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成语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22 01:08:11

点击下载

作者:乙力 编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华成语故事

中华成语故事试读:

前言

汉语言文字,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数千年来,它作为中华灿烂文化的载体,是世界上使用、传播最广的语言文字之一。而成语,主要是来源于古代的典籍以及民间的口语,是我们中华民族语言宝库中经过长期锤炼而形成的精练、形象而又富于表现力的固定词组或短语。

成语是在中华民族社会发展、人际交往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和积累起来的一种特有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它是以历史典故、传奇故事、寓言故事、历代典籍、诗词歌赋为基础;以简洁的词语,生动活泼地表达人们丰富多样的思想感情、言行举止的一种定型的汉语词组或短句。

成语在汉语文化中,是最睿智、最精粹而又最丰富的。说它最睿智,因为每一则成语都是历史的缩影,凝聚了祖先的智慧精华,闪烁着古人的思想光芒;说它最精粹,因为它们经过千锤百炼,言简意赅,形成了固定的字词搭配,沿相习用,可以完美准确地表达深邃的思想情感;说它最丰富,因为每一则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富有哲理的故事,发人深省,耐人寻味。成语故事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政治、军事、文化、民间风尚、习俗、道德和理想等诸多方面。人们可以通过成语故事来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宝贵的文化遗产、高超的智慧和历久弥新的语言文字。

我们学习成语,要从读故事开始。成语的精练和精辟与故事的生动和形象是统一的。我们只有了解这个故事产生的时代和反映的历史事件,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从故事中概括出来的真正含义。学习成语最忌讳单单从字面上来理解它的意思了。比如,“高山流水”这则成语,能理解成“山很高,水在流”吗?其实不然,它真正的含义是乐曲高妙,也比喻知音难得。再比如“破釜沉舟”,从词面上看是打破饭锅凿沉船只,但真正意义是指做事情痛下决心,牺牲一切,以求胜利。很多成语仅从词面上加以理解,是不能反映出它们的真正含义的。再者,因为成语大多数都是源自生动的故事或者寓言,所以多数成语带有很浓烈的或褒或贬的感情色彩,比如,“励精图治”“大义灭亲”“乐此不疲”等都是褒义的成语,表示赞扬;而“狐假虎威”“狼狈为奸”等就属于贬义的成语,表示否定。两者情感色彩相反,不可误用。

正确地运用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但如果运用不当,会贻笑大方。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学习成语,充分了解中华成语的原意、引申成语记录的历代王朝兴替、自古英雄成败以及可歌可泣、可悲可叹的历史事件,这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仍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语言表达中恰当合理地运用成语,不仅可以使语句精练,条理清晰,形象生动,迅速提高语言能力,而且还能丰富、充实、增长历史知识,也不失为秉承中华智慧的一种巧妙而简捷的方式。鉴于此,我们编选了这部《中华成语故事》,本书取材广泛,体例新颖,编排合理,并注重知识性、准确性和趣味性的高度统一。在条目方面,着重选取了实用性强,同时对广大读者具有启发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在内容上,做到了深入浅出,语言通俗易懂,通过文字、插图、版式的有机结合,将一个个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呈现给读者。

本书选择了常用的、故事性较强的成语三百余条,如:沧海桑田、画饼充饥、江郎才尽、逐鹿中原、四面楚歌,等等。每条成语都分为“解释”“出处”和“故事”三部分。对于书中成语的“解释”和“出处”,都以新版《辞海》和《辞源》为依据,从浩繁的古代文化典籍中撷取原始材料以保证其准确、可靠;故事则在不违背历史的前提下,做适当的文学加工、铺陈一些故事情节,使之变得通俗、生动,饶有趣味。在篇目的次序编排上,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以方便读者查阅。希望本书能成为广大读者理想的语言工具书,并能成为读者学习中华文化的良师益友。

本书编排严谨,校点精当,并配以精美的插图,以达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效果。此外本书版式新颖,设计考究,双色印刷,装帧精美,除供广大读者阅读欣赏外,更具有极高的研究、收藏价值。爱屋及乌【解释】“爱屋及乌”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由于爱某个人而连带地爱护停留在他屋上的乌鸦。比喻非常喜爱某人,从而也连带爱及和他有关的人或物。【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尚书大传·大战》:纣死,武王皇皇,若天下之未定。召太公而问曰:“入殷奈何?”太公曰:“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不爱人者,及其胥余。何如?”【故事】

商朝末年,纣王穷奢极欲,残暴无道。西方诸侯国的首领姬昌决心推翻商朝统治,积极练兵备战,准备东进,可惜他没有实现愿望就逝世了。姬昌死后,他儿子姬发继位称王,世称周武王。周武王在军师姜尚(太公)及弟弟姬旦(周公)、姬(召公)的辅佐下,联合诸侯,出兵讨伐纣王。双方在牧野交兵。这时纣王已经尽失人心,军队倒戈,最终大败。武王的军队很快占领了商朝都城朝歌。纣王自焚,商朝灭亡。

