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定人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30 23:17:26

点击下载

作者:杨国霞

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淡定人生

淡定人生试读:

序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程,推进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是立国之根,实现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繁荣。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如今,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现代传媒,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摇篮,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的四大发明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现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书系。主要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伦理道德、古风古韵的建筑遗存、深具内涵的自然名胜、悠久传承的历史文明,还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2014年4月18日

禅法起源

大约公元前后两汉之际,佛教由古印度正式传入我国,自此佛教在我国传播开来。佛教中关于“禅”的思想也由此开始了发展衍变。我国禅宗的出现,是我国古代佛教徒对古印度传来佛教思想的创新结果,体现了我国传统思想文化同印度宗教学说的融合与吸收。南天竺高僧菩提达摩祖师是我国佛教禅宗的初祖,他开创了我国禅宗一脉,之后,他把禅宗衣钵传给弟子慧可,于是绵延不绝的禅宗历程由此开始。

早期的依教修心禅

我国东汉末年,西域安息国太子安世高只身东来。当时正值中原动荡,安世高避祸江南,弘扬佛法并翻译佛经,成为将小乘佛教带入我国的第一人。其实,在安世高来中原之前,佛教就已经传入我国,并且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那时的佛教信徒对于佛教的了解还很肤浅,主要还是把它当作一般的方术,以祈求福佑并希望借以满足一些现实需求。随着来到汉地的僧人增多,信徒们已经知道,域外僧徒有一种被称为“禅”的修行方法,大家都觉得很神奇,也希望自己能如法修行,但就是不知道怎样进行。■释迦牟尼佛像■燃灯佛授记释迦文画卷

在这种情况下,安世高根据信徒的需求和自己的学问所长,译出了早期的一批佛经,主要有《安般守意经》、《阿毗昙五法四谛》、《十二因缘》、《禅行法想》、《阴持入经》、《修行道地经》等。其中的《阴持入经》,是提倡由禅定退治烦恼,由戒、定、慧三学控制贪、瞋、痴三毒之方法的小乘经典。《阴持入经》东晋佛教学者道安翻译的佛经,被认为是最能代表安世高系的禅经,重视概念的推演,透过对佛教基本概念的论述以表达禅法思想,主张通过止息杂念与斩除烦恼以得到智慧,使人从无明与爱欲中得到解脱。其禅定与禅观之论,为我国禅学思想之初传。“禅”一词,本是梵文“禅那”的略称,其意译为静虑、思唯修等,即安静地坐在那儿,集中思虑,排除杂念,沉思默想。通过精神高度集中,使心的思虑集中到某一点,从而达到内心宁静,不受外界各种因素干扰的作用,属于一种精神和意念的修炼方法。

佛陀全部佛学,可以概括为戒、定、慧三学。其中“定”,梵文音译为“三昧”或“三摩地”,意为“等持”,就是指集中全部精神,使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佛教认为这是获得正确的认识和智慧的先决条件。禅的修行方法就属于定的内容。由于禅与定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我国佛教中往往将两者合称为“禅定”。佛陀的“慧”指智慧,这里所说的慧是一种宗教智慧,是通过宗教修炼、内心的体验和证悟,才能得到的佛教的最高智慧,即宇宙的终极真理。这种宗教智慧,能使修持者断除烦恼,得到解脱。“禅”是静虑之意。“静”即寂静,就是止、定的意思,也就是止息杂想,心注一境;“虑”即思虑、审虑,也就是观、慧的意思。这样,“禅”就包括了止和观,也即“定”和“慧”两个方面。安世高翻译讲授的《安般守意经》,专门介绍安般禅,即数息修禅。数息修禅,也可称为数息观,为佛陀所教导的禅定修行■古画《佛传图 》法门之一。“安般”指呼吸,就是佛家所说的“守意”,即为守持自己的意念,专注于一心而不散乱的意思。它是用数息的方法,令烦躁不安的散乱之心慢慢平复下来。■古代梵文经书

由于这种要求调息止意的修行方法,与当时道家提倡的导气、守一吐纳呼吸功在形式上有些类似,所以成为当时流行的一种禅法,传习者也很普遍。道家 我国土生土长的固有宗教。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人的精神生活、宗教意识和信仰心理。对我国的学术思想、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伦理道德、思维方式、民风民俗、民间信仰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安世高禅学主旨在修炼精神,守意明心。他认为“心”本身是极其微妙的。但由于“五蕴”积聚而形成的形体,使“心”产生了意念,纷繁的意念又使人怀有各种欲望,从而遮蔽了“心”的本来面目。好像明镜被蒙上了污泥尘垢,失去了本来的明亮和清澈。只有擦去镜上的泥垢,才能恢复明镜本来的清亮。

