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势交易法与金融市场实战交易探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14 20:51:20

点击下载

作者:安格斯

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辨势交易法与金融市场实战交易探究

辨势交易法与金融市场实战交易探究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辨势交易法与金融市场实战交易探究作者:安格斯排版:红枫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8-01ISBN:9787569230260本书由北京中尚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 言

欢迎交易者们走进辨势交易法的交易视界。在此我们使用“视界”一词,是因为本书讨论的并不是一个交易技巧,而是从市场价格涨跌的本质、价格分析产生的原理和发展历程等原始视角出发,建立起来的一个全新的市场认知。与其他交易方法类书籍不同的是,辨势交易法不以任何经典理论为基础,不以任何固定工具为依托,它不是一个交易模型化的方法论,而是一个回到市场价格最初形式,追寻价格涨跌本质和价格分析手段之间最终关联的全新思维方式。

在市场中,绝大部分交易者对《波浪理论》等经典交易理论都是驾轻就熟的,对各式各样技术分析工具更是游刃有余的,似乎这看上去足以笑傲市场、稳定盈利了。可现实是,即便交易者汗牛充栋般购买、参详各类交易书籍和神奇方法,熟练掌握各种各样的交易知识,却似乎总是与“稳定盈利”之间相隔一层“窗户纸”,无法捅破。很多交易者捶胸顿足般高喊——“无论是经典理论还是分析工具,该掌握的都已经掌握了,可仍然处于稳定亏损的交易状态,问题出在哪呢?”

作为金融市场的一员,交易者首先要参悟一个问题:“价格为什么上涨?为什么下跌?”

一切交易方法,都应该是建立在这个问题的答案基础之上,这是解决全部交易问题的最根本出发点。脱离价格涨跌的根本原因去谈交易方法,都是空洞的、苍白的。自认为参透市场、无所不了解的交易者,恰恰是盲目追求方法论而忽略了价格涨跌的本质原因。那么,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呢?辨势交易法是如何从价格涨跌的本质原因出发去探索市场的呢?读者可以在本书中找到详尽的答案。

本书集成了笔者逾十年的实盘经验,作为万千民间交易者之一,笔者曾在2014—2017年间,使用辨势交易法将账户增值50倍。自从2013年将本书雏形以视频的形式发布于互联网以来,累积观看人次已达到465万,其中关于辨势交易法核心观点的讲解视频被诸多机构转载用于交易员培训。自2013年以来,笔者参与发起了“安格斯交易学院”,至今已集上万名民间交易者参与其中,成为民间散户分享交易心得、传递市场讯息的交易者聚集地。自从2014年开始,辨势交易法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交易者所接受和认可,在俱乐部众多成员的鼓励下,笔者将辨势交易法成书,以此作为数年专职交易生涯一个总结。

辨势交易法可能与当前绝大多数交易方法存在明显区别,它并不是一个普世追逐的“高胜率模型”。事实上,市场中并不存在像“印钞机”一样的价格模型,“高胜率模型”本身就是一个以讹传讹的错误理解。所以,本书的内容可能会打破部分交易者建立已久的市场认知,但通读至最后,一定能体会到笔者在实盘经验中累积起来的交易视界,并有所收获。第一章容易被错误理解的三个问题

作为近似零和博弈的金融市场,从来不缺少胜利者。众所周知,金融市场并不创造价值,资金从买卖一方的口袋,流向另一方的口袋,胜利者的利润,是建立在其他亏损者基础上的。如何成为一名市场中的胜利者呢?

胜利者=正确的市场认知+合理的交易策略+健康的交易观和金钱观(心态管理)

尽管市面上交易书籍众多,理论繁杂,各类“高手”层出不穷,但是市场中仍然有一个很残酷的描述:“交易者中,八成人是亏钱,一成人盈亏平衡,一成人大赚!”虽然该描述言语武断且数字比例无从考据,可也反映了一个现象:虽然,技术指标等分析工具的用法是众所周知的,财经事件和数据以及基本面政策等信息是基本对称的,交易理论和风险控制方法都是成书百年网络公开毫无保留的,各式各样的“专业的交易技巧”在网络社区中几乎是被无死角完全披露的,但是,即便是几乎交易市场的全部知识和绝大部分信息都可以如此般轻松地学习和获取,“八成人”还是亏损的。这“八成人”既不是“领盒饭的群众演员”,也不是“傻瓜”,他们只是相互洗脑着、蜂拥推搡着涌向一扇自认为是通往“天堂”的门,却不知道“天堂”在他们身后的窗户后面。

问题出在哪里呢?

他们对市场和价格建立的认知,不论是“被动灌注的”,还是“看似是大众认可的”,抑或是“读书获取的”,可能都是片面的、错误的或者是被误导的。以错误认知作为出发点建立起来的交易知识和交易体系,自然也是问题重重的,其交易结果不言而喻。

以下列举了交易者最容易产生误解的三个问题。第一节交易者能预测价格在某一时刻一定发生上涨或下跌吗?

这是一个涉及很广的问题,交易者对此存在的误解最大。对这个问题的正确理解是接下来解决其他交易问题的理论基础,所以我们利用较多的篇幅,从多个角度着重讨论这个问题。一、交易决策的五个要素

完成一笔交易,我们需要依据以下五点来建立交易决策。(一)决定从事交易的商品标的(选择决策,如选股);(二)决定买进,抑或卖空(方向决策,国内股票市场为单向市场,只能先买进后卖空);(三)决定在哪里建立头寸(点位决策,解决在哪里买进、在哪里卖空的问题);(四)决定交易订单盈利的最低预期价位(止盈决策);(五)决定交易订单亏损后的后续操作(止损和反击决策)。

以上五点要素,最核心的要素为方向决策和点位决策。也就是交易行为至少要解决最基本的问题:买进还是卖空?在哪里买进、在哪里卖空?