纣王死后,武王心中并不安宁,感到天下还没有安定。他召见姜太公,问道:“进了殷都,对旧王朝的士众应该怎么处置呢?”“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同他屋上的乌鸦也喜爱;如果不喜欢那个人,就连带厌恶他家的墙壁篱笆。那么,杀尽全部敌对分子,一个也不留下。大王你看怎么样?”太公说。

武王认为这样不行。这时召公上前说:“我听说过:有罪的,要杀;无罪的,让他们活。应当把有罪的人都杀死,不让他们留下残余力量。大王你看怎么样?”武王认为也不行。这时周公上前说道:“我看应当让各人都回到自己的家里,各自耕种自己的田地。君王不偏爱自己旧时的朋友和亲属,用仁政来感化普天下的人。”武王听了非常高兴,心中豁然开朗,觉得天下可以从此安定了。

后来,武王就照周公说的办,天下果然很快安定下来,民心归附,西周也更强大了。安步当车【解释】“安步当车”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慢慢地走,当作坐车。【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策·齐策四》,曰:“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故事】

战国时,齐国有位高士,名叫颜。齐宣王听说了他的好名声,把他召进宫来。颜随随便便地走进宫内,来到殿前的阶梯处,见宣王正等待他拜见,就停住脚步,不再前进。宣王见了很奇怪,就呼唤说:“颜,走过来!”不料颜

还是一步不动,呼唤宣王说:“大王,走过来!”宣王听了很不高兴,左右的大臣见颜目无君主、口出狂言,都说:“大王是君主,你是臣民,大王可以叫你过来,你怎么能叫大王走过来呢?”颜说:“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与其让我羡慕大王权势,还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的好。”宣王恼怒地说:“到底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士人尊贵,君王并不尊贵!”宣王说:“你说这话有根据吗?”颜神色自若地说:“当然有。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曾经下过一道命令:有谁敢在高士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的,格杀勿论!他还下了一道命令:有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就封他为万户侯,赏金千镒。由此看来,一个活着的君主的头,竟然连一个死了的士人的坟墓都不如啊。”齐宣王无言以对,满脸不高兴。大臣们赶忙解围:“颜,过来!颜,过来!我们大王拥有千乘(一千辆战车)之国,东西南北谁敢不服?大王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老百姓没有不俯首听命的。你们士人太卑鄙了!”颜驳斥道:“你们说得不对!从前大禹的时候,诸侯有万国之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汤时代,诸侯有三千之多。如今,称孤道寡的才二十四个。由此看来,重视士人与否是得失的关键。从古到今,没有能以不务实事而成名于天下的。所以君王要以不经常向人请教为耻,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学习而惭愧。”宣王听到这里,才觉得自己理亏,说:“我是自讨没趣,听了您的一番高论,茅塞顿开。请您当我的老师。今后您就住在我这里,我保证您饮食有肉吃,出门必有车乘,您夫人和子女个个会衣着华丽。”颜却辞谢说:“玉,原来产于山中,如果一经匠人加工,就会破坏,虽然仍很宝贵,但毕竟失去了本来的面貌。士人生在穷乡僻壤,如果被选拔上来,就会享有利禄,不是说他不能高贵显达,但他外在的风貌和内心世界会遭到破坏。所以我希望大王让我回去,每天到点吃饭,像吃肉那样香;安稳而慢慢地走路,足以当作乘车;平安度日,并不比权贵差;清静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命我讲话的是大王您,而尽忠直言的是我颜。”颜说罢,向宣王拜了两拜,就告辞而去。安然无恙【解释】“安然无恙”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平安无事,没有患染疾病或发生意外灾祸。恙,疾病,借指灾祸。【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策·齐策四》: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使者不悦,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故事】

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赵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太子丹接位为赵孝成王。由于孝成王还年轻,国家大事由他的母亲赵威后负责处理。

赵威后是一个贤明而有见识的中年妇女。她刚刚主持国事的时候,秦国加紧了对赵国的进攻。赵国危急,向齐国求救,齐国要赵威后把她的小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做人质,然后再出兵。赵威后舍不得小儿子离开,但是被大臣触龙说服,还是把长安君送到齐国了。齐国出兵帮助赵国打退了秦军。

有一次,齐王派使者带着信到赵国问候赵威后。威后还没有拆信,就问使者:“齐国的收成不坏吧?老百姓平安吗?”齐国使者听了心里很不高兴,说:“我受齐王派遣来问候您,而您不先问齐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可以把低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威后微微一笑,说:“不是的。如果没有收成,怎么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君主?难道问候时可以舍弃根本而只问枝节吗?”齐国使者听了,一时说不出话来。

这则“无恙”的典故,后来演化出成语“安然无恙”。安如泰山【解释】“安如泰山”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像泰山一样安稳,不可动摇。形容事或物的根基十分稳固。【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西汉·枚乘《上书谏吴王》: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悦。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关;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故事】

枚乘,字叔,西汉淮阴(今属江苏)人,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汉景帝时,他在吴王刘濞府中担任郎中。

吴国是当时诸侯中的大国,吴王刘濞野心很大,一直觊觎中央政权,暗中图谋叛乱。汉景帝任用富有才能的政治家晁错为御史大夫,晁错主张削减各诸侯国的领地,加强中央的权力和威信,巩固国家的统一。刘濞看到一些诸侯王纷纷被削减了领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难免,于是联络楚、赵、胶西、胶东等国的诸侯王阴谋策划叛乱。

