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瑟流年:胡蝶的世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08 11:56:08

点击下载

作者:鸿影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锦瑟流年:胡蝶的世界

锦瑟流年:胡蝶的世界试读:

版权信息

书名:锦瑟流年:胡蝶的世界

作者:鸿影

排版:JINAN ENPUTDATA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3-08-01

ISBN:9787505731974

本书由北京创美时代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

花容月貌下,

她心怀梦想,

掀起光影的狂潮;

良辰美景中,

她身影翩翩,

舞动红尘的波澜。

请跟随时光的逆流,闪烁的快镜头,来到民国初期的上海滩,那里有如水温柔的歌声,也有如梦般的身影。欣赏众人簇拥下的青春美丽,体会喧嚣落幕时的成熟深邃,感悟平淡人生里的宁静睿智,那样一段过往,你能找到你想要的一切。

胡蝶,她的一生是一幅漫长的画卷,有高山峡谷,有平原险峰,有飞流直下,有潺潺清溪;她的一生是一则饱满的故事,有鲜花掌声,有欢歌笑语,有生离死别,有爱恨嗔痴。画卷的终端,是平缓而包容的三角洲,故事的结尾,是从清明的眼眸中流出的微笑。前言飞过沧海与桑田

有一种魅力,无需花容月貌;有一种高贵,无需金玉的点缀,胡蝶,这个贯穿了二十世纪电影史的美丽名字,飞过了八十载的沧桑,留给人间一抹空谷幽兰的微笑。

一张明月似的面容,两点清浅梨涡,嘴角一扬就勾勒出一个迷离的笑容,在这若梦浮生中,一颔首,一回眸,整整魅惑了一个时代。

或许是时光拉开的距离,今天的我们拭去光阴留下的尘埃,刹那间却无法认同她的美丽,然而走进她的世界才发现,所谓的倾国倾城、沉鱼落雁,形容的都不是容颜,而是神韵。

她总让人感到一种与生俱来的自信,她的雍容,她的雅致,她的高贵,她的大方亲和都基于此。你可以不爱她,却不得不为她的气场所折服;你可以不认为她动人,却不得不承认她是个有大智慧的女人。

胡蝶出生的那一年,光绪与慈禧接连去世,四岁时,封建王朝迎来了末日。胡蝶跟随在铁路工作的父亲辗转于中国各大城市,她的小小心灵,接触的已经是风云变幻中的广厦千万,她青涩的视野,容纳的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小小蝴蝶,渴望飞向那片多彩红尘,殊不知等待她的那片天空已是浮云翻滚。

她在美女如云的上海滩脱颖而出,她伴随着电影从无声到有声,她带着中国第一代电影作品漂洋过海,让西方一阵惊艳赞叹,实现了中西方电影文化交流的处女航。她与阮玲玉、梅兰芳知交甚厚,她周旋于流言诽谤中而淡定从容;“九一八”让她背负上红颜祸水的骂名却无损其声望,她与国民党特工头目有着理不清的恩怨情仇,但她泰然自若;她被几代电影人奉为泰斗,却能安然享受辉煌过后的平淡人生,从容地看年华似水而过;她冷眼看人间悲欢离合,最终明心见性;她感受世间几多坎坷几多愁,心如止水,游刃有余。

谁能说清是胡蝶演绎着电影,还是电影孕生了胡蝶?是胡蝶飞过了二十世纪,还是那个时代造就了她的翩跹一生?她和时代共跌宕,与历史共传奇。

安知庄周梦蝶,不是蝶梦庄周?一个有梦的女人,总不会缺乏一个精彩的人生;而一个精彩的人生,同样需要一个有梦的人担当主角。

胡蝶翩翩飞过,梨涡浅绽,衣袖轻摇,人间沧海已变桑田。01小康之家,科班出身

但凡拥有自己一片天的女人,都是见过世面的。胡蝶是那个时代的女演员里少有的自幼就见多识广、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阮玲玉擅演悲情戏,周璇惯于塑造小歌女,而胡蝶的戏路倾向于大家闺秀、贵族夫人,个中渊源是很明显的。

胡蝶原名胡宝娟,这个还算殷实的家庭给了她一个平凡无奇的名字,原本也只是指望她有一个平凡而安稳的人生:读书,嫁人,相夫教子。无论是对于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这都是旧中国沿袭了几千年的既定路线。然而胡蝶童年的游历,决定了她很难再安于那个几米见方的闺阁绣楼了。

宝娟的姑父是段祺瑞政府的总理唐绍仪的弟弟,胡家在一段时间里也算有了一个撑得住场面的后台。宝娟的父亲胡少贡作为京奉铁路的总稽查,虽然算不得多大的官,却享受着稳定的薪酬,也让小宝娟有了四处游历的机会。

宝娟打小就喜欢在铁路边玩耍,看往来穿梭的形形色色的人,看他们演绎的人生百态,有离愁别绪,也有欣喜若狂。行色匆匆的行人中,夹杂着闲散小贩各种腔调的吆喝声,这在宝娟听来有趣又动听,凭借着天生的领悟力,宝娟将这些声音模仿得惟妙惟肖。宝娟的母亲在厨房做饭时,经常能听到客厅里传来各种各样抑扬顿挫的叫卖声,起初还以为外人进了家门卖东西呢,久而久之只能一笑而过了。

虽然全家都在京奉铁路沿线搬来搬去,却因为有着稳定的经济来源,再加之年幼的好奇心驱使,宝娟也不觉得苦,反倒养成了活泼伶俐的乐观性格。八岁的时候,宝娟跟随家人来到天津,过了一年相对稳定的生活。宝娟的父亲胡少贡是个思想开放的人,在当时女孩很少读书的大背景下,他不仅认为女孩应该接受教育,还要让女儿接受新式教育,于是小宝娟被送进了天主教的圣功学堂。

教会学校的规矩极其严格,调皮的孩子们被要求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宝娟也和其他的孩子一样在课堂之上神游天外,时时盼着下课。但正规的新式教育已经潜移默化地渗入了她的脑海中,胡蝶一生都是一个有主见的明智女人,她选择事业的出发点不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有更深层次的考虑,这和她接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刚刚结交了一大帮小伙伴,宝娟又要跟着家人迁去广东。不过宝娟已经习惯了四处奔波的生活,有着很强的适应新生活的能力。在进入培道学校读书后,宝娟很快又和同学们打成一片,成绩也丝毫不受影响,还学了一口地道的广东话。踏遍了不同的地域,经历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感受着不同的风俗,让宝娟养成了坚韧的个性和落落大方的仪态。

除了正规的学校教育,胡蝶还有着一个有耐心、懂教育的父亲为她授业解惑,一个善良朴实的母亲传她做人的道理。当女儿不喜欢吃饭时,胡少贡就挑选一些带有古代典故绘画的精美瓷器买回家,然后在吃饭的时候指着瓷器为宝娟讲故事。才子佳人,骨肉情深,故事虽然老套,却融合了中国传统道德的精髓,让小宝娟在这些生动美丽的教材里,寻找知识的乐趣。这种父女二人的别样课堂,还培养出了他们的共同嗜好——收藏瓷器。

和父母有共同爱好是件幸福的事,因为大多数情况下,父母都能做到疼爱子女,但两代人之间却有着无法消解的隔膜。胡蝶一生能够坚强地面对各种风波和麻烦,这多少和她有一个温暖的家有关系。家的温暖来源于父母的爱,更来源于他们对胡蝶的理解和支持。

