计资料的个性特征,对全部或大部分同类现象的共性特性进行科学的估计、检验及分析研究的统计方法论。(二)统计学与有关学科的关系

对于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统计学只能提供研究其数量方面的原理、规则和方法,而不能阐明社会经济现象的实质与内涵。另外政治经济学关于经济关系和经济运行的分析,也是开展统计分析的重要依据。与此对应,统计工作成果和统计研究的科学结论,可以检验经济理论的正确与否;统计提供的统计资料,可以丰富、充实、完善政治经济学理论,促进经济理论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最一般规律的方法论科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它为各门学科提供了基本方法论,指导一切学科,统计学也不例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矛盾的对立统一、质和量的辩证关系、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观点等,对统计发挥认识工具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实质性科学是指这类科学的内容及任务在于揭示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以指导人们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去改造世界。经济学等实质性科学为统计学提供了理论根据和启示;实质性科学阐明的种种社会经济范畴为统计界定有关指标的内涵、核算口径、范围提供了依据。

总之,统计学的形成和发展,要有实质性科学的理论指导,而各门实质性科学也需要运用经济统计这一工具去认识其本质及规律。第三节 统计的任务、职能和工作过程一、统计的任务

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统计的具体任务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 为国家和各级政府机构进行宏观调控和决策提供资料。

② 为制定政策和计划提供依据,并检查和监督政策和计划的执行情况。

③ 开发统计信息资源,为企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及时提供信息和统计咨询。

④ 为社会公众了解情况,参与社会活动提供资料。

⑤ 为进行宣传教育和从事科学研究提供资料。二、统计的职能

1.统计的信息职能

信息职能是指统计机构根据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调查方法,系统地采集、处理、传输、存储和提供大量以数据描述为基础特征的社会经济信息。把有关统计资料提供给决策部门和公众,说明状况,起仪表指示器作用。它是统计的最基本职能,其他职能都是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并直接受其质量好坏的影响。

2.统计的咨询职能

统计的咨询职能是指统计机构或人员利用已经掌握的丰富的统计信息资源,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深入开展综合分析和专题研究,为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各种可供选择的咨询建议与对策方案,起参谋作用。它是信息职能的深化和发展。

3.统计的监督职能

统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为了满足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的需要,及时、准确地从总体上反映经济、社会和科技的运行状态,并对其实施全面的检查、监督和预警,以促使经济、社会和科技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运用统计手段对社会、经济、科技各方面进行定量检查、监测和预警,起警报器作用。

上述3种功能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统计信息职能是保证统计咨询和监督职能有效发挥的基础;统计咨询职能是统计信息职能的延续和深化;统计监督职能则是在信息、咨询职能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拓展,并促进统计信息和咨询职能的优化。三、统计工作过程

统计工作是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进行的一种调查研究活动,也是对事物的表面、本质及其规律性的认识活动。需要经过许多部门、地区和单位的密切协作和相互配合才能完成,而且任何一个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可能完成一项大型调查工作的全部,而只能从事其中某一个或几个环节的具体工作,同时又影响整个工作的全过程。这一活动是由浅入深的序列过程,一般说来,一个比较完整的统计活动过程,可以分为4个基本环节: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与资料的开发利用。

1.统计设计

统计设计是对统计活动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所作的通盘考虑和合理安排,并制订出可行方案,以指导实际工作,是根据各时期经济任务的需要来确定调查对象、设计指标体系、编制分类目录、制定调查、整理和分析方案等,是统计工作的准备阶段。优良的统计设计是科学有效地组织统计活动的前提。

2.统计调查

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设计方案的要求,用科学的方法有计划地收集原始资料的工作阶段。这是实践活动的开始,尚属表层和感性认识阶段。对资料收集的是否准确、及时、系统和完整,直接影响整个统计工作的质量,所以统计调查是统计整理和分析的基础。

