鲇鱼类养殖实用新技术(新农村书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2-04 20:53:20

点击下载

作者:罗继伦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鲇鱼类养殖实用新技术(新农村书屋)

鲇鱼类养殖实用新技术(新农村书屋)试读:

前言

鲇形目鱼类的养殖在当今世界上颇为盛行,在亚洲地区主要是胡子鲇科鱼类,在美洲主要是科鱼类,在欧洲主要是鲇科鱼类。鲇形目鱼类为底栖鱼类,其行为和食性富于变化,适应性比较强,加上肉质好,味道鲜美,其养殖遍布世界各国。

在我国,鲇鱼类的养殖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由于它的优良特性,它已成为目前淡水养殖中的一个重要品种。在我国鲇鱼类的养殖品种有很多,有胡子鲇科鱼类(包括从泰国引进的泰国胡子鲇、从埃及引进的革胡子鲇以及本地胡子鲇);生长在我国的鲇科品种(土鲇、大口鲇);从美国引进的科鱼类(斑点叉尾、云斑、黄褐)以及从欧洲引进的六须鲇等。

本书编著者针对我国目前养殖生产中的主要经济鲇鱼类品种,结合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养殖生产经验,综合国内外有关文献,对鲇鱼类的生物学特性、人工繁殖、鱼苗和鱼种的培育、成鱼养殖、病害防治等技术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介绍,旨在提高鲇鱼类的养殖技术水平,促进我国渔业的进一步发展。

由于编著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错漏之处,恳切希望读者批评指正。此外,编著者在此向参考文献的原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编者一 大口鲇养殖技术

大口鲇(Silurus meridionalis Chen),原名南方大口鲇,俗称河鲇、大河鲇鱼、鲇巴朗(四川)、叉口鲇(湖北)、大鲇鲐(江浙)等,主产于我国长江流域的大江河中,是一种以鱼为食的大型经济鱼类,常见个体重2~5千克,最大可达40千克以上。它与另一种分布很广、但个体不大的鲇(Silurus asotus L.,俗称土鲇鱼)是同属不同种。大口鲇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无肌间刺、腴而不腻,不仅是席上佳肴,而且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更受欧美及港澳台人士的青睐,国际市场上亦颇具竞争实力。生产实践表明,大口鲇具有许多优良性状:生长速度快,当年繁殖的鱼苗当年就能长到500克以上,这比斑点叉尾和多瑙河六须鲇等国外良种长得还快,与虽然长得快、但经济效益低的革胡子鲇的长势相当;养殖周期短,当年的鱼苗饲养4~6个月就能上市,而斑点叉尾和多瑙河六须鲇必须饲养两年才能上市;适应低温的能力强,它在我国北方也能自然越冬,不像革胡子鲇那样需加温保种;食性可以改变,即由原吃活鱼虾转变为吃人工配合饲料,适合规模化、集约化饲养;消费市场广阔,大口鲇系中档鱼,不仅可鲜食,也可加工成风味食品,国内外畅销;经济效益高,单位养殖面积的利润是饲养常规家鱼的5~8倍,是饲养革胡子鲇的4~6倍。图1 大口鲇(一)大口鲇的生物学特性1.大口鲇的形态特征

大口鲇是我国的鲇形目鲇科鱼类(共12种)中长得最快、也长得最大的一种。它的头部扁宽,腹部粗短、尾长而侧扁。眼睛小而嘴特大,故有大口鲇之称。上、下颌上密布向内倒钩的细齿,适于咬住并吞食猎物。成鱼有须2对,其中的上颌须很长,可达胸鳍基部之后,而下颌须则短,往往不易看到,故群众中又有“二须鲇”之称。其实在幼鱼阶段它是有3对须的。背鳍短小,簇状,无硬刺。胸鳍有一粗状的硬刺,其外缘无明显的锯齿状缺刻,但手摸之有粗糙感。臀鳍特长,末端与尾鳍相连。尾鳍小,中间内凹,且上叶长于下叶。脊椎骨59~61,外侧鳃耙数13~17。体表无鳞,极富黏液。肠短,有一个能膨大的胃。鳔较肥厚但腔小,可干制成“鱼肚”。卵巢是一对袋形囊,精巢呈宽叶片状,无叉状分枝。大口鲇的体色随环境与食物的不同而有变化,通常背部及体侧多为灰褐色、黄褐色、黄绿色或灰黑色,腹部灰白色,有黑色小点,但无云状花纹。各鳍灰黑色。图2 大口鲇的口部2.生活习性

大口鲇属温水性鱼类,生存适温为0~38℃。在池养条件下,生长适温是12~31℃,最佳生长水温是25~28℃。低于18℃和高于30℃时生长缓慢。水温降至8℃左右并不完全停食,而升至32℃时则完全停食。对水中溶氧的要求略高于家鱼。当水中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时,生长速度最快、饲料转化率最高;在3毫克/升以上时,生长正常;低于2毫克/升时,可能出现浮头现象;低于1毫克/升时,将导致泛池死亡。对水体pH值的适应范围较广,pH值为6.0~9.0的水域都能生存,但最适范围为7.0~8.4。大口鲇系底层鱼,白天多集群地潜伏于池底弱光处隐蔽,到了夜晚才分散到整个水域中活动觅食。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不会像鲤鱼那样浮到水面上来抢食,只能凭借饲料台上方翻滚的波纹和水花,判断鱼群正在抢食。大口鲇性温顺,不善跳跃,不会钻泥,容易捕捞。第一网的起捕率常在80%以上,三网过后基本上能把鲇鱼捕尽。大口鲇在鱼池里的分布也有其特殊,它们往往只占据池边、池角和深水处;它们又特别善于随水流逃跑,无论是顺流还是逆流。因此,池塘面积不宜太大,进、出水口的拦鱼设备一定要牢固可靠。3.食性

鲇鱼属凶猛的肉食性鱼类,主要捕食麦穗鱼、泥鳅、虾虎鱼、黄颡鱼、餐条、鲤鲫鱼等野杂鱼和家鱼苗种,也掠食水面的昆虫,能吞下相当于自身长度1/3的其他鱼类。在池养条件下,除了摄食各种小杂鱼、病弱家鱼苗种外,也吃动物尸体、禽畜内脏、血液凝块等,经驯化转食后还能很好地摄食人工配合颗粒饲料。在缺乏食物时,同类相互残食现象比较严重,这在刚孵出4~5天的鱼苗中,就能发现成对互咬不放的个体。到了鱼种阶段,能吞下相当于自身体长2/3的同类,鱼种池里常有掠吞不下而双双死去的尸体。大口鲇仔鱼的开口饲料是浮游动物中的枝角类和桡足类,全长达2厘米的幼鱼就能吞食摇蚊幼虫、水蚯蚓以及1~2日龄的蝇蛆和家鱼的水花鱼苗;全长达5厘米时便能很好地摄食4日龄的蝇蛆、切碎的陆生蚯蚓、绞烂的鱼肉以及添加了诱食剂的人工配合饲料。4.生长特点