胡蝶的母亲是个深受中国旧传统影响的女人,有着传统女人特有的温厚与精明,不仅持家有道,而且深谙为人处世的技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在这种女人的脑海中根深蒂固。胡少贡在妻子的坚持下纳了一个旗人女子做妾,过门后为胡家生下了四子一女。据说胡蝶的一家从没有什么争风吃醋、明争暗斗的行为,一家人和和睦睦,其乐融融。一个充斥着新思想的旧式家庭可能有的矛盾在胡家从来都没有兴风作浪的机会,可见胡蝶母亲的精明理智之处,这种平衡各种关系利益的智慧,胡蝶自然也是有所继承。

大智慧与小聪明的区别,就在于心胸有多广。胡母常常教导胡蝶:“你要别人待你好,首先你要待别人好。”这是胡蝶一生信奉的原则,指引她走过了风风雨雨。

上海的梨园正繁花似锦,“西洋影戏”已过海而来,让人们领略到了一种更新奇的戏剧表现形式的风采。卓别林式的无声滑稽,让胡少贡大呼过瘾,他知道女儿一定会喜欢这种新颖的艺术形式,于是就牵着小宝娟的手走进了电影院,也带着胡蝶走进了光影的一生。

那是一部国产的却中西混杂的长故事片,讲述了清贫画家和富家小姐之间的爱情故事。这个在今天看来有些老套的故事却让胡蝶感动不已,只不知真正让她感动的是片中的爱情还是银幕后的那个世界本身。这部名叫《海誓》的电影在宝娟的眼前打开了一个全新世界的大门,让她有了做电影演员的梦想。

那时的中国刚刚进入民国,电影和戏剧中的女性角色都由男人来担当,女人要想闯出些名堂实在是难之又难。宝娟深深佩服《海誓》的女主角殷明珠,佩服她开风气之先的勇气和魄力,她的心中开始隐隐有些不安分了。

1924年,十六岁的宝娟又随家人搬到了上海——这个中国电影的发源地。胡少贡已经辞去了铁路部门的职位,全家在上海定居下来。生活渐渐平静下来,波澜不惊,只有在电影院里,看着银幕上的表演,宝娟似乎才能感受到那份悲欢离合的酣畅淋漓,做演员的决心就更加坚定了。正在这时,报纸上的一则广告就像一座灯塔适时出现在了宝娟的眼前——中华电影学校要开班招生了。

十六岁,在多少人还懵懵懂懂的年纪,宝娟已经有了明确的人生目标,所以对于电影学校的面试,宝娟是抱着势在必得的决心准备的。首先她为自己改了个朗朗上口又不流俗的名字——胡蝶。然后又给自己设计了一个略显成熟的形象,长坠耳环,长裙短袄,少妇的发髻,完美地掩盖了青春中的稚嫩。

在那样一个年代,像胡蝶这样勇敢大方的女孩很少,像胡少贡夫妇那样开明地支持女儿走上前途未卜的电影道路的父母也很少,所以中华电影学校的面试自然也不会有今天的中戏、北影那么壮观,青春的面孔、修长的身材、大方得体的举止足以让考官们记住这个亭亭玉立的叫胡蝶的女孩。

当时的面试官阵容可谓强大,资深的戏剧评论家、导演洪深,著名导演陈寿荫,另外还有一些刚刚从法国留学回来的艺术青年,这些人同时也组成了学校的教师队伍。洪深本是学建筑出身,他投身于电影事业,也是怀有着拳拳报国之心的。他希望这种贴近群众的艺术形式,能够承担起唤醒中国人麻木的精神意识的崇高使命。洪深的电影救国的出发点,和当初弃医从文、企图文学救国的鲁迅是一样的。中华电影学校秉承着打造优秀电影人才的信念,使这所仅仅维持了半年的学校在中国电影早期的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的严肃办学理念,也深深地影响了胡蝶,使她在以后的生涯中,片刻不忘艺术的价值,也就是创作的现实意义。

中华电影学校在今天这个功利社会看起来是相当理想主义的。它的规模在今天看来只能算是一个培训班的级别,学校设施简陋,老师们都是义务上课,却有着高度的责任感,他们管理严格,三次缺席就会被勒令退学。学校课程涵盖表演、戏剧史、摄影、编剧、导演、舞蹈、唱歌和化妆等方面。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中华电影学校这个精致的艺术殿堂,力求培养出专业精湛、知识全面的演艺人才。除了胡蝶之外,著名编剧高梨痕,演员徐琴芳、周文珠等也都是这所学校为电影界输送的不可多得的人才。

学校虽然只维持了半年,却足以让胡蝶对于电影的认识由片面和肤浅上升到了系统的高度。她迫不及待地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无奈“毕业就等于失业”这个结局并不是21世纪的专利,胡蝶在家过了好几个月无所事事的日子。

回忆起在电影学校这个造星工厂里的日子,《胡蝶回忆录》中这样记载:

中华电影学校的时期虽然很短,却是我从事电影工作的开始,从这里我走向了这个万花筒式的银色世界,在舞台上也开始在人世上历尽酸甜苦辣,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有时竟也在感情上将人生和舞台合二为一了。《胡蝶回忆录》是根据胡蝶晚年的口述整理而成的,对于这段求学生涯,胡蝶自然是感慨良多。往往人在上学的时候感觉不到当下生活的意义,多年以后再回首时才发现,正是那一段如水的单纯日子,奠定了以后一生的基调。02扬起梦之号的帆

史料记载:“民十以来,影片公司之组织,有如春笋之怒发,诚极一时之盛。”然而在这股狂潮之中,大多是商人们的追名逐利,很少有人真的从艺术的角度考虑问题,所以大多数的电影公司都如流星划过,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商业利益的基础来源于群众,而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它分辨得出来谁真正有创造力、想象力,而这一切又构成了艺术的生命力。在这场火热的竞争中,站稳脚跟的只有寥寥几家,明星公司、长城电影公司和神州电影公司逐渐成了行业的领头羊。

刚刚走出校门的胡蝶还是个无名小卒,一个毫无经验的新人,要想进入以上几家拥有固定演员阵容的大公司是不现实的。找不到演出门路的胡蝶最后只得找学校的老师陈寿荫。陈寿荫在大中华电影公司任编导,当时的大中华公司在电影业只是个小角色,然而就是这个当时不名一文的小公司,从中走出了中国第一任电影皇后张织云,还将第二位电影皇后胡蝶领进了电影业的大门。

胡蝶的勤奋好学给学校里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陈寿荫极力向大中华公司推荐胡蝶,胡蝶终于获得了在影片《战功》中出镜的机会。虽然装着满脑子的理论知识,但第一次实践的胡蝶还是有些紧张,尤其当她知道要与大明星张织云搭戏时。为了避免镜片反光,张织云只带着个没有镜片的眼镜框上场了,在一场戏中,导演要求胡蝶安慰哭泣的张织云,胡蝶竟然拿着手绢伸进了镜框中给她擦眼泪,导演忙喊“NG”,现场的人哄然大笑。《战功》是一部很成功的影片,胡蝶虽然只是扮演一个卖糖果的小配角,完全是张织云身边的绿叶,没有引起观众多大的注意,然而这却是她第一次在片场零距离地感受表演是怎样的一种行为艺术,也明白了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