同样,只有通过不断的修炼,澄清一切意念欲望,如同擦去明镜上的污垢,才能使“心”复明,复归于本然。所以,这种禅法是以专注一心而求明心去垢的精神修炼。

禅法传入我国初期,一方面凭借佛法的理念解脱,吸引徒众,另一方面也借助其神秘的定力、奇异神通,增加其吸引力。后汉末年,西域大月氏僧人支娄迦谶来汉译出《首楞严三昧经》,弘扬念佛三昧法门。由此,我国开始有了念佛禅的概念。念佛禅就是指为修习禅定而念佛的法门。大乘佛教扩大了禅的范围,不再拘泥于固定的静坐形式。大乘禅的种类很多,其中主要的是念佛禅和实相禅。至两晋时期,佛教很盛,译经和传禅的人很多。当时,成就大而影响深的有竺法护、慧远禅■楞严经书师、鸠摩罗什法师和跋陀罗。

竺法护梵名昙摩罗刹,世居敦煌郡,8岁出家,礼印度高僧为师,随师姓“竺”,具有过目不忘的能力,读经能日诵万言。

竺法护博学强记,刻苦践行,深深感觉到当时佛教徒只重视寺庙图像,而忽略了西域大乘经典的传译,实是缺憾。因此发心弘法,随师西游。

竺法护通晓了西域各国不同的36种语言文字,搜集大量的经典原本,译出了150余部经论。184年,竺法护在敦煌译出《修行地道经》7卷、《阿唯越致遮经》3卷;186年,在长安译出《持心梵天经》4卷、《正法华经》10卷、《光赞般若经》10卷;189年,在洛阳译出《文殊师利净律经》1卷;294年,在甘肃酒泉译出《圣法印经》1卷;297年,在长安译出《一切渐备智德经》5卷等。

竺法护的译本,有般若经类、华严经类、宝积经类、大集经类、涅槃、法华经类、大乘经集类、大乘律类、本生经类、西方撰述类等,种类繁多,几乎包括了当时西域流行的重要的佛教典籍,这就为大乘佛教在我国的传播打开了广阔的局面。道安 (312年~385年),东晋时期杰出的佛教学者。道安重视般若学,一生研讲此系经典最力,同时重视戒律,搜求戒本至勤,又注意禅法。他使原本零散的佛学思想,得以较完整的面目呈现于世,因此被视为汉晋间佛教思想的集大成者。

到了东晋时期,当时的道安法师是一位得道高僧,他在佛教领域里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关于禅学,道安对安世高所传的小乘安般守意禅十分重视,曾经撰有《安般注序》、《十二门经序》等有关禅学经典的注序多篇,而这些禅学经典又多是由安世高翻译介绍过来的。

道安所著的这些经序,反映了他对于禅学和禅修的看法。道安认为安般守意是修行达道的必要途径。他认为安般守意的禅法修行过程中,有六阶四级之别,也就是说,要经过六个阶段、四个等级循序渐进修行,才能最终达到“无为”、“无欲”的境界。这是一种以般若思想和禅学修行相结合的禅观。■庐山东林寺大门■《观无量寿经图》局部

跟随道安法师修行的有一个弟子叫慧远。慧远精读佛学经典,并能够倾心领会其中的玄妙义理,很快对佛教禅理的领悟就非同一般了。他的师父道安大师常常赞叹说:“使佛道流布中国的使命,就寄托在慧远身上了!”北魏 (386年~557年),是由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封建王朝,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朝代,又称拓跋魏、元魏。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与西魏。550年,北齐建立。557年,北周建立,北魏历史结束。北魏时期,佛教兴起,佛教得到空前发展。

慧远专心念佛禅。381年,慧远大师率弟子路过庐山,发现庐山是修行的好地方,遂决定在此弘法。

江州刺史桓伊于386年在庐山东建东林寺,慧远就以东林寺为道场修身弘道,著书立说。

402年7月,慧远在东林寺创莲花社。莲花社共123人,他们在般若台精舍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专修念佛三昧,共期往生西方。

慧远大师所创莲社以修念佛三昧为主,其所依据的经典是《无量寿经》与《般舟三昧经》。《无量寿经》所示“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乃是慧远及莲社众人共修的纲宗。