与其他鱼类的情况相似,大口鲇的生长亦与年龄有关。

在天然水域里,大口鲇的生长速度很快,1龄体鱼全长可达33.3~46.8厘米、体重0.39~0.51千克;2龄鱼体全长47.3~61.2厘米,体重1.18~1.53千克;3龄鱼体全长61.8~73.9厘米,体重2.27~2.90千克;4龄鱼体全长74.5~81.9厘米,体重3.68~4.41千克。四川省水产研究所曾捕获一尾体重33.7千克的雄鱼,其年龄当在22~24龄之间,有趣的是,在5龄以前,雌鱼无论是体长还是体重均比雄鱼长得快,尤其是1~3龄的时候,差别还非常显著。从5龄开始,雄鱼体重的增加才超过雌鱼。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由于食物丰富,其长势比江河天然水域还要快,当年4月份繁殖的鱼苗饲养到年底,体全长可达40厘米、体重0.6~2.8千克;第二年能长到65厘米长、2.25千克重(混养时有达4千克的);第三年能达75厘米长、4千克重;第四年达90厘米长、6千克重。生产实践证明,1~4龄是生长最旺盛的时期,6龄以前一直保持较高的生长速度,其后呈缓慢下降趋势。在长江流域以南省区,大口鲇几乎一年四季都能生长,但以夏秋的长势最猛,日增重3~5克,冬季生长缓慢,日增重0.01~0.5克。就群体的生长情况而言,1~3龄为生长阶段,生长速度快,龄组间速度的下降率较大;4龄开始为成熟阶段,生长指标低,但龄组间变化幅度小。5.繁殖习性

天然水域中的大口鲇一般要4龄才达性成熟。在池塘蓄养或由鱼苗直接培育成的内塘亲鱼3龄即能达到性成熟并顺利产卵、孵出鱼苗,只是其繁殖期略晚于江河亲鱼,且池养亲鱼有提前一年达到性成熟的趋势。性腺发育周期是:1月份大多数雌鱼的卵巢为Ⅲ期,2~3月份进入Ⅳ期,3月下旬到5月份为Ⅳ~V期即产卵期,5月以后逐渐回到Ⅱ期。雄鱼一般在2月份就能挤出成熟的精液。采用人为控制措施,6~7月份或8~9月份的夏繁或秋繁均能获得成功。

成熟雌鱼的最小体长80厘米,其绝对怀卵量为43133粒。成体全长117厘米的雌鱼,怀卵量108500粒。5~10龄雌鱼的相对怀卵量是每千克鱼体重9200~17300粒。熟卵呈油黄色,晶莹剔透,扁球形,遇水即产生黏性,但不如鲤鱼卵的黏性强。水温22~25℃时,受精卵需70~40小时孵出鱼苗。刚出膜的仔鱼呈橙黄色,腹部有一个很大的卵黄囊,侧卧于水底,只能用尾部颤动,2~3天后就能自由游泳并开始觅食。(二)大口鲇的人工繁殖1.亲鱼的采集

亲鱼的来源,目前已有三条途径:一是在繁殖季节从江河产卵场及其附近江段的刺网或小滑钩渔获物中选购;二是从平时收集蓄养的亲鱼中选择;三是直接由鱼苗培育成的后备亲鱼中选用。2.亲鱼的培育

培育成批优质亲鱼是人工繁殖成败的关键。应选用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环境安静的鱼池作亲鱼培育池。鱼池面积一般以每口100~300平方米、水深1.5~2.0米,能放养5~15组亲鱼的为好。要求池底平坦、无淤泥。放养密度,主要依水源状况来定,通常每10~20平方米水面可放养1组亲鱼。

培育亲鱼的饲料有活饵料和配合饲料两类。活饵料包括泥鳅、小杂鱼、蚯蚓、鲢鳙鱼种等,也可适当搭配些盐鱼干、畜禽内脏等动物性饲料。亲鱼配合饲料要求粗蛋白含量达40%左右,同时添加适量对性腺发育有促进作用的物质。

定期冲水。临产前一个月要加大冲水量,增加流水刺激是池塘培育亲鱼的必要措施。每年10月份,应对亲鱼进行一次彻底的检查。如果发现某些亲鱼过肥,应注意少投饲多冲水,促使营养物质转化为性腺;如果发现亲鱼太瘦,则应强化培育,少冲水,使其多怀卵。3.亲鱼的选择

生产中通常靠“看、比、摸”的方法凭经验选择。

成熟良好的雌鱼,腹部膨大、松软,仰腹可见有明显的卵巢轮廓,腹中线深凹,手摸有弹性感觉。生殖乳突圆而短,生殖孔扩张,呈红色。胸鳍椭圆形,其硬刺外缘光滑、内侧只有几颗强大的锯齿。

成熟良好的雄鱼,腹部明显地比雌鱼小,生殖乳突尖而长,其长度可在0.5厘米以上。生殖孔闭锁,末端呈红色。轻压腹部可能有精液外流。胸鳍较尖,其硬刺外缘粗糙,内侧有一排强大的锯齿。

配组:实施人工授精时,雌雄鱼多以2∶1或5∶3配组;进行自产(自然受精),雌鱼应少于雄鱼,常按2∶3或3∶5配组。4.催产与授精(1)催产池。人工授精用的催产池一般以直径1.0~1.5米、水深0.6~0.8米的圆形水泥离心池为好,也可临时把蓄养池分隔成1.5~2.0平方米的小池作催产用。每池都只能放1尾亲鱼;自然产卵受精的催产池可用水泥底的小鱼池或家鱼圆形产卵池。一口面积为200~300平方米的鱼池,一批可催产15~25组亲鱼。(2)催产剂。成熟鲤、鲫、鲇的脑下垂体(P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也叫促排卵素),这三种药物都有效,单独使用或配合使用都行。具体的剂量将根据亲鱼的性腺发育状况凭经验掌握。(3)注射。注射部位有胸鳍基部或背部肌肉两处。两针注射或一针注射都能获得较满意的催产效果。如果分两针注射,第一针的剂量约为全量的1/4~1/5,相隔10~12小时后将余量注入。(4)效应时间。效应时间与亲鱼的发育状况、水温、注射次数、催产剂种类及水流条件等有关。在其他条件大体相同时,与水温的关系尤为密切。通常,水温与效应时间的对应关系见表1。表1 效应时间(5)授精。授精方法有人工授精和自然受精两种。人工授精必须掌握好效应时间,适时捕出亲鱼,人工取卵、采精并使之混合均匀完成受精过程;自然受精时要严格按照雄鱼多于雌鱼的配组比例放亲鱼,否则受精率极低。而且在产卵完毕后,要把亲鱼及时捕出,分散护理,以免催产药性尚未消失互相咬伤或咬死。提高人工授精受精率的关键,是掌握好效应时间,准确判断亲鱼发情排卵的时机,适时采卵采精。因为排入卵巢腔中的成熟卵粒,有效受精时间一般不超过2小时,如果贻误了时间,轻则受精率降低,重则完全不能受精。(6)催产结果的评判。亲鱼发情正常,产卵顺利,卵子一次全部产空,雌鱼腹部明显萎瘪,此谓全产;只产出一部分卵粒,雌鱼腹部仍较膨大,此谓半产;只产出几颗或几十颗卵,甚至一颗卵也没有排出的情况属于难产或不产。