小小蝴蝶蓄势待发,准备飞入万千百姓家。

正当胡蝶踌躇满志时,大中华电影公司被其他公司吞并了,刚打通的门路再次变得闭塞。沉寂之中,机遇来了。胡蝶的好朋友徐琴芳嫁给了有联电影公司的老板,当有联筹拍《秋扇怨》,正寻觅女主角的时候,徐琴芳向丈夫推荐了闲在家中的胡蝶。当导演看到胡蝶时,第一眼就确定了这是他想要的女主角。《秋扇怨》给了胡蝶出演女一号的机会,而胡蝶为了利用好这次难得的机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在胡蝶心中,《秋扇怨》是正式从事电影工作的开始。

我那时虽无当一个红星的抱负,但我生就的性格是要认认真真地做事,期望自己的表演能引起观众的共鸣。那些日子,我几乎日日夜夜沉浸在剧情的特殊环境里。在摄影棚里,我完全服从于导演的指挥,回到家里则熟读剧本,揣摩人物的性格,母亲说我如痴如醉,常常自己闷在房间里自言自语,有时哭有时笑。《战功》和《秋扇怨》似乎让十七岁的胡蝶事业上了轨道,也成全了她和林雪怀的邂逅。这也是胡蝶为什么发出“有时竟也在感情上将人生和舞台合二为一了”的感慨的原因。

拍摄《战功》的时候,林雪怀和一帮同志来片场参观学习,看到了脸上涂着厚厚的脂粉却难掩秀颜的胡蝶,不由怦然心动。胡蝶微笑时的酒窝透着青春的活力,妩媚的大眼睛显得善解人意,她一眼就认出了林雪怀是《茶花女》中的男主角,让林雪怀有些受宠若惊,慌张失态了。而英俊帅气的林雪怀的窘态,也给胡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青年的身影就这样进驻了少女的心中。

林雪怀很早就进入了演艺圈,除了做演员外还擅长摄影,只是演技平平没能引起多大的反响,但缘分就是种不可预知的东西,胡蝶偏偏就认定了这个外人看来平凡无奇的演员为自己的白马王子,见了一面过后就难以忘怀,一想起他,心中的不安、羞涩就汹涌而来。当听说林雪怀就是《秋扇怨》的男主角时,胡蝶着实在忐忑中兴奋了一番。《秋扇怨》中胡蝶的表演可圈可点,也许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她对林雪怀的一片柔情,毕竟在真真假假中进退穿梭,对于年轻又没有经验的胡蝶来说还是很有挑战的。要想感动观众,首先要感动自己,将现实代入戏中,胡蝶爱得真切,所以演起戏来也天衣无缝。《秋扇怨》拍摄结束,胡蝶和林雪怀已经正式确定了情侣关系。电影上映的那天,胡蝶全家都来到了电影院,这时的胡蝶,沉浸在浓情蜜意之中,面对着大家的鲜花和掌声,人生一片光明美好。看起来她似乎已经爱情事业双丰收了,实则不然。由于那时的中国电影刚刚处于起步阶段,机会还是少得很。虽然胡蝶引起了观众的注意,她的表演也是公认的无可挑剔,各大影业公司却依然采取冷眼旁观的姿态,胡蝶等来的,只是天一公司的邀请函。天一公司就是后来的香港邵氏影业公司的前身,而它向胡蝶抛出橄榄枝的时候,天一才刚刚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天一公司的老板邵醉翁曾经和明星公司的张石川和郑正秋一起经营文明戏,后来看到了曾经的合作伙伴在电影界混得风生水起,也动起了投资电影的念头。但不像郑正秋那样有自己的电影理想,邵醉翁还是一副十足的商人做派。他把全部的心思都花在了迎合小市民的口味上,也拍出了几部受欢迎的作品,因此发展势头良好。刚刚起步就处于上升阶段的天一公司看到了胡蝶的潜力,而胡蝶也着实考虑了一番才答应。

对于进天一,胡蝶心中很矛盾。一方面她很希望再接再厉拍电影,一方面又对天一的拍片理念很不认同。在中华电影学校半年的学习,让胡蝶对于电影的格调有了很高的要求,在她看来,天一公司的电影讲述的虽然是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但宣扬的基本上还是封建的伦理纲常。在当时的欧化浪潮中,这个定位虽然显示了自己的独立立场,但从思想上来讲并没有什么进步的地方,从艺术角度上来看也没有什么新颖可取之处。

喜欢创新,想要在艺术上寻求突破的胡蝶最终选择了向现实妥协,毕竟她只是个影响甚微的小演员,不是戏剧创作者。胡蝶和天一公司签了合约,在实践中不断的磨练自己,耐心地等待着机遇的来临。

勤奋努力的胡蝶没过多久就成为了天一公司的台柱,两年内拍片十五部,大多是当时老百姓热衷的古装片。这些电影只是借用了电影的外在表现形式和技术来包装中国的传统戏目,为人们提供一些茶余饭后的消遣。当时的观众对电影这种艺术形式的理解还很肤浅,所谓的现实意义、教育功能,在陈旧的题材所表现的传统价值观面前败下阵来,一些本来有理想抱负的电影人也不得不放弃一些原则。在这个大背景下,胡蝶的妥协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她深知电影业不会一直这样发展下去,一定要不停地充实自己,在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同导演、摄影等工作人员合作,胡蝶的辉煌纵然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但她的好人缘也为她加分不少。

事业上的妥协毕竟让胡蝶有了锻炼的机会,可感情上的不停让步却让胡蝶有苦难言。当初和林雪怀恋爱的时候,父亲就劝说过她要冷静处事,不要轻率做决定,但胡蝶哪里听得进去?恋爱中的人要是能冷静的话,这个世界的悲欢离合恐怕都要单调了许多。表演是胡蝶的事业,电影是胡蝶割舍不掉的理想,她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奔波于各大片场,林雪怀却是越来越难以接受这样的胡蝶。

其实林雪怀为人也有些才华,在摄影和书画上都有一定的造诣,是个不折不扣的文艺青年。他有他的骄傲和理想,也许是不适合表演,也许是没有适合的机遇,总之林雪怀的表演成绩平平,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最终退出了演艺圈。眼看着胡蝶一步步走向成功,如痴如醉地投入到她热爱的事业之中,原本英姿勃发、踌躇满志的林雪怀,内心却愈发惶恐不安。

世人都说是林雪怀负了胡蝶,然而若仔细审视这一场缘分,其实结局不可避免。他退出了那个灯红酒绿的歌舞场,远离了那个水银灯下的花花世界,而胡蝶却渐渐成为了灯光下的焦点。她离他越来越远,他们就像是两条相交的直线,已经过了交点。

林雪怀就像是个天真的愤青,急迫地想要大展拳脚,却找不到自己的舞台。他放弃了演艺生涯,却再次选择了一条不适合他的路——经商。在胡蝶的帮助下,林雪怀开了一家餐馆,起初生意还不错,毕竟老板的明星光华还没消褪殆尽。然而好景不长,经商的复杂性远不是林雪怀能想象的,他只能看着胡蝶的事业蒸蒸日上,而自己的门庭冷落。

相信林雪怀还是爱着胡蝶的,只是他的骄傲让他爱得越深压力越大。胡蝶也不是不懂他的灰心失落,只是她也茫然不知所措。她小心翼翼地维护这段感情,战战兢兢地不去触碰他大男子主义的自尊心,这一场爱情里,每个人都很累。