慧远大师居庐山30年,未尝下山,送客亦足不过虎溪。其参禅念佛,不是口唱念佛,而是一心专念,他弘扬念佛禅而开禅净合一之端,遂成为了后世念佛禅之祖。后秦 (384年~417年),十六国之一,羌族政权,又称姚秦。前秦龙骧将军姚苌所建,建都常安,即陕西长安。极盛时辖有今陕西、甘肃、宁夏及山西、河南的一部分,占据关中多数的重要政治、经济城镇和关东大片领土。历3主,共34年。

慧远大师之后,专心念佛禅者有昙鸾、善导等僧人。昙鸾法师本为北魏人,因求长寿之术,来到南朝梁地,在洛阳遇到菩提流支法师。菩提流支法师授予他《观无量寿经》,并告诉他依此修学必得长寿。昙鸾法师遂专修《无量寿佛》法,并广弘传扬。

隋代道绰法师原修习禅定,因读昙鸾法师遗著,遂决定专修净土,持久念佛。此念佛法门唐代善导法师弘扬最盛,后为日本净土宗所继承。

后秦时期,天竺高僧鸠摩罗什应邀来到长安译经弘法。在长安,鸠摩罗什翻译了大量佛经,其中有《中论》、《百论》、《十二门论》、《般若经》、《法华经》、《大智度论》、《维摩经》、《华手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坐禅三昧经》等。

鸠摩罗什翻译的《禅法要略》开启了实相禅法。实相禅是把禅法和空观联系起来,即在禅观中既要看到一切事物的空性,又要看到事物的作用。

将实相禅应用到实地修行的有北齐禅师慧文、慧思等。慧文禅师学徒数百,他依《中论》、《大智度论》而修禅。《中论》从空、假、中的理境上修止观;《大智度论》倡“三智一心”,即诸法实相,亦即实相禅。■鸠摩罗什雕像■佛教艺术壁画

慧思跟从慧文修学,得初禅,后忽然悟入法华三昧,深达实相,遂在南朝弘法实相禅。

与鸠摩罗什差不多同时在长安传授禅法的,还有佛陀跋陀罗,即觉贤。他所传的则是流行于厨宾地区的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的禅法。

据《出三藏记集》卷十二的《萨婆多部记目录》记载,佛陀跋陀罗是有师承的著名禅师。他来长安时,正值鸠摩罗什在西明寺译经。

在当时,佛陀跋陀罗所传的禅法,已经在长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他所传的小乘有部禅法,与鸠摩罗什所传的大乘菩萨禅有很大区别。因此,佛陀跋陀罗与鸠摩罗什门下产生了矛盾,最后不得不于410年带领弟子慧观等人离开长安,来到江南。

佛陀跋陀罗翻译的禅经,主要有《修行方便禅经》,这是说一切有部的重要禅经。此经以数息观、不净观、界分别等“五停心观”对治贪、嗔、痴、慢等。其中特别强调数息观与不净观,将此二者称之为“二甘露门”,加以详细说明。《修行方便禅经》中要求修行者通过循序渐进,渐渐开导迷蒙,最后达到“原妙反终,妙寻其极”的效果。它比以前所流行的安系禅经更加组织化、系统化。因此,此经一译出,就受到相当的重视。

这几种禅法大体上都是依佛教经典而修,故名“依教修心禅”,这些禅法都离不开如来佛典,可称为如来禅。它不同于师徒授受、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祖师禅”,与有一定宗旨、道场、道风、传承的禅宗,有很大的距离,但它又为汉地禅宗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后来的汉地禅宗主定慧双修。定而无慧,易走火入魔,陷入邪定;慧而无定,则不能成就功德,无法真正得到解脱。依《中论》、《大智度论》、《法华经》、《维摩经》而修实相禅,为定慧结合提供了理论的可能。

上述早期依教修心禅在中原的传播,对后来达摩来汉地创立禅宗做了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对汉传佛教的传扬产生了历史性的影响。阅读链接安世高是东汉末年西域安息国的太子,他年幼时以孝行闻名,聪敏好学,深知世间疾苦,并精通各国典籍。有一次,他走在路上,仰头看见一群飞翔的燕子,忽然转身告诉同伴说:“燕子说,等会儿一定有送食物的人来。”不久,他的话果真应验了,众人都感到非常奇异,这件事使他名震西域。安世高的青少年时代,国内政治斗争尖锐复杂。他对统治集团的奢侈腐化和尔虞我诈深感厌倦,所以蔑弃荣华富贵,服膺佛教,虽然居于王宫,却自觉地严格尊奉佛教戒律,并时常举行法集宣讲佛理,同时尽力向佛寺施舍。