对于半产鱼,可采用加大催产池的水流刺激,再耐心等待2~4小时以观后效。如果有的鱼又产了,说明当时还没有完全排卵,或是卵已接近成熟但还没有达到生理成熟,也可能是催产药物剂量小了。如果始终未产,说明剩卵还没有成熟,催产时间过早,应将亲鱼送回亲鱼池去继续培育。

对于难产或不产的鱼,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催产以后,雌鱼腹围不增大,腹部不变软,或变化不明显。这是亲鱼的成熟度很差或卵已严重退化,对催产药物不敏感所致。如果催产前公认亲鱼成熟度好,则可能是催产药物的质量问题,或是催产时未能将药物全部注入鱼体(鱼剧烈挣扎,药物溢出)。如系性腺发育差,则可把鱼放回池塘加强流水刺激,将其放到整个催产工作的后期再催;如属卵子已退化,应待来年再催。二是催产后,腹围明显增大,腹部膨胀松软,生殖孔堵塞肿胀,经手术通畅后,卵粒呈汤水般地涌泻出来,几乎都是过熟卵。这说明是催产药物过量或季节不宜(水温过高或过低),使卵子的“成熟、排入、产出”三步曲出现紊乱。对策是只有将卵粒尽量挤空,以保亲鱼不死。三是催产后雌鱼腹围增加过大,泄殖孔红肿,挤出的卵粒已吸水膨胀,无光泽,也无受精能力。此时亦应将卵全部挤出,以免胀死亲鱼。(7)催产亲鱼的护养。首先是使用的网具要光滑柔软,最好用锦纶网和维纶布做的亲鱼夹,网目也不能太大,以2厘米左右为佳,以减少鳍条的撕裂和体表黏液的损伤。其次,选择亲鱼和注射药物等操作要在进水口近旁进行。采卵、采精、转运亲鱼都要使用亲鱼担架,另外,催产池面上应加盖防护网,避免亲鱼窜跳出池。

产后亲鱼应放在经彻底清洗、消毒后的培育池里饲养,对受伤亲鱼还要进行药物治疗。一般的轻度外伤可用磺胺类软膏、土霉素软膏、金(青)霉素软膏等涂抹伤口,以防溃烂或长水霉。对伤势较重的个体除涂擦消炎药膏外,应结合注射宁波激素制品厂生产的“鱼蚌康复剂”或抗菌素类药物,比如兽用青霉素(体重10千克以下的个体每尾注射5万国际单位,体重10千克以上的个体则注射10万国际单位)、10%的磺胺噻唑钠(体重5~8千克的个体每尾注射1毫升)等。(8)孵化。胚胎发育的速度与水温的关系同样十分密切。实践表明,虽然在14~17℃的水温条件下也能孵出鱼苗,但出苗率低、畸型率高。比较适宜的孵化水温是17~28℃,最适水温是23~25℃。孵化缸、孵化槽、孵化环道和小网箱都可做孵化器。孵化用水要求洁净、无污染、溶氧保持在5毫克/升左右、pH值在7~8之间、氨氮控制在0.03毫克/升以下。孵化方式有自然孵化、脱黏孵化和不脱黏孵化等几种,这可根据生产规模、条件、技术熟练程序等灵活选择。受精卵的孵化时间与水温的关系见表2。表2 孵化水温与孵化时间及水花下塘时间

孵化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生产中常见的问题有过早脱膜、畸形多、剑水蚤危害、脱膜鱼苗大批死亡等。过早脱膜的内因是卵子质量不高,外因是孵化用水水质不良,当pH值为9.7~10.2或在6以下-6-6时,易出现过早脱膜现象。对策是用5×10~10×10的高锰酸钾液处-6-6理鱼卵,可使卵膜加固;防治剑水蚤的办法是用0.5×10~1.0×10的晶体敌百虫杀灭,同时检修孵化用水的过滤纱窗;鱼苗大量死亡的原因有二:一是到了平游期的鱼苗,卵黄囊变白而死,致死的主要原因是水质恶化或水流冲水太大、孵化器表面粗糙或鱼苗密集堆积窒息而亡。二是患气泡病致死。但有时不见患病症状也陆续死苗,这就是精、卵质量不高,先天因素所致。5.夏季再繁技术

大口鲇的夏季再繁技术就是充分利用春季产过卵的亲鱼,经过强化培育,到夏季又可发育成熟,而且可以再次进行催产产卵。大口鲇夏季再繁技术是提高繁殖指数,加代繁殖,获得更多苗种的一大途径。由于夏季繁殖的成功,打破了过去有人认为大口鲇属于一次产卵类型的结论,为人工夏季再繁提供了科学依据。(1)亲鱼选择和培育。夏季繁殖用的亲鱼可以用当年3月份春繁后的产后亲鱼。春季繁殖后,立即注射抗菌素(尾重6~12千克,注射鱼福康1支或者青霉素10万单位),然后雌雄配组放入亲鱼池中进行强化培育。饵料:①以鱼干为主,一般日投量为亲鱼体重的5%~8%;②一次性每亩放小杂鱼及10~16.6厘米的鲤、鲫、花白鲢鱼种30~50千克作为大口鲇的活饵料;③每亩日投人工配合颗粒饲料2.5~5千克。投喂方法:采取白天投喂人工配合颗粒饵料(主喂大规格鱼种,部分作大口鲇饵料)傍晚投放鱼干。强化培育的亲鱼放养量:一般每亩放13组26尾(个体重为6~12千克),放养后经常冲水,保持池水清新,透明度保持在35厘米以上,并注意对寄生虫病的防-6-6治,一旦发现有寄生虫疾病,可用0.2×10~0.3×10的晶体敌百虫溶液全池泼洒杀灭。(2)催产亲鱼成熟度的选择。催产亲鱼成熟度的选择,是夏季繁殖成功与否的关键,根据一些地区的生产实践,夏繁最适时期一般为5月底至6月中旬,视其当时亲鱼性腺发育程度,提前或推后进行,催产时间最好选择在阴雨天。

大口鲇夏繁雌雄亲鱼成熟度的选择:

雌鱼:腹部膨大柔软,仰腹时有明显的卵巢轮廓,生殖突圆而短,生殖孔扩张,紫红色,呈桃状凹形,胸鳍椭圆而光滑。这样的雌鱼说明性腺发育很好,可以进行催产。

雄鱼:腹部小于雌鱼,生殖突尖而长,胸鳍稍尖,手摸有锯齿状刺手感,轻挤腹部便有乳白色精液流出,这样的雄鱼说明性腺发育良好,可以进行催产。(3)催产剂与催产。夏繁用的催产剂有鲤鱼的脑下垂体(P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两种。这两种催产剂中,选用一种或两种,用0.7%的生理盐水配制,单用合用都行,有试验表明,采用两种催产剂相互混合使用的效果最好。对成熟度较好的亲鱼,单用HCG也可获得较好的效果,不管单用或合用,雌鱼多采用PG与HCG的混合剂以一次或两次胸鳍基部注射,注射剂量一般为PG1~2毫克加HCG2000~2500国际单位/千克或者HCG2500~3000国际单位/千克,第一次注射为总剂量的1/5~1/6,第二次注射余量,雄鱼为一次注射,其剂量是雌鱼1/2或略少一些,两针间隔时间为8~10小时,雌雄鱼配组多为1∶1或2∶1。产卵水深一般为0.5~1米,注射催产剂后的亲鱼,入池后给予流水刺激0.5~1小时,然后将扎成平列式的棕伐鱼巢放入产卵池底部,在亲鱼发情产卵前1~2小时再进行间断的流水刺激。(4)受精与孵化。夏繁受精方式以人工采卵、采精,湿法授精,脱黏孵化为主,也可进行自然产卵受精孵化。即:将100克滑石粉和20~30克食盐,放入10升水中搅拌成滑石粉悬液,将湿法授精卵徐徐倒入悬液中,边倒边用手搅拌,使卵子分散,经20~30分钟后,以不见黏性为止,然后再用清水洗去多余的悬液,即可倒入孵化缸中进行天然水与曝气的井水混合进行流水孵化,或将黏附在鱼巢上的受精卵用水洗后,用接卵箱收集,放入孵化缸中进行孵化。试验表明,催产率的高低关键在于亲鱼的性腺发育程度,人工授精率的高低,关键又在于掌握人工授精时间,即最适授精时间应掌握在亲鱼猛追发情后半小时至1小时进行,也就是轻压雌鱼腹部只有少量卵粒流出时,再推迟0.5小时至1小时后再进行人工授精。(5)夏季再繁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夏季催产最好选择在阴雨天进行,注射时间的掌握以亲鱼在次日黎明前后产卵为佳,此时水温不高,环境也较安静,有利于产卵。

②孵化水温必须控制在26℃以下,否则孵化率降低,畸形苗多,易死亡。6.秋季再繁技术

大口鲇的秋季繁殖和夏季繁殖一样是可行的。(1)亲鱼的综合强化培育。该过程是决定秋繁成败的关键,主要是强化亲鱼的饵料、水质、病害等方面的管理。大口鲇亲鱼经过春季繁殖后,5~6月份入池培养,为了迅速恢复体质,积蓄物质和能量,促进性腺顺利向Ⅳ期末转化,必须供给量定质优的饵料,调节水质,防治疾病,以保证亲鱼有良好的生长环境。具体措施为:

①合理放养密度。一般控制在每亩放13~15组(6~12千克)。

②饲料管理。春繁后,亲鱼体质差,但水温升高,新陈代谢提高有利亲鱼摄食生长。是否能供足优质的饵料是决定亲鱼性腺发育好坏的关键,也是秋繁成功与否的物质保证。泥鳅蛋白含量高,游动缓慢,适口性好,同时泥鳅含较高的多巴胺,对性腺的发育可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③水质及其他管理。保持良好水质条件是秋繁成功的又一技术关键,只有良好的水质条件才能保证亲鱼少生或不生病,体质恢复快,摄食良好。在水温30℃以下,每两天换一次水,累计6~8天换水达50%;在30℃以上则一般坚持每天换水,累计5天达70%左右,透明度保持在25~45厘米。当然,如果水质良好,可适当减少每次换水量。同时适时检查亲鱼,对发育差的要采取催熟手段。并用微流水刺激,从而保证催产的顺利进行,当然催产、孵化温度的控制也是必不可少的,秋季一般温度较高,特别是某些高温地区降温措施也是必需的。-6

④鱼病防治。在水质较好的条件下病较少,可每隔15天用2×10的食盐水进行全池泼洒。(2)催产药物的选择。一般目前通用的各种催产药物可达催产目的,只是秋繁是用当年春夏繁殖后的亲鱼,应避免使用前一次催产药物以免产生抗药性。选用鱼用特异蛋白15毫克+催产助剂5毫克/千克雌鱼,雄亲鱼减到1/3注射,效应时间为10~16小时,说明效果较好。(3)催产。大口鲇亲鱼的繁殖最适温为21~24℃,这时可捕捞亲鱼进行正式催产,采用一次性胸腔注射。用量为:雌鱼,雌性特异蛋白15千克+助产剂5毫克/千克体重,雄鱼减为1/3,注射后分别放入单个产卵池。如果发现亲鱼卵细胞大生长期尚未完成,可立即采用外源性激素进行催熟。用法用量:LPH-A,2毫克/千克体重,胸腔注射,然后放入暂养池待产,并每天施以1小时的冲水刺激。(4)采卵及授精、孵化。亲鱼催产后,当发现亲鱼发情进入产卵时刻,立即捕捞亲鱼检查,成熟后立即采用干法授精法进行采卵、授精;然后将受精卵放入孵化槽中进行人工控温流水孵化。(三)大口鲇的鱼苗、鱼种培育

大口鲇鱼苗种阶段生活习性与鲤、鲢、鳙、草鱼等传统养殖鱼类有明显的差异,其苗种培育与“肥水、大池”为特征的常规鱼类培育方法显著不同。通过实验和实际生产探索总结大口鲇苗种培育及生产管理方法,对于提高苗种培育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积极的作用。1.苗种阶段生物学(1)不同生长阶段及特征。依养殖生产习惯,将稚鱼及以前生长阶段的鱼统称为鱼苗;全长达6.6厘米及以上的鱼称为当年鱼种。

值得注意的是,鲇与大口鲇同属鲇形目鲇科,二者分布重叠,形态相似,生态习惯相近,其幼鱼尤难分辨。由于鲇成鱼个体较小,生长速度较慢,作为养殖对象其经济价值明显低于大口鲇,故苗种培育中应杜绝二者的混淆。生产中区分二者可依据下述特征。

首先,大口鲇全长29~43毫米时,其尾鳍的上叶就明显长于下叶,且一直保持到成鱼,而鲇尾鳍上、下叶等长,保持对称;其次,鲇的背部和体侧部具色彩深浅交错、不规则的云状斑,而大口鲇色彩较均匀,未发现其背部具有斑纹。此外,大口鲇头部腹面散布有黑色斑点,鲇无此特征。图3 三种鲇的外形区别(2)全长与体重关系。根据不同生长阶段(全长分布在10~100毫米)大口鲇苗种全长与体重的测定数据,可回归出全长与体重的定量关系:-11.12862.8682

W=eL  (n=180,p<0.001)

式中:W——苗种体重(克);

   L——苗种全长(毫米)。

借助此式,可依全长测定值推算相应阶段的苗种总体重,进而按投饲率控制投饲量。(3)食性演变及饵料选择。鱼苗孵化出膜时,只能靠自身卵黄囊提供营养。2~4日(积温约为50~80℃·日)后卵黄囊缩小,出现明显的觅食行为,兼营内生性和外生性营养方式生活。4~6日(积温约为90~100℃·日)后卵黄囊全部消失,觅食行为增强,完全行外生性营养方式。

鱼苗开口觅食,既可摄取水中天然铒料生物(裸腹蚤、水蚤等),也可直接摄取人工投喂的饵料(以动物活体、鲜体为主),缺乏适口饵料是导致该阶段鱼苗大批量死亡的主要原因。仔鱼后期,鱼活动范围及觅食能力逐步增强,摄食量及可利用的饵料种类相应有所增加。(4)生活习性。至仔鱼后期起,大口鲇即有自相残食的行为出现。饵料缺乏,高度密集以及个体差异过大是导致自残的主要原因,其中尤以饵料缺乏的影响最为显著。试验中曾将全长50~60毫米鱼苗1920尾置于面积1.4平方米的小网箱中待售,每日仅少量投饵。15日后计数仅剩下894尾,自相残食损失1026尾。余下部分个体差异显著增大,出现77尾全长95~135毫米的大个体。由此可见,在一定条件下苗种自残可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表3 大口鲇不同生长阶段划分及特征