在任何市场环境下,交易最终都是执行买进和卖出的交易决策,决策的过程最终都会落实到以上的这五点要素中。在实际交易中,交易需要落实到具体的、明确的价格数值。如:执行黄金的买进策略——在1080美元/盎司的价格,买进1手黄金,止盈价格在1100美元/盎司,止损价格1075美元/盎司。该黄金的订单决策中,进场价格、仓位手数、止盈位置、止损位置均是具体、明确数值。如果交易者能够预测价格在下一刻一定上涨或一定下跌,那就必然要像“算命师”一样预测出具体的数值或价格区间来。二、预测的不可行性(一)“完美预测”的神话

我们经常能在互联网或一些培训和书籍中,看到关于价格完美预测的例子。比如:某人“2015年完美预测A股大盘顶点为5000点”“某人成功预测欧元兑美元汇率在1,5900处大跌”“某老师预测黄金1900USD/盎司见顶,并果断做空大赚2000点”等等。这类新闻层出不穷,给人的直接印象好似交易出发点就是去预测未来价格。

如果有人拥有预测的能力,则必然会出现完整的证据链和多次成功预测的实证,否则就是“口说无凭”。而现实则正好相反。通过收集整理这类成功预测的范例我们会发现,绝大部分神话般的预测事件既不存在完整交易的证据链实证,也不存在多次成功预测的反复性实证,这些范例通常是为了神话某一个人物或某一个方法,为了配合某种营销方式给人物或方法“加分”而已。欲证明对价格预测能力的长期有效性,需要一个样本池,样本池中存有(在相同的方法、相同的条件等因素条件下)足够多的预测成功的实盘案例。单凭一个或者几个预测样本,不能有效说明一个人或者一个方法真的有能力完美预测价格。换句话讲,仅凭个例得不出结论,只是某种程度的“瞎猫碰上死老鼠”。但是,通过网络等宣传载体过分炒作,就会给交易者带来“交易就是预测价格”的误导,致使交易者盲目追逐预测价格的神奇方法(众多交易者尤其是初入市场的交易者,更愿意相信这种神乎其神的能力)。(二)对价格模型进行复盘统计无法预测价格

目前,大部分散户交易者对价格的研究,是通过技术分析手段(绘制图线、使用技术指标等)对价格走势进行总结归纳,通过寻找大概率发生的“交易模型”,进而来预测下一刻的价格走势。交易模型通常是交易者对技术分析工具的形态或数值进行规律性探索发掘而得出的大概率看涨看跌信号(比如,KDJ指标顶背离+价格处于布林带上轨附近=价格止涨反跌卖空信号。当然这只是一个假设的例子,并不代表现实可行性)。交易者通常会在既往的价格图中用复盘查找的方式寻找能够符合“交易模型”的价格走势样本,寻找到的符合案例越多,交易者对该“交易模型”更有认同感,并以此来证明此“交易模型”可以用来指导买卖交易。这实际上是一个统计过程,即在数据池中尽可能多地统计出符合“交易模型”的样本。样本数量越多说明该“交易模型”给出的看涨或看跌信号越准确,交易者按照此模型交易的成功率越高。复盘统计之后,这个大概率发生的“交易模型”就成了“神奇的交易规则”,交易者将它称作独创的“交易系统”,用以实现对商品价格大概率看涨或大概率看跌的预测,并进行高胜率交易。现在流行的一些交易模型都属于这一类,比如两条移动平均线的金叉做多和死叉做空、RSI指标数值处于90时大概率下跌等等。当然,交易者还可能制定出多个技术分析工具组合而成的复杂规则,但只是简单与复杂的区别,本质相同。

以上整个过程简言之,即使用统计得出的“神奇的交易规则”,来预测价格在某一时间、某一价格区域一定(或大概率)发生上涨或下跌,并进行高胜率交易。

我们先举一个例子:

互联网中有一个流传很广的“神奇交易规则”。在下跌趋势中,用一条直线连接下跌趋势的一系列高点(或上涨趋势的一系列低点)形成趋势线,用一条直线连接下跌趋势的一系列低点(或上涨趋势的一系列高点)并称之为外延线,将外延线平行移动至趋势线一测,把该平行的外延线称为拐点线(既外延线平移线)。通过大量复盘统计得出结论:若价格突破趋势线和拐点线,则可以大概率预测之前趋势结束,价格即将展开反转。图1.1

外延线平移线

趋势线1

趋势线2

上破趋势线和外延线平移线,预测上涨

外延线

如图1.1所示,价格先是处于一段下跌趋势中,使用分析工具画出趋势线、外延线、拐点线,最终价格走势上破趋势线和拐点线(外延线平移线)。由此得出论:之前价格的下跌趋势结束,未来大概率展开上涨趋势,交易者应该采取买进操作。

但结果真的是这样吗?恰恰相反,价格短暂的上涨之后迅速下跌,之前的下跌趋势仍未改变,交易者的买入操作被止损,甚至有被市场套牢的风险。图1.2

外延线平移线

趋势线1

趋势线2

上破趋势线和外延线平移线,预测上涨

外延线

到此,有人会提出质问:既然价格上涨是统计得出的大概率事件,小概率的继续下跌是可以接受的啊!关键点在于,搞清楚一个问题,即大概率上涨或下跌这一统计结论靠得住吗?

既然要统计,就需要确定样本池总数,继而统计符合交易模型的样本数量在样本池总数中的占比。价格统计样本来自于历史价格(价格图),而市场价格走势是“几乎无限大”的。价格图具有延展性,大到月线图,小到1分钟图,不同的时间图都能提供价格样本。同时,市场中众多的商品种类进一步增加了样本池的数量级。数量众多的商品和同一商品价格图的延展性构成了几乎无限大的样本集合。那么,在“几乎无限大”的样本集合内,要找到多少个符合“交易模型”的样本才具有统计意义呢?一千个?一万个?我的回答只能是——“同样无限大”。当然,统计无限多个是无法实现的,交易者的时间精力有限。因此,事实上目前被交易者提出的看似靠谱的大概率“交易模型”都是统计不足的,甚至有些看似神奇的模型方法,从未向外界公开其统计的详细过程、全部样本案例等充足佐证。可见,要想复盘统计出一个结果是极其困难的,如果带着“无限设问”的哲学精神,我们完全可以质疑《艾略特波浪理论》中的“五升三降的价格模型”(感兴趣的交易者可以仔细阅读该理论)的统计合理性。

在市场中进行样本统计,小心“迷失圆圈”现象。如果你在雨林里迷路了,即便是朝着某一个方向坚定地沿直线行走,最终你还是会走成一个圆圈,而回到出发点附近。这就是“迷失圆圈”的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惯用脚,在行走时,不自知的情况下会发生惯用脚与另一只脚的用力不均,导致行进方向始终向一个方向偏转,最终出现“迷失圆圈”。在市场中进行样本统计,一样存在“迷失圆圈”的现象。交易者在明确需要进行统计的交易模型后,在“无限大”的价格走势样本池中,惯性地去寻找满足既定价格走势模型的样本,并为找到的每一个符合模型的样本“欣喜若狂”。由于样本池“无限大”,自然可以统计出诸多满足既定模型的情况。若在“无限大”的价格走势样本池进行反向统计,你会发现,既可以统计出来1000例符合既定模型的样本,同样也可以统计出1000例不符合既定模型的样本,这个事实也许会让一些刚刚统计出结果的交易者灰心失望,但总比在市场中一败涂地要强得多。市场的混沌性,体现在你可以正向统计出很多个符合设想的价格模型,也可以反向统计出多个不符合设想的价格模型。所以,试图用概率统计在“无限大”的价格样本池中寻找有预测功能的价格模型,其统计的基础是相当薄弱的。