枚乘清醒地看到刘濞阴谋反叛的祸害,写了《上书谏吴王》,对刘濞进行劝谏。在谏书中,他说:“您要是能够听取忠臣的话,一切祸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那是比把鸡蛋垒在一起还要危险,比上天还要艰难的;不过,如果能尽快改变原来的主意,这比翻一下手掌还容易,也能使自己的地位比泰山还稳固。”但刘濞执迷不悟,加紧进行阴谋反叛活动。于是,枚乘只得离开吴国,投奔了梁孝王。

公元前154年,刘濞联络楚、赵、胶西、胶东等诸侯王,以“清君侧、杀晁错”为名,起兵叛乱。历史上称“吴楚七国之乱”。

汉景帝听信谗言,杀了晁错,向诸侯王表示歉意。这时,枚乘又写了《上书重谏吴王》,劝刘濞罢兵。刘濞还是不肯回头。不久,汉朝大将周亚夫率领军队打败了吴楚叛军。楚王刘戊自杀,吴王刘濞逃到东越被杀,其余五个诸侯王也落得自杀或被杀的下场。这场叛乱只有三个月就彻底失败了。

七国之乱平定之后,枚乘因写了《上书谏吴王》,显示出远见卓识而名声大振。

后来汉武帝即位,派人征召他进京做官,可惜他还没到京城就死于途中。按图索骥【解释】“按图索骥”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按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找好马,比喻做事拘泥于成法,不能灵活变通。现在也用于按照线索去寻找人或事物。索:寻找,觅求。骥:好马。【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明代杨慎的《艺林伐山》卷七:伯乐《相马经》有“隆颡蛈日,蹄如累麴”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曰:“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麴尔。”【故事】

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所以人们都把孙阳叫作伯乐。

据说,伯乐把自己丰富的识马经验,编写成一本《相马经》。在书上,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并画了不少插图,供人们作识马的参考。

伯乐有个儿子,智商很差,他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他看到《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大”,便拿着书,往外走去,想试试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忙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一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得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够大!”伯乐看了看儿子手里的大癞蛤蟆,不由得感到又好气又好笑,说:“这‘马’爱跳,没办法骑呀!”拔苗助长【解释】“拔苗助长”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将苗拔起,帮助它生长。比喻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强求速成,结果反而把事情弄得更糟。【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故事】《孟子》是一部儒家经典,记载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轲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这部书中有个故事十分有名: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

可是,一连好几天过去,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往上长。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办法帮助它们生长。”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地往上拔高一大截,从早上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

他回到家里,十分疲劳,气喘吁吁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我帮禾苗长高了一大截。”他的儿子听了,急忙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孟轲借用这个故事,向他的学生们说明: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主观地急躁冒进,就会把事情弄糟。百步穿杨【解释】“百步穿杨”这则成语与成语“百发百中”意思相近。形容射术或枪法非常高明,并引申为本领非常高强。【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故事】

秦国的名将白起,领兵前去攻打魏国。有个名叫苏厉的谋士获悉后,赶紧去见周朝的国君,提醒他说:“如果魏国被秦军占领,您的处境就危险了。”原来,这时周朝的国君名义上是天子,实际上对各诸侯国已没有管辖权。魏国如被秦国攻灭,秦国的势力将更强大,对周天子的威胁也更大。周天子问苏厉该怎么办,苏厉建议周天子赶快派人去劝说白起停止进攻,并给白起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这样的:楚国有个著名的射箭手,名叫养由基。此人年轻时就勇力过人,练成了一手好箭法。当时还有一个名叫潘虎的勇士,也擅长射箭。一天,两人在场地上比试射箭,许多人都围着观看。

靶子设在五十步外,那里撑起一块板,板上有一个红心。潘虎拉开强弓,一连三箭都正中红心,博得围观的人一片喝彩声。潘虎也洋洋得意地向养由基拱拱手,表示请他指教。

养由基环视一下四周,为了显示自己的功力决定射百步外的柳叶,他指着百步外的一棵柳树,叫人在树上选一片叶子,涂上红色作为靶子。接着,他拉开弓,“嗖”的一声射去,结果箭镞正好射穿这片柳叶的中心。

在场的人都惊呆了。潘虎自知没有这样高明的本领,但又不相信养由基箭箭都能射穿柳叶,便走到那棵柳树下,选择了三片柳叶,在上面用颜色编上号,请养由基按编号次序再射。

养由基上前走了几步,看清了编号,然后退到百步之外,拉开弓,“嗖”“嗖”“嗖”三箭,分别射中三片编上号的柳叶。这一来,喝彩声雷动,潘虎也口服心服。

就在一片喝彩声中,有个人在养由基身旁冷冷地说:“嗯,有了百步穿杨的本领,才可以教他射箭了!”养由基听此人口气这么大,不禁生气地转过身去问道:“你准备怎样教我射箭?”那人平静地说:“我并不是来教你怎样弯弓射箭,而是来提醒你该怎样保持射箭名声的。你善于射箭而不善于休息,一旦你力气用尽,只要一箭不中,你那百发百中的名声就会受到影响。一个真正善于射箭的人,应当注意保持名声!”养由基听了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再三向他道谢。周天子派去的人,就按照苏厉说的向白起讲了上面这个故事。白起听后,想到要保持自己百战百胜的名气,不能轻易出战,便借口有病,停止了向魏国的进攻。