大口鲇不同生长时期均有明显的避光习性,常群聚在光线相对较暗的角落。借助这一习惯,能较好地进行定点吃食的驯化工作。(5)苗种培育特点。根据大口鲇苗种期的生物学特性,其培育宜采取集约化的方式,即培育过程在小水体内高密度全投饵的条件下进行。良好的水质,适宜的放养密度,均匀的放养规格和充足的投饵量是保证培育成活率,加快苗种生长的主要技术环节。2.苗种培育方式

苗种培育可采取小体积网箱和小面积鱼池两种方法进行。

小网箱采用7~20目的聚乙烯网布缝制。选择网眼大小,除保证鱼苗不致钻网眼被卡挂或逃逸外,尚需注意所投饵料短时间内不致漏网而出。生产中一般应备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网眼规格的网箱,随鱼苗个体和饵料粒度增大而适时调换。

小网箱以长方形(长∶宽=2∶1)较为方便,面积1.5~3.0平方米、深度0.5~1.0米为宜,顶部约1/3的面积用遮光材料(一般编织带即可)封闭。网箱四角由竹架支撑,保证箱体各部位平整(如有皱折,鱼苗易困于其间而活动受限),置于微有交换的水体(一般产卵池、孵化池或一般鱼池均可)中,以满足箱内水体的溶氧需求。一般条件下(水温积温约为160~200℃·日),溶氧>3毫克/升)经7~10天饲养,可使全长10~12毫米的鱼苗培育至全长20~25毫米,日均增长1.15~1.64毫米,成活率90%~95%。

鱼池面积以小为宜,一般为10~20平方米,深度以0.8~1.0米较为适宜。池埂石砌,池底水泥或三合土硬底。鱼苗入池前鱼池应彻底清洗。一般条件下(水温积温800~1000℃·日,溶氧>2毫克/升)经约42天饲养,可将出箱进池的鱼苗培育至全长70~90毫米,日均增长1.43~1.67毫米,成活率70%~80%。

经上述两种方式约50天的培育,鱼种达到成鱼网箱养殖的入箱规格(全长6.6厘米以上),总的成活率为63%~76%。3.主要环境因子及影响

由于培育采取集约化的方式进行,受环境因子的影响相对较小。影响培育效果较为显著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水温、溶氧和光照。(1)水温。水温高低及变化的急缓,对不同生长阶段的苗种具有程度不同的影响。初卵鱼苗(2~8日龄)对水温变化十分敏感,在水温急剧下降时(日下降2~4℃)易出现批量死亡。生产中遇到此类情况时,采取局部保、控温措施(水网箱暂移至室内或利用恒温电热器具加热),可减轻水温骤降的影响,确保成活率。

仔、稚、幼鱼对水温变化反应较小,仅在生长速度上呈现一定的差异。若将日均水温分为18.0~20.0℃,20.1~22.0℃,22.1~24.0℃,24.1~26.0℃,26.1~28.0℃五段,则相应水温段内苗种日均增长的平均值为1.187,1.263,1.450,1.417,1.173。由此可看出这样一个总体趋势,在18.0~26.0℃范围内,水温较高时苗种生长速度相应较快;而水温超过26.0℃时,苗种生长速度趋于减缓。(2)溶氧。苗种培育在小水体、高密度、强化投饵的条件下进行,生物及有机物分解耗氧量大,较易出现缺氧现象。小网箱培育阶段必须保持网眼畅通,通过箱外水体的微弱流动或移动小网箱于较大水体的不同位置而保证箱内水体溶氧达3毫克/升以上。鱼池培育阶段饲量显著增大,散失的饵料及鱼类排出的粪污增多,水体中浮游生物随气候变化常呈现一定周期的疯长骤亡现象,溶氧随水温和时间(昼夜)的变化急剧且相当频繁,采取措施不及时极易发生缺氧死鱼。为防止养殖水体溶氧降至2毫克/升以下,同时注意换水过程不影响池内高密度的鱼种的正常摄食和生长,换水应坚持进水少量多次,每日换水约为总量的20%~25%;排水采取虹吸法,以便及时清除池底的残渣。(3)光照。不同生长阶段的苗种均具有显著的避光趋暗习性。初孵鱼苗短时遭受强烈阳光直接照射可导致大批量死亡。为此,培育设施必须在恰当位置(一般以遮挡强烈的“西晒”为主)设置蔽阴材料(编织带布、玻纤瓦、石棉瓦等)。为了利用苗种趋暗习性诱使其集中摄食,在减少投饵量的同时确保绝大部分个体能有效摄入,遮阴部分面积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养殖总面积的30%,以便于鱼的相对集中。

大口鲇鱼苗、鱼种培育,指的是从水花鱼苗开始,经35~50天饲养,使其达到9~12厘米这一长度规格鱼种的饲育过程。根据大口鲇在苗种阶段的生长发育特点,这一过程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水花鱼苗起,约经10~15天时间的精心培育,使鱼苗长到3厘米左右这一规格,即通常所说的寸片鱼种;第二阶段是从寸片鱼种开始,再经20~35天饲养,育成9~12厘米这样的大规格鱼种。在第二阶段,大口鲇将被迫经历一个由吃活饵料改为吃人工配合饲料的转食过程。这是苗种培育工作中的技术难点,但又是规模化、集约化饲养的必经之途。4.培育技术(1)鱼苗培育。下面我们以鱼池培育的方式介绍具体的培育技术。

①鱼苗池。分精养池与粗养池两种。精养池最好用面积为25~100平方米、水深0.8~1.2米的长方形水泥池或泥底石壁池。粗养池可用一般的家鱼苗种池,面积以1亩左右、水深1.0米的鱼池为好。要求进排水系统完善。如是泥土池,底泥厚度不能超过10厘米。农村分散的小坑凼、田凼等只要有水源保证,同样可作鱼苗培育池。

②鱼苗放养。精养池的放苗密度为1000~1500尾/平方米,粗养池为50~100尾/平方米。具体放苗时应考虑鱼苗来源、水源、饲料、饲养管理水平等情况灵活掌握放苗密度。通常,鱼苗繁殖得早、水源好、水温较高、饵料供应充足、鱼池条件也好、饲养经验丰富的,放苗密度还可适当增高些。

放苗的注意事项:一是在鱼苗的卵黄囊基本消失、鱼体呈灰黑色,能正常水平游动时及时下塘,太老或太嫩的水花对生长和成活率都有影响;二是最好选择在傍晚放苗,以免患气泡病;三是对某一口鱼苗池来说,只能放同一批孵出来的水花苗,千万不能把不同日龄的鱼苗同池放养;四是放苗前务必测量水温、pH值和氨氮含量,没有测量条件的可试放鱼苗检查池水是否安全可靠。一般要求水温温差不超过±2℃、pH值6.8~8.4、氨氮低于0.06毫克/升。