林雪怀日渐忧郁和浮躁,脾气越来越坏,而胡蝶则温柔地迁就,她相信真情可以温暖所有的忧郁,驱散所有的烦恼,而他也选择去尝试。1927年,胡蝶与林雪怀在上海举行了隆重的订婚典礼。林雪怀需要一个保证,胡蝶就提供一个证明。订婚后的两人过了一段甜蜜的时光。其实这只不过是自欺欺人,就像理智无法成为情感的主人,那一纸契约也约束不了人心。但无论怎样,谁也不会预料到,这对相爱的恋人最后竟会对簿公堂。03入明星,双殊会

1927年3月22日,上海北四川路的月宫跳舞场门前车如流水马如龙。场外人头攒动,争相窥探,场内欢歌笑语,觥筹交错,这是电影明星胡蝶的订婚仪式。胡蝶虽说还没有大红大紫,但已经是小有名气,圈中好友悉数到场,有联和天一公司的同行们也都前来捧场,然而还有一拨人却是胡蝶自己都没有想到的,那就是上海滩风头最劲的电影人,明星公司的“三剑客”张石川、郑正秋、周剑云。这三人的联袂到场引起了一阵骚动,一个小小的演员的订婚仪式,引来了三位上海滩的电影大亨前来祝贺,其意图不言而喻,明星公司已经看上了胡蝶。

胡蝶虽然拍片颇多,但当时的很多小报并不买账,很多人讽刺她是“电线杆子”、“活动布景”,然而胡蝶的勤奋敬业引得业内人士的齐声赞扬,而她的雍容沉稳的气质也让明星公司动心。另一方面胡蝶也早已厌倦了在天一公司拍摄的毫无新意的古装片,只是感恩于天一的栽培,一直难以启齿谈及离开的事。后来由于天一公司改组,合同失效,胡蝶于1928年3月正式加入明星公司。

一个演员的艺术生命是有限的,其实进入天一不到一年我就想离开了,但我这个人素性腼腆,总不好意思主动开口,更不好意思主动取消合约,要不是有天一后来因陈毕霖下股而改组一事,我可能还会在天一留下去的。

明星公司在中国电影史上是个不得不提的角色。诸多经典电影背后的故事,众多名演员的人生传记里都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这个名字。1922年张石川和郑正秋创立明星公司的时候,就已经抱着让这个名字永载史册的决心了,他们这样诠释这个名字:

吾人感觉之速,速莫速于两目。世间善善恶恶,俱难逃乎吾人之所瞩。假若日落兮月伏,举世浑浑噩噩而无明灯之高烛,凡覆载之所属,类皆未有捉摸,岂不人生有目等于无目。必有明星点点,大放光芒,拨开云雾,启发群盲。

明星公司短短几年就崛起为中国电影的龙头,这和它注重引进人才是分不开的。戏剧家洪深担任艺术指导,为明星电影的艺术品位把关,胡蝶的同学高梨痕也倾力加盟。当时国内首屈一指的导演和摄影师几乎齐聚明星,著名摄影师董克毅就是其中一员,他在《火烧红莲寺》中首创了“空中飞人”的拍摄方法。后来明星又网罗了中国第一代影后,有着“悲剧圣手”之称的张织云。

至于郑正秋和张石川,他们虽然是老板,但都是对电影有自己独到理解的人。郑正秋是中国第一代导演中的佼佼者,堪称中国电影的拓荒者。他是阮玲玉的伯乐,是胡蝶的精神偶像,是蔡楚生的授业恩师。他对于电影的艺术和思想的高要求深深影响了胡蝶和其他早期电影人。郑正秋曾担任《民言报》的戏剧主编,还曾发表文章宣扬戏剧的重要性:

戏剧者,社会教育之实验场也;优伶者,社会教育之良导师也;可以左右风俗,可以左右民情,是故吾人于优伶一方面,不可轻忽视之,于戏剧一方面,更不可漠然置之,无如吾国优伶,自知负绝大责任者,实鲜!而戏剧进化于以迟钝不前矣,是以非有文学士出身而更始不可。

郑正秋主张寓教于乐,用电影引导群众的思想意识,而他对于电影的严肃态度,也赋予了其他电影人以国民责任感,他让胡蝶明白电影事业是崇高的理想,而不是单纯的娱乐。尽管如此,郑正秋的电影并不是刻板的说教,他的创作模式里不乏诙谐幽默,而且他对所有人都和善诚恳,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郑老夫子”。而张石川更强调观众的需求,他对片场的演员要求严格甚至苛刻,所以大家对他都有所敬畏。“三剑客”的另一位周剑云则凭借着出色的经济头脑,使明星的业务不断扩展,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公司遇到财政危机的时候,他总能挽狂澜于既倒,被誉为明星的“财神爷”。

明星的老板不是高高在上出钱投资的商人,他们都是亲力亲为的艺术家,这也为明星营造了良好的艺术环境,胡蝶渴望的,也正是这样的和谐氛围,加之明星公司还有胡蝶的同学和授业恩师,进入明星是她渴望已久的事。换了新的环境,胡蝶自然是打算大展拳脚,有所作为,然而她在明星的第一部电影就出任主角,还是让她又惊又喜。

这部电影就是《白云塔》。电影的主创人员阵容可谓豪华,然而当时却反响平平,票房与大家的期望值相距甚远。但我们不得不提到它,因为它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汇集了电影史上的两位传奇人物——胡蝶和阮玲玉。《白云塔》取材于《时报》上连载的一部长篇小说,明星“三剑客”都是这部小说的粉丝,于是将它搬上银幕的提议顺利通过。影片由郑正秋和张石川联合执导,胡蝶饰演女一号,当时还未走红的阮玲玉饰演女二号,当红小生朱飞担当男主角,另外郑正秋的儿子郑小秋和胡蝶的堂妹胡珊也都参与了拍摄。片中俊男靓女轮番上阵,十分养眼。

故事中朱飞饰演的石斌和胡蝶饰演的秋凤子本是一对恋人,不料阮玲玉饰演的蒲绿姬出现,石斌移情别恋。凤子一气之下女扮男装化名红叶公子,跑去追求绿姬。绿姬又为了所谓的红叶公子抛弃了石斌,后来真相大白,绿姬羞愤交加,从白云塔上坠落而死。

胡蝶日后回忆起这段日子时说道:“这是一部令我毕生难忘的片子,倒不是因为这部片子本身,而是每当想起这部片子,就想起阮玲玉其人其事,感慨万千。”

后人多揣测她们二人之间的关系是针锋相对,甚至二人的影迷也经常剑拔弩张,还有人断言阮玲玉后来离开明星是因为受到胡蝶的排挤,这就难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胡蝶天生就是自信的,她的自信让她不屑于参与到任何的恶性竞争之中。不过胡蝶也确实受到明星公司的重视,阮玲玉当时也确实不被明星所看好,这和胡蝶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至于阮玲玉,只能说是机缘未到了。有声电影兴起后,胡蝶还答应阮玲玉教她普通话,只可惜阮玲玉的过早离世让她再也没有机会了。04民国里的一把火《白云塔》中的双殊会刚刚落下帷幕,阮玲玉就因和张石川意见不合,矛盾重重而出走联华,朱飞也离开了明星公司。后来阮玲玉崛起,让联华公司也渐渐成长为明星的强劲对手。《白云塔》的票房收入意外的惨淡,让明星公司在这个紧要关头欠下了大笔的债务。是继续坚持自己的电影引导大众的理想,还是迎合大众走商业化路线,这是所有艺术直到今天也仍然面临的艰难抉择。电影引导大众的主张没有错,只是这是个高远的理想,就好比人类发展道路中的共产主义方向没有错,但是要先走社会主义的阶段。而今明星公司资金短缺,为了生存,只能暂时选择向市场妥协,明星公司的这个选择,掀起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股武侠狂潮。