3.统计整理

统计整理是统计研究的中间阶段,它是对统计调查阶段收集的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组、归纳、综合,使统计资料系统化、条理化,以便进一步开展统计分析。调查阶段收集的资料既丰富又零乱,既大量又粗糙,因此需要统计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大量丰富的资料条理化、系统化。这一阶段是对事物由表层认识到深层认识的连接点,对统计分析的质量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

4.统计分析与统计资料的开发利用

统计分析是在统计数据整理的基础上,利用加工整理后的统计资料进行多方面的分析研究、发现问题、揭示矛盾、寻找被研究现象的特征和规律,形成统计研究的最终成果。这一阶段是理性认识阶段,是统计研究的决定性阶段。

随着统计信息网络的形成和逐步完善,统计信息提供的方式和途径进一步现代化,使得统计资料可以被多次深入开发和利用。

统计工作的4个阶段是一个统一体,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了偏差,都会背离统计认识活动的规律,从而歪曲反映事物。统计设计出现偏差,会降低甚至失去对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的指导作用,影响后面统计活动的组织效率;统计调查出现偏差,会影响整理质量高低,分析结果的准确与否;统计分析出现偏差,会造成统计设计、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三阶段前功尽弃。4 个阶段的工作质量和效果是密切相关的,因此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协调。第四节 统计学的若干基本概念

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其特定的研究范畴,这些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不同方面进行分析归纳而得出的基本概念。统计学在研究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时,经常要用到一些基本概念和术语,只有对这些概念和术语有了正确的理解,才有利于我们对统计学各章内容的学习。一、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一)统计总体

统计总体简称总体,是统计所要研究的全体事物,是客观存在的某些性质相同的许多个体所构成的整体。例如研究我国独立院校的发展情况时,则全国所有的独立院校便组成一个总体,其中每所独立院校都是客观存在的,据此可以计算出总体相应的教职工人数及其结构、专业结构等。

一般说来,一个统计总体需要同时具备同质性、大量性和变异性3个特征。

1.同质性

总体的同质性是指构成总体的每一具体单位在某一方面具有共同性质,是构成统计总体的前提条件。如果把不同性质的个别单位混杂在一起,就无法综合说明这些单位的数量特征,它表现的总体特征是模糊不清的。如研究我国独立院校的发展情况时,该总体各单位的共性是“私有资本的参与且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否则不能成为该总体的基本单位。同样,总体的同质性也是相对的。不同的研究项目、不同的研究问题,对总体的同质性有不同的规定。

2.大量性

统计总体一定是由大量个体单位组成的,具有大量性的特点,这是由统计研究的对象决定的。因为统计研究的目的是要揭示现象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规律,而这只能在大量事物的普遍联系中,才能看出客观现象发展的规律性,所以,大量性是形成统计总体的充分条件。

总体的大量性是相对于个别事物或极少事物而言的,有一定相对性。大量性的多少取决于两点:一是和统计研究精确度有关,调查要求精确度越高,就需要尽可能增加个别单位;二是和总体中个别单位之间差别程度有关,个体单位之间差别越大,就需要尽可能增加个别单位,以减少偏差,取得准确可靠的结果。

3.变异性

构成总体的各个体单位在同质条件下,要求在更多的方面表现不同或不完全相同,或是质的差别,或是量的变化。例如在某市商业企业这一总体中,每一个商业企业在所有制形式、经营类型、职工人数、销售额等方面都有差异,这种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所以才对大量的个别单位进行调查和统计。

统计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研究现象总体各单位之间的变异情况。如果除了形成总体客观依据的某方面具有同质性外,其他方面也没有差别,那么就没有进行统计研究的必要,何况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现象是绝对不可能没有差别的。因此说变异性构成了总体研究的主要内容。

由此可见,组成总体的3个特征是密切相联的,同质性是组成总体的前提条件,大量性是组成总体的充分条件,变异性是研究总体的主要内容。

统计总体中如果单位数有限且可以计数称为有限总体。如果统计总体单位数无限且不可以计数称为无限总体。对有限总体可以进行全面调查,也可以进行非全面调查。而对无限总体只能进行非全面调查。(二)总体单位