③饲料及其投喂。水花鱼苗的开口饲料可以是熟蛋黄浆,也可以是经筛选的小型枝角类和桡足类。以后随鱼苗个体的长大,可以投喂未经筛选的水蚤、摇蚊幼虫、水蚯蚓、蝇蛆及各种小家鱼苗,也可用豆浆、奶粉、猪血、干蚕蛹粉、绞烂的鱼肉糜、人工配合饲料作为培育鱼苗的饲料。

精养池培育鱼苗用的是清水下塘法,所以鱼苗一下池就要跟着投喂饲料。生产上通常是在鱼苗下池的前后,投喂经40~60目纱窗布筛滤过的小水蚤,数量为每立方米水体50~100克(湿重)。如果投喂蛋黄浆,就按每万尾苗1~2个熟蛋黄的量投喂。3天过后,投喂的水蚤就不必筛选了,可直接除去杂渣、敌害,用盐水消毒后投喂。当鱼苗长到1.5厘米以上的长度规格时,就可加喂水蚯蚓或2日龄的蝇蛆了。生产实践表明,用水蚤和水蚯蚓这两类活饵料培育的鱼苗最为理想,它具有其他饲料难以达到的优点,即苗种规格整齐、出池率高、生产速度快、不易患病、管理方便等等。精养池培育鱼苗的另一种方法,是用熟蛋黄浆作开口饲料,继而投喂豆浆、奶粉、鲜猪血、蚕蛹粉、鱼粉和人工配合饲料,此法的优点是可免去捞取、收购活饵料,但缺点是育出苗种规格参差不齐、出池率不高、水质极易恶化、饲养管理难度较大。

粗养池培育鱼苗用的是肥水下塘法,因此可以适时追肥,并结合补饲措施来达到培育目的。

④饲养管理。大口鲇畏光,在精养池上面要设置遮盖物。通常可用蔑席、芦席、绿色塑料纤维瓦、石棉瓦等作盖,遮住深水端2~5平方米即可。粗养池池水有一定的肥度,可以不加盖。分期注换水对苗期培育是十分必要的。初期水深40厘米;当鱼苗达2厘米长时,水深加到60厘米左右;鱼苗接近3厘米长时,水深可加到80~100厘米。要频频巡池,注意池水的变化情况。适时拉网锻炼与筛选分池饲养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此外,还要高度注意鱼病的预防等等。(2)鱼种培育。鱼种培育在池塘、库湾、湖汊、稻田、网箱和在家鱼池里围养都能成功。目前仍以池塘培育为主,它也是其他培育方法的基础。这里重点介绍池塘培育鱼种的方法与经验。

①鱼种池。最理想的鱼种培育池是面积为0.1~1亩、水深1.0~1.5米、底部平坦的水泥池或泥底池。面积为1~3亩的土池也可用来培育大口鲇鱼种,但效果要差一些。鱼种池的其他条件要求同鱼苗池。

②小规格鱼种的放养。生产中,常将全长达3厘米的鱼苗称作小规格鱼种,习惯上也叫寸片鱼种。精养池的放养密度可为150~200尾/平方米。饲养10天左右,当池内约有半数个体达到5厘米长时,就要彻底清池过筛,分级分池放养。5厘米长度规格鱼种的放养密度为25~40尾/平方米(如用网箱饲养,则可放300~500尾/平方米)。当池内约有半数个体长到8厘米时,再次清池过筛,又分级放养,此时每平方米只能放15~20尾(网箱则可放200~300尾/平方米)。待鱼种长到10~12厘米的规格时,即可放入大池(或成鱼网箱)开始成鱼养殖。粗养池由于面积较大,一般难以做到彻底清池过筛和分级饲养,所以放养小规格(3厘米)鱼种的密度也要小些,通常以15~20尾/平方米即亩放1万尾左右比较合适。

实践表明,从3厘米的小规格鱼种培育到10~20厘米长的大规格鱼种,一般需要30~40天时间。这期间正是苗种间互相残食最为严重的时期。试验中曾观察到1尾4.7厘米的鱼种在2小时内咬伤3尾、吞食一尾3.2厘米的同类的实例。因此,尽量减少这阶段同类相残是鱼种培育成败的关键。经验有三条,一是水色不能太淡,清澈见底的培育池自相残食现象最为严重。因此鱼种池的水要有一点肥度;二是喂足喜食的饲料,适当的超量投饵,让其吃饱;三是适时清池过筛、分级分池饲养。

③饲料。当鲇苗3~5厘米长时,最好的饲料仍然是水蚯蚓,其次是相应规格的家鱼苗、蝇蛆等。达到5厘米的规格后,就可投喂人工配制的食性转化饲料,即俗称的转食饲料,其实此乃添加了诱食剂的人工配合饲料,其基础成分是鱼粉、蚕蛹粉、血粉、酵母粉、饼粕和小麦等。诱食剂有天然的和化工产品两类,可单独使用,也可配合使用,效果都好。最易获得的诱食剂有鱼肉糜、虾蟹糜、动物肝脏糜等。整个转食过程约需7~12天完成。转食期间日投饲2~3次,投饲量约为每体重的15%~20%。当查实确有70%以上的鱼种已摄食饲料时,就可逐渐递减诱食剂的用量,直到完全不用,日投饲量亦应降为鱼体重的7%~10%,且每天上、下午各喂一次就行。鱼种饲料的营养需要量是:粗蛋白质48%~42%、粗脂肪8%~10%、糖25%~30%、粗纤维6%~8%。另加一定量维生素和矿物质。

群众中有用鲜猪血、蚕蛹粉等作饲料,也有用餐条等杂鱼肉掺和麦麸等做成食物团,还有不少是用适口的家鱼苗种作活饵料培育鱼种成功的,但是,这些方法都只适合家庭小面积、零星饲养经营,且培育出来的鱼种未经转食驯化,成鱼饲养阶段所需大量饲料无法满足。

④饲养管理。“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的四定投饲法则同样适用于大口鲇,但又不能完全机械地执行,不同的鱼毕竟有它们自身的特点。例如,当水温超过28℃时,若天气晴好正常,大口鲇白天极少摄食,可把投喂时间改在傍晚日落前后;若天气闷热或可能下雷暴雨,则可不投饲料。在低温期内,虽然大口鲇的食量大减,但又不能完全停喂,可把投饲时间改在午后1~2点钟,也就是当天的高温时刻进行,这样虽说不能增肉,但可以保膘。又如,投饲次数,在转食驯化期间每天应喂3~4次,但以后只需每天喂两次就行了。这是由于大口鲇有一个能膨大的胃,一次饱食后能慢慢消化吸收。设置饲料台既便于检查摄食情况,也易于清除残饵,维护水质少受污染,应从驯食时就培育其上台摄食的习惯。大口鲇所需日粮与其规格、水温、溶氧和饲料质量等因素有关,饲养者可以表4作参考。适宜的投饲量以每次投饲后能在20~30分钟内基本吃完为标志。此外,坚持经常巡池、定期注换池水、经常洗晒饲料台、定期改良水质和预防疾病等日常工作同鱼苗培育。表4 大口鲇的日投饲率(%)

⑤苗种的运输。通常采用双层鱼苗袋(70厘米×40厘米塑料袋)充氧运输。4~6月份(气温20~28℃、水温20~25℃)的装载密度是:水花鱼苗每袋5000~10000尾,3厘米规格苗700~1000尾,5厘米规格苗200~300尾,8~10厘米规格苗30~50尾。为了不使运输途中水温升得太高,加冰块降温运输的效果是较稳妥的。装袋前在囤箱里暂养数小时,让其排净粪便,这对远距离、长时间运输是十分必要的。(四)大口鲇的成鱼饲养