这个故事还引申出另一个成语“百发百中”。百折不挠【解释】“百折不挠”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无论遭受多少挫折都不动摇、不退缩、不屈服。形容意志坚强,品节刚毅。挠:弯曲,比喻屈服。【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东汉·蔡邕《太尉桥公碑》:其性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故事】

桥玄,字公祖,东汉睢阳(今河南商丘)人。他性情刚直,疾恶如仇,敢于同坏人坏事斗争。

桥玄年轻的时候,在睢阳县当功曹。有一次,豫州刺史周景来到睢阳,他向周景揭发了豫州“陈国相”羊昌的罪恶,请求周景派他去查办。周景同意后,桥玄首先把羊昌的宾客全部抓起来,详细调查羊昌的罪行。羊昌的靠山、当朝大将军梁冀知道这个消息后,派人飞马传来檄文搭救羊昌,周景也接到圣旨,要他召回桥玄。桥玄退还檄文,加快了办案的速度,终于使羊昌受到惩罚。桥玄也由此出了名。

汉灵帝时,桥玄当上了尚书令,他掌握了太中大夫盖升仗着与灵帝有交情,在做南阳太守时大肆收受贿赂、搜刮百姓财物的事实,就向汉灵帝上奏,要求罢免盖升,抄没他搜刮来的财产。汉灵帝非但不查办盖升,反而升了盖升的官。桥玄心灰意冷,于是托病辞职,回了老家。

桥玄在京城任职的时候,有一次,他十岁的小儿子在门口玩,突然有三个强盗冲出来劫持了孩子,冲到楼上,向桥玄勒索财物。消息传开,校尉阳球同河南府尹、洛阳县令带兵包围了桥玄的家。阳球等怕动手时伤了孩子,不敢进攻,桥玄大声喝道:“强盗无法无天,难道能为了我的孩子而放纵这些恶贼吗?”他催促阳球等发动进攻,杀死了强盗,他的小儿子也因此丧生。

桥玄死时,家里没有什么遗产,殡葬也非常简单,他坚毅果断、勇往直前的精神,受到人们的赞扬。东汉著名文学家蔡邕在《太尉桥公碑》中说:“他的性情严肃,嫉恨奢华,崇尚俭朴,有百折不挠的气概,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决不改变自己的意志。”班门弄斧【解释】“班门弄斧”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头,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含讽刺意。班:鲁班,我国古代的巧匠。【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唐·柳宗元《柳河东集·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故事】

鲁班,又名鲁般、公输般。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传说他是位能工巧匠,善于雕刻与建筑,其技艺举世无双,一直被人们看作是木匠的祖师爷。

有一次,明代诗人梅之焕来采石矶凭吊李白。民间传说采石矶是著名唐代诗人李白晚年游览采石江时,见水中之月清澈透明,竟探身去捉,便坠江而殁的地方。由于李白在此留下过足迹,因此传说纷起,并留下了不少名胜古迹,如李白墓、谪仙楼、捉月亭等。采石矶也因此成了旅游胜地。

这天,梅之焕来到采石矶的李白墓旁,一看心中却大为不满,矶上、墓上,凡墓前可以写字的地方,都被人留有诗句,其中很多是狗屁不通却想冒充风雅的游人,在被称为“诗仙”的李白的墓上胡诌乱题的。那些拙劣诗句的作者,又有什么脸在李白面前舞文弄墨呢?梅之焕心中越想越不是滋味,感慨之余,挥笔题了一首诗:“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班门弄斧”最早出现的雏形是柳宗元的“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意即在鲁班门前操弄斧子是厚着脸皮,讽刺那些不自量力、竟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的人。

梅之焕讥讽那些自以为会作诗的游人,是“鲁班门前弄大斧”。这句话被后人缩成“班门弄斧”。这样,“班门弄斧”的成语就流传下来了。半途而废【解释】“半途而废”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半路停下来不再前进,比喻做事中途停止,不能坚持到底。【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故事】

东汉时,河南郡有一位贤惠的女子,嫁给了乐羊子做妻子。

一天,乐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回家后把它交给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向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因为它的名字令人厌恶;也不吃别人施舍而呼唤过来吃的食物,宁可饿死,更何况拾取别人失去的东西。这样会玷污品行。”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话,非常惭愧,就把那块金子扔到野外,然后到远方去寻师求学。一年后,乐羊子归来。妻子跪着问他为何回家,乐羊子回答只是因为太想家了。妻子听罢,操起一把刀,走到织布机前说:“这机上织的绢帛产自蚕茧,成于织机。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有一寸长;一寸寸地积累下去,才有一丈乃至一匹。今天如果我将它割断,就会前功尽弃,从前的时间也就白白浪费掉了。”妻子接着又说:“读书也是这样,你积累学问,应该每天获得新的知识,从而使自己的品行日益完美。如果半途而归,和割断织丝有什么两样呢?”乐羊子被妻子说的话深深感动,于是又去完成学业,一连七年没有回过家。抱薪救火【解释】“抱薪救火”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人想消除灾祸,但使用的方法不当,反而使灾祸扩大。薪:柴草。【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故事】