达摩东来汉地开禅宗

在我国南朝梁武帝时,印度禅宗第二十八祖师菩提达摩为了传播佛法,带领一行人远涉重洋,在海上颠簸三年之后,终于到达了我国南海。菩提达摩,又称菩提达磨,意译为觉法,原名叫菩提多罗,成年之后依照习俗更名为达摩多罗,简称达摩。据说他是南天竺香至王的第三子,属刹帝利种姓,也有说属婆罗门种姓,还有的说是波斯人。达摩自小就聪明过人,因为香至王对佛法十分虔诚,因此从小达摩就能够遍览佛经,而且在交谈中会有精辟的见解。在达摩成长的过程之中,禅宗第二十七代祖师般若多尊者游历天竺国时,一路弘扬佛法教化众生。达摩被般若多尊者普度众生的理想,以及丰富的佛学智慧所吸引,就拜在般若多尊者的门■达摩石刻下,成为禅宗的门徒。

达摩出家后,发愿要将当时印度分裂的佛法思想统一起来,使佛法在印度振兴起来。有一天,他向师父般若多尊者求教:“我得了佛法以后,该往哪一国去做佛事呢?听您的指示。”■达摩渡江古画

般若多尊者说:“你应该去震旦。”然后又说,“你到震旦以后,不要住在南方,那里的君主喜好功业,不能领悟佛理。”震旦指的就是中国。

达摩遵照师尊的嘱咐,准备好行李,驾起一叶扁舟,乘风破浪,漂洋过海,用了三年时间,历尽艰难曲折,来到了广州。

那个时候,南方正处于梁武帝萧衍执政时期,梁武帝是个笃信佛教的皇帝。在他执政的48年内,国内平静无战事,长江流域进入经济文化的发展时期,佛教也因此达到鼎盛。梁朝 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三个朝代。公元502年,梁王萧衍正式在建康称帝,史称梁武帝,国号定为大梁。他即位以后厉行俭约,令南梁前期国势颇盛。然而,武帝过于信奉佛教,曾三次出家为僧,又大建佛寺及翻译佛经,令佛教大盛,可是佛事太过损害经济,令梁朝国势开始衰弱。

据统计,梁朝的佛寺多达2846座,僧尼有82万余人。佛经翻译、佛教诗文、绘画、造像,都有了相当的发展。后来唐代诗人杜牧在《江南春绝句》中描写南朝佛教中心京都建康佛寺之盛时这样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实际上当时的建康建有佛寺500所。■梁武帝萧衍

达摩来到广州以后不久,广州刺史萧昂备设东道主的礼仪,欢迎达摩,并且上表奏禀梁武帝。

梁武帝原本笃信佛教,听到这件事,立即派使臣把达摩接到京都金陵,为其接风洗尘,以宾客之礼相待。

在席间,梁武帝问达摩:“朕继位以来,营造佛寺,译写经书,度人出家不知多少,有什么功德?”

达摩说:“并没有功德。”刺史 亦称州牧。我国古代官职名。汉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于是产生了刺史这一官职。“刺”,检核问事之意。刺史巡行郡县,汉时分全国为13州,各置郡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刺史制度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对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梁武帝大惑不解,问道:“为什么没有功德?”

达摩说:“这些只是世间的福德,因为福德与功德不同,外修诸善事的只是福德,倘若不能自己内证得自性即是无功德。”

梁武帝又问:“那怎样才是真功德呢?怎样才能修行成佛?”

达摩说:“洁净圆满的得道者才算是有功德。功德原本在法身中,不在修福的事上求。功德是要靠内心修炼,明心见性,方成正果。心若背觉合尘即是众生,心若背尘合觉即是佛,从而达到精神永驻、万劫不变的最高境界。”

达摩见梁武帝还没有明白,又进一步解释说:“一句话,心即是佛,佛在心中。功德是要靠内心修炼,明心见性,方成正果。”

梁武帝似乎还没有明白,于是又问:“得道高僧至高无上的真理圣谛,什么是圣谛第一义?”梁武帝 (464年~549年),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江苏丹阳人。南北朝时期梁朝政权的建立者。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的族弟。梁武帝在位时间长达48年,在位时曾采取多种措施促进了佛教的发展。

达摩说:“境本非境,界也无界,世界本是空廓无相,也无圣道存在的境界。”

梁武帝茫然不知所云,又问:“既然无圣,那么现在与朕说话的人是谁?”