总体单位是指构成统计总体的各个具体单位,是各项统计资料最原始的承担者,简称个体。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要求,总体单位可以是人、物或事件等。而要弄清总体与总体单位所代表的具体内容,必须注意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的关系,研究对象是研究内容的承载体。(三)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的关系

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之间体现着全体和个体、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研究目的和研究任务的变化而变化。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的确定,要视研究问题的需要和研究范围的大小而定。同一事或物在不同的研究范围和不同的研究目的下,总体有可能转化为总体单位,总体单位也有可能转化为总体。二、标志和指标(一)标志

标志是反映总体单位特征和属性的名称。如人口普查中以人为总体单位时,则人的性别、文化程度、民族、年龄等都是每个人所具有的标志,总体单位是标志的直接承担者,标志是依附于总体单位的。一个完整的标志应该包括标志名称和标志表现两个方面。所谓标志表现就是标志在总体单位上的具体体现。任何一项统计工作都要掌握总体单位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实际发生的情况,因此标志的具体表现就是统计最关心的问题。

1.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

一个特定总体中的各具体单位可以有许许多多的标志,按其表现形式有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之分。数量标志是表示总体单位数量特征的,其具体表现用数值表示,如职工的年龄、工资、工龄等。

品质标志是表示总体单位属性方面的特征,通常不用数值表示,而只能用文字陈述,如职工的性别、文化程度、民族、职业等。

2.不变标志和变异标志

对于一个统计总体,各总体单位某种标志的具体表现都相同则称为不变标志,这是由统计总体的同质性决定的。凡是总体各单位某种标志的具体表现可能不同或不完全相同则称为变异标志,这是由统计总体的差异性决定的。例如全民所有制企业总体中经济类型是不变标志,而职工人数、利税总额、资产总额、销售收入等是变异标志。(二)统计指标

1.统计指标的概念

统计指标是反映统计总体现象某种综合数量特征的名称和具体数值,它表明现象总体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的综合数量表现。统计指标一般由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两个基本部分组成。指标名称反映现象所属的一定范畴,指标数值反映现象在具体环境下所达到的规模、水平及比例关系等。指标数值是根据指标名称,通过对总体各单位进行实际调查和数据处理所取得的具体时间、具体空间条件下进行综合汇总和计算而得到的统计数值。

统计指标的基本作用就是用现象的具体数量来反映总体事物存在的客观事实,为统计认识社会,为我们进行定量分析提供坚实的客观基础。

2.统计指标的分类(1)按其反映总体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数量指标是反映现象总体范围、总体规模、总体水平的统计指标,其表现形式一般为绝对数。例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职工总数、国内生产总值、企业总数等。质量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内部结构、比例以及相互数量关系或发展变化的统计指标,是总量指标的派生指标,用相对数或平均数来表示,以反映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对比关系,如人口密度、职工缺勤率等。(2)按其数值表现的形式的不同,可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总量指标又称绝对指标或绝对数,是反映总体的规模和现象发展结果的指标,其表现形式为绝对数,一般用以反映总体的总规模、总水平和工作总量,一般把数量指标与总量指标等同看待。相对指标又称相对数,是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的对比而形成的比率。其表现形式为相对数,一般用来反映总体的内部结构、现象间的数量对比关系和相对水平等。平均指标又称平均数,是指总体中某一数量标志的一般水平。其表现形式为平均数,一般用来反映总体内某一数量标志的集中趋势等。一般把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看做质量指标,是总量指标的派生。(3)按其反映现象时间状态的不同,可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时期指标是反映现象总体在一定时期内所达到的总规模或总水平。时点指标是反映现象总体在某一时点(瞬间)上所达到的规模或水平。时期指标具有可加性,一定时期某指标的累计数表明现象在该时期内的发展过程的总量,而时点指标不具有可加性,除在空间上或计算过程中可以相加外,一般相加无实际意义;时期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时间长短密切相关,在一般情况下,时间越长,指标数值越大,而时点指标数值与时点间隔长短没有直接关系;时期指标的数值一般是通过连续登记而取得的,而时点指标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进行连续性登记,一般只在需要时才加以统计。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各自反映的现象在时间规定性上的不同。