战国时代,魏国老是受到秦国的侵略。魏国的安釐王即位后,秦国加紧了进攻,魏国连连战败。安釐王元年,魏国失去了两个城镇。第二年,魏国又失去了三个城镇,不仅如此,秦国的军队当时还直逼魏国的都城,形势十分危急。韩国派兵来救,但也被秦军打败。魏国没有办法,只得割让了土地,才算结束了战争。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国又发动进攻,强占了魏国的两个城镇,并杀死了数万人。第四年,秦国更把魏、韩、赵三国的军队,打得大败,杀死兵士约十五万人,魏国的大将芒卯也因此失踪。

魏国军队的接连败北,使安釐王坐卧不安。此时,魏国军队的另一位大将段干子也十分恐惧,为了苟安,便向安釐王建议,把南阳割给秦国,请求罢兵议和。安釐王本来就对秦军的进攻十分害怕,以为割让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着段干子的话做了。

当时有个叫苏代的,是一贯主张“合纵抗秦”的苏秦的弟弟,他也极力主张各诸侯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苏代得知魏国割地求和的事后,就对安釐王说:“侵略者贪得无厌,你这样用领土、主权,想换取和平,是办不到的,只要你国土还在,就无法满足侵略者的欲望。这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么能扑灭呢?柴草一天不烧完,火是一天不会熄灭的。”但是,安釐王没有听从苏代的劝告,仍然一味屈膝求和,这样过了没多少年,魏国终于被秦国灭掉了。杯弓蛇影【解释】“杯弓蛇影”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误把映入酒杯中的弓影当作蛇。比喻因错觉而疑神疑鬼,自己惊扰自己。【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东汉·应劭《风俗通·怪神》:予之祖父郴为汲令,以夏至日请见主簿杜宣,赐酒。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中,其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故事】

有一年夏天,县令应郴请主簿(办理文书事务的官员)杜宣来饮酒。酒席设在厅堂里,北墙上悬挂着一张红色的弓。由于光线折射,酒杯中映入了弓的影子。杜宣看了,以为是一条蛇在酒杯中蠕动,顿时冷汗涔涔。但县令是他的上司,又是特地请他来饮酒的,不敢不饮,所以硬着头皮喝了几口。仆人再斟时,他借故推却,起身告辞走了。

回到家里,杜宣越来越疑心刚才饮下的是有蛇的酒,又感到随酒入口的蛇在肚中蠕动,觉得胸腹部疼痛异常,难以忍受,吃饭、喝水都非常困难。

家里人赶紧请大夫来诊治,但他的病情还是不见好转。

过了几天,应郴有事到杜宣家中,问他是怎么闹病的,杜宣便讲了那天饮酒时酒杯中有蛇的事。应郴回到家后,坐在厅堂里反复回忆和思考,弄不明白杜宣酒杯里是怎么有蛇的。

突然,北墙上的那张红色的弓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立即坐在那天杜宣坐的位置上,取来一杯酒,也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结果发现,酒杯中有弓的影子,不细细观看,确实像是一条蛇在蠕动。

应郴马上命人用马车把杜宣接来,让他坐在原位上,叫他仔细观看酒杯里的影子,并说:“你说的杯中的蛇,不过是墙上那张弓的倒影罢了,没有其他什么怪东西。现在你可以放心了!”杜宣弄清原委后,疑虑立即消失,病也很快痊愈了。背水一战【解释】“背水一战”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背靠江河作战,没有退路。比喻处于绝境之中,为求生路而决一死战。【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阵。赵军望见而大笑。【故事】

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他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小的山口,叫井陉口。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车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夺取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但大将陈馀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不一会儿,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引得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见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

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

这个故事演化出成语“背水一战”,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喻有“决战”性质的行动。鞭长莫及【解释】“鞭长莫及”这则成语的意思原来是说,马鞭子虽然长,但是不应该打到马肚子上。后来比喻相隔太远,力量达不到。【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宣公十五年》:公孙归父会楚子于宋,宋人使乐婴齐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故事】

鲁宣公十四年(公元前595年),楚庄王派申舟出使齐国。出使路上要经过宋国,楚庄王仗着国力强盛,要申舟不向宋国借路。申舟说:“如果不借路,宋国人会杀我。”“宋国要是杀了你,我就派兵攻打他们。”楚庄王说。果然,宋国君臣认为不向他们借路是对他们的莫大侮辱,就杀了申舟。楚庄王听到这个消息,气得暴跳如雷,立即发兵攻打宋国,一下子就把宋国的都城团团围住。