在达摩的眼中,空无一物,哪有什么皇帝。因此,达摩答道:“不知道。”

这是充满禅机智慧的回答,意思是说,我本非我,你也非你,世界本来便是空寂、圆融、清静、妙密的无相。

梁武帝缺乏悟性,没有领悟到达摩的话中禅理。达摩自知无法度化这位皇帝,便告别回到驿馆。

几天后,达摩悄然走出城去,来到了长江边,渡江北上来到了北魏都城洛阳。在洛阳,达摩来到了永宁寺,在看到永定寺十分精美的宝塔后,叹为各国所无,由此合掌连日。之后,达摩手持禅杖,信步而行,见山朝拜,遇寺坐禅。

这一天,达摩来到河南嵩山少林寺。他看这里群山环抱,森林茂密,山色秀丽,环境清幽,心想,这真是一块难得的佛门净土。于是,他就把少林寺作为他■初祖达摩塑像传教的道场。

在少林寺,达摩广集僧徒,首传禅宗。自此以后,达摩便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少林寺被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祖庭。

由于达摩经常长时间面壁修习禅定,共计9年,人们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就管他叫“壁观婆罗门”。

达摩在传教时,跟随他的弟子有很多,知名者说法不一,其中,道育、慧可、僧副、昙林、尼总持等是各种典籍中所同认的。

道育也叫慧育,原先叫道房,为人比较朴实,他受道的方式是采取心行,而不立言语文字。

慧可跟随达摩参禅悟道6年,后接受了达摩禅宗衣钵,成为禅宗代表性人物之一。

僧副,俗姓王,太原祁县人,精于禅定。受到达摩的教诲后,长期保持着生死随缘的生活,其思想与达摩是一致的。■少林寺石牌坊

昙林又称昙琳、法林。昙林曾编辑师尊菩提达摩的《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还撰写了序文。他博学善讲,在邺都常讲《胜鬘经》。

尼总持原本是山西怀州王屋山飞云岭人,姓冯名新萍,是个猎户的女儿。她与达摩的弟子道育关系匪浅。道育曾先后两次救过冯新萍的性命,于是冯新萍决定与道育一同出家。■少林寺僧人壁画

道育把冯新萍带进了少林寺,同拜达摩为师。因冯新萍一贯学佛认真,严持戒律,达摩遂为其取法名为尼总持。

后来,道育同尼总持都被师尊达摩视为高足,他们精通禅学,是禅宗得道高僧,为后人所铭记。阅读链接据传说,达摩和梁武帝对话后,梁武帝深感懊悔,得知达摩离去的消息后,马上派人骑骡追赶。追到幕府山中段时,两边山峰突然闭合,一行人被夹在两峰之间。达摩正走到江边,看见有人赶来,就在江边折了一根芦苇投入江中,化作一叶扁舟,飘然过江。在江北长芦寺停留后,又至定山如禅院驻锡,面壁修行。达摩“一苇渡江”的传说在明代时被做成石刻,后被考古工作者发现于定山寺遗址中。定山寺至今留有“达摩岩”、“宴坐石”、达摩画像碑等遗迹。定山寺成为禅宗重要丛林,被誉为“达摩第一道场”。

达摩祖师的禅法精要

达摩作为印度禅宗第二十八祖师,他所传的教义精要简明,充分显示出印度大乘佛教的真面目。对于达摩的禅法,禅宗五祖弘忍的再传弟子杜砒在《传法宝纪》中曾说:今人间或有文字称《达摩论》者,盖是当时学人随自得语以为真论,书而宝之,亦多谬也。若夫超悟相承者,即得之于心,则无所容声矣,何言语文字措其间哉!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说,达摩是以心传心,从来不立文字的,而且所流传的有关达摩禅的文字,是达摩的学人凭自己的理解而记录下来的,因此这些不能代表达摩的心传。尽管如此,有些文献中还是留下了有关达摩禅的资料。敦煌本《楞伽师资记》就记载了曾受学于达摩的昙林所记的《略辨大乘人道四行及序》,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达摩“二人四行”的“大乘安心”禅法,并称“此四行是达摩禅师亲说”。■达摩修行雕像■达摩弘法图轴