以上是从统计结果上论证使用“大概率交易模型”来预测价格的方式存在缺陷。接下来我们从技术分析工具的本质上来看“预测价格”的不合理性。(三)没有神奇预测的技术指标

技术指标是技术分析最主要的工具之一,我们经常能在网络中看到有些人以“绝密原创的、可稳定盈利的技术指标”等口号,来进行神奇指标的出售,或者围绕该技术指标进行其他营销活动。这些指标毫无例外都被标榜成能对价格涨跌给出明确信号的神奇指标,给人一种“神剑在手,天下我有”的感觉。那么,是否真的存在神奇指标?我们要从技术指标的本质谈起。

从制作原理的角度上讲,技术指标具有“普遍滞后性”。技术指标的本质是描述已经产生的价格,不是预测未来还未产生的价格。

绝大部分的技术指标,都是通过对已产生的价格进行计算而得出的(极少数指标除外,如成交量指标计算的是价格变动次数或成交次数等)。每当市场产生一个新的价格,指标便自动对该价格数值进行计算,得出指标数值,并在价格图中特定的指标位置上显示出来。随着价格在变动中逐渐延续,指标也在随着价格变化而变化,每产生一个新的价格,电脑程序便会计算产生新的指标数字,呈现出指标的变化。在整个过程中,先有价格而后才计算出指标,指标相对于价格来说是滞后的,是价格的变化,带动了指标的变化。因此,技术指标一直在描述已经产生的价格,是一个被动计算的过程,并不是预测未来价格的工具。

我们以布林线指标为例。图1.3

布林带指标开口变大

如图1.3所示,价格先是走出一段横盘震荡,这段时间里布林带的上下轨间距较小。随后价格开始快速上涨,布林带开口也在逐渐变大。这里就会有很多交易者存在误解,即布林带上下两轨间距扩大,因此价格开始出现上涨迹象。这是个明显错误,因为并不是布林带指标开口变大导致了价格的急速上涨,而是价格的急速上涨导致布林带开口变大。是新的价格先发生了变化,然后布林带指标按照新的价格进行计算得出上下轨位置,才最终呈现上下轨间距扩大。所以,不可以依据布林带开口变大,来预测价格涨跌的动能变大,甚至预言上涨趋势的来临。

事实上,未来价格是下跌的,如图1.4。图1.4

布林带指标开口变大

布林带指标、MACD指标、KDJ指标等交易者常用指标,以及其他被神话的特定指标,都无法跨过“先有价格后有指标”这个基本逻辑。新的价格不断变化,才产生新的指标形态,所以,指标变化落后于价格变化,指标形态不是未来价格的“预言师”。技术指标具有“普遍滞后性”只能描述已经产生的价格走势,不能预测未来的价格走势,不存在可以预测价格(形态、数值等)的神奇指标或指标组合。(四)价格走势没有“公式规律”

我们在研究自然现象的时候,需要找到事物本身的内在关联,总结成定理或者公式,用以诠释自然现象和指导实际应用。比如,我们研究物体的移动,需要套用牛顿力学定律,用研究成型的固定公式解读位移现象。长期的科学学习带来的思维定式让交易者习惯地用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变化的市场价格。他们试图对价格走势进行研究并从中找到价格变化的公式化规律,并天真地认为,看上去随机的价格走势一定呈现某种数学、形态等方面的波动定律。这是交易者对市场的一个错误认知。

市场由人的行为组成,买卖的行为受交易者的情绪控制,是“变化多端”的,这与物理和化学等万年不变规律的自然科学现象存在本质差异。价格的产生杂糅了人的情绪,而自然现象不掺杂人的情绪。市场价格的产生和变化是交易者之间达成价值共识的结果,人的情绪干扰其对市场的判断,市场判断决定买卖行为,进而决定价格结果。可见,与“政治”类似,价格走势是由不确定的交易者个体、易被干扰而不稳定的情绪导致的混沌的、随时可能发生任何状况的、不稳定的结果,并不是存在“公式定理般”的某一类自然的现象。

就像没有人能预测“萨拉热窝枪声”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没有人能预测美国总统大选的获胜者是谁,没有人能预测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利率决议的结果是什么,市场中也同样没有人能预测2015年瑞士法郎黑天鹅事件会在那一刻发生(多家外汇做市商破产),2013年现货黄金价格在两天内暴跌2600点……没人能预测下一刻的价格会怎样,哪怕是最简单的“上涨还是下跌”也一样无人可知。在不稳定的情绪干扰下,下一刻的市场价格永远是新鲜、独立的,这是市场混沌性的体现。三、交易不是预测下一刻的价格走势

到这里,聪明的交易者会提出一个设问:通过对宏观基本面的分析,不能预测未来市场的走势吗?

答案是:可以。我们可以针对特定的政策和行业状况来对某一商品的未来走势进行预测。但是,这种预测不是确定性预测。比如,2014年欧元区进入负利率时代,并且未来将执行量化宽松策略。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严重打压欧元汇率。我们可以做出评估,预计未来欧元会持续走低。这样的预测是有效的,但这只是分析预测,无法具体指导交易实践。无论多么复杂的市场环境,交易的执行最终都要落实到五点核心要素之上,是具体的价格数字,具体在什么价格买进、什么价格卖出。实际交易需要明确具体的进场价位,单纯的分析预测,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交易的某一个要素(比如方向),但实际的交易要素要具体到五个。

交易者就像一个将军一样,账户资金就是士兵,交易行为好似带兵打仗。优秀的将军不会依靠“占卜师”来决定攻打谁、带多少兵、何时进攻、进攻到何地、失败后撤退到哪里。而是审时度势,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完整的策略,何时进攻到何地,如果进攻失败撤退到哪里,在哪里卷土重来,谋完整的组合策略而不孤注一掷。交易市场里没有预言家,也没有“算命师”。

可见,由于“价格预测”在统计方面基础薄弱,以及分析工具的滞后性和市场的混沌性等综合原因,交易不是对未来价格走势进行预测,下一刻价格也无法被预测。

既然交易不能依靠预测,那么交易者从事市场交易的出发点是什么呢?交易策略(即交易的五要素)如何确定呢?我们将在本书第二章中进行具体讲解。第二节交易中,技术分析的过程是“看过去、用工具、找规律”吗?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讨论一下“技术分析”存在的基础。技术分析是交易者制定交易策略的直接手段,其工具以价格图(主要包括蜡烛图——K线、柱状图、折线图等)、图线工具(趋势线、水平线、斐波那契回调线——“黄金分割线”、斐波那契扩展线等)、指标工具(移动平均线指标、指数平滑移动平均线指标——“MACD指标”、布林带指标、KDJ指标、RSI相对强弱指标等)为主,同时还包括其他的统计、研究等方法。目前,交易者中普遍认为技术分析存在的理论基础有两点:1.市场价格包含一切;2.历史会重演。