中国人自古就有武侠情结,这是西方人怎么研究也搞不明白透彻的情结。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压抑在人们的潜意识中留下了叛逆的渴望,飞檐走壁成为了人们追捧的场面,侠肝义胆成为了热血儿女的人生理想。然而在那个武侠小说兴起的时代,中国电影这个西方舶来品似乎还没有对它产生太大的兴趣。而张石川却发现了这其中的新大陆,于是就有了《火烧红莲寺》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取材于平江不肖生的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这部成书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小说堪称近代武侠小说的先驱,甚至有人认为它是中国第一部正宗的武侠小说。如果说今天的人们对于《火烧红莲寺》没有什么印象,那么还有一部当代知名电影的故事也是从《江湖奇侠传》中提取的,那就是刘德华主演的《投名状》。跌宕起伏的情节,缠绵感人的情爱,义薄云天的侠客精神,让张石川从中看到了商机和希望,公司的人得知了张石川的想法,都纷纷表示看好武侠电影的前景,摩拳擦掌想要进军这块处女地,郑正秋虽然不情愿,也只能向现实妥协。

当时的明星公司缺少演员,张织云嫁人隐退,阮玲玉离开了明星,而胡蝶给张石川的印象又太过温柔贤淑,于是张石川选择了活泼豪爽的夏佩珍出任女主角。只此一部电影,夏佩珍一夜之间就成为了明星公司的当家花旦和摇钱树,由此也可看出《火烧红莲寺》的红火程度。

影片的故事情节在浏阳县和平江县之间展开。两县之间矛盾重重,甚至发生了械斗。在冲突中,平江县突然出现了神秘高人施发暗器,导致浏阳县人员伤亡严重。浏阳县的领头人陆凤阳为了报仇,把自己的儿子小青送到昆仑学艺。若干年后,小青学成返乡,途经红莲寺,偶然间发现这间寺庙竟然暗藏玄机,处处是危险。小青好奇之下想要一探究竟,却被寺中的和尚抓获并关在暗室之中长达一年的时间。一年后的一天,暗室的窗户突然被打碎,小青听见外面一片喧嚣,忙施展轻功逃了出去,循声而去,遇见了在昆仑的师姐甘联珠等人。原来众人是为追讨妖僧而来,小青和众师姐联手打败了僧人,临走时放火烧了那个诡异阴森的红莲寺。

电影的拍摄手法和特技让当时的人们感到眼前一亮,虽然是高成本的制作,明星公司依旧是赚了一大笔。《火烧红莲寺》的成功让张石川有了趁热打铁筹拍续集的打算,为了避免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张石川想要给电影加入新鲜血液,就这样胡蝶上场了。《火烧红莲寺》一共拍了十八集,胡蝶从第二集开始加入,然后就一路拍到底。那时的拍摄还没有用替身的概念,所谓的飞檐走壁、腾云驾雾都是胡蝶这个弱女子亲自上阵。像吊钢丝这种事放在技术发达的今天也是让人胆战心惊的,而胡蝶不仅要克服胆怯,还要做出一副英俊洒脱的样子。一次胡蝶和另一位男演员一同被吊在高空中,突然听到“啪”的一声,好像是钢丝断了,胡蝶情急之中忙抓住了身边的男演员,后来才发现原来是那个男演员的钢丝断了,而胡蝶在危急之中竟然用手提住了一个大男人,可见她当时的紧张程度。另外,胡蝶一改往日大家闺秀的形象,和假小子似的夏佩珍飙起侠女的戏来竟然也丝毫不落下风。为了展现片中红姑的风采,胡蝶被吊到了十多丈的半空中,被人用滑轮扯来扯去,还要忍受四面八方的风扇吹出的强风,以便达到衣带飘飞的效果,倔强的胡蝶从不言苦,但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

十八集的《火烧红莲寺》让明星公司赚得满堂彩,也让胡蝶彻底成为上海滩首屈一指的女明星。而胡蝶敬重的郑正秋从第二部开始就退出了电影的拍摄工作,他始终为这类武侠电影违背他的电影理念而耿耿于怀。其实在胡蝶的心中,她何尝不厌倦这种打打杀杀的娱乐路线?但她始终勤勤恳恳,尽职尽责,绝不因不赞赏电影的风格而有所懈怠。据说当时经常有小孩子跑到胡蝶面前扑通跪下,一本正经地说道:“红姑,你收下我这个徒弟吧!”搞得胡蝶哭笑不得。《火烧红莲寺》带动着上海滩刮起了一股武侠飓风,一时间,《火烧青龙寺》、《火烧灵隐寺》、《火烧剑峰寨》等电影跟风而来,一把把火不断地刺激着观众的神经,映红了观众的眼球。但这些电影多半都是粗制滥造,毫无思想性和艺术性可言,所以这股风潮也没能持续多久,二十世纪30年代时就已经是强弩之末了。武侠的过度风靡逐渐引起了当时有志青年的反感,胡蝶心中也不好受。尤其是孩子们对电影中泛滥的神魔鬼怪深信不疑,冷静下来的媒体和舆论开始对明星公司甚至胡蝶提出批评。于是《火烧红莲寺》在拍完了十八集后遭到了电影检查委员会的禁播。

郑正秋很早就劝说过张石川见好就收,可张石川这个牛脾气欲罢不能,跑到香港拍摄了第十九部,还来了个演员大换血。该片在香港上映时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也由此揭开了香港武侠电影的篇章。

似乎武侠至今也是难登大雅之堂的通俗艺术,看过的人很少会对它漠然,要么爱之深,要么恨之切。批判它的人理由无非就是它缺乏深度,没有教育意义。然而它的天马行空,它的酣畅淋漓,不管是在文学上还是在电影上都受到了几代人的追捧,不可能是没有可取之处的。至少它娱乐大众了,在那个动荡不安的乱世,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治世,人们需要这样一种武侠精神。不管它是高贵的还是低俗的,它是麻木卑微的人的一支兴奋剂,它是视平庸为人生一大折磨的人的一处精神寄托。我们不能武断地评定谁的艺术理念是对还是错,但至少我们得承认,娱乐也是艺术的使命之一。05中国电影第一声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明星公司出品的由胡蝶主演的《歌女红牡丹》。而明星之所以如此卖力地开辟新道路,是因为它的老对手联华公司。

当明星公司正在红莲寺的大火中沾沾自喜时,联华却一往无前地走上了艺术的道路,在品味上已经超越了明星公司。红彤彤的大火吸引了众人的注意力,而电影界已经不动声色地重新洗了一次牌。联华公司成立于1930年,以“倡导艺术,宣扬文明,启发民智,挽救影业”为宗旨,拍出了一批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堪称上乘的作品。尤其是阮玲玉的加入让联华如虎添翼,阮玲玉也在联华大放异彩,风头丝毫不逊于胡蝶。联华还聘请了留学美国的孙瑜等一批专业素质良好的人才,他们在电影中的创新手法都显示了相当高的艺术造诣,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尤其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观众认可。联华逐渐成为了电影评论家们的宠儿,被誉为新派电影的代表。