双方相持了几个月,楚军还是没有取胜。第二年春天,宋国派大夫乐婴齐到晋国去请求晋国派兵救援。晋景公想要发兵去救宋国,大夫伯宗说:“大王,我们不能出兵。古人有话说:‘鞭子虽然长,不能打到马肚子上。’现在楚国强盛,正受到上天保佑,我们不能和楚相争。晋国虽然强大,可是天意难违。俗话说:‘高高低低,都在心里。’江河湖泊中容纳有污泥浊水,山林草丛中暗藏有毒虫猛兽,洁白的美玉中隐藏有斑痕,晋国忍受一点耻辱,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您还是忍一忍吧。”景公听了伯宗的话,停止发兵,改派大夫解扬去宋国,叫宋国不要投降,就说援兵已经出发,很快就要到了。

宋国人在城中极其艰苦地坚守了几个月,楚军攻打不下,最后同意宋国求和,并带走宋国大夫华元作为人质。“虽鞭之长,不及马腹”这句话,后来简缩为成语“鞭长莫及”,比喻力量达不到。宾至如归【解释】“宾至如归”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客人到这里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多用于形容主人待客热情、周到。【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宾至如归,无宁灾患,不畏盗寇,而亦不患燥湿。【故事】

子产,即公孙侨,是春秋时郑国的大夫,曾当过多年相国,执掌郑国政权。

公元前542年,子产奉郑简公之命出访晋国,带去许多礼物。当时,正遇上鲁襄公逝世,晋平公借口为鲁国国丧致哀,没有迎接郑国使者。子产就命令随行的人员,把晋国宾馆的围墙拆掉,然后赶进车马,安放物品。

晋平公听说后,很不理解,派大夫士文伯到宾馆责问子产。士文伯说:“我国是诸侯的盟主,来朝聘的人很多。为了防止盗贼,保障来宾安全,特意修建了这所宾馆,筑起厚厚的围墙。现在你们把围墙拆了,其他诸侯来宾的安全怎么办呢?我国国君想知道你们拆围墙的意图是什么。”子产回答说:“我们郑国是小国,需要向大国进献贡品。这一次我们带了从本国搜罗来的财产前来朝会,偏偏遇上你们的国君没有空,既见不到,也不知道进见日期。我听说过去晋文公做盟主的时候,自己住的宫室是低小的,接待诸侯的宾馆却造得又高又大。宾客到达的时候,样样事情有人照应,也能够很快被接见而送上礼品。他和宾客休戚与共,你不懂的,他给予教导;你有困难,他给予帮助。宾客来到这里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

可是,现在晋国铜鞮山的宫室有好几里地面,而让诸侯宾客住的却是奴隶住的屋子。门口进不去车子,接见又没有确切的日期。我们不能翻墙进去,如果不拆掉围墙,让这些礼物日晒夜露,就是我们的罪过了。如果让我们交了礼物,我们愿意修好围墙再回去。”士文伯把情况报告了晋平公,平公感到惭愧,马上接见子产,隆重宴请,给了丰厚的回赠,并下令重新建造宾馆。兵不厌诈【解释】“兵不厌诈”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兵作战不排斥运用诡变、欺诈的策略或手段克敌制胜。厌:排斥,憎恶。诈:欺骗。【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韩非子·难一》:晋文公将与楚人战。召舅犯问之,曰:“吾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舅犯曰:“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故事】

公元前633年,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第二年春天,晋文公派兵攻占了楚的盟国曹国和卫国,声称只有他们与楚绝交,才让他们复国。楚国被激怒了,撤掉对宋国的包围,来和晋国交战。两军在城濮(今山东-城西南)对阵。

晋文公重耳做公子时,受后母迫害,逃到楚国,受到楚成王的款待。楚成王问重耳以后如何报答,重耳说:“美女、绸缎等,您什么都不缺了。假如托您的福我能回国执政,万一遇到两国发生战争,我就撤退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如果楚国还不能谅解,双方再交手。”为了实现当年的诺言,晋文公下令撤退九十里。楚国大将子玉率领楚军紧逼不舍。

当时,楚国联合了陈、蔡等国,兵力强;晋国联合了齐、宋等国,兵力弱。晋文公的舅舅子犯说:“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对于注意礼仪的君子,应当多讲忠诚和信用,取得对方信任;在你死我活的战阵之间,不妨多用欺诈的手段迷惑对方。你可以采取欺骗敌军的办法。”晋文公听从了子犯的策略,首先击溃由陈、蔡军队组成的楚军右翼,然后主力假装撤退,引诱楚军左翼追赶,再以伏兵夹击。楚军左翼大败,中军也被迫撤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城濮之战。晋国取胜后,与齐、鲁、宋、郑、蔡、莒、卫等国会盟,成为诸侯霸主。

在这个故事中,还引申出另一个成语“退避三舍”,用来比喻退让或回避,避免发生冲突。病入膏肓【解释】“病入膏肓”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说,病情已严重到了无法医治的地步。亦喻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膏肓:古以膏为心尖脂肪,肓为心脏与膈膜之间,膏肓之间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成公十年》: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故事】

春秋时期,晋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生,便专程派人去请来。

医生还没到。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了两个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