在池塘、网箱、流水池和稻田里饲养大口鲇成鱼都能夺得高产。目前饲养面积最大、产量也最集中的,还数池塘和网箱两类。下面对成鱼的养殖作一介绍。1.池塘主养

理想的成鲇池应有充足的水源、符合渔业标准的水质、进排水方便、配备了增氧机的鱼池。它的面积不应太大,一般在5亩以下,尤以1~2亩、水深1.5~2.0米的鱼塘为佳。池塘的条件是完全可以经过人为的努力来改造的,因此,那些蓄水堰塘、山塘、坑凼,只要连通水源,清基排淤之后,同样能够饲养大口鲇。

鱼种的放养量应根据鱼塘条件、饲养技术、饲料保障和消费习惯等因素而定。实践证明,每平方米水面放养8~12厘米的鱼种1~2尾时,经140~150天饲养,当年就能养成平均尾重500克以上、每亩产商品鱼450千克、养成率在85%以上。如果所放养的鱼种规格只有4~5厘米,每平方米即使放养3~5尾时,每亩产量也只有300千克左右,且当年只能养成250克/尾左右的大规格斤两鱼种;如果鱼种规格相同、饲养时间相同,每平方米只放养1尾鱼种的鱼池,每亩产量虽略低些,但出池鱼的个体却要大些,平均尾重可达550克,每亩产量400千克左右;每平方米放养2尾鱼种时,每亩产量最高,可达500千克,但个体的平均重量降为400克左右;每平方米放养3尾鱼种时,每亩产量仍能达400千克左右;但个体较小,平均尾重只有300多克。因此,从节省鱼种费用计,建议每亩放8~12厘米的鱼种800~1000尾。

在主养鲇的鱼池里,可以配养一定数量的大规格鲢、鳙鱼种,但切忌混入鲤、鲫、草鱼等吃食性鱼类。通常可每亩放100~120尾、尾重150~250克的鲢、鳙鱼种,年底便可收获尾重1千克的鲢、鳙成鱼100~120千克。

鲇鱼种规格、放养密度与成鱼产量的关系见表5所列的养殖实例。表5 鱼种规格、放养密度与成鱼产量实例

可作为成鱼养殖用的饲料有鲜、活动物性饲料和人工配合饲料两类。前者包括各种野杂鱼、家鱼苗种、罗非鱼自繁苗以及蚯蚓、蝇蛆、螺蚌肉、禽畜内脏等。这些饲料质量较高,但数量有限,适合农家分散养鲇或小规模养鲇之用。例如四川省宜宾市天池乡农民何文军,用一口面积为100平方米的微流水水泥池主养大口鲇,投喂螺蚌肉、猪肺、牛肠和野杂鱼,连续几年都取得了实产70~90千克、盈利1500元左右的高产高效。人工配合饲料是规模化、集约化饲养大口鲇的基本条件,成鱼配合饲料的基础成分是鱼粉、蚕蛹、血粉、豆饼、菜子饼、玉米和小麦等,另加维生素和无机盐合剂,饲料的颗粒直径3~5毫米,其营养要求是粗蛋白质36%~42%、脂肪8%~10%、糖25%~30%、纤维素4%~8%,饲料系数2~2.5。用这样的颗粒饲料喂养,只需150天时间,就能达到每亩产成鱼400千克、盈利3000~5000元的生产水平。

成鱼饲养过程中的投饲和日常管理与鱼种培育阶段基本相同。2.池塘配养

在小型野杂鱼较多的家鱼成鱼池、亲鱼池、大堰塘、小水库里,可把大口鲇作为配养对象。每亩水面配养的数量,主要由水域里饲料鱼的多寡来决定,通常可投放12厘米以上规格的鱼种20~50尾。这样,可在不减少主养鱼的放养量、不增加饲料投入、不需特殊管理的前提下,当年就能收获尾重0.5~1.5千克、每亩产10~25千克的鲇,每亩增收300~500元。家鱼池配养了大口鲇非但不会影响主养鱼的产量,相反,大口鲇能吃掉野杂鱼和病弱苗种,起到减少鱼病暴发和抑制鱼病流行的作用。因此,在养鱼池塘中配养大口鲇的前景十分广阔。3.网箱饲养

近几年,网箱饲养大口鲇发展十分迅猛,其原因除了大口鲇本身的生产性能好、饲养效益高外,更主要的还是经多年人工驯养后,它对网箱环境和人工配合饲料都已表现出良好的适应能力,具备了集约养殖、规模生产的基本条件。(1)网箱及其架设。网箱的购置主要根据苗种的放养规格来决定。放养4~5厘米长的鱼种,最好备齐一、二级鱼种培育箱和成鱼饲养箱三种不同网目的网箱,其网目分别为0.6~0.8厘米、1.0~1.5厘米和2.5~3.5厘米。箱架和箱体、通道等的设置可参照养鲤网箱因地制宜完成。注意,放置网箱的水域应相对更开阔、向阳,有一定风浪或有缓流水通过,水深5米以上、透明度1米左右,全年22℃以上的水温有3~5个月。(2)鱼种放养。当年繁殖的鱼苗最好经池塘培育到4~5厘米的规格后进入一级鱼种箱饲养,放养密度为400~600尾/平方米。饲养15~20天后,清箱过筛,筛出的大、小鱼种分箱饲养,把达到8厘米以上长度的大鱼种按300~400尾/平方米的密度另箱饲养。当筛出的鱼种规格达到16.5厘米左右时,转入二级鱼种箱饲养,放养密度为200~250尾/平方米。当其尾重达到25克左右时,转入成鱼箱饲养,这时的放种密度为120~150尾/平方米。若放养的是尾重0.4千克左右的隔年鱼种,那么每平方米只能放养30~50尾。在上述鱼种放养密度的情况下,一只25平方米的成鱼箱,通常能产鲇1500~2500千克。(3)饲料及其投喂技术。根据大口鲇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可以分段设计了4个饲料配方,即转食饲料、鱼种饲料、成鱼饲料和秋后饲料,它们的主要营养指标见表6。表6 大口鲇配合饲料的主要营养指标(%)

鱼粉、蚕蛹、鱼干、血粉、肠衣粉、肉骨粉、油渣、酵母、菌体蛋白、豆粕、菜子粕、花生饼、棉仁饼、麦麸、米糠、次粉、玉米、小麦以及杂鱼虾、螺蚌肉、禽畜内脏等都可用作配合饲料的原料,各地可就地采购并参照表6的营养指标自行配制成颗粒养鲇饲料。加工中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原料应尽可能粉碎得细些,二是粘合剂的质量要求高些,务使饲料颗粒在水中有1小时左右的稳定性,否则散失浪费就大。秋后饲料实质上是低蛋白高能量饲料,一般在秋后水温降到20℃左右时使用,目的是节约蛋白质、降低生产成本,让鱼体多积累些脂肪以备越冬和保膘。