大部分交易者对于技术分析的认知基础是这样理解的:1.任何可能影响市场价格的因素(基础的、政治的、心理的或其他)都反映在其价格之中,技术分析者只研究价格变化就足够了,而不必研究造成价格变动的实际因素;2.价格形态和指标形态在过去表现良好,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它在将来表现一样良好,过去发生的,未来也会发生,投资者可以通过过去的价格变动规律来预测未来的价格走势。简而言之,“价格包容一切”意味着其他所有信息都已经反映在价格里了,交易者只需看价格图即可完成全部交易决策;“历史会重演”意味着,比对过去就可以预测未来。

在这种思想认知下,交易者的实际操作最终演化成:使用技术分析工具,在过去的价格走势中寻找完美的或大概率的价格运行规律(价格形态、指标搭配、神奇原创指标等),预测未来价格走势,寻找大概率看涨信号或看跌信号。我们在上文中已经论述相关观点,即市场价格波动的背后没有一成不变的公式和规律,特殊的交易模型并没有统计基础,大概率看涨信号或看跌信号无疑是无法实现的预测行为,因此这样的思想认知是错误的,这样的交易行为也是行不通的。如果不研究市场价格产生和波动的本质原因,只通过技术工具总结出一个像“印钞机”似的规律,试图发现市场中永恒不变的“玄学”并“一招鲜”决胜于市场,这只是一厢情愿、画地为牢,未免太过小看存在上百年的金融市场。

技术指标等工具是通过对过去价格的计算而生成的,是随着新产生的价格而变化的。这是它的滞后性。技术分析的主旨是用已知的或未来不断被发明创造、推陈出新的工具来更好地描述过去的价格走势,而不是预测未来。

通过技术分析对过去的走势进行描述后,如何得出交易策略呢?在价格运行规律(价格形态、指标搭配、神奇原创指标等)之外,市场究竟有没有本质规律呢?我们将在本书第二章和第三章详细讲解。第三节“稳定盈利”是“月稳定盈利10%”这般可量化的固定状态吗?“稳定盈利”是所有交易者都希望尽快达到的目标,但具体什么才是稳定盈利呢?绝大部分交易者给出的稳定盈利目标都是盲目量化的(如“月稳定10%”“黄金交易日赚40点”等)。2014年,我在北京建外SOHO的交易室里接待过一批外汇交易相关的学员,他们对交易生涯满满的憧憬溢于言表,对稳定盈利急切渴望。他们告诉我:“因为刚接触交易不久,给自己设立的稳定盈利目标特别小也特别普遍,每月盈利10%就可以了。”按照他们的预期——每个月盈利上个月本金的10%,若初始本金为100万元,交易开始后,第一个月盈利10万元,以此类推,以下逐月均为复利增长,第二月为11万元,第三个月12.1,12个月之后资金总额为313.8万左右(一年翻3倍),利润也很可观嘛。与新的交易者接触得越多,越容易发现,如“月稳定10%”“黄金交易日赚40点”等这类量化目标几乎是刚接触市场的交易者最普遍的盈利目标。看上去,这样的量化目标似乎很容易实现。但事实上,在市场中,这样绝对的、固定值的稳定收益,无论是刚接触交易的新人,还是华尔街的交易员,没有人能实现。

问题出在哪呢?

大部分交易者认为,稳定盈利的是绝对的量化“稳定”。这是一种对稳定盈利的误解。事实上,无论是“每日”“每月”,还是“每年”的稳定目标,即使目标再小,也都无法“持久稳定”。无法“持久稳定”不是因为交易者能力欠缺,而是因为,盈利与否是由政治、突发事件、市场波动等不稳定因素导致的未知事件。2015年和2016年是华尔街基金业的灾难年,该行业的交易员们几乎被波动不安的市场和超低的利率打击得遍体鳞伤。据统计,2015年前9个月,华尔街对冲基金交易员们的整体盈利情况为-3%。简言之,专业的交易员们整体是亏损的。那么,根据这两年的亏损,能判定某一个交易员就是失败的交易者吗?当然不能!华尔街交易员既可以一夜疯赚100%,也可以全年亏损20%,对其整个交易生涯来讲,总体上是盈利的,我们就说这个交易员是可以“稳定盈利”的。可见,“稳定盈利”是对一个交易者总体盈亏的描述,描述的是足以“以交易为生”的一种能力,并不是在未来单位时间内能够获得多少利润的稳定状态。“稳定盈利”所反映的是交易者在相对较长时间(甚至 1 年的时间都不足作为依据)内的整体盈利水平。若交易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整体上是盈利的,获得了“以交易为生”的能力,那么这个交易者便实现了“稳定盈利”。混沌的市场中,未来永远是新的、不可预测的、不可量化的。市场环境充满了不稳定因素,交易者在市场中永远是博弈者的角色——用较小的成本,博取更大的利润。博弈的结果可以是成功的,也可以失败的,我们在前文中阐述了这种无法预期的状态,因此也没有如“月稳定10%”“黄金交易日赚40点”这类的“印钞机”似的交易方法。“稳定盈利”是一种可以“以交易为生”的能力,但即便是具有“稳定盈利”能力的人,也会遇到一段时间的资本回撤,回撤的持续时间可长可短,这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再成功的交易者,也无法确定明天盈亏与否、下个月盈亏与否、明年盈亏与否。

过去的交易经历,不代表未来的交易结果。交易是长期的过程,交易者不必因为一段时间的盈利而骄傲,也不必因为一段时间的亏损而气馁。交易结果永远是盈亏起伏的,盈盈亏亏是常态。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交易者回顾这段时间的交易经历,盈利比亏损大,甚至通过盈利能照顾自己的生活,惠及家人,我们就说他在市场中实现了“以交易为生”,实现了稳定盈利。第二章价格涨跌的自然规律和价格分析的基础