一个说:“那个高明的医生马上就要来了,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我们躲到什么地方去呢?”另一个小孩说道:“这没什么可怕的,我们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无论他怎样用药,都奈何我们不得。”不一会儿,秦国的名医到了,立刻被请进了晋景公的卧室替晋景公治病。诊断后,那医生对晋景公说:“这病已没办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这病是实在没法子治啦。”晋景公听了,心想:医生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称赞医生医术高明,并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生,让他回秦国去了。捕风捉影【解释】“捕风捉影”这则成语的字面意思是逮住风,抓住影子。实际上不可能做到,以此形容说话、做事没有确切的事实根据,或无事生非。【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汉书·郊祀志下》:听其言,洋洋满耳,若将可遇;求之,荡荡如系风捕景,终不可得。【故事】

谷永,字子云,长安(在今陕西西安市)人,汉成帝时担任过光禄大夫、大司农等职。

汉成帝二十岁做皇帝,到四十多岁还没有孩子。他听信方士的话,热衷于祭祀鬼神。许多人都通过向汉成帝上书谈论祭祀鬼神或谈论仙道来获得高官厚禄。成帝听信他们的话,在长安郊外的上林苑大搞祭祀,祈求上天赐福,花费巨大,但都没有明显的效果。

谷永向汉成帝上书说:“我听说对明了天地本性的人,不可能用神怪去迷惑他;懂得世上万物之理的人,不可能受行为不正的人蒙蔽。现在有些人大谈神仙鬼怪,还说什么世上有仙人,服不死的药,可以像南山的不老松一样长寿。听他们说话,满脑都是美好的景象,好像马上就能遇见神仙一样;可是,你要寻找它,却虚无缥缈,好像要缚住风、捉住影子一样不可能做到。所以古代贤明的君王不听这些话,圣人绝对不说这种话。”谷永又举例:周代史官苌弘想要用祭祀鬼神的办法帮助周灵王,让天下诸侯来朝会,可是周王室更加衰败,诸侯反叛的更多;楚怀王隆重祭祀鬼神,求神灵保佑打退秦国军队,结果仗打败了,土地被秦占去,自己做了俘虏;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徐福率童男童女下海求仙采药,结果一去不回,遭到天下人的怨恨。最后,他又说道:“从古到今,帝王们凭着尊贵的地位、众多的财物,寻遍天下去求神灵、仙人,经过了多少岁月,却没有丝毫应验。希望您不要再让那些行为不正的人干预朝廷的事。”汉成帝认为谷永说得很有道理,便听从了他的意见。不耻下问【解释】“不耻下问”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耻:羞耻。【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故事】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上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被授予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教为耻,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孔子的这句话,引出了“不耻下问”这个成语。后来人们常用它指向地位和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或形容谦虚、好学,不自以为是。不寒而栗【解释】“不寒而栗”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天不寒冷而发抖,形容非常害怕、恐惧。栗:发抖。【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故事】

西汉武帝的时候,有个名叫义纵的人。他姐姐义姁是个医生。她因医好了皇太后的病,得到了皇太后的宠爱,义纵也因此得到汉武帝的任用。他先在上党郡一个县做县令,后又升为长安县令。他在任职期间,能够依法办事,不讲情面,也不怕得罪有权有势的人,当地的治安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汉武帝认为他很有才干,就调任他为河内郡都尉,后又升为南阳太守。

当时,南阳城里居住着一个管理关税的都尉名叫宁成,这人很残暴,利用手中的权力横行霸道。百姓们都很怕他,甚至连进关、出关的官员都不敢得罪他。人们都说,让宁成做官,好比是把一群羊交给狼管。宁成听说义纵要来南阳任太守,有些不安。等义纵上任那天,他带领全家老小恭恭敬敬地站在路边迎接义纵。义纵看穿了宁成的意图,对他不理不睬。一上任,义纵就派人调查宁成的家族,凡是查到有罪的,就统统杀掉,最后,宁成也被判了罪。这一来,当地有名的富豪孔氏、暴氏因为也有劣迹,吓得逃离了南阳。

后来,汉武帝又调义纵任定襄(在今内蒙古)太守,那时,这个地区的治安很混乱。义纵一到定襄,就将监狱中二百多个重罪轻判的犯人重新判处死刑,同时将二百多个私自来监狱探望这些犯人的家属抓了起来,以他们想要为犯人开脱罪行为由,也一起判处死刑。那天,一下子就杀了四百多人。尽管那天天气不冷,然而,住在这个地区的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都吓得不寒而栗。

义纵执法严峻,但也存在肆意残杀的问题,因此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义纵归入酷吏一类。不拘一格【解释】“不拘一格”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不为某种风格、样式所限制。【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清·龚自珍《己亥杂诗》第220首: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故事】

龚自珍是我国清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1792年,他出生于浙江仁和(在今杭州)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他从小就喜爱读书,特别爱学写诗。十四岁时,他就能写诗,十八岁时会填词,二十岁就成了当时著名的诗人。他写的诗,想象力丰富,语言瑰丽多姿,具有浪漫主义风格。他的诗揭露了清王朝的黑暗和腐败,主张改革,支持禁烟派,反对侵略,反对妥协,充满着爱国热情。