而《火烧红莲寺》末期受到的批判却使明星公司相形见绌,声誉受到了重创,明星若想咸鱼翻身,只得另辟蹊径。于是当联华和天一都低估了有声电影的发展前景时,明星公司却将这种1929年传入中国的新技术当做了重新崛起的契机。

有声片初期的发音方法是蜡盘发音,就是把声音录到蜡盘上,和电影同步播放。喜欢创新的胡蝶自然不会放弃这次尝试的机会,而已经跻身当家花旦的她也自然成了这个艰巨任务的担当者。《歌女红牡丹》的拍片现场气氛异同寻常的紧张,从前的片场中大家可以随意的交谈说笑,当初拍《白云塔》的时候,正是由于男主角朱飞和阮玲玉对戏时胡乱篡改台词,以致阮玲玉无法集中注意力,惹得张石川经常批评她,这也是阮玲玉离开明星的原因之一。而如今的现场静悄悄一片,大家都小心翼翼,唯恐稍有不慎就影响了电影的效果。后期录音的时候,公司还请了语言专家现场指导,大家都抱着精益求精的态度来打造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由洪深编剧,张石川导演,董克毅任摄影师。明星出动了全部的班底,除了胡蝶外,夏佩珍、王献斋、龚稼农等演员全部参演。故事讲述了一个歌女的坎坷命运和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摧残。当时陷入情感泥潭的胡蝶把歌女对于无赖丈夫的失望演得甚是逼真,打动了很多人的心。题材算不上新颖,但有声片的形式在当时还是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心,成为轰动一时的话题。

为了让有声影片的卖点更加突出,电影中还融入了许多京剧唱段,如《玉堂春》、《穆柯寨》、《四郎探母》等片段。胡蝶本来临阵磨枪学了一阵子京剧,但因为事出仓猝,无法唱出戏曲的韵味,只好从京剧名家的原唱片中转录。很多人以为那是胡蝶的真唱,殊不知那是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声音。《歌女红牡丹》耗资十二万元,在当时是空前的大制作,而且中途录音很不顺利,前后失败四次,剧组人员难免灰心丧气,却又一次又一次地振作起来背水一战。好在电影大获成功,挽救了深陷危机中的明星公司。电影在上海反应热烈,上映整整一个月,盛况空前。电影卖出的海外版权费高达一万八千元,而当时普通的无声电影的价格不过千元。

中国电影第一声,借着胡蝶和梅兰芳两位重量级人物的东风,响彻在上海滩的天空,揭开了中国电影史的新篇章。06人生不是一场初见

一个光芒四射的女人,一个平凡不得志的男人,他们的相遇相恋蕴含着两性之间的永恒矛盾。胡蝶和林雪怀的结局足以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高贵公主和落拓小生的爱情是一场脆弱的童话,相遇并不代表结局,所以童话总是很识相地在公主和青年走到一起后戛然而止。否则童话的创作者就要问一问他的主人公们:你们是要经受柴米油盐的考验而疲倦,还是要体验花花世界的繁华而漠然?

感情可以挽救婚姻,婚姻却难以挽救感情,最多可以起到一些镇痛剂的作用。胡蝶和林雪怀订婚后,二人之间的感情在一段时间内趋向稳定,胡蝶的人气使这场订婚宴成为了上海滩盛极一时的新闻,而林雪怀的生意也因此而有所好转,他对胡蝶的态度又开始变得体贴殷勤。对于胡蝶来说,这是一段难得的幸福日子,所以她也能够心无旁骛地忙自己的电影事业。但这种幸福并没有维持多久,他们之间的感情似乎总是伴随着林雪怀的生意而起起落落,只是这一次,林雪怀的生意已濒临破产了,商业上的失败扭曲了他的感情,他和胡蝶之间出现了永远也无法愈合的裂痕。

胡蝶看着林雪怀的生意日渐萧条,一心想让他振作,却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她只能告诉林雪怀,不要为一时的经济状况而苦恼,她可以暂时保证他的生活无忧。骄傲的林雪怀难以接受这个现实,但在困境之中他别无选择。聪明如胡蝶者也知道这种办法只能让他更加难以承受,她想出了另一种方法来帮林雪怀——让他到自己的公司上班,胡蝶辞掉了胡蝶公司的总经理,让林雪怀来担当。为了照顾林雪怀那大男子主义的自尊心,胡蝶借口说自己不懂如何经营公司,也不懂商场上的交际应酬,让林雪怀觉得胡蝶公司也算一个不错的展示自我的舞台。

林雪怀其实很想上进,他不想被别人说成是吃软饭的,不想让别人把他当成被胡蝶供养的金丝雀,奈何胡蝶公司在他的经营下同样落得个欠了一屁股债的下场。然而他每天早出晚归,赶很远的路去上班,胡蝶看在眼里很是舍不得,于是就给他买了一辆小轿车。公司业务没有起色,外界对他议论纷纷,林雪怀对自己彻底失去了信心,对胡蝶的爱也失去了信心。那时的胡蝶正和红莲寺的大火一起红透了上海滩,林雪怀无论如何也不理解,一个大红大紫的女明星怎么会爱自己这种一无是处、一无所有的人呢?他没有勇气再面对胡蝶了,可胡蝶对他的好让他无法抽身,他缺少一个说服别人同时说服自己的理由来离开。

在任何年代,小报记者都是无孔不入、无所不能的。往往一个模糊的画面,在他们笔下就能变成一个前因后果无比清晰的吸人眼球的故事。随着《火烧红莲寺》的热映,张石川和胡蝶就成了他们发挥的素材。各种小报的花边新闻里,都指责胡蝶没什么演技,她之所以能大红大紫,全靠张石川的提携,导演和演员在工作上的朝夕相处,被渲染成了谁也说不清的暧昧。电影界的人士大多对此付诸一笑,谁也不会放在心上,按理说林雪怀也是当过演员,混过娱乐圈的人,对于花边小报提高销量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应该很清楚的,但林雪怀似乎不想思考,他也和小报记者一样,只想借题发挥。

林雪怀对胡蝶越来越冷漠,直至发展成为了冷嘲热讽,让费尽心机维护这段感情的胡蝶心力交瘁。然而一考虑到分手的问题时,胡蝶还是心存犹豫,我相信胡蝶是个干脆果断的女人,只不过她在林雪怀身上投入的太多,五年的青春,最美好的年华,最纯真的感情,她的金钱,她的事业,她把自己的一切都与他分享,当隔阂无法挽回时,这千丝万缕的纠葛又怎能一下子斩断?

胡蝶正在迟疑时,林雪怀的一封分手信把她打懵了。信中罗列了小报中报道的胡蝶的“风流韵事”,斥责胡蝶不知检点,不守忠贞,扬言要与胡蝶恩断义绝。胡蝶当时是在考虑分手的问题,她虽然对与林雪怀的这段感情感到绝望,至少她应该是打算好聚好散的,而林雪怀的这封信则真让胡蝶与他恩断义绝了。

胡蝶不禁想起了初见林雪怀时,他一身高雅的才子气,她浓妆艳抹背后的单纯与美好,他面对胡蝶时的惊艳与失态,她看见林雪怀时的心动与慌乱,曾经的甜言蜜语,曾经的温柔体贴,就好像是落地的玻璃碎片,再想要重拾就注定被割伤。

罢了,放手吧,解脱吧,面对吧!胡蝶擦干眼泪,她不能再迁就这个男人了,她付出了感情甚至付出了自尊,得到的就是一纸诬蔑!1930年,一个消息让整个上海滩的新闻界热闹非凡,人们的好奇和八卦之心在茶余饭后也得到了异常的满足,这就是胡蝶和林雪怀的解除婚约案,一时间,大街小巷的报童竞相奔走呼号:“胡蝶将未婚夫告上法庭了!”