3.指标和标志的区别与联系

指标与标志的区别有:所说明的对象不同,指标是说明总体综合数量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的属性或特征的;所有指标都必须是用数值表示的,而标志未必都能用数值表示的;指标具有综合性,是同质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的差异综合,而标志一般不具有综合性,是说明总体单位的属性或特征;标志一般不具备时间、地点等条件,而指标一定要有时间、地点及范围。

指标和标志的联系有:指标数值是从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其大小受各单位相应值大小及其变化的影响;随着研究目的的变化,指标和数量标志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变换关系。三、变异和变量(一)变异

1.变异的概念

变异是变动的标志,指可变标志在总体各单位之间所表现出的差异,包括量的差异和质的差异。同质是构成总体的条件,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它是统计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变异就没有统计。统计的目的就是登记各种可变标志在各个总体单位上具体表现,经过分组、汇总、综合来分析现象的数量特征。

2.变异的分类

变异按其表现特征不同分为属性变异和数量变异。属性变异是指总体单位在属性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特征。数量变异是指总体单位在数值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特征。(二)变量

1.变量的概念

可变的数量标志称为变量。由变量的名称和变量的具体表现即变量值两部分组成。变量值就是变量的具体表现,也是变动的数量标志的具体表现,又称标志值。

2.变量的分类(1)变量按变量值是否连续可分为连续型变量和离散型变量

连续型变量的变量值是连续不断的,在其取值范围内可以取任意值,相邻两值之间可作无限分割,如身高、射程等,连续型变量的变量值要用测量和计量的方法取得,既可以用整数,也可以用小数来表示。离散型变量的所有可能取值是用计数的方法取得,可按某种顺序一一列举出来,变量值之间都是以整数值断开的。只能用整数表示。(2)变量按其所受因素的影响不同可分为确定性变量和随机变量

如果影响变量值变动的某种决定性因素,使该变量值沿着一定的方向呈上升或下降的变动,能够事先确定下来,这种变量称为确定性变量。如果影响变量值变动的因素很多,且作用的方向、程度都带有一定的波动性和随机性,致使变量值随机生成,有多种可能性,事先无法确定,这种变量称为随机变量。四、统计指标体系(一)统计指标体系的概念

客观现象是错综复杂的,各种现象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每一统计指标只能反映客观现象总体的某一方面,要描述客观现象总体的全貌,只靠单个统计指标是不够的,应该建立统计指标体系。

统计指标体系是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统计指标所组成的有机整体,是可以全方位、多侧面地反映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建立一个指标体系必须符合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指标体系中的指标之间必须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二是一个指标体系必须具有一个特定方面的功能。这是构成指标体系的基本要求,缺少其中任何一点,就难以形成统计指标体系。(二)统计指标体系的分类

1.按指标体系内容不同,可以分为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社会统计指标体系和科学技术统计指标体系

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是指反映整个社会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社会再生产过程的指标体系,在指标总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社会统计指标体系是指以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为中心,反映社会状态的指标体系,处于中心地位,经济、科技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同时安定协调的社会环境也是保证经济科技顺利发展的条件,如人口统计的指标体系、居民收入与消费的指标体系;科学技术指标体系是反映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变化情况的指标体系。

2.按指标体系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基本指标体系和专题指标体系

基本指标体系是指由反映社会基本情况的主要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如统计年鉴中综合类的指标体系;专题指标体系是为了配合生产管理、经济研究和其他方面的需要,针对某个经济或社会专门问题而及时设置的指标体系,具有专门性、临时性和多变性等特点,如能源、运输、教育等方面的指标体系。(三)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

统计指标体系的设置既要满足研究问题的需要,又要科学、全面、简明,因此要考虑以下几项原则。

1.目的性原则

指标体系的设置要满足统计任务和研究问题的需要。不同的研究目的决定着不同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对象应该用不同的指标及指标体系来反映。