交易者进入市场的第一步,往往是学习如何进行价格分析。无论是蜡烛图技术、技术指标用法、K线形态等技术分析的基础知识,还是五花八门的交易规则抑或是各式各样的经典理论,学不完的知识和读不完的书籍让交易者疲于奔命,却很少有交易者从市场价格涨跌产生的本质原因上理解市场。价格涨跌的本质是最基础的“市场认知”,是建立正确交易策略的基础,是打开市场交易潘多拉盒子的神秘钥匙。剖开表面,一切在真实市场中行之有效的交易方法都是在价格涨跌本质基础上的实用性扩展。辨势交易法就是在价格涨跌的本质原因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现实很讽刺,当前绝大部分的交易者并不屑于对市场价格建立基础认知,而是盲目追求“一招鲜”的方法论。在我参与发起的“安格斯交易学院”中,我们对上万名交易者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导致交易者产生诸多错误认知的原因来自两方面:一方面,交易者自命不凡、急功近利,在没有正确认知市场和价格之前,盲目追求一招制胜的神奇方法,而不是从基本的市场结构、价格原理、价格涨跌的自然规律着手开始建立正确的学习顺序,以至于对市场和价格的认知是空中楼阁般的、一知半解的、人云亦云的;另一方面,当互联网络成为交易者学习的主要途径时,新手交易者很难从泛滥的交易知识中区分出真正正确的市场认知,而互联网中充斥着的交易知识和经验,绝大部分内容来自亏损者善意的分享。

可见,学习掌握任何一个交易系统之前,都要建立对市场的基础认知。这个基础认知就是“市场价格涨跌的基本规律”。任何交易方法,都是对市场价格涨跌本质规律的拓展。站在市场价格涨跌本质规律这一出发点上,所有交易方法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的。

那么,市场价格涨跌的基本规律是什么呢?第一节价格涨跌的自然规律——心里预期

我们在第一章论述中阐述了一个观点——做交易,并不是“看过去、用工具、找规律”,市场中并不存在“印钞机”似的特殊价格形态、神奇指标形态等形而上学的表面规律。无论是现货交易市场、股票交易市场、衍生品市场,乃至全球规模最大的货币市场,抛开形态统计等表面现象,深入市场价格产生原理的层面去研究交易,才能成为专业的交易者。一、什么是市场?什么是价格?

我们在搞清楚价格涨跌的自然规律前,先要明确什么是市场、什么是价格。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Trader(交易者)和Professor(教授)的区别在于,Trader是将复杂的市场简单化(简化成买和卖)的实践者;Professor是将简单东西复杂化的研究者,这是大部分教授都不是成功交易者的根本原因。作为一名交易者,而不是学术研究者,我们不需要对市场和价格这两个名词做专业化的定义,只需对市场和价格做通俗的描述,使之能够指导交易实践即可。那么在一个交易实践者的眼中,市场和价格是什么呢?

市场,是由“有买卖意愿的交易大众”组成的有形的或无形的交易场所,其核心是“有交易意愿的人”。

价格,是“有买卖意愿的双方或多方”,对某一商品的价值,在特定时间点达成的货币化的共识。

市场中,每一笔交易都是组成市场和生成价格的一个“原子”,市场价格上涨或下跌的原因是:交易者间不断达成新的共识,不断产生新的价格,交易不断持续使得价格产生也不断持续。在当前的互联网交易时代,在知识快餐化的时代,面对大同小异的交易软件,电脑前的交易者不应该只是看到市场报价走势、技术指标和新闻报告,而是透过互联网提供的价格走势,看到真实市场中交易大众在共识上的变化,即“眼中是报价,心中有市场”。虽然听上去看不看透这一点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在看网络报价,但这正如武侠小说里只会拳脚功夫和培养内功修为的差距。

了解了市场价格的定义,那么价格有什么样的特点或属性呢?二、价格属性:价格不反映客观事实,只反映交易者心理预期

当看到某一个商品价格的时候,很多人会认为该商品价格就是这个商品的价值,事实却并非如此。“价格”和“价值”,仅差一字,意义却不同。价值的终极定义,可以上升到哲学范畴,甚至在不同的哲学派系内有着不同的观点。而在市场上,在交易者的视野里,“价值”反应的是商品实物客观的成本,“价格”只是对某一商品“价值”在某一特定时间点的描述(如:2017年10月12日14时,黄金报价为1295.30美元/盎司),正因如此,才就有了“价值”可能被“价格”高估或者低估的说法。

在史蒂夫·尼森的《日本蜡烛图技术》一书中有“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期货”的一个经典市场案例:

故事发生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伊利诺伊州的大豆主产区发生了旱情,除非灾情能在短时间内缓解,否则将会发生严重的大豆供应短缺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大豆价格在不断上涨。突然,交易所的一扇窗户的玻璃上流过几滴雨水。“看哪。”有人在喊,“下雨了!”。瞬间,500多位场内交易商的眼睛齐刷刷地望向那扇大窗户……雨,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越下越大,最后竟成了瓢泼大雨,芝加哥的商业区笼罩在雨幕之中。“卖出、卖出、卖出……”叫卖声从交易商的唇边爆豆似地飞出来,汇聚成轰轰然的一团糟,压过了窗外震耳的雷声。起先,大豆价格只是慢慢地回落,后来,就像染上了某种热带疯狂的传染病似的,大豆市场全线崩溃!

芝加哥确实下着瓢泼大雨,可是,芝加哥并没有人种植大豆!在大豆主产区的中心地带,离芝加哥300英里之遥的南方,天空没有一丝云彩,阳光普照,干旱依旧……然而,尽管大豆地里没有下一滴雨,雨却下在交易商的心头上。

大豆的主产区并未下雨,大豆的产量并未发生变化,但只因为交易所外的一场雨,大豆的价格就戏剧般地急剧下跌。为什么呢?最初一部分交易者预期未来价格会下跌,于是争相抛售大豆,导致价格下跌并进一步引起更多的人产生对价格下跌的预期,进而引发更大规模、踩踏性的抛售,最终导致价格断崖式的下跌。在这个故事中,交易者对未来价格的心理预期是关键因素,当心理预期发生变化后,激发了交易者的买卖意愿,而当整个市场中的平均心理预期发生改变时,市场价格就产生了涨跌变化。

价格只反映交易者的预期,而不反映客观事实。三、价格属性:价格最终会回归或趋近客观价值

价格涨跌起伏不定反映的是交易者的情绪波动,并不反映客观事实。但是,商品的价值会无限地、一直持续地被价格高估或低估吗?答案是否定的。交易者往往是从清醒走向疯狂,再从疯狂中清醒,情绪将带动着价格涨跌交替,周而复始。

我们再来看另一个经典的故事——“荷兰郁金香泡沫”。

郁金香原产于小亚细亚。16世纪传入荷兰。17世纪前半期,由于郁金香被引种到欧洲的时间很短,数量非常有限,因此价格较高。在崇尚浮华和奢侈的法国,郁金香作为观赏品和奢侈品成为向外人炫耀的资本。