龚自珍二十七岁中举人,三十八岁中进士,在清朝政府里做了二十年左右的官。由于他不满官场中的腐败和黑暗,一直受到排挤和打击。1839年,在他四十八岁时,他毅然辞官回老家。在回乡的旅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

一天,龚自珍路过镇江,只见街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一打听,原来当地的人们在赛神。他们抬着玉皇、风神、雷神等天神在虔诚地祭拜。这时,有人认出了龚自珍。一听当代文豪也在这里,一位道士马上挤上前来恳请龚自珍为天神写篇祭文。龚自珍一挥而就写下了“九州生气恃风雷”这首诗,全诗共四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诗中九州是整个中国的代称。诗的大意是,中国要有生气,必须凭借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现在人们都不敢说话,沉闷得令人可悲。我奉劝天公重新振作起来,不要拘泥于常规,把有用的人才降到人间来吧。

后来,人们把“不拘一格降人才”精简成“不拘一格”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不拘泥于一种规格、办法。

诗里还引申出“万马齐喑”这个成语,比喻空气沉闷的局面。喑:哑,不能说话;也可释为“缄默,不说话”。在“万马齐喑”这个成语中的“喑”字是指:在黑暗腐败的清王朝专治统治的高压下,残暴的黑暗恶势力一统天下,一切正直人士惨遭迫害,全国政治空气压抑沉闷,无人敢发表正义的言论。不堪回首【解释】“不堪回首”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不忍回顾或回忆过去的情景、经历。它常用来表示对巨大的人事变迁的感慨。【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故事】

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时,周围还有好几个政权。为了完成统一大业,他先后攻灭了南平、后蜀、南汉等国,接着又把攻击的目标对准南唐。

这时统治南唐的是李煜,世称李后主。他在政治、军事上昏庸无能,但在文学艺术方面很有才华,诗词、音乐、书画等无所不能。他从小在深宫里长大,过着奢侈的生活,因此他写出了大量描写宫廷生活的作品。

李煜的妻子周后娥皇,容貌出众,擅长书画歌舞,但不幸早逝。后来,李煜又与娥皇的妹妹小周后相爱,陶醉于花前月下,而把国家大事抛之脑后。

宋朝的威胁越来越严重,但李煜迷恋于歌舞升平的生活,只想求得眼前安逸,并不做抵御的准备,而一味向宋朝屈服。宋朝在哪里作战胜利或者有什么喜庆活动,他就赶紧命人向宋朝进贡财宝。后来,又主动向宋朝上表,希望取消南唐国号,作为宋朝的附庸。

974年秋,宋太祖赵匡胤两次派使者通知他到开封朝见。李煜怕赵匡胤杀他,称病不去。于是赵匡胤以此为借口,派十万大军征伐南唐。

第二年年初,宋军抵达长江北岸,南唐都城金陵危急。但李煜以为宋军无法渡过长江,整天在宫内和一班和尚道士讲经说法。

一天,李煜突然外出登城,见城外都是宋军的旗帜,才急忙去召援军,但为时已晚。这年冬天,宋军消灭了南唐最后一支援军,终于攻破金陵。李煜被迫投降,被押到开封去。

李煜穿戴着白衣纱帽,战战兢兢地接受赵匡胤的召见。赵匡胤没有杀他,侮辱性地封他为违命侯,把他安置在城里。他名义上是侯,实际上过着囚犯一样难堪的生活。

李煜是个多愁善感的人,降宋后的痛苦生活,自然使他抑郁不堪。不久赵匡胤去世,他的弟弟赵匡义即位,世称宋太宗。太宗取消了李煜违命侯的封号,封他为陇西郡公。但是,太宗比太祖更为猜忌他。一次,李煜懊悔当时不该杀了两个忠臣,太宗得知后非常恼怒。

一天,李煜作了一首名为《虞美人》的词。词有“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等句,其中的意思是,过去美好的一切不能再回顾,回顾了只能使人更感到痛苦。

这首词传到太宗那里,太宗对他至今还在恋念故国非常不满。后来,又有一些怀恋故国的词作传到太宗那里,于是太宗派人将他毒死了。不求甚解【解释】“不求甚解”这则成语的原意是读书只领会精神,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多花工夫。现在则指学习不认真,不会深刻理解或指不深入了解情况。【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晋·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故事】

陶渊明又名陶潜,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他所开创的田园诗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陶渊明的家乡浔阳一带水旱灾害连年不断。陶渊明靠着微薄的田产,维持着一家老小的生活,过着非常艰难的日子。

尽管如此,陶渊明不羡慕荣华富贵,喜爱清静闲散的田园生活。他一面耕田,一面读书写诗,不仅不觉得苦,反而自得其乐。

大概二十八岁那年,陶渊明为自己写了一篇文章,取名《五柳先生传》。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先生不知道是何等样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作为自己的号了。先生不喜欢多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先生很喜欢读书,但对所读的书不执着于字句的解释;每当先生对书中的意义有一些体会的时候,便高兴得忘了吃饭。先生生性爱喝酒,可是因为家里贫穷,不能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个情况,所以时常备了酒邀他去喝。而他呢,到那里去总是把他们备的酒喝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