网箱养鲇的投饲技术既相似于网箱养鲤,但又有明显的不同之处。据观察,大口鲇在网箱里的摄食规律是:个体较小的在水体中层取食,个体较大的则在底层取食;小个的爱吃活、腥、软质饲料,大些的个体才愿吞食干、硬颗粒饲料;大口鲇较喜在箱周和4个箱角栖息活动,几乎没有浮上水面来抢食的习性。因此,网箱内必须设置饲料台,投喂时就把饲料撒在饲料台上方水面,在饲料颗粒下沉的过程中被它们吞食。生产中如何确定适宜的投饲量呢?一是根据日投饲率计算出每天的饲料用量;二是检查残饵的有无或多少;三是仔细观察投饲时(白天)投饲点下“二层水”中鱼群阴影的变化情况,通常在开始投饲时,鱼群密集抢食,阴影大,箱内水浪翻滚,摄食高潮过后,鱼群阴影逐渐变小或消失,水面趋于平静,此时投喂就该结束。(4)经济效益。通常,鱼种在5月份进箱,饲养到10月底收获,饲养期150天以上,养成率可达70%,饲料系数2~2.5,每平方米网箱可产商品鲇65~100千克,产值(按25元/千克)1600~2500元,获纯利1000~1800元。4.稻田养殖

四川省宜宾市水电局袁昌兵等曾作过试验,证明稻田养殖大口鲇是可行的。从试养结果看,大口鲇完全可以在稻田养鱼中作为主体品种,关键是鱼种规格要大,抗逆性能强。他们放养均重41.2克的大规格鱼种,获得了成活率94.5%的理想效果,再搭配养殖大规格草鱼和鲤鱼,实现了稻谷稳产、成鱼亩产120.4千克的丰收目标。所以,只要技术和管理措施跟上,大口鲇在稻田养鱼中推广前景是十分广阔的。(1)稻田选择与开挖。

①稻田的选择。根据大口鲇的食性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凡是试验田,全部选择水源充足,能排能灌,天干不旱,洪水不淹,水质良好无污染,田内野杂鱼、虾类、底栖动物较多,天然饵料丰富的泡冬田为试验田,每块田面积大小要求在为0.5~0.8亩左右,最大的为1亩,稻谷选择杂交稻。

②稻田的开挖。稻田全部采取田坑与箱沟两种以上方式相结合的鱼稻工程,坑与沟相通,坑的大小一般按面积的2%~3%开挖,坑深0.8~1米,箱宽1.5~2米,沟深0.4米,宽0.3米,同时加高加宽田埂,搞好拦鱼设备,做到田埂光滑平整,牢固不跨,不逃鱼为宜,投放鱼种时用5%的食盐溶液对鱼体进行严格消毒,浸泡15分钟,再按规格大小分别投放田内进行精心饲养。

③鱼种放养前的准备。2月底,每亩田用生石灰60千克化水清田,用锄头翻动田泥,做到消毒彻底;2~3天后,每亩田下腐熟的有机肥和磷肥混合肥150千克;7天后,清除田中死鱼及残渣,与鱼沟垂直方向按农技要求,开厢起垄半旱式栽秧,鱼沟、鱼凼边密植秧田,发挥良好的边行优势。(2)鱼种的选择与放养。对鱼种进行严格选择,要求鱼种体质健壮,无伤无病不退化,规格大的鱼种。投放时间,根据鱼种的来源可一次性投放,也可分期分批投放。为了充分利用稻田中的杂草,确保稻田不减产减收,充分发挥稻田的多层次效益,在生产中,每亩可同时投放一定数量的鲤鱼种和草鱼种,其中大口鲇占投放总数的33.06%,鲤鱼占46.37%,草鱼占20.56%进行多品种混养。具体投放数量和规格参照袁昌兵等同志的试验见下表7。表7 鱼投放情况(3)日常管理。

①饵料及投喂。大口鲇是肉食性鱼类,成鱼饵料粗蛋白含量要求在40%左右。在生产中可利用水库、湖泊、塘堰中捕获的野杂鱼和廉价鱼作蛋白源,采取“以鱼养鱼”办法,将鲜鱼用家用绞肉机制成肉糜,麦粉烧开成糊状作粘合剂,添加蔬菜叶汁和混合矿物质,制成混合饵料投喂,养殖154天,获得大口鲇商品规格667.8克,群体增重倍数15.2,净产106.7千克,饵料系数4.64的良好效果。这是农户以野杂鱼饲养名优鱼的可行办法,既解决了饵料来源,又提高了野杂鱼经济效益。但在较大规格养殖上,必须推广全价颗粒料才能满足饵料需求。

②鱼病预防及管理。草鱼种在2月份水温16℃时,注射出血病疫苗;鱼种下田前用药液浸浴;另外按常规方法,用晶体敌百虫和漂白粉混合液全田泼洒,一般10天1次,7、8、9月每7天1次;常在鱼凼挂硫酸铜药篓;每半月生石灰调节1次水质,每半月投喂1次抗生素和鱼壮粉混合药饵。视田水变化和鱼活动情况常注和更换田水,保证水质鲜、活、爽;在鱼凼上搭1/2面积的草棚,为大口鲇创造凉、爽、安静环境。(五)大口鲇的疾病及其防治

虽然迄今已发现大口鲇会患白嘴白皮病、打印病、溃疡病、出血病、烂尾病、烂鳃病、肠炎病、水霉病、斜管虫病、绦虫病、车轮虫病、小瓜虫病、杯体虫病、盘钩虫病、锚头鳋病、鲺病、气泡病、萎瘪病、肝脂肪性肿大病,以及由细菌(或病毒)等引起的并发症等近20种病,但由于大口鲇比其他许多鱼的抗病能力都强,所以常见的疾病并不多,而且较少患病。相对而言,苗种阶段的鱼病稍多些,常见的有白嘴白皮病、小瓜虫病和出血病等。成鱼阶段易患肠炎病、打印病、鲺病等。1.大口鲇疾病发生的原因

鱼池未经清整消毒,或消毒处理不严,或消毒药物失效;苗种的放养密度过大,水质变坏未及时改善;投喂的水蚤、水蚯蚓等活饵料末经消毒或消毒不严带来了病原体,或是投喂了霉烂变质的颗粒饲料;水源不良、水温太高(超过31℃),或是病、死鱼的交叉感染等,这些都是致使大口鲇发病的原因。2.大口鲇常见疾病的症状及其防治方法(1)水霉病。

病原体:病原是水霉菌。

症状:该病主要在鱼卵孵化阶段发生,水温低于19℃以下更为严重。首先是在寡卵上滋生棉絮状水霉菌丝,随之在好卵上蔓延滋长,菌丝侵入卵膜内,夺取营养,破坏胚胎发育,传播发展很快,若未及时加以控制,可严重降低鱼苗孵化率,甚至导致孵化完全失败。

防治方法:

①鱼卵用3%~3.5%食盐溶液浸泡5~6分钟。

②用0.04%的食盐和0.04%的小苏打合剂,在孵化体中泼洒。(2)白嘴白皮病。

病原体:病原是细菌性或车轮虫、斜管虫寄生而引起。

症状:病鱼的体表局部和嘴圈周围呈白色,各鳍末端也发白。该病能引起苗种的大批量死亡。

发病规律:主要危害2~5厘米长度规格的苗种。

防治方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