当郁金香开始在荷兰流传后,一些机敏的投机商就开始大量囤积郁金香球茎以待价格上涨。不久,在舆论的鼓吹之下,人们对郁金香表现出一种病态的倾慕与热忱,并开始竞相抢购郁金香球茎。1634年,炒买郁金香的热潮蔓延为荷兰的全民运动。当时1000元一朵的郁金香花根,不到一个月后就升值为2万元了。1636年,一株稀有品种的郁金香竟然达到了与一辆马车、几匹马等值的地步。面对如此暴利,所有的人都冲昏了头脑。他们变卖家产,只是为了购买一株郁金香。就在这一年,为了方便郁金香交易,人们干脆在阿姆斯特丹的证券交易所内开设了固定的交易市场。正如当时一名历史学家所描述的:“谁都相信,郁金香热将永远持续下去,世界各地的有钱人都会向荷兰发出订单,无论什么样的价格都会有人付账。在受到如此恩惠的荷兰,贫困将会一去不复返。无论是贵族、市民、农民,还是工匠、船夫、随从、伙计,甚至是扫烟囱的工人和旧衣服店里的老妇,都加入了郁金香的投机。无论处在哪个阶层,人们都将财产变换成现金,投资于这种花卉。”1637年,郁金香的价格已经涨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与上一年相比,郁金香总涨幅高达5900%!1637年2月,一株名为“永远的奥古斯都”的郁金香售价高达6700荷兰盾,这笔钱足以买下阿姆斯特丹运河边的一幢豪宅,而当时荷兰人的平均年收入只有150荷兰盾。

就当人们沉浸在郁金香狂热中时,一场大崩溃已经近在眼前。倒买倒卖的人逐渐意识到郁金香交货的时间就快要到了,一旦把郁金香的球茎种到地里,也就很难再转手买卖了。人们开始怀疑,花这么大的价钱买来的郁金香球茎就是开出花来到底能值多少钱?前不久还奇货可居的郁金香合同一下子就变成了烫手的山芋,人们的信心在动摇。持有郁金香合同的人宁可少要点价钱也要抛给别人。一瞬间,市场上充满了抛售郁金香花球的人,郁金香价格立刻就开始下降。价格下降导致人们进一步丧失对郁金香市场的信心,引来更大规模的抛售。持有郁金香合同的人迫不及待地要脱手,可是,在这个关头很难找到“傻瓜”,市场已经没有人愿意继续购买郁金香了。恶性循环的结果导致郁金香市场全线崩溃。一夜之间,巨大的供需翻转导致郁金香球茎的价格一泻千里。虽然荷兰政府发出紧急声明,认为郁金香球茎价格无理由下跌,劝告市民停止抛售,并试图以合同价格的10%来了结所有的合同,但这些努力毫无用处。一个星期后,郁金香的价格已平均下跌了90%,而那些普通的品种甚至不如一颗洋葱的售价。绝望之中,人们纷纷涌向法院,希望能够借助法律的力量挽回损失。1637年4月,荷兰政府决定终止所有合同,禁止投机式的郁金香交易,从而彻底击破了这次历史上空前的经济泡沫。

在“郁金香泡沫”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分三个阶段:1.在郁金香刚传入荷兰时,产量少、供给少,“物以稀为贵”,商人囤积待涨,价格稳健升高;2.随着价格的走高,在舆论的鼓吹之下,人们对于价格的持续上涨充满无限的预期,对于郁金香的追逐越来越疯狂,进一步推高了郁金香的价格,被郁金香“绑架”了自己的财富;3.当全民倒卖郁金香,当热炒价格进一步演变成了病态追逐的时候,供给已经远远大于需求,价格严重脱离了实际价值。在供需发生巨大翻转之后,人们开始逐渐清醒,并预期仓库里囤积的郁金香可能因无法卖出而变得一文不值,于是大量出售。起初的出售点燃了全民的看跌预期,出售变成了全民抛售,泡沫开始破裂,价格断崖式回归到郁金香的客观价值。

显而易见,价格的上涨和下跌是由市场参与者的心理预期导致的,但真实的供求关系能改变交易者对未来价格的看涨预期或看跌预期,让交易者看清商品内在的价值并从疯狂的状态里冷静下来,进而引导价格回归于价值。在供求关系的作用下,交易者的情绪在疯狂和清醒中辗转徘徊,随着时间推移逐渐交替变化,价格也由此涨跌起伏,商品价值不会永远被高估,也不会永远被低估。

当然,交易者的情绪能够引导交易者的买入或卖出行为,当市场中交易者的情绪一致时,群体性的买或卖也会逐渐改变供求关系。“郁金香泡沫”只是一个缩影,我们能从现实生活中找到更多的相似案例。无论在什么样的市场环境、无论什么商品种类,研究“预期”和“供需”都是市场交易的永恒主题。四、价格涨跌的直接原因——交易大众的心理预期“预期”和“供需”既然都是价格涨跌的关键,那么两者之间哪个才是对价格涨跌起到“一锤定音”作用的呢?作为一个交易者,仅仅研究理论没有任何意义,交易是实践,是简单的买卖过程,我们要搞清楚市场价格涨跌的决定因素到底是什么,进而让这个结果指导实际买卖操作。(的核心理念、分析工具的使用,都是围绕这一决定因素展开的。)

我们先讨论一个最简单的问题:

价格为什么上涨,为什么下跌?

面对这个问题,往往会有两个答案:

1.因为需求大于(小于)供给,所以价格会上涨(下跌);

2.人们预期未来价格会上涨(下跌),所以人们采取买进(卖空)的操作,导致价格上涨(下跌)。

这两个回答哪个正确呢?我们要从价格的本质上寻找答案。

前文中我们说过,市场价格的产生,是市场参与者之间对某一商品在某一特定时刻产生的货币化的共识。价格的核心是“人的共识”,“人”是根本,是“人”与“人”之间不断产生新的成交价格,才出现价格变化。那么,是什么影响着人的行为呢?市场中一切交易行为都是趋利的,只有市场给予交易者以看涨的预期,才会让交易者产生买进的动力,在不断地预期的驱使下,更多的、络绎不绝的交易者参与买进,导致价格不断上涨(下跌的情况也同样如此)。比如,在房地产市场,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的收入提高(包括开发商逐渐抬高售价或对敲交易)使商品房价格产生了初始上涨,交易者看到了房产市场的价格上涨并对未来房地产市场保持乐观,预期未来商品房价格会持续上涨,旋即购入房产并获利;人们的买进直接提高了房价,并刺激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更多人的参与更进一步抬高房价,进一步刺激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这与“郁金香泡沫”类似)……整个价格运行的过程中,人们对价格的预期,决定着个人的买卖行为,最终产生新的价格;当市场大部分人的心理预期一致时,形成买进或卖出的合力,导致价格不断上涨或者不断下跌。我们可以绘制一个图谱(以上涨为例),来更清晰地描述价格变化的过程。