此外,唐代学风较严谨的佛教史专家道宣撰《续高僧传·菩提达摩传》,也引用了“二人四行”的内容。故一般认为,这大致能代表菩提达摩的禅法。

达摩祖师东来我国时,我国佛教正处于由译经进入研究的阶段。佛教界偏重于教理的研讨,疏忽对生命的解脱。

达摩祖师针砭时弊,特地提出以心传心,不立文字,见性成佛,阐明佛教的本质不在经教言语,当以解脱人生为本务。

事实上,达摩的禅法渊源于佛陀释迦牟尼。相传,佛陀经常在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之东北侧的灵鹫山上,聚集众弟子演说佛法。大梵天王 印度神话中世界万物的创造者。因为他善恶不分,所以既是世间万物的创造者,也是魔鬼、灾难的制造者。他高兴的时候,世间安稳,万物兴盛;他愤怒的时候,世间不安,灾难丛生,众生苦恼,就连草木也不能幸免。

有一次,经常前来听闻佛陀说法的大梵天王,为了表示对佛陀的尊敬,同时也是为了能使众生获得更多的利益,他把一枝金色波罗花就献给了佛陀。■释迦牟尼佛的两位护法

波罗是梵语音译优波罗或优钵罗的简称,是莲花的一种。古代印度习俗,以莲花代表纯洁、高贵,因此,后来的佛教中常以莲花代表佛法。

大梵天王隆重行礼之后退坐一旁。佛陀意态安详,未发一言,拈过这枝金波罗花然后高高举起,向与会大众展示。

当时在座的诸佛弟子、诸护法天王及其他前来听佛说法者,都对佛陀这一举动不解。大家面面相觑,默默无语。唯有侍立于释迦牟尼身边、一直在用心听他说法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心领神会,悟解了他的意思,便破颜微微一笑。表相 事物的外形和状态。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在一定因缘条件下形成的,都是空幻无实的;空是一切事物的本质,虽然体现于具体的万物,然而它本身却是没有形象、没有聚散生灭、超越于一切万有之上的,难以用文字来表达。

见此情形,佛陀已知摩诃迦叶能够担当护持佛法的大任,于是便向大众宣布:“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说完,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予摩诃迦叶。

佛陀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有深刻含意的。他要弟子们懂得掌握佛法,必须领会佛教的根本精神。这种根本精神,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表达出来的,需要用“心”来感悟。涅槃 佛教用语,又译为般涅盘、涅磐、波利昵缚男、泥洹等,亦译为圆寂、灭度、寂灭、无为、解脱、自在、安乐、不生不灭等。最早来自于古印度婆罗门教,指清凉寂静,恼烦不现,众苦永寂,具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极高境界,意即成佛。

佛陀所传的其实是一种至为祥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纯净无染、淡然豁达、无欲无贪、坦然自得、不着形迹、超脱一切、不可动摇且与世长存,是一种“无相”、“涅槃”的最高的境界,只能感悟和领会,不能用言语表达。

摩诃迦叶领会了佛陀的这种思想精髓,而这种思想精神的感悟和领会就是禅。因此,佛陀把衣钵传给了他,而摩诃迦叶也就成了传承禅宗的第一代祖师。■摩诃迦叶尊者

作为印度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达摩以4卷《楞伽经》和“二入四行”的理论作为禅宗宗旨和经典依据。

达摩认为,一切众生同一佛性,为烦恼所障而不能显现,而只有《楞伽经》可以印心度世。《楞伽经》为佛说第一真实要义。它将禅分为四等,即凡夫所行禅、观察义禅、念真如禅和诸佛如来禅。其中,凡夫所行禅为小乘禅,其余为大乘禅,诸佛如来禅是诸禅的最高境界。

达摩告诉众多弟子:入道有很多种,要而言之,不出两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也称为壁观或坐观,即是面壁静坐,以达到舍伪归真、无自无他的境界。相传,达摩曾在少林寺面壁静坐9年,终日默然。顿悟渐修 佛家用语。顿悟是对于一件事或者一个道理因为某个因素或者原因突然领悟,即有醍醐灌顶功效,豁然开朗,顿悟需要的是特定的环境和因素。渐修则不同,如静坐参禅,经过内心空灵状态下长时间的思考而领悟。