在当时的社会,订婚也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胡蝶请了上海著名律师詹纪凤处理案件,为了争取主动权,她听从了律师的建议,要求林雪怀对她进行经济赔偿。曾经恩爱的恋人,今朝对簿公堂,悲哀是有的,但胡蝶不是旧社会的弱女子,她有她的原则,既然没有对不起任何人,就要不惜一切地争取,感情可以变味,心可以破碎,但谁也不能毁坏她心中的公道。

1931年2月28日,胡蝶和林雪怀的解约案正式开庭,漫长的“蝶雪官司”拉开了帷幕。当精心打扮的胡蝶亮相在法院的门口时,她看到了围过来的无数闪光灯,尽管胡蝶想要从容淡定,心中也不可能没有波澜。本来已经情感受伤的胡蝶,面对记者的围追堵截和大肆宣扬也难免有些紧张。好在她还有一个一直支持她的父亲,不停地给予她勇气。法庭里座无虚席,大家把目光都投向了在警卫簇拥下进来的胡蝶。这偌大的法庭里,有多少人是真的关心胡蝶?只不过都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拿别人的痛苦来满足自己的好奇,用自己的喧嚣来不停地提醒着别人的伤疤。已经做了几年公众人物的胡蝶不停地告诉自己要坚强要镇定,不能让这种众生的心理阴暗面笼罩着自己,否则自己难以再在电影领域生存下去,甚至难以快乐的生活。

然而释然谈何容易?她毕竟不是无情之人,面对法庭上憔悴躲闪的林雪怀,这个自己爱了五年的男人,这个被生活折磨却又转而折磨自己的男人,胡蝶又情何以堪?她向来不爱出风头,只想着尽快结束这段引起全社会议论纷纷的公案,而在当时的社会,胡蝶的举动无疑是惊世骇俗的,连一向不喜旧传统约束的胡蝶自己也是心中惴惴不安。可事与愿违,这场官司在众人的瞩目之下足足持续了一年的时间。

胡蝶首先提出,既然未婚夫无故提出解除婚约,那么她要求林雪怀独自偿还所欠的贷款,另外还要补偿因解约而给胡蝶造成的精神损失。当法官问林雪怀是否是他首先提出解约的,林雪怀无奈承认,不过随即又说那是自己一时冲动下所做的决定,他现在还想保持与胡蝶的未婚夫妻关系。话音刚落,旁听席上传来了一阵骚动,胡蝶也一时茫然。然而林雪怀接下来的表现却让她心中冰凉。林雪怀否认自己欠下的债务,胡蝶又没有有力的证据,而且林雪怀还得寸进尺,声称自己在胡蝶公司上班,却从没拿到薪水,他也要求赔偿。

法官听了林雪怀想要挽回夫妻关系的话,转而去询问胡蝶的意愿,问她是否还要继续上诉,林雪怀的无赖要求让胡蝶彻底看透了他的嘴脸,她怒不可挡,坚称一定要把官司打到底。她不想再与林雪怀有任何瓜葛,只想要彻底结束这一切,可由于林雪怀矢口否认,胡蝶又没有证据,这场官司简直成了一场拉锯战。

已经下定决心斩断情丝的胡蝶再也不相信林雪怀的甜言蜜语。第一次庭审之后,林雪怀为了逃避还款,给胡蝶写了一封情深意切的和解信,并表明自己一定改过自新,想要和胡蝶重新开始。胡蝶开始还为这段感情觉得可惜,现在只是觉得自己看错了人,也为林雪怀感到悲哀,从前那个骄傲的文艺青年,已经为了钱而不顾尊严了。胡蝶给林雪怀写了回信,信中毫不掩饰地表明了自己对他的蔑视,谁知这封信又为胡蝶惹了不少的麻烦。第二次出庭,林雪怀就公开了和胡蝶的这两次书信往来,让大家觉得是胡蝶执意要和林雪怀划清界限。胡蝶一怒之下也公开了林雪怀写给她的决裂信,林雪怀才无言以对。这次审讯确定了胡蝶和林雪怀之间的婚约已经解除,而他们之间的债务纠纷,由于证据不足,被拖到了下一次庭审。

胡蝶对没完没了的唇枪舌战厌恶至极,曾经指责她为了钱而把未婚夫告上法庭的人也都看清了孰是孰非,舆论的天平渐渐倾向于胡蝶这边。虽然如此,胡蝶还是很失落,她厌倦了自己的私生活在闪光灯下被人放大,纤毫毕现,尽管她问心无愧,堂堂正正,也无法不感到四周都是压力。所以当律师詹纪凤踌躇满志,愈战愈勇时,胡蝶在法庭上表明了态度,解除婚约是她唯一的目的,如果债务问题还是不能解决的话,那自己宁可放弃这方面的权利。原本胡蝶不是个轻易认输的人,只是她不能再忍受自己在官司的漩涡中挣扎了,几个月来胡蝶都是带着沉重的心情工作,虽然作为一个专业的演员,她已经尽力不让自己的心情影响工作,可是她撑得很辛苦。

詹律师能够理解胡蝶的苦衷,任何人的私生活受到大众的关注,被人指指点点都不是件好受的事,但作为一个知名的律师,詹纪凤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罢休的,否则就是砸自己的招牌。他找到了当时在社会上颇有威望的明星“三剑客”之一的周剑云出庭。他的出现让很多模糊的要点成为了确凿的证据。首先他提到胡蝶和林雪怀的感情破裂的原因是圈内人都知晓的,林雪怀疑神疑鬼,把花边小报上的报道当真,而胡蝶的生活一向检点,在林雪怀作出过分举动之前她也没有解除婚约的念头。另外,周剑云还证实,林雪怀曾经以胡蝶的名义向明星公司借钱,胡蝶还给林雪怀买了小汽车,明星公司就是胡蝶买汽车的担保人。周剑云的出庭让这宗轰动了全上海的公案终于尘埃落定,胡蝶也终于松了一口气。法院判决林雪怀赔偿胡蝶共3158元钱,林雪怀对结果不满,向更高级法院上诉,最终还是维持原判。

虽然过程很艰难,但胡蝶和林雪怀的解除婚约对于胡蝶来说还是一种解脱。与其又爱又恨,不如无爱无恨。要向前走,就需要埋葬一段曾经。更何况,前方还有更值得等待她的人。07难得平凡

在与林雪怀的交往中,胡蝶爱得真诚,转身却也转得干脆,她的智慧不容许自己拖泥带水,沉迷于回忆之中。如果初恋无法成永久,再美丽我们也只能把它埋葬在不能轻易触碰的灵魂深处,然后再向前寻找另一段人生。不被过去所累是胡蝶的智慧,也是她的勇敢。

人间最浪漫的事儿就是和所爱的人一起慢慢变老,携手走过风风雨雨,共同感慨悲欢离合。而最终牵起了胡蝶手的人,是个叫潘有声的男人。缘分这种东西只有置身其中的人才能明白。在外人眼里,潘有声其貌不扬,家世一般,只是一名普通的洋行职员。经历了官司风波的胡蝶在感情上也谨慎了许多,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轻易心动的小姑娘了,她选择了潘有声为自己一生的良人,也许只是想要一个安稳的归宿,而不奢求什么轰轰烈烈的浪漫了。