市场中的心理预期是价格涨跌的直接原因。没有心理预期,市场中将没有进一步的买卖行为,也就没有价格的变化。“郁金香泡沫”的例子中,正是郁金香在刚进入荷兰市场时具有的稀缺性(即“需求大于供给”)给了人们郁金香会保值甚至会升值的预期,才有后来的全民热炒、价格的持续上涨。同理,正是因为热炒,之后囤积如山的郁金香“供过于求”,给了人们未来价格下跌的预期,才导致了接下来的恐慌性抛售。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期货”的例子中,大豆主产区从未下过雨,大豆的产量没有变化,但仅仅因为交易所外面下了一场雨(非大豆产区),莫名其妙地给了场内交易商“下雨了,未来产量会增加,价格会下跌”的心理预期,才导致集体抛售大豆,进而造成了当天价格的断崖式下跌。无论是股票市场、现货市场、衍生品市场还是货币市场,心里预期的变化,都是价格涨跌的导火索,变化得越激烈,市场价格波动越剧烈。所以,“价格为什么上涨,为什么下跌?”的答案是第二个:人们预期未来价格会上涨(下跌),所以人们采取买进(卖空)的操作,导致价格上涨(下跌),即价格涨跌的自然规律是——心理预期决定价格涨跌。

供给和需求(即“供需”)对于市场的影响,是直接作用于心理预期的,换句话讲,我们经常说的供大于求或者供不应求,都不是市场价格涨跌的直接原因,而是供求关系作用于交易大众的情绪,通过影响市场中交易者的心理预期,才最终影响到价格。在实际交易环境里,交易者预期的变化,可能是对供需关系的自发判断而形成的,可能是被新闻和公告激发的,当然也可能是被庄家有目的的诱导的。相对于股票市场等有庄市场,外汇市场则相对纯净,没有绝对的庄家,交易者可以泰然地跟随市场的心理预期——这是我更多地参与外汇交易的原因。第二节价格分析基础“心理预期”是价格涨跌的直接原因,我们为了完成交易而针对市场价格所进行的价格分析也应该围绕“心理预期”这一核心关键点展开,也就是说,价格分析的过程是一个结合市场和市场相关环境现状,对市场中交易者普遍、平均的心理预期所进行的研究过程。那么在价格分析方面,普通交易者的意识形态中会遇到哪些矛盾呢?价格分析到底是怎样的过程呢?价格分析如何描述“心理预期”呢?什么样的价格分析才是恰当的呢?我们在本章中着重介绍价格分析的基础知识。一、价格分析的方法——技术分析和基本面分析

什么是价格分析?

价格分析,是对商品周边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来给交易行为提供策略依据的手段。对于商品周边信息的收集,无外乎对于价格数据的收集和相关材料的收集。

众所周知,价格分析的手段分为技术分析和基本面分析。

对商品报价和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并通过制表、画图、计算等技术手段对商品价格予以进一步描述的分析方法叫作技术分析。交易者通过对过去商品价格等相关数据进行计算或绘制,得出如蜡烛图、蜡烛图形态、技术图线、技术指标等技术分析的工具,并使用这些工具进一步、更好地描述市场价格波动。

对商品涉及的宏观政策、法律法规、行业背景、发展动向、重大事件等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依据这些资料对市场中交易者商品价格的心理预期进行描述的分析方法,叫作基本面分析。基本面分析需要更强的专业性,和更全面、及时、对称的信息收集能力,其主旨是演绎价格与价值的落差并等待未来的价值回归。

在我参与发起的“安格斯交易学院”中,经常能看到关于技术分析和基本面分析的孰优孰劣的争论,那么,技术分析和基本面分析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分别能给交易者带来什么样的交易作用呢?交易者该如何做选择呢?

我们先来分别了解技术分析和基本面分析的过程。(一)技术分析的过程举例

我们先来看技术分析的过程,以辨势交易法在2014年操作欧元的卖空订单为例(如图2.1)。图2.1

在图2.1价格走势中,我们通过移动平均线的描述后发现,价格一直沿着50周期简单移动平均线(常见的技术分析工具之一)下跌,50周期简单移动平均线在价格上方起到强有力压制价格上涨的作用,是下跌走势中价格上方的阻力位。价格每次到达该均线位置就会立即下跌,涨跌转折点位于该均线上(价格在均线位置一个点不差地跌下来),说明50周期均线承载了市场中卖方的看跌预期,均线位置是看跌预期集中爆发的位置。因此,我们制定做空策略——在50周期均线位置着手组织空单。图2.2

进场做空

进场做空

进场做空

在接下来的价格走势中,我们获取了三个进场点位,随即在每个进场位置做空,并在接下来的下跌过程中获利(如图2.2)。(二)基本面分析的过程举例

再来看看基本面分析的实例(如图2.3)。为了更有对比性,我们选择与上一个实例相同的案例,仍以图2.1中2014年欧元的价格走势为例。图2.3

负利率时代

1.在寻找交易时机的过程中,我们收集的基本面信息有:(1)2014年6月5日,欧洲央行公布6月利率决议,再融资利率削减至0.15%,隔夜存款利率削减至-0.1%。欧洲央行成为全球首个推行负利率政策的主要经济体央行;(2)欧元区通货膨胀率继持续下滑,2014年3月份甚至下滑至五年内最低点0.5%,连续数月低于1%;(3)欧央行行长德拉吉曾多次在新闻发布会上畅谈量化宽松QE,进一步的货币宽松已经呼之欲出;(4)美国美联储于2014年1月份开始缩减资本采购政策,量化宽松QE预计在2014年12月份结束;(5)美国预计在2015年之后开始逐步提升利率;

2.针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我们得出三方面结论:(1)欧元区超低通胀、负利率和未来呼之欲出的量化宽松,会逐步致使欧元贬值;(2)美联储正在缩减QE,未来会逐步退出QE甚至采取逐步加息,致使美元升值;(3)欧元在贬值而美元在升值,与现在相比,未来欧元/美元的汇率值会处于较低的水平。

综上,我们做出交易决策,相对于未来的汇价,现在欧元/美元的汇率偏高,应寻找合适的价格点位做空欧元/美元。(三)在以上价格分析的过程中,技术分析和基本面分析有什么特点呢?