2.科学性原则

统计指标体系的设置既要与事物的性质、特点、联系形式保持一致,又要简明易懂。

3.客观性原则

统计指标体系的设置要符合社会经济现象本身的性质、反映被研究对象本身的特点、反映客观事物内部及其彼此之间的数量关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4.联系性原则

指标体系的设置既要考虑总体内各统计指标的联系,还要考虑统计指标与会计指标、业务指标的衔接;既要考虑本国各种指标体系的关系,还要考虑与国际统计核算的接轨。

5.可比性原则

统计指标体系的设置要注意到计算口径、地区范围、时间长度、前后时期的统一,同时要保持相对稳定。综合练习与训练

一、单项选择

1.统计总体同时具备三个特性:( )。

A.同质性、大量性、可比性  B.数量性、综合性、具体性

C.同质性、变异性、大量性  D.数量性、具体性、可比性

2.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称为( )。

A.调查单位    B.总体单位

C.调查对象    D.填报单位

3.调查某大学6000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则总体单位是( )。

A.6000名学生    B.6000名学生的学习成绩

C.每一名学生    D.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成绩

4.职工调查中,“职工的工资”是( )。

A.连续变量    B.离散变量

C.随机变量    D.连续变量值

5.变量是指( )。

A.标志值     B.品质标志

C.标志和指标    D.可变的数量标志

6.下列指标中属于质量指标的有( )。

A.合格品数    B.职工总数

C.资金产值率    D.工资总额

7.下列属于数量标志的是( )。

A.职工的工龄    B.职工的性别

C.职工的政治面貌   D.职工的籍贯

8.一个统计总体( )。

A.只能有一个标志   B.只能有一个指标

C.可以有多个标志   D.可以有多个指标

9.数量指标一般表现为( )。

A.平均数  B.相对数 C.绝对数  D.众数

10.某工人月工资为 500元,则“500元”是( )。

A.品质标志 B.质量指标 C.数量标志  D.标志值

二、填空题

1.变量按其数值是否连续,可分为______变量和______变量。

2.统计指标包括______和______两部分。

3.标志按其特征不同,可以分为______和______。

4.从标志的角度讲,变量是指可变的______。变量的具体表现称为______。

5.统计指标反映总体的______。

6.总体所包括的单位数可以是有限的,称为______,也可以是无限的,称为______。

7.标志按其表现形式不同,有______标志和______标志。

三、判断题

1.一个人口总体可以用人口总数、年龄、性别等概念来反映和描述。( )

2.统计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不考虑个别事物的数量特征。( )

3.社会经济统计学是一门实质性科学。( )

四、简答题

1.统计指标与标志的关系如何?

2.什么是统计总体?它的特点是什么?

3.什么是总体和总体单位?其关系如何?

4.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有何区别?

5.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的关系如何?第二章统计调查

学习目的和要求

1.了解统计调查的概念与要求及统计报表制度。

2.理解统计调查的分类与统计调查方法。

3.掌握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

4.熟练掌握及运用统计调查问卷、统计调查方案。第一节 统计调查的意义、种类和方法一、统计调查的意义(一)统计调查的概念

统计是人们认识社会的有力武器,面向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调查则是达到正确认识社会的基础。统计调查,就是收集统计资料,是在统计工作过程中,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按照统计设计所确定的统计指标,运用各种科学的调查方法,有组织、有计划地收集有关社会经济现象的个体资料,对客观事实进行登记,取得真实可靠的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统计调查收集的资料有:未做任何加工整理的原始资料和经过他人加工整理的二手资料。统计调查主要是指对原始资料的收集,但有时也包括对次级资料的收集。

原始资料作为统计调查的第一手资料,针对性和真实性都比较强,信息可靠,价值较高,但原始资料的收集需要花费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且会受到调查人员和被调查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次级资料来源多,涉及面广,反映的信息相对比较客观,且收集二手资料花费的时间短、费用少,可节约调查时间和经费,但二手资料缺乏针对性,其可靠性也往往难以评估。一切次级资料都是从原始资料过渡而来的,因此,统计调查主要是指对原始资料的收集。