理入是凭借经教的启示,深信众生同一真如本性,但为世俗妄想所覆盖,不能显露,所以要舍妄归真,修一种心如墙壁坚定不移的观法,扫荡一切差别相,与真如本性之理相符。“入道”就是“心如墙壁”,径直趋入菩提道。入道后就会“见道”。本着悟见的道去“修道”,就是“行入”。这种先悟后修,是后来禅宗顿悟渐修说的渊源。达摩所说的“行入”,包括报怨行,即放弃一切反抗心理;随缘行,即放弃辨别是非心理;无所求行,即放弃一切要求和愿望;称法行,即依照佛教教义去行动,这样就可达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达摩还讲“四行”。“四■达摩面壁图轴行”是指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法行四种修行方式。这4种修行方式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所有修行方法的概括,即达摩说的“行入四行万行同摄”。■写经和尚蜡像“二入”是心灵的方面的修习,而四行则是讲行为方面的修习。“四行”与“二入”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达摩禅法的基础。

达摩的理论和修持方式,给我国禅门吹进了一股清新之风。它不同于此前的“依教悟心禅”以经典修习禅法,因此具有划时代的开拓意义。达摩作为我国禅宗的初创者,在禅宗历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阅读链接自以古来作为达摩学说而传的许多著述之中,只有“二入四行说”似乎是达摩真正思想所在。对于现在流传下来的达摩《略辨大乘入道四行》,唐僧人净觉说:“此《四行》是达摩禅师亲说,余则弟子昙林记师言行。”昙林是达摩弟子,与慧可为同门。达摩为慧可、道育传授“大乘安心之法”时,昙林负责记录下来,这便是《略辨大乘入道四行》。据昙林的序文说,他把达摩的言行辑成一卷,名为《达摩论》。而达摩为坐禅众撰《释楞伽要义》一卷,亦名为“达摩论”。这两论文理圆净,当时流行很广。

慧可承上启下受衣钵

达摩祖师在嵩山少林寺开宗立派之初,洛阳有个博学旷达,且有一定佛学根基的僧人叫神光。神光俗姓姬,虎牢人,虎牢位于今河南成皋县西北。神光其父名寂,在慧可出生之前,每每担心无子,于是便天天祈求诸佛菩萨保佑,希望能生个儿子,继承祖业。■慧可大师调心图■僧人讲经学法

就这样虔诚地祈祷了一段时间,慧可的母亲便怀孕了。为了感念佛恩,慧可出生后,父母便给他起名为“光”。

姬光自幼志气不凡,博闻强记,广涉儒学,对《庄子》、《易经》都十分精熟。他喜欢谈论玄妙的道理,后来接触了佛典,被佛典中蕴含的义理所打动,于是决定出家探寻人生的真理。

姬光的父母见其志气不可改移,便允许他出家。于是,他便来到洛阳龙门香山出了家,并改名神光。此后,他遍游各地佛学讲堂,了解并悉心研习大小乘佛教的教义。经过多年学习,神光虽然对经教有了充分的认识,但是个人的生死大事对他来说,仍然是个难解之谜。

神光在32岁那年,放弃了过去那种单纯追求文字知见的做法,回到洛阳龙门香山,开始实修。他每天从早到晚都在打坐,希望能够借禅定的力量解决生死问题。

这样过了8年。有一天,在禅定中,他蒙眬中听到有人跟他说:“如想证得圣果,不要执着于枯坐,大道离你不远,你可往南去!”

就在苦恼没有答案之际,神光听说有个叫达摩的天竺僧人在河南嵩山少林寺弘传佛法,风范尊严,于是便来到少室山少林寺,早晚参见达摩,恭候在旁,以求获得真知和教诲。

开始时,达摩祖师只是面壁打坐,根本不理睬他,更谈不上有什么教诲。但是,神光并不气馁,反而愈发恭敬和虔诚。他用古时的大德为法忘躯的精神激励自己:“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就这样,他每天从早至晚,一直待在达摩面壁的洞穴外,丝毫不敢懈怠。腊月 指农历十二月,古时候也称“蜡月”。这种称谓与自然季候并没太多的关系,主要是以岁时的祭祀有关。所谓“腊”,本为岁终的祭名。不论是打猎后以禽兽祭祖,还是因新旧之交而祀神灵,反正都是要搞祭祀活动,所以腊月是个“祭祀之月”。

有一年腊月初九的晚上,天气陡然变冷,寒风刺骨,下起了鹅毛大雪。神光依旧如每天那样站在洞外,一动也不动。天快亮的时候,积雪居然没过了他的膝盖。

这时,达摩祖师才回过头来,看了他一眼,心生怜悯,问道:“你在雪中站这么久,要求何事?”