1.技术分析是对于商品价格走势的描述过程,研究的对象是价格;基本面分析是对商品价值和价格的分析对比,研究的对象是价值;

2.技术分析研究的是已经产生的价格图,着眼于过去;基本面分析研究的是商品价格在未来的价值回归,着眼于未来;

3.技术分析立足于价格图中连续的报价,为交易策略提供价格点位;基本面分析立足于未来的价值回归,为长线趋势提供方向依据;

4.技术分析的过程并不是预测未来价格走势,而是对过去价格走势进行更好的、进一步的描述;基本面分析是对未来价格趋势的宏观预测;

5.技术分析体现技术性,门槛较低;基本面分析需要相对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较强的信息收集能力,门槛较高。

简言之,技术分析门槛较低,针对商品价格,描述过去,提供交易点位;基本面分析门槛较高,针对商品的价值回归,预测未来趋势,提供长线方向。(四)技术分析和基本面分析是站在对立面上的吗?

我们在上一章中提到过,交易策略应该包括最基本的两个要素,即交易方向和价格点位,在“2014年做空欧元/美元汇率”的实例交易中,我们通过基本面分析得出结论——预计未来欧元会贬值而美元会走强。因此,我们判断欧元/美元的汇率未来会下跌,所以着手组织空头头寸,采用双向交易中的卖空操作,寻机做空欧元/美元;同时,通过技术分析手段,对欧元/美元日线图的价格走势进行描述,发现50周期简单移动平均线作为下跌趋势中的阻力线,在50周期简单移动平均线处分批次进场做空。在这次交易中,我们将技术分析和基本面分析两种手段进行良好的结合,依靠基本面分析确定长线方向,并依据技术分析提供的价格点位,最终完成了这笔持续将近一年的、盈利3000点左右的长线交易(这是我们在2014年中至2015年初在“安格斯交易学院”的每日在线交流中跟交易者们一起操作的订单)。可见,作为价格分析的两大分支,技术分析和基本面分析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二选一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针对两者的各自的特点,可以进行很好地结合,来完成交易实现盈利。

那么,交易者在实际应用中,应该注意什么样问题呢?首先,技术分析具有描述性,并不是预测,并不是用来预测接下来价格走势的工具;而基本面分析追寻未来的价值回归,所以具有预测性(这里的预测是方向性的预测,并不是预测价格在某一个位置必然或大概率的上涨或下跌);其次,由于基本面分析研究的是未来的趋势性,应用于长线交易者,对于研究日内或者短线波动的交易者来说,技术分析更有用武之地;同时,基本面分析由于需要稳定、对称的资料收集能力以及更深的行业背景知识,这也给很多普通交易者制造了知识和能力上的壁垒。所以,目前在国内的散户交易者中,应用技术分析手段去追求中短线技术性波动的交易者占大多数,我们建议普通散户交易者优先选择技术分析作为交易的主要手段,而辨势交易法就是一个将价格涨跌的本质规律与技术分析相结合的交易方法。二、价格分析与心理预期

空中楼阁理论

带来20世纪人类知识界三大革命之一、宏观经济学之父、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他的“空中楼阁理论”中提出:商品价格并不是由其内在价值决定的,而是由投资者心理决定的,商品的价格波动具有虚幻的一面,心理预期会受乐观和悲观情绪的影响而骤变,从而引起商品价格的剧烈波动。凯恩斯说:”股票价格代表股票市场的平均预期,循此成规所得的股票价格,只是一群无知无识群众心理之产物,当群意骤变时,股价自然就会剧烈波动。”凯恩斯的“空中楼阁理论”认为,只要大众投资者认为未来价格上涨,他们不会过于追究该股票的投资价值而一味追高买进,而当投资者认为未来价格会下跌时,他们也不顾市场价格远低于内在价值而杀低抛出。

凯恩斯的“空中楼阁理论”,正好印证了我们之前提出的“郁金香泡沫”和“芝加哥交易所大豆期货”的案例。当投资者想买入一只股票(或期货、货币等其他合约)的时候,是因为他相信有人会以更高的价格从他手中买入这只股票,至于股价的实际高低甚至可以忽略,重要的是有人愿意出更高的价格从他手中购买该股。在交易者心里,看涨或者看跌的心理构造出来一个空中楼阁,所以股票投资往往成为博傻游戏,成为投机者的天堂。数量占少数的专业人士,面对占绝大多数的、一般投资大众的行为模式,只好采取顺应的策略,即专业投资不是根据自己的投资需求,而是根据交易大众的行为,来做出买卖的决定,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顺势而为。股票价格取决于股民的平均预期,投资者想要在股市中取胜,必须先发制人,智夺群众,而斗智的过程,不仅仅是要预期股票能带来多少长期收益——投资价值,更要明确股价因股民的心理预期变化而发生何种变化,将大众情绪了然于胸。

价格分析帮助交易者制定交易策略,其过程是对过去价格波动的描述和对未来价格波动的展望,其研究的主旨是价格的涨跌波动。影响价格涨跌的直接因素是什么呢?是交易大众的心理预期。那么,无论宏观上出现了什么样的政策法规、行业变动,无论市场中发生了什么突发事件,无论价格走势出现了什么技术形态,也不论在这基础上价格发生了怎样的波动,一切价格分析手段对价格波动的研究,最终都通向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就是研究交易大众心理预期的变化。

也就是说,价格分析过程,就是研究投资大众心理预期的分析过程。

那么,价格分析的两大手段——技术分析和基本面分析,对心理预期的分析是怎样的过程呢?(一)技术分析与心理预期

实例

为了展示技术分析对市场交易大众的心理预期的描述,我们仍然以“2014年做空欧元/美元汇率”的实例为例。

在最开始,我们看到的欧元/美元的价格走势是这样的(如图2.4):图2.4

欧元区进入负利率时代

在冰冷的报价图中,我们无法一目了然地看清当前市场大众的心理预期是怎样的,我们需要进一步的工具辅助我们描述价格走势。在探索和尝试之后,我们选择周期为50的简单移动平均线来描述心理预期(具体的选择方法我们将在第三章讲解)(如图2.5)。图2.5

欧元区进入负利率时代

在图2.6中可以观察到,欧元区进入负利率之后,价格逐渐展开下跌,同时我们也留意到价格在下跌过程中,每次上涨反弹的最高点都在这条均线上。图2.6

欧元区进入负利率时代

随着价格的进一步下跌我们发现,之前我们已经观察到的现象——价格每次上涨反弹的最高点都在均线附近再次一一出现,市场在传递什么信号呢?

●价格在下跌过程中,每一次上涨回调的最高点都是看跌预期集中爆发的位置,因为只有强烈的看跌预期爆发,才能促使大量的空单进场,将价格在最高点“卖”下去;

●下跌过程中,为什么所有反弹的最高点都在这条均线上呢?说明在这条均线的价位附近,交易大众的看跌预期最强烈,甚至可以说均线承载了看跌预期;

●在这段走势的初始阶段,大量的空单在均线位置进场,这是价格在均线位置止涨反跌的原因。价格反复多次出现均线位置止涨反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