统计调查,在统计工作的整个过程中,是基础环节,担负着提供基础资料的任务,所有的统计分析和统计研究,都是在原始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果统计调查工作做得不好,得到的资料残缺不全或有错误,甚至为了有一个好的结果而胡编乱造,就会影响整个统计工作,统计分析和预测也就无从谈起,从而影响国家的宏观经济决策或企业的经营决策。由此可见,统计调查是统计工作的基础。(二)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

在整个统计工作过程中,统计调查阶段的工作非常重要,它担负着提供基础资料的任务,是统计工作的初始阶段,又是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前提。统计调查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统计整理和分析结果的可靠性、真实性,关系到能否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为了保证调查资料的质量,使它更准确地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本质,预测未来,作为编制计划,制订政策的依据,统计调查必须做到以下要求。

1.准确性

准确性就是要求统计人员收集的资料必须真实可靠,如实反映客观实际,不能歪曲和掩盖事实真相,这是保证统计资料质量的首要环节。统计资料的“准确性”是衡量统计调查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是统计工作的生命。如果统计资料失真,据此做出的分析和预测就会出现错误,进而影响对经济现象的认识分析。统计资料的准确性不仅是一个技术性问题,而且是一个思想意识问题。因此,作为统计调查人员要如实地反映客观实际,杜绝虚报、瞒报、伪造和篡改统计数据的现象。

2.及时性

及时性是指统计调查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调查方案中规定的调查时间,完成各项调查资料的收集,并及时提供所需的各项调查资料,以满足各方面对统计资料的需求。资料提供得越及时,其时间效用就越大,就越能提高资料的使用价值。时过境迁就失去了资料的时效性,延误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的时间,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3.完整性

完整性是指统计收集的资料必须全面完整。即统计调查人员必须按照统计调查方案的规定,使所列调查项目的资料收集齐全,毫无遗漏。如果资料不全,就不能反映调查对象的全部情况,从而完不成调查研究的任务。

4.经济性

经济性是指调查单位以尽量少的投入获取所需要的统计资料。盲目追求不计成本的统计调查,将会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因此,统计调查同样要讲究经济效益,努力降低调查成本。二、统计调查的种类

统计调查可以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一)按调查的组织形式不同,可分为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统计报表是指按照统一规定的表式要求,自上而下统一布置,自下而上地逐级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统计调查方式。它大多以定期统计报表制度的形式出现,但也有临时布置的。在我国统计实践中,又有全面统计报表和非全面统计报表。

专门调查是为了某一特定的目的或为了研究某些特定的问题,专门组织的一种收集资料的调查组织形式,多属一次性调查。统计专门调查包括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这些调查方式灵活多样、适应性强,不仅可以弥补统计报表制度的不足,而且可以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针对不断产生出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采取相应的调查方式,满足实际工作需要。(二)按调查对象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全面调查是指对调查总体中的所有个体单位都进行调查登记,以获得全面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这种调查方式能掌握调查总体的全面情况,但会消耗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调查时间也会较长,同时可能出现的登记误差也较大。因而,全面调查只适用于有限总体,调查内容只限于反映国情国力的最重要的统计指标。统计报表制度和普查都属于全面调查。

非全面调查指对调查总体中的一部分个体单位进行调查登记的一种调查方式。由于它所涉及的调查单位较少,可以用较少的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获得较多的、详细的调查资料。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都属于非全面调查。(三)按调查登记时间是否连续,可分为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

经常性调查是指随着调查对象时间上的变化而连续不断地进行登记的一种调查方式。目的在于获取事物发展变化全过程及其结果的统计资料。这种调查适合于时期现象。

一次性调查是指每间隔一段时间就对调查对象的状况进行调查登记,以取得这些现象在一定时点状态上的状况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这些指标的数值在一定时期内变动不大,只需间隔一段时间组织一次调查即可。一次性调查可以定期进行的,也可以不定期进行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