胡蝶和潘有声在一次朋友聚会上相识,世上最朴实的擦肩与回眸,算不上什么萍水相逢,也没有怦然心动的一见钟情,只是给对方留下的印象都不错,仅此而已。那时的胡蝶刚刚从和林雪怀的官司泥潭中走出来,对感情也有些心灰意冷。堂妹胡珊看到胡蝶的态度消极,硬拉着她到交际场中换换心情,还热心地充当了她和潘有声之间的月老,经常制造机会让他们见面。

潘有声浓眉大眼,身材高大,虽然在洋行工作,却还保留了一身的书卷气,这让胡蝶觉得难能可贵。而胡蝶的温柔秀美,平易近人,让潘有声渐渐地认识到了这个大明星在生活中的真实面孔,心中爱慕不已。潘有声不会说什么甜言蜜语,但恰恰就是他的踏实内敛,他的上进和执著,慢慢地照亮了胡蝶心中对于爱情的阴影。

世人都说胡蝶的这段恋情太过平淡单调,殊不知胡蝶要的就是一场平淡的相知,清白的相守。人们在一天天叠加起来的日子中找不到波澜,所以对明星的生活总有着非凡的期待。可总有一天光环要退去,曾经光芒四射的人物一旦被打回原形,只能忍受世人无法懂的凄凉,所以胡蝶从一开始就给自己寻找普通人的生活,她不能用自己的人生为别人演一场惊心动魄,待到观众回味无穷地离去,自己忍受散场的萧索,那样的人生太残酷,太悲壮。胡蝶宁可接受平凡烟火的熏染,也不愿为传奇而传奇。都说旁观者清,可真正理解胡蝶的人却少之又少。张恨水有一段评价胡蝶的话:

胡蝶为人落落大方,一洗女儿之态,与客周旋,言语不着边际,海上社会,奇幻百出,为女明星者,不容不交际。而交际又系畏途,胡不得已,遂于潘某订婚,但不结婚,如此可以随意至交际场所,盖来必以两,始来去自如,了无挂碍,人亦有所顾忌,而不敢以不屑之情相处,则胡真明情练达之人哉,言其性格则深沉,机警爽利而有之,如与红楼人物相比较,则十之五六若宝钗,十之二三若袭人,十之一二若晴雯。

关于胡蝶的为人,张恨水形容得很到位,只是其中涉及她和潘有声之间的关系的猜测就不是十分让人信服了。我始终相信像胡蝶这样一个有智慧的女人,在感情的选择上更多的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而不是利害的衡量。与潘有声在一起,胡蝶确实能更从容坦然地出入各大交际场所,但我相信胡蝶的初衷还是基于和潘有声的感情。她要的就是这种一清二白的恋情,不怕媒体和舆论放大镜的观察与挑剔。她要的就是潘有声的平凡,能将她从童话带回到人间,一起讨论柴米油盐。她是美丽骄傲的蝴蝶,不需要达官显贵来依靠,也不再要所谓的风流才子的旖旎,交际场中的你来我往、寒暄应酬她已经见得太多,她只渴望在灯火阑珊时,能有一份平凡而真挚的温馨在等待着自己,潘有声懂得她想要什么,这就足够了。他们爱得无声,爱得细腻,爱得含蓄,只有真正这样爱过的人,才能体会这种简约的诗意。这种平凡出自于红尘,但又最终超越了红尘。

胡蝶太过理智,太过练达,聪慧到人们把她的真情当做了心机。其实根本不用那么费力揣摩,一个女人对于人间烟火的渴望是很容易理解的,即便是孤绝如张爱玲,她的愿望也只不过是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她们比男人更加无法忍受高处不胜寒的悲凉。所以我们可以相信,潘有声是胡蝶心中的归宿,一个灵魂停靠的港湾,如果谁说胡蝶把他当做了交际场上的挡箭牌,那恐怕是他不了解女人,至少他没有读懂胡蝶。08北上,风波之源《歌女红牡丹》的热映使得各大公司都开始关注有声电影,都摩拳擦掌想要在有声电影市场中分一杯羹。天一公司的《歌场春色》和联华公司的《虞美人》都获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在多方压力下,明星公司只能再接再厉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了。

1931年,明星派出了以洪深为首的代表团出访美国,去寻找最先进的有声电影技术,去请教最权威的技术人员,为打造明星的第二部有声片《自由之花》做准备。影片动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设备,采用了全新的思路,取材于蔡锷和小凤仙之间的真实历史故事,以讨伐袁世凯为历史背景,迎合了人们日渐高涨的爱国热情。胡蝶对于小凤仙这个人物的刻画还是很到位的,毕竟她们都是聪慧果敢的女子;而不再拍摄她心中所不认同的武侠片,也让胡蝶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为了表现小凤仙帮助蔡锷逃跑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胡蝶还练起了歌。虽然胡蝶在中华电影学校时上过一些声乐课,但是在音乐上她还是缺少些天赋,为了能很好的配合伴奏,胡蝶每天早早地来到片场练歌,最后完美地演绎了一首《良辰美景》来做插曲。关于这段日子,胡蝶回忆录中有过记述:

说来当时的演员也是很辛苦的,为了要演好角色,就要从各个方面进入角色,样样都要学,不像今日可以幕后代唱或者另外录音。

这一次明星下决心要走“高、精、尖”的路线,无论在硬件上还是在软件上相对于以往都有所突破,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明星公司在《自由之花》的拍摄过程中,开创了把摄影棚由室内搬到了室外的先例。这个决定是经过明星高层的长时间商讨才达成的,原因也无非就是打造大制作与压缩成本之间的矛盾。一番讨论之后,公司决定赶赴北平拍摄部分外景,除了《自由之花》外,还附加了两部根据张恨水小说改编的电影《啼笑因缘》和《落霞孤鹜》。

这三部电影的女主角都由胡蝶担当,她非但不觉得有压力,反而对北平之行充满了期待。郑正秋疾病缠身,剧组就由张石川带队,一行四十多人浩浩荡荡从上海乘坐火车赶往北平。这是中国电影公司的首支外景队,队伍中除了演员、导演和摄像,还有几名高薪聘请的美国技术人员。

胡蝶对于北平有着朦胧的印象,儿时沿着铁路搬迁的记忆让她兴奋不已,胡蝶还曾经在北平读过一段时间的小学。古城的大气深沉,还有各种的庙会和小吃都深深印在了胡蝶的记忆深处,胡蝶自己说过这“是重新去拾回童年的梦的,是最高兴不过的了。”然而这种兴奋的心情在火车抵达天津的时候就消失殆尽了:“九一八”事变爆发了。许多东北民众纷纷逃离养育他们的黑土地,火车站人头攒动,每个人都神情凝重,让胡蝶也觉得格外心酸。看到了从前线撤下来的军队更让她觉得心情沉重,百姓正在流离失所,而战士却不战而退,胡蝶为饱经沧桑的黑土地感到悲痛。

虽然世事艰难,但胡蝶的出现还是让大家热情高涨,大家都对摄制组笑脸相迎,让胡蝶更加确定了电影人的使命。

这种亲切、似曾相识又似新相识的呼喊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我回过头来,看到我的同行们,眼眶里闪着激动的泪水,这时我自己更感到身负重任,要以出色的演出来回答观众的厚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