神光流着眼泪虔诚地说:“希望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大意是希望师尊教我如来之法,好让我教化芸芸众生。

达摩祖师道:“诸佛所开示的无上妙道,必须累劫精进勤苦地修行,行常人所不能行,忍常人所不能忍,方可证得。岂能是小德小智、轻心慢心的人所能证得?若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希求佛法,只能是痴人说梦,徒自勤苦,不会有结果的。”

听了达摩充满禅机的话,神光已然明白其中涵义。为了表达自己求法的殷重心和决心,他暗中拿起锋利的刀子,“咔嚓”一下砍断了自己的左臂,顿时,鲜血殷红了雪地。神光却全然不理会,他面不改色地把断臂放在达摩的面前。■神光拜师于达摩■二祖调心图局部

达摩祖师被神光的虔诚所感动,于是就说:“诸佛最初求道的时候,都是不惜生命,为法忘躯。而今你为了求法,在我跟前,也效法诸佛,砍断自己的手臂,有此至诚之心,求法之事有何不可呢?”于是,达摩祖师将神光收为门人,并将他的名字改为慧可。

就在这个风雪之夜,刚刚成为达摩弟子的慧可就迫不及待地问师尊达摩:“佛法的道理,您能讲给我听吗?”

达摩说:“诸佛法印,非从人得。”意思是你不能从别人那儿求得佛法。法印 道教与佛教术语。在佛教中,法印是佛教徒用以鉴别佛法真伪的标准。又译法本、本末、忧檀那等。法指佛法,印喻能印证真伪的佛法之印。凡符合法印的为佛法,不符合的为非佛法。道教法印面上刻着具有道教含义的文字。

慧可心中茫然,便说:“我的心不安宁,那就请师为我安心吧。”

达摩答道:“当你感觉不安时,那个不安早就过去了。可是你还要拼命地去找这个不安,去找一个方法来去除这种内心的不安。”慧可沉思良久,答道:“我寻找我的心,然而我找不到。”达摩答道:“我已经为你安定了心境。”慧可当即豁然大悟,明白了只有断除妄想,彻底无心,才能无牵无挂,脱体无依,也只有如此,才是解脱之道。慧可开悟后,继续留在达摩祖师的身边侍奉,时间长达6年之久。■《达摩六代祖师图》局部达摩在去世之前,召集弟子们说:“我的寿命快到了。死之前,我想证实一下你们的禅法修为到底如何,请你们将自己所悟到的说给我听听吧。”

听到达摩的命令,道副首先站起来说:“我们应该不执着文字,也不舍弃文字,而是应该把文字当作求道的工具。这是我悟到的。”

达摩怒声说:“你只得到了我的皮。”

尼总持一见道副不行,连忙站起来说:“依我所了解的,就像庆喜看到了阿佛国,一见之后便再也见不着了。”

达摩又厉声说:“你只得到了我的肉。”

道育随后起来说:“地、水、火、风本来是空的,眼、耳、鼻、舌、根也非实有,整个世界无一法可得。”

达摩回答:“你只得到了我的骨。”

最后轮到慧可,只见他站起身来,向菩提达摩三拜行礼,然后便站着不动了。达摩哈哈大笑,说:“你已得到了我的髓。”于是,慧可便成为禅宗的二祖,接替达摩进行传法的工作。

其实,禅宗推崇的境界是一种无差别的境界。道副虽然口口声声说要不执着文字、不弃文字,表面上似乎超越了语言的差别,而其内心中却还存在着文字差别,否则他也就不用把那种不执不弃的想法表达出来了。所以达摩给他的评语是只得到皮,不过是刚入禅法之大门而已,离真正开悟的境界还远得很呢!

尼总持虽然超越了语言文字的差别,但又堕入有与无、见与不见的对立之中。如其心中超越了有与无、见与不见,那便没有什么庆喜与阿佛国,也没有什么一见之后便不再见的差别了。所以达摩给她的评语是只得到肉。

道育所说的已是佛法的基本道理。认识到世间无一法可得,一切皆假而不实,精神上自然可以超越差别与对立。但禅宗的精神不只是体现在认识的飞跃之上就算完了,更重要的是要知行合一,要把那种超越认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把精神融于生活之中。道育的认识已超越了,认识到了佛法的真理,但其行为却还滞涩难通,还是要说、要想,所以达摩说他只得到了骨。■《达摩六代祖师图》局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